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1

Fakulti Pendidikan dan Bahasa

HBCL4103
Kesusasteraan Bahasa Cina II
(Puisi CI)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HBCL4103
KESUSASTERAA
N BAHASA CINA
II (PUISI CI)
Dr Fan Pik Wah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Pengarah Projek: Prof Dato’ Dr Mansor Fadzil
Prof Madya Dr Chung Han Tek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Penulis Modul: Dr Fan Pik Wah

Penyederhana: Prof Madya Dr Lim Tick

Meng Pengedit: Dr Teo Lay Teen

Dibangunkan Oleh: Pusat Reka Bentuk Pengajaran dan Teknologi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Edisi Pertama, Mac 2008


Edisi Kedua, April 2014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April 2014, HBCL4103


Hak cipta terpelihara. Tiada bahagian daripada bahan ini boleh disalin semula dalam mana-mana
cara tanpa kebenaran secara bertulis daripada Presiden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目录
课程指南 xiii-xviii

第一章: 唐五代宋词概述 1

1.1 唐五代宋词的起源 2
1.1.1 词与古代韵文的关系 2
1.1.2 词与音乐的关系 3
1.1.3 诗词入乐的区别 4
1.2 唐五代宋词的发展 6
1.2.1 社会背景 6
1.2.2 思想内容 8
1.2.3 艺术风格 13
摘要 17
关键词语 19

第二章: 唐五代宋词的形式 21

2.1 词的结构 22
2.1.1 词 牌 22
2.1.2 词的形式 23
2.2 词的句式 26
2.2.1 长短不一 26
2.2.2 句数固定 26
2.2.3 节奏多样 27
2.2.4 对仗灵活 27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iv  目录

2.3 词的格律 29
2.3.1 用字有定数 29
2.3.2 声调限制严 29
2.3.3 用韵多变化 30
摘要 33
关键词语 34

第三章: 唐代词赏析 35
3.1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36
3.1.1 作者生平 37
3.1.2 时代背景 37
3.1.3 思想内容 38
3.1.4 艺术特色 38

3.2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40
3.2.1 作者生平 40
3.2.2 时代背景 41
3.2.3 思想内容 41
3.2.4 艺术特色 42

3.3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43
3.3.1 作者生平 43
3.3.2 时代背景 44
3.3.3 思想内容 44
3.3.4 艺术特色 45
摘要 47

关键词语 48
目录 v

第四章: 五代词赏析 50
4.1 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51
4.1.1 作者生平 52
4.1.2 时代背景 53
4.1.3 思想内容 53
4.1.4 艺术特色 54

4.2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56
4.2.1 作者生平 56
4.2.2 时代背景 57
4.2.3 思想内容 57
4.2.4 艺术特色 58

4.3 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 60
4.3.1 作者生平 61
4.3.2 时代背景 61
4.3.3 思想内容 62
4.3.4 艺术特色 62
摘要 64

关键词语 65

第五章: 北宋词赏析(一) 67
5.1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68
5.1.1 作者生平 69
5.1.2 时代背景 69
5.1.3 思想内容 70
5.1.4 艺术特色 71
vi  目录

5.2 张先《青门引·咋暖还轻冷》 72
5.2.1 作者生平 73
5.2.2 时代背景 74
5.2.3 思想内容 74
5.2.4 艺术特色 75

5.3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76
5.3.1 作者生平 77
5.3.2 时代背景 78
5.3.3 思想内容 78
5.3.4 艺术特色 79
摘要 81

关键词语 82

第六章: 北宋词赏析(二) 83
6.1 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84

6.1.1 作者生平 85
6.1.2 时代背景 85
6.1.3 思想内容 86
6.1.4 艺术特色 86
6.2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88
6.2.1 作者生平 89
6.2.2 时代背景 90
6.2.3 思想内容 90
6.2.4 艺术特色 91
目录  vii

6.3 王安石《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 93
6.3.1 作者生平 94
6.3.2 时代背景 94
6.3.3 思想内容 95
6.3.4 艺术特色 95
摘要 97
关键词语 98

第七章: 北宋词赏析(三) 99
7.1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100
7.1.1 作者生平 101
7.1.2 时代背景 102
7.1.3 思想内容 102
7.1.4 艺术特色 103

7.2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104


7.2.1 作者生平 105
7.2.2 时代背景 106
7.2.3 思想内容 106
7.2.4 艺术特色 108

7.3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 109


7.3.1 作者生平 109
7.3.2 时代背景 110
7.3.3 思想内容 110
7.3.4 艺术特色 111
摘要 112

关键词语 113
viii  目录

第八章: 南宋词赏析(一) 114


8.1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115
8.1.1 作者生平 116
8.1.2 时代背景 117
8.1.3 思想内容 117
8.1.4 艺术特色 118

8.2 周邦彦《浣溪沙·雨过残红湿未飞》 119


8.2.1 作者生平 119
8.2.2 时代背景 120
8.2.3 思想内容 120
8.2.4 艺术特色 121

8.3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22


8.3.1 作者生平 123
8.3.2 时代背景 124
8.3.3 思想内容 124
8.3.4 艺术特色 125
摘要 127

关键词语 128

第九章: 南宋词赏析(二) 129


9.1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 130
9.1.1 作者生平 132
9.1.2 时代背景 132
9.1.3 思想内容 133
9.1.4 艺术特色 134
目录 ix

9.2 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135


9.2.1 作者生平 136
9.2.2 时代背景 136
9.2.3 思想内容 137
9.2.4 艺术特色 137

9.3 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138


9.3.1 作者生平 139
9.3.2 时代背景 140
9.3.3 思想内容 140
9.3.4 艺术特色 141
摘要 142

关键词语 143

第十章: 南宋词赏析(三) 145


10.1 姜夔《鹧鸪天·肥水东流无尽期》 146

10.1.1 作者生平 147


10.1.2 时代背景 148
10.1.3 思想内容 149
10.1.4 艺术特色 149
10.2
朱淑真《蝶恋花·楼外垂杨千万缕》 150
10.2.1 作者生平 151
10.2.2 时代背景 152
10.2.3 思想内容 152
10.2.4 艺术特色 153
x  目录

10.3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 154


10.3.1 作者生平 155
10.3.2 时代背景 156
10.3.3 思想内容 156
10.3.4 艺术特色 157
摘要 158
关键词语 159
PANDUAN KURSUS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课程指南  xiii

简介
荣誉教育学士课程是由马来西亚开放大学为教育学院所主办的课程。中文课程占三
个学分,涉及 120 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涵盖十个单元的修课。每个单元由一个模组
所组成。此课程为时 15 个星期,学员必须在所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十个模组的修
课。这些模组是独立、完善的自学配套。我们建议你参阅一些工具书或参考资料,
或浏览互联网。至于学习步骤,你必须有系统地、循序渐进地逐项学习。在细读每
项资料之后,用心作答各项习题,并对照答案,然后进行思考与探讨辅导课问题,
以备在上课时与讲师交流及讨论。

课程对象
主修或副修马来西亚开放大学荣誉教育学士课程的进修者,是 HBCL4103 课程的教
学对象。进修者有必要仔细阅读此课程指南,以便初步了解课程内容、课程目标、
课程简介、评鉴方式等,以方便进修。

课时分配
马来西亚开放大学规定,每个学分的学习时段为 40 小时。HBCL4103 占了 3 个学
分,总课时为 120 个小时。课程进修时间分配如下:

课时分配表

活动 小时

阅读模组、完成练习 70

出席五堂辅导课,每堂 2 小时 10

网上学习交流 6

完成指定课业 24

复习 10

总共 120
xiv  课程指南

课程目标
完成这个课程后,你将能够:

1. 理解唐五代词及宋词的发展概况;

2. 深入赏析唐五代词及宋词的名篇佳作;

3. 正确辨析并应用唐五代词及宋词的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

4.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正确运用课程所习得的知识与技能;

5. 举办在职训练课程时,将所习得的知识与技能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分享。

课程简介
这个模组涵盖了唐五代词及宋词的发展概况,也根据各项理论所需适当地举例,以
期帮助进修者有效地学习,正确地掌握唐五代词及宋词的各家名篇的内容思想、艺
术特色等的理论依据及赏析方法。

第一章:唐五代宋词概述
在唐诗发展繁荣的同时,中国诗歌又出现了一种重要的新形式——词。词是一种于
宋代大放光彩的音乐文学。词产生于初盛唐,中唐出现较多文人词,以后开始流行
起来。晚唐以至五代,文人作词的水平加强,艺术趋于成熟。本章将从社会背景、
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阐述唐五代宋朝的文学发展概况,从词与古代韵文的关
系、词与音乐的关系、诗词入乐的区别等阐述唐五代宋词的起源。

第二章:唐五代宋词的形式
词,是歌词,现代诗词大家王力先生给词的定义是:“词是一种律化的、长短
句的、固定字数的诗”。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格律来填写、歌唱的文学,它与音
乐有极密切的关系。后来渐渐脱离音乐,成为独立的文体,但仍保留和歌曲结合的
外形特点。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唐五代宋词的形式。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
课程指南  xv

名称,叫做“词牌”。词牌又叫词调,是作词所依据的形式,是指写词时所依据 的
乐谱、乐调。词的形式可以篇幅长短、词牌的段落数为分类标准。词在用句上,
有明显的特点:长短和字韵更为固定,因此,在填词时必须力求合乎词格,

第三章:唐代词赏析
词的兴起,与唐代经济发达,五七言诗繁荣,有密切的关系。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
兴盛,为适合市井需要的各种艺术的萌生和成长,提供了温床,“歌酒家家花
处 处 ”(白居易《送东都留守赴任》)的都市生活,不仅孕育了词,而且推进了
其发展和传播。这一时期的李白、白居易、温庭筠都留下了重要的词作。在这一章
里,让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他们的佳作吧!

第四章:五代词赏析
韦庄是与温庭筠并称的花间派词人代表,他的词内容与温词相仿佛,着重写艳情离
愁,但语言较为清丽,多用白描手法。南唐后主李煜早年写过一些如“花明月暗笼
轻雾”(《菩萨蛮》)的绮丽作品,内容多为宫廷豪华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
情事,后人讥为亡国之音。随着国势的衰微以及最后国破家亡成为宋国的俘虏,
李后主在词中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王国维说:“词
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人间词话》),使词摆脱了在花前尊间曼声
吟唱所形成的传统风格。南唐中主时宰相冯延已《鹊踏枝》十八首等词,则开始摆
脱着力于人物容貌、服饰、情态的描绘,而着力于人物内心无可排遣的哀愁。让我
们一起学习他们的词作,感受五代词的无限魅力吧!

第五章:北宋词赏析(一)
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来到了第五章。首先,我们会欣赏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
云天》。这是北宋初年的代表词作,是一首写秋天思乡、怀念情人的词,词人借
景抒情,秋景怡人,情真意切。接下来是张先的《青门引·乍暖还轻冷》。张先曾
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
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被称“张
xvi  课程指南

三影”。想不想知道他的词有什么特点呢?最后登场的是晏殊。自晏殊崛起,喜作
小词,流风所及,影响甚大。当时重要词人如欧阳修、晏几道都深受其影响。而我
们即将学习的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第六章:北宋词赏析(二)
这章登场的是欧阳修、柳永和王安石。欧阳修的《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作
于其即将离开洛阳之时,是欧词中表达惜别之情的名篇。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抒写离愁别绪的千古名篇,柳永的《雨霖铃》不仅是柳永词的代表作,更是宋代婉
约词作中的杰出代表。《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是王安石晚年罢相隐居江宁半
山所作,词作在抒写自身栖居田园的闲适生活的同时,亦流露出政治失意的抑郁之
情。

第七章:北宋词赏析(三)
这新的一章里将介绍的是晏几道、苏轼和黄庭坚。对爱情的生死不渝的追求,几乎
是晏几道人生主要的精神寄托。北宋中后期,苏轼登上词坛,为北宋词的发展打开
了新的局面。苏轼把词当作“诗之裔”(《祭张子野文》 ),以写诗的情怀去
作词,为北宋词坛增添异彩。词至苏轼,可说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刘熙载《艺概》卷四)的境地,已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黄庭坚擅文章、
诗词,这首《清平乐·春归何处》对春没有一个赞美词,也没有一个伤感词,却
胜过千言万语。

第八章:南宋词赏析(一)
在第八章里,我们将继续感受词的强大生命力,接下来要学习的是三位婉约派词人
的词作,分别是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周邦彦的《浣溪沙·雨过残红湿未
飞》和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秦观是北宋婉约词人的代表,而
《鹊桥仙》又可说是秦词中的佳篇。秦观多词境凄婉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中
赞其“虽作艳语,终有品格”,可谓至语。周邦彦精通音律,创作不少新词调,善
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渗入述事,被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
课程指南  xvii

李清照所作词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
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这首《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全词轻柔
自然,歇拍三句尤为行家称赏。

第九章:南宋词赏析(二)
在这第九章里,选了三位爱国词人岳飞、陆游、辛弃疾的词作。岳飞的《满江红》
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的爱国精神,流传很广,深受人们的喜爱。陆游在
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爱国斗志始终不衰。《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则陆游托物
言志的咏怀佳篇。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却是通篇言愁,运用对比
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
委婉,把一首短短的词,写得曲折多变,娓娓动人,似乎不同于我们印象中辛弃
疾的豪放之作。

第十章:南宋词赏析(三)
南宋中后期,有清雅词派兴起,姜夔为此词派的开山大师。自此之后,史达祖、吴
文英以迄王沂孙、周密、张炎等,取径各异而同趋于雅,欲以人工夺天巧,其锻炼
之精深,音律之闲婉,皆前所未有;但也因此而伤于自然,由雅俗共赏变为纯粹的
文人吟唱,措辞虽工,缺乏鲜活灵气。词至南宋中期起,豪气是衰落了。在这最后
一章里,我们将分别欣赏姜夔、吴文英的词作,同时还有被后人称为“红艳诗人”
——女词人朱淑真的词作。朱淑真的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
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作品艺术上成就
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

基础知识
你不需要相关的基础知识或其他报读条件。这项课程已获得国家学术鉴定局的
批准。
xviii  课程指南

参考读物
此课程所规定的参考书籍列于每个模组后端。

课程考核
请参阅 myINSPIRE。
第一章  唐五代宋词
概述
预期学习成果
完成本课后,你将能够 :

掌概述唐五代宋词兴盛的社会背景;

概述唐五代宋词的艺术风格;

深入了解词与古代韵文的关系;

深入了解词与音乐的关系;

深入了解诗词的区别。

 导言
在唐诗发展繁荣的同时,中国诗歌又出现了一种重要的新形式——词。词是一种于
宋代大放光彩的音乐文学。词产生于初盛唐,中唐出现较多文人词,以后开始流行
起来。晚唐以至五代,文人作词的水平加强,艺术趋于成熟。

本章内容将向你概述唐五代宋词兴盛的社会背景;词的发展概况和艺术风格;并带
领你深入了解词与古代韵文的关系;认识词与音乐的关系;掌握诗词的区别。
2  第一章 唐五代宋词概述

唐、五代、宋词

词的起源: 词的发展:
词与古代韵文的关系 1. 社会背景
词与音乐的关系 2. 思想内容
诗词入乐的区别 3. 艺术风格

图表 1.1:唐、五代、宋词概述

1.1 唐五代宋词的起源
1.1.1 词与古代韵文的关系
关于词的起源,在历史上有种种说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a) 认为词起源于前代的乐府诗。
这种意见曾经很有影响,这是因为词与汉魏南北朝乐府都同属音乐文学,
都是入乐的歌诗。在南朝乐府中,确实也有《江南弄》之类的小歌辞,长
短句的形式,小巧清新的风格,与唐五代兴起的小令词,颇为近似。若更
深入地探讨,便会发现词这一文体在唐五代的出现和得到发展,并不完全
是前代乐府诗的简单延续,而是另有它产生的条件。

(b) 认为词产生于唐代的近体诗(律诗、绝句),是由近体诗配乐时经过加减
字而演化出来的。
按唐代的近体诗,特别是一些绝句曾经被谱乐歌唱,这是有迹可循的,如
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有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李白的《清平调》曾
在宫廷演唱,元稹、白居易的诗曾上乐人歌伎之口等,均说明当时的文人
第一章 唐五代宋词概述  3

近体诗经常入乐,而且在入乐时为了配合腔调而加些“泛声”,也是普遍
的现象,如王维的著名七言绝句《渭城曲》曾被无名氏加泛声改变为一百
一十三字的长短句《阳关三叠》就是例子。但是,还是不能说词就是这样
产生的。因为从现存的资料看,词的最初形体,乃是一种极通俗的形式,
是无名氏的民间作品,并不是文人创作。后来词人的队伍加入了文人,才
有了从俗到雅的阶段。

1.1.2 词与音乐的关系
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与乐曲的发展变化有直接的关系。

《旧唐书·乐志》说“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这是说当时所歌
的曲调和歌词多是由胡乐(西域音乐)和民间小调中产生出来。这一说法是符合实
际的。原来中国自北周、隋初,西域音乐已陆续传入中原,所谓“自周、隋以来,
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歌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
(《唐书·音乐志》)到了唐代,随着交通贸易的发达,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
流也日益频繁,这种中国以外的音乐就更大量地输入,它与中国一部分传统的乐调
相融合,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声”。这种胡乐与中国本土音乐结合的新型音
乐,既流传于民间,又被教坊所吸收,用于宫廷娱乐和宴飨。以至“喧播朝野,
熏染成俗,文人才士,乃依乐工拍弹之声,被以长短句,而淫词丽曲,布满天下
矣。”(俞文豹《吹剑三录》)据现有资料来看,最早依这种新声填词的大多是民
间艺人歌女,他们配合这种乐曲中的“新声”,创作出长短参差的歌词,用于演
唱。可以说,词这种文学体裁最先从民间产生出来,后来才渐渐得到文人的参与创
作,近代所发现的敦煌曲子词就证明了这一点。

敦煌曲子词共有一百六十多首,大都是盛唐至唐末五代的作品,除了少数是文人作
品,大部分都是来自民间的歌曲。这些曲子内容生活化,描写朴实,风格亦清新可
喜。敦煌曲子词,形式上已经出现小令、中调和慢调,有只曲,也有联章,可说具
备了长歌和短歌的各类形式,这说明词在民间阶段已发展得相当成熟。
4  第一章 唐五代宋词概述

最初吸取民间曲子词加以保存和加工仿制的始于唐代的“教坊”。教坊是唐代宫廷
的音乐机关,因演奏的需要,大量做着收集各种乐曲的工作。唐崔钦的《教坊记》
中列有曲名表,是了解当时教坊活动和曲目的重要文献,《曲名表》载有二百七十
八曲(连大曲名共三百二十四曲),都是唐开元、天宝时期教坊乐工们经常演唱的
曲调。虽然原词没有保存下来,但从曲名如《拾麦子》《摸鱼子》《拨棹子》等名
称可知内容有关各种劳动生活或相关的感情,大概都是来自民间,或由乐工歌女们
所创作。民间的曲调、曲词进入教坊,实际上也就是被引进到上层社会,从而引起
文人作家的兴趣,参与推动曲词的创作。

活动 1.1

以上是中国古曲网,古诗词歌曲的网址,可以试着上网去听听,感受古词的美妙乐曲。

1.1.3 诗词入乐的区别
唐五代时,“词”也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宋代有时称“歌词”或“小歌词”,有时
直称为“曲”或“曲子”,也有文人称之为“乐府”,这都是就它的音乐性质上说
的。另一方面,词也被称为“诗余”,究竟词的发生发展,与诗之间有着什么关
系?

词这一新体音乐文学,是配合当时新兴乐曲而首先在民间制作、流传的,这一点由
早期就已产生的敦煌曲子词可以证明。因此,把词的产生说成是“起于唐人绝句”
并不完全正确。不过,文人最初进行习作、试作的时候,多喜欢填写与绝句形同或
相近的曲调,这确是事实,因为绝句早有入乐的传统,因而易于驾驭。也因此让人
误解词由唐人绝句体蜕化而出,而无视于词首先在民间产生、发展的那一前驱阶
段。唐人绝句入乐,乃是先有诗,然后配以乐;而词的特点,却是“由乐定
第一章 唐五代宋词概述  5

词”,即按照歌谱的长短、节奏来填上歌词。唐代诗人元稹因认识到这一点,故在
他写的《乐府古题序》里,曾力图把以诗配乐与由乐以定词两种音乐文学类型加以
区别。

古代的诗、乐府也“选词以配乐”,即先有诗篇然后谱上乐调,而新兴的词曲,却
是“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即先有乐谱乐调,然后倚声填词。了解诗、词
的区别非常重要,一可正确地了解词的起源。如前人在探讨词的兴起时,有的从入
乐的角度归结为古乐府或唐人近体绝句,或由句式特点考虑,归结为古代杂言诗等
等,这都流于表面现象。词的兴起,既不是单纯是诗歌在句式上的变化,也不是单
纯由诗入乐,而是音乐、诗词、文人际遇和社会活动结合的入乐文学。

这正如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十五)中所说:“至唐人始则摘取诗句谱乐,继
则排比声谱填词。其入乐之辞,截然与诗两途。”赵德麟《侯鲭录》(卷七)引王
安石的话也说:“古之歌者,先有词,后有声,故曰‘歌永言,声依永’。如今先
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了解到这一点,才能知道词的兴起乃是与中国古
代音乐的繁荣、发展有关,同时也与中国诗歌更为音乐化的发展方向有关。第二,
了解到词的“以词从乐”的这一重要特点,才可以充分说明它在体制上的诸多特
点。

、盛、中、晚,宋词亦有之。”(《词苑丛谈》序)刘体仁则合五代及宋去看,他说:“词亦有初、盛、中、晚,不以代也。”(

你对以上节录自《爰园词话》的说法了解多少?试说出你的看法。
6  第一章 唐五代宋词概述

一是说词是诗的下降,是诗的剩歌余绪,所以称“诗之余”。一是说词是由诗变化出来的,是诗歌的一种“变体”,所以称为

1.2 唐五代宋词的发展
1.2.1 社会背景
词在中国的兴起,与唐宋社会经济的发达和诗歌音乐的繁荣有密切关系。商品经济
发展和城市兴盛,为适合市井需要的各种艺术的萌生和成长提供了温床,“歌酒家
家花处处”(白居易《送东都留守赴任》)的都市生活,不仅孕育了词,而且推动
其发展和传播。另一方面,词最初作为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其最根本的发生原
理,就在于词配乐,是诗与乐在隋唐时代以新的方式再度结合的产物。

唐末五代时,尽管社会动荡,词依旧得到统治阶层的喜好,因此得以继续发展。中
原北方战乱频繁,都市多被破坏,惟西蜀、南唐尚能保持安定,社会经济有些发
展,都市出现一定的繁荣景象。再加上统治者的推动,于是适合宴会演唱的令词
(即“小令”)便兴盛起来。当时一些君主和上层文人喜爱流连声色,词作适应女
乐声伎,出现许多词人和大量作品为宋代词体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基础。

词兴于唐,经五代而至宋,终于普遍流行,造就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上
至宫廷,下至乡村,不但是君王贵族的娱乐品、文士诗人的艺术品、民间的乐府歌
谣,而且也是伶工伎女的谋生工具。词在北宋能如此繁盛,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是受到君王的提倡。宋代的君主贵族,爱好当时这种最流行的新体,竞驱风尚;或
能妙解音律,自制新篇;或是提倡奖励,提拔词人,自然是上下从风,作者日众。
第一章 唐五代宋词概述  7

此外,宋自开国以来,虽先后遭受辽、夏、金的侵略和压迫,但君主、文人始终沉
溺于酣歌醉舞里。北宋的汴京,南宋的杭州,在当时是两个极度繁荣的大都市,娼
楼林立,宫廷奢侈,文人更是狎妓酣歌、风流放浪,过着倚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
活。在各种娱乐艺术蓬勃生长的空气中,词的用处广泛,发展迅速,优秀的词人和
作品也增多了。词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种合乐可歌唱的曲辞。当日朝廷的
盛典、士大夫的筵宴、华亭离人的送别、娼楼妓女的卖唱,词都派得上用场。再如
当日的鼓子词和清宫调的歌唱部分也是词,再就是白话小说话本里面,也杂用着不
少的唱词。这种可歌的词,语句浅近,因此,词也能够普遍于民间,能够流行于下
层社会,同它的音乐功能,有很大的关系。人称有井水处即有歌柳永之词,可见民
间对词之喜爱。

南宋以后,词的创作出现变化。一方面,朝廷江左偏安,社会上出现了经济、文化
的“繁荣”局面,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另一方面,
朝廷从北宋到南宋,政治上的动荡、人心的忧患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演
变发生影响。南宋 150 年间,国家几与内忧外患相始终,金人、蒙古人相继入犯,
国内主战、主和的势力互为消长,牵动许多爱国词人的心。这种国家兴亡迫在眉睫
的压抑心理,反映在词中特别显著。南宋前期表现为爱国热情,形成一种壮怀高唱
的情怀;末期成为亡国遗音,而有哀感低吟之叹。因此整个南宋词坛,充斥着慷慨
愤世和感喟哀时的氛围。

词在 11 世纪中国的勃兴,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原因。比如商品经济的发达,城市文
化的兴起,以及歌伎制度的发展和士大夫公余生活的优容等。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
因是士庶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文艺形式的自身发展。沈括《梦溪笔谈》卷五“先王之
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的记载,叙述了音乐史上三个不同
时代的配诗乐。“雅乐”即《诗经》中的《雅》、《颂》,“清乐”指汉魏六朝的
乐府,与唐宋词配合的主要就是 “宴(燕)乐”。任何一种文艺形式的产生,总
与社会上文化娱乐生活的价值取向有关,配乐演唱,乃是社会对诗歌创作的传统
8  第一章 唐五代宋词概述

要求。盛唐诗歌,特别是近体绝句,本也有入乐者,宋诗承中晚唐之余,向散
文化、议论化发展,愈益趋于书面文学化。于是适应秦楼楚馆助觞遣兴的词的创
作也就逐渐兴盛起来了。

自测 1.2

说明词从唐到宋的发展历程。

宋词得以繁荣发展的原因何在?

1.2.2 思想内容
晚唐五代词人作品大多以男女艳情或者离愁别恨为主题,风格艳丽精美,意象
堆砌,语言浓艳,这给北宋词乃至后世带来很大的影响。

(a) 南唐花间词人

(i) 温庭筠、韦庄
温庭筠是“花间派”的代表词人,词多描写妇女容貌、服饰与情
态,风格艳丽。他无论是写容色、写服饰器用、写景物,大都用
华丽的辞藻,描写得非常精致,能表现出女性细腻的感情。《菩
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词最能代表他的风格。韦庄是与温庭
筠并称的花间派词人代表,他的词内容与温词相仿佛,着重写艳
情离愁, 但语言较为清丽,多用白描手法。
第一章 唐五代宋词概述  9

(ii) 冯延已
五代南唐中主时宰相冯延已《鹊踏枝》十八首等词,则开始摆脱
着力于人物容貌、服饰、情态的描绘,而着力于人物内心无可排
遣的哀愁。其词大都写闲情离思、伤春悲秋,但意境深远广阔,
语言清新婉约,形象优美迷离,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

(iii) 李煜
南唐后主李煜是南唐词人中成就最卓著者。他早年写过一些
如“花明月暗笼轻雾”(《菩萨蛮》)的绮丽作品,内容多为宫
廷豪华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后人讥为亡国之音。随着国
势的衰微以及最后国破家亡成为宋国的俘虏,李煜才意识到“无
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而发出“自是人生
长恨水长东”(《相见欢》)的哀叹,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
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人间词话》)。李后主在词中表达
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这就使词摆脱了
在花前尊间曼声吟唱所形成的传统风格,而成为人们可以多方面
抒情述志的新诗体,这对北宋婉约和豪放两派都有深远的影响。

其余花间词人,大都蹈袭温、韦余风,以华丽词采写男女情爱和游冶生活,格调卑
下,流于淫靡颓荡。这些作品是宫廷豪家花间月下伴酒助欢的产物。但其中也有能
别开生面者,如鹿虔扆的《临江仙·金锁重门荒苑静》抒写兴亡之感;欧阳炯和孙
光宪的一些词,描写南国自然风光,间或涉及民情风俗,语言也较朴素。又如孙光
宪的《定西番》、《酒泉子·空碛无边》,反映边塞生活,笔力雄放,可谓上承唐
代边塞诗与民间边塞词的传统,下开宋范仲淹以至辛弃疾词风之先河。
10  第一章 唐五代宋词概述

(b) 北宋词人
词进入北宋后展现多方面的内容,开始描写民间生活和男女之间真挚的感
情。宋代达官贵人作词的很多,如司马光、范仲淹、晏殊的词品都成就非
凡,流传一时。

(i) 晏殊、欧阳修、晏几道
自晏殊崛起,喜作小词,流风所及,影响甚大。当时重要词人如
欧阳修、晏几道都深受其影响。晏殊因囿于贵族生活,多作祝颂
酬答之词,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他那些即景抒情的小词,虽多
取离情别绪、花酒歌愁一类的传统题材,但其中结合了自己的心
境,并非全是“无病呻吟”。词到了欧阳修、晏几道时,词的创
作已不仅仅为了应歌或为伎女立言,而是用以言情、述志了。

(i) 柳永
柳永是进一步发展词体的重要作者。柳永长期落魄江湖,词中体
现出一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贴近社会的脉搏,形成
宋词的新潮。柳永比晏殊大 4 岁,比欧阳修大 12 岁,三人同属于
北宋前期的歌词作家。但是,柳永的影响却不限于北宋前期,而
是整个北宋词坛。柳永的际遇与晏、欧完全不同;晏、欧是政
界、文坛的显要人物,柳永却是个流连坊曲的失意文人。但正因
如此,柳永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广泛地接触社会各阶层人物,
除了男女恋情,还反映都市生活的面貌,体现了一部分城市下层
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此外,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养分,
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进一步扩大了词的体制。
第一章 唐五代宋词概述  11

自测 1.3

南唐词人作品有何特色 ?什么原因造成他们倾向于描写这样的内 容?试举例说明。


柳永词在内容上主要有哪几类?其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

(ii) 苏轼
北宋中后期,苏轼登上词坛,为北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苏轼把词当作“诗之裔”(《祭张子野文》),以写诗的情怀去
作词,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变
革”,抒发感慨激昂之情怀。他创作《沁园春·孤馆灯青》、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
《念奴娇·大江东去》等此类豪气十足的篇章,为北宋词坛增添
异彩。词至苏轼,可说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
载《艺概》卷四)的境地,已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iii) 周邦彦
北宋后期,有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
作,促进词体进一步的成熟。在歌词创作的思想内容上,周邦
彦“以旁搜远绍之才,寄情长短句”(刘肃《片玉集》序),增
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周邦彦“多用唐人语檃
括入律”(《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并注重词调的整理与
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示范。
12  第一章 唐五代宋词概述

(c) 南宋词人
宋室南渡后,因时局发生变化,词坛风气也随之改变。南宋时期的词人,
在各自不同的创作道路上,以各自不同的态度与方法进行创作。南宋初期
词人多接受苏轼“以诗为词”的影响,以词言志抒怀,形成了以辛弃疾为
代表的“辛派词”。

(i) 辛弃疾
辛弃疾词作内容的主轴是爱国。他在词中不断重复对失去的北方
国土的怀念、对抗金战斗的回忆。他批判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
廷,表达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
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
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
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

(ii) 李清照
巾帼词人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
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含
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
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所写的词表现了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到
了后期,年华老去,她的词作表达无所归处的痛苦,哀伤婉转的
笔调诉尽词人的寂寞和无聊。李清照和李煜被称为“词坛二李”,
其词发自内心感触,感人至深。
第一章 唐五代宋词概述  13

(iii) 姜夔
姜夔比辛弃疾晚十余年。辛、姜虽为南宋二大词宗,但作风迥然
不同。姜夔重音律,尚典雅,感时伤事,一以清空含蓄之笔出
之。沉郁悲凉,回肠荡气。另外,吴文英的词作,或病其晦涩,
或称其深邃,无论为“晦”或“邃”,要皆难于索解。他的集中
有感慨之作,如《贺新郎·陪履斋先生沧浪亭看梅》,为怀念韩
世忠所作。

1.2.3 艺术风格
晚唐出现的词带有强烈的民歌风格,过后文人加入写词的行列,推动了词体风格的
定型和艺术表现手法的提高。到了温庭筠,“能逐管弦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
书·本传》),词逐渐成了文士诗人用来传情达意的惯用文体,他们“依声填
词”,讲究构思、雕饰语言,表现出与民间曲词迥然不同的创作特色。在此过程
中,温庭筠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a) 温庭筠
温庭筠的词善于创造意境,通过富象征性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
情思十分含蓄,也十分讲究词的声律。温庭筠创调甚多,开辟词体新境,
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他的词作,借鉴了晚唐诗中含意深婉、意脉
曲折、色彩明丽的写作技巧,往往在对景物的静态描写中,暗示或象征绵
绵的情思。
14  第一章 唐五代宋词概述

(b) 冯延巳
冯延巳词的语言清丽脱俗,婉约妩媚,写法细腻、委婉,用词精炼准确。
就风格而言,冯延已的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缠绵委婉的,一类是沉挚决
绝的,出名的是《鹊踏枝》十八首等。五代的词风可以说同属于花间一
派,余风及于北宋初期,虽经改朝换代,也没有多大改变。

(c) 李煜
李煜词长于用形象比喻,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语言更加明
净优美,音韵和谐,近于口语,超过晚唐五代其他词人,成为宋初婉约派
词的开山鼻祖。同时,李煜的词在艺术手法上,也对豪放词派影响深远,
比如用词简单明快而又不失典雅,虽家常用语,亦能深入读者骨髓。

(d) 晏殊、欧阳修、晏几道
北宋前期重要词作家如张先、晏殊、宋祁、欧阳修以至晏几道等,都是承
袭南唐“花间”遗韵的,晏欧之词,甚至有与《花间》《阳春》(冯延巳
词集名)“相杂”者。不过他们的作品已经有了气象高华而感情深沉,也
各具个性,“士大夫之词”的格调成熟了。

(e) 苏轼、周邦彦、李清照
北宋中期,气象万千的苏轼登场,他不仅倡导豪放词风,“指出向上一
路”,(王灼《碧鸡漫志》),且“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
《艺概》),词的境界更大为拓展。苏门弟子及追随者秦观、黄庭坚、贺
铸等都能各自开辟蹊径,卓然成家,尤其秦观的词深婉而疏荡,与周邦彦
的富艳精工、李清照的清新跌宕如天际三峰,各具特色。
第一章 唐五代宋词概述  15

(f) 周邦彦
周邦彦是词艺的“集大成”者,他的词的章法结构从柳永词变化而来,长
于铺叙,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可以把一丝感触向四面八方展
开,层层递进,烘托刻画情思。在音律方面,他的词音律和谐,注重词调
的声情与宫调的音色情调协调一致。为使音律和谐,他审音用字,讲究调
美、律严、字工,非常严格精密。

南宋以后,从宋金抗争到元蒙灭宋,南宋词坛始终洋溢着爱国歌声,悲壮
慷慨之调,应运发展,把豪放词风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张元幹、向子諲、
岳飞、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吴潜、刘辰翁、文
天祥等,名家辈出如连峰叠嶂,峥嵘绵亘。其中以辛弃疾的成就为最高。

(g) 辛弃疾
辛弃疾一生有词六百多首,其中有抒写抗金和恢复中原的宏愿,壮志被抑
的悲愤,对苟安投降派的批判,也有对自然风景、田园风光的赞美,深挚
情意的低诉;风格以雄深雅健、激昂慷慨为主,也有潇洒超逸、清丽妩媚
的。在艺术成就方面,辛词以生动、夸张的描绘和想象,形成了他的豪放
风格。因为有战斗实践,他在表现战斗场景时能营造出雄奇阔大的意境,
而且文词生动,笔墨饱满。辛词常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如《摸鱼儿·更能
消几番风雨中》,词人以惜春又怨春的心态,暗示他对统治者的矛盾心
理。

(h) 李清照
李清照生当南北宋过渡时期,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南渡以
后,她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歌词的内容、情调,都随
之发生了变化,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深哀入骨,词风由明丽而变为
凄清。但是,词的“本色”未变,她的创作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
新内容,树立了榜样。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善于抒情造
16  第一章 唐五代宋词概述

境,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
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造语浅
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
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
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i) 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王沂孙
姜夔的“清空”、“骚雅”,史达祖的“奇秀清逸”,吴文英的“如七宝
楼台 ”, 王沂 孙 的 “ 运 意高 远” 、“ 吐 韵 妍 和 ” , 张炎 的“ 清 远 蕴
藉”、“悽怆缠绵”,等等。他们都是在词的音律与修辞艺术上精益求
精,有时也在所作中寓托家国之感。

自测 1.4

苏轼的词在宋词发展史上有何地位?

试举例说明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

表现出这段历史对她生命的影响。她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
第一章 唐五代宋词概述  17

 词最初作为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其最根本的发生原理,就在于词配乐,是诗
与乐在隋唐时代以新的方式再度结合的产物。

 唐末五代时,中原北方战乱频繁,惟西蜀、南唐尚能保持安定,社会经济有些
发展,都市出现一定的繁荣景象,再加上统治者的推动,于是适合宴会演唱的
令词便兴盛起来。

 词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种合乐可歌唱的曲辞。当日朝廷的盛典、士大
夫的筵宴、华亭离人的送别、娼楼妓女的卖唱,词都派得上用场。

 韦庄是与温庭筠并称的花间派词人代表,他的词内容与温词相仿佛,着重写艳
情离愁, 但语言较为清丽,多用白描手法。

 李煜在词中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这就使词摆脱
了在花前尊间曼声吟唱所形成的传统风格,而成为人们可以多方面抒情述志的
新诗体,这对北宋婉约和豪放两派都有深远的影响。

 词到了欧阳修、晏几道时,词的创作已不仅仅为了应歌或为伎女立言,而是用
以言情、述志了。

 柳永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广泛地接触社会各阶层人物,除了男女恋情,还反
映都市生活的面貌,体现了一部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

 南宋初期词人多接受苏轼“以诗为词”的影响,以词言志抒怀,形成了以辛弃
疾为代表的“辛派词”。
18  第一章 唐五代宋词概述

 晚唐出现的词带有强烈的民歌风格,过后文人加入写词的行列,推动了词体风
格的定型和艺术表现手法的提高,词逐渐成了文士诗人用来传情达意的惯用文
体,他们“依声填词”,讲究构思、雕饰语言,表现出与民间曲词迥然不同的
创作特色。

 温庭筠创调甚多,开辟词体新境,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他的词作,借
鉴了晚唐诗中含意深婉、意脉曲折、色彩明丽的写作技巧,往往在对景物的静
态描写中,暗示或象征绵绵的情思。

 周邦彦是词艺的“集大成”者,他的词的章法结构从柳永词变化而来,长于铺
叙,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可以把一丝感触向四面八方展开,层层递
进,烘托刻画情思。

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善于抒情造境,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
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 从现存的资料看,词的最初形体,乃是一种极通俗的形式,是无名氏的民间作
品,并不是文人创作。后来词人的队伍加入了文人,才有了从俗到雅的阶段。

 民间的曲调、曲词进入教坊,等于引进到社会上层,从而会引起文人作家的注
意,进而参与曲词的创作。

 古代的诗、乐府也入乐,但那一般是“选词以配乐”,即先有诗篇然后去谱上
乐调,而新兴的词曲之类,却是“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即先有乐谱
乐调,然后倚声填词,换句话说,也就是词为乐而写。

 词的兴起,既不是单纯诗歌在句式上的变化,也不是单纯由入乐这一点,而是
由于它从一般意义上的入乐文学,即诗歌配乐歌唱,而走上了以音乐为主,以
诗(词)从乐的方向。
第一章 唐五代宋词概述  19

音乐文学 言情述志

都市繁荣 言志抒怀

君王提倡 依声填词

令词 词为艳科

慢词 抒情造境

民间曲调 情景交融

花间词 民间起源

豪放派 倚声填词

婉约派 配乐歌唱

格律派 从俗到雅

以诗为词

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曹炜等,《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导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黄香山,《中国古代文学简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刘尊明等,《唐宋词与唐宋文化》,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修订本)》,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0  第一章 唐五代宋词概述

杨柏岭,《唐宋词审美文化阐释》,合肥:黄山书社,2007。

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叶嘉莹主讲,《唐宋词系列讲座》,天津:天津北洋音像,2008。[录影资料,28
张数位影音光碟]。
第二章  唐五代宋词的
形式
预期学习成果
完成本课后,你将能够 :

认识词的结构、句式和格律;

认识词牌和词的形式;

列举词的对仗;

列举词的用韵;

掌握朗读词的节奏。

 导言
词,是歌词,现代诗词大家王力先生给词的定义是:“词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
的、固定字数的诗”。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格律来填写、歌唱的文学,它与音乐有
极密切的关系。后来渐渐脱离音乐,成为独立的文体,但仍保留和歌曲结合的外形
特点。
22  第二章 唐五代宋词的形式

唐、五代、宋词的
形式

词的结构: 词的句式: 词的格律:


词牌 长短不一
1. 用字有定数
1.
词的形式 句数固定节奏多样对仗灵活 声调限制严用韵多变化
2. 2.
3. 3.
4.

图表 2.1:唐、五代、宋词的形式

2.1 词的结构
2.1.1 词牌
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一种词牌常有几个名称,叫同调异名。
如《十六字令》又名《归字谣》、《苍梧谣》,这是因为许多作者爱从前人或自己
填写的词中提出几个字做词牌名。

词牌又叫词调,是作词所依据的形式,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乐调。词既然是
用来依谱歌唱的,因此,对于写好的每一首词来说,表明它是属于哪一种乐调,就
是很必要的。词与诗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词前面所标示的名称,是乐调的名称,不是
词的题目。早期的词,词牌既是曲名,也往往是词的题目。如:

(a) 《渔歌子》写渔翁生活;

(b) 《女冠子》写女道士情态;

(c) 《捣练子》写妻子怀念征夫的情感。
第二章 唐五代宋词的形式  23

后来词人根据词牌填上不同内容的词,词牌不再标示词的内容,例如阅读一首词,
可以看到它标示着《浪淘沙》、《西江月》、《水调歌头》等词牌,但这些词牌并
不是词的题目。一些作者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苏东坡写的《念奴娇》,另标
词题《赤壁怀古》。

每一个词牌都有固定的句数、字数,并且有固定的声、韵,这种固定的格式叫词
谱。词谱原是有乐谱的,后因失传,现在已经无法演唱,人们只能从词人的角度来
学习词,了解篇章结构、用词造句以至内容风格。

目前收集词牌最多的书是清代王奕清主编的《康熙词谱》(原名《钦定词谱》),
共收有 826 调 2306 体,比《词律》多 636 体。《词律》也是清代万树所编,是影响最
大的学词的工具书。

2.1.2 词的形式
词的形式有不同的分类标准。

(a) 按篇幅长短来分

(i) 小令:
令是词牌的通称。可长可短,长者如《百字令》,短者如《十六
字令》。小令就是短调。一般称 58 字以内者为“小令”,如: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4  第二章 唐五代宋词的形式

(ii) 中调:
字数在 59 至 90 之间者称中调。从结构来说,全是双调。下举中
调一例: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
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
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

(iii) 长调:
字数在 91 字以上者为长调。长调又称慢调,包括三叠和四叠词,
但仍以双调为主。最长者《戚氏》,共三段,47 句,212 字;《莺
啼序》四段,56 句,240 字。下举长调一例:

飘尽寒梅,笑粉蝶、游蜂未觉。渐迤逦、水明山秀,暖生帘幕。
过雨小桃红未透,舞烟新柳青犹弱。记画桥,深处水边亭,曾偷
约。 多少恨,今犹昨;愁和闷,都忘却。拚从前烂醉,被花迷
着。晴鸽试铃风力软,雏莺弄舌春寒薄。但只愁,锦绣闹妆时,
东风恶。

——张先《满江红·飘尽寒梅》
第二章 唐五代宋词的形式  25

(b) 按词牌的段落数来分

(i) 单调:
一阕词只有一段者叫单调。单调词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而且在小令中也属字数最少的一种。如: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
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 单调词字数少,篇幅短,内容比较简单,是词初起时流行的词
调,其他如《如梦令》、《柳枝词》、《调笑令》等都属于单
调一类。

(ii) 双调:
一阕词有两段者叫双调,上段叫上阕或上片,下段叫下阕或下
片。上阕之结句叫歇拍,下阕之起句叫过片或过遍、过变等。书
写时中间空二格。如: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
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 双调词在小令、中调和长调中都有,是词调中最常见的。双调
词一般的情况是上下两片的字数、押韵的位置和平仄格式相同
或基本相同。
26  第二章 唐五代宋词的形式

(iii) 三叠、四叠:
至于三叠(三段)、四叠(四段)的词,一般是比较少见的,都
属于长调(慢词)词一类。

自测 2.1

列举课文中的词牌和形式,并朗读该词,掌握词的节奏。

活动 2.1

试背诵或吟唱记忆中的唐宋词,尝试回忆该词在什么年龄阶段学习的。

2.2 词的句式
词在用句上,有明显的特点。

2.2.1 长短不一
词句虽然也讲格律,但词的格律与格律诗不同,它不全部齐言,而大部分是杂言。
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句子整齐,而词却是长短句的。最短一字句,如《十六字
令》的第一句;长者可达九字,如《虞美人》的第四和第八句。但这类句子较
少,一般多是二至七字句。

2.2.2 句数固定
词句虽长短不一,如古体诗的杂言体,但是词句却不能像古体诗的句式那样自由,
可多可少。每一个词牌的句数,每一句的字数却又是固定的,只能照已经固定的样
式来填写,不能任意颠倒改动。
第二章 唐五代宋词的形式  27

2.2.3 节奏多样
词句比诗句在节奏上要灵活得多。诸如五言律诗、绝句,诗句基本上就是 2–
3 式,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而词句则各式都有。如:

(a) 竟—无语凝噎(1—4)——柳永《雨霖铃》

(b) 冷落—清秋节(2—3)——柳永《雨霖铃》

(c) 犹不见—还家(3—2)——苏轼《少年游》

(d) 只有归时—好(4—1)——曾允云《点绛唇》

不管几言,大多如此。填词者必须注意该句的节奏如何,依样造句。

2.2.4 对仗灵活
词的对仗与律诗的对仗有同有异。

 同的是字数要相等,意义要相对;

 不同的是律诗的对仗比较死板,而词的对仗则要灵活多了。

(a) 对仗的位置多样,其中有 3 种情况。

(i) 固定对仗(蝦须格)

词牌 位置 例句 作者
凤凰台上忆吹箫 (上)首二句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 李清照
解语花 (上)首二句 行歌趁月,唤酒延秋。 周邦彦
南歌子 (上)首二句 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 苏轼
(下)一、二句 已改煎茶火,犹调入粥饧。
阮郎归 (下)一、二句 花露重,草烟低。 欧阳修
诉衷情 首二句 莺语,花舞。 温庭筠

以上都在上下阕的开头,所以称作“蝦须对”。
28  第二章 唐五代宋词的形式

(ii) 一般对仗
在词句某处,一般是用对仗的,偶尔不用也无不可。

词牌 位置 例句 作者
忆江南 三四句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白居易
苏幕遮 (上)首二句 碧云天,黄叶地,……黯乡魂,追旅思。 范仲淹
声声慢 (上)结二句 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辛弃疾
诉衷情 五六句 思往事,惜流芳。 欧阳修
忆江南 三四句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白居易

(iii) 随意对仗
遇到字数相等或节奏相合时,作者可以自行对仗。

(b) 对句可长可短。
从上面例句中可以看出,从两字到七字对都有。这不像律诗那样限于七言
或五言。

(c) 对仗用字不限平仄。
词的对仗不固定,可用可不用,一般是只要前后两句的字数相同,根据修
辞的需要都可以用对仗句。此外,词的对仗也允许同字相对。词的对仗比
较自由,特别是同一词调由于作者不同,有的用对仗,有的却不用;甚至
同一作者写同一词调,对仗的用法也不相同。

自测 2.2

从课文中选出 5 首词,举例说明其格律特点。
第二章 唐五代宋词的形式  29

活动 2.2

试说明诗与词在对仗上的异同。

2.3 词的格律
词在用字上,最基本的要求是字数、字声和字韵更为固定,因此,在填词时必须力
求合乎词格,要根据词谱来用字。

2.3.1 用字有定数

词的长短句,每句的字数、位置,全是词牌规定的,不准随意更动。

2.3.2 声调限制严

词中字的声调有以下几个特点:

(a) 不求平仄相间
平仄相间是格律诗用字的最基本特点。以四字句来说,大体上就是“平平
仄仄,仄仄平平”,其中逢单可以不论,逢双则必分明,这已是定律。但
是在词中就不么严格要求,平仄相间的现象也有,但不是定律。词的平仄
安排都有规定,按常见不常见的情况来看,其顺序如下:

(i) 仄脚: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ii) 平脚: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
30  第二章 唐五代宋词的形式

(b) 不避拗句
格律诗必须用律句,否则成了拗句,是诗的大病。但是在词方面不同,不
仅可以有拗句,甚至规定在有些地方非用拗句不可。例如:

(i) 三字句: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ii) 四字句: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

(iii) 五字句: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

有些句子,如“平仄平平仄”的第一个“平”声和“平仄仄平仄”的第二
个“仄”声,如果在诗中属于可平可仄的,但是在词中,却不许变动。甚
至有时连四声都定死了:要你用上声,你必须用上声;要你用去声,你就
必须用去声。这种现象屐常见,例如一字的领字,大都规定为去声。

(c) 不讲粘对
格律诗的出句与对句之间必须平仄相间,上下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这也
是铁定的规矩。但是词却有自己的特殊规定,不能按诗的格律来推断。

2.3.3 用韵多变化

词的用韵与诗也有不同。诗一般是逢偶押韵,律诗且限押平韵,而词韵则千变
万化。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种。

(a) 平韵格
即押平声韵,一韵到底。龙榆生编《唐宋词格律》中收 52 调,其中小令
26 首,最短者 4 句 16 字,长调 16 首,最长者 39 句 143 字。其中有每句
押韵者, 有相间押韵者,也有多句押韵者。每句押韵者较少,且限于小
令。
第二章 唐五代宋词的形式  31

(b) 仄韵格
仄韵格又分为两种,即上去声韵和入声韵。上去声与入声字不能通押,各
自独立。看下两例。

. . . .
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天上嫦娥人不识。寄书何处觅。
. . . .
新睡觉来无力。不忍看伊书迹。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

——韦庄《谒金门·空相忆》(入声韵)

. . . .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 . . .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上去声韵)

从上例可以看出,虽同是仄声韵,要押入声就是入声,要押上去声,就是
上去声,不能混淆。但是也有些词牌只限于入声韵,如:

好事近 (45 字) 忆秦娥 (46 字) 淡黄柳 (65 字)


惜红衣 (88 字) 满江红 (93 字) 声声慢 (97 字)
念奴娇 (100 字) 桂枝香 (101 字) 石川慢 (102
字)
雨霖铃 (103 字) 疏影 (110 字) 兰陵王 (130
字)
六丑 (140 字)

(c) 转韵格

在古体诗里,转韵是很常见的,何时转,怎么转,都是由作者自定的。而
词的转韵却是词律规定的,也必须照填。见下例。

. . .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 .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32  第二章 唐五代宋词的形式

. . . .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 . .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

. . . .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 . . .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王安石《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

以上三例都是转韵格,即由 A 韵转到 B 韵,或再转入 C 韵、D 韵等。

(d) 错综格
有些词会转回头或出现反复,如“ABAB”、“ABBA”……等。这就是所谓
错综格。如:

. .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 .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此例用二韵部,形式为 AAA BBAA,A 韵包住 B 韵,属抱韵,即两头同韵,


当中换了韵。

. . . . .
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
. .
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温庭筠《定西番·汉使昔年离别》

此例用二韵部,形式为 ABB ABAB,两韵交错,属交韵,即两种韵交叉进

行。
第二章 唐五代宋词的形式  33

词韵的韵部转换错综复杂,大多是因为需要配合乐调。从以上介绍的词的部分用韵
情况,足见其复杂性、多样性,而这并非是什么灵活性,它是根据不同的词牌而严
格规定的。因为词的每个乐调有各自的声情,而每个字声韵位,都要付之歌管,使
其能够入调而谐和无间。这也正说明词在用韵上,其实也包括在整个形式上为什么
趋于复杂化、多样化了的缘故。而一旦词的乐调失传以后,词在用韵上之所以然的
缘故已经不能了了,则只是按前人的作品格式填词而已。

自测 2.3

从课文中选出 5 首词,举例说明其格律特点。

活动 2.3

以上是中国古曲网,古诗词歌曲的网址,试从中感受词的格律,并举例说明。

 词牌又叫词调,是作词所依据的形式,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乐调。

 每一个词牌都有固定的句数、字数,并且有固定的声、韵的安排,这种固定的
格式叫词谱。

 一阕词有两段者叫双调,上段叫上阕或上片,下段叫下阕或下片。上阕之结句
叫歇拍,下阕之起句叫过片或过遍、过变等。

 词句虽然也是讲格律的,但与格律诗不同,它不是齐言,而是杂言。
34  第二章 唐五代宋词的形式

 每一个词牌的句数,每一句的字数却又是固定的,只能照一个样式来填写,不
能任意颠倒。

 词韵的韵部转换错综复杂,大多是服从音乐的特殊需要。

词牌 押韵

词调 对仗

词谱 歇拍

上阕 过片

下阕 杂言

格律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谢桃坊,《诗词格律教程》,成都:巴蜀书社,2006。

龚克明,《诗词格律知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郭一之,《诗词格律浅说》,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萧泰芳,《诗词曲格律常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第三章  唐代词赏析
预期学习成果
完成本课后,你将能够 :

了解李白、白居易和温庭筠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鉴赏李白的《菩萨蛮 · 平林漠漠烟如织》,分析唐诗宋词在描写离情别意时候所常用的符码;
鉴赏白居易的《忆江南 · 江南好》,了解唐代时代背景、举例民歌的的艺术特色;
鉴赏温庭筠的《菩萨蛮 · 小山重叠金明灭》,了解“花间词”的特点和描绘女性美的艺术特色。

 导言
李白的诗歌想象奇特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
成。李白作词不多,《菩萨蛮》和《忆秦娥》为其佳作。白居易作词不多《忆江
南》为其佳作,具有民歌特色,流传甚广。温庭筠是第一个着力为词的文人。他的
词内容多为描写女性闺怨、相思情怀,风格秾艳绮丽,被奉为“花间鼻祖”。《菩
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他的代表作。
36  第三章 唐代词赏析

唐代词选

李白: 白居易: 温庭筠:


《菩萨蛮》 《忆江南》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 (江南好) (小山重叠金明灭)

图表 3.1:唐代词选读

3.1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这首《菩萨蛮》为李白所作,被后人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菩萨蛮 李白
① ② ③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 立
④ ⑤
,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注释

① 漠漠:一片迷蒙不清的样子。

② 伤心碧:使人伤心的碧绿色。一说“伤心”表示程度,与“极”同义。

③ 暝色:夜色。

④ 玉阶:玉石般的台阶。伫立:长久地站立。

⑤ 长亭、短亭:古代大路边给行人歇脚的亭子,相传隔十里一个长亭,隔五里一
个短亭。这句是说回家的路程很遥远。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
长亭短亭。”
第三章 唐代词赏析  37

3.1.1 作者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
侠”、“文曲星下凡”之称,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他出生在剑
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今四川省绵阳市);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
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 岁时再迁回剑南道
绵州昌隆县。他生活于盛唐时期,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
国。他到处游历,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去
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多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直到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
采,名震天下。他初时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却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
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第二年(756),他
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
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
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有《李太白集》传世。

李白的作品想象奇特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
天成。作词不多,《菩萨蛮》和《忆秦娥》为其佳作。

3.1.2 时代背景
南宋黄升编《唐宋诸观绝妙词选》,谓这首《菩萨蛮》为“百代词曲之祖”。虽然
自明朝胡应麟以来就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它是晚唐五代人假托李白之名而作
的。因为盛唐时期不太可能产生从内容风格以至平仄声律都如此成熟的词作。尽管
这场争议至今仍继续,但许多文本仍旧认为是李白所作。
38  第三章 唐代词赏析

据今人杨宪益《零星新笺》考证,《菩萨蛮》这种曲调,为古缅甸乐曲,唐玄宗时
传入长安,最早见于唐崔令钦《教坊记》曲名表。本来是个蛮曲蛮舞,是否已配有
汉语歌词,还是个疑问。这个曲调的流行,是在唐末五代。敦煌词和温庭筠词中,
这个词调就用得最多,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之一。

3.1.3 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怀人词,从女性角度写闺中思妇独自登楼远望,怀念那岁晚未归,久候不
至的游子。全篇词作只勾勒出思妇的寂寞、无奈,遥遥无期的等待。

古代交通不便,出门多靠水路。唐宋词描写送行、游子思乡或思妇远望,背景往往
都在河边、楼上。楼上遥望、水上烟波、远山落日以及孤鸿归燕,是思念词常用的
意象。此外,日暮、岁晚、秋天是游子回乡的时刻,经常和思念联想在一起。

3.1.4 艺术特色
词的开头两句为远景,视界由远及近。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的角度,描写日暮时分山
间的景象。极目望断天边,平林如烟,寒山似带,“烟如织”,形容暮烟浓密;
“伤心碧”,怨恨遥山阻目,描述思妇伤感的情绪浓郁和无尽的哀伤。最后高楼隐
没在苍茫暮色之中,“暝色入高楼”的“入”字极有动感,写暮色逐渐逼近,
由“平林”、“寒山”而覆盖大地,登楼入室。

接着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以至吞没了楼上的思妇
的特写镜头。

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富有层次感。暮色不但模糊了思妇的视线,也没入了她的心
田里去。
第三章 唐代词赏析  39

下片则写情,由景及人。尽管每天空候不至,还是玉阶久立,任由暮色笼罩身心。
更不堪的是日暮时分,倦鸟尚且知道赶快归巢,反衬出自己等待的人迟迟不归,不
知让什么牵绊住了。莫不是正跋涉于归途之中吧。

远望那人去的方向,只觉天远地遥,山长水阔,他如今在何方,将会从何处归来?
又究竟何时归来呢?她在失望之余,还是抱着一线希望。

唐李益《鹧鸪词》有“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与此词意近,末句“长亭接短
亭”可解为是思妇的一厢情愿,她似乎可以看到归人正在归途中,一站接一站地赶
路。

由于路途遥远,思妇还是表达了她的关切。末句也可作为归人的回答,归人此时正
在归途上跋涉,思妇的怀想和归人的心情融而为一体了。

这首词叙思妇盼念之情,含而不露,情辞俱婉、失望之余又起思念,哀怨之中不忘
关切。此词多用烘托之笔,不直写思妇的情绪,却以环境、气氛、气候、天色来表
达思妇挥之不去的忧伤和寂寞,写来意境高远,在唐五代小令中无疑属于上乘之
作。

以为是一首怀乡词,是客子望乡怀归之作。或以为是一首怀人词,写闺中思妇登楼念远,悬望她岁晚未归,久候不至的远

自测 3.1

试比较《菩萨蛮》与李白另一首词作《忆秦娥》的艺术特色。
40  第三章 唐代词赏析

3.2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白居易在晚年写下《忆江南》三首,作为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胜景的想念。

忆江南 白居易
① ②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 谙:熟悉。

② 蓝:蓝草,叶子可以提炼蓝色的染料。这里用蓝草的颜色形容江水的深和清
澈。

3.2.1 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省渭南东北)人,唐代著名文学
家,善于写诗和散文,也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
年(800)中进士。他历官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
子少傅等职。当翰林学士时,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
事。由于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后,他开始“吏隐”,在庐山
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他晚年
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武宗会
昌六年(846)八月,白居易病逝,葬于洛阳香山,享年 75 岁。著有《白氏长庆
集》七十一卷。
第三章 唐代词赏析  41

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他一生作诗
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
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作词不多,《忆江南》为其佳作,具有民歌特色,
流传甚广。

3.2.2 时代背景
白居易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也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
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可说对江南生活有着相当的体会, 故
此 江 南 在 他的 心 目 中 留 有 美 好 的 印 象 。 当 他 因 病 卸 任 苏 州 刺 史 , 回 到 洛 阳 后 12
年,他 67 岁时,写下了 3 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在他生命中的意义。

《忆江南》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
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
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
定的精神满足。《忆江南·江南好》是第一首。

3.2.3 思想内容
这首词写印象中的江南春景,先写江南的总体印象。一上来便赞道:江南好!紧接
着就说明自己亲身经历该地,并非道听途说,增加了这种赞美的可信程度。以下二
句转入对江南风景的具体描绘:在众多的景物中作者抓住江南春天最抢眼的特色,
那就是春天和太阳,因此“日出”下的江花红如火,春天来的时候江水浩荡,澄碧
湛蓝。“火”、“蓝”二字,浓淡相映,使江花更红、江水更蓝。在他笔下, 艳
阳、红花、江水、蓝天,交织成美丽壮观的图画,色彩绚丽,耀人眼目,洋溢着春
天欢乐的气息。最后用一句“能不忆江南?”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由衷的怀念之情。
42  第三章 唐代词赏析

3.2.4 艺术特色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天美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
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
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
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
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 晴空碧胜
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 红栏三百九
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
之中获得了多层次的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
彩绚丽耀眼,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自测 3.2

试将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找出,进而与其他描写江南美景的词比较, 分辨描写江南的意象符码。

活动 3.2

试把白居易的《忆江南 · 江南好》构思成一幅画,说明画中将有什么景物和颜色。
第三章 唐代词赏析  43

3.3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这首词细致入微地描写少女寂寞无聊的心情。

菩萨蛮 温庭筠
① ②
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注释

① 小山:指眉毛,古代女子要将眉毛画成“远山眉”。或说指屏风上的绘画,代
指屏风;或说指枕头,古代枕头中间凹陷,称“山枕”;或说指绣被堆叠的样
子。明灭:光线闪烁,或明或暗的样子。

② 度:这里指遮掩。

③ 帖:通“贴”。襦(rú):短袄。

3.3.1 作者生平
温庭筠(约 812–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属山西省)人,唐代著名
诗人、词人。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居江淮,后定居于鄠(hù)县(今陕西户县)
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自称为杜陵游客。早年以词赋知名,但是屡试不第,于是
客游淮间。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事发后,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
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
国子助教。他常讥刺权贵,多次触犯统治阶层的忌讳;同时个性又不受羁束,纵酒
放浪,因此一生坎坷,终身潦倒。
44  第三章 唐代词赏析

温庭筠工诗善赋,侧艳清丽,韵格清拔,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他在诗词
方面工于体物,富声调色彩之美。他是第一个着力为词的文人,存词 70 余首,大
都收入《花间集》,是唐代诗人中作词数量最多的。他的词内容多为描写女性闺
怨、相思情怀,风格秾艳绮丽,被奉为“花间鼻祖”。原有作品已经散佚,后人辑
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不传,《太
平广记》引录甚多。

3.3.2 时代背景
唐五代初期的词多描写女性的面容体态,这首《菩萨蛮》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
图,刻画出妇女的容貌美丽、服饰华贵、体态娇柔。此词描写一位女子晨起梳妆过
程、姿容服饰之美,及其慵懒无聊的心境和自矜自怜的情怀,看似无病呻吟,然了
解词人作词的环境,就能理解词人描绘宫廷女性或风月场所女子的生活与心情。温
庭筠细腻描述女性之美,提供了新的文学审美情趣。

3.3.3 思想内容
这首词是描写一位闺中少妇晨起的生活情态,反映她精神上的苦闷和对爱情的渴
望。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
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上片写美人对镜晨妆的情景,写她的容饰及她起床后的懒散心理。首句即写眉,次
句即写鬓。先将眉喻为山,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构成一幅春
晓图画,十分别致。
第三章 唐代词赏析  45

首句是说,时间不早了,阳光透过屏风上的山水风景,照在床上睡觉的少妇身上。
第二句写头发之多之黑和面腮之白之嫩,头发蓬松得快垂到脸颊,雪字形容脸蛋的
白嫩。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情景。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说懒
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而起也。

闺中晓起,必先梳洗,故要“画娥眉”。第四句末用个“迟”字,说明女主人公懒
于梳妆打扮,因为心上人不在身旁,打扮得再漂亮又给谁看呢?又“妆”字上着
一“弄”字,便含无聊已极而借此消遣的意味。

下片写她梳洗和打扮齐整了,为了看头上的花饰是否插好,拿起两面镜子一前一后
地照着瞧。镜子里交叉出现了她的脸孔和花饰,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好看。

五、六两句,衬出一幅花面相映图。花似人面,人面似花。结尾两句写她穿上新贴
图样的绣花丝绸短袄,看着袄子上盘着一双用金线绣成的鹧鸪出神。这双鹧鸪,勾
起她无限的情思。

3.3.4 艺术特色
表面看来,这首词写的不过是女主人公从睡醒后到梳妆打扮完成的几个镜头,不过
从这些镜头却能充分透露出主人翁复杂的内心感受,而且做到神情毕现。

开头两句,写她脸孔雪白、芳香,头发像浓云一般乌黑柔软,房里华丽的摆设,显
得多么光艳!在短短十四字中,竟把色泽、气味、体态……连同神情都生动地描绘
出来,这不仅让读者看到色彩和闻到香味,而且试图触动读者的全部感官。正如张
燕瑾在《唐宋词选析》中说:这首词不仅称物芳美,也具有“其文约,其词微”的
特点,富有暗示性,容易使人产生种种联想。
46  第三章 唐代词赏析

首句写眉与额,正好和次句说头发和面腮相承接呼应,三、四两句才接着说起床画
眉和梳妆。“画娥眉”三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
“梳洗”二字又正承鬓之腮雪而来。前六句的描写全部环绕着一个“妆”字展开铺
叙的,前后呼应,脉络最清。温庭筠写词极工于结构严谨,回互呼应,这是最好的
例子。末二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结束看似华丽,实则无限伤心,委婉含
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
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
成就。

本篇只是写一件事,便是“梳妆”。其中“懒”、“迟”二字,可说是画龙点睛之
笔,精确之论,也是全篇的主旨所在。“迟”字,远与“懒”相呼应,近与“弄”
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个“迟”字,带出多少层次的含
义。

俞平伯先生指出:“‘度’字含有飞动意。”叶嘉莹女士《迦陵论词从稿》也说:
“‘度’字生动,……足以唤起人活泼之意象。”在词人的联想中,“云”字乃
从“鬓”字生出,“度”字又从“云”字生出。词人再于“度”字添一“欲”字,
就把无生命的“鬓云”写活了。试想:于金光明灭之中,云鬓飘拂之际,连细小的

、发也如此富有生气,岂不更撩人乎?这两句,已写出女主人公娇慵万分,所以第
三句点出一个“懒”字,这才不使人觉得“懒”字突兀。不仅不觉得突兀,反觉得
它与上文扣得很紧,因为眉残了,便画眉;发松了,便梳妆。

笔描绘出来的美女梳妆 图,虽然被描绘的妇女生活空虚无聊,但人物的刻画精致,构图着色的技巧都有可取。你是否能够
第三章 唐代词赏析  47

自测 3.3

温词造语之优美,描写细腻,在后代许多大词家的作品里,是不常见的。

试举例说明“懒”“迟”“弄”三个字在这首词里的作用。

在这首词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说说你体会到抒情女主人公等待的情怀?你认为其中是否有所寄托?

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

 李白的《菩萨蛮》是一首从女性角度所写的怀人词,写闺中思妇独自登楼远
望,怀念那岁晚未归,久候不至的游子。全篇词作只勾勒出思妇的寂寞、无
奈,遥遥无期的等待。

 《菩萨蛮》多用烘托之笔,不直写思妇的情绪,却以环境、气氛、气候、天色
来表达思妇挥之不去的忧伤和寂寞,写来意境高远,在唐五代小令中无疑属于
上乘之作。

 《忆江南》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
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

 在白居易笔下,艳阳、红花、江水、蓝天,交织成美丽壮观的图画,色彩绚
丽,耀人眼目,洋溢着春天欢乐的气息。

 温庭筠是第一个着力为词的文人,存词七十余首,大都收入《花间集》,是唐
代诗人中作词数量最多的,内容多为描写女性闺怨、相思情怀,风格秾艳绮
丽,被奉为“花间鼻祖”。
48  第三章 唐代词赏析

 《菩萨蛮》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刻画出妇女的容貌美丽、服饰华贵、
体态娇柔。此词描写一位女子晨起梳妆过程、姿容服饰之美,及其慵懒无聊的
心境和自矜自怜的情怀。

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结束看似华丽,实则无限伤心,委婉含蓄地揭示
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
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百代词曲之祖 色彩绚丽
怀人词 花间鼻祖
登楼远望烘托之笔 秾艳绮丽 唐代仕女图

江南春景 反衬
异色相衬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5。

潘慎等著,《唐五代词鉴赏词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王步高主编,《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张红等,《温庭筠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

万文武,《温庭筠辨析》,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第三章 唐代词赏析  49

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全三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中国古典
文学基本丛书》)

吴宏一,《温庭筠〈菩萨蛮〉词研究》,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刘学锴,《温庭筠传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第四章  五代词赏析
预期学习成果
完成本课后,你将能够 :

了解韦庄、李煜和冯延巳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鉴赏韦庄的《思帝乡 · 春日游》,分析其内容思想,并举例说明其艺术特色;
鉴赏李煜的《虞美人 · 春花秋月何时了》,分析词的内容思想,并举例说明其艺术特色;
鉴赏冯延巳的《鹊踏枝 · 谁道闲情抛弃久》,分析词的内容思想,并举例说明其艺术特色。

 导言
本章主要简介韦庄、李煜和冯延巳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分析其词的内容思想与艺术
特色;通过鉴赏韦庄的《思帝乡·春日游》,了解唐宋词内容与季节的关系;通过
鉴赏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了解唐宋词作者如何寄托感情于自然现
象;通过鉴赏冯延巳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了解唐宋词对情绪的营造和
描写,掌握词家惯用的描写技巧。
第四 章 五代词赏析  51

五代词选

韦庄: 李煜: 冯延巳:


《思帝乡》 《虞美人》 《鹊踏枝》
(春日游) (春花秋月何时了) (谁道闲情抛弃久)

图表 4.1:五代词选读

4.1 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韦庄的《思帝乡·春日游》描述一个热情洋溢的女子,打破传统的束缚,勇于追求
心目中的理想对象的宣言。

思帝乡 韦庄
① ② ③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少年 ,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 ,一生休。纵

被无情弃,不能羞 。

注释

① 陌上:郊野山路上。

② 足风流:十分俊美;长得很帅气。

③ 妾:旧时女子自称。

④ 不能羞:意谓不后悔。羞:难为情。
52  第四 章 五代词赏析

4.1.1 作者生平
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唐末五代著名
文学家。他是诗人韦应物的第四世孙。至韦庄时,家道中落,父母早亡,家境贫
寒。少年孤贫致力于学习,才敏过人,然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又逢乱世,
时运不济,长年郁郁不得志。广明元年(880)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
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

中和三年(883)春,四十八岁在洛阳作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在当时颇负盛
名。不久避战乱去到江南,五十八岁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
下之抱负。乾宁元年(894)登上进士时已经五十九岁。乾宁四年(897),时年六
十二岁,被“宣谕和协使”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回
长安后,改任左补阙。

天复元年(901)六十六岁,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天祐四年( 907),朱温篡
唐。唐亡,力劝王建称帝,王建为前蜀皇帝后,任命他为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
其手,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韦庄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两人并称“温韦”。他的诗词很著名,
诗极富画意,词尤工。所作长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
为“乐府三绝”。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善于
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的感情。他长年流落民间,受到民间词的影响,
擅长用直截决绝之语爱情和愁绪。诗方面今传《浣花集》十卷;其词无专集,散见

《花间集》、《尊前集》和《全唐诗》等总集中,近人王国维、刘毓盘辑为《浣花
词》有词 54 首。
第四 章 五代词赏析  53

4.1.2 时代背景
花间词以描写宫廷女子和欢场女性的生活和爱情为主要内容,故后人皆称之为“艳
词”。这阕《思帝乡》小令是韦庄的代表作品之一。韦庄这首《思帝乡》却写一个
普通女子游春时,对一个风流多情男子一见钟情的狂热感情,从正面抒写该女子大
胆热烈,勇于追求婚姻自主,誓嫁意中人的情歌。

古代男女青年婚姻不自由,尤其是大家闺秀,足不出户,婚姻全由父母做主,被动
地接受安排。只有在一些节日,可以出游,接触外面的世界。元宵、春日出游,也
让许多青年男女有机会相识,进而产生爱情。词中的女主人公在春日难得出游的过
程里,对大路上一位人才出众的少年男子表达了爱慕之情。

4.1.3 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爱情词,词中通过描写一个活泼的少女热情大胆地追求爱情的故事,表现
了她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开篇首句“春日游”点明了季节、气候和事件。春日里草木勃发,昆虫起蛰,一切
的生命都表现生机勃勃。“游”字则说明了词中女主人的快乐的心态。

“杏花飞满头”描写百花盛开的热闹,进一步用杏花渲染春天的气氛。“满”字既
写出繁花簇锦的盛况,也写出女主人公心花怒放的神色。活泼快乐的少女,漫步在
花丛中,满头落英缤纷好一幅色彩绚丽的少女春游图。
54  第四 章 五代词赏析

就在这个时候女主人公看见其中一个风流少年,对他一见钟情。接着女主人大胆说
出“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的心里话。这是一种期盼的理想,也是一种自甘奉
献、矢志不移的宣言。这是写少女勇敢、爽快、果断地表达了自己愿意嫁给意中人
的誓言,也体现了少女的痴情和一厢情愿。在这段过程中,少女对风流少年的背景
一概不知,这个誓言实际上也存在着风险,或该少年已经有了家室,或不专情。然
而少女一概不管,只忠实于自己当时的感觉。她打算嫁给少年终身和他相伴,还进
一步表态,最后用誓言似的短语作结:“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并做出心理准备
即使将来被薄情抛弃,也不后悔来进一步说明自己为了爱情,不惜牺牲名誉,甚至
性命,这是山盟海誓的最高境界!写出了少女大胆地追求,大胆地爱,强烈地表示
了女主人公为了婚姻自由,敢于面对风险,勇于承担后果的大无畏精神。因此也可
将此词引申为追求理想之不悔誓言。

4.1.4 艺术特色
(a) 情景交融,景中有情,层层递进
这阕小令先写季节、风景,后写人物,再抒情;从春日、杏花到陌上年少,
再到将身嫁与,到弃不羞,叙述层层递进,情感步步推进。全词仅 34 字,
却生动地勾画出一个女子对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爱情(理想)的殉身精神,
给人一种爆发的感动和无限的联想。

(b) 以白描手法勾勒人物心理感受,展现直抒情怀的风气。
作者以白描手法,清新明朗的笔触,用淡雅的语言,叙述少女参与春日游和
后续的感情活动。虽然没有描写少女的外貌,却能够把少女坦率的性格表现
出来。春天的活力和气氛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向往。作者用简练的笔墨先描
绘那个与传统形象不符的“不羁”姑娘,然后让她说出那些热情、爽朗、率
直、大胆的话来,非常传神。长于勾勒,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感受,笔调疏
放秀美,开启了用词直抒情怀的风气。
第四 章 五代词赏析  55

(c) 语言朴质、清新,节奏紧凑
这首小令语言朴质自然明快,节奏急促紧凑,长短有致的句式,表现突发的
情素,不计后果却扣人心弦。

此词带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在“花间”词中独具一格。韦庄以真率的语言,
描写内心的情感,这在当时以婉约含蓄为正宗的文艺领域里要算是别开生
面,独放异彩。

自测 4.1

韦庄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两人并称“温韦”。试举例说明两人词风的特点。

活动 4.1

词中的“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这两句自古以来解说纷纭,有人解释
为“即使被他无情无义地抛弃了,也不后悔”(见胡翼云《唐宋词一百
首》注),也有理解为现代的“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感情态度。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
56  第四 章 五代词赏析

4.2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虞美人》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是李煜的绝命词。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
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其中“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虞美人 李煜
① ②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
③ ④
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 了:了结,完结。

② 故国:指南唐。

③ 雕栏玉砌:雕花的栏杆和白玉石的台阶。这里泛指豪华的宫殿,意指远在金陵
的南唐故宫。

④ 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4.2.1 作者生平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徐州人,是南唐中主李璟第六
子。宋建隆二年(961)在金陵即位,在位 15 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
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
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
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宋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
他 42 岁生日,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
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第四 章 五代词赏析  57

李煜多才多艺,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他早期作品大部分描写宫廷享
乐生活,率真、纵情,风格清丽;国亡后则多抒写对故国和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
身世,表现了人生无奈的感伤情绪,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与意境上,李煜
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格调,抒写个人的悲欢离合,对词的发展起了推
动作用。原有集,已散佚。后人把他及其父李璟(中主)的作品,合刻为《南唐二
主词》。《唐宋全词》集其词 46 首,《全唐诗》编入其诗 18 首。

4.2.2 时代背景
这首词是李煜亡国之后被俘虏到开封,封为违命侯时候写的。李煜到了开封之后,
过着幽禁的日子,受到非常屈辱的对待。据说宋太祖经常召见小周后,每次小周后
回到李煜身边时,终日以泪洗脸。李后主对昔日沉湎于享乐,不思进取感到后悔,
词中经常表露悔恨的情绪。据说,这首《虞美人》写好之后,于他生日七月七日那
天晚上,在开封的寓居里宴饮奏乐,叫歌伎进行演唱,声闻于外。后来宋太宗知道
了这件事,从词句里觉得他有故国之思,还没有完全忘记他以往的身份,就命令秦
王赵廷美赐他牵机药,把他毒死。因此,这首词可说是李煜的绝命词。

4.2.3 思想内容
此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却是
余味无穷。

“春花秋月”是自然界之物,最容易勾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联想,越是美好的事
物,越使作者感到烦恼,于是他劈头就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
候这样的自然规律才能了结呢?此问来得忽然,令人不禁愕然。这些美好的事物只
会让一个亡国之君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的回忆,今昔对比,只有悔恨难受。
而且这种悔恨是绵绵不断,周而复始的,就如那春花秋月那样。
58  第四 章 五代词赏析

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是多么的美好,但是这一切都
已经成为过去,不再回来。自然界的美好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美好却永远成为
过去了呢?自然界的规律总是一再提醒他过去的美好,“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
不堪回首月明中。同时也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一
个“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哀痛!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
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接受苦痛的折磨。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在月圆的时刻,不该
将今日的狼狈和昔日的欢乐对比,然而“不堪回首”,毕竟还是回首了。回首
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应该都还
在吧,但确定的是人事已非,美好的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

最后,词人的满腔悲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具体可感。愁思如春水
般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般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
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
了。

4.2.4 艺术特色
这首词明白如话,所有的字句都是人们所熟悉的。正因为太熟悉了,反倒难于理解
到其中的好处。这首词在起结、上下片的接搭处,以及立意和修辞方面都有很了不
起的成就,让人赞叹。

(a) 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周而复始和人生的短暂易逝,
感慨深沉。
词的首句,可说是一无依傍,劈空而来。“春花秋月何时了?”本来春花秋
月年年皆有,年年如此,人所习见,但经过诗人这一点出,就不再寻常,自
然界美好事物周而复始,其永恒和人生短暂的对比,就显现出来了。这首词
第四 章 五代词赏析  59

通过很普遍的自然现象就道出了深刻的哲理。“往事知多少”就一下转到人
生现实中来了,实际上是说,以往的一切美好事物,都一去不回头了。这一
无常现象,和上句的永恒哲理,构成鲜明的对照,极为震撼。这两句把 自然的
美好和现实的无常寓意其中,形成对比,内涵非常丰厚。下一句“小楼昨夜
又东风”,用的是吞咽式的缩笔。“又”字,这是承接第一句“春花秋月何
时了”而来的,点明李煜降宋后又过了一年。光阴不断流逝,这本是一般人
都有的感慨,但作者曾为一国之君,从天堂落入人间地狱的他感慨就很不一
般,才会引起对故国的回想。“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用放纵之笔,从
心底大声呐喊。

下片承接上片结句之意,勾搭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两句,这
两句对照的写法又和上片开首两句的写法相一致,遥相对应。所不同者,上
片前两句是以自然景物发兴,下片前两句是宫廷建筑设想,这又是同中有
异。这上下片的六句,在结构上颇具匠心,却又自然不过。几度运用两相对
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周而复始和人生的短暂易逝,感慨深沉。
反复对比和回环相应,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b) 比拟、夸张的手法结成一体应用自如。
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是把压抑心底深处
的感情尽量倾吐出来,宛如长江之水经过曲折回旋,再进入平地而一泻千里
了。这首词,结句以比拟、夸张的手法结成一体,把愁和春江之水相提并
论,形象逼真。

(c) 句式长短多变,节奏紧凑。
而词的长短句式,促节曼声,如水般浩荡荡荡、动人心弦。“问君能有几多
愁”,当为二五句式读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为二、四、三句式
读出,节奏与感情配合无间使人回味无穷。
60  第四 章 五代词赏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给李煜词的评价最高,认为他的赤子之心,可以写出如血
书般的作品,用生命来写词,所以境界尤高。

活动 4.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尤其赞美李煜词,试从《人间词话》中找出有关李煜的评语,尝试了解其意。

自测 4.2

《虞美人 · 春花秋月何时了》充分表现出李煜的亡国之痛,试举例说明。

4.3 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
这首词抒写一种无以名状的感伤之情,那是作者对人生感到迷惘和得不到解脱的苦
闷。

鹊踏枝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
后。

注释

① 青芜:丛生的青草。
第四 章 五代词赏析  61

4.3.1 作者生平
冯延巳(903–960),一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五代
著名词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南唐开国时,因为多才
多艺,先主李昪任命他为秘书郎,让他与太子李璟交游。后来李璟为元帅,冯延巳
在元帅府掌书记。李璟登基为中主的第二年,即保大二年(944),就任命冯延巳
为翰林学士承旨,到保大四年(946),冯延巳终于登上了宰相的宝座。第二年,
陈觉、冯延鲁举兵进攻福州,结果死亡数万人,损失惨重。李璟大怒,准备将
陈觉、冯延鲁军法处死。冯延巳为救两人性命,引咎辞职,改任太子太傅。保大六
年(948),出任抚州节度使,在抚州呆了几年,也没有做出什么政绩。到了保大
十年(952),他再次荣登相位,当政期间,先是进攻湖南,大败而归;后是淮南
被后周攻陷,冯延鲁兵败被俘,另一宰相孙晟出使后周被杀。958 年,冯延巳被迫
再次罢相。两年后,他因病去世,终年 58 岁。

冯延巳作品在五代北宋之间,对于词的发展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他的词从表面
看来,未曾脱除五代一般小令的风格,不过是描写一些闺阁园亭之景,伤春怨别之
情;然而若深入分析,其内容和意境,较之前人,已有开拓。冯词对感情之抒发虽
然还有所局限,但是他所表现的主观抒情,可以产生直接感发之力,传达出感情之
意境,使人能够感受到他的情绪,因此引发一种丰美的感发和联想。冯延巳的词集
名为《阳春集》,得词 119 首,除去他人所著误入者外,仅存九十余首。

4.3.2 时代背景
比较其他词人,冯延巳可说是一个生活优裕、仕途顺利的词人,官至宰相。也因为
身居高职,更让他体会世事无常,而心生怅惘。这首词中所抒发的正是他对现实生
活的深刻认识和感受:苦闷、彷徨、哀怨、希望和追求。整首词不写具体情事,只
抒发一种寂寞惆怅的情绪。似离愁,又似怀人或伤春复杂愁思。
62  第四 章 五代词赏析

4.3.3 思想内容
“谁道闲情抛弃久?”词一开头就说明是“闲情”,是自寻烦恼的苦闷,经常在特
定的时候浮现,而且以为早已经摆脱掉的,即所谓“抛弃久”。但事实却不
然。“谁道”二字是对“闲情抛弃久”的否定,也就是说即使此刻消除了,以后还
是会出现,无法摆脱。

起头用问句,表现出作者内心经过一番思索才说出来的。这种“闲情”总是常常出
现。“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春天是希望的季节,也是最容易引起伤感、失
落、惆怅的季节。说“依旧”,正见此情之难以弃绝。它好像是一种顽固的心病到
了春天一定发作。于是只好对花饮酒,原本是想借酒浇愁,却因愁上加愁,使自己
红润的颜容变得憔悴了。意在言外,说明作者明知不应该如此消极,却又阻止不了
自己的消极,大有折磨自己的意向。

下片“河畔青芜堤上柳”将绵延不绝的青草和堤上柔丝千缕的杨柳暗示思绪之多之
乱。“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名为“新愁”,其实还是旧愁,因为“惆怅”依
旧,年年都有。作者想要摆脱苦恼,然而愁思总是缠绕不去。最后横接两句景语作
结,化作余音不尽,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由于有心事,作者独自站在小桥上凝
思出神,料峭春风吹起两袖,不觉凉意透入肌骨。待回到家里时,已是夜色朦胧,
万籁俱静只见一弯新月已悬挂在远处的平林之上。这一写景,就境界全出,留下无
尽的想象空间。

4.3.4 艺术特色
这首词是冯延巳的代表作。从词中所写情事来看,词人要抒发的是抽象的“闲
情”,那是无以名状的“惆怅”。词人感到这种闲情愁绪难以抛弃,随着花的开
放、草的青芜、柳的飘拂,年年依旧袭上心头,让他无可奈何,不得不接受每年一
度的折磨。在孤立的沉思中,他病酒以致容颜憔悴,却又不能自拔。这种情绪的抒
写,是个人的感受,与“花间词”所写的艳情相思有极大的不同。虽然词中所用
第四 章 五代词赏析  63

的意象和“花间词”相似,然而,冯延巳词对情的抒写,已经从外在的感官感受转
入内心感情的刻画。

从抒情的特征和境界来看,冯词描述的情绪和氛围没有特定对象和范围,而是一种
难以言状的内心情感,朦胧幽深,不具体指向何事。这是冯词对温、韦的继承与拓
展。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此词“可谓沉着痛快之极,然却是从沉郁顿挫来”,词的
上片,采用反问语气以及自问自答的方式展开内心独白,又以季节的周而复始说明
这种情绪的长久存在,强调作者强烈感受到这种情绪的存在和顽固可谓痛快之极。
作者不断地咀嚼这种无奈的愁绪,曲折地表现了词人盘旋郁结的内心世界。既然无
法“抛弃”,作者只好接受情绪的折磨,对花醉酒,虽憔悴而无悔了,这其中隐含
了内心极大的痛苦和惊觉生命流逝的震撼,可谓沉郁之至。

词的下片,词人把这种迷惘与困惑的情绪带入“河畔青芜堤上柳”的意象中,隐含
着绵远纤柔、无穷无尽的情思与愁绪,这是此词幽微之处。末句描写词人在夜深人
静之时,犹然独立郊外小桥,任风吹衣袖,当月上林梢头,作者的姿态更显得孤
零、凄苦。

深邃朦胧的艺术特征抒情真切,个人形象鲜明,开启词人抒写个性化之方向。

自测 4.3
这首《鹊踏枝》写景之妙 ,妙在不言言之。你是否能够从词中找出一些 “非不言也,寄言也”的例句,并加以说明

活动 4.3
尝试将冯延巳这首词写成一篇现代散文或现代诗。
64  第四 章 五代词赏析

 韦庄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善于用清新流
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的感情。他长年流落民间,受到民间词的影响,擅长
用直截决绝之语爱情和愁绪。

 《思帝乡》词中女主人公大胆说出“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的心里话,这是
一种期盼的理想,也是一种自甘奉献、矢志不移的爱情宣言。

 《思帝乡》这阕小令先写季节、风景,后写人物,再抒情;从春日、杏花到陌
上年少,再到将身嫁与,到弃不羞,叙述层层递进,情感步步推进。

 李煜早期作品大部分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率真、纵情,风格清丽;国亡后则多
抒写对故国和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人生无奈的感伤情绪,形象
鲜明,语言生动。

 李煜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具体可感。愁思如春水般涨
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般不舍昼夜,无尽东流。

 “问君能有几多愁”,当为二五句式读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为
二、四、三句式读出,节奏与感情配合无间使人回味无穷。

 冯延巳的词对感情之抒发虽然还有所局限,但是他所表现的主观抒情,可以产
生直接感发之力,传达出感情之意境,使人能够感受到他的情绪,因此引发一
种丰美的感发和联想。

 《鹊踏枝》整首词不写具体情事,只抒发一种寂寞惆怅的情绪,似离愁,又似
怀人或伤春复杂愁思。
第四 章 五代词赏析  65

 《鹊踏枝》中情绪的抒写,是个人的感受,与“花间词”所写的艳情相思有极
大的不同。虽然词中所用的意象和“花间词”相似,然而,冯延巳词对情的抒
写,已经从外在的感官感受转入内心感情的刻画。

语言清丽 亡国之痛

追求爱情 故国回想

春日游 寂寞惆怅

直抒情怀 主观抒情

民歌风味 内心刻画

绝命词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5。

潘慎等著,《唐五代词鉴赏词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王步高主编,《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李敬一,《唐诗宋词名篇精选精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聂安福,《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6  第四 章 五代词赏析

董希平,《李煜》,北京:中华书局,2010。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

张自文,《冯延巳词研究》, 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黄进德,《冯延巳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6。
第五章  北宋词赏析
(一)
预期学习成果
完成本课后,你将能够 :

简介范仲淹、张先和晏殊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鉴赏范仲淹的《苏幕遮 · 碧云天》,分析其思想内容,说明其艺术特色;
鉴赏张先的《青门引 · 乍暖还轻冷》,分析其思想内容,说明其艺术特色;
鉴赏晏殊的《浣溪沙 · 一曲新词酒一杯》,分析其思想内容,说明其艺术特色。

 导言
本章重点介绍范仲淹、张先和晏殊的生平和代表作品。通过鉴赏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张先的《青门引·乍暖还轻冷》及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
杯》,了解它的时代背景、分析它的内容思想,并举例说明它的艺术特色。
68  第五章 北宋词赏析(一)

北宋词选(一)

范仲淹: 张先: 晏殊:


《苏幕遮》 《青门引》 《浣溪沙》
(碧云天) (咋暖还轻冷) (一曲新词酒一杯)

图表 5.1:北宋词选读

5.1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的《苏幕遮》,是北宋初年的代表词作,是一首写秋天思乡、怀念情人
的词,词人借景抒情,秋景怡人,情真意切。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
① ②
阳外。黯乡魂 ,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
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① 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② 追旅思(sì):指怀乡念远的愁思不断袭来。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
第五章 北宋词赏析(一)  69

5.1.1 作者生平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文学家,有政
治才能。他两岁时丧父,家境衰落,不阻碍他勤奋好学,常以天下为己任,宋真宗
朝进士。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康定元年
(1040),西夏元昊反,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前去陕西平定反叛。由于
治军严谨,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使不敢犯。回朝后,范仲淹对
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
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改革,可惜不久由于保守派的反对而不
能实现改革的理想,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
正。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在学术上以易学
著名。他一生论著很多,有诗、词、散文,都很出色,集有《范文正公集》,散文
《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仅存五首,但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5.1.2 时代背景
这首《苏幕遮》词,是范仲淹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时所作。当时主持防御西夏的军
事,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于是有了这首借秋
景来抒发怀抱的绝唱。

《苏幕遮》从西域传入,为唐教坊曲之一,“苏幕遮”即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
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
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70  第五章 北宋词赏析(一)

5.1.3 思想内容
词上片主要写景,景中带情;下片主要抒情,情深意切。

首句点名季节、风景。秋天的天空,高且辽阔,白云在青碧的天空缓缓流动;地上
有一层黄色的落叶,铺满一地。放眼望去,秋天的景色好像波浪般延伸开去,连接
起远处的江水,天连着水,水连着天,再也分不清。而在这一片天水之间,有浓浓
的雾气笼罩。开头四句写景,瞭望开去,一片秋景,由近而远,从天到地,再衍生
前方,最后停驻在江面的烟云上。接着,视线往两旁扩展,从山引出斜阳,从斜阳
引出芳草,芳草又延伸到无边无际的山之外、斜阳之外,从写景到感叹“芳草无
情”四个字来。芳草之外,暗指家乡,作者牵挂的地方。然而斜阳可见,而故乡却
不可见,因此感伤。欧阳修在《六一诗话》说此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
尽之意见于言外。”

下片的一个“黯”字,带出沉郁的心情。每次想起家乡,就不禁黯然神伤。而且这
种思念是接踵而来,无论走得多远,都紧紧跟在身后,唯有在睡梦中回到家乡的情
况,才能纾解心中的忧伤苦闷。也只有坐着回乡的好梦才能睡得安稳。月圆的时
候,如果是一个人,千万别去倚楼望远,因为美景当头,越会想起家乡难以回
去。“明月楼高休独倚”,深一层写出了乡思之苦。诗人只好以酒消愁,谁知“酒
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酒非但不能解愁,反而“借酒消愁愁更愁”终于泪下了。
酒化为泪,那是将愁绪的具体化,更说明了内心之忧伤。
第五章 北宋词赏析(一)  71

5.1.4 艺术特色
(a) 情因景见,景因情生
这首词写的是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羁旅乡思,但是写得迂回往复,曲折多
变,充分表达出一个游子思乡的心情。描写愁绪之远之深,从描写的层次
来看,是从视觉开始,秋景层层有序,由上而下,由近而远,展现开去,
铺满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而乡思离情也油然而生。情因景见,景因情
生。“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一句也把乡愁带到更遥远、无法触及的境
地,增加无奈之情。从夜里思乡难眠,到登楼远望,再到借酒消愁,一层
紧接一层,最后潸然泪下始终没有排解思乡之情。

(b) 意境深远,气象阔大
此词意境深远,气象阔大,将天地、时间概括其中。秋天的苍茫、无尽的
芳草,从上而下,从大到小,由近到远。接着,从视觉到感觉的描写,秋
天衰飒零落寒冷的烟霭,点出了秋天的冷意,外界的气氛和心里的黯然相
互交映,给人心情越低越冷的秋意感受。一个是外在的寥廓,一是内心曲
折深邃,组成一幅立体的图景,延伸到想象中的天之外。最后三句即使是
写景,也是用强烈的主观感情来表达,为下阕的抒情作了有力的铺排。

(c) 造语奇特,表达深切婉曲
下片“黯乡魂追旅思”,写身体和理念的背道而驰,随着旅程越走越远,
思乡的情怀却越来越深,心情也越来越黯然。下阕三、四两句,表面说乡
思旅愁有方法可以消除,即便如此,也只是短暂的麻木,这种情绪无时无
刻不缠绕在心头。此片写得一波三折,造语奇特,表达深切婉曲。
72  第五章 北宋词赏析(一)

结拍两句,从心写到眼,把无形的情思用有形之泪,从灵魂之窗流出,一
种从心里逼出来的忧伤,显得苦到极点的宣泄。借酒消愁,然而酒入愁
肠,却都化作了相思泪,欲遣相思,更增相思。写到这里,旅人的乡思旅
愁郁结至极点然后戛然而止,神伤依旧。

这首词与其他思乡词的不同之处是即使写伤感之事,写景也写得阔远和秾
丽,没有一般写乡思离愁的萧瑟。同时辽阔的意境也衬托出离情的可伤,
有别于其他离愁词的柔靡。

自测 5.1

试说明范仲淹如何在《苏幕遮 · 碧云天》中描写秋景和乡思。

活动 5.1

试列举和秋天有关的事物,说明给予读者如何的感官感受。

5.2 张先《青门引·乍暖还轻冷》
这首词写的是常见的主题“伤春”。

青门引 [宋]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 ,又是去年病。楼头

画角风吹醒 。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第五章 北宋词赏析(一)  73

注释

① 中酒:醉酒。

② 画角:军中号角,因涂有色彩故曰画角。

5.2.1 作者生平
张先(990—1078),宋代词人。字子野,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公元 1030
年(天圣八年)进士。晏殊知永兴军,辟为通判。历官都官郎中。晚岁退居乡里。
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 89。

张先性格疏放,生活浪漫,为人“善戏谑,有风味。”(《东坡题跋》中语)他的
词也有类似的特点。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遣词造句意新,含蓄有韵味、
语言工巧。多写男女离情,或闲适生活。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
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

张先词以婉约著称,因《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被称
为“张三中”。后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

“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

“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

“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

曾以三处善用“影”字,人称张三影。他喜作慢词,对词的形式发展起过一定的作
用。
74  第五章 北宋词赏析(一)

张先的词早年以小令与晏殊并称,晚期多写慢词,与柳永齐名。他在词史上起过承
前启后的作用,促进了慢词创作的发展。从艺术上看,他的小令超过慢词。有《安
陆词》又名《张子野词》,存词 180 余首,于两宋婉约词史里影响巨大。代表作有
《千秋岁》、《天仙子》、《木兰花》等。

5.2.2 时代背景
这首《青门引》是词人伤春怀人之作。通过日常所见的自然现象,传达出人们共有
的无奈和伤感。整首词情味隽永,意境深远。历代词评都针对其艺术特征和审美特
性,对其赞美有加。尤其“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惆怅之情尽在不言
中,意境全出。

5.2.3 思想内容
此词乃写伤春的心情,词中点出时间、季节、所在地、环境和心情。

首两句写春日里天气频繁的变化,很容易让敏感的词人有所感受,时风时雨,时寒
时暖的气候如心情起伏,“乍”字见天气变化忽然,难于掌握。有点暖意的时候,
风雨忽来,一直到晚才停止。接下来点出这是寒食节近清明时的气候特点,寂寞独
处在家的人在百花日渐凋零的时刻,引发怀旧的情怀和忧苦的心境。面对暮春,只
能对酒消愁,直到喝醉。然而这不是喝酒就可以消除的忧伤,而且年年如此,已经
变成了一种病。

下片承上片酒醉而来,说明事与愿违,即使想一醉方休也不得,“楼头画角风吹
醒”,黄蓼园评此句说:“角声而曰风吹醒,醒字极尖刻。”(《蓼园词选》)
凄厉的角声和晚风并至,醉人因此不得不苏醒,暗示愁恨之重。在这么静寂的深夜
里,庭院深深,增加了内心的寂寞和沉重。偏偏正在惆怅之时,月光还把隔墙的秋
千影子送了过来,又触动了内心深处的忧伤。黄蓼园认为此句乃“描神之笔,极希
微窅渺之致。”(《蓼园词选》)“那堪”二字,说明心情的波动,不断起伏。
第五章 北宋词赏析(一)  75

5.2.4 艺术特色
(a)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这首词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风雨、庭轩、残花、秋千影
等清冷、幽微的意象,寄寓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忧苦心境。暮春时候的
气候忽冷忽暖,时有风雨,至晚才停,烘托了词人对世事多变的感触,心
生不安。此词的抒情过程可谓一波三折,从“乍”到“还”到“方”,几
个字都带出天气的忽然变化,其实也暗示情感的转折。“庭轩”一句,则
由天气转写现境和心情,人在封闭的环境中,感官更敏锐,对于时间的流
逝,气候的变化,容易生起对人事变化的悲伤。

此词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因为孤寂而触景怀人的满腔愁苦。上片写词人
春日的感怀,从大处着眼,淡淡写来,极尽沉痛哀伤索寞。

(b) 用语奇特、情感表现深沉含蓄,意味隽永
下片写清醒后的情怀,从细节落笔,语言奇特,含无限思绪。词人调动多
种身心感受,并且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凄凉伤感的氛
围,把心中的情感表现得深沉含蓄,意味隽永。

下片写入夜之后,见景而萌生怀人之情。作者所感怀之情事,应该与秋千
有关,而秋千往往又与女子有关,词人所怀想的莫非是个女子?尤其是暮
春时节,清明近了,花也残了,美好的时光总是容易消失,偏在这时候,
风雨骤起,使独居之人心生寂寞之慨。词人像往年一样,每到这个时候,
必然借酒消愁,以求一年一醉。然而宿醉之际,悲凉的画角声顺着风吹进
重门深闭的庭院,把宿醉的人惊醒,夜色降临,黑夜使人心情更加沉重。
最后两句把感情再推高,正在惘然之时,月光把隔墙秋千的影子送过来,
意境全出。全词感物兴怀,描述可望而不可及的感受,随后才将谜底揭
晓,原来所有的感伤,都是因秋千而起。此词意境深远,幽微。写物不写
人,只写影,然而人在影中,似幻似真,回忆如影,似虚似实,写出回忆
76  第五章 北宋词赏析(一)

过往的词味,让人怅惘,让人回味。张先词以含蓄和韵味著称,此词中得
到了充分印证。

2
对《青门引 · 乍暖还轻冷》甚为激赏,曰:“末句那堪送影,真是描神之笔,极希微窅渺之致。”(《蓼园词选》)试说明之。

作者事迹的文字,结集成 书。如苏东坡的《六一词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试从不同的词话中找出有关张先

5.3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既含伤春惜时之意,也具感慨抒怀之情。

浣溪沙 [宋]晏殊
① ②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
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第五章 北宋词赏析(一)  77

注释

① “一曲”句: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
酒一杯”。

② “去年”句: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已秋日伤感》诗:“流水歌声共不回,
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

5.3.1 作者生平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城(今南昌进贤)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政治家。晏殊从小聪明好学,14 岁即以神童应试,被朝廷赐为进士,后到秘书
省做正字。宋仁宗即位之后,益获信任,历居要职,曾任集贤殿学士,因反对
张耆升任枢密使,得罪刘太后,被御史弹劾。天圣五年( 1027),以刑部侍郎
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
书院讲学,培养人才,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二年( 1042),晏殊官拜宰
相,至和二年(1055),65 岁时与世长辞。

晏殊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
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韩琦连任仁宗、英宗、
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他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
副使,后官拜宰相。
78  第五章 北宋词赏析(一)

晏殊文学成就极高,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
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语言清
丽,声调和谐,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其“无可奈何
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鹊踏枝》)、“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
等佳句,广为流传。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
首。

5.3.2 时代背景
晏殊是北宋时期的太平宰相,一生游刃于官场,是一个理性的人;同时又是一名才
子,具有感性的特质。感性和理性兼备的个性,使他能够在寻常生活中,看到生命
的意义,在闲愁中体会生活的情趣,描写出一种典雅的况味,这首词也是写诗人在
黄昏时分,手持一杯酒,听家姬歌唱新词,感叹着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小燕子重
临故地,一年的时光又过去了,不由得大为伤感和惆怅。他踏着落满香花的小径,
在院子里独个儿徘徊,从自然界中又寻找到生命的希冀。

5.3.3 思想内容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

词的上片咏叹眼前景物的变化,即伤今、也怀旧。“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
是词人饮酒作乐的休闲生活。词人难忘去年那场宴会,和今日的情景无异,甚至今
日置身的亭台也是昔日的场所。重临旧地,不免升起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感叹。
又在“夕阳西下”的时刻,美丽的风景很快就过去,让人不仅惋惜美好时光之易
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同乐的朋友一去不返。“几时回”三字,所表达的是一种明
知道不可能实现,却又期待的心情。
第五章 北宋词赏析(一)  79

下片前二句为晏殊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称为名对。
上句对春光的流逝表示惋惜,下句对巢燕的归来表示欢欣。花开花落乃是自然界的
规律,非人力可抗衡,所以说“无何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往事,一一回到心
头,就好像还在旧巢的燕子那样,分不出是原来的,还是新的,所以说“似曾相
识”。既有依恋,又有惆怅,有遗憾,又有期待。这种深婉的神伤感受,细腻深
远,又不失人生的哲理感悟。此词不仅以词境胜,还以理致胜。这首词表现了一种
对美好事物逝去的伤感,以及物是人非的惆怅。

当然,对一首词应当整体地去把握和感受,不能孤立地抽出一句去理解和欣赏。这
首词如果没有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描
写,就不可能获得巨大的审美功能。试看:天气还是去年的天气,亭台还是旧日的
亭台,然而时光就在这相同的季节,相同的地点中悄悄地流逝了。晏殊词常流露出
一种富贵气,并且自己很得意地说:“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但是,唯独时间,
他是无由增添和无法用权势夺取的,所以眼看落日西下,他心中不免产生无边的惆
怅和人生的哀感。晏殊的这种感叹,正是时间如流、人事如烟的惆怅。

5.3.4 艺术特色
(a)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词之上片将今昔的时空叠合在一起,主要是怀想过去。下片则是借今伤怀
自己的情事。全词如珠玉圆转、晶莹剔透。本来只是个人的悲欢离合,在
晏殊妙笔之下,却是启迪读者对大地自然、人生宇宙的深思,给人理性和
艺术美的享受。
80  第五章 北宋词赏析(一)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有歌有酒有美女,是听觉、
味觉和视觉的享受。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却写出了听歌喝酒的的现境,甚
至气候和场景也呼之欲出。开始词人的心情是轻松喜悦、潇洒安闲的,宾
主尽欢。想起去年今日,大概也是这个样子,一下子把过去带了出来。同
样是去年的天气,去年的楼台,当然也是去年的歌舞美酒,然而有些还是
不一样了。毕竟美好的时光几经成为过去,就好像眼前的夕阳一样,很快
就过去,这样的情况什么时候还会重演呢?词人知道,此时此刻,就好像
去年的那日那时一样,不可能再有同样的心情。即使下一次可以见到同样
的夕阳,可是在场的却不再是同样的人、同样的心情了。从短短的三句
里,词人的心情变化已经是千回百转,各种滋味萦绕了。

(b) 用语生动贴切,氤氲流畅
下片仍然寓情于景,承接上片的感触。“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
来”一联,音韵流畅,浑然天成。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达到一唱三叹
的效果,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此二句渗透词人眷恋的心情和惆怅的心事,
又带有深婉的人生感叹。因为时光是不断往前走的,美好事物始终都会消
逝,但消逝的同时有另一番美景再现。只是景物依旧,人事已非,不可能
原封不动地重现。最后一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说他在落花满地的小路
上,独自一人踱来踱去,表示心情无法平静,既有淡淡的哀愁,又有深深
的无奈。

自测 5.3

试举例说明《浣溪沙 · 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情感内蕴。
第五章 北宋词赏析(一)  81

 范仲淹的《苏幕遮》这首词写的是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羁旅乡思,但是写得迂
回往复,曲折多变,充分表达出一个游子思乡的心情。

 《苏幕遮》描写愁绪之远之深,从描写的层次来看,是从视觉开始,秋景层层
有序,由上而下,由近而远,展现开去,铺满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而乡思离
情也油然而生。

 《苏幕遮》词中将天地、时间概括其中,秋天的苍茫、无尽的芳草,从上而
下,从大到小,由近到远。接着,从视觉到感觉的描写,秋天衰飒零落寒冷的
烟霭,点出了秋天的冷意,外界的气氛和心里的黯然相互交映,给人心情越低
越冷的秋意感受。

 张先的词早年以小令与晏殊并称,晚期多写慢词,与柳永齐名。他在词史上起
过承前启后的作用,促进了慢词创作的发展。

 张先《青门引》这首词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风雨、庭轩、残
花、秋千影等清冷、幽微的意象,寄寓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忧苦心境。

 《青门引》意境深远,幽微,写物不写人,只写影,然而人在影中,似幻似
真,回忆如影,似虚似实,写出回忆过往的词味,让人怅惘,让人回味。

 晏殊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且文学成就极高,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
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

 晏殊一生游刃于官场,是一个理性的人;同时又是一名才子,具有感性的特
质。感性和理性兼备的个性,使他能够在寻常生活中,看到生命的意义,在闲
愁中体会生活的情趣,描写出一种典雅的况味。
82  第五章 北宋词赏析(一)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音韵流畅,浑然天成,用虚字构
成工整的对仗、达到一唱三叹的效果,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此二句渗透词人眷
恋的心情和惆怅的心事,又带有深婉的人生感叹。

借景抒情 感物兴怀

羁旅乡思 宰相词人

秋景 感性和理性兼备

辽阔的意境 对仗工整

阔远秾丽 惆怅的心事

寓情于景 人生感叹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5。

刘扬忠等,《名家解读宋词》,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王步高主编,《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贺新辉等,《宋词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刘扬忠,《晏殊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

季南,《宋词:天风海涛曲,幽怨缥缈音》,合肥:黄山书社,2010。
第六章  北宋词赏析
(二)
预期学习成果

完成本课后,你将能够 :

了解欧阳修、柳永和王安石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鉴赏欧阳修的《玉楼春 · 尊前拟把归期说》,分析其思想内容,并举例说明它的艺术特色;
鉴赏柳永的《雨霖铃 · 寒蝉凄切》,分析其思想内容,并举例说明其的艺术特色;
鉴赏王安石的《菩萨蛮 · 数家茅屋闲临水》,了解它的时代背景、分析其思想内容,并举例说明其艺术特色。

 导言
本章将向你介绍欧阳修、柳永和和王安石的生平和代表作品。通过鉴赏欧阳修的
《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及王安石的《菩萨蛮
·数家茅屋闲临水》,了解其时代背景、分析其思想内容,并举例说明其艺术特
色。
84  第六章 北宋词赏析(二)

北宋词选(二)

欧阳修: 柳永: 王安石:


《玉楼春》 《雨霖铃》 《菩萨蛮》
(尊前拟把归期说) (寒蝉凄切) (数家茅屋闲临水)

图表 6.1:北宋词选读

6.1 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欧阳修这首《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作于其即将离开洛阳之时,是欧词中表达
惜别之情的名篇。

玉楼春 [宋]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
② ③
且莫翻新阕 ,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 ,始共春风容易别。

注释

① 春容:即容颜,或指春景。

② 离歌:指饯别宴前唱的流行的送别曲,如《阳关三叠》之类。翻:演唱,演
奏。阕:歌曲或词一首曰阕,此指曲调。

③ 直须:该当,正当。洛城花:特指牡丹,洛阳盛产牡丹,欧阳修有《洛阳牡
丹记》。
第六章 北宋词赏析(二)  85

6.1.1 作者生平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北宋文
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因其家中有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
棋、一壶酒再加上其本人“一老翁”,故其自号“六一居士”。仁宗时,累擢知制
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时,迁兵部尚书,以太子
少师致仕。他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卒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乐于奖掖后进,苏轼父
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他的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
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
风,刘熙载《艺概》中曾有“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 之
评。今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他一生著述繁富,除文学外,经学研究《诗经》、《易经》、《春秋》,能不拘守
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金石学为开辟之功,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
物、铭文碑刻上千,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
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史学成就尤伟,除了参加修定《新唐书》二百五十卷
外,又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
戒。

6.1.2 时代背景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欧阳修 24 岁以新科进士被授予将士郎,试秘书省校
书郎,充西京(洛阳)留守推官,至景佑元年(1034)秩满回京师,前后整三年。
洛阳三年是欧阳修政治、文学生涯中的重要阶段。在这里,他先后结识了尹洙、梅
尧臣、苏舜钦、张子野、张尧天、谢希深等人。共同的理想和情操使他们结下了深
厚的友谊,并成为终身挚友。尹、梅等人还与欧阳修一道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
主将。欧阳修在西京的交友经历,显示作者创作此词的生活思想背景。
86  第六章 北宋词赏析(二)

6.1.3 思想内容
这首词从饯行筵席上的宾主话别开篇,抒情主人公“拟说归期”,却“未语惨
咽”,故人情深意重,意欲挽留;然自己却离别已定,归期未卜,内心之凄凉,可
想而知。这原本是宾主尽欢的“尊前”宴饮,却因“离别”的诉说而变为伤心
的“惨咽”。前人尊前话别,或涕泪满襟,或哽咽难言,而此处的抒情主人公却拟
说而未语,极力以重逢的欢乐掩饰离别之后的伤痛,在离别的伤感之外亦多了一抹
宽慰的暖色,足见作者文思过人之处。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一句是此词的第一处点睛之笔。作者将一己
的情感引向人生共有的“情痴”,既不有悖于表现传统赠别词中的哀怨之情,又融
入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情到深处,往往是理性难以抑制的。中国古代诗词中
多以“风月”代指男女之间的恋情,然而此处作者所要表达的“情”却既非传统诗
词中所表达的男女恋情,亦与一时一地的风月无关,于淡淡的离愁中透露出“情之
所钟,正在我辈”的意蕴。

过片以“离歌”开篇,与上片所言“尊前”话别遥想呼应。中国古人常以离歌送别
友人,而离歌的演唱是一曲接一曲不断唱下去的。“离歌”甫奏,一曲已是断肠;
若再续新声,则更何以堪!故此处抒情主人公要劝人“莫翻新阕”,因为这一曲离
歌早已令人心中愁肠百结。而“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两句则是此词
的第二处点睛之笔,作者将自身的离别之情引向洛阳城内的春花春风,既扩宽了全
词的抒情境界,又将其与自己离别的愁苦之情紧紧相连,显得格外缠绵感人。

6.1.4 艺术特色
(a) 扩大词境,在离愁中暗寓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
江淹《别赋》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对于离愁别绪的抒写,
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常见主题,故亦多见于历代词家笔端。然而前代词
人在抒写这一题材之时,多局限于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离愁别绪,其
第六章 北宋词赏析(二)  87

词境亦不脱“罗绮粉泽之态”。欧阳修此词虽写离别,然而却能在将自己
独特的人生体验寓于离愁别绪之中,使常情生出奇趣,亦使全词词境为之
扩大,真可谓“才人出手,必有所观。”

(b) 通过白描手法写离情,格外曲折委婉
词作中“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二句匠心独运,将“拟
把”、“欲语”二字置于“归期”和“春容”之前,不仅传神地表现出抒
情主人公那种面对离别时难舍难分,欲说还休的曲折吞吐之姿,更将多少
不忍念及和不忍道出的宛转的深情包蕴其中,真挚自然,神情毕肖。
而“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一句,通过白描手法表现离
歌“翻新”之后,抒情主人公寸肠欲断的苦境,既与“尊前”二句遥想呼
应,又进一步表现出离情已多,愁肠难耐之情,显得曲折委婉,含蓄动
人。

(c) 展现沉郁、放达的风格
全词中最为成功的地方在于“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及“直
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二句,前者以旷逸之语写“情痴”之状
将一己的离别之情引向人类所共有的“情痴”,虽以议论入词却不显呆板
和说教;后者则不惟写看花之状,更“直须看尽”洛阳全城之花,突显其
豪迈不群之境。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欧词此数句时,乃谓其
“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近人薛砺若亦称道此词“可谓道
尽人间一段幽恨闲愁,结语中更于豪放之中寓沉痛之意。从这些前人的评
价中亦可见欧阳修词作中沉郁而又不失放达的风格特色。

自测 6.1
“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在后人的理解中颇有分歧。试说出你的想法。
88  第六章 北宋词赏析(二)

某些心性品格甚至学养襟袍的流露。欧阳修并不只是一个词人,他既是文章能手,又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考古学 家

6.2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抒写离愁别绪的千古名篇,这首《雨霖铃》不仅是柳永词的
代表作,更是宋代婉约词作中的杰出代表。

雨霖铃 [宋]柳永
① ② ③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
④ ⑤ ⑥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
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 长亭:古时设在路旁的亭舍,常用作饯别处。

② 都门:指汴京(今河南省开封)门外,北宋曾建都汴京。帐饮:设帐置酒宴送
行。
第六章 北宋词赏析(二)  89

③ 兰舟:木兰树做的船,指精美的船。

④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难出的样子。

⑤ 烟波:水波渺茫,如烟雾笼罩。

⑥ 暮霭:傍晚的云雾。

⑦ 风情:风采,情怀,亦指男女相爱的感情。

6.2.1 作者生平
柳永(约 980–约 1053),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
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宋仁宗朝进士,
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
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他为人
放荡不羁,少年时混迹于烟花巷陌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
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
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
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柳永的一生有过对官宦生活的不懈追求,他曾两次赴京赶考,面对两次落榜的命
运。第一次落榜时,柳永意气用事,写了首《鹤冲天》发发牢骚。而不知天高地厚
的柳永万没想到就是那首《鹤冲天》铸就了他一生的辛酸。柳永的《鹤冲天》传到
宋仁宗手中,仁宗反复看着吟着,越读越不是滋味,越读越恼火。特别是那句“忍
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真是刺到了宋仁宗的痛点上。三年后,柳永再次参加考
试,一一过关,只等皇帝朱笔圈点放榜。谁知,当仁宗皇帝看到“柳永”二字时,
龙颜大怒,抹去柳永的名字,还在旁批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90  第六章 北宋词赏析(二)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大量制作慢
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
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作品仅有《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

6.2.2 时代背景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描写了作者在秋日离开汴京(今开封)时,和心
上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是叙写别情离意的名篇。

6.2.3 思想内容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词人离开都城,与心上人难舍难分的话别场景。开篇以“寒蝉凄
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点出二人离别的时间和地点。寒蝉声声,表明时令
已到秋季;长亭相送,作者本欲借着这潇潇的秋雨再和心上人多坐一刻,却奈
何“骤雨初歇”,二人最终的离别正一点点的迫近。作者于寥寥数笔之中将自己与
恋人分别时的凄凉心境表现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

后三句紧承上句,进一步渲染惜别之情。既为送别,则必有宴饮;而这本该欢乐的
宴饮却因笼罩着离别的气氛而变得格外沉重,作者意欲以饮酒来宽慰自己,却被即
将迫近的离别之情扰得无情无绪;意欲与心上人多坐片刻,却奈何船夫声声催促开
船,不得不与自己的心上人分离,于千回百转中更见词人内心的重重矛盾和痛苦。

随着离别时刻的到来,作者与心上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亦逐渐进入高潮,二
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心头的万般不舍和留恋之情在这一刻集中爆发
出来,二人紧握双手,泪眼朦胧,心头万般思绪竟不觉化作无语的“凝噎”,一对
有情人的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
第六章 北宋词赏析(二)  91

过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句着重写作者别后的思念。遥想此
去千里,自己与心上人不知何时才能再见,不觉心情沉重,故其眼前所见亦是千里
水面苍茫,“暮霭沉沉”的阴郁凄清之境。作者此处将近景与远景连成一片,并恰
到好处地融入自己不可名状的离别愁思,正是整首词的主旨所在。从词的结构看,
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首词的下阕着重设想自己离别独处之后的凄凉之情。从古至今,“离别”二字中
总蕴含着不尽的愁思与伤感,故作者会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而一想到自己和
心上人在这凄清冷落的秋季分别,更是愁上加愁,如何能承受得起?而“今宵酒醒
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进一步点染了自己别离后的孤独寂寞,无处着落的心
情。浓重的离愁别绪使作者乎精神处于朦胧的状态,今夜酒醒,想必早已是拂晓,
所见到的只是杨柳岸边的晓风残月吧!中国古人送别之时常以折柳为念,以“柳”
与“留”谐音,寓意离别不舍之意。此处以“柳”写个人的难离之情,以“残月”
寓离别之后的难圆之意,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充分而真切,
创造出特有的意境。

全词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数句作
结,将自己与心上人别离之后惨不成欢的设想更推进一步。自己孤身远行,纵有良
辰美景、牵绊恩爱,又与何人说及、何人共享呢?寥寥数语将词人的的思念之情、
伤感之意推向高潮,而全词以问句作结,更显得含蓄隽永,余味无尽。

6.2.4 艺术特色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上阕实写自己与心上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先以凄清冷
落的环境衬托离别之前的不舍,又以“执手相看泪眼”之情态描摹分别之际的依依
不舍;下阕则着重通过心理描写想象自己别离后寂寞独居的寥落之境;全词层层深
入,情景交融,将别离时的不舍与别离后的寂寥冷落刻画得入木三分,读来如行云
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雕琢痕迹。
92  第六章 北宋词赏析(二)

全词起头三句在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的同时亦为全词定下了“凄切”的格调。寒
蝉凄鸣,骤雨初歇,作者寥寥数笔之间即以凄清孤独的秋景营造出一个凄凉的氛
围。“都门”二句则以委婉曲折之笔将自己因离别将近而无心饮酒的心情刻画得十
分逼真,读来如在目前;而“执手”数句则着重写自己与心上人正在两情相依、难
舍难分之际却在船夫的声声催促被迫上路,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
人为之呜咽。过片以“念”字带起,设想离别之后自己与心上人远隔千里,烟波江
山,触目所及皆为“暮霭沉沉”之景,看似句句写景,实则句句含情。

换头以情起,作者在叹息从古至今离别带给人们的千万愁思之余以“更那堪、冷落
清秋节”二句将其推进一层,将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
玉悲秋的情思两者结合起来加以提炼,在借用古人情思表达自身离愁别绪的同时,
亦使其更有新意。“今宵”二句则明写作者想象自己漂泊异地,酒后所见的凄清冷
落之景,实则以“柳”和“残月”寄寓自己的惜别之情,显得含蓄隽永,读来颇有
韵味。结尾则以问句作结,艺术性地将离别之情推向高潮,言已尽而意无穷。

全词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层次分明,写情则感人肺腑,写景则如在目前,无愧
为抒写别离的千古名篇。

自测 6.2
“ 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是柳永《雨霖铃 · 寒蝉凄切》一词中为后人所传诵的名句,试说明其艺术内涵。
第六章 北宋词赏析(二)  93

遣的放荡词人。但是歌酒风流却毕竟只是一种麻醉, 而并非可以长久依恃之物。柳永早年流连歌酒,年 龄老大之后

6.3 王安石《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
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罢相隐居江宁半山所作,词作在抒写自身栖居田园的闲适生活
的同时,亦流露出政治失意的抑郁之情。

菩萨蛮 [宋]王安石
① ② ③
数家茅屋闲临水 ,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 ,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

,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注释

① 数家:一本作“数间”。这句语出唐人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数
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② “花是”句:语出唐人殷益《看牡丹》:“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③ 梢梢:垂长的树梢。新月偃:指月亮呈半月形。这句语出唐人韩愈《南溪始
泛》:“点点暮雨飘,梢梢新月偃。”

④ “午醉”句:语出唐人方棫失题诗:“午醉醒来晚,无人梦自惊。”
94  第六章 北宋词赏析(二)

6.3.1 作者生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因其曾
封荆国公,世人又称其“王荆公”。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早年
在鄞县、舒州等地作地方官,积累了外任的从政经验。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他力图通过新法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
的,但由于其变法程度过于激烈,且急于求成,所以尽管得到了神宗的支持,但还
是引起了保守势力乃至主张稳健改革的苏轼等人的反对,进而引起了北宋历史上长
达数 10 年之久的新旧党争。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罢相退居江宁,从此退出
政治舞台,过着闲居生活。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病逝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
市)钟山,谥号“文”。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强调为文“以适用为本”,主张“文贵致用”,其
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 亦
有情韵深婉之作。他的散文大多是直接为其政治服务的,理足气盛而不盛气凌
人,“往往束千百言十数转于数行中”,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欧阳修曾作诗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
后来谁与子争先。”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词“一洗
五代旧习”,境界醒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6.3.2 时代背景
这是一首集句词,即集诗句为词,这是王安石的发明。他晚年退居金陵,在半山筑
草堂,引水作小港,其上叠石作桥,这首词就记录了他当时的闲居生活。(见吴曾
《能改斋漫录》)
第六章 北宋词赏析(二)  95

6.3.3 思想内容
全词以“数家茅屋闲临水”开头,点出自己新建的草堂依山傍水,环境幽雅。而周
围又有“数家”邻居作伴,既不显喧闹,亦不觉孤单。简朴的居士,幽雅的环境,
无一不表现出退隐闲居生活的恬静自适。垂杨荫里,一位轻衫短帽的老人悠闲地欣
赏着眼前的美景,尽情享受着退隐官场后“无案牍之劳形”的闲居生活。一句“轻
衫短帽垂杨里”,既是作者生动的自画像,又是作者退隐之后宁静生活的传神写
照。

其后二句“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写作者漫步堂前所见。作者漫步堂前,看到
一夜春风吹开了满庭红花,今年花红似去年,而今年之人,却再也不似往年一般踌
躇满志,意气风发。风景依旧,却物是人非;想到自己抱着富国强兵的美好初衷一
心推行新法,却奈何两次罢相、被迫闲居至此,个中酸甜苦辣,尽在不言之中。

过片以“梢梢新月偃”为始,天色已晚,自己最终未能忘记尘世的烦恼,只能借酒
浇愁,以一场大醉来排解自己内心中无处诉说的孤独和愤懑。全词以“何物最关
情,黄鹂一两声”作结,黄鹂的歌声婉转动听,使人暂时忘却了烦恼,此时的作者
看似怡然自得,实则不过是故作旷达之语,是作者的自我解脱之辞。

6.3.4 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集句词,全词集句成篇,借他人之诗句表达自我之情感,抒写自我之
心境,充分展现出词人才富学高的创作功力,是王安石的一个发明。

(a) 文笔精炼、笔意清新、韵味无穷
全词以精练的笔墨勾勒出自己退隐闲居之地的秀丽风光,笔意清新,浑然
天成。全词上片以“数家茅屋闲临水”勾勒出一片充满生活气息和自然风
味田园风光,更以一个“闲”字写出自己与世无争、恬淡安宁的退隐生
活;作者进而以“轻衫短帽”四字勾勒出徜徉在这青山绿水、花红柳翠的
明山秀水之中的自己,显得朴素自然、轻快洒脱。作者虽然并未对自己闲
96  第六章 北宋词赏析(二)

居之地的山水做全景式的描写,但是却以“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一
句写出花开之盛和花红之美,并借此含蓄表达出自己内心中那份物是人非
之感,韵味无穷。

下片入夜之景同样是一派清新沉静。其中看似写自己退隐之后的闲适生
活,实则亦将自己内心的苦闷略表一二——作为一个曾经意气风发的政治
家,自己最终未能如陶渊明那样超然、淡泊,声声黄鹂的啼鸣虽然使作者
暂时忘却了现实的烦恼,却不过是作者的自我解脱之词。词作至此戛然而
止,意味深长。

(b) “集句”中有独创
特 别 值 得注 意 的 是, 这 首 词虽 为 “ 集 句 ” , 但其 中 “ 轻 衫 短 帽 垂杨
里”与“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二句却是作者的原创,这两句不仅创
造了独特的审美意象,而且亦是全词中亮点,故“仅仅承认词人的集句之
奇,恐有失偏颇”(王兆鹏《王安石集》语)。

变法的改革家,王安石在词作里所发出的感慨,就不仅仅是时光的流逝的叹息。为什么词人有如此感慨呢?他的感慨应

蛮 · 数家茅屋闲临水》是一首集句词,即集诗句为词。全词共八句,有四句分别出自四首诗的句子。试列出全部四句及
第六章 北宋词赏析(二)  97

 欧阳修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
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 《玉楼春》中最为成功的地方在于“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及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二句,前者以旷逸之语写“情痴”之状
将一己的离别之情引向人类所共有的“情痴”,虽以议论入词却不显呆板和说
教;后者则不惟写看花之状,更“直须看尽”洛阳全城之花,突显其豪迈不群
之境。

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大量制
作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

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上阕实写自己与心上人的依依惜别之
情,下阕则着重通过心理描写想象自己别离后寂寞独居的寥落之境。

 《菩萨蛮》是一首集句词,全词集句成篇,借他人之诗句表达自我之情感,抒
写自我之心境,充分展现出词人才富学高的创作功力,是王安石的一个发明。

 《菩萨蛮》看似写王安石自己退隐之后的闲适生活,实则亦将自己内心的苦闷
略表一二——作为一个曾经意气风发的政治家,自己最终未能如陶渊明那样超
然、淡泊,声声黄鹂的啼鸣虽然使作者暂时忘却了现实的烦恼,却不过是作者
的自我解脱之词。
98  第六章 北宋词赏析(二)

深婉清丽 铺叙

离愁别绪 口语化

旷逸 集句词

议论入词 退隐闲居

慢词 恬静自适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5。

刘扬忠等,《名家解读宋词》,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王步高主编,《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贺新辉等,《宋词鉴赏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黄进德,《欧阳修诗词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

谢桃坊,《柳永词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第七章  北宋词赏析
(三)
预期学习成果

完成本课后,你将能够 :

了解晏几道、苏轼和黄庭坚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鉴赏晏几道的《临江仙 · 梦后楼台高锁》,分析它的内容思想,并举例说明它的艺术特色;
鉴赏苏轼的《念奴娇 · 大江东去》,分析它的内容思想,并举例说明苏轼词的艺术特色;
鉴赏黄庭坚的《清平乐 · 春归何处》,分析它的内容思想,并举例说明它的艺术特色。

 导言
本章将向你介绍晏几道、苏轼和黄庭坚的生平和代表作品。通过鉴赏晏几道的《临
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
何处》,了解它的时代背景、分析它的内容思想,并举例说明它的艺术特色。
100  第七章 北宋词赏析(三)

北宋词选(三)

晏几道: 苏轼: 黄庭坚:


《临江仙》 《念奴娇》 《清平乐》
(梦后楼台高锁) (大江东去) (春归何处)

图表 7.1:北宋词选读

7.1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这是晏几道的代表作。在内容上,写的是小山词中最习见的题材,即对过去欢乐生
活的追忆,并寓有“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

临江仙 [宋]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
② ③ ④
记得小苹初见 ,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

归 。

注释

① “落花”两句:用五代翁宏《春残》诗:“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
独立,微雨燕双飞。”

② 小苹:友人家的歌女。古时歌女、歌伎是卖唱不卖身的,有的大家闺秀因家境
破落而沦为歌女。歌女中不少才女,能诗会词,常与诗人词客唱和。

③ 心字罗衣:宋时一种领子像心字的罗纱服装,或说罗衣上所绣的图案类似小篆
体的“心”字。此句以“小苹”的着装衬托其娇媚。
第七章 北宋词赏析(三)  101

④ “琵琶”句: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此
句化用其意。

⑤ 彩云:喻美女,此指小苹。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
飞。”

7.1.1 作者生平
晏几道(约 1030—约 1106),生卒年不详,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
(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北宋著名词人。他是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
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他虽为宰相晏殊幼子,然而一生只做过监颍
昌许田镇的小官,不免穷困落魄。他又生性孤傲,既不肯依附权贵,连苏轼想见他
一面也辞而不见,又拙于谋生。在现实社会中既困顿不顺,只好寻找心灵的自我安
慰和寄托。其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赞其词“工于言
情”、“而措辞婉妙,则一时独步。”《全宋词》存录有 260 余首。

晏几道一方面借着对爱情的追求,来建立一个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审美的情感世
界,以消解现实人生中无法摆脱的孤独苦闷;另一方面,把自己辛酸不平的身世之
感,曲折地寄托在男女间的悲欢离合,和女性的失意苦闷之中,既能一吐为快,又
不会获罪于人。如《采桑子》里的“倦客”和《浣溪沙》中“不将心嫁冶游郎”的
孤傲而又凄凉的歌女,未尝不是词人的自我写照。至于“东野亡来无丽句,于君去
后少交亲。追思往事好沾巾。白头王建在,犹见咏诗人”(《临江仙》),更是其
在见惯世情百态之后发自内心的喟叹。

对爱情的生死不渝的追求,几乎是晏几道人生主要的精神寄托。由于与热恋的莲、
鸿、苹、云四位歌女生离死别,相见无缘,晏几道常常建构梦境以重温往日爱情的
甜蜜。他在《小山词自序》中说:“篇中所记悲欢离合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
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他的 260 首词作,有 52
首 59 句写到“梦”。他或在梦中追寻:“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
102  第七章 北宋词赏析(三)

过谢桥。”(《鹧鸪天》)或在梦中相逢:“梦里时时得见伊。”(《采桑子》)
或与对方同梦:“几回梦魂与君同。”(《鹧鸪天》)他的梦,有“春梦”、“秋
梦”、“归梦”、“前日梦”、“今宵梦”等等。缤纷多姿的如梦如幻的艺术境
界,是小山词的显著特点。

7.1.2 时代背景
晏几道曾在《小山词·自跋》中自述其作词的原因:“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
龙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
之,为一笑乐而已。而君龙疾废卧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
使,俱流转于人间。”可见,晏几道的多数词作都是为这两家的歌女写的,而这首
词所要表现的正是自己与歌女小苹之间的恋情。

7.1.3 思想内容
词之上片写“春恨”,以春景为烘托,写今日“梦后”“酒醒”的无尽相思。作者
梦后酒醒之时,发现当年那些曾经留下快乐记忆的地方如今已是楼锁幕垂,词人独
处一室,在寂静的阑夜,更感到格外的孤独与空虚,去年离别时的哀愁再次涌上心
头。这里的“梦”字蕴含着多重意蕴,既是写自己醉酒之后得以在梦境中重温去年
相聚之时的欢乐,又可借以感慨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去年春恨”三句写春恨的反复袭扰。这离别的哀愁本就恼人,奈何雨洒落花,更
平添了几分淡淡的忧伤。词人孤独地望着这眼前的一切,看着双飞的燕子,心中倍
感寂寞和凄凉。此处“燕双飞”与“人独立”对看,词人怀人相思之情深、孤独无
依之恨长,于此可见一斑。
第七章 北宋词赏析(三)  103

词的下片进一步展开回忆:“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还记得初次与小苹见面时,她穿着秀有双重心字花纹的罗衣,她端庄温柔的举止、
俏丽秀美的服饰让词人一见倾心,从此再难忘怀。此处“两重心字”一语双关,既
是指小苹所着服饰,亦是暗示她与词人从此心心相印;初见词人的小苹亦有些羞
涩,满心的爱慕之情无处诉说,唯有借着琵琶美妙的乐声,传递胸中的情愫。然而
一对心心相印的有情人却最终天各一方,作者焉能不为之暗自神伤?

结尾两句从对往昔的美好回忆陡然转回现实,将作者的惆怅之感更加推进一步:当
年曾经见证二人山盟海誓的明月尚在,如今物是人非,词人只能遥望这皎洁的明
月,独自在思念的惆怅中徘徊。全词在怀人的同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
的淡淡哀愁。

7.1.4 艺术特色
全词运思巧妙,用笔回环往复,以形象抒情,以境界会意,或虚或实,将抒情主人
公无尽的思念寓于对暮春景物的细致描绘当中,词有尽而意无穷,显得蕴藉含蓄,
清婉自然。

词的上片运用倒叙手法,起始二句由现今的惆怅引向对昔日美好时光的追忆,以梦
后酒醒所见的楼台高锁、幕帘低垂的孤寂之苦对比当年丝竹管弦,轻歌曼舞的相聚
之欢,造境极高,将“伤心人”的真实感受跃然纸上。康有为谓之“华严境界”
(《艺蘅馆词选》),可谓至语。第三句则由“春恨”引入回忆,“花落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二句出自五代翁宏《春残》:“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帷?花落人独
立,微雨燕双飞”,小晏将其后两句化入词中,虽为借用,却浑然天成,另成新
境。燕子双飞,反衬词人孑立的孤单,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和无尽的相思之情,
读来令人倍感惆怅。词人以故为新,点铁成金,足见其手段之高妙。
104  第七章 北宋词赏析(三)

词的下片则重在写“追忆”和“相思”,词人在回忆初见小苹之时并未着力描写其
外貌,而是通过“两重心字罗衣”的服饰和诉说相思的琵琶衬托其外貌之俏丽,才
艺之高妙,心思之聪慧。末二句虽然依旧是写自己对小苹的思念,然而却以“彩
云”借喻,当年照着彩云的明月尚在,而当年月下之人却早已不知去向,抚今追
昔,表现出无限的怅惘和无尽的思念。全词以虚笔作结,自有无穷感喟蕴蓄其中,
情深意厚,耐人寻味。

自测 7.1
晏殊与晏几道是父子,同以词闻名,世人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试举例说明两人词风的异同。

活动 7.1

此词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试举例说明之,并阐述其艺术效果。

7.2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这首词题为“赤壁怀古”,通过写古战场的景象,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感慨,是
苏轼豪放词作中的代表之作。

念奴娇 [宋]苏轼
① 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 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
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
③ ④ ⑤
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 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
⑥ ⑦ ⑧
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 还酹 江月。
第七章 北宋词赏析(三)  105

注释

① 故垒:旧时的营垒。

② 周郎:即周瑜,字公瑾,24 岁时任东吴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赤壁:是三国
(魏、蜀、吴)时,以周瑜为统帅孙(权)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兵的地
方。

③ 小乔:周瑜之妻。

④ 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羽扇:用羽毛制的扇子。纶巾:以丝帛制的头巾。

⑤ 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一作“强虏”,强大的敌
人。

⑥ 华发:花白的头发。

⑦ 一樽:一杯酒。

⑧ 酹(lèi):浇酒于地,表示祭奠。

7.2.1 作者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州(今四川省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
家,是豪放派词人代表,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自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
东坡”。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
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22 岁中
进士,26 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
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
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苏轼曾先后在
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任地方官。他在任时勤于政事,尽己所能为治下百姓谋
福利,颇有政声。由于新旧党争的牵累,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

106  第七章 北宋词赏析(三)

展其政治才干。他 45 岁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59 岁被贬往惠州,62 岁时贬


至儋州,到 65 岁才遇赦北归。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和人生,使他的
创作更深刻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

苏轼的词现存 340 多首,他的词突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


广阔的社会内容,在中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
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
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
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 “词
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7.2.2 时代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是元丰五年( 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
州时所作。苏轼才华出众,又有志为了国家而建功立业,但却因“乌台诗案”遭人
陷害,被贬黄州。幸而他为人心胸豁达,并未因此消沉下去,在畅游长江时写下了
这篇千古名作。这首词描写壮丽景物,追叙英雄人物,抒发激昂感情,显示出豪放
迈逸词风,堪称为后代豪放风格词作的始祖与模范。

7.2.3 思想内容
全词上片着重写景,以“大江东去”开篇,面对长江抒发作者无限之感慨。人生不
过百年,那些旧日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今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有滔滔江
水依旧奔流不息。作者此处以“大”形容长江之广阔,以“东”说明江水滚滚奔流
之方向,使读者由壮阔的江景联想到岁月的变迁,无穷的兴亡感慨由此生发——
众多的历史人物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他们的功业、他们留给后人的遗迹却仍然留
在人间供后人引发无限的怀古情思,这也正是“怀古”的点题。“故垒西边,人道
第七章 北宋词赏析(三)  107

是,三国周郎赤壁”三句直接由古今之幽思回归到“周郎赤壁”,契合题目“赤壁
怀古”之意。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直接描摹赤壁风景。寥寥数语,赤壁雄
浑壮美的风景便如在目前。“穿”、“拍”、“卷”三个字裹挟大力,如泼墨狂
草,一泻千里,将乱石耸立、怒涛拍岸的场面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其后以“江
山如画”四字收束,开阖自如,写得态意纵横,精神饱满。面对奔涌而下的涛涛江
水,使人不禁联想起当年赤壁之战的激烈场面;而面对中国的大好河山,又会使人
想到这个历史舞台上出现过的一幕幕悲壮剧,故作者才会以“一时多少豪杰”为上
片作结。

下片着重抒情。“赤壁之战”可谓群英荟萃,而作者此处笔墨着落的重点在于这场
战役的主帅之一——周瑜。遥想公瑾当年,34 岁即任前部大都督,率精兵 3 万,
与 10 万曹军对垒,自身的满腹才华亦在这场战役中得以充分施展。仕途得意,又
有娇妻小乔相伴左右,可谓英雄少年,气概不可一世;而当其以“羽扇纶巾”的文
士面貌出现,并于谈笑之间使曹操 10 万大军“灰飞烟灭”,更突显其神采焕发,
谋略高超。作者此处将写景与怀古糅合,显然意在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想到周郎少年建功,而自己却年龄徒增,无所作为,心中的不平之气亦在此时
自然流露。词人望着东流的江水,不免想到时不我待,感慨万千,“早生华发”,
亦缘于自己如此之多情;而想到古今人事的变化和自己老大无成的窘境,又不免发
出“人生如梦”的叹息,结尾处词人对月敬酒,将排解自己内心抑郁的良方寄托于
清风明月,使自己的悲慨中超脱而得以如江月一样的澄明透净。

纵观全词,作者以“赤壁怀古”为题贯穿全篇,将瑰丽雄奇的自然风光、雄姿英发
的历史人物以及自己政治失意后欲求洒脱自适的理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高旷豪迈
的风格。
108  第七章 北宋词赏析(三)

7.2.4 艺术特色
(a) 词境扩大、气势磅礴
从总体上讲,这首词境界阔大、气势恢宏,作者以“骏马下注千丈坡”的
雄健之笔,生动地表现了“怀古”这一主题,并借此将自己的不平心境得
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创造性地刻画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把登临怀古
词推向更高的水平。故南宋胡寅《题酒边词》评云:“及眉山苏轼,一洗
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远望,举首高歌,而逸怀之
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柳氏为舆台矣。”

(b) 以衬托手法塑造鲜明人物形象
这首词的另一成功之处在于巧妙地借用衬托之手法,词人目送大江东去,
遥想三国赤壁之战时的激烈场面,可谓逸兴遄飞,胸中豪气喷发而出;而
其中又有小乔的倩影、周郎羽扇纶巾文士形象作为点缀,刚柔相济,舒放
自如,用墨不多而人物形象却异常鲜明,颇见词家之功力。

自测 7.2
为何说东坡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远望, 举首高歌,而逸怀之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古》乃千古绝唱,历代有关此词的图画、书法和编曲等文化产品极多。试从互联网搜索有关《念奴娇 · 赤壁怀古》的
第七章 北宋词赏析(三)  109

7.3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
这首词题为“晚春”,是一首惜春词。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
② ③ ④
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

注释

① 唤取:叫唤。取:作语助词,表示动作的进行。
② 问取:问也。“取”同上均为语助词。
③ 啭(ZHUÀN):婉转也,动听的鸟鸣声。
④ 因风:趁着风势。因:此应作“被”字解。被风所逼也。飞:通行本
作“吹”。

7.3.1 作者生平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
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英宗治平四年( 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
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
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元祐元年为《神
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绍圣初,新党谓
其修史“多诬”,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安置黔州(今四川彭水)等地。崇
宁二年因湖北转运判官陈举参奏其旧作《荆南承天寺塔记》中有“灾幸谤国”之语
而再获谪命,羁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崇宁三年(1104)五月至贬所,崇宁四年
(1105)年卒,年 61,私谥文节先生。《宋史》有传。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
110  第七章 北宋词赏析(三)

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全宋词》收录其词一百九十馀首。《全宋词补辑》
又从《诗渊》辑得二首。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
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
黄”,为“江西诗派”之祖,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
新奇。他的词与秦观齐名,有“当代词手,秦七黄九”之誉,词风流宕豪迈。

7.3.2 时代背景
黄庭坚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放逐,遍尝世态炎凉。词人在这首《清平乐春归》
中将自己这种独特的人生体验融入“惜春伤春”这一传统题材,内心孤寂之情跃然
纸上。

7.3.3 思想内容
这首词的主题是“惜春”。全词以问句开头,一句“春归何处?”道尽了词人心中
对春的眷恋;自己的问题没有得到春的回答,于是词人开始自己试着追寻春的踪
迹,但结果却是“寂寞无行路”。这曾经带给大自然无限生机和活力的“春”,
竟然就这样匆匆归去,甚至无人知晓它的去处,其寂寞和孤独可想而知。“若有人
知”四字恰恰表明,春之归去无人知晓,否则像词人这样的惜春者一定会“唤取归
来同住”。过片设问“春无踪迹谁知”,实则表明春之归去无人知晓,而最爱在春
天千啼百啭的黄莺也因自己的歌声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飘然离去。寥寥
数语,不仅道尽“春”的寂寞,亦委婉表达出作者心中无尽的惆怅与孤独。

前人惜春之词,往往局限于春光不在而带给自己的无限忧伤,而黄庭坚这首词的妙
处在于突破前人之藩篱,赋予“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以“春”之离去无人问
津,无人知晓的寂寞来表达自身的无人理解的孤独惆怅,显得颇有新意,亦可见作
者文思独到之处。
第七章 北宋词赏析(三)  111

7.3.4 艺术特色
(a) 风格清新,语言新巧
这首词的最大特色在于作者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融入伤春惜春这
一传统题材之中,风格清新,语言新巧,词韵隽永,读来给人以耳目一新
之感。

(b) 词风流宕豪迈
全词运笔曲折,跌宕起伏。词人开篇不言自己对春的惜别和留恋,却从春
天说起,于寥寥数语中将自己追寻春归之迹的过程写得曲折婉转。词人从
惜春到寻春,不断追寻却又频频失望,最终怀着无可告慰的心情望着黄鹂
飞过,蔷薇花开;其言有尽而其意无穷,引人深思。

(c) 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全词的另一特色在于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作者将自己的惜春之情融入寻
春之路,将内心之孤寂无助外化为春归之无人知晓、寂寞寥落,于春归之
路的幽静中突显黄鹂的啼声百啭,妙趣横生,令人读来耳目一新。

活动 7.3

试将《清平乐 · 春归何处》与宋词的其他惜春之作进行比较与说明。

自测 7.3

试说明《清平乐 · 春归何处》中的如何描写惜春之情。
112  第七章 北宋词赏析(三)

 晏几道一方面借着对爱情的追求,来建立一个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审美的情
感世界,以消解现实人生中无法摆脱的孤独苦闷;另一方面,把自己辛酸不平
的身世之感,曲折地寄托在男女间的悲欢离合,和女性的失意苦闷之中,既能
一吐为快,又不会获罪于人。

 《临江仙》中的燕子双飞,反衬词人孑立的孤单,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和无
尽的相思之情,读来令人倍感惆怅。

 苏轼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
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苏轼的《念奴娇》以“赤壁怀古”为题贯穿全篇,将瑰丽雄奇的自然风光、雄
姿英发的历史人物以及自己政治失意后欲求洒脱自适的理想交织在一起,构成
了高旷豪迈的风格。

 黄庭坚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放逐,遍尝世态炎凉,在《清平乐》中将自己
这种独特的人生体验融入“惜春伤春”这一传统题材,内心孤寂之情跃然纸
上。

 黄庭坚的《清平乐》赋予“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以“春”之离去无人问
津,无人知晓的寂寞来表达词人自身的无人理解的孤独惆怅,显得颇有新意。
第七章 北宋词赏析(三)  113

物是人非 刚柔相济

倒叙 高旷豪迈

诗庄词媚 惜春伤春

登临怀古 寻春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5。

刘扬忠等,《名家解读宋词》,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王步高主编,《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贺新辉等,《宋词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王双启,《晏几道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

王水照,《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王水照,《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黄宝华,《黄庭坚诗词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吴言生等,《黄庭坚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
第八章  南宋词赏析
(一)
预期学习成果

完成本课后,你将能够 :

了解秦观、周邦彦和李清照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鉴赏秦观的《鹊桥仙 · 纤云弄巧》,分析它的内容思想,并举例说明它的艺术特色;
鉴赏周邦彦的《浣溪沙 · 雨过残红湿未飞》,分析它的内容思想,并举例说明他的艺术特色;
通过鉴赏李清照的《一剪梅 · 红藕香残玉簟秋》 , 分析它的内容思 想,并举例说明它的艺术特色。

 导言
本章重点介绍秦观、周邦彦和李清照的生平和代表作品。通过鉴赏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周邦彦的《浣溪沙·雨过残红湿未飞》及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
残玉簟秋》,了解它的时代背景、分析它的内容思想,并举例说明它的艺术特色。
第八章 南宋词赏析(一)  115

南宋词选(一)

秦观: 周邦彦: 李清照:


《鹊桥仙》 《浣溪沙》 《一剪梅》
(纤云弄巧) (雨过残红湿未飞) (红藕香残玉簟秋)

图表 8.1:南宋词选读

8.1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是北宋婉约词人的代表,而《鹊桥仙》又可说是秦词中的佳篇。秦观多词境凄
婉之作,沈雄《古今词话》曾言:“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
唯少游一人耳”,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赞其“虽作艳语,终有品格”,可谓至
语。

鹊桥仙 [宋]秦观
① ② ③ ④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⑤ ⑥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注释

① 纤云:轻盈的云彩。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

② 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③ 银汉:银河。迢迢:遥远。暗度:悄悄渡过。
116  第八章 南宋词赏析(一)

④ 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诗赋家多以“金风”、“玉露”并用代指秋天。李商
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⑤ 忍顾:不忍回头看。

⑥ 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

8.1.1 作者生平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省高邮
县)人,北宋后期著名婉约词人。宋神宗元丰八年( 1085)进士,元祐初苏轼荐为
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杭州通判,旋又远徒
郴州(今湖南郴县)、雷州(今广东海康)等地。徽宗立,诏许放还,于北归途中
卒于藤州(今广西梧州藤县)死于道中。建炎四年( 1130),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
“直龙图阁学士”。《宋史》卷四四四有传。著有《淮海集》40 卷、《淮海词》
(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又辑《扬州诗》、《高
邮诗》。

秦观少时见苏轼于徐州。苏轼以为有屈宋才,遂得列门墙,为“苏门四学士”之
一。诗文兼擅,惜为词名所掩。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
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的词作
婉丽清华,淡雅轻柔,被誉为婉约之宗。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
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
《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尤其是《鹊桥仙》中
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名句(见
《蓼园词选》)。《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则被评家
称做“天生的好言语”(《能改斋漫录》引晁补之语)。
第八章 南宋词赏析(一)  117

8.1.2 时代背景
这是秦观的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
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
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
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牛郎织女的美丽神话在汉魏已广为流传。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女儿,年年劳作,织出
锦绣天衣。天帝悯其孤苦,将其嫁给天河西边的牛郎。牛郎织女婚后的生活虽甜蜜
和谐,但织女的纺织工作亦因此而荒废,天帝震怒,责令织女回到天河东边,一年
只允许他们在七月七日晚上(七夕)相会,鸟鹊为之搭桥引渡。这是古人参照天象
而创造的美丽神话,富有民间色彩。

《鹊桥仙》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其调始见于欧阳修词,取词中“鹊迎桥
路接天津”句意调名;又名《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双调,五十六
字,仄韵。

8.1.3 思想内容
词作上片写牛郎织女相会之景。天边的轻云千变万化,恰似织女一双巧手织就;空
中流星飞过,为这一对隔着迢迢银河相望的有情人传递着彼此的相思之恨。二人在
秋风白露来临之际的七月初七相会,虽说是经过长期分离之苦后的相逢,但其间对
诉衷肠,互吐心音的柔情蜜意要胜过人间无数的欢乐时刻。

下片重在写情,牛郎织女的相逢是那样美好,但却又是那样的短暂,纵有万般柔
情,却最终不得不面对再次的分离。一句“忍顾鹊桥归路”,道出了二人心中多少
临别时的依恋与怅惘!结尾两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词人以直白、豪爽的语言作
结,认为只要二人“两情久长”,就不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既歌颂了牛郎
织女坚贞不屈的爱情,又使全词收到了异峰突起的效果,可谓匠心独运。
118  第八章 南宋词赏析(一)

8.1.4 艺术特色
(a) 词境凄婉、抒情之绝唱
全词融情入景,开篇看似写“纤云”、“飞行”,实则包含着牛郎织女绵
绵不尽的相思之情;下片以“水”喻二人相会之温柔缠绵,以“梦”喻二
人相会之短暂;于无声处表现出二人相思之柔情,离别之痛苦,达到“不
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化境。句句写天上双星,句句喻人间之真情,
天人合一,遂成千古抒情之绝唱。

(b) 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
全词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将牛郎织女相聚时的欢乐与离别时的痛楚
和思念交织在一起,使之融为一体,像行云流水般自由卷舒又波澜层出。
悲欢离合,跌宕起伏,词中有抒情、有写景、有议论,虚实相生,达到融
情、景、理于一炉的完美境界。

(c) 结尾构思超然脱俗
全词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结尾空际转身,一改前词多叹息牛郎织女的悲剧
命运之基调,谓情长不在朝朝暮暮的相伴相依,可谓化腐朽为神奇,构思
超然脱俗。故明李攀龙《草堂诗余隽》赞云:“相逢胜人间,会心之语。
两情不在朝暮,破格之谈。七夕歌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独少游此词谓
‘两情若是久长’二句,最能醒人心目。”

自测 8.1
试分析《鹊桥仙 · 纤云弄巧》的艺术特点。
第八章 南宋词赏析(一)  119

活动 8.1

你对“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了解是什么?

8.2 周邦彦《浣溪沙·雨过残红湿未飞》
这首小令写的是少妇暮春怀人,寂寞无聊的情绪。

浣溪沙 [宋]周邦彦

雨过残红湿未飞,珠帘一行透斜晖 。游蜂酿蜜窃春归。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

尽日水沉微 。一春须有忆人时。

注释

① 珠帘一行:指一挂珠帘。

② 衣篝(gōu):即篝衣,把衣服放在熏笼上烘干或烘暖、烘香。篝:熏笼。水
沉微:用沉水香微微地熏。

8.2.1 作者生平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词
人。他历官太学正、国子主簿、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管理音乐的机构)。诗
词文赋,无所不擅。周邦彦被公认为是“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
周邦彦的集子今存《片玉词》十卷,《彊邨丛书》本;另有《清真集》二卷,集外
词一卷,《四印斋所刻词》本。
120  第八章 南宋词赏析(一)

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被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
人,开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他的词多写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
役,内容较窄,但在艺术创意上堪称大家。他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渗入述
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发展了柳永、张先
的慢词。加之语言工丽,多用典故,形成了浑厚、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代表作
如《少年游·并刀如水》,在寥寥 51 字中,不但写故事,重现当时的境界,而且
写对话,如见词中之人,且闻其语,生动地描摹出人物的性格、心态,在词中实为
独创。

8.2.2 时代背景
宋词中描写春闺相思的作品不胜枚举。周邦彦《浣溪沙》这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词,
上阕写春雨之后,落花不起,阳光重现,穿透珠帘;下阕用“金屋无人”说明女主
人已经走出屋门,熏笼上还烘着春衣,渴望迎接那相思的未归情人。

8.2.3 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春闺怀人词。词的上片主要写少妇通过闺中珠帘所见窗外景色。暮春雨
过,残红零落,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透过一带疏篱洒向庭院,游蜂飞过百花丛
中,窃得群花芬芳酿成蜜糖。游蜂尚会归巢,可自己思念的游子却杳无音信,怎能
不令人感到空虚寂寞、倍加惆怅!

过片“金屋无人风竹乱”使全词词境由静态趋于动态。随着少妇目光由室内移向室
外,其心情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其眼中所见“竹”之“乱”恰恰是其内心中心
神不定,意绪撩乱的真实写照。这里的“金屋”化用汉武帝金屋藏娇的典故,陈阿
娇虽盛宠一时,但终究不免被弃长门的悲剧命运;恰如词中这位怀人的思妇,纵有
金屋为室、沉香薰衣,却奈何心上的人儿一去不归,空留自己一人守着着华丽的屋
子,看着薰笼里的沉香一点点燃尽,内心的孤寂与忧伤可想而知。这摇曳不定的竹
第八章 南宋词赏析(一)  121

影,这若有若无的香烟,更烘托出少妇内心中的那份孤独感。故俞陛云《唐五代两
宋词选释》赞其“‘风竹’二句蓄势,则昼静怀人之意,自注笔端矣。”

全词以“一春须有忆人时”作结,一天又将过去,一春又将逝去,而自己所思之人
一去不归,这无边的惆怅和寂寞,都化作少妇心中那一声轻轻的喟叹,似雨后残红
般楚楚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读后不禁掩卷深思。

8.2.4 艺术特色
(a) 情景相融,浑然天成
全词情景相融,浑然天成,可以说是清真词中小令之佳篇。词的上阕重在
写景,雨后残红,落花不起,夕阳西下,一抹斜辉将整个画面渲染成了淡
淡的金色,蜜蜂采花归来,三句既点明了时序环境,又在读者面前展现出
一幅趣味盎然的春景图。而在写到游蜂采花而归时,作者以一“窃”字将
蜜蜂采花的过程刻画得活灵活现,可谓避俗出新之笔。下阕由景及情,动
静结合。以风吹竹林之“动”衬托金屋无人之“静”,以薰衣沉香
之“微”衬托少妇所盼之人归期之渺茫;静景之中,更易使人触动幽怀,
心中愁闷之情更添一层。末句“一春须有忆人时”则将全词之感情推向最
高潮,使一切之前的景语皆化为抒情主人公的深情之语,情意绵绵,使人
读罢尚存意犹未尽之感。

(b) 结构严密,层次分明,语言清新
全词结构严密,层次分明,语言清新隽永,含蓄动人。短短四句二十六
字,即景抒情,前后呼应,徐培均《唐宋词小令精华》评曰:“就艺术而
言,[浣溪沙]词的体制,前两句一组,较易工稳,后一句如一只脚,则难
稳难工,因为不用气力便收煞不住;过于用力便轶出题外。此词通体停
匀,轻重平衡,尤以两结轻灵蕴藉,如一足亭亭玉立,饶有无穷情致。”
钱鸿英《周柳词传》中赞其“小令能写得如此精密,系功力深厚所致”,
足见清真词精华深妙之特色。
122  第八章 南宋词赏析(一)

内容意境方面的评价,历来乃颇有异辞。周词往往有“令人不能遽窥其旨”的遗憾。请问你同意以上这个说法吗?试举

活动 8.2

怀人相思是唐宋词和现代流行歌曲的主题,试分析情歌为何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8.3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这是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上片虽
未见一字写“离愁”,却将离愁包含其中,含蓄动人;下片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词
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全词轻柔自然,歇拍三句尤为
行家称赏。

一剪梅 [宋]李清照
① ② ③ ④ ⑤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
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又上心头。
第八章 南宋词赏析(一)  123

注释

① 玉簟(DIÀN):光华如玉的精美竹席。

② 裳:古音 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③ 兰舟:用质坚而有香味的黄心木制成的船,泛指精致的小船。

④ 锦书:指书信,古时书信是写于锦帛之上,故称锦书。

⑤ 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

8.3.1 作者生平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省)人,南宋女词人,
婉约词派代表作家之一。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
士出身,曾就学于苏轼,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
状元王拱宸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
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
理。靖康之变后流寓南方,生活颠沛流离。其夫赵明诚病亡后更加孤苦无依,多年
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亦于乱中丧失殆尽。她晚年无依无助,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
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李清照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早年生
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家国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
她所作词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
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诗则留存不多,部
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宋史艺
文志》著录《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俱不传;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
词》等。
124  第八章 南宋词赏析(一)

8.3.2 时代背景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大约写于 1102 年到 1103 年之间。李清
照于 1102 年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感情甚笃,不久赵明诚负笈远游,李清照时时系
念,作此词以抒相思之情。

8.3.3 思想内容
这首词是词人思念自己的丈夫时寄送的作品。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作者以女
性特有的敏感,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的体验捕捉到季节的变化,通过写荷花已
谢、玉簟渐凉点出时间已近深秋。而久别丈夫的词人选择“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来排遣内心的寂寞,一个“独”字,点出自己无人陪伴,独自驾舟出游的孤独。情
由景发,词人荡舟湖上,想起自己昔年与丈夫同游湖上时的快乐,心中更加盼望能
送信的鸿雁为她带来丈夫的消息。秋夜月圆,当“月满西楼”之时,词人在独自登
楼遥望明月,不着一字写离愁,而其离愁自见,孤寂自明。

过片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以落花流水喻青春易逝,盛年难再。既承接上片对
景怀人之意,又开启下片直抒胸臆之情。下片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开
篇,一改前人词作中偏执于倾诉自我感受之弊,将“相思”之苦推及对方,这不仅
体现了词人作为女性特有的敏感,更强调了自己与丈夫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默契,显得温馨甜蜜,别有韵味。

结尾三句再次写自己的感情。词人执着于对丈夫的苦苦思念,百般排解而不得,
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恰恰二句传神地表达出词人沉浸于这种思念之情中不能
自拔,使人读之更觉其思念之深,情感之真挚。
第八章 南宋词赏析(一)  125

8.3.4 艺术特色
(a) 委婉细腻、曲折动人
全词婉转细密,用笔曲折动人。作者特别善于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致捕
捉自己稍纵即逝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化入词中,便是将自己的相思之情移
入景中,字字写景,却又字字有情。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启领全篇,
不仅渲染了深秋时节的阵阵凉意,亦是词人内心孤寂感受的外化——红藕
香残,夏日已过而良人却依旧未归;玉簟生凉,秋日到来而自己却无人陪
伴,孤枕难眠。

(b) 善用白描手法抒情
其后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词
人独自荡舟湖上,眼中所见仍是往年之景,然而今年的自己却格外盼望云
中的鸿雁能传来锦书,明写别后之思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二
句,则更见词人独处之孤寂,营造出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过片一句“花
自飘零水自流”,既使词意不断,又以落花流水之景表达年华不再之感
伤,使读者亦能体会到词人心中的无限愁思。

(c) 语言清丽、锤炼
下片由写景转为独自抒情。词人匠心独运,在将自己的相思之苦推及对方的
同时亦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到自身独特感受——这绵绵的相思之情无处排
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运用语言上的对称所造成的既一致
又矛盾的特点,由外及内,传神地表达出作者浓烈的相思之情;看似脱口
而出,实则却是锤炼之笔,读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

自测 8.3
李清照写词用“白描手法”,却能做到典雅有情致,试以《一剪梅 · 红藕香残玉簟秋》为例,说明其艺术特色。
126  第八章 南宋词赏析(一)

活动 8.3

阅读并尝试了解以下文字,再说出你的看法。

谢桃坊在《百家唐宋词新话》一书中曾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是李清照的名篇,前人评论颇多,以为其“离情欲泪”,“香弱脆溜,自
是正宗”,但关于全词意脉,则语焉不详。关键在于上片的“兰舟”一词
乃清照的自我作占,常被注家误训,如王仲闻先生云“即木兰舟”,胡云
翼先生谓“独上兰舟”乃“独自坐船出游,都与上下文义扦格。这是因为
词的上片描叙抒情环境,“红藕香残”暗写季节变化;“玉簟秋”谓竹席
已有秋凉之意;“雁字回时”为秋雁南飞之时;“月满西楼”,西楼为女
主人公住处,月照楼上,自然是夜深了。若以“兰舟”为木兰舟,为何女
主人公深夜还要独自坐船出游呢?而且她“独上兰舟”时,为何还要“轻
解罗裳”呢?这样解释显然与整个环境是矛盾的。清照有一首《浣溪沙》
(应为《南歌子》)与《一剪梅》的抒情环境很相似,其上阕云:“天上
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凉
生枕簟”与“玉簟秋”;“起解罗衣”与“轻解罗裳”;“夜何其”与
“月满西楼”,两词意象都相似或相同。两词的上片都是写女主人公秋夜
在卧室里准备入睡的情形。此时她绝不可能忽然“独自坐船出游”的。
“兰舟”只能理解为床榻,“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即是她解卸衣裳,
独自一人上床榻准备睡眠了。“玉簟秋”乃睡时的感觉,听到雁声,见到
月光满楼,更增秋夜孤寂之感,于是词的下片抒写对丈夫的思念便是全词
意脉必然的发展了。
第八章 南宋词赏析(一)  127

 秦观的词作婉丽清华,淡雅轻柔,被誉为婉约之宗,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
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

 《鹊桥仙》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
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 《鹊桥仙》全词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结尾空际转身,一改前词多叹息牛郎织女
的悲剧命运之基调,谓情长不在朝朝暮暮的相伴相依,可谓化腐朽为神奇,构
思超然脱俗。

 周邦彦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渗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回环,
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发展了柳永、张先的慢词。加之语言工丽,多用典
故,形成了浑厚、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

 《浣溪沙》在写到游蜂采花而归时,周邦彦以一“窃”字将蜜蜂采花的过程刻
画得活灵活现,可谓避俗出新之笔。

 李清照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
诗文之法作词。

 李清照特别善于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致捕捉自己稍纵即逝的感受;而这种感
受化入词中,便是将自己的相思之情移入景中,字字写景,却又字字有情。

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运用语言上的对称所造成的既一致又矛盾的特
点,由外及内,传神地表达出作者浓烈的相思之情;看似脱口而出,实则却是
锤炼之笔,读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
128  第八章 南宋词赏析(一)

婉约之宗 典雅缜密

情韵兼胜 善于铺叙

乐景写哀 避俗出新

哀景写乐 别是一家

格律派 强调协律

抑扬顿挫 相思之情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5。

刘扬忠等,《名家解读宋词》,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王步高主编,《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贺新辉等,《宋词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徐培均等,《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

徐培均等,《秦观诗词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王强,《周邦彦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6。

钱鸿瑛,《周邦彦词赏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柯宝成,《李清照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0。

刘瑜等,《李清照词欣赏》,济南:济南出版社,2008。
第九章  南宋词赏析
(二)
预期学习成果

完成本课后,你将能够 :

了解岳飞、陆游和辛弃疾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鉴赏岳飞的《满江红 · 怒发冲冠》,分析它的内容思想,并举例说明它的艺术特色;
鉴赏陆游的《卜算子 · 驿外断桥边》,分析它的内容思想,并举例说明他的艺术特色;
鉴赏辛弃疾的《丑奴儿 · 少年不识愁滋味》,分析它的内容思想,并举例说明它的艺术特色。

 导言
本章重点介绍岳飞、陆游和辛弃疾的生平和代表作品。通过鉴赏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陆游的《卜算子·驿外断桥边》以及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
滋味》,了解它的时代背景、分析它的内容思想,并举例说明它的艺术特色。
130  第九章 南宋词赏析(二)

南宋词选(二)

岳飞: 陆游: 辛弃疾:


《满江红》 《卜算子》 《丑奴儿》
(怒发冲冠凭栏处) (驿外断桥边) (少年不识愁滋味)

图表 9.1:南宋词选读

9.1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这首《满江红》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的爱国精神,流传很广,深受
人们的喜爱。这首词感情激荡,气势磅礴,风格豪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有着
强烈的感染力。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 ,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
② ③ ④ ⑤ ⑥
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靖康耻 ,犹未雪;
⑦ ⑧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
⑨ ⑩
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第九章 南宋词赏析(二)  131

注释

① 怒发冲冠:头发直立,顶起帽子,形容为不共戴天的仇恨而愤怒到极点。《史
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② 三十功名:古有“三十而立”之说,意思是人到三十应有功业成就。尘与土:
比喻成就微不足道。这句含有谦虚,或者对自己不满之意,因自己年届而立,
但功名事业(抗御外敌侵略)却如尘土般微不足道,甚至可谓无所成就。

③ 八千里路:指行军路程遥远。云和月:形容日夜、阴晴变化,指日夜在风雨
中行军作战。

④ 等闲:随便,轻易。

⑤ 少年:这里泛指青年时代。

⑥ 靖康耻:指北宋亡国的奇耻大辱。宋靖康元年(1126),金人攻陷汴京(今开
封);次年,掳走徽宗、钦宗二帝,中原沦丧。靖康:宋钦宗赵桓的年号。

⑦ 贺兰山:亦名阿拉善山,在今宁夏和内蒙古交界处。这里是泛指边塞关山。或
指金人、异族侵略者的大本营。

⑧ 胡虏:对金人(女真族)入侵者的蔑称。

⑨ 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这里指金入侵者。

⑩ 朝天阙:回京向皇帝报捷。天阙:天子宫殿前的楼观,代指皇帝、朝廷。
132  第九章 南宋词赏析(二)

9.1.1 作者生平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省)人,中国南宋著名军事战
略家,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在抗金之战中,他是连
结河朔之谋的缔造者。同时又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南宋中兴四将(岳
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他官至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绍兴十一
年,他不附和议,被秦桧所陷,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毒害于大理寺狱。孝宗时追
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岳飞背后有其母刻的“精忠报国”四
字,《宋史》有传。《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岳武穆集》十卷,不传。明徐阶
编《岳武穆遗文》一卷。词仅存三首。

岳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员名将,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人民的敬佩。他在出师北
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
佳作。他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
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9.1.2 时代背景
建炎三年(1129)秋,金兀朮(zhú)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省南京)留守的杜
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
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
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
大破金兀朮,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
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馀,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
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第九章 南宋词赏析(二)  133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
以示褒扬。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
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省
合肥),金兵被迫北还。绍兴五年(1135),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
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
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
(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今武昌)时写下了千古绝
唱的名词《满江红》。

9.1.3 思想内容
词的上片以“怒发冲冠”开头,顿时使人感受到作者胸中喷薄而出的愤懑之情不可
遏止,“凭栏处”三字转而引出作者眼前所见之景,亦使读者的心情随着作者的笔
触感受到其内心汹涌澎湃的感情如潇潇之雨,雨已停歇但词人内心的热情未歇——
想到中原沦陷,山河破碎;想到徽钦二帝至今仍未北还,想到宋金数年对峙,战乱
不断,百姓生灵涂炭,词人怎能不以“仰天长啸”一吐自己内心之愤懑?又怎能不
以“壮怀激烈”的精忠报国之情去完成收复河山之大业?“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年
里路云和月”,寥寥数语道尽词人南征北战所经历的种种艰险与磨难。尽管前路艰
难,但词人依旧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自勉,将珍惜年华投身国家大
业的自觉意识与抗击侵略者、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结合起来,使人肃然起敬。
134  第九章 南宋词赏析(二)

下片以“靖康耻”三字开头,词人的感情亦由昂扬激越转为沉重和悲痛——靖康
兵败,二帝被俘的奇耻大辱尤为洗雪,自己作为宋朝的臣子,如此深仇大恨自然不
能随着时间而泯灭。其后数句感情则再次由沉重转向激越,表达了作者决心挥师北
伐,扫荡残敌的雄心壮志。结尾以“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作结,奏出了全篇的最
强音,精忠报国的豪迈激昂之情充斥其间。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曰:“何
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足见其感动人心的力量。

9.1.4 艺术特色
(a) 气势磅礴,风格豪放,结构严谨
这首《满江红》是岳飞“精忠报国”的誓言,全词气势磅礴,舒放自如,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其之所以能在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并非是出色的
填词技巧取胜,而是将自己内心中收复山河的一腔热忱化为凝注着英雄热
血与生命的铿锵有力之词,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壮怀激烈的报国热情。

(b) 风格豪放
词作开篇壮志凌云之气毕现,“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
烈”数句由外及内,从多个角度展现出词人英姿勃发的形象个性,取得先
声夺人之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两句虽寥寥数语,却
将词人半生的奔波与辛酸涵盖其间,也使读者领略到英雄半生悲绪,九曲
刚肠的多情一面。

从过片开始,词人将胸中的激愤之气、报国之情诉诸笔端,如滔滔江河奔流入海,
气势磅礴,一片壮怀,喷薄倾吐。词人对侵略者的愤恨、对收复山河的渴望、对朝
廷的一片赤诚之心皆由此展现,一气呵成,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和
报仇雪耻、收复失地的决心。今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赞其“读之可以起顽振
懦”,可谓中的之语。
第九章 南宋词赏析(二)  135

自测 9.1
试举例说明岳飞在《满江红 · 怒发冲冠》中所表现的艺术特色。

活动 9.1

《满江红 · 怒发冲冠》已经谱上多种版本的歌曲,或慷慨激昂,或沉重悲愤。试找出不同的版本聆听,并体会不同的感

9.2 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同时也是陆游托物言志的咏怀佳篇。

卜算子 [宋]陆游
① ② ③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
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

① 驿:驿站,古时供传送政府文件的人休息或更换马匹的地方。

② 著(ZHÁO):遭受。

③ 争春:和春天盛开的百花争妍斗艳。
136  第九章 南宋词赏析(二)

9.2.1 作者生平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他生当北宋灭
亡之际。少年时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
时赐进士出身。绍兴二十八年(1158)入闽任宁德县主簿。46 岁入蜀任夔州(今
四川奉节)通判,其后为四川宣抚使幕僚远至南郑(今属陕西)前线,投身军旅生
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山阴,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他在政
治上始终主张坚决抗金,并因此而不断受到朝廷主和的当权派的排斥和打击。

陆游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 9000 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拯救沦陷的人民;一方
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隽永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情状。尤其是
中年入蜀抗金,长期的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他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
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
热情。其诗以豪迈雄放为主导风格。词则兼备豪放、婉约之长。有《剑南诗稿》、
《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词主要收录在《放翁词》。

9.2.2 时代背景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
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
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又被诬陷。

他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一直颇遭时忌,但爱国斗志始终不衰,甚至老而弥
笃。此词或许是他晚年所作,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第九章 南宋词赏析(二)  137

9.2.3 思想内容
词的上片写梅花寂寞孤独的境遇。首两句寥寥数语点出梅花绽放的所在地点是荒凉
的驿站外和寂寞的断桥边。自绽自放的梅花本就显得寂寞孤寒,加之黄昏时分风雨
交加,其寂寞凄冷之景、孤独自持之情可想而知。作者此处既是写梅花孤独绽放、
无人呵护欣赏的遭遇,也是在写自己政治上屡遭排挤打击,无人支持和理解的窘境
——这株绽放于驿外断桥边的梅花,随着四季的轮回默默地开了又落,恰如独自漫
步于此地的词人,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无人肯定。词人在此处既是写梅花的
寂寞,更是在写自己内心的寂寞和孤独。

词的下片重在歌颂梅花之高洁品格:它凌寒开放,“一任群芳妒”却无意与之争春
斗艳;纵使零落成泥,碾为尘土,其芬芳之气尤在,不因形貌之毁而失去本质。词
人此处既是在歌颂梅之卓然不群,同时也包含着对自己生命精神的写照和期许:词
人希望自己也能像这株绽放于驿外断桥边的寒梅一样,不畏世俗所忌,敢于坚持内
心的理想和准则,即便遭遇凄风苦雨,粉骨碎身也绝不与恶势力妥协,始终保持高
洁的情怀和坚贞的秉性。

9.2.4 艺术特色
(a) 托物言志
陆游极爱梅花,其诗集、词集中有大量的咏梅之作。这首《卜算子》托物
言志,借寂寞绽放的梅花表达词人自己的高洁情怀和坚贞气节。

上片首二句以赋笔叙述梅花绽放的地点——驿外断桥,寂寞绽放,无人关
注亦无人顾惜,次二句进一步渲染梅花孤寂的境遇——黄昏风雨大作,点
滴凄清,将片片梅花吹落枝头。纵观整个上片,作者看似句句写景,句句
写梅,实则句句以梅自况,达到“情景双绘”的完美效果。
138  第九章 南宋词赏析(二)

(b) 善用比兴手法
下片作者重在以梅托志。起首便是比兴之笔,作者此处以梅自喻,将梅花
凌寒独放、无意争春与群芳争奇斗艳,一意嫉妒对比,更见梅花品格之高
洁。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本为自然现象,但作者此处将写人与写景交织在
一起,借歌颂梅花之高洁表明自己之心意:纵使如梅花般“零落成泥碾作
尘”,也绝不与浊世同流合污,充分表现出词人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
迎之徒为伍的铮铮傲骨。作者以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比兴仁人志士坚
贞自守之品格,以“只有香如故”一句作结,振起全篇,使读者在钦佩梅
花之劲节的同时,亦为作者之傲骨肃然起敬。

自测 9.2
何谓托物言志?陆游《卜算子 · 驿外断桥边》寄托了陆游怎样的心声?

活动 9.2

中国文学里头,经常借用自然界的事物比喻人品,试举例比喻人品高洁的植物。

9.3 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题为“书博山道中壁”,通篇言愁。

丑奴儿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第九章 南宋词赏析(二)  139

注释

① 层楼:高楼。

② 欲说还休:休是休止,意思是想说又不说。

9.3.1 作者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济
南)人,南宋词人。他出生前 13 年,山东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
21 岁的辛弃疾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高宗召见,授承
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

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他曾进
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条陈战守之策,显示
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但
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
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铅
山一带长期闲居达 10 余年。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其心中一腔忠愤发
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名家。

有人这样赞美过辛弃疾: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
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抗金复国是辛弃疾词作的主旋律,
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志士凄凉闲处老”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除
此之外,辛弃疾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
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
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
140  第九章 南宋词赏析(二)

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
之风”。辛弃疾著有《稼轩词》,有《稼轩长短句》,存词 600 多首。

9.3.2 时代背景
1181 年,宋孝宗淳熙八年的冬末,42 岁的辛弃疾,正是年富力强、大有作为之时,
却被南宋政权罢官,回到刚落成不久的信州上饶郡带湖新居,开始了漫长十年的归
田生活。

这一首词是作者闲居带湖时所作,他常闲游于博山道中,风景如画,却无心赏玩。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
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
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把一首短短的词,写得曲折多变,娓娓动人,高度
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

9.3.3 思想内容
这首词抒写的是作者少不更事之时和历尽世间百态之后两种不同的人生体验。

上片是词人年少轻狂时的真实写照:自己涉世未深,根本不知人间愁苦是何滋味,
却要故作成熟,在登楼赏玩美景之时“为赋新词”,以一些愁苦之词强撑场面,为
文造情。作者年少时虽然可以写出满纸愁情,却无一字出自真意,寥寥数语,将自
己少年时代的那份纯真幼稚神形毕现。

下片则笔锋一转,写自己历尽世事沧桑,遍尝人间冷暖之后的思想情感变化。一
句“如今识尽愁滋味”,将自己半生心怀抗金报国之志,致力于恢复河山之大业却
屡屡碰壁,处处掣肘的遭际委婉道出,不言为何而“愁”却“愁”自在其中郁结。
词人的内心中亦曾渴望找到一吐愤懑之处,但举目四望,现实社会中的南宋君臣早
已被西湖的暖风熏得筋酥骨软,“直把杭州作汴州”了。无论自己如何努力,终究
得不到当权者的认可和支持,故而“欲说还休”。这里作者连写两句“欲说还
休”,
第九章 南宋词赏析(二)  141

将自己“欲吐不能”的悲愤心情推向极致。面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
疾《论盗贼札子》)的现实情况,作者只好以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的“闲话”
作结,看似平淡,却真切地表达出自己言不由衷的苦处,引人深思。

9.3.4 艺术特色
(a) 写作手法、构思奇特
全词构思巧妙,作者健笔一支,将自己少不更事时的“欲赋新词强说愁”
和遍尝人间酸甜苦辣后的“欲说还休”这两种不同的人生体验形成鲜明对
比,生动真切。少年的“说愁”只是“为赋新词”的权宜之计,为文造
情,通篇言愁而不知愁为何物;而在自己谙练世故之后,内心的“愁滋
味”却是为国为民而忧,为自己“志士凄凉闲处老”的处境而虑,是真正
的愁苦,却因现实环境的险恶而三缄其口,“欲说还休”。从这强烈的对
比之中读者既可以真实感受到作者成长轨迹的不断变化,又能够从中真切
体会到作者内心中那份无处诉说的愤懑和忧愁,于含蓄委婉中发人深省。
全词以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结尾,看似是闲来之笔,实则将中国古代
文学中“悲秋”的传统贯穿其中——“秋”即是“愁”,含蓄隽永,可谓
神 来之笔。

(b) 善用叠句
本词的另一特色在于善于应用叠句,上片两句“爱上层楼”叠用,将一个
不涉世事的轻狂少年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同时亦起到了中间枢纽
的作用,将前后文联成一体;下片则以两句“欲说还休”叠用,将自己心
中的愁苦与愤懑渲染到极致,同时亦曲折反应出现实环境的险恶,使读者
更深刻地体会到词人那种“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的伤时之愁、有心杀敌
却报国无门之恨。用语平淡浅易,却包含着深广的忧愤。
142  第九章 南宋词赏析(二)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云:“前是强说,后不是强说”,清刘熙载《艺概·词概》
亦称辛弃疾之长短句“固莫非假之鸣者哉”,前代评家如此评说,亦可见其词内容
含量之丰富,表现情感之真挚。

自测 9.3
辛弃疾的词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善表达爱国之情。试举例说明之。

9.3

君曾经灌录一张演唱唐诗宋词的唱片——《淡淡幽情》,试聆听邓丽君所演唱的唐宋词,并写下所感受的词之意境。

 岳飞的《满江红》之所以在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并非是出色的填词技巧取
胜,而是将自己内心中收复山河的一腔热忱化为凝注着英雄热血与生命的铿锵
有力之词,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壮怀激烈的报国热情。

 《满江红》将壮志凌云之气毕现,“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
烈”数句由外及内,从多个角度展现出词人英姿勃发的形象个性,取得先声夺
人之效。

 陆游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一直颇遭时忌,但爱国斗志始终不衰,甚至老
而弥笃。《卜算子》或许是他晚年所作,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
和政治节操。
第九章 南宋词赏析(二)  143

 陆游《卜算子》既是写梅花孤独绽放、无人呵护欣赏的遭遇,也是在写自己政
治上屡遭排挤打击,无人支持和理解的窘境。

 有人这样赞美过辛弃疾: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热情洋溢,慷慨
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 辛弃疾《丑奴儿》全词以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结尾,看似是闲来之笔,实
则将中国古代文学中“悲秋”的传统贯穿其中——“秋”即是“愁”,含蓄隽
永,可谓神来之笔。

壮志未酬 比兴之笔

气势磅礴 抗金复国

报国热情 鲜明对比

以梅托志 善用叠句

咏梅词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5。

刘扬忠等,《名家解读宋词》,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王步高主编,《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贺新辉等,《宋词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144  第九章 南宋词赏析(二)

龚延明,《岳飞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蔡义江,《陆游诗词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王双启,《陆游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

施议对,《辛弃疾词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齐鲁书社,《辛弃疾词鉴赏》,济南:齐鲁书社,1986。
第十章  南宋词赏析
(三)
预期学习成果

完成本课后,你将能够 :

了解姜夔、朱淑真和吴文英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鉴赏姜夔的《鹧鸪天 · 肥水东流无尽期》,分析它的内容思想,并举例说明它的艺术特色;
鉴赏朱淑真的《蝶恋花 · 楼外垂杨千万缕》,分析它的内容思想,并举例说明他的艺术特色;
鉴赏吴文英的《唐多令 · 何处合成愁》,分析它的内容思想,并举例说明它的艺术特色。

 导言
本章学习内容将向你介绍姜夔、朱淑真和吴文英的生平和代表作品。通过鉴赏姜夔
的《鹧鸪天·肥水东流无尽期》、朱淑真的《蝶恋花·楼外垂杨千万缕》、吴文英
的《唐多令·何处合成愁》,了解其时代背景、分析其内容思想,并举例说明其艺
术特色。
146  第十章 南宋词赏析(三)

南宋词选(三)

姜夔: 朱淑真: 吴文英:


《鹧鸪天》 《蝶恋花》
(肥水东流无尽期) 《唐多令》
(楼外垂杨千万缕) (何处合成愁)

图表 10.1:南宋词选读

10.1 姜夔《鹧鸪天·肥水东流无尽期》
这首怀人词,作于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宵节,题目是“元夕有所梦”。

鹧鸪天 [宋]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

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 ,两处沉吟各自知。

注释

① 肥水:河流名,源出合肥西北将军岭,分为东、南两支。东肥河西北流经寿县
入淮,南肥河东南流经合肥入巢湖。

② 红莲夜:指元宵灯节,红莲指灯节的花灯。古代元宵灯节,士女出游赏玩,正
是结交定情的良宵。
第十章 南宋词赏析(三)  147

10.1.1 作者生平
姜夔(1154—1208),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
南宋词人、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早有文
名,颇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推赏,以清客身份与张镃等名公臣卿往来。
姜夔人品秀拔,工诗词、精音乐、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有诗词、诗论、乐
书、字书、杂录等多种著作,如《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
《诗说》、《绛帖平》、《续书谱》和琴曲《古怨》。

姜夔今存词 80 多首,多为记游、咏物和抒写个人身世、离别相思之作,偶然也流
露出对于时事的感慨。其词情意真挚,格律严密,语言华美,风格清幽冷峻,以其
瘦硬清刚之笔一改前人婉约词之娇媚。其代表作《暗香》《疏影》,借咏叹梅花,
感伤身世,抒发郁郁不平之情。其《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反映现实内容之作,
通过描绘金兵洗劫扬州后的残破景象,表现对南宋衰亡局面的伤悼和对金兵暴行的
憎恨。词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几句,颇受世人称道。他晚年受
辛弃疾影响,词风有所转变,如《永遇乐》(云隔迷楼)、《汉宫春》(云日归
欤) 等,呈现出豪放风格。《白石道人歌曲》中有 17 首自度曲,并注有旁谱,是
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南宋乐谱资料。

姜夔的词风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是格律派的代表作家,对后世影
响较大。其诗初学黄庭坚,后学晚唐陆龟蒙,虽精心刻意词句,但较少纤巧之痕,
诗风清妙秀远,如《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等。所著《诗说》颇有独到见解。他
的生平详见夏承焘《姜白石编年笺校》。
148  第十章 南宋词赏析(三)

10.1.2 时代背景
这首词是姜夔怀恋旧时情人的作品,写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他 20 多岁时,
曾浪迹江淮之间,在淮南合肥结识了一对善弹筝琶的勾栏姐妹,这就是作者在另一
首词《解连环》中所说:“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姜夔自己不仅妙擅词
曲,而且深谙音乐。共同的志趣使他与两姐妹一见如故,感情也日渐深笃。不过由
于作者终身不仕,一直过着江湖飘零、寄人篱下的清客生活,故不得不分手往他处
去。往后虽与两姐妹时有往来,然都不过是萍水一遇,这段恋情的最终结局依旧是
劳燕分飞。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秋,作者重返合肥,是时距初遇已 10 年有余,
所恋情人业已离去,杳无音讯。故其自度曲《秋宵吟》有“卫娘何在?宋玉归来,
两地暗萦绕”之叹。6 年之后的元夕,即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正月十五日元宵
节,作者客居杭州,梦中又与旧时情人相会,醒后感慨不能自已,遂写下了这
首《鹧鸪天》。这一年,上距合肥初遇时已经 20 多年了。

10.1.3 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怀人词。虽然昔日的一对恋人早已各奔东西,但作者心中那份刻骨的相思
却始终难以忘却。词的上阕写作者抚今追昔,梦中相思。望着东流无尽的肥水,20
年前的往事再次涌上心头:昔年与恋人在合肥相知相恋,恰如种下了会结红豆果的
相思树一般,本以为二人的爱情会像东流的肥水那样绵绵无尽,如相思树那样年年
发出新枝,可这段恋情最终以二人劳燕分飞告终。早知我们相见无期,当初又何必
情根深种!夜晚如梦,恋人的音容笑貌如在目前,但尚不如丹青清晰可见,而暗夜
传来的几声山中鸟鸣更让自己的梦境无法继续,词人心中的那份怅惘可想而知。
第十章 南宋词赏析(三)  149

词的下阕重在抒发作者梦醒之后的感怀。作者由元夕而想到春尚未至,看眼前,柳
丝未绿;而反观自身却早已因这入骨的愁思而两鬓先斑。20 年的光阴如流水般匆
匆逝去,自己和恋人之间别离已久,似乎心境早已麻木,故言“别久不成悲”;但
今夜又逢元宵佳节,良辰美景,正是情人还会之期,此情此景,怎能不使词人触景
生情,再次回想起当年那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如今自己与昔日的恋人早已分飞两
地, 个中滋味,唯有两处沉吟,暗自伤怀。

10.1.4 艺术特色
全词一改《花间》以来婉约词之柔媚格调,以清刚之笔写入骨相思之情,使人读之
耳目一新。

词的首句以“肥水东流”起兴,既是点明自己 20 年前与恋人初次相见的地点,又
象征自身绵绵的相思之情不因时光的流逝而远去,如东流之肥水,滔滔不绝。流水
无尽,一对相恋的有情人却从此天各一方,故云“当初不合种相思”也。此处一
个“种”字将抽象的相思之情化为实物,足见 20 年来作者的相思之情早已深入骨
髓。“不合”二字看似是作者的悔恨之辞,实则从另一层面说明词人长期以来饱受
这种情感的折磨,可见其相思之情深。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两句将入梦之时依稀可见恋人的音容笑貌和
山鸟惊梦,梦醒之后内心的惆怅对比,既切合“有所梦”之题,又于无形中将自己
的相思之情、离别之愁推进一层;梦中恋人的音容笑貌虽尚不如丹青所绘清晰,但
却能一解诗人的相思之情;而梦醒之后却依旧要面对二人早已分离的现实。虽不言
惆怅,不言相思,但满心的相思之情早已跃然纸上。
150  第十章 南宋词赏析(三)

词的下阕以“春未绿,鬓先丝”开篇,语取对照,情抱奇悲,富于象外之致。春未
至而词人早已因被浓浓的惆怅染白了双鬓,20 年的时光匆匆走过,今日故地重
游, 却早已物是人非,虽云“人间久别不成悲”,但这种入骨思恋带来的忧伤却
在年年元宵佳节红莲夜晚,情人携手出游之时触动词人内心那块最柔软的地
方;全词以“两处沉吟各自知”作结,余韵袅袅,使人回味不尽,故清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赞其“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全词以短语写长情,意境
空灵蕴藉, 语言自然清新,别有一番清峭隽永的情韵。

自测 10.1
试举例说明《鹧鸪天 · 肥水东流无尽期》的抒情特点。

动 10.1

夔有多首词写他与合肥两姐妹的情事,试找出这些词,并将之与《鹧鸪天 · 肥水东流无尽期》这首词作比较说明。

10.2 朱淑真《蝶恋花·楼外垂杨千万缕》
这是一首惜春的词,题为“送春”。

蝶恋花 [宋]朱淑真

楼外垂 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
② ③ ④
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

潇潇雨 。
第十章 南宋词赏析(三)  151

注释

① “欲系青春”二句:意思说,柳丝似乎想挽留春天,稍作停留,但春天仍然匆
匆归去。系:栓住。青春:春天。

② “犹自风前飘柳絮”二句:柳絮还在随风飘舞,似乎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
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犹自:还在。

③ “绿满山川闻杜宇”三句:春残时节,草木茂盛,杜鹃声声,凄厉哀鸣。它虽
属无情之物,莫非也在担忧人们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这同情的哀鸣。
杜宇:即杜鹃鸟,又名子规鸟,它常在春天的夜里哀鸣。相传为古时蜀帝杜宇
之魂所化,叫声凄厉,好像在劝说旅游在外的人归家。李白《蜀道难》诗: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晏几道《鹧鸪天》:“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
自与行人语...声声只道不如归。”便做:即使。莫也:岂不也。

④ 把酒:举起酒杯。

⑤ 潇潇:形容雨声。

10.2.1 作者生平
朱淑真(约 1135–约 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词人,也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
较丰富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相传为浙江
人,生于仕宦之家。然其所嫁非偶,有彩凤随鸦之叹,婚后夫妻不睦,郁悒而终。
(或云其夫汪纲,宋理宗时任权户部侍郎,朱随夫游宦,后来汪纲纳妾,导致夫妻
失和。)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孝宗淳熙九年
(1182)宛陵魏仲恭(端礼)将 其劫后余篇辑为《断肠集》十卷,此后又有钱
塘郑元佐为之作注,并增辑后集七卷(一本把第七卷厘为两卷,作八卷)。此
外尚有《断肠词》一卷行世。
152  第十章 南宋词赏析(三)

朱淑真的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
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人称之曰“红艳诗人”。作品艺术上成就
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朱淑真书画造诣相当高,尤善描绘红梅翠竹。

朱淑真曾作一“圈儿词”寄给丈夫,信上无字,尽是圈圈点点。丈夫不解其意,于
书脊夹缝见蝇头小楷《相思词》,顿悟失笑:“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
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月
缺了会圆,月圆了会缺。整圆儿是团圆,半圈儿是别离。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
我意。还有数不尽的相思情,我一路圈儿圈到底。”丈夫阅信,次日一早雇船回海
宁故里。朱淑真的“圈儿词”实际是咏月诗的形象化表达,是抽象画的另一种形
态,词人的幽默含蓄风趣演绎得淋漓尽致。

10.2.2 时代背景
宋代有不少“惜春”词。它的内容,不外是一片暮春景色引起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这些暮春景色也不外是纷飞的柳絮、哀鸣的杜鹃和淅沥的暮雨。然而女词人朱淑真
却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拟人手法,将春天的景致和自己的惜春之情表现得委婉
多姿、细腻动人,成为宋词众多惜春之作中别具一格的一篇佳作。

10.2.3 思想内容
词的上片重在抒发作者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全词以“楼外垂杨千万缕”开篇,万缕
垂杨,亦对这春的美丽万般不舍,故亦欲留住这青翠葱茏的春天;但这千丝万缕的
柳丝终究没能留住春天匆匆而去的脚步。次二句写柳絮意欲随春,但终究不知春归
何处。作者这里看似写杨柳,欲系春而春不住,欲随春而亦不知春归何处;实则意
在以杨柳喻自身青春不再,内心孤独愁闷,不知何处才是可以使自己心灵得以休憩
的港湾。
第十章 南宋词赏析(三)  153

过片“绿满山川闻杜宇”一句承上启下,特别是“杜宇”这一意象的出现,使词人
的感情由“惜春”自然过渡到“伤春”。杜宇哀鸣,春日已尽,词人触景伤情,将
内心满腹的惜春之情化作淡淡的忧伤,无限的烦恼涌上心头而不能自已。无奈之
下,她只好把酒送春,可这行将离去的春天竟默默不语,只是在黄昏时分,洒下飘
飘细雨,似乎在与送春的词人道别。风雨凄凄,更见作者内心之惆怅与悲凉。

10.2.4 艺术特色
(a) 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拟人手法,寓情于景
惜春送春,是词人尤喜吟咏的题材之一,但朱淑真这首《蝶恋花•楼外垂杨
千万缕》却更独有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情深。词人匠心独运,在
词的上片中将杨柳赋予人的感情,看似句句写杨柳留春随春,实则句句倾
诉自己心中那份对春天的不舍和依恋。特别是其从暮春烟柳着笔,将杨柳
依依的形象、折柳送别的风俗与自己内心的“惜春送春”巧妙融合,那千
丝万缕,随风飘荡的柳丝,恰如词人千回百转,欲留春住的柔曼情丝一
般,表现出女词人所特有的兰心蕙质;而“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
何处”则将读者的视野由柳丝引向柳絮。词人由漫天飞舞的柳絮想到“随
春且看归何处”,可谓巧思独运。由“系”到“随”,更体现出词人笔下
的杨柳对春天是那样的眷恋和不舍。

(b) 笔调委婉多姿,描写细腻动人
词人将春天的景致和自己的惜春之情表现得委婉多姿、细腻动人。

词的下片从“春归”生出,笔触由惜春之景转向送春之人。词人此处以一
连串凄凉的意象进一步突出自己的伤春、惜春之情,望着漫山遍野的绿
色,听着杜鹃的声声悲啼,词人不禁发出“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的慨
叹。结尾“把酒送春春不语”二句则将全词的感情推向高潮,词人依照旧
俗,依依不舍地把酒送春,但她看到的只是黄昏中点滴林霪的潇潇春雨。
154  第十章 南宋词赏析(三)

词人用一“却”字,将黄昏潇潇细雨变为春的回答,使读者耳目一新,读
罢尤觉韵味无穷。

(c) 语言质朴自然,立意新奇
全词语言质朴天然,了无雕琢痕迹,结构层层递进,立意新奇,用笔委婉
曲折,使浓浓的惜春送春之意从笔端淡淡流出,看似平淡,实则却又无尽
的韵味供读者细细咀嚼。

.2

花 · 楼外垂杨千万缕》这首词题为“送春”,写的是暮春景象。试从词中摘出两个标志暮春季节特征的意象,并简单说明。

活动 10.2

朱淑真词表现出女性词人的朴质天然,试说明男女词人在写情方面的不同。

10.3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
这是一首写羁旅怀人,秋天离愁的词。

唐多令 [宋]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
② ③ ④
怕登楼。年事梦中休 ,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 裙带住,
⑤ ⑥
漫 长是 、系行舟。
第十章 南宋词赏析(三)  155

注释

① 心上秋:这首词开头两句作者用了拆字的方法,将“愁”字分离开,“心”
上加“秋”即为“愁”字。

② 梦中休:在睡梦中过去了。

③ “燕辞归”句:语本曹丕《燕歌行》:“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淹留:久留。

④ 萦:萦绕。

⑤ 漫:徒然。

⑥ 长是:总是。

10.3.1 作者生平
吴文英(1212—1272),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省鄞县)
人。《宋史》无传。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游幕终身,于苏州、杭州、越
州、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
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平生所交,皆一时显贵,
如史宅之、吴潜为宰相,赵与芮为亲王,皆过从甚密。与其他显贵,如贾似道等亦
有酬唱。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困踬以死”(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享
年 60 岁左右。

吴文英的词作数量丰沃,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其词风格
雅致,典丽而工,多雕琢,音律合谐。他继承周邦彦的词风,创出密丽秾艳一派,
对于流派的发展,艺术表现力的丰富,有着积极的作用。尽管他的词题材较狭窄,
却在丰富词体方面有一定贡献。他精通乐理,自度了许多腔调,如《古香慢》、
《霜花腴》、《玉京谣》、《莺啼序》等。《莺啼序》分四片,长达 240 字,为词
中最长的调。词成之时,正值杭州丰乐楼新成,吴文英将它书于楼壁之上,一时传
156  第十章 南宋词赏析(三)

遍。吴文英词有时有雕琢过甚、用意太曲、容易流于晦涩之弊。有《梦窗词集》一
部,存词 340 余首。

10.3.2 时代背景
吴文英是浙江宁波人,南宋景定时,受知于丞相吴潜,往来于苏杭之间。吴文英一
生多为文吏之职,生活很不得意。这首词便反映了他飘泊生涯中的失意之感。

10.3.3 思想内容
这首词写离人秋日里的愁思。

开篇两句统领全篇,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点出“悲秋”和“伤离别”之意:那扰人的
愁绪正是离人心上那个“秋”,心中本已充满离别的伤感,却又恰逢这肃杀凄凉的
深秋,令人伤心神碎,难以自持。作者此处巧用拆字法,一语双关,给读者以耳目
一新之感。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芭蕉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素来就是
秋夜的萧瑟意象,它往往与人的孤寂悲秋感相联系。作者此处将引起自己无限离愁
的原因进一步归结为连绵的秋雨打在芭蕉叶上,点点滴滴,更衬托出其内心中因别
离而产生的万分愁苦。“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三句进一步写作者内
心中的寂寞愁苦——众人皆道今晚天气凉爽,月色正好,可对于词人这个背井离乡
的游子而言,“登楼望月”只能进一步引起他浓郁的乡愁,徒增烦恼;此时的词人
既是在写眼中秋,更是在写“心上秋”,起处“何处合成愁”的答案亦因这三句而
落到实处。

过片“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留”两句在心境上与上片结尾“有明月,怕登楼”相
契合——时光如水,自己少年的欢乐往事已成陈迹,而今漂泊他乡,梦中再忆,不
觉更添几分惆怅。下片开篇“燕辞归、客尚淹留”二句化用曹丕《燕歌行》中“群
燕辞归雁南翔”之意。词人望着南飞的群燕,自己却依旧漂泊他乡,燕归客留,上
承“离人”,下应“行舟”,绾合前后,意脉贯通。结尾三句继续写离人之愁,却
第十章 南宋词赏析(三)  157

又独辟蹊径,将自己无法归乡的原因归咎于“垂柳”牵绊,总是系住自己的船儿不
许自己离开,亦暗示词人最终没能从这浓重的离愁别绪中解脱出来。

10.3.4 艺术特色
(a) 曲调哀婉缠绵,表达曲折含蓄
全词情调哀婉缠绵,表达曲折含蓄。全篇主旨在一“愁”字,作者走笔之
处,写景抒情皆浸润着淡淡的忧愁;而这一“愁”字又有两层含义:一是
悲秋之愁,二是韶华不再,故乡难归的伤离别之愁。作者在词中以前者衬
托后者,使这种伤离别的愁绪富有更为深广的含义。

(b) 造句奇特
全词开篇即运用了拆字法,将一“愁”字拆为“离人心上秋”,这样词中
所写之愁就不单单是简单的悲秋之感,更是经过了词人内心中伤别离之情
浸染的愁绪;心上的悲凉与秋日的凄清冷落相对,更见其“愁”之深。

(c) 语言含蓄隽永
全词语言含蓄隽永,内容自然深刻,字字情深。上阕就眼前之景抒发离别
之愁,下阕则将笔触转向自己内心的深层意绪。对于词人来说,代表美好
与快乐的韶华盛年早已如流水般逝去,梦中忆及这些往事,唯有空余惆怅
而已。“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二
句将漂泊异乡的自己与南翔回归的燕子、随波逐流的行舟形成鲜明对比,
诉说一个“永恒的流浪者”的苦境。宋张炎《词源》赞其“疏快而不质
实”,可谓行家中的之评。
158  第十章 南宋词赏析(三)

顺者少,奇变者多,往往都是虚中带实。吴以前的词,大都实中见虚。何谓虚中带实?何谓实中见虚?那么,什么又是虚?

唐多令 · 何处合成愁》写羁旅怀人,历代所得的评价有褒有贬,尝试从历代词话中找出有关此首词的评价,并说明同意

 姜夔的词情意真挚,格律严密,语言华美,风格清幽冷隽,以其瘦硬清刚之笔
一改前人婉约词之娇媚。

 《鹧鸪天·肥水东流无尽期》是一首怀人词,虽然昔日的一对恋人早已各奔东
西,但作者心中那份刻骨的相思却始终难以忘却。

 《鹧鸪天·肥水东流无尽期》词中用一个“种”字将抽象的相思之情化为实
物,足见二十年来作者的相思之情早已深入骨髓。

 朱淑真的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
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人称之曰“红艳诗人”。

 朱淑真在《蝶恋花·楼外垂杨千万缕》中看似写杨柳,欲系春而春不住,欲随
春而亦不知春归何处;实则意在以杨柳喻自身青春不再,内心孤独愁闷,不知
何处才是可以使自己心灵得以休憩的港湾。
第十章 南宋词赏析(三)  159

 朱淑真匠心独运,在词的上片中将杨柳赋予人的感情,看似句句写杨柳留春随
春,实则句句倾诉自己心中那份对春天的不舍和依恋。

 吴文英的词风格雅致,典丽而工,多雕琢,音律合谐,继承了周邦彦的词风,
创出密丽秾艳一派。

 《唐多令·何处合成愁》开篇两句统领全篇,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点出“悲秋”
和“伤离别”之意。作者此处巧用拆字法,一语双关,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
感。

 《唐多令·何处合成愁》全篇主旨在一“愁”字,作者走笔之处,写景抒情皆
浸润着淡淡的忧愁;而这一“愁”字又有两层含义:一是悲秋之愁,二是韶华
不再,故乡难归的伤离别之愁。

格律严密 触景伤情

清幽冷隽 凄凉的意象

瘦硬清刚 密丽秾艳

抚今追昔 羁旅怀人

以短语写长情 飘泊失意

空灵蕴藉 拆字法

惜春之作 哀婉缠绵
160  第十章 南宋词赏析(三)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5。

刘扬忠等,《名家解读宋词》,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王步高主编,《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贺新辉等,《宋词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刘乃昌,《姜夔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

张显成等,《李清照朱淑真诗词合注》,成都:巴蜀书社,1999。

张璋等,《朱淑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赵慧文等,《吴文英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

侯皓元,《宋词是黄昏的窗棂》,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MODULE FEEDBACK
MAKLUM BALAS MODUL

If you have any comment or feedback, you are welcome to:

1. E-mail your comment or feedback to modulefeedback@oum.edu.my

OR

2. Fill in the Print Module online evaluation form available on myINSPIRE.

Thank you.

Centre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Pusat Reka Bentuk Pengajaran dan Teknologi )
Tel No.: 03-27732578
Fax No.: 03-26978702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