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第8卷 第1期 文化与传播 Vol.8 No.

1
2019 年 2 月 Culture & Communication Feb.2019

我国缅甸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张 智 寸雪涛

摘 要:缅甸是我国重要近邻,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加强两国人文交流成为
增强两国深入合作的重要前提。文学交流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为此,以缅甸文学在中国的存在生态为
切入点,采用“中国知网(CNKI)+ 当当 APP+ 书籍和文章的参考文献”的方式收集整理缅甸文学在中国
的文献状态,回顾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当前状态的成因,设想其未来发展的路径和趋势。
关键词:缅甸文学;历史回顾;展望
中图分类号:I3/7   文献标识码:A

在缅甸民间,流传着“三个龙蛋”的故事, 1983 年,李谋、姚秉彦在《国外文学》上发表了


反映出中缅两国人民“胞波”情谊历史悠久。早 题为“浅谈中国文学在缅甸”一文,介绍了各个
在秦汉时期,缅甸已经成为我国西南通往印度的 时期中国文学在缅甸的状况以及对缅甸文学发展
必经之地。千百年来,中缅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交 产生的影响。他们在文中提到缅译中国各类文学
往,中国文化对缅甸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一 作品不断增加,甚至有缅甸学者撰写了中国文学
定的影响。由于缅甸特殊的地理环境,早期的文 简史,并能系统地评价中国文学。这说明中国文
献资料保存下来的很少,但是中国古籍中记载了 学在缅甸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缅甸文学产生了
大量有关缅甸的文献,成为缅甸研究本国早期历 或多或少的影响。当今,在“一带一路”背景下,
史文化的宝贵资料。1407 年,明朝在南京创办了 加强与缅甸的文化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既然是交
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外国与少数民族语言学校,即 流,那就应该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那么,就
四夷馆。创立之初,四夷馆就开设了缅甸语,聘 有必要反过来思考一下,缅甸文学在中国处于什
请缅甸人担任教师,这也成为我国聘请缅籍教师 么样的生态及其产生的原因。以这个问题作为切
来华教授缅语的最早记录。他们为我国培养了一 入点,梳理和分析缅甸文学在我国的现状、成因
定数量的翻译人才,为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 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定会助力中缅更加深入地交
重要贡献。但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缅甸文学在中 流与合作。
国的情况而言,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还比较
匮乏,这不利于两国人民进一步深入的交流与合 一、缅甸文学在中国的生态
作。从所收集的文献资料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后,
我国学界对缅甸文学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翻译 为了最大限度地收集整理相关文献,采取“中
和介绍了一定数量的作家及作品。但无论从数量 国 知 网(CNKI)+ 当 当 APP+ 书 籍 和 文 章 的 参 考
上,还是文学样式上来看,还远未达到繁荣的程度。 文献”的模式进行文献收集,关键词分别为“缅甸”

收稿日期:2019-1-25
作者简介:张智,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在读博士生,吕梁学院外语系讲师;寸雪涛,广西民
     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4
张 智 寸雪涛 我国缅甸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文学文化与传播

和“缅甸文学”。将所收集的文献分为期刊论文、 文学著作方面:经过梳理,发现这方面的成
中译缅甸文学作品、文学著作等三类。下面分别 果主要主要有:姚秉彦等的《缅甸文学史》、尹
对这三类文献的收集情况进行介绍。 湘玲的《缅甸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在一些东
期刊论文方面:2018 年 9 月,在中国知网上 方文学著作中,也包含有缅甸文学方面的内容,
以“缅甸文学”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 48 如梁立基等的《外国文学史简编》(亚非部分)、
条相关文献目录,分别涉及到缅甸作家介绍、作 季羡林主编的《东方文学史》、高慧琴和栾文华
品介绍、文学概况、文学发展史、民间文学、华 主编的《东方现代文学史》、梁立基和李谋主编
文文学、缅甸文学的影响因素、文学运动以及其 的《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民间文学专
它等方面。仅有的 48 条文献就涉及到了缅甸文学 著主要有寸雪涛的《社会语境下的缅甸民间口头
这么广泛的领域,可想而知,我国学界对缅甸文 文学——以缅甸联邦仰光省岱枝镇区三个村为例》
学的研究还处于介绍阶段,涉及的面广而浅。诚然, 和《文化语境下的缅甸民间口头文学——以缅甸
这种文献检索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有些期刊文 联邦仰光省岱枝镇区三个村为例》。纪实文学主
献题目的主题或关键词中并不含有“缅甸文学” 要有《老兵口述抗战:远征缅甸》和《魂断佛国——
或“缅甸”这样的字眼,那么就会造成那些不以“缅 日军缅甸战败的回忆(1944-1945)》等。
甸”或“缅甸文学”为主题词或关键词的文献被
遗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为了尽可能确 二、中国缅甸文学研究的特点
保文献收录的完整性,通过逐条分析所选论文或
论著的参考文献,把与缅甸文学相关的内容摘录 经过对上面所收集文献的梳理发现,我国缅
出来,尽可能将遗漏降低到最低点,使所收集文 甸文学研究整体上还显得比较薄弱,存在面广而
献具有显著的代表性。 浅的现象。下面将从五个方面对“中国缅甸文学”
中译缅甸文学作品方面:为了调查有关缅甸文 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
学译著方面的情况,在当当网 APP 上以“缅甸”为 第一,作家及作品介绍所占比重大。从统计
关键词进行检索,然后通过阅读书名及其相关介绍 结果来看,我国对缅甸作家及作品的介绍所占比
[1]
进行逐一甄别,再结合李谋在《缅甸与东南亚》 重大。主要介绍的作家有德贡达亚、摩摩茵雅、
这部著作中对“缅甸文学在中国”相关内容的梳理, 洪琴棋、德班貌瓦、吴登佩敏、巴宁等。尽管这
把从古至今中国的缅甸文学翻译著作挑选出来, 些作家大多在缅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
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就比较全面地收集到了相关 是与整个缅甸作家群体来说,这些作家在缅甸文
文学作品的译著名称。这些译著主要包括:施咸 学作家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说明我国在介绍缅
荣翻译廷昂的《缅甸民间故事》、杨国影翻译的 甸作家及其作品方面体量还比较小。而姚秉彦等
《神奇思路民间故事:缅甸民间故事》、姜永仁 出版的《缅甸文学史》[2] 附录中列出了众多荣获
翻译的《缅甸民间故事》、北京大学缅甸语专业 缅甸各种奖励的文学作品,这些奖项主要有三种,
师生翻译的貌廷的《鄂巴》、林煌天翻译佐基的 即“文学宫文学奖”、“国家文学奖”和“文学
《玛丁老头》、敏杜温的《扎耳朵眼仪式》以及《缅 宫文稿奖”,当笔者试图了解这些作家及其作品
甸短篇小说》、戚继言翻译八莫丁昂的《鄂奥》、 时,结果令人感到失望,国内相关内容少之又少,
贝达勉的《旭日冉冉》、李谋等翻译詹姆斯·拉 也就是说,我国学界还没有对它们进行介绍,就
觉的《情侣》、姚秉彦等翻译加尼觉·玛玛礼的 更谈不上翻译这些作品了。那么,这些获奖作家
《不是很》、计莲芳等翻译的《别了 , 夏日之夜》、 作品为什么会出现在姚秉彦《缅甸文学史》这部
吴文辉翻译貌廷的《缅甸戏剧》等。还有少量的 著作的附录中?笔者认为唯一的解释只可能是作
缅甸诗被翻译成汉语传入我国。 者在编著这本书时,参阅了缅甸相关文学书籍或

15
文学文化与传播 张 智 寸雪涛 我国缅甸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获奖作家作品名录,并把它们翻译成汉语,附在 沉默期;1998-2010 年复苏期。从这一分期来看,


了书后。仅从我国缅甸文学作家作品的介绍方面 缅甸华文文学主要发端于 20 世纪以后,且经历了
来看,我国的缅甸文学研究整体状况并不理想, 曲折而艰难的发展历程。就缅甸华文文学的发展
要是从研究的角度和深度来看,那就更不容乐观。 现状而言,许均铨做出了比较中肯的评判,他指
第二,缅甸文学概貌介绍也较受重视。至少 出在缅甸华人作品众多,但在海内外世界华文文
有 7 篇文章着重介绍了缅甸文学发展概况或某个 学研讨会上,鲜见缅甸华文作品,也很难见到缅
时期的文学特点。有学者介绍女作家与 20 世纪缅 甸华文作家出席此类会议。他认为其中一个主要
甸文学,有学者介绍缅甸的“新文学”,有学者 原因是缅甸华文文学作者没有走出缅甸。
介绍缅甸实验文学运动,也有学者介绍缅甸反法 第四,民间文学重视度不足。一般而言,文
西斯文学等,但每种类型的文献数量又极其有限, 学主要分为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从所收集到的
大部分仅有 1 篇相关文章。就这一点而言,缅甸 文献来看,作家文学所占比重远远超过民间文学,
文学综述的撰写与发表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随意 民间文学文献的数量屈指可数。从书籍方面来看,
性,把缅甸文学作为一个系统化整体进行探究的 主要有几个不同版本的《缅甸民间故事》和寸雪
意识和学术团体还远没有形成。造成这种现象的 涛的 2 部有关缅甸民间文学的专著。从期刊论文
原因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部分学者 来看,主要有 5 或 6 篇文献,其中大多为寸雪涛
或研究者出于完成某些考核要求的需要而不得已 的研究成果。文学是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谈
撰写一些相关的文章,以迎合考核之需;2. 我国 及缅甸民间文学时,寸雪涛 [6] 指出:缅甸民间文
缅甸文学研究的深入度还远远不足,还主要停留 学是缅甸文化营养之源,在揭示缅甸文化特征、
在介绍这个层面上,文学研究远没有形成系统化。 民族心理、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
当就某个内容进行介绍之后就不了了之,学者本 的价值。这一论述阐明了缅甸民间文学和文化之
人或其他学者也不再就这个内容进行更加深入和 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也适用于其它一切民间文学
全面的研究;3. 相比而言,文学概貌介绍材料收 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又是作家文学的一个重
集和撰写相对容易,所以受到一些学者的青睐。 要组成部分,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之间的关系也
第三,缅甸华文文学研究不足。文献检索结 非常紧密。为此,研究缅甸民间文学对研究缅甸
果显示,截止目前探讨缅甸华文文学的学者主要 作家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除了上面所提
有许均铨、涂文晖以及郭济修等。2011 年,许均 到的学者及其研究成果以外,国内有关缅甸民间
铨发表了题为“浅论缅甸华文文学走出缅甸的机 文学的介绍和研究就更少了。缅甸民族众多,民
[3]
遇” 一文,2012 年,涂文晖发表了题为“缅甸 间文学异常丰富多彩,这些民间文学滋养着缅甸
[4]
华文文学初论” 一文。他们只是从宏观上简要 文化和缅甸作家文学。没有对缅甸民间文学的研
地介绍了缅甸华文文学发展的出路和艰难发展历 究,缅甸作家文学的研究就失去了营养之源,研
程的基本概貌。就缅甸华文文学的范围而言,许 究不仅很难深入,而且难以形成系统化、体系化
均铨指出:凡是以缅甸为背景,不管作者是否出 的研究成果。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
生于缅甸,也不管作品是否在缅甸发表,只要是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这是由民间文
用华文写的各类作品均可归入缅甸华文文学作品。 学的特点所决定的。民间文学素材的获取有书面
他的这一论述将使缅甸华文文学研究的范围更加 和口头两种方式,但以口头形式存在的民间文学
[5]
清晰。郭济修在《缅甸华文文学作品选》 序言 更加真实和全面,但这对研究者有很高的要求,
中 将 缅 甸 华 文 文 学 发 展 划 分 为 6 个 阶 段:1903- 既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又要有人类学方面的知
1912 年起步期;1913-1941 年发展期;1942-1945 识储备,还可能会受到相关政策或风俗习惯的制
年 黑 暗 期;1945-1965 年 繁 荣 期;1966-1998 年 约等。这就造成了缅甸民间文学研究困难;2. 在

16
张 智 寸雪涛 我国缅甸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文学文化与传播

我国,缅甸民间文学素材还比较匮乏,这使一些 文化等各领域的密切合作与交流,缅甸语专业毕
想研究它的学者望而却步;3. 中缅之间的交往, 业生就业前景越来越广泛。缅甸语专业毕业生良
尤其从缅甸方面来看,更多地是从贸易和外交方 好的就业前景使得大部分本科毕业生一毕业就走
面与我国开展交流与合作,而在文化推广方面还 上了工作岗位,而从事缅甸文学研究的后继者并
有待进一步加强;4. 民间文学的研究不能仅仅依 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充。这样以来,从事缅甸文化
赖于文献资料,田野工作也非常必要,但由于缅 及文学研究的高端人才队伍不能得到很好的扩充,
甸复杂的国内环境以及语言障碍使得田野工作受 这方面人才依然很匮乏。这不利于我国缅甸文学
到很大的限制,非常不利于田野工作的开展和民 研究的深入开展。
间文学的研究。 其次,缅甸文化处于低势能地位。缅甸是东
第五,研究成果面世周期长。通过对文献检 南亚一个深受印度文化影响的佛教国家。有学者
索结果的分析,不难发现我国缅甸文学研究还处 经过分析指出,东南亚宗教文化处于世界各大文
于“不成熟”、“不系统”、“不深入”的境地。 化的末梢,比如信息工程大学洛阳外国语学院兰
我国缅甸文学研究的队伍还比较薄弱,翻译出版 强博士在以“宗教视域下的东南亚文化版图”的
缅甸著名文学作品的时间周期比较长。比如,李 讲座中就明确地表示:每一种宗教都有一定的势
谋等在 2007 出版了汉译缅甸名著《琉璃宫史》, 能,它的流布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自
翻译这部名著花费了他们近 30 年的时间。1993 年, 身的能量。宗教能量的大小既取决于其思想体系
姚秉彦等编写并出版了《缅甸文学史》,21 年之 的完备度和与社会环境的匹配度,还取决于其植
后才又将这本书进行了修订重印。他们的这部著 根土壤上的权利传统建立起来了多大的业绩。这
作无疑是我国缅甸文学研究的重大成就。然而就 也就是说,缅甸的宗教是经过印度和斯里兰卡传
缅甸文学介绍、翻译、理论等方面的内容来看, 播而来,以佛教为核心的缅甸文化处于低势能地
我国缅甸文学研究体系化、系统化、深度、广度 位,而印度文化处于高势能地位,高势能文化流
还远远不足。 向低势能文化流动。同样的道理,中国是高势能
总的来说,我国在缅甸文学研究方面的成果 文化,流向低势能文化区,在东南亚,中国文化
总量比较少,而且主要以介绍性和翻译缅甸文学 主要影响了越南。如果这种分析成立的话,缅甸
作家作品为主,对缅甸文学研究的系统化、深入 文学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不足,就显而易见了。
化和全面化程度远远不足,文学理论研究的程度 再次,殖民统治和战争给缅甸带来了巨大的
和水平还不高。 损失。由于长期受到殖民统治、剥削以及战争的
影响,加之一段时期的闭关锁国和遭受制裁,缅
三、缅甸文学在中国发展的困境及原因 甸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实力弱。很难投入大量的
财力、物力和人力推广缅甸文化。在英国对缅甸
建国以来,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缅甸文学研 进行殖民统治期间,英语成为上层社会使用的主
究的匮乏?经过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 要语言,这在某种程度上减缓了缅甸语及其文化
方面的原因: 的发展。
首 先, 缅 甸 语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规 模 小。 依 据 最后,缅甸文学研究的学术圈比较小。我国
2018 年 8 月教育部阳光高考网 [7] 本科生专业查询 缅甸文化及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南方边疆
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有 18 所高校开设缅甸语本科 省份。北京部分科研院所和机构研究缅甸文化及
专业,而其中多数高校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开设缅 文学主要服务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
甸语专业。这说明,我国缅甸语人才整体规模较 方面的需求。而边疆省份(如云南、广西、广东、
小。另外,据东盟网介绍说,随着中缅两国在经贸、 福建等)由于天然的地理位置使得他们对缅甸文

17
文学文化与传播 张 智 寸雪涛 我国缅甸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化关注度较高,而且研究起来有得天独厚的的优 中国对外投资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塑造
越条件。他们研究缅甸文化及文学的目的一方面 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要不断提升中国公民的
是辅助性地服务于国家对外交流的需要,另一方 素质,取得对象国家人民的信任,为深入合作创
面是为了弥补学术界对缅甸文学研究的不足,以 造良好的环境,进而取得对象国家政府和人民对
促进缅甸文学在我国的发展。再就是军事院校, 中国企业和公民的认可。在中国良好国际形象树
为了服务于国家军事安全和战略需要,而进行东 立的过程中,加强对象国家人文知识的了解和掌
南亚国家的研究,如原洛阳外国语学院。 握是一个重要前提。具体到缅甸而言,在缅甸树
总的来说,造成缅甸文学在中国研究不足的 立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消除缅甸人民对我们的
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缅甸自身的经济、政治、 误解,只有这样才能既有利于双边互利共赢,又
对外政策、民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也 有利于增进相互了解。
有我国缅语人才规模小、学术研究力量薄弱等方 再次,积极开展缅甸华文文学的研究与交流。
面的原因。只有正视这些原因,才能进一步促进 在谈及缅甸华文文学时,凌鼎年说到:缅甸有华
缅甸文学乃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进而加强两国 文作家协会等文学团体,每年在华文报纸、刊物
之间深入地交流与合作。 及华文出版社发表不少文学作品,出版华文文学
集子。[8] 这一论述就打消了一些学者关于缅甸有
四、缅甸文学在中国发展的建议 没有华文文学的疑虑。既然缅甸有华文文学,那
么缅甸的华文文学是一个什么状况呢?许均铨表
面对我国缅甸文学研究存在的这些问题,究 示缅甸华文文学在近半个世纪,大有被忽略、被
竟应该怎样改善目前的这种境况?笔者对此也进 遗忘的感觉。缅甸华人占有一定的比重,他们是
行了探索,主要提出了以下四种途径: 中缅交流与合作的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在缅甸,
首先,扩大缅甸语专人人才培养规模。适时 华文文学在缅甸文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具有一
扩大缅甸语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同时,逐步扩大缅 定的影响力,由于语言上的便利,便于理解。充
甸语言文学硕士和博士点,培养缅甸文学研究的 分挖掘缅甸华文文学,可以较便利的通过缅甸华
高层次人才。目前,我国缅甸语人才培养的规模 人了解缅甸文学,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缅甸文学打
和层次还远不能满足中缅全面深入交流的需求。 开另外一扇窗户。
面对这样一个困境,一方面,相关科研院所应积 最后,发挥英语人才的优势作用,开展对缅
极与国家相关部门进行深入地沟通与交流,在条 甸文学的研究。在缅甸文学发展史上,曾一度出
件允许的情况下,增设缅甸语言文学各个层次的 现缅甸作家通过翻译英文版的中国文学作品和理
招生学科点,积极扩大缅甸语人才培养规模。另 论来了解中国文学,并对缅甸文学发展产生了一
一方面,积极鼓励相近专业人员从事缅甸文化和 定的影响。反过来,缅甸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英
文学研究,比如,研究缅甸历史或研究东南亚历 语曾一度是缅甸上层使用的主要语言,缅甸作家
史或文化或文学的学者,也可以将自己的研究兴 用英语翻译了一些西方文学作品,有些作家还用
趣和领域朝缅甸文化及文学领域倾斜,做出更多 英语进行文学创作,可以采用这种曲折的研究路
的研究成果,进而不断繁荣我国研究世界的多样 线,引导我国英语学习者和研究者翻译和研究缅
性和丰富性。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 甸的英文作品。况且这种方法在新中国建立以后
需要,部分高校积极创造条件开设缅甸语专业, 也被采用,如施咸荣就翻译了廷昂的《缅甸民间
如四川外国语大学、广西大学等。 故事》(1957 年 4 月作家出版社出版,译自英文)。
其次,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中国 这种利用第三国语言进行翻译至少可以解决下列
的软实力。在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 两个问题:一方面消除不懂缅甸语而带来的语言

18
张 智 寸雪涛 我国缅甸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文学文化与传播

障碍,另一方面通过缅甸英文作品的研究和分析, 议,希望他们能够认清形势,肩负起时代赋予的
可以增强研究者对缅甸文学研究的兴趣。 使命,努力耕耘,搭建起中缅两国人民情感与文
化交流的友谊之桥。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近年来,在中国政府“一带一路”倡议下, [1] 李谋 . 缅甸与东南亚 [M], 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
中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从国家层面上 2015:267-270.
来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人字型”中缅 [2] 姚秉彦等 . 缅甸文学史 [M],广州:世界图书
经济走廊、皎漂深水港的建设、工业园区项目, 出版社,2014:346-347.
中国成为缅甸最大的贸易伙伴国等都是最好的证 [3] 许均铨 . 浅论缅甸华文文学走出缅甸的机遇 [J],
明;从民间交往层面上来看,中缅民众之间的往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1(1):11-15.
来从古至今就没有间断过。这充分说明,无论是 [4] 涂 文 晖 . 缅 甸 华 文 文 学 初 论 [J], 华 文 文 学,
过去,还是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今天,缅 2012(1):76-82.
甸的角色和地位都非常重要。随着“一带一路” [5] 郭济修 . 缅甸华文文学作品选 [M],澳门:澳
倡议的不断深化,中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呈现 门文化广场出版社,2002.
全方位、多元立体化特征,它昭示着缅甸研究热 [6] 寸雪涛 . 论缅甸民间文学和缅甸文化的关系 [J],
度的不断增加。然而,面对这种形势的到来,我 东南亚纵横,2017(2):68-71.
国现有缅甸语相关专业从业人员、高等院校培养 [7] 教育部阳光高考网 . https://gaokao.chsi.com.cn/
的各级各类相关人员以及东南亚区域与国别研究 index.jsp.
者似乎在缅甸文学领域还没有做好开展研究的充 [8] 凌鼎年 . 掀开缅甸华文文学的面纱(评论)[J],
分准备 , 当前的研究还远不能顺应这种趋势,不 红豆,2016(5):79-80.
能满足两国人民深入交流与合作的需求。笔者建

1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