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孟子《魚我所欲也》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
(1) 二者不可得兼。 兼:同時 / 一併
(2) 所惡有甚於死者。 甚:超過
(3)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禍患 / 禍害
(4) 嘑爾而與之。 爾:着
(5) 妻妾之奉。 奉:侍奉

2 試把以下文句語譯為白話文。
(1)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 果 人 們 喜 愛 的 東 西 沒 有 比 生 命 更 重 要 的,那 麼 凡 是 可 求 得 生 存 的 方 法,為 甚
麼不使用呢?
(2)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為了優厚的俸祿卻不分辨是否合於禮義就接受了。俸祿對我有甚麼好處呢?
(3)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過去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都不接受,現在卻為了我所認識的貧困者感激我而
接受了,這些做法不能停止嗎?

3 在《魚我所欲也》中,孟子運用了比喻來說明「捨生取義」的道理,試從文中摘
錄 有 關 句 子 , 並 加 以 說 明 。 ( 4分 )
(1) 句 子:魚,我 所 欲 也;熊 掌,亦 我 所 欲 也。二 者 不 可 得 兼,舍 魚 而 取 熊 掌 者 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 說 明:孟 子 以 魚 和 熊 掌 分 別 比 喻 生 和 義,指 出 在 魚 與 熊 掌 不 可 兼 得 的 情 況 下,
人們會捨棄魚而選擇熊掌;這就像在生和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人們會捨棄
生命而選擇義

4 在《魚我所欲也》中,孟子以「魚與熊掌」之喻來論證「捨生取義」的論點,有
人 認 為 並 不 貼 切 。 你 同 意 嗎 ? 試 加 以 說 明 。( 6分 )
我 同 意 。( 1分 ) 首 先 , 雖 然 當 時 魚 亦 不 是 普 通 食 物 , 但 熊 掌 更 是 稀 有 佳 肴 , 大 多
數 人 會 在 兩 者 中 選 擇 熊 掌 ;( 1分 )但 一 般 來 說 , 只 有 少 數 人 會「 捨 生 取 義 」。( 1
分 ) 其 次 , 魚 與 熊 掌 只 是 食 物 , 人 們 不 必 多 作 內 心 掙 扎 就 能 二 選 其 一 ;( 1分 ) 但
如 要 捨 生 取 義 , 大 部 分 人 都 會 內 心 掙 扎 很 久 才 能 決 定 。( 1分 ) 由 此 可 見 「 魚 與 熊
掌 」的 比 喻 把 捨 生 取 義 說 得 太 簡 單 和 容 易,與 現 實 不 符。( 1分 )( 答 案 只 供 參 考,
言 之 成 理 皆 可。)出 版 社 提 供 之 答 案,這 答 案 與 孟 子 下 文 的 主 張 不 符,同 學 宜 就
所見所聞及自身體會判斷。

5 在《魚我所欲也》中,孟子提出人最重視的並非生死,試從文中摘錄能概括他這
觀 點 的 句 子 , 並 說 明 他 用 甚 麼 理 據 支 持 死 亡 並 非 最 為 人 所 厭 惡 的 觀 點 。 ( 2分 , 3
分)
1
(1) 句 子 : 是 故 所 欲 有 甚 於 生 者 、 所 惡 有 甚 於 死 者 。 ( 2分 )
(2) 說 明:孟 子 的 理 據 是 如 果 人 最 重 視 的 是 生 死,那 麼 人 們 為 了 求 生、避 免 死 亡,
便 甚 麼 事 情 也 願 意 做 。( 1分 )但 有 些 事 情 即 使 做 了 可 以 保 全 性 命 , 人 們 也 不
願 意 做 ,( 1分 ) 可 見 有 些 事 情 ( 合 義 的 事 ) 比 生 存 更 為 人 所 渴 求 , 有 些 事 情
( 違 反 禮 義 的 事 ) 比 死 亡 更 為 人 所 厭 惡 。 ( 1分 )

6 在 《 魚 我 所 欲 也 》 中 , 以 下 哪 種 人 不 是 有 捨 生 取 義 精 神 的 人 ? ( 2分 )
A 賢者
B 行道之人
C 乞人 A B C D
D 窮乏者 ○ ○ ○ ●

7 在《魚我所欲也》中,「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為段落的結尾,試回答
下列問題。
(1) 孟子以這句為段落作結,有甚麼用意?試根據前文的論述和一般人的想法加
以 推 敲 。 ( 5分 )
孟子在前文指出人最重視的並非生死,有些事即使做了就可以生存、不用死
亡 , 人 也 不 會 做 , 由 此 可 知 人 會 「 捨 生 取 義 」 。 ( 2分 ) 不 過 , 一 般 人 認 為 只
有 「 賢 者 」 才 可 做 到 捨 生 取 義 , ( 1分 ) 孟 子 並 不 同 意 , 因 此 以 此 句 作 結 , 強
調 人 人 都 可 捨 生 取 義 , 希 望 游 說 人 們 改 變 看 法 , 接 受 他 的 觀 點 。 ( 2分 )
(2) 這 句 在 文 章 結 構 方 面 有 甚 麼 作 用 ? 試 加 以 說 明 。 ( 2分 , 4分 )
 作 用 : 承 上 啟 下 。 ( 2分 )
 說 明:作 者 在 前 文 論 證 人 最 重 視 的 並 非 生 死,而 且 有「 捨 生 取 義 」之 心( 是
心 ),這 句 有 概 括 前 文( 承 上 )的 作 用;( 2分 )下 文 以「 行 道 之 人 」、「 乞
人 」即 使 餓 死 也 不 會 接 受 呼 喝 着 給 予 或 踐 踏 過 的 食 物 為 例 子,論 證 捨 生 取
義 之 心 是「 人 皆 有 之 」, 可 見 這 句 也 有 引 入 下 文( 啟 下 )的 作 用 。( 2分 )

8 在 《 魚 我 所 欲 也 》 中 , 孟 子 指 出 有 些 人 為 了 得 到 甚 麼 而 「 失 其 本 心 」 ? ( 2分 )
 充飢湯飯
 高官厚祿
 華美居室
 妻妾侍奉
 別人感激
A 、 、 
B 、 、 
C 、 、 、  A B C D
D 、 、 、  ○ ○ ○ ●

9 在《魚我所欲也》中,孟子運用了排比句來鋪陳論據。試從文中摘錄有關句子,
並說明運用這種修辭手法的效果。
2
 句 子:鄉 為 身 死 而 不 受,今 為 宮 室 之 美 為 之;鄉 為 身 死 而 不 受,今 為 妻 妾 之 奉
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 效 果:文 中 以 三 個 結 構 相 同、意 思 相 關、字 數 大 致 相 等、語 氣 一 致 的 句 子 連 在
一起,能加强文章氣勢,予人義正詞嚴、理直氣壯的感覺。

10 在《魚我所欲也》中,孟子提到「此之謂失其本心」,試根據相關內容回答下列
問題。
(1) 「 失 其 本 心 」指 甚 麼 ?「 失 其 本 心 」與「 捨 生 取 義 」有 甚 麼 關 係 ?( 2分,3分 )
 「 失 其 本 心 」 : 失 去 本 性 / 善 性 。 ( 2分 )
 兩 者 的 關 係:孟 子 認 為 所 有 人 的 本 性 都 是 善 良 的、重 視 禮 義 多 於 生 死,( 1
分 )人 人 都 可 以 做 到 捨 生 取 義,並 非 只 有 賢 者 才 能 做 到。( 1分 )但 人 如 果
受 物 欲 或 虛 榮 的 引 誘 而「 失 其 本 心 」, 在 面 對 生 與 義 的 取 捨 關 頭 時 , 便 難
以 「 捨 生 取 義 」 。 ( 1分 )
(2) 試 用 一 個 四 字 成 語 概 括 《 魚 我 所 欲 也 》 中 「 失 其 本 心 」 的 原 因 。 ( 2分 )

利 欲 薰 心 / 見利忘義

11 在《魚我所欲也》中,孟子怎樣運用對比手法突出能否保存「本心」的分別?試
加 以 說 明 。 ( 4分 )
孟 子 以 能 保 全「 本 心 」的 人,會 捨 生 取 義,即 使 餓 死 也 不 會 接 受 被 人 呼 喝 着 給 予 或
踐 踏 過 的 食 物 ; ( 1分 ) 對 此 不 能 保 全 「 本 心 」 的 人 , 則 會 不 顧 禮 義 , 接 受 高 官 厚
祿。( 1分 )他 又 以 有 些 人 從 前 即 使 犧 牲 性 命 也 不 願 做 違 反 禮 義 的 事,( 1分 )對 比
他 們 後 來 為 了 華 美 的 居 室、妻 妾 的 侍 奉、認 識 的 貧 困 者 感 激 自 己 而 不 惜 違 背 禮 義。
( 1分 )

12 《魚我所欲也》中,孟子怎樣連續運用多個問句來帶出「失其本心」?試從文中
摘錄有關句子,加以說明,並指出這種寫法的好處。
(1) 句 子 :  萬 鍾 於 我 何 加 焉 ?
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是亦不可以已乎?
(2) 好 處:這 三 個 問 句 扣 連 緊 密,步 步 進 逼,第 二 個 問 句 直 接 回 應 第 一 個 問 句,具
體 寫 出 高 官 厚 祿( 萬 鍾 )的 利 益 包 括 華 美 的 居 室、妻 妾 侍 奉、貧 困 的 人 感 激 自
己。第 三 個 問 句 針 對 第 二 個 問 句 所 說 的 情 況 提 出 詰 難:為 了 利 益 而 不 顧 禮 義,
這種做法能不能停止呢?最後直接道出這些做法不能停止的原因是「失其本
心」。這種寫法使內容層層遞進,情感充沛,給人義正詞嚴、理直氣壯的感
覺。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