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DOI:10.13458/j.cnki.flatt.

003895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同伴反馈实证研究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同伴反馈实证研究
———社会文化观视角
1 2
盖淑华 周小春
( 1.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2. 装甲兵工程学院外语教研室,北京 100072)

摘 要: 本文以社会文化理论为依据,在教师反馈之前进行同伴反馈,使不同水平的同伴之间合作、对话,促进写作能力的
发展。研究以动态系统理论为分析方法,通过对 98 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的实验调查发现,前导性同伴小组反馈机制对二
语写作有显著影响,但实验初期学生写作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下降。实验后期提高显著,对话交流的协商性和动态系
统理论解释了该特点。
关键词: 动态系统理论; 对话交流; 前导性同伴小组反馈; 大学英语写作水平; 社会文化观视角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6038( 2013) 02 - 0036 - 05

1. 研究背景 本研究实验时间较长,为一个自然学期( 约 21 周) ,先后进行


我国传统的外语写作教学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师 了五次九稿作文共 876 份文稿,以揭示同伴小组反馈中学习
生多把改错当作外语学习进步的阶梯。教师视改错为己任, 者写作能力在实验初期与实验后期所呈现的动态复杂变化。
改得越细视为责任心越强; 同时,学生期盼教师多为自己纠
错,以为错误改得越多,学到的东西越多( 王初明,
2010) 。但 2. 理论基础
是,写作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话交流,其对象不应是纯粹的评 2. 1 对话交流的力量抗衡
者( 教师) ,要实现写作的价值需要“阅者”、“欣赏者”的参与 社会文化观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
交流。传统的写作反馈方式恰恰忽视了语言互动交流的本 化背景下进行的,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系统中,通过外部交流、
质。同伴反馈( peer feedback) 为单一的教师反馈带来曙光, 内部交流实现意义的内化( Vygotsky,
1981) 。人类使用语言
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研究发现东方学生偏爱教师反馈( 杨 最自然最基本的方式是对话( Pickering & Garrod,2004) ,对
苗, 2009) ; 许悦婷和刘骏( 2010) 排除文化因素干
2006; 孟晓, 话是促成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交流中,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如
扰,通过网络匿名评阅发现学生对两种反馈的采纳程度相 知识、经验、力量的非对称性使“脚手架”得以搭建,辅导者与
当; 也有研究发现同伴反馈的效果甚至可与教师反馈相媲美 学习者交换意见,就问题的目标、结构达成共识,引起个体认
( M atsuno, 2009) ,但是其研究焦点过于偏重于
2009; 邵名莉, 知的变化。认知发展的潜力依赖于其 ZPD,ZPD 指学习者现
对比,Jacobs 等( 1998) 认为迫使学生在二者中选择是对学生 有水平与即将取得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包括学习者
的误导,尽管肯定了同伴反馈,但未免有代替教师反馈之嫌。 不能独立处理但只需一些相关的“脚手架式”的帮助就能获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教师和同伴均在“最近发展区”( Zone of 得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结构性对话( Constructed Dialogue) ,
Proximal Development,以 下 简 称 ZPD ) 中 扮 演“脚 手 架 ” 能力较强者为较弱者搭建起从现有能力至稍高能力所需的
( scaffolding) 的重要角色,理应相辅相成,但迄今为止,以社 触手可及的脚手架。正如 Vygotsky ( 1978: 87) 所说,学习者
会文化理论为基础的书面反馈研究几近空白 ( Sheen,2010: 今天只需一点帮助就能做到的事情,明天就能独立去做,此
174) ,调查两种反馈结合效果及具体操作方法的实证研究更 时逐渐撤离脚手架,该 ZPD 相应关闭。
是匮乏。从研究方法来看,以往研究多为同伴对子组织形 但 Vygotsky 并未对 ZPD 中的对话作详细阐述,Cheyne
式,对话交流限于两人或两文之间,容易受学习者自身水平 和 Tarulli( 2005) 运用 Bakhtin 的对话理论将其进行扩展,认
所限而提高幅度不大,并且通常为集中短训( 1 月左右或 1 - 为 ZPD 中有三种对话: 专家式对话、质疑式对话、嘲讽式对
2 次同伴反馈培训) ,在短时间内观察新的学习的发生、发展, 话,它们分别处在 ZPD 的不同阶段。其中,专家式对话( M a-
尤为困难。 gistral Dialogue) 是 ZPD 中最典型的、“官方的”对话类型,对
鉴于此,本文试图以社会文化理论为基础,通过小组同 话的基础是双方文化、知识、力量的不均衡性,譬如父母与儿
伴、教师等搭建“脚手架”,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实验方 童之间,师生、师徒之间等; 质疑式对话,也称苏格拉底式对
法上,以同伴小组( 4 人) 为组织形式,包含高、中、低水平的 话( Socratic Dialogue) ,指的是,新手主动地参与教育过程,对
学习者,以促发多方位的对话交流。实验目的并非将教师反 歧义比较敏感、开放,不易沉默于专家的权威,容易抵制脚手
馈与同伴反馈进行对比,而是将同伴反馈置于教师反馈之 架的束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新手的变化( 顺从变为质疑)
称“前导性同伴小组反馈”,与传统的教师反馈模式对比。
前, 被强行遏制,辅导者不进行合理引导,新手则可能由真诚的

作者简介: 盖淑华,讲师,博士,研究方向: 二语习得,外语教育; 周小春,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 外语教育

36
+G E F H L KGM N K G I J M
. 质疑变为辛辣的嘲讽,“脚手架”不再是“帮助”反成“束缚”, 3. 2 实验时间
- 从而演变为第三种对话: 嘲讽式对话( M enippean Dialogue) 。 研究持续一个自然学期,写作进行 5 次 9 稿,前四次均实
+ 理想状态下 ZPD 内理应是专家式对话占主导地位,后两种对 施两稿制,共 876 份文稿,每篇字数 120 - 150 字。两组作文
. 话实际上是对话双方非对称性力量逐步变异的反映,这种力 修改时间均衡,实验班花费约 45 分钟完成同伴反馈以及二
* 量的抗衡与发展需要教师和同伴与学习者之间进行合理的 稿写作( 自习时间) ,控制班实施传统的教师反馈模式,再稿
, 对话交流来引导。 写作约 45 分钟( 自习时间) ,作文话题与单元内容相关。
外语教学应该充分利用语言使用的合作特征,在学习活 3. 3 实验步骤
:@A9=;? >6?;D6;9B 6?8 C<9=A C967<=?;

动中创 造 协 同 条 件,让 学 生 积 极 参 与 合 作 互 动 ( 王 初 明, 首先实验班进行分组,每组均有高、中、低三种写作水平


2010) 。在同伴小组反馈中,同伴之间的“阅 - 赏 - 评”中的 的学生( 4 人一组) ; 然后进行前导性同伴小组反馈培训,教
口头交流、书面交流,合作对话也可能包含这三种对话。学 师演示同伴反馈的方式与技巧,下发包括结构、内容、形式等
习者在阅读、理解的同时进行思想交流,由个体内部 ( intra- 各方面要求的评阅单,每人 4 份评阅单,小组成员传阅作文
psychological) 的隐蔽言语实现。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个体的 手稿进行书面反馈( 包括自己的作文) ,若需向作者询问,可
内部言语来自于社会交流,内部言语具有与社会言语相似的 随时口头交流。小组作文评阅约 25 分钟,可能平均分配到
功能,内部言语的简洁性是熟悉度增加的结果,即使在隐蔽 每篇作文的时间不多,但由于作文题目相同,且篇幅较短,评
层面( private sphere) ,仍然保留着社会交流的功能 ( Vygots- 阅者也完成同样题目作文,加之在培训中已熟悉评阅标准,
ky,
1981: 164) 。 因此,虽是阅读 4 篇文稿,但相当于读同一主题的一篇文章,
2. 2 语言学习的动态发展 4 篇文稿讨论时间累计比较多,实际操作和采访发现学生能
对话交流中力量的不均衡性及其抗衡发展,决定了语言 够比较从容地完成任务。培训不仅限于教师演示,还增加了
学习的动态复杂变化。“动态系统理论”( Dynamic Systems 同伴小组反馈训练,教师及时分析点评写作、反馈情况,培训
Theory) 解释了其复杂性。语言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 穿插在正常的课堂授课中,前后延续了一月有余,培训流程
语言学习发展具有非线性 ( non-linearity in development) 特 循环( 见图 1) 。控制班实施传统的教师反馈方式,作文由教
征,学习者在接受一定的训练( treatment) 后,未必就会产生效 师全批全改,并进行全班讲评和个别学生的面批。
果( effect) ,效果的产生也未必由训练引起,而可能是由于先
7<@=*/:+
37 前的经历或环境因素( De Bot & Larsen-Freeman,2011: 19) 。
换言之,非线性变化是一条曲线,即语言学习有进步,也有后
退,有高峰,也有低谷,原因与结果不成正比。动态系统中不 5;E>B4 31:A.
可预测的行为以其初始状态而定,开始阶段的微弱变化可能
会在后 来 引 起 急 剧 的 变 化,这 就 是“蝴 蝶 效 应”( De Bot &
2011: 10) 。动态系统内变量之间不断地相互
Larsen-Freeman, 7<:AE> ?D-A,4
影响,并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因此,本文将社会文化理论应用到二语写作课堂,通过
:A.C0 6928
不同水平的同伴之间的交流合作,观察写作能力的发展。由
于语言学习的非线性及动态复杂性,变量之间不但相互影 图1 同伴小组反馈流程图
响,而且随时间呈动态曲折变化,因而将实验时间设为一个 3. 4 调查工具
自然学期。在具体教学操作中,由任课教师和研究者根据学 作文评分标准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标准一致。为避免
习者上一学期的平时成绩及高考英语入学成绩,将不同写作 评分员误差( 任课教师评分) 影响实验结果,本研究利用多层
水平的同伴结成 4 人小组,每组都有高、中、低三种层次,由 面 Rasch 模型进行验证,发现评分员的内部、外部一致性较
于小组不同水平学习者之间的评、阅、讨论,促成脚手架式的 好。由于全部文稿近千份,工作量较大,研究者邀请该校同
对话交流的不断发生。 年级的教龄十年左右的两位教师都评阅 100 份文稿( 随机抽
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1) 前导性同伴小组反馈是否对 自 876 份文稿) ,独立评阅并无相互讨论,文稿匿名且未注明
写作水平产生显著影响? 2) 该影响如何随时间呈动态变化? 初稿或再稿,最后连同任课教师的评分( 100 份文稿每份三个
评分) 一起,运用多层面 Rasch 模型验证。
3. 实验设计 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SPSS 15. 0 用于对比分析实验班
3. 1 实验对象 和控制班的作文成绩; 学习日志和半结构化访谈、课堂观察、
某工科大学一年级 98 名学生自愿参加了本研究,分属 教师访谈等用于分析同伴小组反馈 ZPD 中的脚手架性帮助
两个自然教学班,其中实验班学生 40 名,控制班 58 名。两班 和发展。
性别均衡,年龄 18 - 19 岁,同一教师任教。实验前测试发现
两班英语写作成绩无显著差异( p = . 08) ,问卷调查显示学 4. 结果与讨论
生以前未接触过同伴反馈方式。 由于实验时间较长,在实验中发现了反馈对写作水平的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同伴反馈实证研究

动态影响特点,写作水平呈现非线性曲折变化。我们分析和 令人意外的是,最初的同伴反馈培训中的两次作文,作
讨论两个研究问题时,以时间阶段为主线,运用量化数据为 文的题目分别是“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环境保护) 、
主、质化数据为补充,来分析结果,并加以讨论。 “On Failure”( 关于失败) ,实验班平均成绩甚至低于控制班
4. 1 实验初期,对话交流的碰撞使写作水平不升反降 ( 见表 1) ,尽管没有显著差异。
表1 培训中两班写作成绩( 两次四稿) 的独立样本 t 检验
作文题 组别 人数 平均数 标准差 平均标准误 T值 自由度 显著性( 双尾) 差别的平均数 差别的标准误
Protec1 实验班 40 8. 95 1. 71 . 27 - . 14 96 . 89 - . 05 . 36
控制班 58 9. 00 1. 77 . 23
Protec2 实验班 39 9. 92 1. 51 . 24 - . 17 94 . 87 - . 06 . 35
控制班 57 9. 98 1. 83 . 24
Failur1 实验班 40 8. 95 1. 15 . 18 - . 98 96 . 33 - . 29 . 29
控制班 58 9. 24 1. 63 . 21
Failur2 实验班 39 10. 26 1. 63 . 26 - 1. 63 94 . 11 - . 53 . 33
控制班 57 10. 79 1. 53 . 20

注: 作文题一栏中 1 和 2 分别代表该作文的第一稿和第二稿。
Vygotsky 认为人类行为非常复杂,必须在相应社会、历 进一步了解国内英语学习者对同伴反馈的动态变化反应。
史、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 ( Vygotsky,
1978; 1981) 。中国两千 培训结束后,实验班又进行了两次写作,作文的题目分
多年的儒家文化传统赋予了教师很高的地位,教师具有特殊 别是“College graduates have difficulty finding jobs”( 大学生
的权威性。大多数学生对于在同辈反馈中扮演教师的角色 找工作难) 、“The traffic in the city is getting w orse”( 城市交
表现出自卫的情绪,并伴有不安和不适,他们更喜欢由教师 通越来越差) 。其平均成绩虽然略高于控制班,但仍然没有
完成修改的任务。学习者对同伴反馈的效果尚未体验,他者 显著差异( 见表 2) 。综合表 1、
2 说明,最初两个月,同伴反馈
在质疑式的对话中不是绝对的专家或者能力更强者,对话是 尚未对写作水平产生显著影响,甚至在第一个月的培训中
不同声音之间的碰撞,尚未呈现出专家式对话占主导地位的 ( 表 1) 实验班的作文平均成绩还略有下降。但培训结束后实
参与对话的各方都可能变化,这种理解过程
理想状态。因此, 验班的成绩有所好转,从平均分低于控制班变为高于控制
不能保证解决方案和共识的最终达成。例如,学生
的协商性, 班。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参与者的态度基本达成一
在同伴反馈结束后的访谈认为“同学的水平不一样,有的错误 致,教师和学生拥有良好的信任基础,质疑式对话没有偏离
指得不一定对”,
“起初觉得( 同伴反馈) 占用时间”,学习者的 轨道而成为嘲讽式对话。学生认为: “同学交流时,不管有什
心理安全性和支持性影响了脚手架帮助的效果,这在一定程 么问题,他都会指出来”。在同伴提供支架帮助的过程中,学
度上解释了实验班成绩没有显著提升反而下降的原因。 习者在“作者 - 读者 - 评阅者”之间的角色互换,在不同的角
不少研究也证明: 进行数周甚至数月同伴反馈之后,学生 色中进行结构性对话,进行多面的对话交流。
的态度依然倾向于教师反馈。譬如,戚焱( 2004) 进行了 5 周 语言学习的非线性决定了它有进步、退步,原因与结果
实验,
发现学生更加重视教师反馈,并且希望教师评改他们的 不一定成正比。但根据动态系统理论,开始阶段的微弱变化
教师反馈效果好于同伴反馈; 无独有偶,杨苗( 2006) 的
作文, 可能会在后来引起急剧的 变 化 ( De Bot & Larsen-Freeman,
实验进行了 16 周,发现同伴反馈的利用率只有 50. 8% ,而教 2011: 10 ) 。期 末 英 语 测 试,作 文 题 目 是“M y Opinions on
师反馈利用率为 90. 0% ,学生认为教师反馈更加权威。以上 Workaholics”( 对于工作狂的观点) ,写作成绩差异非常显著
研究发现也促成了我们对同伴反馈做历时研究的必要性,以 ( P < . 01) ( 见表 3) 。
表2 培训后两班写作成绩( 两次四稿) 的独立样本 t 检验
作文题 组别 人数 平均数 标准差 平均标准误 T值 自由度 显著性( 双尾) 差别的平均数 差别的标准误
Job1 实验班 40 8. 68 1. 73 . 27 - . 25 96 . 80 - . 08 . 33
控制班 58 8. 76 1. 54 . 20
Job2 实验班 40 10. 03 1. 59 . 25 . 73 96 . 47 . 21 . 29
控制班 58 9. 81 1. 32 . 17
Traffic1 实验班 40 9. 03 1. 56 . 25 . 23 96 . 82 . 07 . 33
控制班 58 8. 98 1. 63 . 21
Traffic2 实验班 39 10. 46 1. 68 . 27 1. 10 94 . 27 . 36 . 32
控制班 57 10. 11 1. 46 . 19

4. 2 实验后期,
对话交流的协同促成写作水平的显著提高 生了显著影响,
实验班的学习者写作水平的差距缩小。
在实验即将结束时, 学生参加了期末英语考试,作文成绩 参与者之间文化、知识、力量的不均衡性、同伴之间写作
出现了显著差异( 见表 ,
3) 前导性同伴小组反馈对写作水平产 水平多样性等个体差异是发展的基础。学习者与同伴交互

38
+G E F H L KGM N K G I J M
. 批阅作文时,小组评阅,题目相同,各人遣词造句、结构论证 作质量的提高,混合小组效果最佳。
- 不同,评阅交流,易于激活相应的 ZPD,多个同伴的对话交流 实验班内部的差距缩小。表 3 的标准差很低,说明学习
+ 促成了多面对话,也引起更多的 ZPD 的发展,学生认为: “从 者的分数相差不大,即趋同性较高: 一方面因为作文总分为
. 同学作文中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学习到很多方面的东 15 分,分值小,不易拉开距离; 另一方面,对比实验前测的标
* 西。比方说,在用词和句型( 如定语从句) 方面,其他同学用 准差发现,
实验前测实验班的标准差为 11. 3,说明实验班个体
, 的比较好,自己就没想到这样用”。这种理解是个体之间通 差异较大,
第一次作文( 满分 15 分) 实验班的标准差 1. 71,后
过书面言语进行的隐蔽层面的社会言语的表现,不同理解的 来的写作练习中实验班的标准差也大多高于控制班,而到期
:@A9=;? >6?;D6;9B 6?8 C<9=A C967<=?;

碰撞促成新的认识。同时,实验班的作文说理充分、论证全 末考试其标准差为 1. 07,


实验班标准差逐渐变小,说明水平较
思路开阔,
面、 40 篇学生作文中涉及的要点是控制班 58 名学 低的学生与水平较高的学生差距变小,证明同伴反馈中学习
生的 1. 5 倍。高歌( 2010) 研究也发现不同的分组会影响写 者的相互影响带来了积极的趋同效应( 实验班平均分 11. 9) 。
表3 期末考试两班写作成绩的独立样本 t 检验
组别 人数 平均数 标准差 平均标准误 T值 自由度 显著性( 双尾) 差别的平均数 差别的标准误
实验班 40 11. 93 1. 07 . 17 6. 87 96 . 000** 1. 79 . 26
控制班 58 10. 14 1. 38 . 18 6. 87 96 . 000** 1. 79 . 26

注: **P≤. 01
事实上,我们还需进一步从具体的、微观的对话情景中, 反馈具有绝对权威,所有学生都愿意认真阅读教师的评语,
来理解对话在 ZPD 发展中的作用。在实验后期,通过参与共 并对照修改,38% 的学生认为同伴评语有对有错。最后,学
同的活动,学习者在社会对话交流中构建、内化对知识的理 习者对先导性同伴小组评阅模式非常认可,
97. 5% 的学生希
解,带来一定的正面的趋同性,在被学习者“有目的的使用” 望下学期继续进行。
之后,概念的意义和用法从外部的( 社会的) 阶段转向了内部
的( 个人的) 阶段,完成了相应 ZPD 的发展。学习者通过与 5. 结语
评判标准及同伴作文的“对话”,不断构筑对“结构清晰”的理 本研究的实验周期较长,采用同伴 4 人小组反馈模式,
解,并且由于有再稿写作的要求,这种理解在使用中逐步内 发现前导性同伴小组反馈对写作有显著影响; 同时通过结合
39 化。以作文结构为例,实验班学生的作文结构清楚,富有逻 量化与质化的数据,发现同伴反馈的动态变化过程,实验初
辑; 而控制班许多学生的作文逻辑不清,结构混乱,该班任课 期学习者的写作水平不升反降,经过一定时期的整理、磨合、
教师教学经验丰富,逐一批改,并加以面批,学生的结构标准 适应、内化,写作水平显著提高; 学习者通过小组内的对话交
依然停留在表面层次。这也与 Lee( 2008) 的研究相吻合,学 流构建、创造、内化新的知识,对评阅的体验有助于“理解”标
生希望得到更多的教师反馈,但却不能完全理解、吸收教师 准,作文再稿促其“有目的使用”而内化,小组内不同层次的
反馈。知识被内化而成为个人理解后,则存于个人的心理图 多面对话缩小了个体差异,带来了正面趋同效应。
式中,与共同构建的表面理解会有所差别,后续的相互交流 需要指出的是,强调学习者自己对知识的建构,并不意
使这种差别逐渐显露、炼去、趋于一致。从表 3 也可以看出 味着教师不再发挥作用,运用同伴反馈的目的并非减轻教师
同伴评阅使实验班学生差别不大( 标准差 1. 07) ,因对话交流 的工作负担,对教师的要求反而更高。同伴互评是一个综合
的影响是双向的,会带来正面趋同性。正如学生在反思日志 的、复杂的过程,成功的运用需要精细的培训,教师对同伴反
中写道: “( 在同伴评阅中) 能够更加认真地去学习他人之长, 馈的理解和操作指导、教师反馈的及时性与针对性都至关重
从而对自己的作文有一种新认识。”这种“新认识”通过社会 要( 以往研究结果的不一致与上述因素不无关系) ,教师的教
交流构建并内化。实验中比较直观的例子是: 实验班学生的 学反思能力、组织调动能力等也都是有效的同伴反馈的重要
作文卷面外观很相似,篇幅长短相当,字迹均工整清晰; 而控 因素。在运用同伴小组反馈时,分组的合理性也会影响学习
制班没有类似趋同性。实验班学生在评阅过程中不断接触 者 ZPD 的确立,自由组合往往难以保证小组水平的层次性,
他人的作文,篇幅、字体等为第一印象,易于共享而达成一 因此建议教师根据学生水平搭配,使学生获得多维的 ZPD。
致,并进一步内化为个人的理解。 另外,
虽然本文以量化数据为主,结合了质化数据为补
写作水平的动态变化伴随着学习者态度的动态变化。 充,
但是从同伴反馈的动态变化特点来看,建议未来的研究采
实验初期有学生认为在教师反馈之前进行同伴反馈,浪费时 用微变化起源研究,
并进行社会交流的线上思维( on-line enco-
间,但逐渐发现评阅别人作文、给予意见时,作为给予者的收 ding) 分析,
聚焦脚手架性帮助的即时发生及引起的微观变化,
获甚至大于反馈意见的接受者,个体学习者不再是被动的接 透析学习者在 ZPD 内质的飞跃,
以深化并丰富该领域的研究。
受反馈者,更重要的是积极地评阅并给出反馈,后者带来了
更深远的影响,这与 Lundstrom 和 Baker( 2009) 的研究相呼 参考文献:
[1]Cheyne J. & D. Tarulli. 2005. Dialogue,difference,and voice in the
应( To give is better than to receive. ) 。实 验 中,多 半 学 生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A]. In H. Daniels ( ed. ) . An Intro-
( 62% ) 喜欢同伴反馈,觉得同伴能够发现问题,在作文内容 duction to Vygotsky( 2nd edition) [C]. London: Routledge.
( 观点) 帮助更大,而教师反馈在语言形式帮助更大; 但教师 [2]De Bot,K. & D. Larsen-Freeman. 2011. Researching second language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同伴反馈实证研究

development from a dynamic systems theory perspective[A]. In M . 语教学,( 4) : 59 - 62.


Verspoor,K. de Bot & W. Low ie ( eds. ) . A Dynamic Approach to [13]戚焱. 2004. 反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英语专业议论文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Methods and Techniques[C]. Am- 写作研究[J]. 国外外语教学,( 1) : 47 - 53.
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4]邵名莉. 2009. 同伴评价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3]Jacobs,G. ,A. Curtis,G. Braine & S. Huang. 1998. Feedback on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 : 47 - 53.
student w riting: taking the middle path[J]. Journal of Second Lan- [15]许悦 婷 刘 骏. 2010. 基 于 匿 名 写 作 反 馈 的 二 语 写 作 反 馈 研 究
guage Writing, 7( 3) : 307 - 317. [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3) : 44 - 48.
[4]Lee,I. 2008. Student reactions to teacher feedback in tw o Hong Kong [16]王初明. 2010. 互动协同与外语教学[J]. 外语教学与研究,( 4) :
secondary classrooms[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7 297 - 299.
( 3) : 144 - 164. [17]杨苗. 2006. 中国英语写作课教师反馈和同侪反馈对比研究[J].
[5]Lundstrom K. & W. Baker. 2009. To give is better than to receive: 现代外语,( 3) : 293 - 301.
The benefits of peer review to the review er’s ow n w riting[J]. Jour-
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8( 1) : 30 - 43.
Abstract: Based on the Dynamic Systems Theory,the present re-
[6]Matsuno, S. 2009. Self-,peer-,and teacher-assessments in Japanese uni-
search,an experiment on 98 Chinese non-English majors,aims
versity EFL writing classrooms[J]. Language Testing, 26( 1) : 75 - 100.
to see the effects of peer-group prior evaluation on L2 w riting
[7]Pickering,M . & S. Garrod. 2004. Tow ard a mechanistic psychology
of dialogue[J].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7( 2) : 169 - 226. from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t is found that peer-group e-
[8]Sheen,Y. 2010. The role of oral and 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 in valuation prior to teacher feedback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LA[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32( 2) : 169 - 179. L2 w riting. How eve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xperiment,the L2
[9]Vygotsky,L.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 w riting level of students fell instead of rising. At the end of the
chological Processe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xperiment,the level raised up significantly,and the dialogic na-
[10]Vygotsky,L. 1981. The genesis of higher mental functions[A]. In ture of interaction and the Dynamic Systems Theory account for
J. Wersch ( ed. & trans. ) . The Concept of Activity in Soviet Psychol-
this characteristic.
ogy[C]. Armonk: M . E. Sharpe.
Key Words: Dynamic Systems Theory; dialogue; peer-group e-
[11]高歌. 2010. 不同分组条件下同侪反馈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
[J]. 外语学刊,( 6) : 93 - 97. valuation prior to teacher feedback; EFL w riting proficiency; so-
[12]孟晓. 2009. 同伴反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山东外 ciocultural theory

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
( 上接第 35 页) 41( 5) : 359 - 368.
影响[J]. 外语教学与研究,
66( 2) : 140 - 149.
an experiment[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3]Robb,T. ,S. Ross & I. Shortreed. 1986. Salience of feedback on error Abstract: This study w as to investigate w hether focused and un-
and its effect on EFL writing quality[J]. TESOL Quarterly,20 ( 1) : focused w 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 helps non-English majors to
83 - 96. improve linguistic accuracy in using English subjunctive condi-
[14]Semke,H. 1984. The effects of the red pen[J]. Foreign Language
tional. The experiment lasted 9 w eeks,including 96 subjects. Ac-
Annals, 17( 3) : 195 - 202.
cording to their scores of the pre-test and the types of feedback,
[15]Sheen,Y. 2007. The effect of focused 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the subjects w ere divided into the direct focused,indirect fo-
language aptitude on ESL learners’acquisition of articles[J]. TESOL
Quarterly, 41( 2) : 255 - 283. cused,direct unfocused,and indirect unfocused groups. The re-
[16]Sheen,Y. ,D. Wright & A. Moldawa. 2009.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fo- sults indicated that all the treatment groups significantly outper-
cused and unfocused written correction on the accurate use of gram- formed the control group. How ever,in the immediate post-test,
matical forms by adult ESL learners[J]. System,37( 4) : 556 - 569. there w 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 een the focused and un-
[17]Sheppard,K. 1992. Two feedback types: Do they make a difference? focused groups,but the direct focused group performed better
[J]. RELC Journal, 23( 1) : 103 - 110. than the indirect focused one,and the direct unfocused group did
[18]Schmidt,R. 1990.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better than the indirect unfocused one; in the delayed post-test,
11( 2) : 129 - 158.
learning[J]. Applied Linguistics,
the focused group outperformed the unfocused,the indirect fo-
[19]Schmidt,R. 1994. Deconstructing consciousness in search of useful
definition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J]. AILA Review,( 11) : 11 - 26. cused group did better than the direct focused one,and the indi-
[20]Swain,M. & S. Lapkin. 1995. 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rect unfocused group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direct unfocused
process they generate: 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one. M oreover,the subjects’linguistic proficiency level w orked
Applied Linguistics, 16( 3) : 371 - 391. on the feedback effectiveness on improving linguistic accuracy
[21]Truscott,J. 1996. The case against grammar correction in L2 writing in using English subjunctive conditional. The findings of the
classes[J]. Language Learning, 46( 2) : 327 - 369. present study ran counter to Truscott ’s ( 1996,1999,2007 )
[22]Truscott,J. 1999. The case for“the case against grammar correction
claim that corrective feedback is not effective,it is even harm-
in L2 writing classes”: A response to Ferris[J]. Journal of Second
ful,thus presenting further positive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he ef-
Language Writing, 8( 2) : 111 - 122.
fectiveness of corrective feedback.
[23]Truscott,J. 2007. The effect of error correction on learners’ability to
write accurately[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6 ( 4 ) : Key Words: focused feedback; unfocused feedback; direct feed-
255 - 272. back; indirect feedback; English subjunctive conditional,profi-
[24]陈晓湘 李会娜. 2009. 教师书面修正性反馈对学生英语写作的 ciency level

4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