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6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以臺北市大學生為例
An exploratory research of the young people viewing

television teen-idol dramas: An exampl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aipei

中華傳播學會 2003 年年會學生論文

作者姓名:郭魯萍

Lu-Ping Kuo

學校: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職稱:博士班研究生

地址:臺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一段 17 巷 1 號
TEL: (02) 2236-8225 轉 3112
FAX: (02) 8931-0095
E-mail: ruby_kuo@hotmail.com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以臺北市大學生為例

《中文摘要》

臺灣的傳統電視連續劇多以家庭主婦為主力觀眾群,較少戲劇以年輕族群

為目標。近年來所謂「偶像劇」的出現,其貼近學生生活的清新劇情風格,給予

年輕學生一個不同的選擇,而成為深受年輕族群喜愛的電視戲劇類型。

本文以目前就讀於臺北市各大學的學生為例,採用質化研究之深度訪談方

式探討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的情形與動機,及對偶像劇的印象與看法,並請

大學生比較臺、日、韓等地偶像劇之差異,為年輕族群收看偶像劇的相關問題提

供一初探性的討論。

關鍵詞:偶像、偶像劇、趨勢劇、流星花園、花樣男子。

1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壹、研究緣起

廿世紀九0年代起是臺灣電視環境變化最快速的一段時期,臺灣的有線電視
普及率快速成長,由 1991 年的不到二成,增加到 1996 年的七成以上,此狀況在
進入廿一世紀後仍持續不衰,至今一直維持八成上下的家庭普及率(尼爾森媒體
研究處,2002);每戶可收看到的電視頻道也自 1994 年前的傳統無線三臺,在短
短幾年內增加到無線五臺及近百個衛星頻道。無線電視臺受廣播電視法第十九條
「廣播、電視節目中之本國自製節目,不得少於百分之七十」之限制,外國節目
播出有限,但衛星與有線電視並不受限,這些衛星頻道時段急需電視節目來填
補,於是外國節目被大量引入,也帶動國內電視觀眾收看外國節目的風潮,其中
一種受歡迎的電視戲劇類型即為所謂的「偶像劇」。
國內收看偶像劇的風潮起源是由日本連續劇開始,韓劇繼之,吸引不少觀眾
的目光,尤其是年輕女性;而自 2001 年起,臺灣的電視頻道也開始自行製播偶
像劇,受到不少年輕族群的歡迎。偶像成就了偶像劇,偶像劇也造就了一批偶像,
然而,從字面上來看,「偶像劇」似乎是指由「偶像」主演的連續劇,但是事實
上又似乎並非完全如此,當「偶像劇」成為一個名詞各自表述的時候,我們不免
開始感到好奇:年輕族群對眼中所謂的「偶像」及「偶像劇」究竟是什麼?收看
電視偶像劇的動機為何?對偶像劇的內容與品質有何具體印象?對不同國家(如
臺、日、韓)製作的偶像劇是否有不同的評價?看過非臺灣製播的「偶像劇」後
對該地區的文化或生活方式有何進一步的瞭解?以及,對偶像劇的未來有何建議
或期許?
由於在目前學術界與實務界現有的研究中,對以上的問題尚未提供較完整的
解答,本文以目前就讀於臺北市各大學的學生為例,採用質化研究之深度訪談方
式探討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的情形與動機,及對偶像劇的印象與看法,並請
大學生比較臺、日、韓等地偶像劇之差異,為年輕族群收看偶像劇的相關問題提
供一初探性的討論,亦可為未來進一步的研究奠立基礎。

貳、文獻探討

2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一、戲劇的分類

媒介訊息的文化影響力透過傳播科技和跨國媒介集團的推波助瀾得以跨越
國界,這種跨國文化影響力展現的具體現象就是有關傳播媒介產品的全球性流
通,例如電視節目、電影、廣告、音樂、新聞、報紙、雜誌、廣播等(徐詠絮,
1996)。
有線電視普及後,不僅為觀眾和家庭提供更多頻道選擇,同時也提供更多
樣化和更多時數的各類型節目,使觀眾多了許多選擇,但對節目的忠誠度也可能
減少,美國學者 Webster (1989)認為,觀眾收視行為可能出現兩個新趨勢:觀眾
分眾化及觀眾兩極化。觀眾分眾化意指電視市場的大餅把觀眾分成許多小餅,閱
聽大眾不再是大眾,而是許多「分眾」,觀眾的分裂化使許多新節目或新頻道有
機可趁。觀眾兩極化則指頻道增加後,節目越多樣,觀眾也就愈能主動挑選自己
喜歡的節目,避開自己不喜歡的節目(蘇蘅、陳雪雲,2000)。因此在觀眾收視兩
極化的影響下,偶像劇收視者成為一特定需求的收視族群。
電視戲劇的影響力量來自歷史文化,並與當代社會精神與欲望結合。電視
劇作為一種通俗文化現象,反映了社會精神的特質與需求。電視劇累積了人們日
常生活經驗所需的種種素材,不但組成了我們的生活世界、顯示社會環境的秩
序,更提供了人們模仿的對象。電視劇中一些出自歷史與生活經驗的故事,不僅
支持人們在現實世界中追求更高層次的社會價值,也反映著最簡單但也最重要的
生命形式。電視劇觀眾所收看的虛構情節雖屬「無謂情事」(fictional nonsense),
卻亦為十分「寫實」的社會傳播活動(蔡琰,2000)。
根據 Root (1987)的看法,電視劇的傳播過程可定義為「敘事者與觀眾間透
過電視媒介,接觸戲劇性故事的溝通及互動行為」,亦即「透過表演形式,傳播
者向受眾以修辭方式表達其對某個主題對象的意見或情感」。
古典敘事理論單指文字文本,但現今研究者發現敘事涉及了符號、故事、
論述、傳播、詮釋、接收的整體講述與資訊展現,與傳播內容、方式、過程均有
所相關。傳播研究近來已接受 Roeh (1989)的敘事論點,即各類故事均在講述有
關人類的內心渴望(stories of desire),不僅虛構文學、小說顯示了人心之所欲,生
活、歷史、甚至新聞報導也都展現著各種人類所渴望知道的故事,顯露敘事者企
圖和社會大眾溝通的意識型態、價值觀、和失落感(蔡琰,2000)。

3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敘事活動的構成要素有三:講故事的人(teller)、故事情結(tale)、及聽故事的
人(listener)(黃新生,1998)。偶像劇在外在層面上是一訴諸感官刺激與消費愉悅
的文本,也因此型塑了屬於偶像劇特殊的美學風格;然而偶像劇的文本內涵層次
上之敘事風格也是吸引閱聽人觀看,透過對文本的解讀,進而將情感投入的一個
極重要因素。所謂的文本內涵層次指的是文本內敘事結構中所存在與具現的意
義,包括劇中角色的行動、行動的動機、以及一連串角色行動背後所呈現的價值
觀。
盧嵐蘭(1996)將電視連續劇的功能歸納為三種:逃避、認同與尋求支持。所
謂逃避是指人們在常識中已知絕對的安全是不可能的,這包括了絕對的穩定性與
絕對的確定性,因此人們會產生焦慮且無從逃避,而連續劇一再重複的類型與敘
事過程呈現出一種高度的穩定性,觀看連續劇提供了暫時的困境出口。在認同方
面,由於個體可同時擁有多個不同之原生的社會認同以及衍生的社會認同,也就
是個體在宇宙中可擁有多個可能的定位(角色與地位),而連續劇的各種角色提供
了多元認同的媒介,縮短各種角色認知之間的鴻溝,包括時空定位與相互預期的
社群感。而在尋求支持方面,個體在連續劇中可找尋到有關個人關係、家庭關係、
社會關係、社群關係的支持性訊息,並且有助於自我的論述性與建構性。
現有電視劇的分類莫衷一是,蔡琰 (2000) 整理各家文獻,將戲劇文本的分
類基準分述如下:
(一)、作品本身的:
(1) 內容、主題、素材 (如愛情劇、神怪劇)
(2) 目的、功能、效果 (如宣傳劇、兒童劇)
(3) 角色人物 (如偶像劇、師生劇)
(4) 結構、組織 (如單元劇、公視劇)
(5) 表示要素、手法、風格、韻律、視聽反映途徑 (如象徵劇、唯美劇)
(6) 時間 (如歷史劇、民初劇)
(7) 空間 (如日本劇、大陸劇)
(二)、與作品相關的:
(1) 演員 (如偶像劇)
(2) 作家 (如瓊瑤劇、司馬中原劇)
而臺灣現有電視劇常用的區分方法是「長度」 (如單元劇、連續劇)、
「地區」

4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如日本劇、港劇、大陸劇)和「時間」 (如現代劇、古裝劇)。
蔡琰同時也特別提到美學批評家王朝聞(1981)的戲劇分類法,它是先將電視
劇依「存在型態」分出時間或空間的不同,再依「反映途徑」之想像、語言、角
色、主題、情節之公式化特質,舉出電視劇的不同「型」,如有必要,最後還可
以再依音樂、服裝、道具等「物質手段」再細分,參考價值很高。
臺灣引進的「日本偶像劇」在日本稱之為趨勢劇(trendy drama)。日本的電
視戲劇節目統稱為 drama,目前常見的大致可分為古裝的「時代劇」及時裝的「趨
勢劇」,所謂「趨勢劇」的定義是指都會、流行、時尚、男女、愛情、友情等同
儕關係而非上下關係串聯而成的故事劇集,劇情所探討的多為現代人所面臨的種
種問題,劇中人、事、地、物往往反映時下的流行趨勢,故名之 (林瑞端,2000)。
由於日本趨勢劇慣常起用俊男美女等年輕偶像為主角(相對地也造就了一批當紅
演員),臺灣購買日劇的頻道商特別為日本趨勢劇起名為「日本偶像劇」或「偶
像日劇」 (邱琡雯,1999;湯禎兆,2000)。

二、偶像劇在臺灣的現狀分析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十日,行政院新聞局公告不再禁止電視播放日本影視產品
及日語歌曲,三家無線電視臺紛紛自 1994 年一月起,每週至少安排一個時段播
出日本連續劇 (羅慧雯,1996)。同時期,由於衛星頻道的大量增加,一般有線
電視家庭中可收看到的日語衛星頻道至少超過五個,再加上其他無線、有線頻道
提供日語節目,引進的日本偶像劇養就了一批日劇愛好者,此潮流已維持了約十
年之久。
近幾年來,韓國的時裝連續劇也挾著俊男美女進軍臺灣電視市場,成為另一
種偶像劇的選擇。1993 年陸續推出韓劇「青出於藍」
、「墮落天使」的衛視中文
臺,是第一個引進韓劇的電視臺(劉淑棻,2000 年 8 月 24 日)。以製播布袋戲聞
名的霹靂衛星臺於 1996 年引進韓劇,該臺為使頻道多樣化,陸續播出數十部韓
劇,奠定了韓劇流行的基礎。至於從 1999 年延燒至今的這一波韓劇熱,則是由
八大電視臺搶先。2000 年 7 月前,國內電視臺播放韓劇的情況僅是零星幾部,
但自八大電視臺引進「火花」
、「藍色生死戀」等一系列叫好叫座的韓劇,韓劇的
影響力才慢慢的浮現,隨著韓劇的大受歡迎,播映韓劇的頻道與戲劇時段亦遽

5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增。八大臺打韓劇牌時,日劇正氾濫地佔據許多頻道,八大便採市場區隔的方式
使頻道地位凸顯。八大挑選的韓國偶像劇,多是集數短、情節感人、搭配帥哥美
女的演員陣容,很能打動時下臺灣民眾的心(童清峰,2001 年 10 月 29 日)。
臺灣所謂的電視偶像劇概念主要源自於日本偶像劇。華視以日本漫畫『花樣
男子』(Hana Yori Dango) 改編的『可米劇場-流星花園』首開臺製偶像劇風氣
之始,第一集於 2001 年 4 月 12 日播出,收視率一路上揚,尤其受到兒童及二十
歲以下的年輕觀眾歡迎,後來甚至從每週四晚間九點檔搬到每週一至五的八點黃
金檔。而劇中的四位男主角「F4」,更從臺灣迅速走紅到香港、中國大陸及其他
地區,成為最新的螢幕偶像,周邊商品的熱賣,更在短短半年內帶來了估計約新
臺幣 1.5 億元的收益 (胡采蘋,2002)。
自『流星花園』起,臺灣各電視臺自製偶像劇蔚為風尚,希望能效法『流星
花園』締造佳績。同樣改編自日本漫畫的『貧窮貴公子』與『愛情白皮書』等劇
集陸續推出,原創劇本的偶像劇更多,如『吐司男之吻』
、『薰衣草』等也有不錯
的回應,不過由於接下來在短時間內推出的同類型戲劇過多,造成品質不一,成
績也較難超越『流星花園』
。而『流星花園』也自 2002 年 11 月 11 日起播出劇情
由本地業者創作的續集,同樣受到年輕觀眾相當的討論。同時,臺灣的電視臺也
受到韓國偶像劇的影響製播題材近似的劇集,例如『愛上總經理』之故事架構與
人物關係設定就明顯脫胎自韓劇『情定大飯店』。
與臺灣一般連續劇長度有很大的差別,臺灣引進的日本偶像劇長度多半是九
到十三集,以十一集為主,在日本播出的方式是每週一集 (一小時),時段安排
在晚間九點至十一點居多,製播單位以富士電視臺為最大宗,其次為 TBS 電視
臺 (湯禎兆,2000)。
除了一般戲劇(尤其電影)常見的所謂「導演中心制」
,日本偶像劇另外還有「編
劇中心制」之說。日本有一批知名度相當高的編劇專門為日本偶像劇編寫劇本,
口碑好的編劇對作品的要求很高,不輕易推出粗糙的劇本,因此對日本偶像劇的
影響不亞於導演,常常吸引演員主動爭取與之合作的機會,可稱得上的日本偶像
劇的另一精神所在。
日本偶像劇的製播方式與臺灣連續劇有相當大的差異,不但製作經費寬裕,
最重要的是集數短不拖戲,根據日本富士電視臺節目部表示,日本偶像劇往往在
播出的一年以前便開始籌備,除了配合偶像明星的工作檔期必須提早預約安排

6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外,播映前提早開始拍攝也可以提高戲劇的品質。日本偶像劇的觀眾年齡層分布
很廣,但以廿歲至卅多歲的年輕女性為主要收視對象,因此題材的選擇以主力觀
眾關心之話題為主,從校園、工作到家庭、婚姻,從愛情到友情、親情,都可能
成為偶像劇的劇情主軸。
日本偶像劇在臺灣的觀眾結構以女性為主,居住地以都會區者人數最多,年
齡層分布於 15 至 54 歲,學歷越高者收視情形越熱烈,且普遍受到各種職業別之
大眾歡迎,其中又以家庭主婦為最 (尼爾森媒體研究處,2002)。
何慧雯 (1999) 指出日本偶像劇之所以能在各類節目中脫穎而出,主要在於
精緻製作所展現的美學型式:從劇本撰寫、選角、場景、拍攝、主題曲及配樂、
到片頭影片設計等,都是構成偶像劇的重要環節。
董浩宇和陳飛 (2000) 歸納出日本偶像劇吸引人之處在於:耐看的故事、漂
亮的細節處理、精彩的對白、明星效應、和精心製作 (如鏡頭、燈光、片頭、主
題曲、背景、顏色搭配)。
資深戲劇製作人張玲惠 (2000) 把日本偶像劇受歡迎的原因分為:(1) 劇情
貼近觀眾,彷彿就像自己的故事;(2) 活的鏡頭,有感情呢!(3) 偶像演技實力
不差,對白內涵取勝;(4) 臺灣與日本的人文及歷史背景相似;(5) 日本連續劇
的深度;及 (6) 配樂與連續劇的結合。
林瑞端 (2000) 更進一步將日本偶像劇的相關商品分類為「初級文本」的日
本偶像劇本身以及「次級文本」的衍生商品,包括:(1) 偶像商品 (如偶像照片、
專題、海報、寫真集等),(2) 音樂商品 (電視原聲帶及收錄主題曲的精選唱片),
(3) 原著作品與影視產品 (包括原著漫畫、小說、錄影帶、VCD 等),及 (4) 消
費性產品 (舉凡在劇中人物所使用的商品、服飾、日用品、飲食、玩樂等)。而
日本偶像劇在行銷包裝上往往是將「次級文本」連同「初級文本」一起規劃上市,
一方面以戲劇本身滿足閱聽人對節目收視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以周邊產品滿足與
創造偶像劇愛好者對偶像本身的追求,並刺激相關文化產品的消費。這種由戲劇
為主體包裝而成的消費模式已成為偶像劇的主要特色之一。
在韓劇方面,陳念慈(2001)則認為韓劇劇中人物與我們同為亞洲民族,較具
親和力,且劇情場景又與臺灣日常生活相類似,以致在臺灣播出的時候,更能喚
起臺灣收視觀眾的收視與迴響。目前發燒的韓國偶像劇,劇情回復到傳統門不當
戶不對的婚姻、生離死別的愛情,這樣的戲劇走向,類似早期臺灣時裝劇題材的

7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翻版,更能緊緊扣連臺灣婦女觀眾的收視口味,這或許是韓劇在臺盛行的原因之
一。
吳金鍊(2002)綜合報紙影劇記者的意見,將韓劇近年來撼動日劇收視地位異
軍突起的原因歸納如下:(1) 以戲劇演員為例,日劇明星長期採用的大牌帥哥、
美女對臺灣觀眾已沒有新鮮感,且日劇明星講究包裝,以炫麗、摩登及時髦的造
型吸引年輕學生族群認同與模仿;反觀韓劇,其明星特質屬於「正統」派,男女
主角走一般的俊男美女組合,被一般觀眾的接受度較高,尤其吸引了日劇所缺乏
的中高年齡層觀眾。(2) 以劇情角度觀之,日劇的愛情故事發展已無法滿足視聽
大眾的需求,因此近幾年開始走偵查劇、推理劇的特殊劇情走向;反觀韓劇,大
眾化的劇情比較貼近臺灣民眾的生活圈,如同以往九點半「花系列」現象重新在
臺回溫,吸引了愛看生離死別、愛恨交織戲碼的觀眾。(3) 韓劇集數略長於日劇,
約 20-30 集,有足夠的時間醞釀、培養觀眾的收視習慣,又不像臺灣本土劇動輒
100 集,令人有歹戲拖棚之感。(4) 以韓劇拍攝的專業度析之,相較於臺劇,韓
劇的拍攝過程更為精緻、專業,從「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情定大飯店」
到「玻璃鞋」
,都是實景實地拍攝、且拍攝時間充裕(韓國連續劇一週通常僅上映
2 天)、每集製作成本可高達新臺幣二、三百萬,不是臺灣的節目製作費所能比擬,
其受歡迎的程度不難想像。

三、認同與文化之關係

「文化」是指一特定群體成員所持有的價值(values)、規範(norms)及所創造
的物品特徵(material goods characteristic)等所組成(Giddens,1993)。文化會影響
個人的行為,並且反映在個人的價值系統上,例如對物質、享樂、成就、刺激等
的追求。
日本學者水野祐則認為最古典的文化定義是 Edward B. Tylor 在 1871 年所提
出的:「所謂文化或文明,在其廣泛的民族志的意義上來說,是知識、信仰、藝
術、道德、法律、習慣及其他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所有能力和習性的複合的
總體。」這個定義強調精神方面的文化,而不包含物質文化,把物質文化視為文
化行為的產物,而非文化本身,而被現代學者所修改。
人類學家 Kluckhohn 與 Kelly 在 1945 年對文化所下的簡單定義如下:
「文化

8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是歷史上所創造的文化式樣的系統,既包含顯型式樣亦包含隱型式樣;它具有為
整個社群共享的傾向,或是在一定時期中為群體的特定部分所共享。」,他們認
為文化包含了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莊錫昌等,1991)。
而所謂的「認同」(identification)不只是一個靜態的概念,更是一種動態的
過程,因此認同是必須以過程與形成的概念來加以瞭解的。社會上所存在的各種
認同並非一成不變,個體或集體的認同會隨著時間而產生變化,也會因社會環境
的變遷、傳播媒體的運作與歷史的發展而有所不同。新的認同會因時代而產生,
而舊的認同則會慢慢地被其他認同所取代(郭良文,1998)。
蘇蘅(1994)研究青少年閱讀漫畫動機與行為時,便表示「認同」即指人們認
為電視主角是否和他(她)真實生活類似,這是根據 Bau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而
來,即認同程度愈高,愈容易受電視中典型角色(role model)影響,而後 Potter 進
一步指出,所謂「認同」不是指角色的吸引力讓觀眾想模仿,而是觀眾想和主角
發展一種關係,即會經常懸念(think about)、擔心(worry about)、和談到(talk about)
欣賞的角色,並把角色當作真人一般。
「偶像崇拜」是一種「認同」的表現,指的是「個體想要或儘求表現出認
同對象、楷模(model)的價值理念與行為的過程與方式」(張酒雄等,1993)。偶像
為「迷」(fan)所認同的對象,但迷對偶像的認同表現,不僅對偶像本身,也擴及
對「偶像相關事物」的認同,其中包括伴隨偶像而出現的「偶像商品」(idol
commodities) (Fiske, 1991)。
而「文化認同」指的是一個國家的國民對他們的國家文化有共識及投入感,
他們認識自己的文化,又能清楚指出自己國家的文化特質(李月蓮,1999)。然而
自從衛星傳播科技發展之後,傳播媒介的影響力早已跨越國家的界線,因此有所
謂媒介的「全球化」和「國際化」的相關討論;全球化指涉的是一個想像的整體,
而國際化則強調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媒介全球化」的現象確實包含著文化「差
異」(particularity)與「普同」(universality)兩方面的矛盾。普同指的是一種文化整
合、使文化趨於一致性的傾向,而差異指的是文化的多面性、特殊性與自主性。
對年輕族群來說,在多元的後現代社會裡,所謂「自己」的文化早已融合了本地
與外來文化而自成一格,因此年輕族群所謂的「文化認同」,與年長者可能有一
段距離,而與青少年次文化較為接近。
在「文化認同」方面,
「文化接近性」(cultural proximity)往往是一個主要的

9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原因。學者柯特(Kottak)曾指出,所有受大眾歡迎的產品,不論它是來自於哪一
個國家,它的先決條件即是必須與既存的文化相容。當一電視產品與既存文化相
契合,那麼該電視產品內所描述之內容,才可能為觀眾所熟悉、瞭解並接受進而
才能得到觀眾的認同。1991 年史特霍認為在電視節目方面是指當所有其他因素
相當時,觀眾會比較偏好類似其文化的節目。影響跨國電視節目是否成功的主要
因素,包括節目品質與文化的契合性,也就是當電視節目輸至另一個文化時,節
目類型、節目本身所陳述的態度、價值觀及情節是否與當地文化吻合,並為當地
觀眾瞭解與接受。影響文化接近性最大的因素是語言,但其他如服飾、膚色、肢
體語言、手勢、故事步調、音樂、與宗教因素等亦很重要(李秀珠,1996)。在這
方面,由於日韓與中國同屬東方文化,長期以來受中國影響很深,民族性中與中
國人一樣融合了佛、道、儒等觀念,雖然使用語言不同,在文化接近性上卻不容
置疑(Benedict,1946)。學者 Kottak 曾指出,所有受大眾歡迎的產品,不論它是
來自哪一個國家,先決條件是必須與既存的文化相容。當一個電視產品與既存文
化相契合,其產品所描述的內容才可能為觀眾所熟悉、瞭解、接受、與認同(李
秀珠,1996)。由於「文化接近性」
,本土閱聽人在解讀日韓偶像劇時,在形式上
符合其思考結構,在情感結構上更具有真實感,也較易與自身生活相聯結。
而林瑞端也指出日本偶像劇之所以能夠在臺灣掀起一股熱潮,還有一個原
因:由於臺灣與日本具有特殊的殖民歷史淵源,加強了臺日間的文化接近性,使
得臺灣民眾的體質即潛藏著易於接收日本文化的因子,此為歷史文化特性使然
(林瑞端,2000)。
日本學者岩淵功一(1997)認為日本流行文化和其他亞洲文化更具有相似、同
步調及對現代/後現代的共同經驗,亦為美國流行文化不能企及。他更指出,由
於臺灣與日本的地理、文化接近性,使得日本流行文化比歐美更能提供一個操作
型現實主義(operational realism),相較於美國文化遙遠距離所能提供的「夢」
,更
能使臺灣人產生認同。

四、社會學習理論

現代發展心理學家在使用「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這個名詞

10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時,是指班度拉(Albert Bandura)等人於 1977 年所建立的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跨足心理學與微觀社會學。按照班度拉的概念,社會學習理論
根據認知、行為和環境決定因素間的連續交叉互動(reciprocal)的觀點解釋人類的
行為,強調替代、符號和自我調節過程在心理功能中所扮演的角色。在現實生活
中,所有來自直接經驗的學習現象,實際上都是通過觀察他人行為及該行為給他
人造成的結果,在替代的基礎上發生的。經由觀察學習使人獲得大量經整合的行
為模式,而無需通過嘗試錯誤過程逐步習得行為(Bandura,1977)。

社會學習的概念是大量的學習是由觀察和模仿別人的行為而引起的。從幼兒
期的模仿到成人期的見賢思齊(榜樣),在人生任何一個時期都可以出現新的認同
(identification),在認同的範圍裡,透過示範過程進行新的學習。社會學習理論的
原則在人一生當中都是以同樣的方式產生作用,觀察學習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
(Newman & Newman,1993)。

大眾傳播媒介中的電視,現今已成為相當重要的社會化(Socialization)機構之
一,並且和其他社會化機構如家庭、同儕、學校等產生密切的互動。收看電視對
人的行為是一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過程,並且和其他社會化機構的因素相關。
所謂社會化學習,是指個體經由社會化過程,獲得相關的概念、知識與技巧,而
能夠成為符合社會所期盼的一個社會人。此領域大部份的研究對象集中於兒童和
青少年(Ward,1990)。通常社會化研究中常被研究的社會化機構是家庭、同儕、
學校和媒體,同儕團體包括密友群、朋黨、幫團、聚群、及組織團體等(Hurlock,
1989)。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消費者行為研究在理論和實證上都發現相關他人
(relevant others,例如參考團體及同儕團體 peer group 等)的重要性,並指出其對
個體決策行為有顯著的影響(Wind,1976)。而近幾十年來媒體中影響力最大的首
推電視,故本研究將焦點鎖定在電視方面。

電視普及後已成為社會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電視與社會學習過程的關係
可以從兩方面來看:

首先,電視節目內容和廣告,不但會影響個體的世界觀、文化價值觀、行為、
動機等,還會影響人際互動的關係。電視內容成為觀眾與他人溝通的題材,尤其
對尋求同儕認同孔急的年輕族群來說,電視內容往往是生活話題之一,因此年輕

11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族群很可能會受同儕團體的話題影響而成為偶像劇的觀眾,原因一方面是為建立
共同話題,另一方面則是因聽從同儕口碑而好奇收看。

其次,電視節目對社會化過程有相當大的影響。在文化價值觀方面,像對追
逐流行、物質等的影響都十分顯著,並且進一步拉近觀眾與電視內容的距離。透
過電視畫面,其他國家的生活歷歷在目,長期潛移默化的結果,一方面會模糊本
國與外國生活與文化的界線,另一方面會拉近本國人與外國的文化,特別是生活
習慣與價值觀。而這種影響對文化接受彈性大、可塑性較高的年輕族群來說尤其
顯著。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尋求對大學生收看偶像劇之情形做較深入的瞭解,採取深度訪談方
式進行,以便取得豐富詳盡的資料,為日後進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礎。

一、研究問題

綜合以上文獻的討論,本研究的主要方向訂為「以臺北市大學生為例,探討

年輕族群對電視偶像劇之收視情形初探」,本研究將研究問題定為:

1. 大學生對偶像及電視偶像劇所下的定義?

2. 大學生對臺、日、韓製偶像劇的收看動機與情形?

3. 大學生對臺、日、韓製偶像劇的「劇情內容」之評價與看法?

4. 大學生對臺、日、韓製偶像劇的「演員與拍攝表現」之評價與看法?

5. 大學生收看偶像劇後對其表達的文化認知為何?

6. 大學生對電視偶像劇的期許為何?

二、研究資料蒐集

12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為使訪談對象具有基本代表性,本研究之訪問對象先進行配額之分配,要
求性別、學校、學院、年級儘可能分散,再以立意取樣配合雪球抽樣而得來,訪
問對象為目前就讀位於臺北市之各大學學生,共計二十五位,有收看至少五部以
上偶像劇經驗者。其中男生十二位,女生十三位,就讀學校涵蓋臺北市十八所大
學中之十三所,就讀科系分布於文、法、商管、理、工、醫、農、新聞傳播、教
育等學院,就讀年級分別是大一生五位、大二生六位、大三生九位、大四生五位。
每位訪談的時間約 45 分鐘至一個半小時。訪談進行的日期是 2002 年 11 月 17 日
至 12 月 10 日。

訪談對象皆以編號代表,其基本資料如下:

編號 性別 就讀學校 學院 科系 年級
1 女 世新大學 管理 資訊管理 四
2 女 國立臺北師範教育學院 教育 初等教育 二
3 女 國立臺北師範教育學院 教育 語文教育 四
4 女 國立臺北師範教育學院 教育 社會科教育 四
5 女 銘傳大學 管理 會計 三
6 女 銘傳大學 管理 會計 二
7 男 世新大學 新聞傳播 新聞 一
8 男 世新大學 新聞傳播 公關廣告 三
9 男 世新大學 新聞傳播 公關廣告 三
10 女 國立陽明醫學大學 醫 醫學 一
11 女 中國文化大學 管理 資訊管理 四
12 男 臺北醫學大學 醫 醫務管理 二
13 男 大同大學 工 機械 二
14 男 東吳大學 文 日文 三
15 女 中國文化大學 法 經濟 三
16 女 中國文化大學 管理 資訊管理 三
17 女 實踐大學 管理 企業管理 三
18 女 臺北醫學大學 公衛營養 保健營養 一
19 女 中國文化大學 管理 資訊管理 三
20 男 國立臺灣大學 農 農業化學 二
21 男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工 電機工程 二
22 男 國立臺北大學 管理 統計 三
23 男 國立臺灣大學 工 土木工程 四

13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24 男 東吳大學 理 資訊科學 一
25 男 國立政治大學 商 保險 一

肆、資料分析與發現

本研究之訪談完成後,先將訪談錄音內容全文轉錄為文字,再將資料依以

下幾個方向歸納整理,研究結果分析如下:

一、「偶像」的定義

一般而言,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次文化中常見的一項特徵,其他時期則較

少發生這種行為,基於認同的角度,青少年會崇拜的偶像也多半是年輕人。而由

於大學生已逐漸脫離青少年時期,對偶像產生崇拜之情形已逐漸減少,因此有些

受訪者在對「偶像」下定義時,會提出「自己本身」與「其他人」對「偶像」有

不同的定義。

大學生對「偶像」一詞所下的定義,大多以演藝人員之特徵為主。由於擔

心本研究進行訪談前已告知是請教有關電視偶像劇收看的相關問題,而使得受訪

者易聯想至演藝人員,為避免這種偏差發生,研究者在進行訪談時會追問是否僅

限於演藝人員,唯結果發現大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定義,仍以演藝人員為本者

居多。
受訪者 1、12:年輕人會喜歡的,外表讓人喜歡,要有特別的特色。
受訪者 2:可能是歌唱得不錯,或戲演得很好,長久來看才藝是主要的,外在反而是輔助。
受訪者 3:帥、漂亮、有特質、吸引人去崇拜。要有才華、有內在。
受訪者 4:第一個會看臉,然後看內在,要有才華,還要有形象。
受訪者 5:有平凡人沒有的特質。很帥、聲音聽起來舒服、演技好都算。
受訪者 6:俊男美女、年輕人喜歡的。
受訪者 7:年輕很紅的歌手,大部分年輕人能認同的。
受訪者 8:具備一定的人氣和名望。偶像的年齡倒不一定是很年輕的。

14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受訪者 9:有高知名度,大多數年輕群眾喜歡的對象,不一定有實力。尤其對年輕女性來說
需要長得好、有明星特質。
受訪者 10:長相有一定水準以上,討人喜歡,不然就要有特色。
受訪者 11:有些人覺得要長得帥、很多人喜歡,有些人覺得要有才華、實力派的。我覺得
要有實力、品性好,外表不重要。
受訪者 13、15、18、20:長得很帥或很美,吸引很多人喜歡,不見得很會演戲或唱歌。
受訪者 14:我個人認為在演藝圈的話可以說是有固定群眾支持者,一般人來說必須要是俊
男美女。
受訪者 16:有自己的想法,外型高帥美。
受訪者 17:有群眾魅力可以影響很多人,長得好看更好,不限於演藝人員。
受訪者 19:男的高、帥,女的漂亮、像鄰家女孩的年輕演藝人員。
受訪者 21:要有 star 的特質,有自己的風格,和大多數的人不一樣,一定要有才藝,不限
於演藝人員。
受訪者 22:有才藝最重要,外表好可加分,不一定是演藝人員。
受訪者 23:長相好看搶眼最重要,學歷高,有才藝,以演藝人員與運動明星為主。
受訪者 24:不限於演藝人員,要能受人欣賞,包括做人態度、專業能力。長得好看比較容
易成為偶像,但不是唯一條件。
受訪者 25:有自己的才華、求新求變,外表不重要。不過一般人都在看外表。

以上資料顯示大學生對「偶像」的看法有相當程度的一致性。綜合以上之

意見,大學生心目中所想像的「偶像」有幾個基本條件:外表是俊男美女,受年

輕人歡迎,或者具備才藝或特殊風格,合乎以上條件者以演藝人員佔多數。長相

才華兼具者最容易成為偶像,若兩者不可兼得,則外表好看會較佔優勢。

二、「偶像劇」的定義

由於本研究之訪談進行時期正值「流星花園Ⅱ」在電視頻道播映,拜其走

紅之便,受訪者在談到何謂偶像劇時,常以「流星花園」的特色描述之,當再繼

續詢問是否偶像劇都合乎這些特徵時,又會提出若干修正。

大多數的受訪者對「偶像劇」的共同定義是:年輕的俊美偶像演給年輕人

看的時裝連續劇,劇情以愛情為主。例如:
受訪者 2:外在條件最重要。主要是時裝、以愛情為主軸。給年輕一點的人看的。
受訪者 3:男女主角一定要長得很好看,劇情以現代愛情為主軸,大部分是給年輕人看的。

15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受訪者 4:臉蛋漂亮吸引人來看,臺灣的劇情是以愛情為主。主要給國、高中的人看的。
受訪者 5:內容比較精緻,主要是時裝現代劇。年輕的俊男美女演的,主要是給十五到三十
五歲的女生看的,以學生和上班族比較多。
受訪者 6、19、23:年輕的俊男美女演給年輕人看的。內容接近年輕人的生活。
受訪者 8:找年輕人嚮往的偶像來拍跟現實比較貼近的戲。
受訪者 10:十集上下,給 12 到 25、26 歲的年輕人看的連續劇。以現代年輕人為主角。內
容多少牽涉到愛情,跟年輕人生活有關。男女主角要長得好看。
受訪者 11:年輕人看的、演員受很多年輕人喜歡。我覺得如果只是找一些長得不錯的年輕
新人來演愛情戲但演了沒紅的話,就不算偶像劇,
受訪者 12:強調男女主角由年輕人喜歡的偶像來演的,主角多半是在 25 歲以下的年輕人,
且多半著重在描述學生生活。
受訪者 13、20:男女主角長得好看,人氣比較旺的明星來拍的,年輕觀眾喜歡看的,基本
是演時裝的愛情故事。
受訪者 15:跟愛情有關的,由年輕明星演給年輕人看的時裝劇。
受訪者 16:男女主角很帥很美,主題跟校園有關。
受訪者 17:長得好看的年輕明星來演的現代連續劇,內容不太實際,拍給國中以上、三十
歲以下的女生看的,劇情偏愛情。
受訪者 18:主角年輕很帥很漂亮但比較沒實力,內容偏向愛情,集數不會拖太長。
受訪者 22:拍攝景點優美、由帥哥美女演的現代愛情戲。
受訪者 24:有偶像特質的人來演,或者是把主角捧成偶像的,以現代為主。

有些受訪者認為偶像劇內容的時空背景不侷限於現代。
受訪者 14:通常男女主角是帥哥美女,多少會有已經知名的偶像來演,題材蠻多元的,角
色與觀眾的年齡層可以很寬,時空背景倒不一定是現代的。
受訪者 21:由二十多歲的年輕偶像演的愛情戲,不限於古裝、時裝劇。或者是把俊男美女
主角捧成偶像的劇。

有受訪者受目前臺灣製播的偶像劇多啟用新人的情形所影響,認為偶像劇

專指把新人捧紅成偶像明星的戲。
受訪者 25:把新人捧成偶像的戲。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受訪者對臺灣偶像劇與其他國家偶像劇所下的定義不

同。也有受訪者認為臺灣製播的才叫偶像劇,其他國家的連續劇不算。
受訪者 1:一些當紅的偶像明星演的,時下青年中學生到二十歲左右的年齡層會想看的。場
景唯美,臺灣的劇情真實性和現實脫離,內容很雷同,賣明星臉孔。日本的偶像劇劇情比較有深
度,且內容比較不會讓你猜測到下一步。
受訪者 7:俊男美女偶像演出,或找有偶像特質潛力的人來演的現代連續劇,年輕人對劇中
的遭遇會有認同感。主要給國高中生看的,比較偏女生看的。我覺得日本那種才稱得上是偶像劇,
臺灣的都很像在模仿日本。

16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受訪者 9:我覺得「流星花園」之後的才有所謂的偶像劇,是為了把人塑造成偶像、把沒有
名氣的人捧紅的才是偶像劇,而劇情應該是著重在愛情。像日本那些連續劇不算偶像劇,應該算
一般連續劇。
受訪者 16:我覺得偶像劇應該是指臺灣的吧,像日本或韓國的那些我會叫它們連續劇而不
是偶像劇。

以上之偶像劇定義是在一開始進行訪談時詢問而來,由於大多數的受訪者

都看過日本、韓國的偶像劇,在經過訪問的過程互動後,產生了一個普遍的現象:

即受訪者對不同國家的偶像劇往往有著不同的整體印象與評價,這一點將在接下

來的部份分析描述之。

三、偶像劇的收看動機與選擇因素

大學生對偶像劇的偏好程度因人而異,有些人對偶像劇特別偏愛,例如:
受訪者 5:如果偶像劇和綜藝節目時間衝突,我會看偶像劇。
受訪者 8:我比較偏向看偶像劇,因為集數不會那麼長。
受訪者 15:我比較喜歡看偶像劇。
受訪者 19:和其他連續劇比較,我會選擇看偶像劇,因為偶像劇比較接近我們年輕人的生
活。

然而對許多人而言,偶像劇並非是收看電視時的第一選擇,看偶像劇主要

是用來打發時間,或好奇跟著別人看一看而已:
受訪者 1:我不會特別刻意去看偶像劇,有時間的話我會先選擇卡通、刑案劇、偵探劇。
受訪者 3:我看電視會優先看新聞和卡通。
受訪者 4:我什麼電視都看,沒有特別偏愛,但不看太八股的。
受訪者 9:我比較偏愛看其他連續劇而非偶像劇優先。
受訪者 13:我看電視主要是打發時間。
受訪者 16:我比較不喜歡看偶像劇。因為大家都在談所以我就看一看,或是家人在看就順
便看一看。
受訪者 17:我比較喜歡看旅遊節目,連續劇的話我比較偏愛看時裝劇。
受訪者 20:我看連續劇優先選歷史劇。
受訪者 21:有時間才看,我優先看摔角,連續劇則比較喜歡看歷史劇。
受訪者 22:我比較喜歡看綜藝節目和電影,和其他戲劇相比會先選偶像劇,因為劇情比較
沒那麼俗套值得期待。
受訪者 23:比較喜歡文學名著改編、富教育意涵的連續劇,而非偶像劇。

17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受訪者 24:我喜歡看戲劇節目,但優先選短一點的。
受訪者 25:偶像劇只是無聊時打發時間看一看,不是很喜歡。

至於大學生在選擇收看偶像劇時會考慮的因素,多集中在故事題材、內容

情節與演員方面:
受訪者 1:時間能配合的才看,再來是演員,然後是劇情,如果演員是我喜歡的,劇情不是
太難看的我就可以接受。
受訪者 2:如果裡面的演員我曾經看過他演出,或看其中一集,如果演技都不錯我就會繼續
看。
受訪者 3:我比較喜歡看皆大歡喜的,不愛看悲劇和懸疑劇。我先挑演員,有我喜歡或熟識
的演員的我會先看,劇情方面我比較喜歡看愛情或校園的,喜歡跟自己生活比較貼切的。
受訪者 5:我喜歡看介紹各行各業的偶像劇,我選擇偶像劇會先看劇情。
受訪者 7:我比較注意內容和品質,尤其是場景和對話。
受訪者 8:和其他戲劇比較起來,偶像劇會比較貼近年輕人的生活。而且可以知道日本人或
韓國人對感情處理的看法,或在那些情形下會有什麼反應,會讓人感覺很有興趣。以「長假」來
說,它的職業和情境都是年輕人可能會遇到的,觀眾可能會想說如果我遇到男女主角面對的情
形,我會怎麼樣。
受訪者 10:我喜歡比較有笑點的,不然就是要有我喜歡的男女主角。
受訪者 11:我比較喜歡不是光談愛情的,還要談到其他東西,比較有有意義的內容。
受訪者 12:我看偶像劇比較注意故事內容,我比較喜歡正向的、激發人向上的,太著重在
愛情、哭哭啼啼的我就不喜歡。我喜歡科幻或推理的。
受訪者 14:通常偶像劇吸引我的第一個條件是故事題材對我的胃口,第二種情形是因為我
喜歡或支持某個演員。
受訪者 15:我看偶像劇會先挑編劇,再來是明星認不認識。如果宣傳做得很大,我會先看
一、兩集,感覺如果不錯會繼續看下去。我喜歡看寫實一點的戲,很像日常生活中會發生的,會
讓我有同感。
受訪者 18:我會因為演員有名、宣傳很大、或不小心轉到覺得好看而開始看一齣偶像劇。
偶像劇吸引我的地方是比較夢幻、劇情不會拖泥帶水。
受訪者 19:我選偶像劇會先看演員是誰,再挑劇情。我比較喜歡寫實一點的劇情,讓我覺
得現實生活中應該會有這樣的人存在。
受訪者 20:看偶像劇是因為演員新鮮,主要是因為想看某個演員的戲。再來是挑劇情。
受訪者 21:偶像劇我會先挑演員。
受訪者 23:以劇情內容主要選擇。
受訪者 24:故事內容要能吸引我,緊湊有節奏感,不能太長、拖戲。以偶像劇來說,我比
較喜歡看日本的,因為比較短。

有些年輕觀眾是受宣傳、口碑或話題吸引而產生好奇收視:
受訪者 9:因為同學朋友在談,我就會有興趣去看看。偶像劇如果要吸引我,必須要我對這
部戲的話題有興趣。

18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受訪者 12:會吸引我注意的偶像劇通常是廣告宣傳做得很大,或是網路或朋友推薦。

受訪者 22:媒體宣傳與同學強力推薦的偶像劇會優先選擇。

而偶像劇也和其他戲劇一樣,提供了觀眾想像的空間,讓人們對某些幻想

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實現的失落感獲得紓解。尤其多數偶像劇走精緻、唯美路線,

更能滿足有關愛情方面的幻想。
受訪者 2:因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不會這麼順利,才會去看偶像劇,以補我們的不足。
受訪者 3:可能是我內心比較想要的,補我們不足的地方。我覺得灰姑娘式的劇情是給一些
比較貧窮的人一種希望的感覺,想說我也可以嫁入豪門的,也是可以有一個男人這樣愛我,只是
我沒有遇到而已。如果是已經結婚的觀眾看了也可以精神出軌,好像實現了一個夢想。
受訪者 8:我覺得每個人對生命都會有憧憬,這些偶像劇可以滿足我們的想像,這就蠻吸引
人去看的。
受訪者 9:和我生活中的經驗或遭遇不相似,讓我嚮往,我的想像有所投射,才會有新鮮感。
受訪者 10:一般現實生活中一定會有很多壓力的問題,所以偶像劇裡會演一些我們年輕人
希望但不可能做到的事,滿足我們這方面的想像。
受訪者 12:我看日劇「銀狼」是因為我覺得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是有多重人格,像
在家裡、學校、社團、某一群朋友之間都有不同的人格,這部戲是把它更誇大化,用變身來形容
這個角色,所以我覺得它是用變身來影射我們每個人面對不同的人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對比
很大也是形容有些人平常很軟弱,但是在有些方面展現得比任何人都堅強。
受訪者 17:偶像劇劇情給我們很多幻想,跟實際生活有距離,因為我們很難做到,所以會
吸引人去看。
受訪者 18:偶像劇大部分是拍給女孩子看的,裡面的女主角常常不是條件超好的公主型的
那種,但男主角一定要像超級王子,這樣才有灰姑娘的感覺,從女孩子的角度出發,看了以後覺
得「啊!她都可以這樣」,會有一種很爽的感覺,因為自己做不到,反而有夢想被實現的感覺。

有趣的是,由於不同國家產製的偶像劇各有特色,偶像劇的生產地也成為

許多人選擇收看的條件之一,而其中以日劇較受到觀眾的青睞。
受訪者 3、15:我比較喜歡看日劇。
受訪者 7:我比較喜歡看日本的偶像劇,比較精緻,它的角色很明顯,譬如說它的角色定在
十八歲,那十八歲房間應該會是怎樣、會擺哪些東西都會注意。
受訪者 10:如果不同國家的偶像劇來選,我絕對先選日劇,然後是臺灣的,韓國劇我會放
在最後。
受訪者 13:不同國家的偶像劇以日韓優先。
受訪者 14:我覺得日劇比較好看,我不看韓劇,我覺得韓國人長得醜醜的。
受訪者 18、24:日劇比較好看,劇情比較輕快、緊湊,不會拖戲。
受訪者 5:我會先選韓劇,因為韓劇比較新鮮,男主角又比日劇的帥很多,女主角也很棒。
受訪者 6:我比較喜歡看韓劇,主角常常挫折連連,很寫實,思想、迷信、生活也比較像臺

19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灣,比較容易讓人接受;日劇常常有醜小鴨變天鵝,不夠寫實。
受訪者 17:我比較喜歡看韓劇,因劇情和我們臺灣的生活比較接近,日本的劇情太夢幻了。
受訪者 20:我比較喜歡看臺灣及日本的偶像劇。因為臺灣的場景及用語比較熟悉。

綜合以上意見,年輕觀眾多將偶像劇視為可選擇的電視節目類型之一,部

分觀眾對偶像劇有偏好,原因是集數短以及內容貼近年輕人生活,易產生認同感。

在選擇是否收看一部偶像劇的因素時,題材、劇情內容、演員為最重要條

件,宣傳與口碑可以吸引部份觀眾接觸陌生的偶像劇,但能不能讓觀眾持續收

視,關鍵多還是集中在劇情與演員之上。

此外,若以臺、日、韓三地之偶像劇讓觀眾選擇,日本偶像劇仍是多數人

的首選,而韓劇的新鮮面孔及濃郁愛情也吸引了不少好感,臺灣偶像劇發展時間

最晚,尚有許多成長的空間,熟悉的場景與對白用語是其潛在的優勢。

四、年輕族群對偶像劇「劇情內容與題材」之看法與印象

提到偶像劇,多數受訪者會有既定的印象,甚至為偶像劇歸納出劇情公式

或共同特徵:
受訪者 1:偶像劇主要都是在講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尤其是少男少女的愛情,賺女生的眼淚。
受訪者 2:劇情特色是把一些很完美、很夢幻的事情讓它很自然地發生,像男女主角巧合認
識就產生戀情。主要偏向談情說愛,多半有美好的結局,比較夢幻。
受訪者 6:一定有愛情。對白很現代、很直接,想到什麼就講什麼。
受訪者 8、11:比較注重情愛,也許是觀眾比較喜歡看。
受訪者 12:臺詞用語比較年輕,比較像二十五到二十八歲的人在講的話。
受訪者 5:多多少少要牽扯到愛情。幾乎都是男女主角偶遇,然後相戀,最後結婚或有一個
人死掉,但是比較著重浪漫,對白比較年輕化、現代化。
受訪者 14:偶像劇多半都從愛情面出發。劇情比較有趣、有新意。
受訪者 16:一定是談愛情,男女主角最後一定會在一起,在校園裡談學生型的戀愛。
受訪者 17:偶像劇大部分都是愛情戲,劇情特別不實際。
受訪者 10:偶像劇多少都跟愛情有關,
「湊巧」是愛情戲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對白修飾過,
有時候會講出一般人想不到或講不出的話,突然聽到會很感動。
受訪者 21:多半是愛情戲,男的俊、女的美。短短的比較符合現代快速的節奏。
受訪者 22:偶像劇和其他連續劇差不多,都演愛情。主要拍給青少年學生看的,但有些劇
情內容和主角年齡比較適合年輕上班族看。

20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受訪者 23:偶像劇劇情都差不多,都是愛情戲,且常是三角戀。

以上意見的共同點是「俊男美女談戀愛」
,有些人則進一步描述男女主角的

背景差異是劇情的重點:
受訪者 3:偶像劇裡的愛情多半開始是不順利,大家都不贊成,然後排除萬難在一起。常描
寫企業家、小開的愛情故事,不愁吃穿整天談感情,很不寫實。還有常演多角戀情,或者演一方
很猛烈地追求,另一方最後被感動,常常演只要努力最後一定會成功。
受訪者 9:偶像劇的劇情比一般戲劇大起大落,強調主角在這些情形下的男女感情過程,但
是又不像花系列的男女感情那樣複雜糾葛,偶像劇裡的愛情比較神聖。主角之間的感情多是制式
化的發展,常常是男女主角因一些問題吵架,然後有第三者介入,然後主角又被搶回去,好像有
一種公式,比其他戲劇誇大這個部分。為了戲劇張力,偶像劇會嘗試打破階級觀念,去實現我們
做不到的夢想,而吸引我們去看。
受訪者 13:偶像劇都在處理愛情的問題。常常演貧富落差比較大的兩個人談戀愛,最後通
常都是快樂的結局,甚至於有錢的人願意拋棄自己的家庭與財富也要和另一方在一起,不太切實
際。
受訪者 19:偶像劇劇情常常演很有錢的人,什麼雜事都不管,只負責談情說愛就好了,很
少描述工作或唸書,通常都在玩樂。
受訪者 20:通常演求不到的愛情,滿足一些女生的心理。愛情戲通常是主線,而且是三十
歲以下的、比較清新的愛情。比較強調主角的背景差距。

在年輕族群的心目中,偶像劇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由俊男美女演的童話式愛

情,傾向「麻雀變鳳凰」式的故事,演青春版的富家子邂逅貧窮女後相戀,排除

萬難相守。富家子通常不知人間疾苦,頂多再穿插一點三角戀情節,最後結局一

定是夢幻美好的。

以上的劇情是許多有關愛情的連續劇常見的公式,在偶像劇以外亦屢見不

鮮,因此以愛情為主軸的偶像劇經常套用實不足為奇,最常見的偶像劇例子有臺

灣的「流星花園」與日本的「東京仙履奇緣」
,韓劇中有這類情節的作品亦散見。

然而,偶像劇是否真是如受訪者的直覺一般多在這個公式打轉?當我們進一步詢

問是否各國的偶像劇都給人這種印象時,卻發現了絕大多數受訪者對不同國家偶

像劇的劇情與題材有著不同的印象與評價:
受訪者 3:日劇比較短,臺劇會拖泥帶水。
受訪者 6:臺灣會根據觀眾的反應改劇本,而且會一窩瘋。表達常常很直接,接下來會演什
麼都可以猜到。日本的結局比較有想像空間,內容比較寫實。
受訪者 7:臺灣的偶像劇劇情結構和花系列很像,只是演員比較年輕而已,還是一樣誰愛誰、

21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誰愛誰的那種關係。偏向講幾個年輕人家裡或學校的故事,比較少談到工作。
受訪者 10:臺灣比較著重在愛情,缺點是愛拖戲。日本取材比較廣,甚至有漫畫改編的,
也比較不限制在愛情。
受訪者 12:臺灣的偶像劇好像有公式,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愛情特別坎坷。男女主
角吵架、分手、女主角哭泣,利用分分合合來製造高潮,都造成我對臺灣愛情戲的排斥。
受訪者 15:臺灣的劇情通通都在講愛情;日本比較多元。
受訪者 17:臺灣的偶像劇給人的感覺好像每一部都差不多,互相模仿,大部分都是 Happy
Ending;日本的很夢幻;韓國的結局比較不一定,韓劇常常得癌症,尤其是血癌。
受訪者 20:臺灣的演一些愛情,像是男生很帥、很有錢,女生家世、外表都跟男生有差距,
然後醜小鴨變天鵝之類的,而且很少演到工作,頂多是打零工。臺灣的偶像劇比較會拖戲。
受訪者 21:臺灣的可能是剛起步,多是二十多歲的人在談情說愛,日本的偶像劇題材比較
豐富。
受訪者 24:臺灣的偶像劇日本味道很重,很多劇從頭到尾都是談愛情,分分合合,原因又
都一樣,實在很老掉牙。日本題材很多元化。
受訪者 25:一堆新人演戀愛故事,抄日本或改編漫畫。
受訪者 1:日本有些題材蠻特別的,內容不會很空洞。日本比較會探討心靈層次方面的,刻
畫比較深,有時候會描述一些現代社會的現象,比較諷刺,比較寫實,內容比較不會覺得和我們
的生活不相關,不會很空泛。臺灣的比較不寫實。
受訪者 4:有些夢幻到太誇張了,現實生活裡根本不可能存在,臺灣的尤其嚴重。韓劇的取
材比較廣,不一定限制在愛情或工作。臺灣偏重愛情生活,尤其是年輕人的速食文化。日劇不完
全以愛情為主,範圍比較廣,有些會以描寫某一種工作為主,並且會有一個內在訊息要你去發現,
臺劇和韓劇就沒有這種感覺。日劇時間比較短,比較會掌握人性。
受訪者 2:韓國的偶像劇步調比較慢,描寫得比較細緻,臺灣的偶像劇有很清楚的脈絡,步
調比較快。外國偶像劇集數比較短。
受訪者 5:韓劇拍得很唯美,劇情一步一步安排得很合理,但是有不可預測性。臺劇誰會和
誰在一起是一定的,而且會拖戲,戲劇張力比較不夠。日本和韓國的偶像劇會比較短,韓劇比較
會賺人熱淚。日劇的戲劇張力強,不見得是因為要看偶像的關係。韓劇裡面常常會發生很多意外,
像生病、死亡,劇情比較重口味。臺劇幾乎一定是 Happy Ending,日本和韓國就不一定,也有
一些結局是悲劇。
受訪者 8:日本的偶像劇常常會描寫工作,而且會交代他是做什麼工作的、什麼時間是在工
作,而不會草率地帶過。
受訪者 14:日本的市場比較大,有些小眾的市場仍然可以顧及,所以題材比較多元,包括
改編漫畫或電玩。韓國偶像劇跟日本偶像劇比較接近,臺灣可能是市場不夠大,有些族群的喜好
比較不會被迎合,比較偏向主流市場。
受訪者 18:臺灣的偶像劇都是談愛情,而不會去探討這個人的個性或做事的態度,好像是
給中學生看的,結局常常亂七八糟。韓國偶像劇常常從頭哭到尾。日劇會去想真實的情形會怎麼
發生,不見得一定是大團圓。日本的偶像劇比較能夠抓住愛情成份很少的劇情,常常演一個平凡
的角色,每天在生活中打拼,主角都會有一個他要面對的事情,也就是他的「罩門」,到最後他

22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一定會找出一個辦法去解決掉他的煩惱。

從以上發現,多數受訪者認為臺灣的偶像劇比較公式化、劇情偏重於愛情

而很少述及其他面向、會拖拖拉拉、互相模仿或抄襲日本、結局通常很圓滿、過

於夢幻不寫實。

而相較於臺灣的偶像劇,日本偶像劇的題材較多元(尤其常以工作為主題)、

集數短不拖戲、戲劇張力強、比較會探討心靈層次的問題、夢幻與現實的作品都

有。韓劇集數短但步調較慢、細緻唯美、感情描述比較濃厚、結局留下遺憾的比

例較臺灣日本為高。

由此看來,許多年輕族群心目中各國的偶像劇,劇情模式是有明顯差異的,

其中以臺灣偶像劇的劇情最有脈絡可循,亦即流於公式化。

五、年輕族群對偶像劇「演員表現與角色塑造」之看法與印象

年輕族群對偶像劇主要演員的演技表現初步評價以負面居多,普遍的印象

是經驗不足、演技生澀,會擔任主角的原因只是年輕漂亮、有偶像特質。
受訪者 1:都是青少年喜歡的明星,有些還蠻有名氣的,偶像都會經過包裝。
受訪者 18:通常偶像劇的演員都是十幾二十幾歲,裡面一定會有幾個長得要很都會、很時
髦、很世界。
受訪者 23:演員比較新生代。
受訪者 3:偶像劇的演員會演得很深情,常常有停格的特寫鏡頭,感情表達比較直來直往。
受訪者 9:經驗比較不夠,演技很粗糙、不自然。
受訪者 12:偶像劇的演員素質差很多,跟其他戲劇比起來,有些演得太誇張。
受訪者 16:偶像劇好像是用來培養偶像的,找一些沒什麼名氣的俊男美女來演,但是演技
不管。
受訪者 17:偶像劇只為了收視率而找一些偶像來演,演技不是很好。
受訪者 25:偶像劇演員演技都比較爛。

當進一步詢及臺、日、韓三地偶像劇演員的表現是否相同時,受訪者多可

以找出明顯的差異點,且幾乎一致認為上述「演技生澀」的問題其實比較是臺灣

偶像劇演員表現的通病,這種現象在日本韓國的偶像劇中極少發生。換句話說,

年輕族群普遍認為日本韓國的偶像劇演員(尤其主角)演技較生動自然,即使年紀

23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輕也比較不會出現明顯的演技瑕疵:
受訪者 4:臺灣以臉色漂亮為主,比較沒什麼內涵,有時候不能把角色發揮得很好。演技好
像完全沒有訓練。
受訪者 1、3、5、11:日本比較會找偶像來拍,臺灣比較會用戲來包裝捧一個新人。臺灣的
偶像比較短壽,很快就不流行。日本的演技比較好,比較融入角色,臺灣的偶像比較年輕,很多
都是新人,演技比較不純熟。
受訪者 2:韓國有些演員演技不錯,歷練比較夠。臺灣的演員演技比較生硬。
受訪者 6:臺灣的演員演技差很多,韓國日本演員就演得很好。日劇韓劇連配角都很著重,
角色很鮮明,會有自己的個性,演技也非常好,連臺詞服裝也很注意;臺灣的配角常常很不重要,
很像道具。
受訪者 8、15、19、20:臺灣的偶像劇常常會找一些新人來演再捧成偶像,演技普遍爛,國
外的比較自然。日本或韓國的偶像劇角色反應比較合理,如果我是劇中那個角色,我的反應可能
也是那樣。
受訪者 10:臺劇讓我看不下去的原因之一是演技還有待磨練,不夠自然。日本的偶像劇演
員就算很年輕,演技也都在水準以上。
受訪者 13:演技不是很好的年輕偶像來拍的,只是有人氣而已,臺灣尤其明顯,日韓的表
情比較生動。
受訪者 14:臺灣的表達方式比較偶像,日本的比較寫實。

有些受訪者提出臺灣偶像劇演員表現不盡如意的原因,除了演員本身經驗

不足待磨練或不夠努力外,還有其他因素,包括選角錯誤、角色塑造不清楚、導

演要求表達方式誇張、經紀公司訓練不足等,不能全部歸咎於演員本身,製作單

位相關人員也有責任,畢竟是他們啟用這些偶像擔綱,在事前準備與拍攝過程中

又沒有善盡指導與監督之責,才會讓作品呈現出這樣的結果:
受訪者 5:韓劇的選角很適合那個角色,臺灣的有些角色選得不恰當。
受訪者 21:臺灣偶像劇常常啟用新人,尤其是剛進歌壇的歌星,比起其他連續劇的演員差
得多,不過那是導演選角的錯誤。日本的偶像常常可以撐很久,臺灣的淘汰率就很快。
受訪者 7:臺灣的偶像劇角色塑造不夠清楚,日本偶像劇的角色大概幾歲、家庭背景、人際
關係如何都很清楚。我覺得臺灣偶像劇裡的演員演得很奇怪應該是導演的問題。
受訪者 18:臺灣偶像劇演技通常比較不好,日本的偶像演員都很年輕,可是都演得不錯,
我覺得可能是日本事務所和臺灣的經紀公司訓練得不一樣,還有工作的態度不一樣。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年輕族群對臺灣偶像劇演員的表現較不滿意,普

遍認為需要改進,而對日本與韓國偶像劇演員的表現評價較高,關於這一點,與

臺灣偶像劇大量啟用新面孔擔任主要演員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換句話說,假以時

日,當臺灣偶像劇演員的演戲經驗較豐富時,演技將會有成長的相當可能性。

24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六、年輕族群對偶像劇「製作品質與特色」之看法與印象

偶像劇的製作品質是與其他類型戲劇的最大區隔之處,年輕觀眾通常可以

輕易舉出偶像劇製作方面的特色,尤其在外景、道具布置、服裝、髮型、化妝、

燈光、鏡頭、配樂等方面,偶像劇通常有明顯比其他類型戲劇更為考究、精緻的

傾向,唯一被受訪者批評的是部分偶像劇的配樂不當或浮濫。
受訪者 5:偶像劇拍攝比其他戲劇精緻。
受訪者 21、22:拍攝很浪漫唯美,鏡頭、配樂、對白等都很考究。
受訪者 9:偶像劇會引用歌曲或樂曲為配樂。偶像劇燈光美氣氛佳。衣服常常穿名牌。
受訪者 8:偶像劇的拍攝比較重浪漫和意境,會營造夢想,有時畫面處理會把人物放在角落,
比較有意境。
受訪者 8、10、11、25:場景比較特別,取景特別用心,比較唯美,外景用得比其他戲劇多。
受訪者 12:偶像劇的佈景比較華麗,包括建築物都比較光鮮亮麗,比較新潮,給人感覺很
年輕化,太老舊的東西都不會出現。
受訪者 17:燈光比較柔和優美,會用柔焦。很注意背景音樂,會出原聲帶。取景比較注意,
都會找別墅來拍。
受訪者 18:偶像劇的佈景很精緻,外景很多。一定會有配樂。常常有停格畫面,拍得很羅
曼蒂克。
受訪者 14:偶像劇比較容易出現經典臺詞、畫面或場景,比其他戲劇明顯。
受訪者 19:畫質比較有朦朧美,服裝比較好看、流行,常常有臉部特寫,重視浪漫的感覺,
常常加入音樂或西洋歌曲當配樂。
受訪者 20:鏡頭比較清新明亮,感覺很年輕。
受訪者 2:偶像劇配樂比較會用情歌,培養觀眾的情緒。
受訪者 16:偶像劇片頭片尾曲和插曲的型式和一般戲劇不一樣,還會出原聲帶。
受訪者 3:穿著比較時髦,年輕人可能會去學習。
受訪者 23:服裝、髮型跟著流行走、同時也會帶動流行,對白也會很有創意而帶動流行。
受訪者 24:有些配樂真的配得不錯,有些一直反覆出現到浮濫,連在對話時都在放音樂,
很煩。
受訪者 8:臺灣的偶像劇會找男女主角唱歌,然後穿插在戲裡,也不管適不適合。

臺、日、韓偶像劇由於經費、拍攝經驗、製作時間、品質要求水準等差異,

使得偶像劇的製作品質出現若干落差。尤其日本電視節目製作品質向以嚴謹精良

細膩著稱,當觀眾有所比較時,對臺灣偶像劇更容易產生不滿與批評。總體來說,

25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受訪者一致認為日本偶像劇的製作水準明顯優於韓國、臺灣,無論外景、道具布

置、服裝、髮型、化妝、燈光、鏡頭、配樂的精緻程度都獲得受訪者相當高的評

價;而韓劇外景的取景與拍攝部分是受訪者特別推崇的,隨韓劇的輸出,對韓國

的觀光業有相當大的助益。至於臺灣的偶像劇有仿傚日本的傾向,將日本戲劇的

包裝方式移植過來,成功與否結果不一。
受訪者 3:我喜歡恰克與飛鳥唱的主題曲,還有「大和拜金女」裡米希亞的歌和內容搭配就
很有感覺。
受訪者 4:臺灣的很粗糙,鏡頭變化很少,常常用臉部特寫。日本在腳本或拍攝都很精緻,
取景、燈光很漂亮。
受訪者 5:日劇和韓劇的配樂比臺劇明顯好很多。臺劇取景好像比較不用心,應該可以找到
更好的地方,讓人很想去。
受訪者 6:韓國日本的導演比較會導戲,臺灣的比較集中在特寫,日本的鏡頭比較多變,也
比較有長鏡頭。日本拍得比較細膩,服裝、道具搭配的很好,小細節很注意。臺灣的下雨拍得比
較假,場景也比較不注意。韓國服裝比較樸素,不會特別穿得很光鮮亮麗,日本人化妝、服裝比
較講究。韓國場景比較考究,特別選比較美的地方,日本會挑很適合的場景,臺詞也比較講究與
內斂,常常有另一層意義。
受訪者 7:我覺得臺灣偶像劇喜歡模仿日本偶像劇的經典場景,像是到橋上去拍,或是男女
主角到空曠的河堤上去聊天,或在一個很高的階梯下面聊天,這種特意營造的浪漫比較像日本,
不是很自然。臺灣的主題曲常常讓主角來唱,有些唱得很難聽也在出原聲帶。
受訪者 10:日劇燈光比較柔和,鏡頭比較唯美,像「MVP 情人」和「十八歲的約定」都常
用柔焦,燈光也都打得很亮。
受訪者 11:日本配樂比較多,而且會找適合情境的音樂,臺灣比較沒那麼注重。還有日本
拍攝比較精緻,臺灣比較粗糙。
受訪者 14:臺灣的偶像劇試圖去製造日劇的感覺,但是又比較臺灣化,所以有一點日本的
味道。
受訪者 16:臺灣偶像劇好像是模仿日本。
受訪者 17:臺灣偶像劇住家擺設和一般家庭不太一樣,很夢幻,讓人很想住進去。
受訪者 20:臺灣的校園場景多、場景比較夢幻,主角特寫鏡頭多,用語比較接近年輕人的
溝通方式,比較白話,沒那麼講究。
受訪者 23:臺灣場景多在學校,日本比較多元。

另外,部份外國偶像劇在播出時改採國語配音,年輕觀眾對此大多不以為

然,在二十一位曾收看外國偶像劇的受訪者中,有十九位偏好以日文、韓文原音

播出的方式,僅兩位喜歡以國語配音來播出,選擇國語配音的理由是:

26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受訪者 5:臺灣配音班底都配得很棒、很自然。除非真的配的很爛,不然我寧願選擇收看配
音的。
受訪者 12:最好是對話用中文配音,但是背景音樂要用原來的,因為語言是用來溝通的工
具,除非你很精通日文或韓文,否則你看字幕有時候會來不及看動作,忽略它到底是在呈現怎麼
樣的內容;至於背景音樂是強調氣氛,所以要用原作,因為那是配合整個作品的心路歷程。

至於喜歡原音播出的理由多半是認為配音語調怪怪的較不自然、口型不

合、喜怒哀樂等情感掌握不如原演員曾多次練習那般熟練、較有真實感、不習慣

看外國人說中文等,另外也有人表示可順便練習外文。

這個情形可能與本研究的對象為大學生有關。大學生因教育程度高,對外

文及外來事物的接受程度高於其他族群,閱讀中文字幕也較輕鬆,不需要透過國

語配音的輔助來瞭解戲劇內容,反而更樂於去欣賞演員聲音表情傳達的訊息。

七、年輕族群對偶像劇表達之文化認知

偶像劇訴求的主要收視觀眾為學生與已就業的年輕人,因此劇情通常以年

輕人生活為主軸,其中呈現的價值觀不一,有些是忠實反映了現實社會中一般年

輕人的思維,有些卻是提出了有別於一般年輕人的想法,對收視者亦可能產生影

響。本研究詢問受訪者觀察到偶像劇主要表達出哪些價值觀,並請受訪者比較是

否忠實反映了現實社會中一般年輕人的主流價值觀。

對於偶像劇所反映的價值觀是否與一般年輕人吻合方面,由於受訪者收看

的偶像劇不同,所觀察到現象不一:
受訪者 14:會讓年輕族群有認同感,以年輕人的價值觀為導向。
受訪者 16:我覺得偶像劇裡的價值觀和我們同年齡的學生很像。
受訪者 18:貼近年輕觀眾的價值觀,成功的時候會創造流行。
受訪者 22:不太像一般年輕族群的生活和想法,和現實生活有些脫節。
受訪者 7:我覺得偶像劇表達出來的價值觀其實是編劇的,不一定真正是年輕人的。

偶像劇的劇情通常以愛情為主軸,因此受訪者對此觀察較多,也較深入。

在男女關係方面,偶像劇表達的價值觀包括男女交往時,男方背景條件要優於女

方;有錢與長相好看代表優秀;平凡女通常希望透過婚姻晉身上流社會;愛情必

27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須堅貞不移……等,有相當程度反映了現實社會中有階級差異的現狀,至於灰姑

娘鯉魚躍龍門,是一般戲劇營造圓滿夢幻結局的慣例,也是讓觀眾滿足幻想之用。
受訪者 4:臺灣呈現出來的應該是年輕人很速食的價值觀,第一個要好看,第二個要有錢。
受訪者 2:偶像劇傳遞出來一些訊息,例如什麼樣叫很棒的男生,就是要長得帥、挺拔、多
金,脾氣好不好無所謂,因為女主角會去改。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傳統的觀念,跟現實中的情形不
同,偶像劇中通常都是男生的外在先吸引人,然後才會去瞭解他的內在,所以男生的外在變成一
個很重要的條件,而且還要有一定的家世背景。但是在現實中多半是先跟他相處,覺得這個人有
某部分的內在不錯,然後才會慢慢在一起。偶像劇裡的女生通常長得不錯,但不必多金,像「流
星花園」就是這樣,其實這種麻雀變鳳凰的戲只是滿足我們的一種期待。
受訪者 3:
「大和拜金女」反映出錢不是萬能,沒有錢卻萬萬不能的價值觀,可是最後還是
回歸傳統,以外型登對的愛情優先。男生很有活力、很酷,女生愛得要死。談戀愛要外型登對,
家世不必相當,因為這些衝突點反而是戲裡要打破的。麻雀變鳳凰式的故事並不是社會價值的主
流,而是夢幻的投射,因為現實生活中做不到,所以特別愛看。
受訪者 9:偶像劇裡的感情描述得很堅貞,男女主角無論如何分手,最後一定要在一起,這
一點和現實生活中的年輕人很不吻合,現在的年輕人分手再交其他男女朋友後就比較不可能回頭
再找原本那一個了,分手就是分手,不會再勉強在一起。
受訪者 11:偶像劇裡的愛情觀跟年輕人比較接近,像現在的年輕人有時候也會想到找一個
有錢的人來結婚,不管喜不喜歡、愛不愛他。「薰衣草」裡男主角常常會懷疑女主角,我覺得現
在很多年輕人也會這樣,他寧願去聽別人講的或自己看到的,也不願意去相信對方的解釋,總是
要去吵一些架,經過一些解釋才會和好。年輕人比較會被別人影響,所以會為這些事吵架。
受訪者 19:通常都很專情,就算一開始很花心後來也會變專情,實際上一般年輕人不會這
麼專情。
受訪者 21:我覺得偶像劇是現在女孩子很主要的討論話題。臺灣受日本的偶像劇影響很大。
臺灣偶像劇的愛情表現很濃,愛情至上,金錢不管,無論家庭如何反對都要在一起,可以為愛拋
棄一切,蠻離譜的。我們一般人哪有可能這樣,但是就是因為不可能我們才愛看,滿足女生內心
深處對白馬王子的幻想,蠻容易引起女生共鳴的。有時偶像劇會拍一些不倫的題材,我覺得也是
一種抒發,解放我們平常被道德規範下不一樣的想法,滿足我們的想像。

偶像劇中描述的親子關係有時比較緊張,可能是為製造戲劇張力,誇大了

其衝突性,受訪者對這樣的描述方式感覺過於誇張,與一般的親子相處模式脫節:
受訪者 9:偶像劇裡的親子關係很奇怪,父母常常會干涉孩子交往的對象,孩子也常常為了
男女朋友而和父母鬧翻、不要家了,也很誇張。這種親子關係特別冷淡、特別功利,現實中應該
不會這麼樣。
受訪者 17:偶像劇裡表達的比較大膽,尤其在愛情和家庭關係方面,我們一般年輕人比較
不敢像他們那麼做,這樣劇情會影響我們一般的年輕人。偶像劇裡常常會和父母親大剌剌地吵起
來,我們在現實中比較不會這樣。

偶像劇和其他戲劇一樣,常常彰顯堅毅不拔努力不懈的精神,對於現在養

28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尊處優的年輕人來說,確定不容易起而效之。
受訪者 5:只要堅持到最後,一直不停努力,最後一定會成功。
受訪者 25:像日本漫畫,強調勇往直前、奮鬥不懈,尤其是愛情方面,與現實生活的大學
生完全不一樣。
受訪者 15:偶像劇裡的角色好像都很個性鮮明很有想法,可是實際上年輕人多半得過且過,
不會有那麼堅持的想法。

偶像劇由於標榜華麗、唯美的風格,使角色的食衣住行方面都呈現超於常

人的考究,再加上常描述富人生活,更容易使金錢用度流於奢華,這是年輕觀眾

感到最不寫實之處。有受訪者對此現象不以為然,認為對年輕觀眾有負面影響,

也有受訪者對照現實生活中,發現身邊確實有不少崇尚名牌的人,所以偶像劇也

算是反映現實。無論如何,偶像劇所造成的傳播效果中,金錢與消費觀確實是相

關值得觀察的一個面向:
受訪者 9:我覺得偶像劇塑造出比較奢侈的價值觀,常常跟商品結合,好像在替服裝、汽車、
手機、飾品代言,一天換一件衣服、一集換十件衣服,我覺得這樣很不好。就算是背景很窮的主
角,每天還是穿不同的衣服、鞋子、帶不同的背包、髮飾,但是實際上很窮的人應該是幾件衣服
換來換去,洗到有點舊、有點褪色,背包有點髒才對,所以這種感覺是非常商業的,偶像劇變成
一個行銷工具。
受訪者 10:偶像劇裡的人消費能力好像都蠻高的,穿著好像都特別光鮮亮麗,過於考究,
一般人會每天穿這麼漂亮去工作嗎?
受訪者 11:偶像劇裡的價值觀跟年輕人比較接近,像「大和拜金女」裡喜歡穿名牌,我覺
得現在臺灣年輕人也有這樣的趨勢,我周圍有很多人都是這樣,但是他真的那麼有錢嗎?其實我
覺得不一定,只是打腫臉充胖子。
受訪者 12:偶像劇常常演主角很年輕就當總經理或很有錢的,好像在滿足年輕人的幻想,
因為年輕人也很希望年輕的時候就很有錢或很成功。偶像劇常常演主角很有錢,我們一般學生金
錢壓力都很大,不可能像他們花錢那麼大方。
受訪者 13:常描述社會上層生活比較富裕的人,花錢的方式有點奢侈。
受訪者 17:偶像劇裡的錢好像是自己印的,不曉得怎麼賺的,沒什麼節制。偶像劇裡的穿
著很不實際,年輕人常常穿襯衫打領帶,我們一般年輕人平常多半是穿 T 恤牛仔褲,非正式場
合很少那樣打扮。
受訪者 20、23:追求流行,包括窮人也這樣。
受訪者 19、21:偶像劇裡的常常演很有錢的人,花錢很奢侈。
受訪者 22:多描述有錢人,太過夢幻,這是很負面的。都穿著名牌,包括演窮人的,大多
數的家庭應該穿不起。
受訪者 24:臺灣的常演高中生騎車、學生開敞篷跑車,根本就是不可能發生的。

29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由於年輕人對外來事物的接受與學習能力相當強,外國偶像劇中呈現的文

化對本地年輕人可能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本研究特別針對收看日本、韓國偶像

劇的受訪者,詢問其收看日、韓偶像劇後,對其中文化印象較深刻之處,在日常

生活方面,主要包括飲食內容(日本食物量少美觀、日本人常吃拉麵、壽司、天

婦羅、喝啤酒、自來水可生飲;韓國人嗜食泡菜)、傳統節日與祭祀習俗(日本女

兒節)、傳統國粹(日本茶道)、傳統與一般服裝、居住環境(神社、榻榻米)、消遣

習慣(打柏青哥)……等。此外,日本人的禮貌周到(包括化妝、服裝)令人印象深

刻:
受訪者 12:日本人很重禮貌,敬禮會九十度,穿著比較整齊。
受訪者 6、13:日本人很著重化妝,也很有禮貌,出門穿著比較注意。
受訪者 10:日本人化妝是基本禮貌,工作常常有制服,不然也會穿得很整齊。日本人也比
較有禮貌。
受訪者 23:日本很重視輩份,尤其在問好的時候。
受訪者 24:日本人用餐時會把雙手併攏,把筷子夾在兩個大拇指之間,拜一下再開動。
受訪者 17:日本韓國人比較重禮節,看到人會彎腰打招呼。
日本人的男尊女卑等性別差異現象在偶像劇中亦十分明顯:
受訪者 11:日本比較男尊女卑,在家庭和工作都是男生的地位高,太太都對先生很尊敬,
女生在公司就算很努力也很容易遭受挫折。
受訪者 15:日本媽媽在家裡地位不是很高。
受訪者 19:日本女性結婚時常會離職,已婚者通常在家當家庭主婦。
日本人的工作態度常是戲劇中彰顯的日本精神所在:
受訪者 3:日本人是工作狂,可以為了工作從早到晚奔波,很緊張、心理壓力很大。
受訪者 4:日本人很拘謹,企業文化是對公司很忠誠。
受訪者 6:日本人對工作很熱衷,把工作當作自己的事,臺灣人就不會,只是把工作當作賺
錢的工具。
受訪者 8:日本和臺灣對工作的價值觀不一樣。日本人比較不服輸、在工作中希望被尊重,
所以比較努力工作,臺灣人工作好像就是為了有錢可以拿。

以上之觀察大致與日、韓等國給予外人的刻板印象吻合,唯此究竟是屬社

會真實還是媒介真實,可待更多的研究與討論。

八、年輕族群對偶像劇之期望

30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一部好的戲劇,必須在每個環節都多多用心,針對目前臺灣的偶像劇,受

訪者提出不少建言,供製作單位參考改進:

1. 題材:更多元些,跨出愛情的框架;貼近生活,注意寫實性;主題明確;

盡量彰顯光明面。

2. 劇情:要有創意,勿太老套;交代清楚;有幽默感;節奏快,不要拖戲。

3. 演員:加強選角;加強演技訓練;栽培有才華的人;挖掘俊男美女;注

意知名度。

4. 場景:增加變化;找尋優美的外景。

5. 佈景道具:注意寫實性,勿太粗糙,要有質感。

6. 配樂:量身訂做。

伍、結論

在目前可選擇的電視戲劇類型中,偶像劇的題材內容無疑是最貼近年輕人

的一種,當螢幕上充斥拍攝給成年婦女收視的連續劇時,偶像劇可以說是年輕族

群收看電視時的另一種選擇,偶像劇也確實造成年輕人的一股收視熱潮,除了電

視臺與演藝事業相對蒙利外,偶像劇炒作的周邊商品,在一片經濟不景氣聲中,

也帶動不少商機,影響不容小覷。

本研究試圖回歸到原處,以臺北市大學生為例,探討在「偶像劇」一詞已

廣為流傳之時,究竟年輕人心目中的「偶像劇」是何種圖像?以及在媒體拼命炒

作偶像劇後,年輕觀眾對偶像劇評價究竟如何?還有,年輕觀眾在偶像劇中「發

現」了什麼?最後,年輕人希望看到什麼樣的偶像劇?

結果,我們發現了年輕人心目中認定的「偶像劇」
,其實並不完全一致,這

一點或許與偶像劇數量多,每個觀眾收看到的偶像劇不同有很大的關係。再者,

與其他類型連續劇相比,年輕觀眾雖然對偶像劇較為喜愛,卻並不見得感到滿

31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意。仔細分析發現與日本偶像劇給觀眾印象已深有不可否認的關係。日本電視節

目向為本地業者仿傚的對象,其製作之嚴謹早已為人所知,現在絕大多數的年輕

觀眾都看過日本偶像劇,且對其劇情、題材、演員表現、製作品質多所肯定,再

加上急起直追的韓國偶像劇搶攻臺灣電視市場,臺灣偶像劇製作經驗尚淺、經費

不多再加上嚴謹程度不如人,很難不受批評。這一點是值得相關人員警惕的,不

要被少數一、兩部受歡迎的戲劇所帶來的喜悅沖昏頭,因為能不能將收視熱潮持

續下去才是更重要的事。

本研究之貢獻在於,直接從閱聽人的角度出發,給予「偶像劇」定義與內

容一個較完整的輪廓,在學術意義上,是協助奠立進一步研究的基礎,而本研究

也同時可提供電視製作單位參考,讓偶像劇有改進加強的方向。

不可避免地,研究終有遺漏與限制之處,本研究以質性的深度訪談方式蒐

集資料時,以便利取樣為主,意見的代表性難免會遭受質疑;再者,臺北市民的

教育程度比臺灣其他地區高出許多,此地大學生意見與其他地區學生是否近似也

有待檢驗,研究進行期間電視播映的戲劇亦可能因印象較深刻而影響受訪者回答

的方向與內容,研究者的能力有限,討論的深度廣度亦或有不足,但希望藉此研

究,為將來相關研究奠基。

參考書目

Be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周曉虹譯,


《社會學習理論》
,臺北市:
桂冠。
Benedict, R. (1946).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黃道琳譯(1991):《菊花
與劍》,臺北:桂冠。
Fiske, J. (1989).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陳正國譯,
《瞭解庶民文化》
,臺
北市: 萬象。
Giddens, A. (1993). Sociology. 張家銘等譯(1997):《社會學》,臺北:唐山。
Newman, P. R., & Newman, B. M. (1993). 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A

32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Psychosocial approach. 郭靜晃,吳幸玲譯,《發展心理學》,臺北:揚智。


Roeh, I. (1989). Journalism as storytelling, coverage as narrative. The American
behavior scientist, 33, 2, 162-168.
Root, R. L. Jr. (1987). The Rhetorics of popular culture. New York: Greenwood.
Ward, S., Klees, D. M. & Wackman, D. B. (1990). Consumer socialization research:
Content analysis of post-1980 studies,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work.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7, 798-803.
Wind, Y. (1976). Preference of relevant others & individual choice model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 50-57.
王朝聞(1981):《美學概論》,臺北:谷風。
尼爾森媒體研究處 (2002):
《尼爾森媒體大調查 Media Index 2002 年報告》
,臺北
市:尼爾森行銷研究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何慧雯(1999):《遙望東京彩虹橋:日本偶像劇在臺灣的挪移想像》,「日本流行
文化在臺灣與亞洲」國際學術會議論文。
吳金鍊(2002):<從韓劇的風行看臺灣閱聽眾的文化認同—以新竹市為例>,發表
於「中華傳播學會 2002 年年會」,臺北:中華傳播學會。
李月蓮(1999):<外來媒體再現激發文化認同危機—加拿大傳媒教育運動的啟示
>,《1998 傳播論文選集》,臺北:中華傳播學會。
李秀珠(1996):<衛星電視的節目規劃:從文化接近性談起>,
《廣播與電視》
,第
二卷第三期,頁 35-58。
岩瀏功一著;蘇宇鈴譯(1997). Genius for ‘globalization’ or the sweet of Asian of
modernity: Japanese presence in the Asian audiovisual market. (日本文化在亞
洲:全球本土化現代性的「芳香」?) 發表於第五屆電影電視錄影國際學
術會議「亞太媒體全球與本土發展趨勢」,臺北:中華民國視覺傳播藝術學
會。
林瑞端 (2000):
《媒介、消費與認同:臺灣青少年收看日本偶像劇之效果研究》,
臺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琡雯(1999):<日本電視產業的發展概況>,於李天鐸,劉現成編:《亞太媒介
圖誌》,臺北:亞太。
胡采蘋(2002 年 3 月 13 日):〈流星花園經濟學〉,《中時電子報》,網址
http://tw.news.yahoo.com/2002/03/13/entertain/ctnews/3120186.html

33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徐詠絮(1996):《從文化帝國主義到媒介國際化的再思考:世界文化互動的理論
比較》,臺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玲惠(2000 年 10 月 23 日):<為什麼日劇在臺灣如此受歡迎?>,《大成影劇
報》,第 10 版。
張酒雄等(1993):<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關係之研究>,《教育
學刊》,10:頁 261-322。
莊錫昌,顧曉鳴,顧云深等編(1991):《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臺北:淑馨。
郭良文(1988):〈臺灣近年來廣告認同之建構—解析商品化社會的認同與傳播
涵〉,《新聞學研究》,57:127-157。
湯禎兆(2000):《日劇最前線》,臺北:商周。
童清峰(2001):《韓“流”橫掃臺灣島》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viewcn.com.
黃新生(1998):《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
董浩宇,陳飛 (2000):《日劇場》,北京:現代。
劉淑棻(2000 年 8 月 24 日):<好戲價到 韓劇篇 韓劇流侵 搶搶滾>,
《民生報》

第 CS3 版。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臺北:三民。
盧嵐蘭(1996):
《國內八點檔國語連續劇與社群意識:一個理論層面的探討》
,臺
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羅慧雯(1996):
《臺灣進口日本影視產品之歷史分析(1945~1996)》
,臺北:國立政
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蘅(1994):
〈青少年閱讀漫畫動機與行為之研究〉
,《新聞學研究》
,48:123-145。
蘇蘅、陳雪雲(2000):
〈全球化下青少年收看本國及外國電視節目之現況及相關
影響研究〉,《新聞學研究》,64:103-138。

34
年輕族群收看電視偶像劇之初探

An exploratory research of the young


people viewing television teen-idol dramas:
An exampl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aipei

Abstract

The target audiences for most of Taiwan television drama series are housewives.

Few drama series target on young audiences. After ten years of importing trendy

dramas from Japan and South Korea, Taiwan television channels also began to

produce their own “teen-idol dramas,"all of them offer different choices to young

audiences for television program viewing and have begun poular.

This paper discussed young people’s viewing behavior, motivation, image, and

opinion about teen-idol dramas by in-depth interviewing 25 college students in Taipei.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first step for future research in exploring the television

teen-idol dramas viewing in Taiwan.

Keywords:idol, teen-idol drama, trendy drama, Meteor Garden, Hana


Yori Dango.

3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