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第 21 卷第 24 期·总第 416 期

68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 2 0 2 3 年 12 月 · 下 半 月 刊

基于《素问·风论》探析胃风
傅 豪 1,2 郭 望 1,2 赵乃源 1,2 岳 妍 1,2※
(1.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天津 300381;2. 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

摘 要:文章追溯胃风概念的由来与后世医家的补充,探析胃风病机与内风、外风关联以及相应的治疗。胃风概念源于《黄帝
内经》,李东垣、喻嘉言等后世医家对其都有发挥,对其症状的描述更加丰富,病机则不离内风、外风,多有虚实夹杂之证。后
世医家针对其治疗,补充了胃风汤等方药,填补了胃风理论无具体治法的空缺。在现代研究中,胃风与脑肠轴理论有互相联
系之处,胃风出现的症状也是结合了神经系统及胃肠道的表现。临床较多使用祛风药物治疗胃风,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等
消化道疾病方面也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胃风;胃风汤;
《黄帝内经》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23.24.022 文章编号:1672⁃2779(2023)⁃24⁃0068⁃03

Analysis of Stomach Wind Based on Suwen·Feng Lun

FU Hao1,2, GUO Wang1,2, ZHAO Naiyuan1,2, YUE Yan1,2※


(1.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381, China;
2. 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ianjin 300381,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traced the origin of the concept of stomach wind and the supplement of later doctors, and probed into the patho⁃
genesis of stomach w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wind and external wind and 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The concept of
stomach wind originated from Huangdi Neijing, and doctors of later ages, such as Li Dongyuan and Yu Jiayan, gave full play to it and
described its symptoms more extensively. The pathogenesis of stomach wind is not only internal wind but also external wind, and most
of the symptoms are mixed with deficiency and reality. Later doctors supplement the prescription such as Weifeng decoction for its
treatment, filling the vacancy of the theory of stomach wind without specific treatment. In modern studies, stomach wind and brain-gut
axis theory are related, and the symptoms of stomach wind are also combined with the nervous system and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The treatment of stomach wind and the use of wind-dispelling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nd other digestive
tract diseases also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words:stomach wind; Weifeng decoction; evolution; Huangdi Neijing

“胃风”一词首见于《素问·风论》,岐伯论述五藏 中,腐熟水谷之能失司,则食饮难下,进则不通。腹
风之状时,唯独提及六腑中胃风之状,其余腑中风之状 者,胃之所居,通降失调,其腹善满。失衣,阳明之经
则缺如。然而中风可至六腑 ,《黄帝内经》却在五藏风 受邪于外,则浊阴不降发为䐜胀;食寒,胃之阳气伤于
独论胃,盖胃属阳明,多气多血之腑,且五藏皆禀气于 内,则清气不升发为泄泻;经云 :
“清气在下,则生飧

胃,与胃关系密切。张景岳 [1] 认为,五藏风后止言于 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形体有赖于水谷精微充养,

胃,以胃为六腑之长。故文章以风论为起点,探析胃风 乏源则瘦,腹大。张景岳云“邪实也”[1]。《黄帝内经》

之内涵。 对于胃风的描述,性质属于外风。《灵枢·百病始生》

1 胃风源流考 云: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当有胃阳气虚弱为本,属本

1.1 肇始于《黄帝内经》 《素问·风论》[2] 云 :


“胃风 虚邪中。
1.2 后世医家完善理论 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后世医
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 ,
家对胃风之状亦有补充。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
失衣则䐜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胃经支者 ,
于胃风汤主治中加入“下如豆汁,或下瘀血”;元代朱
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其循行经颈,且颈部多无衣
“右关弦而缓带浮”[4];李
丹溪则是补充了胃风之脉象,
物蔽体,腠理开,则多汗恶风。胃者水谷之海,风邪居
东垣补充胃虚风证能食者“麻木,牙关急搐,目内蠕 ,
※通信作者:yueyanyy@163.com 胃中有风,独面肿”[5];清朝孙一奎提出“胃风之症 ,
第 21 卷第 24 期·总第 416 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 0 2 3 年 12 月 · 下 半 月 刊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 69

治呕愈呕者是也”[6];喻嘉言于直推王岵翁公祖病后再 参、白术、茯苓补脾益气,使中焦气机升降得以恢复 ;
误贻患医案中,指出了胃风之五大变证寒热、癫疾、消 当归、白芍、川芎补血活血,使血运得以通畅,亦有
[7]
中、飧泄、疠 。 治风先治血之意;再加肉桂辛热,可散风平木,以复
2 胃风的性质 肝疏泻之能 ,《医方集解》 云 :“木得桂则枯”“川芎 、
对于中风理论,内风与外风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肉桂能入血而驱风”[10];加粟米百粒,则取和胃之意。
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加,不难看出后世对于胃风理论的 风乃阳邪,善行数变,而阳明经多气多血,风入胃肠 ,
发挥,其病机也逐渐脱离单纯外风。《太平惠民和剂局 扰动血行,可见下血,风中夹湿下注,状如泄痢。故
方》 结合了寒湿易依附风邪致病的特点,但仍然以外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将胃风汤归为失血门治风痢下
感六淫邪气认识胃风。自金元四大家以来 ,“内风”理 血证。
论开始得以完善,对于中风的病因认识拓展到了内伤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胃风汤以祛风和胃为理
即内风非是外来之邪气,乃本虚自生 [8]。人体内气血 念,重视正虚的本质。而东垣之胃风汤则更偏于重视风
阴阳因情志、劳倦、饮食等因素,失去了原有的平衡 , 药的使用,以大队解表祛风之药,即麻黄、白芷、蔓荆
造成阴阳的偏亢及相应病理产物的形成,如痰、瘀。 子、葛根、升麻等,驱风于外。此方更强调出现一些神
中风乃取象比类所得,而胃风理论由广义中风发展而 经系统症状,如面肿麻木、牙关紧闭的表现。
来,随着金元以来对于中风病机的重新认识,其内涵 喻嘉言提出胃风五变证,但并未提及治法。张
[11]
也自然而然地拓宽。论及内风,叶天士提出“内风乃 璐 在《张氏医通》中为其补充,风成寒热者宜小柴
身中阳气的变动”,阳亢生风。胃阳土也,喜润恶燥。 胡汤;瘅成消中者白虎加人参汤;厥成癫疾者予芎辛
从叶氏胃阴学说来看,实则有外邪入阳明化热损伤胃 汤;久风飧泄者予人参胃风汤;脉风成疠者予升麻胃风
阴,虚则有日久内伤等原因耗伤阴津,阴虚风动。喻 汤。同时,若胃风久炽者,津液易枯,需顾护胃阴,可
嘉言在治疗王岵翁公祖因饱食当风,骤然呕吐一案时 , 加甘寒质润如知母之属。风气通于肝,内外风可同气相
以取象比类之意提出一胃风病机 ,“出尽无留,空虚若 召,在治疗风证时须重视平调肝脏,可酌加牡蛎等熄风
谷,而风自内生”。作者以为,此虚风之候,呕吐亦大 之品。
败胃之气阴,与叶氏所言当属一类。风木同源,肝象 3.2 胃风与风药 于 靖 文 等 [12] 以 胃 风 理 论 为 指 导 ,
木而应风,经云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也必须 在治疗慢性胃炎中提倡重视风药的应用,取得较好的
认识到,肝阴易亏,阳亢无制则害胃。风阳袭胃,亦 效果。风药取名,药类法象,必然从风之“升、散、
可成胃风之状。 行”特性,张真全 [13] 以“辛以通其气,散以致其津 ,
胃风者,风从何来?作者认为主要有三种来源:一 升以发其阳,行以去其闭”概括风药的特性。在治疗
者如《黄帝内经》所云 ,
“本虚邪中”,胃内阳气本虚 , 胃风之症时,风药可祛风散邪于外;诸湿易附于风 ,
风邪由外乘虚入胃;二者从胃阴立论,阴虚生热,积热 风能胜湿,可治胃风所引起的泄泻;风药入肝,调达
生风,且风火相煽,更易耗伤胃阴,此治呕愈呕;三者 肝木之气,升发脾阳,可复脾胃气机之升降,缓解痞
肝阳化风,风阳乘胃,滋生胃风。 满之症;风药引经,与补气健脾等甘温益气之药合
[9]
丹波元坚《杂病广要》 所言 :“人之为风,有外 用 , 可 增 其 效 , 可 使 生 长 之 气 旺 [14]。 但 亦 需 注 意 ,
之风,亦有内生之风,而天人之气,恒相感召,真邪之 此等辛散药物用量以少佐为佳,谨防大队风药耗伤
动,往往相因”。内风外风可合而致病,盖内风源于人 气阴。
体阴阳气血的失调,本身亦有正虚之根,外风易于侵 4 胃风的现代研究
袭,同气相应,可合邪为妄。 “胃风”理论与现代医学“脑肠轴”理论有很多相
3 胃风临证 通之处,脑与胃肠通过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
3.1 胃风治疗的变迁 对胃风的治疗,首创当属胃风 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15]。有研究 [16] 证实,脑与胃肠
汤,后世同名者甚众,但以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及 系统中存在多种相同的肽类物质 (脑肠肽),可起到神
《脾胃论》中两首胃风汤最为经典。胃风汤首载于《太 经递质、激素的双重作用。脑肠轴被认为是一种联系中
平 惠 民 和 剂 局 方》, 取 气 血 合 剂 八 珍 汤 之 意 , 方 以 人 枢与胃肠道系统的双向通路,而通过这些双重分布的脑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第 21 卷第 24 期·总第 416 期
70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 2 0 2 3 年 12 月 · 下 半 月 刊

肠肽,可以实现对于通路上各个环节的调控,从而实现 脏,同时依据风邪特性,重视其变证,结合临床辨证论
[17]
机体的“脑肠互动” 。胃风所对应的现代医学疾病 , 治,随证治之。而在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中,认识到“脑
可以看做是具有胃肠道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综合表现的 肠互动”的存在,当神经系统症状与消化系统疾病同时
一类疾病。目前发现,胃风与很多现代疾病有所关联 , 存在时,可以尝试以胃风理论的思路进行诊治。胃肠之
例如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消化性溃疡、溃疡 间关联密切,临床上风邪理论对于痢疾、泄泻、下血的
性结肠炎,伴有呕吐、恶心等胃肠道表现的中枢神经系 治疗也有一定意义,故治疗此类疾病,亦可在辨证论治
[18] [19] [20]
统疾病 ,以及面神经麻痹 、面肌挛缩 等以面 的基础上,重视风药的使用。
部症状为主的外周神经病变。 参考文献

5 胃风与六腑风之思考 [1] 明·张景岳 . 类经[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462-465.

[2] 佚名 . 黄帝内经素问[M]. 周鸿飞,


范涛,
点校 .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
胃风源于《黄帝内经》风论篇第四十二,岐伯在论
出版社,
2017:
79.
述五藏风之状时,亦提及胃风之状。而通篇 《黄帝内
[3]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 陈庆平 ,陈冰鸥 ,校
经》 只留“肠风”只字片语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 、
注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
153.
飧泄”,未再提及其余腑中风之状“久风入中,则为肠
[4] 元·朱震亨 . 丹溪治法心要[M]. 张奇文,
等,校注 . 济南:
山东科学技
风、飧泄”。此者为何?
术出版社,
1985:
13.
风之伤人,其病各异,以风气流转,善行数变。 [5] 金·李杲 . 脾胃论[M]. 张年顺 ,校注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金匮要略》中言,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风 2007:
75.
邪可中经络,若未及时治疗,可流传脏腑。十二经脉作 [6] 明·孙一奎 . 赤水玄珠[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
66.

为经络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与五脏六腑均密切相连 , [7] 清·喻嘉言 . 寓意草[M]. 焦振廉,


等,注释 . 上海:
上海浦江教育出版

背部均有其相应背俞穴与脏腑相通。故六腑经络皆可受 社,
2013:
66-67.

邪,岂能不中诸腑。《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
“虽曰转 [8] 金坤 . 中风之病不应拘泥于外风与内风之论[J]. 四川中医 ,
2020,

输,在大小肠则有胀,在胞则有转戾,在胆则有摄缩 , 38(8):
41-43.

[9] (日)丹波元坚 . 杂病广要[M]. 李洪涛 ,


主校 . 北京 :
中医古籍出版
但文缺不论”。此说法支持六腑皆可中风 ,《黄帝内经》
社,
2002:
1-10.
独论胃风或乃亡轶缺文之故。从解剖位置看,胃、肠相
[10] 清·汪昂 . 医方集解[M]. 鲍玉琴 ,
杨德利 ,
校注 .2 版 . 北京 :
中国中
连,且同为与外界可相通的脏器。结合现代医学的经
医药出版社,
2007:
126.
验,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等伴有便血、腹泻症状
[11] 清·张璐 . 张氏医通[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138.
的消化系统疾病与肠风密切联系。故作者亦认为,六腑
[12] 于靖文,
李萌,
刘震,
等 . 基于胃风理论探析风药在慢性胃炎治疗中
中风均可存在。经云 :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 的应用[J]. 吉林中医药,
2021,
41(4):
443-446.
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胃为六腑之长, [13] 张真全 . 风药概论[J]. 光明中医,
2019,
34(4):
530-534.
与五藏关系较其余五腑更为密切 ,《黄帝内经》在五脏 [14] 王明杰,
黄淑芬 . 风药增效论[J]. 新中医,
2006,
38(1):
1-4.

中风论中加胃风之论,并非六腑不可中风,只是举一 [15] 韩政云,


商庆新 . 基于脑肠轴理论从胃风论治神经内科疾病[J]. 中

概余。 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
19(11):
1930-1934.

6 小结 [16] 毛兰芳 ,汪龙德 ,张宏伟 ,等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脑肠肽的研究进

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5,
23(4):
570-576.
《黄帝内经》作为胃风理论的源头,在六腑中风中
[17] 郭椿 ,贺平 . 脑肠轴及其研究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
给予了胃风特殊地位。随着各代医家对其病机证治的不
2017,
17(95):
89-91.
断探索,对胃风病机的理解从《素问·风论》中的单纯
[18] 叶 柏 ,陈 静 . 胃 风 刍 议[J].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2014,30(5):
外风,拓宽为内外风皆而有之;对于其症状的描述也更
404-405.
加广泛,使其内涵不断扩充。作者认为,从风论出发 ,
[19] 闫安平,
吕晓娟 . 胃风汤加减治疗面神经麻痹急性期临床观察[J].
到结合历代医家的描述,胃风是一病机名词。胃风之症 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4(8):
1552-1553.
状结合了胃腑的症状及中风的症状,因其在中风形成过 [20] 聂伟,
赵林 . 加味升麻胃风汤治疗面肌痉挛 46 例疗效观察[J]. 河北
程中与胃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名之胃风。临床治疗胃 中医,
2014,
36(7):
1025,
1028.

风,应将重点落在虚风之证上,扶正兼以祛邪、平调肝 (本文责编:
王 蕊 本文校对:
秦 阳 收稿日期:
2022-08-1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