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6

第国

章学

主讲人:
顾伟列教授
第一节 先秦诸子

【本节要点】
一、孔儒之学
1 、在社会伦理观方面,先秦儒
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 “ 爱人” 人性
为原则 表现
人也”,基于自己与他人都是人
的认识,孔子主张公正待人、仁
者“爱人”和“泛爱众”。其积极

意义在于肯定人的价值,不仅要
求个体自立和自达,而且要求达 美德
人,真诚待人,乐于助人,成人 最高境界
之美,这都有利于克服利己主义,
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先秦诸子
2. 孔子主张以礼为行为规范,要求社会
成员自觉遵守等级秩序,倡导治国以礼,为
政以德。

礼的意义
肯定人的基本生存权 限制人的自由意
利引导人们以礼待人 志和人格独立
第一节 先秦诸子
3. 认为仁爱之心的道德力量源于“天
地之大道”,宇宙的普遍性、恒在性蕴
含在人当下的生命运动中,主张人要
“ 修己” ,即从事内在的道德修养;要
“ 安人 ” ,即从事外在的道德实践。
“ 修己” 的途径一是学习,二是克己。
“内圣”与“外王”统一的理想人格,对
秦汉以后的知识分子,乃至整个中华
民族的人格追求具有重要影响。
第一节 先秦诸子
4. 在价值观方面,孔儒之学以“中庸”为最高的价
值原则。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
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中庸》

中庸亦即标准的掌握要适中。中庸或中和
并非折衷,而是注重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和谐与平
衡,有其原则与标准,即万事万物固有的规律,以及
基于这个规律之上的人类社会的和谐秩序。
第一节 先秦诸子
5. 在认识论方面,儒家主张学而知之。认为学习不
仅要勤勉,而且要多闻、多见、勤学、好思、学用
结合。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








第一节 先秦诸子

6. 先秦儒学在当代世界的价值:
一是人本思想;
二是入世精神;
三是重视道德价值 ;
第一节 先秦诸子

二、老庄之学
1.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学派称为“道
家”。道家的主要著作是《老子》和
《庄子》,二书都以“道”为核心内容。
道家所说的“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永恒,无始无终,独立存在,“无不
为”而又“无为”;道也有德,自然无
为就是“德”。就客观世界的存在与发
展而言,道家初步认识到宇宙运行有
其自身规律,体现出理性的冷静,但
主张自然无为,要人们消极地顺从客
观的状态,不作任何主观努力,则抑
止了人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第一节 先秦诸子

2. 老庄之学揭示了现
实世界矛盾的普遍性,
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法
思想。认为矛盾的双
方常常会朝着相反的
方向转化,此即“物
极必反”的法则,既
看到对立的普遍性,
又看到对立的统一性。
西汉帛书《老子》残页
第一节 先秦诸子
3. 庄子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发
展出相对主义,即齐万物、齐
生死、齐是非等观点,这些都
体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进步。




庄子的思想观点

点庄 事物之间性质、差异都是相对的

的 任何具体的是或非都在一定的时间、
思 地点和条件下形成的,也是相对的

观 人对事物的认知因受到时空的限制,
永远是有限的,亦即是相对的

但是庄子否认事物和认识有客观标
准,否认相对性中所包含的绝对性,从而
消解了事物在一定界限内的质的规定性和
确定性。
庄子 · 秋水长亭图
第一节 先秦诸子

4. 老子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负面作用,抨击了文明的
异化现象。认为由于文明日开,民智发展,催生
出盗贼、战争、欺诈、勾心斗角、追名逐利等罪
恶,因此拒斥人类的文明进步,主张回归到 “ 鸡
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的小国寡民时
代;希望统治者无欲无为,百姓无欲无争。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老子》
第一节 先秦诸子
5. 庄子关注精神自由和心灵
超越,以 “ 自然 ” 为第一原理,
认为最美好的形态就是自然
的形态,人类的文化活动及
其创造都是对天性的破坏。
将 “ 自然 ” 理想化的观念忽略
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逍遥游
第一节 先秦诸子

庄子所追求的个人精神
自由,与现代所倡导的
在规则制约下的负责任
的自由判然有别;所谓
无所待而遨游于无穷无
为之境的绝对自由,容
易引导人们脱离现实,
自我陶醉。

庄周碑林
三、墨家思想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尚贤,反对奢侈,重视功利,提倡节俭。墨子创立的
墨辩逻辑,比希腊的亚氏逻辑早 1 个世纪。

光学

逻辑学 建筑学

墨家


几何学 力学

墨家对科学的贡献图
墨子和小孔成像

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
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
并对实验结果作出了光沿直线
传播的科学解释,并用此原理
解释了物体和投影的关系。
三、墨家思想
2. 墨家的思想核心是兼爱,提倡普遍的、平等的、
交互的爱,这种爱不分差等、亲疏和先后;爱是互
动的,你爱他人,他人也会爱你;既要互爱,也要
互利。


墨子故里 ---- 滕州
三、墨家思想

3. 墨子
 主张“非攻”,反对一切战争;
 主张“尚同”,强调治理天下要有统一的意志;
 主张“尚同”,先须“尚贤”,即通过公平竞争让
德才兼备者脱颖而出;
 主张“义利”统一、“德力”并重,并以“公利”为
最高价值。
墨子讲学图
三、墨家思想

4. 墨家学派站在私有生产者的立场上,讲“兼
爱”和“尚贤”是为了打破宗法政治和宗法伦理关
系;倡导“公利”是为了捍卫私有财产。墨家与儒、
道诸家的不同在于,儒家告诉人们如何去积极面
对生活,服从社会秩序。当这种秩序出现紊乱而
导致社会不公时,道家告诉人们要超越和回避。
墨家则主张“赖力自强”,仗义而为,讨回公道,
体现出独具的气魄。西汉以后,墨家走向湮没,
这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损失。
刘德华主演《墨攻》剧照
刘德华主演《墨攻》剧照
四、法家理论
法家是主张以法制治理国家的学派。前期
的代表人物有 :
管 商
仲 鞅



悝李 起吴 不

四、法家理论

1 、法家倡言“法治”,力
图变革,以富国强兵。后
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战
国末期的韩非,在吸收前
期法家思想的基础上,发
展出一整套适合君主权力
斗争的法术之学,主张对
民众实行严刑峻法。
四、法家理论
2. 以法治国是前期法家理论的核心,主张 “以用代
体”、以刑为法和重“势”。
3. 韩非子总结了前期 君主控制臣僚
的秘密手段
法家的思想,提出法、
势、术相结合的观点。 术
韩非子
法 势
公开的成文法 君主地位权力
四、四家思想在后世的发展
4. 先秦诸子学派对后世都产生过相当深刻的影响,
其后世的发展各有不同。墨家在汉代以后几成绝响,
法家鼓吹专制和刑罚的一面,发展为外儒内法、儒
法并用的统治术。最为源远流长的是儒、道二家。
它们既对立又互补,儒家重人事,道家重天道;儒
家讲文饰,道家讲自然;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
无为;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的责任,道家强
调个人对社会的超越。儒、道所涉及的人际谐调、
天人谐调、个人的身心内外谐调等问题,一直是中
国传统学术所探究的重要课题。
第一节 先秦诸子

【本节关键词】
• 仁 礼 修己 克己 中庸
• 道 万物齐一 绝对自由
• 兼爱 非攻 法、势、术
• 阴阳家 名家
第一节 先秦诸子
【本节思考题】
1. 何谓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
质文化三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
2. 孔子倡导的“仁”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你
认为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
3. 如何看待儒家所提倡的“礼”?试分析它在
历史上的消极影响和积极意义。
4. 何谓“中庸”?如何评价中庸之道的价值观 ?
5. 孔子在认识论方面有哪些主要观点?
第一节 先秦诸子
6. 在中国学术话语中, “ 道 ” 包含了多种含义,

家所讲的“道”与道家所讲的“道”有何不同 ?
7. 为什么说老庄学说中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思想?
8. 如何看待庄子所倡导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
9. 墨家讲“兼爱”,儒家讲“仁爱”,你认为二者
有何
不同 ?
10. 先秦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今天也讲以法治
国,你认为二者有何本质的区别?
第一节 先秦诸子
【本节参考文献】
1. 张岱年主编:《中华的智慧》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
2.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1980 。
3.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1960 。
4. 朱谦之校释:《老子校释》中华书局, 1984 。
5.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 1983 。
6 .陈奇猷集释:《韩非子集释》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
7 .葛兆光著:《中国经典十种》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 。
8 .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第三讲:老子、孔子与诸子百家)中华
书局, 2006 。
9 .曹聚仁著:《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第四部分)三联书店, 2003 。
10 .朱自清著《经典常谈》三联书店, 1999 。
11 .陈鼓应著《庄子浅说》三联书店, 1998 。
12 .曹伯韩著《国学常识》(第五章)三联书店, 2002 。
第二节 两汉经学

【本节要点】
一、经学流派
1 .经学是指研究和解释儒家经典的学术。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
第二节 两汉经学

2 .今文经学用当时通行
的文字(隶书)记录,大
都没有先秦的古文旧本,
而是由战国以来学者师徒
父子传授,到汉代才一一
写成定本。汉武帝时设经
学博士,所用的都是今文
经学。其特点是注重 “ 微
言大义 ” 的阐述,为巩固
一代经学大师——郑玄 封建一统的政局服务。
第二节 两汉经学

3 .东汉初年起古文经学开始流行。古文经学是指用
秦以前的古文字书写,并由汉代学者加以训释的经
学流派,其特点是注重文字的训诂考释。今文经学
与古文经学此消彼长,自马融、郑玄兼采今文学说
和古文学说后,经学上的两大流派趋于混同。
二、董仲舒的思想

董仲舒是两
汉经学的代表人物,
也是汉朝官方哲学 董
的奠基人,其思想 仲

学说代表了汉代儒 石
学神学化的特点。 像
二、董仲舒的思想

关于王权政治与天命
信仰,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
一 ” 论。认为 “ 天 ” 是宇宙的
绝对主宰, “ 天 ” 有意志和目
的、情感和欲望,物质世界
同类相应相动,并由“同类相
动 ” 推导出 “ 天人同类 ” ,由
“ 天人同类 ” 推导出 “ 天人感
应”。

天人合一图
二、董仲舒的思想
关于“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三纲”指君
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
礼、智、信。“天不变,道亦不变”,“三纲五常”
经董仲舒的论证变得神圣而不可侵犯,成为不变
的政治伦常原则。
三纲五常

君 父 夫
为 为 为
臣 子 妻
纲 纲 纲


二、董仲舒的思想

4. 关于“大一统”的政治观点,董仲舒以天道一统
为大一统的哲学基础,认为“一”是万物本原、宇宙
秩序和天道法则,从天道一统出发,强调文化一统、
政令一统、社会一统,经董仲舒的体系化和哲理化
的大一统论,既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整合,也容易导
致政治权力的一元化和极端化。
二、董仲舒的思想
5. 仁与礼、王道与德治是先秦孔儒之学的主要内容。
孔孟把个体纳入到群体和社会中,力图构建理想人格与
和谐的社会秩序,体现出重人事、重现实、重社会世俗
情感的特点。董仲舒不仅把个体纳入到群体和人世,而
且把群体和人世纳入到宇宙大系统中,构建起天人一统
的理论体系,从宇宙生成的高度,去确认追求仁与礼、
王道与德治、天命与王权统一的合理性和神圣性。先秦
儒学经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两汉经师的发明经义,特别是
“ 五经 ” 经政治权威钦定而颁行于社会,弘道与宗经便
得以统一,经学成为士人的一种信仰,董仲舒的王权至
上、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学说因适应了封建大一统的
宗法社会,一直为统治者所倡导。
第二节 两汉经学
【本节关键词】
•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三纲五常
•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大一统

俑大








第二节 两汉经学

【本节思考题】

1. 你认为儒学发展到两汉,
是否有被神学化的倾向 ?
2. 为什么说董仲舒构建起天
人一统的理论体系 ?
第二节 两汉经学

【本节参考文献】
1. 张岱年主编:《中华的智慧》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
2. 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秦汉思想简议)天津
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
3. 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第五讲:经学、谶纬、清议、
玄学)中华书局, 2006 。
4. 曹聚仁著:《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第三部分)三联书
店, 2003 。
5. 曹伯韩著《国学常识》(第五章)三联书店, 2002 。
第三节 魏晋玄学
【本节要点】
一、正始玄学
1. 关于“贵无”学说,何晏、王弼对宇宙本体论作
了深入探讨,认为 “ 无 ” 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存在
的根据。“无”是一切的根本,兼涵“万有”,因为
一切事物都是“有”,而 “有生于无 ”;作为宇宙本
体的“无”,以“无形无名”、依顺自然为特征,引
申到理想人格,则无为、无名、无誉、因任自然
就是理想人格的特征;以无为本、自然无为的学
说,是正始玄学的要义。
第三节 魏晋玄学

2. 关于自然与名教的关系,王弼认为自然是本,
名教是末,名教出于自然。所谓“名教”,是指以
正名定分为主的礼教,“自然”主要是指人的自然
本性。王弼主张对于自然与名教,应该做到两者
结合,即“守名教而顺自然”。

“ (王)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
子》,为尚书郎,年二十馀卒。”

---- 《三国志 · 魏志 · 钟会传》


第三节 魏晋玄学
3. 王弼深入探讨了“象”、“言”、“意”三者的关系,
认为“意”是本质,“象”和“言”只是表现或表达意义
的工具,关键是理解和把握意义。关于认识的途径,
他主张由寻言观象到寻象观意,再由忘言求象到忘
象求意,即通过工具了解意义,到抛弃工具而以意
义为归宿。“得意而忘言”的方法一改汉代经师拘泥
于文字的迂执旧习,注重义理而不以辞害义,既开
宋明理学的先河,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第三节 魏晋玄学

4. 阮籍和嵇康否定和扬弃
儒家经典及名教礼法,注重
个人的自由精神和纯粹的自
我意识,在何晏、王弼名教
出于自然的基础上,发展出
“ 越名教而任自然 ” 的思想,
要求彻底解除名教对人的束
缚,一任人性的自由发展和
精神的自由舒展。
第三节 魏晋玄学
5. 阮籍、嵇康认为理想
的人格应该鄙弃伪饰,倡
导人性的自然发展。在人
生哲学方面追求精神本体,
肯定人性自然和精神自由
的价值,师心任性,我行
我素,体现了重个体而轻
群体、重精神而轻物质现
实的倾向,这在魏晋易代、
政治险恶的当时有其合理
性。
阮籍咏怀诗意图
阮 籍 醉 酒 图
第三节 魏晋玄学

稽康画像 阮籍画像
二、西晋玄学
1. 郭象调和名教与自然、儒家与道家。在本体论上
反对贵无论,提出“自生”、“独化”的观点,论证了
儒家名教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名教与自然的可调合
性。一方面强调现实社会中尊卑等级的划分、典章
制度的制定、道德规范的确立,都是自然和合理的;
另一方面主张自然与逍遥,认为只要各安本份,在
承认现实社会等级区分的前提下做到泰然处之,仍
可获得任性之乐。魏晋玄学发展到这一阶段,自然
无为的学说与儒家正名定分的学说趋于融合,从而
结束了玄学自身发展的历史。
二、西晋玄学
2. 魏晋玄学从贵无论发展到越名教而任自然,最
终调和名教与自然,看似充满矛盾,实则体现了富
于思辨的学术品格。它以思辨代替了谶讳神学,以
简明活泼的义理阐发代替了刻板的章句注解。他们
对宇宙本体论、认识论以及理想人格的理论探索,
具有对社会和文化的反省与批判的意义,其自由驳
难的学术讨论,也有助于学术的多元化的发展。
第三节 魏晋玄学
【本节关键词】
自然 名教 象、言、义 越名教 任自然






第三节 魏晋玄学
【本节思考题】
1.“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魏晋玄学所探讨的重要论
题之一,王弼、嵇康、郭象对于二者的关系各自提出了
怎样的见解 ?

2. 关于“象”、“言”、“意”三者的关系,这时期的学者
作了怎样的探讨?
第三节 魏晋玄学
【本节参考文献】
1. 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
2. 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第五讲:经学、谶
纬、清议、玄学)中华书局, 2006 。
3. 曹聚仁著:《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第五部
分)三联书店, 2003 。
第四节 宋明理学
【本节要点】
一、理学的发展与演变
1. 北宋前期是理学开创期。北宋庆历年间形成的对
传统笺注经学的疑古思辨,开创了具有新特点的宋
学:讲求义理,由我注经,善于抓住经典要义,作
透彻的解说;兼容并包,吸收佛、道哲学,使儒家
伦理与哲学一体化;注重实用,强调治学治经要为
现实服务,通经致用,追求道德实现。
第四节 宋明理学
2. 北宋神宗熙宁前后是理学的
奠基期。周敦颐提出的太极、理、
气、心、性、命等哲学范畴,以
及立诚、主静学说,成为理学家
共同探讨的问题。张载努力探索
宇宙人生的奥秘,认为世界万物
和一切现象都是 “ 气 ” , “ 理在气
中 ” ;只有 “ 德性之知 ” 才能认识
“天下之物”。

宋 - 周敦

第四节 宋明理学

程颢、程颐把“理”作为最高的哲学
范畴,强调道德境界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
义,主张由外界的格物而达到致知,穷理
就是要穷事物的所以然,既要读书穷理,
又要涵养德性,做到真与善的结合。理学
开创期追求内圣与外王的实现,二程于内
圣与外王这两个方面,更着力于内圣之学
的探究。
第四节 宋明理学
3. 南宋是理学的集大成期。朱熹以儒为主,出入佛
道,宏博贯通,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把“理”称为
“天理”,认为理先于宇宙万物而存在,具有永恒性;
将宇宙论和伦理学贯通,强调“存天理,去人欲”;认
为通过“正心诚意”、“居敬”、“穷理”以“求仁”,应
是人对理的践行,在知行关系上主张“知先行后”。

辞朱

-



朱 熹

朱熹坐像 朱熹立像
第四节 宋明理学
陆九渊主张人皆有心,“心即理 ”,本
心是先验的道德意识,只要去除成见和
私心,建立起道德的自觉,就能够成为
有道德的人。朱熹重 “ 理 ” ,讲究读书
明理,以达到与 “ 天理 ” 合一的道德境
界;陆九渊重 “ 心 ” ,突出人心中的道
德本能,讲究 “ 自作主宰 ” ,这是朱、
陆学术分歧的核心。但就成圣成贤的精 陆九渊
神理念而言,二者并无本质的对立。陆
九渊的学说,被明代王守仁所继承发展,
成为王陆学派。
第四节 宋明理学

4. 明代是理学的转变期。王守仁主张 “ 心即理 ” ,
把一切外在的形而上的“天理”、“道心”、天命之性
都视同“吾心”。提出“宇宙便是我心”、“天理”即是
本心和“致良知”说,提倡独立思考,反对迷古盲从。
王守仁心学适应了明代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后舒张个
性的进步思潮,这种以“吾心”而不以经书为衡量是
非标准的思想,催生出李贽冲决礼法、标举“童心”、
反对圣贤偶像的新思想,至此,正统理学趋于解体。
王守仁书
王守仁书
二、理学对传统儒学的发展
1. 宋明理学吸收佛、道的思想营养和思辨方法,
使“三教合流”,发展了传统儒学,构建起儒学本体
论学说,体现出不同于传统儒学的新面貌,被称之
为“新儒学”。


金 新
陵 儒
刻 学
经 的
处 发


二、理学对传统儒学的发展
2. 儒学本体论学说的建构。传统儒学注重政治伦
理学说,对形而上学比较忽略;宋明理学将儒家伦
理思想和哲学整合为一,将“天人合德”发展为 “天
人一理 ” ,建立起本体论学说,此即理本体和心本
体。


金 新
陵 儒
刻 学
经 的
处 发


二、理学对传统儒学的发展

理本体以程朱理学为代表,
主张天即理,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
物的本体和主宰;“天理”既是自然的普
遍法则,又是人类社会的当然法则;天
理是统摄人伦物理的实有之道,此即“天
人一理”。
二、理学对传统儒学的发展
心本体以陆、王一系为代表,主张
心就是理,心不仅是天地万物的本体,也是道德
本体,强调“吾心”和“致良知”,良知即天理,天
理在人心而不在外部,良知本心就是道德律,这
是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纠偏和发展。

“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 天理,方始为学。”
-- 《朱熹语类》卷四
二、理学对传统儒学的发展

伦理与哲学本是两个不同的学科,
在西方思想史上,二者判然有别。传统儒家讲“天
人合德”,伦理与哲学的融通已现端倪,及至理学,
更将其发展为理本体与心本体。朱熹以外在的
“理”为本体,陆、王以主观的“吾心”为本体,都
把人类社会的某些原则和规范夸大为世界的本体,
把“良知”看作是先天固有的,从而掉入唯心的泥
淖。他们或主张“理”外无物,或认为“心”外无物,
与佛教的说法颇为相似,只是佛家讲“佛性”,理
学家讲“理”与“心”,可见理学援佛、道入儒以发
展儒学的特点。
二、理学对传统儒学的发展
3. 主静、立诚、格物、穷理的伦理实践。宋明理
学摄取隋唐佛教的心性理论和佛、道关于心性修养
的方法,主张通过定性、静心来消除杂念私心。





二、理学对传统儒学的发展
4. 宋明理学通过对三教思想的扬弃,从最高本体性
层次确认了传统礼治秩序的合理性。

精巧的思辨和缜密的论证,构建起“理”、
哲学思辨方面 “心”为轴心,包容多种哲学范畴的逻辑
结构体系,思维水平超越前代;

传统儒学内圣与外王并重的经世构想,转
伦理学方面 向以内圣为主,修身养性,使之更具道德
理想主义色彩;

“ 止观”、“定慧”等宗教修炼方式内化入
政治方面 “主敬”、“立诚”等伦理实践,建构起中
国政教合一的统治系统。
二、理学对传统儒学的发展
其“存天理,灭人欲”等说教,强调个人的
义务而抹杀了个人权利; “ 一分为二 ” 、 “ 合二为
一 ” 的辩证思维, “ 涵养德性、变化气质 ” 的精神
追求,以及“民胞物与”、“知行合一”等思想,具
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第四节 宋明理学
【本节关键词】

• 宋学 讲求义理 通经致用 程朱理学


• 陆王心学 理本体 心本体 三教合流
• 天人一理 吾心 致良知
第四节 宋明理学
【本节思考题】
1. 宋明理学为什么被称为“新儒学”?它对传统儒
学有哪些新的发展 ?
2. 你认为王守仁倡导的“心学”与程、朱理学有何
不同 ?
3. 何谓理本体与心本体?
4. 融会贯通简称“会通”,中国古代哲学为什么又
称为“会通之学”?
第四节 宋明理学
【本节参考文献】
1. 张岱年主编:《中华的智慧》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
2. 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宋明理学片
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
3. 钱穆著:《中国思想通俗讲话》三联书店, 200
3。
4. 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第十讲:儒学新发
展及其社会影响)中华书局, 2006 。
第五节 实学与汉学
【本节要点】
一、明清之际的实学
1.“ 实学”的本义是切实的学问。
实学一反宋明理学空谈义理心性的陈规陋习,而以
崇实致用为基本特征。
实学的基本特点:身体力行的经世精神;
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
致力于新兴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
第五节 实学与汉学
2. 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具有启蒙的意义,它推动了
民主意识的萌芽和人的理性觉醒。进步知识分子的
价值取向,从专注于内在道德伦理的完善,转向对
外在经世济国的追求。其学术实践表明,治学并不
限于科举一途,完全可以超越八股时文而扩大到自
然、社会等众多实际领域。重实用、重实践、重实
效的学风,对于学术研究冲破传统的桎梏具有十分
积极的意义。
第五节 实学与汉学
二、乾嘉汉学
1. 清乾隆、嘉庆年间,考据逐渐占据学术研究的
主流,在经学、史学、文献学等学科,学者治学以
考据为尚,涌现出一批考据名家,学术史上将其称
为“乾嘉学派”。考据学因推崇汉儒朴实无华的学风,
反对宋儒空谈义理,故称“朴学”;又因注重汉儒考
据训诂之学,为区别于“宋学”,故称“汉学”。







清 · 乾隆皇 清 · 嘉庆皇
帝 帝
乾 嘉 汉 学
2. 乾嘉汉学分为吴、皖两派。

吴派以江苏吴县人惠栋为代表。 栋

吴派治经笃执古训,其治学方法
是从研究古文字入手,重视音训,
以求经义,所谓“有文字而后有诂
训,有诂训而后有义理”。皖派以
安徽休宁人戴震为鼻祖。
乾 嘉 汉 学

皖派治学与吴派的不
同之处在于,吴派以古
为尚,鲜下己见,皖派
于精审的考证中多有识
断,会通古说而不墨守
一家,于名物训诂之外,
重视对事物特质和规律
的探究,更接近于近代
科学的精神。
程邃之印
乾 嘉 汉 学
3. 乾嘉汉学对中国古典文献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倡导的求实的学术规范,以及比较、分析、归纳
等研究方法,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另一方面,
乾嘉汉学的主流在于注重纯学术研究,缺少经世致
用的锐气。因此当中国社会步入晚清,面对封建末
世的民族危机,龚自珍、魏源等一改乾嘉汉学埋首
经籍而疏远现实的学风,抉发弊端,讥切时政,倡
言变法,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潮再次风靡士林。这是
中国衰落与儒学衰微在学术上的反映,也是西学东
渐而形成的强烈冲击在进步学者身上引起的回响。
第五节 实学与汉学
【本节关键词】

• 实学 乾嘉学派 宋学

• 朴学 汉学 吴派 皖派
第五节 实学与汉学
【本节思考题】

1. 试对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历史意义作简要评析。
2. 简述乾嘉汉学的治学特点及其学术规范。
第五节 实学与汉学
【本节参考文献】

1. 钱穆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
1997 。
2 .曹聚仁著:《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第七、
八部分)三联书店, 2003 。
谢谢欣赏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