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阅读教学过程论:

  我们的阅读教学过程的理论是不完整的。我们的阅读教学过程的实践也是不完整的。
不完整的理论,不 完整的教学,怎么会有高效率?

  通常的语文教学法的著作,把阅读教学的过程分为四个层次:一、小学、初中和高中
各阶段阅读教学的总过程;二、一个单元 的阅读教学过程;三、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
程;四、一堂课的阅读教学过程。这四个层次的共同点是从课文到课文,从“例子”到“例
子”。很显然,这样阐述阅 读教学过程,是有缺陷的,不科学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阅
读教学的过程是不完整的。

同时,在这些著作中,一般是把单篇课文阅读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感知阶段(预
习)→理解阶段(分析)→运用阶段(练 习)→巩固阶段(复习)。感知阶段,要求学生
解决字词句以及课文内容大意;理解阶段,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及
语文形式;运用阶段,进行 朗读、复述和编提纲等活动;巩固阶段,要求学生熟读或背
诵课文等。看起来,这个过程像是完整的,无可挑剔的,既有解决字词的步骤,又有内容
分析步骤;既有 运用,又有巩固,非常全面。但仔细琢磨便会发现问题:四个不同的阶
段,要解决的和实际解决的只有一个问题,即对课文的理解。即便是第三个阶段的运用,
与实 际上的阅读运用也并不搭界,依然是对课文的理解,哪里有什么运用?这四个阶段
实际上是理解掌握课文的四个阶段。而阅读教学的目的并不单单是理解。因此,现 在的
阅读教学过程理论,还仅仅停留在理解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运用。真正意义上的运用,
应该是用从该课文学来的知识、方法及规律去读该课文以外的其他文章 和书。这样看来,
通常的阅读教学过程,少了一个阶段。我们认为,阅读教学过程大体上应有两个阶段,一
是理解掌握阶段,二是实际运用阶段。正如叶圣陶先生所 说:“教课之本旨并非教讲一篇
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自己观其他类似文章。”这里
的“使学生自己观其他类似文章”才是真正 意义上的运用。有了这样的运用,阅读教学的
过程才是完整的过程,没有这样的运用,阅读教学过程充其量也只能算是进行了一半。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
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学生学完了一 篇课文,仅仅是学完了一个“例子”。一本书学完
了,也仅仅是学完了一本“例子”。我们总不能只让学生学“例子”吧?不幸的是,现在的
大多数学校,还是只学 “例子”。初中毕业了,学了六本“例子”,高中毕业了,又学了六
本“例子”。数理科讲例子,由例子引出定理、定律和公式。这是理解掌握阶段。之后要
做习 题,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和综合运用由例子导出的定理、定律和公式的目的。这是运
用阶段。这个运用,是通过做习题来实现的,总是要做题的呀。语文学科要像数理 科那
样做“题”,才能加深理解和综合运用由课文(即“例子”)学来的知识、方法和规律。不
过,语文的“习题”与数理科的习题完全不同,它应该是文章和书, 这是阅读教学过程的
第二个阶段。至此,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才完结。

  这是一个举一反三的过程。学习课文(即“例子”)是“举一”,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
是“反三”。没有“反三”,过程便不 完整。有人说,课文后面也有习题呀。不错,确有习
题,但这些习题是做什么用的呢?由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前的“说明”,知这些习题有
三个层次,两个目的: 一是加深理解“例子”,二是运用“例子”。这样的练习设计是合理
的。前两个层次的题是理解,还不是我们所说的“习题”,后一个层次的题,即巩固、扩
大学习 成果,要求熟读背诵,抄录词语警句,选取与课文有关的文字材料与课文比较,
加深理解,开阔视野,才是我们所说的“习题”。而恰恰是这样的题,被不少老师挥 刀砍
掉了,因为考试不考!语文的“习题”,不是题,而是文章,是书。自读课文是语文的“习
题”,《课外读本》是语文的“习题”。这还不够,因为这些都是短 文,充其量也只能算是
单项“习题”,还应有一些中外名著,这才是综合“习题”。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每学年
读三五本书,为完成这套综合“习题”创造了条 件。可惜,大纲已经执行五年之久了,至
今仍没有初中学生应读书的书目!由于阅读教学过程的理论不完整,人们把读课文以外的
文章和书当作额外的负担,于是自 读课文取消了,《课外读本》不读了,大纲“每学年读
三五本书”的规定不管了,真是贻害无穷。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养成学语文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在这方面是大有作为的,但
习惯的“养成”,仅仅靠课堂是很难的。 叶圣陶先生说:“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
历练。”(《略谈学习国文》)这个“反复历练”指的就是多读书。张志公先生说:“只是
把培养语文能力、提高 下一代以至全社会的语文水平这样一件大事,整个的寄希望于学
校的语文课,这种认识对语文训练是不利的。”(《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教材提供了
学习的例子 或样本,而习惯的养成要靠用从教材学来的方法去多多地阅读。也就是说,
只有走完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养成习惯。

  阅读教学过程应该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致的。叶圣陶先生说:“精读文章,只能把
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占 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
(《〈精读指导举隅〉前言》)这个学习过程便是由精读至略读的过程。由精读到略读,
由课本到其他著作,这就是 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必须是完整的,“如果只注意
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前言》)瞧,
只有精读, “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呀,不读课本以外的文章和书是不行的。而阅读教学的
过程必须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 果
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运用。”(引文出处同前)

  吕叔湘先生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
外。”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说明这些少 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完成了语文学习的过程—
—由“例子”到“习题”,由精读到略读。

  这样看来,使阅读教学过程的理论完整起来是十分必要的。

  这个过程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熟读课文,弄懂弄透课文和从课文中学得的语文知识,
掌握阅读方法和规律,再指导学生运用 这些知识、方法和规律去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
从而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和能力。

  这个过程大体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为理解掌握阶段,第二为实际运用阶段。运用阶
段可以在课堂进行,如读自读课文和《课 外读本》;每周有两节语文课进图书馆等,多
是在课外进行。要读单篇短章,也要读长篇巨著。这都是运用,既是运用于学习,以提高
读的能力,又是运用于生活实践,读懂生活所必须的各类读物。

  读课外书是阅读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不应该把它当作一般意义上的扩大阅读。这是由
语文教学目的决定的。在教学中,开拓学 生的视野,是语文教学目的之一。苏霍姆林斯
基说:“科学正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但不可能经常把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和规律写进中
学教学大纲中来。所以,阅读 科学读物就成了现代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
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阅读教学的完整过程包括必须达到规定的阅读量,确保基本的阅读量。这个量多少才
合理呢?吕叔湘先生说,中学生每学期要 读 80 ~100 万字的书(含课本)。除去课本
的 20 万字,平均每天至少要读 5000 字。大纲规定每学年读三五本书,平均每天的阅读
量也就是这个数。这就是基本的 阅读量。有了这个量,就可以确保阅读教学走完一个过
程。
  建立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的理论是必需的,而且是迫切的。初中现行教材每个单元都
有自读课文,还有一套课外读本,这无疑 为阅读教学过程的完整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
由于理论的不完善,不少学校扔掉了自读课文,有的省市宁可给学生订几套没有用的练习
册,也不给学生订课外读本, 还美其名曰“减轻负担”,就更不要说什么每学年读三五本
书了,也是在“减轻”之列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他们不明白这些阅读是“教
学过程的一个 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是必须完成
的,不是额外负担。现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已经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内容,是必
须进行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但真正进行课外阅读的学校有多少呢?现在有些学校和语文
教师个人创造了精读与略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好经验(包括扩大 阅读、向课
外延伸等),收效极大。他们实际上是走完了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成果丰硕是必然的。但
仅仅作为经验,其意义并不见其远大。因为经验有人知道,有人 不知道。我国农村学校
条件大都不好,能看到语文教学杂志的不多,不知道的自然居多。所以,我认为完善阅读
教学过程的理论十分必要。理论问题解决了,阅读教 学过程不完整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学生进图书馆,读课外书,便名正言顺。倘如此,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http://www.yw5u.com/wz1/jxzd/zhzd/200812/6209_2.html

阅读教学的一般过程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
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
按课标精神,阅读教学的过程因遵循: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品析感悟;
深读课文,把握主题。
第一阶段:初 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基本理清作者
的写作思路。这一阶段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什么。例如,教学《夏夜多美》,通过
教师示 范课文,让学生感受夏夜的美丽与宁静,故事中人物的团结互助、友爱祥和,使
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
第二阶段:细 读课文,品析感悟。细读课文,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认识之后,
抓重点字、词,理解关键句、段。这一阶段是让学生了解文章是怎样把握中心,把内容写
实、 写具体的。由于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认识,就可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
文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的训练,读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 自己对
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使学生做到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不只是从表面
的形式上认识段,而是从全篇的内在联系上认识段。这样,无论是分 段,还是概括段意,
都会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教学《夏夜多美》一课时,在学生整体感
知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在这优美的夏夜,小蚂蚁遇到 了什么困难?是在谁的帮助下怎样
解决困难的?找出相关的语句,仔细品读。”让 学生圈划小蚂蚁遇到困难这一设计,目的
是把课文零散的段落自然的划分为两部分,一是小蚂蚁不小心掉到池塘里,二是小蚂蚁回
不了家,使文章脉络更清晰,利于 感悟睡莲姑姑的救助,蜻蜓和萤火虫的帮助,不仅体
会出文章的词句之美,更能体现人物的人性之美。
第三阶段:深 读课文,把握主题。深读课文。第二阶段是在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基
础上,再回到整体上来,是对课文理解的升华阶段。所谓升华就是把文章的形、神、情、
理融为一 体,全面了解作者的心情,从而做到深刻、全面地理解课文,领会课文中体现
的思想感情。如:在《夏夜多美》一课,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训练,“夏夜哪儿美,你感
受到了吗?”生自由说,教师引导反复读课题——夏夜多美!体会夏夜的意境——夏夜景
美、人美、情更美!就连星星看见了,也高兴地眨着眼睛!
“整体--部分-- 整体”的是讲读课文的一般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不能把
它看成僵死的模式,生搬硬套。

http://club.jledu.gov.cn/?uid-42155-action-viewspace-itemid-184232

阅读教学的过程

传统的教法一般分为“常式”和“变式”。
一、常式:三段式教学法
初知大意——深入阅读——总结巩固
1、初知大意的主要任务是概览全文,了解大意。从整体入手。这一阶段的活动一般有:①审题。
通过审题或激起学生愿望,或明了文章的主体是什么。也有教师让 学生根据课题推测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阅读中的主动探索精神。②简介作者和背景。由于学生缺乏历史知识,教学有些课文时,
教师要简短地适当介绍有关背景。如 《给颜黎明的信》要介绍鲁迅、颜黎明以及三十年代国民党
反动派的“白色恐怖”。③字词教学。一般采用学生自学、教师指点、检查的方法。④试读课文,
初知大 意。试读可采用自由读的方式,然后用指名读或分段轮读等方式进行检查。读后谈话也是
经常采用的形式,借此了解学生对课文大意的了解程度。低年级学生独立阅 读能力较弱,教师有
时需要范读。对比较容易的课文,高年级可以让学生在读后做分段练习,以进一步了解大意⑤质
疑问难。让学生先把疑问提出来,以便在进一步 阅读课文时解决。但质疑问难并不局限于这个阶
段,在以下两个阶段中都要允许学生随时把疑问提出来。
2、深入阅读阶段的基本任务是进入局部,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上对课文做深入的探究。

这一阶段的基本做法是以段为单位,读读、议议、讲讲、写写。
其内容包括词的意思、情味、用法,句的含义、形式和相互关系,段的结构、层次、主旨等,把
朗读、默读、说话等训练穿插其间,并从中体会课文内在的思想感 情。
根据段落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讲练结合有不同的途径,可以是阅读——质疑——议论——讲解,
也可以是提问——阅读——议论——小结,还可以是讲解——阅读 ——练习,或是尝试——议论
——讲解——订正等形式。
在这一阶段,要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自己读书,辅之以谈话和讲解,做到以读为主,读中理解,
读中提高,读写结合。
3、总结巩固阶段的基本任务是总结提高,指导运用,使学生形成比较熟练的技能。
这一阶段进行的教学活动有:①朗读、背诵、复述、分角色表演等。学生对全文有了比较深入的
理解,这个阶段着重是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深化和巩固。
②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这一训练,中低年级一般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如:这篇课文
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课文中人物有什么好品 质?我们向他学习什么?
③ 学习写作方法。着重从篇的角度看文章的写法。也可以通过分段、概括段意、列提纲进一步明
确文章的结构层次。
④ 总结谈话。让学生谈谈读了这篇课文在语言文字学习和思想上有什么收获,回顾总结一下本课
的“学法”,以便举一反三。
⑤ 综合练习。贯穿全课的各项基本训练至此可以加以综合,做一些词句的运用和仿写片断等练习。

二、几种变式
“常式”是阅读教学的一般程序,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模式。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探
求“常式”中的“变式”。
1、举一反三,又叫迁移法。有的课文几个段落的写法大致相同,可由教师重点指导精读一段,
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然后运用这些方法自己去阅读别的段落。
举一反三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2、直入重点。课文不一定按着次序一段一段的讲读,有些课文可以直接讲读重点段。至于非重
点部分,让学生自己略读,看看有什么疑问。
直入重点而不平均使用力量,课文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3、抓住线索。有些课文事件的发展变化有线索可寻,如果抓住这些线索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简
化头绪提高效率。
这样教学,自学的要求提高,着重让学生追溯事件的原因和概括人物的品质,有助于发展逻辑思
维能力。
4、直奔中心,又叫中心突破法。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先抓出能显示中心思想的句段,
然后分段理解课文是怎样表现中心的。
这种方法并不是颠倒阅读的心理过程,而是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前一个心理过程已经可以
缩短、加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概括能力,能较快地概括课文 的中心思想,然后着重探求
课文用什么方法表现中心。
采用这种程序的前提是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强,而且课文的中心又比较明显。如
5、利用结尾,返顾全篇。又叫逆序法。
6、跳跃讲读。比较长的课文可以抓住几个关键处,采用跳跃式的讲读。
以上“变式”比较侧重于通过教材的处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几种创新式阅读教学法
1、研究式教学法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文章的初步阅读,选择一定的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进行主动阅读,从而理解语言文字,掌握阅读方法,学会阅读的一种 教学方式。
研究式教学法体现了问题的模式:
发现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展示成果
指导、评价
具体地说,有以下步骤:
① 在阅读过程中,先启发学生从阅读材料的不同角度发现有价值的知识,提出不同的问题。经过
研讨,确定几个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② 启发学生把要研讨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建立一定的关系,鼓励学生充分自己的想
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生生研讨、师生研讨 的氛围;
③ 教师及时引导、评价,把握好研讨的进程,及时布置学生总结,在师生互动的研讨中,找到解
决问题的答案;
④ 展示、评价研究成果。
2、比较式教学法
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比较法是教师将比较的对象、范围和比较的结论条分缕析地
灌输给学生,学生获得的是学习的结果。虽然他们也参与了学习过 程,但,只是被动地倾听和吸
收,主体地位未得到重视。
创新的比较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提醒、启发、帮助学生,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
得出结论,注重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参与性、探索性。
比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学习内容的比较,也可以是学习方法的比较。
3、整合式教学法
整合式教学法要求按照问题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整理、筛选、组合,明确
解决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归纳总结特点,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或 方法,或获得对要解决的问
题的整体的概括性的认识,或验证已有的经验。
整合式阅读教学强调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整合,如语文知识与能力方法的整合、课内阅读与课外拓
展阅读的整合、学科间的整合、阅读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等等。
如在《太阳》一课的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了以下练习,由学生任选两题完成:

① 参考课文或其他资料,以“太阳与我们的生活”为题,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短文;


② 根据课文中数字,编几道应用题,说明太阳的几个特征;
③ 以“太阳的特点”或“太阳的作用”为题,摘录课文中的语句或查找有关资料,做几张卡片;
④ 大胆想象,以“我乘宇宙飞船看太阳”为题,写一篇短文。
在设计和完成这些练习的过程中,师生都表现出许多创造性的行为特征。这种整合式的教学设计,
体现了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面理解。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学 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课内外互相
结合,为学生学会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应重视“三性”1、目标性 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应该有一个目标定位。
2、主体性 3、继承性

wenku.baidu.com/view/b1c2fdbef121dd36a32d82e2.html
阅读教学过程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