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第五課 醉翁亭記

一. 主旨
本文通過記敘醉翁亭秀麗的環境,四季早晚的不同景色和滁人遊山、賓客飲酒作樂的情景,抒
發了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情趣;並間接反映了作者治理滁州取得「政通人和」的政績。「人知
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正是本文旨句所在。

二. 段落大意
本文共分四段,各段大意如下:
(1) 介紹醉翁亭的位置、命名的由來、周圍的景物,並指出醉翁的心意在於寄情山水,而不在乎喝
酒,只不過藉喝酒而寄託快樂的襟懷吧了。
(2) 指出瑯琊山早晚及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使遊人樂趣無窮。
(3) 描繪滁人遊山時的歡樂熱鬧情景,並記述太守宴請賓客時的歡樂情景。
(4) 寫黃昏人散,禽鳥飛鳴的情景,點出太守以與民同樂為樂的心聲。最後才指出太守即作者本人。

三. 寫作技巧
本文為歐陽修的代表作之一,傳誦一時,其寫作技巧如下:
(1) 起句不凡,富有氣勢
(2) 結構嚴謹,佈局巧妙
(3) 善用虛字,文氣舒緩
(4) 描寫景物,精練準確
(5) 駢散結合,句式靈活
(6) 修辭精練,委婉含蓄
 駢偶句
1. 三字偶句:「朝而往,暮而歸。」
2. 五字偶句:「負者歌於塗,行者休於樹。」
3. 六字偶句:「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
 層遞句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 設問句
1.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2.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3. 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 借代句
1. 「非絲非竹」,以「絲竹」代音樂。
2. 「傴僂提攜」,原意為「彎腰曲背及拖著」,此處指「老老少少」。

P.1/4
四. 思考題

(一) 根據《醉翁亭記》,解答下列兩項:
(1) 本文用什麼手法來交代「醉翁亭」的位置?試加說明。
答: 本文第一段用逐層推進的手法來交代醉翁亭的位置:作者先寫四面環山的滁州,然後將範圍
縮小到「林壑尤美」的西南諸峰,再集中到「蔚然而深秀」的瑯琊山;又縮小到「瀉於兩峰之間」
的釀泉,最後才點出「臨於泉上」的醉翁亭。

(2) 這種描寫手法有什麼好處?
答: 這種描寫由大而小,由遠而近,層層推進,逐步突出主體,不但能引入勝,且將描寫的焦點
集中在醉翁亭上,令人悠然神往。

(二) 根據《醉翁亭記》一文,回答以下三項:
(1) 試說明「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的表現。
答: 山間的景色有朝明暮晦的變化:早上朝陽升起,陽光把山林間的霧氣驅散了,景色也清朗起
來;傍晚雲霧聚集,山巖洞穴便顯得一片昏暗。

(2)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試就課文內容,指出瑯琊山四時景色。【1997 年題部分】


答: 瑯琊山四時景色如下:春天,野花盛放,發出陣陣幽香;夏天,佳木茂盛秀麗,濃蔭密佈;
秋天,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天,溪水低落,石塊露了出來。

(3) 這段寫朝暮和四時景色的文字,在文章結構上起了什麼作用?
答: 這段文字在文章結構上起了承先啟後的作用。前文說到醉翁之意在乎陶醉於山水之美。此段便
承接山水之美,寫山間朝暮和四時景色,指出「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藉此開啟下文,
引出遊宴之樂。

(三)解答以下三項:
(1) 試述滁人遊山的情形。
(2) 試述太守宴客的情形。
(3) 作者寫「遊人之樂」和「賓客之樂」,用意何在?
答: 作者寫「遊人之樂」在於指出滁人閒適自在地遊山玩水,寫「賓客之樂」,說出賓客無拘無束,
開懷暢飲,用意是反映滁州政通人和,百姓生活富足,官民相處融洽,太守 (即作者) 因實現
了「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內心感到十分欣慰。

(四) 根據以下引文,解答所附問題:
(1) 「太守之樂其樂」是什麼意思?試加說明。
答: 「太守之樂其樂」意指太守因滁人和賓客快樂而快樂,這是與民同樂的樂。由於滁人和賓客能
在遊玩中盡情歡樂,可見滁州政治清明,人民生活閒適安定,官民相處融洽,太守是一州之長 ,
當然以此為樂了。

P.2/4
(2) 列舉文中三個「樂」字的意義和詞性。
答:  第一個「樂」字解「感到快樂」,是動詞。
 第二個「樂」字解「以……為樂」,是動詞。
 第三個「樂」字解「快樂」,是名詞。

(3) 「禽鳥之樂」、「遊人之樂」、「賓客之樂」、「太守之樂」四者有何不同?
答: 四者之樂如下:
 「禽鳥之樂」— 遊人離去,山林回復清靜,禽鳥不再受到遊人騷擾,更感到自由快樂。
 「遊人之樂」— 滁人閒適自在地遊山玩水,從中享受太平盛世的樂趣。
 「賓客之樂」— 賓客們無拘無束地隨太守遊宴,暢飲作樂,十分歡快。
 「太守之樂」— 太守見到他治下的滁州百姓生活安閒,垟福快樂,因此也感欣慰快樂。

(五) 解答以下兩問:
(1) 文中的「醉翁」、「酒」和「山水」三者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試說明之。
答: 滁州山水秀麗,景色怡人,吸引了醉翁和賓客們遊宴,飲酒作樂。醉翁與賓客遊山玩水,他
陶醉於山水之樂,心有所領會而寄託在飲酒上。酒喝下之後,醉翁就更能領略山冰之美。他稍
飲便醉,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

(2) 試就本文內容說明歐陽修被貶滁州的情懷。
答: 歐陽修貶謫滁州,既有抑鬱之情,也有因滁州「政通人和」而欣慰,可說是兩種錯綜複雜的心
情結合在一起。
從文中「飲少輒醉」、「自號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以至於「蒼顏白髮,
頹然乎其中」的描述,可見歐陽修貶謫滁州,壯志難伸,只好把精神寄託在山水宴飲之中,借
酒遣懷,陶醉於山水之樂,以忘卻失意之情。
從文中「負者歌於塗,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的滁人遊山之
樂,「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的「賓客之樂」,以至「太守之樂其樂」的描
述中,說出太守見到眾人歡樂的情景,自己也快樂起來,這是以百姓之樂為樂,實現了作者追
求的「與民同樂」的理想,所以內心感到欣慰。

(六) 解答下列兩項:
(1) 《醉翁亭》如何以「槳」(字)為線索,貫串全文?
答: 本文以「樂」字為線索,貫串全文。四段文字都緊扣著「樂」字: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位置,以「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作結。
第二段,寫山間景色變化,以「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作結。
第三段,寫滁人遊山之樂及賓客宴酣之樂。
第四段,寫禽鳥、人及太守之樂。

(2) 試分別說明下列各組文字中畫有底線的字詞的意義和詞性:
答:  1. 瀉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2. 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

P.3/4
 1. 醉翁之意不在酒。

2.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1. 臨溪而漁。

2. 溪溪深而魚肥。

 1. 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2.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 1. 山行六七里。

2. 行者休於樹。

五. 會考題
(一)根據《始得西山宴遊記》及《醉翁亭記》兩文,回答以下各問:
(1) 兩文作者均遭貶謫,二人貶官後的心情各怎樣?又柳宗元 遊罷西山 ,心情有些什麼改
變?【1994年會考試題】
答:柳宗元遊西山前心情憂懼抑鬱,希望寄情山水,使因擾的精神得到解脫。
歐陽修的心情則較為豁達,他把遊山玩水的樂趣寄托在飲酒之中。
柳宗元遊西山後,被西山壯麗的景色所感染,眼界和心境為之拓闊,精神解脫,達到與大自
然融為一體的忘我境界。

(2) 《醉翁亭記》文末「禽鳥之樂」和「太守之樂」分別指什麼?試說明「人不知太守之樂其樂」這句
話的意思。【1994 年會考試題】
答: 「禽鳥之樂」—夕陽西下在陰暗的樹林中,雀鳥因遊人漸去而快樂得上上下下鳴叫著。
「太守之樂」—太守看見滁人利用餘暇遊山玩水賓客們也跟到醉翁亭遊覽,射箭下棋
飲酒作樂,覺得很快慰。
「人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一般人不能體會到太守那與眾同樂的胸懷。

(3) 柳宗元 介紹西山 景色之前,運用了襯托法;歐陽修 描述醉翁亭 的景色,用了層層遞進


的手法。試分別舉例加以解說。【1994年會考試題】
答:「始」扁襯托法:
起初不寫主體西山,而寫遍遊永州,自以為盡收美景,作為下文的襯托。然後寫發現西山,
攀登遨遊,才領略到那獨特的景色,沉醉其間。
「醉」篇層層遞進的手法:
先寫滁州為眾山環繞,再轉向西南部幾個山峰,然後把視線集中在琅邪山,再寫到流水飛瀉
的釀泉,最後才寫泉上的醉翁亭。

(二)1997年會考試題(詳見歸去來辭並序講義 P.6)
離開

P.4/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