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第 23 卷增刊 II Vol. 23 Sup.

II 工 程 力 学
2006 年 12 月 Dec. 2006 ENGINEERING MECHANICS 185

文章编号:1000-4750(2006)Sup.II-0185-09

钢-混凝土组合扁梁的承载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

王元清,*杨 璐,石永久,施 刚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清华大学结构工程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

摘 要:组合扁梁由于具有降低结构层高,改善钢结构的防火性能,而且能够满足建筑上对大空间的无柱要求等
优点,在多层钢结构建筑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组合扁梁的发展和国内外的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通过理论分
析、有限元计算以及试验研究等手段对叠合板组合扁梁、深肋组合扁梁的刚度、承载力、有效宽度以及粘结力等
问题进行了研究,重点提出了刚度和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对组合扁梁在某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最后提出了
组合扁梁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组合扁梁;组合扁梁楼盖;承载力;刚度;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TU375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LOAD BEARING CAPACITY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STEEL-CONCRETE SLIM BEAM

WANG Yuan-qing , *YANG Lu , SHI Yong-jiu , SHI Gang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Key Laboratory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Vibration of China Education Ministr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The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slim beam has a promising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multi-storey steel
building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such as low structural height, efficient fire resistance and good serviceability,
etc.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on the composite slim beam was not only reviewed, but also the rigidity, load
bearing capacity, effective width and bond of both laminated composite slim beam and deep deck composite slim
beam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oretical method, FEM and experimental metho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the composite slim beam in some project was introduced as well. Finally, the research trend pertinent to the
composite slim beams is previewed.
Key words: composite slim beam; composite slim floor; load bearing capacity; stiffnes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组合楼盖按楼板搁置在钢梁上的位置不同可 组合楼盖的组合梁分别为T型组合梁和组合扁梁,
以分为两种:T 型组合楼盖和组合扁梁楼盖, 前者 如图 1。
是将混凝土板搁置在钢梁的上翼缘,而后者将其搁 钢-混凝土组合扁梁将钢梁内嵌于混凝土楼板
置在钢梁的下翼缘。在组合楼盖的设计计算中,考 之中,利用钢梁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实现了两者
虑一定范围内的混凝土板参与梁的受力,则该范围 的共同工作,很好的发挥了两种材料的力学特性[1]。
内的混凝土板和钢梁构成了组合梁,对应于这两种 采用组合扁梁楼盖,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增加建筑净
———————————————
收稿日期:2006-03-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78083)
作者简介:王元清(1963),男,安徽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钢结构及近海结构的相关研究;
*杨 璐(1982),男,湖北人,博士生,主要从事组合扁梁以及组合扁梁楼盖的相关研究(E-mail: lyang00@mails.tsinghua.edu.cn);
石永久(1962),男,黑龙江人,教授,博士,副院长,主要从事钢结构及玻璃结构的相关研究;
施 刚(1977),男,安徽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钢结构的相关研究。
186 工 程 力 学

空,楼盖中没有次梁出现,类似于“无梁楼盖”的
效果,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结构的层高;同时组合
扁梁楼盖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在多高层结构中,
既能做框架梁受力,又能承载楼面的作用荷载。

(b) 深肋组合扁梁

(a) T 型组合梁 (b) 组合扁梁


图 1 组合梁
Fig.1 Composite beams
最初的组合扁梁出现在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
半岛,因为当时楼盖中所采用的钢梁截面形状酷似
绅士的礼帽,所以这些钢梁也被称为“帽梁”(Hat (c) 拱形组合扁梁楼盖
Beam),如图 2。 图 3 不同类型组合扁梁
Fig.3 Composite slim beams

1 组合扁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的研究现状
很多国家都对组合扁梁的受力性能进行了相

图2 帽梁
应的研究。1995 年,芬兰赫尔辛基理工大学钢结构
试验室通过对 9 根简支组合扁梁的试验研究了各种
Fig.2 Hat beams
目前,组合扁梁在工程的应用主要有叠合板组 因素对半组合扁梁刚度和强度的影响,主要探讨了
合扁梁[2]、深肋组合扁梁[3]、拱形组合扁梁[4]等几种 各种连接形式对组合扁梁的刚度和强度的影响[5]。
形式,见图 3。叠合板组合扁梁除具有一般 T 型组 1999 年,该试验室设计了两组十字形构件节点试
合楼盖的技术特点以外还具有结构高度小、防火性 验,采用钢管混凝土柱,与组合扁梁用栓焊连接。
能好等突出优点;但是该类型的组合扁梁楼盖楼板 通过试验,对组合扁梁的节点的性能的参数、裂缝
较厚、自重大、混凝土的裂缝宽度在设计中可能会 发展规律、纵向钢筋应力分布规律和破坏模式等进
起到控制作用。深肋组合扁梁和拱形组合扁梁分别 行了研究。
采用深肋压型钢板和拱形压型钢板,用它们替代混 1995 年,意大利 Trento 大学设计了 8 根截面尺
凝土空心板后,较大程度的减少了混凝土的用量, 寸都一样,只有配筋率、柱的类型和加载方式不一
从而减轻了楼盖的自重,楼板底面采用压型钢板遮 样的压型钢板组合扁梁。4 根构件采用十字型模型,
盖了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混凝土裂缝。但是目前深肋 另外 4 根采用悬臂梁型。柱子有两种形式,一种为
压型钢板和拱形压型钢板在市场上并不多见,成本 H 型钢,另一种为方形柱,柱与组合扁梁之间采用
也较高。 高强螺栓连接。通过试验,对配筋率和柱类型对组
合扁梁的节点的性能影响进行了研究[6]。1997 年,
Lawson R M 和 Mullett D L 等人完成了三根简支深
肋组合扁梁试件的单向静力加载试验。试验中钢梁
的上翼缘进行了特殊的辊压处理,形成了很多凹凸
不平的短肋,用于增强钢材与混凝土的粘结力[7]。
1999 年,Lawson R M 和 Mullett D L 等人又完成了
四根简支深肋组合扁梁试件的单向静力加载试验,
(a) 叠合板组合扁梁
在此次试验中的钢梁表面不做辊压处理,不采取任
工 程 力 学 187

何增强粘结力的措施[8]。 相同。有关 3 个组合扁梁试件的的截面尺寸、配筋、


英国的研究结构 The Steel Construction Institute 栓钉以及混凝土板制作等详细情况如图 4、图 5 所
提出了简支深肋组合扁梁的设计计算方法,主要包 示。
括三个方面,即施工阶段钢梁的承载力计算、正常
使用状态下梁的变形计算和极限承载力状态下梁
的抗弯承载力计算。
1.2 国内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对于组合扁梁的相关研究开始的相对 图 5 钢梁截面及栓钉配置示意图
较晚。 Fig.5 Sketch of steel–beam section and stud distribution
上个世纪末,清华大学相关学者通过理论分 2.1.2 试验的加载及量测
析、有限元模拟以及试验手段对叠合板组合扁梁的 试验梁加载方式见图 6,测点布置见图 7。在
受力性能进行了研究[9],并提出了叠合板组合扁梁 浇注混凝土前,在钢筋需要量测的位置事先预埋好
的刚度、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提出了组合扁梁施 电阻应变片,并采用环氧树脂保护好。钢梁翼缘和
工阶段钢梁抗扭的验算方法。本世纪初,清华大学 纯弯段腹板的应变测点采用电阻应变片,处于剪弯
对简支深肋组合扁梁的受力性能进行了相关研究, 段的腹板采用应变花,混凝土测点采用混凝土电阻
并结合国内现有材料构造了深肋组合扁梁进行了 应变片,位移测点采用 YHD-200 和 YHD-100 的位
相关研究[10,11],重点对深肋组合扁梁的承载力、刚 移计来量测。钢梁与混凝土板之间的相对滑移由导
度、钢梁与混凝土粘结力以及组合楼盖的有效宽度 杆引伸仪测定。
进行了分析。在此研究基础之上,清华大学还对框
架深肋组合扁梁的承载性能进行了相关研究[12,13]。
目前,关于组合扁梁的防火问题以及组合扁梁
在温度场下的应力分布、受力特点成为一个新的研
究热点,中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已进行了相应的
研究[14~17]。 SLB1 加载示意图

2 组合扁梁的承载性能试验研究
为了研究组合扁梁的受力性能,分别对叠合板
组合扁梁以及深肋组合扁梁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
对象包括扁梁刚度、承载力、有效宽度以及粘结力
等,并将实际工程中最为关注的刚度、承载力的试
验结果和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
SLB2 加载示意图
图6 加载示意图
Fig.6 Sketch of loading procedure

图 4 组合扁梁截面示意图
Fig.4 Sketch of composite-slim-beam section
2.1 叠合板组合扁梁的试验研究
2.1.1 试验设计
为了验证在正负弯矩作用下钢框架中组合扁
图7 试验梁应变片布置图
梁的受力性能,本试验共设计了三根试件,简支梁
SLB1,框架梁 SLB2 和悬臂梁 SLB3,其截面完全 Fig.7 Sketch of strain–gauge arrangement
188 工 程 力 学

2.1.3 荷载挠度曲线 2 根简支深肋组合扁梁 SLB4、SLB5 进行了试验研


荷载-挠度曲线集中反映了试验梁的受力性能, 究。
试验时,在 SLB1、SLB2 的跨中和 SLB3 梁的自由 两试件的截面尺寸相同,见图 11,但 SLB5 中
端部分别布置了测量挠度的位移计,并在整个试验 钢梁与混凝土的交界面做了处理,即采用塑料薄膜
过程中对其进 行监控,其荷载挠度曲线如 图 8~ 将压型钢板顶面以下部分的混凝土与钢梁进行了
图 10。 分隔,破坏两者间的粘结力,见图 12,目的是考察
粘结力的变化对组合扁梁受力性能的影响。

(a) 钢梁截面 (b) 组合截面


图 11 试件截面详图
图8 SLB1 梁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Fig.11 Details for sections of steel and composite beans
Fig.8 Load-deflection curve of SLB1

图 12 SLB5 的交界面处理
Fig.12 Isolation on the interface of SLB5

图9 SLB2 梁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试验采用六点加载,模拟组合扁梁实际工程应


Fig.9 Load-deflection curve of SLB2 用中所承担的均布荷载。跨中应变片的布置如图
13。

图 10 SLB3 梁荷载-端部挠度曲线 图 13 截面应变片布置

Fig.10 Load-deflection curve of SLB3 Fig.13 Arrangement of strain gauges on the section
从以 上荷载 -挠度 曲线可 以看出, 组合扁梁
SLB1 和 SLB2 的荷载-挠度曲线大致可以分为弹性
工作阶段、弹塑性工作阶段和下降阶段 3 个阶段,
而 SLB3 的荷载-挠度曲线无下降阶段。
2.2 深肋组合扁梁的试验研究
2.2.1 简支梁试验研究
为了研究简支深肋组合扁梁的受弯性能,考察
粘结力变化对其抗弯刚度和承载力的影响。设计了 图 14 跨中弯矩-挠度曲线
Fig.14 Beam’s moment-deflection curve in the middle
工 程 力 学 189

试 验 测 得 跨 中 弯 矩 挠 度 曲 线 如 图 14, 试 件 加载所得荷载-挠度曲线如图 17 所示。由图 17


SLB5 的承载力略高于试件 SLB4,粘结力的削弱也 可知,配筋率对框架梁的刚度影响不大,但由于配
没有影响到组合扁梁的承载力。 筋对负弯矩区的受力影响较大,配筋率对框架梁承
2.2.2 框架梁的试验研究 载力有一定的影响。另外,配筋率对负弯矩区混凝
为了研究框架组合扁梁的受力性能,特别考察 土的开裂情况有一定的影响。
负弯矩区的受力特点。设计了 2 根具有不同配筋率
的框架深肋组合扁梁 SLB6、
SLB7 进行了试验研究。
3 组合扁梁的承载性能有限元分析
SLB6 截面情况如图 15 所示,纵向配筋ф12@75, 组合扁梁的足尺试验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应组
SLB7 纵向配筋ф12@150,其他参数与 SLB6 完全 合扁梁真实的受力性能,但由于试验条件和构件数
相同。试验加载情况如图 16 所示,采用三点弯曲 量的限制,试验研究对组合扁梁的受力性能研究存
加载。 在一定的局限性。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可以
对组合扁梁的实际受力情况进行模拟并进行其受
力的全过程受力分析,适于进行大量的计算。其模
拟方法可以用试验研究的结果进行验证,二者也可
以对理论分析得到的计算方法的合理性进行验证。
采用有限元软件 ANSYS 对 SLB1~SLB7 分别建立
了相应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和
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图 15 框架梁截面情况
Fig.15 Beam section of the frame

图 18 简支梁 SBL1 单元全局图


Fig.18 Global view of SLB1

图 16 框架梁加载示意图 图 19 简支梁 SBL4、SLB5 单元全局图


Fig.16 Sketch of loading procedure for frame beam Fig.19 Global picture of SLB4 and SLB5

图 20 扁梁 SLB1 荷载-挠度曲线比较
图 17 框架梁荷载挠度曲线 Fig.20 Comparison between FE curve and experimental curve
Fig.17 Load-deflection curve of frame beam for SLB1’s deflection
190 工 程 力 学

3.1 简支组合扁梁有限元分析 4 组合扁梁的设计方法


对于简支组合扁梁 SLB1、SLB4 和 SLB5 分别
4.1 组合扁梁的承载力计算
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如图 18、图 19 所示。图 20、图
4.1.1 正弯矩区
21 给出了有限元分析的荷载-挠度曲线和足尺试验
在正弯矩区承载力计算时采用了如下的假设:
的荷-载挠度曲线的比较。
(1) 钢材为理想弹塑性材料;(2) 受压区混凝土横向
应力分布均匀,它与钢梁能够很好的共同工作,无
相对滑移;(3) 忽略受拉区、板肋以及叠合板内的
混凝土参与受力,忽略分布钢筋对承载力的贡献;
(4) 在极限承载力状态下钢梁全截面塑性屈服。
荷载/kN

在极限承载力状态下,组合扁梁截面塑性中和
轴(p.n.a)的分布有三种常见的情况,如图 24:状态
跨度
跨度

1,塑性中和轴位于钢梁的上翼缘之中;状态 2,塑
跨中挠度/mm
性中和轴位于压型钢板顶面和钢梁上翼缘下表面
之间;状态 3,塑性中和轴位于压型钢板顶面以下
图 21 有限元曲线与试验曲线的比较
和钢梁下翼缘上表面之间。
Fig.21 Comparison between FE curve and experimental curve
for the middle deflections
3.2 框架组合扁梁有限元分析
框架梁有限元模型建立如图 22 所示,图 23 给
出了框架梁有限元分析的荷载-挠度曲线和足尺试
验的荷载挠度曲线的比较。
图 24 截面塑性中和轴的分布
Fig.24 Distribution of p.n.a

图 22 框架梁有限元模型
Fig.22 FE model of frame beam
图 25 钢梁截面
Fig.25 Section of steel beam

图 26 组合截面
图 23 有限元曲线与试验曲线的比较 Fig.26 Composite section
Fig.23 Comparison between FE curve and experimental curve 钢梁截面和组合截面的尺寸参数分别如图 25
for the middle deflections 和图 26 所示, Be 为组合梁的有效宽度; Ds 为深肋
工 程 力 学 191

压型钢板以上现浇混凝土的厚度;Dd 为深肋压型钢  t  R
M c  Rr (Dr  yc )  Rt  yc  t   w ( yc  t t ) 2 
板的高度或叠合板厚度;Dc 为钢梁顶面以上混凝土  2  2d
层的厚度。  t  R
Rb  D  yc  b   w (D  yc  tb ) 2 (7)
当处于状态 2 时,根据截面上力的平衡条件,  2  2d
易知截面中和轴距离钢梁顶面的距离 yc 和抗弯承
载力 M c 分别由下式给出:
Rw R
2 yp  c Dc
d Ds
yc  (1)
Rw Rc
2 
d Ds
Rc ( yp  Dc )( yc  Dc )
Mc  Ms  (2)
Ds 2 图 27 组合截面相关参数示意图
式中, Rw 是钢梁腹板的抗拉承载力 Rw  f y dt w ; Fig.27 Sketch of parameters on the composite section
M s 是钢梁截面的极限抗弯承载力; Rc 是压型钢板 4.2 组合扁梁的刚度计算

顶面以上混凝土的抗压承载力: 4.2.1 正弯矩区


Rc  f c,equ Be Ds   f c Be Ds 组合扁梁正弯矩区跨中截面的刚度计算中采

 为混凝土峰值应力折减系数。 用如下假定:(1) 偏于安全仅考虑压型钢板顶面以


上的混凝土参与受力,忽略分布钢筋对截面刚度的
当截面中和轴分布属于状态 3 的情况时,此时
截面中和轴距离钢梁顶面的距离 yc 和抗弯承载力 贡献;(2) 在弹性受力阶段钢梁与压型钢板顶面以

M c 分别下式给出: 上的混凝土始终保持平截面,两者能够很好的共同
R d 工作,无相对滑移。
yc  y p  c (3) 拟采用换算截面法计算其抗弯刚度,转化规则
Rw 2
是根据应变相同且总内力不变的原则,将有效宽度
D y p  yc
M c  M s  Rc ( y c  Dc  s )  Rc (4) 范围内混凝土的面积除以钢材与混凝土的弹性模
2 2
量的比值,即可将混凝土截面换算成与之等效的钢
当截面中和轴分布属于状态 1 的情况时,此时
截面中和轴距离钢梁顶面的距离 yc 和抗弯承载力 截面。
M c 分别下式给出: 组合扁梁中钢梁截面的参数和组合截面的参
数分别如图 25 和图 28 所示,图 28 中 Be 为组合梁
yc  0.5t t (5)
的有效宽度; Ds 为压型钢板以上混凝土层的厚度;
t t R R D2
M c  Rb (D  b t )  w (d  t t ) c c  (6) Dd 为压型钢板的高度; Dc 为钢梁以上混凝土层的
2 2 Ds 2
厚度。
4.1.2 负弯矩区
计算可得组合截面弹性中和轴距钢梁顶面的
对于组合扁梁,负弯矩区受力性能的分析采用
距离:
如下假设:(1) 钢材和钢筋都是理想弹塑性体;
Ac  Ds 
(2) 受拉区混凝土开裂并退出工作,偏于保守仅考 Aye    Dc 
e  2 
虑板厚度范围内的现浇混凝土参与受力,忽略其它 yec  (8)
A
部分的混凝土;(3) 现浇混凝土层与钢梁之间有可 A c
e
靠连接来保证两者的共同工作,且滑移量很小,可 式中, A 为钢梁截面的面积; Ac 为压型钢板顶面以
忽略滑移对组合扁梁受力性能的影响;(4) 组合截 上混凝土的面积, Ac  Be Ds ;钢材与混凝土弹性
面在弯曲后仍保持平面,即符合平截面假定。 模量的比值  e  Es / Ec ;ye 为钢梁弹性中和轴距其
钢梁截面和组合截面的尺寸参数分别如图 25、
上翼缘顶面的距离,如图 26。
图 26 和图 27 所示。推导方法与正弯矩区相同,可
组合截面的弹性惯性矩:
得组合截面的承载力如下:
192 工 程 力 学

所示;在楼盖设计中,将组合扁梁与普通框架梁进
行了对比设计,参见图 30。所采用的组合扁梁楼盖
剖面见图 31,组合扁梁与柱的连接情况如图 32。
另外,处于河北省保定市的河北省建设集团公司办
公楼也采用了组合扁梁楼盖体系。

图 28 组合截面
Fig.28 Parameters on the composite section
2
2 A D2 A D 
I c  I x  A( ye  yec )  c s  c  s  Dc  yec 
 e 12  e  2 
(9)
式中, I x 为钢梁截面的惯性矩,组合扁梁截面抗弯
刚度为 Es I c 。
4.2.2 负弯矩区 图 30 组合扁梁与普通框架梁的对比
钢梁截面和组合截面的尺寸参数分别如图 25、 Fig.30 Comparison of composite slim beam and common beam

图 26 和图 27 所示。
推导方法与正弯矩区相同,可得组合截面的惯
性矩如下:
 ) 2  Ar (Dr  yec
I c  I x  A( ye  yec  )2 
2
Ac Dd2 Ac  Dd 
  Ds  Dc  yec  (10)
 e 12  e  2 
A  D 
Aye  Ar Dr  c  d  Ds  Dc  图 31 组合扁梁剖面图
e  2 
 
式中, yec Fig.31 Section plane of composite slim beam
Ac
A  Ar  经过设计计算比较,将组合扁梁楼盖体系应用
e
到大开间房屋的多层轻钢住宅体系中,不仅能够有
组合扁梁截面抗弯刚度为 Es I c 。
效降低层高、减少维护结构费用和减轻基础压力,
5 组合扁梁的工程应用 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用钢量[1]。由此可见,多
层住宅采用钢柱和组合扁梁构成多层框架体系不
在我国,已有部分工程采用了传统的空心板组
仅在建筑上能够满足人们对布置灵活、大范围的无
合扁梁楼盖。
柱空间的要求,而且从结构上受力也比较合理,还
可节省用钢量。相信钢柱和组合扁梁构成多层框架
体系在我国轻钢住宅中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 29 标准层结构平面简图(局部)
Fig.29 Plan sheet of typical floor (local)
图 32 组合扁梁与柱的连接
河北保定太行集团多层轻钢住宅示范楼在各
Fig.32 Connection between composite slim beam and column
楼层的大开间单元处采用了组合扁梁楼盖,如图 29
工 程 力 学 193

6 结论及建议 22~30.
[8] Lawson R M, Mullett D L, Rackham J W. Design of
(1) 国内外对组合扁梁的刚度和承载力已经进 asymmetric “Slimflor” beams using deep composite
decking [M]. Berkshire: The Steel Construction Institute,
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仍然不够充分,现有的计算方
1997.
法较多的依靠工程经验,并为提出相关的计算方 [9] 陈全. 组合扁梁受力性能分析[D]. 北京: 清华大学,
法; 2002.
(2) 目前,可以利用国内现有的材料和施工方 Chen Quan. Structural behavior of steel-concrete
法将组合扁梁楼盖应用在实际工程之中; composite slim beams [D].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2002. (in Chinese)
(3) 在实际的组合扁梁楼盖体系中间,由于在
[10] 李秋喆. 简支深肋组合扁梁抗弯刚度和承载力研究
钢梁上的浇注连续混凝土板和抗剪连接件的作用, [D]. 北京: 清华大学, 2005.
楼盖为整体受力,必然会对组合扁梁的受力性能产 Li Qiuzhe. Flexural stiffness and bending capacity of
生一定的影响; simply-supported composite slim beam with deep deck
[D].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2005. (in Chinese)
(4) 建议建立组合扁梁楼盖整体有限元模型以
[11] 李秋喆, 石永久, 王元清. 组合扁梁楼盖受力性能分析
及相应的试验对组合扁梁以及组合扁梁楼盖的受 [J]. 钢结构, 2004, 19(2): 27~31.
力性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Li Qiuzhe, Shi Yongjiu, Wang Yuanqing. Analysis of
structural behavior of composite floor with slim beam[J].
参考文献: Steel Construction, 2004, 19(2): 27~31. (in Chinese)
[12] 王元清, 张如杭, 石永久, 李秋喆. 负弯矩区组合扁梁
[1] 陈 全, 石永久, 王元清, 陈 宏, 张 勇. 带组合扁梁多
的受力性能分析[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层轻型钢框架结构体系分析[J]. 建筑结构, 2002, 32(2):
2005, 21(3): 181~188.
17~20.
Wang Yuanqing, Zhang Ruhang, Shi Yongjiu, Li Qiuzhe.
Chen Quan, Shi Yongjiu, Wang Yuanqing, Chen Hong,
Structural behaviour of steel concrete composite slim
Zhang Yong. Structural analysis on light steel frame with
beam in the negative moment region[J]. Journal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slim beam [J]. Building
Shenyang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ructures, 2002, 32(2): 17~20. (in Chinese)
2005, 21(3):181~88 (in Chinese)
[2] Mullett D L. Slim flo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J].
[13] 张如杭, 王元清, 石永久, 杨璐. 深肋组合扁梁肋部混
Berkshire: The Steel Construction Institute, 1992.
凝土受力分析[J].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5, 22(3):
[3] Lawson R M, Bode H, Brekelmans J W P M, Wright P J,
59~62.
Mullet D L. Slimflor and slimdek construction: european
Zhang Ruhang, Wang Yuanqing, Shi Yongjiu, Yang Lu.
developments [J]. The Structural Engineer, 1999, 77(8):
Stress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concrete in deep deck
22~30.
flange of composite slim beam[J].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4] Siokola W, Ringsmuth E. Trapezblechbogen-verbund-
and Civil Engineering, 2005, 22(3): 59~62. (in Chinese)
decke eine altbekannte bauweise mit modernen
[14] Lu X T, S M Zhang. Analysis of the temperature
baustoffen neu entdeckt [J]. Stahlbau Rundschau, 1997,
distribution in composite slim floor beams subjected to
(89): 33~34.
fires [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
[5] Lu X H, Makelainen P. Parametric studies on
SUPPL, 2005, 37(2): 446~450.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in slim floors[A]. In:
[15] Lu X T, Zhang S M. Numerical analysis of composite
Proceedings of the 1st European Conference on Steel
slim floor beams in fire [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Structures[C]. Athens, 1995. 303.
Technology, n SUPPL, 2005, 37(2): 442~445.
[6] Bernuzzi C, Gadotti F, Zandonini R. Semi-continuity in
[16] Walter B, Mario F. Fire safety of slim floor composite
slim floor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systems [A]. In:
slabs with precast prestressed hollow core elements [J].
Proceedings of the 1995 1st European Conference on
Stahlbau, 1998, 67(10): 776~784.
Steel Structures [C], Athens, 1995. 287.
[17] Pentti M, Zhongcheng M. Fire resistance of composite
[7] Lawson R M, Bode H, Brekelmans J W P M, Wright P J,
slim floor beams [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Mullet D L. slimflor and slimdek construction: European
Research, 2000, (54): 345~363.
developments [J]. The Structural Engineer, 1999, 77(8):

注:该文在第十五届结构工程学术会议(2006 焦作)应邀作特邀报告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