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23 卷第 4 期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VOL .


23 NO .4
2001 年 7 月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UL .2001

□吴燕和/ 著

人 港式茶餐厅 —从全球化的香港饮食

学 文化谈起


[ 作者简介] 吴燕和, 男, 人类 学家, 香港中 文大学 人类学 系教授, 1999 年退
港 休。
式 [摘 要] 作为 20 世纪下半叶崛起的人类学支派, 饮食人类学的理 论发展在

国内有待进一步介绍 。港式茶餐厅象 征着香港 的文化参与 了全球化 的进程, 它源

厅 自对欧式户外饮食方式的模仿, 随着饮食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变化, 港式茶餐
— 逐渐具有了代表香港大众文化传统的 深层意蕴, 成为 香港人对香 港文化认 同的重
从 要标志 。
全 [ 关键词] 茶餐 ;
饮食人类学 ;
全球化 ;
本土化 ;
西化 ;
香港文化传统 ;
文化认同

[ 中图分类 号] C912.4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文 章编 号] 1002 -3887

的 ( 2001) 04 -0024 -05


饮 Hong Kong Style Tea Cafe :
Globalization
食 of Food Culture in Hong Kong

化 Daivd Yen -ho
谈 ( Dept .
of Anthropology, the Chinese U niversity of Hong Kong)

Abstract:
With an int roduct ion to the anthropolog y of f ood fo r the second
吴 half of the 20t h century, this paper discusses new t heoretical approaches of the
燕 1990s for t he study of food cult ure as flobal commodi ties .
Hong Kong style tea cafe

symbolizes the g lobalization process of restaurant eating as w ell as cultural tradition
of Hong Kong .
T ea cafe begins as an imitation of European sty le eating -out , gradu-
ally indigenized Western menus, eat ing rituals, and services .
Modern adaptabilit y and
constant change in both deco r and menu, of this prolet arian eating place, proves to
be a successful local response to the omnipresent global fast food .
T ea cafe helps to
illuminate adapt ation of Hong Kong people and culture .
Hong Kong st yle tea cafe,
recently spread overseas, becomes an im portant metaphor f or Hong Kong identi ty .
Key Words :tea cafe, anthropology of food, globalization, indigenizat ion,
w esternization, Hong Kong cultural t radition, cultural identity

GXMY XB 24
码为基础的人类共通“ 二分对立”思维理论( 例如中
一 、饮食人类学的发展
国的宇宙阴阳论, 包括中医寒热病因说, 就是二分对
食人类学( the anthropology fodd) 是二次大战
立的典型心理) 。 列维 -斯特劳斯可说是结构人类
饮 之后兴起的人类学支派, 对世界各地民族的
饮食风俗 、食物禁忌 、健康营养 、现代生活之
学之父, 但是他的学理影响, 超越各学科, 而在哲学 人
界享有“ 结构主义之父”的尊称 。
适应等方面, 做出不少贡献 。 由于其理论发展在国
内尚未普遍, 故本文先做个历史性的简介 。
列维 -斯特劳斯首先提出饮食唯心和唯物的两 类
种对立解释 。 唯心者认为饮食爱憎源于“ 吃了符合
我们都知道, 其实 19 世纪以来的传统民族志报
思考”, 吃 了心 理舒 服, 是“ 吃 了有益 思考 ( good to 学
告, 总是少不了 生产方式和饮 食习惯方 面的描述 。
t hink) 派” ;
而唯 物 论者 则是 相 信“ 吃了 有 益 身体
描写生命礼俗或年节庆典, 也都少不了特别饮食的
( good to eat ) ”, 饮食偏好跟思考无关 。

详细内容 。 然而民族志止于叙述, 不谈理论, 也未能
引用饮食特色去解释文化 、社会结构或变迁 。
列维 -斯特劳斯头两本神话学的标题, 《生食与

熟食》 与《蜂蜜 和烟灰》 ①都以 人类饮 食为出 发点 。
综观饮食人类学的进展, 到 20 世纪 70 年代在
他简化这两本神话学的分析与理论创见为“ 烹饪的
美国颇为盛行 。 当时出现的烹调人类学( gastronom- 港
三角结构( the culinary triangle) ” 。 他从神话原始对 式
ic ant hropology ) 或 营养 人 类 学 ( the anthropolgy of
立找出生/ 熟 、自然/ 文化( 蜂蜜/ 烟灰) 、熟/腐 烂( 的 茶
nut rition) 都是 从美国称为医 药人类学( medical an- 餐
食物) 、生/ 腐烂( 过熟的食物) 、烟薰/ 水煮或火烤等,
t hropology) 的支派衍生出来的 :
从实用观点, 调查某
说明人类文明之起源, 人类心底深层的对立暗码[ 1] 。 厅
社会组织或宗教信仰跟饮食方式的关系 ;
或者分析 —
列维 -斯特劳斯谈饮食文化, 后来又写了一本分析
什么社群的饮食习惯, 比较及加强对现代卫生营养 从
人类《餐桌仪礼之起源》的书 。深层心理结构支配人 全
的认识 ;
更有从实用人类学( applied anthropology ) 的
类行为的理论, 以及暗码的语言符号分析, 又见之于 球
观点, 沟通西方医药科学与文化行为的差异 。 玛丽·道格拉斯的著作 。 她分析圣经古籍和现代民 化
虽然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饮食人类学成果
族志的一个个例子, 提出人类饮食禁忌跟污染不洁

丰富, 不胜枚举, 但是若从整个人类学理论发展之建 香
的关联 。 凡是不 符合先民对自 然界分类 和抽象理
树看来, 则有两大派理论可提, 而且这两派对更广泛

解, 则可造成惧畏乱源的食物禁忌 。某些民族至今 饮
的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 引用古代动植物分类法则, 畏怕吃下异端, 而严守禁 食
人类学想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
从生物构造 食之律 。 例如, 中东民族不吃蹄分两瓣而又不会反 文
观点看来, 人类是什么都能吃的动物, 但是为什么人 化
刍的猪, 不吃海里无鳞无翅的虾[ 2] 。
类愿望吃的 、喜欢吃的食物种类却极为有限 ? 而且,

马文·哈瑞斯不信人类心灵信仰能起如此重大 起
为什么某一民族最爱吃的美食, 却是另一民族最讨 作用, 而从唯物的实际或不实际, 提出生产环境的适
厌的, 看到就恶心的 ? 虽然大家早已接受文化相对 应假说 。 例如, 印度人不吃牛肉, 只喝牛奶, 用牛粪 吴
论的解释, 但这并不能解决人类饮食偏好及食物禁 做柴, 用牛耕田拉车, 敬牛如神 。 哈瑞斯认为如此比 燕
忌的源起问题 。 探讨此一基本问题, 引起两派争论 。 他们养牛为粮, 吃牛肉过日子, 更能得到较大能源效 和
简言之, 一派是唯心派, 以法国列维 -斯特劳斯 益, 养活更多人口 。 哈瑞斯解释, 在中东生态环境里
( Claude Levi -St rauss) 为首, 而以英国女人类学 家 养猪十分费时费力, 牧羊比养猪能得到更高食物效
玛丽·道格拉斯( Mary Douglas) 继续发扬 。从心理结 益[ 3] 。 哈瑞斯自成一家之言, 但求证不足, 不能说服
构解释人类饮食行为的基本共同点, 说明特别文化 很多人 。
饮食禁忌的源起和固执 。 另一派则以美国文化人类 本文篇幅有限, 不便多加介绍 。 然而, 无论哪派
学家马文·哈瑞斯( Marvin Harris) 为代表的唯物论, 学说, 都是从学术的抽象学理和假说进行求证, 合理
从物质文化的实用基础, 解释民族饮食偏好之迷, 分 与否, 并非该民族成员所能理解或赞同 。要求了解
析表面似 不合理而却有实用之功的饮食特色和 忌 理论真谛, 必须参考各家原著 。
讳 。好比为什么印度人不吃牛肉 ? 伊斯兰民族和犹
太教徒不吃猪肉 ? 二 、20 世纪 90 年代全球化理论和
列维 -斯特劳斯虽非饮食人类学公认的一员,
他的警世巨著却以食物和烹饪为 主题 。 他从 1964
① M yt hologiques :
Le cruet le cuit 。 列维 — 斯特 劳斯著, 周昌 忠
年至 1970 年期间, 连续出版了 5 册的《神话学》, 剖
译.
神 话 学 :生 食与 熟 食 .台北 :时 报 文化, 1992 ;M yt hologiques:D u
析前人在南北美洲各地原住民( 旧称印第安人) 的数 miel aus cendres .
列维 — 斯特劳斯著, 周昌忠译 .
神话学 :
蜂蜜和 烟灰 .
百神话故事, 找出基本原素, 建立了一套抽象逻辑数 台北 :
时报文化, 1994.

GXMY XB 25
香港回归前 后, 港人意 识的象征和文 化认同 ②。 该
香港饮食文化之研究
系又举办国际研讨会, 探讨中国饮食文化全球化在
本期刊出的 4 篇香港饮食文化论文, 特别是本
亚洲各地和世界 其他地方的变 化 。 成果 及理论讨
人讨论的港式茶餐厅, 直接跟 20 世纪 90 年代饮食
人 人类学的理论思考挂钩, 反映晚近欧美文化人类学
论, 可以参看今年即将在香港和英国出版的两本新
书 ③。
界再一次研究饮食行为的新热潮 。譬如, 以新的理
类 论手法, 从一些微不足道的食品或菜式之兴衰, 分析

学 某一族群, 甚至一国之民族意识 。 从品位追逐探测 三 、港式茶餐厅与港人饮食全球化


社会阶层的演变 。 从席卷全球的快餐, 解释商业全 香港餐馆大小林立, 据非正式统计, 全港不下十
研 球化之下的文化深层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下面几位 万家, 甚至有接近二十万家的报导 。如以土地面积
对我们论文有影响力的文化人类学者 。 为比例, 香港可能是全世界餐馆数目和密度最高的
究 阿帕都莱 ( A rjun Appadurai ) 观察 20 世纪资 本 大都市 。
主义社会的商品交易, 提出“ 作为物质文化项目的商 20 世纪 70 年代跨国 公司进入香港, 工商业起
港 品, 带有强烈的社会讯息, 并具有社会性的生命史, 飞, 改变了港人生活方式, 人人出外解决三餐, 带动
式 可以让人类学家研究分析 。”他这个看法, 给近年文 餐饮业的繁荣 。这点在本期张展鸿博士的论文里会

化人类学界带来新的研究手法 。正像本期 4 篇论文 详加介绍 。

厅 所示, 无论是坐凉茶铺, 吃正宗东江菜, 饮茶叹“ 一盅 茶餐厅由来已久, 是个低消费解决日常就餐的
— 两件” ①, 或光顾茶餐厅, 都可写出 一部有说头的 香 街坊小饭馆 。 在 美食专家 的眼里, 本来微 不足道 。
从 港社会史 。 经过田野调查, 我们发现茶餐厅不但型式五花八门,
全 更有丰富多元的社会史迹, 足以代表我们想研究的
阿帕都莱自己讨论印度“ 国菜” ———咖喱饭的论

化 文, 说明咖喱并 非传统印度菜, 在英国 殖民社会 末 香港精神 。
的 期, 时无菜谱之出版, 制造了全世界皆知的“ 印度国 其实, 宏观香港 20 世纪末饮食文化, 无论是高
香 菜”[ 4] 。 消费的追求中外美食佳肴, 还是标新立异大众小食
港 法国社会人类学 家博尔都( Pierre Bourdieu) 所 快餐, 表面似乎决定于食客的口味选择, 其实都逃不

著《标奇立异 —辨别品位的社会批判》一书, 对研究 出全球化巨掌 。里应外合的跨国公司介入香港人的

文 现代社会阶层观念影响重大, 也给研究时尚潮流的 大众饮食, 造成麦当劳效应的连锁饮食店, 无论是美
化 美食人类学家带来新的灵感[ 5] 。 式汉堡包 、雪糕 、日本寿司 、火锅 、零食, 还是台湾珍
谈 美国人类学家华生( James Watson) 于 20 世 纪 珠奶茶, 都经由全球化 包装 、大 众传播媒 介宣传制
起 作, 左右着食客的选择 。 全球化也带来反面效应的
90 年代初纠集 5 位同行, 在东亚五大都市 :
北京 、香
港 、台北 、汉城 、东京, 调查麦当劳汉堡包快餐店 。 这 本土化, 号称道地香港的饮食, 挂正宗传统招牌, 引

是跨文化比较全球化效应的创举 。 华生编的《 东方 起怀旧香港认同 。 我发现茶餐厅是个很好的例子,

和 金色圆拱》一书, 提出商业全球化并不可能掩灭本土 它不但是港人饮食全球化的最早证明, 也是香港传
文化, 反而有加强本土认同的效应[ 6] 。 而我本人在 统文化的象征 。
该书第三章解释汉堡包和嚼槟榔在台湾象征洋化与 在香港很难找到维持几十年不变的文化传统,

本土化之两端, 说明饮食在全球化之下产生本土化 但茶餐厅是个例外 :


如果追溯到二三十年代的餐室,
的催化作用 。 它至少有 70 年历史, 如果从 20 世 纪 50 年代的餐

族群认同 、国家认同 、全球化 、本土化等问题, 是


晚近社会学 、政治学 、人类学界研究各地全球化的争 ① 香港广东话称享受人生为“ 叹世界” , 饮茶为一种大众 享受,
论焦论 。各家提出不少新的理论思考, 以食物或烹 虽然在茶楼坐一下午, 但习 惯上只点 叫一壶茶 两碟小点 心, 称为“ 一
盅两件” 。
调说明族群或国家意识的人类学分析, 也在 20 世纪
② 感谢香港政府大资助委 员会 1995 -1997 研究计 划与研 讨
90 年代出现, 例如美国人类学家大贯惠美子( Emiko 会的资助( UO IC #123) , “ Cooking U p Hong Kong Identi ty :
a st udy of
O hnuki -T ierney ) 认为日本的大米, 不但是主食, 更 ” 该计 划由
food, cult ure, change t ast es and iden tity in popular discourse.
是代表历史深厚的日本民族精神[ 7] 。 吴燕和( D avid Y .
H.Wu ) 主 持, 谭 少薇 、张 展鸿 、G rant Evans 参加 研
究, 郑诗灵担任研究计划助理 。
香港中文大学人 类学系进 行饮食 文化的研 究
③ Wu, D avid Y .
H .and Tan Chee Beng eds .Changing Chinese
时, 也特别注意这些问题 。 该系师生从 1995 年开展
Foodw ays in A sia .
Hong Kong :
Chinese Universit y Press .
W u, David Y .
一系列香港饮食文化的研究项目, 探讨饮食特色和 H.
and Si dney C .H .
C heung eds .( 2001) T he G lobali sation of Chinese
潮流, 到港岛和新界各地进行田野调查, 了解 1997 Food . Curzon Press .
S urrey, England:

GXMY XB 26
厅 、冰室算起, 也有 50 年的历史 。 茶餐厅在香港是 茶餐厅是带动港人西化的高级饮食场所 。五六十年
个很突出的传统饮食场所, 香港人极少未光顾过茶 代以后, 餐室转型, 出现了“ 冰室”, 在许多年轻港人
餐厅 ;
反之, 一天之内光顾多次, 解决三餐的, 也大有 的记忆中, 冰室是放学后跟同学一起饮下午茶聊天
人在 。 无论在街坊闹市 、公屋村落 、豪华商场, 都能 的好去处 。冰室仍旧是供应简单西式餐点的餐厅 。 人
找到茶餐厅 。 一般早上 7 时开门到深夜 11 时才关 里面的卡座, 柔暗灯光, 颇似美国四五十年代盛行的
门, 近年更有 24 小时经营的 。 在五花八门的香港饮 街坊小餐馆 ( diners) , 也是青少年聚 会之地 。 60 年 类
食文化里, 茶餐厅始终屹立不败, 即使面对亚洲经济 代以后茶餐厅逐渐平民化, 变成劳动大众饮早午茶
危机, 多少茶楼食肆结业, 茶餐厅也能在逆境中有声 的去处, 也是青少年落脚场所 。 正如前几年令人怀 学
有色地扩展 。 旧的影片《阿飞正传》和《堕落天使》, 就以茶餐厅为
我们不否认茶餐厅之兴起和持久, 反映了整个 部分场景 。

香港经济发展 。 本文篇幅有限, 预备从文化人类学 标准化的传统茶餐厅, 无论外观 、装饰 、摆设 、茶 究
的观点, 谈四点茶餐厅如何代表香港大众文化传统 杯器皿, 以及伙计制服, 都仿照西方餐室 。 例如, 餐
的深层意义 。第一, 茶餐厅基本是个西式饮食餐馆, 具以刀叉汤匙为主( 铁制而非银器) , 包在白色餐巾 港
是香港人在英国殖民统治下, 生活西方化的活指标 。 纸内 。标准化饮料有西式各种冷热饮品, 三文治必 式
第二, 菜餐厅的英文招牌必用 cafe 一词, 这是 20 世 有鸡蛋火腿等等 。 但是茶餐厅发展出一套西式中化 茶
纪西欧生活现代化的象征, 都市人的餐饮习惯出现 的“ 仪式” ( rit ual) 行为, 顾客必须心里有数, 好自为


改变, 开始走出家庭到外面享受, 建立一套重视西方 之, 否则自讨没趣 。 例如, “ 搭台”的规矩, 取消顾客 —
文明出外用餐的 礼仪( 如 点菜 、如何跟侍者交谈 等 的私人消费空间, 卡座规定两位一起来的客人只准 从
等) 。茶餐厅学得其表现形式, 自己发展出一套有趣 并排一边坐, 以便留下对面的座位给别人 。如果对 全
的 、不中不西的仪式行为 。 第三, 茶餐厅供应的饮食 面搭台的客人吸烟 、喧嚣 、剔牙, 也只好忍受 。 在用 球
种类繁多, 可谓中西大全, 其经济实惠, 服务快捷( 也

餐高峰时刻, 伙计会不断用肢体语言要求顾客快速

求食客快吃快走) , 亦代表亚洲式快餐文化的兴起, 动作, 从点菜 、进餐 、到“ 埋单”( 结账) , 愈快愈好, 以 香
打出一条传统的 、族群的 、中国人的本土快餐文化, 便增加生意 。 伙计跟街坊熟客打招呼, 闲时聊天谈 港
不让西方中心的全球化快餐文化独霸 。 第四, 本文 马经, 但对生客则漠然无表情 。 茶餐厅最常见一位 饮
要强调的重点, 是茶餐厅乃香 港传统文 化的浓缩 。 拖地打扫的阿婶, 不时要正在进餐的客人抬高双脚

近年茶餐厅复兴扩展, 象征后“ 殖民地” 香港意识的

方便她清扫 。 这些茶餐厅的仪式行为, 是西方餐馆 化
定型, 是香港人对香港文化认同 。 以下我们再逐点 极少见 的 。 很多茶 餐厅供奉 关帝 、土地神龛, 以及 谈
讨论 。 80 年代以后由“ 大排档”升格的粥面灶档, 设在正门 起
一侧, 更是本土化的发展 。90 年代的茶餐 厅, 虽然
四 、港式“鸳鸯” 、“菠萝油” 许多不惜工本, 强调“ 西式”的豪华装修, 天花板布满 吴

灯光甚至大吊灯, 有的还摆设维纳斯之类西方美术
与西洋本土化 和
雕塑, 但基本进餐仪式规矩却没有变 。笔者有次在
茶餐厅是西式餐馆, 这是访问许多食客得到的
一家新式豪华茶餐厅里, 见到三位大厨在灶前脱光
结论 。 因为提起茶餐厅, 许多人脑中浮现如下形象 :
制服, 赤裸上身煮粥下 面, 对在 座穿戴入 时的食客
茶色玻璃门面, 推玻璃门而入, 必有卡座( 火车座) ,
们, 似乎视而不见 。
有穿白色制服男侍应招呼客人 。传统茶餐厅里灯光
稍昏暗( 这是西方情调) , 必在门口设玻璃面包柜, 陈
列茶 餐厅代表性的“ 西饼”( 即西 式糕点) ———菠 萝 五 、多元多变的适应
包 、鸡尾包 、西式叉烧包 、蛋挞 、椰挞等等 。 如果访问 茶餐厅到底还是社会中下阶级最经济的用餐之
什么是茶餐厅最具有特色饮料, 多数人会回答奶茶 地, 解决了平民大众的日常民生问题, 是退休阿伯每
( 西式红茶) 、“ 鸳鸯”( 半杯咖啡加半杯红茶, 再加炼 天饮茶 、看报 、跟街坊聊天的地方, 是一般上班族午
奶) , 而独特食物则属“ 菠萝油”( 菠萝形甜面包夹大 餐的地方, 是劳动工人饮茶偷闲的地方, 是工作晚归
块牛油) 、油多士( 烘面包片涂牛油) 、蛋挞 、红豆冰等 吃饭消夜的地方, 也是青年学生馋嘴吃零食的地方 。
等 。这些听起来不像正餐的饮食, 正是港人西化饮 茶餐厅的多功能快餐效应, 始自 20 世纪 80 年代, 新
食的起源 。根据退休老茶餐厅职工和老东主忆述, 式茶餐厅的招牌逐渐取代了冰室之称, 增加了潮州
第一代茶餐厅出现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香港, 当时 粉面, 供应多元化的饮食 。 而 90 年代的茶餐厅, 装
称为餐室, 供应洋化华人吃西餐和饮早午茶 。 早期 修摆设变化多端 。 许多开在闹区的连锁茶餐厅, 更

GXMY XB 27
注重灯璧辉煌的包装, 有的在墙上摆着典雅的西书, 可缺的茶餐厅, 提起一杯港式奶茶, 带来对香港无限
而不张贴以毛笔 字书写的餐牌, 使场所 更加“ 欧 洲 怀念, 难怪近年美国 、加拿大华人聚居的大城市, “ 港
化”, 但供应的饮食品却更加“ 中化”, 增加更多中式 式茶餐厅”大行其道 。

人 粉面 、小炒中菜和客饭 。“ 茶餐厅”的名称, 也开始在


其中加上“ 烧味” 、“ 粉面”等字眼, 有的还自称为“ ×
七 、文化的象征
类 ×小食” 、“ ××烧腊”, 但顾客大多心里明白, 仍以一
总而言之, 茶餐厅有悠久 的历史传统, 中西合
般茶餐厅待之 。
学 香港人知道茶餐厅是廉价解决三餐的地方, 没
璧, 效率高, 反应快, 足以 代表香港 人的文化 特色 。
茶餐厅不但是香港文化产物, 也是象征香港人身份
有什么值得注意的, 但是从快餐文化席卷全球观点
研 来看, 则小小茶餐厅供应的食品饮料之多样是值得
的特殊物质文化 。

究 大书特书的 。饮料有香浓咖啡 、牛奶红茶 、阿华田 、


[参 考 文 献]
红豆水 … …饭菜 有各种三 文治 、西式粉面 、西餐 鱼
[ 1] Levi -St rauss, Claude.The culinary t riangle[ J] .Part isa n Review .
肉 、中式烧腊 、中式粉面粥饭 ……90 年代各餐厅 更
港 1966, 33 .
式 用西式套餐 、中式烧腊 、碟头饭( 一盘白饭烧上鸡鸭
[ 2] Douglas, M ary .Pur it y and Danger [ M ] .London :Routledge .
,
茶 肉类或少沙菜类) 招徕顾客 。 我们统计了几十家茶 1996 .
餐 餐厅的菜单, 细数其饮食种类, 少则百余种, 多则超 [ 3] Harris, M arvi n .
Good to East :Rid dles of Food and Cul ture Prospect

过 350 种, 适应多种口味的能力是很惊人的 。 至于
— Hights[ M] .
Illisois :
Wareland .
1998 .
从 所谓的“ 西式粉面”, 都是适合中国人口味的本土发 [ 4] Appadurai, A rjun . cookbooksin con-
How t o make a national cuisine:
全 明, 香港流行多年的各种“ 通心粉汤”和“ 会意粉”( 中 temporary India .Com parati ve St udy of Society and History [ M] .
球 式煮法 、中式吃法的意大利面) , 是西餐中化的典范, The S ocia l Li f te of Thi ngs :Com modi ties i n Cul tur al Perspect ive .
化 在外国餐馆很难吃到 。以上是从顾客心理来分析茶 Cambridge :
C 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6 .
的 [ 5] Bourdier, Pierre .
Di st inction :A Social Cr it ique of the Judg ment of
餐厅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若从商业经营的眼光来看,

Taste[ A] .( t ranslat ed by Richard Ni ce) .London :Rout ledge & K .
港 能发现它是有利可图的生意, 具有竞争存在的价值 。
饮 Paul, 1997.

食 [ 6] Watson, James L.
ed .
Gol den Arches East :McDona ld' s i n East Asia
文 六 、象征香港的饮食文化 [ M] .
S tanf ord, C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
化 从茶餐厅可以看到在全球化的冲击下, 香港文 [ 7] Ohnuke -Tierney Emiko .Ri ce as Sel f :
Japanese Iden ti ties through
谈 化的改变和适应 。前面我们分析茶餐厅给人一种标 Time[ M] .
Princet on, N .
J .:
Princet on U niversity Press, 1993 .
起 准化 、传统化的不变形象, 但是近年多文化的饮食供
应, 摩登装饰的包装, 价位低廉的招徕和媒介广告的 收稿日期 2001 -03 -19
吴 利用, 使得茶餐厅成为多变而有适应能力的现代餐
燕 [ 责任编辑 周耀明]
和 饮业 。 从 21 世纪开始, 我们不难预言茶餐厅在香港
[ 责任校对 蒙本曼]
将更受欢迎 。移居海外的香港人, 更加怀念一日不

《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出版

在中国区域文化研究方兴未艾之际, 周振鹤主持的《 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 最近由复旦大学出版


社出版, 全书 34.10 万字, 定价 20 元。
该书分语言文化区 、宗教文化区、风俗文化区、人物地理、文化重心区和区域文化地理六编, 是对中
国历史时期文化的地域差异及其形成的背景、原因和过程进行综合研究的专著。
(大 禹)

GXMY XB 2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