You are on page 1of 5

2011 年第 8 期

布莱克隐喻观论析

■朱全国

亚里士多德把隐喻局限在词的范围之内,瑞恰兹则把隐喻上升到句子层面来研究,同时,他把语境的概
念放入到隐喻研究中,从而为隐喻意义的探讨和限定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界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隐喻
研究的一系列的术语。布莱克继承了瑞恰兹的研究,并将其理论更加深入一步,提出了“焦点 ”与“框架 ”等概
念,从而使隐喻的相互作用理论得到完善,同时也启示了人们对隐喻的认知研究。
[ 关键词 ] 布莱克; 隐喻; 相互作用理论
[ 中图分类号 ] H0 - 0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4 - 518X( 2011 ) 08 - 0213 - 05
朱全国 ( 1974 — ) ,男,文学博士,江西九江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基础理论研究。 ( 江
西九江 332005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诗学隐喻理论及其文学实践 ”( 项目编号: 11CZW001 ) 的阶段性成果。

一、主要概念与术语 人们用“溜走 ”这个词代替了流逝。很显然,亚里士多德


瑞恰兹提出了隐喻产生的语境,指出了语境不仅是 的隐喻观对这个隐喻进行分析只是对这个隐喻的现象
在语句层面上,而且可以上升到句子层面来研究。他认 进行了一个描述,并不是从句子的层面进行分析的。在
为:“传统的隐喻理论只注意到几种有限的隐喻模式,这 这里,隐喻就是一个词的隐喻,而这个句子的其他成分
样看起来隐喻就像是单个词的事情,即语词间的转移和 与这个隐喻没有什么关系。如果加上与溜走相关的词
替代。然而,从根本上来说,隐喻是产生于思想之间的借 “时光 ”,这里所形成的隐喻仍然是词的隐喻,只不过人
用与相互作用。” [ 1 ] ( P94 )
这很明显体现出与传统隐喻研究 们可以把它叫做一些词的隐喻。很明显,在古典主义的
的不同之处。遗憾的是,瑞恰兹在论述其隐喻理论时并 隐喻视野中,隐喻的全部就在于这些隐喻词,至于句子
没有真正超出语句层面,在隐喻的研究上,他虽然在亚 中其他的成分,在传统的眼光中并没有什么作用。瑞恰
里士多德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但也仅仅是从语词 兹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点,同时也很清楚地指出了这种看
层面进入到语句层面,而未能深入下去。作为隐喻相互 法的局限性,所以,他提出了隐喻产生的语境的问题。如
作用理论的另一个主将布莱克,虽然在基本观点上没有 果是瑞恰兹来分析这个隐喻,就一定会重视对“手指间 ”
超出瑞恰兹的视野,但却在瑞恰兹的基础上从句子的层 以及这句话所存在的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就布莱克而言,他从简单的句子入手,对隐喻进行
— “时光从手指间溜走 ”。如
来看一个简单的隐喻—— 句子层面的研究较之瑞恰兹更加系统、明确。在“时光从
果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看,这个隐喻得以成立就在于 手指间溜走 ”这句话中,最少有一个词,在这里就是“溜

213
江西社会科学 2011. 8

走 ”,被当成是隐喻的,与此同时最少有另外一个词是作 这本书里,他使用了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对墨索里尼的称
为其字面意义而存在的,如时光。“溜走 ”这个词在布莱 — “那个容器 ”——
呼—— — 这样一个例子。他说: 这之所以
克那里可以被称为隐喻的“焦点 ”
( focus) ,而在这个句子 是一个隐喻的用法是取决于说话人的语气、背景等语境
中剩余的那些词则组成了“框架 ”
( frame) 。布莱克指出: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说明,怎么样认识和
因素,
“一个重要的需要加以分清的是隐喻焦点的使用。”[ 2 ] ( P28 ) 解释一个隐喻可能需要注意这个隐喻产生的特定环境 ”
除了对“焦点 ”问题的重视以外,布莱克也指出: 作为隐 [ 2 ] ( P29 )
。很显然,布莱克的看法不同于亚里士多德和瑞恰
喻 “框架 ”的部分同样值得人们重视,对一个隐喻的产 兹。在亚里士多德那里,隐喻的产生只是一种语词上的
生,只有“焦点 ”是不够的,
“框架 ”对隐喻的产生同样具 替代,认识只能从现象上描述,而并不能揭示其具体的
有重要的作用。就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人们不难发现, 产生过程。同时,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忽视了除这些隐喻
隐喻主要体现在“焦点 ”上,但如果没有“框架 ”,
“焦点 ” 词以外的其他的成分,这样就把隐喻局限在词上面,从
如何成为隐喻就成为人们无法理解的事情。除此之外, 隐喻的产生与理解来看,这很显然是不全面的。瑞恰兹
不同的“框架 ”对同一个词来说,是否使这个词具有隐喻 从语境的角度 ( 包括了从思维的角度 ) 来探讨隐喻的问
用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题,从而赋予隐喻研究以新的视野。但他更多的是在隐
隐喻的产生取决于“焦点 ”与“框架 ”的相互作用。一 喻产生的上下文中,即句子的层面去探讨隐喻,对从思
个句子的意义就是在“焦点 ”与“框架 ”的相互作用之中 维角度进行分析则很少。布莱克完善了瑞恰兹在这个问
产生,单个的词和“框架 ”无法产生隐喻。在布莱克那里, 题上的观点,他的语境实实在在地用在了对隐喻的分析
隐喻的产生是从意义上而言的,“说一个句子是一个隐 上。除此之外,他拓展了语境理论的范围,从而使隐喻的
喻是从意义上而言的,不是从其语音或者是语法的形 研究具有更加完善的理解和解释空间。因而也让他得出
式。”[ 2 ] ( P28 )
换句话说,布莱克认为隐喻是从语义而不是从 “在对隐喻研究中,我
了与瑞恰兹不同的对隐喻的认识,
句法,更不是从语言的物理特性角度而言的。 们一定不要期望 ‘语言的规则 ’能够给予我们很多的帮
从语义出发,布莱克提出了更加深入的看法,如果 助。这里就有一个相应的观念: 隐喻是讲究实际运用的,
仅仅认为布莱克是从句子的隐喻出发,就会对其观点产 是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产生,而不是语义上的,这个观
生误解。如“它是一个牛 ”,从句子出发,人们并不能必然 念或许是最值得人们重视的 ”[ 2 ] ( P30 ) 。
就判定这是一个隐喻。如果要判定这是否是一个隐喻, 因此,语义在布莱克那里获得了不同于瑞恰兹的意
就必定要关注这句话的语境。如果人们谈论的是一只蚂 义,布莱克所讲的与隐喻有关的语义是建立在一个广阔
蚁,那么就必定知道这是一个隐喻了。这样的一些隐喻 语境基础上的、语言使用意义上的语义,而不仅是上下
是不能完全通过语言的规则来确定的,语言的规则是言 文之间的语境基础上的语义。在布莱克那里,语境在对
语使用的一个总结,对个体的语言使用具有总体的指导 隐喻的理解与解释上具有更大的作用。
作用,但与此同时却忽视了语言使用时的具体的个人态
度与具体的语境以及说话者的创造力。布莱克指出:“当 二、对古典理论的批判
不得不从说话人的意图或者其他的暗示来重建隐喻表 隐喻产生于语词的替代还是其他的方式? 布莱克对
达的意义,这儿会有无限的语境,因为语言的标准使用 传统的隐喻替代理论 ( substitution view ) 进行了深入的批
规则以至于不能提供给人们所需的信息。” [ 2 ] ( P29 )
因此,当 评。当丘吉尔说“那个容器 ”的时候,人们马上就会知道
人们说“它是一头牛 ”的时候,如果从语言的标准使用状 是在说墨索里尼,很明显,在这里“隐喻的表述成为其他
况出发,人们就会认为“它 ”就是指一头牛。如果再在这 字面表述的替代 ”[ 2 ] ( P31 ) ,布莱克认为:“一个隐喻的表达
个基础上加入一个语境因素,如当人们在谈论一只蚂蚁 被用来替代相等的文字上的表达,这就是替代隐喻。 ”[ 2 ]
的时候,人们就会认为“它是一头牛 ”是一个隐喻,这里 ( P31 )
从这个理论出发,隐喻表达产生的意义就是字面所
很显然不是从语言的规则出发来理解这句话,而是从语 传达出来的意义的替代。相对比较理论而言,隐喻的替
境的角度以及说话人的态度出发来确定这是一个隐喻。 代理论似乎赋予读者一个任务,那就是发现作者创造这
我们还可以从布莱克所使用的一个隐喻的例子来 个隐喻的意图。读者就是要把作者利用替代形成隐喻中
更加全面地认识他对语义的辩证看法。在《模型与隐喻 》 的替代关系翻转过来,即从隐喻的意义中发现作者所要

214
布莱克隐喻观论析

表达的字面意义,因此,对隐喻的发现与理解具有解谜 从比较理论出发,隐喻的内部运作机制就在于其相似性
一样的特点。 的基础,这一点在隐喻理论的鼻祖亚里士多德那里就表
为什么说替代理论对隐喻的理解是一个解谜行为 现得很清楚。布莱克也正是从相似性的角度出发,来论证
呢? 这主要是由字面意义与隐喻意义之间的关系来决定 比较理论与替代理论的关系。从替代理论出发,他发现隐
的。一个原因是源于语言的贫乏,这一点在原始语言中 喻替代理论内部的转化功能不在于相似性就在于类似
体现得尤其明显。因为人们在遇到很多事物的时候,这 — “答案就在于: 不是相似性就是类似性 ”[ 2 ] ( P35 ) 。从
性,——
个事物对人们而言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或者新鲜得无法 意思上来讲,隐喻的意思与字面意思要么是相似的,要么
加以认识,这个时候就会产生语言的贫乏,不知道如何 是类似的。布莱克的出发点就在于,他认为读者一旦基于
对其进行表述。这种情况下人们从已知的语言,从已经 框架的帮助或从更大的语境的暗示中探知到相似或类似
认识的事物出发,对事物进行命名就成为必然,如把山 的喻底,就可以回溯作者使用隐喻的过程,并以此达到字
的最高的部分叫做“山头 ”。这种语言的贫乏对读者来说 面的最初意思。从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观点来看,作者是基
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这样替代形成的隐喻是可以解谜 于相似性或类似性创造出隐喻的,这也是隐喻比较理论
的。布莱克所提到“没有相应字面意义 ”的隐喻大多指的 的观点。因此,从相似或类似这一点出发,布莱克认为:
是这样的一种隐喻。但布莱克很显然忽视了另外一种替 “比较理论的观点是替代理论的一个特殊的种类。”[ 2 ] ( P33 )
代,如人们为何把山这样的一个事物叫做山,而不是别 与此同时,布莱克也同样指出了替代理论与比较理论的
的。因此,布莱克的论述和分析尽管是可信的,但却是不 不同,他指出: 赞同隐喻比较理论的大有人在,特别是在
全面的。但无论布莱克是不是注意了这一点,或者是有 一些从比较理论中衍生出来的观点那里表现得特别突
意回避这一点,都不影响他对这一类隐喻所做出的判 出。
断: “隐喻丰富了文字词汇,所以,隐喻是一种词错用… 布莱克认为比较理论与替代理论相比表达更加清
…其产生的新的意义是对于语词的丰富; 语词错用是把 楚。当人们说“他是一头牛 ”,从比较理论而言,因为是基
新的意义加入到老的语词中处。但是如果错用满足了现 于相似性的,在一定的语境中,人们很容易知道所讲的
实的需要,这个新的意义就会很快地成为字面意义的一 是什么意思。因此人们说一个人是牛的时候,很显然就
部分。”[ 2 ] ( P33 )
正是对隐喻的解谜,丰富了人们的词汇与表 是指这个人笨。如果从替代理论出发,虽然替代理论也
达水平。 是基于相似性,但在替代隐喻的观点看来,隐喻意思只
布莱克认为: 除语词的错用是隐喻理解的一个谜 是对字面意思的替代,人们对隐喻意义的把握很显然就
外,另外一个现象也是一个难以解释的谜。那就是有些 没有比较理论来得清楚。有另外一个问题是值得思考
隐喻词的运用是不能归因于语词的错用,因为这样的隐 的,那就是,如果仅仅从相似性出发,对解释隐喻也有不
喻与一个简洁的字面意义表达是相同的。在 《模型与隐 足的地方。为什么人们用一头牛来说一个人笨,而不是
喻 》一书中,布莱克举了这样的一个隐喻来对这个现象 一只鸟? 也许有人可以作出这样的解释: 之所以用牛而
— “瑞恰兹是一头狮子 ”,从这个隐喻的意义
进行说明—— 不用鸟来作为人的隐喻,是由人们生活的环境和该隐喻
出发,其所表现的意义与“瑞恰兹是一个勇敢的人 ”并无 使用的语境来决定的。但这仍然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
二致,在这里,隐喻并没有丰富语词。如此一来,所谓的 们都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那就是: 为什么笨成为人与
隐喻也就成了一种直接的表达,不能称为隐喻。布莱克 牛的喻底,而不能成为人与鸟的喻底呢? 亚里士多德说
认为: 从替代理论出发,隐喻能够提供更多的具体事物 发现相似性是诗人天才的表现,很显然他是从隐喻创造
从而给读者带来愉悦,同时,读者也会喜欢这种半隐藏 的角度而言的,并不是从隐喻的解释而言。对具有不同
半显示的解决方式。这在布莱克看来,隐喻成为一种装 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的人来说,并不能保证读者对隐喻的
饰、一种娱乐和消遣。 理解是与作者一致的,所以,当人们说他是一头牛这个
从上面布莱克对替代理论的认识我们就会发现,布 隐喻时,并不必然就是指这个人是笨的。由此看来,如果
莱克对隐喻的替代理论持一种批判态度。布莱克认为亚 仅从创作的角度出发,隐喻的比较理论不能解决这个问
里士多德以来的隐喻比较理论 ( comparision view ) 是替代 题,替代理论也是如此。布莱克从这一点出发,认为这样
理论的一种特例。众所周知,比较理论的基础是相似性, 的一些隐喻与其说相似性是隐喻产生的基础,不如说是

215
江西社会科学 2011. 8

人们从隐喻中创造了相似性,因为当人们把两个不同的 人的一个新的观念。在由人与狼各自形成的意义使用系
事物或词放在一起的时候,人们就有意识地把两者结合 统中,并不是彼此的每一个特征都有联系,正是这些没
起来看,并力图从中找出相似的地方,这一点很显然是 有联系的意义使两个主词之间保持着新的意义产生的
受了瑞恰兹的影响。如果人们从文学系统的活动之中, 张力。
而不是单一地从读者或者作者的角度出发,对隐喻相似 构成隐喻的两个主词所形成的意义系统彼此加强,
性的理解也许更加全面。 形成一个暗示的系统 ( implication system) ——
— 隐喻句
子。瑞恰兹注意到了两个主词 ( subject) 之间的相异性,布
三、相互作用理论 莱克则是注意到了两个主词系统之间的相异,他把意义
布莱克认识到了替代理论和比较理论的不足,并在 的产生归于两个主词系统之间的张力,这种认识显然是
此基础上继承和完善了瑞恰兹的相互作用理论 比瑞恰兹更进了一步。相对瑞恰兹所讲的喻底,布莱克
( interaction view) 。在《修辞哲学 》中,瑞恰兹说:“在最简 则是把形成隐喻的两个主词的联系归于这两个主词的
单的陈述中,人们在使用关于两种不同事物的思想相互 意义系统所建立的暗示系统。这样一来就显示了不同于
作用、且由同一个词或短语支撑的隐喻时,这个隐喻意 以往隐喻理论的不同之处。无论是替代理论还是作为替
义就是它们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 [ 1 ] ( P93 )
瑞恰兹实 代理论特例的比较理论以及瑞恰兹的喻底,实际上都强
际上指出了隐喻产生于语词间的相互作用。诗人说 “乡 调了相似性在隐喻产生中的基础作用。布莱克暗示系统
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从替代理论而言,邮票是乡愁的 的提出则使相似性失去了用武之地,在他的表述中或多
一种间接表达,是对乡愁的一种替代。从比较理论而言, 或少体现出了对相似性的冷漠。但这不是其有意为之,
这个隐喻呈现的是邮票与乡愁之间的一种对比。如果从 因为隐喻暗示系统的建立从根本上弱化了相似性的重
瑞恰兹的相互作用理论出发,邮票与乡愁之间相互作用 要性。按照其上面主词间系统相互作用的观点,当人们
从而产生了新的意义。布莱克认为: 在一个给定的语境 说一个人是狼的时候,不仅是狼的意义系统作用于人,
或框架中,作为焦点的词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意义。从布 而且人的意义系统同样也作用于狼,因为在布莱克的相
莱克的这个观点出发,在“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这个 互作用理论里起作用的是两个系统而不仅仅是两个主
句子中,作为焦点词的“邮票 ”就不仅仅是其字面意思, 词,隐喻意义的体现是借助于两个系统相互作用所形成
而是产生了不同于邮票字面意义本身的新的意义——
— 的暗示系统。
一种结合了邮票原有意思与新产生意义的结合。 总结以上的论述,布莱克的相互作用理论就清晰起
瑞恰兹认为隐喻意义产生于两个主词之间的张力, 来了,他总结了相互作用理论的特点,并从中指出了与
张力的基础在于两个主词之间及它们所代表的事物之 替代理论及比较理论的区别。隐喻相互作用理论指出:
间具有某种共同的特征。这个共同的特征很显然是从两 一个隐喻的陈述有两个不同的主词: 一个是基本主词
个主词的特征中选出来的一部分。布莱克对瑞恰兹的这 ( principal subject ) ,一个是辅助主词 ( subsidiary subject ) 。
个看法不以为然。布莱克认为: 在构成隐喻的句子中,围 这两个主词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系统,形成了一个不同的
绕两个主词都分别会形成一个意义系统,并且这意义系 暗示系统,而不仅仅是个别事物以及个别事物的个别特
统的意义构成与不同的人的经验与体验有关。如 “男人 征。隐喻工作的机制在于把属于辅助主词的一些基本特
是一头狼 ” [ 2 ] ( P40 )
,当人们提到狼的时候,狼就与凶残、食 征暗示应用到基本主词上。这些暗示的基本特征通常是
肉动物、狡猾等联系起来,并且,这些意义就构成了狼的 由辅助主词的基本特征组成,但在某些场合下,作者也
意义系统。因此说一个男人是狼的时候,这就把男人与 可以创造出反常的暗示。总的来讲,隐喻意义的形成与
狼的意义系统联系起来了,狼的意义系统就开始被暗示 转移并不是因为单一的喻底,同时也没有一个总的理由
到男人的身上。人们在看到这个隐喻的时候,就会由狼 来说明为什么一个隐喻是成功的,而另外一个隐喻是失
的意义系统出发并把狼的意义附合到男人身上,此时, 败的。 [ 2 ] ( P44 - 45 )
人们并不在意这个意义对男人而言是正常的还是反常 隐喻的相互作用理论是在替代理论和比较理论的
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狼的字面意思和使用决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吸收了它们的一些合理地方,如对
定着狼的意义系统对人的暗示方式,并进而形成关于男 于相似性的理解,尽管有程度上的区别,但都注意到了

216
布莱克隐喻观论析

相似性对于隐喻意义产生的重要的作用。相互作用理论 体、全局的角度来分析隐喻的特点,这不仅不同于亚里
与替代理论及比较理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再把隐 士多德以来的传统理论,也不同于同属相互作用观点的
喻的产生看成是一个单一的词的问题。也不像替代理论 瑞恰兹的理论。
那样仅仅看成是语词的一种替代,因为语词的替代其最 相互作用理论相比较以前传统的隐喻理论是一个
终还是要回到具体的词上面来。究其本质,比较理论与 巨大的进步,但其理论本身也有不足的地方。他所谓的
替代理论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这一点布莱克已经指 焦点与框架的结构中,到底哪一个才能作为隐喻呢? 如
出。替代理论与比较理论只是从隐喻意义产生的表面现 果从语言本性出发,从语言本来就具有隐喻性这个观点
象着手,它们只是展示了隐喻产生的一个结果或现象, 出发,无论是作为焦点还是框架的部分都具有隐喻的特
并不能从隐喻的工作机制上对隐喻的产生作出有力的 性,如此一来,他的焦点与框架的区分就失去了存在的
分析。人们之所以把一个对象称为隐喻是从意义上来说 必要性了。不过,从其对隐喻的分析看来,他所提出的
的,并不是从一个个词的字面意思去理解的。只从字词 “基本特征暗示系统 ” 对其上述不足作了某种程度上的
的层面去分析隐喻很显然是不够的,它脱离了词的意义 弥补。在其“基本特征暗示系统 ”中,焦点与框架的关系
产生的语境。相互作用理论与其不同的地方是从瑞恰兹 实际上被模糊掉了,这实际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焦
以来就确立了语境的地位,隐喻的研究不再是一个词的 点与框架的区分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从其焦点与框架的
问题,而是一个隐喻句子的问题,这相对替代理论与比 区分到“基本特征暗示系统 ”,实际上反映出了隐喻从语
较理论而言更进了一步。从瑞恰兹的本体、喻体、喻底的 词向句子及认知方向的过渡。客观地讲,如果只把焦点
概念建立来看,瑞恰兹对以前隐喻理论中的相似性的继 与隐喻联系起来,隐喻仍然是取决于语词的比较与替
承是很重视的。布莱克继承了瑞恰兹的理论,同时又有 代,这与传统的隐喻理论并无多大的区别。瑞恰兹强调
所发展,他不像瑞恰兹那样分为本体与喻体,而是分为 主词间的张力、布莱克强调焦点与框架及主词间的相互
基本主词与辅助主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辅助主词与 作用,从而使隐喻的理解与创造摆脱了传统隐喻研究的
基本主词间的“基本特征联合系统 ”( system of associated 壁垒,进入语句与语义的层面。布莱克的“基本特征暗示
commonplaces ) ,从此,隐喻的产生不再纠缠在词的替代、 系统 ”则使人们对隐喻认知功能的研究产生了冲动。
比较中,而是在两个主词及其所存在的语境中产生,也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布莱克成功地引入了作者与读者的 [ 参考文献 ]
因素,同时也指出了两者对隐喻产生的重要性,这也使 [ 1 ] I. A. Richards.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Oxford
隐喻的理解在语义的层面上产生了某种突破性的指向, University Press. 1965.
指引人们从认知的角度来对隐喻进行思考。可惜的是, [ 2 ] Max Black. Models and Metaphors. Cornell Univer-
这一点布莱克并没有深入下去,这一点是由后来的莱考 sity Press. 1962.
夫与约翰逊来完成的。布莱克的隐喻理论体现出从整 【责任编辑: 张 丽】

21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