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C

C
O

O
O

O
M

M
古书的注解(上)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古书”的注解。


我国的传世文献,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由于时代变迁,语言发展,后世的
人阅读前代文献,就会遇到许多障碍。古文造诣颇深的章士钊先生,也曾有过把
“二桃杀三士”误解为“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的笑话,受到鲁迅先生的讥
C

C
讽。一般人直接阅读古代文献,更是如读天书。幸赖古今学者为古书释疑解难,
O

O
O

O
才使我们能够较为顺利地阅读古书。因而古今学者对古书的注解,对我们阅读古
M

M
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读懂古书的注解,就必须掌握注解的体式、体例、名



称、术语。


一、 注解的体式和名称


(一) 传注类
侧重于对疑难字词的注音释义。名称主要有
1. 诂、训这两个名称,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
C

C
O

O
一般称作“诂” 、“训”。诂、训就是通、顺。
O

O
2.传,是传述的意思。传指传述古代经文的文意。传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
M

M


书。


3.注,


注,诠释的意思,取义于灌注。文意艰涩,需解释才能通晓。如同


水道堵塞,需灌注方可畅通。
注是注释的通称。“注”与“传”一脉相承,“注”的名称大致始于东汉郑玄。郑
玄对 “三礼”有注,其书称“注”,含有对师儒谦下之意。古代经与注本分离,
东汉以来,始经、 注合载,就经下注。
C

C
O

O
4.笺 ,是标记的意思。本指读书时有所领悟,便用笔标记,夹在原文一侧。
O

O
M

M
这种注解不但对原文进行解释,有时还对原有注解做出补充和订正。“笺”


的名称始于郑玄。郑玄有《毛诗笺》,为《毛诗诂训传》作注。



(二) 章句类


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作为一种注释,
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今仅存东汉赵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 今天语文课堂上的段
C

C
落大意犹承其余绪。
O

O
O

(三) 义疏类 O
M

M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义疏兴起于魏晋南


北朝,唐人“正前人之疏义,奉诏列裁,定名曰正。”(黄承吉《左传旧疏考证序》)因

而义疏在唐代又称作“正义”,也称作“疏”。

补注可以理解为注疏体之变形,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称,在
形式上它也是先录前人的注释,继之以对前人注释的补充和订正。补注不叫“注疏”,表
明补注不一定完全执行疏解原文及注的功用,也不用遵守“疏不破注”,但在其对前人注
C

C
O

释的补充和发挥之中,也有对原文的理解和 阐释,以及对前人注的匡正和丰富。这十分
O

有益于后世读者对原文的阅读。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就是这类著作。
M

M

(四)集解类

集解类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包括集注、集传、集释等。如何晏的


《论语集解》,朱熹的《孟子集注》、《诗集传》,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即是。
但也有一类集解,集而不注,即只罗众说,而不阐明自己的观点。这种集说,大都
以保存旧说,以资比较异同为目的。古人征引已有之研究成果,无一定的格式,亦无一
C

C
O

O
O

O
M

M





C

C
O

O
O

O
M

M
定之法规,较为随意,因此有一类集注的特点是,综合概括前人之论以成己说,不一一



列出前人成说,亦不著其姓名。


需要指出的是,晋杜预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名为“集解”,但它只是将《春


秋经》和 《左氏传》聚集在一起进行注解,与上面所说的汇集众说的“集解”名同实异。
(五)音义类
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兴起于魏晋,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
C

C
证 、 音 隐 、 音 释 等名称。唐陆德明的《经典释义》由《周易音义》、《尚书音义》、
O

O
O

O
《毛诗音义》、《周礼音义》等十四部典籍的音义组成,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这类
M

M


著作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书在给多


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这是应该注意的。




(六)评注类
评注,就是注释之外,再加上不同角度的评论,或艺术风格的分析,或
思想观点的解说,或写作技巧的揭示,多用简洁明白的语言以为论断,少
C

C
O

O
有反复申说者,其中警策之语,常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著作除有
O

O
M

M
评点外,还有注释,这就构成了评注结合的注释体式。


评注多用于文学作品,金圣叹评《水浒传》、脂砚斋评《红楼梦》均属此类。


(七)校注类



校注,即校勘加注释。所谓校勘,是在阅读和整理古书之前,正本清源
的一项工作,即把不同的版本和各种资料汇集在一起,加以对比核查,把
古书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出现的讹误,诸如脱字、讹字、衍文、错简、颠倒、
混淆、误解等一一加以订正。必要时列出不同的情形,确定何者为正确,
C

C
O

O
何者为讹误,并说明其理由。现代人对古书的注解多采用校注。
O

O
M

M
今天的课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古书的注解(中)

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古书的注解”,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注 中
解的术语”。
C

C
O

O
O

O
M

M
二、 注释的术语


(一)校勘术语

(1)衍文 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

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 如《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 王念孙认为:“元恶”,“中庸”对文,“中庸”下不当独有“民”字,
C

此涉注文“中庸民”而衍,《韩诗外传》无“民”字。(王念孙《读书杂志》
O

O
O

八之三“中庸民”条)
M

M

(2)脱文 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夺文”。用来

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例如:


《荀子·王制》:“王者之政也。”
念孙案:“王者”上当有“是”字。“是王者之政也”乃总承上文之词。
下文“是王者之人也”、“是王者之制也”、“是王者之论也”,皆与此文同一
C

C
O

O
O

O
M

M





C

C
O

O
O

O
M

M
例。今本脱“是”字(王念孙《读书杂志》八之三“王者之政也”条)。


(3)倒文 指古书文句在传抄、刻印中颠倒误置的字。如



《淮南子·原道训》:“游微雾,鹜恍惚。”“恍惚”应与下句押韵为“惚


恍”。
(4) 异文 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字句互异,
例:《论语》中人名“申枨”,《史记》引作“申党”。
C

C
对于异文,古书注解用“本作、一本作、本又作、或作、或为”加以说明。
O

O
O

O
• 来者信也。(《周易系辞》
M

M
• 陆德明《经典释文》:“信也,本又作伸”。



• 处终而能全其终。(《周易乾卦》)


• 陆德明《经典释文》:“能全,一本作能令。”


(5)误文(讹文) 校勘用语。因抄写、排版等疏忽而造成的文字错误。
因形近而出现的错误称为形之误,因声近而出现的错误称为声之误。对于
误文,校勘时一般用当为、当作指出正字。
C

C
O

O
• 黄池纡曲。(七发)
O

O
李善注:黄,当为湟。
M

M


(二)注音术语


(1) 读若、读如、读若某同、读与某同:为汉代训诂学家所创术



语,并被历代沿用。传注多用"读如",其余则见于《说文解
字》。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序》说:"读如、读若者,拟其
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说文》:"哙,咽也。从
口,会声。或读若快。"
C

C
O

O
有时,"读若"、"读如"的作用和"读曰"、"读为"相同,也是用本字
O

O
M

M
来说明假借字。例如:


《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2) 读为、读曰:为汉代训诂学家所创术语,并被后代沿用,主
要用于传注中,意思是改读为某字。例如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C

C
郑笺:“泮, 读为畔。”“泮”本为“诸侯飨射之宫也”
O

O
O

(《说文系传》),在此处为涯岸之义,郑谓为畔之借字。 O
M

M
《礼记·乐记》:“武坐,致右,宪左。”


郑玄注:“宪,读为轩,声之误也。”

此谓“宪”为“轩”之借字,假借的缘由是二字声近误用。

《尚书·舜典》:“播时百谷。”
郑玄注:“时,读曰莳。”“时”无种植义,所以以“莳”
读之则意义了然。
C

(3) 如字
O

O
O

一种注音法。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
M

M

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按照最常用的意

义解释,叫如字。例如"好"有上声和去声二音,当注为"好,


如字"时,表示"好"在此处读常用的上声,意为"美好"。
常用来为一些多音多义或有异读异解的字注音,强调在特定
的上下文里被释的字要按它的本音来读。
C

C
O

O
O

O
M

M





C

C
O

O
O

O
M

M
例:《左传·隐公元年》:"卫国在汲郡朝歌县。"


《经典释文》:"朝,如字"



"朝"应该读 zhāo 阴平,不读 cháo 阳平。


《礼记·大学》:"所谓诚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
好色。"
《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意即第一个恶
C

C
读 wù,第二个恶读è。
O

O
O

O
(4) 破读
M

M
古代汉语中用同一个字表示的词,有时由于意义和词性的变



化而使读音有所不同,是两个不同的词,如同是"王"字,在


《左传·齐桓公伐楚》"王祭不共,无以缩酒"中,用作名词,


读平声;而在《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德何如,则可王矣"
中,用作动词,则要读去声,一般为名词作动词。这在古书
里叫做"破读"。
C

C
O

O
“破读”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是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
O

O
字。用王引之的话来说,就是"破其假借字而读以本字。"(见
M

M


王引之《经义述闻·序》)经传中声同声近的字往往假借,


这给读古书造成很大障碍。因此指出假借字的本字,成了古



注解词的内容之一。古注破读,常用语为"读如"、"读为"、
"读曰",有时也用"读若"。如: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是“伸”的通假字,当读为“伸”。
C

C
O

O
今天的课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O

O
M

M



古书的注解(下)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书的注解”。今天学习的主要内
容是“释义术语”和“古书注解的体例”。
C

C
(三)释义术语
O

O
O

(1) 曰,为,谓之 这三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 O


M

M
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饑,菜不熟为馑。”

(2) 谓 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
比附、影射的事物。
《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
C

(3) 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


O

O
O

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M

M

《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沃若:肥泽貌


(4) 犹,犹言 “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


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
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C

C
O

O
O

O
M

M





C

C
O

O
O

O
M

M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赵歧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5) 之言,之为言,之犹言 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
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古人认为灵魂不死,死
C

C
而为鬼,不过是回归母体而再生。
O

O
O

O
M

M



三、注疏的体例



C

C
O

O
O

O
M

M





C

C
O

O
O

O
M

M





C

C
O

O
O

O
M

M
大字是正文,双行小字是注疏,前面没有“笺云”的是毛传,“笺云”以后是


郑玄的笺。圆圈之后“某某反”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原文和注文的注音,

“疏”后是孔颖达的疏文。

坎坎:伐檀声。寘,置也。干,厓也。风行水成文曰涟,伐檀以俟世用,若俟
河水清且涟。(以上毛传)
笺云:是谓君子之人不得进仕也。(以上郑笺)
C

坎,苦感反。寘,以豉反。涟,力缠反。猗,於宜反。本亦作漪,同。(以上
O

O
O

《经典释文》
M

M


•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卷耳,苓耳也。顷筐,畚属,易盈之器也。


笺云:器之易盈而不盈者,志在辅佐君子,忧思深也。○顷音倾。筐,起
狂反。《韩诗》云:“顷筐,欹筐也。”畚音本,何休云“草器也”,
《说
文》同。易,以豉反,下同。思,息吏反,下“忧思”同。
C

C
O

O
O

O
M

M





C

C
O

O
O

O
M

M
•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怀,思。寘,置。行,列也。思君子官贤人,


置周之列位。笺云:周之列位,谓朝廷臣也。○寘,之豉反。行,户康反。



注下同。朝,直遥反。


[疏]“采采”至“周行”。○正义曰:言有人事采此卷耳之菜,不能
满此顷筐。顷筐,易盈之器,而不能满者,由此人志有所念,忧思不在於
C

C
此故也。此采菜之人忧念之深矣,以兴后妃志在辅佐君子,欲其官贤赏劳,
O

O
O

O
朝夕思念,至於忧勤。其忧思深远,亦如采菜之人也。此后妃之忧为何事,
M

M
言后妃嗟呼而叹,我思君子官贤人,欲令君子置此贤人於彼周之列位,以



为朝廷臣也。我者,后妃自我也。下笺云“我,我使臣”,“我,我君”。


此不解者,以诗主美后妃,故不特言也。言彼者,后妃主求贤人为此,故


以周行为彼也。
• 紧接《诗经》原文的词语训释为毛传。笺云为郑笺。圆圈后的注音
为《经典释文》。“疏”后面为孔颖达的正义。
C

C
O

O
关于“古书的注解”,我们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O

O
M

M





C

C
O

O
O

O
M

M





C

C
O

O
O

O
M

M





C

C
O

O
O

O
M

M





C

C
O

O
O

O
M

M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