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2010 年 7 月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July 2010

第 42 卷  第 4 期 F or 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 ar ch ( bimonthly) Vol .


42 No .4

关于我国外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桂诗春

  提要 :本文集中讨论关于我国外语教 学的若 干问题, 包括 :


1) 把应 用语言学 作为一 门学科 来对待 ;
2) 从全球化和 语言教学的角度重新考虑我国的语言计划 ;
3) 重视语言教学的 认知基础, 了 解学习者 学习
语言的心理过程 ;
4) 从最终目标 、语言输入 、语言转移和石化的角度 来多了解外语教学的过程 ;
5) 反 思一
些外语教学的基本问题, 如形式和语言的联系, 语法教学和词块教学 。
  关键词 :语言计划 、心理过程 、语言转移 、形式和语言 、语法教学 、词块教学
  [ 中图分类号] H319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1000-0429( 2010) 04-0275-07

  经过几十年的纵深发展, 应用语言学( Ap- ism) , 态 度 必须 十 分 鲜明 ( expl ici t )” ( Brit ish


plied Linguist ics, 简称 A L, 下同) 所涵盖 的问 Associ ation for Appl ied Linguist ics 1994) 。
题并非一篇文章所能概括 。下面几个问题和我 可见外语教学是一门专业, 它有许多差异性, 因
国实际的外语 教学 ( 即 狭义 A L) 有 较密切 关 人而异 、因时而异 。要有科学求实的精神来对
系, 但牵涉面甚广, 只能点到为止, 不作讨论和 待, 不能随波逐流, 人云亦云 。对策之一是有计
延伸 。 划建立应用语言学学科 。 我国 1981 年以来已
经先后设立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硕士 、博士
1 .把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来对待
学位授予点, 这些学科点较集中在沿海地区的
作为一个学科, 应用语言学建立的时间只 老大学 。其实应用语言学的基地应该多设在师
有几十年 。在我国, 人们对它还比较陌生, 连很 范大学, 因为它们是培养外语教师的摇篮 。 对
多语言教师都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 。而语言又 策之二是科学决策, 外语教学有很强的针对性,
是我们身边的科学, 谁都有机会接触它, 也都有 我国也逐步建立了一些国家级的语言学及应用
过一些学习另一种语言的经验 。所以教师和主 语言学和外语教育的研究中心, 领导决策应该
持教学有关领导很容易把个人的经验当作普遍 吸收它们的有关人员参加 。 外语教学的改革必
规律, 用来指导外语教学的实践 。 英国应用语 须坚持科学实验的态度, 更宜通过这些中心, 组
言学协会 1994 年制定的“应用语言学家规范守 织实验, 逐步推广 。对策之三是普及应用语言
则” ( Recommendat ions on Good P ract ice in 学的知识, 在大专学校开设应用语言学课程, 在
Applied Linguist ics) 说到, 公众广泛持有“每个 研究生学位课程中开设应用语言学或二语习得
人都懂得语言, 这是普通常识”的看法, 所以“应 专业 。 我国有众多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杂
用语 言 学 家 对 他 们 的 专 业 性 ( professional- 志和刊物, 大都是追求高层次的, 应该多注意普

* 本文系在作者“ 应用语言学 :
历史 、发展和新视野”( 载庄智象( 编) , 2009, 《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 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
社) 一文的基础上修改增补而成 。
· 275 ·
2010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4 期

及, 没有普及就没有提高 。对策之四是对外语 新的可能性 。对很多国家来说, 全球化语言教


教师( 特别是普通教育里) 进行在职培训或派遣 学意味着英语的传播, 而这个倾向又与“美国主
到国内 、外进修或留学 。 义”联系起来的, 意味着美国价值 、消费品和生
活方式的传 播 。 这自然引 起各国教育 家的注
2 .全球化和语言教学
意, 例如 Ryuoko Kubot a 在考察日本的外语教
这是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 Language Pol- 学时提出这样的口号 :应该通过英语的学习来
i cy and Pl anning, 简称 LPP , 下同) 的延伸 。 早 扶植民族认同感 。我国解放以后, 一度强调“一
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的 LP P 主要是与现代 边倒”, 以俄语为第一外语 。 1956 年后又逐步
化有关, 往往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 ;
80 年代以 开设英 语 课, 以 适 应 国民 经 济 发 展 的 需 要 。
后, 人们对 LPP 有了新的认识, 认为 它不一定 1964 年教育部会同中央有关部门制定《外语教
与发展有关, 而是牵涉到范围甚广的社会过程 育七年规划纲要》, 提出外语教育的方针, 规定
( 例如移民 、欧洲和中亚的前苏联解体后的民族 英语为第一外语 。文革期间, 四人帮当权, 取消
主义抬头, 等等) 。而“全球化”这个词虽然已经 中学的英语课程 。1978 年恢复高考, 英语科目
在 1962 年就出现, 但也是在 80 年代以后才逐 的成绩才逐步算入总分 。 这都说明 LPP 与国
步凸显 。 不管是从经济角度把全球化理解为各 家政治和经 济发展的密切 关系 。 改革 开放以
国市场和各地区性市场的一体化, 还是从传播 来, 外语教育持续升温, 语言商品化的倾向逐步
媒介角度把全球化理解为一种进化过程, 即一 出现, 而外语教学( 包括考试) 也逐步出现不公
个由诸多过程构成的巨大而多面的复合体, 牵 平的现象, 例如一些经济富裕地区的城市不断
涉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语言作为一个信息 提早教英语, 而贫困地区却不能按教学计划要
载体都 占 了重 要 的地 位 。 Block &Cameron 求开设英语课 。 又如就业竞争, 出国留学年轻
( 2002) 指出, “全球化的交际不但需要有共享的 化造成过分强 调外语而忽略了母语和中国文
频道( 像互联网和视频会议) , 还需要有共享的 化, 英 语应试学校和书籍的泛滥造成“高分低
语码, 对很多参与全球化交流的人来说, 这些有 能” 、甚至高科技舞弊的现象, 等等, 都需要考虑
关的语码并非习得的, 而是要学习的 。 在很多 从 LP P 的角度来进行引导, 不能放任自流 。
情况下, `全球化社会关系的加强' 也加强了全
3 .语言教学的认知基础
球化网络成员发展一种以上的语言能力或是掌
握一些对他们已经懂得语言的新的使用方式的 Dought y &Long( 2003) 指出, “ 要使二语
需要, 同时全球化也改变了产生语言学习和教 习得保持它的稳定性 、刺激性和研究资金, 作为
学的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 语言被看成是“语言 一个独立生存的探索领域, 它需要有一个理智
资本”或“经济商品” 。 语言商品化正在影响人 上和组织上的家园, 使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独
们学习语言的动机和他们选择学习哪一种语言 立和区别于安身在其他地方的学科和部门 。认
( 包括对母语的忽略) , 也在影响学习机构( 包括 知科学是其符合逻辑的选择 。”认知科学的涵盖
国家和地方, 公立和私立) 对语言的选择和语言 面非常广阔, 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 :
教育资源分配 。 同时, 政治环境的变化也提出 一个是认知心理学, 也可以说是心理语言
一些耐人思考的问题, 上世纪 90 年代围绕“语 学的角度 。 Gass( 2000) 认为二语习得发轫自上
言帝国主义”而展开的争论使人感到语言与政 世纪的六七十 年代 。 Cor der ( 1967) 首 先指出
治 、语言与权力有密切关系 。有一种观点是全 从学习者的失误可以揭示其语言系统的发展情
球化代表了西方( 特别是美国) 的政治地理优势 况, Selinker ( 1972) 接着 提出过渡语( inter lan-
的延伸, 另一种观点则是全球化把旧秩序可憎 guage) 的 概念 。 过 渡语隐含 语言教学 的过程
化( dest abil ize) , 为下层群体提供地 方抗拒的 观 。Lewis ( 1993) 指 出, “ 所有 自 然语 言 的使
· 276 ·
桂诗春  关于我国外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用, 不管是接受性的, 还是产出性的, 都建筑在 知之间难以分 割的关系 。 在语言 中, 认 知 、意


与认知有关的过程上 。”但是教师不管是有意识 识 、经验 、具身( embodime nt) 、大脑 、个人 、人类
的, 还是无意识的, 都是面向结果的, 而学习则 交往 、社会 、文化 、历史以丰富 、复杂和动态的方
是面向过程 的 ;
结果是 静态的, 过 程则是动 态 式交融在一起, 所以语言学习牵涉到认知的各
的 。 教师改变心态, 从面向结果到面向过程, 极 个方面 。但是这些语言表征的基本单位是构式
为重要 。 学习是一种具有非线性特征的过程, ( constructions) 。 由 此而 产 生 所谓 构 式 语法
最明显的现象是二语学习不像母语习得, 有成 ( const ruct ion grammar ) , 构 式 语 法 有 多 种
有败 。非线性又是混沌/ 复杂系统的一个核心 ( F illmor e 、Lakoff 、Gol dberg 、Cr of t 、Langack-
的特征( Larsen-F reeman 1997) 。 语言教 学更 er 等都提出不同的模型) , 其基本 原则是构式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 作为复杂系统的一个鲜明 是句法结构的基本形式, 那是一个与意义结合
特点 是它 的 涌 现 性 ( emer gence ) 。 以 Bates 、 在一起的复杂语法结构, 组成一个网络 。构式
El man 、MacWhinney 为代表的 心理学家和 语 的概念来自传统语法, 但是它已被概括为一个
言学家更进一步提出涌现主义( emergent ism) 。 统一的模型以表征所有的语法知识( 包括句法 、
MacWhinney( 1987, 1997) 的竞争 模型把语 言 形态和词汇) 。 提出构式语法的缘由是很多句
习得看成是一个从语言输入获取特 定的提示 法理论解释不了成语( idioms) 的现象, 像英语
( cues) 的过程 。 语言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可以分 的成语 l et al one (` 更不用说' ) 具 有不少用法
为:1) 内在的, 即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 上( 包括句法 、语义和语用) 的特征, 并非靠规则
例如记忆和注意 、隐含和明示学习 、附带性学习 就能预测, 只能把它看成一个构式 。有些成语
和有意学习 、自动化和第二语言 、语言变异 、跨 更不是靠词汇和语法组合起来就能理解的, 如
语言学习和二语发展中的稳定和石化现象( 参 英语 i t takes one to know one 表示的是“你光
见 Dought y &Long 2003) , 其核心的问题是语 批评人家怎么的, 你自己有同样的问题”, 是一
言学习究竟是无意识的, 还是有意识的 ? 行为 个固定的说法, 连时态都不能改 变( 不能说 i t
主义者力主无意识, Chomsky( 1986) 也认为语 took one .
..) 。 构式语法对语言教学有十分重
言习得应该反映学习者的直觉的隐含的( 无意 要的启发, 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问题 :
构式在二
识的) 心理语法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 语言 语习得中起些什么作用 ? 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才
学习虽然也有无意识的成分, 但是按照信息处 能导致构式学习 ? 母语的构式对二语习得的构
理模型, 意识与容量有限的短时记忆, 特别与注 式有些什么影响 ? 学习构式中有些什么个别差
意有关, 只有注意到的东西才能在短时记忆( 也 异 ? 成人和儿童习得复杂构式是否一样 ? 构式
就是中央系统) 处理 。 重视意识引发了一系列 的知识 、使用和能力有些什么关系 ? 等等 。 所
的研究课题 :
语言意识( l anguage awareness) 的 有这些问题都与语言使用相连, 是一些以用法
培育 、注意( not icing, a tt ention) 的作用 、输入 为基础 的模型( usage-based models) 。 这些模
( input ) 的分析 、语言形式/ 意义的映现 、语法的 型强调语言是通过参与处理输入的亲身经验而
复兴, 等等 。 2) 外部的, 即组织外 语教学的 过 学到的, 而语言产出的目标则是为了在社会交
程, 这牵涉到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 例如怎样对 往中取得个人希望达到的结果 。
待语言教学的起始和最终状态 ? 怎样改善外语 认识外语教学的认知基础关系到教学思想
输入的环境 ? 怎样对待母语的干扰或影响 ? 怎 改变的问题 。我国在第一线从事外语教学的教
样研究语言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 等等 。 我们将 师成千上万, 他们都有提高外语教学水平 、开展
另辟一个题目来讨论 。 外语教育科研的良好愿望 。 但是往往是就事论
另一个角度是认 知语言学 。 在上 世纪 90 事, 例如怎样组织好一堂课 ? 怎样提高学生的
年代才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 、交际与认 词汇量 ? 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 怎样使用
· 277 ·
2010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4 期

语言实验室来训练听力 ? 甚至怎样对付这个或 入怎样和语言学习者的心理能力相互起作用,


那个外语考试 ? 等等 。这些问题当然有其值得 所以输入往往和相互作用( int eract ion) 一起提
研究的地方, 但是教师和研究者应该有一个高 出来( Gass 2003) 。 对输入的考察面也大大延
屋建瓴的鸟瞰式的视野, 围绕外语教学的认知 伸, 如输入 的频数( fr equency, 包括词 型和词
基础, 对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过程开展更 次) 、输入的感觉鲜明性( sal ience) 、输入的一致
多的实验性的研究 。要做到这一点, 首要的任 性( consistency) 和复杂 性( complexit y) 、偏态
务是熟悉认知心理学( 心理语言学) 的基本原理 ( skewed) 输入的作用( 如父母往往对儿童多用
和研究方法 。 “G ive him X ”, 从 “ G ive him a dollar ” 到
“G ive him credit”) 、可理 解的 输入 ( compre-
4 .外语教学的过程
hensible input ) 的重要 性, 等 等 。 对输 入的讨
下面再就外语教学的过程, 谈几个近来较 论产生积极的效应, 如强调通过行动来学语言,
惹人注目的问题 : 提倡体验式( experient ial) 教学, 其目的是把输
第一 、最终目标( Ul timat e A tt ainment ) 问 入变成吸入( int ake) , 然后转化成 为输出 。 另
题 。 长期 以来, 达 到本 族语 者 ( nat ive speak-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输入不是在真空的状
ers) 或接近本族语者( near nat ive speakers) 的 态下发生的, 它与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 和社会
语言水平被作为二 语习得的最终 目标 。 但 是 环境( 如双语社会, 双语家庭) 都有密切的关系 。
“本族语者”是一个难以触摸的概念, 特别与全 这些环境不但影响到输入变成吸入, 而且影响
球化发展紧密 相连的世界英语( World Engli- 到最终目标 。它跟语言和权力也密切相关 。从
shes) 的出现有关 。 究竟谁才是本族语者 ? 例 我国的现状看, 因为没有说目标语( 如英语 、法
如说新加坡英语的新加坡人是不是英语本族语 语等) 的双语社会( 个别地区除外, 如延边朝鲜
者 ? Davies( 1991) 不遗余力地提出和讨论这个 族自治州) , 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 。
问题, 他认为本族语者这个说法既是一个神话, 怎样通过课内 、外环境来增加输入的频数是一
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 说它是一个神话, 因为 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
我们需要有一个模型和目标, 但是从测量的角 第三 、语 言转 移和石 化 。 Selinke r ( 1972)
度看, 它又没有什么用, 并不能帮 助我们定 义 在提出 过渡语 时, 也提到 语言 转移 ( language
“本族语者” 。必须把本族语者与能力结合起来 t ransfer) 和 石化( fossilizat ion) 的问题 。 语言
考虑 :
前者是探索的航程, 后者是航行图 ;
前者 转移在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中难以避免 。 早期
是历史, 后者是地理 。 我国的外语教育的最终 的说法是干扰( int erfere nce) , 主要是强调负面
目标是什么,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 它与 转移 ;
语言转移则客观地对待正面和负面的转
外语 学习的临界期( crit ical period) 也有一定 移, 因为两种语言( 母语和目标语) 既有相同点,
的联系, 虽然这个假设一直都引起争论, 但一般 也有差异点 。 故语言转移 也可称为跨 语影响
认为, 在青春期以前学习外语的学习者可以学 ( cross-linguist ic influence) 。语言转移覆盖了
到接近本族语者的语音水平, 这也成为提早教 所有的语言子系统, 包括语用和修辞 、语义 、句
外语的一个根据 。不过就最终目标而言, 恐怕 法 、形态 、语音 、发音和书写 。这也就是说, 母语
没有哪一个国家把培养接近本族语者的语音水 对目标语的影响( 或则促进, 或则妨碍进步) 是
平列入普通教育的教学计划里面 。 全方位的 。 语言转移的研究集中在观察这样一
第二 、语言输入 。在行为主义盛行的年代, 些问题 :
语言转移在各个子系统( 例如语音和句
语言学习被看成是一种培育习惯的行为, 语言 法) 之间是否一样 ? 转移的是什么( 规则还是策
输入已经备受注意 。在二语习得中, 语言输入 略) ? 转移和语言共同性有些什么关系 ? 语言
的作用并没有减弱, 而是把重点延伸到观察输 转移可否预测 ? 语言转移是否因人而异 ? 在观
· 278 ·
桂诗春  关于我国外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察语言转移中, 人们还发现石化现象, 即学习者 是“旧瓶新酒” :


在过渡语中顽固地保留一些非目标语的语言项 第一 、形式和意义的联系 。这个问题的出
目 、规则和子系统 。 有时候会有所改正, 但很快 发点是“面向意义”, “大家都普遍认为, 二语学
就退回原来的状态, 称为“倒退” ( backsliding) 习者的缺省方式是对意义进行处理”( Dought y
(Selinker &Lakshamanan 1992) 或“高原现象” 2001) 。 学习一种语言的根本目的是进行交际,
( plat eau phenomenon) 。 很多二 语习 得研 究 但是注意意义只能导致母语的使用 。 要使用另
者都注意到这种现象, 并集中研究下面的问题 : 一种语言来表达意义必然会牵涉到它的形式 。
石化是过程还是结果, 或是两者都是 ? 导致石 2001 年在芝加 哥伊利诺斯大学召开了一次题
化的原因是什么 ? 是母语的转移 ? 是缺乏负面 为“二语习得中的形式和意义的联系”的专门会
的反馈 ? 是对负面反馈不敏感 ? 是因为年龄而 议, 宣 读的论 文有 50 篇之 多 。 V anPat ten et
丧失对语言数据的敏感性 ? 是成熟的制约 ? 是 al .
( 2004) 对会议有很好的归纳, 指出 : 形式与
不能获取普遍 语法( universal grammar ) 的 某 意义并没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一种形式可对
些部分( 如在词汇和句法的映现出现问题, 或表 一种意义进行编码, 或对多种意义进行编码( 视
征资源出现问题) ? 还 是完全丧失 普遍语法 ? 乎语境的不同或单一) , 而多种形式也可以对相
是母语转移加上其他的因素 ? 与语言转移和石 同的意义进行编码 。 Dought y( 2001) 还进一步
化有关的还有语言流失( language at tr it ion) 的 提出, 以形式为中心( focus-on-form) 指的是学
问题, 语言流失是语言习得的反面 ———在语言 习者已经懂得意义和使用后, 再将注意力集中
习得过程中语言能力不断增加, 而在语言流失 在其形 式 。 应该 把它与以 具体语 言形式 ( fo-
过程中, 语言能力会由于缺乏接触而逐步丧失 。 cus-on-f ormS) 为中心区别开来, 后者是指把意
影响语言流失的有内部的原因( 态度和动机 、认 义排除在外的只注意语言的形式( 例如离开功
同感, 等等) 和外部原因( 语言接触 、教育 、时间, 能和用法去专门学习形态变化) 。 以形式为中
等等) 。围绕语言流失而展开的一个核心问题 心实际上要求学习者注意意义和使用以及它们
是:
流失是语言能力( compet ence ) 现象还是语 相应的语言形式 。例如“过去”的概念可以表现
言运用( performance) 现象 ?联系我国的实际, 为时间性的词项“yest erday” 、“before”, 也可以
虽然说不上是石化现象, 但是外语教育时间长 表现为黏附或非黏附词素“-ed”和“was” 。 形式
而收效低, 常常出现煮“夹生饭”的情况, 使人们 和意义的联系牵涉到习得 、随后的处理 、巩固和
感到困惑 。究竟这是学习者本身的问题 ? 还是 使用几个方面 。而影响其习得也有两类因素,
教学方法问题 ? 抑或是教学的组织安排问题 ? 其一是学习者因素( 包括其母语和其他语言知
很有必要作为一个专题开展研究 。 识 、普遍语法 、二语的水平, 等等) , 其二是输入
因素( 包括频数 、二语形式的性质, 等等) 。 一些
5 .外语教学的反思
与教学有关的实际问题都跟这个问题有关 : 在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 语言教学的思想和 教学中, 应该怎样注意 L1/ L2 的差异 ? 普遍性
实践有过许多变化和发展, 从语法-翻译法到直 的处理机制对教学有些什么影响 ? 语言的不同
接教学法 、听说法( 视听法) 、意念/ 功能大纲 、交 方面是否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 ? 二语教学环境
际法 、任务型教学, 不一而足 。 有人支持, 有人 的有关因素应该怎样有效地操作 ? 等等 。 当然
反对, 更多的人认为根本就不存在放之四海而 形式和意义的联系并不能说明二语习得各个方
皆准的“教学法”, 或认为教学法的更迭无非是 面的问题, 而且也有人主张三分法, 即形式 、意
一种“时尚” ( fashion) , 或 是像 两头摇 晃的 钟 义和功能, 因为意义和功能是通过不同方式学
摆 。 其实这不是简单的反复或摇摆, 而是学科 到的, 但是把形式和意义的联系放到语言教学
和教学思想的进化 。 下面的几个问题都可以说 的前台, 是惹人深思的 。
· 279 ·
2010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4 期

第二 、语法教学 。 这是以形式为中心的延 做到( 1) 像 本族 语者 那样的 选择 ( nat ive like


续 。 在 19 世纪盛行的语法-翻译法把语言( 特 select ion) , 即能够在正确的语用环境中说出地
别是语法规则) 作为知识而传授, 其后逐步为各 道的语言的能力, 而不是说出一些虽然语法正
种以训练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法所取代 。 但是作 确, 但本族语者不会那样说的话 ;
( 2) 像本族语
为一种教学手段的语法还要不要 ? 这始终是一 者那样的流利( nat ive like fluency) , 他们认为
个悬而未决 的问题 。 Benson ( 2000) 指出, “ 就 语言创造性的说法被过分强调, 本族语者说话
现代语言而言, 如果把 19 世纪的 语法-翻译法 滔滔不绝是因为他们在记忆里保存着很多习惯
看成是一个失败了的实验, 那么对它的完全推 用语( 包括词汇短语 、习惯用法 、成语和小句) ,
翻就应看成是对语言教学是有害的 。
”更有人提 成千上万, 信 手可得 。 Nat t inger &D eCarr ico
出语法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 替代的位 ( 1992) 认为词汇短语 ( lexical phrases) 是一些
置, 例如 Ellis( 2002) 从三个角度来看语法教学 词汇-语法单位, 它们是预制的长度不等的语言
的重要性, 一个是习得理论角度, 成年的二语学 “块件”( chunks) , 为语言教学提供富有前景的
习者由于种种原因( 如年龄 、满足于交际目的 、 新方向 。他们从说 、听 、写 、读的角度讨论了词
没有机会输出 、缺乏负面反馈) , 往往难以达到 汇短语的教学 。 Wray( 2002) 进一步探讨“型式
高的语法能力 。 第二个是学习者角度, 希望学 化语言”( F ormul aic Language) 的理论框架, 提
习语法, 以禆举一反三 。 第三个是教学角度, 功 出一 个 异 型 分 布 词 汇 ( The H eteromorphic
能/ 意念教学大纲不能为系统学习语法提供一 Dist ributed Lexicon) 模型来解释母语习得 、二
个基础 。 Larsen-F reeman ( 2003) 则认 为我 们 语学习和失语症中的型式化语言现象 。词汇大
对语法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 如 : 纲也就应运而生 。根据 Lewis( 1993) 所归纳的
词汇大纲有 20 条基本原则, 第一条就是“语言
 1) 语法是一 种知 识, 其 实语 法是 一种 技能, 需 要练
习。
包括的 是语法 化的 词汇, 而 不 是词 汇化 的语
2) 语法性就是 准确 性, 其实 语法 不仅 与形 式有 关,
法。
”体现词汇和语法的结合有 H udson 的《词
也与意义 有 关, 语 法是 关 于 语言 使 用 的 适宜 性 语法》 、Hall iday 的《功能语法导论》和上面提到
的。 过的认知语言学的构式语法 。
3) 语法就是规 则, 其实 这也 不完 全对, 一 是我 们能 上述这几个问题都非常值得我们结合中国
够掌握语言是 因为 我们 在记 忆里 储存 了成 千的 的实际来进行反思 。我国外语教学也未尝没有
多词语系列 、词汇 语 法单 位和 公式 ;
二 是语 法型 注意语言形式和语法的教学, 后来觉得效果不
式和结构所表 示的 语法 意义 超出 了组 成它 们的 佳, 出现“聋哑病”, 而改用听说法 、交际法 、任务
词语和句法规则 ;
三是懂得规则不 能保证 在需要 法, 等等 。其实主要问题不在于教了语言形式
时使用规则 。 和语法, 而在于把它们作为知识而在课堂上讲
4) 语法是自然习得的, 不需要教 。 虽 然母语 习得是 授, 强调“死记硬背”, 而忽略了联系意义和功能
在自然环境里习得, 有些二语学习 者也能 在自然
来掌握它们, 过于强调无意识学习的作用 。 现
环境里成功地学到二语, 但也有很 多学习 者在自
在重提它们, 并非要走回老路, 而是考虑到成人
然环境里学不到二语 。
的特点, 强调意识学习的作用, 结合意义和功能
  所以她提出 Gr ammaring 这个词, 以说明 来加强语言形式和语法的训练 。 我国历来也重
语法与听 ( l istening) 、说 ( speaking) 、读( re ad- 视词汇学习, 各种外语教学大纲都附有词汇表,
i ng) 、写( wr it ing) 一样, 也是一种必须培养的技 要害是这些词汇表较着重列举单词, 而忽略了
能。 ( 1) 词汇, 特别是一些常用词, 往往结合不同语
第三 、词块教学 。 Pawley &Syder ( 1983) 境而有许多意义和功能 ; ( 2) 词汇往往还有语法
提出了两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
成功的学习者要 和语用信息, 如 give 后面可以有直接宾语和间
· 280 ·
桂诗春  关于我国外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接宾语, give in 是` 屈服' , give up 是`放弃' ; Multilingual M atters .51-67.

happen 的多半是不愉快的事情, 而 ut terly 多 Gass, S .2003 .I nput and inter ac tion [ A] .In C .
Dough ty &M .Long ( eds .
) .2003 .224-255.
用来表示坏的情况 ;( 3) 词汇表应该收录多一些
Larsen-F ree man, D .1997.Cha os/ com plexity science
习惯用法 、固定的词块和成语 。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J] .Applied
参考文献 Linguistics 18 :141-165 .
Larsen-F ree man, D . 2003 . Teaching L anguage :
Be nson, M .2000.The secr et life of gra mmar-tr ansla-
From Grammar to Grammaring [ M] .Boston :
tion [ A] .I n H .Trappes-Lomax ( ed .
) .Changes
He inle &H einle .
and Contin uity in Applied Linguistics [ C] .Cle ve
Lewis, M .1993.T he L ex ical Approach [ M] .Hove :
~ 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48 .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 ations .
Block, D .& D .Camer on .2002 .Intr oduction [ A] .
MacWhinne y, B .( ed .
) .1987 .Mechanisms of Lan-
I n D .Block & D .C amer on ( eds.
) .Globaliza-
guage Acquisition [ C] .H illsdale, N .J .
:Law-
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 [ C] .London :Rout-
re nce Erlba um .
ledge .2-10.
MacWhinne y, B .1997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r itish Associa tion f or Applied Linguistics, 1994,
and the Competition Model [ A] .I n J.Kroll &
Re comm enda tions on good pr actice in Applie d
A .de Groot ( eds .
) .T utorials in Bilingualism
Linguistics [ OL] .http:
// www.baal .
or g.uk/ a-
J.:La wr ence Erlbaum .113-142 .
Ma hwah, N.
bout goodpr actice f ull.pdf ( a ccessed 03/ 10/
Nattinger , J .&J .DeCar r ico .1992 .L exical Phrases
2009) .
and Language Teaching [ M] .Oxfor d:OUP .
Chomsky, N .1986 .Knowledge of L anguage [ M] .
P awley, A.& F .Syder .1983 .Two puzzles for lin-
Ne w York :Pr aeger .
guistic theor y:Native-like selection and na tive-
Cor der, S .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 ne rse rr or s
like f luency [ A] .I n J.R ichar ds & R .Schm idt
[ J] .International Rev iew of Applied L inguistics
( eds .
) .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 C ] .
5:161-170. London :Longma n.191-226 .
Davies, A .1991.T he Nativ e Speak er in Applied L in- Selinker, L .1972.I nter la nguage [ J] .I nternational
guistics [ M] .Edinbur gh :Edinburgh University Review of Applied L inguistics 10 :209-231.
Press . Selinker, L .& U .Laksha manan .1992.Language
Doughty, C .2001 .Cognitive under pinnings of f ocus tr ansf er and f ossiliza tion :The “ multiple ef fec ts
on f or m [ A] .I n P .R obinson ( e d.
) .Cognition pr inciple” [ A] .I n S .Gass &L .Se linke r ( eds.
).
and Second Language I nstruction [ C ] . Cam- L 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 earning [ C]
br idge :CUP .206-225. Amste rdam :John Benjam ins .197-216.
Doughty, C .&M .Long ( eds .
) .2003 .The Hand- , J .Williams &S .R ott .2004 .For m-
VanP atten, B.
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C] .Ox- me aning connections in se cond language aquisi-
f ord :Blackwell. tion [ A] .I n B .VanPa tten, J.Williams, S .R ott
Ellis, R .2002 .The place of gram mar instr uction in &M .Overstre et ( eds.
) .For m-meaning Connec-
the sec ond/ f or eign language cur riculum [ A] .In tions in Second L anguage Acquisition [ C] .Mah-
E.Hinkel &S .Fotos ( eds .
) .New Perspectives wah, N .
J.:Lawr ence Er lbaum .1-26 .
on Gram mar Teaching in Second L anguage Class- Wr ay, A.2002 .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 ex icon
room [ C] .Mahwah, N.
J.:Lawr ence Er lbaum . [ M] .Cambr idge :CUP .
17-34 .
Gass, S .2000.Changing views of la ngua ge lear ning 收稿日期 :2009 —11 —25
[ A] .I n H .Tr appes-Lom ax ( ed .
) .Change and 通讯地址 :510420 广 东省 广州 市 广 东外 语外 贸大 学
Continuity in Applied L inguistics [ C] .Cleve don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 281 ·
2010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4 期

A corpus-based and typological approach to RAP constraints on English and Chinese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 by
LUO Siming , W AN G Wenbin &HON G Ming ( I nstitute of Theor etic Linguistics,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 p .268
This paper is a cor pus-based a nd typologic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AP c onstr aints on English and Chinese r e-
sultative constr uc tions within the fr ame work of c ognitive-f unctional the or ies .I t finds tha t ther e are some similar i-
t ies and diff ere nces in RAP constr aints betwe en English a nd Chinese r esultative constr uctions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Contr ol r esulta tive constr uctions can take open-scale adjectives, while Chinese subject-oriented ECM r e-
sultative constr uctions are selective in taking open-scale adje ctives and their object-oriented ones ar e rar e in taking
open-scale adjectives;all English and Chinese r esulta tive constr uc tions are open to maximum end-point closed-
scale adjectives a nd nongr adable adjective .The paper also shows th at all kinds of Chinese r esultative constr uc tions
are open to maximum end-point closed-scale adjectives while the ir English counter par ts ar e selective in this aspect ;
that R AP takes a monosyllabic pr efer ence ;that English a nd Chinese belong to the same type of langua ge in terms
of RAP sele ction ;tha t English and Chinese resultative constr uctions m ainly diffe r in selecting minimum end-point
closed-scale adje ctives and open-scale adjec tives, and in the sem antic pr efe rence of RAP and the asymmetr y in
Verb-Adjective combina tion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above simila rities and diffe rence r esult f rom the negotia-
t ion of adjective pr ototypicality, language typology and constr ual.

Reflections on some issue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by GUI Shichun ( C enter f or Linguistics &Ap-
plied Linguistics, Guangdong Unive rsity of Fore 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 C hina) , p .275
The issues this pa per focuses on are :( 1) Tre ating applied linguistics as an ac ade mic discipline in its own r ight
by setting up mor e centr es in highe r-education institutions, making more scientif ic decisions, and popular izing the
discipline ;( 2) R econsider ing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in te rms of globaliza 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 3)
Em phasizing on the cognitive basis of language tea ching;( 4) F ocusing on the pr ocess of f 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ter ms of ultima te attainment, language input, language tr ansf er and f ossiliz ation ;( 5) Re thinking fore ign lan-
guage teach ing in the light of the rela tionship between f orm and meaning, te aching of gr ammar , and f or mulaic
language .

A study on Chinese and English semantic representations by means of ERP technology, by W ANG Pei &CAI Liping
( Dep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hangh ai Nor mal University, Sh anghai 200234, China ) ,
p.282
This study appr oaches the r 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semantic repr esenta tions by mea ns of
ERP (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technology with Chinese colle ge students at dif fer ent English ( L2) levels as sub-
jects.Comparisons ar e made f or amplitudes and la tencies of N400 elicited by sema ntically congr uous and incon-
gruous se ntences, in conditions of three dif fer ent complica ted kinds of English sentence patter ns and their Chinese
counterpar ts, with the f actor of working memor y ability taken into c onsider a 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e
CET-4 gr oup ther e ar e signif icant dif fer ences be tween the English “ Wh” spe cial questions and their Chinese
counterpar tsN400 ef fects, whe re as no diff ere nce is f ound with re gar d to the other two sentence types ;and f or
the TEM8 gr oup no diff ere nce is f ound in any of the thr ee sentence pa tterns.This suggests th at the relationship
be tween two languagessemantic r epr esenta tions depends on the studentspr of iciency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nd
the sentence syntax com plexity could also be a fac tor for lower proficie nt subje cts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