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本真性與都市權的對話 –

分析高雄老屋保存運動文本

指導老師:黃書緯

社會所 M036090003 吳皓軒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 1

1.2 研究背景 ....................................................................................................... 3

1.3 研究目的 ....................................................................................................... 4

1.4 研究方法 ....................................................................................................... 4

第二章 文本分析.................................................................................................... 5

2.1 《濱線追憶》 ............................................................................................... 5

2.2 《新濱老街木工班》 ................................................................................... 8

第三章 結論.......................................................................................................... 11

參考資料...................................................................................................................... 11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

在 2012 年三月時,高雄市的哈瑪星社區發生廣三用地建築群拆遷事件,肇
因於市議員認為此處「建築老舊髒亂」,並以此為由要求市政府執行延宕已久的
都市更新計畫(曾榆芬等,2015:32)。當年三月,廣三用地上的 29 戶居民就接
到市政府的通知,告知他們說這個地區由於被規劃為停車場,要求居民們盡速搬
遷(李舜田,2013:36)。

居民隨即組成自救會來捍衛自己的權利,當時適逢台北市文林院王家拆除抗
爭之後,台灣社會對於此一事件抱持高度關注,聲援民眾與在地居民更決定要在
市政府前來丈量土地之時,號召網友一起上街抗爭。在三月十七日當天,有上百
位民眾出現在廣三用地參與此次抗爭,同時也有大批的媒體與 SNG 車於現場待
命。在廣三用地相關新聞見報之後,民間對高雄市政府此舉口誅筆伐,面對高壓
的民間輿論,市長陳菊宣布「暫緩拆除」
,但仍然堅持未來會收回地上物所有權,
為了持續關注此一議題,在地居民與聲援群眾便組成「打狗文史再興會社」(以

1
下簡稱打狗會社)
,繼續關注高雄都市發展與文史保存的相關議題(曾榆芬等,
2015:50;李舜田,2013:40 - 43;打狗文史再興會社,2012)。

我們能夠從打狗會社成立前,也就是還在與市府抗爭時的文章─<給陳菊市
長的一封信>,來更加了解他們對於這個事件的看法,他們認為:

「每個人都只看到都市更新之下『一切重來、文化斷根、強取豪奪』的
惡果,卻沒有人會看到當中『維護』的精神,這維護的背後是文化種源的找
尋,及讓過去與未來融合的文化守護與延展!然而,為何目前的都更卻完全
不見『維護』的人文內涵?活著的街廓、活著的文化發展元素。市府的文化
局不能是文化的送行者,老是在拆了之後,再寫文紀念。老屋、老人、老故
事、新觀念!沒有人的故事,空有廣三新濱老街廓屋舍的保存,那形同廢墟!
那讓老人沒有了家的眼淚,會擊跨文化底蘊中的土地與居住正義最根本的精
隨,保存於是不再有意義。文化,不能只是停留在 20 世紀的過往,還得往
21 世紀繼續擴展。這點我們都清楚,那些年輕的參與者也都懂,也正在學
習。但是,他們拒絕失根!拒絕『一切重來』式的失根的操作。」(李舜田,
2013:41;打狗文史再興會社,2012)。

從上文之中,能看出他們除了想保存廣三街區所乘載的歷史,還試圖捍衛住
在這裡的人群、以及街區的生活方式。換句話說,打狗會社想守護廣三街區的建
築與歷史文化,並寄望能為高雄的都市發展、文化想像帶來更多可能性。

在打狗會社此時期的論述,筆者發現到他們經常透過「追溯歷史」的方式,
來強化論述與行動的正當性;另一方面,此時的打狗會社主要目標是保留廣三聚
落,讓這裡的居民得以避免被迫遷,所以他們在論述中也訴求「居住權」、
「文化
權」。透過上面兩種方式,打狗會社希望能夠吸引大眾關注,從而與高雄市政府
進行對抗,以達成他們的運動目標。

「追溯歷史」的方式,其實就是在論述上訴諸於對「懷舊」的情懷,而這和
「本真性」的概念就產生連結,畢竟本真性可以概括為對於「過去」的想像;另
一方面,在城市中爭取「居住權」、
「文化權」,亦即為爭取在都市中生存的權益,
所以本研究也將對於「城市權」的概念進行探討。進而在本研究之中對「本真性」、
「都市權」進行討論,並且分析在高雄老屋保存運動裡,此二概念如何被詮釋及
產生流變。

2
1.2 研究背景

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伴隨著移動方式、電子媒介的蓬勃發展,原有的空間
隔閡逐漸被消弭,而個體、資本流動的可能性明顯提升,導致地景產生劇烈變動。
David Harvey(1990,轉引自顏亮一,2009:83)提出「時空壓縮」(time-space
compression)的概念,來說明空間距離感被科技給拉近的現象,他用「時間掃除
空間」來稱之;顏亮一則延續 Harvey 對於地景和時間的討論,認為時空壓縮的
現象不只有「時間掃除空間」而已,他舉 1970 到 1990 年之間快速變遷的台北為
例,來說明「時間感因為城市空間劇烈變化而產生的錯亂」,他認為這種現象異
於「時間掃除空間」 ,從而發展出「空間掃除時間」的觀點(顏亮一,2009:83)。

「空間掃除時間」的現象不只發生於台北,至今在高雄也仍舊在發生。以鼓
山和鹽埕兩區為例,在 2005 年,鼓山國小的擴建案使得在它旁邊的旅社「四海
之家」因而拆除,接踵而來的還有鹽埕區大舞台戲院、內惟李氏祖厝、台灣第一
座水泥路橋大公橋、打狗鐵道故事館的三十八條鐵道、台泥鼓山廠等事件。因此,
高雄市民將面對都市地景的劇烈變遷,所以居民對於地景的認同,必然會受到相
對應的衝擊,都市社會運動就是在回應這樣劇烈的變遷,打狗會社可以說是這些
運動能量的累積與轉化而成。

延續上述的脈絡進行討論,具備「本真性」想像的論述,就能為行動者強化
其論述和行動的正當性。Sharon Zukin 在她 2010 年的《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生
與死》一書中使用「本真性」 (authenticity)的概念,來討論城市文化、群體與社
區的關係。Zukin 認為在都市不斷變遷的過程中,人們仍然會持續追溯都市的起
源,在追尋起源和發明新開端的過程中,具有特色的「社區」、「地方」,便不斷
地被創造出來。所以,她認為本真性能夠成為奪權的工具,只要某些團體能夠宣
稱自身品味比他人更加純正,就能夠獲取道德優越性,而他們若將自身品味強加
於都市空間(如街道建築、街區外觀)之上,他們就能宣告對該空間擁有主權,
取代住於該處的長期居民(Zukin,2010/2012:9 – 13)。

Zukin 對本真性的期望不止於此,她承認自己屬於都市的新居民,卻仍然寄
望追求「起源」的本真性,能夠捍衛城市原有居民的居住權;她更提到,面對跨
國企業的經濟資本、中產以上階級的品味消費,這是「後工業時代」城市地景出
現變化的原因,城市在這樣追求經濟成長的過程之中,勢必會將窮人、少數族裔
和勞工逐漸排擠出去。所以,Zukin 認為本真性不只是對於城市空間的想像,弱
勢群體也能運用本真性,來凝聚集體行動的能量,進而與其他群體爭奪權力,以
保衛自己的家園、社區和有意義的城市地景(Zukin,2010/2012:29、35 – 44、
289 – 294)。

3
本真性在此得以發揮的作用,不禁讓人想到 Lefebvre 在 1967 年的文章<接
近城市的權利>(The Right to the city)
。在這篇文章之中,Lefebvre 嘗試去處理資
本過度積累,導致城市的使用價值為交換價值所取代,也就是都市空間與地景ˊ
逐漸被「私有化」,使得城市居民失去「安居樂業」的權利,從而固著於勞動過
程之中,無法在城市之中自由生活。他認為城市居民的基本身分就是勞工,城市
是這些勞動者所打造出來的作品,但資本積累與私有化現象不斷的加劇,致使勞
動者們在城市中被「異化」,他們與自身的勞動成果分離、在城市中的生活品質
日漸低落,Lefebvre 正是基於此種歷史情境,認為必須有所行動來改變勞動者的
生活,所以才寫作此篇文章,鼓吹城市居民透過社會運動爭取在城市中生活的權
利,也就是去爭取「接近城市的權利」,本研究將簡稱為「城市權」(Lefebvre,
1968/2008:14 –15、19 - 24)。

筆者在打狗會社的論述之中,除了發現上述兩個概念之外,也觀察到隨著時
間流逝,他們在文本中所談的本真性與都市權,有所差異與轉變的,而非一成不
變。這顯然受到運動目的、運動歷程之變化所影響,所以本研究將試圖將時間性
帶進來討論,以呈現出打狗會社與社會結構之間,彼此互動、挑戰與回應對方的
過程。

1.3 研究目的

本研究將會透過研究高雄老屋保存運動的相關文本,來分析他們塑造出了怎
樣的本真性與城市權,這兩個概念又隨著他們的社會實踐而產生什麼改變呢?造
成此種轉變的契機又是什麼?

1.4 研究方法

打狗會社自 2012 年創立以來,已成為高雄老屋運動的代表性團體,所以本


研究將會用打狗會社的相關文本進行分析,以他們出版的兩本書籍為主。之所以
選擇這兩本書,是因為這兩本書恰好代表著他們運動的兩個時期,本研究的分期
是照打狗會社 2015 年出版的新書《新濱老街木工班-一場關於文化與城市的再
興運動》中的年表作為依據,以 2013 年 9 月打狗會社第一次開設木工班作為分
界,並運用文本分析的方式,來呈現出兩個時期之間他們所建構出的本真性與城
市權出現怎樣的差異。

4
第二章 文本分析

2.1 《濱線追憶》

打狗會社在 2013 年出的第一本書叫做《濱線追憶》


。從本書的副標題:哈瑪
星的五四三,就能略窺這本書的內容,再加上書皮印著日本畫家小澤秋成在 1933
年所畫的《港口》,讓讀者未讀之時已經感受到哈瑪星的歷史感,以及哈瑪星位
於山海之間的聚落位置。當時擔任打狗會社總幹事的謝一麟,在全書開始之前的
<話頭-留語他年說夢痕>,便說哈瑪星對居民來說不只是建築而已,也是乘載
著居民地方認同的家屋(打狗文史再興會社,2013:2 - 3)。

在謝一麟的話頭之後,本書又分作四大單元:<濱線起步>、<新濱物語>、
<港灣人家>、<再興思潮>,幾乎每頁都有圖片加上文字,讓讀者能夠接收到
書中想要傳達的故事性與歷史感,以下我將對每個單元個別進行分析(打狗文史
再興會社,2013:6 - 7)。

5
第一部分是<濱線起步>,在這部分作者想交代的是哈瑪星這個聚落為何會
繁榮,所以書中從清領末期哨船頭商館林立,和日本治台發展打狗港開始談起。
當時的哈瑪星就位於打狗港旁,日本治台後積極經營打狗港,並為哈瑪星帶來許
多現代化的設施,架設鐵路、規劃新市街,哈瑪星在當時成為「高雄現代化的發
源地」,有自來水、電力、電信,使「哈瑪星在當時成為高雄最時髦的代名詞」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2013:10 - 15)
。接下來在 1920 年代,哈瑪星的工商業蓬
勃發展,連帶也成為金融中心;1940 年代,伴隨著冷凍技術的引進,哈瑪星的
漁業因而興盛。二十世紀的前半葉,有許多頭銜冠冕於哈瑪星,像:「高雄華爾
街」 、「不夜城」等等,在在說明著當年哈瑪星的繁榮(打狗文史再興會社,2013:
18 – 19)。

第一部份餘下的篇幅,則在說明哈瑪星經濟繁榮、產業發展之時,同時也吸
引了許多移民進入哈瑪星,且多為澎湖人和台南人。如果要說哈瑪星產業移民的
象徵,那就非得提代天宮不可了,代天宮的信眾多半為漁民,早年漁民多捐「魚
肚款」以求出海平安;魚身中最為肥美的魚肚,其價格也最為昂貴,信眾的捐款
讓代天宮成為哈瑪星的信仰中心,而代天宮的主神五府千歲和清水祖師,各自從
北門南鯤鯓和蚵寮保安宮分香而來,信眾也會回頭到起源地進香,正可以說明哈
瑪星是由移民組成的聚落,此外我們不能忽略哈瑪星由移民所組成的文化異質性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2013:24、31、34)。

第二部分<新濱物語>則從哈瑪星的鐵路發展開始說起,作者認為新濱街區
為「高雄現代化的胎動之地」,蓋因高雄當時的第一個火車站便設立於此,描繪
當年鐵路開通為新濱所帶來的繁榮(打狗文史再興會社,2013:46 - 47)。其餘
的故事也都環繞著新濱街區,讓讀者了解打狗會社所在街區的故事,包括災難記
憶、產業變遷記事、宗廟歷史和人物故事,也再次提醒我們新濱老街承載著悠久
的歷史記憶和生命敘事。

第三部分<港灣人家>帶出哈瑪星的人物故事,透過這種方式來敘說哈瑪星
的歷史,讓讀者不自覺地把生命敘事與街區歷史連結起來,使哈瑪星留成為有溫
度、有生命的街區,而非一棟棟的建物。其中一篇,作者仔細描繪了食物與歷史
之間的連結,這和 Zukin 所說的「食物的本真性」不謀而合,為街區建構更多的
特色。

第四部份的<再興思潮>以打狗會社自身的反思和對哈瑪星的分析觀察作
結,呈現出打狗會社運動中的困境,以及未來經營上的路線展望,尤其是他們認
為新濱、哈瑪星地區的人口老化,使會社和在地之間的連結更加不易,未來勢必
往全高雄來發展,這對於解釋他們後來的運動轉向,或許有所幫助。最後,打狗
會社在對於自身行動進行評估時,強調他們「並非單純的戀物主義者」,而是想

6
守護這裡的社區連帶、守護多樣化的建築形式,反對同質性過高的商業住宅,以
保護地方文化的創意與可能性,同時也對抗追求交換價值的建築形式,讓弱勢族
群得以有個安身立命之處,不致於被商業發展的力量給驅離、迫遷。在這段話之
中,他們展現了類似「都市權」的價值建構(打狗文史再興會社,2013:123、

125 – 127、155、158)

爬梳完本書的各個段落之後,筆者發現打狗會社此時建構的本真性是追溯聚
落起源為主,透過和過往歷史的連結,建立論述、行動上的正當性。雖然這是他
們在書中的主要方式,但若是對其細究卻不只如此,打狗會社在書中更建構出有
關族裔、食物、宗教、建築和產業相關的本真性,突顯新濱街區、哈瑪星社區為
何重要,來強化行動中的自我認同,並吸引社會大眾來關注、參與他們的活動。

最後,在都市權的部分,在 Lefebvre 的概念之中,是人們得以在城市中安居


樂業、自由生活,並且創造城市的權利。他寄望都市的社會運動能夠讓人們爭取
到這些權利,以免於資本主義力量的威脅與侵擾,讓都市呈現出來的是使用價值,
而非交換價值。用以上角度來對打狗會社此時的文本進行檢視,就會發現他們此
時比較專注人在都市安居樂業、自由生活的權利,固然也有討論到都市人的自我
實現,但對於創造都市的權利在此時的論述還未能明顯辨識。

7
2.2 《新濱老街木工班》

在打狗會社的第二本書《新濱老街木工班-一場關於文化與城市的再興運
動》
,和他們的第一本書相同,光看書名就能了解這本書要敘述的主軸,即為打
狗會社自 2013 年 9 月開始推行的木工班,他們更將此一行動定調為「一場關於
文化與城市的再興運動」,這彰顯出他們蘊含在這背後的運動目的,同時筆者認
為這樣的宣稱,也代表著他們規劃行動的尺度已經從哈瑪星改變為整個高雄。

首先筆者就先從本書的自序:<一群傻子>談起。在他們的自序中提到,打
狗會社的成員們發現「除了法定歷史建築之外,哈瑪星社區還有許多具有歷史意
義的建物」;同時,高雄市府此時在積極改建左營眷村,讓打狗會社得以回收許
多還可以使用的舊木材,並請製作「大木造」的師傅親自教導,最後「索性成立
木工班」,且結合城市考古的課程,讓參與者不只能修復木造建築,更能自主尋

8
訪木造老建築,及「保存旗鼓鹽地區未列管之具有歷史價值建築的資料或影像」,
以記錄這些建築的故事(曾榆芬等,2015:10 - 11)。

除了序言之外,《新濱老街木工班》的結構主要分作三部分:<從一場不是
意外的都市計劃開始>、<人的風景>、<文化行動的轉譯>。與上一本書相同,
本書擁有著豐富的圖像及文字,但與之不同的是,在照片之外本書多了許多插畫
像,使得書中的手工質感更加明顯。

第一部分<從一場不是意外的都市計劃開始>,作者從高雄市老建築遭遇到
的保存困境談起,這些困境分別是:市民參與的缺席、市場追求建築的交換價值。
作者進而去探討老建築對於都市的意義為何?,他認為「一個城市需要舊建築,
這不表示這個地方就是醜陋的、發展落後的。……這些建築與內涵支持著這樣多
元混合的社會關係,維繫著人與人的互動網絡,正也因為它們的存在,賦予了城
市其獨特的生命。」(曾榆芬等,2015:30、37)

延續上述討論的脈絡,在高雄市的老舊建築保存中,一直有著法制上的漏洞
存在。打狗會社認為那些具歷史脈絡、相對於法定建築卻常被忽略的建築們,可
以用「邊緣建築」代以稱之,他們也認為「邊緣建築的價值或許不及古蹟或歷史
建築,但對於當地區域的發展歷史仍具有重大意義……都市的歷史紋理不應該只
有單點是的保存,如果缺了邊緣建築納入整體思考,將會切割、捨棄相關的脈絡。」
(曾榆芬等,2015:42)因此,打狗會社提倡高雄也該像台南一樣,擁有「歷史
街區振興自治條例」,這樣才能夠保障老屋,而不須經過《文化資產保存法》的
嚴格限制(曾榆芬等,2015:43)。

打狗會社在面對高雄老屋四處遭到拆遷的壓力之下,認知到原有的模式仍然
有所限制,在一次與政府合作申請「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作為
契機,讓他們得以擁有經費開設木工班,在此之後的一年多他們結合城市考古的
課程,透過這個課程許多人得以認識高雄,從而建立起與家鄉的連結,打狗會社
實質將木工相關知識和都市開發、歷史文化的想像轉譯給參與者,以建立起屬於
自己的社會網絡,來改變高雄人的城市想像(曾榆芬等,2015:60、72 - 73)。

在第二部分<從一場不是意外的都市計劃開始>,打狗會社用許多木工班參
與者的經驗,來告訴讀者說在身體勞動的過程之中,人與人、人與物、人與城市
之間的距離會被急速拉近。在共同完成某個目標的過程中,方能培養出彼此的默
契,即使對方是「物」
,但身體力行與之同調,來熟悉手中的器具、施工的木材,
並轉化勞力付出為實物之後,那種自我實現、創造作品的感覺,就是勞動過程中
人們經常嘗試去追求,但在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中很難得到的體驗。因此,結合自
我實現、創造物品的經驗,和實作網絡之中所建立起的信任感,能夠轉化為組織

9
運作的共事基礎,換句話說,轉化成為對於組織的認同與支持,成為打狗會社未
來行動時的後盾。

第三部分<文化行動的轉譯>,作為結語的這個部份裡,打狗會社精要的將
自身的運動理念給表達了出來。他們認為在木工班中,能夠讓參與者重新去理解
建築,畢竟商品化的現代建築,不論是建造還是拆毀都太過容易,人們對於建築
的理解,從家、住宅、藝術品,轉變為商品、不動產,因而不再追求建築美感、
居住舒適等使用價值,只在意地段價格等交換價值,所以在木工班的實作之中,
能夠改變人們對於建築的片面理解(曾榆芬等,2015:132、136)。

打狗會社認為木工班能夠「搭起人與社會之間的橋樑」,在木工班的實際施
為之中,參與者實際去認識住在木造建築內,居民會遭遇到了哪些困境。又在溝
通的過程裡,參與者與居民之間的關係被重建,消弭了原有的距離感,也讓彼此
的認識有所提升,人際關係就被建立起來(曾榆芬等,2015:148)
;在木工班的
參與者中,有著各種職業、年齡、種族和性別差異的人,所以打狗會社認為木工
班就像個小社會,參與木工班的過程,其實就是經歷了一次社會流動,各色殊異
的個體,便在木工班內相遇、互動,現代社會的距離感和孤獨感便減退不少。最
後,打狗會社說必須認知到勞工文化才是城市文化的基礎,勞工在日常生活之中
的實踐,就會決定城市文化的走向(曾榆芬等,2015:152)
;雖然許多勞工居住
在矮小的鐵皮屋裡,但我們仍然要正視一件事,「城市是許多人『家』的集合」,
空有建築、卻無人居,那樣不叫城市,就只是一群空建築而已(曾榆芬等,2015:
153)。

在《新濱老街木工班》裡,筆者發現其中有著追溯歷史、訴諸起源的本真性;
也有關注邊緣建築、訴諸新開端的本真性。除此之外,打狗會社更在木工班的實
作中,建構出對於美感、身體勞動、粗曠與生活風格的本真性,由此看來,木工
班確實為打狗會社帶來許多不同的城市想像。

另一方面,在都市權的部分,可以發現在此書中,打狗會社將 Lefebvre 在都
市權所談到的概念,幾乎都包含進去,不論是勞工能夠在都市中安居樂業、自由
生活,還有創造作品、自我實現等權利。看來,木工班的確讓打狗會社得以詮釋、
實踐城市權的更多面向,也因此《新濱老街木工班-一場關於文化與城市的再興
運動》這本書,除了記錄木工班的故事之外,幾乎可以說是打狗會社的運動理念
書,他們得以透過這些論述來擴大自身於高雄,關懷、運作的規模,從哈瑪星的
在地組織,轉變為關注全高雄議題的城市運動組織。

10
第三章 結論

打狗會社在《濱線追憶》時期,以追溯起源的本真性為主,兼納有關族裔、
食物、宗教、建築和產業相關的本真性,這是他們為了強化論述、行動的正當性,
吸引社會大眾前來關注新濱街區、哈瑪星社區所致;到了《新濱老街木工班》時,
有著追溯歷史、訴諸起源的本真性;也有關注邊緣建築、訴諸新開端的本真性。
打狗會社更在木工班的實作中,實踐出關於美感、身體勞動、粗曠與生活風格的
本真性,和前一時期有著不小差異。

都市權的部分,在《濱線追憶》時期打狗會社專注於人在都市安居樂業、自
由生活的權利,雖然有討論到都市人的自我實現,但創造都市的權利在此時的論
述還未能明顯辨識;在《新濱老街木工班》裡,除了前述的幾種權利之外,也訴
求創造作品、自我實現的權利,相較於前者確實擁有更加豐富的意涵。

產生這樣的轉變,關鍵在於木工班的推行。因為打狗會社面臨募款和社區參
與度上的困境,他們決定將舉辦活動的尺度,從哈瑪星尺度轉換到高雄尺度,來
解決組織運作上的困境。所以在高市府文化局出現經費得以資助他們舉辦木工班
時,打狗會社便積極爭取、並允以實踐。事實證明,這樣轉換活動尺度,並且透
過實作轉譯理念的作法,的確讓打狗會社從哈瑪星的社區組織,變成引領高雄老
屋保存運動的代表性社團(曾榆芬等,2015:60)。

參考資料

中文專書:

Lefebvre,
(1968/2008)
,<城市化的權利>。收錄在《城市文化讀本》
,汪民安、
陳永國、馬海良編,14 - 2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Sharon Zukin(2010/2012)
,《裸城》
(王志弘、王玥民、徐苔玲譯)
,台北:群學。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2013),《濱線追憶-哈瑪星的五四三》,高雄:打狗文史再
興會社。

顏亮一(2009),《記憶與地景》,台北:田園城市。

11
曾榆芬等(2015)
,《一場關於文化與城市的再興運動-新濱老街木工班》
,高雄: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中文論文:

李舜田(2013)
,《都市更新下的歷史保存運動--以哈瑪星聚落為例》
。國立屏東教
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2012),<保存尚未成功,「緩拆」不等於「不拆」!>。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6%89%93%E7%8B%97%E6%96%87%E5%8F%B2%E5%86
%8D%E8%88%88%E6%9C%83%E7%A4%BE/%E4%BF%9D%E5%AD%98%E5%B0%9A%E6
%9C%AA%E6%88%90%E5%8A%9F%E7%B7%A9%E6%8B%86%E4%B8%8D%E7%AD%89
%E6%96%BC%E4%B8%8D%E6%8B%86/379265652106833(2015.12.31)

1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