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0

順德聯誼總會譚伯羽中學

2021-2022
中四級中國語文
單元二 篤志好學(二)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
《勸學》 荀子

姓名:____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____ ( )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一、對譯練習
( ):文言原文省略但應該增補的白話字詞
[ ← ]:語序變動

第一段

君子曰:學 不可以 已 。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 停止 )。

青, 取 之 於藍 ,而 青 (當作精或菁) 於藍;
靛青是[從藍草裡]提取 [←]的,卻[比藍草(的顏色)]( 粹美 ) [←];

冰, 水 為之 ,而 寒 於水 。
冰 是水 凝結而成的,卻[比水]寒冷 [←]。

木 直 中 繩 ,
木材( 筆直 ),( 音眾,合於/符合 )墨線(取直的標準),

輮 以為輪 ,其 曲 中 規 ;
( 通煣,用火烤木使之屈曲 )成 車輪,木材的彎度(就)符合( 圓規,圓的標準 );

雖 有 槁暴 、 不 復 挺 者,
即使(又)(槁:被枯乾、暴:通「曝」,曬乾 ),(木材也)不會再次( 伸直 ) ,

輮 使之 然 也。
(是因為經過)火烤,使它(成為)( 這樣子/如此 )的。

故 木 受繩 則直 ,
所以木材用墨線(矯正後)就能取直,

金 就 礪 則 利 ,
金屬製品( 靠近 )( 磨刀石 )上(打磨後)就( 變得鋒利 ),

君子 博 學 而 日 參省乎己 ,
君子( 廣博地 )學習,而且( 每天 )(對自己檢查、省察/多次反省自己),

2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則 知 明 而行 無 過 矣。
那麼(他就會)( 通「智」,智慧 )( 高明/明達 ),而行為不會有( 過錯 )了。

第二段

吾 嘗 終日 而思 矣, 不如 須臾 之所學 也;
我( 曾經 )( 整天 )思索 ,(卻)不及(片刻、一會兒) 學到的知識(多) ;

吾嘗 跂 而望 矣, 不如登 高 之 博見 也。
我曾經( 踮起腳 ) 遠望 ,(卻)不及登到高處 ( 看得廣遠 ) 。

登 高 而 招 ,臂 非 加長也,而 見 者 遠 。
登到高處 ( 招手 ),胳膊沒有加長 ,可是[在遠處的]別人也能看見[←]。

順風 而呼 ,聲 非 加疾 也 ,而 聞者 彰 。
順著風 呼叫,聲音沒有(變得嘹亮/加大) ,可是聽的人(聽得很)( 清楚 )。

假 輿 馬者 , 非 利足 也,而 致 千里 ;
(憑藉)( 車 )馬的人,並不是( 利,迅疾。腳走得快 ) ,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
利用
假 舟楫 者 , 非 能水 也,而 絕 江 河。
借助( 船隻 )的人,並不( 善於游泳 ) ,卻(可以)( 橫渡 )長江黃河。
亦可喻濟世的良臣 耐水
君子 生 非 異 也, 善 假 於物 也。
君子的(本性/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 ,
(只是君子)(擅長)借助 外物罷了。

第三段

積 土 成 山 ,風雨 興 焉;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 興起 )了;

積 水 成 淵 ,蛟龍 生 焉;
匯聚水流成為( 深潭 ),蛟龍(就)產生了;

積善成德 ,
(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長期行善,就會形成一種高尚的品德),

3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而 神明 自得 , 聖心 備 焉。
就(自然獲得精神和智慧,神智從容),[( 具備 )]( 聖人的思想/心志 )[←] 。

故 不積 跬 步 , 無以 至 千里 ;
所以不積累( 半步 )( 一步 )(的行程),(就)無法( 到達 )千里(之遠);

不積 小流 , 無以成 江 海 。
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無法匯成江河大海。

騏驥 一躍 , 不能十步 ;
( 跑得快的好馬/駿馬 )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

駑馬 十駕 , 功 在 不舍 。
( 劣馬 )(走了)( 十天路程 ),(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步。

鍥 而 舍 之, 朽 木 不折;
(如果)( 刻 )(幾下)就( 放棄 )它,(那麼)( 腐爛的 )木頭(也刻)不斷。

鍥而不舍 , 金石 可 鏤 。
(如果)[不停地]刻而不放棄,(那麼)金石(也)能( 雕刻 )(成功)。

螾 無 爪 牙 之利 , 筋骨 之強 ,
( 蚯蚓 )沒有[ 銳利的 ]爪子和牙齒 [←],[強健的]筋骨[←],

上 食 埃土,下 飲 黃泉, 用心 一 也。
(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 專一 )啊。

蟹 六 跪 而二 螯 ,
螃蟹(有)六(條)( 足/腿 ),兩(個)蟹鉗,

非 蛇 蟺 之穴 無可寄託 者 ,
(但若)沒有蛇、( 鱔 )的洞穴[它](就) ( 無處棲身 )[←],

用心 躁 也。
(這是因為)它用心( 浮躁,不專心 )啊。

4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文言知識增補站

(一)通假字列表
通假字 本字 詞性及詞義 通假字 本字 詞性及詞義
輮 煣/揉 動詞;用火烤木使之變曲 知 智 名詞;智慧
暴 曝 動詞;曬乾 生 性 資質稟性
參 三 副詞;多次 舍 捨 動詞;捨棄

(二)倒裝句
請把下列倒裝句重寫成語序正確的句子。
狀語後置(介賓短語後置)
例一「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介詞│賓語) (介詞│賓語)

→「青,於藍取之,而於藍青」
語譯:靛青,從藍草提取出來,卻比藍草的色粹美。

定語後置
例二「無爪牙│ 之 │利, 筋骨│ 之 │強」
(賓語│結構助詞│定語)
(賓語│結構助詞│定語)

→「無利之爪牙,無強之筋骨」
語譯:沒有銳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

(三)詞類活用
請圈出句子中活用詞性的字詞,並在劃線填上選當答案。
例一 其曲中規

本是形容詞,現活用作名詞,解作彎曲的程度。

例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本是名詞,現活用作動詞,解作游泳。

例三 用心一也

本是數詞,現活用作形容詞,解作專一。

5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二、作者簡介
姓名:荀況
字號:卿,又稱荀卿、孫卿
生卒:大約生於公元前 307 年,卒於公元前 213 年左右
國籍:趙國

生平:十五歲遊學於齊國,在稷下留居了較長時間。齊威王、宣王當政時期,招賢納士,學者
雲集,是齊國最繁榮時期。到齊湣王時,開始衰敗,學者離去,荀子到了楚國。到齊襄王時,
稷下又再度興盛,荀子又回到齊國,成為齊國最有名望的學者。荀子也曾經向秦昭王和趙孝成
王推薦他的政治主張,但都沒有被採用。後來到了楚國為官,到春申君死而免官。以後就一直
著書立說,教學授徒,直至去世,葬於蘭陵。

先秦學術流派:

 先秦時代,諸子百家學說盛行,而以____、____、____、____四家為要。

 儒家起源極早,盛行於春秋時代,以____、____、____為代表。

 荀子的學說本於孔子,倡性惡說而主張禮治,以法為輔。與孟子的____相對立。

 法家代表人物____、____都是他的學生。

學說:

(一) 主張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性惡》)其說人性本惡,及其知道行善,是後天改造
結果。即是通過教育,學習禮義法度,終而使之向善。故「善」非與生俱來,乃後
天學習成果。透過後天學習禮義法度,就能將本性之惡驅除,終而為善。故荀子言
性善,乃後天努力學習之成果。

(二) 注重____________________: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勸學》)禮法並非抽象存在,禮法是要由人行使
出來,方為禮法。禮法要靠人而存,人格完善就顯得重要了。故《勸學》、《修身》、
《性惡》、《君子》諸篇,反復強調個人修養,強調個人本質之重要。

6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三) 注重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立足於以見聞為主之「外在經驗」,與孟子由內省而把握之「內在經驗」不同。
知識來源,就在典籍。劉向《孫卿書錄》謂「孫卿善爲《詩》
、《禮》
、《易》
、《春秋》
。」
清人認為荀子乃承傳孔門經籍之學。

(四) 重視___________:
《論語》重「學」,開篇即說「學而時習之」;荀子開篇亦言「勸學」。勸學者,勉學
也。荀子何以勸學?蓋讀書目的,在為聖人。聖人之方,在於讀書。讀書學習,吸
收知識,目的在為「賢人聖哲」。至於為聖之方,以學為始;以行為終。將客觀外在
知識,化為內在行為修養;然後才可以為聖為賢。

《荀子》文章風格:

(一) 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文章,是從《論語》單言片語之總結按語,孟子之對話答問,敍述故事;莊子
之寓言重言,虛構故事;發展成為有體系之單篇文章。《荀子》三十二篇,每篇均以
「主題」標示該篇立意;通篇緊扣一個主題,層層推展,有理有據。各部分又互相
關連,構成有機整體,開後世議論文字之先河。

(二) ____________________:
觀乎《勸學》一篇,以後天之學,成就完美人格,為文章立論,說明為學之重要。
文章以治學態度、途徑、方法,展開論述。全篇緊扣主題,層層分析;雖旁徵博引,
仍緊抱「為學」之主題不放,可謂善於立論者。

(三) ____________________:
每篇獨立成文,一氣呵成。文章主題,首尾連貫,而各段之間,層層相扣。一段之
中,又分幾個層次。構思層層深入,語句層層變化,四句一排,句型每排不同,千
變萬化,而姿態橫生。源出一派,縱橫奔恣,最後百川匯海,為諸子所罕見者。

7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三、題解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但通過後天的教化,學習禮義法度,人便能去惡為善。荀子所說的「學」

以禮為歸,強調後天的學習,注重個人修養。

本文節錄自《荀子》的第一篇《勸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荀子》一書:「大旨

在勸學,而其學主於修禮。」可見荀子所說的「學」
,旨在「修禮」
。「勸」是「勸勉」的意思。

四、內容分析

主旨

論述學習的意義、方法、效用和態度,闡明學習的重要。

段落大意

第一段 論述學習的意義,指出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本性,使人日臻於善。

第二段 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效用,要懂得善假於物,就能事半功倍。

第三段 _論述三種學習的態度:「累積」、「不捨」和「專一」。

第一段

8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內容重點 寫作手法/作用
 開門見山:
1.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斬釘截鐵,凸出自己的
2. 學習的三個意義 觀點,讓讀者易於掌握
例子 學習意義 作為全文的總綱,統率
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下文的分論點
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後天學習可使人進
特點:兩者都是因外在因素(人為加工、溫 步,亦能提高品性
度),改變本質,更勝原物。
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
後天學習使人由惡  比喻論證
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變為善後,便不再
特點:畢直的木材受外在行為(以火烤屈)
為惡。
而變得彎曲,而且不能回復原貌。
 木受繩則直
學習可以提升人的
 金就礪則利
能力,成為正直之
特點:畢直的木材才能作棟樑;金屬鋒利才

能成砍伐工具。
君子廣泛學習並反省自己,就能智慧通達,行為不
結論
會有過錯了 (明理避過)。

第二段
1. 「吾嘗終日而思矣,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  比喻論證
登高之博見也。」
踮起腳遠望,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
片刻的學習比空想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學習能有更大的效用,
能解決問題)  比喻論證
2. 要成為有學問品德的人,應需「善假於物」
情況 方法 / 借助外物 結果
招手 登高招手 在遠處的別人也能看見
呼叫 順風呼叫 聽的人聽得很清楚
前往他方 車馬 達到千里之外
渡河 船隻 橫渡長江黃河
 借助學習可彌補自身不足,事半功倍。
結論  君子成為有學問德行之人,並非因天生異稟,而是
因為能借助後天學習。

9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第三段
1. 學習態度一:累積
行為 結果
積土成山 風雨興起  類比論證

積水成淵 蛟龍產生
積善成德 神智從容,具備聖人心志
 正反論證
不積跬步 無法到達千里
不積小流 無法匯成江海

結論 學習需要不斷累積,才可以增長智慧,修養品德。

2. 學習態度二:不捨
先天優勢 後天努力
騏驥一跳躍,不足十步距離 駑馬能走十天路程
 對比論證
以刀刻數下,朽木也無法折斷 不停地刻,金石可雕刻成功

學習需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後天的堅持比先天的才智重要
結論

3. 學習態度三:專一
對象 蚯蚓 蟹
沒有銳利的爪齒、強健的筋 有六隻腳和兩隻鉗
特質
骨  對比論證
態度 專一 浮躁,不專心

向上吃泥土,向下喝泉水 沒有蛇鱔的洞穴,就沒有可
結果
寄居的地方

結論 學習若能專心一志,就可以將勤補拙,獲得更豐富的成果

10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五、作法要點 (參考書 118 頁)

文章題為「勸學」,就是勉勵學習的意思。為達到「勸學」的目的,

荀子開門見山,先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然後運用比喻、
善於立論
類比、對比等論證手法反覆論證,形象生動,論證透闢,不僅使讀者容

易掌握,更令文章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全文以學習為主題,分別說明學習的意義、方法和態度,緊扣主題。

佈局縝密 本文條理清晰,論及為學的三個態度,層次之間步步遞進:想要累積

成果,必先堅持不捨,而要不放棄,就必須用心專一。

1.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2.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

然也。」

以靛青從藍草裏提煉出來,卻比藍草的顏色更粹美;冰塊是冷水凝結形

成的,卻比水更寒冷;木材筆直,但是以火烤屈而變得彎曲為喻(說明

本體喻體和描述有何變化),論證後天學習可以使人改變本性,日趨於

善。

論 3.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證 以木材和刀劍經過墨繩和磨刀石校正,變得筆直和鋒利為喻,論證人經
1. 比喻論證

法 過後天學習,可以成為正直之材,提高自己的能力。

4.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

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

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與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以登高博見、登高招手、順風呼叫、乘車船(語譯相關引文)為喻,論

證借助學習可以修養品德,彌補自身不足。

11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聖心備焉。」

2. 類比論證 從堆積土石成了高山,就會生出風雨,以及匯積水流成為深淵,就有蛟

龍生長,推論出一個人多行好事,養成崇高的品德,自然心智澄明,具

備聖人的思想境界,從而論證為學必須累積。

1. 以「騏驥」和「駑馬」、「朽木」和「金石」兩組性質相反的事物,

並用「舍」和「不舍」兩種相反的態度和所得的效果(語譯相關引

文)作對比,從中論證學習需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後天的堅持比先
3. 對比論證
天的才智重要。

2. 用蚯蚓、螃蟹兩種形體強弱懸殊,挖土能力卻相反的動物作對比,

論證學習若能專心一志,就可以將勤補拙,獲得更豐富的成果。

1.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修 1. 對偶
辭 2.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手 1.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
法 2. 排比
得,聖心備焉。

 荀子善用比喻,深入淺出、具體生動地說明複雜的道理。

 除了多用排比和對偶,又有對偶錯落的,以不整齊的句式,而為整

齊的對偶,例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

語 於水」;也有似對非對的,例如「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
言 語言生動
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
特 富於氣勢
色 者,用心躁也」意思成對,而文字不兩兩相對。文章鋪錦列繡,氣

勢磅礡,雄渾奔放。

 全篇文章以四字句居多,間以雜句,文氣錯落有致,富於變化,用

字典雅凝煉,流麗自然。

12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六、篇章結構

13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筆記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筆記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筆記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筆記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附錄、名言警句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學過的知識,反復實習,不也是快樂嗎?

2.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

3. 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君子不像器皿(,只有一定的用途)。

4.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學習而不思考,就會困惑;只是(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危殆不安。

5. 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

讀古人的書要學會分辨是非真偽,不可完全相信書中所說。

6. 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禮記》)

廣泛地學習而沒有窮盡之時,堅定地實行而孜孜不倦。

7.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

獨自學習而沒有切磋交流的學友,就會見識淺陋、見聞不廣。

8.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學業由於勤奮而精通,但它卻能荒廢在遊戲玩耍中。事情由於反覆思考而成功,但它卻能

毀滅於隨大流。

9.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博覽群書而汲取其精華,注重知識積累而謹慎表露。

10. 不一則不專,不專則不能。(蘇軾)

不專攻一藝,就不能成為專家;不能成為專家,也就難於將事做好。

11.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平時多讀書,方能文思如泉湧。

18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補充篇章

大學(節錄) 《禮記》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1.(明,用作動詞。使彰明。明德,光明正大的品德),在親

民 2.(親,應為「新」。即革新,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在止於至善 3.(到達、

停留在最完善的境界)。知止 4.(知道目標所在)而后有定 5.(定向、志向),定而后

能靜 6.(安靜、不浮躁),靜而后能安 7.(安穩。所處而安),安而后能慮 8.(思慮

周詳)
,慮而后能得 9.(收穫)
。物有本末 10.(根本和枝末。本指明德,末是指親民(朱

熹提到「明德為本,新民為用」
)),事有終始 11.(終結、開始),知所先后,則近道 12.

(接近大學的宗旨)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13.(治理好自己的國家)
;欲治其國者,先

齊其家 14.(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15.(修養自身的品

性);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16.(端正自己的心思);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17.

(使自己的意念誠實)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18.(使自己獲得知識);致知在格物

20.(格,至、達到。認識、研究萬事萬物的道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

誠而后後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19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 21.(一切、一律)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

否 22.(根本破壞而枝末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

之有也。

補充資料──格物致知

 德性上的工夫,不同於今人所強調的「通過實驗而得到客觀知識」上的工夫。

 程頤《遺書》:「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曰窮其理而已矣。窮其理,然後足以致知。」

「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則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須是今日

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後脫然有貫通處。」錢穆《朱子學提綱》解釋:
「此

條言窮理,主要在人文界一切人事上。其言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言物字,恐人誤到

外物上去,言件字,則顯指人事。」

 朱子《朱子語類》
:「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誠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明白。

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盡,便是知得這明德未分明。」

20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預習

試在互聯網上搜尋以下大專院校的校訓,指出相關的資料。
院校 校徽 校訓 出處 訓語意思

彰顯人與生俱來的光明
香港大學 明德格物
德性,窮究事物的原理。

香港中文
三者均出自 道德修養達到最完善的
大學 止於至善
《大學》 境界。
崇基學院

香港中文
光明德性,關心、教育和
大學 明德新民
改革社會。
聯合書院

21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一) 《禮記》及其成書經過

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間各種禮儀論著的彙編,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其主要內容是對禮制、

禮義的記載和論述,其中涉及秦、漢以前的社會組織;生活習慣、道德規範、文物制度等

情況。

 相傳孔子死後,門徒「七十子」散居各諸侯國,他們的學生又各傳其師說,所傳的講禮的

文章流傳至漢時有一百數十篇。其時有學者戴德選其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
(今殘)
,戴

翟又選四十九篇為《小戴禮記》,即今本禮記。

 儒家經典「四書」:《禮記》中《大學》、《中庸》,以及《論語》、《孟子》

(二) 題解

 朱熹《四書集注‧大學章句》中指:
「大學者,大人之學也。」
「大人」是指官吏、權貴等

統治階層,與「大人」相對的「小人」是指一般平民百姓。

 成為「大人」,一方面要修養德性,一方面要懂得為政之道。以「大學」為題,是論學的

意義在於修身為政,盡己及人。

22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三) 內容分析

大學之道可析之為「三綱領」和「八條目」,它們環環相扣,下表反映這些項目間的次序

和關係,說明達到理想境界的過程。

文章開宗明義,首先揭示「大人之學」的「三綱領」:

三綱領 說明

本 「明明德」 修己:發揮自身的最高修養,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末 「親民」 立人:推行政教,感化他人,使人棄舊圖新。

目標 每個人都發揮自己最高的道德修養,整體而言,社會全體便達到

「止於至善」 了最美善的道德境界。「至善」義同「圓滿」,是最高境界,兼指

「明明德」和「親民」的圓滿完成。

然後,文中連用五句「頂真句」,層層推進,說明從「知止」到「能得」的關係:

步驟 說明

始 「知止」 知道目標所在

「有定」 有堅定的志向

「能靜」 心無雜念、平靜不亂

「能安」 感覺安穩、心安理得

「能慮」 思慮周詳

終 「能得」 有所收穫,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23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在「三綱領」之下,作者提出「八條目」作為實踐「三綱領」的步驟,體現了道德實踐由

內而外,以及由親及疏的大方向。:

八條目 說明 層面

 格物 窮究事物的道理

 致知 獲得不盡的知識

明明德
 誠意 使自己的意念誠實 個人
自我學習和完善

 正心 端正自己的心思

 修身 修養自身的品性

 齊家 整治家政,使其家中成員親愛和睦 親屬

親民
 治國 治理好國事 國家
履行社會責任、貢獻社會

 平天下 使天下安定 世界

最後,文章重申應以修養自身品德為根本,不能擾亂本末次序和輕重,強調學習有本有末,

必須循序漸進,按部就班,方可有成。

總括而言,本文反映了儒家學說中人生教育的道德綱領及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人生教育

有修己、立人兩個方面,明明德在於修己,新民在於立人。而要能修己立人,則要有一定次第,

亦向一己以外的世界,故以「修身」為本為始,以至「平天下」為末為終,此為積極入世的一

面。

24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四) 內容結構

止於止善

明明德 親民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五)補充內容

1. 誠其意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禮記‧大學》(節錄)

(1) 根據引文,「誠其意」是甚麼意思?

(2) 引文強調君子要「慎獨」原因是什麼?

(3) 試以日常生活例子,說明一個「意誠」的人的處事方式。

(1)「誠其意」即「無自欺」,意思是不欺騙自己。

(2) 「獨處」時的行為可檢視一個人是否做到「毋自欺」;「獨處」時不用掩飾自己的行為,

容易放縱。

(3) 例子:一個「意誠」的人,即使在沒有警察和車輛的情況下,也會遵守交通燈的指示過馬

路,不會為了貪方便或節省一點時間而違反交通規則。

25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2. 正其心

身(心)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

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禮記‧大學》(節錄)

(1) 根據引文,心念不能夠端正的原因是什麼?

受情緒影響。

3.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此

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禮記‧大學》(節錄)

(1) 根據引文,為何我們需要「修身」?試從與人關係對自身處事的影響解釋之。

(2)「修身」而後可以「齊家」的原因是什麼?

(1) 「修身」就是要去除個人的主觀好惡,客觀處事。我們對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偏頗看法,

這些人包括親愛的人、厭惡的人、敬畏的人、同情的人、驕傲怠慢的人。我們面對他們時,會

引發自己的不同情感 / 情緒,以致做事有所偏頗。

(2) 「修身」後可以「齊家」是因為客觀地處理家庭和家族的事務,對理好一個家庭和家族是

非常重要的。

26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文化反思

1. 你是否認同「家齊而后國家治」和「國治而后天下平」?

2. 你認同《大學》中所提及的治學意義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文言選讀‧大學(節錄)‧課文語譯

1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人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
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 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
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 目標所在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安靜不
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 浮躁,安靜不浮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
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 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世上萬物
近道矣。 都有根本有枝末,天下萬事都有終結有開始。知道
了它們的主次先後、輕重緩急順序,就接近大學的
宗旨了。
2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
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 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
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 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
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
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 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
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 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誠實;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誠
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 實,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
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 識、研究萬事萬物的道理。萬事萬物的道理一一認
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 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誠
天下平。 實;意念誠實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
養自身品性;自身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
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
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3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 上自國家君主,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
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 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擾亂、破壞了,枝末(家
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 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
厚,未之有也。 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應重視的卻輕視,應輕視
的卻重視,是沒有這樣的事情的!

28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筆記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文憑試十二篇範文筆記(二)/《勸學》

筆記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