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份﹒ 「句

包吋-

,--.. ^ .
此,
. •

蘇雅珍/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副教授

賣、續論 語文能力之提升仰賴教師閱讀教學與指導。

「藉由正確的教導,有助學童語言、想像與思考

閱讀是 一 切學習的主要基礎。兒童可藉由閱 能力的發展。並且可透過閱讀,學童可獲得興趣,

讀吸取知識、促進學習與成長,並可透過閱讀,獲 豐富生活 J (王慕宣, 2006' 頁 54 )。傳統語

得興趣,豐富生活。及早幫助孩童進行正確閱讀與 文教學強調老師講授、單方向傳遞為主,學生大多
習慣,有助於語言發展,增進想像、創造力(王慕 為被動學習。教學重點重在解碼與技巧。陳淑娟

瑄, 2006) 。在檢視國小教育時發現,國小語文 (2001) 更進 一 步指出,雖然國小語文課程包含

領域包含讀、說、寫、作等四大部份。其中閱讀佔 讀、說、寫、作,但是長久以來都是以書寫和作文

極重要地位,更是發展其他能力的重要基礎。強調 為教學重點。「讀書 」的教 導的內容也僅限於教科

學校中的閱讀教學,並非只是單純的提升語文方面 書中課文的理解與熟練。閱讀教學往往變成閱讀技

的能力,同時更是其他領域學習的基石。若語文發 巧的練習和教科書文意的熟練。陳枝田 (2004) 也

展有所缺失,其他學科能力的培養也將發生問題 強調,以往語文課透過說讀寫作混合教學,閱讀知

(鐘添騰, 2002) 。美國學者 Guthrie , Schafer & 能的引導,大多透過生字字詞教學和形式深究、內


Hutchinson (1991 )發現,美國青少年閱讀的數量 容深究等教學來進行。
和廣度,比他們在校閱讀成績更能影響日後的社會

參與度和職業層級。換言之,從小建立兒童良好的 教科書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主要教材,教科書與

閱讀習慣及閱讀態度,得以助益學童之認知及社會 相關的指引與習作,提供教師課程內容,進行教學、

層面的發展,實為教育的重要標的之一。 活動安排、評量的依據(周珮儀, 2002) 。由於傳

統語文教學以學會認字才能展閱讀寫活動,教科書

近年來政府極力推廣閱讀。在九年一貫課程新 的課文也以此目的編輯。但閱讀能力的提升與興趣

綱要中,語文學習領域中,明確的指出教學理念須: 不能只局限於練習簿、課文教科書、讀寫讀本這些

( 1 )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靈活應用本國語言文字 孤立技巧的練習而己(谷瑞勉, 2001) 。陳秋蘭

的能力。以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作 (2000) 針對國小一、二年級學童對閱讀看法的問

等基本能力,並能使用語文,充分表情達意,陶冶 卷調查。問兒童「為什麼要看書 ?J 大部份兒童都

性情,廠發心智,解決問題 (2 )培養學生有效 回答「因為要寫字」、「要寫作文」、「要考試」

應用華語文,從事思考、理解、推理、協調、討論、 較少人回答「因為喜歡看故事書」或「因為看書很

欣賞、創作,以擴充生活經驗,拓展多元視野,面 有趣」。學童似乎把閱讀看成是學校功課的 一 環、
對國際思潮( 3) 激發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提 是為了學習語文所做的活動。許月貴 (2002) 在其

升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以體認本國文化精髓; (4) 研究報告中也提出,根據國小九年 一 貫課程綱要,

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國小教材編選及活動應多元化,單套教材難以符合

28
HJY

其需要,因而建議將兒童讀物納入國小英語課程, 念與閱讀策略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來幫助學生有意

其主因為兒童讀物內容囊括各種孩童的興趣主題, 義的學習,培養主動閱讀、良好的閱讀習慣等是值

如果教師能夠將兒童讀物整合於課堂上,將有助於 得深入探討的。

學生學習語言真實性。

參、全語言閱讀教學與鷹架學習
貳、童書之重要性
何謂全語言的閱讀教學? Smith (1988)
國內有諸多學者探討兒童文學作品納入課程之 Harste 、 Woodward 、 Burke (1 984) 、 Goodman (1 986)
重要性。如莊坤良 (1999) 強調,兒童早期的語言 等人,提出整體觀的閱讀歷程與語言課程理論(李

學習經驗是離不開文學。從幼兒的童言童語,為人 連珠譯, 1998) 0 Goodman ( 1986 )指出,藉由

父母的搖籃曲,民俗歌謠的傳唱、到各類寓言、傳 語言的刺激,個體自然而然學會複雜的語言系統。

說、童話故事的誦讀所形成的文學世界構成兒童成 書寫語言和口說語言的學習是同時自然習得的。此

長的寶貴經驗。而且,在學習語文時應避免僵化的 外,語言的習得源自於小孩子與外在世界溝通與互

學習方式。而依照學生的身心發展與學習興趣,選 動過程。學習者會不斷地建構、創造語言,其語文

擇適合的兒童讀物做教材,可以讓學生在文學薰陶 能力也因之不斷地拓展。因此,語文學習不是內化

裡自然的學習語言,增進生活知識,拓展想像空間, 一些預先設計、系統化的語文知識,而是不斷重組

加強口語表達能力,並養成熱愛閱讀的習,慣。許月 建構的歷程。所以,語文環境的營造與活動的提

貴 (2002) 指出語言是表達想法的一種形式,也是 供有其重要性,可使學習者從環境與活動中,接

孩童探究外在世界的主要媒介之一。孩童藉由探素 觸與使用語言文字,自然而然地主動建構語文知

世界、外在世界互動以及在互動過程中融入自己的 識,語文能力也能慢慢地開展與提升 (Newman '


經驗和想法等方式進行學習。而優良文學作品中呈 1985) 。根據全語言理念,語言學習是( 1 )強
現的生活情境與豐富語彙能協助孩童擴展見聞與發 調語言以溝通為目的、 (2 )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

展語言能力;敢發思考能力;促進情緒發展;進而 (3 )學習互動是學習的根源。

幫助孩童建立積極正面的自我形象。而且兒童讀物

內容可囊括各種孩童的興趣主題,如果教師能夠將 就閱讀歷程而言,全語言學者,如 Smith

兒童讀物整合於課堂上,將有助於學生學習語言真 (1988) 'Goodman (1986;1989) 曾提出不少

實性。廖美玲( 1999 )從語言發展原理觀點,提出 有關「由上而下」、「由整體到部分」教學理念。

使用兒童故事書提供學生真實而自然的語文科材料 他們認為良好的閱讀理解力乃維繫於閱讀者如何有

以學習英語的看法。她強調透過各式各樣兒童文學 效的利用本身的語言線索 (Linguistic clues '如字

作品,學生能從提升口語溝通、聽力理解、閱讀、 彙、成語、文法結構、字意等)、認知策略(如

寫作、文化認識等能力,是一種全面提升學生語言 預測、猜測、確認等)、與文章相關的背景知識

能力的好途徑。 (background knowledge) 、課文上下文等因素所

所產生的交互使用。例如, Goodman ( 1989 )提及,


相較於單 一 教科書使用,兒童讀物不僅提供較 閱讀是一項心理語言的猜測的心理遊戲:“ Reading

多元性主題內容,可作為教師的課堂教材。而且 is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s" 。亦即,當

以兒童讀物為核心進行課程規劃與教學,能夠幫助 讀者在尋求文章的意義時,利用先前的語言知識與

學童培養閱讀興趣,並有意義的學習與獲得知識。 文章相關的背景知識及內容上下文不停的進行預

因而,教師應如何使用兒童讀物、採用何種教學理 測、推論、確認先前的預測、以及自我修正等一連

集師廣議 29
~. 中

叭。
r
九 .
'哇,
. •
••

串的交互作用去理解一篇文章。 Goodman ( 1992) 「鷹架」的概念源自於 Vygotsky (1962; 1978)

解釋,每個小孩都是「意義創造者 J ( meaning- 「最佳發展區」或稱為「近側發展區 J (zone of


maker) ,他會從不同線索(如手勢、臉部表情、 proximal development ' ZPT) 的概念,指個體「實
情境、物品、聲音等)來猜測別人試圖與他所溝通 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J (actual development level)
的信息。小孩會利用講話情境裡他所明白的線索來 與「由成人支持輔導下或同儕合作協助下所達到

理解言語 (speech) 的意義。同樣的,小孩會利用 的潛在發展能力 J (potential development level)


一個文字溝通情境裡他所明白的所有資訊來理解某 兩者之間的差距區域。此區域的發展狀態由教學決

段文字的意義。在閱讀的時候,小孩可以透過圖書、 定。亦即教學如果可以成功地發揮鷹架作用,對兒

透過他先前對故事內容或故事基本結構的瞭解,透 童之語言與認知發展有極大之助益(黃得祥、謝德

過他所認識的字母或單字,去猜測文字的意義。小 卿, 2005)
孩並不需要認識文本上的每個單字,才能明白其意

義。所以,全語言理論支持教材應以兒童文學作品 綜合以上學者論述,閱讀(語文)課程整合全

為主,反對教科書文章堆砌不自然的語言。除此之 語教學與鷹架學習概念於語文課程有其必要性。教

外,全語言教育學者強調語言學習為學習語言的主 師應採取較積極的態度和有系統方法,來幫助學童

要目的是,學生可以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瞭解他 更進階得語言學習,成為教學上的重要課題。

人,而且使學生有意義地、有目的地使用語言,所

以,語言不可分割成簡單、零碎的片段來教授,這 肆、結合全語言與鷹架教學之諒程設計理
樣的學習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更進一步地

Goodman ( 1986 )強調,在全語言的課室活動中,

須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扮演協助者、示範者、觀察 綜合國內外學者對全語言與鷹架教學的看法,

者,所以教師需提供機會加強學生主動及互助學 其課程規劃與設計之理念如下:

習,並自我成長。

(一)教師角色:

雖然全語言教學近年來受到推崇,但是部份國 1.教師除了扮演協助者、觀察者、中介者外
內外學者認為全語言過度強調學生主動建構知識, (med 問tor) ,還需支持者、引導示範的角色。教

不強調教師有系統的輔導,其教學成效令人置疑。 師應依照個體情況,適時提供指導與支持。

例如, Thompson (1992) 批評沒有足夠實證研究 2. 教師教學態度應較積極去建構階段性的閱讀教學鷹

證據支持全語言教學優於傳統以拼讀為主教學法 架。教學階段由老師示範、師生共同討論、終至學

(phonic instruction) 。他對於全語言教學忽視有 生獨立使用。

系統技能教學不予以苟同。從建構主義觀點來看,

雖然全語言教學理念,如以學生為中心、自我建構 (二)教學與學習信念:

知識、學習互動等,與建構主義學者所強調的理念 1.語言學習是有意義的,以溝通為目的,而非過度著

一 樣,但是全語言教學忽視教師教學指導之重要 重於機械式的技能訓練。

性。它並未探討如何藉由教師與同儕的幫助,使學 2. 教學強調語言的自然性與完整性,四項技能可整合

習者提升現有能力,達到更進階的能力,此為「最 運用於課堂上。

佳發展區」的概念。相對的,在語文教學過程中,

許多的學者強調「鷹架學習概念 J (scaffoldi ng ) (三)教學活動與策略:

認為教師與同儕的支持是語言發展中最重要因素。 1.提供多元自我教學活動與機會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

30
Md

.

2. 提供小組/同儕合作、互助學習的教學活動 。 間,教師與教學助理巡視,並每兩星期利用十五分
3. 討論故事內容時,以意義理解為主,鼓勵學生使用 鐘至 二 十分鐘時間,依學生語文能力分組緊會,討

多重線素(本身經驗、語言背景知識、上下文、圖 論閱讀內容與心得,並瞭解閱讀情況,提出相關的

片等)去預測 (predict )或確認其義,並使用交互 閱讀策略。

教學策略一發問、摘要、澄清、預測等四種策略來 3. 閱讀提升時間:為提升學生思考與進階讀寫能力,

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 教師提供相關教學活動,如不同文本的文體辨別、

4. 教學流程由整體到部份,即先故事理解,再解釋字 角色特質分析、繪本製作等。

詞與文句。
教學流程與活動

(四)教材: 教學流程分為( 1 )暖身活動 、 (2) 閱 讀活


1.以兒童文學作品為主,能夠提供真實情境的語言。 動、( 3 )後續活動。教學流程與教學活動簡述如下:

2. 教材內容符合學生興趣與生活經驗。

1.暖身活動:為增加學生主動積極地明瞭故事和提供

(五)教學環境: 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在閱讀前,擬採用課堂活動

1.營造一個語言學習環境(佈告欄布置、圖 書 角落設 包括:故事封面與標題預測內容,引起學習動機。

置等) .讓學生可從周遭圍接觸到。 或者,採用趣味性活動,如猜謎、遊戲、或者朗讀

2. 建構開放支持、師生互動與同儕互助合作的教學環 一段故事內容、腦力激盪 (Brainstorm) 等,讓學生

境。 猜測故事內容,充實背景知識。

3. 營造 一 個讓學生可溝通、師生互動、同儕互助學習 2. 閱讀活動:閱讀活動包括 (a) 為幫助學習暸解

的環境,使學習者能夠使用語言建構文章意義。 故事內容,教師與學生瀏覽、討論、朗讀故事內容。

不強調學童逐字逐句認得。閱讀困惑或不清楚的字

伍、教學實驗課程之教學階段 句與段落後鼓勵學生使用上下文、朗讀內容、圖片、

背景知識與經驗等去預測、理解和確認故事內容。

以下為筆者與兩位教授國小國語文與人文藝術 (b) 使用提問方式或請學童說出段落大意等確認

課程的教師,以台南地區某國小一班六年級學生, 學生理解程度。如朗讀或共讀一段落,老師使用間

進行教學實驗。本教學實驗根據鷹架學習概念,規 題詢問故事內容。或者,教師與學生一同或分組畫

劃「階段性的閱讀教學鷹架 J 分為 三 個階段: (1) 故事網(包括情節與故事角色等) .來幫助學生理

師生共讀童書階段; (2) 學生獨立閱讀階段; (3) 解等。 (c) 針對故事中重要的語詞與語句進行解釋

學生閱讀提升階段。並將全語言閱讀與交互教學策 與討論。或者使用生詞與語句編寫故事。

略融合運用。每 一 階段分述如下 3. 後續活動 (a) 讓學生重述故事內容或個人心得表

達。 (b) 填寫與討論學習單(如故事結構、人物

1.師生共讀童書階段: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與閱讀完 特色、個人看法、字詞練習等) 0 ( c) 將故事改

一本童書。教師設計 一 系統的教學活動(詳見教學 想或進行創作故事書。

流程與活動)

2. 學生獨立閱讀階段:教師利用綜合活動一節課時間, 陸、結論
將學生依國語文能力分組。依照學生語文程序,提

供相關的書目,讓學生任選一本閱讀,每次閱讀完, 童書結合全語言與鷹架教學理論的課堂規劃,

學生須寫下閱讀心得與看法。在學生自我閱讀時 除了讓學生能夠有機會接觸到童兒童文學讀本,展

集師廣議 31
你- 23 . .
"" '、
71
e . •

開閱讀、討論、表達與寫作外,更幫助學生喜歡閱 Goodman ( 1989 )所建議,教材以文學作品或真


讀、主動閱讀,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與興趣。 實的生活素材為主,在合作學習之中著重於交互激

筆者與其他兩位老師所進行的教學實驗也發現,在 盪的意義建構歷程,進行有功能的意義的而且有目

此理念之下,營造 一 個學習互動、教師適時的引導 的實質學習。特別是,如果教學可以提供有效地

與支持、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為目的的國語文課程。 鷹架作用(如老師示範引導、同儕合作學習、教

由一開始教師有系統引導與支持,到學生慢慢地主 師與同儕的回饋等)可以促進學生較高的認知與思

動建構知識。所規劃的課堂活動(如師生共讀、教 考能力拓展、情戚及行為正向的發展( Vygotsky ,

師引導、小組討論與實作、閱讀童書等)深受學生 1962) 。陳枝田 (2004) 也曾提及,教師在指導

喜愛,教師不僅引導他們閱讀童書,還提供不同教 學生閱讀時,知識傳授是不夠的,善用文學讀本,

學活動讓他們討論、創作與分享故事內容。藉由教 規劃有意義的學生活動,加上教師適切的支持、示

師的引導與同儕間互助合作、溝通互動,學生漸漸 範與引導,能夠幫助學童領悟閱讀的樂趣,建立正

地對讀本故事內容、結構及所蘊涵的意義有更進階 確閱讀習慣、行為與興趣,達到終身學習的目標。

的暸解。誠如全語言學者如 Newman ( 1985 )

參考文獻:
王慕瑄( 2006 ) 。 帶孩子到沙灘上築城堡:談閱讀與組織能力 。 國教新知 '53 (3) 053-63 。
李連珠( 1998 ) 。 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 。 台北:信誼基金出版社 。

周珮儀( 2002 ) 。 國小教師解讀教科書的方式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15' 115-138 。


莊坤良( 1999 ) 。 兒童文學與英語教學:兒童歌謠、圖畫童書、簡易故事書與分章故事書 。 戴維揚主編,

九年一貫課程新趨勢:國民小學英語科教材教法(頁 283-301 ) 。 臺北:文鶴出版社 。


黃德祥、謝龍卿( 2005 ) 。 維果斯基社會認知論與英語教育 。 教育研究月刊, 138 '的 102 。

陳秋蘭( 2000 )。臺灣閱讀協會一走入臺灣閱讀年邁向臺灣閱讀協會 。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17 ' 6-8 。


陳枝田( 2004 ) 。 引領學童融入閱讀之美 。 國教世紀, 201 '的 98 。
陳淑娟( 200 1) 0 Book ta I k 策略在國小閱讀教學上之應用 。 教育資料與研究,口, 32-39 。
許月貴( 2002 ) 。 以圖書閱讀教學為例 。 丁玟瑛主編,兒童文學與兒童 語 吉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113-

138 ) 。臺 北:富春文化 。
廖美玲 (1999) 。 如何利用兒童故事書來教英語。嶄新而實用的英語教學(頁 203-228 )。臺北:敦煌 。

鍾添騰( 2002 ) 。 國民小學閱讀指導教學之行動研究 。教 育研究資訊 '10 (1) ' 161-18 。

Goodman , K. S. (1986). What' 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 Portsmouth , NH: Heinemann.


Goodman , K. S. (1989). Whole language research: Foundations and development.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0. 208-221.
Goodman , K. S. (1992). I didn't found whole language. The Reading Teacher , 46 , 188-199.
Harste , J. Woodward , V. , & Burke , C. (1984). Language stories and I iteracy lessons. Portsmouth , NH:
Heinemann.
Newman , J. M. (Eds.). (1985). Whole language: Theory in use. Portsmauth , NH: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Smith , F. (1988). Understanding reading. Hillsdale , NJ: Erlbaum.
Thompson , R. A. (1992). A cr i t i ca I perspect i ve on who I e I anguage. Read i ng Psycho I og i 哎, 13 , 131-155.
Vygotsky , L. S. (1962). Thought and I anguage. MA: The M I P Press.
Vygotsky , L. S. (1978). M ind i n soc i ety: The Deve I opment of h i gher psychologica I process. Cambridge.
M A: Harvard University.

3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