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投稿類別:教育類

篇名:
網路成癮與網路交友之探討

作者:
黃詡宸。私立道明中學。高一 1 甲

指導老師:
林清岳 老師
網路成癮與網路交友之探討

壹、前言

一、研究動機與背景

邁入資訊發達、訊息萬變的時代,網路已與生活密不可分。然而,網路就如同雙面
刃,為生活帶來便利,但也帶來一些隱憂與負面效應。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TWNIC)在 2019 年台


灣網路使用行為調查結果顯示,Z 世代(12~23 歲)的網路使用比例為 99.3%,可見青少年的
生活與網路使用關係密切,甚至已成為一種青少年次文化。許多研究顯示,青少年在網
路使用上有網路成癮之現象,而這現象普遍存在於各學習階段,國中生、高中職學生、
大學生均有網路成癮現象之存在(張桂綿,2018;陳玨汝,2019;劉時凱,2019;賴俊源,
2019)。國家發展委員會於 2015 年開始進行網路沉迷之調查,發現十二歲以上的民眾,有
12.3%主觀認為自己有網路沉迷現象,因此,網路沉迷與成癮問題,實應被重視與探討。

網路世界的互動讓使用者擴大人際網絡的可能性並且提供網路使用者社會支持,有些
使用者認為網路比較容易交到朋友,而當現實生活中缺乏志同道合朋友時,會促使個人
透過網路經營網路上的人際關係,以滿足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人際支持。因此
有些人會越來越仰賴網友所提供的網路虛擬支持(張桂綿,2018),而個體人際關係越差,
利用網路來逃避的情形越高,也就是說網路成癮者常從網路尋找社會支持。個體若是藉
由網路獲得社會支持,那麼就會比較容易沉迷於網路(吳佳煇,2004)。

2020 年 9 月發生高雄 14 歲少女被網友誘拐離家事件,震驚社會,這讓我對這個議題


開始產生好奇。網路交友與網路成癮是一體兩面的,青少年或成人都可能因為網路交友
造成網路成癮現象,亦可能因為網路成癮而沉溺在虛擬的人際世界中。

科技的發達,電腦中介傳播的形成,透過網路,人際關係的發展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
制,讓人際交流無遠弗屆,因此,建立友誼的管道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媒介,在虛擬的網
路世界交友的情況已普遍存在世界各角落。劉家儀(2000)的研究指出,有越來越多的網路
使用者,流連於虛擬世界的社交活動,甚至已形成網路成癮現象。因此,網路成癮與網
路交友問題實有探討與重視之必要。

剛邁入高中學習階段的我,發現同學們討論的話題之一是「網友」,這也讓我想探
討,為何網路交友如此盛行?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真的能建立人際關係嗎?對網路交
友者來說,或許網路友誼和真實世界的友誼關係都是同等真實的,這也是值得探究與瞭
解的地方。網路交友現象的普遍存在已是事實,希望經由研究中,能更深入了解這個虛
擬的世界,進而建立正確的觀念與行為。近日我和家人們發現新聞中常提到青少年網路
成癮問題的存在,於是也想要檢視自己與同儕是否有這樣的傾向和症狀,以便能即時自
我修正與找出因應之道。
1
網路成癮與網路交友之探討

二、研究目的

(一)了解網路成癮的內涵
(二)探討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因應之道
(三)探討網路交友之意涵與動機

三、研究方法

以文獻分析法來完成此論文。透過書報雜誌、期刊論文之研讀、網路資料蒐集,摘錄
相關重點,經過整理與統整分析,彙整結果來完成研究。

貳、正文

一、 網路成癮之探討

(一)網路成癮的定義

網路成癮(Internet addiction)是指網路使用者過度沉迷於網際網路,所形成的一種上癮
行為,有如沉溺於藥物、酒精、賭博般,片刻離開就會覺得不舒服(吳清山、林天佑,
2001)。美國心理學會(APA)也在 1997 年起,正式認同網路成癮的學術研究價值。

(二)網路成癮的行為特徵

陳淑惠(1998)提出網路成癮的症狀向度:
1.網路成癮耐受性
隨著使用網路的經驗增加,原先所得到的上網樂趣,需透過更多的網路內容或更長
久的上網時間,才能得到相當程度的滿足。

2.強迫性上網行為
一種難以自拔的上網渴望與衝突,在想到或看到上網設備(電腦、手機等)時,會有
想要上網的慾望與衝動,上網之後難以脫離上網設備(電腦、手機等),使用網路時精神
較為振奮,渴望有更長的時間留在網路上。

3.網路退癮反應
如果突然被迫離開上網設備(電腦、手機等),容易出現情緒挫敗反應,如情緒低
落、空虛感、生氣等,或是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寧、坐立不安的反應。

4.成癮相關問題
2
網路成癮與網路交友之探討

因為沉溺於網路的時間太長,因而忽略原有的家庭與社交生活,包括與家人朋友的
疏離,或是耽誤工作、學業等,或為掩飾自己的上網行為而說謊,或造成身體不適,如
視力受影響、眼睛痠痛、頭痛、肩頸疼痛、睡眠不足、胃腸問題等。

(三)網路成癮的成因探討

有些論點認為青少年重度使用網路的可能因素,包括:好奇心與新鮮感、網路人際
互動的吸引(網路交友)、網路使用的便利性、不會規劃時間、生活其他層面適應不良(施
香如,2001);有研究指出網路成癮和學生的衝動性格有關(柯文生,2002);亦有研究指
出網路成癮與學生課業欠佳、人際關係不良有關(戴秀津,2003)。

游森期(2002)歸納相關理論與研究,將網路成癮因素分為三大類:
1.行為學派:認為網路成癮是一種操作制約反應,沉迷者因為上網帶來的愉悅感而不斷
增強其上網行為。

2.人本主義學派:認為造成網路成癮的原因是人類需求的不滿足,轉而向虛擬世界尋求
自我實現的機會,會在虛擬的網路世界尋求友誼、情感上的支持,或是藉由網路遊戲
得分的過程,提升自我效能及滿足自尊的需求。

3.精神分析學派:網路成癮者藉由網路,減少焦慮及衝突,把上網行為當作是一種心理
逃避機制。

二、 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因應之道

瞭解網路成癮的內涵與原因後,青少年網路成癮可能帶來許多負面與偏差行為,亟需
進行因應方法的探討,以協助青少年克服網路成癮現象。

施香如(2001)對於網路成癮提出以下輔導策略:
(一) 加強多元化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溝通維繫技巧訓練
教導青少年拓展多元的人際互動關係,學習人際溝通技巧,以防止過度依賴網路與
網路人際世界。此外,還要引導其學習維繫關係與處理衝突的方法,以避免在網路或現
實世界的人際互動受挫。

(二)釐清生活目標與學習時間規劃
青少年有可能因為自覺時間太多、沒有目標而高度使用網路,尤其在假期或剛結束
一段課業壓力,常讓他們覺得生活沒有目標與重心而投入大量時間於網路,因此協助他
們做好時間規劃與尋找生活重心是很重要的。此外,教師與家長應提供青少年排解壓力
的輔導,引導他們對壓力的適應與建立正向的紓壓管道。

3
網路成癮與網路交友之探討

(三) 適當的環境限制
完全不設限的網路使用環境易使青少年完全無法自制,除了網路交友的陷阱、網路
遊戲的沉迷,還有網路色情影片與資訊的危害,因此學校與家庭應適當的限制網路使用
量、場所與時段。

(四) 培養青少年正當休閒活動與興趣
鼓勵青少年培養正當的休閒活動,讓其善用時間,亦能發洩體力、紓解壓力,進一步
從當中獲得成就感。

三、 虛擬世界中的人際吸引~~網路交友之探討

(一) 人際吸引的內涵
顏美如(2003)將人際吸引定義為人與人之間,因互動過程,使對方產生愉悅、正面的
態度,而引起彼此相互欣賞、喜歡的感覺,此喜歡感的產生,代表互動雙方擁有某些條
件特質令對方願意與之接觸。

(二)網路與現實世界人際吸引因素之異同
. 網路與現實世界的人際關係、人際互動、人際吸引因素是否相同?由顏美如(2003)
的研究中歸納出相似與相異因素:
1. 相似因素

(1)正向人格與能力
現實世界的人際交往,正向的人格特質(如誠實、善良等)或能力佳的互動者,皆會
增強人際吸引,在網路世界中亦是如此。

(2)相似性
現實世界的人際交往中,相似性是人際吸引的要素,雙方若意識到彼此的相似性,
較容易相互吸引,產生親切、喜歡感。許多研究也發現,與交往對象在外表、智力、態
度價值等方面相似,感情發展的長久性越高。而在網路大多數以文字溝通的環境下,相
似性對網路人際間的吸引仍是重要因素。

(3)需求互補
在許多現實世界人際吸引來說,雙方具有不同的性格或特質,但因一方所表現出來
的行為特質正好可以滿足另一方的需求,或因仰慕其合乎自我理想,則互動雙方在心理
上也會產生吸引力(余憶鳳,2002)。在網路人際互動中,互補性吸引力仍存在,最典型
的就是異性相吸。此外,互補性在網路上可能比面對面溝通更為普遍,在網路空間較容
易尋得滿足自我需求的互動對象,尤其在各種討論版,常看到網路使用者希望別人提供
資訊與援助,來解決自己所遭遇的問題,也會有網友無私的幫忙別人。

4
網路成癮與網路交友之探討

2.相異因素

(1)
影響力改變
網路與現實世界的人際吸引皆具影響力的因素,但影響力在網路空間有所改變,如
幽默感、互動者的主動性及其外表吸引力。在匿名及缺乏社會線索的網路空間中,外表
吸引力在網路溝通中所占的重要性比現實世界較小,但幽默感不會因為網路特性而受掩
蓋,因此幽默感成為網路世界增強人際吸引的重要角色。

現實世界中,個人的主動性是影響彼此建立關係和互動的重要因素,然而在開放的
網路世界,互動者的主動是更是具備人際吸引與否的重要因素,越積極主動者,才能引
起他人注意,吸引他人正向情感的可能性也會提高。

外表的吸引力在現實世界的影響較大,在網路世界中影響力則減弱,李美枝(2001)提
到,現實世界的「月暈效應」是由外在的美醜誘發內在好壞特質的歸因判斷,而網路世
界是「逆向的月暈效應」,由態度相似與心靈契合的相加,才在個人的想像下逐漸建構對
朦朧不清但合己心意的概括形影。

(2)內涵改變
現實世界的交往中,時空的接近性是人際吸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網路世界已打破
地域空間的限制,現實世界人際間的選擇侷限於物理空間的距離,而需網路世界虛擬的
連結網路空間拓展人際關係的範圍,增加人們認識各式各樣陌生人的可能性,使人際交
往超越地域與時間的限制,開放的空間也讓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們有機會彼此溝通與交
流。

(3)自我揭露
網路的自我揭露性與現實世界不同,因為網路人際交往的虛擬性與匿名性,降低人
們的防衛心理,增強人們心中的安全感,使人們在網路空間的自我揭露較高。

(三)網路交友與參與網路活動的動機

1. 現實生活需求不滿足
當現實世界無法滿足內心需求時,人們會開始進行自我補足行動,而網路虛擬空間
的開啟,讓人們尋求親和的心靈有了更廣的寄託。

2. 人際溝通技巧
許多在現實世界中人際溝通技巧不佳或內向、害羞、不善於表達自我的人,透過網
路交友的媒介,藉由文字或影片來表達自我,可以降低他們在真實世界中與人互動的不
安與焦慮,因此,網路交友提供了另一個人際互動的管道。

5
網路成癮與網路交友之探討

在虛擬網路世界中,也能建立真實、真摯的人際關係,提供內向害羞的人,學習和練
習社交技巧的空間。

3.獲得歸屬感、拓展生活圈,進而尋求一段親密關係
有些網路使用者在現實世界的生活中,無法獲得人際滿足,在寬廣的網路世界,會
去尋覓與自己想法、態度相合的人,從互動中得到認同與歸屬感的人際滿足,同時降低
其缺乏親和需求的寂寞感受(顏美如,2003)

叁、結論

對於網路成癮的因應,最終目標不是戒除上網現象,而應是學習能合理的上網,可以
自我控制、有自制力的上網行為,讓網路世界能成為生活中加分與助益的角色,且能將網路
世界與真實世界加以統整並達成協調與平衡。

虛擬世界中的人際吸引及經由網路建立的人際關係並不全然只有負面的作用,然而近
年來層出不窮的網路交友負面新聞與社會事件,加上媒體的負面報導,使大多數人對網路中
的人際關係不具信心或採負面的態度來面對。其實,就廣泛的角度來看,網路的虛擬世界也
有其正面的積極功能,而能在網路世界中建立正向人際關係的例子也很多,網路交友若能發
揮正面的積極功能,對個人和社會的人際關係和互動,都能有正向的發展。

在科技日新月異、資訊與網路發達的今日,我們要體認與省思,網路虛擬世界的人際
關係無法完全取代真實世界的人際互動,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與人際關係仍是生活在
E 現代的人們亟需努力的課題。

肆、引註資料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9)。2019 年台灣網路報告。2020 年 9 月 20 日,取自


https://report.twnic.tw/2019/
李美枝(2001)。手足與朋友關係的內涵與功能:從猩種與人種的表現看演化的藍圖與文化的
加工。本土心理學研究,16,135-182。
余憶鳳(2002)。網住 e 世情: 網路戀情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理論建構。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教育心理組碩士論文
吳清山、林天佑(2001)。教育名詞:網路成癮。教育資料與研究,42,111。
吳佳煇(2004)。社會支持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資訊社會研究,7,173-189。
柯文生(2002)。學童網咖沉迷與偏差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施香如(2001)。迷惘、迷網-談青少年網路使用與輔導。學生輔導雙月刊,7,18-25。
陳玨汝(2019)。高中職學生自尊、因應型態、拒網自我效能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台灣師
範大學碩士論文。
6
網路成癮與網路交友之探討

張桂綿(2018)。高中職學生現實和虛擬社會支持、自尊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大
學碩士論文。
陳淑惠(1998)。上網會成癮。科學月刊,29(6),477-481。
游森期(2002)。青少年網路成癮之成因探討。學生輔導,83,109-118
劉時凱(2019)。大學生網路成癮之憂鬱、焦慮、壓力與衝動性之路徑分析。中正大學犯罪防
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家儀(2000)。以人際關係論與計畫行為論探討網路交友之現象。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
學系碩士論文。
賴俊源(2019)。國中生網路成癮傾向之成因探究:家庭功能與社會支持之角色。佛光大學未
來與樂活產業學系碩士論文。
戴秀津(2003)。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相關因素及其身心健康影響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護理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美如(2003)。影響大學生網路人際吸引因素之研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