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分數欄

B5L1

一、單選題(共 0 分,每題 0 分)
1. ( D ) 文言文中常能以一字表達否定之意,下列文句「 」中的字,何者不是「否定詞」?
(A)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B)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C)欲報之德,昊天「罔」
極 (D)缾之「罄」矣,維罍之恥
解析: (A)通「非」。(B)無。(C)無。(D)空。
2. ( B ) 下列關於〈蓼莪〉一詩的句意說明,何者正確? (A)「蓼蓼者莪,匪莪伊蒿」:雖然
自己不是美材,仍能符合父母親的期望 (B)「缾之罄矣,維罍之恥」:謂為人子女
不能終養父母的憾恨 (C)「出則銜恤,入則靡至」:因為未能符合父母的期望,所
以不想回家 (D)「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謂父母過世已久,故長期未能受到
父母照顧
解析: (A)比喻自己不成材,辜負了父母的期望。(C)訴說自己思親情切。(D)無父無母的人生
不如死。
3. ( D ) 關於〈蓼莪〉一詩,下列說明何者錯誤? (A)主旨可概括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
養而親不待」 (B)「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
腹我」極言父母養育子女之勞苦,襯托親恩之偉大 (C)首二章「蓼蓼者莪」重章疊
唱表現出情感之強烈 (D)「蓼蓼者莪,匪莪伊蒿」,作者以無所謂的語氣寫出父母
對自己的失望
解析: (D)作者以自責的口吻道出己身強烈的情感。
4. ( B ) 〈蓼莪〉寫人子對父母的追念及孺慕之情,請問以下何人的解說錯誤? (A)熊大: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是人子自嘆不成材,辜負父母的期望 (B)兔兔:「缾之罄
矣,維罍之恥」是人子自愧不能光耀門楣 (C)莎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
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是用「賦」的手法追念父母養育的辛勞
(D)詹姆士:「民莫不穀,我獨不卒」是人子慨嘆無法終養父母
解析: (B)人子自愧不能終養父母。
5. ( C ) 下列關於〈蓼莪〉一詩的說明,何者正確? (A)以「莪」喻庸材,以「蒿」 、「蔚」喻美
材 (B)「缾之罄矣,維罍之恥」以「缾」喻子女,「罍」喻父母 (C)「鮮民之生」的「鮮
民」為人子自稱 (D)「欲報之德」是指神明祖先的恩德
解析: (A)以「莪」喻美材,「蒿」 「蔚」喻庸材。(B)以「缾」喻父母,「罍」喻子女。(D)父母的恩

德。
6. ( B ) 下列關於〈蓼莪〉一詩的敘述,何者正確? (A)「無父何怙?無母何恃?」意謂被父
母拋棄 (B)「民莫不穀,我獨何害!」句中的「穀」
、「害」分別意謂生活和樂、父母早
逝的孤苦境遇 (C)「出則銜恤,入則靡至」意謂四處飄泊、居無定所 (D)蘊含的心
情和「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無奈」相同
解析: (A)父母雙亡。(C)雙親喪亡的悲痛。(D)應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
憾相同。

1/3
7. ( C )〈蓼莪〉:「缾之罄矣,維罍之恥」一句,旨在說明什麼? (A)養子不教為父母之過
(B)離亂之世,父子不得相保 (C)父母得不到奉養,為人子女者感到羞恥 (D)已
經窮途末路,所以感到可恥
解析: (C)缾空了,是罍的恥辱。比喻人子自愧不能終養父母。
「缾」以喻父母,「罍」以喻子女

8. ( C ) 大民想要引用〈蓼莪〉詩中,表現「父母愛子女之深,不辭勞苦」的詩句到自己的作
文中,他可以用的句子是: (A)缾之罄矣,維罍之恥 (B)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C)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D)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解析: (A)自責並哀嘆不能及時孝養父母。(B)人子因自己不成材,而為父母的辛勞養育感到
悲哀。(D)人子訴說自己無法及時盡孝的悲痛。
9. ( D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主要在抒發以下哪種心境? (A)有
感於大自然之偉大,而自傷渺小 (B)哀傷父母一輩子的辛勞 (C)風景壯麗,興發
壯志 (D)觸景傷情,興起不能終養父母之怨
解析: (D)藉南山、飄風的景象烘染己身孤苦的情懷,並以他人能享天倫之樂來對襯自己悲傷
哀痛至極。
10. ( C ) 下列關於〈蓼莪〉一詩的敘述,何者正確? (A)「蓼蓼者莪,匪莪伊蒿」為父母對人
子的責備 (B)「出則銜恤,入則靡至」點出人子無所謂的態度 (C)「南山烈烈,飄
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藉景物引發無法奉養父母的悲哀 (D)因子女不成材
故有「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生不如死的怨嘆
解析: (A)此句是人子自傷不能成材,辜負父母的期望。(B)無父無母的痛苦悲傷。(D)生不如
死的怨嘆,是來自於子女不能終養父母。
11. ( B ) 下列關於〈蓼莪〉一詩的句意說明,何者正確? (A)「民莫不穀,我獨不卒」意謂人
人都幸福,唯有我身陷牢獄之災 (B)「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指人子因自己不成材
而為辛苦養育自己的父母感到悲哀 (C)「缾之罄矣,維罍之恥」以「缾」喻子女,
「罍」喻父母 (D)「蓼蓼者莪,匪莪伊蔚」是怨恨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太高,以致失去
自我
解析: (A)意謂只有我不得終養父母。(C)以「缾」喻父母,「罍」喻子女。指人子自愧不能終養
父母。(D)為孝子感嘆自己不能成材而辜負父母的期望,並非怨恨父母對自己期望
過高。
12. ( C )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旨在說明什麼? (A)子女懊悔父母
在世時,未能好好奉養 (B)父母不得善養是為人子女之恥 (C)感嘆父母望己成材,
然而自己卻辜負父母的期望 (D)子女沒有用心侍奉而讓父母過得生不如死
解析: (C)意謂自己是庸材,無法成為符合父母期望的美材。
13. ( D )「大禹為拯救生民於水患,櫛風沐雨,無暇安席」,句中「櫛風沐雨」一詞,字面上
雖無「髮」字,卻與「頭髮」密切相關。下列各句,敘述重點不在「頭髮」的選項是:
(A)童山濯濯 (B)朝如青絲暮成雪 (C)首如飛蓬 (D)俯首甘為孺子牛
解析: (A)原指山無草木的樣子,後多用以形容人禿頭、無髮。童山,草木不生的山。濯濯,
形容乾乾淨淨的樣子。(B)意指早上頭髮還如青絲般烏黑,傍晚卻白如雪花。誇張地
形容時間的流逝、人生的短暫。出自李白〈將進酒〉。(C)形容頭髮散亂像飛散的蓬草,
2/3
比喻無心化妝打扮。出自《詩經‧衛風‧伯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
誰適為容。」(D)意謂即使低著頭為人民辛苦努力,也甘之如飴。出自魯迅〈自嘲〉: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14. ( B )《詩經》的作法「興」,是就眼前景物以引發意念,下列何者屬於這種作法? (A)缾
之罄矣,維罍之恥 (B)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 (C)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D)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解析: (A)比。以「缾空了是罍的恥辱」比喻人子自愧不能終養父母。缾,喻父母。罍,人子自
喻。(B)藉眼前景物如山之高峻、風之暴烈引發不得終養父母之憂傷。(C)賦。父母照
顧子女的意象直接傳達。(D)比。以「莪長得高又大,可惜我不是莪是蒿」,比喻自
己是庸材而非美材。莪,喻美材。蒿,喻庸材。
15. ( B ) 關於〈蓼莪〉一詩的表現手法,以下敘述正確的是:(甲)「缾之罄矣,維罍之恥」
為「賦」的作法/(乙)「蓼蓼者莪,匪莪伊蒿」是「比」的作法/(丙)「南山烈烈,
飄風發發」是「興」的筆法/(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是「賦」的作法/(戊)
「民莫不穀,我獨何害」是「賦」的作法。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戊 (C)甲丙丁戊
(D)甲乙丁戊
解析: (B)(甲)是「比」的作法。以「缾」喻父母,「罍」喻人子。意謂人子自愧不能終養父母/
(乙)以「莪」喻美材,「蒿」喻庸材。為人子自傷不能成材,辜負父母的期望/
(丙)以高大險峻的南山與猛烈的暴風情景,引發人子不得奉養父母的悲痛/
(丁)直寫父母生養人子的情狀/(戊)直寫人子哀傷之情。
16. ( B ) 下列「 」內的字,何者詞性與其他三者不同? (A)出則銜「恤」 (B)缾之「罄」矣
(C)我獨何「害」 (D)匪莪伊「蒿」
解析: (A)名詞,憂。(B)形容詞,空。(C)名詞,禍害。此指父母早逝的孤苦境遇。(D)名詞,菊
科植物,不能食用。此處比喻庸材。
17. ( C ) 下列關於〈蓼莪〉一詩的修辭說明,何者錯誤? (A)「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譬喻
(B)「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設問 (C)「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排比 (D)「民莫不
榖,我獨不卒」:映襯
解析: (A)借喻。以「莪」喻美材,以「蒿」喻庸材。(B)激問。(C)互文。原句意為「父母兮生我鞠
我」。

3/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