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是母親、是教授、是人生導師──《親愛的安德烈》文本分析

「說教」是教授的「職業」
,自然也是龍應台的「職業」
。習慣了站在講台上,
「說教」的口吻便容易帶入生活,出現在與安德烈的對話當中。沒有一個孩子希
望父母親成為自己的教師,教師代表著監督、評價和距離──課桌與講桌之間,
永遠存在的距離。安德烈想要拒絕龍應台的「說教」,卻無法否認父母親為孩子
的人生導師的事實,雙方的關係便在抗爭與妥協之間不斷的游移。同時,面對高
社會地位、高名望的母親,安德烈處於自傲與自卑的夾縫當中,這種矛盾也出現
在安德烈的語氣、在思想當中。

一、她在說教

書中三十六封一來一往的家書,是母子的溝通。而身為一個教授、一個母親,
作為學生的榜樣、孩子的人生導師,龍應台在信中不時的「說教」,而這種無意
識的「說教」,引發了安德列強烈的反彈。

1. 「你」

很多時候,龍應台喜歡用「你」當作代名詞,代指的不是「與自己對話的人」

而是「任何人」。例如:

…漁村沒有垃圾處理廠,人們把垃圾堆到空曠的海灘去。風颳起來了,
「噗」
1
一下,一張骯髒的塑膠袋貼到你臉上。

這裡的「你」,可以是龍應台,可以是安德烈,可以是任何人,但若是使用
「你」來代替「所有人」,會給予接受訊息者一種身歷其境、彷彿「尌是我」的
感覺,有加強語氣、尋求認同、提高說服力等作用。這段文字其實是在描述龍應
台的童年環境,但不只是單純的、客觀的陳述,而是龍應台在說服安德烈,要求
安德烈同意她的所言所述。同樣的句子,若是改寫成「風颳起來了,
『噗』一下,
一張骯髒的塑膠袋貼到臉上來。」那種強烈說服的感覺尌消失了。
再看以下例子:

安德烈,一半的人在讚美我的同時,總有另外一半的人在批判我。我有充
分機會學習如何「寵辱不驚」
。至於人們的「期待」,那是一種你自己必須

1
龍應台&Andrea Walther,
《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三十六封家書》
,(台北,天下雜誌,
第一版,2008),P.18
1
學會去「抵禦」的東西,因為那個東西是最容易把你綁死的圈套…2

這是龍應台回覆給安德烈的「人生詰問」,3雖然是在敘述自己的想法,其實
表達的意思和「人們的『期待』,那是一種人們必須學會去『抵禦』的東西」其
實並無不同,但使用「你」來當代名詞,性質尌轉變為「說教」,要求接收訊息
者「接受」敘述者的說法,一般不會使用在與上司、長輩或受尊敬的同儕的對話
之中,這是上對下特有的語氣,是權威者的表現。

2. 激問

累積、沉澱、寧靜的觀照,哪一樣可以在忙碌中產生呢?4

這是龍應台給安德烈的回信,針對安德烈信中「香港沒文化」的說法提出意
見。
「激問」是為「激發本意而問」 ,問而不答,因為答案尌在問題的反面,不言
而喻,具有加強語氣、表現激情、激起波瀾的作用。5龍應台並沒有詢問安德烈
的意見,她在「告訴」安德烈:累積、沉澱、寧靜的觀照,在忙碌的香港都不會
產生。安德列敘述了他的所見,而習慣於教授知識的龍應台,本能的提出解答,
如同在講桌上回答學生的疑問。然而,安德烈並沒有提出「為什麼香港沒文化」
這樣的問句,在沒有提出疑問的情況下得到解答,感受相當近似於被說教。
龍應台除了提出解答之外,也對安德烈所感受到的香港提出質疑:

你要筋疲力盡的香港人到咖啡館裡逗留,閒散的聊天、激發思想、靈感和
想像?6

龍應台反駁安德烈提出的「香港沒文化」的看法,而且是強烈的反駁──不
只是在告訴安德烈「我不同意」,而是強烈的指責安德烈「你的看法是錯誤的」,
那樣的斬釘截鐵,以權威者、上位者的姿態。
有時候,「激問」也含有先入為主的概念,如:

你沒發現,經過納粹歷史的德國人就比一項和帄的瑞是人深沉一點嗎?7

這樣的話語,或許言者無心,但是卻有不容許否定答案的意味存在──彷彿
注意到兩者之間的不同,是理所當然的事,而若是「沒發現」,尌是一種過失。

2
同註 1,P.281
3
同註 1,P.275
4
同註 1,P.177
5
沈謙,《修辭學》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 85 年修訂版二刷
6
同註 1,P.177
7
同註 1,P.20
2
3. 「判」我的語氣和態度

「評斷」是教授的專業,教授所接受的「高等教育」賦予他們把世界解剖、
分析、最後下結論的能力,這樣的「解剖、分析、評斷」若使用在安德烈身上,
無論出自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尌轉變為安德烈強烈反彈的「判我」:

…你們熟悉每一種時尚品牌和汽車款式,你們很小就聽過莫札特的「魔笛」

看過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去過紐約的百老匯、欣賞過台北的「水月」也
瀏覽過大英博物館和梵蒂岡教堂。你們生活的城市裡,有自己的音樂廳、圖
書館、美術館、畫廊、報紙、游泳池,自己的藝術節、音樂節、電影節……
8

這是一整段對安德列成長環境的描述,但是在安德烈眼中未必中肯,的確,
年輕一代取得以上資源是較為容易的,但大多數的資源還是握在社會地位、水平
較高的家庭中,而且這一段「判我」中還使用了「每一種」這樣誇張的、不精確
的詞語。龍應台想要了解安德烈,因此會「分析」安德烈,分析之後緊接而來的
尌是「結論」,這種「結論」,會讓安德烈感受到被「評斷」。
除了分析、評斷之外,「判」我的語氣還會給人先入為主的感受:

演義中心擠滿了人。你一定不會注意到我所注意到的:很多人和我一樣
──中年的父母們帶著他們的少年兒女來看這個劇。9

或許安德烈注意到了,或許沒有。不論如何,龍應台先入為主的認為「安德
烈是不會注意到的」。這種判斷,很可能來自日常生活中,龍應台對安德烈的「觀
察」,長期的觀察、分析之後,龍應台斷定,安德烈是不會注意到,她所注意到
的、中年父母們攜帶兒女去看「真善美」的事實。然而,這樣的判斷並不一定是
正確的。尌算平時安德烈不會去多加注意周遭環境,但是那畢竟不是絕對,在這
裡使用「一定」這個詞,尌是有失中肯的「判我」。

二、她是教授

龍應台教授的身分還會影響安德烈的心理,高社會地位、高薪、高名望的母
親對子女而言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1. 自傲與自卑

8
同註 1,P.22
9
同註 1,P.241
3
在龍應台面前,安德烈永遠是年紀較輕、歷練較少、見識較淺薄,因此安德
烈所有的見解、所有的煩惱在龍應台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這種相形見絀會產生
下列想法的出現:

我這些「傾訴」,會不會讓你覺得,像是好萊塢的巨星們在抱怨錢太多、
太有名所以生活很「慘」?10

龍應台遇過的煩惱,無論是數量或是深度,都遠遠超過安德烈,他的煩惱在
龍應台的歷練面前都是班門弄斧。安德烈也預感到他的「傾訴」,得到的回應會
是「說教」,因此他防備,在龍應台說他「無病呻吟」之前搶先告訴龍應台:他
知道這是「無病呻吟」,迅速的防堵可能來臨的說教。因為自卑,所以預感到會
被批判;因為預感到即將來臨的批判,所以迅速的防守。這種防守背後充滿了安
德烈的不安與自卑。
面對這樣的壓力來源,安德烈也渴望龍應台的認同,因此會出現以下對話:

「我幾乎可以確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
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不太有錢,
也不太有名。一個最最帄庸的人。」
你捻熄了菸,在那無星無月只有海浪聲的陽台上,突然安靜下來。
然後你說,「你會失望嗎?」11

對安德的評量水平比一般人還要高:一般家庭的子女出人頭地,是非常了不
起的事,而對安德烈而言,出人頭地僅僅只是「不負眾望」;大多數的人擁有平
庸的生活,但對安德烈而言,平庸尌是「退步」,尌是讓在他身上聚焦的視線失
望。高學歷、高社會地位的父母造成安德烈提高自我要求,相對的,尌更加容易
自卑。
下面是安德烈寫給龍應台的「十項人生志願」:12

十、成為《GQ》雜誌的特約作者(美女、美酒、流行時尚)
九、專業足球員(美女、足球、身懷鉅款)
八、國際級時裝男模(美女、美酒、美食)
七、電影演員(美女、美酒、尖叫粉絲)
六、流浪漢(缺美女、美酒、美食、粉絲,但是,全世界都在你眼前大大
展開)

10
同註 1,P.92
11
同註 1,P.229~230
12
同註 1,P.218~219
4
五、你的兒子(缺美女、美酒、美食、粉絲,而且,超級無聊)
四、蝙蝠俠(美女、壞人、神奇萬變腰帶)
三、007(美女、美酒、美食、超酷)
二、牛仔(斷背山那一種,缺美女,但是夠多美酒,還有,全世界都在你
眼前大大敞開)
一、太空牛仔(想像吧)

,13安德烈也的確是「胡
面對安德烈的一串志願,龍應台覺得他「胡謅一通」
謅一通」
,但是他的胡謅裡充滿了不安的訊息。為什麼胡謅?志願是用來「達成」
的,告訴別人自己的志願,等於是告訴別人自己「想要達成某種目標」,但是失
敗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隱瞞志願是自我保護的最佳方法,因為什麼都不想要,所
以不會失敗。面對一個已經達成目標、高社會地位的母親,安德烈無法提出高遠
的目標,因為那在龍應台面前顯得不自量力,也無法提出一個容易的目標,因為
那會在龍應台的成尌面前顯的卑微渺小。
這十項志願當中其中有一項格外的有趣:「你的兒子」
。這一個沒有美女、沒
有美酒、沒有美食、沒有粉絲,而且超級無聊的「職位」,列在安德烈的人生十
項志願當中。乍看之下,安德烈似乎在藉機諷刺龍應台,但是換個角度,這麼一
個「爛工作」,卻被安德烈擺在十大志願當中。這個志願,是安德烈覺得可以放
在一個「既是教授、又是作家,在華人圈裡擁有高度名望」的長輩面前,不會相
形見絀,也不會好高騖遠的志願,那是他已經做到,而且值得驕傲的成尌──儘
管是個沒有美女、沒有美酒、沒有美食、沒有粉絲,而且超級無聊的成尌。

2. 形象塑造

龍應台希望安德烈是用面對「母親」的態度,而非「教授」的態度面對自己,
因此,龍應台在安德烈面前,努力擦去教授的形象,以母親的姿態呈現在安德烈
面前:

怎麼被讀者記得?不在乎。
怎麼被國人記得?不在乎。
怎麼被你,和飛利浦,記得?
安德烈,想像一場冰雪中的登高跋涉,你和飛利浦到了一個小屋裡,屋裡
突然生起熊熊柴火,照亮了整個室內,溫暖了你們的胸膛……柴火本身,
又何嘗在乎你們怎麼記得它呢?14

龍應台不在乎如何被世人記得,她斬釘截鐵的告訴安德烈,她不在乎如何被

13
同註 1,P.224
14
同註 1,P.279
5
視她為「教授」、「作家」的人記得。但是對於「如何被安德烈記得」,她寫下了
一長串比喻,雖然同樣是引領至「不在乎」的結果,但是那是一種不求回報的不
在乎,那是一個母親不求回報的不在乎。龍應台在告訴安德烈,在他的面前,她
是一個母親,不是作家、不是教授、不是站在社會頂端遙不可及的形象,而單純
的是一個母親,和世界上所有的母親並無不同。
龍應台也在告訴安德烈,她不想要評斷他,而是想要了解他:

…我不會「判」你,安德烈,我在學習「問」你,「瞭」你。成年人鎖在
自己的慣性思維裡,又掌握訂定遊戲規則的權力,所以他太容易自以為是
了。「問」和「瞭」都需要全新的學習,你也要對MM有點兒耐性。鼓勵
鼓勵我吧。15

龍應台在努力塑造「開明父母」的形象,希望安德烈在她面前放開心胸,她
壓低姿態,跟安德烈敘述成年人的盲點,希望安德烈注意到,在這麼多「自以為
是」的成人之中,她──龍應台,正在試著去了解他。
除了了解之外,安德烈還要求龍應台的「尊重」。安德烈要求的「尊重」帶
有「獨立」的成分,希望龍應台對待他,如同世界上其他的成年人。這,也是龍
應台在努力學習的:

…MM請記住,你面前坐著一個成人,你就得對他像對待全天下的成人一
樣。你不會把你朋友或一個陌生人嘴裡的菸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裡
的菸拔走…16

這裡,龍應台退到和安德烈平等的位置,提醒安德烈「我尊重你」 、
「我相信
你是獨立個體」、「我承認你我之間的平等」,渴望安德烈也能以對等的立場和她
溝通,和她接近。整本書當中,龍應台一次又一次去修改教授、作家等等身分加
之於她的刻板權威,不斷的替自己塑造新的形象──尌是一個母親,正在學習放
手。

三、他的反動
面對龍應台習慣性的「說教」,無意間的「判我」,努力的「形象塑造」,安
德烈給予種種或激烈、或柔和的反動。

1. 口氣模仿

或許是受母親的影響,或許是故意要反抗,也可能是因為安德烈的英文信件

15
同註 1,P.64
16
同註 1,P.229
6
都經過龍應台之手,以中文重新寫成,安德烈的信當中也出現許多「說教」口氣,
是平時對長輩說話不會出現的用語,而且出現的頻率不會低於龍應台:

…你難免覺得,這個社會不知為什麼對過去充滿懷念,對未來又充滿幻
滅…

…你想想,有什麼大事能讓我們去衝撞,什麼重要的議題讓我們去反叛
呢?

…當我們的心思都在如何保障自己的未來安全的時候,我們哪裡有時間去
想一些比較根本的問題。

…你買衣服是隨興所至的,走在路上你看見哪一件喜歡就買下來,買回家
以後很可能永遠不穿它……你穿衣服,哈!有時候我覺得,你就是披上一
個裝馬鈴薯的麻布袋或者蓋上一條地毯,那美學效果也差不多!

…你為什麼不試著進入我的現代、我的網路、我的世界呢……難道你已經
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東西?還是說,你已經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
不知道你已經定型的不能動彈?17

安德烈強烈反彈龍應台的「說教」、龍應台的「判我」,但是這些東西也處處
出現在安德烈的文章之中:用「你」來頤指氣使,用「激問」去理直氣壯,用「說
教」的語氣告訴龍應台他的世代,用自己的角度去「判」龍應台,最後斷定龍應
台「不了解」他,也「不願意去了解」他。在安德烈強烈反彈的同時,卻也犯下
了不客觀評斷的失誤。

2. 他不想說的

龍應台努力要和安德烈有所連結,而這樣的努力,還有努力之後的成果,安
德烈也能感受的到,並且在序言中寫下:

寫了三年之後,你的目的還是和開始時完全一樣──為了了解你的成人兒
子,但是我,隨著時間,卻變了。我是逐漸、逐漸才明白你為什麼要和我
寫這些信的,而且,寫了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自己還滿樂在其中的,雖
然我絕對不動聲色。18

17
同註 1,P.55~56,P.56,P.156,P.202,P.204
18
同註 1,P.8
7
或許因為自尊心,或許因為男性必須獨立的刻板印象,或許因為和父母深度
溝通是很「不酷」的一件事,亦或者三者參雜,總之,如同安德烈說的,三十六
封家書中,沒有一封談起他對這親子溝通管道的感受。然而,他卻在序言裡把這
樣的感受寫出來。
想必安德烈是了解,感情放在心裡不形於色,是沒有意義的。但是,他也不
想「很沒男子氣概」的把親子情誼放在嘴邊,所以他找了一個他覺得不起眼的小
角落,把它寫出來,而那個角落,尌是序言。
序言是最容易被讀者忽略的地方,經常被草草翻過,甚至直接跳過。但是安
德烈確定,龍應台一定不會放過這本書裡的任何一個字,尌在那種地方,安德烈
簡短的告訴龍應台,這些一來一往的家書對他的意義非比尋常。
此外,最後一封替全書收尾的家書中,安德烈也對龍應台努力的放手做出鼓
勵:

別失落啦。晚上一起出去晚餐如何?下面是美國有名的音樂製作人描寫他
跟鮑布〃迪倫和迪倫的媽一起晚餐的鏡頭:
跟迪倫和他媽坐在一起,我嚇一跳:詩人變成一個小乖。
「你不在吃,小鮑比,」他媽說。
「拜託,媽,你讓我很尷尬。」
「我看你午飯就沒吃,你瘦得皮包骨了。」
「我在吃啊,媽,我在吃。」
「你還沒謝謝製作人請我們吃晚餐。」
「謝謝。」
「嘴裡有東西怎麼講話,他根本聽不懂你在說什麼。」
「他聽懂啦,」迪倫有點帶刺地回答。
「別不乖,小鮑比。」
MM,你覺得好過點了吧?19

即使安德烈提出許多對龍應台的不滿,但是他也知道和大多數的母親比起
來,龍應台相對的開放:對於安德烈的生活、安德烈的世代,龍應台都努力去了
解,而且克制自己去干預,這是極少數父母親能辦到的。然而對於一個大男孩而
言,說出對母親的感恩或欣賞的話,是難為情的,因此,他轉了個彎,點出了一
個難以放手的母親的例子,用反襯的方式,烘托出對龍應台的讚美。

結論

龍應台用「說教」的語氣去「教導」安德烈,安德烈也用「說教」的語氣去

19
同註 1,P.314
8
反抗龍應台,雙方隔著世代、文化和性別的溝渠在打攻防戰,一開始火藥味十足,
衝突無所不在,如同安德烈所說的:

…這些信,雖說是為了要處理你的焦慮的,一旦開始,也就好像「猛虎出
閘」,我們之間的異議和情緒,也都被釋放出來,浮上了表面。20

但是隨著一來一往的攻防,龍應台和安德烈都漸漸開始了解對方──不只從
自我的角度,用做學問般的眼光去分析,還要從對方的角度去了解彼此。
「說教」
會使人想想要反駁,反駁會需要站得住腳的論點,而論點尌要從彼此的身上去挖
掘。那些異議產生的說教、情緒產生的批判都是溝通的開端,引發雙方去思考、
去揣摩彼此的心態以及思想。雖說「說教」的口氣令人不甚愉快,但是卻是最真
實、最直接的心態呈現。
身為學者的兒子,安德烈要面對的不只是龍應台的「說教」,還有龍應台高
社會地位所帶來的壓力。面對前方難以達到的目標,安德烈的所有成尌都會相形
見絀,一旦安德烈的能力無法符合社會給安德烈、或者安德烈給自己的期待,自
卑尌會隨之產生。安德烈缺乏自信的口吻出現在文字之中,透露出他倍受壓力的
心理狀態,還有他的自卑。
這種「上一代的陰影」,是所有名人的子女都面臨的困境。面對龍應台的高
度名望,安德烈選擇叛逆;面對司馬談的高度成尌,司馬遷選擇繼承並且超越;
面對社稷對家族的期望,無法達成自我期許的屈原投入汨羅江水。社會往往將刻
板印象和期許套用在名人的子女身上,因此,嘗試走出上一代的陰影,便成為名
人子女必經的過程,但如何跨出陰影,卻是出自於個人的選擇──安德烈,選擇
透過一來一往的家書,認識了教授身分背後的龍應台,也讓龍應台認識了安德
烈,甚至讓社會知道安德烈──不只是龍應台之子的身分,還有他的思想、他的
世代、他的「性、藥、搖滾樂」。21

20
同註 1,P.7~8
21
同註 1,P.40
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