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3





•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
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
种情感和思绪。
•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
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
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
类之首。
•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
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 《古诗十九首》对生命、命运及价值的重新发现、思
索和追求,诗体的日趋整饬华美,预示着文学自觉时
代的来临。”
• “《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
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表现游
子思妇的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
性和典型意义。
•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
共鸣”。
东汉灭亡的原因(古诗十九首创作背景)
• 东汉末年,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得最尖锐的时期,同时也是政治上最混乱,最
黑暗的时期。
• 一批官僚和平日敢于议论朝政的大知识分子,接连地受到杀戮和禁锢。卖官鬻爵,
贿赂公行。
• 东汉王朝崩溃的前夕,政治上的腐化和堕落已达到顶点。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士人
更是没有出路。
• 同时这又是黄巾大起义的暴风雨即将到来的时候。都市情况混乱的另一面,则是农
村的凋残破落。东汉政权的建立,实际并没有安定几十年,就不断地发生农民暴动。
随着土地兼并的剧烈,苛捐杂税的增加, 到了灵帝刘宏时代, 广大人民的生活已
陷入绝境。
• 家园的残破,时代的扰攘,安定生活的不可能实现,正当职业的无法取得,使这批
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们陷于有家归不得的境地。因此在诗中处处充满失意沉沦的情
感 。
• 南朝萧统在编选《文选》时,由于这十九首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都比较接近,
在古诗中是一个有独立意义的作品群,于是将失去乐调与作者姓名的十九首五言古
诗编在一起,题为“古诗十九首”。
东汉灭亡的原因
• 两汉王朝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
为华夏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
大贡献。华夏族因此逐渐被称为“汉族”。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灭亡原因:
1、外戚、宦官势力膨胀,各自结成利益集团,无休止的争斗乱政;
2、娃娃皇帝太多(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临朝,依靠外戚掌权);
3、土地兼并严重(私有化),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4、地主豪势力强大,后期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5、黄巾起义导致地方武装兴起,中央失去控制。
原文 译文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
前,堂皇高耸恰似与浮云齐
高。
交疏结绮(qǐ)窗,阿(ē) 高楼镂著花纹的木条,交错
阁三重阶。 成绮纹的窗格,四周是高翘
的阁檐,阶梯层叠三重。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这声
音是多么的让人悲伤啊!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谁能弹奏这曲子,莫非是那
因夫为齐战死而悲恸长哭竟
使杞城倾颓的杞梁妻吧?
原文 译文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
多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
渐渐舒徐迟荡回旋。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那琴韵和叹息声中,抚琴堕
泪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
已。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
痛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
人儿的深情呼唤。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
从此结伴高飞,去遨游那无
限广阔的蓝天白云!
第一层(1-4)句=“歌者”所居之环境
西北有高楼, 上与浮云齐

 把人引向脱离世俗的高寒境界  把人的目光引向半天的高处

地理形势:西北高,东南低 ; “齐”= 平
西北是寒冷的,东南是温暖的

高楼 - 孤高,世隔绝的环境 西北的高楼和天上的浮云一样高
交疏结绮窗, 阿阁三重阶
“疏”= 通 = 刻穿之  “阿”=极言其高大的意思。“阿房
宫”
“绮”= 文缯 (丝织品) “三重阶”= 古代建筑很讲究,不让
素绢 = 没有花纹的 你笔直地一口气走上去,而是走上
文缯 = 有花纹的 一些台阶之后就有一个平台,你可
以休息一下再向上走
木窗棂上刻出来的花纹就像丝织品  给人的印象是极其高大雄伟、富
上织出来的花纹一样美丽精致 丽堂皇
• 古人写诗的时候,如果是写一个女子,往往先写她出现的背景
和气氛,而这些是和人物的品格结合在一起的。
• 楼中女子还没有出现,她所居住的环境已经渲染出一种背景和
气氛了。
笫二层(5-12)句 =“歌者”弹唱的情形和诗人对楼中“歌者”
弹唱的感受

上有弦歌声, 音响一何悲
那悦耳的声音是从“上与浮云齐”的高 楼下的听者受到“弦歌声”的感染,产
楼上飘洒下来的 生了共鸣,在心境上打成了一片
 越是那种高远渺茫、难以得到的东
西,才越容易引起人们的追求与向

谁能为此曲, 无乃杞梁妻?
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歌者和一个听者 杞梁殖之妻
 真的有这个歌者吗? 故事 - “孟姜女哭长城”原型
在袭莒的战斗中,齐国将领杞梁、华
周英勇战死,为国捐躯。杞梁妻哭迎
丈夫的灵柩于郊外的道路。
听者自己想像出来的,她的孤独寂寞 曲子 -《杞梁妻叹》
也完全是听者自己想像出来的。 其妻曰: “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
 听者的投射 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
 听者以为一定是这样一个人,才可
以弹出如此悲哀的曲子来
清商随风发, 中曲正徘徊

“清商” = 凄清哀伤之感的曲子 指曲调那种低回婉转、抑扬顿挫的声


音在徘徊
五音之“商”:四时代表“秋”,五行属 “中曲”,就是曲子的中间。
于“金”
“随风发”= 顺风声音就大,背风声音小。“低回婉转”,就不仅是简单的凄清悲
随着风的变化时远时近、时大时小, 哀,而是在凄清悲哀之中还有一种缠
增加了声音的美感 绵婉曲的姿态。
 人的内心与音乐有很密切的关系,
曲子的徘徊,也就是人的内心的徘

一弹再三叹, 慷慨有余哀

每弹一个音符的声音都传达了那 “慷慨”= 感觉 - 悲哀之中的感发


么多的哀叹 激动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余哀”- 在音乐的声音结束之后,
仿佛还留下说不尽的悲哀
• 第三层(13-16)句
• 写诗人(楼外听歌人)
• 对楼中“歌者”的无限同情,
• 愿意成为她的知音,并与她比翼高飞,
• 同她一道逃出樊笼,
• 飞向自由快乐幸福的新天地。
不惜歌者苦, 但伤知音稀。
歌者的痛苦似乎更深切、广大, 诗人从那凄切琴声中,理解了佳
是那样难以言传。 人不遇“知音”的伤情。

 这人世间的“知音”,原本就是 因为他自己也正是一位不遇“知
那样稀少而难觅的呵! 音”的苦苦寻觅者呵!
共同的命运,把诗人和“歌者”的
心连结在了一起
愿为双鸿鹄, 奋翅起高飞
“鸿鹄” -《史记》  对知音、知己渴盼追求的感情,其实
汉高祖刘邦、戚夫人、太子、商山四皓 也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感情的基型。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 • 天下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把你的感
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缯 情投注给另一个与你有相同理想的知
徼,尚安所施。” 音,你马上就可以得到回答,感受到
太子的翅膀已经长成,他已经像一只高 一种温暖。
飞的鸿鹄跨越四海,我们虽然想害他, • 所以古人说人生如果能得一知己,那
但他已经不是弓箭所能够伤害的了。 真是死而无憾了。

 除了成双成对的含义之外,还含有高
举远骛,不再受尘世伤害的意思
创作背景
• 此诗的作者,是一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作
为一个文人,他慨叹着“何不策高足,先据要
路津”,面对的却是东汉末年君门深远、宦官
挡道的苦闷时代。
• 是骐骥,却没有识马的伯乐;善琴秦,但缺
乏钟期这样的知音。
• 壮志万丈而报国无门,在茫茫人海,已没有
什么比这更教人嗟伤的了。因此,当听到高
楼的弦歌之音时,他心生感慨而作此诗。
艺术特色
写景
• 《古诗十九首》往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
抒发诗人心中郁结之情。
• 《西北有高楼》以“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开头,极力渲染楼
阁之高伟宏大,窗格之富丽堂皇,玲珑工细。
• 通过楼之壮伟庄严来映衬歌者的凄凉与孤寂,
亦是一种特立独存,知音难觅的心理象征。
• 强化了诗人在后文对知音稀,歌者苦的感慨。
“托”
• 人们常把首四句所叙视为实境,甚至还有指实
其为“高阳王雍之楼”的(杨衒之《洛阳伽蓝
记》)。其实是误解。
• 明人陆时雍指出,《古诗十九首》在艺术表现
上的一大特点,就是“托”:“情动于中,郁
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
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古诗镜》)。
• 此诗即为诗人假托之“境”,孤清不群,而且
“浮云”缥缈,呈现出一种奇幻的景象。
精炼工整、朴素自然的语言
• 《西北有高楼》语言浅近易懂,富有感染力。
• 这篇诗歌当中不作艰深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
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
• 它的语言又是浓缩的、沉淀已久的,具有高度的概括
性和丰富的表现力”。
• 一句“不知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已经可以概括整
首诗歌。
以声摹人
诗中的“歌者”是谁
• 那哀哀弦歌于高处的“歌者”是谁,诗人既在楼下,当然无从得见;对于读者
来说,便始终是一个未揭之谜。
• 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诗中将其比为“杞梁妻”,自必是一位女子。这女子大
约全不知晓,此刻楼下正有一位寻声而来、伫听已久的诗人在。她只是铮铮地
弹着,让不尽的悲哀在琴声倾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商”声清
切而“多伤”,当其随风飘发之际,听去该是无限凄凉。
• 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回,大约正如白居易《琵琶行》所描述的,
已到了“幽咽泉流水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之境。
• 接着是铿然“一弹”,琴歌顿歇,只听到声声叹息,从高高的楼窗传出。“一
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在这阵阵的叹息声中,正有几多压抑难伸的慷慨之
情,追着消散而逝的琴韵回旋!这四句着力描摹琴声,全从听者耳中写出。但
“摹写声音,正摹写其人也”。
《高山流水觅知音》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