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8

《诗经》

第一节 《诗经》概貌
 第一部诗歌总集
 时代: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
(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
 所收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有六篇“笙诗”,
有目无辞,不计在内)
 内容:《风》、《雅》、《颂》三部分。
 《风》: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
 《雅》:《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
 《颂》:《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
篇。
 原是歌曲的歌词。
《墨子·公孟》:“颂诗三百,弦诗三百,
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
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 《风》、《雅》、《颂》:依音乐的不
同而划分。
 《风》
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
而言、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
十五《国风》——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 《周南》、《召南》、《邶风》、《鄘风》、
《卫风》、《王风》、《郑风》、《齐风》、
《魏风》、《唐风》、《秦风》、《陈风》、
《桧风》、《曹风》、《豳风》
地域:
 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
带外
 其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
 《雅》
“王畿”之乐
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
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 《颂》
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 《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
告于神明者也。”
 王国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
颂》)
 作者与产生地域
1.采诗
2.乐师搜集

 官方对民间乐歌的整理

 孔子与《诗经》的关系
删诗
整理—《论语》:“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
颂各得其所。”
诗教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论语·为政》
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
语·八佾》
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
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诗经》的用途
 《诗经》原来的主要用途:
1.作为各种典礼仪式的一部分
2.娱乐
3.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 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
1.美化语言的作用。
 “赋《诗》言志”
 《论语》:“不学《诗》,无以言。”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
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2.《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
义。
 《礼记·经解》 “诗教” —“温柔敦厚”。
 《论语》 —“远之事君,迩之事父”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的流传
 汉初传授《诗经》学有四家:
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
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
诗。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
三年》
 《颂》
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
 歌颂祖先功德
 祈求丰年
 祈福禳灾
 《雅》中的史诗

《大雅》:《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
 周民族的史诗,记述了从周民族的始祖后稷
到周王朝的创立者武王灭商的历史。
 《雅》中的政治批评诗

 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纲废弛,
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 大量反映丧乱、批评时政的怨刺诗
 变雅
 开创中国政治诗的传统——忧国忧民
 《国风》
 农事诗—《七月》
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享葵及菽,八月
剥枣”
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 大抵是苦菜、野果、葫芦、麻子这一类
东西。
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诗
 《伐檀》
《毛诗序》:“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
食禄”。
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 战争和劳役
一部分《小雅》诗亦反映此主题,
如《采薇》、《何草不黄》
《豳风·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
零雨其濛。”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自我不
见,于今三年。”
小雅的〈采薇〉 :
 曰归曰归,岁亦暮止。
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 恋爱诗
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 《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
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 描写夫妻间感情生活
弃妇诗:《谷风》、《氓》
《氓》:
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
三其德。”
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
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
说也!”
第三节 《诗经》的特色

一、内容、思想倾向、抒情特点
 第一,以抒情诗为主流。
 第二,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
、日常经验。
 第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
 第四,表现个人感情时的克制。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二、语言形式、表现手法

 (一)四言句式
节奏:二节拍—整齐

 (二)叠章形式
 (三)叠句
 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
《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结尾。
 (四)双声、叠韵、叠字
《关雎》
 “关关”(叠字)
 “窈窕”(叠韵)
 “参差”(双声)
 “辗转”(叠韵)
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小雅·伐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霏。” (《小雅·采薇》)
 章节舒缓悠扬,具有音乐美
 形容词—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
丽的自然
 (五)赋、比、兴
 赋,平铺直叙
 赋是基础
 大、小《雅》——史诗
 比:
 朱熹:“以彼物比此物” 。比喻。
 《硕人》:用“葇荑”喻美人之手,“
凝脂”: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
齿
葇荑—柔嫩的白茅芽、凝脂—冻结的油脂
、瓠犀—白而整齐的瓠子
兴:
 “兴”,本义是“起”。
 朱熹:“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 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用法。
作为发端,表现出思绪的飘移联想。
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