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1

You might also like

You are on page 1of 5

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
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
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
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
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
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
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荆轲,聶政之
计,以侥幸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
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
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
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
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
欤!

译文
  古时侯所说的豪杰人物,必定有超过众人的节操。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有些事情是不能忍受的,
一个普通的人被污辱了,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称不上所谓的勇敢。世上有那种大勇的人,
屈辱突然来临而不震惊,无缘无故地将屈辱加在他头上也不忿怒,原因就在于他个人的抱负大,
而他的志向也很远大。

  张子房接受圯上老人赠书一事,非常奇怪。然而又怎么会知道这不是秦朝隐居的君子出来考
验他呢?观察老人隐约显示出来的意图,都是古代圣贤相互警戒的道理,可世人不用心考察,认
为这是鬼神之物,就太不对了。况且他的本意并不在赠书。当韩国灭亡、秦朝正当强盛的时侯,
用割截人的肢体的刀锯、用烹人的鼎镬来对待天下的士人,就是那些平常在家没有犯罪而被杀身
灭族的,也数不胜数。即使有孟贵、夏育那样的勇猛,也没有施展的机会。那些操持法禁刑罚过
于严峻的,他的锋芒不可冒犯,而这种情势也没有机会可乘。子房忍耐不住忿忿的心情,只凭一
个人的力量,竟想得逞于一次突然袭击之间。在这个时侯,子房没有被杀死,这当儿简直是不能
有一根头发那样的误差,真是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不会死在和盗贼的搏斗上,为什么?这
是因为自己的生命应该珍惜,不值得为盗贼而死。子房凭着盖世的才能,不去策划伊尹、姜太公
那样的重大谋略,而只是干采用荆轲、聂政之辈的小手段,以求侥幸不死,这些都是圮上老人为
子房所深深惋惜的。因此,以倨傲无礼的态度挫其过于刚勇急躁之气,他若能有所忍耐,然后才
可以成就大事。所以老人说:“这小孩子可以教育好。”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伯袒露上身牵着羊来迎接他。庄王说:“郑国的君主能居人之下,一定也
能凭信义管理他的臣民。”于是就释放了郑伯。越王勾践被围于会稽之时,而能以奴仆的身份归附
于吴国,达三年之久而不懈怠。那些有报复人的志气,但是不能屈就下俯于人的,是一般人的刚
强。那老人认为子房的才能有余,而担心他的肚量不足,所以深深磨一磨他年轻人的刚强锐气,
使他能够忍受小的忿恨以成就大的计谋。为什么?没有平生的交情,突然在草野之间相遇,却命
令他做仆妾所干的贱事,而他却感到很自然毫不见怪,这一定是秦始皇不使他受惊,项羽不能使
他发怒的原因啊。

  观察汉高祖所以胜利,项羽所以失败的缘故,就在于能忍耐与不能忍耐之间罢了。项羽就是
不能忍耐,所以逢仗必打,逢打务必取胜;因而轻易地使用其力量的;但是汉高祖却能忍受得住,
保养了自己完整的力量,而等待他的身疲力竭,这该是子房教的吧。当着淮阴侯韩信攻陷了齐国,
而想要自己称王时,汉高祖发怒了,而且表现在言谈脸色上。以此来看,他犹有刚强不能忍受的
脾气,如果不是子房又谁能来成全他呢?

  太吏公曾发出疑问:原以为子房是个魁梧奇伟的人,然而发现其相貌却宛如媳妇姑娘一样,
认为和他的胸怀气度不相称。噢!这不就是子房之所以为子房的吗?

作者生平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
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
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
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
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
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
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
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
《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
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fu2]、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
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
“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
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
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
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
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
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
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
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
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
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
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
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张良

张良(?— 公元前 186),字子房。原为韩人,其祖父、父亲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等


五世之相。
韩为秦灭后,张良不惜以全部家财寻求刺客行刺秦王,为韩报仇。后寻得一力士,借秦始皇东游
之际,与力士以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在博浪沙阻击始皇,误中副车。
后隐姓埋名,被迫流浪于下邳,传说其在这期间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
楚汉之争时,张良辅佐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汉朝建立后,张良被封于留(今江苏省徐州),世称“留侯”。
思想内容概括

本文是一篇传记性质的人物论。文章围绕着“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而其志甚远也”这一中心对留侯张良展开论说,并以“忍小忿而就大谋”为线索贯穿全篇。 
 
文章一开始就将“匹夫”之勇与“天下大勇者”之勇进行比较,指出“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就在于“卒然临之而不惊,无
故加之而不怒”的坚韧品性。然后辟“圯上老人”为“鬼物”之说,指出“圯上老人”“倨傲鲜腆”正是为了折张良“少年刚锐
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最终使其成大事,成为“豪杰之士”。而后又屡屡引用历史事实,进一步论说“忍小忿”之
大用,以至将刘邦所成就的帝业也归功于张良的“忍”。最后以张良的“妇人女子”之貌来反衬其“天下大勇之士”的过人
之节,绕有趣味,也颇见作者的良苦用心。

不过我们应对苏轼的这种“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进行辩证的认识,特别是对其将楚汉之争成败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
“忍”,更应该深入进行辨析。

艺术特色举要

 
1. 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文章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就在于“忍”。然后以“忍
小忿而就大谋”为线索纵贯全篇。圯上老人之所以屡次“倨傲鲜腆”目的就在于要教给张良学会“忍”。然后举出历史上的
郑伯肉袒牵羊、勾践臣妾于吴和项刘楚汉之争的事实,进一步论说,只有“忍”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否则只有失败。
可谓一以贯之,滴水不漏。

2. 转承开阖,妙趣横生。对于张良“受书于圯上老人”之事,人们引以为奇,甚至将“老人”视为“鬼物”。作者在此却另
辟他说,指出“圯上受书”乃“圣贤相与警戒之意”,而非“鬼物”所为。接着作者将笔锋猛地一转,又出惊人之语:大胆
指出,圯上老人受书其意却不在书,而在折张良“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而张良之所以最终成为“豪杰
之士”并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原因也不在所得之兵书,而在圯上老人的“倨傲鲜腆”使其学会了“忍”。这一转承开阖,使
文章另辟洞天,妙趣横生,可谓“一语空际掀翻,如海上潮来,银山蹴起。”(沈德潜语)文章最后以张良的“妇人女
子”之貌来反衬其“天下大勇之士”,也让人揣度良久,回味无穷。

3. 形象生动,流畅自然。文章以郑伯肉袒牵羊,勾践臣妾于吴与项刘楚汉之争等历史事实为例,进行说理,这不仅具
体生动,深入浅出,更能对人晓之以理,甚至动之以情,这无疑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特别是本文的语言晓畅易懂,婉
转自然,也无形中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层次结构分析

  
全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至“而其志甚远也”。将“匹夫”之勇与“大勇者”之勇相比较,指出“大勇者”之“不
惊”与“不怒”正是缘于他的“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为下文论说张良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从“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至“非子房其谁全之”。论说张良能够“忍小忿而就大谋”,并最终辅佐刘邦
建立帝业。这一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为第二自然段,对张良“圯上受书”的流传之说进行辩驳,进而指出圯上老人正是见“其能有所忍”,“可以就大
事”而受之书;
第二层为第三自然段,以鲜明生动的历史事实为例,说明只有“忍小忿” 才能“就大谋”。
第三层为第四自然段,以项刘楚汉之争为例,论证正是由于张良能够“忍小忿”,所以才能“就大谋”,也才能够辅佐高
祖刘邦建立帝业。
  
第三部分为最后一自然段,以张良的貌不惊人反衬其大勇大智,回应文章开始的“天下之大勇者”。
http://www.zhaoni.cn/f/read_1801_57675_1.html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