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每年都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

认识的 本质
认识路线
两种根本对立的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认识
认识运动的 规律
批注 [Morgan1]: =认识的辩证法

第一次飞跃:实践到认识(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第二次飞跃: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

客观性 一元性 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批注 [Morgan2]: 马克思科学阐明了
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
(一) 实践【 】 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批注 [Morgan3]: 实践可以对应所有
的表达“第一”、最高层级的 keywords
1. 科学的 实践观→实践是第一层级性的哲学概念 “决定”、
“依赖于”、
“第一性”……
(“直接的关系”不算)

若单选题有且只有 1 个选项包含“实
践”时,一般就选它。
2. 🔺实践活动的本质【 个特征,理解,每年都考】

1) 定义:
①. 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是 【人干活】
②. 是以 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
③. 是实践的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批注 [W用4]:
这种相互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
段和工具,即实践的中介

2) 特征:【“自在社会”】
【考察概念辨析】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1、实践关系;→ 最根本的关系
①. 🔺客观实在性: 【=“做到”;强调实践(做到)区别于且高于认识(知道)】 2、认识关系;
3、价值关系。
i. 构成实践活动的 诸元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
ii. 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 本质上是一致的。
Synchronic
iii. 实践能够引起 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人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
过程和结果 √】

e.g. 对牛弹琴;
②. 自觉能动性: 【强调实践是在一定的目的、计划指导下进行的】 “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
构决定的。” ×(不只是因为“主体”)
i. 人与动物:
批注 [W用5]: 把实践同人的主观认
A. 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反射 【吃饱】 识活动区别开来
批注 [W用6]: 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
B. 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不止于吃饱、 馋;享受美食】

ii. 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Diachronic ③. 社会历史性: 【穿帮】 【尊重历史=尊重历史的实践】 批注 [W用7]:


不同时代的实践水平不同
i. 社会性:任何人的活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关系

ii. 历史性: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实践会变化、不断发展】

iii. 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实践的
3. 🔺实践的基本结构【 项基本要素,keywords、理解】

①. 实践的 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的主体、客体只有通过中介才能进行相互作用 √】 批注 [W用8]: 🔺缺一不可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没有中介就实现不了 √】

②. 基本要素
i. 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人】 批注 [W用9]: 主体的任务:
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
实践客体

ii. 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体≠客观存在】 【对象化=人化=刻上人的痕迹】 能思考

A. 天然客体 & 人工客体 有想法,做事情不是出于本能的需要


批注 [Morgan10]: 机器人 ×
B. 自然客体 & 社会客体
(没有意识→没有自觉能动性)
C. 物质性客体 & 精神性客体 【客体也可以是主观的、精神性的】 批注 [Morgan11]:
游戏世界的虚拟人物 ×
批注 [W用12]: 技巧:
考研政治里面的“主体”肯定是人


主观 客观
“科技是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
作用的主体力量” ×

体 “科技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

范畴 范畴 用” √

科技:遇到“根本” 、
“第一”这一类
词,一定要搭配“生产” 。
e.g.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
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批注 [W用13]: 不是所有人
(e.g. 婴儿 ×)

批注 [Morgan14]: 创造 ×
批注 [W用15]:
≠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

iii. 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


动的范围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
A. 物质性工具系统
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 【人的感官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 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能成为现实
的实践客体
B.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批注 [W用16]: e.g. 思想、想法

批注 [W用17]: e.g. 电脑、互联网、


话筒
批注 [W用18]: 指整个人类

(每一个具体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
限的,但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
的)
批注 [W用19]:
①. 主体思维活动 进行的 现实形式 ,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alities

Cognition language

②. 人们社会交往得以进行的中介
e.g. speaking;弹幕
4. 实践 形式的多样性【 种基本类型,keywords】

1) 实践基本类型

①. 🔺物质生产实践: 【实践类型里,对应“最基本”、“决定”等第一梯队 keywords】

i. 人类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ii. 构成 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iii. 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 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批注 [Morgan20]: 实践~桥梁

批注 [Morgan21]: 生产关系~所有
制关系
②. 社会政治实践: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 批注 [Morgan22]: 生产方式

③. 科学文化实践: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 批注 [W用23]:
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其中重要的形式
有科学、艺术、教育等,
批注 [W用24]: 故:精神文化的生产
2) 关系(三种实践类型既各具不同的社会功能,又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饱暖思淫欲”】 不是纯粹的意识过程
批注 [W用25]: 欲望、享受(楽しみ)
 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 在 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

 受 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

 并对 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3) 🔺新的实践形式/实践新变化:虚拟实践 批注 [Morgan26]: Resulted from: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①. 实质: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活动,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
②. 特点:
i. 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
ii. 相对独立性: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新)形式 【新的实践类型 ×】 批注 [Morgan27]: 就 3 个
物质生产、社会政治、科学文化
5.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 决定作用【 个方面】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目的、归宿】 批注 [W用28]: 物质范畴
批注 [W用29]: 指“归根到底”(源头)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唯物论中:实践与认识→物质与意识】
批注 [W用30]:
e.g.书本里种不出水稻
批注 [W用31]:
1) 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 【在理解上:实践=直接经验】 实践:客观范畴
认识论领域的物质概念
①. 人们只有通过 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直接经验:主观范畴
相当于“认识”这个概念

②. 一个人的 知识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注意“来源”、“来自”的不一样搭配】 在理解上可以等同,但范畴不同


来源:实践/直接经验

i. 直接经验: 【来源(唯一性)-originate from】+ 实践/直接经验


不能作推导:
A. 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
一切
“直接经验是验证间接经验正确与
否的标准” ×
B. 就知识的 本源/归根到底来说, 【此处不能用“实践”替换“直接经
验”进行推导】
a) 任何/所有 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 √

b) 没有离开 直接经验的认识 √ 批注 [W用32]: 不是“源头”意义上的


“没有”,也不指“全人类”,应指“本人
c) 离开直接经验的知识是不存在的 √ 不通过(实践)”

批注 [Morgan33]: 理解为“直接经验”
C. 没有 实践就没有认识 × 【间接经验、心理活动等也会影响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 做题时不要深究范畴)
批注 [W用34]: 动物也有心理活动

ii. 间接经验: 【书本、传授、电影等】 【来自(可以有很多)-come from】+ 间接经验…… 批注 [W用35]: 不起“决定”性作用

批注 [Morgan36]: 全部 ×
 一个人的多数知识来自间接经验 √ 【不是事事都必须本人去直接经验】
批注 [W用37]: 可以是前人的实践
e.g. 玩火是危险的

批注 [W用38]: 默认是两个东西;
“相
iii. 关系:【在判断选项上要注意】 互转化”是指辩证统一的东西之间

A.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不能相互转化的;【“结合“√;
“转化”×;“决定”×】 批注 [W用39]: 没有谁更重要的说法
批注 [W用40]:
B.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很重要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有用 ×】 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恩格斯:
2) 实践是认识发展根本 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
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
①.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深度、广度) 【现实的需要】 前进”
e.g.
②. 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 手段和条件 【技术的进步】 【the outbreak of Covid-19→需要
抑制疫情→在研究疫苗过程中深化
对 virus 的认识】

3) 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 【纸上谈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批注 [Morgan41]:


e.g.新冠疫苗的研发
 人们通过 实践获得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批注 [W用42]: 实践:
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批注 [Morgan43]: 人们正是在实践
的推动下,不断打破认识上的旧框框,
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引起认识的新
飞跃,从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批注 [Morgan44]: 放大镜→显微镜

批注 [W用45]: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
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检验=标准】 【唯一=最终】 批注 [W用46]: 好的实践:
有价值属性(e.g. 人民共享,不以
【检验、唯一】→ 【实践】 GDP 看待改革的成果;不能一切向钱
看)
①. 真理不是自封的 【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
符合预期结果 (e.g. 备考前的设
想 – 真实备考情况)

批注 [Morgan47]: 🔺由真理的本性
②. 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真理的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
(主客观相符合)和实践的特点(客
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桥梁:连接
【只要是真理,一定能够经得住实践的考验 √】
主客观→juxtapose)决定的
【经过人类实践检验过的认识就是真理 ×】
【实践是连接纯主观和纯客观的“桥
【经过人类实践检验过是正确的认识就是真理 √】 梁”】

【有用即真理 ×】
批注 [W用48]: 原因:
【实践能检验一切认识 √】 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

③. 在一定条件下, 逻辑证明也能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 【任何条件下,只有实践能检验】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


【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
逻辑证明在判断认识是否正确的过程中起一定补充作用 √ 【“探索”、“论证”真理 √;“检验”真理 ×】
【关注生活实践的需要 √】
【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 √】
批注 [W用49]: 真理的检验标准:
依据什么来判断认识的正确和错误
批注 [W用50]: 主观真理标准论:
用认识检验认识,从而无法划清真理
④. 实践标准的 确定性/绝对性:【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
与谬误的根本界限

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标准
实践是
e.g. 以圣人或权威的意见为标准
以自己的观念、意见为标准
以多数人的意见和感觉为标准
以概念是否清楚明白为标准
⑤. 实践标准的 不确定性/相对性:
【条件性】 以“有用”或“效果”为标准

 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批注 [Morgan51]: 认识是否具有真


实践对真理的
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
也不能从认识对象得到回答,只有在
i. 任何实践都会受到 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的局限性 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批注 [W用52]:
ii.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 ,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相对性、有限性 真理/谬误
批注 [Morgan53]:
→用认识检验认识

批注 [W用54]: 不是实践,是思维,
理性推导:
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的方式
是正确思维和表达的必要条件
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
批注 [W用55]: 已经被逻辑证明了的
东西,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并最
终服从实践检验的结果
批注 [Morgan56]:
(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 )
唯心主义、怀疑主义、相对主义 ×
批注 [Morgan57]:
教条主义、独断论 ×
批注 [W用58]:
实践检验真理的辨证发展过程:
实践不断发展,真理也不断发展,在
发展的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
性。
(二) 认识
1. 认识的 本质: 批注 [W用59]: 是在实践基础上,不
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 唯物主义:反映论 批注 [W用60]: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一切
①.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 【实践+辩证法】 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批注 [Morgan61]: 只要承认“实践”,
②.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感性直观,消极被动地反映、接受: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 就是“能动反映论”;
只要是“能动反映论”,就是承认“实
践”
【实践——自觉能动性】
2) 唯心主义:先验论【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使得认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能动反映论:
①. 主观唯心主义:认识是主观自生,生而知之的 认识是实践得来的,不是主体自身的。

②. 客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①.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局限性(直观反映) ,
②. 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所认为的
“人的认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2. 认识的 特征: 是无法证明的”这一观点(可以用
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1) 反映特性:
(反映性 or 摹写性) 【唯物】(原材料)
批注 [Morgan62]: 不了解实践对认
识的决定作用
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批注 [W用63]: 认识先于物质,先于
①. 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 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人的实践经验

②. 人的认识不论 形式多么抽象和复杂,归根结底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2) 能动反映的 创造性: 【辩证】(复制、拼接) 批注 [Morgan64]:


e.g.长着腿姐脸的九尾狐
①. √ 是一种在思维中的 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

× 是主观对客观对象 简单、直接的描摹 or 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②. 人类结合 自己的需要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客体的理想形态和功能

3) 关系(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辩证统一):
①. 不可分割
②. 同一本质的两种不同功能 【硬币的两面】 批注 [Morgan65]: 即:“主体在实践
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 创造离不开反映 ,创造存在于反映之中 批注 [Morgan66]: 唯物+辩证
B. 反映离不开创造 ,反映在创造过程中实现 批注 [Morgan67]:
存在于……之中=在……基础上
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

: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 【辨证发展过程】

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

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的 批注 [W用68]: 经由实践直接得来的,


因而与实践具有高度同一性(“强调”
上的一致性)“体认”

1) 【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生动的直观)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抽象的思维)】 批注 [W用69]: e.g.


“饱经风霜的老人”:
说明实践经历多,也即感性认识多,
①. 感性认识:
【=熟知】 【强调实践=强调获取感性认识】 经验丰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i. 认识的 低级阶段【初印象】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
ii. 是人们在 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方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学
A.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批注 [W用70]: 辩证法:
B. 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 【可靠性(眼见为实) & 局限性(眼见不一定为真)】 现象是片面的、多变的、易逝的

(感性认识不可靠 ×;感性认识有局限√) 批注 [W用71]: 一个矛盾:


认识的任务: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
全体和内部联系;
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现象、各个
②. 理性认识:
【=真知】 【头脑=理解=思考=抽象理性=理性思维】 方面和外部联系

i. 认识的 高级阶段 为解决这一矛盾,不能停留在感性认


识,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
ii. 是人们通过 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的飞跃

【抽象思维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 批注 [Morgan72]: 片面
批注 [W用73]: 理性思考:
A. 形式:概念、推理、判断 在获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思考加工

B.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优点 & 造成 认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


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
地感觉它”
“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见证者”
“没有渗透头脑的观察是无意义的”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
的头脑”
批注 [Morgan74]: (e.g.逻辑推导)
分析的对象是感性认识得来的感性
材料
批注 [Morgan75]: 尽管理性认识是
通过抽象思维达到的,但理性认识也
是认识。实践才是认识的来源。
批注 [W用76]: 表达可能更规范,但
也可能脱离现实
故:既要由浅入深,也要由深到浅
批注 [W用77]:
在形式上超越了 客观事物,

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

反映了客观事物

看论文的人都是搞学术的人,普通大
众是不看的

对于思政课老师,写论文的同时也要
讲好课,把学问写在中国大地上(对
于医学也是一样的,是要用的)
③.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 关系:(性质不同 辩证统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在实践中发展】 批注 [W用78]: 若割裂:
唯理论:教条主义
i. 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不是完全的认识】 【认识论中坚持了辩证法】 经验论:经验主义
感性认识有待于

批注 [W用79]: 低级→高级
ii. 理性认识 依赖于感性认识 【是认识依赖于实践的重要表现】 【认识论中坚持了唯物论】 现象(外部联系)→本质规律(内部
联系)
A. 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 起点 √

B. 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 必经阶段 批注 [Morgan80]: 用抽象思维分析


的对象的感性认识得来的感性材料
C. 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

批注 [W用81]: 怎么判断渗透?
①感性渗透着理性:
iii.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二者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
强调“理性” 、“思考”
、“头脑”
A. 感性中渗透着 理性: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性的感觉 很重要。
e.g. “没有渗透头脑的观察是无意义
B. 理性中渗透着 感性: 的”
②理性渗透着感性:
a) 理性以 感性材料为基础 强调“实践体验” 、
“感官”(观察、
听、闻)等 很重要
b) 语言作为表达手段
理性以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的
批注 [W用82]: 理性~理论结构
对同一个事物,具有不同理论知识储
备的人,感受会是不一样的
④.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本 条件: 【不是随意的主观愿望】 e.g. 树
植物学家:
i. 投身 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画家:
木匠:
ii. 必须经过 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批注 [W用83]: 有着不同感性经验的
人,对同一理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体认语言学
感性经验多的人,对理论会理解得更
⑤. 人的认识过程是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因素=能力(外挂)】 快一些 —— 行万里路

i. 理性因素:
【≠理性认识】 “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
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A. 内涵:认知能力 【自觉,逻辑】 批注 [W用84]: 理性思维

B. 作用: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指导、解释、预见 批注 [W用85]: 毛泽东


批注 [W用86]: 其复杂性表现在:
无论在感性认识还是在理性认识中,
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ii. 非理性因素:
【≠感性认识】
批注 [W用87]: e.g.理性思维能力、抽
A. 内涵: 象分析能力

a) 狭义: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 批注 [W用88]:
无论在感性认识还是在理性认识 中,
b) 广义: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 + ( 认知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 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B. 作用: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激动”】 【感性认识是非理性因素发挥的结


果×】

要去发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因为人
的认识过程中,人不可能永远是理性

批注 [Morgan89]: 人作为认识主体
是知、情、意的统一整体
批注 [W用90]: 联想、想象(e.g.留白)

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
批注 [W用91]: 美好的心境、坚韧的
意志、饱满的热情等,往往能调动主
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实践的目
标。
【“心灵鸡汤”、“鸡血”、“正能量”、
偶像】
2) 【精神→物质;思想→存在】🔺【是更为重要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①. 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 :
i. 认识世界的目的:为了改造世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 【实用】 批注 [W用92]: 马克思说,他不是为
了写东西,去塑造一个体系。
ii.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哲学家不是为了解释世界,是为了改
造世界
批注 [W用93]:
锻炼、提高人的认知能力
②. 认识到实践的 中介环节:
确定实践目的 → 形成实践理念 → 制定实践方案 → 进行中间实验 → 运用科学的实践

方法 → 对 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批注 [Morgan94]: 【最后一个环节】


这样理论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并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4. 实践与认识的 辨证运动及其规律:【 的总结】

 经历了 ,实践与认识的运动既 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1) “完成了”——对具体事物的认识
批注 [W用95]:
①. 实践中实现预想的目的,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即:实现主客观的统一
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在
需经过【失败+不断纠错】

②. 无法在实践中实现预想目的的 原因: 批注 [Morgan96]: 人们在实践中得


来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毫无改
i. 客观 事物是复杂和多变的 【实践/认识的客体】 变地实现的情况很少
批注 [W用97]: 因此,思想、理论、
ii. 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不但受着 科学技术条件的制约,而且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 计划和方案需要做部分改变和调整,
甚至全部改变。许多时候,经过多次
【实践的中介】 【实践/认识的客体】 失败,不断纠错,才能实现主客观的
统一,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批注 [W用98]: 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
2) “没有完成”——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 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①. 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活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即使对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认
人们的
识也是反复多次】
②. 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 多次反复 →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 永远不会完结 → 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 永远没有完结 批注 [W用99]: 两次飞跃
批注 [W用100]: 被改造
批注 [W用101]:
3) 🔺唯物辩证法的全部认识论: 认识(n.)辨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①.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形式:循环往复】 【反复性循环】
批注 [W用102]: 不能用根据初印象
对人盖棺定论
②. 实践与认识的每一 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内容:波浪式前进 & 螺旋式上升】 【无限性发展】
批注 [W用103]: 实践-认识-实践-认
识……
批注 [Morgan104]: 单独出现是不完
🔺同义转述:认识的规律揭示了: 整的

 实践-认识-实践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统一 ①. 只能对应认识发展的形式(实
践-认识-实践-认识……)
 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中,在 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实质上是波浪式、曲折前进螺旋式上升 形式:循环往复
内容:曲折、波浪式前进
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螺旋式上升
②. 不能对应事物的发展、历史的
 人类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过程 发展
批注 [W用105]: 即:不是固定的,是
不断变化发展的
批注 [W用106]: “……需连在一起,辩
证看待”
(三) 真理
真理是标志 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批注 [W用107]: 相一致
批注 [W用108]: 真理的本性
真理是对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正确的认识】
批注 [W用109]: 指真理是在实践基
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
符合、一致和接近(与采取何种主观
1. 🔺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
【→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形式无关)

1) 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 【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


批注 [W用110]: 主观范畴
①. 是指真理的 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内容】 【真理≠客观实在
批注 [Morgan111]: 真理的内容
≠客观范畴】 批注 [Morgan112]:
【客观真理=真理具有客观性】
②. 真理的 形式是主观的,真理的主观形式是一切认识所固有的 【主观形式】 【真理≠主观产物
批注 [W用113]:
≠主观真理】 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

③. 真理是 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 【→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批注 [W用114]: 真理是一种特殊认


识,主观范畴。
④. 真理固然是有用的,但有用的不一定都是真理 【有用即真理 ×】 批注 [Morgan115]:
e.g. 同一个物理学规律可以用不同
的数学公式或语言文字加以表述,而
这个规律本身不会随着改变。
2) 一元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

e.g.
①. 是指在同一/特定 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1+1=2
一加一等于二
②. (就内容而言), 认识是多元的,真理是一元的 √ 【一元内容】 One plus one equals two

批注 [W用116]: 和意识一样,真理是
③. 真理是 内容上的一元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一 【多样形式】 物质的产物
批注 [Morgan117]: 主观自生(主观
唯心主义)
批注 [W用118]: “主观真理是对客体
本质规律的符合” ×

批注 [Morgan119]: 主观感受
批注 [W用120]: 真理的客观内容=
客观事物的实际状况;而特定条件下,
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实际状况也
是特定的唯一。
批注 [W用121]:
e.g.一件杀人案中,真相只有一个

特定条件下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的
实际状况是特定唯一的
批注 [W用122]:
真理性认识的内容=客观事物的实际
情况
批注 [W用123]: 可以省略“内容”,
e.g. 客观真理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内容)是一元的
批注 [W用124]: e.g. 真相只有一个
批注 [W用125]:
对同一事物的正确反映
批注 [W用126]: 同一真理可以采取
不同的语言形式、不同的理论形式来
表达。
2. 真理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水滴汇成河流】 批注 [Morgan127]: 就真理的发展过
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1) 绝对性: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真理的 【绝对的,无条件的】 来说
批注 [Morgan128]: 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
批注 [W用129]: ”
【特定时代的人的认识会有局限 √】
“一定是对的”+“认识/认识能力
是无限的”

2) 相对性: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不完善的【相对的,有条件的】
真理的
批注 [W用130]: “一定是对的”
任何真理:
①. 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
从 【认识的广度有待扩展】 ①. 都标志着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符
合,
②. 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 【认识的深度有待深化】

②. 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
识的客观内容,
【思维的非至上性使得真理具有相对性 ×(主观决定客观 ×)】
③. 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批注 [Morgan131]: 认识/认识能力
(的无限性)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
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
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
界的接近

【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
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
=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批注 [W用132]: 有限无限看搭配
批注 [W用133]: 具体
从人类历史长河来讲,认识/认识能
力是无限发展的

批注 [Morgan134]:

批注 [Morgan135]: 任何真理:
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
相对正确的反映
3)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辩证统一】
①. 同一 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 【绝对真理和客观真理是两种真理(×) -- 形而上学的真理观】 批注 [W用136]: 客观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种表述形式 ×】 批注 [W用137]:
绝对主义
②. 任何 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真理永恒不变;教条主义、思想僵化

i. 相互依存: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 相对主义
批注 [W用138]: “主观”
A. 在 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
批注 [W用139]: e.g. 马克思主义真

B. 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绝对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
ii. 相互包含: 主义为指导思想

A. 真理的 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 相对性: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B. 真理的 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批注 [W用140]:
包含着正确的客观内容

🔺同义转述
 无数 相对真理的总和=绝对真理 批注 [Morgan141]: 无限接近
批注 [W用142]: 近似正确
 真理永远处在由 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 【🔺不是相互转化,是单向转化】 河段、水滴

 任何 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真理发展的规律】 批注 [W用143]: 绝对正确且无限发



长河

批注 [W用144]:
4)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根源于:人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
批注 [W用145]: 是从真理的相对性
【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矛盾本性】 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

①. 思维按其本性、可能和历史的最终目的——无限的、绝对的【至上性】 批注 [W用146]: 辩证转化


人类的

批注 [W用147]: “由……决定”
②. 具体到每一个人乃至每一代人 ——有限的、相对的【非至上性】
真理是人的正确认识成果
批注 [W用148]: 受到:

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
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
主观的条件
以及生命的有限性

等各方面的限制
3. 真理与谬误 【一对矛盾】 【人们不可能获得真理 ×】 批注 [Morgan149]: 对的认识
批注 [W用150]:
1) 谬误: 人类认识中的一对矛盾

①. 是同 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 【错误的认识】 批注 [Morgan151]: 错的认识

②. 是对 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

③. 坚持和发展 真理,就必须同谬误进行斗争

④. 认识的发展与真理的获得,正是在对谬误的不断纠正中实现的

2) 真理与谬误的 关系:对立统一 【有确定的界限 √】


 真理与谬误 相互对立:

①. 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 √ 【任何真理与谬误都有本质的区别 √】 批注 [W用152]: 🔺表述中必须要有


这个前提,才能说“对立是绝对的”
②. 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 √
e.g.
【真理和谬误是绝对对立的 ×】
批注 [W用153]: 在确定的条件下,一
 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与谬误相调和和相补充的过程 ×】 种认识不能既是真理又是谬误
批注 [W用154]: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
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
对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二者的对立
就是相对的
批注 [W用155]:
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

谬误给的教训,作用也许会更大

只要是真理,一定能够经得住实践的
检验

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
检验
(四) 价值
1. 价值的 本质:
1) 价值表现为人与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需要、目的】 批注 [Morgan156]:
Value ~ Meaningful/valuable
【主体】 【客体】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
批注 [W用157]: 客体对于主体价值
2) 价值离不开主体的需要,也离不开客体的特性(某种性质、结构和属性)【“评价”: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性评价】 的大小,根据主体的需要而定

3) 价值既具有主体性特征,又具有客观基础

2. 价值的 基本特性:
1) 主体性:是指价值直接同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 【价值的主体性决定了价值的相对性】 批注 [W用158]: 主观性 ×
批注 [Morgan159]:
【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于物,而是物趋近于人】 以主体的需要、目的为中心

①. 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
价值关系的
批注 [W用160]: 价值是随主体、客体
以及主客体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②. 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 【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自然的现成关系 ×
价值关系的 批注 [W用161]: 人去适应物品

创造性关系 √ 批注 [W用162]: 物品去满足人们的


需求
批注 [W用163]: 主体需求的存在

2) 客观性: 批注 [W用164]: 【实践】


使客体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存
①.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主体的 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价值~主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客观存在的】 在
批注 [Morgan165]: 主体在实践基础
②. 价值是一种 客观存在,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 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

i. 主体的 存在和需要是客观的,而不是抽象的
ii. 客体的 存在、属性及作用是客观的 批注 [W用166]: 客体能否满足主体
需要,并不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而
是由客体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等决

3) 多维性:

①. 每个 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

②. 同一 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批注 [Morgan167]: 故:在创造或实


现价值时,应对客体的价值作全面的
考察和理性的选择

4) 社会历史性: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人们对客体价值的判断发生变化 批注 [W用168]: =会变化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决定了价值的社
会历史性
∴应该用社会的和历史的眼光考察
价值现象
批注 [W用169]: 实践和历史的发展
批注 [W用170]: 在一定社会关系中,
从事实践的具体的人。
3. 价值评价:
【“评价”: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性评价】

根本特征/基本原则:

1) 以真理为根据

2) 客观规律相一致
与社会历史发展的

3) 以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

4.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vvvvvvvv

1) 真理尺度:【客观性、本质规律(统一性)】
实践的

2) 价值尺度:【主体性、目的需要(多样性)】
实践的

 人们的 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 任何 实践活动都是在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

 任何成功的 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 实践成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