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協和工商 99 第一學期 國文科試卷 單元:

老師: 辜麗珍 班級: 機愛甲 姓名:     座號:

一、單選題
1、( A ) 下列「 」中的文字,何者讀音兩兩相同?(A)「恃」強凌弱/「侍」候 (B)李「蟠」/「潘」安 (C)「裴」度/
「翡」翠 (D)「謬」誤/未雨綢「繆」
解析:(A)ㄕˋ。 (B)ㄆㄢˊ/ㄆㄢ。 (C)ㄆㄟˊ/ㄈㄟˇ。 (D)ㄇㄧㄡˋ/ㄇㄡˊ。
2、( A ) 下列「 」中的字義,何者兩兩相異?(A)傳道「受」業/私相授「受」 (B)「固」先乎吾/「固」有道德 (C)愚
「益」愚/老當「益」壯 (D)學無「常」師/人生無「常」解析:(A)授與/接受。 (B)本來。 (C)更加。 (D)一定
不變的。
3、( C ) 「小學而大遺」,句中「小」、「大」分別指什麼?(A)「小」指孩童;「大」指士 (B)「小」指文字、聲韻、訓詁之
學;「大」指詞章、義理之學 (C)「小」指「句讀之不知」;「大」指「惑之不解」 (D)「小」,指學習「六書」;
「大」,指學習〈大學〉
4、( C ) 〈師說〉一文在文末嘉許李蟠能「不拘於時」,請問「時」是指當時何種情形?(A)君子不願為師 (B)拜師的禮節太複
雜 (C)眾人恥學於師 (D)師資普遍不足
5、( B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有關此句文字的解釋,下列何者正確?(A)「者」─人或事物的代稱 (B)「所
以」─用來 (C)傳「道」─佛道 (D)解「惑」─單指「業」方面的疑惑
解析:(A)助詞,表示停頓。(B)「所以」在文言文中有二義:一作「用來……」解;即「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的
「所以」之意。二作「……的緣故」解;即課文第三段中「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的「所以」之意。
(C)儒道。(D)道、業二方面之惑。
6、( D ) 下列「 」中的字音,何者正確?(A)李「蟠」:ㄈㄢˊ (B)「駢」體文:ㄅㄧㄥˋ (C)自「恃」:ㄙˋ (D)「阿」
諛:ㄜ解析:(A)ㄆㄢˊ。 (B)ㄆㄧㄢˊ。 (C)ㄕˋ。
7、( A ) 「魏武謂脩:『卿解不?』」的「不」字,其讀音與下列何者相同?(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B)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 (C)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D)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
已,一鳴驚人解析:(A)ㄈㄡˇ,助詞,表示否定。題目「卿解不」的「不」也讀作ㄈㄡˇ,助詞,表示疑問。
(B)ㄅㄨˋ,為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C)ㄅㄨˋ,為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
(D)ㄅㄨˋ,為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
8、( B ) 下列文句「 」中字詞的說明,何者錯誤?(A)「猶且」從師而問焉:可用「尚且」代換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無惑:可通「豈」、「何」,有否定的語氣 (C)「其」皆出於此乎:表推測的語氣副詞,有大概、應該的意思 (D)
「或」師焉,「或」不焉:表不定稱的代名詞,指「有的人」解析:(B)「孰」:誰。
9、( D ) 下列文句中,何者用字完全正確?(A)你們兩人之間的問題徵結就是都太好強了,誰也不肯先認錯 (B)她自識甚高,因
此同學不喜歡和她合作 (C)從小生長在山野裡,取材於大自然的手工藝製作,他的作品可是微妙微肖 (D)小芬長時間
收聽英文廣播節目,因此不僅聽說讀寫樣樣皆行,對於流行文化,她也有相當的涉獵
解析:(A)「徵」結→癥。(B)自「識」→視。(C)「微」妙「微」肖→惟(唯、維)。
10、( C ) 下列「 」中的字音,何者正確?(A)老「聃」:ㄖㄢˇ (B)阿「諛」:ㄩˇ (C)「諂」媚:ㄔㄢˇ (D)「瀕」臨:
ㄆㄧㄣˊ解析:(A)ㄉㄢ。 (B)ㄩˊ。 (D)ㄅㄧㄣ。
11、( D ) 下列「 」中字詞的解釋,何者兩兩相同?(A)師道不「復」/不「復」存在 (B)師不必「賢」於弟子/其「賢」不及
孔子 (C)「師道」之不傳/吾「師道」也 (D)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君子」之德,風
解析:(A)恢復/再。(B)勝過。動詞/才智。名詞。(C)從師問學之道/學習聖賢之道。(D)在上位者。
12、( C ) (甲)老「聃」,音ㄖㄢˇ/(乙)古文經「傳」,音ㄓㄨㄢˋ/(丙)「萇」弘,音ㄓㄤˇ/(丁)李氏子「蟠」,
音ㄆㄢ/(戊)「郯」子,音ㄊㄢˊ。以上注音錯誤的有幾項?(A)一個 (B)二個 (C)三個 (D)四個
解析:(C)(甲)ㄉㄢ/(丙)ㄔㄤˊ/(丁)ㄆㄢˊ。
13、( B ) 下列各組「 」中的字,何者讀音兩兩不同?(甲)自「暴」自棄/自「暴」其短;(乙)滿腹經「綸」/羽扇
「綸」巾;(丙)湯「匙」碗盤/車門鑰「匙」;(丁)強力遊「說」/「說」服技巧;(戊)蠻「橫」無理/
「橫」行霸道;(己)頑「強」抵抗/脾氣倔「強」。(A)甲乙丙丁 (B)甲乙丙己 (C)乙丁戊己 (D)丙丁戊己
解析:(B)(甲)ㄅㄠˋ/ㄆㄨˋ;(乙)ㄌㄨㄣˊ/ㄍㄨㄢ;(丙)ㄔˊ/ㄕ‧;(丁)ㄕㄨㄟˋ/ㄕㄨㄟˋ;(戊)ㄏㄥˋ/
ㄏㄥˋ;(己)ㄑㄧㄤˊ/ㄐㄧㄤˋ。
14、( C )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句中「恥」字意思為何?(A)羞與為伍 (B)相與同列 (C)以為羞
辱 (D)羞赧慚愧
15、( B ) 古書中的「君子」一詞有二義:一指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一指在上位者。請問下列選項中的「君子」,何者指的是
「有道德、有學問的人」?(A)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B)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C)君子之德,風;
小人之德,草 (D)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
解析:(A)士大夫(即在上位者)。出自韓愈〈師說〉。【語譯】巫師、醫師、樂師和各類工匠,原本是士大夫所瞧不起的。
(B)有德之人。出自《論語‧述而》。【語譯】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心地常憂戚不安。
(C)在上位者。出自《論語‧顏淵》。【語譯】在位者的德行好比風,老百姓的德行好比草。
(D)在上位者。出自司馬光〈訓儉示康〉。【語譯】在上位的人慾望大,就會貪戀富貴,違背正道,招致災禍。
16、( D ) 下列文句中,何者用字完全正確?(A)板橋地方法院的檢察官日前受理一起兄弟鬩牆案,由於是公訴案件,所以雙方沒
有和解的轉還空間 (B)中華職棒牛獅激戰,高潮疊起,在球員們咬牙力拚下,興農牛擊敗統一獅,奪下創隊以來首次
總冠軍 (C)部分餐館以廉價牛肉充當高級牛排,媒體揭發之後,業者卻以「拼裝牛排」強加辯解,此種塘塞卸責之說
詞,令人無法苟同 (D)南亞海嘯造成重大傷亡,無情巨浪吞噬數十萬人的生命,倖存的災民除遭親人離散之痛,尚得
面對滿目瘡痍的家園,處境極為艱難解析:(A)轉「還」→圜。 (B)高潮「疊」起→迭。 (C)「塘」塞→搪。
17、( B ) 下列各組「 」內的注音,何者字型兩兩相同?(A)爾「ㄩˊ」我詐/阿「ㄩˊ」諂媚 (B)「ㄆㄧ」肝瀝膽/「ㄆㄧ」
星戴月 (C)「ㄍㄨ」名釣譽/「ㄍㄨ」計錯誤 (D)冤「ㄨㄤˇ」好人/「ㄨㄤˇ」顧道義
解析:(A)虞/諛。 (B)披。 (C)沽/估。 (D)枉/罔。
18、( B ) 下列各組通同字的配對,何者正確?(A)不「齒」:恥 (B)句「讀」:逗 (C)阿「諛」:腴 (D)天方夜「譚」:壇
解析:(A)不齒:不屑與之並列/不恥:不以為恥。(C)諛:奉承、討好他人/腴:豐滿。
(D)譚:通「談」/壇:古代舉行祭祀或封拜大將時所設的高臺。亦指團體的總稱。
19、( D ) 下列文句中,何者用字完全正確?(A)因八八水災流離失所的同胞受到的身心煎熬,令人感同深受 (B)他為了生活,不
惜犧牲自己的尊嚴,向長官阿諛奉承、悲躬屈膝 (C)王永慶從小因生活貪困,因而養成勤儉樸實的習慣,終成富可敵
國的企業家 (D)考試作弊,隨手丟垃圾,是現代人不齒的行為解析:(A)深→身。 (B)悲→卑。 (C)貪→貧。
20、( B )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句中「句讀」的意思,下列何者正確?(A)文字構造 (B)標點斷句 (C)
注音符號 (D)寫字書法
21、( D ) 下列語詞中,何者用字完全正確?(A)發奮勤學 (B)官盛則近腴 (C)術業有專功 (D)抗顏為師
解析:(A)奮→憤。 (B)腴→諛。 (C)功→攻。
22、( C ) 下列各組詞語的解釋,何者兩兩相同?(A)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場研討會邀請許多國內外「學者」前來參加 (B)師
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聖人之「所以」為聖 (C)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陳教授是「專攻」國際
經濟相關議題的著名學者 (D)余嘉其能行「古道」/「古道」、西風、瘦馬解析:(A)求學的人/學問淵博有所成就之
人。(B)用來……/……的緣故。(C)專門研究。(D)古時良好的傳統/古舊的道路。
23、( B ) 「裴」、「蜚」、「斐」、「誹」四字的讀音,下列何者排列正確?(A)ㄆㄟˊ/ㄈㄟˊ/ㄈㄟˇ/ㄈㄟˇ (B)ㄆㄟˊ
/ㄈㄟ/ㄈㄟˇ/ㄈㄟˇ (C)ㄈㄟˇ/ㄈㄟˊ/ㄆㄟˊ/ㄏㄨㄟˇ (D)ㄈㄟ/ㄆㄟˊ/ㄈㄟˇ/ㄈㄟˋ
解析:(B)蜚:不實的;沒有根據的/斐:具有文采的/誹:以不實的言論惡意毀壞他人名譽。
24、( D ) 下列選項中,何者用字完全正確?(A)成績裴然 (B)阿腴奉承 (C)不齒下問 (D)貽笑大方
解析:(A)裴→斐。 (B)腴→諛。 (C)齒→恥。
25、( D ) 下列「 」中的字詞解釋,何者錯誤?(A)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本來 (B)余「嘉」其能行古道:欣賞、
讚美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互相學習 (D)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感到羞
恥解析:(D)「不齒」是不願與之同列。
26、( D ) 下列「 」中的文字,何者讀音兩兩相同?(A)李氏子「蟠」/「幡」然悔悟 (B)六藝經「傳」/薪火相「傳」 (C)
習其句「讀」/案「牘」勞形 (D)「戛」戛獨造/「戛」然而止
解析:(A)ㄆㄢˊ/ㄈㄢ。(B)ㄓㄨㄢˋ/ㄔㄨㄢˊ。(C)ㄉㄡˋ/ㄉㄨˊ。(D)ㄐㄧㄚˊ。
27、( B ) 下列各組「 」中的字詞,何者意義兩兩相同?(A)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古之聖人,
其「出」人也遠矣 (B)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 (C)三人行,則必有我
「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D)「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不能稱前時之「聞」
解析:(A)產生;源自/超越。(B)原本;本來。(C)老師/對於專業人士的敬稱。(D)知道/聲名。
28、( D ) (甲)皇甫「湜」:ㄕˋ/(乙)授之書而習其句「讀」:ㄉㄨˊ/(丙)或師焉,或「不」焉:ㄅㄨˋ/(丁)官
盛則近「諛」:ㄩˊ/(戊)李氏子「蟠」:ㄆㄢˊ/(己)老「聃」:ㄉㄢ。以上「 」中的字,何者讀音完全正
確?(A)甲乙丙 (B)乙丙丁 (C)丙丁戊 (D)丁戊己解析:(D)(甲)ㄕˊ/(乙)ㄉㄡˋ/(丙)ㄈㄡˇ。
29、( D ) 下列各組「 」中的詞語,何者意義兩兩相同?(A)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天下本無事,「庸」
人自擾之 (B)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煙花三月「下」揚州 (C)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讀」書之道,貴在專心有恆 (D)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解析:(A)哪裡;何必。表示反問語氣/平凡的;普通的。(B)低於/順流而下。
(C)文章的斷句。讀,通「逗」/研究;學習。(D)領會道理;懂得聖人之道。
30、( B ) 「小籠包抱著ㄕˋ死如歸的決心對泡麵說:『別以為你燙了頭髮,我就不認識你!我與你ㄕˋ不兩立!』泡麵也不甘
ㄕˋ弱地說:『你若這麼愛惹ㄕˋ生非,我就奉陪到底!』」上列文句中的注音,其正確字形應為下列何者?(A)誓/
勢/勢/是 (B)視/誓/示/是 (C)視/示/勢/事 (D)誓/誓/勢/事解析:(B)「視死如歸」喻不畏死亡/「誓
不兩立」形容仇恨之深/「不甘示弱」指不甘心顯示自己比別人差/「惹是生非」指招引是非麻煩。
31、( B )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一句中,「生乎吾前」的「乎」字意思為下列何者?(A)句中助詞,
無意義 (B)介繫詞,與「於」字同義 (C)動詞,與「呼」字同義 (D)形容詞,與「當」字同義
解析:(B)「乎」在句子中可作介詞、助詞或嘆詞來解釋,在本句中作介繫詞,相當於「於」。
32、( B ) 韓愈〈師說〉一文中「小學而大遺」的做法與下列何者相似?(A)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B)捨本逐末,輕重不分 (C)
先苦後甘,先憂後樂 (D)大才小用,小題大作
33、( A ) 下列何者並非以「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態度求師問學?(A)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B)三人行,則
必有我師 (C)聖人無常師 (D)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解析:(A)說明「聖」、「愚」之別在於從師問道與否。
34、( B ) 下列「 」中文句的句意說明,何者錯誤?(A)「聖人無常師」指聖人沒有固定的學習對象 (B)「小學而大遺」意指連
基礎都學不好,更何況是高深的學問呢 (C)「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指自己本身卻以從師為恥 (D)「夫庸知其年之先後
生於吾乎」意謂哪裡需要計較他的年紀比我大或小呢解析:(B)指學習小學而遺漏大道。
35、( A ) 韓愈作〈師說〉贈李蟠的原因何在?(A)嘉許他能學古人虛心問學之道 (B)感動於他極力督促自己抗顏為師,不畏強權
(C)韓愈亟欲以匹夫而為百世師,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D)鼓勵李蟠及為文宣揚師道,以免人心不古
36、( B )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一句的解釋與下列何者不同?(A)學無常師 (B)學而不思則罔 (C)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
省 (D)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37、( C )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然而孔子卻肯向郯子之徒請教,其主要原因是下列何者?(A)他們之間年齡差不多,學
養也相近 (B)孔子自覺較郯子差太多,只好轉而向郯子弟子求教 (C)他們領會道術有早晚的差別,學業也有其專門研
究 (D)郯子的徒弟比不上孔子,郯子喜得英才而教育之
38、( C ) 韓愈嘆「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下列何者並非韓愈發出此一感嘆的原因?(A)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
師 (B)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 (C)「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人人皆學有專長 
(D)不明「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之理,不能尊師力學解析:(C)為擇師學習的態度。
39、( B ) 〈師說〉一文,多採對比手法以凸顯主題,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以古之聖人猶且從師問學,與今之眾人恥學於師對
比 (B)以韓愈自己能行古道,與時人恥學於師對比 (C)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恥於相師
對比 (D)以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與今之學者恥於相師對比解析:(B)李蟠能行古道(從師問學)。
40、( B ) 「余嘉其能行古道」一句中,「古道」指的是下列何者?(A)古聖先賢行仁由義的君子之道 (B)古人從師問學之道 
(C)秦漢質樸無華的文章之道 (D)古代聖哲的典型與風範
41、( C ) 對韓愈於〈師說〉中引用時人「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之語,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讚美時人不恥相師 (B)同
情時人無師可從 (C)批評時人不願從師 (D)讚美時人為子擇師
42、( A ) 下列關於「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一句的說明,何者正確?(A)人不該只知為其子擇師,不
願為自身擇師 (B)既已為愛子擇師,就不必再在乎自身是否從師 (C)人應該為自身擇師,不必為其子擇師 (D)向孩
子的老師求教,並不可恥
43、( C ) 下列關於「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一句的說明,何者正確?(A)學者不汲汲於功名之風骨 (B)士子追求高官厚祿之
醜態 (C)學者從師心態之偏差 (D)仕宦者應有之謙卑態度
44、( B ) 下列各句中,使用反問語氣的一共有幾項? (甲)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乙)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
之先後生於吾乎/(丙)雖多,亦奚以為/(丁)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戊)則天下
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A)四項 (B)三項 (C)二項 (D)一項
解析:(B)(甲)感嘆語氣/(丁)推測語氣。
45、( B ) 下列關於〈師說〉的說明,何者錯誤?(A)當時士大夫的風氣恥於相師,故師道廢弛 (B)當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也都以相師為恥 (C)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D)聖人無常師,故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
老聃解析:(B)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以相師為恥。
46、( C ) 韓愈以孔子向郯子、萇弘、師襄學習為例,說明何事?(A)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B)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C)道
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D)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解析:(C)韓愈以孔子向郯子、萇弘、師襄學習為例,在說明聖人好學,沒有固定的老師。

2
47、( B ) 韓愈作〈師說〉,謂當時的人「小學而大遺」。文中「小學」的含意,與下列哪一項典籍所言的內容最相近?(A)《說
文解字‧序》:「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小學為當時之學制 (B)《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
辨志。」離經,謂離析經文,點讀章句,此為初入學者所習之業 (C)〈學記〉又云:「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記問之學即指小學 (D)指《說文解字》提出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即「六書」之學
48、( D ) 有關「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一語,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是孔子之語,原文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B)亦即見賢思齊,故人皆可以為己師 (C)韓愈從其中歸納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擇師標準 (D)用
現代話來說,就是「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解析:(D)說明人多智慧多,可以集思廣益。
49、( C ) 下列對各句所傳達的語氣說明,何者正確?(A)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疑問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勸慰 (C)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推測 (D)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輕視
解析:(A)感嘆。 (B)感嘆兼疑惑。 (D)感嘆。
50、( A ) 下列關於「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一句的說明,何者正確?(A)聖人無常師 (B)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C)名師出高徒
(D)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51、( B ) 〈師說〉一文中,「聖人無常師」一句與下列何者「前後呼應」?(A)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D)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解析:(B)「聖人無常師」指聖人向有道者學習,而非
視其地位高低或年紀大小,故「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一句最符合題幹之意。
52、( B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一句中,所傳之「道」、所受之「業」指的是下列何者?(A)經世濟民之道,安身
立命之業 (B)修己治人之道,古文六藝之業 (C)忠君愛國之道,居仁由義之業 (D)尊師重學之道,詞章句讀之業
53、( D )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一句中,所提及的當代學習觀念和情形是下列何者?(A)欲人之無惑也難
(B)術業有專攻 (C)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D)小學而大遺
54、( A ) 下列關於「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一句的說明,何者正確?(A)指出老師肩負的責任與應教導的內容 (B)解
釋老師傳授學業必具的修養 (C)說明老師解人疑惑必備的素養 (D)描述老師與學生教學溝通的情形
55、( D ) 〈師說〉一文起筆即點題,說「古之學者必有師」,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古之」兩字,援古以立論,有「藉
古」以「諷今」之意 (B)「必」字將從師問學視為不容置疑的定論,構成一種邏輯上的肯定句 (C)本句可視為作者基
本的教育原則之一 (D)首句之「學」,可視為貫串全文之脈絡解析:(D)貫串全文脈絡的應是「師」字。
56、( C ) 下列關於〈師說〉的說明,何者正確?(A)唐人恥於相師,韓愈受柳宗元感動,起而慨然為師 (B)文中授課之「六藝」
乃指孔門禮、樂、射、御、書、數 (C)文中「師道之不存也」的「師道」指求師問學之道 (D)「孔子」、「郯子」的
「子」皆為對老師的敬稱
57、( B ) 綜觀〈師說〉全文和寫作背景,下列選項何者並不適合用以形容韓愈?(A)知其不可而為之 (B)教然後知困 (C)雖千
萬人,吾往矣 (D)雖九死其猶未悔解析:(A)出自《論語》,是指不畏艱難,堅持理想去做的精神。
(B)出自《禮記》,指教子之後才發現自己學有所不足。此句與韓愈「抗顏為師」的堅定精神不符。
(C)出自《孟子》,只要覺得自己沒錯就勇往直前,堅持做下去
(D)出自〈離騷〉,為了心中的愛好,就算死九次都不怕,讚揚人意志十分堅定。
58、( D ) 下列關於「聖人無常師」一句的說明,何者正確?(A)聖人乃「生而知之者」,沒有人有資格為之師 (B)聖人言行謹慎,
不輕易收門生 (C)聖人態度謙虛,處處留心學問 (D)聖人見賢思齊,沒有固定的學習對象
59、( D )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
矣」這段文字的要旨為下列何者?(A)諷刺當時人不尊重老師 (B)取笑人們向老師請教問題 (C)探討老師的教學功能
(D)強調老師的重要性
60、( A ) 下列關於「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一句的說明,何者正確?(A)凡通曉道業之人,皆可為吾師 (B)能重道之人則能尊
師 (C)古聖先賢之道皆因有師傳授才得以保存 (D)道之存養方式,即師之存養方式
61、( B ) 下列關於〈師說〉的說明,何者錯誤?(A)作者希望能刺激士大夫的覺醒,重振師道 (B)寫作動機主要在於提高老師的
社會威望 (C)首段開門見山揭示全文中心思想 (D)論述從師問學之道,全文緊扣師與道的關係
62、( B ) 下列關於「聖人無常師」一句的說明,何者正確?(A)韓愈以老子向郯子、萇弘、師襄學習為例 (B)聖人好學,沒有固
定的老師 (C)聖人天資聰穎,不必向常人學習 (D)聖人經常向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學習解析:(A)老子→孔子。
63、( D ) 下列何者不是韓愈作〈師說〉的動機?(A)嘉許李蟠能行古道 (B)為自己好為人師作辯護 (C)批判當代士大夫不從師
之謬 (D)說明自己學術的源流
64、( C ) 李老師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對於電腦操作並不嫻熟,經常向擔任班上電腦小老師的同學請教,可說印證了何種道理?
(A)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B)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 (C)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樂之者
65、( A ) 下列「 」中文句的句意說明,何者正確?(A)「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意謂古代聖人超越平凡人非常多 (B)
「弟子不必不如師」,指弟子不一定要有固定的老師 (C)「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意指兩人年齡相似,身分
相當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指那些士大夫的聰明比不上自己的小孩
66、( D ) 下列關於「或師焉,或不焉」一句的說明,何者正確?(A)有的人是老師,有的人不是老師 (B)有的人肯定老師,有的
人否定老師 (C)有疑惑就問老師,沒有疑惑就不問老師 (D)不知如何句讀,就問老師,有學習上的疑惑,卻不請教老

67、( D ) 下列何者不適合用於勸人學習?(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B)古之聖人,其出
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C)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D)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解析:(D)指人難免會有缺失和過錯。
68、( C ) 韓愈云:「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下列何者是「師道不復」的原因?(A)聖益聖,愚益愚,愚人無可學,故不必從師 
(B)巫醫百工之人,自慚地位卑下,恥於相師 (C)士人德業不如聖賢,觀念錯誤,以求學於師為恥 (D)經濟發達,士
人地位下降
69、( D )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此語涵義與下列何者相呼應? (甲)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乙)學而時
習之,不亦說乎/(丙)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丁)青出於藍,冰寒於水/(戊)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A)乙戊 (B)丙丁 (C)甲戊 (D)甲丙
解析:(D)(乙)出自《論語‧學而》。【語譯】把已經求得的學問,時時去溫習它,不是很令人喜悅的嗎?/(丙)出自《論語
‧里仁》。【語譯】見到賢能的人,就應該主動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能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
錯誤。/(丁)出自荀子〈勸學〉篇。【語譯】靛青是從蓼藍提煉出來,但是顏色比蓼藍還要青;冰是水結凍而成,但是
溫度比水還要低。用以比喻學生表現較老師出色,晚輩成就超過前輩。/(戊)出自《論語‧泰伯》。【語譯】求學時要
像來不及似的,學到又怕把它忘掉。
70、( B ) (甲)「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乙)「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丙)「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上列三句中「師道」的字義關係說明,何者正確?(A)甲乙同 (B)乙丙同 (C)三者皆同 (D)三者皆異
解析:(B)(甲)動詞,學習道理/(乙)名詞,指「從師學習」這件事/(丙)名詞,指「從師學習」這件事。
71、( D ) 下列關於〈師說〉一文所表達的旨意,何者錯誤?(A)古之聖人愈見其聖,愚人愈見其愚,關鍵在是否從師問道 (B)士
大夫之所以恥於從師,乃因顏面問題,以下問為恥,上問為諛 (C)「余嘉其能行古道」的「古道」,是前文所言「古
之學者必有師」 (D)以抑古揚今的方式勉李蟠好好從師問學解析:(D)揚古抑今。

3
72、( D ) 柳宗元說:「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由以上敘述,我們可以知道韓
愈想打破的流俗並非下列何者?(A)魏晉門閥制度影響下「恥於從師」的風氣 (B)「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觀念
(C)「年相若則道相似」的想法 (D)「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態度
解析:(D)為韓愈〈師說〉一文中正面的立論點之一。
73、( B ) 下列有關〈師說〉的敘述,何者正確?(A)本文主旨在說明學習要慎選老師,才能事半功倍 (B)作者抨擊士大夫為子擇
師,自己卻恥學於師的矛盾 (C)韓愈認為因年長者經驗豐富,故從而師之 (D)「聖人無常師」意謂聖人不需向老師學
習解析:(A)主旨闡明從師學習的重要。(C)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無貴賤長少之分。(D)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
74、( D ) 下列關於〈師說〉的說明,何者正確?(A)篇中所謂的「師」是指童子之師 (B)作者認為應先學好句讀等小學問,再去
接觸大道理 (C)作者主張為師者必須年長於從學者 (D)作者因李蟠之從學,而作此文力陳時俗之失及從師問學之道
解析:(A)指的是「士大夫之師」。(B)說明士大夫「小學而大遺」的愚昧,只知學習句讀,而無法清楚認知「道」的內涵,因此
更談不上「傳道」。(C)文中謂求師之目的在於求道,與老師之貴賤長少無關。
75、( D )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是指當時人們懷著何種想法?(A)抗顏為師 (B)不恥相師 (C)能屈能伸 (D)恥學於師
解析:(A)指嚴正儀容,為人師表。(B)不以互相拜師學習為恥。出自韓愈〈師說〉。指失意時能克制忍耐,得意時能施展抱負。
(C)失意時能克制忍耐,得意時能施展抱負。(D)以從師學習為恥。出自韓愈〈師說〉。
76、( D )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意謂從師應依據下
列何者?(A)官位之尊卑 (B)輩分之高低 (C)年齡之大小 (D)聞道之先後
77、( C ) 韓愈在〈師說〉文中慨嘆師道淪喪,下列哪一句話最能說明當時「恥於相師」的風氣?(A)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B)師
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C)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D)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78、( A ) 下列「 」中文句的句意說明,何者錯誤?(A)「其下聖人也亦遠矣」,意謂常人不向聖人學習也很久了 (B)「於其身
也則恥師焉」,意謂為人父者自身以從師為恥 (C)「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意謂處處都有老師,都可以學習 (D)
「其出人也遠矣」,意謂聖人超出常人甚多解析:(A)指如今的普通人,才智遠不如聖人。
79、( B )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一句中,「君子不齒」的解釋,下列何者正確?(A)不足
君子掛齒 (B)君子不屑與之同列 (C)使君子不敢輕視 (D)使君子感到羞辱
80、( D ) 下列「 」中文句的句意說明,何者錯誤?(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意
謂欲學需從師 (B)「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乃因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C)「小學而大遺,吾未
見其明也」,說明只求理解句讀,放棄學道解惑,非從師之道 (D)「聖人無常師」,乃因聖人深造有得,不必向人學
習解析:(D)此句話是指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而非不必學習。
81、( B )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關於句中的解釋,何者錯誤?(A)「學者」是泛指學習的人 (B)
「傳道」指傳播道教教義 (C)「受業」指講授典籍 (D)「解惑」指解決對於「道」和「業」產生的疑惑
82、( D ) 下列選項中,何組「師」字皆作動詞使用?(A)古之學者必有「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B)三人行,則必有我
「師」/惑而不從「師」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D)孔子「師」郯子/不恥相
「師」解析:(A)皆為名詞。 (B)皆為名詞。 (C)名詞/作形容詞用。
83、( C )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一句中,不曾使用下列哪一項修辭方法?(A)頂針 
(B)轉品 (C)誇飾 (D)回文
84、( B ) 下列選項中,何組詞性相同?(A)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不必「賢」於弟子 (B)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C)古之學者必有「師」/孔子「師」郯子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解析:(A)名詞。才德;才能/動詞。勝過。(B)形容詞。聖明。
(C)名詞。老師/動詞。請教;學習。(D)連詞/代詞。
85、( A )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一句中,「師」字的詞性與下列何者相同?(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B)吾「師」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C)或「師」焉,或不焉 (D)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解析:(A)名詞。老師。 (B)動詞。學習。 (C)動詞。學習。 (D)動詞。學習。
86、( B ) 韓愈〈師說〉中,「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一句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A)錯綜 (B)回文 (C)轉化 (D)
譬喻
87、( D ) 下列文句的修辭判斷,何者正確?(A)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映襯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提問 
(C)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層遞 (D)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類疊
解析:(A)對偶。 (B)激問。 (C)對偶。
88、( D ) 以下哪一組「師」字的詞性及意義均相同?(A)猶且從「師」而問焉/吾從而「師」之 (B)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
之先後生於吾乎/古之學者必有「師」 (C)「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D)巫、醫、樂師、百工
之人,不恥相「師」/或「師」焉,或不焉解析:(A)名詞。老師/動詞。學習。(B)動詞。學習/名詞。老師。
(C)形容詞。從師問學的/動詞。學習。(D)動詞。學習。
89、( B ) 善用各種修辭可使文章多錯綜變化之美,下列修辭配對何者正確?(A)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層遞 (B)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映襯 (C)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回文 (D)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
傳道、受業、解惑也──對偶解析:(A)回文。 (C)對偶。 (D)頂針。
90、( D ) 以下各句,何者使用「回文」修辭?(A)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B)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C)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無惑 (D)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解析:(A)對偶。(B)類疊(類字)(C)激問。(D)「回文」
91、( B ) 下列文句中的「其」字,何者與「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中的「其」字用法不同?(A)古之聖人,
「其」出人也遠矣 (B)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C)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
之 (D)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解析:(A)代詞,指「古之聖人」。(B)副詞,大概。題幹之「其」作代詞
解,指「惑而不從師」者。(C)代詞,指「李蟠」。(D)代詞,指「生乎吾前」者。
92、( D ) 下列何者運用了「對偶」修辭?(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B)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C)小學而大遺 (D)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解析:(A)激問。 (B)頂針。 (C)映襯。
93、( A ) 下列有關〈師說〉一文的修辭敘述,何者錯誤?(A)「夫庸之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為設問中的提問法 (B)「是故弟子
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屬於回文修辭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使用頂針修辭 (D)孔子「師」郯子,運用轉品修辭解析:(A)激問法。
94、( C ) 〈師說〉一文雖以散句為主,卻適時穿插一些對偶、類疊句法,不僅避免單調,又發揮了調整節奏的功效。下列何者
不屬於對偶及類疊句法?(A)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B)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C)人
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D)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解析:(A)類疊。 (B)類疊。 (C)頂針。 (D)對偶。
95、( C ) 下列關於韓愈的敘述,何者正確?(A)首倡古文運動,志在恢復六朝華麗的文風 (B)柳宗元、曾鞏、王安石等人皆受其
提拔,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 (C)昌黎是其郡望,撰文常自稱昌黎韓愈 (D)以儒家道統自居,並認同佛、老思想
解析:(A)繼承初唐陳子昂等人的主張,反對華而不實的駢文。(B)曾鞏、王安石是北宋人,曾受歐陽脩的提拔。柳宗元並非受韓
愈提拔,而是與他一同提倡古文運動。(D)以儒家道統自居,排斥佛、老,曾寫〈諫迎佛骨表〉。

4
96、( C ) 下列文句中,描述韓愈的為何者?(甲)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乙)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丙)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丁)佛骨謫來,嶺海因而生色;鱷魚徙去,江海自此澄清。(A)乙丙丁 
(B)甲丙丁 (C)甲乙丁 (D)甲乙丙解析:(C)(丙)三蘇父子。
97、( A ) 下列對「古文」與「古文運動」的敘述,何者錯誤?(A)「古文運動」開始於韓愈的鼓吹 (B)在唐朝,「古文」乃相對
於「時文」(駢文)而言 (C)「古文運動」最重要的目的,是以儒家的「道」來充實魏晉以來浮華無實的文學 (D)形
式上,反對駢文詞藻華麗、對仗工整、講究用典等等對於文字的拘限
解析:(A)韓愈之前已有初唐的陳子昂、李華等先驅。
98、( A ) 下列關於韓愈的文章,何者說明錯誤?(A)韓愈文章說理性很強,乃因源自墨子兼愛思想 (B)韓愈散文以雄健渾厚、氣
勢充沛、規模闊大為基本特色 (C)韓愈改變了初唐散文冗長散漫的結構,壓縮為短小精悍的體制 (D)採用正話反說、
自我嘲弄等方式,為韓愈特有的幽默感解析:(A)韓愈文章吸收了經、史、子、集的成就。
99、( D ) 下列何者不是韓愈的文學主張?(A)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把它作為古文創作的重要條件 (B)以儒道為正宗,排斥佛老
(C)愛好古道,提倡古文,反對駢文 (D)自謂「生愛沉博絕麗之文」,可見韓愈相當重視文章的形式之美
解析:(D)此句為揚雄之語。韓愈反對華而不實的文章。
100、( B ) 下列有關唐代古文運動的說明,何者正確?(A)柳宗元為古文運動的先驅 (B)此「古文」指的是上繼三代兩漢文體的散
文 (C)主要領導者是韓愈和陳子昂 (D)在韓愈提倡、友人及弟子共同應和之下,古文遂成文章正宗
解析:(A)陳子昂、李華等人為古文運動先驅。(C)主要領導者是韓愈和柳宗元。(D)宋歐陽脩力宗韓文,古文遂為文章正宗。
101、( D ) 《舊唐書‧韓愈傳》云:「嘗自以為魏晉以還,為文多拘偶對,而經誥之旨歸,遷雄之氣格,不復振矣。」根據上文
判斷,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批評六朝以來文章的缺點 (B)針砭駢文的流弊 (C)認為文章要言之有物 (D)主張文章
除了要有內容外,更應具備華麗的偶句、對句解析:(D)應追求古文的氣格,而非華美的文字。
102、( C ) 下列是一段有關古代散文發展的敘述,閱讀之後選出正確的選項:「中國散文早在先秦時期即已成熟,(甲)等對歷
史事件與人物的記述,尤其精彩生動。六朝時期,講求對仗的(乙)日益興盛,至中唐(丙)並起,致力倡導古文,
北宋(丁)更紹續而發揚之,並提攜三蘇、王安石等人,散文始確立日後不移的地位。」(A)(甲)應填「《論語》、
《孟子》」 (B)(乙)應填「律賦」 (C)(丙)應填「韓愈、柳宗元」 (D)(丁)應填「司馬光」
解析:(A)(甲)《左傳》、《戰國策》。(B)(乙)駢文。(D)(丁)歐陽脩。
103、( B ) 以下關於歷代散文的說明,何者錯誤?(A)魏晉南北朝「駢文」大興,注重對偶,講究辭藻,成為文學主流 (B)中唐韓
愈、蘇軾等人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主張為文以群經子史為典範,提倡「文以載道」 (C)宋代歐陽脩續倡古文運動,一
時英才輩出,終使散文重新成為文學主流 (D)明代雖流行「八股文」、「小品文」,但古文創作仍未衰歇
解析:(B)「蘇軾」應改為「柳宗元」。蘇軾為北宋人。
104、( D ) 下列有關韓愈的文學見解,何者正確?(A)主張文以載道,弘揚清靜無為的老莊之學 (B)反對周秦兩漢華麗唯美的古文
(C)主張「文窮益工」,認為在窮困的環境中,寫不出好文章 (D)強調語言的創新,「惟陳言之務去」
解析:(A)弘揚儒家之道。(B)反對六朝駢文。(C)認為不平則鳴,窮愁困頓才有佳作。
105、( A ) 下列有關韓愈的敘述,何者錯誤?(A)為文以繼承道統自任,並與歐陽脩一同發起古文運動 (B)提倡語言質樸的散文,
反對華而不實的駢文 (C)曾因諫迎佛骨而觸怒皇帝,被貶至潮州 (D)「昌黎」為韓氏郡望,故撰文常自稱「昌黎韓
愈」解析:(A)與柳宗元一同發起古文運動。歐陽脩為宋代古文運動領袖。
106、( C ) 唐宋時代古文運動所展現的精神,不包含下列何者?(A)以三代兩漢之文為宗 (B)力求文以載道,不發浮詞 (C)完全
模仿先秦時代文章風格 (D)極力反對六朝華靡文風
解析:(C)唐宋古文運動雖號召復古,但並非完全模仿先秦時期的散文,而是取先秦散文之精粹,為當時華而不實的風氣作修正。
107、( B )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
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上引詩句,依詩意所述之遭遇,作者應為下列何人?(A)王安石 (B)韓愈 (C)柳宗
元 (D)蘇軾解析:(B)韓愈被貶潮陽,其姪孫韓湘趕到藍關送行時,韓愈作此〈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詩。【語譯】早
朝時一封諫迎佛骨的奏疏激怒了天子,晚上就被貶謫到遙遠的潮州。正想為大唐革除有害的弊政(指迎佛骨之事),
怎敢因愛惜自己衰朽之身而顧惜來日無多的殘生。陰雲橫亙,家鄉在哪裡?藍田關大雪紛飛,馬兒都不肯向前進。我
知你遠道而來自有一番情意,在這瘴癘瀰漫的江邊,你好好收拾我的屍骨吧。
108、( A ) 下列關於韓愈的說明,何者正確?(A)推廣古文不遺餘力,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 (B)自稱「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
之溺」 (C)其詩善寫田園風光,為「田園派」著名詩人 (D)除弘揚儒家學說外,亦兼採佛、老思想,形成「古文運
動」的理論基礎解析:(B)為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對韓愈的稱讚。(C)其詩喜用奇字、拗句,為「奇險派」詩人。
(D)排拒佛、老思想。
109、( A ) 韓愈的古文運動,對中國文化產生重大影響,請問以下敘述何者正確?(A)韓愈提倡古文運動,以復古為革命,有意結
合文學、儒學、教化為一體 (B)到宋代王安石領導詩文改革運動,歐陽脩、曾鞏、三蘇繼起,古文遂成為文學正宗 
(C)韓愈因為二度被貶,而放棄古文改革,返回昌黎郡,著述教學終其一生 (D)後人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
溺」來肯定韓愈對中國史學的貢獻解析:(B)王安石→歐陽脩。 (C)未放棄古文改革。 (D)對中國文學的貢獻。
110、( A ) 關於韓愈所反對的駢體文,下列何者敘述錯誤?(A)每句末字要押韻 (B)用字注重「綺麗」 (C)靈活運用典故 (D)講
求對偶工整解析:(A)駢體文講究聲律的諧調,卻不必押韻。
111、( C ) 李蟠若要撰寫一副對聯送給韓愈,下列何者為宜?(A)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濤 (B)一飯且銘恩,況
褓抱提攜;千金難報德,論人情物理 (C)辟佛累千言,雪冷藍關,從此儒風開嶺南;到官才八月,潮平鱷渚,於今香
火遍瀛州 (D)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璧,湘流應識九歌心
解析:(A)由「詩中聖哲」、「民間疾苦」可知為杜甫。(B)由「一飯且銘恩」、「千金難報德」可知為韓信。
(C)由「辟佛」、「藍關」、「儒風」、「潮平鱷渚」可知為韓愈。(D)由「招魂」、「香草」、「九歌」可知為屈原。
112、( A ) 下列何者沒有列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A)白居易 (B)曾鞏 (C)柳宗元 (D)王安石
解析:(A)明朝茅坤輯錄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共八人的散文為《唐宋古文八大家文鈔》,唐
宋古文八大家因而得名。
113、( C ) 下列有關唐朝古文運動的敘述,何者正確?(A)由韓愈大力提倡,首開風氣之先 (B)針對辭賦的流弊進行改革 (C)主
張恢復周秦兩漢質樸的散文 (D)成功推翻了當代流行的華而不實的「時文」
解析:(A)初唐詩人陳子昂即力倡漢魏風骨,對駢文表示不滿。(B)針對駢文的流弊。
(D)在散文的建立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並未完全成功。
114、( B ) 下列關於韓愈及〈師說〉一文的敘述,何者正確?(A)明朝茅坤讚其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B)《舊唐
書‧韓愈傳》:「愈頗能誘厲後進,館之者十六七人,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可知愈之作育英才、轉移風氣 
(C)唐時士大夫之風,喜於相師,韓愈此文即其精神之表現 (D)本文充分展現韓愈雅淡清麗的文章風格
解析:(A)為蘇軾之語。(C)唐時士大夫之風,恥於相師,韓愈作〈師說〉批判當時士大夫不從師之謬。
(D)韓愈文章氣勢雄健。
115、( D ) 下列關於韓愈的說明,何者正確?(A)兼融儒、釋、道三家學說,形成古文運動的理論基礎 (B)其詩風格清新、用語溫
婉,為浪漫派詩人之一 (C)柳宗元稱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D)提倡語言質樸的散文,反對華而不實
的駢文解析:(A)排拒佛(釋)、老思想。(B)詩風別開生面,勇於獨創,為奇崛險怪之風。(C)為蘇軾稱讚韓愈之語。

5
116、( C ) 蔣捷填了一闋〈虞美人〉:「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
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下列選項中,何者最不可能「聽雨僧廬下」?(A)
白居易 (B)王維 (C)韓愈 (D)柳宗元解析:(C)韓愈尊儒而排拒佛、老思想。
117、( B ) 下列「 」中的成語運用,何者正確?(A)鐵口直斷的他,預卜本次球賽必然勝利,這種「一語成讖」的預知能力,真
教人羨慕 (B)他行事光明磊落,「不欺暗室」的性格雖贏得敬重,也招來不少忌恨的眼光 (C)在阿里山「日薄西山」
的朝陽照射下,遠方的楓紅更顯詩意了 (D)他辦事效率很高,這件事情交給他處理,成功必定是「倚馬可待」的
解析:(A)指原本無心的一句話,竟變成預言而且成真,多指不吉利的預測。(B)形容人坦誠磊落。
(C)指太陽迫近西邊的山,比喻人已近老,生命將盡。(D)才思敏捷,寫作快速。
118、( B ) 下列選項中的成語,何者解釋正確?(A)一文不名:指人的名氣連一文錢的價值都沒有,形容毫無身分地位 (B)一得之
愚:愚笨之人的一點心得、見解。謙稱自己的見解粗淺 (C)一碧萬頃:形容天空晴朗無雲的樣子 (D)眾口鑠金:指許
多人開口說好話,形容人受到奉承解析:(A)指一文錢也沒有,形容人非常貧窮。名,擁有的意思。
(C)形容一片廣大無邊的水面或原野。(D)指眾口同聲,往往積非成是。形容流言的可怕。
119、( C ) 下列各組成語的意義,何者兩兩相異?(A)「力挽狂瀾」與「救亡圖存」 (B)「悖禮犯義」與「離經叛道」 (C)「恥
學於師」與「望開茅塞」 (D)「繼述其志」與「克紹箕裘」解析:(A)皆比喻盡力挽回險惡的局勢。(B)皆有不守常法
之意。(C)「望開茅塞」是希望能夠通悟,求人教導。(D)皆指繼承父業。
120、( C ) 下列成語的「師」字,何者與「老師」有關?(A)師出有名 (B)勞師動眾 (C)能者為師 (D)興師問罪
解析:(A)出兵打仗,需要有正當的理由。「師」指軍隊。(B)動員眾多的人力。「師」、「眾」指軍隊。
(C)才能高的人可以為師。(D)出兵討伐有罪者。後亦指前去宣布他人罪狀,並嚴加譴責。「師」指軍隊。
121、( C ) 「木柵動物園裡的國王企鵝近來可謂集眾人目光焦點於一身,尤其在一對企鵝生蛋之後,對牠們孵蛋過程的關心與報
導,更是達到舉國若狂的地步。這對企鵝夫妻原本□□□□,相處融洽,但自從母企鵝產下企鵝蛋後,□□□□的企
鵝爸爸便搶著孵蛋,甚至為了爭蛋,不惜與企鵝媽媽大打出手。在孵蛋的六十五天裡,企鵝爸爸甚至創下連續三十四
天未進食、六十二天未換班的驚人紀錄。如此超級新好爸爸,卻仍然不敵大自然的力量,嚐到小企鵝未出生便夭折的
□□□□。」下列文句□內最適合使用的語詞依序應為下列何者?(A)宜室宜家/鵲巢鳩佔/切膚之痛 (B)比翼雙飛/
喧賓奪主/折翼之痛 (C)鶼鰈情深/盼子心切/喪子之痛 (D)形影不離/舐犢情深/手足之痛
122、( C ) 下列文句「 」中的成語運用,何者錯誤?(A)他做事總是「二三其德」,因此許多工作都做不長久 (B)她熱愛旅遊,
因此足跡遍及「五湖四海」 (C)年輕士子勤於讀書,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高中「五日京兆」 (D)這本書筆調幽默,寫
作風格「亦莊亦諧」,故能深得讀者的青睞解析:(A)形容意志不專,反覆無常。(B)泛指中國或世界各地。
(C)比喻任職時間短暫或即將去職的人。(D)既莊重又幽默。
123、( B ) 下列哪個匾額最適合送老師?(A)民胞物與 (B)春風化雨 (C)杏林春暖 (D)坦腹東床
解析:(A)比喻政界人士視人民如同胞,視動物如同類的博愛胸懷。(B)比喻良好的教育如春風時雨,使人潛移默化。多用來形容
師長和藹親切的教誨。(C)稱讚醫生的仁心仁術,如春日般溫暖和煦。(D)女婿的美稱。
124、( B ) 下列與學習相關的成語,何者釋義正確?(A)問道於盲:比喻人好學好問 (B)焚膏繼晷:形容人勤學不怠 (C)博聞強
識:形容人死讀書 (D)斷虀畫粥:形容貧困至極,無法向學解析:(A)向盲人問路。比喻向無知的人求教。
(B)膏,指點燈燭用的油脂。晷,音ㄍㄨㄟˇ,指日光。(C)形容人博學多聞、記憶力好。
(D)形容人刻苦向學。虀,音ㄐㄧ,細切的鹹菜、醬菜。宋朝范仲淹少時家境貧苦,在長白山僧舍讀書,每天煮少量的粥,
過夜凝結後,以刀畫為四塊,早晚取食二塊,再以鹹菜佐食。
125、( C ) 下列文句「 」中的成語,何者使用不恰當?(A)古代的士子赴京應試,每每必須「跋山涉水」,十分辛苦 (B)從山頂
俯瞰山下景致,只見遠山房舍,江流漁帆,「歷歷可數」 (C)既已仳離,再重遊昔日宅第,也只是徒增「滄海遺珠」
的傷感而已,又何必呢 (D)對母親的思念,宛如「狂濤巨浪」般一波波洶湧而來解析:(A)形容走長遠路途的艱苦。
(B)可以一一數清楚。(C)「滄海遺珠」指人才被遺漏。宜改為「物是人非」。(D)比喻強烈的衝擊。
126、( B ) 下列文句「 」中的成語,何者使用正確?(A)王爺爺年高德劭,熱心推動社區的各項活動,值得大家「群起效尤」 
(B)平日不聽課,考前又不溫習,想要有好成績簡直是「緣木求魚」 (C)畢業旅行途經溪頭,下起濛濛小雨,「櫛風沐
雨」的浪漫情懷油然而生 (D)嫌犯為乞得同情,在記者面前痛哭流涕,但他「聲聞過情」的表情露出馬腳
解析:(A)指許多人紛紛模仿起不好的行為。(B)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用錯方法,徒勞無功。
(C)形容奔走勞苦,無暇梳理自己,只好用風來梳散亂的髮,用雨來洗頭。(D)指名聲超越實質。
127、( D ) 下列選項中的成語,何者意義與其他三者相異?(A)別開生面 (B)獨樹一格 (C)不落窠臼 (D)拾人牙慧
解析:(A)比喻開創新的風格與形式。(B)比喻自成一家,獨具風格。(C)不落入陳舊的模式規格。比喻有獨創的風格。
(D)撿取別人說過的話。比喻抄襲他人的言論或主張。
128、( D ) 閱讀下文,並依序為□選擇正確的用字:「這山雖然不高,但□靈毓秀,壯觀的梵宇僧樓,點綴在蒼翠的林木中,引
領人們走入拜訪它。春光明媚之時,草長□飛,桃李爭□;金風颯颯之際,蘆荻吐白,老圃黃花,好一派秋日風情
畫。」(A)鐘/鷹/研 (B)鐘/鷹/妍 (C)鍾/鶯/研 (D)鍾/鶯/妍
解析:(D)「鍾靈毓秀」,形容能造育傑出人才的環境。「草長鶯飛」,形容暮春三月的景色。語本丘遲〈與陳伯之書〉。「桃李
爭妍」,形容春天明媚美麗。
129、( D ) 下列「 」中的成語運用,何者錯誤?(A)他不善經營又「好大喜功」,結果使得公司「債臺高築」,最後以倒閉收場
(B)這種「舉手之勞」的事「何足掛齒」,你不要老是放在心上 (C)他在總經理之前總是「低三下四」,但在同事之前
卻「趾高氣揚」 (D)他們兩人的素養真有「天壤之別」,可以說是「不分軒輊」
130、( C ) 下列各則成語,何者與〈師說〉一文所闡述的內容最不相關?(A)學無常師 (B)不恥下問 (C)不學無術 (D)多聞闕疑
解析:(A)求學不能只有一個固定的老師,而是要多方面請教專家。指善於學習的人,知道該向不同專長的人請教不同的學問。
(B)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恥。(C)形容人沒有學問。
(D)指人雖博學多聞,但遇到不懂之處,仍須存疑求教。
131、( B ) 下列文句「 」中的成語,何者使用不恰當?(A)周經理平日雖然不茍言笑,但對於「提攜後進」不遺餘力 (B)我最討
厭那些「不拘於時」,沒有時間觀念的人 (C)平時處世應以「不亢不卑」的態度對人,不諂媚討好也不輕視瞧不起人
(D)雖然時下有許多年輕人以追求時髦來表現青春,但他「不顧流俗」表現最真實的自我
解析:(A)對晚輩或新進人員的照顧與栽培。(B)指不受當時風氣影響。(C)不自尊自大,也不低聲下氣以迎合他人。比喻態度的表
現符合身分。(D)不理會流行於社會上的風俗習慣。
132、( D ) 下列文句「 」中的成語,何者使用正確?(A)王同學成績優異又熱心公益,值得大家「群起效尤」 (B)臺中公園今年
元宵節看花燈的人潮洶湧,「春秋鼎盛」的情況,十分熱鬧 (C)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無懼於挑戰者號的空難事件,
仍升空進行太空實驗,回航地球時,不幸發生災難,美國太空總署「吳牛喘月」的精神,令人唏噓不已 (D)知識分子
若「自恃出身」而忽略市井小民的心聲,議事論理,就容易流於唱高調
解析:(A)指許多人紛紛模仿起不好的行為。(B)是指正當壯年的意思。(C)比喻人見到曾受其害的類似事物,而過分驚懼害怕。
(D)指倚仗自我的身分。
133、( A ) 「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
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閱讀上文,並推斷「羲皇上人」是比喻何種生活態度?(A)恬淡寡欲 (B)熱衷利
祿 (C)志濟天下 (D)豪邁不羈解析:(A)出自陶潛〈與子儼等疏〉,此段在敘述陶潛自己年輕的時候琴書自娛,喜愛
6
過閑靜恬適的生活。【語譯】我年輕的時候學習琴書,偶爾喜愛閑靜。開卷讀書,心有所得,便高興得忘了吃飯,看
見樹木枝葉相交成蔭,聽見不同的季節鳥聲的改變,也是心中歡喜。我常常說,五、六月間,臥躺在北面窗戶下,遇
上涼風突然吹來,便自稱是伏羲氏以前的人。
134、( D ) 如果我們把古代五經博士或經學專家請到現代社會,以其專業知識提供協助,就經書內容與職務,作最適切組合安排
職務,請問下列何者安排的最為合適?(A)請「儀禮」專家擔任警政署署長 (B)請「春秋」博士擔任外交部長 (C)請
「易經」博士擔任法務部部長 (D)請「爾雅」專家擔任國語辭典編纂顧問
解析:(A)《儀禮》為士禮,禮、法並不等同。(B)《春秋》為魯史,尚與國史館有關。(C)《易經》為卜筮之書,和法務無涉。
(D)《爾雅》為古之字書,故任辭典編纂人堪稱相應。
135、( A ) 中國有許多成語與「桃、李、杏、梅」有關,也可應用在致贈他人的題辭上,下列哪一組是用法相同的題辭?(A)杏壇
之光/桃李滿門 (B)杏林春滿/桃灼呈祥 (C)桃李無言/桃李爭妍 (D)桃李興悲/梅妻鶴子
解析:(A)皆可用以題贈教育界。(B)贈醫界/慶賀女子出嫁。(C)喻為人真誠,自然能深得人心/形容春色美麗。
(D)哀輓師長喪/喻孤身隱士的清高與超脫。
136、( D ) 閱讀下文,並判斷選項中最能表現「松樹」體態的書體為下列何者?
  古來松柏並稱,而體態不同。譬之書法,柏樹挺拔莊重,松樹夭矯迴旋。泰山上頗有一些奇松,透石穿罅,崩迸
而出,頑根宛如牙根,緊咬著岌岌的絕壁,翠針叢叢簇簇,密鱗與濃鬣蔽空,黛柯則槎枒輪囷,能屈能伸,淋漓恣肆,

氣勢奔放。(改寫自余光中〈山東甘旅〉)(A)  (B)  (C)  (D)


解析:(D)1.題幹所引之文,頗為典雅,接近半文言。某些詞語注釋於下:(1)夭矯,屈曲的樣子。(2)罅,音ㄒㄧㄚˋ。裂縫。
(3)密鱗,指松樹的鱗狀皮。(4)濃鬣,指松樹的針芒狀樹葉。以其形如馬鬃,故稱。(5)黛柯,青黑色的枝幹。
(6)槎枒,音ㄔㄚˊ ㄧㄚˊ。樹枝叉開的樣子。(7)輪囷,盤曲的樣子。囷,音ㄐㄩㄣ。2.選項中的書體依序是:隸
書、行書(行楷)、篆書、草書。而以「夭矯迴旋」及「能屈能伸,淋漓恣肆,氣勢奔放」這四句,用來形容書法,只可
能是草書。
137、( C ) 「有一個獵人在夜間打獵時發現了一隻鹿,便在後面拚命追趕,眼看即將得手。此時另一邊來了一夥追趕山豬的人,
獵人想說那邊人多,想必追趕更大型的獵物,於是放棄追鹿,改跟著大夥前進。不久,獵人捕捉到一隻渾身白色的野
獸,以為是珍獸,便帶回家飼養。珍獸出奇的對獵人很友善。有一天雨後,暴雨竟將這頭珍獸身上的白色泥巴沖刷下
來,獵人這時才發現牠是自己走失的公豬──遇事不看清楚,獵人盲從附和眾人,放棄了追鹿,結果一無所獲。」下
列選項,何者最適合作為本則故事的註腳?(A)有志者事竟成,半途而廢絕對遭致失敗 (B)人必自尊而後人尊之,人必
自侮而後人侮之 (C)人云亦云的人,追求到手的往往不會是真理 (D)事有緩急,物有貴賤,選擇之前要三思而行
解析:(C)注意故事中提及獵人無端放棄自己獵物,反而盲從附和眾人,正是缺乏己見、人云亦云。
138、( C ) 下列關於「經」、「傳」的敘述,何者正確? (甲)孔子的著作稱「經」;仲尼弟子的著作稱「傳」/(乙)《詩
經》中的〈雅〉、〈頌〉是「經」;〈國風〉是「傳」/(丙)《春秋》是「經」;《左氏》、《公羊》、《穀梁》
是「傳」/(丁)六經亦稱「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典/(戊)
《論語》、《孟子》本非「經」,後世才升格為「經」,可見經、傳的地位並非固定不變(A)甲乙丙 (B)乙丙丁 (C)
丙丁戊 (D)乙丁戊解析:(C)(甲)正確的說法是:記載先聖賢言行的書叫「經」;後賢解經的書叫「傳」/(乙)風
(國風)、雅、頌都只是《詩經》的體裁(內容)。
139、( D ) 為古書配上可以概括其內容的新標題,不但能彰顯該書的特色,更能使讀者樂於接近。如果你是書店的店長,行銷組
送來下列四則「古籍特賣」的海報標題,你認為哪一個標題與書的內容最不相符?(A)「先民占卜的智慧」:《易經》
(B)「魏晉名流的軼聞」:《世說新語》 (C)「歷史興衰的明鏡」:《資治通鑑》 (D)「知識分子的風骨」:《儒林
外史》解析:(D)清代吳敬梓著的《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體的諷刺小說,書中對科舉制度和這制度下的士大夫,做了
有力而深刻的批判。
140、( B )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如果要為上列文字依
序加上標點,下列哪一個選項較為恰當?(A),/。/?/,/。/! (B),/,/;/,/,/。 (C)、/!/;
/、/,/。 (D),/、/!/,/、/?
二、閱讀測驗
1、
  士之能享大名顯當世者,莫不有先達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 j 照後世者,亦莫不有後進之士負天下之
望者,為之後焉。莫為之前,雖美而不彰;莫為之後,雖盛而不傳。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須也,然而千百載乃一相遇焉。豈上之
人無可援,下之人無可推歟?何其相須之殷 k,而相遇之疏也?(節錄自韓愈〈與于襄陽書〉)
【注釋】j 休光:美善的光輝。k 殷:深厚;迫切。
( 1 ) ( )「莫為之前,雖美而不彰」,意同於下列何句? (A)雖有周公之才之美,使其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B)雖顏子
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 (C)盡美也,未盡善也 (D)金玉其表,敗絮其中。
( 2 ) ( )下列何者是本文欲表達的想法? (A)寒士欲出人頭地須賴名儒碩彥為前導,名儒碩彥欲流芳百世,亦須後進為後援
(B)欲享盛名要靠德尊位高者的提攜 (C)寒士振起必有先達者為之前導 (D)要享大名,前後左右都得有人扶助。
答案:(1) (B) (2) (A)
解析:【語譯】士人能享有大名顯耀當代,無不是有天下聞名而先通達的人給他作前導;士人能夠把美好的光輝照耀後代,也無
不是有天下聞名的後進之士作為他的後繼。沒有人作為前導,雖然德行美善也不會顯明;沒有人作為後繼,雖能一時隆盛
卻不能傳名。這兩類人,未必不是互相依存的。然而千百年雙方才相遇一回,難道是地位高的人沒有人可以拔擢,地位低
的人沒有人可以推戴嗎?為什麼他們如此迫切地需要對方卻很少有機會相遇呢?(A)出自《論語》。【語譯】如果有人能
像周公那樣具有美好的智能與技藝,而他卻驕傲和吝嗇,即使還有其他的才能,也就不值得一看了。(B)就算有顏淵的德
性,如果沒有遇到孔子,其名也是不能彰顯。表示知遇之重要。(C)孔子批評武王時的武樂所說的話,指其音調十分美盛,
內容未能十分完善。出自《論語》。(D)外表像金玉般華美,內裡卻盡是破棉絮。形容外表美好而內質破敗。出自劉基
〈賣柑者言〉。
2、
柳宗元有幾篇文章談到韓愈及對「求師」的看法,如:
(一)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
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詞。愈以是得狂名。(節錄自〈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二)今世固不少章句師,僕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樂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講古、窮文辭以為師,則固吾屬事。僕才能勇
敢不如韓退之,故又不為人師。(節錄自〈答嚴厚輿秀才論為師道書〉)
7
(三)今之世,為人師者眾笑之,舉世不師,故道益離……不師如之何?吾何以成!……吾欲從師,可從者誰?藉有可從,舉世
笑之。(節錄自〈師友箴并序〉)
( 1 ) ( )從以上三篇中,可看出當時風氣為何? (A)勤於從師向學 (B)恥學於師 (C)習於諷笑 (D)樂學不疲。
( 2 ) ( )由〈答嚴厚輿秀才論為師道書〉中可以看出,柳宗元欲為何類的「師」? (A)「言道、講古、窮文辭」之師 (B)
「章句」之師 (C)授業之師 (D)童子之師。
答案:(1) (B) (2) (A)
解析:(1)從第一則和第三則可看出。
(2)從第二則可看出。
【語譯】(一)如今社會上沒有聽說過有所謂「老師」。如果有的話,人家往往譏笑他,認為他是狂人。唯有韓愈不顧
世俗的看法,冒著被人恥笑也要招收學生,還寫了〈師說〉的文章,態度嚴正而不屈地當老師教育學生。社會上果然有
不少人責怪斥罵,這些人指指點點,加油添醋地則責罵韓愈,他也因此落了個「狂人」的名聲。(二)如今社會上有不
少能教人分析古書章節句讀的老師,而我並不是這樣的人。你如果想學這樣的學問,這其中還是頗有樂趣值得你去學習。
如果你想學談論道理,講述古人事跡、探索經典中文句內涵的事,這原本是我們這些人的事。不過我的才能又比不上韓
愈,所以我又不願為師。(三)如今的世界上,想做老師的就會被大家譏笑,整個社會上都不再求師,沒有了老師傳道,
道離開我們也就越來越遠了……不求師怎麼行呢?我怎麼能有成就?……我想跟從老師,可是讓我跟從誰呢?假使有老
師可以跟從,又會被人譏笑。
3、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 j 於槽櫪 k 之間,不以千
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 l,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
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
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韓愈〈雜說‧馬說〉)
【注釋】j 駢死:和一般馬同死。駢,併;並。k 槽櫪:指馬廄。l 食馬者:餵馬的人。
( 1 ) ( )下列關於「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一句的意義說明,何者正確? (A)千里馬一天只吃一次肉或一石米 (B)
日行千里的馬,每餐只食用小米 (C)千里馬一個月只吃一頓餐 (D)日行千里的馬,有的一頓餐要吃掉一石的穀糧。
( 2 ) ( )韓愈寫作本文的目的為下列何者? (A)悲好友過世 (B)嘆知遇之難 (C)言千里馬之難尋 (D)寫英雄的窮途末路。
答案:(1) (D) (2) (B)
解析:【語譯】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雖然有名馬,也只是在奴僕手裡受凌辱,
和凡馬一起死在馬廄裡,不能由於日行千里而被人稱道。能日行千里的馬,一頓可能要吃掉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知道牠
是因為能行千里才吃這麼多。這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吃不飽,力量不夠,優異的才能顯現不出來,就是想要跟凡馬
一樣也做不到,怎麼能要求牠日行千里呢?駕馭牠時不能依照牠的性情,餵牠又不能使牠吃飽以發揮才能,牠嘶鳴時又不
能明白牠的心意,卻手執著馬鞭對著牠,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是真的不會識別千里馬啊!
4、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
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
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禮記‧學記》)
( 1 ) ( )此段的大意為何? (A)尊師的重要 (B)說明學習的艱辛 (C)頌揚教師的偉大 (D)明示學習進步的方法。
( 2 ) (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一句中,強調問學的要領在於下列何者? (A)由淺入深 (B)囫圇吞棗
(C)不求甚解 (D)舉一反三。
答案:(1) (D) (2) (A)
解析:(1)【語譯】善於學習的人,老師很安閒,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學生都歸功於老師教導有方;不善於學習的人,老師督促
很嚴厲,而效果只得一半,學生都怨恨老師過於嚴格。善於發問的人,向砍伐堅硬的木頭,先從較軟的部分開始,而及
於較硬的節目,時間久了,木頭自然脫落分解;不善於發問的人,方法剛好相反。善於答問的人,有如撞鐘,輕輕敲打,
鐘聲較小,重重敲打,鐘聲較大,一定要打鐘的人從容不迫,鐘聲才會餘韻悠揚;不善於答問的人,剛好相反。這都是
增進學識的方法。
(2)(B)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不求甚解。(C)讀書著重理解義理,而不過度鑽研字句上的解釋。(D)指列舉一例便
能通曉其他各事。
5、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
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
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豔慕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
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
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節錄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 1 ) ( )本文之主旨為何? (A)作者自述成功的經歷 (B)闡述從師求學的困難 (C)勉勵諸生力學以求上進 (D)指示諸生
學習的途徑。
( 2 ) ( )「日再食」之意為何? (A)每天只吃兩餐 (B)一天的日蝕有兩次 (C)食量驚人 (D)每天一再地、不停地吃。
答案:(1) (C) (2) (A)
解析:【語譯】當我從師求學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嚴冬時寒風猛烈,大雪有數尺深,腳上皮膚凍裂
而沒有感覺。回到旅店,四肢僵直不能活動,旅店的僕役拿熱水澆灌,用被子覆蓋在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起來。寄住在
旅店裡,主人每天供應兩頓飯,沒有佳餚美味的享受。住在同一旅店的同學都穿著繡花的絲綢衣服,戴著有紅色帶子並且
裝飾著珠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配著刀,右邊掛著香袋。光彩鮮豔好像神仙一樣。我卻穿著舊袍子、破衣服處
在他們中間,一點也沒有羨慕的意思,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感覺不到自己的吃穿不如別人。當時我就是這樣的勤奮
和艱苦。……
  現在太學裡面的學生,朝廷每天都供給糧食,家裡每年都送來四季穿著的衣服,沒有受凍挨餓的憂慮了;坐在高堂裡
誦讀詩書,沒有東奔西跑的辛勞了;有司業、博士作他們的老師,沒有請問而不告知凡是應有的書籍都集中在這裡,不必
像我那樣要親手抄寫,向人家借求才能讀到。如果有學業不精,德行不成者,要不是天資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樣專一
罷了,難道會是別人的過錯嗎?
6、
8
  金谿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
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
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
問焉。曰:「泯然眾人矣!」(節錄自王安石〈傷仲永))
( 1 ) ( )作者寫這個故事,旨在告訴大家什麼道理? (A)詩歌易學而難成 (B)後天的學習重於先天的聰明 (C)父母不應把
子女當作炫耀品 (D)讀書求學不應染上功利色彩。
( 2 ) ( )文中與師說相同的字詞,其意義不同的選項是: (A)父異「焉」/猶且從師而問「焉」 (B)余聞之「也」久/師道
之不傳「也」久矣 (C)泯然「眾人」矣/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D)「於」舅家見之/請學「於」余。
答案:(1) (B) (2) (D)
解析:(1)【語譯】金谿縣縣民方仲永,祖上世世代代以種田為業。仲永出生後直到五歲,從沒見過任何文具,有一天突然哭哭啼
啼,吵著要紙筆。父親訝異之餘,忙向附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一拿到便寫下一首四句詩,還定了題目。詩寫的是奉養
父母、團結族人之類的內容。大家便送給地方上才學優秀的讀書人傳看。從此以後,隨便指定一樣事物要他作詩,馬上
就能寫出來,寫得有模有樣有文采有內容。金谿人個個稱奇,漸漸地也就把他父親看作是賓客,有的甚至拿錢給他。父
親眼見有利可圖,便每天領著仲永在縣境裡到處拜謁,卻不肯讓他上學。
  這事我耳聞已久。明道年間,跟隨先父返回故鄉,在金谿舅舅家遇見他,都十二、三歲了。要他作詩,發覺寫得已
經不再像當年那樣出色。七年後,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仲永的近況,得到的回答是:「他已經平凡得跟普
通人沒什麼兩樣了!」
(2)(A)代詞。(B)助詞。表停頓語氣。(C)一般人。(D)在/向。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