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生理學實驗報告

實驗五 感覺試驗

班級:N41A

組別:第一組

組員:
姓 名 學 號 簽 名
賴聖子 121114119
(撰寫人)
何宣杳 121114148
(撰寫人)
許立廷 121114104
(撰寫人)
侯曉月 121114122

鄭欣瑜 121114123

陳宛莛 121114144

呂佳臻 121114106

畢劭慈 121114107

林巧馨 121114137
一、 目的:
除了皮膚的一般感覺之外,視覺、聽覺、平衡覺、嗅覺和味覺是所謂的
特殊感覺,而眼、耳、鼻(本實驗無鼻相關測試)和舌為負責此特殊感覺
的主要器官。本實驗目的是明瞭各種感覺器官的功能與一般特性。
二、 實驗內容、結果和問題:
A. 皮膚感覺
➢ 實驗內容
1. 溫度感覺–三杯試驗
準備 40˚C,30˚C 及 20˚C 水各一杯,先將二手分別置於 40˚C 及 20˚C
水中,經數分鐘後,將二手取出,同時置入 30˚C 水中,試述二手
溫度感覺之變化。

2. 空間感覺
使受試者閉目,以兩點閾值計(Aesthesiometer)之二尖端同時接觸受
試者身體各區域之皮膚,並測定受試者能感知為二尖端之最小距離
即為兩點閾值(同時性空間感覺),身體不同部位之空間感覺閾值,
請參考表 1。
➢ 結果與問題
(1) 將兩點閾值計測得的空間感覺之結果,填於下表:
測試部位 毫米(mm) 毫米(mm) 毫米(mm) 平均(毫米)
拇指內面 0.3 0.3 0.3 0.3
手掌 0.1 0.6 0.4 0.4
手背 1.9 1.8 1.9 1.9
前臂內面 2.2 2.4 2.5 2.4
上臂內面 1.7 2.1 1.8 1.9
背部 3.7 4.0 3.9 2.9

(2) 為何在身體不同部位之兩點區辨感覺能力有不同差異?
ANS:每個部位的皮膚表面感覺受器疏密程度不同,因此造成身
體不同部位之兩點區便感覺能力敏感到有差異。當分布較密
集,便會相對敏感;而分布較稀疏,則反之。
(3) 由三杯試驗的結果,你得到什麼概念?
ANS:當兩隻手放在不同溫度的水一陣子後,同時放入相同溫度
的水,兩隻手所感受的感覺,卻大不相同。我們認為,因兩隻
手的皮膚表面受器原本所在的環境溫度不同,因此原本在各自
適應了 40˚C 及 20˚C 水溫的手,同時放入 30˚C 的水,才會造
受器所感知到的感覺大不相同。
B. 視覺
➢ 實驗內容
1. 瞳孔反射
I. 光反射射:光可使瞳孔縮小,此種現象稱為光反射,測試
者可於暗處利用手電筒照射受試者的眼睛,觀察兩眼的
瞳孔反應,並且改變光的強度,然後比較瞳孔反應的不
同。
II. 調適反應:瞳孔於看遠物時散大,看近物時縮小。測試者
將一手指置於受試者面前約 10~15 cm 處,先請受試者注
視遠處的物體,再請受試者注視測試者的手指,可見其
瞳孔縮小,若再令其注視遠處物體,則可見瞳孔散大。
2. 視野
視野為眼球固定不動時,對於周圍環境所能視得的範圍。實
驗進行時受試者的頭部 必須固定不動,並且凝視前方一個定
點方能獲得正確的記錄。利用視野計法,受試者面 對視野計
靜坐,遮蔽一眼,另一眼凝視視野計弧形部正中的定點,再
將指標從不同 角度自外向內移動,直到受試者感覺此顏色出
現為止,並將此點記入空白的視野表中,最後將各不同角度
所測得之點聯合,即得眼睛對該種顏色的視野圖,並可用相
同方法找出盲點所在的位置。

3. 調適反應之近點
I. 手持一針或印有清晰文字之 3× 5 卡片於大約手臂之長度
處。
II. 把針或卡片逐漸往眼睛靠近。
III. 當針變成雙影,或卡片上之字變形時,代表眼睛已經不能
夠再進行調適反應。
IV. 再把針或卡片往外移,到它再度變為單一或不變形時,此
位置到眼球的距離即為視覺的近點距離。因看近物時的
調適反應決定於水晶體之彈性,近點距離會因為水晶體
彈性的變化而改變。一般而言,年齡的增長(表 2)及眼球
之形態會影響水晶體之調適能力。

➢ 結果與討論
(1) 試說明虹膜肌之自主神經支配與光線強弱造成瞳孔縮小與放
大的關係。
ANS: 虹膜肌是負責控制瞳孔的大小。它受到自主神經系統
的控制,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當光線強烈時,交感
神經會收縮虹膜肌,使瞳孔變小以限制進入眼睛的光線量。
相反,當光線較暗時,副交感神經會放鬆虹膜肌,使瞳孔擴
大以增加進入眼睛的光線量。因此,虹膜肌的自主神經支配
使得瞳孔能夠根據光線的強弱而調節大小,以確保眼睛能夠
在不同環境中有效地感知光線。
(2) 檢查瞳孔的光反射反應在臨床有何重要意義?
ANS:因為它可以提供有關神經系統功能的信息。正常情況
下,當光線照射到一隻眼睛時,該眼的瞳孔應該會迅速縮小,
而另一隻眼的瞳孔則應該會同步地縮小,這被稱為同側和對
側的光反射。如果瞳孔光反射反應異常,可能表明存在神經
系統問題,如視神經受損、腦幹問題或中樞神經系統損傷。
因此,檢查瞳孔的光反射反應可用於評估患者的神經狀態,
並幫助醫生診斷和監測與神經系統相關的疾病或損傷。
(3) 試述造成視野異常的原因為何?
ANS: 造成視野異常的原因可以是多種眼睛或視神經系統的
問題。這些原因包括:
1. 屈光錯誤:例如近視、遠視或散光等,這些屈光錯誤可能
會導致視野模糊或失真。
2. 青光眼:青光眼是一種眼壓增高的疾病,可能會損傷視神
經,從而影響視野,尤其是視野的外圍部分。
3. 黃斑變性:這是與年齡相關的視網膜疾病,可能導致中央
視野模糊或失去。
4. 視神經炎症:視神經炎症或視神經損傷可能會影響視野,
造成視野模糊或缺失。
5. 視網膜剝離:視網膜剝離是視網膜與眼球內部結構分離的
情況,可能會導致視野缺失或黑暗區域。
6. 視神經退化:像多發性硬化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可能會影
響視神經,從而影響視野。
7. 腦部病變:例如中風、腦腫瘤或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可能會
影響視覺中樞,從而導致視野異常。
8. 眼睛創傷:眼睛受傷或手術後可能會影響視野。
以上為可能造成視野異常的原因。

(4) 將視野圖
(5) 試述年齡對近點距離之影響與理由?
ANS: 年齡對近點距離(也稱為近視度數)的影響是一個複
雜的主題,它涉及生理、環境和行為等多個因素。 以下是一
些可能影響年齡與近點距離之間關係的因素:
1. 眼睛生長和發育:在青少年時期,眼睛通常會經歷生長和
發育,這可能會導致近視度數的增加。 眼睛的生長和發育可
能會導致水晶體形態的變化,從而改變眼球的屈光度,導致
近視度數增加。
2. 用眼習慣:現代生活方式中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閱讀、
看電視等活動可能會增加眼睛近距離焦點的需求,進而加速
近視度數的增加。 長時間使用電子螢幕可能會使眼睛過度疲
勞,加劇近視度數的發展。
3. 遺傳因素:近視往往在家族中有遺傳傾向。 如果一個人
的家族中有近視的成員,那麼他們可能更容易在年輕時就開
始發展近視。
4. 環境因素:環境中的光照、閱讀距離、視力保護等因素也
可能影響近視度數的發展。 例如,長時間處於低光照環境
中,或長時間近距離閱讀,可能會增加近視的風險。
5. 老化:隨著年齡增長,水晶體的彈性和透明度可能會降
低,導致視力下降。 雖然老年人通常更容易受到老花眼等問
題的影響,但在一些個案中,年齡的增加也可能會影響近視
度數的穩定性或進展。
因此,年齡對近點距離的影響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涉及多
個因素的交互作用。 雖然一般來說,近視度數在青少年時期
可能會增加,但在不同的個體和環境條件下,這種影響可能
會有所不同。
C. 聽覺
➢ 實驗內容
1. 空氣傳導
測試者手持音叉,敲擊使其發聲後,置於受試者外耳不遠處,
此時聲音由空氣傳入耳之鼓膜,經由中耳再傳入內耳,振動
淋巴液,使基底膜變形,刺激柯蒂氏器而產生聽覺者
稱為空氣傳導。
2. 骨傳導
測試者以振動音叉之柄置於受試者耳殼後方顳骨的乳突上
方,此時聲音係由頭骨傳導至內耳之淋巴液,然後振動基底
膜及柯蒂氏器而產生聽覺者稱為骨傳導。

3. 空氣傳導與骨傳導之比較
I. 林納氏音叉試驗法(Rinne test):置振動音叉之柄於受試者
耳後之乳突上方,待已不能聽得其聲音時,再將此振動
的音叉置於外耳處。正常情況下,此耳仍可聽到空氣中
傳來的聲音,若聽不到聲音,代表此耳可能有傳導性障
礙,此方法稱為「林納氏音叉試驗法」(表 3)。
II. 韋伯氏音叉試驗法(Weber test):若置振動的音叉柄於受試
者前額正中處,正常時兩耳所能聽到之音量應該相等,
如果一耳所聽得之聲音較大,代表此耳可能有傳導性障
礙或者是另一耳有神經性障礙,此方法稱為「韋伯氏音
叉試驗法」(表 3)。
➢ 結果與討論
(1) 試述如何利用音叉來區分神經性和傳導性耳聾。
ANS: 利用音叉來區分神經性和傳導性耳聾是透過觀察聽覺
神經和聽覺傳導路徑的功能是否受損來實現的:
1. Weber 測試:
- 在 Weber 測試中,將音叉震動後輕輕放在頭頂或額頭中央。
- 對於正常聽力的人,音叉的聲音應該在頭部中央聽起來。
- 對於傳導性耳聾患者,由於聽力損失是由於外部耳朵或中
耳的問題,音叉的聲音可能會偏向受影響的耳朵。
- 對於神經性耳聾患者,由於聽力損失是由於內耳或聽神經
的問題,音叉的聲音可能會聽起來沒有偏向任何一側,或者
在聽力較好的一側聽起來更響亮。
2. Rinne 測試:
- Rinne 測試通常用來比較聽骨傳導和空氣傳導的聽力。
- 首先將音叉振動,然後將其放在患者的顳骨後面,使其聽
覺通過骨傳導。
- 當患者停止聽到音叉振動時,立即將音叉移至耳廓前方,
使其聽覺透過空氣傳導。
- 對於正常聽力的人,他們應該能夠透過空氣傳導聽到更長
的振動聲。
- 如果透過空氣傳導聽到的時間較長,這可能暗示了傳導性
耳聾。
- 如果透過骨傳導聽到的時間較長,這可能暗示了神經性耳
聾。
這些測試通常由專業的聽力學家或醫生進行,以協助診斷耳
聾類型。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測試提供的資訊是初步的,最
終的診斷還需要進一步的聽力測試和醫學評估。
D. 味覺
➢ 實驗內容
1. 預備 5%蔗糖溶液、10%醋酸溶液、1%氯化鈉溶液與 1%黃蓮
溶液,以棉花棒將各種溶液塗抹在舌頭的各部(舌根、舌尖、
舌兩側),測定舌面各個部位對不同味覺之敏感度,每次試驗
之間,須漱口後再進行。
➢ 結果與討論
(1) 請根據結果,繪出舌頭最易嚐出每一種溶液的部位,並與理論
的分佈圖像比較。

(2) 請寫出有關味覺傳導之腦神經及路徑。
ANS: 味覺傳導涉及多個腦神經和途徑,以下是主要的味覺
傳導腦神經和路徑:
1. 嗅神經(I 腦神經):
- 儘管嗅覺是與味覺不同的感官,但味覺和嗅覺密切相關。
嗅覺的訊號可以影響味覺的感知。
- 嗅神經將嗅覺訊息從鼻腔傳送到大腦的嗅球(olfactory
bulb)。
2. 舌咽神經(IX 腦神經):
- 舌咽神經負責舌部和喉嚨的運動和感覺,同時也參與味覺
傳導。
- 舌咽神經的一部分稱為舌下神經(lingual nerve)
,負責舌部
的感覺和味覺傳導。
3. 舌神經(VII 腦神經):
-它主要負責舌部的運動和感覺。
- 舌神經的一部分參與了味覺的傳導,特別是對舌面的味覺。
4. 顴下神經(V3 腦神經):
- 顴下神經也是味覺的傳導路徑之一,它主要負責下頜的運
動和感覺。
- 在味覺中,顴下神經的舌下神經分支主要負責舌部的感覺
和味覺導。
5. 中腦和腦幹:
- 味覺訊息從嗅球、舌咽神經、舌神經和顴下神經等神經傳
入腦幹和中腦,其中包括間腦的嗅球和嗅葉。
- 這些結構與大腦皮質和較高級的味覺處理中心相連接,透
過多個神經途徑將味覺訊息傳遞到大腦的味覺中樞。
總的來說,味覺傳導涉及多個腦神經和途徑,從嗅覺、舌咽
神經、舌神經到顴下神經,最終透過中腦和腦幹將味覺訊息
傳遞到大腦,其中包括與味覺處理相關的皮質區域。
三、 討論:
透過這四種針對不同感覺的實驗,我們更真實的感受到關於各種感覺
不同與其中奇妙之處。在觸覺實驗,我們驚訝發現同學的閾值皆比想像
中少,我們推測可能是因年紀較輕,受器還較為敏感。在調適反應之近
點之實驗時,則是發現近視的同學所測出距離均相較實際年齡遠,我們
推測可能是因為近視而造成了老花嚴重程度的減緩。在聽覺實驗時,我
們發現組員在測試骨傳導的乳禿和頭頂所聽到之聲音有巨大差別,甚至
有的組員無法透過頭頂骨傳導聽見聲音。在味覺實驗,我們從組員的測
試得知,味道有很大程度會殘留在口腔,因此有一名組員因第一個長的
味覺是苦,而導致後續的味道有些嘗不出來,只能換人測試。
經過上述實驗,看似平凡好操作,我們卻在實驗期間,遇到了種種問題
需要重複地去克服。
四、 參考文獻:
1. 彭英毅、黃奕燦編著,生理學實驗指引,1991,茂昌圖書有限公司。
2. 賴義隆監修,Ganong 醫學生理學,第二十二版,2008,合記圖書出
版社。
3. (完整版)Vander's 人體生理學:身體功能的作用機制
(第 16 版)(Vander's Human Physiology: The Mechanisms of Body
Function (IS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