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05

犬 i l 經 工 大李



D A L A NU N V E R S TYO FT E C H N O L O G Y
I I I 

擂 士莩 位论文


^ 




基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析 方 法及应 用

学 科专 业 本 玉 孽 座 ? I辱 

作者姓 名  墜 壇
_ _


指导 教 

J 

答辩 曰 期 m 2 1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基 于 比 例 边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析 方 法 及应 用


Re s e a r c h  o n T e c h n i

u e a n d  A
p p li
c a ti o n i n  Re f i n e dA n a l
y s i so f

C o mp li c a te d Geo tec h n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sB a s e d o n



S c a l e d B o u n d a ry  F i n i t eE l e m e n t  M e t h o d

作 者 姓 名 :

陈 指 

学 号 :

1 1 406 05 9 

指 导 教 师 孔 宪 京 : 院士

邹 德 高 教授

学科 、 专 业 水 工 结 构 工程

 :

答 辩 日 期 : 20 1 9 年 5 月 2 1 

太 d 嫂 工 太 #


Da l i an  Un i v e rs i t
y o f T e c hn o o g y
 l


大 连理工大 学 学 位论文 独创 性 声 明

作者郑重声 明 : 所呈 交 的 学位论 文 , 是 本人在 导 师 的 指 导 下 进 行 研 宄 工作所取得 的



成果 。 尽 我所知 ,
除 文 中 己 经注 明 引 用 内 容和 致谢 的 地方外 ,
本 论 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或

集体 已 经发表 的研 宄成果 也不包含其他 已 请 学位或其他用 途使用 过 的 成 果 与我





申 。

同 工作 的 同 志对本研 宄所做 的 贡献均 己在论文 中 做 了 明 确 的 说 明 并表示 了 谢意 



若有不实之处 ,
本人愿 意承担相 关法律 责 任 

学位论文题 目 : 基于 比 例 边界有 限 元 的岩 土 工程精细 化 分析方法及 应用



作 者 签 名 :

科 极 日 期 : 年 」1 _
月 」



大 连理工大 学 学 位论文版 权使 用 授权 书

本人完全 了 解学校有 关 学位论文 知 识产权 的 规定 , 在 校攻 读 学位 期 间 论文工作 的 知



识产权属 于大连理工 大学 ,
允许论文被查 阅 和 借阅 。 学校有权保 留 论文并 向 国 家有 关部

门 或机构 送 交 论 文 的 复 印 件 和 电 子 版 , 可 以 将本 学位论 文 的 全 部 或部分 内 容编入有 关数



据 库进行 检 索 , 可 以采用 影 印 、 缩印 、 或扫 描 等 复 制 手 段保存 和 汇 编 本 学 位 论 文 



学位论文题 目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法及 应 用



作 者 签 名 :

托 故 
日 期 :
v /

年 r 月



导 师 签 名 : U f Tf  日 期 年: 卜月 2 



答辩委 员 会 主席 :

曰 期 : 年 ! T 月 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 文 

摘 要

为推动 能 源 清 洁低碳化 转 型 , 加 快实现 非石化 能源 比 重 的 发展 目 标 ,


我国提出 了超


前 谋划 水 电 等 清 洁 能 源 的 发 展 布 局 并在 西 南和 西 北地 区 规划 和 开 工 建 设 了 批高坝大


库 , 其 中 高土 石 坝等土工 构 筑物 约 占 5 0 % 。 但 由 于我 国 西 南和 西 北地处活跃地震带 区 

强震频 发 对结 构潜在破坏 力 强 旦 强震 导致 的 高坝破坏将产 生难 以 估量 的 失事后 果




、 ,

及次生灾 害 , 严 重威胁 国 民 生 命财 产 安 全及 地 区 经济 发 展 , 使得我 国 高土石坝 等土工 结




构 的 抗震 安全 问 题尤为 突 出 。 因此 , 确 保 工程平稳运营 , 开展地震 安全性能 评价研 宄 具


有重大 的 理论和 工程意 义 

精细化可进 步提 高分析 的 合理性和 准确 性 是国 内 外 数值分析 的 必 然趋 势 由于




, 。

此类构 筑物地形条件和 结构 复杂 , 且 同 时 考虑 结 构 无 限 地基 -

、 材料界面相互作用 等 问 题 

对精细化分析提 出 了 较高 的要求 ,
因 此 高土 石坝等土 工 构筑物在 精细化分析 研 究方面成


果 很少 此外 此类工程体量庞大 般 高度超过 百米 长和 宽超过 公里 同 时存


。 , ( , 1 ) ,

在着 防渗面板 、 防 渗墙等 关 键 的 小 尺度 部 件 ( 最 小 厚度 约 〇 . 3 m ) , 结构 自 身 尺度 相 差十


分悬殊 ( 可达数 百倍至千倍 ) ,
使 得采用 传 统 技术难 以 高效地建立精细 的 分析 网 格 。 

此 ,
发展 能准确 描述结 构 关键核 心 部件损 伤破坏 过程 的 跨尺度 网 格 离散和 分析技 术 ,



高土石坝等进 行精细 化抗震 分析研 宄 , 具有 重要研 宄 意义和 工 程应用 价值 

本文结合 国 家重 点研发计划 强震作用 下特 高土石坝 多 耦合体系损伤 演化机理及




” “
安 全评价 准 则 研 究 , 国 家 自 然科 学 基金 极震荷 载 下 筑坝 堆石 料变形特性及特 高堆石


” “ ” “

坝极限抗震 能力 研 宄 和重要水利水 电工程 如 美 高 心墙堆石 坝计算研 宄 、 考虑 坝




基 库水体 系 相 互作 用 的 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面板坝三 维非线性静


、 动力精细化有 限元


” “ ”

分析 、 新 疆阿尔 塔什 水利 枢纽工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专题研 宄 等 。 针对大 型 土工



构 筑物 静 动 力 分析和 抗震 安全评价存在 的 网 格精细化


、 非线性等计算分析 问 题 , 基于 比

例边界有 限元 ( S c al e d  B o un d a r y F 
i n ite  E l e m ent  Me t ho d ,
SBFE M ) 理论 , 主要开 展 了 下述

 

工作 

( 1 ) 采 用 高 效 的 四 分树 八 分树离 散 技 术 进 行 结 构 跨尺度精 细 网 格 生成
/ , 并开发 了

单元格式转换等相 关配套 处 理程序 ,


实现 了 操作 简便 、 低人力 成本 、 易 修 改 的 精 细化模


型 生成 ,
解 决 了 以 高土石坝 为代表 的 大 型 复杂 岩 土工程结 构 网 格精细 化 、
高效离散的 问

题 

( 2 ) 引 入 多 边形平均值 函 数插值 多 面体边界面 单元 , 通过 S B FEM 弹性理论推导获




得半解析 的 单元 形 函 数和 应变位移矩 阵 , 发展 了 三维 比例边 界 复杂 多 面体单元 , 可求解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及 应 用 

传 统 方法难 以 直 接计 算 的 八分树 单 元 , 提高 了 分析方法 的 灵活性 、 通用 性和 鲁棒性 ,





现 了 工 程 结 构 跨 尺度 精 细 化 分 析 

( 3 ) 采用 边界高斯 积分 点 和 常 刚 度矩阵 ,
构 造 单 元 形 函 数和 应变位移矩 阵 ; 然后在


比 例 边 界单 元 域 内 增 加 积 分 点 求解 协 调 矩 阵 、 刚度矩 阵和应力积分等 , 发展 了 可用 于 弹


塑性分析 的 比例 边 界二 维 多 边形及三 维 多 面体 单元 ,
解决 了 传统 S B F EM 难 以进行非线


性分析 的 问 题 

( 4 ) 联合平均值 多 边形插值和 界面单元 理 论 , 构 造 了 空 间 多 边形三 维 界 面单元 ,





决 了 传统 G o o dm an 单 元难 以 直接求解 多 面体单元界面 的 问 题 , 与 前述工作 共 同 集成 了

可考虑无 限地基 土体 界 面 结 构 相 互作 用 的 全体系 跨尺度精细 化 分析 方法


- - -



( 5 ) 采用 面 向 对 象 设计方法和 单元封 装技术 , 抽象出 S B FE M 与 FEM 单元构造 的




共同属性 统 了 两 种 数 值 分 析 方 法程序 开 发 接 口 在 课题组 G E O D YN A 有 限 元软件


, ,

平 台 上集成 了 新 发展 的 数值算法 ,
实现 了 基于 单元库 的 S B FE M -

FEM 无缝耦合计算 ; 


据 八 分树 离 散 的 正 方 体 单 元 具有 几 何 相 似 的 特 点 , 提出 了 高 效 的 非 线 性 相 似 单 元 加 速技


术 , 显 著 改 善 了 大规模 弹 塑性精细 分析 的 求解效率 

本 文发 展 的 跨尺度 精细化分析 方法 己 成功 应用 于 如 美 ( 世界最高心墙坝 , 3 1 5m ) 



大石峡 ( 在 建最 高 面板坝 , 2 47m ) 、 三澳 核 电 等 十余 项 重 大 水 电 、 核 电工程 ,


并拓 展应


用 于 地铁 结 构 的 地 震 损 伤破坏评 价 ,
具 有很好 的 推广 应 用 前景 

关键词 :
弹 塑性 比 例 边界有 限元 ; 跨尺度精细化分析 ; 多 边形/ 多 面 体单元 ; 高效 四

分树/八 分 树 离 散 ; 高土石项 ; 岩土工程



- 

I I

大连理工 大 学博 士 学 位 论文 

A B S T RA C T

I n  o r d e r  t o  p r o m o t e  t h e  t r a n s fo r m a t i o n o f  c e a n  a n d  o w c ar b on  e n e r g y  s o u r c e s  a n d

 l l

a c c e l e r at e  t h e  d e v e l o p m e n t  g o a l  o f  n o n fo s s -

i l en e r
g y  p ro p ort i o n ,  C h n ah asprop o s e dt op
i l an

ah e ad  t h e  d e v e l o
p m e nt  a y o u
t  o f  c e a n e n e r

g y  s u c h  a s  h y d r o p o w e r  A  n um b e r  o f  a r g e
l 
 . l

c hn i c a u c t ur e s  s u c h  a s  h i gh  e art h r o c k  d a m s  h av e
geo e
 s tr
p ann e d  an d  s t a rt e d  c o n s t r u c t o n  i n


t l l i

S o ut hw e s t  a n d  Nor t h w e s t  C h n a  H o w e v e r  t h e  ar e a  i s  o c at e d  n  a c t v e  s e
i .

l i i i s m i cz onew i t 

fre
qu en
tstr o n g  e a rt h q u ak e s  an d  s tr o n g  p o t e n t a i l  d am a g e  t o  t h e  s tru c u r e s t .  T h e  d am a g e  o f h g h

  i

b e  c o n s e q u e n c e s  a n d  s e c o n da r
d a m s  c au s e d  b
y  e art h q u a k e s  w i l pro d uc e i n c a cu a yd s as t e r s
l l l l i
 

i o u s y  t h r e a t e n  t h e  s a fe t y  o f  n a t o n a 
whi c hs e r l i l l i fe  a n d
p ro
p e rt
y  an d  r e g on a e c o n o m c
i 
 l i

dev e opm en  m ak n g  h e  s e sm cs a f h  e ar t h r o c k d a m s  a n d  o t h e r hn i c a l


et
yo fh g geo e c

l t i t i i i t

s t ru c t ure s  p art i c u ar y  p r o m n e n t l l i .  T h e r e fo r e  ,
i t  i sof
g r e a t  t h e o r e t c a i l  an d  en g i n e er
ing

s i
gni f
i c a n c e  t o  e n s u r e  t h e  s m o o t h  o p e r a t i o n  o f  t h e  p r oj e c t  a n d  c a r r y  o u t  s e i s m i c  s a fe t y

a c e  e v a u at i o n  r e s e a r c h
p e r o rm n
f l 

F n e  an a y s
i l i sc a n  fU rt h er  i m p r o v e  t h e  rat o n a i l i t
y  an d  a c c u r a c y  o f  a n a y s l i s ,
wh c h  i i s  th e

i n e v i t ab l e  tr e n d  o f  num e r i c a l  s i m u l a t i on  i n  d o m e s t i c  a n d  o v e r s e a s  . H owe v er , a

 p res e n

, 
t h ere

i s  a l m o s t  n o  re s e ar c h  o n  in e s m u
f i l at i o n  a n d  an a y s i s  o f l  l a r g e  g e o t e c h n i c a l  s t r u c t u re s  s u c h  a s

h g h  e ar t h ro c kd am s , m ai n
y  b e c au s e  o
fthec o m
p e x i t e s  o f  s u c h  g e o t e c hn c a  e n g i n e e r
ing

i l l i

 i l

s tr u c tur e , 
an d  t he i n t e r a c t o n b e tw e e n i   s tru c tur e  an d  i n in
f i te fo u n d a t i o n , 
as we  l l as  t he i n t e ra c t o n

 i

b e tw e en  m ate r
ia l s  a n d  i n t e r fa c e s  a r e  n e e d e d  t o  b e  c o n s i d e r e d at   t he  s am e t i me . I n ad d
 i t i on , 
s u ch

g e o e c n c a s r u c ur e  ar e
t h i l t t  hu
gei nv o l um e ( u s ua
l l
y  o v e r  1 0 0 m e t er s  nh e gh t i i
, o v er1 k i l om e t er

i n  e n g th  an d  w d t h )  b u t  at  t h e  s am e  t m e  t h e r e  ar e  s o m e  k e y  s m a
l i



l l

s c al ec om
p on e n t s


m i n m u m  t h c kn e s s 
i i i sa b o ut  0 3 m ) .
, 
s u ch as i m p e rv o u s  p an e i l s  an d  i m p e rv o u s  w a i l l s ,l e ad i n


t o  t hes c a l eo f  t h e  s t ru c tu r e  i ts e l f v ar i e s  g r e a t l y (


1 0 0 t o1 0 0 0t i m e s ) , 
wh chm ak e sitd
i i i cu
f l tt 

e ffi c i e n t l
ye s t a b l i s h i n e  an a ys
f l i s
g
i d s  a n d  c a rr y  o u t 
r l ar g e

s c a l e  s o l u t i o n  an a l
ys i su s i ngt h e

tr ad i t i on a l  te ch n o o gy l .  T h e r e fo r e   ,
i t i s  o f  g re at  re s e ar ch  s g n f
i c an c e  an d  e n g i n e e r n g

 i i i

c al ef
i n ec om
ap c a t i o n  v a l u e  t o  e s t a b l i s h  an  e ff i c i e n t  c r o s s p ut n g  m o d e l  an d  t o  d e v e o p  a


s i l

l i

h i g h p e r fo r m a n c e  c r o s s
- -

s c a l e  fi n e  an a l y s i s  m e t h o d , 
w h i c h c a n a c c u r at e y d e s c r b e  a n d
  l

i  tr a c k  t he

d am a
g e  a n d  fa
i l ur e  p r o c e s s  o f k e y  s tru c tu r a  l c o m p o n e nt s 


Th i s
p
a p e r  c o m b i n e s  w i t h  t h e  n at i o n a l  k e y  R& Dp l an  R e s e ar c h  o n  d a m a g e  e v o l ut o n

 i

m e c h a n i s m  a n d  s a fe t y  e v a u at i o n  c r i t e r ao fm u l ti cou n g  s y s t e m  o f  s u p e r h g h  e arth ro ck




- - -



l i l i

" "
d a m  un d e r  s t r o n g  e a r t h
qua
ke ; 
Na ti on a l  Na t u r a  S c e n c e  F o u n d at o n  o f C h n a 
l i i  i R e s e arc ho n

d e fo r m a t o n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c so f
i i  r o c k fi l l  m at e r a i l s  an d  u l t i m ates e i sm i cc a
p ac
i t
yo f h ghro c k f  i i l 


d a m un d e r  e x t r e m e  e a r t h
q uak e  o ad l  a n d  R e s e a r c h  o n  m p o r t a n t  w a t e r  c o n s e r v a n c y a n d

 i


y d r o p o w e r  p r oj e c t s s u c hasre s e ar c ho nn u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t i o no f R u

Me i c o re -

wa l l r o c k f i l 

d am c o n s i d e ri n
g th e nt e r ac o n o fd am fo u n d a t o n res e rv o r  w a t e s ys tem  h e t h r e e
- - 

t i i i i r t
, ,

m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法 及 应 用 

dim en s i onal non


l i n e a r  s t at i c  a nd  d y n a m i c  f i n e  a n a l y s i s  o f  D as h i x i a c o n c r e t e  fa c e  r o c k f i l l  d a m
 

a n d  t h e  s p e c i a l  s t u d y  o n  X i nj i an g  A lt a s h  c o n c r e t e  fa c e  r o c k f
i l l  d am .  B a s e d  o n  t h e  t h e or y  o f

S c al ed  B o u n da r y F n 
i it e  E l e m e nt  M et ho d  (
S B FE M) ,
t h e  fo l l o w i n g w o rk h a s  b e e n c a r r
i e d out 
    to

o v e  t h e  p r ob l e m s  o f  s t a t i c d y n a m i c  a n a l y s i s  a n d  s e i s m i c  s a fe t y  e v a u a t i o n  o f  l a r g e


s l l

g e o t e c hn i c a l s t r u c t ur a l  s tr u c t ur e s ,  s u c h  as  c ro s s c al e r e f i n e m ent  a n d  h i
g h  e ff
i c i enc y





, 



)
Us i ng e f
i c ent  qu ad i

tre e  a nd  o c t r e e  d i s c r et
i z a t i o n  t e c hn o l o gy , as er
i e s  o f p ro c e s s i n g


p r o c e du r e s ,  s u c h  a s  fo r m a t  c o nv er s i o n  nd  s o
a rt i n
g ,  a re  d e v e o

p ed .  A  p re

pro c e s s ngm o ea e


d r
 i

a c h i e v e d  w i th  th e  a dv a nt a g e s  th at  ar e  e a s y  t o  o p e r at e , 
l o w  ab o r  c o s t  a n d  e a s y  t o  m o d i f y  a n d
l 

g e n e r at e  T e  g r
i dcro s s
re h .

s c a l e  r e f i n e d  a n d  e f f i c i e n t  d i s c r e t i z at i o n  p r o b l e m s  s u f fe r e d  f r o m


s c al e  c om hn i c a l  en g i ne e r
i n g  s t r u ct u r e s  c an b e  s o l v e d
p l ex  g e o
ar tec
ge

l  


2 )  Th e  p o y h e d r o n  b ou nd a r y s ur fa c e  e l e m e n t  i s  i n t e r p o l at e d  b y  t h e  p o l yg on m e a n
l 

f un c t i o n , a nd  t

l i v ed f
h e  s e m i an a y t i c a l  s h ap e  f u n c t i o n  a nd  s t i ff n e s s  o f th e  e e m e n t  ar e  d e r ro m

  l

S B F E M e l a s t i c i t y  t h e o r y . A n  i m p r o v e d  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 s c al e d  b o u nd a r y  c o m p l e x


l d
p o l yh e d r o n  e e m e n t  i s  e v e o p
l ed .  T hi s  m e th o d  c a n  d ir e ct l y  s o l v e  th e  o c tr e e


p o l y e dr on s  an d

o t h e r  c o m p l e x  p o l y h e d r a l  e l e m e nt s  w h i c h  i s  d i ff
i c u l t  t o  c a l c u l at e  d i r e c t l y  b y  t h e  t r a d i t i o n a l

m e th o d .  T h e p r e s e n t e d m e th o d m p r o v e s

 i t h e  fl e x ib i l it
y ,  v e r s at i l i t y  a nd  r o bu s t n e s s  o f  t he  f i ni t e

e l e m e nt  m et h o d .  The  l ar g e

s c al ecro s s

s c al e  f i n e  an a l ys i s  o f e n i n e e r i n g  s t r u c tur e s  i s  ac hi e v e d
g  



)
F i r s t l y  th e  e l e m e n t  s h ap e  f un c t i o n  a nd  s t r a n d i s p l ac e m e nt  m at r

i x  ar e  c o ns t ru ct e d

 i

u s i n g  b o u n d ar y  G au s s  i n t e g r a l  p o i n t s  a nd  c o n s t a n t  e l a s t i c i t y  m o du u s  T h e n  b a s e d  o n  t h e

 l .

tr a di t i o n al  F E M  f r am ew o r k ,  t h e  c o n fo r m i t y  m at r
ix st i ,

f ie s s  m at i x  an d  s t r e s s  i n t e g r a l  a r e
r 

s o l v e d  b y  i nt r o du c i n g  i n d o m a i n  i n t e g r at i o n  p o i n t s
_

.  In  t h i s  m a nn e r , t h e  s c a l e d  b o u n d ar y  t w o 

d i m e n s i o n a l  p o l y g o n  an d  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 p o yh e d r o n  e l e m e n t s  a r e  d e v e l o p e d  fo r  e l a s t o




p l as ti c an a l y s i s
 .  Th i s  w o rk  b r e a ks  t h r o ug h  t he  li m i t at i o n  t h at  tr a d i ti on al  S B F E M i s  m a in l
y b ui

l 

fo r  e l a s t i c  a n a l y s i s  a n d  p r o v i d e s  a  s i m p l e  a n d  e ff i c i e n t  s o l u t i o n  fo r  t h e  n o n

li n e ar
i z at i o n  o f

S BFEM 

4 )  C o mb i n i n g t h e  m e a n v au l e  p o l y g o n  i n t e r p o l at o n  a n d

i  th e o r
y  o f i nt e r fac e  e
 l e m e nt 
t he


(  ,


p at a l  p o y g o n
i l  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 n t e r fa c e  e e m e n t

i l  i s d e v e l op e d .  The pro b 
l e m  th at  t r adi t i o n a l

G o o dm a n  e l e m e n t  i s  d i ff
i c u l t  t o  s o l v e  t h e  p o l y h e d r o n  i n t e r fa c e  e l e m e n t  c a n  b e  r e s o l v e d  w e l l 

C o nj un c t o n  w i t h  t h e  a fo r e m e n t i o n e d  w o r k cal ef
i n e  an al
ac
ro s s
y s i s  m e t h o d  fo r  a l l  s y s t e m s



s 

c on s i d e r i n g  i n f
i n i t e  fo u n d a t i o n oi n t e r fa c e s tru c t ur e  i n t e r ac t i o n  i s  e s t ab shed

- -

s l i l i 



)
T hec omm on  ibute so f S B F E
at t r 
M  a nd  F E M  e l e m e n t 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a r e  a b s t r ac t e d  us i n g

o bj e c t o r i e n t e d  d e s g nm e t h o d  a n d  e l e m e n t  e n c ap s u a t i o n  t e c h n o l o g y

i l .  A n d  t h e  pr o gr am

d e v e l o p m e nt  i n t e fa c e  o f
r t w o  n um e r
i c a  an a y s l l i sm et ho ds i s  un i fi e d .  T h e n  t h e d e v e o p e d

 l

n um e r i c a  a g o r l l i t h m s  a r e  i n t e g r at e d  i n  t h e  G E OD Y NA  f
i n i t e  e l e m e n t  p r o g r a m  p l a t fo r m

d e v e l o p e d  b y  t h e  r e s e a r c h  g r o up ,  m a k i n g  t h e  s e a m l e s s  c o up l e d  c a l c u l at i o n  o f  S B F E M -

F EM

I V 



大 连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 文 

ac h i ev e d .  A dd iti on al l y ,
ac c o r d i n g 
t i t y o f cu b i c  e l e m e n t s  g e n e rat e d  f
o  t h e  g e o m e t r i c  s i m i l ar rom

 

o c t re e , 
a n e ff i c i e n t n o n l i n e ar
   s i m i l ar e  l e m e n t s  a c c e l e r at i o n  t e c h n i
qu
e i sd e v e l o
pe
d .  Th e  s o l ut i o n

e ic
f i en c
y o


 l arg e -

s cal ee l asti c


p l as t i c  f i n e  an a l y s i s  i s  s i gn i f
i c an t y l

i m prov e d 

Ah h e ffi c i en c y  cr o s s s c al e f
i n e  an a y s i s  s y s t e m  fo r  ar g e c al e  an d c omp ex


- - -



i l l l

g e o t e c h n c a l  e n g i n e e r i n g  i s  d e v e o p e d an d app l i e d
i l    t o  t h e  fi n e  s e i s m i c  s a fe t
y  e v a u at o n  o f m o r e
l 
 i

t h an  te n m aj o r h y d r o e
  l e c t r i c  an d  n u c l e a r p r oj e c t s 
, 
s uc h as   t he  RuM e i c or e  w al l d am
 (
t h e worl d s
 

h gh e st 3


1 5 m) ,  D as h i x a  fa c e

s l a b  d a m  ( t h e  h i g h e s t  un d e r 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2 4 7 m )  an d  S a n , ,
Ao

n u c l e ar  p o w e r  p l a n t .  T h e  m e th o d  ha s  a l s oac h e v e d  g o o d  app l
i i c a t i o n  re s u l t s  n  th e  c r o s s

s cal 

f n e  d am a g e  an a y s
i l i so f s  ub w a y  s t r u c t u r e s , 
w h i c h  h a s  a g o o d  a pp 
l i c at i o n
 pro sp e ct 

K eyW o r d s  N o n : li n e ar  S B F E M ;
i n e d  an a
Re f l
ys i s ; P o l
yg o n/ P o yh e d r o n  e l e m e n t



Q u a dt r e e / O c t r e e  d i s c r e t z at o n  t e c hn i q u e
i i
; 
H i
g h  e art
h -

r o c k  d am ; 
Geo te c hn i c a l  e n
g n e er ng


 i

v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析 方法 及 应 用 

目 录


M M  

AB S T RA C T  I l l

T AB L E O F C O N T EN T S  

 x i ii

f■   XV I I I

主要符号表  X X

 I

1 雜  

1 . 1 研宄背景与 意义  

1 . 1 . 1 重大 工程建设世 界 瞩 目  

1 . 1 . 2 大 型 岩土 工程精细 化 分 析必 要 性  

1 . 1 . 3 网 格精细 化 分 析是工程领域 的 分析趋 势  



1 . 1 . 4 精细化 网格 的建模难 点  

1 . 2 相 关 工作 研 究进展  1 

1 . 2 . 1 多 尺度 分析方法 发展 概述  1 

1 . 2 2 . 比例 边界有 限单元法发展概述  1 

1 . 3 本文 主要研 宄思路  1 

2 跨尺 度 建模 方 法 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单 元 法介 绍  2 

2 . 1 基 于 多 边形 四 分 树 八 分树 的 跨尺 度 建 模 方法
/ /  2 

2 . 1 . 1 高 效 网 格 离 散方法  2 

2 . 1 . 2 高 效 网 格离 散生成 的 单 元特 点  26

2 2 . 比例 边 界有 限 单 元法  27

2 2 . . 1 比 例 中 心 要 求  27

2 2 2
. .
边界离散  28

2 2 3
. .
弹 性 力 学 控 制 方 程  29

2 2 4
. .
比 例 边 界 坐 标转 换  3 

2 . 3 比 例 边界有 限 单元 形 函 数  33

2 4 . 比 例 边界有 限元方法实现  3 8

2 . 5 雜  40

3 复杂 多 面体单元和 空 间 多 边形 界 面 单 元构 造  4 

3 . 1 m m  4 

V I 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文 

3 2 .
多 边形 形 函 数 的 选择 以 及 显 式 表达  43

3 . 3 复杂 多 面体 比 例 边界有 限 单元构 造  45

3 . 3 . 1 边界面类型  45

3 3 2
. .
边界面形 函 数及偏 导 数  48

3 . 3 . 3 复杂 多 面体单元形 函 数  50

3 4 _
精度验证  5 8

3 . 4 . 1 V o r o n o i 法离散 网 格  58

3 . 4 2 .
八 分树离散 网 格  6 

3 . 5 空 间 多 边形界面单元构造  70

3 . 5 . 1 设置 界 面 单元 的 必 要性  70

3 . 5 2 .
多 边形 界 面 单元 构 造  72

3 . 5 3 .
精度 验证  73

3 . 6 小 结  78

4 二 维非线 性 多 边形单元方法  79

4 . 1 弓 丨 胃  79

4 2 .
非线 性 多 边形 比 例 边界有 限单元 构 造  79

4 2 . . 1 基 本 原 理  79

4 2 2
. .
实现 非 线 性化过程  82

4 . 3 算例 验证 : 混凝土重力 坝 震 害 分析 -

K o yn a 大坝  86

4 3 . . 1 计算模 型 与 参数  86

4 3 2 . .
计算结果  87

4 4 .
带挤 压边墙复杂 面板坝 结 构数值分析  90

4 4 . . 1 多 边形 过渡 方 案  9 

4 4 2 . .
计算方案  92

4 4 3 . .
静动 力 计算  93

4 5 .
小 结  99

5 三 维非线 性 多 面 体单元方法  1 00

5 . 1 引 言  1 00

5 . 2 基于 SB FEM 的 非线 性 多 面体单 元构造  1 00



5 . 2 . 1 基 本 原 理  1 0 

5 . 2 2 _
单元 应 力 应变场  1 03

5 . 3 非 线 性分 析 实 现过程  1 04

V I I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法及 应 用 

5 3 . . 1 高斯积分方案  1 05

5 . 3 2

非线 性刚度矩 阵计算  1 08

5 3 . . 3 外 力 荷载 向 量计算  1 08

5 3 . . 4 内 力 荷载 向 量计算  1 09

5 4 .
精度验证  1 09

5 4 . . 1 悬 臂 梁 结 构 分析  1 09

5 . 4 2
. 心墙坝弹塑性静动 力 数值 分析  1 1 

5 . 5 小 结  1 1 

6 基 于 SBFE M -

FEM 的 耦 合分析 软件集成  1 20



6 . 1 引 言  1 20

6 2 . 二 次 开 发 平 台  1 20

6 2 . . 1  G E O D YN A 简 介   1 20

6 2 2
. .
软件 工 程应用 情况  1 2 

6 3 .
基于 比例 边界有 限 元方法 的 单 元类集成  1 22

6 3 . . 1  S B FE M 程序框架设计  1 22

6 3 2
. .
多 边形 多 面体单元编码规则
/  1 23

6 3 2
. .
多 边形 多 面体单元类集成
/  1 25

6 4S B F E
. M -

FEM 无缝耦合计算  1 27

6 4 . . 1 相 似单 元技术研发  1 27

6 4 2
. .
耦 合计 算方案  1 30

6 4 3
. . S B F E M -

F EM 耦合 分析 算例  1 3 

6 5 .
小 结  1 3 7

7 重 大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及 损 伤 破 坏 模 拟  1 3 8

7 . 1
引 言  1 3 8

7 2 .
自 适应八 分 树 离 散  1 39

7 2 . . 1 准 备 工 作  1 39

7 2 2
. .
跨尺度 精细 网 格 离 散  1 40

7 3 .
跨尺度精 细 化 分析  1 4 

7 3 . . 1 材 料 参 数 定 义  1 4 

7 3 . . 2 分析结果  1 45

7 4 .
拓展分析应用 :
大开地铁震 害 再现  1 5 

V I I I




大 连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7 4
. . 1 跨尺度有 限元分析模型  1 52

7 4 2
. .
材 料参 数 与 分 析 结 果  1 55

7 5 .
小 结  1 5 9

8 结 论 与 展 望  1 60

8 . 1 结 论  1 60

8 2 -
创新点  1 62

8 . 3 展 望  1 63

参考文献  1 64

攻读博士 学位 期 间 科研 项 目 及科研成果  1 77

致 t f  1 80

作 者简 介  1 82

I X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 及 应 用 

TAB L E O FC O N T E N T S

 

1  I n t r o du c t o n i     

1 . 1  R e s e ar c h B a c k gr o un d   an d  S i gn i i c an c e
f  

1 . 1 . 1 Ma j
o r  P r oj e c t s 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

1 . 1 . 2 N ec e s s it
y or
f F i n e  Ana y s i s o f
 l  L ar g e -

s c al e  G e o t e ch n i ca l  E n g ne e r
i ing . . .  

1 . 1 . 3 R e fi n e d An a ys l i s  i s  an  Tr e n d n  E n g n e e r
i n gF i i i eld  

1 . 1 . 4  D ff i c u i l ti e s  n  R e fi n e d 
i M o de l i ng  

1 . 2  P r o gr e s s i n  R e at e d  W o rk
l  1 

1 . 2 . 1  O v e rv i ew o f  t h eD e v e opm ent o f l  Mu l ti



s c a l e Ana l
ys i s Me t h o ds  1 

1 . 2 2 .  O v e rv i ew o f  T h e  D e v e o p m en t  o f S B F E M l   1 

1 . 3 M a i n  R e s e ar c h  I d e a s  1 

2  I n t r o du c t o n  o f C r o s si 

s c al e M ode l i n g an d S B F E M  2 

2 . 1  C ro s s -

s c al e Mode l i n g  b a s e d  o n  P o yg o n / Q u a d t r e e / O c t r e e l  2 

2 . 1 . 1  E ff c i i e nt  M e sh D  i s cret i zat i o n Me t hod    2 



2 . 1 . 2 E l e m e n t  C h ar a c t e r
i s ti c so f  E ff c i i en t Mesh D  i s c ret i z at i on  26

2 2 . S c a l e d  B o un d a r y  F i n i t e  E l e m e n t  Me t hod  27

2 2 . . 1  Re qu i re m e n t  o f  S ca e d C e nt e r l  27

2 2 2
. .  B o un d ar y D 
is c r e t i z at i o n  28

2 2 3
. .  G o v ern i n g  E q u a t o n  fo r  E a s t i l i cPro b l e m s  29

2 2 4
. . S c a l e d  B o u n d ar y  C o o r d i n a t e s  T r a n s fo r m a t on i  3 0

2 3 . E l em en t F un c t i o nB a s e donS B F E M  33

2 4 . A pp l i c at i o n  B o tt l e n e c k  o f S B F E  M  3 8

2 . 5  C h ap te r S um m a r y  40

3 C o n s tr u c t o n  o f  C o m p e x  P o yh e d r o n  a n d  S p a c i a  P o y g o n  I n t e r fa c e  E e m e n t s 4
i l l l l l 

3 . 1  I n tr o du c t o n i    4 

3 . 2 S e l e c t i o n  an d  E x p l i c i tEx
p r e s s o n  o f P o yg o n  F un c t i o n s
i  l  43

3 . 3 C o ns tr u c t o n  o f P o yh e d r al  S B F E
i  l  45

3 . 3 . 1  T yp e S e l e ct i ono f  B o un d ary 
S u r fa c e   45

3 . 3 . 2 E l e m e nt  F u n c t i o n  an d  D er i v at i v e  o f  B o un d ar y  S u r fa c e   48

3 . 3 . 3  I n t e r p o a t o n  F un c t i o n  fo r  P o y h e d r o n
l i l  5 0

3 . 4  A c c ur a c y  V e r f
i c at o n i i  5 8

3 . 4 . 1 D i s c r e t i z at i o n  U s i n g  V o ro n o M e i t hod  5 8

3 . 4 2 . D i s c r et i z at i o n  Us i n g  O c tr e e  Me t h od  6 

3 . 5 C on s tr u ct o n o f S p a c a
i  i l  P o y g o n  I n t e r fa c e  E e m e n t s
l l  70

x 



大 连 理 工 大学 博 士 学位 论文 

3 . 5 . 1 N e c e s s it
y  o f S e t t i n g  I n t e r fa c e  E l e m e n t s
  70

3 . 5 2 . D er
i v at i o n  o f S p ac i a l  P o l yg o n  E l em ent s
  72

3 . 5 . 3  A c c ur ac y V er
ifi c at 
i on  73

3 6 .  C h ap t e r  S um m ary  78

4Tw o -

D i m e n s i o n a l  N o n l i n e a r  P o l yg o n  S B F E M  79

4 . 1  I n t r o du c t i o n  79

4 2 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 N o n l i n e ar  P o l y g o n  S B F E 
.  79

4 2 . . 1  F un d a m e nt a T h e o r y l   79

4 2 2  A c h i e v e  P r o c e s s  o f  N o n l i n e ar i z at i o n 
. .  82

4 3  E art h qu a k e  D am a g e
.  An a l
ys i s  o f  C o n c r e t e G r av  it
y D am 

 K o yn a D am   8 

4 . 3 . 1 M o d e l an d  P ar am et e r s    8 

4 . 3 2 . C a l c u l at i on  Re su lt s          87

4 4 N u m e r i c a l  A n a l y s i s  o f
.  C om p l ex C F RD  w i t h  E x t r u s i on  S i d e  W al l  90

4 4 . . 1 Po l
y g o n  T r an s iti o n  S c h em e  9 

4 4 2  C o m p ut i n g  S c h e m e
. .  92

4 4 3  S t at i c  a n d  D y n am i c  C a l c u l at i o n
. .  93

4 . 5  C h ap terS umm ary  99



5  T hre e D -

i m en s i o n a l  N on li n e ar  S B F E M  1 00

5 . 1  I n t r o du c t i o n    1 00

5 2 . Po l
yh e d r a 
E l l e m ent  S B F E M B as e d  -

 1 00

5 2 . . 1  F u nd a m e n t a T h e o r y l     1 0 

5 2 2 . . S tr e s s  a n d  S t r a i n  F i e l d  fo r  N on li n e ar  Ana l
ys i s  1 03

5 . 3 Re a li z a t i on  o f  N on li n e ar  A n al ys i s    1 04

5 3 . . 1  G au s s i a n  I n t e g r at i o n  S c h e m e    1 05

5 3 2 . . N on l i t i e s s  M at r
n e a r  S t ff ix
i . .  1 08

5 . 3 . 3 Ex ter n a l  F o r c e  L o a d  V e ct o r  1 08

5 3 4 . .  I n al  F o rc e  L o a d  V e c t o r
nt e r  1 09

5 . 4  A c c ur a c y 
V er i fi c a t i o n  1 09

5 . 4 . 1 A n a l
y s i s  o f  C ant i l e v e r  B e a m  S t r u c t u r e  1 09

5 4 2 . . N um e r i c al  An a l
y s i s  fo r  C o r e  W a l l  D am  1 1 

5 . 5  C h ap t e r  S um m ar y  1 1 

6 S o f
t w ar e  I n t e g r a t i on  o f  C o u p l e d  A n a l y s i s  B a s e d  o n S B F E M F E M -

 1 20

6 . 1  I n tr o d u c t o n i  1 20

6 2 . S e c o n d ar y D e v e 
l o p m e n t  P l a t fo r m    1 20

6 2 . . 1  S yn o p s i so f G E O D YN A  1 20

6 2 2 . . E ng i i n g A p p
ne er l i c at i o n  o f  t h e  S o f
t w are   1 2 

X I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分析 方法 及 应 用 

6 3 . E l e m e nt  C l a s s  I n t e g r at i o n  B a s e d  o n  S B F E M  1 22

6 3 . . 1  P r o g r a mm i n g  F r a m e w o rk  D e s i g n  fo r  S B F E M  1 22

6 3 2
. . C od i ngRu l e s  fo r  P o l y

on / P o l yh e d r o n  E l e m e n t s  1 23

6 . 3 . 3  I n t e g r a t o n  o f  P o yg on / P o y h e d r o n
i l l  
 1 25

6 4 .  S e am l e s s  C o u p e d  C a l c u l a t i on  o f S B
l  FEM F EM -

 1 27

6 4 . . 1  D eve l opm e n t  o f  S m i i l ar  E e m e n t  T e c hn o o g y
l l  1 27

6 4 2
. .  C ou p l e d  C a l c u l at i o n  S c h e m e  1 3 

6 4 3
. . S i mu l at i o n  Us i ngS B F E M -

F EM  1 3 

6 5 .  C h ap t e r  S um m a r y  1 3 

7 F i in gAn a ys
n eEn g n e e r i l i s  an d  D am a
g e  S m u at o n  o
i f l i  Ma

o r  P r oj e c t s  1 3 8

7 . 1  I n t r o du c t on i  1 3 8

7 2 . A d ap t i v e  O c tr e e  D i s c r et i z a t i o n  1 3 9

7 2 . . 1  P r e p ar a ti on W o rk  1 3 

7 2 2
. .  C ro s s -

S c a e  D i s c r e t i z at i o n
l  1 40

7 3 . R e fi n e d A n a y s l i s  1 4 

7 3 . . 1 Ma te ia
r l  P ar a m et e r  D e f n i i ti on  1 4 

7 3 2
. . A n a l
ys
i s Re su l t  1 45

 L a r ge c a l e  S ub w a m c D am a g e  Re con s u ct i o nA n a y s i sA p l c at i o n 


7 4 S y S e
tr 5

s i l i 


. i
p … 1

7 4 . . 1 C ro s s -

S ca eF n l i i t eE l em e nt An a l


ys i s M ode l  1 5 

7 4 2
. . M a t er a i l  P ar a m e t e r s  an d  A n a y s l i s R esu l t s  1 5 5

7 5 .  C h ap t e r  S um m ar y      1 5 

8 C o n c l u s i o nan dO ut o o k l    1 60

8 . 1  C onc l us on i  1 60

8 2 .  I nn o v a t o n i    1 62

8 3 . O u t l ook  1 63

R e fe r e n c e s  1 64

A ch i e v em ents  1 83

A c kn o w l e d g em ent  1 86

Au t h or  I nt r o d u c t o n i  1 88

X I I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文 

图目录

图 1 . 1 我 国 在 建或规划 高度超 2 0 0m 大坝 分布情况W  



当 前 我 国 核 电机组分布情况
6]
图 1 . 2

 

截止 年 月 中 国 己 开通地铁城 市 分布

图 1 . 3 20 1 8 1 0
[ ]

 

我 国 地震 烈 度分布情 况
9]
图 1 . 4

 

图 1 . 5 高速 列 车精细 化分析 发展 进程  

图 1 . 6 高坝材料 分布 信 息  

图 1 . 7 坝体水平 分层填筑示 意  

图 1 . 8 典 型 面板坝 空 间 接缝示意  

图 1 . 9 复杂 的 崎 岖不平 的河谷面  

图 1 . 1 0 工 程 结 构 自 身 跨尺 度 特 点 说 明  1 

图 1 . 1 1 土 石 坝 精 细 化 离 散 导 致 的 计算 难题  1 

数值分析 中 的 时 空 多 尺度 定 义


2 


[ 】

1 . 1  1

图 1 . 1 3 本文研 宄技术路线 图  20

图 2 . 1 基于 De l a un a y 三 角 化 的 多 边形 单 元 生 成过程  2 

图 2 2 .  K o yn a 混凝土 坝 多 边形 网 格 离散  22

图 2 3 .
防波堤 多 边形 网 格离散  22

图 2 4 . 地铁结 构 多 边形 网 格离 散  23

图 2 5 .
四 分树 原 理说 明 示例  24

图 2 6 . 土 石 坝 结 构 四 分 树 离 散  24

图 2 7 .
八 分树 数 据 结 构 示 意  25

图 2 8 .
八 分树 网 格应用 代表 实例  26

图 2 9 .
四 分树 网 格 离 散特 点  26

图 2 . 1 0 八 分树 网 格离 散特 点  27

图 2 . 1 1 比例 中 心要求 :

a) 边界完全可见 ,

b) 边界不 直接可见  28

图 2 . 1 2 比例 边 界有 限 元法 中 边 界 离 散单元  29

图 2 . 1 3 悬 臂 梁受端 部剪切 荷载作 用 算例 分析  3 8



图 2 . 1 4 矩形截面 悬 臂 梁示 意 图  40

图 3 . 1 传 统三维 S BFEM 计算 单元特 点  42



图 3 . 2 传统三维 S B F EM 对 八 分树 单元 的 二 次 处 理  42

图 3 . 3 多 边形平 均 值坐标示 意  43

X I I I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法 及 应 用 

图 3 4 .
多 边形标准单元形式 :

a) 三角 形 ,

b) 四 边形 ,
⑷ 五边形 ,

d) 六边形


 44

图 3 . 5 多 边形单元等参 映射  45

图 3 . 6 两种方法 中 处理 多 边形边界面单元 的 典型方案 比较 :



a) 五边形 ,

b) 


边形 ,



七边形 ,

d) 八边形  46

图 3 7 .
边界面 多 边形等 参单 元插值优势  47

图 3 . 8 三维 多 面体单元等参映射示意 及 比 例 中 心 位置  49

图 3 . 9 三维 多 面体单元数值积分示意 图  52

图 3 . 1 0 单 元 内 部 p 点 的 平 均 值坐 标示 意  54

图 3 . 1 1 矩形截面 悬 臂 梁示 意 图  58

图 3 , 1 2 四 种 不 同 网 格 密 度 的 多 面 体单 元 离 散 示 意  59

图  种 多 面体 网 格离散密度 代表 多 面体 单 元 剖视图

3 . 1 3 :

a) ,

b)  59

图 3 . 1 4 剪切梁变形 图 , 云 图 表示 >

方 向 位移 的大小  60

图 3 . 1 5 纯扭荷 载作 用 下 梁 的 变形 图 , 云 图表示沿 方 向 的 位移  6 

图 3 . 1 6 八分树 离 散单元 的 全 局 视 图  62

图 3 . 1 7 典 型 八分树示 意 图 :

a) 剖视图 ,

b) 带悬挂点 的详 图  62

图 3 . 1 8 八分树单元 分析 的 变形 图 :

a) 剪 切荷载 ,

b) 纯扭荷载  63

图 3 . 1 9 兵马 俑 雕塑 的 八分树单元离散示 意  63

图 3 20 .
八 分树 单 元 剖 视 图 和 局 部 详 图  64

图 3 . 2 1 传统 S BFE M 中 带 悬挂 点 的 八分树 单 元 处理方 案  64



图 3 . 22 改进 的 S B FE M 中 带悬挂 点 的 八分树单元处理  65

图 3 . 23 兵 马 俑 雕塑分析整体位移 分布 云 图  66

图 3 24 .
核 安全壳结构 的 几何示意 图  67

图 3 25 .
安 全 壳 内 部 网 格和 水箱 局 部详 细 网 格 图  67

图 3 26 .
带八 分树 网 格 的 向 位移 分布 云 图  69

图 3 . 27 带八 分树 网 格 的 向 正 应 力 分布 云 图 剖 视 图  69

图 3 . 28 竖 缝 的 空 间 分布示 意  70

图 3 . 29 黏弹性边界示意  7 

图 3 . 30 任 意 多 边形 界 面 单 元示 意 说 明  72

图 3 . 3 1 用 于 线 性和 弹塑性分析 的 单个界面单元示意  74

图 3 . 3 2 剪切 位移和 剪切 力 间 的 关系  75

X V





大连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图 3 . 33 滑 块结 构 的 几何尺寸及 多 面体 网 格  75

图 3 . 34 加 载 过程 中 多 边形接触 面 中 A 点 的 剪切位移与推 力 Q 之 间 的 关 系 . . . . . . . 76

图 3 . 3 5 半 圆 形河谷算例 几何尺寸 、 离 散 网 格及边 界单 元  77



图 3 . 3 6 频率 ;


0 5

的 垂直入射波 下河 谷表面位移 幅值  77

图 3 . 3 7 频率 ?


2 0

的 垂 直入射 波 下 河 谷 表 面位 移 幅 值  78

图 4 . 1 比例 边界有 限元 多边形单元  80

图 4 2 .
非线性 P S B FE M 高斯积 分 点 分布  83

图 4 3 .
开 发程序 支 持 的 多 边形 单元类 型  85

图 4 4 K o y n a

大坝几何尺 寸及 多 边形 网 格  86

图 4 . 5 K o y n a 大坝 实 测 加 速度 时 程  87

图 4 6  K o yn a

大琐 拉损伤 累 积 发展演 化  88

图 4 7 N P S B F E

计算 的 K o yn a 大坝整体损 伤 分布  89

图 4 8 .
本文结 果 与 X FEM 及振动 台 实 验 结 果对 比 图  89

图 4 9 . 二 维混凝土面板坝模 型  90

图 4 . 1 0 典 型 挤压 边墙 与 坝体 结 构 布 置示 意 图  90

图 4 . 1 1 典 型 粗细 网 格示意 图  9 

图 4 . 1 2 在 交 界 面插入节 点 示 意 图  9 

图 4 . 1 3 在 交 界 面合并插入节 点  92

图 4 . 1 4P S B F E M 局 部放大 网 格 图  93

图 4 . 1 5 F E M 局 部放 大 网 格 图  93

图 4 . 1 6 地震波加 速度时程 曲 线  95

图 4 . 1 7 满 蓄 期 坝体位移 单位 (
: m)  96

图 4 . 1 8 满 蓄 期面板应力变形  97

图 4 . 1 9 地震动 作 用 下 面板顺坡 向 应 力 单位 (
: MP a )
 97

图 5 . 1
 (
a) 带 悬挂 点 的 八分树离散 网 格 ,


b) 悬 挂 点 的 处 理对 比  1 00

图 5 . 2 通用 的 多 面体单元形状代表  1 0 

图 5 . 3 改进 S B FE M 中 的局 部坐标系 和等参 映射示 意  1 02



图 5 . 4 积分方案 1 积 分 点 分布  1 06

图 5 . 5 三角 形域 内 积分 点 分布对 比 :

a) 方案 1 ,
 (
b) 方案 2  1 06

图 5 . 6 每个 四 面体 内 积 分 点 分布  1 07

图 5 . 7 受端 部荷 载 的 长度 为 Z 的 矩形截面梁  1 09

图 5 . 8 四 种 八分树 网 格 密 度 剖 视 图  1 1 

XV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析方法 及 应 用 

图 5 . 9 端部剪切 荷载作用 下 ,
采用 积分方案 3 计算 的 悬 臂 梁 竖 向 位移 误 差 与 ;c 

网 格离散密度关系  1 1 

图 5 . 1 0 端 部剪 切荷载作 用 下 ,
采用 积分方案 3 计 算 的 悬 臂 梁 冯 米塞斯应力 分布

 ?

 I l l

图 5 . 1 1 端 部 纯 扭荷 载 作 用 下 ,
采用 积 分方案 3 计算 的 悬 臂梁 竖 向 位移 误 差 与 

向 网 格离 散密 度 关 系  1 1 

图 5 . 1 2 端 部 纯 扭荷 载 作 用 下 ,
采用 积 分 方 案 3 计算 的 悬 臂 梁冯 米塞斯应力 分布

 ?

a  i 

图 5 . 1 3 典 型 心 墙坝 几 何尺 寸和 材料分布  1 1 

图 心墙坝传统 网 格 包括 个选取 点 和 选取 单元

5 . 1 4 ,  1 1 

图 5 . 1 5 输 入 加 速度 时 程 :

a) x 方向 ,

b) ;

方向 ,



z 方向  1 1 

图 5 . 1 6 蓄 水后 最大截面 位移分布对 比 单位 (
: m) :
(a )
x 方向 ,

b) j

方向 . . . . . . . . 1 1 

图 5 . 1 7 蓄 水 后 最 大截面主 应力 分布对 比 单位 (
: MP a )

(a ) 最大主应力 ,

b) 


小 主应力  1 1 

图 5 . 1 8 地震后 最大截 面位移 分布对 比 单位 (


: m) :
 (
a) jc 方向 ,

b) y _
方向  1 1 

图 5 . 1 9 地震后 最大截面 的 最大变 形 图 对 比 放大 (


1 0 倍 )
 1 1 

图 5 . 20 地 震 过程 中 选取 单 元 5 的 主应力 大 小 时程  1 1 

图 5 2 . 1 地震 过程 中 选取 点 J 的 向 位移 时 程  1 1 

图 6 . 1 本文采用 的 S B FEM 单元求解框架示 意 图  1 23



图 6 2 .
本文 中 多 边形 单元节 点 编 码 规 则 示 意 图  1 24

图 6 3 .
本文 中 六面体等参单元节 点 编码规 则 示意 图  1 25

图 6 4 .
本文 中 多 面体单元节 点 编码规则 示 意 图  1 25

图 6 5 .  G E O D Y NA 平 台 上扩 展 的 多 边形 多 面体 比例 边界有 限 单 元 /  1 26

图 6 6 .
八分树 离 散模 型 中 正 方体 比 例 统计  1 28

图 6 7 .
弹 性 问 题相似单元技术 关系 说 明  1 29

图 6 8 .
弹塑性 问 题相 似单元技术关系 说 明  1 3 0

图 6 9 .
典 型 多 面体单元  1 3 

图 6 . 1 0 耦合计 算 图 解说 明  1 3 

图 6 . 1 1 河 谷面及 山 体基岩结构  1 3 

图 6 . 1 2 心 墙 坝 坝 体几 何尺 寸 和 材料分 区  1 32

图 6 . 1 3 八 分树 离 散 的 心 墙坝 网 格示 意  1 33

XV I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文 

图 6 . 1 4 满 蓄 期坝体位移分布 单位 (
: m) :
 (
a) ;c 方向 , (
b) y _
方向  1 3 5

图 6 . 1 5 满 蓄 期 坝 体应 力 分 布 单 位 (
: MPa  )


a) ;c 方向 , (
b) y 方向  1 35

图 6 . 1 6 震 后 坝体位 移 分 布 单位 (
: m) :
 (
a) x 方 向位移 , (
b) j 方 向 位移  1 36

图 6 . 1 7 震后 变形对 比 : 坝体整体变 形 放大 (
20 倍 )
 1 3 

图 7 . 1 在 建和 拟 建 土 石 坝 高度信 息 统 计 图  1 3 8

图 7 2 .
面板坝 体模 型 生成过程流程 图  1 3 9

图 7 3 .
基于 八分树的 大石 峡面板坝 网 格 离散  1 40

图 7 4 .
八分树 网 格局 部详 图  1 4 

图 7 5 .
面板坝施 工 过程模拟 中 荷载步描述  1 42

图 7 6 .
输入加 速度 时程 :

a) ; c 方向 ,

b) j

方向 ,



z 方向  1 44

图 7 7 .
面板坝 网 格 中 单 元类 型 分布  1 45

图 7 8 .
蓄 水后 典 型 断面位移分布 单位 (
: m )( a) ;

方向 ,

b) x 方向  1 46

图 7 9 .
蓄 水后 典 型 断面 应力 分布 单位 (
: MPa )(
a) 大主应力 ,

b) 小主应力 . . . . . 1 46

图 7 . 1 0 地震 过程 中 典 型 断面位移 分布 单位 (
: m Ma ) _
y 方向 ,

b) x 方向  1 47

图 7 . 1 1 地震 后 典 型 断面 总 变形分布 单位 (
: m) (
a) y 方向 ,

b) ;c 方向  1 47

图 7 . 1 2 地 震 中 面板 顺坡 向 应 力 等值线 压 为 正 (
, M Pa )(


最大应 力 ,

b) 最小应


t J  1 48

图 7 . 1 3 震后面板轴 向 应力 等值线 压为正 (


, MPa ) ( a) 最大应力 ,

b) 最小应力


 1 49

图 7 . 1 4 接缝位移类型 :


) 初始状态 ,

b) 顺坡 向 剪切 ,

c) 张开 闭合 ,

d) 


向 剪切  1 50

图 7 . 1 5 跨尺度精细 化分析技术应 用 汇 总  1 5 

图 7 . 1 6 典 型 横 断面尺 寸及体模 型 单位 (
: m)  1 53

图 7 . 1 7 三种 不 同 网 格 密度有 限元模 型  1 54

图 7 . 1 8 阪神 地震波加 速度 :

a) 
jc 向 ,

b)  7 向  1 55

图 7 . 1 9 损伤 分布 云 图 尺寸

0 . 1 m)  1 56

图 7 20.
损伤分布 云 图 尺寸(
0 2 m )
.  1 57

图 7 2 . 1 损伤 分布 云 图 尺寸

0 4 m )
.  1 57

损 伤分布与 震 害 结 果对 比
27 D]

7 22.  1 5 8

x v n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 方法 及 应 用 

表目录

表 2 . 1 二 维悬臂 梁端 部 受 弯 算例 结 果对 比  3 9

表 2 2 . 三维悬 臂 梁端 部受 弯 算 例 结 果对 比  40

表 3 . 1 处理 复杂 多 面体单元 时 增 加 的节 点 和 面数 比较  47

表 3 . 2 高斯 点 的 平均 值坐标值 保 留 (
4 位小数 )
 5 

表 3 . 3 高斯 点 处 各节 点 的 平均 值插值 函 数值 保 留 (
4 位小数 )
 55

表 3 . 4 所取 高 斯 点 各个节 点 的 偏 导 数值 保 留 (
4 位小数 )
 55

表 3 . 5 不 同 计算方案 下 悬臂梁 弯 曲 荷载计算 的相对误差值 保 留 (


3 位小数 )
. . . . . . . . 60

表 3 6 .
不 同 计算方 案 下 悬 臂 梁扭矩荷载计算 的相 对 误差值 保 留 (
3 位小数 )
. . . . . . . . 6 

表 3 . 7 采用 传统 S B F EM 的 兵 马 俑雕塑 八分树模 型信 息 统计  65

表 3 . 8 两种 方法 的 八 分树模 型 信 息 统计对 比  66

表 3 . 9 采用 传 统 S FB EM 的 核 电 安全 壳结 构 八分树模 型 信 息 统计  68

表 3 . 1 0 两种 方法 的 八分树模 型信 息 统计对 比  68

表 3 . 1 1 线 弹性模 型 的 界面单元计算 结 果  74

表 3 . 1 2 广 义 塑性 界 面单元模 型 参 数  74

表 4 . 1
单个 三 角 形域 内 积 分 点 分布 示 意  84

表 4 2 .
线 弹性材料参数  94

表 4 3 .
堆石料广 义 塑性模 型 参数  94

表 4 4 .
理 想 弹 塑性接触 面模 型 参数  94

表 4 5 .
静力 计算满 蓄期 结果对 比  96

表 4 6 .
动 力 计 算 的 面 板 应 力 对 比  98

表 4 7 .
计算 时 间 对 比  98

表 5 . 1 四 种 网 格密度 的 单元和 节 点 数  1 1 

表 5 2 . 心 墙 料 的 广 义 塑 性模 型 参 数  1 1 

表 5 . 3 堆石 料 改 进 的 广 义 塑 性模 型 参 数  1 1 

表 6 . 1 已应用 的 代表水 电 、 核 电工程  1 2 



表 6 2 .
集成到 G E O D YN A 的 多 边 形 / 多 面体单元类统计  1 27

表 6 3 . 心墙坝 八叉树模 型 单元类 型 统计  1 33



表 6 4 . 心墙料广 义 塑性模 型 参数  1 34

表 6 5 .
反滤料广 义 塑性模 型 参 数  1 3 

XV I I I




大 连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表 6 6 . 过渡料广 义 塑性模 型 参数  1 3 

表 6 7 .
计算时 间对 比  1 37

表 7 . 1 堆石 I 改进 的广义塑 性模型 参数  1 42

表 7 2 .
堆石 II 改进 的 广义塑性模 型 参数  1 43

表 7 3 .
垫层料 改进 的广 义塑性模型参数  1 43

表 7 4 .
八分树 离 散 的 面板坝 单 元形状类 型 统计  1 44

表 7 5 .
面板缝位移 数值 统计 单位 (
: cm )  1 50

表 7 6 .
网 格模 型 信 息 统 计  1 52

表 7 7 .
全 局 细尺度 与 跨尺度 网 格信 息 统计  1 52

表 7 8 .  土 体 广 义 塑 性模 型 参 数  1 55

表 7 9 .
广 义 塑 性接触 面模 型  1 55

主要符号 表

代 表 意 义 单 


x y ,  整 体 坐 标 m

比 例 边 界 局 部 坐 标 


 时 间 

u  位 移 

众 速 度 m/ s




u  加 速 度 m/ s

J  雅 各 比 矩 阵 

gr a d  梯 度 算 子 

£  应 变 场 




< 7  应 力 场 N / m

弹 性 材 料 本 构 矩 阵 N



D /m

 弹 塑 性 材 料 本 构 矩 阵 N



D e

/ m

B i

B2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应 变 矩 阵 

B u 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弹 塑 性 分 析 应 变 矩 阵  /

E 〇 ,
E i ,
E 2 ,

Q 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系 数 矩 阵 

Z  H am i lt on 矩 阵 

^ S , 特 征 向 量 和 特 征 值 矩 阵 

X X





基 于 比 例 边 界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分 析 方法 及 应 用


符 号 代 表 意 义 单 


C 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待 定 系 数 

q 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单 元 内 部 节 点 力 向 量 N

R 节 点 外 力 

M 质 量 矩 阵 Kg

K 弹 性 刚 度 矩 阵 N / 

K eP  弹 塑 性 刚 度 矩 阵 N / 

/  单 位 对 角 阵 

〇 单 元 形 函 数 

Nu  边 界 单 元 形 函 数 

X 中 间 转 换 系 数 矩 阵 

JV  多 边 形 平 均 值 形 函 数 

w  平 均 值 形 函 数 权 重 

R 计 算 单 元 域 

L D u 平 均 值 形 函 数 偏 导 数 

V  偏 导 算 子 

d  界 面 单 元 相 对 位 移 向 量 m

S  界 面 单 元 节 点 位 移 向 量 m

XX 



大连理工 大学博 士学位论 文 

1 绪论

1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 1 . 1 重 大 工 程 建 设 世 界瞩 目

能源 是 人类社会生存 发展 的 重要物质 基础 ,
攸关 国 计 民 生和 国 家 战 略 竞 争力 m 。 


前 , 世 界 能源格局 深刻 调 整 ,
供求关系 总 体缓和 , 应对气候变 化进入新 阶段 , 新

轮能


源革命蓬勃 兴起 。
水电 、 核 电 是推动 能源转 型 变革 , 建 设清 洁低 碳 、 安 全 高 效 的 现代 能


“ ”

源体系 的 重要 基础 在此背景 下 国 家能源 十三五 规划 明 确 指 出 超 前谋划 水 电



[ 】

。 , : 

核 电发展 , 加 快水 电 、 核 电开发建设 , 推动 能源低碳化 , 加 快 实现非化石 能源 的 发展 




“ ”

标 规划 指 出 到 年 常规 水 电 规模达到 亿千瓦 十三五 期 间 新开工规模




2020 3 4
[ ]
。 , .

6000 万千瓦 以上 ; 运行 核 电 装机力 争达 到 5 800 万千瓦 , 在 建核 电 装机达到 3 00 0 万千瓦




以 上⑴ 

此外 , 交通运输 是 国 民 经济 中 战 略 性产 业 , 构建现代综 合交通运输体 系 是推动 国 家




重 大 战 略实施 的 客观要求 。 公 路桥梁 是 突 破地域 限 制 , 连接 区 域发展 , 缩短时 空距离 的


⑵ “ ”

重要纽带 。 交通运输科 技 十三五 发展规划 指 出 : 适度 超 前 完善交 通基础 设施 网 络




“ ”

布局 ,
构 建横 贯 东 西 、 纵贯南北 、 内 畅外通的 十纵十横 综合运输大通道 ,
加快实施


重 点 通道 连通工 程和 延伸 工程 , 强化 中 西 部和 东 北地 区 通道 建设 [
2 ]

。 开工建设

批重大


工程 重大项 完 善结构抗风 抗震等减灾 防 灾设计方法等


[ ]
、 , 、 

重大 战 略 的 实施离 不 开 重 大 工 程 的 建 设 近年来 我 国 己 建和 规划 了 。 ,

大批特高坝 

核 电工程 、 大型地下结构 、 高层 建筑及超 大跨度 桥梁 等重 大工 程 。 下 面 简 述此 类 大 型 工



程的 建设规划情况 

1 ) 特高坝


十二五 时期 我 国 着力 构建安全 稳定 经济 清洁现代 能源产 业体系 新增水
“ ”

, 、 、 、 , 

电项 目 投产 1 亿千瓦 , 为 实现我 国 20 1 5 年非石 化能源发展 目 标发 挥 了 有 力 支撑作 用 

为促进 国 民 经济和 社会可持续 发 展提供 了 重要 能源保 障m 。 为 助 力 能源 格 局 转 变 , 又相




继开工 建设 了 金沙江乌 东 德 、 梨园 、 苏洼龙 ,
大渡河 双 江 口 、 猴子岩 , 雅砻江两河 口 

杨房沟等

批大型和特大型常规水 电站 [ 3 ]
。 此外 ,
规划 了 玛 尔挡 、 班达 、 拉哇 、 古水 

“ ”

大石峡 次哈峡 如 美等 批世 界级 高坝 为 十三五 阶段水 电建设事业坚定 前进




、 、 ,

亿元⑶
“ ”

的脚步 , 初步测算 十三五 期 间 水 电建设投 资 需求约 5 000 。 图 1 . 1


为我国在建


和 规划 的 坝 高超 2 00m 的 大坝 分布情 况 。 这些高坝 大库 的 建 设 , 必将为我 国 水能资 源 的

利用 、 非石化 能源格局 的 转 化 、 国 家经济快速 发展 作 出 巨 大 贡 献 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 及 应 用


? 高 度 超 过酬 勺 高现

82%
為 -
^ .

'I
k▼今 ?

 乂,
V y i i 

  ^

我 国 水 能 资源 比重分布 

图 1 . 1
我 国 在 建或规划 高度超 2 0 0m 大坝 分布情况W

F g
i . 1 . 1 D i s tr i b u t o n  o f d am s  o v e r  2 0 0  m  n  c o n s t ru c t o n  o r p a n n n g n  C h n a
i 


i 
 i

l i i i

2 ) 核 电工程


核 电是公认的清洁 高效 的重要 能源 是 国 家工业化 现代 化 的 重要标 志 之 


、 , 、 ,

随着世界 能源清洁低 碳 发展 的 大 势 , 世 界核 电 发展 进入 了 第 二个 高 峰 , 未来将是我 国 核




电 发展 的 重要 战 略机遇期 , 也 是建 设核 电 强 国 的 关键 阶段 发展核 电 是 建立清洁 低碳 , 、 

安全和 高 效 的 现代 能源体 系 的 必 然 需 求 截止 年 我 国 共建成并投入商运 的





〖 ]
。 20 1 7 5 ,

包括 防城港 、 阳江 、 陆丰 、 台山 、 岭澳 、 大亚湾 、 福清 、 宁德 、
泰山 、 红沿河等核 电机


“ ”
组共计 3 6 座 , 总装机容量为 3 2 64 万千瓦 ( 分布 情况参见 图 1 . 2 ) ,  十三五 期间全


国 核 电 预计投产 约 万千瓦 开工 万千瓦 年装机达到 万千瓦

3 000 2 02 0

3 000 5 800

、 , 

要完成预 定 的 核 电 发展 目 标 ,
需要 再 投入 商 运机组 26 台 ,
新开工机组 3 0 台 , 由 此预计


平均每年投资额约 为 亿元

200
t ]

1 

总 的 来说 , 当 前 核 电 站所展 现 的 经济性和 环保性仍 是 能源 危 机 下 人 类趋 之若 鹜 的 优




势 ,
盲 目 的 恐慌 , 因 噎废食确 实没有必 要 。 核 能 的环保 、 充沛 、 廉价对 于 世 界 各 国 的 长


远发展都有 巨大 的 吸 引 力 , 核 电 走 向 复 苏 也 是这个 时 代 的 必 然 ( 地球知 识局 , AM N I ) 

2 



大连理工 大 学博 士学位论文 

u 泊 兩 雒 %厂 总总 总 A  _ 


邂 阳裱 电厂

石 舄 湾 禳 %厂 ^

田 湾? 电厂 £1  _ — 祕
 




? 山 鑛 %/

 審山s i 三讓 电厂

方 羣 山Mr lf
f 

f Mu tr A息 麗 息

大 m犧 ?厂  a x i

?? * !? 电 r l总a a
f 
 

鉍 山 ? ?厂

T  B 江 ? ?厂
齡 p 



gJ

防 繾潘 ? ? 厂 &£  1 磁 ^


"
核电 「

Tp




* ,_ ?


这 商 运 机 组

^  <i wrjs  i
I  

当 前我 国 核 电机组分布情况

图 1 . 2
【 

F i
g  . 1 . 2 C u r re n t d i s t r i b u t o n o f n u c e a r

p
o w e rp a n
 l l t  i nC h i na

3 ) 大型地下结构


合理开发利用 城市地下 空 间 , 是优化城 市 空 间 结 构 和 管理格 局 、 缓解城市土地 资 源


紧张的必要措施 ; 对于推动城市 由 外延扩张式 向 内 涵提升式转变 ,
改善城市环境 ,
建设


宜居城市 提 高 城 市 综合承 载 能 力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当 今 各 大 城 市 的 地 下 停 车场 地下



7 ]

, 。 、

商场 、 地铁系 统等为 国 民 的 休 闲 、 娱乐 、 出 行等方面带来 了 极大 的 便利 , 是人们必不可



少 的 城市基础配 套设施 。 本节 以 地铁为例 说 明 当 前地 下 结构 的规划 建设情况 , 从而 窥探




地下 空 间 结构开 发的 巨大前景 

地铁 作 为 当 代城 市 最 为 明 显 而 标 志 的 现代 建 设 之 体现 了 座城市 的 发 展 程度
一 一

, , 

是人 们 出 行不可缺少 的 交通工 具之 截止 年 月 我 国 北上广深等 座城 市




。 20 1 8 1 0 , 3 6

己开 通地铁 并 继 续 大 规模 发 展 ( 参见 图 丨 . 3 ) ; 常州 等 20 座城 市 正在修 建地铁 ; 除此之




外还有 44 座城市 正在规划修建地铁 [



。 上述数据充分说明 未来 1 0 年左 右 ,
我国地 卜 

间 的 开发力 度将持续增 加 ,
投 资 力 度 亦将创历 史新 高 ; 各城市地下重 大工程 的 兴 建 亦 在

紧锣 密 鼓地开展

1 ]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分 析 方法 及 应 用 

20 1 8 

?


。 ? 戀n —



xr ? n
    

Gu a n g z h ou  Do n g joa n
 

H ong K o ng
 

截止 年 月 中 国 己 开通地铁城市 分 布

图 1 . 3 20 1 8 1 0
[ 

F g 
i . 1 . 3 D i s t r i b ut o no f m e tro c i t e su n t
i  i i l  Oc t ob e r2 0 1 8 nC h i n a
i 

1 . 1 . 2 大 型岩土工程精 细 化 分析必要性

我 国 位于世 界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 带与 欧亚地震带之 间 : , 由 于 受太平洋板块 



印 度板 块和 菲 律 宾 海板块 的 挤压 , 地震 断裂带十 分活跃 ( 参见图 1 . 4 ) 。 20 世纪 以来 



我 国 共发生 6 级 以 上地震近 8 00 次 , 遍布 除贵州 、 浙江 两 省 和 香港特别 行政 区 以 外 所有




的省市区 我 国 地震活动频度 高 强度 大 震源浅 分布广 是 个名 副 其实 的 地震灾


, 、 、 、 ,

害 极为严重 的 家 年以来 我 国 死 于地震 的 人数达 万之多 占 全球地震 死





国 1 】

。 1 900 , 5 5 ,

亡人数 的 5 3 %  ;
1 949 年以来 ,
我国 22 个省 ( 自 治区 、 直辖 市 ) 遭到 1 00 多 次地震 的破


坏性袭击 ,
其中 东部 1 4 个 省 份 受 灾严重 , 造成 27 万余人丧生 ,
占全国 各类灾 害死亡人


数的 5 4 % , 地震成灾面积达 3 0 多 万平方公里 ,
房屋倒塌达 700 万间 。 地震及其他 自 


灾 害 的 严重性构成我 国 的 基本 国 情之 来 百度百科

( 自 ) 


- 



大 连理工 大 学博 士学位 论文 

r ^ Q S ^ S S3 B ^ ^ ^ 3 ^ 2 ^ 5 3 l 3 S B S S C

E QIE S 3S m i l ! HEH^^HI 

__

 世界地震带 分

图 1 . 4 我 国 地震烈度分布情况M



我国 地震烈度 区划 图 

F g  i . 1 . 4 S e i s m c n t e n s
i i i t
y
d i s tr i b u t o n n C h n a
i i 
 i

地震 具有 极 强 的 不确 定 性和 突 发性 ,
即 实际地震可能远超设计值 ,
结构 将进入强非

线 性 并损伤破坏 , 且应急时 间 短 ,
破坏后 果 严重 。 如在 2008 年汶 川 地震 中 ,
紫坪铺 和

沙牌大坝 的 设计地震分 别 为 〇 2 6g

和 0 . 1 3 8
g ,
而 实 际估计值 为 0 55.

g 和 0 2 62

g ,
约为两

倍 设 计值 ,
对坝 体结构造成较严重破坏 。 此外 , 1 99 5 年 阪神 地震 中 , 神户 市 5 条线路 

2 1 座车站绵延 3 公 里 区 域均 遭到严重损坏 。 可 以看 出 , 地震对 重 大 工程结构 的 安 全存在




严重潜在威胁 


方面 ,
当 前在 建及规划 的 重 大 工 程结 构规模 巨 大 、 形式复杂 、 投资 巨量 ; 关乎

国 计 民 生和 地 区经济发展 ,
失事后 果及次生灾 害 极其严重 ; 加 之传统分析方法 中 模 型 

材料特性和 方法 简 化 影响 因 素考虑孤立 较难评价 极端荷载作用 下 结 构 的 性能和 功 能 , , 



要准确 定位关键结构 薄弱 部位 , 揭示破坏规律和 机理 , 重演破坏 现 象须采用 精细 化分 析



手段 , 这是计算技术 的 发展趋势 

此外 , 强震作用 下 , 结构将 出 现渐进破坏 的 情形 ;


此时 ,
材料将进入非线 性状 态 

尤 其是关键部位结构 ,
非线 性特性表现更 明 显 。
精细 的 网 格 能 更 准确 地捕捉和 反 映 材料

的 非线 性特性 , 可 以提供更准确 的 震 害 分析结 果 为结 构 安 全评价和 重大 决策提供参考 , 



本 文 的 工 程精细化分 析 指 的 是工程结构通过精细 网 格 来进 步 提高 数值模拟 的 合理性





U  .
3 网 格 精 细 化 分 析 是 工 程领域 的 分 析 趋势

传统工程结 构数值分析 中 ,
有 限 单 元法仍 然 是应用 最广 泛 和 可 靠 的 方法 。 理论上 


单 元离散越精细计算结 果 精度越 高 能 更好地反 映结 构 的 响 应过程n 计算结 来将越


( 2 1

, ,

趋于真实解 ,
故 网 格精细 化 分 析是重要 结 构 数 值 模拟 的 有 效途 径 , 已 在 济 多 领域得 到 初

步应用 。 如 国 巍等建立 了 高速列 车 轨道 桥梁 系 统精细 计 算校 艰 - -


进行 了 强谟作 ; U 下列

5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及 应 用 

车行车安 全性分析 解决 了 传统方法难 以满足高速铁路 设计参数 趋严格要求 的 限制




1 3


[ ]

问题 定程度推动 了 高速 列 车精 细 化 分析进程 的 发 展 图 所示 的 分析理念为理 想




, , 1 . 5

的 未来列 车精细化分析 的 发展 目 标 

I   

r

Wu P  ?
列 车_型


漏 




? 
^移= 7
^ 


动 谐荷 I
简 载 1 ,

、 厂 ] ,

,  ,  

-  移 动 质 量 _ 峰 半车模 型 岭 整车模型



  质議




1 ) J 1 J



 


 1
冲 击力荷载 1
L .




 二    

图 1 . 5 高速 列 车精细 化分析发展进程


F g i . 1 . 5 D e ve l o p m e n t  o f h i g h  s p e e d  tr a n  f
 i n ea n a y s i s

 i l

中 国 桥 俨 然 成 为 当 今 中 国 的 亮丽 名 片 之 但 当 前桥梁 的分析 中 主要 采用 梁 杆单


元模型 ,
如此 的模型简化 自 然 带来分析上 的 不 足 , 即 该方法难 以 精 确 计 算 局 部 内 力 与 应


力 、 难 以 考虑 结 构 的 畸变 、 约 束扭转 剪切 变形等影响 / 、 难 以 准 确 模拟结 构质 量和 刚 度 的


空 间 分布等 。 网 格精细化有 限元分析方法是解决工程 问 题 的 有力 工具 , 经过周 敉等对猎


德大桥精细化抗震分析研宄可知 :
采用 精细 网格模型 时 ,
群桩基础 的应力可 降低


1 3 % ?

25 % ,
精细化有 限元分析较好地反 映 了 结构在地震 作 用 下 的 易 损 部位 [
1 Q ]



20 1 8 年世界 高楼排行榜 TO P 1 8 中 ,
中 国 上榜 1 0 个 , 中 国 高楼 的 建设规模和 速度惊


人 。 确 保这些庞然 大物 的 抗震 安全是 工程科研人 员 需 要考虑 的 首 要 问 题 , 而 当 前 高层和


超 高层 结 构 的 地震 倒 塌 模 拟 , 正是 目 前国 内 外超高层 抗震研 究 的 重要前沿方 向 。 超 高层


结 构 数值模拟 需要 解决 的 问 题包括 :
复杂 结 构 建模 、 强非线性分析 、 超大规模计 算 [
1 4]


可想而 知 传 统 的 分析方法 ,
较难适 用 复 杂 多 变 的 严苛 要 求 , 而精细化分析将成为解决该


难题 的 最优选择之



6
- 



大连理工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 文 

上述诸 多 领域 的 工程 前沿研 究均表 明 ,


精细 化 分析将 成 为 重大工程领域抗震 分 析 行


之有效 的 解决方案 , 这亦 将是 国 际工程数值计算 的 必 然趋势 

1 . 1 . 4 精细 化 网 格 的建模难点

分析模型 网 格 的 离 散是进行 数值 分析 的基础 ,


精细 网格 的 高效离 散是制约 其发展应

用 的关键因 素 ,
本节 介绍 传统 网 格精细 化 建模 的 两 个 问题 

( 1 ) 传统 FEM 方法 建模过程 困 难 ,
难 以完全 自 动化



) 复杂材料分 区

本文 以 土石坝结 构 作 为 典 型 代表 ,
介绍 岩 土 工程 的 精细 化建模难 点 。
面板坝系统是


个结构十分 复杂 的 体系 建立分析模型时 需要 同 时考虑 多 重 限制 因 素 最终 导 致模 型


, ,

离 散化 问 题相 当 复杂 首先介绍 第 个关键 因 素 坝体材料分 区 边界 的影响


。 , 

图 1 . 6 给出 了 大石峡面板坝整个模型 的 典 型 断面 图 ,
其中给出 了 高 混 凝土 面 板 堆 石

坝 ( CFRD ) 的 整体 材 料分 布情况 。 可 以看出 ,


大坝 是 由 7 种 不 同 材料组成 的 区 域 。 


板是最重要 的 防渗构件 ,
位于上游 堆 石体 的 斜坡 面 上 , 其厚度 T 从坝顶到 坝底 呈线性变


化 

^ \
次堆石料 II

^ 趾 墙
3 5 ,

/ 

  
1 ▽ 〇 ?!


胶凝堆石料

基 岩 

图 1 . 6 高坝材料分布信 息


F g 
i . 1 . 6 M a t e r a d
i l i s t ri b u t o no f ah
i  i

hr o c k f
i l l d am

2 ) 分层填筑施工模拟


实 际建造 中 ,
大坝施工采用 水平 分层 碾压堆 石法 。 有 限 兀 数值 分 析 屮 ,
为 / 合理地


模拟这 过程 采用 了 分层 网 格 离 散 的 方法 来近似这种 分 层结 构 然后 通过拧制 每W


, 。 ,

7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及 应 用 

单元 的 生死 ( 激活该层 单 元与 不激活 , 激活单元时 ,


单元即 参与计算 ) ,
首 先对 构 造序


列进行建模 , 从而 定 义满 足水平分层 必 须 确 定 的 许 多 边 界 。 图 1 . 7 给出 了 坝体 水平 分层

填筑 的 大体示 意 图 

填筑 中


填筑完

填筑 层 填 筑 6 0 层\



1 5



填筑 层
\



1 1 1 7

^  \ \
 \ \
 

z

 

\ \
y 

\ k


. . …

/ 

填筑 22 层
\


1 8







 
\ \


Z  X v

Z  \ 

\ 

,


填 筑2 3

28 

图 1 . 7 坝体水平分层填 筑示 意


F g 1 i . . 7 D e c om p o s i t i o no f h or z o n t a
 i l  fi l l i n gc o n s t r u c t o n

 i



空 间 接缝 交错


面板坝体系 中 , 由 于 面板与 堆石 、 基岩材料属 性相 差较大 ,
为合理准确 地反映大坝


的静动 力 响 应过程 ,
需在 交 界面处设置接触面和 缝单元 , 以模拟不 同 材料 间 的相 互作用

传递过程 。 因此 , 在面板周 边 , 将 出 现面板竖缝 、 周 边缝和 接触面相 互 交接 的 现象 , 



要在这些位置 预 留 有 相 应 的 网 格边 界 ,
大 幅 增 加 了 模 型 离 散化 的 难度 。 图 1 . 8 给出 了典


型面板坝体系 中 , 空 间 接缝 的 位置情 况 


- 



大 连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 文 


 参 


" |

| |


丽周腿

图 1 . 8 典 型 面板坝 空 间 接缝示意


F g 
i . 1 . 8 S p a t i a l
 j
o n t so f
i  t
yp i c a c o n c
l ret e  fa c e  d a m s

r 漏


H F g 
i .

1 . 9



C o m p
. 9 复杂 的 崎岖不平 的河谷面



e xa c c i d e n t e dv a l l e
y  s u r fa c e

4 )
复杂 的河谷地形


般来 说 坝址 的地理位置极其 复 杂 图 中显 大石峽 高 如 板坝 的 崎岖 不平



, 。 1 . 9 小 了

的 河谷表面形状 。 当 同 时考虑坝体材料分 k 、 水 f 分m填筑 、 空 间 接缝 及 a 杂 的 河 芥 衣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及 应 用 

面边界时 传 统 网 格生成技术对这 复杂 模 型进行 离散化将是 项繁琐 耗时 的任务


一 一

, 、 

据美 国 S an d a i
国 家实验室统计 ,
复 杂 结 构 整 个 仿 真 过程 超 过 80 % 的 时 间 用 于模型操作


与 网格划分 且存在 大量低 效 累赘 易错的 人工交互工作
1 5 ]

, 、 、 

( 2 ) 传 统 的 均匀 尺度模 型难 以精细化


另 方 面 重 大工程结 构 体量庞 大 般 高度 上 百 米 长度 和 宽 度 可超过 公里
一 一

, ( , 1 ) 

设计复杂 、 边界约 束条件 多 、 结构 自 身尺度相 差十分悬殊 ,


存在大量关键 、 核 心 的 小尺

度结构 ( 最 小 厚度可 小 于 〗 m ,
参见 图 U0 ) , 这无疑 又 为模 型 的 离 散增 添 了 难度 

i石 板 荃 局 尺 ¥ A P 0 0 0 安 荃 壳 香逼青马 1 :
荃局 尺?


千米量级 , 关 键 防 渗 面 寸 百 米 量 级 核 心 全
安 千 米 量 级 , ,
支撑的桁架


F i
lSH


g 
. 1 . 1 0

D e s c r i


. 1 0


工程结构 自 身跨尺度特 点 说 明


p t o n  o f e n g n e e r n g  s t ru c tu r a
i l c r oss

s c a l ec h ar a c t e r i st i cs

最重要 的是 ,
传 统三维 问 题主要采用 均 匀 尺度 原 则 进行离散化 ,
即 使消 耗大量时 间

来建立模型 网 格 , 其数量也将是 巨大 的 ,
难 以进行分析 。 例如高 3 0 0m 的 土 石坝 结 构 

尺寸如 图 所示 若采用 致均 匀 尺度 的 精细 化 网 格 则 当 面板单元离散至 时


1 . 1 1 , , 2m 

将生成超过 万 的 单元量 自 由 度 更是 超过 亿 级 进行弹塑性分析十分 困 难




5 00 0 , 1 0 , 


( )

因 此发展 跨尺度 的 分析 方法是 十 分必 要 的 




- 



大连理工大 学博 士学位论文 

常规离散网 格




00 m 高 坝 


长 宽 比》 l 〇 E i

lRi agJ l

 i H

』職 1 8 

均勾 尺度 ] 挑 战 高 土 石琐 体量 巨 大
: ,
防渗体 大琐


臟彌越数千倍 

单元离散耗时长 

I 问题 :


2 . 三维 网 格量预计约 I

难 以 进仃 强非线 性 分析
MW 3 ? | 从 冰 八 忙





超 过 5 0 0 0 万




自 由 度将超过 1 亿 

图 1 . 丨 1 土 石 埂 精 细 化 离 散 导 致 的 计 算 难 题


F g 
i . 1 . 1 1 C om p u t at i ona l d i ff
icu l t i e sc a u s e db
y
f n ed
i i s
p e rs o no
i f e a rt h

ro c kd a m s

1 . 2 相 关 工作研究进展

1 . 2 . 1
多 尺 度 分析 方 法发 展 概述



图 1 . 1 2 给出 丫 材 料 多 尺度 力 学 和 结 构 多尺度 力 学 中 时 空 尺度 的 定 义 1

, 对大型土

木工程结 构 其结构 力 学 分 析尺度 范 围 定 义 为


3 3
直 以来 研 宄人 员 相 继提


, l ( T m ?
1 0 m 。 ,

出 了 不 同 的 多 尺度等 这里 多尺度有 限元有两层含义 种是基 函 数与传统有 限等参单




, ,

元不 同 的 多尺度有 限元 种 是 从 网 格 尺寸层 面上 的 多 尺度 分 析 即 同 时 存 在 细 尺度


, , ( 1 0

和 大尺度 的网格单元

m ) ( H^ m ) 

- 

1 1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分析 方法 及 应 用 




1 0

/构V


大型土木结 结 多 




m ?

^? \ \

斗 多 尺度





\ 



   °

3 



1 0 1 1 0 1 0 1 〇

L /m

图 数值分析 中 的 时 空 多 尺度 定 义 



1 . 1

F g 1 2D e f
in on o f p ac e memul ti s c al e  i n  num e ri c al  an a l
- -

ti
i . . 1 i ti  s
ys i s

第 种 多 尺度有 限元 MsFEM 主 要 是 为 了 求解在 非 均 质 复合材料 多 孔介 质 中 控




( ) 、

制 传 热 等 问 题 中 的 椭 圆 形 方程 。 传 统有 限元法通 过在 离 散节 点 处采用 多 项 式来插值 , 




单 元 内 部 材料参数必 须 致 这 使 得在 多 尺度 问 题 分 析 中 传统方法必 须使得 网 格 足够


。 ,

细时 ,
计算 结 果 才 足够 有 效 , 该 算 法难 以 用 于 大 规模 的 数 值模拟 。 M sF EM 则 通过 在 单


元上求解局 部子 问 题来构造基 函 数 , 这 些 基 函 数 可 以 准确 有 效地反 映材料 的 微观 非 均 质

性 , 并可 以 自 动 地将 小尺度 下 解 映 射 到 大尺度 网 格 ,
利 用 有 限 元格 式在 粗 网 格上组装 总

刚度矩 阵 实 现在 宏 观 网 格上得 到 准 确 有 效 的 解 可显著节省计算资源 该 思想 最早




1 7
[ ]

, , 。


萌发于 等人 提 出 的 广 义有 限 元 随后 和 等 于 年扩展


2 22]

H ou Wu

B abu s k a

997
[ ] [ ,


, 1

了 上 述 工 作 并 明 确 了M s F EM 此后 大量学者进行 了 扩充和 改进 如 等


23 2 4 ]
E fe n d ev
t ,

; , , i

将该方法用 于两相 流模拟 ;


He 等 [
2 5 ]
通 过修 正 时源 附 近粗 网 格单 元 的 基 函 数 ,
提高 了 模


拟精度 。 J e nn
y 等 [
26]
发展 了 多 尺度有 限体积 法 ,
模拟 了 地 下水渗流 问 题 ;
^^ ⑶ 等問发


展 了 变 分 多 尺度有 限元 ,
用 于 求解 多 孔 介 质 中 多 相 流 问 题 ;
Z h an g 等 发展 了 时 空 多

尺度 用 于 模拟周 期 性 多 相 材料 的 力 学 与 传 热特 性等 但这些方法 般 都 建立 在 微观 结 构


的 周 期 性 假设 基础 上 , 当 前应用 主要 以 算法改进为主 ,
实 际大规模工程实用 分析相 对较

1 2 



大 连 理 工 大 学博 士 学 位 论文


少 ; 且在 材料 强度 和 弹 塑性 问 题 分析等 方面 尚 存在 一

定应用 困 难 [
1 7]
。 本文重点讨论 网格


尺 寸层 面 的 多 尺度 精 细 化 分 析方法 

网 格尺寸层面 的 多 尺度 、 跨尺度相 对更加 通用 、 灵活 , 得 到 了 大量 学者 的 认可和 推




广使用 。 限 于传 统等 参 有 限 单元 的 形状 限 制 ,
传 统 网 格 多 尺度 面 临 的 最 大 困 难 是 不 同 尺


寸 单元在 交 界 面 处 的 衔接 处 理 , 针对不 同 的 处理形式 ,
常用 的 多 尺度方法主 要 有 下述形


式 

( 1 ) 与 离散元耦合


传 统 的 等 参 单 元 较 难 适 应 较 大 的 网 格 尺 寸 跨越 ,
有 学者想 到采用 离散元对感 兴趣 的


局 部进行 细 观尺度 的 模拟 , 借助 有 限 元开展宏 观 分析 , 以 此实现 多 尺度分析 ,
期间只 需


采 用 特殊 的 过 渡层 衔接 离散元 区 和 有 限 元 区 。 通过 该 思路 , 胥 建龙和唐 志 平 [
3 G ,
3 1

研究 了

激 光辐 照 下 铝板破坏现 象和 充压柱 壳 的 热 力 藕 合冲击破坏 响 应 / ; 傅华等 [


3 2】
将该方法用


于冲 击荷载作 用 下 的 材料 响应分析 ; 张 锐等 发展 了 耦合 的 时 空 多尺度方法 ; 孙翔 [
3 5


等进行 了 裂纹扩展应用 用 于 粗 粒土 的 模拟 分 析 李 明 广等 进行 了 简单结


3 6


3 7
Guo 

[ ,
] 【
3 8]
; ;

构 的耦合动 力 分析 。 限于 算法效率 的 问 题 , 目 前该技术计算规模相对偏 小 



( 2 ) 多 节点 约 束法 ( Mu l ti

po i nt  c o n s tr a n i

M PC 

M PC Mu ( l ti

p o n t  c o n s tr a nt s
i i ) 多 节 点 约 束法 ,
在 有 限 元 多 尺度计 算 中 应用 广泛 , 


方 法 允许在计算模型 不 同 的 自 由度之 间 强加 约 束 , 使得 不 同 尺度 单元 间 可 以 顺 畅地跨越 

该 思 路在建筑结 构 的研 宄 中 应用 较广 ; 如 陆新征 [
39 ,
4 < )

、 程小卫 等实现 了 梁 单元与 壳单


元 、
实体单 元 的 多 尺度 耦 合计算 ,
并进行 了 大量 的 建筑框架 结构地震损坏分析 。 陆兴峰


等 进 行 了 多 尺 度 混 合 试验 的 单 元 选 取 及 界 面 连 接 方 法 研 宄 并 模 拟 了 简 单 框 架 结 构 的
42
[ ]


 ,

地震 响 应 石 永久等 。

43 1

基 于 多 尺度 方法 研 究 了 钢 框 架 结 构 的 抗震 性 能 。 陈健 云等 基于


该 思 想 进行 了 岩 体地 下 结 构 开挖 研 究 。
岳健广等 [
45 】

根据 能 量 平 衡 原 理 , 推 导 了 梁与 实体


单元 、 壳 与 实体 单 元 以 及 梁 与 壳单 元 藕 合 的 多 点 约 束方程 , 并对 原 型 结 构 推 覆试验进行


精细 的 数值分析 刘俊卿等 提出 基 于 子 结 构 的 多 尺度 模 型 计 算 方 法
46

[ ]

了 , 并利 用


AB AQ US 软件对 钢 框架进行 了 多 种 工况 下 的对 比计算 温强等 基于 多 尺度有 限元
4 7]


研 究 了 下 承 式钢 箱 拱 桥稳 定 极 限 承 载 力 姜 开 明 等 。 基 于 多 尺度 有 限 元法研 宄 了 独塔 叠


合梁 斜 拉 桥 关键 梁 段 精 细 化 力 学 响 应 

多 节 点 约 束 方法研 宄 成 果 较为 丰 富 , 且 有相 对成熟 的 子程序模块 , 典 型 代表 为该 方




法 己集成到 大 型 商用 分析 软件 ABAQU S 中 , 为工程科研人 员 在 网 格精细化 分析 方面 的


研 究 提供 了 有效 的 工具 手段 。 但 当 前 的 应用 大 多 以 结 构局 部或者 小 型 构 件 算 例 为 主 ,



三维大 型 问 题的 分析应用 报道较少 , 该 方法 的 推广应用 仍 需 进

步发展 


- 



基 于 比 例 边界 有 限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析 方 法及 应 用 

 致 多 尺度方法


( 3 )

大 型 复 杂 结 构 的 精 细 化模拟 是 个耗 时 费 力 的 研 宄 过程 其 文 献报道相 对较少 




, ,

用 也较为局 限 比 较 有 代表性 的 是李兆 霞等 人提 出 的 结 构 损 伤 致 多 尺度模拟和 分析方




法 [
49
\ 该方法 以 大跨桥梁为 工程背 景 , 细致研 宄 了 基于 子 结 构 法和 多 节 点 约 束法 的 多 尺

度 建模方法和 策 略 并 应 用 建立 的 多 尺度模 型 进 行 大跨桥梁 结 构 的 局 部损 伤 分析研 宄


5G
[ 

吴 佰 建等 从材料 多 尺度 力 学 出 发 详细 讨论 了 结 构 多 尺度力 学 分析理论 各种 方




5 1

1 6 ]

。 , 、

法 的优缺 点 及 二 次方法 用 于 非线 性分析上 的 不 足 通过对 比 推荐 非线 性分析 中 需 使




‘ ’

致 的 多 尺度 精细 化 分 析 孙 正 华等 通过模 型缩 尺 实验研 宄 了 结 构 多 尺度模 型 的


52 53]
用 


[ ,

影响 因 素 并通过修 正 和 分 析 验证 了 多 尺度 模型 的 有 效 性 孙戬 通过 多 尺度模 型

5 4]
, , 。 

研 究 了 裂纹 断裂过程 区 的 力 学特 性 李兆 霞等 综 述 和 总 结 了 作 者 多 年 来 在 桥梁 结 构



5 5]

劣 化 与 损 伤 过程分析领 域 的 研 宄 工作 。
付振 东 [
5 6]
针对非均 质 及 多 尺度 问 题 ,
发展 了 饱和


多 孔介 质 分析 的 多 尺度 方法 郑 晓霞等 介绍 了 多 尺度 方法 的 分类 并 重 点 阐 述 了 其在



5 7]
。 ,

复合材料 力 学 分析 中 的 应 用 范颖等 回 顾 了 多 尺度有 限 元法在 断裂力 学 结构监测


5 8
[ ]

。 、 

地 下 水模 拟 等方面 的 应 用 进展 钟 儒 勉等 基于 两 阶段 响 应面 法对 多 尺度 分析模 型 进行


59
[ ]

修正 使其 能 更好地服务 于桥梁监测及安全评估 郑哲远 



发 展 了 结 构 损 伤 多 尺 度演
6 () ]

, 。

化 分析 的 变尺 度 域 有 限 元 理 论 

致 多 尺度 方法 的 发展 为 工 程精细 化分析 的 实用 化 奠 定 了 定基础 真正 意 义地将




一 一

精 细 化 分析 应 用 于 实 际 工 程 。 其 中 局 部 关键 结 构 采 用 有 限 实 体 单 元 进 行 精 细 分 析 , 整体


宏观结构采用 壳 杆单 元耦合 的 计算策略 解决 了 桥梁 工程 致 多 尺度 建模及 分析 的 诸


、 ,

多难点 。
该 思路在建筑 结 构 的 精细 化 分析 中 有较好 的 参考 意 义 ,
但在岩 土工 程分析 中 应


用 仍需进 步 改进 主要 由 于岩土工程结构 中 较少地 出 现杆系 构 件 故整体结构均 需 离


, ,

散为实体单元 ,
如 此 大 规模 的 离 散将 给非 线 性 分 析 带 来 较 大 挑 战 , 致使 目 前 关于岩土工

程精细 化分析 的 报道较少 



1 . 2 2 .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单 元 法 发 展 概述

传 统 以 四 边形 六 面体 网 格为 主 的 离 散方法使得单元 形状 受 限 较 大 / , 对复杂 几何边




界适应 能力 较差 , 且 难 以 实 现跨尺度 网 格离 散 。 多 边形 多 面体单元具 有较好 的 灵 活性
/ 

适 用 性和 通用 性 复杂 边 界适应 能力 强 易 于 跨尺度 精细化 在 计算物理 学 和计




6 66]
_


, , 、 ,

算机 图 形学
67 6 8
领域 是 日 益 受 到 关注 的 研宄课题 Moor
t hy3 等

发展 了 V o r on o 胞体



[ , ] [ ]
。  i

有 限 元 法模 拟 非 均 质 复 合 材 料 和 多 孔 介 质 材 料 的 微 观 力 学 特 性 等 通过泰森


69 ]
S ukum a r

多 边形和 然邻接方法发展 了 种 有 限微分方法 和 处 〇4 通过重 心 坐标技




7(

一 )

自 ab an aki

。 i


术 构 造 的 多 边 形 有 限 元 技 术模 拟 了 界面 的 大 变形 响 应 等 基于 适应


68 6 6]
[ , ]
。 K rau s [


- 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 文 

De l aun a y 构造 了 多 边形单元算法 。 值得指 出 的 是 , 上述 多 边形插值 函 数通 常 是 非 多 项 式




的 这就为 数值积分 带来 了 定的 困难 因此 改进数值积 分技术 自 然成为 了 个研 究


一 一

, ,

〃5
的重点 也 取得 了 定 的成果 此外 等 还将 多 边形单元方法用 于接触


72 76

a b a n a ki
[ ] [ ]

, 。 , i

撞击 问 题研 宄 在 其研 宄 中 详 细 总 结 了 各种 多 边形 方法 的 优缺 点 和 应 用 情


77
。 P e_ a l  1;

况 

多 面体单 元计算 时 支 持任 意 多 个面和 任 意 多 个 点 , 该 方法将有助 于 结 构 的 快速 设计




分析 如 和 提 出 切割 单元 的 方法来 处理复 杂 几何 的 网 格生成 问 题
78


Rash i d Se l i m 〇t C i
[ 】



计算流体动 力 学 中 也采用 类似 的 方法处理 网 格 发展 了 种 方法用 于模拟




80 8

1 一

h〇p
[ , 】
。 i s

结 构 断 裂 过程 后 期他又基于 谐坐标推 导 了 种 多 面 体 单 元 方程 82 ]
相 比 于 常规等 参单


, 。

元 ,
多 面体 单 元方法形 函 数构造较 为 复杂 , 故其 发展推广 过程较为缓慢 , 2000 年后才 出


?8 5
现较 多 的 研 究报道 于 年 提 出 有 理插值 函 数来 构造 多 边形 单


78 8 6]
[ , ]
。 W ac h s p r e s s 1 975

元 , 但直到 1 9 96 年该 思想才得 以 扩展 到 三维 多 面体单 元 , 且每个 边界面 限制 为 三角 形




后期 和 发展 了 基 于 最大滴 坐标 的 多 面体单元 发展 了
87] 88 88

。 H o r m a nn S ukum a r
[ 】

。 B rezz i
[ ]



种 多 面体单 元 的 有 限差 分法 。 盛国雨 发 展 了 基于 径 向 积 分 的 多 面 体有 限 元方法 。 




p2
期 提出 虚 单元构造 的 多 面体单元方法 此外 等 


93


Be 了 M o u s av

, B re z z i
[ ]
i ra〇

。 , i
[ ]

据 多 面体特点 发展 了 些值得借鉴 的 数值积 分方法 多 面体单元经过 多 年 的 发展 




, 。 ,

有 多种不 同 形式 的构造 均有各 的优缺点 最近 简 要地概述 了 常 用 方法




77

自 ; , ? 6 〇? 1 ^ 1 1;

的 发展和 对 比 情 况 为研 宄者提供 了 定参考和指 导


, 

除 上 述 多 边 形 多 面体 单 元构 造 方 法外 还有 种灵活的 数据 结 构 简 单 的 易 于程


/ , 、 、

序 实 现 的 数值 方 法为 比 例 边 界有 限 单 元法 。 该 方法 最初 是应 用 于 结 构 地基相 互作 用 分

 -


析中 ,
用 于 数值积分求解 无 限 域 的 动 刚 度矩 阵而 发 展 。 D a s gup t a

最早于 1 982 年提 出

单细胞克隆法 ( S ng e i l

Ce l l C on n g M e h o d
l i t ) ,
用 于求解 无 限域 的 动 刚度矩 阵 。 SCCM 


分析层 层 地基和 维 问 题时 具有较高 的精度 但 较难用 于 处 理 复杂 地基 问 题 鉴于此

, 。 

Wo l f 和 W eb er [
95
^进 了 原始方法 , 提 出 广 义 的 克 隆算法 ,
该 方法 借助 T ay l or 级数展开


来 求解无 限 域动 刚 度 矩 阵 因 此 需要解 个 阶 二 次微 分 方程 且 需通过其他数值方法


一 一

, ,

提供积 分用 的 初 始值 , 使得该 方法 的 工程实用 性较差 。


随后 , 基于 边界相似技 术 和 有 限


单 元法思 想 和 共 同 提 出 了 多 细胞克隆法 有 限 元预报算法 致无穷


96] 97
Wo

S o ng
[ [ ]

, l f 、 、

小有 限单胞法 上述方法 的 发展 为 比例 边界有 限单元法 的 提 出 奠定 坚实 的理论




98 99 ]


。 ,

基础 ;
1 997 年 , 新 南 威 尔 士 大 学 的 Wo l f 和 S on g 基 于 加 权余 量法 给出 了 比例 边界有


限单元法 ( S c a e d B oun da ry F n
l i i t e E l em ent Me th od ,
SB FEM ) 的 弹性动 力 学 基本 方程 。 


后 , S ong 、 Wo l f 及诸多 研 究人员 付 出 了 很 多 努 力 来优化和 改进 S BFEM 。 1 998 年 Wo l 

和 S on g 详 细推 导 了 有 限 域和 无 限 域 的 动 刚度矩 阵频域 公 式 并针对有 限 域 和 无 限 域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化 分析 方 法 及 应 用 

问题的各 自 特点 分 别 制 定 了 不 同 的 渐 进近 似 求 解 方 式 等 于 年推导 了 二 维


2]

1 ( )

2006

, 。 i

波 浪 与 结 构 相 互作 用 的 动 刚 度矩 阵 和 ¥〇迅 于 年通 过变 异 系 数 法详 细 推


1 () 3
S ong 999

。 \ 1

导 了 含体力 的 2 D/3 D 比例 边界有 限单元法弹性静力 方程 。 之后 , 在 2002 年 D eeks 




Wo l f

1 G4 ]
给出 了 虚功 原理 的 S B FE M 静力 学解 , 并给 出 了 在 方程 中 考虑 了 体力 和 侧 边界


面力 情况 下 的 详细解答过程 此外 在文献
5 71
Wo 和 对之前研 宄工 作给



1 ( ) 1 ( )

S on g

。 , , l f

出 了 较全面 的 概述 为 , S B FE M 的 发展和推广提供 了 重要参考 。 D e ek s 和 通过 引



进超 级 收敛 小 片 应力 恢 复 技 术 , 解 决 了S B FE M 的 误 差 估 计 问 题 。 比例 边界有 限单元法




在求解过程 中 , 需进行特征值分解 , 在 二 维 无 限 域 问 题 的 特 征 值 分 解 过程 中 ,
由 于刚体


运动 的 存在 , 使 得特征 值 分解 时 容 易 生成平行 特 征 向 量 , 进而 导致运算矩 阵不正 定 ,




法 获得 真 实解 针对此 问 题 D e eks 和 Wo 通过平 行特 征 向 量对数化 的 思 路 解决




。 , l f ,

矩 阵非 正 定 问 题 随后 于 年提 出 块对 角 化 的 分解技 术代 替 原 有


1 1 ()

了 2 0 04 S c h ur

3 〇: 1 §

。 ,

的 特征值分解方法 , 可更高效地解决上述无 限域 问 题求解 中 的 平行特征 向 量 问 题 




D o h er
ty 和 D e e ks [

堆细给 出 了 无 限域地基 中 弹 模变化 分布 的 S B FE M 方程 ; 随后 又发




展 了 三维轴 对称 问 题 的 阎 俊义等 采用 耦合 的 分析 了 结


2 3 4]
S B FEM S B FEM F EM
1 1 1 1 1 1
[ , ] [ -

构 地基相 互作 用 -
。 D e e ks 等 [
1 1 5

重新推 导 了 二 维侧 边界 面 上存在 刚 体位移 时 的 S B FE M 



6 7]
发展 了 B F EM 缩减基 函 数 的 高效计算方法 G en e s 和 ^业 等

泼展


1 1 1 1 1 1

S on g S
t , [

。 。 1

耦合 的 用 于求解结 构 地基相 互作用 # 通过 改进 比 例




9 2
S B FE M F E M B EM


1 1 )


- -
[ , ]

, 。 i

中 心位置 , 将 S BFE M 推广 用 于 二 维含平 行侧 边 界 的 无 限 域 问 题 。 D o h er


ty 和 D e ek s 


采用 求解非线 性有 限域 求 解 弹性 无 限 域 的 耦 合 思 路用 于 非 线 性分 析

FEM S B FEM
1 1
[ ]

, 


Vu 和 D eeks [ ]

通过提 高 边 界 单 元 的 形 函 数 阶 次 ,
改 善 了S B FEM 的 计 算 精 度 。 Y an g 



利 用 方法给 出 了 易 于理 解的有 限域 题 的动 刚度矩 阵 


23 25

F r o b e n iu s S ong
[ ]

等 采用 级 数 给 出 了 无 限 域 动 刚 度 矩 阵 的 频 域解 后期 等 


27]
M o h am m ad B

P ad

rd

e 。 i

耦合 的 用 于 线 弹性 断裂分析 等 凍 用 辛 体系 技术 给出
28
出 了 B EM SBFEM Hu 




, 。 ,

的 静 力 学方程 和 等 提出 了 多 边形 的 概念 


29]
S B FEM S B FEM Z h an g

。 C h o ng i S ong

基于等 几何技术 发展 了 等 几何 S BFEM 等 发 展 了  S c hu 分 解 求 解 S B FEM 




3 1



t l

, 。 i r

力 学方程 的 技术 。 Z h an g 等 [
1 32 ]

基于 S B FE M 提出 了 自 适应 子 结构 法 。 B i rk 和 B e hn k e 


通过将 比例 中 心转换为轴 线 解决 了 三维层 层地基 的 动 刚度计算 问 题
1 3 3
[ ]
, 

经过科研工 作 者 的 不 懈努力 , S B FEM 取得 了 较丰 富 的 研宄成 果 ,


解决 了 大量科 学


研 宄过程 中 的难题 ,
尤其 是近几年 内 , 该 方法 的 发 展趋 势 迅猛 。 与 本文工作相 关性较大


的 有代表性 的 工作 如 下 和 发展 了 扩展 比例 边界有 限单元法 用 于模


3 4]
Na


: t ar a

an S o ng ,

拟均质 或非均 质 材料 的 裂纹扩展 问 题 。 陈莘莘等 [


1 3 5 ]

模拟 了 二维 II I 型裂纹 问 题 。 李 建波

1 6 



大 连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等 应 用 时域方程模拟 了 结 构 地 基 相 互 作 用 问题 等 采用 局 部 动重剖 分技术




3 6] 37]
Oo
1 1


[ [

。 i

和 模拟 了 二 维裂纹动态扩展 过程 刘钧玉等 H十 算 了 圆盘 中 多 重裂纹应力 强




3 8
S B FE M


李上 明 发 展 了S B FE M 动 态 刚 度 矩 阵 的 坝 库 水 耦 合 分 析 方 法 等 


4G ]
度因子
3 9
He
1 1
[ ] -

。 。 l l

拟 了 复 合材料层 合板三 维 裂 纹 形 态 的 超 奇异 性 等 将 推广用 于 几何





B ehnk e SBFEM
1 1
[ ]

和 物理非线 性分析 等 采用 耦 合 的 分析 了 地下 列 车运动 引 起地




42]
Y aser S B FEM FEM



面振动 等 进行 了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单 元 法用 于 弹 性 静 力 学 问 题 的 灵 敏度 分 析
43

。 Lon g [ 】

。 i 

发展 了 重叠 单 元法用 于计算应 力 强度 因 子 等 用 于 断裂力 学 中 计算




45

44 】
C h o w d hu r y
1 1
I ]


裂 纹尺 寸和 方 向 不确 定 的 概率 分布 L 等 分析 了 压 电 复合材料 的 二 维 动 力 裂 纹和 界




。 i

面裂 纹扩展 等 研 宄 了 傅 里 叶 形 函 数在 M 中 的应用 及 循环对称性 在 热传




47 481
^ S B FE
1 1
[ ,

。 1

导 问题 中 的研宄 等 采用 耦合 的 时域解研 宄 了 三维 地震 中 结 构 与


49]
FEM S B FEM


ye d
[ -

地基相 互作 用 林皋等 入等 几何 思想 提出 了 二 维静 力 的 比例 边界 等 几何分 析 方




5 ()



[ ]

。 ,

法 。
殷德胜 等 [
1 5 1

采用 耦合 的 S BFE M -

FEM 虚拟 结构面模 型研 宄 了 裂 纹扩展 。 施 明 光等




基于 多 边形 研 宄 了 复 合 材料 的 裂 纹 扩 展 研宄 了 应力 强度 因


52 5 3
SB FEM

C h o w dh ur y

[ ] [ ]

, 。

子对 几何形状 的 敏感性 陈灯红等 发展 了 坝 基动 力 相 互作 用 的 高 阶时 域分析模 型


1 5 4]
[ -

。 

刘钧玉等 给出 弹性裂 纹 应力及 高阶项 的评定 办法 等 研 宄 了 复 合材料层




55 5 6
了 T He
1 1
[ ] [ 1

。 l l

合板三维裂纹形态 的超奇异 性 。 王毅等DM研究 了 重力坝受竖 向 地震作用 下动水压力 的



算法 问 题 等 首次实现 了 二维 M 的 非线性化工作 为该方法非线性 的 发展




58
Oo S BFE

[ ]

。 i ,


应用 奠 定 了 基础 L 等 分析 了 磁 电 弹性 复 合材料 的 二 维 断裂 问 题 B e h nk e 等 进行




。 i 。

了 动 态加 载弹性体试件裂 纹扩展 分析 等 H寸 论 了S B F E M 在 工 程应 用 中 的 数值稳






1 1

。 i

定性与精度 等 进行 了 层状土 的 时域分析 等 对 具有 随机场特性 的裂纹




62 63
Long
1 1


[ ] 】

。 1 。

结构进行 随机断裂分析 等 发展 了 混合 用 于模拟 不 可压缩 多 材料应力 奇




64
S B FE M


[ 1

。 i ,

进行 了 三维裂纹相 互作用 分析 等 采用 耦合方法模拟 了 线 性 弹




66
异性 等
65
He Y an g
1 1
[ 】 [ 】

。 l l 。

性裂纹扩展过程 等 改 进 了 三 维 时 域地震 分 析 中 的 计 算 效 率 等 


67] 68]
D er
in
1 1

S yed
[ [

。 。 i
ge r

展了 种 新 的 计算任 意层合 复合材料裂 纹和 缺 口 处奇异 阶 的 方法 等 提出 




69 ]
W an g 了
一 1

限 大 水 库 非 反射 边界 条件 暴艳丽等  ̄
进行 了 重 力 坝 地 震 裂纹扩 展 模拟 陈 白 斌等
7 7


_

1 1 1
[ [

。 。

73
发展 了 种无 需裂尖增 强 函 数 的扩展 SBFEM 并用 于混凝土结构 的 裂纹分析
1 一


, 

等  ̄
发展 了 增 强 的 等 几何 比例 边界有 限元方法 林皋等 发展 了 基于加速度


7 75
Na
1 1
[ t I

t a r a an 。


单位脉冲 响 应 的 层 状介 质 中 波传播瞬 态分析传输边界 He 等 采用 增 强 的 基 函 数确



。 l l

定 了 三维弹性 问 题 的 奇异 指 数 等 采用 多 面体 比例 边界有 限 单 元进行 了 三维




77
Ta

eb
[ 1

。 l i

复杂 几何应力 分析 等 采用 耦合 的 进行混凝土 中 尺度 黏性 断裂模拟


78
H u an g FE BFE


[ ] -

。 

刘钧玉等 进 行 了 库 水 重 力 坝 无 限 域 地基 系 统 的 地震 响 应 分 析 等 进行


79]
R ah n e m a

【 - -

了 二维土 结构相 互作用 的 时域分析 许贺等 研究 了 水库动力压 力对 高 板动 应





C FRD
| |
1 ]






基 于 比 例 边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及 应 用 


力 的影响 等 进行 了 复杂 二维 多 层各 向 异 性土 的 时域分析 并进 步给 出 了 基


1 82 1 83 ]

1^
[ ,

。 ,

于 哈密 顿 的 复杂 多 层土场 高性能 SBFEM 时域推 导 刘俊等 推 导 了 磁 电材料弹 性板 的


84]




比 例 边界有 限 元解 林皋 等 发展 了 提 高应力 分析精度和 效率 的 新方法 林皋和 卢珊




1 85
[ ]
。 。

等 基于对偶 系 统 的 推 导 了 时域 SBFEM 并将 其应用 于 各 向 异 性 土 分析 李 建波 等


1 87
[ 


发展 了 于 水平集方法 的 X -

S B FEM ,
用 于模拟裂纹扩展 。 0〇 丨 等_ 利 用 混合多 边形和 四

 ]

分树 网 格模拟 了 结 构动 态 断裂过程 章 子华等 发 展 了 弹性动 力 学 的 适应 多 边形




1 89

[ ]

等 采用 耦合 分析 了 土壤模 型 的 土 结构相 互


90
S B F EM M a h e s hw a r
i FEM S B F EM H

[ 】
〇

 I S S -

作用 孔宪 京等 研 宄 了 不 同 激励方 向 下 动 水压力 对 高面板现 动 应力 的 影 响 庞林等





1 9 1

。 。

将等几何 用 于 断裂力 学分析 刘钧玉等 提出 基于 M 的 水库重力


92 ] 93 ]
S B FE M 了 S B FE 

1 1
[ [

坝坝 基 动 力 响 应评 估方法 李 上 明 等 发展 了 基于连分 式 与 的坝 库耦合 瞬态分析




94 ]
F EM

方法 卢珊等 给出 不 均 匀 复杂 多 层 土模 型 的 时 域解 施 明 光等 研宄 了
95 96
了 S B FEM 

1 1
[ ] [ ]
。 。

裂 纹和 夹 杂 动 力 相 互作 用 等 发展 了 四 分树 的 耦合 方法
9 7]
Gr M/ S C M

av e n k a m p S B FE

。 

刘岩 等 发展 了 模 型 的 多 面 体 网 格 自 动 生 成及 分析方法 钟 红等


98 99]
八 3 1^
1 1

3 &? 1 1 1 ^
[ ,

、 。


采 用 耦 合 的 有 限 断 裂法 和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模拟 了 裂 纹扩 展 过程 王 峰等 提出 


2 2

< ( ) 1
[ ] [ ]

进的 方法用 于二维稳态热传 导 分析 等 进行 了 库水 坝体 规基 系 统


2 2]
E FG SB M W ang
( )

[ - -

?2
的 地震反应分析 罗 涛等 提出 耦合 的 方 法模拟 颗粒破碎 傅兴安


2 5
了 DEM M
()

S BFE
[ ] -

。 。

_

2 〇 7]
采用 X M 进 行 了 混凝土 结 构 非 线 性裂 纹 数值分 析 庞林等
2〇8 2
研宄了

S BFE



()

_ [ ]

缝水 压 力 和 裂 缝面接触 条件对重 力 坝 裂缝扩展 的 影 响 许贺等 进行 了 高 面 板堆 石 坝





2 1 1

地 震 分 析 中 We s ter
g a ar d 近似 的 误差 研 究 。 杜成斌 等 [
2 1 2]
进行 了 考 虑 土 结 构 相 互作 用 的

 -

动 力 断裂分析 等 采用 耦合 分析 了 土 粧系 统 的 非线性土与 结 构相



F EM S B F E M
1 3
S ye d
[ ]
- -

互作 用 效应 等 发展 了 的耦合 用 于 分析 列 车运动 引 起 的
2 4]
丫 &8 以 D F EM S B F E M 

2


。 . ,

地面振动 卢珊等 采用 改进 的 对 复杂 多 层土场进行静力 分析 李志远等


2 5 2 6 ]
S B F EM
1 1
[ ] [
。 。

发展 了 基 于 子 结 构 法 的 成层场地 中 沉积 河 谷 的 散射 分析 等 采用 多 边形


2 7
G ra v e n k a m p

『 ]

网 格进行 了 结构动 力 时程分析 等 采用 节 点 节 点 的 方法 模拟 了 二 维摩擦接触






1 8
ng
[ ] -

。 i ,

问题 李 建波等 基于 进行 了 混凝土结 构 非线 性裂纹扩展 林皋等


22
发展


2 9]
X S B FEM
1 ( )
[ [ ]

。 。

波散 射 问 题 数值解 的 子 结 构 替 换 技 术 章 子华等 进 行 了 构 件 三 维 损 伤 模拟 分 析
22


[ ]

。 

许贺等 基于 F EM S B F E M -

进行 了 高面板堆石坝 可压缩库 水 动 力 相 互作 用 非线 性 分析 

刘俊等 发 展 了 等 几何边 界表示 方 法在 复杂 区 域渗流 问 题 中 的 应用 叶 文斌 等 




223 2 24 22 5
[ ] [ ,

展 了 多 孔 结 构 环 形 圆 筒 形 容器 分析 方法 和 双 圆 形 或 弧形 多 孔 结 构 垂 直 圆 柱 横 向 晃 动 响

应 的 高性 能分析方法 


- 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文 

1 . 3 本 文 主要 研究思 路

综上 所述 , 工程结 构 网格精细化 分析是 当 前工程数值模拟趋势 , 亦是 国 内 外工程数




值研 宄热 点 但传 统 分析方法在 模 型 建立 复杂 单元求解等方面存在 定局 限性 需进


, 、 ,

步 改进



比 例 边界有 限单元方法是近年提 出 的 种 数值分析方法 可 以 降低 个计算维度


一 一

, 

具有较高 的精度 、 仅 需进行边界离散 ,


构造 多 边形 多 面体单元 简 单 / , 数据结构简单 、 


序 易 于实现 。 自 提 出 以来 , 广泛应用 于无 限域 问 题 、 裂纹扩展 问 题 、 开孔结构分析 、 

传 导 模拟 电磁 问 题等 是解决复 杂 单 元求解 问 题 的 有效数值工 具之


、 , 

本文针对传统方法在 高土 石坝等 岩土 工程精细 化分析 中 存在 的 高效 网 格 离散和 单




元计算 问 题 ,
引 进 多 边形 网 格和 计算机信 息 学科高 效 的 四 分树 八 分树技术 解 决 复杂 工

 / ,

程结构精细 网 格 的 高效生成 问 题 ; 其次基于 S B FE M 、 多 边形平均值 函 数 、 界面单元理



论等 研 发 更 通 用 灵 活 的 单元 分析方法 解 决传 统 方法 难 直接 处 理 的 复杂 单元计算 问 题
, ,


最 后 整 合上 述工 作 采用 面 向 对 象和 单 元 封 装 技 术 在 课题组平 台
, , G E O D YN A 基础上 

集成 FEM S B FEM

耦合分析方法 ,
拓展 高性 能 的岩土 工程结 构精细 网 格分析软件系 统 

并应用 于 实 际工程 的 抗震安全分析 。 本文 的 研 宄 技术路线 如 图 1 . 1 3 所示 




- 



I i I I l I I

二
 -








 f

琚 騣




I 4 ?
睬 垣


l 卖 褂



拯 较





+ I l

l 雜 运

4n l
£ l —

1 担 迄
U!

u J
J J

k 3
r 裙 汆
^


_

] j


艺 ^


f 1 思

l l






i a

到 s
H 瑯






_ # 3

劂 1 :


K I

? l 银 诔


J 技 +
i I 蛾 裳


书 i


丄


  







 
J | | : j | |







  二  == j ! |I



I j



il
三  


l ,


r f l 



 耷脚 r^ 旧 l 地 


农 s

國 s
『 H 3

ll
^ l

^ _
洹 + - *

^ #
g 1
i _



^ 1 1

r^

現 H b ¥

钃 l




鏗 g U ! il 问 a3



j i l i


f i

符 u
趔 




 ▼

l ll l r

l .

" 拉

a3

ri
i i

p 0
< g E
l 瞄
□ 0

l :



l  (


激 w


g i 紈

l J I
E 


_


w E s 谍 q
邮 S l


w E l a

^i 〇
l t i l

H g E u B
/ 03

紹 聆


q H (
l)



F s

^ 0 扫
l i

邮 f


E 1 祕
 < L)


l I E

1 1

她 LJ I
0 诔



駕 ?

I l I

鉴 


J .

y 
 .

l 栽 EJ 








J I
Ii ^


M: : M =

植 



|i ||
 1
z

bh










m i




l —



 械


¥ i 一

a <


 

i .
_

i ^

F r


 .




n<


. '- :


l t

— 0
f n


l t




l l


l l

l g ! I 0 n 劣

— M n i



M 0 y

_


j 



. _ 

 



^




? 

_

0 L 











」 

|

一 

I 



大 连理工 大学 博 士 学位 论文 

2 跨尺度 建模方法 与 比例边 界有 限单 元法 介 绍



本 文 主要讨 论岩 土工 程结构 的宏观 力 学响 应 网 格尺度 为 变化 




i 1

, l 〇 m ?
l O ! ^ ,

于结 构 多 尺度 力 学涉 及 的 尺度范 围 , 文 献 并 未 对此进 行 准 确 的 定 义 ,
本文将其定义


为 文 中 后 续讨论 的 跨尺度 网 格尺 寸 范 围 

2 . 1
基于 多边形 四 分树 八 分树 的 跨尺度建模方法

 / /

2 . 1 . 1
高效网格离散方法

1 .
多 边形 网 格生成技术


本 章首先介绍 种 基于 De 三角 化法 的 多 边 形 网 格生成技术 De 三角


aun a au n a
y 。

l l

化方法是 种成熟 的 高效 的 动 化程度 高 的 鲁 棒通用 的 三角 形离 散化方法 己集




、 、 自 、 ,

成到诸 多大型商用 CAE 软件 ( AN SY S 、 A BA QU S 等 ) 的 网 格剖 分模块 中 。 本文采用 的



多 边形生成 算法主 要 分两 个 步骤 实 现 首 先通 过 : CAE 软件 自 动 地 生成三 角 形 背景 网 格 



然后 以每个顶点为 中 心 ,
逆 时 针 依 次连接 所 有 共 用 该 中 心 点 的 三 角 形 的 中 心 点 。 详细 的

多边形单 元生成过程示意 图 参 见 图 2 . 1 

自 动 离 散 为三 角 形



< ■ 边 界中点





待 离 散 问 题 域  ? 三 角 形中心点






以节 点 为 中心
 

最 终 多 边 形单 元

图 2 . 1 基于 De l auna

三角 化的 多边形单元牛 成过程

 .

F i

g . 2 .
1 G en e ra t i o no f
 po

ygo n a el l em en t sb a s e do nd e a u n a y


t r i
a n
gu
l a t i on

2 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细 化 分 析 方 法 及 应 用 






70 2m .


 
' "
' " * ' ‘ '
^ *
vA > ^ A N
r r


■  "

j ^ V ?/ Yv Y V^ V
 
* ' 

Y 丫



y 



rY

  f


f Y y T
T Y 
 T T  r r

v > r
r T


f i
 T 
T v
 

\ W i
W SW Y ^ V VY Vyv V VTS S V V Y VY V T SV^ W W Y VY \


" * l

i i " i l 1 1 ' i

^S S Y yVS

tS


I j S Y f Y T Y t T Y Y Y f T T T j

图 2 2 .  K o yn a 混凝土坝 多 边形 网 格离散


F g
i . 2 . 2 P o l
yg o nm e s hd i s c re t i z at i o no f  K o yn a c o n cre t ed a m

这种 方 法生成 多 边形 主要 有 下 述优 势 : ① 自 动 化程度 高 ;
三角 形单元可高效 自 动 地


生成 , 然 后 通过连接程序 , 可实现多边形单元 的 自 动生成 ; 两个步 骤 均 是程序 自 动化处


理 , 因 此 多 边形生 成算法亦 是 全 自 动的 。 ② 可 处理任 意 复杂 几何 问 题 ; 集成 了 三角 形 单


元 处理任 意 复 杂 边界 的 优 势 ,
多 边形 单 元 可 离 散任 意 复 杂 问 题域 。
除本 文介绍 的方法之


亦有 些 商 用 软件提供 了 高 效 的 多 边形 网 格生 成模块 图 图 给出 了 几个


夕卜 , 。 2 2 . 、 2 3 .

典 型代表 工程结 构 的 多 边形 网 格 离散示意 。 可 以看 出 ,


多 边形 网 格具有很好 的 复杂 边 界


处理能力 , 适用 于边界 多 、 交错复杂 的几何 问 题 

图 2 3 .

防 波堤 多 边形 网 格 离散


F g i . 2 . 3 P o l
yg o n a l  m e s hd i s c ret i o no f b r e a k w a t e r

 

22
- 



大 连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r * "
> > y > "
% > ^ >
rN N ^ N N

N A A
 ̄ *


> >

^ /V V
> <

/s
> l


s / s X ^
^ ^

/ * l
S ^ X ^ ^


 ̄  ̄

/ s J
s ^
v \ ^ ^v v v V
< /

^ S /

s s s
* < l



* >

V V V V V
* * <

V V


> *

vS


> *



Y Y

*  ̄

Y S S v


" >
> *

hC  Y ( ( ( ^ ( ( Y ( ( ( Y r r < { ( ( 

图 2 4 .
地铁 结 构 多 边形 网 格 离散


F g 4P o m e s hd o no f m e t r o


ygo n a
i . 2 . l l i s c re t i 

2 .
四 分树 网 格 生 成技术


四 分树俗称 象 限 四 分 树 是 计算机信 息 学科 的 种 高效数据结构 核心原理是将
一 

, 。

个正 方形 区 域规则 地划 分 为 个象 限 每 个象限再分为 个子 象 限 如此逐次划 分


4 , 4 , 

直至所有 子 象 限对 于所表示 的 现 象是 均 的 为止 原 理示例 说 明 参 见 图 故可将




( 2 . 5 ) 。

个 区 域用 树 状 多 级 层 次 结 构 来表示 设 级的 个结 点代表 个像元 第 级为树根


一 一 一

。 0 , 《 

代表 整 幅 图 像 则其间第 级 结 点代表 个大小为 X 个像元 的 图像 四 分树是


一 

, m 2m 2m 。

种新 的 数据 结 构 概念 ,
并 依 此研 宄 出 各种 形 式 的 四 分树 数 据 结 构 。 如有指针 四 分树 、 


指针 ( 或线性 ) 四 分树 、 二 维游程编 码 等 。 除传统矢量结构和 网 格结构外 ,
在地理信 息

系统中 ,
四 分树结 构 亦 被用 来表示地 图 的 点 、
线 和 面特征 ,
并 可实现量算 、 搜索 、 图形

编辑和 叠 合等基本操作 ( 摘 自 百度百 科 ) 。 四 分树 的优 点 是空 间 关 系 隐含在 数据 模 型 之



中 ,
检索 和 处理速度较快 。
当前 ,
常 见 的 应用 主 要有有 图 像 处 理 、 空间 数据索 引 、 2 D 

的 快速碰撞检测 、 稀疏数据等 

23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 及 应 用 

" " " "

0 级

rn

 i  

2 级 

■ 

T

3 

图 2 5 .
四 分树 原理说 明 示例


F g i . 2 . 5  A n e x am p l eo f


q u a t r e ep r n c p ee x p a n at o n
i i 
 l l i

本 文 引 入 四 分树 网 格 离 散技 术 用 于 高土石 坝 等 岩土 工程 结 构 的 跨尺度 网 格 离 散 ,



用 该 方法 离 散 网 格 具 有 下 述特 点 : ① 单 元 的质 量高 ( 正方形单 元 多 ,
质 量最高 ) , 且具


有 良 好 的 高 效性和 自 动性 ② 四 分树 网 格通过 不 断 四 分 网 格 的 尺寸 以 倍递减 故可



。 ,
2 ;

实现极快 的尺度跨越 从 千米到 米 仅需 次递 归 划 分 即 可 ③可以






, 1 1 , ] 〇 ( 2 1 024 ) 。

根据需要 , 对感兴趣 的 区域 ( 如 应力 敏感 区 、 重要结构部位 、 不 同 材料 交界面 附近等 



简 便地进 行局 部 加 密 ,
从而准 确捕捉这些 区 域 的应 力 应变关 系 ,
保证高精度 的 工程分析 

图 给出 了 些 四 分树 网 格 离散 的应用 情况 可 以看 出 该方法 网 格适应 能力 强


2 6
. , : 

可处理复杂 的 几何边界 ; 具有很好的 通用 性 ; 该技 术 可 为 实 际工程 的 快速 设计 分析提供



 -

有力 的 前 处理技术支撑 

義 麵 1 懇觀 

图 2 6 . 土 石 坝 结 构 四 分 树 离 散


F g
i . 2 . 6 Q u a d t re ed i s c re t e n e s so f e a rt h

ro c kd a m s t r u c t u r e s

24





大连理工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 文 

( 4 ) 八分 树 网 格生成技 术


与 平 面 四 分树 网 格 类似 , 八 分树用 于 高 效 地 处理三维 问 题 的 网 格 离 散 问 题 。 其原理

是将 根正 方体进行 八分 然 后 再将所得 的 级 正方体进行 八 分 得到 多 个二级 正 方体


, , 

依次类推 , 通过不 断八分进行 正 方体 的 细 分 , 以满足设定 的精度 , 实现求解域 的 网 格离




散工作 数据 结构 原理参 见 图 如图 所示 本节 列 举 了 些采用 八分树 网 格


( 2 7 . ) 。 2 . 8 ,

技术离 散 的 结构模型示例 。
实 际应用 表 明 该方法可 以 处理复杂 结构 的 网格离散难题 , 


种 高效 的 网 格生成技 术



° 级




1  


从“祕4


, — …

V 靜 ”
I 丨 丨 


〇 

图 2 . 7 八 分树 数据 结构示意


F g i . 2 . 7 O c t r e ed at as t r u c t u red i agra m

2 5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析 方 法 及 应 用 

2 . 1 .
it

F g

高效网 格离散生 成 的 单 元特点




. 2 . 8

R e p re s e n
2 . 8


八分树 网 格应用 代 表实例
at i v ee x am





p e so
l f octree
g
r da

pp l i cat on

 i i

图 2 9

和图 2 . 1 0 给 出 了 高效 、 自 动 、 通用 的 四 分树和 八分树 网 格 离 散技 术 的 实 用

难点 。 在 四 分 树技 术 生成 的 网 格 中 , 可 以 看 到 存 在传 统等参单 元可求解 的 单元形状 ( 



角 形和 四 边形单元 ) ; 但 同 时 也 生成 了 部 分边数 大 于 4 的 复 杂 多 边形单元 ,


其 中 包括常


规 的 凸 多 边形 和 正 方形 中 带 悬 挂 点 的 多 边形 单元 。 传 统 平面 等 参 单 元难 以 直 接求 解这 些

复杂 多 边形单 元 的 需进 步探索 和 开 发新 的 灵 活通用 的 多 边形分析方法


, 、 


传统

侧 单元    复 杂 单 元 j

[ 啊 1 — 1



 

传统有 限 元可求解 ^ 传统 有 限 元难直接求解




rn  h  ; ; 

_ L
 


复細 边形


四 边形


 复 杂单 元


 ̄ ^

常规单 元
 ra  |

五边形

图 2 9.
四 分树 网 格 离 散特 点


F g i . 2 . 9 D i s c ret i zat i o nc h a r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 qu a
dtre e
 gr d
i

26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 文 

  j  [ _ _ _
. . . . . MA iM ^3 ^ . . 



传 统 F EM方法可求解  < 传 统
F EM 方 法难 以 直接 求解


图 2 . 1 0 八 分 树 网 格 离 散特 点


F g
i . 2 . 1 0 D i s c ret i z a t o nc h a r a c
i t er st i i c so f o c  t re egr i 

在三维 八 分树生成 的 网 格 中 ,
同 时存在传统 的三维八节 点 等参单元可解 的 单元形式


和 传 统方法难 以 求解 的 复 杂 多 面体 ,
使得 当 前 八分树离散技术难 以 实 际应用 于 大型 岩土

工程 结 构 的精细化分析 需要研发 种新的 更 灵活通用 的 单元求解方法


, 、 

B FEM 是 种数据结构简 单 程序 实现容 易 易 于构造 多 边形 多 面体单元的 数值




S 、 、 /

分析 方法 , 用 途广泛 , 是解决复杂 单元计算 问 题 的有效工具 , 下 文重 点介绍 该方法 的相




关理论推 导过程 

2 2 .
比例边 界 有 限 单 元法

2 . 2 . 1 比例 中 心要求

在 比例 边界有 限 单元法 中 需要定义 个 比例 中心点 通常选定 几何 中 心 该点




, < 9 ,

需满足下 述条件 :
在边界上 的任意 点 , 均 可 直接 地看 见 比 例 中 心 点 , 如图 2 . 1  1

a) 所示 

只 有满足该要求的单元 ,
才可用 S BFEM 求解 ; 图 2 . 1 1

b) 中 显示 的 单元 中 ,
有部分 区域


无法 直接 地看 见 比例 中 心 需做 定 的拆分处理 方可采用 比例边界有 限 元法 讣 算

fi

, , 

27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 方法 及 应 用 

 无法直接看见 区 域

:: :



. . . . . . . . .


_
\J  ? 比例 中 心



)  (
b)

图 2 . 1 1 比例 中 心要求 :

a) 边 界完全可见 ,

b) 边 界 不直接可 见


F g i . 2 . 1 1  D e m a n d  fo rs ca l i n gc e n t r e :

(

)
B o u n d ary i sc o m p et e yv
l l i s i b e( b )B o u n d a r y
l i sn ot

v i s i b ec o m
p ete y


l l l

2 2 2
. .
边界离散

该方法仅 需 离 散边 界 ,
如图 2 . 1 2 所示 , 对待求解单元进行边界离散 。 对于二维 问

题 只 需将环 向 边界离散为两节 点 的 线单元 然 后 通过传 统有 限 元 中 维线单元 的 求解




, ,

过程进行计 算 即 可获得边界上 的 插值关系 对 个 多 边形来 说 每个边都 离散 为 个线




一 一

, ,

单元 ,
每个线 单元求解完成后 ,
便获得 了 整个边界 的 变量关 系 。 然后 通过解析方法求得


的 径 向 插值 函 数和 比例 边界缩放技术 , 即 可 求 解得整 个 计 算域 的 未 知 量 。
同理 , 在三维


分析 中 , 只 需将边界 离散为平面等参单元 ( 三角 形 和 四 边形 的组合 ) , 重复上述步骤 

即 可 构 造 出 三维 比 例 边 界有 限 单 元 的 理论体 系 。 值得指 出 的是 , 正 是 由 于该方法具 有 降



维的特性 , 只 需 离 散边界 , 对边界子单元没有数量上 的 限制 ; 因此 ,


该 方 法特 别 易 于 任


意 多 面体单元 的 构造 

/ \ /

\  /  X ? 高斯积 分点

相 似线 V \ / 比  /\ 例中心



径向线


a) 二维 问 

28
- 



大 连理工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 文 

/ v yX  ̄
^ Y h {
x ' y ,
z)
 4 c  

T i 


^ (

0 , y0 ,

0 






b) 三维 问题

图 2 . 1 2 比例边界有 限元法 中 边界离散单元




F g 2 2B o u n d a r d s c r e t ee em en ti ns c a e db o u n d a r fn t ee e m e n tm e t h o d



y y
i . . i l l i i l

2 2 3
. .
弹性 力 学 控制 方 程

如图 2 . 1 2 所示 ,
采用 x 和 y 表示平面笛卡尔 坐标系 ,
并定 义 了 有 限域平面多 边形

单元 。 采用 j

, f 表示三维空 间 笛卡尔 坐标 系 ,
定义 了 有限域的三维单元 ; 其中符号




用 于 表 示 单 元域 内 的 节 点 ,
无符号 的 ^ ,
少 ,
2 用 于 表 示边 界 面 上 的 节 点坐 标 。 则对于


二维 问 题 离 散域 内 任意 点 的位移场 可表示 为 & >〇

相 应 的应 变场 可


《 > ^^ 1 乂



; ,
>〇 ,
吟 ( , )

写为 应变和 位移之 间 可通过微分算子 1 进行相 互转换



>(
x ,
_
v )  Xxy C

^y ) ]
, 

如式 ( 2 . 1 ) 所示 






 [
L ] {
u{ x y) ,

, L =  (
2 . 1



_ d 

_

_
dy  dx
 

_

弹性静力 问题中 ,
等价 平衡 方程可 写 为

De ( x y)

L {
cr ( x ,

; )
}

 0 a( x
, ,
y) 




2 2 .



其中 r r 为 单 元应 力 场 ,
■ 〇 为材 料本构矩阵 ,
为对称 正 定 阵 

对于三维 问题 ,
同 样可 推 出 相 应 的 控制 方程 式 


m( x ,
y ,
z )
}

 [
z/

( x ,
y ,
z )



( x ,

y ,
z )

u .
( x ,
y ,
z )

J  (
2 .
3 

2 9
- 



基 于 比 例 边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析方 法及 应 用 



(  /AAA \ %
「/ /S  / \
\ /

 /V 八 / S
\ /
/v AA
\ /AAA \ Z 八AA 、 /AA \ 1
/ r\ A\

乂 2)
乂 之入 足 ^ 少 z) 乂^ ( 足 少 乂 z)」  2 4a


( .



, ,
( 



  


eC x y z) =
}


} 
 [
Z ]{
u( x y z ) }}

f 
 (
2 . 4b )

其中 1 为三维 问 题 中 的 线 性微分算子 , 表达式参见式 ( 2 5 . ) 



? 

 d 






色 (
2 5)


W  =

1

 a

c£ !
 5 p

A A


dz  dx

d 


_  _

9y 5 J 

式 ( 2 6 . ) 和式 ( 2 7 . ) 为等价平衡方程 式和 应 力 场 求解 式 



] {
cr ( x , y ,
z)


0  (
2 6



cr ( x ,  j

, 
z)
}

 [
D ]{
f(x ,


, 
z) }  (
2 7 .





2 2 4
. . 比 例 边 界 坐 标转 换

网 格 离 散完 成后 在 笛卡 尔 坐标系 下 的 边界节 点 坐标可表示 为 则采用 




, & , y6 ;

等参线 单元插值 函 数 i V〇 )  Q 为 比例 边界有 限单元 的 环 向 坐标 , 取值 范 围 为 _

丨 到 ! 线性


变化 ) 和 节 点 坐标 可将 整 个 线 段 线 性表示 

Xb (s )

N( s )
xb  (
2 8



yb ( s )

N( s ) y b  (
2 9



N( s ) H N i


) ,  N2 ( s ) ]  (
2 . 1 0)

為 ⑷和 外⑷为 沿着 线 单元 上任 意 点 的 坐标 , i V ⑷为 线 性插 值 形 函 数 。 由于只 在 边界


进行离散 , 故增 加 单元 的 阶次 以 提 高精度 时 , 不会增 加 网 格离散 的 难度 , 且形 函 数 的修


改也 极为便利 。 当 整个边界 都可通过插值 函 数表示 后 , 整个 多 边形 域 内 任 意 点 可 通过沿


着连接 比 例 中 心 0 和 边界节 点 的 径 向 线进行缩放来表示 。 其中 , 比 例 边界 坐标 系 仏 为与

笛卡 尔 坐标 系 间 的 关 系 可通过式 ( 2 . 1 1 ) 和式 ( 2 . 1 2 ) 表示 

3 0
- 



大连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x(^ s) ,

x〇 +  ^ N (


xb  (
2 . 1 1


y^  s )
+ ^ 

, y〇 s)
yb (
2 . 1 2)

其 中咖 , % )
为 比例 中 心 点 坐标 ,
〇c , >〇 为单 元域 内 任 意 点 坐标 ,
( 为无维度 的 径 向 坐

标 , 其取值范 围 为 0 到 1 线性变化 , 在 比例 中 心处取 0 , 在边界处取 1 



在任 意 多 边 形单元 中 ,
要将 节 点 坐标转 换 为 比 例 边 界 坐标 , 需釆用 与 传 统有 限元方


法类似 的 步骤 , 即 通过在 离散边界建立 J aco b i 矩 阵关系 , 如式 ( 2 . 1 3 ) 所示 


; ;


s 2 - 1 3
[ )] ( 

其 中 偏 导 数可表 示如 下

x (S = N s x
 2 . 1 4 a)
Xs ( \s b ( 

^( ■

) s

 N (s ) s yb  (
2 . 1 4b )


相应的 J a c ob i 矩 阵行 列 式 可计算 得到

J 〇s ) =
xO M s
KW xO  2


)s )s
. 1 5
| | 
j ( 

则 线 性偏微 分算 子 I 可采用 比例 边界坐标表示为



^ =
+  2 6)

  . 1
( 

其 中 的 中 间 转换矩 阵 6 心 和 )
A2 (s ) 仅与 边界 的 几何形状有 关 , 可直接 根据 坐标求 出 

6 ⑷ :

士  0 
机

2 . 1 7a









 0

y (s )
1 
h⑷ x 
^

0 5) 2 1 7b)

( 

U*

F7 7

丨 1


) 

同理 , 在三维 问 题分析 中 , 比例 边界 坐标转换推 导 如 下 ,


首 先通过插值 函 数和边 界


节 点 可表示 离散边 界面 内 任 意 点 坐标 

3 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分析 方 法 及 应 用 

x ^ O ^N i n^ i
x}

y i r} C ) , 

 [
N {r j , 〇 \ { y}  (
2 . 1 8)

z(
7 ,
0 

 [
^^ 7 ,
0 ] {



式中 [
i V〇 / , C l

为平 面 等参 单 元插值形 函 数 ,

x} , {y } , {


为边界面上节 点 的 坐标 向 量 

然后 单元域 内 任意 点 可通过 比例 中 心 0( 4 , j

。 、 )

无 维度 的 径 向 坐标 6 边 界 面 上插 值

形 函 数 和 边 界节 点 坐标进行 表示 

艰 , 7 (), 

 ^V 以 W ( )]




K4 O 4 [ N ( tj ^ ) ] y} + %

,   ,   {  (
2 . 1 9)


z(
^7 ,
〇 

 ^ [ iV ^^ )] {
z} 
+ z 



仏 % 0 称 为 三 维 比例 边界有 限单元坐标系 , 将 单元坐标 系 从 笛 卡 尔 坐标G , :


P ,
i ) 


换 到 比 例 边界 坐标 , 即 为 比 例 边 界转换 。 与 有 限元类似 , 采用 标准 的 程序 来 实 现该坐标


转换 ,
离 散边 界 面 单 元 上 的 J ac ob i 矩 阵和 其行 列 式参 见 式 ( 2 20. ) 

x(v , 0  y n 0 z 〇 0

 ( , 7 ,


J ( TJ C )
, ]

x(n , C \ n  y in X l , < 〇  T
} ,
^ (
2 2 0 a)


x(n .
, 0 y ,



i , 0 ,


j { T] 〇 x {y z z
^ + y ^ x^ x
^+z x
^ ^c  2 2 0b
= - - -



\ t
V c 
i y ) (



其 中 坐标偏 导 数如 下 式

y ^ C l^ N^ O ^y  ) (
2 2 . 1


代入相 关 系 数 , 可得到 三 维 问 题 中 线 性偏 微分算子表达式




 (
2 22.



 g

式 中 中 间 变量矩阵系 数 心 〇 / ,
a如㈨a和 〇/ , 〇表 达 如 下 式

3 2 



大连理工 大 学博 士学位论文 

- "

y j d y,  0  0




 w n 

0 0
丄 

A h门 -

_ o r; a 、


 



 0 x

x z x x z
y 
 ̄  ̄

P1 , n ,

y , n ,
i , n .
( .
n ,
( \

u4 y八   ^ 0 z
-  ̄

y ,

y .


m 々 :




 

>  〇 0.
c 

x x
 0 z z 


 ^ ^

1  〇  〇  yx c 
xy




' f


' ,


 2 23 b)


^ n

2 ( ,  ( 

0  xz


J zx
,  ̄

\ \

< ,


0 印 

xz zx
^ y2  0 
— -

_
< < ^ 

0 0
 

0  ZX XZ
 0



, .

1  〇  0  xy n 

yx 


3 ( 7 ,
0 

n n  (
2 23 c)


 ^

0 y^ n  ZX XZ
-  ̄

k l

n ,







0  少W 



 

2 3

比例边界有 限单 元形 函 数

对 于 在 多 边形单元 中 任 线单元覆盖 的扇 形 区 己 知 边界线单元 的插值形 函 数 





连接 比 例 中 心 的 径 向 方 向 定存在某 函 数 结 合边 界插值 函 数 可构造 出 内 部任




, 《 (〇 , ,

意 点 的 多 边形单元形 函 数 。 采用 S B FEM 的 局 部 坐标 可 写 出 子 域 中 任 意 点 处 的 位移 函 数


的 近似 解 

u (l s )

 Nu (


u (〇  (
2 24 .



式 中 径 向 位移 插值 函 数 《(〇 为仅 与 径 向 坐标有关 的 、 可解析求解 的 节 点 位移 函 数 



为边界形 函 数组建 的矩 阵 函 数 , 形式如 下



0  N2  0 0 N  〇 {
s)

m {
s)

m W 

_

、 

[ 〇 N x {s )  0 N  0 0 A 〇
2 {
s)

) J

对于三维 问 题 , 基于 等 参 单 元 的 多 面体插值形 函 数 可 写 为 式 ( 2 26 . ) 

N 〇 u ^
i '

u ^ ,

1 , 〇 




J , ( (
2 26a)


33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及 应 用 



AT 1 [
/] ,
iV
2 [
/] ,
i V
3 [
/ ] A T [ /] ]
4s   (
2 26b




^ =
0 25 




 . 


#) ( !


A,


0 25 .



^ ) d





A ^


〇 25 .

l + ^ )(1 +

 



AT


0 25 .



^ )(l + 
 

式中 为 的 单 位 矩 阵 况〇 为传 统有 限 元 中 平 面等 参 单 元 的 插值 函 数
_

3 x3

i] 2 3 4)

, 1 


[ , , ,

将 上 述插值形 函 数 代入式 ( 2 4 . ) , 可得到应变场表达式



8 ^ 0 =
B Q u^ + B 〇 u^  2 27)

{ 71 t .
,  x

2 { 1 , ) ( 

式 中 两个 系 数转换 矩 阵 此 和 五2 表达式 如 下

戽〇 4 (7乂) 斤 0 2 2 8 a)


7, ()  ( 7 , (



B2 ( ?
h 〇 

 b
2 (

j ,
〇 N  + b相 

, (
2 2 8b)


采 用 伽 辽 金 加 权 余 量 方法 , 可推 导 得到 二 维和 三 维 的 比例 边 界有 限 单元法 的 等 效偏


微分方程 , 且径 向 位移 函 数 《 (〇 即 为 该 比例 边 界有 限 单 元 控 制 方程 的 解 

E0 ^ u 〇 (


{(
_
s

l


〇

E ,
+ E
^u ( 〇 , (
+ (s  -

2) E\ -

 E2 u {〇  + F ( a 

〇  (
2 2 9)


其中 s

2 或 s

3 表示计算域 的 空 间 维度 , 即 二维 问 题和 三维 问 题 。 芯 (
/

 0 ,


2) 为仅


与 几 何边 界 形 状 有 关 的 系 数 矩 阵 , 可 通 过 集 成 所有 边 界 单 元 的 系 数 矩 阵 求 得 。 为荷


载向量 ,
当 仅考虑 体力 荷载时 , 上式可重 写 为

^u

E { 〇 +
{(
s



E -

E x
+ +

s



E\ -

 E2 u ^)  +  6j M〇 ^ ? ^ (

0( 2 3 0 )


 u 〇

其 中 的 系 数矩 阵可通过应变 位 移 转换 矩 阵 此 , 和 材料本构矩 阵 Z) 计算得到 



+ 

E 0

Bf {


DB (
5) f5 
J (5) r (
2 3 . 1 a)





| |



+ 


E =
B 2{


DB (
5) J(5) i e
f (
2 3 . 1 b)



x ,
| |



+ 

E 2

Bl {
s) DB 2(
s) /(5 )
ds  (
2 3 . 1 c





 | | 



34
- 



大 连理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 


M 0

p V i



^ (


/ (^ ) * (
2 . 3  I d)


 J 
| |



对于三维 问 题 , 计算 公 式有所变化 ,
参见式 ( 2 32. ) 

+ 1 + 

£ 0

B[ (
2 . 3 2 a)


 JJ 

- -

1 

+ 1 + 


£ =
B 2( 7 , 〇2 ) 5 ( ^ ,
〇 / 7 ( , 〇 ^ (
2 . 3 2b )


J|
, ,
| |


- -

1 

+ 1 + 

E 2

 \ \ 
Bl ^ O DB ^ p i n ^ d^ (
2 . 3 2c


- -

1 

+ 1 + 

M 0




 -





2 . 3 2d)

文献 系数矩阵 五 是 个正 定矩阵 定义 为无约 束下 的 平移位移 将该




Q7
H兑 明 了
1 一


〇 , ,

位移《 ( 〇

叫 代入 比 例 边 界有 限 单 元 的 位移插值 函 数 , 可得下 式



 (
2 . 3 3 a)


N {

t ,
〇^ u t


 (
2 . 3 3 b)

由 于《 ( ( ,

7 , 〇

? t 为常数 ,
故式 ( 2 28 . ) 可转换为

B 2 ( n , 〇U l


 (
2 34



关于系数矩 阵 及 存在 下述关系

E 2

, 

 0
 (
2 35 .



及 为半正 定 的矩阵 , 当 引 入平移运动 的位移边界条件约 束 时 , 该矩 阵将变为 正定矩




阵 。 对系 数矩 阵 灼 亦存在 下 式关 系


£ ,


 (
2 36 .



将 以 上变量代入式 ( 2 . 3 0 ) ,
则 可 计 算 得 到 单 元 内 部 任 意 《平 面 上 的 内 部 节 点 力 向 量 

e ^ 

E^ u
^ ^ E

q )

 ( (
+ ))
2 3 7)


该单元 内 部节 点 力 向 量与 边界节 点 力 向 量 /? 相关 在有 限元理论 中 单元刚度矩阵 , , 



3 5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 及 应 用 

边界节 点 力 向 量 、 边界节 点 位移存在 下 式关系



R 

 Ku  (
2 3 8)


换种表达方式为

R 

 q{^ 

 \


Ku ^ 

 \
)  (
2 39.


对有 限域 问 题 则 存在下 式关系

R 
= -

q ^ 

 l
)

 Ku ^ 

 l
)  (
2 40.



对无 限域 问 题 料 < ?0 , 关系 式如 下

R -

q{ 十

L u W



) { 


= :
[ (
2 4 . 1


R2  ? ( 4 

为 了 求解关于《 〇 的 齐次 二 阶偏微 分方程 引入 矩 阵变量 将其 转 换 为 阶常微




一 一

, ,

分方程 , 该变量表达 式 见 式 ( 2 4 . 1 







( 《) (
2 42 )



H 5 s 2


> .

( )

^ )

最 终 二 阶微分方程可化简 为 阶常微分方程


4 耶 广 ZX ,
( 4)  (
2 43.


其 中 系 数矩阵 Z 可 表达 如 下





E -

0 . 5


2 ) I

E 






_

- —

E EE E( 尽五 d )/) 」

O J Cs


L
- - -

2 x
( 。

矩阵 z 称为 H am i l t on 矩阵 , 可通过 前 述系 数矩 阵 组装进行 求解 

采用 特征值 分解 , 上述 H am ilt on 矩阵 Z 可求解得特 征值对 A


, 和 -


, 及相应 的特征 向

量 

w1


Y u Y u

Z  S

 2 45 )



n 

」 

式中 & 为 对角 矩 阵 其 元 素为特 征 值 分 解所得 的 特征值 实 部 分别 为特征




, ,

值对 应 的 位 移 模 态 和 应 力 模态 ,
其维 数等 于边界面单 元 的 自 由度数 ; 对有 限域 的 多 面体


- 



大连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单元 , 通过特征 值分解 , 可求得径 向 位移 函 数和 内 部 节 点 的 内 力 向 量 



〇 5 +5


?( ^) ^r c 2 46a

  ( 

9( 。, 广 、 (
2 4 6b )


式中 , 系 数矩 阵 c 为积 分 常 数 , 可通过离散边 界上 的 节 点 位移 向 量 《6

? ((


) 求得

c =
 W: \  (
2 47



代入积 分 常数后 , 可 求得位移 向 量 和 内 部节 点 力 向 量




S”
?
°
— —

u ( 《) ¥j 2 4 8 a)

 b ( 

啦 K d \

2 4 8b .

) ( 


通过上述两式 , 可直接求解 出 比例 边界有 限单元 的 刚度 矩 阵表 达式



K -
Y ¥ u  (
2 49)


求 出 径 向 位移插值 函 数 《 ⑷后 , 可解 出 比 例 边 界单元 的 单元形 函 数 《(己 /


/ , 〇 ,
详细


表达式如下

u H0 5 + s-

〇 N 〇 wJ V; 

u(4 u 2 50


T i .
,  ? ,

 ,

b ( 


( ) 

因此 , 可 从 上 式提取 出 多 面体单 元 的 形 函 数


H〇 + S"
W
u 5

0(^ r j , 〇 

 N (

J , C ) wJ (
2 5 . 1


求得单元 整体插值形 函 数后 , 通过应变位移转 换矩 阵 ,


便可求解 出 单 元 的 应变场 表


达式


咐 〇 5 Or
1 1








% 0 5

; .
, / ,
  ( , ;
 (

(  \ \ (
2 52 .



+ b \^ W ^ Y:u
\
) u 

U 

提取边界节 点 位移 向 量 前 的 系 数矩 阵 , 则 可得 到 整体应变位移转 换矩 阵 表达 式

s( hC )

 B ( h 〇u  b (
2 53a



3 7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分 析 方 法 及 应 用 

5 +5

〇¥
, 1

Sn  V
( "

〇 5
 ̄  ̄

u (

 .

) ^  ;


n


 (
2 5 3 b)


+ B \^ QV ^ 


U 

相 应 的 单元应力 场 也 可表示为


5 + s"
De^ D

〇 O B\r 〇¥ S?

V;

7( = =
〇 5) ?
- -


^ 7 , ,  

, ,
u { 

^  


[ )

f  \ ]

2 . 5 4)

+  2) BWV 〇
士 ? 

U



2 4

比例边界有 限元方法 实现

比 例 边 界有 限单元法 具 有 良 好 的 求解 功 能 , 如二维 问 题 中 , 可计算传统有 限元难 以



求 解 的 多 边形 单元 ,
因 而可与 高效 的 多 边形和 四 分树建模技术实现耦合 ,
完成复杂平面


问 题的 高效分析 对三维 问 题 仅 需 离散环 向 边界 降低 了 个计 算 维度 易 于构造 多


, , , ,

面体单元 , 解决 了 诸 多 实际 问 题 

该方法 的 边界 面采用 平面 四 边形 等参单 元插值 数据 结 构 固 定 , ,


程序 实现较为容 易 


直沿用 至今 近期刘岩 等联合 简 单 多 面体 离 散 实现 了 复杂 模 型 的


9 8


1 1
f ,

。 、 S ap u tra ,

快速 分析 , 取得 了 较好 的应用 效果 。 本 章 基 于上述理论 ,
采用 C ++ 语 言 , 编制 了W o l f 


S on
g 提 出 的 二 维 多 边形 和 三维 多 面体单元程序 ,
并通过悬臂 梁端 部 受弯 算例验证 了 多

边形单元 的 正确 性 (
见图 2 . 1 3 和表 2 . 1 ) ,
实现 了 高效 的 多 边形 、 四 分 树 八分树 离 散

 /

技术生成 的 多 边形 和 多 面体单 元 的 弹性分析 ,


丰 富 了 传统 F EM 的 求解功 能 

⑷ 一m

^ 



多 边 形 S B F EM 单 元 数 ,
: 70

 



M
fp

| I

fj


E =
3 0 G Pa , d

0 2 . , F =
7 X 1 0




FEM 网 格 AN S Y S ( ) ,
单元数 : 78

图 2 . 1 3 悬 臂 梁受端 部 剪切荷载作 用 算 例 分析


F g
i . 2 . 1 3 S i m u at o no f c an
l i  t i l e v e rb e ams u b

e c t e dt oe n ds h e arl o a d

3 8
- 



大 连理 工 大 学 博士 学位 论 文 

表 2 . 1 二 维悬 臂梁端部受弯算例结 果对 比

Tab l e2 . 1 C om par i s o n so f n u m e r  i c a re s l u l t s  fo r  e n db e n d n go f 2


i  Dc a n t i l e v e rb e a m s

J 点 位 移 A N A S Y S S B F E M 理 论 解

v( c m
)  -

2 . 5 92  -

2 6084
.  -

2 695


误差 (
% )  3 . 82 0 . 5 42  

如图 2 . 1 4 所示 ,
采用 具有理论近似解 的 三维 悬臂 梁算 例 验证实现 的 多 面体单元精度 

计算域定 义在 (





><








〇 ,
1) 的 1 1 空间 ,
荷载为作用 在端部 自 由 面上 的 常 量恒 荷


截面尺寸为 端部剪切荷载

载向量 [
0 ,

F ,


。 本节 算例 中 , 长度 L 定为 1 0 , 2 X 2 ,


定义为 F 

 0 . 1 ,
假定材料为均质 各 向 同性 ,
弹性模量 £ 

 25 ,
泊松比 u

 0 . 3 

表 2 2 .
列 出 了 实 现三 维 程序 的 模拟 结 果 ,
可 以看 出 S BFEM 与传统 FEM 结果及理

论解吻 合 良好 , 验证 了 程序 的 正确 性 







3 9
- 



基 于 比 例 边界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细 化 分 析 方 法 及 应 用 

图 2 . 1 4 矩 形截面悬 臂 梁示 意 图


F ig . 2 . 1 4  C anti l e v e r  b e am  w i t h  a  r e ct an
g u l a r  c r o s s  s e c t i o n  o f w i dt h 2 a  a n d h e i g h t 2 b
 

  

表 2 2 . 三维悬臂梁端部受弯算例 结 果对 比

T ab l e2 . 2  C o m p a r i s o n s  o f n u m e r i c a l  r e s u l t s  fo r  e n d b e nd i n g  o f 3 D  c an t i l e v e r b e a m s


   

A 点 位 移  A NA S Y S  S B F E M  理 论 解

v (
cm
)  -

1 . 0 1 4 -

1 . 006  -

1 . 009

误差 (
% ) 0 . 4 9 5 0 2 9 7 .


2 5

小结

本 章 介 绍 了 基于 多 边形 、 四 分 树 和 八 分 树 技 术 的 跨 尺 度 精 细 建 模 方法 , 通过工程算


例 模型 离散展示 , 验证 了 该 方法 的 高 效性 、 灵 活 性和 对 复 杂 边 界 的 适应 性 , 取得 了 很 好


的 复杂 模 型 离散应 用 效 果 。
编制 了 网 格到 分析单元 的 数据处理 、 格 式转换 等相 关配 套程


序 , 实现 了 操作 简 便 、 低人力成本 、 易 修 改 的 模 型 前 处 理模 式 , 实现 了 高土 石坝 等 复杂


工 程 结构 跨尺度 精细 网 格 生成过程 

介 绍 了 S B FE M 的 详 细 理 论 推 导 过 程 , 该方法 只 需 离散环 向 边 界 ,
采用 比 例边界缩


放技术 , 通 过加 权 余 量 法将等 效 平衡微 分方程转换 为 关 于 径 向 位移 函 数 的 常 微 分方程 

然后 采用 特征值分解技术 , 可实 现半解析 的 单元求解 。 该方法数据 结 构 简 单 、 易 构造多



边形和 多 面体单元分析方法 , 且 易 于 程序 实 现 。 基于 Wo l f 和 S ong 提 出 的 理论 , 实现了



多 边形 、 四 分树 八分树技术生成 的 复 杂 单 元计 算
/ 

本 章 解 决 了 大 型 复 杂 工 程 结 构 跨尺度 精细 化 网 格 高 效 生 成 的 问 题 , 探 明 了 S B FE M

的 理 论 构 造和 程序 实 现 过程 为下 步 改进工 作 奠 定 了 基础

, 

40 



大连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3 复杂 多面体单元和 空间 多边形界面 单 元构造



3 . 1 引言

传统 S B FE M 通过环 向 离散 ,
每个边 界面均 当 作 子 单元进行 求解 ,
故 易 构造多 面体


单 元分析方 法 , 且基 于传 统平 面等参 单元插值边界面 ,
数据 结 构 简 单 ,
易 于程序 开 发 

但边 界 面严 格 限 制 为 三 角 形或 四 边形 ,
如图 3 . 1 所示 ,
使得 该 方法仍难 以 直接求解 复 杂


多 面体单元 ,
需 二次拆 分 不符合要求 的 边界面 ( 见图 3 . 2 ) , 这样 会 增 加 自 由 度和边界


面个数 前 处理繁 琐 计算量大 使 高 效 的 八分树离 散技术难 以 直接地应 用 于 数值 分析
, 、 , 

需进 步改善



此外 , 八分树用 于 高 土 石 坝 等岩土 问 题跨尺度 分析 时 ,


在考虑 相 互作 用 的 材料 间 出

现 了 空 间 多 边 形三 维 界面 单 元 ,
传 统 八节 点 G o o d m an 单元难 以 进行 计算 ,
制 约 了 该方


法在 重 大工程 中 的 应用 

基 于 前述研 宄 ,
本 章 采用 多 边形平均 值 形 函 数代 替 传 统 的 四 边形 单元插值边界 面 

使边界面可 离 散为 灵 活 的 多 边形 。 通 过伽 辽 金 加 权 余 量 法推 导 力 学平衡 方程 , 并采用 特




征值 分解技术解析地 获得 了 多 面体 单 元插值 函 数和 刚 度矩 阵等 发展 了 种 更灵 活通用


的三维多面体 比例边界单元 ( P S B FEM3 D ) , 通 过 悬 臂 梁 端 部 受 弯 和 扭转 算 例 进 行 了 精




度验证 ,
并模拟 了 复杂 雕塑和 核 岛 结 构 自 重作用 下 的 力 学 响应 。 此外 , 联合 多 边形平均


值 函 数和接触界面理论 ,
发展 了 空 间 多 边形三维 界面单元 ,
模拟 了 滑 块 试验 和 半 圆 形河


谷 中 波 的散射 问 题 。 综合上述方法 ,
集成 了 可 考虑 无 限地基 土体 界 面 结 构 的 全体 系跨

 - - -

尺度精细化分析方法 

4 1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分 析 方 法 及 应 用 

" "  "
简单 多 面体单元 W& S ( 

7  :  每个 面 的 边 数不 超过4 ( 

( b)


I  

雙多 !体 单及
4 C


3  I



… … 

^ A  扁 

^^

 
— ■

1 



需 二 次 处 理 |

体;; L 单
翌 某二个 面 的 边 数主 于 -




图 3 . 1 传 统三维 S B F EM 计算 单 元特 点


F g
i . 3 . 1 Cha ract e ri s t i c so f  tr aditi ona l t h re e -

d m en s on a
i i l S B F E M c o m p u t n g e i l em e n t s

囚HE


a BM 拆 分 处 理  A
m m

—
h k ̄


p| | 
 i LJ  i 



 -
I - -


节点 <
s >

悬挂 点 ◎ 插入节 点

八分树离散单元

处理后 的 单元

图 3 . 2 传统三维 S BF EM 对 八分树单元 的 二 次 处 理


F g i . 3 . 2 S e c o n d a r y  proces s i n go f o c t r e ee e m e nt s ntr a d
 l i i t i on a l 3 DS B F E M

42





大 连理工 大学博 士学位 论 文 

3 . 2 多 边 形 形 函 数 的 选 择 以 及 显 式表 达


平均 值形 函 数 是 多 边形插值 函 数 的 种类型 其优点在于 构造简单 易 于程序化

, , 

满 足文 献 中 提及 的 插值 函 数 需 满 足 的 所有 必 需 属 性 且相 关学者给 出 了 详 细 的 证 明 过



6 71

程 。
本节 简 单叙 述常规 多 边形 单 元 中 所用 平均 值 形 函 数 的 相 关 公 式构造 ,
详细 的推导证

明 过程 读者可参见文献 阶线性精度 的 平均值 坐 标 函 数可表示如 下



67] 一

, 。 


3 J 

ta n( ? -
/ 2) +  ta n( g .

/ 2)


 ,
_
, ,

n x)



( )
3 2 -

( 


x x


| | |

_
命

/ 2 3 3
) .

( 

式中 为平均值权重 函 数 为单元几何 中 心 点 到任 节点 的 欧几里




W X) X X

, , 7

( | |



得长度 ( 详见图 3 . 3 ) , 《 为单元 的节 点个数 。 将式 ( 3 . 3 ) 和式 ( 3 2


. ) 代入式 ( 3 . 1 ) 

即 可简 单地计算 出 任 多 边形单元 的平均值形 函 数值 需要指 出 的是 该方法 同样适用




; ,

于 非 凸 的 多 边形 单 元形 函 数插值 

p i



图 3 . 3 多 边形平均值坐标示 意


F g i . 3 . 3  M e an -

v a u e  c o o r d n a t e s  fo r p o yg o n  e e m e n t
l i 


l l

实 际使用 中 , 平均 值形 函 数 主要 是在物 理坐标系 中 实施推 导 ; 为 了 简 化积 分过程 



优化传 统 S B FEM 本 节介 绍 种用 于构造 多 边形 致近似函 数 的 方法 与传统等参单




一 一

, 。

元类似 形 函 数在 局 部 坐 标 系 为 的 标 准 单 元 上 定 义 图 给出 了二


, , 3 . 4

43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细化 分 析 方 法 及 应 用 

角形 、 四 边形 、 五边形和 六边形单元在 该局 部坐标系 下 的 标准单元 形 式 。


如 图 所示 ,



个单 元 的 节 点 均 位 于 相 同 的 单 位 圆 上 ,
几何 中 心则 与 圆 心重合 ; 因此 ,
多 边形 上 的 所有


节点均可与 R 域 内 的任 点 邻接 根据 理 论 可 知 具有 个边 的 多 边形 的 节 点 坐标可


o 。 , 《

表示为 (
c o s 2 7i/n ,
s i n 2 7 r/ ?
) ,

c o s 4 7i /? ,
s i n 4 7r/?
) ,
. . .
和 (


0) , 然后 可在 局 部坐标 系 中 定义 该


单元每个节 点 处 的 形 函 数值 然后任 笛 卡 尔 坐 标 系 中 的 多 边 形 单 元 均 可 通 过 等参 形 函


数 ^ 转换成局 部坐标 系 下相 应 的 标准单元 给出


图 了 五边形单元 的 转换示意 图


3 . 5 



)  (
d)

图 3 4 .
多 边形标准单 元形 式 ?



a) 三角 形 ,

b) 四 边形 ,



五 边形 ,

d) 六边形


F g 4  C an o n i c a e l e m e n t s  fo r
p o l yg o n a)  tr
i an g l e b ) q u ad r a n g e an d  ( d )
i . 3 . l 

( , ( 

, (
c)
 p e nt a g o n ,  

hex ago n

44
- 



大 连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  I —
^ 又


图 3 . 5 多 边形单 元等 参 映射


F g
i . 3 . 5  I s o p a r a m e t r c  m a p p n g  fo r p o y g o n  e
i i

l l e m e nt

3 . 3 复 杂 多 面 体 比 例 边 界有 限 单 元 构 造

3 . 3 . 1 边 界面 类型

本 章 采 用 多 边形平均值形 函 数 替换平面 四边形等参单元插值边界面 , 与传统




S FB EM 相比 ,
本 章 发展 的 方 法提供 了 更 丰 富 的 单元 类 型 ( 详见 图 3 . 7 ) , 且具有更好的

通用 性和 高 效性 ; 例如 , 当 某 个边 界 面单元 的 边数超过 4 时 ,
传 统 的 方法 必 须进 行 二 次


处理 以满足等参单元 的 要求 ( 传统等参单元要求为三 角 形和 四 边形 ) ; 因此 , 必然 引 入

更 多 的 节 点 和 边 界面单 元 从 而 增 加 数值计算代价 图 , , 3 . 6 给出 了 两种方法 的特 点对 比 



45
- 



基 于 比 例 边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 方法 及 应 用 


#Q^
 复 杂 多 面 体  ^ 分I 单 元




: : ]=


拆分 多 边 形和 四 无 需 处 理


分树 


当前 S B FEM 提 出 的 S B FEM

PS




 
 
   

 I



1 
? ? r
o 〇〇 !




— —










 I
  唯 

山 ^


 ̄  ̄


 ̄  ̄

^ T 口 I p
^y M UJ u  m  u u



f l ( l }




 

   
、 ;


r 」 i


I i


|  (

)  (
b)  (

)  (
d)
 ]



)  (
b)  (

)  (

 

悬a
悬挂点
 插 入 点 分 割 线  
? ■ ?

!  _

丨 亨 

Z v v



 更简单
通用 性差 丨




 更灵 活
增 加 额外 点 丨



H Mf t M  更 通 用 i j
丨 _ _ 

图 3 6 .
两 种 方法 中 处 理 多 边形边 界面 单 元 的 典 型 方 案 比 较 :
⑷ 五边形 ,
㈨ 六边


形 ,



七边形 ,

d) 八边 形


F g i . 3 . 6  C o mp ar i s o no f  t h e 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 s t r a t e g i e s  fo r m a n a g i n g
p
o l y g o n a l b o u n d ar y


 

e l e m e n t s  i n  tw o  m eth o d a) p e nt ag o n b ) hex ago n c )h e an d d )  o c t a g on


(  , ( , ( p t ag o n ,  (

46
- 



大 连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Q0
 复 杂 多 面 体 八 分 树 单 元




vZ


… … _



当前 SBF EM

提出 的

S B FEM




 ! 传 统 的 等参单元 丨 |  !


多 边形 等参单元 i  

 
I J



' 


 ?




| 丨

丨 B

 4 —

 ,


形 五边形 六
, ,
I  

r n :

 I

边形 七边形等
, : 

V V


!   「古 元 罾 :



有 局 限 性  无 限 制 ; ;



灵 活 性和 通用 性  灵 活 性 和 通用 性 强 ;



L 
! 


图 3 . 7 边界面 多 边形等参单元插值优势


F g
i . 3 . 7  I n t e r p o a t o n  a dv a n t a g e s  o f p o y g o n a
l i

l l i s o p ar a m e t r i c  e e m e n t s  o n  b o u n d a r y  s u r fa c e s
l 

表 3 . 1 处理 复杂 多 面体 单 元 时增 加 的 节 点 和 面数 比较


T ab l e3 . 1 C o m par
i son s  o f n o d e s  a n d  fa c e s  i n c r e a s e d  n
 i
 p r o c e s s n g c om p e x  p o y e dro n
i l h 
 l

e l em e nts

五 边 形 六 边 形  七 边 形  八 边 形




传 统 方 法 5  2 或 5  4 4
面数


提 出 方 法 1 1 1 

增 加 面 数 - -

 4 1
或 4  3  3

传 统 方 法 6  6 或 7  7  9
节点


提 出 方 法 5 6 7 

增 加 点 数 - -

 0 1
或 1  0 0

显然 ,
本章发展 的 S B F EM 无需对 多 边形边界面单元进行 二 次处理 ,
使边界 多 边形

单元可 以像传 统平 面等参 单 元 样 方便 的 使用 增强 了 灵活性 适用 性和 鲁棒性 可降




, 、 ,

47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分析 方 法 及 应 用 

低边界面单元和 自 由 度数量 , 从而 改进计算效 率 。 表 3 . 1 给出 了 两种方法在 处理多 面体




单 元 时 的 边 界面单 元 和 节 点 数量对 比 

3 3 2
. .
边界面 形 函 数 及偏 导 数

本节 重 点 介绍 些诸 如 形 函 数和 相 应偏 导 数 的 关键 方程 图 给出 了 个简单的


一 一

。 3 8

三维 多 面体单元示意 图 , 相 似 中 心 选在 单 元 的 几何 中 心 , 并用 O 表示 ,
需 满 足从边 界任


意 点 均 可直接看见该 中 心 点 的 要求 

不 同 于 传 统方法 , 在 本 节 改进 的 方 法 中 , 每 个 边 界 面 单 元 的 域 内 插 值通 过平 均 值 多


边形在局 部坐标系 (
心 合 ,
) 中 定义的形 函 数 # 实现 , 则 (
仏石 ) 可称 为 比例 边界坐标 


单元域 内 的 节 点 坐 标可表示为式 ( 3 . 4 ) 

x(
^ 2 )

 ^ ( ^ 2 )


y( ^ 2 )

 ^ M y (
3 4 .




匕 )

 #(? 2 )


式中 , x ,
y , 和 z 边界单元 的 节 点 坐标 向 量 , 边界单元域 内 节 点 通过插值获得后 

则 多 面体 中 的任 锥体 单 元 可 通过连接相 似 中 心 〇 奂 夕。 和 边界 节 点 的 无 维度 径 向



( , , 。 )

坐标 { 缩放边 界面来准 确 描 述 ; 该 径 向 坐标在 比 例 中 心 处取值 〇 , 在边界面节 点 出 取值




则 多 面体单元域 内 任 点 的 值可 通过边 界面插值和 无维度 的 比例 系 数 联合求得

1 。
( 

具体 由 式 ( 3 . 5 ) 计算 ; 式中 ( 己 仏 扮被称作 三维 域 内 的 比 例 边界坐标 ,
从笛卡 尔 坐标系

( h 幻 转 换 为 局 部 坐 标 系 仏

汾则 称为 比例 边界转换 


 ^ ( f i
. C2 )
x+ ^


y( ^ 2 )

 ^ ^ ( 2 ) y + y〇  (
3 . 5


z(i ,
^ 2 )

 ^ ( ( 1
, (2 )
z  +z



4 8





大 连理工 大学博 士 学位 论 文 







图 3 . 8 三维 多 面体单 元等 参 映射示意 及 比例 中 心位置




i
C 

F g
i . 3 . 8 S c a l i n gc e n t r e0 a n d i s op aram et r i cm a
pp
i ng

i nat h r e e d m -

i ens i ona l

p
o yh e d
l r a 

s ca l e db o u n d a r ye l e m e nt

本节提 出 方法也采用 等参映射 ,


即 局 部坐标系 和 整体坐标系均

采用 相 同 的 形 函 数进行插值 为 了 求解 多 边形形 函 数在 物理坐标 系 。 x Kx w xy x , ,


) 下的偏


导 数 首 先应 获得雅 各 比 转换矩 阵 人 随后 偏 导 数 则 可表 示 为 弋 '%
1 1


, , 

其 中 \ 表示对参考坐标 系 的 梯度矩 阵 ; 代入相应变量 ,


最终 可 获得雅 各 比 矩 阵 的 表达式 




x(
^ H  ^ 2 ) )
Z{
2 )


人 d ( ) ]

成 , ^ 山 ,
M m z(
d ) ,
( ,  (
3 . 6 a 

Jm ^ =
x( y
^ z
^ + y( z
^ x z
0+z v x
0 6b)
-  ̄ -



( ^ 2 ) \ ,
2 2
) ,
 A ,


i2
y .
^ ,


形 函 数 偏 导 数 可 表示 为 式 ( 3 . 7 ) 

x(
K U 乂 2



■ KH )
, ,
= i ( H )

f ,
y  (
3 . 7 a )

MU )



49 



基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细 化 分析方法 及 应 用 

x(
H )
/  2

* ^ ( K 2 ) ,
f2


y( ^h 2 

^a ^
h 2
y  (
3 - 7b)

Z(
H )
,2

* ^ ( K 2 ) f
2 ,


雅各 比 矩 阵也可简 约 表示 如 式 ( 3 . 8 ) 


J U 2 )]

 [
Xy Z
]  (
3 . 8


将 形 函 数对 参考 坐 标 系 的 偏 导 数定 义为 iJ ) n , 可表示为 式 ( 3 . 9 ) 

LDu =
 (
3 . 9)

S B FEM 径 向 位 移 函 数 是通 过解析方程获得 的 , 具有更 高 的 精度 。 理论推导 中 ,





假设沿着 连接 相 似 中 心 和 边 界 节 点 的 径 向 线 上 存在 个径 向 位移插值 函 数 则该


, 《 ( ^) ;

位移场在边界上 的 值便可表示为 ? {


) }

糾 ,
即 是节 点 位移 场 , 可通过 求解平 衡 方程


获得 得到 节 点 位移场后 边界面域 内 任 点 的 位移均 可通过 多 边形平 均 值形 函 数插值


; ,

求得 

对三维 问 题来说 锥体 内 任 点 0T 仏 石 的 位 移 场 则 可 通 过 径 向 位 移 函 数 插值



, )

求解 可用 式 计算 其中 是 个维度 为 3 x3 的单位矩 阵 身 





, ( 3 . 1 0 ) ; ,

/ 1 ,
2 3

《)

标准等参 圆 中 定 义 的 节 点插值 函 数 由 于 其详细 的 表达式较为冗 长 这里不作 展开介绍 , , 




 (
3 . 1 〇a



 (
3 . 1 0b


3 3 3
. .
复杂 多 面体单 元形 函 数

以径 向 节点位移形 函 数 《(〇 为未知 量 , 通过伽 辽 金加 权 余量法来推 导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方程 , 根据 文 献 [ ]

可 得 到 平 衡方程如 式 ( 3 . 1 1 ) 所示 

E 〇 eu (
^+ (
2E

+ El -

E^ u {
^ 4
+ {
El -

E 2 )
u( 4) + 
 F ( ^) 

 0  (
3 . 1 1


5 0 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文 

其 中 系 数矩阵 五 0 , 及 五 为 中 间 变量

2 ,
仅 与 单元几何形状和 材料 属 性有 关 ,
并且在 每个


离 散 的 多 面体 边 界 面 单 元 内 求 得 , 通过组 装 获 得 ;
F (《) 为荷载 向 量 ,
本节 中 仅考虑体力


荷载 ,
则 方程可 重 写 为 式 ( 3 . 1 2 ) 

E〇 ^ )
44  H 2E 〇
+  E[ -

E^u
^ HE  I

E 2 )
u ^ )

 0  (
3 . 1 2)

其 中 系 数矩阵和 质 量矩阵可通过 式 ( 3 . 1 3 ) 计算 

+ 1 + 

£ 0

 J J
^ |
7m

^ 2 (
3 . 1 3 a)


1 

E ^ \ \
- -
B DB J

2 ,

m \

^ 2 (
3 . 1 3 b)

1 

+  U 

E^
WB l
DB ^ J ^ d
^ (
3 . 1 3c


i 

+ i + 


M 0

p ^ ^r J m d ^ 2 (
3 . 1 3 d)


\ \

- -

I 

戽 =
 (
3 . 1 3 e


尽 (
3 . 1 3f


式中 及 ,
52 为应变位移转换矩 阵 可通 过 多 边形形 函 数 # 和 雅各 比 矩 阵求得 , , 6 ,





2 3 , 

可详见文献 为材料本构矩 阵
226]

,  /) 

多 面 体 数 值 积 分 可通 过将 标准 等 参 坐标 系 中 的 正 多 边 形 单 元 子 分 为 三 角 形 , 然后在


每个三 角 形域 内 采用 标准 的 求积法则 进行积 分计算 ; 本节对正 多 边形 的 子 分 ,
仅仅是为


了 实现数值积 分 的 的 图 给出 了 个简单 的示 意说 明 其中 中 的线


目 ;
3 . 9 ,

性 三 角 形 单 元插 值 函 数 

5 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及 应 用 

_

識 :










3 . 9 三维 多 面体 单元数值积分示意 图




F g i . 3 . 9 N u m e r i ca  l i n t e g r a t o n  n  a  t hr e e
i i

d m ens ona
i i l

p
o yh e d r a
l l s ca l ed

b o un d ar e m e nt
ye l 

式 ( 3 . 1 2 ) 是矩 阵形式 的 线性二 阶齐次常微分方程 ( O DE ) ,


其 中 的 未知 量为径 向

位移插值 函 数 《( <

〇 ,
即 是该方程 的 解析解 。 方程 的 详细 求解 推 导 过 程参 见相 关 文 献 ,



节重点介绍 些关键步骤 首 先 引 入包含径 向 位移 函 数 和节点力 向量 的矩阵变


量 太⑷ , 详见式 ( 3 . 1 4 ) 

則 (
3 . 1 4


则 原 方程可 降 阶 为 阶常微分方程 见式

, ( 3 . 1 5 ) 

^X ( 〇 ZX ( ^ 

3 5

. 1
) ( 


式中 Z 为 H am i l t on 矩阵 通过组装 系 数矩 阵 , £ ,

/

 0 ,




和单位矩阵 J 获得 见 式 , ( 3 . 丨 6 ) 。

E E Q 5 I E

- -





3 . 1 6


E E E El  £ 五
] 1


+ -


 0 5 /)



2 , 0 丨 0

5 2
- 



大 连 理 工 大 学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采用 特征值分解技 术 ,
则 Z 矩 阵可通过标准 的 特征值方程求得 ,
见式 ( 3 . 1 7 ) 



WA  W A


叫 =

[ 叫 (
3 . 1 7)

式 中 & 是 由 特征值实部组成 的 对 角 矩 阵 ,
^ 分别 为节 点 位移 向 量和 节 点 力 向

量 ,
维度取 决于 表面单元 的 自 由 度数 。 对有 限域 多 面体 单元 ,
其径 向 插值 函 数和 内 力 向

量 可表示 为式 ( 3 . 1 8 ) 。


 (
3 . 1 8 a)

3 . 1 8 b)
( 

将式 ( 3 . 1 8 ) 代入式 ( 3 . 1 0 ) , 可求得采用 边 界节 点 位移 向 量 《6 表示 的 多 面体单元 的



位移场 函 数 《 4 ,  6 )

计算见式 ( 3 . 1 9 ) 

〇 5 + S"
^ ^ ^r V >

M( ^ =
3 9)
^ ^ , )
 (
( ^ 2 ) ; i (
. 1

到此 , 基 于 比例 边 界有 限 单 元 的 多 面 体单元形 函 数 可 写 为式 ( 3 20 . ) 

W M
以 不 HX V: 

0 >
( ,
) ( (
3 . 2 0)

单元刚度矩阵 反 也可通过式 ( 3 . 1 8 ) 计算得式 ( 3 2 . 1 ) 



K 


yfq Y: 3 2
 . 1
 ( 

从上述不难看 出 , 只 要 求 出 多 边 形插值 函 数 , 则 多 面体单元 的 形 函 数可 以很容 易 求




得 且 本节提 出 的 方法 只 需 要计 算 出 高斯 点 处 多 边形插值 函 数 及其偏 导 数 的 数值 即 可
, , 

大幅 降低 了 计 算和 程序 实 现难度 

为 了 方便和 简 化编 程 工 作 本节采用 外 部 的 , M A T L AB 程序 计算 多 边形插值 函 数




及其偏导数 在 高斯 点 处 的 数值 , 然后 作 为 常量输入 到 主程序 中 , 应用 计算 多 面体


单元 的 系 数矩 阵 、 形函数 和单元刚度矩阵 反 , 这样 显 著 降低 了 计算量和 程序


实现难度 ; 与 多 面体有 限 元相 比 , 基于 S BFEM 提 出 的 多 面体单元不 需 要构造 复 杂 的 形


函 数表达式和 数值积 分模式 , 可较 好 地 改 善 求解 效 率 

为 了 给后 续研 宄 者提供 定 的 参考 本节将列 出 部分 多 边形插值 函 数及 其偏 导 数在




高斯 点 处 的 计算值 以 个 凸 五边形 单元为例 其节点坐标 保留 位小数 如下


。 , ( 4 ) 


0 . 3 090, 0 95
. 1 1
) ,

0 8090


0 5 87 8)

, (

0 8 09 0 ,

0 5 878).
, (
0 3 090

, 

0 95. 1 1
) , (


0) 。
所取 高斯 点

的平均 值坐标列 于表 图 给出 了 代表 点 的示意 将点 




3 . 2 , 3 . 1 0 p( 0 . 2 1 8 2 0 ,
. 丨 585 )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法 及 应 用 

为 个 内 点 并 与 五 个 节 点 相 连 便 可 将 该 多 边形 子 分 为 五 个 三 角 形 域 代 入 己 知 信 息

, , 。 

便 可求得 该 多 边形 在 各个 高斯 点 处 的 插值 函 数和 偏 导 数值 ,
列 于表 3 . 3 和表 3 . 4 


^2






图 3 . 1 0 单元 内 部 点 的 平均 值坐标示意


F g
i . 3 . 1 0  M e an -

v a l u e  c o o r d i n at e s  at p o i n t p  i n p o l yg o n  e l e m e nt



表 3 . 2 高 斯 点 的 平均 值坐标 值 保 留 (
4 位小数 

T ab l e3 2
.  M e an -

v a l u e  c o o r d i n at e s  o f t h e  e v a l u a t e d p o i n t s  ( 4 d i g i t p r e c



i s i on)

坐 标 1  2 3 4 5

0 7 . 1 82 0 . 2 1 82 0 . 3 72 7 0 . 07 1 2 0 0 8 3 3

 -

(2 0 . 1 5 85 0 . 1 585 0 . 6 3 40 0 . 7320 0 . 2565






6  7 8 9 1 0

J

0 48 78
.  -

0 6 7 42
.  -

0 2697
.  -

0 6 742 .  -

0 4878


0 5 5 04
. 0 . 293 9 0 . 0000  -

0 293 9 .  -

0 5 5 04
. 



S n 1 2  1 3  1 4 1 5

J

0 083 3
. 0 . 07 1 2 0 . 3 72 7 0 . 2 1 82 0 . 7 1 82

^2 

0 25 65
.  -

0 7 3 2 0

0 63 4 0
.  -

0 . 1 585  -

0 . 1 5 85

5 4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文 

表 3 . 3 高斯 点 处各节 点 的 平 均 值插 值 函 数值 保 留 (
4 位小数 

T ab l e3 . 3 V a l u e  o f t h e  m e a n v a l u e  s h a p e  f un c t i o n  a t


 t h e  e v a u at e d p o n t s  ( 4 d g



i i t
 p r e c i s i on )

点 '

 A B C D E





1 0 . 2200 0 . 02 6 8 0 02 3 9 . 0 . 05 5 1 0 . 674 

2 0 2 9 3 6 . 0 . 1 5 0 1 0 . 1 1 26 0 . 1 50 1 0 . 293 6

3 0 . 674 1 0 . 05 5 1 0 . 02 3 9 0 . 02 6 8 0 . 22 00

4 0 6 7 4 . 1 0 . 2200 0 . 02 6 8 0 . 023 9 0 . 05 5 

5 0 . 2 93 6 0 . 2 93 6 0 . 1 5 0 1 0 . 1 1 26 0 . 1 5 0 

6 0 . 2200 0 . 674 1 0 . 05 5 1 0 . 023 9 0 . 02 6 8



7 0 . 0 1 57 0 . 72 8 3 0 . 23 93 0 . 00 8 9 0 . 0079

8 0 . 1 50 1 0 . 293 6 0 . 293 6 0 . 1 50 1 0 . 1 1 26

9 0 . 0089 0 . 23 93 0 . 72 8 3 0 . 0 1 5 7 0 . 00 7 9

1 0 0 . 02 3 9 0 . 05 5 1 0 . 674 1 0 . 2200 0 . 026 8



1 1 0 . 1 1 26 0 . 1 5 0 1 0 . 293 6 0 . 2 93 6 0 . 1 5 0 

1 2 0 . 02 3 9 0 . 02 6 8 0 . 2200 0 . 6 74 1 0 . 05 5 

1 3 0 . 02 68 0 . 02 3 9 0 . 05 5 1 0 . 6 74 1 0 . 22 00

1 4 0 . 1 50 1 0 . 1 1 26 0 . 1 5 0 1 0 . 2 93 6 0 . 293 6

1 5 0 . 05 5 1 0 . 02 3 9 0 . 026 8 0 . 2200 0 . 674 



表 3 4 .
所取 高斯 点 各个节 点 的偏导 数值 保 留 (
4 位小数 

Ta b l e3 4 .  Va l u e so f  t h e  d e r i v a t v e s  a t  t h e  e v a u at e d p o n t s  ( 4 d g
i l


i i t
 p re c i s i on)


M A  B  C  D  E
J V0 .

. 2200 0 . 026 8 0 . 02 3 9 0 . 055 1 0 . 674 



1  LD u -

0 3 0 6 4

0 . 1 686  -

0 . 1 4 44 0 -

. 3 2 1 4 0 9 4 0 8

 .

d JV .


d^  0 723 8
.  -

0 0 7 2 4 0 0 8 0 9

.  -

0 3 2 2 4

0 248 0
.

0 2 9 3 6 0
. . 1 5 0 1 0 . 1 1 26 0 . 1 5 0 1 0 . 29 3 6

2  L D u  d JV .


d^  0 040 8
.  -

0 3 42
. 1  -

0 2 . 1 1 0 -

0 0402 . 0 . 5 5 24

dJV 0 0 6 8 9 0  4 6 6 0


d^
2 0 . 5 676 .

. 1 533

0 . 3

. 1 3 66

5 5





基 于 比 例 边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及 应 用 

续表


 ̄ 

M WM  A  B  C  D  I
JV -

0 .
6 74 1 0 . 05 5 1 0 . 02 3 9 0 . 026 8 0 . 2200


3  L D u  d JATj d k 0 . 0 548  -

0 40 6 0

0 . 1 2 1 6  -

0 . 1 2 09 0 . 5 93 6

dJ r 4 0 2 0 6 0  
\ .


d^
2 0 . 97 1


0 . 1 1 23 -

0 . 1 3 80

0 5 . 1 5 

yV  0 .
. 674 1 0 . 2 2 0 0 0 0 2 6 8 0 0 2 3 9 0 0 5
. . . 5 

4 LD u  0 . 5 2 6 6 0 7 8 3 0 0 0 -

. . 1 68 0 . 0 3 23 0 . 2073

dJV
j d^  0 8 8  0 0678  0 827  0 623  0 405 


- - - -

. 1 1 . . 1 . 1 .

0 2 9 3 6 0 2 9 3 6
. . 0 . 1 50 1 0 . 1 1 26 0 . 1 50 

5  L D u  d JVj d ^  0 . 3 006  -

0 5 272
.  -
0 . 1 7 1 2 0 . 0 8 06 0 . 3 1 72

0 4 8 3 2 0 2
. . 1 42 0 3 04 0 0 24 8 0 0



. 1 45 3

^ 0 2200
. 0 . 6 74 1 0 . 055 1 0 . 023 9 0 . 026 8

6  LD u  0 6733 .  -

0 9069
. 0 . 0705 0 . 0 6 9 3 0 0 9 3 8

 .

0 40 54 . 0 . 3 523  -

0 449 8 .  -

0 . 1 5 03 -

0 . 1 5 77

^ 0 0 . 1 5 7 0 . 72 8 3 0 . 2 3 9 3 0 0 0 8 9 0 0 0 7 9


. .

7  L D u  d JATj d ^ 0 . 3 92 5 -

0 54 . 1 5  -
0 . 2 3 9 9 0 2 0 6 . 1 0 . 1 82 9

d JV d^ 0   0 0 0 9 5
j 2 0 . 0 1 54 . 8293 -
0 83 . 1 6


0 003 7

 .

0 . 1 50 1 0 . 2 9 3 6 0 2 9 3 6 0 . . 1 5 0 1 0 . 1 1 26

8  LD u 0 2 3 6 2 0 3 6 6 6 0 3 6 6 6 0 2 3 6 2 0 2 6 0 8

. 
 -

. . .

d JV 0   0 2 5 6 8 0 0 0 0 0


d^
2 0 . 25 68 . 43 52

0 43 5 2.

. 
 .

yV  0 .

. 008 9 0 . 2 3 9 3 0 7 2 8 3 0 0 . . 1 57 0 . 0079

9  LD u  0 206 . 1  -

0 23 99
.  -

0 54 . 1 5 0 . 3 925 0 . 1 8 29

d ^r .



^ 0 . 0095 0 . 83 1 6  -

0 8293 .  -

0 0 . 1 54 0 . 003 7


% 0 .

. 02 3 9 0 . 05 5 1 0 . 674 1 0 . 22 0 0 0 0 2 6 8

 .

1 0  L D u  5 JV :


^  0 0693 . 0 . 0705  -

0 9069 . 0 . 67 3 3 0 . 093 8

0 . 1 5 03 0 . 4 4 9 8 0 3 5 23 0 4 0 5 4 0


. . 1 5 77

5 6
- 



大 连理 工 大 学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续表


^  W&  A  B  C  D  E
0 . 1 1 2 6 0 . 1 50 1 0 . 2 9 3 6 0 2 9 3 6 0 . . 1 50 

1 1  L D u  d JATj d k  0 0806
.  -

0 . 1 7 1 2 0

. 5 272 0 . 3 006 0 . 3 1 72

0 248 0
. 0 . 3 040  -

0 2 . 1 4 2 0 4 8 3 2 0

. . 1 453

^ 0 02 3 9
. 0 . 0268 0 . 2 2 0 0 0 6 7 4 . 1 0 . 055 

1 2  LD u 0 0 3 2 3 0 0
. . 1 6 8 0 7 8 3 0 -


0 . 5266 0 . 2 073

d JV 6 2 3 0 0 0 6 7 8 0 8 0


d^
2 0 . 1 . 1 8 27 .

. 1 8 1 . 40 5 

0 02 6 8
. 0 . 02 3 9 0 . 05 5 1 0 . 6 74 1 0 . 22 0 0

1 3  LD u -

0 . 1 2 0 9 0 -

. 1 2 1 6  -

0 4060 . 0 . 0 5 4 8 0 5 9 3 6

 .

0 . 1 3 8 0 0 . 1 1 23 0 .
2 06 0 0 9 7 -

. 1 4 0 5 . 1 5 

^ 0 . 1 5 0 1 0 . 1 1 26 0 . 1 50 1 0 . 293 6 0 . 2936

1 4 LD u  d yV j d ^  .

0 040 2 .  -

0 2 . 1 1 0 -

0 3 42 . 1 0 .
04 0 8 0 5 5 2 4

 .

dJ T 0   0
\ .


d^
2 0 . 3 46 6 . 1 53 3

0 068 9 .

0 5 676
. . 1 3 66

^ 0 05 5 . 1 0 . 02 3 9 0 . 02 6 8 0 . 2200 0 . 6 74 

1 5  L D u -

0 32 . 1 4 0 -

. 1 4 44 0 -

. 1 686  -

0 3 064
. 0 . 940 8

d JV d^ 0 0  0

/ 2 0 . 3 224 . 0 8 09 . 0 7 24 -

0 7238
. . 248 0

如前所述 , 通过特征 值 分解 技术 , 可求得径 向 解析 的 位移插值 函 数 《 (〇 ,


将其代入

文 献给 出 的 应变场 公 式 ,
可推 导 出 多 面体单元 的 应变表达 式 ,
见式 ( 3 . 22 ) 


+ 5"

啦 H

耳 〇 5)
= -

, ) 


( \   \

3 22.






+ ,



采用 胡 克 定律 ,
则 可求得相应 的 应 力 场表达式 ,
见式 ( 3 . 23 ) 

<r  =  Ds  (
3 23.



式中 D 为材料本构 矩阵 ,
将其代入式 ( 3 . 22 ) ,
则 可顺利解 出 单元 的应力场 分布 

57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及 应 用 

3 . 4 精度验证

本节详细介绍 采用 改进 的 多 面体 S B FEM 分析 的数值算例情况 , 主 要 分三 部分 :





个算例 采用 V oro n o 法离 散 的 多 面体单元研 究 了 受 剪切 荷 载作 用 下 的 悬 臂 梁 弯 曲 情


一 一

况 ; 第 二个算例 分析 了 纯扭荷 载 的 作 用 ; 第 三采 用 八 分 树 网 格 进行 了 不 同 结 构 的 分析 

3 . 4 . 1  V o ron o i
法 离散 网 格

( 1 ) 悬臂梁构件 剪切弯 曲 荷载

 -

如图 3 . 1 1
所示 , 问 题计算域定 义在 (













〇 ,
/ 1

) 的 尺 空间 ,
荷载为作用 在



端部 面上 的 常量恒荷载 向 量 文献 给出 了 理论解 的 计算 公 式
2 2 7]
自 由 S 

[
0 , 

F ,
〇] ,



本节算例 中 , 悬 臂梁 的 长度为 1 0 ,
端部剪切荷载定义为 0 . 1 ,
假定材料 为均质

各向 同性 ,
弹 性模 量 五 =
 25 ,
泊松 比 》

 0 3
. 

A M 

图 3 . 1 1 矩形截面悬 臂 梁示 意 图

F g i . 3 . 1 1  C an t i l e v e rb e amw i t har e c t an gu arc r o s ss e c t o no f w d t h2 aa n dh e g h t2 b
l 
 i  i i

该悬臂梁 坐标等于 的 端采用 刚 性约 束 通过在 另 端施加 剪 切 荷 载 以 模拟




一 一

z 0 , ,

弯 曲 过程 采用 复杂 多 面体单元类型进行 离 散 共划 分 了 四 个不 同 密度 的 网 格 见 图
。 , ,
3 . 1 2 

图 给出 了 其中 个 网 格密度 的 剖视 图 和 多 面体代表单元 表 列 出 了 不同划分




3 . 1 3 , 3 . 5

密度 的 单元数 、 节点 数和 单元面数信 息 

5 8
- 



大连理工 大学 博 士学位论文 

%%


F g i
%%

 . 3

. 1 2
3 .

F o u r
1 2 四 种 不 同 网格密度 的 多 面体单元离散示意
l eve l so



 po y
l hedra l
g
r i dre f n e m e n td
i i s c ret i z at o n
i 

纖#

 图 3 . 1 3 

种 多面体 网 格离散密度 :



代表 多 面体单元 ,

b) 剖视图


F g
i . 3 . 1 3 O n e l e v e lo f  ap o y h e d r a
l l

g
r i d :

(
a )s o m er e p r e s e n t a t v e i
p
o y h e d r o n sa n d( b )a
l 

c u t a w a yv i ew

图 3 . 1 4 展示了 四 种不 同 网 格密度下 ,
计算所得 的 _


向位移 ; 不难看 出 , 四 种划分

方 案 的 变形 模 式 保 持 高度 致 其 中 离散最密 的 方案 计算 结 果 最接近理 论近似值 




, , 。

3 . 5 列 出 了 不 同 计算方案 下 ;

向 位移与理论值间 的相对误差 ; 其中 《 为实际计算值 

为理论近似值 , 可根据 文 献在 点 (
0 ,


1 0) 处计算得最大值 -

1 . 009 ,
从表 中 可 以 看 出 ,
随宥

单元数量的增加 , 相 对误 差逐渐减 小 , 验证 了 本 章实现方法 的 合理性 



59





基 于 比 例 边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法 及 应 用 

表 3 . 5 不 同 计算方案 下 悬臂梁弯 曲 荷 载计算 的 相 对 误差值 保 留 (


3 位小数 

Tab l e3 . 5 R e l at i v e  e r r o r  fo r  a  b e a m  u n d e r  a  s h e a r  o a d  a t  d ffe r e n t  m e s h  e v e l i l l s


(

d g
i i 

prec i s i on)



 ̄  ̄  ̄

网 格方案 单元数 节点数 m 计算值 (


m) 理论值 误差


a) 9 1  4 4 0 5 2 8 -

1 . 03 7  -

1 . 009 0 . 02 


b) 2 3 6  1 2 3 2 1 4 6 5

1 . 02 4  -

1 . 009 0 . 0 1 



) 3 6 7  1 8 4 5 2 2 0 9 -

1 . 0 1 5  -

1 . 009 0 . 006


d)  8 4 2 4 3 9 4 5 2 3 3 -

1 . 0 1 0  -

1 . 009 0 . 00 




f 為

 图 3 . 1 4 剪 切 梁变形 图

, 云 图表示 方 向 位移 的大小


F g i . 3 . 1 4  S h e ar -

l o a d e d  b e a m  w i t h  a  d e fo r m e d  s h a p e .  Th ec o l o u r s  n d c at e  t h e
i 
 i

m agn i t u d eo f  t h ed i s



l ac em e n t nth e i
 ^ d

i r e ct i o n

( 2 ) 悬 臂 梁构件 纯扭荷载

 -

本节 重 复 了 上述算 例 但将端部荷载更改为纯扭 文 献 也 提供 了 该纯扭 问 题 的理


227
, ,
[ ]


论近似解 

图 3 . 1 5 给 出 了 不 同 网 格密度梁在扭矩作 用 下 , 该悬臂梁结构沿 ;

方 向 的 位移变形


图 ,
计算 的相对误差列 于表 3 . 6 ,
其 中 理论解可根据文献在 点 尸 1 ,


1 0 处 ,
计算得最


大值 -

0 . 1 04 。 同理 ,
误差 随 单元量 的增 加 而呈现逐渐 降低 的趋势 

60
- 



大连理工 大 学 博士 学位 论 文 

表 3 . 6 不 同 计 算方案 下 悬臂 梁扭矩荷 载计算 的 相 对误差值 保 留 (


3 位小数 

Tab l e3 . 6 R e l a t v e  e r r o r  fo r  a  b e a m  u n d e r  a  s h e a r  o a d  a t  d
i l i ffe r e n t m e s h e v e
l l s
(

d i
g i 

pre c i s i on )



网 格方案 单元数 节点数 面数 计算值 (


m) 理 论 值 误差 ( 丨
《 -

? 


7a ) 9 1  4 4 0 5 2 8 -

0 . 1 1 4 -

0 . 1 04 0 . 092


b)  2 3 6 1 232  1 4 6 5 -

0 . 1 0 8 -

0 . 1 04 0 . 036



)  3 67  1 845  2 2 0 9 -

0 . 1 0 5 -

0 . 1 0 4 0 0 . 1 


d )  8 4 2 4 3 9 4 5 2 3 3 -

0 . 1 0 4

0 . 1 04 0 . 004

与 常规标准 单元相 比 ,
本 章 实现 的 复 杂 多 面体单元技术广泛应用 于计算流体动力 学 

在三维建模 中 具有更好 的 灵活性 能提供 更 多 的 优 势 是 种值得推广 的 分 析方法


, , 

顧疆疆疆

 (
a )  (
b )  (
c )  (
d 

图 3 . 1 5 纯扭荷 载作 用 下 梁 的 变 形 图 , 云 图 表示沿 ;

方 向 的 位移


F i


. 3 . 1 5 P u r eb e a mt o r s i o nw i t h  a  d e fo n n e d  s h a
pe
.  T h ec o l o u r s n d c a t et h em a g n
i i i t u d eo f

h ed p a c e m e n t nt e
h d re ct on



t i s l i i i

3 . 4 2 .
八 分树离散网格

( 1 ) 悬臂梁构件


平均值 多 边形插值 函 数不仅 可用 于 般 多 面体 同 样 可用 于 带边节 点 的 八分树 离散


单元 ; 本节 将 采 用 八 分 树 离 散 单 元 ,
模拟相 同 的 悬 臂 梁算例 ,
以 验证提 出 方法在 八 分树


离 散 网 格 中 的可行 性和 正确 性 。 本 次 离 散共生成 20 5 6 个单元 , 3 02 3 个节点 ,
7 1 00 个边


界面单元 全局 的 网 格 图 见 图 另外图 给出 了 相应的 个剖视图 以 更清晰



3 . 1 6 ,
3 . 1 7 ,

地显 示 内 部 带 悬挂 点 的 八分树单元 

6 1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分 析 方 法 及 应用 

图 3 . 1 6 八 分树 离 散单 元 的 全局 视 图


F g i . 3 . 1 6 G l o b a l  d i s c r e t z at o n  o f i i  t h eb e amu s n
ga no c r e eg r d
i t 
 i

图 3 . 1 7 典型 八分树示意 图


) 




) 剖视图


嘯 ,

b)

带悬挂点 的 详 图




F g
i . 3 . 1 7 R e p re s en t a t v e  o c t r e e  m e s h n g  gr d
i i i :

(
a )c ut aw a
y v

i e w an d( b
) p a rt a
i l d et ai lw i t ha

h a n g n gn o d e
i 

图 3 . 1 8 给出 了 采 用 八 分 树 单 元 分 析 的 悬 臂 梁 结 构 在 剪 切 荷 载 和 纯扭荷 载作 用 下 的

变形 图 结 果 结 果 与 前述高度 致 相对误差分别 为 和 验证 了 提 出 方法在




。 ,
0 003. 0 004.

处理八分树 离 散单元 中 的 正 确 性 。 可 以看出 ,


相 对八分树离散 网 格 ,
V o ron o i
离散的 多

面体单元 具 有 更 多 的 节 点 用 于插值 , 故采用 较少 的 单元 即 可达到 较高 的模拟精度 



62
- 



大 连理工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 文 

0 ,0


q 0 06




a ) 
1 (
b 

图 3 . 1 8 八分树单元分析 的 变形 图 :


) 剪切荷载 ,

b) 纯扭荷载


F i

. 3 . 1 8  D e fo nn e d s ha
p ew i t ht h eo c t r e em e s h i ng
 gr d
i :

(
a )
i nas h e a r

l o a d e ds t at e a n d( b )

i na p u r e  t o r s o n s t a t e

 i

( 2 ) 兵马俑雕塑


该例 子 为底 部约 束 的 雕塑计算 , 本节模拟 了 自 重 作 用 下 的 结 构 反应 , 相关文件可在


地址 下载 假设材料参 数如 下 密度 弹性模量 泊松 比
228 3
1 1

。 :

>

 23 5 0 k
g/m ,
£ 

 0 05
. G pa , 


D  0 3 . 

F g i . 3 . 1 9

T h e 

11

 . 1 9

o c t r e ep o y h
兵马俑雕塑 的八分树单元离 散示意
l ed ra


l  m e s h o rt h eT e r ra C o

t t a W a rr i o rsm o d e 

6 3




基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析 方法及 应 用
 

八分树单元离散示 意见 图 模 型 的 具 体尺 寸 为 最大单元



3 . 1 9 , 260 X 1 200 X 2 9 5 mm ;

尺寸为 32 mm ,
最小 单元尺 寸 为 2mm , 总 的离散时间仅为 52 . 1 2 s 。 图 3 . 20 给 出 了 模型


内 部 的 单 元 尺 寸 过渡 和 局 部 八 分 树 单元 详 图 

表 3 . 7 给出 了 本 次 离 散兵 马 俑 模 型 的 单 元信 息 统计 ; 如表所示 ,
大量 的边界面单元


为 四 边形 表 明 离 散 单 元 中 大 部分 是六面 体或 正方体 单元 保证 了 离 散单 元 的 高 质 量性
, , 

秦 

I 图 3 . 20 八分树 单 元剖 视 图 和 局 部 详 图


F g i . 3 . 2 0 T h es e ct o n a i l  dr aw n g  a n d  p a rt a
i i l d etai l  of  t hem o d e l  w i t h  o c tr e e  m e s h

传 统 S BFEM 中

 

八分树 单元处理 

增加点

■ 单元

图 3 . 2 1
传统 S B FEM 中 带悬挂 点 的 八分树单元处理方案


F i
g . 3 . 2 1 T he s chema t i cd i a
gr a mo
f a no c t r e ee
 l e m e n t  w i t h h a n
g n gn o d e su s e d nt h e
i 
 i

t ra d i t i o na l S B FEM

6 4
- 


大连理工 大 学博 士学位 论 文 


改 进 后 SB FEM 中


八 分 树单 元 处 理






节 点 5 : 1


悬 挂 点 最终 单元 边界面 : 

图 3 . 22 改进的 S B FEM 中 带 悬挂 点 的 八分树单元处理




F i
g . 3 . 22 T h e s chem at i cd i a gr a m o f an o c t r e ee  l e m e n tw i t hh a n
g n gn o d e su s e d nt h e
i 
 i

m od f i i e dS B FEM

图 3 . 2 1
和图 3 . 22 给出 了 两种 方法对 边 界面悬 挂 节 点 的 处 理对 比 , 从中可 以看出 

本章提出 的改进 S B FEM 具有更简 洁通用 的优势 ,


表 3 . 8 两种 计算方法 的单 元节 点信 息


统计 其 中 传 统方法有
, 1 1 4708 个自 由度 , 3 5 5 5 66 个边界面单元 而 采用 改进 的 , S BFEM 

可分别 降低 %的 自 由 度和 %的边界面单元 定 程度 提 高 计 算 效 率 尤其对 大




1 8 3 9 . 5 3 , ,

规模 计算 问 题 ,
效果更为 明 显 

表 3 . 7 采用 传 统 S B F EM 的 兵 马 俑 雕塑八 分树模 型 信 息 统计


Tab l e3 . 7 T h e s t at i s t i c so f  t h eT e r r a

Cot t a W arr i o r sm o d e l u s i n gt h et r a d i t i o na l S B FEM




 ̄  ̄

边 界面形状 H 需增加节点 需增加边界面




三 角 形 5 6 ,
3 40   ̄ 二

四 边 形 4 4 0 ,
260  -  

五 边 形 3 6 ,
833 36 ,
8 3 3 2 7 7 0 2 8

 ,

六 边 形 1 0 3 84

 1 0 384

77 ,
685

七 边 形 1 4 8 0 7 6 7

八 边 形 1 9  1 9 8 6

总 和 - -

47 ,
236 355 ,
566

6 5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 方法 及 应 用 

表 3 . 8 两种 方法 的 八分树模 型 信 息 统计对 比

T ab l e3 . 8 A  f na i l c o m p ar
i s o no f  t h i s mode l u s i n g t h et w o m ethods

" " "

项 目 提出 S B FEM 传 统 SBFEM 减 少 量 减少百分 比 ( % 



单 元 1 6 1

3 83  1 6 1

3 8 3  0 〇

节 点 数2 1 5 ,
1  2 62
86 ,
422 47 ,
23 6  1 8 . 00

VS


面 数 5 4 3 ,
9 8 4 8 9 9 ,
5 5 0 3 5 5 ,
5 66 3 9 . 5 3

自 由 度 6 4 5 ,
5 5 8  7 87 ,
266  1 4 1

70 8  1 8 . 00

U -

x (
m) U -

y (
m) U -

z ( m)

60 〇 E -

〇 3
m 
00E

■
04 

1 00E

04  霜费


■

1 .

5 .
00 E -

0  3 -

5 . 8 0E

04 ^ 
7 . 8 0 E 04


4 00 E 0 3 46E

E 03


- -

06 03
- 1 .

1 .

  &14
E 0 %
3 00 3
  * 4E 03 

y 2
- -

4E 03

T .





- -

1 .

士

球域域


2 00 E 03
 _ 3

E 03

2 02

图 3 . 23 兵马 俑 雕塑分析整体位移分布 云 图


F g i . 3 . 23  Th e d i s tr i b ut o no f i  t h ed i s
p l ac e m e nt sa l on
g t hr e e  d i rect i o n s nth eo v e r a
i l l  mode 

图 3 . 23 给出 了 结构沿 x , _ y z ,
三个方 向 的位移分布云 图 ; 其中 ,
方 向 最大位移 出 现


在模 型 的 左 后方 , 反映 了 该结构在 自 重作用 下 , 将沿着 左 边产 生 后 倾 式 的 变 形模 式 

( 3 ) 核 电安全壳结构

本节 的 最后 个例 子是对 核 电 安全壳结构进行 了 重分析 结 构 材料仅 考虑 了 混




一 一

自 ,

凝土和 方 形地基 混凝土材 料参数 为 密度 杨 氏 弹性模量


。 :
p 

 2600 k
g/ m , £ 

 34 5 . Gpa 

泊松 比 方形地基 的 参数 为 密度 杨 氏 弹 性 模量 五 Gp a


u 

 0 25




? 1 890 k g /m ,

1 . 1 2 

泊松 比 给 出 了 结 构 的 几 何信 息 说 明 读 者 也 可参考 文 献 气 以获取结



f 〇 4 . 。
图 3 . 2 4 ,

构更详细 的描述 。 离散时 ,


最大单元尺寸设 定为 24m ,
最小 单元尺寸 为 0 3 8m

, 总共网

格划 分 耗 时 1 3 7 . 9 5 s 。 图 3 . 2 5 提供 了 模 型 的 剖 视 图 和 安 全 壳结 构 的 网 格 图 ,
表 3 . 9 和表


3 . 1 0 列 出 了 离 散 网 格详 细 的 统计信 息 

6 6




大 连理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钱 





\ 47 

' 1



 >  —
r ;
 _
, :




图 3 . 24 核 安全 壳结构 的 几何示 意 图

F g
i . 3 . 24 G e o m e t r
yo
f  t h en u c l e a rp o w e r
 p an
lts t ru c t u re

  
水箱

§ 


图 3 . 25 安 全壳 内 部 网 格和 水箱 局 部 详细 网 格 图


F g i . 3 . 2 5 M e s h  n i s i d et h ec o n t a n m e n tv e s
i s e a n dad e t a
l i l o f  t h ew a t e rt an k

67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分 析 方法 及 应 用 

表 3 . 9 采用 传 统 S FB E M 的 核 电 安全 壳结 构 八分树模 型 信 息 统 计


T ab l e3 9 . The st at i s t c s  o f
i  t h e nu c l e a r p o w e r p l a n t m o d e l  u s i n g

 


t he  tr adi t i on al  S B F E 


 ̄  ̄  ̄

边界面形状 il
f 需增加节 点 需增 加 边 界面


_

三角 形 8 2 ,
2 7 7  ̄  

四 边 形 8 7 6 ,
568  -  

五 边 形 2 9 ,
5 43 29 ,
5 43 2 0 8 9 42

 ,

六 边 形 2 ,
63 5 2 ,
63 5 18 ,
497

七 边 形 8  0  2 5

八 边 形 0 0 0

总 和  3 2 - -


1 7 8 4 90 ,34 8

表 3 . 1 0 两 种 方 法 的 八 分树模 型 信 息 统计对 比


T ab l e3 . 1 0 A f
i na  l c o m p ar
i s on  o f  t h i s  m o de l  u s i n
g 
t he t w o m eth o d s
 

项 目 提出 S B FEM 传 统 S B FE M 减 少 量 减少 百 分 比 ( % 

^   ̄ ^

单 元 3 0 4 ,
49 1 3 04 49 ,
1  0 〇

节 点 数 3 7 6 ,
539  408 ,
537 32 ,
1 78 7 . 88

VS


面 数 9 9 1

03 1  1

04 0 3 7 9  4 9 0 3 7 8
, ,
 47 . 1 

自 由 度 1

1 29 077 ,
 1

225 6 ,
1 1 96 ,
5 34 7 . 88

图 3 . 26 给出了沿 ;

向 分布 的 竖 向 沉 降 , 由 图可见 , 由 于设备孔 的 存在 , 位移分布


不 完全呈层状分布 。 为 了 观察结构 内 部 的结果 , 我们 沿 中 轴 线对 结 构 进行 了 剖 切 , 如图

3 . 27 所示 ,
本节给 出 了 结构 内 部沿 y 向 正 应力 的 分布效果 。 从上述云 图 中 可 以 看 出 ,



全 壳结 构 在进气 孔周 边相 对 比 较薄 弱 , 出 现 了 局 部 的 拉应力 分布 ; 类似 地 , 在设备孔处


容 易 出 现应力集 中 现象 , 该算例 中 ,
最 大 的 压 应力 即 出 现在 设 备孔周 围 

68
- 



大 连理工 大 学 博 士学 位 论文 

U -

_ y  (
m )

1 ^*1  ■ :


° 00




   — . _ 

F g i . 3 .
賓l


2 6 T h e  d i s
p l

a c e m e n ta
3 . 26


带八分树 网格的
o n gt h e  ^ d

i rec t i


哪猶 辟


向 位移分布云 图


| ^ 4嗎

o n  fo r  t h e  w h o e  m o d e
( p 阔糜 願 關
| | |


f 贈調 哪 ■命



l w i t ht h eo c t r e e
 gr d

 i

mm

Ww n 图 3 . 27 带 八分 树 网 格 的






3 9

0 0
E+0

E+0




y 向 正应力 分布云 图剖视图






F i

. 3 . 27 T h e  n o nn a l s t r e s sa l o n gt h e ^ d

i r ect i o n  fo r  h a f o f l   t h em o d e l w i t ht h eo c t r ee


g
r i 

69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及 应 用 

3 . 5 空 间 多 边形 界 面 单 元构造

3 . 5 . 1
设 置 界 面 单 元 的 必要性

( 1 ) 土 -

结构相 互作 用 的 界面单元

在面板坝结构 中 , 堆 石体 与 混凝土 面板 的 力 学 性质 存在 较 大差 异 ,
尤其是刚 度 ,


相 差千倍 因 此在这两种 材料 间 存在 定 范 围 的 不 同 力 学特性 的 区 域 需特定 的 单元技





术来合 理模拟 界面 单元是 种 功 能强大 的 工 具 被广泛用 于模拟土壤和 结 构 之 间 的 相




。 ,

对位移 文献
23Q 23 3
研究表 明 土 结 构 界面 的 特性对土 结 构 体系 的 整体 响 应 至 关重要

[ ] - -

。 , 

因此 ,
在 混凝土面 板 堆石 坝 的 数值 模拟 中 ,
界面 区 的模拟是必不可少 的 。 这些特定 区 域


位于堆石 体和 面板之 间 以 及岩石和面板之 间 等 。
另外 , 由 于面板通常是分块浇筑 ,
故在

面板与 面板之 间 需 设置竖缝 , 以 合理反 映 不 同 面板 间 的 滑动 、 错动现象 。 如图 3 . 28 




示 ,
本章面板的 宽度被设定为 7 . 5 m 和 1 5 m ,
实 际 的面板施工浇筑和 竖缝设置示意 可参


见图 3 . 28 

面 板 竖 缝

麵靈
I  :
為爾

混 凝 土 面 板 浇 筑 竖 缝 示 意

F g i . 3 .

28 S p a




28

l l
1  

竖缝 的 空 间 分布示 意


o c a t o n s  o f p e rp e n d s  ( v e rt


i ca l
 j

o nts )






. . 

八分树 网 格 的某些边界面为 多 边形 , 且 采 用 跨尺度 方 案建模 时 , 此类单元数量将增




力口 。 界面单 元设置在面板与 垫层 、 面板与 山 体 、 面板与 趾 板 、 垫层 与 山 体及面板与 面板


之间等 由于山 体 面板 坝体 垫层等 出 现 了 定 的 跨尺度 单 元 故 设置在 这些材料


, 、 、 、 ,

间 的 界面单元势 必会 出 现 多 边形 的情形 ,
超出 了 常规界面单元 的 适用 范围 ( 常规界面单

70
- 



大 连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元为三棱柱和六面体 ) 。 为 了 解 决面板坝跨尺度 分析 中 界面单元 的 求解 问 题 ,


本节基于


前述 的 平均值形 函 数技术 开发 了 种 空 间 多 边形三维 界面单元

, 

( 2 ) 黏弹性人工边 界单元


堆石坝体系 是 个多场 多 过程 多 因 素相互耦合 的 复杂系 统 其抗震 安全 问 题涵


、 、 ,

盖 多 学科交叉理论 、 多 重技术耦联 ,
随着计算技术和研 究水平 的发展 ,
大坝抗震性 能评

价取得 了 丰硕 的研 究成果 但仍有不 少 方面 需要 进 步研 宄和完善 如 何准确 反 映地震




, 。

波在无 限域 中 的 传播过程 与 大坝 相 互作 用 的 影 响 便 是 其 中 之 当前 在土石坝 的地震




。 ,

响应分析 中 , 主要采用 在截断边界添加黏弹性人工边界单元 ,


结合地震波输入 方法 ,


克 服传 统刚 性边 界 无法考 虑地 震波 行 波 效 应 的 影 响 ,
难 以 反映地震波 的 透射 、 吸收和 逸

散等特 点 , 从而影响坝体真实动 力 响应结果 。


本文在 高土 石坝 的 动 力 分析 中 采用 了 周 晨

光在 其研 究工 作 中 实现 的 地震波 动输入机制
234 ]



八分树技术 的 应用 使得在 大坝 的 动 力 分 析 中 出 现 了 黏弹性 空 间 多 边形 单元人工边




界单元 ,
如图 3 . 29 所示 。 这些单 元超 出 了 传 统基于等 参单元开 发 的 黏 弹性边 界单元 ( 


支持 空 间 三角 形 、
四 边形单 元 ) 的求解能力 ,
本节在 前 人研 宄 和 课题组软件平 台 的 基础


上 ,
采用 平均值插值 函 数 ,
开发 了 可 以 求解任意 空 间 多 边形 的 人工 边 界单 元 

圍 多边形单元


添膽界单 元

边 界越复杂 ,
多 面体单元越 多 

图 3 . 29 黏弹性边 界示意


F i
g . 3 . 29 S c h e m a t i cd i a
gr a m  o
f v
 i s c oe l a st i cb ou n d ary

7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法 及 应 用 

3 . 5 . 2 多边形界 面单 元构造

本 文采用 的 界面 单 元通常 由 两 片 完全 致 的 空 间 面组成 可简单称之为顶面和底面


, 

参见 图 3 . 3 0 ; 与 传 统有 限 单 元 类似 ,
采用 右手法则 来编排单元 的 节 点编 号 ,
本章开发 的

界面单元支持任 意 多 个 边 的 面 , 比传统 的 界面 单 元更加 灵活通用 ,


解 决 了 传 统 单 元形状


的 限制 问 题 

五边形 麵数

界面单 元
, 

!  右 手 法 则 


' '
、
an( ? / 2) + an( a 2
5     T x




 t
, 
/ 
)  

 Si 
u '



f 顶面和底面形状类型 ( 任意 多 边 形 

2  3  3
   0 3 

^ □ 0 0 〇

;  6


5  5
  6


图 3 . 3 0 任 意 多 边形 界 面 单 元示 意 说 明


F g i . 3 . 3 0 Exp l an a t i o no f arb  i tr ar
y  p o y g o n  n t e r fa c e  e
l i l e m ents

假 设节 点 位移 向 量 3 为 {
wv w 


其中 w , 
v 和 w 分 别代表 三个 方 向 的 位移 。 贝 jI

可 通过平 面 的 平均 值 形 函 数 计 算 出 任 意 界面 单 元 的 与 顶 面和 底 面相 关 的 节 点 位移 向 量 &

计算公式为式 ( 3 . 24 ) 

^=
[
^ 1  V ^ , 4  (
3 . 24


其中 V
// 为第 〖 个节 点 的 平均值形 函 数 ,
表 为第 / 个 节 点 沿 三个 方 向 的 位移 向 量 。 


部和 底 部 两个面 的 相对位移 向 量 可 计 算得 式 ( 3 . 2 5 ) 

72
- 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文 


P bo t o m e e

B 

d 

 S

d =
S (
3 . 25)

其 中 相 关变量可进 步展开为式 和式

( 3 . 26 ) ( 3 . 27 ) 


n om -om


e op om
B 2 6 )
 y/『 I  y/『 I  I I I

I 3


/ /
^ /
- - -



. . . .


. .


\ \


bot om t

^
b ot t o m
^
bo t t om
^
bo t t om 

 (
32 7


式中 / 为 3 x3 的 单位矩 阵 求得 。 矩 阵后 相 应 的 单元 刚 度矩 阵 即 可通 过式 , ( 3 . 28 

计算而得 

' '

e e
K 

B DB j \i
^ 2 (
3 . 2 8)


 \〇 \〇 \

式中 D 为材料本构 矩 阵 , ? / 为映射的雅各 比矩阵 



3 . 5 . 3 精度验证

( 1 ) 单个单元测试


图 3 . 3 1 给 出 了 本 次用 于程序验证 的 单个 界面 单元示 意 ; 首先采用 线 弹性本构 , 


行单元受力 分析计算 材料参 数定 义 如 下 法 向 压缩模量 切 向 剪切 模



。 :
匕 =
1 . 0x l 〇 P a/m ,

量 单 元上表面 受压缩荷 载 p 同 时 在 顶 面施加 剪切 荷 载






l . 〇x l 〇 P a/ m ;

1 0 0 kP a , 7;

1 

k P a 〇

该 问 题理论解可通过 式 ( 3 . 29 ) 计算而得 , 表 3 . 1 1 列 出 了 采用 提 出 方法计 算 而得 的



向和 向 位移 可以看出 与 理解解完 全 致

x y , , 


^ p / k

l . O x l O

m  (
3 . 2 9 a)

Sx =
Ts / k
s
^ . O x l O

m  (
3 . 2 9b)


下 面考察 弹塑性模 型 的 应用 采用 文献 中 对单 个 单元进行 的 循环加 载实验来



23 5 ,

验证提 出 单元 的 正确 性 。 具体参数定 义如 下 : 法 向 表面力 p S Z MPa ,


循环 剪 切 荷 载 乃




3 5
— -

35

1 5m m

通过 22 1 5 步 缓慢施 加 ,
采用 在文献 [
2 3 5 ,
2 3 6]
中 提 出 的 广 义塑性接触


面模型 来捕捉 界面单元 的 相 关属 性 ,
相应 的参数列 于表 3 . 1 2 

73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 及 应 用 

 卜 





图 3 . 3 1 用 于线 性和 弹 塑性分析 的 单 个 界 面 单元示 意


F g
i . 3 . 3 1  I n t e r fa c e  t e s t  fo r  l i n e are a s t l i c an de l ast o

p as
lt cb e h a v o r
i 
 i

表 3 . 1 1
线 弹性模 型 的 界面 单元计算 结 果


Tab l e3 . 1 1 Re s u l t so f  t h e  n t e r fa c e  t e s t  p e r fo r m e d  w
i i t h l i n e a re a s t l i c  m a t e r a l

4 4
节 点 & / l 〇 m 《 / l 〇 

5  1 . 0000000

1 . 0000000

6 1 . 000 0000  -

1 . 0000000

 0 0 0 0 0 0 0 0000000


7 1 . 1 .

8  1 . 0 0 0 0 0 0 0

1 . 0000000

表 3 . 1 2 广 义塑性界面单元模型 参数


T ab l e3 . 1 2 P ar a m e t e r so f  t he
g
ene ral i z ed
 p as
lt c  n t e r fa c e  m o d e
i i 

弹 性 模 量 临 界 状 态 颗 粒 破 坏


D s 〇 /k P a  Z) n 〇 / kP a  M  e c T〇  A a /k Pa
0 5
 b  c
1 000  1 5 00 0 . 8 8 0 . 4 0 0 9 . 1  2 2 4 0 . 06 3 . 

塑 性 方 向 塑 性 模 量 加 载 方 向

a ri  k // 〇/ kP a f  k  M h m 

0 65 . 0 . 2 0 . 5  8 5 0 0 2 0 . 6 0 . 65

给出 本章 研发 的 界面单元计算结 果与文 献 中 的 模拟结果对 比 两种计




2 3 3

图 3 . 3 2 了
1 1

算 方法吻 合 较好 , 验证 了 多 边形界面 单元用 于 弹塑性分析 的 可靠性 



74
- 



大连理工 大学 博士 学位 论 文 

2 0 00r


1 亡 介 介 ☆ 亡


00

1 5

7

 /
000






5 *
 -


0 0

/
  /

L i u  et  a !  1



猛 提 出 方法
J



捕〇
 i 
5 0 0




2 〇〇

40  -

3 0  -

20  -

1 0  0 1 0  2 0 3 0 4 0

切 向位移 / mm

图 3 . 3 2 剪切位移和剪切 力 间 的 关系


F i

. 3 . 32 R e l at i on s h i
p
b e tw e e nt h es h e a rd i s
p a c e m e n ta n ds h e ars t r e s so f
l  t h e  n t e r fa c e
i 

( 2 ) 滑块模 型验证

如图 所示 滑块结构 被放置于基础上 滑块与 基础 间 设置界 面 单元 以模




3 . 3 3 , , ,

拟滑块 的 滑动过程 本 算例 中 滑块和基础采用 线 弹性模 型 本构 滑块 密度 为 ;


。 1 2 5 0  k g/ m



弹性模量 E 24G 泊松 比取为 施加在滑块顶部 的 致荷载压 力 KN 





Pa , 0 . 1 63 ;
P =2 0 ,

滑块底 部施加 的 致推力 界面单元采用 理想 弹塑性模型 相应 的参数





X N


F 1 . 04 1 0  , ,

定义如 下 接 触 面 单 元 的 剪 切 强 度 戶0



: / Q j

1 . 2 1 0 P a/ m ,  /C n〇

2 4x . l 〇 P a/ m , . 5 

图 3 . 3 3 滑块结构 的 几何尺寸及 多 面体 网 格


F g i . 3 . 3 3 G eo m e t r
yan dp o y l h e d r o nm e s ho f s  l i d i n gb o c k
l

加 载过程 中 所有荷载均分 , 1 000 步缓慢施加 与 理 论解 的 结 果对 比绘制 于 阁 , 3 . 3 4 



从中 可 以看 出 , 加载过程 中 ,
多 边形接触面 单 元 的 剪切 合 力 逐渐接近 设 定 的 剪 切 强度 

A 点 的位移 也连续 的 变化 ; 直到第 96 1


步 , 增 长 到 与 剪切 强度相 等 , 不再增加 。 汁算结


果与 理想 弹 塑性理论 的解析解吻 合 良 好 , 说明 了 开发单元在弹 塑忡 分析应州 中 的 合理 忡 .


7 5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 方法 及 应 用 

1 2
 r 理 论 解

/ 

? 


g  / 计 算 结 果



〇

   *    1    *    

0 00. 0 .
0 1 0 . 02 0 .
03 0 . 04

? m)
/ 
( 

图 3 34

加 载过程 中 多 边形接触面 中 A 点 的 剪 切 位移 与 推力 Q 之间 的关系


F gi . 3 . 3 4  R e l at i o n s h i p  b e t w e e n  t h e  d i s p a c e m e n t  u T  a n d l  t h r u s t  Q  o f th e  p o l yg o n  i n t er fa c e
 

du r i n g  l o a d i n g

( 3 ) 半 圆 形河谷 空 间 散射算例


为 了 验证 多 边形黏弹性人工 边 界单元 的 正确 性 , 本 节对三 维 半 圆 形河谷 的 散射 问 题

进行 了 模拟 分析 。 图 3 . 3 5 给 出 了 模型 的 几何尺寸 、 多 面体 网 格和 空 间 多 边形人工 边界


单元 图 。 相 关计算 参数定 义 如 下 : 河谷半径 r〇

2 1 0m , 材料 剪 切 模 量 G =
5 2 92
. GPa , 泊松


比 密度 2 7 0 0 k g /m

入射波 的 位移 幅值 定 为 此外 定义了 个无维度


= =
1> 1 / 3 ,

> ,
1 . 0m 。 ,

的 频率变量 ?
7

 2% / ;1  =  2 <
^ )
/ ^ <
\ , 其中 义 为 入 射波 波 长 , 〇 >
为 入 射波 的 圆 频 率 , 

为剪切 波速 

76 



大连理工 大 学 博 士学位 论文 

龜 '

 i
:^  麵


离 99 s


 挪 乡 边雜 雜 人 工边界

图 3 . 3 5 半 圆 形河谷算例 几何尺寸 、 离散 网 格及边界单元




F g i . 3 . 3 5 G e o m e t ri cd i m e n s on s i
, 
d i s c re t em e s h e sa n db o u n d a r
ye l e m e n t so f  t h es e m i


c i rc u l a rv a l l e
ye x a m p
l 

假设入射波 为垂直输入 , 无量纲 频率选 0 . 5 和 2 0 .


两种情况 ,
据此可求 出 相应的波


长和 圆 频率 。 在图 3 . 3 6 和图 3 . 3 7 中 绘 制 了 观 测 位 置 处 的 位 移 响 应 和 近似解 析 解 对 比情


况 ,
其 中 横 坐标 是 相 对 空 间 位 置 , 纵坐标表示稳态振动 下 半 圆 形河 谷 中 部表面节 点 的位


移幅值 由 图可知 本节计算结 果与 文献 中 的 结 论 保持较 高 的 致性 这证 明 所提


2 3 7

[ ]

。 , ,

方法 的 准 确 性 ,
并且表 明 多 边形 黏 弹性人工 边 界 能够 很 好地吸 收散射波 的 能 量 。
因此 

该方法可进 步应用 于 高堆石现 的动 力 响应分析






4 0

 [ 

解析解
丨  —
解析解

提 出 方法 提 出 方法



_
- ? _
- -

1 ()
_ 


: :

5

U -
J V






0 5
 ̄  ̄  ̄  ̄  ̄  ̄  ̄

0 0
 ̄ ■  ̄  ̄ 1  ̄ ■ 1  ̄ ?  ̄  ̄ 1  ̄  ̄  ̄ ■  ̄ 1  ̄  ̄  ̄ 1 1  ̄ ■  ̄  ̄  ̄  ̄ '  ̄ 1  ̄  ̄ 1  ̄  ̄
 ̄  ̄ ■  ̄ '  ̄ ■  ̄ 1  ̄  ̄ 1  ̄  ̄ 1 ■  ̄ -  ̄ 


2 . 0 -

1 .
5  -

1 .
0  -

0 .
5 0 . 0 0 . 5  1 . 0  1 . 5 2 . 0  -

2 .
0  -

1 .
5  -

1 .
0  -

0 .
5 0 .
0 0 .
5  1 .
0  1

5 2 .


z /r o  z/ ro

图 3 . 3 6 频率 v

0 5 .
的 垂直入射波下河谷表而位移幅值


F i

. 3 . 3 6 D i s
p l ac em en t am

l i t u d eo f v a  l l e
y  s u r fa c e  u n d e r  t
h ev e rt i ca  nc l i i d e n c eo f /
/ 0 . 

77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 及 应 用 

解 析 解 U 

解析解


4 0 .
 3 5.


3  5 


_
- ?

提 出 方 法 3 ( ) 


_  _

提 出方法

〇 2 
' 广


3 _




〇 〇
 

0 5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1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0  -

1 . 5  -

1 . 0  -

0 5 .
0 . 0 0 . 5  1 . 0  1 .
5 2 . 0  -

2 .
0  -

1 .
5  -

1 .
0  -

0 5 .
0 .
0 0 .
5  1 . 0  1 .
5 2 .


z/ro  z / ro

图 3 . 3 7 频率 7

2 . 0 的 垂 直入射波 下河 谷 表 面 位移 幅值


F i
g . 3 . 3 7 D i s
p a c em ent  am p
l l i t u d eo f v al  l e
y  s u r fa c e  un d e r  t h e  v e r t c a i l i n c i d enc eo f  r


2 0

 .

3 . 6 小结

基于 SB FEM 理论 ,
采用 多 边形平均 值形 函 数代 替 传 统 的 四 边形 等参 形 函 数 , 插值


环 向 离散 的边界面 ,
构 造 了 比例 边 界 复 杂 多 面 体单 元分析 方法 。 通过悬臂梁端部受弯 和


扭转算例 进行 了 精度验证 。 并通过对 复杂 结 构 进行 模拟 , 验证 了 发展方法 的 灵 活 性和 复


杂 几何边界 的 适应性 。 此外 , 联合 多 边形平均值 函 数和 接触界面理论 ,
发展 了 空 间 多边


形三维界面单元 , 并进行 了 滑块算例 和 半 圆 形河 谷 中 波 的 散射 问 题 模拟 , 所得 结 果 与 理

论解吻 合 良好 , 验证 了 发展界面单元 的 合理性 



本 章 通过 发 展 的 比 例 边 界 复 杂 多 面体单 元和 空 间 多 边 形三维界 面 单元 ,
并联合高效


的 网 格 离 散技术 ,
集成 了 可 考虑 无 限地基 土体 界面 结 构 的 全体 系 跨尺度精细 化分 析方

 - - -

法 ,
具有 下述应用 优势 

( 1 ) 本文 方法无 需 对边 界 面进行 二 次处理 放松 了 对离 散单元形状 的 限 制 约 束 , ,





有更通用 灵活 、 使用 简单 的特点 ,
使得 高效 的 八 分树 网 格 技术 可 直接应用 于 数值计 算 

并减少 了 计算 量 

( 2 ) 空 间 多 边形三维界面 可 以 连接不 同 材料 间 的 多 面体单元 ,


解决 了 传统八节 点


G o o dm an 单 元难 以 处理 空 间 多 边形 界面 的 计 算 问题 

7 8
- 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文 

4 二维非线性 多边形 单 元 方 法

4 . 1 引言

比 例 边界有 限单元 法径 向 采用 解析解 ,


环 向 边界 上进行 高斯积 分 , 不能描述单元 内

部应 力 屈 服情况 故难 以 求解非线性 问 题 这使得 , , S B FE M 的应用 被 限制 在线 弹性领域 



但材料 非线 性是诸 多 数值分析 无法 回 避 的 问 题 , 在 岩 土 工程数值模拟分析 中 ,


材料 非线


性尤为重要 针对这个 问 题 极少 人开展 了 研 宄 等人 在 基础上进 行 了
58]
Oo S B FE M 



。 , , i

改进 ,
提出 了 二维非线性的 P S B FE 。 但其采用 最 小 二乘法拟合弹 塑 性本构矩 阵 Z) e
p 和单


元 内 部应力场 <r ,
要求单元划分较小 , 且 曲 线拟合耗时较 多 ,
不 易 于大规模工程数值分


析 的应用 

本章利用 SB FEM 原 有 的边界 高斯 点 来求解相 关系 数矩 阵 , 通 过 半 解 析 的 弹 性解 来




构造用 于 非线性分析 的 多 边形 单元形 函 数 、 应变位移转换矩阵 等 ; 根据 三角 形单元 的


H am m e r 积分法则 , 提 出 在每个线 单 元覆盖 的 三角 形域 内 增 加 3 个 内 部积 分 点 ,
并通过


给定 的 常 刚 度矩 阵代入求解 用 于 非线 性 分析 的 系 数矩 阵 。 通 过 上述 方法 , 实现 了 传统平


面 S B FEM 的 非线性化程序 ,
采用 多 边形单 元对 K o yn a 大坝开展 了 地震损伤 演化 分析 

和 振动 台 实验结 果 进行 了 对 比分析 并采用 该方法对考虑挤压边墙 结构




2 3 9]
与 XFEM [
23 8] [

的 面板坝进行 了 静动 力 数值模拟分析 ,
并 与 非线 性有 限 元计 算进行 了 对 比验证 

4 2 .
非线性 多 边 形 比例边 界有 限单 元构造

4 2 . . 1 基本原理

B FEM 应用 广泛 文 献资 料丰 富 本章仅介绍 些关键方程 的 作 用 图 所示




S , , 。 4 . 1

为 S BFEM 计算 的 多 边形单元 比例 中 心 定 义在其几何 中 心 多 边形 的 边界采用 维线




, ;

单元离散 ; 参 照 有 限元方法 , 引 入局 部坐标系 ^ 径 向 坐标 《 在 比例 中 心 0 处取 0 



在边界处取 1 ; 环形坐标取值为 -

l Ss S l 。
线单元 / 上任 意 点 的 坐标可根据 边界 的 节 点 坐

标求得 ; 如式 ( 4 . 1 ) 和式 ( 4 2
. ) 所示 


b (
s )=  N (s )

b  (
4 . 1


凡0 


释 ) y*  (
4 2)


N (s ) 

 (
5) ,
N 2(
s) ,
N 3 


) ,

; N m ( 
s)]
 (
4 3 .



其中 7 V( s ) 为 含 w 个节 点 的 线单元形 函 数 ,
表达式为 ( 4 . 3 ) , 可 以取任 意 阶 ; 由于

每个单元 只 在边界离散 ,
所 以 形 函 数阶数 的增 加 并不会使 网 格剖 分复杂化 ; 故可方便地

79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分 析 方法 及 应 用 

根据 实 际 需要 增 加 形 函 数 阶数 这里采用 标准 的 阶 G au s s L o b at o L a g ra n g e 形函数

- -

。 

得 到 边 界线单 元 的 几何坐标 后 求解域 内 任 点 坐标可 通 过 引 入 的 径 向 坐标 求得 





《 ,

式 ( 4 4
. ) 和 ( 4 5 . ) 所示 



相 似线

, 比例 中 心

径向线

图 4 . 1 比例 边界有 限元多 边形单元




Fig .  4 . 1 Po l
y g o n  r e p r e s e nt a t i o n  o f  s c al e d  b o un d a r y  f
i n i t e  e l em e nt  m e t h o d

X (5 )=
 ^N(s ) x b  (
4 4)



 # 释 ) (
4 5)


对每

边界线单元与 比例 中 心连线构成 的扇 形 区域 , 其任

点 的位移场可用


S B FEM 坐标表示 为 式 ( 4 6 . ) 的形式 

u(^ s) , 

 N u (


u ( ^)
 (
4 6)


其中 《 (〇 为 比 例 中 心与 边界节 点 连线 的 径 向 位移 函 数 凡 ,
( 〇为边界 线 单元插值形 函

数 ; 径 向 位移 函 数 可通 过求解 比例 边 界有 限 元方程得 到 , 如 下 式所示 



E eu ( 4) ^ HE

E + E[ ) ^ -

E u( 〇+F 

4)

 0
 4 7)
X, (

〇 
〇 x  2 
( 

式 ( 4 7
. ) 为关于 《 的 二 阶非 齐 次偏 微分 方 程 , 其中 五 ,



0 ,




为 只 与 材料属 性和 几

何形状有关 的 系 数矩阵 , 表 达式见 ( 4 8 . ) 。 为外荷载 向 量 , 当 时 , 引 入变量



便 可将方 程转换为 阶齐 次微 分 方程



80
- 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 文 

+ 

 | 
< (
5 ) 1) 5 , (
5)

/ (5 ) ^
|  (
4 8 a)




+ 

£ 

Bl (
s) DB  (
5) /(s) c e

 (
4 8b .





, {
| |

 





5 2 ( ^ 2 (
^) /(5) ^ (
4 8c



 j | |



式中 2) 为材料本 构矩 阵 ,

/( 邱 为 雅 各 比矩阵行列式 ;
5办 ) 和 5 2 〇〇 为 应 变 位 移 转 换


矩阵 

d (
4 9)


興 广 ZX 〇  ) (

4 . 1 0)

其中 Z 为

 H am i lt on 矩阵 , 表达式如 ( 4 . 1 1 ) 所示 ; 为与 《 〇〇 相 对应 的 内 部 节


点力向量 

F 

r —

F 瓦
1 


V  4J


( 


E e E E E


通过对 H am 矩阵 Z 进 行特征值分解 对于每 多 边形单元 都可得到 下 式 关系


i l to n , 

鲁 (
4 . 1 2)

其中 & 是由 Z 矩 阵 负 特征值组成 的 对角 矩 阵 ,
^ 和 % 分 别 为位移和 应力 模 态对应


的 转换矩阵 对任 多 边形单元 方程 的 解为

, , ( 4 7 . ) 

Sn
u{^ ) =
¥ u ^ c
n . 

/ ir 、  c

5"  (
4 . 1 3 

9 ^ )

 Wg 4  c


式中 为积分常数 , 可 由 多 边形单元边 界上 的 节 点 位移 你 求得 。 到此可求 得与 有




限元相 对应 的 等价形 函 数 〇 >
〇 ^ )
, 表达式如 ( 4 . 1 5 ) 




¥ u

b  (
4 . 1 4)

电d N u {

) ? (
4 . 1 5


8 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方 法及 应 用 


比 例 边界有 限元方法 中 , Wo l f 给 出 了 应变场表达 式 ( 4 . 1 6a ) , 代入位移场 1/


( 0可求


得应变位移 转换矩 阵 已〇 , 见 ( 4 . 1 6c ) 

^ B M^ ^ B ^ 

e s)=  S + s)u 4 1 6 a)
( 2 ( ) .


 ( 

叙 产V:

心 )

[ 物% [

叉 ]
+  5 2 ( ] % (
4 . 1 6 b)


( )

S"
V; 

B(4 B B2 ( s ) W r

, 
s)=  [ x 

s)
¥ u [ 

S n]

 u ]


4 . 1 6 c)

4 2 2
. .
实 现 非 线 性化 过 程

求 出 节 点位移后 ,
单 元 内 部 的 位移场 可通过形 函 数插值求得 。 与 有 限元类似 , 通过


虚功原理 , 可得到方程 ( 4 . 1 7 ) 

T T T r
d T + 5u dT n ^ s )d d
Ss A a ( 4 , s )d 8u f f Ss er

= -

  

J  1 J
b 





,


41 7 )

n r r n 

其中 A ( r
( 6 s
) 应力 增 量 ,
/ 和 力 分 别 为 边 界 剪 切 力 和 体积 力 密 度 , 如( 《 ) 为虚位移场


如 仏0 对 应 的 虚 应 变 场 由 于 虚应变 可取任 意 值 对每 多 边形单元进 步推 导 得
一 一

。 , ( 4 . 1 8 ) 

f  \ ( T T


A n,  =
\
d> ^ ,
s) f dT +



<S>

s) fb d Q 

V n / V r r  J
4 . 1 8)



B ( 4 ,
s ) <7
^ ,


dQ





方程左 边第 个括号 内 即 为 弹塑性 刚度矩 阵 Kg 方程右 边第 项为外力 向 量 R^


一 一

, 

第二项为 内 力 向 量 R如 。 方程 ( 4 . 1 8 ) 可简 写 为 

K A u^ R ^ R,

4 . 1 9
^ , ,
( 

求 出 单刚后 , 通过 自 由 度组装 , 可 求 得 整 个 计 算 域 的 弹 塑 性 刚 度矩 阵 

n Po l  \  n Po 


2 X p叫 艺 =
( H  ) (
4 2 0)


V *


 ) i



其中 么 1; 6 即 为 整 个计 算 域边 界 的 节 点 位 移 增 量 。
从上述推导 不难看 出 , 求解 刚 度 阵


的 核 心 是求 出 弹塑性本构矩 阵 和 应变位移 转 换矩 阵 忍 

( 1 ) 弹塑性本构矩 阵

82
- 



大连理工 大学 博 士 学位论文 

如图 4 2

所示 ,
在求 解非 线 性 问 题 时 , Oo i
等 人采用 最 小 二 乘 法拟 合 弹 塑 性 本 构 矩


阵 用 笛卡 尔 坐标表示如 ( 4 2 . 1 ) ,
其 中 系 数矩阵 认 (




2 ,
3 . . .


通过最 小 二 乘 法 曲 线


拟合技 术 求解 可通过边 界 上 的 高斯 点 实 现 如 要提 高拟 合精 度 则 需 增 加 额 外 拟 合 点
, , , 

可 根 据 需 要沿径 向 插 入对应 的 拟 合 点 , 如图 4 2 .


b) 所示 ,
详见文献 。
该方法很好 的 解决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弹 塑性本 构 矩 阵 和 系 数矩阵 的求解 将 应用

了 /)

五 ,



0 ,


2) , ?5 8 ? £ \1 

拓 展 到非线 性领域 。 但为 获得满 意 的 精度 ,


该方法需将 单 元划 分较小 , 且采用 最 小二乘


法拟 合会 消 耗较 大 计 算时 间 , 用 于 大规模 数值分析 比较 困 难 

^ i . o
f =
i . 

: S S  I
| 高 斯点 拟合点

 /


a)  ( b )

图 4 2

非线性 PS BFEM 高斯积 分 点 分布


F g i . 4 . 2 L o c a t i o n o f  G a u s sp o i n t st oc a p t u r en o n l i near i t
yo
f PS B F EM

2 2

D =
D + ^x + D y +D x + D xy +  D y + 
y 4 2
■ ■ ■

     1
)

c n  2  } 4  ( 


p ^

如图 所示 本章在每 线单 元覆盖 的三角 形域 内 引入 个高斯点 其坐标通




4 2


a) , 3 ,

过三角 形 单元积 分法则 来确 定 。 对于任意三角 形单元 , 写 成三 角 形 坐 标积 分 的 表达 式 为




( 4 22. ) ; 其中 (
// , ,
1丨 , 〇为第 个积 分 点 的三角 形坐标 / ,
爲 为三 角 形 e 的 面积 , w 为每个


三 角 形 内 的积分 点 个数 , 奶 和 £ 分别 为权重和 积分残差 。 对于 本 章 的 三个 高 斯积分 点 

见表 4 . 1 ,
其 高斯 点 具体积分表达式如 ( 4 23 . ) 

( 2 ) 弹 塑 性 刚度矩 阵

实现非线性主要思想 如 下 :
对任 意 《 边形 , 其线上高斯点数为 2? ,
面上高斯点数为


3 ? 。 首先通过线上高斯积分 点求解 S B FEM 的 系 数 矩 阵 £ 戶0 ,

( ,


2 ) ; 形成 Z 矩阵 ; 按式


进 步求解特征值和 特征 向 量 从而可解 出 应变位移转换矩阵 的 表达 式

( 4 . 1 2 ) , ( 4 . 1 6 ) 

弹 塑 性本 构 矩 阵 认 通过 调 用 有 限 元程序 的 本 构 模块 获 得 7
, ,
然后按式 ( 4 24
. ) 通过毎个


单元 内 部 的面高斯点积分求解单元刚度矩阵 ; 按 自 由 度组装获得 计算域 的 总 体 刚 度矩 阵 

83





基于 比 例 边界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细 化分析 方法 及 应 用 

表 4 . 1 单 个三角 形域 内 积 分 点 分布示 意


T ab l e4 . 1 D i s tri b ut i o n  o f  i nt e g r at i o n p o i n t s  i n  a 
 t i angu
r l ar  d o m a i n

积 分 点 位 置 积 分 点  坐 标  权 重


2 n 


K   r V l 



H  i






JJ 
f (x ,  y ) dx dy 

 A Z 4 4
, 

  )
+  ^
 (
4 22 )


Q 

i I I + II I I
/(^ ^ / ( /( + /( + E 
=

7 )

7 , ) ,   , ) , )

4 23 )



JJ
| | |


4 24)



i 

( 3 ) 外力 向量


外力 向 量 可通过方程 导出 方程右 边第 项 为边界上剪切 力 引 起 


( 4 . 1 8 ) , ,

于 边 界 处 0M 边 (& ) V? ( 办 所 以第 项可简 化为方程


i ( 4 26. ) 


) ,

T T
〇 ^ 〇 dn
f dr + ^s f 

s) )
\ \

t ( b

4 25.


r a 



J 
^> ^ ,

) f dr t

\ 
NS s
p ^d  i s s

4 2 6)


r -



第 二 项为体力 引 起 的 外 力 向 量 ,
本 章 仅考虑 了 常 体力 的 情 况 , 可 由 方程 ( 4 27
. ) 


得 


Q
 fA  ^ =
1  i
= 


u (
4 27)


84
- 



大 连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 4 ) 内 力 向量


与 有 限 元类似 ,
内 力 表达式为方程 ( 4 2 . 8 ) ,
本 章采用 高斯数值积分 方法求解 内 力


向量 


^ B ^ d CL



s s
i nl { ^ , ) , )
4 2 8
\ (





求得边界节 点位移 向 量 仏 后 , 通过应变位移转换矩阵 可求 出 应 变场




代入弹 塑性本构矩 阵 进 步可求得应 力 场 6 在 引 入 的 面高斯 点上积 分 最终可


< 7 /
^ , ,
( )

求出 内力向 量 


4 29)



/ 

^^ D 


Y £X ^

S 4 3 0)
) e ) (



j p

/ 

( 5 ) 支持单元类 型

本 章 所 开发 的 程序 可 支持任 意 复杂 多 边形单 元 的 计 算 ,
解决 了 传 统有 限元分析方法


仅 限 于三角 形和 四 边形 单元 的 限制 问 题 ,
增加 了 单元形状 的 灵 活性 , 增强 了 复杂几何边


界 的 适应能力 ,
同 时 也丰 富 了 有 限元分析技术 的 单元库 。 如图 4 3 .
所示 , 既可用 于常规


的 凸 多 边形单元 分析 , 也 可用 于 带边节 点 的 多 边形单 元计算 ; 为 该方法与 高效 的 四 分树


离散 ( 带边节 点 多边形 ) 技术实现无缝耦合 奠定 了 理论基础 

O O 〇?   




) 常规 凸 多 边形

 

■ 



m   



 

? ■ ■■ ■


■ —
I  _  I I  I I
  !

? ? 

< —   I
i 

M  
 -



 ^  


 ?
节点


b) 带边节 点 多 边形

图 4 3

开 发程序 支 持 的 多 边 形单 元类 型


F i
g . 4 . 3 S u p p o r
ted p
o y g o ne
l l em en tt
yp e
 i nd e v e l o
pe

p
r ogra m

85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 方法 及 应 用 

4 3

算例验证 :
混凝土重 力 坝震 害 分析 -

K oyn a 大坝

为 了 验证本 章 实现单元用 于弹塑性分析 的 可靠性 ,


本节 采用 塑 性损伤 模 型 模拟 了

K o yn a 混凝土坝 的地震动 响 应情况 。 K o yn a 大坝在 1 967 年 的 强 震 中 多 处 发 生损 伤破坏




_ ,

直 以 来被研 宄者 作 为经 典 算例 验证 ,
取得 了 丰硕 的 成 果 [
2 3 8 ,
23 9 ,
24 1



4 3
. . 1
计算模型与 参 数

大 坝 为 典 型 非溢流坝 型 ,
几何尺寸及 多 边形 网 格 如 图 4 4 .
所示 , 坝体总 长 8 5 0m 

高 1 0 3m ,
最 高 蓄 水位 9 1 . 7m 。 为 了 更精 细 的 模拟损 伤扩展 ,
本章在 区域 1 和 区域 2 


置进行 了 局部加 密 。 如图 4 4(b) .
所示 , 计算模 型 共包括 3 8 1 5 个 多 边形单元和 7823 个节


点 ,
自 由 度 数共计 1 5 486 

计算参数如 下 密度 为 弹性模量 取 泊松 比 为 




p 2 63

 g/ c m , 丑 3 1 G P a , v 0 2

凝土抗拉强度 取 2 9M P a

, 断裂 能取 2 5 0 N _

m 

坝体主 要受 自 重及上游水压力 作用 ; 底 部采用 刚 性边 界 , 地震 中 , 动水压力采用 附




力口 质 量法 [
2 1 1

施加 。 地震 动输入采用 实测 地震波 , 其 中 水 平 向 最 大加 速度 〇 49.

g , 竖向加


速度 峰值 0 34 g .

如图 4 5 .
所示 。 计算 中 时 间 间 隔 At =
0 005. s 。 阻尼 采用 瑞利 阻尼 计算 

混凝土材料动 力计算 中 本 章 假 定 阻尼 为
242
, 5 % [ ]



由 于 混凝土抗拉 强度远低 于 抗压 强度 , 故 本 章 只 进 行 了  K o yn a 大 坝 的 拉 损 伤 分 析 

4 . 8m

 

70 2 m 


a) 几 何 尺 寸 (
b) 多 边形 网 格


图 4 4  K o yn a

大坝 几何尺 寸及 多 边形 网 格


F g i . 4 . 4G e o m e t ryan dP o yg o n M e s ho f l  K o yn a D a m

 

86





大连理工 大学博士 学位 论文 

0 4.

 (

) 0 . 4  (
b)

0 4.

  I

0 4



0 6
— — — — — — — — —

' — ■ ■
' 1

0 6
- — — —
— — ■ — — — — ■ 



0 2 4 6 8  1 0 0 2 4 6 8  1 

时 间 / s  时 间 / s


a) 上 游 水 平 向 (
b) 竖向

图 4 . 5 K o yn a 大坝 实测 加速度 时程


F i

. 4 . 5  K o yn a  a c c e e r atl i o nr e c o r d s

4 . 3 . 2 计算结果

( 1 ) 损伤 累 积发展演化


图 4 6 .
给出 了 损伤 累 积发展过程 中 的 6 个重要时刻 ; 其中 rd a m a g e R 表拉损 伤 因 子 

取值从 0 到 1
变化 ;
0 表示完好无损 , 1
表示完 全损坏 

由 于 刚性边 界约 束作 用 , 在 t

1 . 7 8 5 s 时 , 上游坝底 处开 始 出 现损 伤 :


3 . 9 8 0s 时 

下游面开始损伤 。 压应 力 的 作 用 导 致坝块上半部 晃动 ,
从而在 4 . 1 8 5s 时 , 上游面开始损

伤 。
接着 下游面损伤呈 曲 线式 向 下 发展 ,
如图 4 6 d

( )



) 所示 ,
靠近 上游面时 ,
损伤带


开始转 成水平 向 发展 , 当 t

1 0 s 时 , 整个损伤 区域如 图 4 6(. f
) 所示 

8 7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分 析 方 法 及 应 用 

( q ) 
1  ^
dam a


 ( b )
\  ^
da ma


 ( q ) 
\ ’ dam a
ge


0 . 90
 ■ 〇 9〇 .  ■ 0 90

 .


■

0 70 .

 ■
 0
0 70 .

 ■ 0 70

 .

0 50 . . 50  0 . 50

 ,

0 3 0 0 0

, . 30 . 30

二o . i o  bz  :
o . i o  b d o . i 

7 8 5 s 9 8 0 s
= = =
t 1 . t 3 . t 4 . 1 8 5s

( d )
' ^ d ama


 ( e )  1  ^
d am a


 ( f)  \ ^ dam a g e

■
H
0 90 .

 ■ 0 90 .

 ■ 0 90

 .


0
0 70 .

. 5 0
 ■
 ?
0 70

0 50


 ■
 ?
0 70

0 50


产 0  , 0 少 
 ̄  ̄ —

. 3 0 . 3 0 0 30

 .

二 o . i o  tz  o . i o  bd  o . i 

\ \ \

\ \ \



 l l



4 64 . 5 s  t

5 . 3 0 5 s  t

l  0 0 0s
.

图 4 6 . K o yn a 大现拉损 伤 累 积发展演化


F g i . 4 . 6 E v o l u t o no f i  c um u at v et e n s
l i i l ed am a g ei n K o yn a  d am

( 2 ) 分析 比较


图 4 7 .
给出 了 大坝 震后 的 整 体损伤 分布情 况 从 中 可看 出 , ,
损伤 区 域分布 比较集 中 

且和 前人研 宄成果 吻合较好


23 8
[ ]


88
- 



大 连理 工 大学博士学位 论 文 

,、


瓢 
■ 


■■

图 4 . 7 N P S B F E 计算 的 K o yn a 大 坝 整体损 伤 分 布


F g i . 4 . 7 D i s t r i b u t o n o f g o b a


l l d am a
g ew i t h
p
o y g o n s  m e s h  n  K o yn a  d a m
l i 

in i^ i i


? 修 : 

图 4 8 .
本文结果与 X FEM 及振动 台 实验结 果对 比 图


F g
i . 4 . 8 C o n t ras t d a
g r a m b e t w e e ns
i i m u l at i o nr e s u l t sa n ds h a k i ng

t ab l et e s t r e s u l t 

89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细 化 分 析 方法 及 应 用 

当损伤因子 D 超过 时 混凝土将开裂 则 连接损 伤 因 子超 过 的 单元


242

0 8 0 8


am a
ge
. , . 

这些单元组成 的 区 域可看作 是 条连通 的 裂纹 如图 所示 本 章计 算所得损 伤 区 域




。 4 8

与 X FEM 及振动 台 实验所得 裂纹位置 十 分接近 ,


表 明 本章实现的 NPS B FE 用 于工程结

构 非线 性动 力 响应 的 可靠性 

4 4

带挤压 边 墙 复杂 面 板 坝结构 数 值 分析

本 节 面 板堆石坝 计 算模 型 坝 高 2 50 m ,
如图 4 9 .
所示 , 上 、 下游坝坡均 为 1 : 1 . 5 ; 


板顶部 厚 〇 3 m
. , 底部厚 1 . 2 m 。 主体结 构 分 区 见 图 4 . 1 0 ,
包含面板 、 趾板 、 垫层 料 区 

挤压边墙 、 过渡 料 区 和 主 堆 石 料 区 , 并在 面板 与 挤压边墙 、 挤压边墙与 垫层 料及垫层 料




与 趾板 之 间 设置接触 面 单元 , 在面板与 趾板之 间 设置缝单元 

40


y 

25 0 m

▽ 0


图 4 9 . 二 维 混凝 土 面 板坝 模 型


F g i .  4 9P a n
. l em ode l o f co ncret e

fa c e d  r o c k fi l l d am

图 4 . 1 0 典 型 挤压 边墙与 坝体 结 构 布置示 意 图

F g i .  4 . 1 0  T yp i c a le x t r u s o ns d e w a
i i l l an d
 p a rt i t i o n n g o f d am b o d y m at e r a
i  i l 

90
- 



大 连 理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单 个 挤压边墙 典 型 断 面 般为梯形 如 图 所示 计算 中 挤压 边墙 断 面 高

, 4 . 1 0 ;
4 0 cm 

顶部 宽为 1 0c m , 上游面坡度 为 1 :
1 . 5 ,
下游面坡度 为 8 : 1 

4 4
. . 1 多边形过渡方 案

采用 多 边 形 比 例 边 界有 限 单元进 行疏密 网 格 的 衔接 , 该方法 能快速地 处理任 意 形状




计 算 模 型 任 意 位置 的 网 格 细 分 问 题 。 主要 步骤 如 下 

步骤 1 :
如图 4 . 1 1 所示 ,
第 1
部 分为 需 要精细模拟 的 细 密 网 格 ,
第 2 部分 为较稀疏


的网格 根据 需 要在 同 模 型 中将两 部分 网 格划 分完 毕 为下 步工作做准 备
一 一

。 , 

步骤 2 :
在疏密 网 格衔接处 在疏 网 格边 界上插入与 细 网 格边 界节 点 对应 的 插 入 点 , 

细 网 格边 界 上 插 入 与 疏 网 格 边 界节 点 对应 的 插 入 点 ,
如图 4 . 1 2 所示 

步骤 3 :
在 交 界 边上生 成 合 并插 入 点 编 号 ; 到此 ,
疏 密 网 格过渡 处 理 完 毕 ,
最 终计


算网格见图 4 . 1 3 (
a) 

 ̄  ̄  ̄  ̄  ̄  ̄  ̄  ̄ 

I I

[ J

① 一

?




 
 

图 4 . 1 1
典型粗细 网 格示 意 图


F i

.  4 . 1 1 R epres en t at i v em e s ho f  c o a r s ea n df n e

 i

i  h   n 
i i I i i i


鲁 ? ■ M m ■
一  ̄  ̄ —
— —  ̄  ̄  ̄  ̄ 


节 点



插入 点


  


图 4 . 1 2 在 交界 面插入 节 点 示 意 图


F g 4 2 n s e rt n
gn o
 d e s  d a r a m  n  t h e  n t e r fa c e



i . . 1 I i i i i

9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及 应 用 

1 22 3  1 5  1 73 84 35 7 59



L [ L L [ r r L L  二 二二 


7 33 49 07 22 95 04 6 
7 2 8 


25  1 0  3 7 6 8 1 

<= 

32  m 4  5 \ 3  3 7



) 最 终 网 格 (
b) 合并插入点

图 4 . 1 3 在 交 界面合 并插入节 点


F g i .  4 . 1 3 M erge a n d  c o m p r e s s  n s e r t n g  n o d e s  n  t h e  n t e r fa c e
i i i 
 i

上述疏密 网 格衔接 技 术 简 便 高 效 且 己 实 现程序 化操 作 、 , , 可大 量减少 前 处 理工 作 



可 为 数值仿 真方案 优选 、 精细 数值模拟等提供技 术 支撑 



4 4 2
. .
计算方案

为验证本 章 实现单元用 于工程结 构 非线性分析 的 可靠性 。 将本 章 实现单元计算结 果




与 有 限 元较密 网 格计算 结 果进行对 比 分析 ,
设置计算 方案如 下 

( 1 ) P S B F EM 2 D 较疏 网 格计算


( 2 ) 有 限 元较密 网 格 计算


) P S B F E M 2 D 疏 网 格 计 算


这里采用 5 边形 比 例 边 界 有 限单 元对挤压 边墙进行模拟 ,
并用 多 边形 单 元 过渡 ; 


密 网 格在 同 模型 中 剖 分完成后 通过 多 边形过渡技术处理 方便快速地 建立 了 致的


一 一

, ,

多 尺度 计 算模 型 , 局 部 网 格见 图 4 . 1 4 , 过渡后 共包含单 元 数 1 2202 ,


节点数 1 285 1 。 


算 中 接触 面 和 缝单 元采用 无 厚 度 的 G o o d m an 单元 ,
其余单元均采用 本章 提 出 的 非线性


多 边形 比例 边界有 限单元 

2 ) 有 限元较密 网 格计算


目 前解 决 堆石体和 面板 之 间 疏密 过渡 问 题 多 采 用 的 是将 面板 附近 的 堆 石体 垫层 (


过渡层 进 行逐渐加 密 过渡 的 方法

, 这增 加 了 大量前 处理工 作量 , 且过渡 区 网 格质 量不 高 

这种 处理对平面 问 题 尚 可操 作 , 对于三维结构则相 当 困难 。 为更准确 的得到 该 问 题 的数




值解 ,
采用 较密 的有 限元网 格 , 过渡 处理 后 局 部 有 限 元 网 格 见 图 4 . 1 5 ; 共包含 单 元数

92 



大 连理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论 文 

3 43 69 ,
节点数 3 40 8 8 。 计 算 中 接触 面 和 缝 单 元采用 无 厚度 的 G o o dm an 单元 ,
其余单元

均 采用 传 统有 限元 等参 单元 

单元 : 1 22 02 /




\ 节点 : 1 28 5 1

^


5 边形边墙 单 元



多 边 形单元

过渡




任 意 t杂職


任意働

图 4 . 1 4P S BFEM 局 部放大 网 格 图




F g
i .  4 . 1 4P a r t i a l d et a i l m e s ho f  P S B F EM

: 3 4 3 69

S5

传统边墙輸
\ 

扁 长单元 \ —



_
^KRj^r .  .
  i


— -

 .
  |

工 作 量大


_琐




赛 视 贿播
f i  [


存 在 低 精 度单 元



图 4 . 1 5 FE M 局部放大 网 格 图

F g i . 4 . 1 5 P ar t i a l d eta i l  m e s ho f F E M

 

4 4 3
. .
静动 力 计 算

静 力 分 析模 拟 了 坝 体 的 施 工 填 筑和 蓄 水 过程 ; 其 中 坝体分 7 8 层填筑完成 ,
面板 为


次填筑完成 ,
水位分 3 0 级蓄至 240 m 高程 。 面板 、 趾板及挤压边墙采用 线 弹性 模 型 

参数见表 垫层 过渡和 堆 石 体采用 广 义 塑 性 模 型 模拟 参数如表 所示 扎 接




2 4
4 2 4



、 , . 3

触面 采用 理想 弹 塑 性接触 面模 型 参数如表 所示
24 4
4 4
[ 1

, . 

93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化 分 析 方法 及 应 用 

表 4 2 .
线 弹 性材料 参 数


T ab l e 4 2.  P a r am e ters of  c on c r e t e  l i n e ar  m o d e l

£ MP a

 /

if
f e 3 0 0 0 0 0 . 1 67

趾 板 3 0 0 0 0 0 . 1 67

挤 压边 墙 5 0 0 0  0 . 20

表 4 3 .
堆石料广 义塑性模 型参数


T ab l e4 3 . R o c k f ill m at e r
i a l p a r a m e t e rs  i n g e n e r a
 
li zed
 p l a s t i c i t y m o d e l

G o  K〇  Mg  M{  a f  o g  H〇  Hu  t
o f fi


1 000  1 4 0 0 L 8 L 3 8 0 4 5 0 A  1 8 0 0 3 0 0 0 0 . 


m y  m  m n  n  td m  yu

々 

0 5 0 2 0 2  1 80  5 0 4 3 5 0 . 02 2

表 4 4

理 想 弹 塑 性 接触 面 模 型 参 数


T ab l e4 . 4  P a r a m e t e r s  o f i d e al  e l a s t o p l a s t i c  i nt e r fa c e m o d e l

接 触 面 位 置 k  f
°


i /

k P a /m )  n c  ̄  ̄
/k P a ^ 〇/ ( 




面板与 挤压边墙 3 0 0 l e7 0 85 2 00 0 32

挤 压 边 墙 与 堆 石 3 00  l e7 0 . 85  0 4 1 . 

采用 广 义 塑 性模 型 进行动 力 分析 , 主堆石料计算参数如表 4 3.
所示 ,
参数 的物理意


义详见孔 宪 京等 (
20 1 3 ) 。 过渡 料 与 垫 层 料 均 取 堆 石 料 参 数 。 面板所 受 动 水压力 采用 附加


质 量法模拟 

地震动 输入采用 《 水 工 建筑物 抗震 设计 规范 》



DL -

5 073

2000) 规 范谱人工地震波 

顺河 向 地震 峰值加 速度 为 0 2g
. , 竖 向 采用 顺河 向 的 2/3 。 地 震波加 速度 时程见 图 4 . 1 6 

计算 中 地震波时 长为 2 5 0 0s . , 时 间 步长 At =
0 0 . 1s 。

94
- 



大 连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0 3


. r

0 2

 .

^ -

0 2.

° 3

〇  5 1 0  1 5  2 0  2 5

时 间 / s


a) 顺河 向


0 3


. ,

M0 2


二 0 . 

0 0

 .

g
為 -

0 2

 :

0 3

0  5 1 0 1 5  2 0 2 5

时 间 / s




竖向

图 4 . 1 6 地震波加 速度时程 曲 线


F g i .  4 . 1 6  I n p u t gr o u n dm o t o na c c e e r a t o nt m eh
i l i i i s t o ry

( i ) 坝体位移

图 4 . 1 7 给出 了 满 蓄 期 坝体位移对 比情况 , 从中可 以看出 ,


本章 实现 的 多边形 比例


边 界 有 限 单元疏 网 格与 传 统有 限 元较 密 网 格计 算结 果 基本 保持 致 仅水平位移在局 部


有较小 差别 


F E M


P SB FEM


 



0 02 0



. 1
/ . 1 7 1

⑷水平 向 位 移

95





基 于 比 例 边 界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及 应 用 


F EM


b) 竖 向 位移


图 4 . 1 7 满 蓄 期 坝 体位移 单位 (
: m)

F g
i . 4 . 1 7 D i s l t e r m p o u n dm e n t ( U n
p a c e m e n to f d a ma f  i i t :  m 

( 2 ) 面板应 力 变形


图 4 . 1 8 为满 蓄 期 面板应力 变形计算 结 果 , P SB FEM 结果与 FEM 吻 合较好 ,
其中最


大挠度 为 0 4 0 6m
. ,
发生在 高程 1 0 0 m 附近 ; 顺坡 向 应力 包络线仅在 高程 5 0m 附近应 力

有较 小 差 别 

表 4 . 5 给出 了 满 蓄 时坝体和面板变形和应 力 的 最值 ,
从 中 不难看 出 :
本章 提 出 方法


与有 限元计算结果相差甚小 

表 4 . 5 静 力 计算满 蓄 期 结果对 比


Tab l e4 . 5 C o m p a r i s o no f d  i s
p acem
l e n to f  d a ma f
t e r  m p o u n d m e n t

^  ̄  ̄

r
^ n mr

向 上 游 向 下 游 竖 向  挠 度
/ m  醒应力郷


/ m 应 力 / MPa

F E M 0 . 1 90 0 . 3 2 0  L 8 7 7 0 . 4060  1 5 . 5 3 5

P S B F EM 0 . 1 85 0 . 3 1 8  1 . 870 0 . 405 8  1 5 . 3 67



相 差 % 2 . 63 0 . 63 0 . 3 7 0 . 0 5 1 . 08

96
- 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文 

25 0 r ,  a 2 5 0

Ny  

FE M 

FEM



2 〇〇



 P S B F EM   P S B F E M



 .

2 〇0

与 1 50

 \ I  ■

1 50


寇
 
  
i 〇〇

\I


m 
 ■


1 00

50

 /  {

50


 Q
i   i  ■  i  i   i   ■  J

Q 

0 0 0 0 2 0 30 40 5
. . 1 . .
. .

1 6

1 4 -

1 2 -

1 0

8

6 -

4 -

2 0

烧度 / m cr / MPa


a) 挠度 (
m)  (
b) 顺坡 向 应 力 压 为 负 ( ,
MPa 

图 4 . 1 8 满 蓄 期 面板应 力 变 形


F g i .  4 . 1 8 D e f l e c t i on  a n d  s t re s s  a l o n g  s l o p e  d i r e c t i o n  o f fa c e  s a b s  a f
t e r  i m p o un d m e n t  l

图 4 . 1 9 为地震过程 中 面板顺坡 向 应力 包络 线 , 应力 随 高程分布 规律 完全 一

致 , 


值基本 保持 致 其 中 最 小顺坡 向 应力 在 高程 和 附近有较 小 差 别 最大顺



5 0m 2 0 0m ,

坡 向应力在高程 5 0m 附近有微小 差 别 



表 4 6 .
列出 了 两种 方法动 力 计算 中 面 板应力 的 最 值情 况 , 最小顺坡 向 应力相 差


2 5
. 1 % ,
最大顺坡 向 应力仅相 差 0 58. % , 相 差很 小 ,
表 明 本 章 提 出 的 非线性 S B FEM 具有


较高 的精度 

25 〇n  250  r 

FEM FEM



C  PS B FEM   PS B FEM





t〇〇 .

2 0 0


5 0 。

為 

\ f
00

 00

1 1

| 

^  ^

 0

5°

 一 一

 
°

°
^ 0  5 1 0  1 5 2 0 0 5 1 01 52 02 53 0

最 小 顺 坡 向 应 力 / M P a  最 大 顺 坡 向 应 力 / M P a



) 最 小 顺 坡 向 应 力 (
b) 最 大顺坡 向 应力

图 4 . 1 9 地震动作用 下面板顺坡 向 应力 单位 (
: M Pa 

F g 4 i . . 1 9  S t re s sa o n g s o p edl l i re c t i onduri n g  e art h q uak e ( Un i t :  M Pa 



97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细 化 分 析方 法 及 应 用 

表 4 6 .
动 力 计算 的面板应力对 比


T ab l e4 6 .  C omp ar
i s on  of  s tre s s  a l on
g  s l o p e  d i r e c t i o n  du r
i n g  e a rt h q uak e

^ 最 小 顺 坡 向 应 力  最 大 顺 坡 向 应 力


F E M -

5 . 096  29 . 357

P S B F E M -

5 . 22 7  29 . 1 86

相 差 % 2 . 5 1  0 58

 .

( 3 ) 计 算 效 率对 比

表 4 7 .
给出 了 两种方法 的 计算 时 间 。
从表 中 可 看 出 ,
采用 过渡 后 可使 网 格数量减少


64 5 % 大 幅 降低 网 格数量 另 方面 从计 算 时 间 上看 由 于 网 格数减少 静力 计算 时


. , 。 , , ,

间 可减少 44 4% 动 力 计算 时 间 相 应减少 % 可 定 程度上提 高计 算 效率 另外



, 1 6 3 . , 。 

若与 FEM 联合使用 , 只 有疏密衔接处 的 多 边形采用 S B FE M , 其余单元采用 FEM , 




计算 效率将进 步提升



表 4 7 .
计算时 间对 比

T ab l e 4
 . 7  C o mp ar i s on  o f c o m p ut a t i o n a l  t
 im e s




计算时 间 归 化时 间

( )

Jl  V S
  ̄  ̄
   
— ■ 

. .

 r
^ . .

静 力 分 析 动 力 分析
I ;



F EM 3 43 6 9 L 0 0 0 L 0 0 0

P S B F E M 1 2 2 0 2  0 . 556 0 . 83 7

减 少 百 分 数 % 6 4 . 5  44 . 4  1 6 3

 .

上 述 考 虑 挤 压 边墙 的 面 板 堆 石 坝 静 、 动 力 数值分析计算结果表 明 : N P S B FE 计算 的

坝 体位移和 面板应 力 变形 符合 般规律 数值合理 且与 非线 性 FEM 计算结果吻 合 良




, ,

好 , 验证 了 发展 的 非线 性 多 边形 比 例 边界有 限 单 元用 于 岩土材料分析 的 合理性 。 此外 



本 文方法采用 多 边形 网 格进 行 快速过渡 ,
可灵 活地处理 复 杂 的 材料分 区 , 减少 建模难度


和 单元数量 , 提 高计算效率 

98
- 



大 连 理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4 . 5 小结


针对传 统 平 面 S B FE M 主要受限于弹性分析的 问 题 ,
本章首先利用 S B FE M 原有 的

边界 高 斯 点 来求解相 关 系 数 矩 阵 , 通过 弹性 理 论来构 造用 于 非 线 性 分析 的 多 边 形单 元 形


函数 、 应变 位 移 转换 矩 阵 等 ; 然后根据三角 形单元 的 H a m m er 积 分法则 ,
提 出 在每个线


单元覆盖 的 三 角 形域 内 增 加 3 个 内 部积分点 ,
并通过给定 的 常 刚度矩 阵代入求解用 于 非


线 性 分析 的 系 数矩 阵 , 发展 了 非线 性 比 例 边 界 多边形 单元 

采用 多 边形单元模拟 了 地震 作 用 下 K o yn a 混凝土 大坝 的 塑性损 伤 演 化过程 并 与 振



 ,

动 台 实 验及 X F EM 模拟结果进行 比较 ; 结 果 表 明 坝体损 伤 扩 展 过 程及损 伤 区 域 分布均




与 文献和 实验结 果吻 合较好 , 验证 了 发展 的 单 元用 于模拟 混凝土 材料 非线 性 力 学 响 应 的

合理性 。 此外 ,
采 用 该单 元模 拟 了 考虑 挤压 边墙 的 面 板堆 石 坝 弹 塑 性 静动 力 反应 , 并与


有 限元 的结果进行 了 比较 , 分析结果表 明 :
非线性 S B FEM 很 好地模拟 了 坝体和 面板静


动 力 分布规律 , 验证 了 发展单元用 于岩 土材料 的 弹 塑 性分析 的 可靠性 , 此外 , 通过 多 边


形 单元进行疏密 网 格过渡 , 可快速建立大坝 的 跨尺度 网 格 ,
建模效率可提 高 60 % , 网格


数量减少 64 5
. % ,
计算时 间 可减少 44 4 %
. 

本 章发展 方法步骤 简 洁 、 易 于 程序 实现 , 有效地解 决 了 传 统 S B FEM 主要受限于弹




性分析 的 问 题 并提供 了 种 简捷高效 的 易 工程 实 用 的 非线 性化解 决方案

, 、 

99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方 法 及 应 用 

5 三维非线性 多面体单 元方 法

5 . 1
引言

与 二维应用 样 传 统 的 三维 B FEM 在 工程静动 力 分析 中 取 得 了 广泛应用 但主




, S ,

要用 于 弹性 问 题 的 求解 非 线 性领域应用 很 少 前 BFEM 仅在 些简 单 的 非线性




, 。 目 , S

偏微分方程 中 有报道 文献 采用 提供 了
24 6 ]
技术
24 5
[ ]


H i l b er -

H u gh e s T ay -

l or

ot ( H H T -

c O , 

耦合 的 S B F EM F EM -

方法 , 通过弹性 的 S BFEM 计算无 限域 , FEM 分析有 限域 的非线 性




结构 反应 ,
实 现 了 弹塑性 的 土与 结 构相 互作用 分析 。
但对岩 土 工程结 构 的 三维 S BFEM

非线性抗震 问 题模拟 , 相 关报道几乎没有 



本章在实现二维非线 性 的 基础上 ,
采用 内 部 积 分方法代 替 原 有 的 边 界面积 分 ,
发展


了 可用 于非线性分析 的三维 比例 边界多 面体单元 将 该 方法进 步推广 用 于 岩 土工程三


维弹塑性数值分析 。 本 章 首 先介 绍 了 三维非线 性 多 面体单元 的 实 现 过程 , 然后讨论 了 三



种常用 的 内 部积分方法 , 最后 通过简 单 构 件 和 工程算例 验证 了 发展方法 的 合 理 性 



5 . 2 基于 S B F EM 的 非线性 多 面体单 元构造



由 于篇幅所限 这里仅介绍 些 为程序 实 现所必 需 的 关键方程 文献


1 98 24 7]
中给出


[ ,

, 。

了 这些方程 的 详细推 导和 解释 读者可进 步参考


, 


节 占



悬挂 占

獅施 紐理雛点

 :


 改进 的方法 无 耑 处理



\ :

^ 


a )  (
b 

图 5 . 1
 (


带悬挂 点 的 八分树离散 网 格 ,

b) 悬挂 点 的 处理对 比

F g
i . 5 . 1

 (

)
Ba l a n c e do c t re ed e c o m
pos i t i o n w i t hh a n
g n g n o d e s

, (
b )c o m
pa
r i s o no f  t he

a t m e n t so f h a n
t re
g n g n o d e s


 i

00
- 



大 连理工 大学 博 士学位论文 

如图 5 . 1
所示 , S B FEM 方法 中 ,
需在单元 内 部 引 入 比例 中 心点 , 且满 足从该 点 可


直接 看 见单 元边界 上任 意 点 的 要 求 ,
本 章 选取单 元 的 几何 中 心 为该 比例 中 心 点 0 

通过 引 入 的 多 边形平均值形 函 数插值边 界面单 元 ,


使得该方法可 以 兼容 更通用 的 边

界面单元 , 如三角 形 、 四边形 、 五边形 、 六边形 、 七边形等任 意边 的 几何 形状 ,


如图 5 . 

所示 

图 5 . 2 通 用 的 多 面 体 单 元 形状代表


F g i . 5 . 2 R e p re s e nt at i v eg e n e r a l s ub

e l em en ts ha
pes

5 . 2 . 1
基本原理

与传统 FEM 类似 这 里采用 等 参映射 的 思路进 行边 界面插值 图 给出 了 




, , 5 . 3

五边形单 元 的 映射过程说 明 示意 

0 
- 

1 1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析 方法 及 应 用 

F g i



5 . 3
5 .

M o d
3 改进
i f i e dS




B FEM 中 的 局 部坐标系 和 等参 映射示 意
B F E Mc o o r d n a i


t e s an d i s o p ar a m e t r i c  m a p p n g

 i

对每 个边界 面单元 其 内 部任意 点均可通过 在局 部坐标 系的 构造的形 函 数




& )


进 行插值计算 ,
该 点 的 坐标 (
x , >


z) 可表示为式 ( 5 . 1 ) 的形式 

Kd )

乂( K 2 ) y  (
5 . 1


z(
^ 2 )

 M^ 2 )


式中 s边 界面 单元 的 节 点 坐标 向 量 随后 引 入 无维度 的 径 向 坐标 6 


x , y ,
z , ,

连接 比 例 中 心 〇 尺 ( , 九 , 足 ) 和 离散 的 边界面节点 ,
则 单元 内 部任 意 点 幻可用 比 例

边界坐标 ( 己 仏 6 ) 表示为式 ( 5 . 2 ) 。 由 于等参映射 的应用 , 必 然 需 要 有 由 局 部坐标 系 到




物 理坐标 系 间转换矩 阵 , 通 过推 导 可 得 该 矩 阵 的 表达 式 为 式 ( 5 . 3 ) ; 详细 的 偏 导数可写

为式 ( 5 . 4 ) 

K^ 2 )

 m^ 2 ) y
+ y
〇  (
5 . 2)

i(
以p f (

2 )

封 n ( )
z + f 0

02
- 



大 连 理 工 大 学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 

x(
^ y ^  ^ 2 ) ( 2 )
z(
2 )

人 d ( )

 z(
K ) ,
f ,
 (
5 . 3a


^(^
_
1 
3  ^2 

, f2 ^ ( ^ 1 
?  ^2 

, ^2 z (^ l 
5  ^2 

, f2  

_

Jm ^ i ) =
< y^ ^ z
J + y zA x z
0+z x
^ 5 3 b)

A y^ 
 ̄  ̄

Ay y -




 ^ ,
( ,
( 

丨(
〇, , 

 乂( k山 ,


: Kd ) ,
f ,

义 H U y (
5 - 4 a)

咐 u ,

f ,

又( d )

f ,


成 

^ ^ , 2 ) ,
^

M ^ hj 2

5 . 4 b )

z(
d ) ,
f2 

Wd ) ,
f2


通过上述操 作 可 以 定义 个新 的 矩 阵 该矩 阵 即 为形 函 数对局 部坐标系 的 偏 导 数


, , 

详见式 ( 5 . 5 ) 

M^ 2 )

LD u =
 (
5 . 5


对 于 三维 问 题 的 求解 ,
得到边界面 的位移场后 ,
其锥体 内 部任 意 点 ( 己 仏 石 的位移



分量便 可通过

假定 的径 向 位移 函 数 《(〇 计算 , 详细构造见式 ( 5 . 6 ) , 其中 [


为阶数 3 x3

的单位矩 阵 , 山 (




2 3


) 为边 界节 点 在 标准 等参单 元 中 的插值 函 数 

u(
^ 2 )

 r^ ,
Qu ( ^)  (
5 . 6 a)

石 )

 W [
/] ,
W ^ ] [
/]
4m , "

]  (
5 . 6b


由 上式可知 多 面 体插 值形 函 数 中 唯 的 未知 数为假定 唯 存在 的 径 向 位移 函 数
一 一

, 

该 变量可通过求解相 应 的 力 学平衡方程获得 , 详细 的 求解推导 过程 己 在第 三 章 给 出 , 




里不再赘述 

5 2 2
. .
单 元应 力 应变场

由 第三章推导可知 , 任 意 多 面体单元 的 内 部应变场 可表示 为 式 ( 5 . 7 ) 



03
- 



基 于 比 例 边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析 方法 及 应 用 

5 +'
5 ^ ^

^?

r V;

5n

^ =
/ 〇 5) ?
- -

1 2 ) 1 1 2 ), I( ( 


( )

( \  \ (
5 . 7)

^ ^ W V





2 ( 2 )

通过提取边界 点 位 移 向 量 前的系数 , 可将上式简 写 为 式 ( 5 . 8 ) , 式中 5 (己 仏 公 )

即 为 有 限元 分 析 中 的 应变位移转换矩 阵 


 (
5 . 8 a)

5 +5
b{^2 ) b^ V
1 '



s?


¥ o 5)

2 ) u ( ;
( 

( \   \

5 . 8 b)




U 

在 弹塑 性分析 计算 中 , 应 变增 量 通 常 被 分 解 为 弹 性 应变增 量 和 塑 性 应 变 增 量 两 部 分 

弹性部 分可 由 胡 克 定律求解 , 塑性部分则 通过塑 性流动法则计算 。 假设采 用 屈 服 函 数 



和 塑性乘子 M 的相 关流动法则 ,
相 应 的 塑 性应变增 量可通 过式 ( 5 9 . ) 计算 

A£ 
= A£ -


As



A =
dF  (
5 9)


Aa
_






 da

其中 F =
F〇 t ,
a c
) 为 屈 服 函 数表达式 通过 单 元 当 前 的 应 力 状态 , <r 和硬化参数 k 求解 

然后采用 胡 克定律 , 则 可计算 出 当 前步 的 应 力 增 量 , 见式 ( 5 . 1 0 ) 




5 . 1 〇)

式中 为 弹 塑 性本 构 矩 阵 , 本 章 中 通过 调 用 材料本构 类获 取 , 将式 ( 5 . 8a ) 代入式


( 5 . 1 0 ) , 可 计 算得 到 应 力 增 量 , 见式 ( 5 . 1 1 ) ,
式中 4 ?& 为边界 点 上 的位移增 量 向 量 

A a(4 ,
^ 2 )

 J)


B(^ 2 )
Au
b  (
5 . 1 1


5 3

非 线性 分析 实现过程

本 小 节将 着 重 介 绍 基 于 比 例 边 界有 限 元 的 多 面体 单元 用 于 弹 塑 性 分析 的 公 式 推 导 

与 传 统有 限 单元法类似 , 采用 虚 功 原 理 进行 平 衡 方程 的 推 导 , 根据相 关 理论 , 其表达 式




为式 ( 5 . 1 2 ) 

04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文 

T T T T

| 
de h <7 ^ ,
^ 2 )
dQ . 

 J 
5u f dT ^ \ d u f



dT -

\ 
5e  (
5 . 1 2


n r r 

式中 ,
公 )
是应力场增量 ,
/ 和/ 6 分别 为面力 和 体积 力 密度 向 量 ,

石 ) 


与虚位移 ^ /
( 己 石 ) 相 对应 的 虚 应变 场 ,
将 前 述 已 知 变量代入 该方程 ,
则 可推导 出 详细


的 虚功 原 理方程 ,
如式 ( 5 . 1 3 ) 所示 

/ N / 

T 7


U ^ D B ^ d D A ?  \
B { ^ /^ + \ 〇 \ ^ /^

 ) ep { 2 )

4
= <5>
{ 2 ) 2 )

V o     ) \ r r ) (
5 . 1 3


/ \

\ 〇  

由 方程式 可得 到 下 列 关 系 左 边第 个括 号 内 即 为 弹 塑性分析 中 的 刚度矩




( 5 . 1 3 ) :

阵 K^ ,
第 二个括 号 内 的 变量为 外力 荷载 向 量 R^ ,
第三个括 号 内 为 内 力 荷 载 向 量 R , ?, 

则 上式可进 步简 写为式

( 5 . 1 4 ) 

5 - 1 4)
( 

上式为单个单元 的 平衡 方程式 , 通过按 单元集成 的 技术 , 可 以 获得求解 问 题域的 整




体平 衡方程 ,
见式 ( 5 . 1 5 ) 

( n Po l
 、 n Po t
 , 
_

,
_ 

z k J au , ?

S r ?

rj ?

-  (
5 . 1 5


v i


j i



式中 au6 是整个边界上节 点 的位移增 量 向 量 , 可 采 用 标 准 的 非 线 性迭代 求解 方 法 



如 改 进 的 N ew t on

R ap h s o n 算法进行求解 

5 . 3 . 1 高 斯积 分 方 案

本 小 节将 介 绍 三种 不 同 的 高斯积分 方案 ,
并给 出 了 高斯 点 的 分布和相应 的 权重值 

为 了 简化相 关术语命名 , 这里就简 单定义为方案 1 、 方案 2 和 方案 3 ,


详细介绍 如 下 

( 1 ) 方案 

当 平 面 单 元 的 边 数超 过 4 个 ( 即 多 边形单元 ) 时 ,
传 统 的 四 个 高 斯 点 积 分策略不 再


适用 , 必 须采用 多 边形单元 的积分方案 。 这里采用 将标准 等参 圆 形 区 域 内 的 多 边形 单元


进行三 角 形 子 分 , 然后 在每个三角 形域 内 采用 标准 的 求积法 则 进行积 分 的 方案 。
需要说


明 的是 ,
对 多 边形 单 元 的 三角 形细 分仅 是为 了 实现数值积 分 的 功 能 ,
图 5 4 .

给出 了简要


的 操作 说 明 示 意 其 中 ,
;I 是平 均 值 多 边形插值 函 数 , AV e m 是三角 形单元 的 线 性插值 函 数 

详细 的 实 现流程介 绍 如 下 

05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 方法及 应 用 

首先 , 将 每 个 边 界 面 单 元 转 换 为 对 应 的 标 准 等 参 正 多 边形 单 元 ,
然后 , 连接 圆 心和


正 多 边形 的 角 点 ,
将每个 多 边形子分为 多 个三角 形 ,
根据有 限 元积分规则 , 每个三 角 形


域 内 选取 3 个积 分 点 每个 高斯 点 的 坐标 ,

r ,
5) 分别 定义为 (
1 / 6 ,
1 / 6) 、

2/3 ,
1 /6



1 / 6 ,
2 /3 )


相 应 的 权重为 1 /3 , 这 些 点 称为 边 界面积 分 点 

等参 映射





插入 高 斯 点 平 面


今 
° 5
 vf
■ =
0 5 3 6

. /
( 



图 5 4

积分方案 1 积分点 分布


F g
i . 5 . 4D i s tr
i b ut i o n  o f  G au s s  p o i n t s  fo r  S c h e m e  1

##

 s
|  

\ \

(

)  


b) 


图 5 . 5 三角 形域 内 积分点 分布对 比 :


) 方案 1 ,

b) 方案 

F g
i . 5 . 5  C o mp ar
i s on  of  t h ed i st i b ut
r i on so f  G au s s  p o nt s  ni i  e a c h  s ub

tr i an g l e :
(
a)  S c h e m e  1

an d
(
b)S ch e m e 2

06
- 


大 连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 文 


随后 , 为 了 将该方法用 于 非线性分析 ,
本章将 引 进系统的 内 部积分点方案 。 如图 5 . 

所示 ,
无维度 的 径 向 坐标 《 取值 范 围 是 [
〇 ,



在 比例 中 心处取值为 〇 , 在边 界 处取值为

1 。 棚有限元

维 问 题 中 的 求积 规则 可知 可 以在位置 。河 :

4 处选取龄

对本章来说 , 这 两 个 点 将 对应 两 个平 面 , 详见图 5 . 4 。 然 后 在选 取 的 这两 个 平 面 上插入



积分点 , 插入 的 原则 和边界积 分 点 完全

致 , 只 是其权重将变为 1 / 6 ; 这些插 入 的 积 分

点 可称 为体 内 积 分 点 

( 2 ) 方案 

方案 的思路与方案 完 全 类似 仅有微小差别 两者 的边界积分点完全 致 




2 1 , 。 ,

的 差 别 是体 内 积 分 点 的 选取个数不 同 ; 方案 2 中 ,
在插入积分 点 的 两个平面 内 ,
每个


三角 形域 内 仅分配 个积分 点 即 积分精度 为 阶精度 其坐标为 两者的对



3 /3
, ,

1 /
,  1

比图详见图 5 . 5 

( 3 ) 方案 

在 多 面体 单 元 中 ,
连 接 比 例 中 心 和 每 个边 界 面 的 节 点 , 可得到不 同 的锥体单元 。 


任意锥体单元 , 通过连接 比例 中 心 (
〇 ) 和边界面的 中 心点 (
〇 )

再将边 界面 中 心 点 与 边 界

面节点 相 连 ,
则 可将锥体 分成 多 个 四 面体单 元 。 如图 5 . 6 所示 ,
在每个 四 面体中 采用 标

准 的 传统有 限 元积 分 ,
本研 宄 中 采用 4 个积分点 方案 ,
其坐标表示为 a (
a ,



AA )


a ,
久 灼 , c 〇
9 ,
 Aa 灼 ,

A 夂 〇
0 , 其 中a ,
 A 分 别 取值为 0 . 5 8 5 4 1 0 2 和 0 . 1 3 8 1 966 ,


应 的 权重 为 1 / 24 

F g i . 5 . 6



D i

s t r i
5 . 6

b u t o n o f

每个 四 面体 内 积 分点 分布



G a u s sp o i n t s ne a c hs u b

t e t r ahed r on

07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 及应 用 

5 . 3 2

非 线 性 刚 度 矩 阵 计算

任 意 多 面体单 元 的 弹 塑 性 刚 度矩 阵 可 以 由 前 述方程构 造 ,
见式 ( 5 . 1 6 ) 



B ( ^ 2 )
D B(^ e
p 2 )
dn  (
5 . 1 6)



弹 塑 性 刚 度矩 阵 内 的 元 素 可通过选取 的 域 内 积分 点 处具体算 出 ,
见式 ( 5 . 1 7 ) 

^ ?
Pk

K e
p

 E =

5 . 1 7)

/ 

其中 m 是 每 个 多 面体 单 元 中 的 边 界面 的 个数 ,
外 在第 々 个边 界 面 中 总 的 积 分 点 个


数 , B纪 ,
石 ) 表示第 f
个积分 点 处 的 应变位移 转换矩 阵 , 可通过式 ( 5 . S ) 计 算 求得 

< 为第 /
个积 分 点 处 的 材料 弹 塑性本构 矩 阵值 , 通过给定 的 材料本构模 型 计 算而 得 ; 

为第 f
个积 分 点 所代表 的 体积 求得每个单元 的 刚 度矩 阵 b 后 , 即 可通过单元组装


技术 ,
获 得 整 个 求 解域 的 总 刚 度 矩 阵 

5 13 外 力 荷载 向 量 计 算

外力荷载 向量 详 细 表达式可见 式 ( 5 . 1 8 ) 

T T
R ^ ^ dn 


f dr + ^ f 8

5 . 1
at ( 2 ) ( 2 ) b ( 



r 

等 式右 边 的 第

项为面力荷载 向 量 , 在 边界面上 ( (


) ,
〇 (? 1 ,
《2 )

 # ( ( 1 ,
石) , 则可

重写为式 ( 5 . 1 9 ) 


V 以 石( , 戒 牦 (
5 . 1 9


r



等 式右边 的 第 二项为体积力 荷载 向 量 , 该 项 采 用 积 分 点 处 的 数值 求 积 方 式 , 可重写



为式 ( 5 . 20 ) 

V r T ,, 

5 2〇 -

( 


Q k 
= =
\ * 

08
- 



大连理工 大学博 士 学位 论 文 

5 . 3 . 4 内 力 荷载 向 量 计 算

由 前 述推 导 可知 , 内 力 荷载 向 量计算式可 写 为 式 ( 5 . 2 1 ) 


5 . 2 1




首先求得边界点 的 位移 向 量 可通过应变位移转换矩 阵 进 步求得 单元 的 应变场




, ,

? ,
& ,
。 )

然 后 通过 当 前 步 的 材料本构矩 阵 & ,
求得相 应 的 应力 场 ^(己 心 ,
<2 )

最后可

得到 内 力 向 量 的 表达式 ,
见式 ( 5 . 22 ) 

R? , ,  乂 、仅 0 4  ) ,

5 - 22)



\  /



5 . 4 精度验证

本 小 节采用 实现 的 非线性 比例 边界 多 面体单 元 ,


进行 不 同 的 数值算例 模拟 , 验证发


展 方法 的 合理性 , 主要 包括两 个 部 分 : 首先进行 了 弹性 悬臂梁 的 模拟 ,
采用 四 种不 同 的

网格密度 ,
分析 了 端 部 剪切荷载和 纯扭荷 载 的 反应 。
然后进行 了 标准心墙坝结构 的弹塑


性计算 ,
并 与 传统有 限 元方法对 比 , 以 验证提 出 方法的 正确性 

5 . 4 . 1
悬臂 梁 结构 分析

( 1 ) 端部剪切荷载

A /

l l 

l 2 


- 
J 

L=5
— 


图 5 . 7 受端部荷载 的 长度 为 L 的矩形截面梁


F g i . 5 . 7 S h e a r

l o a d e db e amo f  l en

t h L w i t hare c t a n
g u a rc ro s s

s ect i o no f  w d t h2 aa n d


i 

he h t2 b



作 为 单 元验证 的 第 步 这 里首先进行 了 悬臂梁结 构 受端部剪 切荷载 的 弯 曲 分析


, 

结 构计算域 R 为 (

0 5 .

0 5 )x(

0 5 .

0 5 .

)

(
〇 ,
£) , 详 细尺 寸 见 图 5 7


在 自 由 端部施加 常量



剪切荷载 * S


〇 ,

F ,
〇 ]


0 9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 及 应 用 


文献 已给 出 该 问 题 的 位移场计算公式 本 次选取 的 悬 臂 梁长度 为 剪切荷载





227

, ,



0 . 1 , 结构为各 向 同性的均质 材料 ,
弹性模量 五 =
5 00 ,
泊松 比 ?; 

 0 3 . 。 在坐标 z

0 处的

截面进行 约 束 模 型 通过八分树技术进行 离散 共 划 分 了 四 种 不 同 的 网 格密度 分别 为


, , , 

队 ><

^从

4 ><
4 < 2 0 , 8 ^
8 x40 ,  6x1 1 6 x 8 0 3 2 x 3 2 x
, 1 60 ; 图5 . 8 给出 了 四种网格的剖视图 

表 5 . 1 列出了各 自 的单元数和节 点 数 


C)  ⑷



图 5 . 8 四 种八分树 网格密度剖 视 图


F g
i . 5 . 8 C l i
ppe
dv i e w so f  t h e  fo u r  l eve l so f  m e s hr e f
i n e m e n t

表 5 . 1 四种网 格密度 的 单元和 节 点 数




T ab l e5 . 1 E l e m e n t sa n dn o d e so f  t h e  fo u r  m e s h e s

网 格 密 度  单 元 数 节 点 数


密度 (
a)  3 2 0 5 2 

密度 (
b) 2 ,
056 3 ,
02 3

密度 (

)  1 0 4 0 0 1 4 9 6
, ,


密度 (
d) 46 ,
744 66 ,
899

图 5 . 1 0 给出 了 四 种 不 同 网 格密度 的 冯

米塞斯应力 分布 云 图 , 整体变形模 式和 分

布 规律 基 本 致 其中可 以看 出 最 密 网 格 的 计 算结 果 与 理论近 似解最接近 三种 积 分




, , ;


- 

1 1

大 连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 文 

方案计算 的 ^ 向 最 大位移 的相 对误差 曲 线绘制 于 图 5 . 9 ,


其中 t 为提 出 方法的计算值 

7 为 文 献提供 的 理 论 近似 值 , 明 显看 出 , 随着单元量 的增加 , 相 对误差值逐渐减小 



 端部剪切荷载


r a)
! 〇 (

方案 2 \ 
(个积分 点
1 


 ̄  ̄

I

1 0 「

方 案 1  \

 -



3 个 积 分点
舌 y ( )

喳 1 0 、
 
方 案 ; 

个 积 分点 

1  1


令

  1 00






图 5 . 9 端部剪切荷 载作 用 下 ,
采用 3 种 积分方案计算 的 悬 臂梁 竖 向 位移误 差 与 X 向网

格离散密度关系


F g i . 5 . 9 D i s
p acem en
l t  e r r o r  fr o m  t h e  S c h e m e s  s o ut on l i s  a s  a  fu nct i o no f  t h em e s hd e n s i t


a l o n gt h eb e a m , 
Nx , 
fo r  t h e  b o u n d a r
y
v a u ep r o b
l l e mo f ac a n t  i l e v e rb e a ms u b

e c t e dt oa ne n d


s h e a r o a d

 l

‘  2 . 00  2 . 00




? =

 (
d )

 : ;

图 5 . 1 0 端 部剪切 荷载作 用 下 ,
采用 积分方案 3 计算 的悬臂梁冯 ?
米塞 斯应力 分布 云




F g i . 5 . 1 0 V o nM i s e ss t r e s s i e d s  fr o m  t h e  S
f l che m e3s o l ut i o n so f  t h eb o u n d a r
yv a u e

 l

pro
b l e m o f ac a n  t i l eve rb e a ms u b

e c t e d t o a ne n d

s h e a r o a d

 l


- 

i l l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分 析 方法 及 应 用 

( 2 ) 端 部纯扭 荷 载


为了进 步研 宄提 出 的 NP S BFEM3 D 在弹性扭转 问 题 中 的 适用 性 又模拟 了 上述


悬 臂 梁在端 部纯扭荷载作 用 下 的应力 状态情况 文献 也 给 出 了 该 问 题 的 理 论近似解



22 7

, 

计算分析后 , 通过整理 四 种 不 同 网 格密度 的 y 向 位移 ,


并与 理论值进行对 比 ,
可得到 图

5 . 1 1
的 相对误差 曲 线 

°
纯扭荷 载


1 0
 r  (
b)

1 0

  方 案2 ^ 

个积 分 点 (







1 0 、

1  1 0  1 00






图 5 . 1 1
端部纯扭荷载作 用 下 ,
采用 3 种积分方案计算 的 悬 臂 梁竖 向 位移误差与 ;C 

网 格离散密 度 关 系


F g i . 5 . 1 1 D i s
p a c e m e n t  e rr o r  f r o m  t e  S
l h c h e m e ss o l u t o n s  a s  a  fu n c t o n  o f
i i  t h em e s hd e n s i t


a o n gt h eb e am


l Nx  fo r  t h e  b o u n d a r y  v a u e  p r o b e m  o f a  c a n t
l l  i l e v e rb e ams u b e c t e dt o
j p
ure

t o rs on

 i

图 5 . 1 2 给出 了 四 种 不 同 离散密度 的 模型在端部纯扭荷载作 用 下 的 冯 ?

米塞斯应力

分布云 图 各 分布 规律 基本 致 网 格量越 多 结果越准确 越接近理论值


, 自 , , , 

通过该 悬 臂 梁 的 算例 ,
并 与 实 际近似理论解进行 对 比 ,
结果吻合 良好 , 验证 了 发展

方法用 于 弹性 分析 的 正确 性 

1 1 2 



大 连理 工 大 学博 士 学 位论 文 

霄臂


图 5 . 1 2 端 部纯扭荷 载作 用 下 ,
采用 积分方案 3 计算的悬臂梁冯 ?

米塞 斯应力 分布 图

F g i . 5 . 1 2 V o n M  i s e ss t r e s s  fi e l d s  fr o m  t h e  S c h e m e  3  s o u t o n l i so f  t h eb o u n d a r


yv a u e
l 

rob e mo f ac a n t i e v e rb e a ms u b e c t e dt o u r et o r s o n




p


l  i

5 . 4 2

心 墙坝 弹塑性静动 力 数 值 分析

为 了 容易对 比 ,
本小 节采 用 常 规 网 格 ,
并采用 传统 的 FEM 进行计算 , 提 供可对 比

的 参考解 ; 然后采用 发展 的 非线性 多 面体单元进行 相 同算例 的计算 ,


并 与 有 限 元结 果进

行对 比 ,
以 验证发展方法 的 合理性 

( 1 ) 模型建立

采用 典 型对称 的 心墙坝结 构 为 研 宄对 象 其最大坝 高 为 〇〇m 上游 和 下 游坡度





l ,

均为 1 : 2 ,
图 5 . 1 3 给出 了 该心墙坝 的 结构尺寸 和 详细 的 材料分 区 情况 ; 离 散 的 有 限 单元


网格见图 5 . 1 4 。
为 了 真 实地模拟 大 坝 结 构 土层 分层 碾 压情况 ,
采用 控制 生死单元 的 技术


激活每层 单元进行分析计算 大坝共分为 ,
20 个填筑步 每步填筑高度 , 5 m ,
填筑完成后 

开 始模拟 蓄 水情况 共分 ,
20 步 蓄 水 平均每步 蓄 水高度为 ,
4 . 5 m ,
最后 蓄 水 高度达到 90m 

3




1 1
基 于 比 例 边 界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 方法 及 应 用 


2 4 0m





▽ 1 0m

上游堆石 下 游堆石


 、


墙 \ 

5 0m

图 5 . 1 3 典 型 心 墙 坝 几何 尺寸和 材料分布


F g i . 5 . 1 3 G e o m e t r
y an dm at e r a i l c o m
pos i t i o n  o f a  t yp
 i c a lc o r ew a l l  d am

选取点 

选取鮮


V
切片 ;c 

 2 0 0m

图 心墙坝传统 网 格 包括 个选取 点 和选取单元




5 . 1 4 ,

F g
i . 5 . 1 4T r a d i t i on a l  m e s ho f  t h ec o r ew a l l d am , i n c u d n go n em a rk e d p o n t san do n e
l i


 i

e l em ents





1 1

大 连 理 工 大 学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 2 ) 材料参数


坝体堆石料 采用 文 献 提 出 的 广义塑性模型 表 和表
24 8
给出
24 3



249 25 )



[ ]

[ , ] ,

, 5 . 5 . 3

细 的计 算 参数 

表 5 . 2 心墙料 的 广 义 塑性模 型 参数


T ab l e5 2 .  G en era l i z e d  p l a s t i c  p ar am e t e r s  o f  t h e  c o re  w a l l

G  K〇  Mg  M  c  a g  H〇  Hm  m
o f t
f 

800  9 0 0 1 . 1 2  1 . 1 2 0 . 45 0 . 4 51 800  3 0 0 0 0 . 



m v m \  m u  n  y〇 M P 

0 . 5 0 . 2 0 . 5  1 0 0 5 0  4 1 0 0 . 00 8

表 5 . 3 堆石料 改进 的 广义 塑 性模 型 参数


T ab l e5 . 3 R o ckf
i l l  m at e r
ia l
 p ar am e t e r s  n 
th e  m o d i f e d
g
e n er a
i i l i zed
 p as t c
l i i t
y m ode



G 〇  K  Mg  M  a 〇 i f ag  H  Hv 〇 o m 

1 0 00  1 400  1 . 8  1 . 3 8 0 . 4 5 0 4 8 0 0 1 2 0 0 0 5
. 
 .

m y  m  m u  rd  7 d m y u i
f
i P o 

0 . 5 0 . 2 0 2 1 8 0 .  5 0 4 3 5 0 . 02 2

( 3 ) 地震波输入

本 次计算采用 三 向 地震 波输入 ,
其时程 曲 线如 图 5 . 1 5 所示 , 三个方 向 地面最大加


速度值 分别 为 〇 2 94

g , 0 . 1 96
g , 0 294.

g ,
计算时 间 步间 隔取 0 02s
. ,
共计算 1 000 个荷 载


步 


- 

1 1

基于 比例 边 界有 限 元 的 岩土工 程精细化分 析方法及应用 

0 4 . r

0 . 4  r
 

° 4 "

° 4
 2 0

〇  5 1 0  1 5 〇  5 1 0  1 5 20

时 间 / s  时 间 / s
0 4



( 



〇 4

〇 5  1 0 1 5 2 0

时 间 / s

图 5 . 1 5 输入加速度 时程 :

a) jc 方向 ,

b) ;

方向 ,



z 方向


F g i . 5 . 1 5  I n p ut a c c e e r at o nre c o rd s
l i :

(
a )x

d i rec t i on ,
(
b) ^ d -

i re c t i o nan d( c ) z d 

i re ct i on

( 4 ) 结果与讨论

图 5 . 1 6 蓄 水后 最大截面位移分布对 比 单位 (
: m) :
 (

)
x 方向 ,

b) y_
方向


F g
i . 5 . 1 6 D i s
p a c e m e n t so f
l  t h e m a x m u m c ro s s

s ec t i o na f
t e r m p o u n d m e n t( u n
i i t s m


(
a)x


c t o n a n d ( b )
d re
^ d re ct on


i i i i

图 5 . 1 6 和图 5 . 1 7 分别给出 了 釆用 传统 F EM 和提出 的 P S B FEM 计算 的 心墙坝 蓄 水




后 最 大 断面 的位移和 应力 分布对 比 。 从位移 分布 图 看 ,
其最大顺河 向 ( x 方向 ) 位移较


- 

1 1

大 连理工 大学 博 士学位 论文 

小 仅为 向 上游
, 3 cm ,
向 下游 4 cm , 发生在 约 1 / 3

1 / 4 现高范围 内 ; 最大竖 向 沉降为 0 5m . 

发生在约 1 /2 坝高 附近 从应力 分布 图看 最 大主应力 最 大值位于坝底 其大小为 。 , , 1 . 4M Pa 



并随着坝高 的增加 ,
该值逐渐减 小 , 其分布较 为对称 ,
但上游应 力 值 整体 小 于 下 游 , 


主要 是 由 于 上游 水压力 作 用 的 结 果 最 小 主应力 最大值 也位于坝底 附近 大 小 为 ; , 0 9 M Pa
. 

其分布在 心墙 附近较为集 中 

图 5 . 1 7 蓄 水后 最大截面主应 力 分 布对 比 单位 (
: M Pa )

 (
a) 最大主应力 ,

b) 最小主


应力


F g
i . 5 . 1 7 P r i nc i

pa
l s tr e s s e so f  t h em a x m u mc ro s s i

s e c t o n  a ft e
i ri m
pou
ndm en t
(
un i t s 
: M Pa )



a )m ax i m u mpr n c p a i i l s t re s sa n d  ( b )  m n m um  p r n c p a i i i i l s tres s

關  (
a 




) '

% —
一0
06





_

 

= : (
b 




—  
0 0 3

图 5 . 1 8 地震后 最 大截 面位移 分布对 比 单位 (


: m )

 (

)
x 方向 ,

b ) y 方向


F g
i . 5 . 1 8 D i s
p ace
l m e n t so f  t h em a x i m u mc r o s s -

s ect i o n a ft e r  t h e  e a r t h

uake
 gro u n dm o t i on

un m a )x d re ct o na n d( b ) d re c on




- -


i t s :


(
i i

少 i t i


- 

1 1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 及 应 用 

图 5 . 1 8 给 出 了 动 力 分 析计算后 ,
最 大截面 的 震后 位移 分布对 比 , 震后 心墙坝最大


顺河 向 向 上游位移为 0 2 0m
. ,
位于 上游约 1 / 2 坝高 附近 ; 向 下游位移 为 0 . 1 9m ,
位于坝体


下游约 2 /3 坝 高范 围 附近 竖 向 沉降为 ;
0 . 5 4m , 位于坝体顶部 图 。 5 . 1 9 给出 了 地 震 过后 

坝体 的 整体边界变形情况 

F EM  始边 界

形后

图 5 . 1 9 地震后 最大截面 的 最 大变形 图 对 比 放大 (


1 0 倍 

F g
i . 5 . 1 9T h e t o t a l d e fo r m a t i o n  o f  t h em ax m u m c ro s s i

s e c t o n  a f t e r  t h e  e a rt h


u a k eg r ou n d

m o t o n( i l O x  m a gn i fi c at o n



图 5 20 .
给 出 了 选取单元 5 的 应 力 地震 时 程 曲 线对 比 地 震 过程 中 , , 应力 变化剧 烈 

但 两 种 方法计 算 结 果 吻 合 良 好 。 图 5 . 2 1 给出 了 选取 的 坝顶某 点 J 的 竖 向 位移时程 ,





以看 出 :
前 5 s 时 , 地震 加 速度较 小 ,
位移 变化 相 对 缓慢 ,
随着地震 峰值 的增 大 , 竖向位


移迅速下 降 , 变化较大 ,
后 续 随着 地震 逐渐减 小 , 位移变化也趋于平缓 

总体来看 两种 方法计算所得 的 静动 力 结 果保持高度 致 证 明 了 发展 方法在 心 墙




, ,

坝三维弹 塑性静动 力 分析 中 的 合理性 




0 8 0 4 

F EM




「 「
BFEM


PS
F E M

0 7 
_

P S B F EM



0 2


. 1
:



  
1      1
   1

0 . 0

 1
  1 

 

  1
   

0  5 1 0  1 5  2 0 0 5 1 0  1 5  20

时间 / S  时间 /S

图 5 . 20 地震过程 中 选取单元 5 的主应力 大 小 时程




F g
i . 5 . 20 P r i n c pa i l s t r e s st i m e

h i sto r i e so f  E l e m e n tB d u r i n g  t h e  e a rt h



u a k eg ro u n dm o t o n

 i


- 

1 1

大 连理工 大 学 博士 学位论 文 

0 0





 I

FEM


0 - 1  -

 —

PS BFEM



E 

0 7
   1    1    1    


0  5 1 0  1 5 20

时间 /s

图 5 . 2 1 地震过程 中 选取 点 d 的 向 位移时程


F g i . 5 . 2 1 D i s
p acem en
l tt me i

h i st o r e s  o f P o n t  A  d u r n g  t h e  e a rt h q u a k e  g r o u n d  m o t o n  n  t h e
i  i i 
 i i

j d re ct on


i i

5 . 5 小结

针 对传 统 S B FEM 难 以应用 于三维非线性分析 的 问 题 , 在实现二 维非线性多边形单




元和 复杂 多 面体 单 元 的 基础上 ,
采用 类似 的 原 理和 思路 ,
通过 内 部积分方 案 ,
发展 了 三

维非线 性 多 面体单 元 。 通过开展悬臂 梁结构端部受 弯和扭转 的 数值分 析 ,


讨论 了 三种 


同 内 部积分方案 的计算结果 ( 拆 成 四 面体 积 分 和 边 界面 每 个三 角 形域对应 的 锥体 积 分 ) 

通过 与 理论解对 比 , 验证 了 发展方法 的合理性 ,


并给 出 了 精度 最佳 的 积分方案 ( 拆成 四

面体积 分 ) 。 随后 , 进行 了 心墙坝结构 的三维弹塑性静动力 分析 ,


并与传统 FEM 计算


结 果进行对 比 , 所得结 果 坝体应 力 和 变形规律 分布 合理 , 且两种 方法静动 力 计算 结 果 吻


合 良好 , 验证 了 发 展 方法用 于 岩土工程结 构 三维弹 塑性静动 力 分析 的 合理性 


- 

I  1

基 于 比 例 边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化 分析 方 法 及 应 用 

6 基于 S B F EM F EM -

的 耦 合 分析软件 集成

6 . 1 引言


传统 SB FEM 在环 向 离散边界 , 通 过伽 辽 金 加 权余量 法在 径 向 构 造平衡 方 程 , 然后


求解 该方程直接获得单元形 函 数 、 刚度矩阵 、 内 外力 向 量等 ,
其求 解过程 与 FEM 存在


显 著差异 , 在 ANA S Y S 、 AB A Q U S 等具有 固 定 FE M 框架 的 商 业 软 件 中 二 次 开 发 难 度 较


大 。 故 目 前研 究人 员 主要采用 Ma t h e m at i c a 、 MA T L A B 等 数 学 软件 进 行 相 关 研 宄 工 作 

难 以 充 分 利 用 传 统 有 限 元 软 件 的 强 大 分析 功 能 ( 如 材料库 、 算法库 和单元库等 ) , 不适




用 于大规模工程应用 , 该 问 题在 工程结构三维分析 中 尤为 突 出 。 另外 , 两种 开 发方法均


较 难形成 具 有 自 主 知 识产权 的 有 限 元 分析 软件 系 统 

本 章 基 于 课题 组 G E O D YN A 软件平 台 采用 面 向 对象 的 程序 设计 思 想和, C ++ 语 言 

集 成 了 多 边形 和 多 面体 S B FEM 单 元 算法 , 集成 的 单 元类可 直接 调 用 平 台 内 部 丰 富 的 材


料库 、 荷 载库 和 算法库 等 , 实 现 了S B FE M -

FEM 无 缝耦 合 计 算 。 此外 , 根据 八 分 树 离 散


网 格具 有大量正 方体单元 的 特 点 , 发 展 了 非 线 性 相 似 单 元 加 速 和 存储 技术 ,
提高 了 大规


模 、 精细化动 力 分析 的 效率 

6 2 . 二次开发平 台

本 次研 宄采用 大 连理工 大 学 水利 工程 学 院 工程抗震研 宄所 自 主开发的 大型岩土工





程 分 析 软件 G E O DYN A f

为 基础 平 台 进 行 S B FEM 的 集成工作 

6 2 . . 1  G E OD Y N A  简介

在 1 0 项 国 家 自 然科学 基金面 上项 目 和 5 项国家 自 然 科 学 基金 重 点 项 目 的资助下 



孔 宪 京 院 士 课题 组通 过整 合 七 五 十 五 期 间 开发 的 岩土工程有 限

八五 九五
“ ” ” ” “ “ ”
、 、 、 

元 分 析 程序 ,
吸收  F E MD A M 、
Q U AD 4 、 S WAND Y N E 、 GEO S L OPE 、 C RI S P  等 国 外岩


土 工 程 分 析 程序 的 许 多 优 点 和 先 进 本 构 关 系 ,
采用 V i su al  C ++ 语 言 和 MF C 环 境 、 采用


类型抽 象 继承 重载和 多 态等面 向 对象设计方法 并 行计算等先进 的 开发技术 统


、 、 、 ,

了 静力 、 固结 、 动力 、 液化 、
稳定 ( 强度 折减 ) 、 永久变形 、 开挖 和 填筑等分析过程 

自 主开发 了 W  i nd o w s 版本 的 岩 土 工 程 三 维静 动 力 有 效 应 力 非 线 性分 析程 序 、 G E O DYN A 

程序 中 的 连续介 质 本构 模 型 包括 混凝土弹 塑 性 损 伤 模 型 、 混凝 土 弹 脆性 损 伤模 型 、 邓肯


E B 模型 邓肯 E 模 型 南水模 型 广义塑性静动 统 模型 临 界状态广 义塑性模 型

- -

、 i> 、 、 、 

线 弹 性 模 型 等 效 线 性 粘 弹 性 模 型 理 想 弹 塑 性 模 型 接触 面 模 型 包 括 双 曲 线 静 力 模 型
、 、 ; 

双 曲 线动力模型 理想 弹塑性模 型 线弹性模 型 非线 性 弹 性模 型


25 1
[ ]
、 、 、 

1 20 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 文 

6 2 2
. .
软件工程 应 用 情况

截止 目 前 , 这 些 软件 己 经应用 于 59 个大型水利水 电 工程 ( 表 6 . 1 ) 、 核 电工程 、 




运工程和 地 下 结 构 工 程 

表 6 . 1 己 应用 的 代表水 电 、 核 电工程


T ab l e6 . 1  A pp l i c at i o n  r e p re s e nt at i v e s  o f h 

y d r o p ow e r  a n d n u c
 l e ar
 p o w e r p r oj e c t s




" "  ̄  ̄  ̄


w 覆盖层 3
设 防 地 震  T7T !

项 目 名 称 现 型 研 究 内 容 

/ m 厚 度 / m 加 速度 /





双 江 口 心 墙 顼 3 1 4  6 0 0 2 0 5 三 维 静 、 动 力 分析


两河 口  心 墙 坝 2 9 3 . 5 0 . 288 三维静 、 动 力 分析


大 岗 山 面 板 坝 2 0 5 0 . 56 三维静 、 动 力 分析


猴 子 岩 面 板 坝 2 2 3 0 . 297  三维静 、 动 力 分析


长 河 坝 心 墙 坝  2 4 0  7 0  0 4  三 维 静 力 变 形 分 析

 .

龙 盘 心 墙 坝  2 6  0 1 . 407  三维 静 、 动 力 分析


吉 林 台 面 板 坝 1 5 7 0 . 462 筑坝 材料 试验 , 三维静 、 动 力 分析


糯 扎 渡 心 墙 坝 26 1 . 5 0 . 283 三维静 、 动 力 分析


漩 坪 面 板 坝 1 4 4 0 3 9 3 . 三维静 、 动力分析


下 板 地 心 墙 坝  8 0  1 48 0 . 3  三维静力 变形分析


泸 定 心 墙 坝 8 4 1 48 6 . 0 . 325 筑坝 材料 试验 , 二维静 、 动力 分析


卡 拉 贝 利 心 墙 坝92 . 5 0 . 3 59 三维静 、 动 力 分析


温 泉 面 板 坝 1 02 0 . 1 7 筑坝材 料 试验 , 三维静 、 动 力 分析


五 心 墙 坝 0 筑 坝 材 料 试验 三维静 动力分析


1 02 5 . . 2 1 8 , 、

旁 多 心 墙 坝 7 2  . 3 1 5 0 0 . 42 筑坝 材 料 试验 , 三维静 、 动 力 分析


凉 风 台 面 板 坝 1 〇〇  4 8 0 . 1 49  三维静 、 动 力 分析


吉 勒布拉克 面 板 坝 1 40  材料试验 , 三维静力 和 流变分析


吉 音 面 板 坝 1 2 5 0 2 .
筑 坝 材 料 试 验 , 三维静 、 动 力 分析


阿 尔 塔 什 面 板 坝 1 80  1 00 0 . 32 1 筑坝材料 试验 , 三维静 、 动力 分析

2 
- 

1 1

基 于 比 例 边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分 析 方 法及 应 用 

续表


坝高 覆 盖层 设 防 地 震 o 




 An 厚 度 An 加 速度 /


茨 哈 峡  面板 坝 266  0 2 6 6 三 维 静 、 动 力 分析


缅 甸 密 松  面 板 坝 1 39 5 . 0 . 33 三维静 、 动力 分析


如 美 心 墙 坝 3 1 5 0 . 32 筑坝材 料试验 , 三维静 、 

动 力 分析

大 石 峡 面 板 坝 2 4 7 0 . 3 65  防波堤静 、 动力 分析


红 沿 河 核 电 0 .
1 0  防波堤静 、 动 力 分析


陆 丰 核 电 0 . 1 8  防波堤静 、 动力 分析


防 城 港 核 电 0 . 1 6  防波堤静 、 动力 分析


石 岛 湾 核 电 0 .
1 6 防波堤静 、 动 力 分析


阳 江 核 电 0 . 1 9  防波堤静 、 动 力 分析


台 山 核 电 0 . 1 8  防波 堤 静 、 动力 分析


岭 澳 核 电 0 . 20  防波堤静 、 动力 分析


宁 德 核 电 0 . 1 5  通道桥 静 、 动力 分析


福 清 核 电 0 . 1 9  防波堤静 、 动力 分析


太 平 岭 核 电 0 . 25  防波堤静 、 动 力 分析

6 3 .
基于 比例边界有 限 元 方法 的 单 元 类集成

6 3 . . 1  S B FEM 程序 框 架 设 计

采 用 面 向 对 象 的 程序 设计 思 想 ,
根据传 统有 限 元 算法 的 求解过程 ,
首 先抽 象概括 出

S B FEM 和 FE M 单元构造 的共 同 属 性 如 计算 致质 量矩 阵 阻 尼 矩 阵 求解 偏 导矩 阵

( 、 、 

构造单元形函 数 、 求解协 调 矩 阵和 协调 矩 阵 等 ) , 然后 制 定通用 的 成员 函 数 、 外部调用



接口 内 部继承关 系 等 进而 统 两种 有 限 元 算法 的 程序 内 部 实现 过程 图 给出本


、 , , 6 . 1

文制 定 的 S B FE M 单 元 求解框 架 可 以看 出 该方 法 统 了 S B FE M 与 F EM 的单元构造


, ,

行为 ,
使其具有完全相 同 的 属 性 

22
- 



大 连 理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读 入 数据 I 节 点 和 单 元信 息

f 知 仏

边 界 单 元 形 函 数

錢 * 高 斯 点 数 偏 导 数






计算Ja co b i
矩阵





计算 积分 代 表 体积



I 



获得


统 的 求解 框架  计 算 M系 数矩阵 材料 本 构 矩 阵0

S B F EM S B FE
■ 

使 其 与 F E M 单 元 具 有 相 同 的 属 性  获 得 形 函 数和 B u  F  7  R  R  R f


l 单元形函 数、 

计 算 刚 度 矩阵 

致 质 量矩阵 欠 =

UAU x
A L kU

 X

[ ]
    [ 
  

阻尼 矩阵 

\    



计 算 内 力 向量


R? Rm
外 力 向 量

 
,  

建 立 平 衡 方程


V   

获 得 数值解 


图 6 . 1
本 文采用 的 S BFEM 单 元求解框 架 示 意 图


F g
i . 6 . 1  F r am e w o r ks k e t c ho f e  l em en ts o l u t o n nS
i i B F E M i nt h i s
p

per

v o dC
i E l ement : :
I n i t S t at i c M e m ory ( )  初始化静态 变量

 //

v o dC
i E l ement : : F o rm S o l i dJ acob i Ma t ri x
( )  计算 // J acob  i
矩阵


v o dC
i E l ement : : C om p u t e Vo l um e
( )  计 算积分 点 代表体积

 //

v o dC
i E l ement : : Ca l cu l a t e C o e ff c i i en t O f S B F EM a n d F o rm Z ( )  // 计 算 S B F E M系 数矩阵


v o dC
i E l ement : : F o rm Eq u i va entS l t i ff Ma tr i x ( )  形成单元等 效 刚度矩 阵

 //

v o dC
i E l ement : : F o nn C on s i s t ent M as M a s t r i x()  形 成 单 元协 调 质 量矩 阵

 //

v o dC
i E l ement : : F o rm Lum p e d M as s M atr x ( ) i
 形成单 元协调质 量矩阵

 //

v o dC
i E l em ent : : F o r m S t ff M a t r x ( ) i i
 形成单元刚度矩 阵

 //

v o dC E
i l ement : :
F o rm D am p M atr i x()  形成单元 阻尼 矩阵

 //

v o dC
i E l ement : : F o rm Unba l an c e B o d yF orc e ( )  形成单元不平衡力 向 量

 //

v o dC
i E l em e n t : : C ac u l at e E l e men t Vec t o r( )  计 算单元应力

 //

6 3 . . 2 多 边 形 多 面 体 单 元 编码 规则

 /

为 了 程序 统 和 后 期 维护 修 改 G EO D Y N A 设计时 程序框架 规 定 了 单元 的 编码规




, ,

贝 I

J , 见图 6 2 .


a) ,
不 同 的 单元制 定 了 相 同 的编 号结构 ,
仅 根据 单 元类 型 号 来判 別 不 同 功

23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 方法 及 应 用 

能 的 单 元 如 传 统 平面 固 体等参 四 边形单 元 为 , 1 , 用 于 多 孔介质 求解 的等参单元则 为 2 



同理 ,
图 6 3

给 出 了 八节 点 等参单元 的 编 码规则 ,
单元号 、 材料号等与二维

致 ,
仅节


点编号有区别 , 该编码方式简 单 、 通用 ,
数据结构 固 定 

为与 FEM 等参单 元数据 结 构 兼容 ,


便于使用 和修改 , 针对 多 边形 节 点 数 、 多 面体


单元面数和节 点 数不 固 定 ,
导致整体数据 结构 不 固 定 的 问 题 ,
本章在 多 边形编码规则 中

采用 了 自 动 识 别 的 变节 点 数 单 元编 号 方法 ( 见图 6 2 .


b) ) ; 对 多 面体单元则 增 加 了 动态


的面数 、 节 点 数和 节 点 编 号 存储数组 , 制 定 了 多 面体单元 的 编码格式 ,
如图 6 4 .
所示 

根据读入 多 面体单元信 息 ,
自 动识别 出 该单元 的 总 面数及每个面 的 总 节 点 数 ,
然后 依 次


获取每个面 的 节 点 编 号 。 通过上述编 码结构 ,
在程序 内 部制定 了 相应的动态数据结构 

集成 了 多 边形 和 多 面体单 元分析 方法 ,
扩充 了 传统 的 单元库 



四 边 形 4  3  单元号 孔 压



a)

〉
等参单兀编码
 | 

单元编码 : 1    00 234


1 1
 1 1


二二
— —  — —


— J
U 丁


 材料 可
单元节 点编 号


5  

4  类型 号


b) 多 边形单元编 码


=>  区别 

多 边 形变 节 点 数编 号


m^


   单元号

孔压


1 ^
j 
3  ■ 悬 挂节 点
 

^
y  单元编 码 : 1  4   00  2  34  5
1 1 1 1

材料号
 ^
\ 单元节 点 编 号


5 ,

多边形单元
^  g 法则  

图 6 2 .
本文 中 多 边形 单元 节 点 编码规则 示 意 图


F g i . 6 . 2 S c h e m a t i cd a
g r a m  o f n o d e  c o d n g  r u e s  fo r  p o yg o n a
i  i l l l e l e m e n t si nt h i s
 p ap e r

24
- 



大 连 理 工 大 学博 士 学 位 论 文


yJ /
h

7




填筑号


f < 单元号 孔压


— 

5  \ 丨
I  






A  单元编码 : 1 6 1  1 0 0 1 2 3 4 5 6 7 

 


'   

. . 

nr
j j

^
单 材料号
单元节点编号



 类 #号

     JO         

图 6 . 3 本文 中 六面体等 参 单 元节 点 编码规则 示意 图


F g i . 6 . 3 S c h e m a t i cd i a
g r amo f n o d ec o d n gr u
 i l e s  fo r  h e x a h e d ra l i s o p a r am etr i ce l e m e n t si 


t i s
 p ap e r


I  单元
巧 孔压 ■


单元编码 : 1 5 7 l l 6 〇6 6 6 8 6 5 7  1 6 5 4 3 2


 ̄  ̄ 

|  j

1  元 材 料 号  总 fi 数 及
中 .


 i

类 型 ^ 拇 个 面 的 点 数
 



面2 :   23 7 
1 1 09

I 面 3 :  3 45 8 1 2  1 1  1 

 | 面 4 : 56 1 4 1 3  1 28

、 右 手 法 则 面 5 :   9
1 1 5  1 46


 面6  9    4

: 1 0 1 1 1 2 1 3 1 1 

图 6 4 .
本 文 中 多 面体 单 元 节 点 编 码 规 则 示 意 图


F g 4S c h e m a t c d mo f n o d ec o d n h ed ra e m e n t s nt h
6 a
gra gr u e s  fo r
po y e s a
pe



i i i  i l
p
. . l l l i i

6 3 . . 3 多边 形 多 面体单 元类集成

 /

基 于 上 述程序 框 架 和 单 元 编 码 规 则 ,
本文共在 G EO D YN A 平 台 上开发 了 八种不同

的 单元类 ( 见图 6 5 . ) ,
共 集成全源代码 约 1 . 5 万行 

2 5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 方法 及 应 用 

表 6 2

列 出 了 集成 的 多 边形 多 面体单元类统计 / ,
给出 了不同 求解 功 能 的 单 元 类 型

号 ,
实际计算 中 ,
只 需 根据读入 的 单元信 息 ,
自 动 识 别 分配对应 的 单元求解 , 可实现 多

种 不 同 数值方法 的 无缝联合计算分析 ,
有效提高 了 数值分析 的 灵活性和 精细化 

复杂 多 面体 

边 界坐 标 变 换 为 正 多 边 形  



; 

A h 
; ,

多 边 形  简 单 多 面体
叩
一 -

” 




L .  

非 线 性复杂 多 面体
:! . . .  」



V V ?


? y 
■ 面 上 顏点 ? 内M 入■点

p


霄 .






T
 」

S B FE M ! _ ? ? ? ? ? ? ? : _
 

LJ 


 0
a? r

i 機 齡娜 鮮 /
多面体


 S BF EM




I  I


S  # 〇

j 

线 性 复杂 多 面体 n  线 性 多 边形 多 面体

 丨

  B FEM

SB FEM I
 S

上 


r种 单元
3 6 ^  fl ; 种 材 ^ T |  1 5 种 荷载 I 


9 种 分析功 能  2 0 万 行 代 码  |

1 2 项 著作权 

GE O D Y N A 6 0( 2 0

多年研发 

图 6 . 5  G E O D YN A 平 台 上扩展 的 多 边形 多 面体 比例 边界有 限 单元

 /

F g i . 6 . 5 D e v e l o
p m en
t o f p o y g o n/ p o y h e d r o n  S

l l B F E M  o n G E O D YN A  p l a t fo r m

26
- 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 文 

表 6 2 .
集成到 G E O D YN A 的 多 边形 多 面体单 元类统计

 /

T ab l e6 2
. Th e st at i s t i c  o f p o l y g o n / p o l y h e d r o n  e l e m e n t s  c l a s s  i n t e g r a t e d  i n  G E

O D YN A

^  单 元 类 命 名 描 述



型号

4 1  So l i d
_
P o y go nl
_
SBFE M _
2D
 弹 性 多 边形 S B F EM

44 S o l i d  P o y h e dr o n  S B F E M  3 D
— 

-  -
 弹 性 简 单 多 面体


 S B F EM

4 8  S o l d  C o m l c ate d  P o y h ed r o n  S B F E M  3 D


- 

- 

-  -
 弹性复杂 多 面体


 S B F EM

 So N on S BF EM 2D
53 l i d _
l i n e ar _
P o y go n

_ _

弹 塑性 多 边形  S BFEM

54  So l i dN o n
_ 
l i n e a r  P o y h e dro n  S B F E M  3 D


弹塑性简 单 多 面体


 SBFE 

5 5 So l i d  N o n l i n e a r  C o m p l i c at e d  P o l y h e d r o n  S B F E M3 D 3 巧 弹塑性 




 S BF EM 积 分 方 案
-  -  _  —
一 



5 6 So l i dNo n l i n e ar  C o mp l i c at e d  P o l

h e d ro nS B F E M 3 D 1 弹 塑 性 寻 杂


积分方案
—  -  -  _  _  _

 S BFEM -

2

5 7 So l i dN o n l i n e ar  C o m p l i c at e d  P o l
yh e d ro nS B F E M 3 D 4
弹 塑性 寻杂


积 分方案
_  _  _  _  _
_ 

 S B F EM -

3

6 4S B F E
. M -

F EM 无 缝耦合计算

6 4
. . 1
相 似单 元技术研发

对大规模数值分析而 言 , 单个 单元 的 提速 , 都 将 对 整 体 分 析 效 率 有 所提 升 。 在 F EM

分析 中 , 每个单元 的 刚 度矩 阵计算 式为 [
/) .

], 0' ]
, 分析任

立方体单元 ,


算式展开为 可 以 计算 出 求解 次单元刚度矩阵 将需要


尽 ] 6 x 24
, , ,
3 45 60

次加 法运算和 39 1 68 次乘法运算 。 百 万单元级 别 的 运算 , 可 以 想 象运算 量之大 



另 方面 对立方体单元来说 其形状是完全 样的 仅仅 只 是尺寸上 的 差 别 




一 一

, , , ,

种 单元 是 几何相 似 的 ; 若给定单位尺寸 的 单元 ,
便可 以 描 述所 有 的 立 方 体单 元 。 本文采


用 八分树进行 网格离散 ,
采用 切 割 正 方体 的 方 式划 分模 型 ,
在不满足精度 处进行 八分 

不 断递 归 直 到 满 足要求 故正方体单元 占 比大是网格的 显著特点之 如图 显示


, 。 6 6 . 

离 散 的代表模 型 中 , 经准确统计 , 约 有超过 50 % ?


70 %左 右 的 正 方体 单 元 。
弹性 问题分析


中 ,
单元刚度计算时 , 边长 为 / 的 任 意 正 方体 单 元 与 单位尺 寸 单 元 的 应 变 位 移 矩 阵 l
f 

27





基 于 比 例 边 界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及 应 用 

材料本构矩 阵 和 单 元体积 F 存在 图 6 7 .
所示 的 关系 。 代入 刚度矩 阵计算 公式 ,
可容


易 地得 出 K 与 K 具有 定 的 比例关系 其 中 比例 系 数为单元边长 与 材料弹性模量 曷


2 , , /

的乘积 。 因此 ,
可 以 预 先 计 算 并存储 单位 正 方体 单 元 的 刚 度 矩 阵 仏 ,
然后通过乘 以 固 定


的 比例系数 ,
即 可获得任意尺寸正方体单元 的 刚度矩 阵 K 2 ; 同理 ,
质 量矩 阵 、 阻尼 矩 阵


等相 关系 数 亦 可通过此思路求解 。 该 方法是针对弹性 问 题 的 相 似 单 元加 速 ,
每个 单元 刚

度矩阵计算 时仅 需 5 77 次乘法运算 ,
与传 统方法相 比 ,
减少 了9 8 . 9 % 的运算量 , 显著地


改善 了 单元求解效率 

新疆大 石峡面板圳

膠 I i


: 歉 麥


图 6 6

八分树 离 散模型 中 正 方体 比例 统计


F g i . 6 . 6 C u b e  pro p or
t i o ns t at i s t c s no c tr e ed
i i i s c r e t i z at i o nm o d e 

28
- 



大 连理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文 

单 刚计算 I
单 位 正 方 体 任 意 正 方 体


z ⑷ w & zl 柄 犯
y兮
r i [ 1 1 


;= ,
[ ,
  


^ 
 

等式关 系 I  ⑴ S E E S D [ ^ i


5 1 二 互 jm

M2
 ̄ 



丨 . ! . J 


3 )
L ! u 

! ; : 丨



通过预存 的 K   
 /  v  /T v  1^  
x

标量系数



l : —


1 1

求 解  K2  i . . .
! ^ 2]

z .

. . . .
J^ l J
. . . . . ! .

 ,
x E 

图 6 . 7 弹性 问 题相 似单 元技术关 系 说 明

F g
i . 6 . 7 Ex p l a i n a t o n o f i  t echn i ca l re l a t i o n so f  s i m i l a re l e m e n t s  fo r  e l ast i c
 p ro b
l ems

Le e F e n v e s -

塑性损伤模 型

时 每个 高斯点 弹模



 E^ E <
 ̄  ̄

E
  ̄


d d x




I ,

预计 孩

比例 系数 :



^ )  xE
… …




「 m 



狂
隱 矩阵 K ,



K , 
] , 

/ X
(
1

 〇 
五 / 

 [
K , 

,  高 斯 点 相 似

i


.        . . 

特点 : :
以 斯 点 相 似性


K d xE K K
XL K


-  / x 1

 x .

[ , 
] ,
 ( f ) ,   [ , 
] ,




计算 类型 传 统方法 弹 塑 性 相 似 技 术 … … … … … .



减少计 量
| |

加 法 运 算 3 9 1 6 8 4 60 8

\ ;





r 

乘 法 运 算 3 4 ,
56 0 4 624 ,
 I

. … ?? ? .


. . % .
… 

29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 及 应 用 

  土 体 广 义 塑 性 模 型 

¥点 一

: 点 弹模


 

^ ,

1  e^ e  , :



'   1

位弹性





 比例系数 五
= =
l \ \

预 计 算 ―


 ■B 9 H 卜4


刚度矩阵 心 / wt  n


K ;


=/x E \ 

[
K j


 i 高 斯 点 相 似

特 点二 :
高 似性

。 4 £ 啦 K K

= =

[ ] , ; 丨
] ,

 := 丨 


计 算类型 |
传统 方法 |
弹 塑 性 相 似 技 术  

加 法 运 算 3 9 ,
丨 6 8 4 6 0 8 ,
减少 计算量 

乘 法 运 算 34 ,
5 60

4 6 24
,  [ … _ ? …


图 6 8 .
弹塑性 问 题 相似单 元技术关 系 说 明

F g i . 6 . 8 Ex p l a i n a t o n o f i  t e c hn i ca l r e l at i on so f  s i m i l a r  e l e m e n t s  fo r  e l a s t o

p as
l t c
p
rob em
i l 

本 章 主 要探索 相 似单 元技 术在 弹 塑性分析 中 的 应用 ; 从 弹性相 似单 元 技术 中 可 以 看




出 ,
相 似系 数主要 与 单元尺寸和材料 的 弹性模量有关 。 我们 采用 同 样 的 思 路 ,
分析材料


弹模在 弹 塑性刚 度矩 阵计算 中 的作用 在 , Le e F e w e s -

r 塑性 损 伤模型 和 土 体广 义 塑性模 型

中 呈现两 个特 点 特点 是 计算 单元进入 塑 性状态 时 每个高斯积分点 处 模量取值




, : , ,

是不 同 的 但仍可通过初始模量显式表达 根据特 点 可 以推导 出 特 点 二 即每个高




。 , ,

斯积 分 点 处 的 单 元 刚 度 矩 阵 具 有相 似性 , 可通过预存 的 单 元 刚度矩 阵 显 式求 出 , 其中的



比例 系 数 仍然是单元尺寸 与 材料模量 的 乘积 ,
与 弹性 问 题类似 ( 详见图 6 . 8 ) 。 因此 

相 似单 元技术可用 于弹 塑性 问 题分析 

通过统计 对每个 单元 刚度矩阵计算量而 言 相 似单元技 术可减少


, , 87 . 2 % 的计算量 

效果极为显著 。 同理 , 质 量矩 阵和 阻尼矩 阵等也满足相 似关系 



6 4 2
. .
耦合计算方 案

此外 ,
八 分树生成 的 网 格 中 存在 少 量 多 面体单 元 ( 单元总 面数超过 6 或某个面节 点

超过 4 , 如图 6 9 .
所示 ) 。 鉴于此 ,
本文采用传统有 限元 ( FEM ) 与 发展 的 多 面体 比 例

边界有 限元 ( S BFEM ) 进 行耦合计算 :


即 常 规单元采用 传 统等参单元 , 少 量 多 面体单 元


采用 多 面体 比例 边界有 限 单元 , 图 6 . 1 0 给出 了 典 型 耦合方案示 意 图 说 明 , 该 方案可进


步 改善数值 分析效率



3 0
- 



大 连 理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 \ 面 节 点 大 于 4

/  面 节 点 大 于 4

卿〇

 模 型 共 7 个 面 模 型 共 9 个 面


总 面 数 大 于 6 总 面 数 大 于 6

图 6 9 .
典 型 多 面体单元


F g i . 6 . 9  T yp i ca l
p
o y h e d r o ne e m e n
l l t 

| 常 规 单 元 —
F EM
 



亞 F E PSB FE


§
\

? 


[ 藝 ]
图 6 . 1 0 耦合计算 图解说 明


F g 6 0T G ra p h u s t r a t o no f h ec o m b n a t o nc a c u on


yp c a  c t at
i . . 1 i l i i l l i  i i l l i

6 4 3
. . S B F E M -

FEM 耦 合 分析算例

通过采用 S B F EM -

F EM 对 典 型 心墙坝工程进行数值模拟 ,
图 6 . 1 1
给 出 了 三维河谷


面 、 坝体结构 及 山 体基岩 的 整体示 意 图 , 该模 型 体 信 息 可 通过所给 定 的 工 程 CAD 平面


几何 图形快速建立 ,
图 6 . 1 2 给出 了 坝 体 的 几 何尺 寸 及 材 料 分 布 情 况 ,
采用 八 分 树进 行


跨尺度 网 格离 散 ,
最小和 最大单元尺寸设定 为 3 m 和 1 8 ni ,
共生成 了 2 1 5 ,
44 1
个单元和


233 ,
802 个节 点 , 如图 6 . 1 3 所示 ,
表 6 . 3 列 出 了 模型 的 单元类 型 及 比 重 ,
其 中 六面体 笮

元 占 比 高达 77 . 94 % , 正方体单元 占 5 3 . 7 % 

3 


1 1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 方法 及 应 用 





f緣


图 6 . 1 1
河谷面及 山 体基岩结 构


F g i . 6 . 1 1 R i v e r va
 l l e
yan
d c o n o ntm o u n t a n

i 
 i



I ^ 1

/  


_
j  

1 1 3 6m

 


最大纵截面

图 6 . 1 2 心墙坝坝 体 几 何尺 寸和 材料 分 区


F g
i . 6 . 1 2 G e o m e t r i cd i m e n s o n n g a n dt h em a t e r a
i i i l
p
a rt i t i o n o f ac o r ew a
 l l d am

32
- 



大连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表 6 3 . 心墙坝八叉树模型 单元类 型 统计


Tab l e 6 3. Th e s tat i s t i c o f  t h e  e e m en t s  t

yp e  n  t h e  c o r e  w a i l l  mode l  w i t ho c tre em e s h

单 元 类 型 面 数 个 数 比 重 %  求 和 % ( ) ( 

^ 4 77 0 . 22 

2 8  9

5 ’
5 44 1 3 ’ 249 1 ‘ 4 

常鮮 元

6 1 67 ,
9 1 47 7 9 4 0

 .

多 面 体 > 6 1 8 ,
5 06 8 . 5 90 8 . 5 9

最 大纵截面

图 6 . 1 3 八 分树 离 散 的 心墙 坝 网 格示 意


F g i . 6 . 1 3 O c t re ed i s c re t i z at i o no f c o r ew a
 l l d am

表 6 4

表 6 6

给出 了 心墙料 、 反滤料和 过渡料参数 。
本 次 分析坝体分 54 步填筑完


成 ,
分 3 4 步 蓄 水至 1 7 0m 高程 

3 3
- 



基 于 比 例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法 及应 用 

表 6 4
. 心墙料广 义塑 性模 型 参数


T ab l e6 . 4  T h e  g e n e r a l i z e d p a s t i c  p a r a m e t er s  o f c o r e  w a l l

l 

G 〇  K〇  Mg  Mf  a f  a g  H〇  Hw  m 

8 00  9 0 0 1 . 1 2  1 . 1 2 0 4 5 0 4 5 1 8 0 0 3 0 0 0 0 5
. 
 . .

m v  m  m u  ra  y〇 M  yu i
 j
S〇

0 5 0 2  0 5 1 0 0 5 0 4  1 0 0 0 0 8
. . 
 . .

表 6 5 .
反滤 料广 义 塑 性模 型 参数


T ab l e6 5 . Th e  g e n e ral i z e d p l as t i c  p aram et e rs  o f

 fi l t er

G 〇  K〇  Ms  Mf  a t  a s  H  H o \j 〇  m s

1 2 0 0 1 4 0 0 1 6 9 1 2 5 0 3 8 0 3 7 1 2 0 0 2 3 0 0 0 5
. 
 . . . .

m y  m  m u  u  t d m  yu \
 j
3〇
々 

0 5 0 3 0 5 5 0 5 0 4 4 0 0 0 2 3
. . 
 . .

表 6 6 .
过 渡 料 广 义 塑 性模 型 参 数


T ab l e6 6 . T h e  g e n era l i ze d
 p l a s t i c  p aram e t e r s  o f  tr a ns i ti on

G 〇  K〇  Mg  Mf  a f  a g  H〇  H j 〇  m \ 

1 2 0 0 1 4 0 0 1 7 7 0 9 9 0 4 5 0 5 9 0 0 3 0 0 0 0 5

 . . . . .

m  m u  n  td m  yu

P 

0 5 0 4 0 5 5 0 5 0 4 2 4 0 0 4 5
. . 
 . .

图 6 . 1 4 和图 6 . 1 5 给出 了 S B FE M -

FEM 与 传 统方法计算得到 的满 蓄期 坝体变形和




应 力 分布情况 。
从图 中可 以看出 ,
两种 方法计算 结 果 分布规律正 常 ,
数值合理 , 且吻合


良好 , 说 明 了 S B FE M -

FEM 可用 于 复杂 心墙坝 的 静力 分析 

34
- 



大连理 工 大 学博 士学位 论 文 

图 6 . 1 4 满 蓄 期 坝体位 移 分布 单 位 (
: m )

 (
a) x 方向 ,

b) v _
方向

F g
i . 6 1 4D i s
p l a c e m e n to f  t h em a x m u mc r o s s

sec t i o n  a ft e r  m p o u n d m
i ent un i t s m a )x


(
. : :

( )

d ire ct on b) 少

dire c t o n

 i
(

图 6 . 1 5 满 蓄 期 现体应 力 分布 单位 (
: M Pa )

 (
a) x 方向 , (
b) 少 方向


F g
i . 6 . 1 5 N o rm a l s t r e s so f  t h em ax m u m c r o s s

s ect i o n  a ft e r  m p o u n d m e n t  ( u n
i i t s :  M Pa )

(



x d re ct o n( b ) d re ct on


- -

i i
 y i i





1 3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 方法及 应 用 

0 3
-  
— ■ ■ ■

?一
0 08 \
^
. 1 .





—  

  






. 1

图 6 . 1 6 震后 琐体位移分布 单位 (
: m )

 (
a )x 方 向 位移 , (
b) y _
方 向 位移


F g
i . 6 . 1 6 D i s
p ace
l m e n to f  t h em a x m umcr o s s i

s ecti o n  a ft e r  th e  gr o u n d  e a rt h q u a k e  m o t o n

 i

un s m a )x d r e ct i o na n d( b ) ^ d re ct i on





i t : i i
(

( ) 

图 6 . 1 6

图 6 . 1 7 给出 了 地震动 作用 后 , 坝体 的动位移 、 震后变形 图 。 不难看 出 , 




算 结 果 分布规律合理 , 与传统 S B FEM 所得结 果 吻 合 良好 , 表明 S B FE M F EM -

在 心墙坝


动 力 时程响 应分析 中 的适用 性 

P S B F EM  原始边 界



FE PS -

B F E 地震 后 边 界

图 6 . 1 7 震后 变 形对 比 :
坝体整体变形 放大 (
20 倍 

F g
i . 6 . 1 7  D e fo r m a t i o no f  t h em ax m u m c r o s si

s e c t o na f
i t e rth e  g r o u n de a r h q u a k em o
t t on i 

y ( M a g n fy  2 0  t m e s )
who l e  d e fo r m a t i o n  o f  t h ed a m b o d i i

3 6
- 



大 连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表 6 7 .
给出 了 不 同 方法 的 计算 时 间 ,
从表 中 可看 出 , 联合 采用 相 似单 元 加 速技 术和


S B FE M F E M

耦合方法 , 可使计算 时 间 减少 84 . 1 3 % , 有 效地 改 善 了 传 统 方法计 算 效率 



表 6 7

计算时 间对 比


T ab l e6 7.  C o m p ar
i s o n  o f c o m p ut at i o n a
 l ti m es

^ 计 算 时 间 (

化时间 

P S B F E M 1 . 000

S B FEM -

F E M 0 . 1 5 87

减 少 百 分 数 % 8 4 . 1 

6 5

小结

本 章 基 于课题 组 自 主研发 的 G E O D YN A 大 型 有 限元软件平 台 ,


采用 面 向 对 象 的程


序设计思想和 C ++ 语 言 ,
首先抽 象 出 S B FE M 和 FE M 单元构造 的 共 同 属 性 , 包括质 量


矩阵 、 偏导矩阵 、 单元形 函 数 、 刚度矩阵 、 协调 矩 阵等计算 过程 , 然 后 设计通用 的 成员

函数 外部调用 接 口 部继承关 系 等 统 两种 数值算 法 的 程序 内 部 实 现流程 进而




、 、
内 , ,

制定 了S B F E M 在平 台 内 实 现 的 求解框架 , 通过直接调 用 平 台 内 部 丰 富 的 材料库和 高效




的 计算技术等 ,
集成 了 多 边形和 多 面体 S B FE M 单元 算法 , 实 现 了S B F E M -

F EM 耦合计


算 , 改善 了 传统 S B FEM 的 分析 效率 

此外 ,
根据 八分树离 散 网 格 中 约 3 / 5 以 上 为 几何相 似 的 正 方体 ,
发展 了 可用 于混凝


土塑 性损伤模 型 和 土体广 义 塑性模 型 的 非线 性相 似单元加 速和 存 储技术 进 步提高 了


分析效率 

采用 耦合 的 S B F EM -

FEM 和 相 似单 元加 速技术 , 对 心墙 坝 算例 进行 了 数值 分 析 , 


果与 S B FE M 吻合 良好 ,
效 率 提 高 了 80 % 以上 。 发 展 方 法解 决 了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方 法较


难 适用 于 大 规模 工程分 析 应用 的 问 题 且 具 有完全 自 主 知 识产权 的 全 源 代码 可维护 性 , , 

可 拓 展 性 和 可 移植 性 较好 

3 7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法 及 应 用


7 重 大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及 损 伤 破 坏模 拟

7 . 1
引言

近年 来 , 我 国 在 建或设计 的 大坝高度 己经从 2 00 米级增加 到 3 00 米级 ,


图 7 . 1
统计


了 代表性 的 大坝 高度 信 息 。 随着高度的 不 断增加 ,
高坝抗震安全 问 题 日 益突 出 

网 格精细 化可进 步 提 高 数 值 分析 的 合 理性 但 由 于 高坝地形条件 结构复杂


, 、 、 

身尺度跨越大等 问 题 ,
采用 传 统 方法较难 建立 既 能捕 捉 局 部 关键 部件 破 坏 , 又能节省计


算代价 的 精细化模 型 ,
使得高土石坝的精细化抗震 分析研 宄成果 很少 

本章 以 八分树 离散技术和 集成 的 S B F E M FE M -

耦合分析软件为工 具 , 以 当 前在 建的

世 界 最高面板坝大石 峡为工程背景 ,
详 细 讨 论跨尺 度 精 细 化 分 析 技 术 在 实 际 工 程 中 的 可


行性和 合理性 。 此外 ,
以 遭受实 际震害 的 日 本大开地铁为研 宄对 象 ,

步探讨 了 发展


方法在地 下 结 构 地震损伤 破坏 分析 中 的 应用 




在 建 和 拟 建 土 石 坝 高 度

3

3 1 4 1 5

3 0 0


 -
  
2S 5 

 g團_

_刪
2 34  24 。 24 G  2 42 2 4 3


11


同 长 玛 尔挡 班达 江坪河 岗托 拉哇 长河坝 怒江桥 古 水 罗 拉 茨哈峡 马 吉 两河 口 双江 口 如美

图 7 . 1
在 建和 拟 建 土 石 坝 高度 信 息 统 计 图


F g i . 7 . 1 H e i
g h t  n fo r m a
i tio ns t a t i s ti c so f e a rt h

r o c kd am su n d e r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


 p ropo s e


c o n s tru ct i o n

3 8
- 



大 连理工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文 

7 2 .
自 适应 八 分树 禹散

7 . 2 . 1 准 备 工 作

建立面板 堆石坝 的 三维立体模 型 是 网 格 生成过程 中 的 个重要步骤 这 步骤可 以




一 一

使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C AD 或计算机辅助 工程软件 CAE 较容 易地实现 




( ) ( ) 。

来说 , 这个过程可 以 概括 如 下 

提取河谷线


a )
设计麵
 




最终坝体模 型

图 7 . 2 面 板坝 体模 型 生 成过程 流程 图


F g i . 7 . 2 T h e  fl o w  c h a rt  o f p r o c e s s  o f g e n e r a t n g  a  v o u m
 
i l e m ode l o f  C F R D s

在图 中 给出 了 个具有代表性 的 设计 断面 其 中 包含 了 坝体材料 分 区 的


( 1 ) 7 2
. a) ,

几何轮廓边界 , 这些信 息可 以 在计 算 机辅 助 设计 软件 ( CAD )


完成 

随后 可 以 从设计部 门 提供 的 不 同 坝体 设计 断 面 中 提取 个河谷边界线 然后


( 2 ) ,

需 要将其转换为适合分 析 的 空 间 曲 面 ,
用 于体积模 型 生 成 并 作 为坝体 与 基岩 间 的 重要分

界面 。 图 7 . 2

b) 给出 了 大石峡面 板坝 复杂 河 谷 表面及包含 了 坝体 材料信 息 的 长方 体 模 型 

( 3 ) 通过叠加河谷表面和 长方体模 型 ,
并执行布尔 运 算 ,
很 容 易 获得用 于 网 格 离散

所 需 的 最 终 体积模 型 如图 所示 可 以看出 这是 个相对简 单 的 操作 并 且相




, 7 2 .


c )
。 , ,

对于整个分析过程 只 需 要 很 少 的 时 间 即 可完成 

3 9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法及 应 用 

7 2 2
. .
跨尺 度 精 细 网 格 离散

建立大石 峡 高面 板 堆 石 坝 的 体模 型 后 ,
利 用 八分树 生 成器将模 型 空 间 域 分层 次 离散


网格 。 为 了 保证精度和 节省计算机资源 ,
将 /m ax 和 /m n i 分别 定义为离散 网 格 的 最大尺寸


和 最小尺寸 。 在此次模 型离散 中 分别 定 义为 2 0m 和 1 . 2 5 m 。 在图 7 3 .
中 给 出 了 模型 离散


及尺寸信息 。 本次 网 格划 分 中 , 共生成单元和 节 点 的 数量分别 为 65 7 328 , 和 732 ,
5 05 ; 

自 由 度 数接近 万 若采用 传统 致均 匀 尺度离散方案 当 面板 的尺寸被细化到接近




220 。 ,

3 . 0 米时 , 将生成 5 8 ,
1 72 7 82
, 个单元 , 从而 产 生超过 1 .
7 亿的计算 自 由度 。 显然 ,
在个 人

用 小 型 计算机上 , 这种 大规模 的 模型对于 弹 塑性分析 是非 常 困 难 的 ,


甚至是不可行 的 

f Z 单元 : 657 32 8

,

i 山 体河 谷 节点 : 7 擊 5

V 剖 分 时 间 : 1 8 2s

, '






图 7 . 3 基于 八分树 的 大石 峡面板坝 网 格离 散


F g i . 7 . 3 O c t re e

b a s e dm e s ho f  DaSh X i i ah i



h  c o n c r e t e fa c e d  r o c k f

i l l d am

此外 如图 所示 本章 离散 的 网 格可 同 时满足第 章 提及 的 高土石坝 分析对 网




, 7 4
. ,

格 的 所有要求 。
首 先 防 渗 面 板 最 大尺 寸 小 于 2m ,
可 以 较为准确 地捕捉应力 变化 , 该网

格 由 水平线和 垂直线 分割 ,
从而 自 动 地满 足 空 间 接缝 的 要求 。
坝体部 分 ,
网格 自 动拥有

40
- 



大连 理工 大学 博 士学位 论文 

水平分层边界 满足分层填筑 的 要求 另 个优 点 是 该 方 案 可 以 精 确 地描 述复 杂 的 河谷


, 。

边界 ,
从而有效避 免 了 由 计算模型 失真而 引 起 的误差 

_輯
麵 防麵板 :



a S R ? f2 5 ; 

2单 元 为 水 平 线 与 垂 直 线分 割
. ,
自 动满足竖缝


接缝要求 

3 .
自 动 满足水平填筑分层要求


i i if
lfFF l I Tf f l ff i f l 

4 .
精确反映河谷线形状




丨 1 
I I 

| 「 | 

基岩 坝体 面板跨尺度离 散 降低精细 化 分析 单 元数 量
 


- -

. ,

L  
 ̄  "

l l . . . l . . l : . .
1  i 1 I _ I     
I I I I 量 ■
?    
I 垂 I i 里  i  i  
I ? . i  里 赢 肅    i
I I i — i - . i . i . ? i   t
i 

图 7 4 .
八分树 网 格局 部 详 图


F g i . 7 . 4 P a r t i a l d eta i l e dd i s

l a
yo f o c t r e e 

b a s e dm es 

从 网 格 中 还可看 出 个跨尺度 网 格 的 优 势 图 中 的粗 网 格足 以 模拟弹性岩 石材料





由 于较低 的 应力 梯度 ,
坝体采用 相 对较粗 的 网 格 ; 在 两 种 材料交 界面 处 和 重要结 构 ( 


如 面板和 高趾墙结构 ) 采用 较为精细 的 网格 ,
以 获得更合理的 结果 。 最终 ,
跨尺度 方 案


节 省 了 相 当 数量 的 单元 , 从而提高 了 数值分析 的 效率 

7 3 .
跨尺度精细 化分析

7 . 3 . 1
材料参 数 定 义

在 分析 中 考虑 了 大坝 的 分 阶 段施 工 情 形 , 通 过控 制 单 元 的 生 死步 ,
模拟 了 施工填筑


过程 ; 其 中 坝体分 5 7 个荷 载步 ,
面板分 3 个荷载步交 替 浇注 到 坝体上游面上 。 随后 水


位通过 48 个荷 载步 蓄 至 240 米高程 ,
图 7 . 5 给出 了 荷 载步施加示 意 图 

4 
- 

1 1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 方法 及 应 用 

采用 改进 的 堆 石体广 义 塑性模 型 进行静力 施工模拟 并采用 大 型 三轴 试验进




24 8 2 5G]
[ ,

行土体计 算参 数测 量 。 相 关参数 列 于 表 7 . 1 至表 7 3

中 。 面板 、 高趾墙 、 趾板等采用 线


性模型 ,
假定 材料 为均质 各 向 同 性材料 , 杨 氏模量 五 =
3 1 GP a ,
泊松比 0

0 . 1 67 ; 岩石的

杨 氏模量为 j E

l OG Pa ,
泊松 比为 1 >

0 2 . 

24 0  m 

^7 
XV

步 例 8
介 


  
x

^^ . .
XZ T O r n
 

 :; :  \



z 荷 载步 i  

图 7 . 5 面板坝施 工过程模拟 中 荷载步 描 述




F g i . 7 . 5 D ep i c t i o no f c on s t ru c t
 i on
 pro gres s  fo r  t h ec o n c r et e -

fa c e d  r o c k f
il l d am

表 7 . 1 堆石 I 改进 的 广义 塑性模型参数


Ta b l e7 . 1 Roc kf
i l l I m ate r a i l
p
ar a m e t e r s  n th e  m o d f e d i i i
 g en e r a l i ze d
 p astl i c i t
y m o
de 

G 〇 K M M 〇
g f  a f ag H H 〇 j〇
\ m 

1 02 1  1 3 62  1 . 70  1 . 5 3 0 . 1 1 0 . 1 1  6 5 0 1 3 00 0 . 44

m m  m u  r d  / d m  y u \

 /
?〇
p 

0 4 4 0

. 5 0 . 5  1 1 0  2 0 5 3 0 0 .
02 5

42
- 



大 连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表 7 2 .
堆石 I I 改 进 的 广 义 塑 性模 型 参 数


Ta b l e7 2 .  R o c kf i l lI I m at e r
ia l
 p ar am et e r s  i n
t hem o d f
i e d ge n e ra l i z e d p l a s t


i cit
y mode



G 〇  K〇  Mg  Mf  a t  a g  H〇  H j 〇  m \ 

880  1 1 73  1 . 70  1 . 50 0 . 1 0 0 . 30  9 5 0 1 900 0 . 24

m v  m  m a  n  y〇M

 i

0 24. 0 . 25 0 . 25  1 1 0 2 0  5 1 5 0 . 02 8

表 7 3 . 垫层料 改进 的 广 义 塑性模 型 参数


Tab l e7 3 . C u s h i o n  m at e r
i a l  p a r a m e t e r s  n  t h e  m o d i fi e d  g e n e r a l i z e d  p l a s t i c
i i t
y mode



G o  K〇  Mg  Mr  a f  a g  H〇  H j 〇  m \ 

965  1 288  1 . 68  1 . 30 0 . 1 0 0 . 4 0 5 50  1 1 0 0 0 2 3

 .

m v m i  m u  r&  /d m  J m P 

0 23 . 0 . 4 5 0 4 5 1 . 1 0  2 0 5 2 0 0 . 02 0

采 用 改进 的 广 义 塑 性模 型 进 行 动 力 计 算 , 考虑沿 jc ,
> ;
, z 三个方 向 的 地震输入 最 大


加 速度 分别 为 〇 3 87 .

g、 0 25 8g

和 0 3 8 7g
. , 地震 波 时程 曲 线 如 图 7 6

所示 ,
本次计算时 间

步长取为 0 0 . 1 s 

43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细 化 分 析 方 法 及 应 用


0 .
4

0 4.
.  -  j
_ _ ‘ _
1  I
_ u _ _
_ _ _ _ _ _ _ _ < ? 

_

0  5 1 0  1 5  2 0 25 3 0 3 5 4 0

时间 /s

0 3


0  5 1 0  1 5  2 0 2 5 3 0 3 5 40

时间 /s

i 


?   


4
■ 
_


_ _ _

0  5 1 0  1 5  2 0 25 3 0 3 5 4 0

时间 /s

图 7 6 .
输入加 速度 时 程 :


a) x 方向 ,

b) y
_
方向 ,



z 方向


F g
i . 7 . 6  I n p u ta c c e l e r a t o nre c o rd s i :

(

)
^ -

d i re ct i on , (
b) ^ d

i re c t i o na n d( c )z d -

i re c t i on

八 分树 离 散所得 单元 可 以 分 为 两类 ,
即 传 统单元和 复杂 多 面体单元 , 如图 7 7

所示 

详细 的统计数据汇 总 于表 7 . 4 中 ,
传统网格的 比例是 占 到 76 . 1 5 % ,
剩 余 的 复杂 多 面体 网

格仅 占 % 即 不 到所有 网 格 的 四 分之 本 文 使用 传 统等参有 限元法解 决 大 部 分 的




23 . 8 5 , 。

传统网格 , 同 时将剩 余 的 少量复杂 多 面体单元交 由 比例 边界有 限单元来处理 ,


采用


S B FEM F EM -

耦合进行 分 析 

表 7 . 4 八 分树 离 散 的 面板坝 单元形状类型 统计


T ab l e7 . 4 S t at i st i c so f  t h ee l e m e n ts ha
pe
t
y p e s  fo r  o c t r e e

base d
 gr d s
i 

单 元 形 状 类 型  单 元 数 百 分 比 (
% 

四 面 体 1 3 25 9 2 . 02

传 统 单 元 五 面 体 8 1 6 1 6  1 2 42

 .

六 面 体 4 0 5 63 5 6 1 . 70

多 面 体 单 元 面 数 > 6 1 5 68 1 8 23 . 8 5

44
- 



大 连理工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 文 



传统单兀 比例 为 76 . 1 5 %> | 
FE M -

S B Fi M ] C 复杂 多 面体 单元 比例 为 23 . 85 




高效 的耦合计 算

图 7 . 7 面板坝 网 格 中 单元类 型 分布


Fi
g . 7 . 7 D i s tr i b u t o no f gr dt yp e s nt h eg o b a


i i l l  C F R Dm o d e 

7 3
. . 2 分析结 果

( 1 ) 坝体


图 7 . 8 给出 了 蓄 水后 典型二维 断面 的 位移 分量分布 。 可 以看出 ,
最大竖 向 沉 降 出 现


在约 1 / 2 坝 高 附近 ; 最 大位移数值为 0 . 8 3 m ,
占 坝高的 0 34. % 。
同时 , 由 于 水压 的 作用 

坝体 向 上 游 面 的 运 动 受 到 定 限制 推力 的 作用 加剧 了 坝体 向 下游的移动 因此 坝体


, ,

沿顺 河 向 最 大位移 发 生在 坝 体 下 游 面 如 图 。 7 . 9 所示 其 中 最 大主应力 数值为



2 9M Pa
. 

最小 主应力 数值为 1 . 3 M Pa 

随后 ,
对 大石 峡面板坝进行 了 动 力 计算分 析 ,
并给 出 了 此次地震动 响 应 的 结 果云 图

分布 。 坝体典型横 断面 的 最终结果如 图 7 . 1 0 和图 7 . 1 丨
所示 , 从图中可以 了 解地震过程


中 的 动 态 位移 分布 和 震 后 坝 体 的全 部 残余变 形 

1 4 5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法 及 应 用 

0 60





A

b)
 ■ 0 20

 .

上麵 B B

^^
° °9

图 7 8 .
蓄 水后 典 型 断面位移 分布 单位 (
: m )( a ) ;

方向 ,

b) x 方向

F g
i . 7 . 8 D i s
p a c e m e n t so f
l  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v ec r o s s i

s e c t o na f
i t e r m i
p oun
dm e n t( u n i t s :  m ) n

 i

h e  ( a) ^ d re ct i o n  an d  ( b ) x d i r e c t i o n


- -

t i
 


a)

u i f 


b)

P 


b -

图 7 9 .
蓄 水后 典 型 断 面应力 分布 单位 (
: M Pa )(

) 大主应力 ,

b) 小主应力


F g
i . 7 . 9 P r i nc pa i l s t r e s s e so f  t h er e
p re s e n
t at i v ec r o s s -

s e c t o n  a ft e r 
i i m p o un dm e nt( u n i t s 

M Pa )

(

)
m aj o r  p r n c p a i i l s t r e s sa n d
(
b )
m n o rp r n c p a
i i i l s t ress

46
- 



大连理工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 文 

_

方向

⑷
■ 0 9 0

 .

F 0 .
70

X -

方向


b)
P —

0

. 4 0




mm  0 2 0

’瞧纖



图 7 . 1 0 地 震 过程 中 典 型 断 面位移 分布 单 位 (
: m Ma ) _
y 方向 ,

b) x 方向

0D h ere p r e s e nt a t v ec r o s s o n  d u r n g  e a rt h


F g p ac e m n t so f u a k eg r o u n d
7 e ec 

s t i s t i

1 i l i
i . . 

on  a n d  ( b )
m ot on ( un m ) n t h e( a ) x d re c t i
^ d rec t on


- -

i i t s :  i i i i
 

原始


 震 后 娜 方#


尸 


a)

 啄趦

原始
后变形
方 向

图 7 . 1 1 地震 后 典 型 断面 总 变形分布 单位 (
: m ) (
a) y
_
方向 ,

b) x 方向

F i


7 . 1 1 To t a l d e fo r m a t i o no f  t h er e
pre s e n
t at i v ec r o s s

s ect i o n  a t e r  e a rt hf

u a ke
 gro u nd

m ot on i a x d -

i re ct i o na n d( b ) y

d i re ct i o n( 2 0 xm a g n i f i cat i on


(

) 

47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 及 应 用 

从图 7 . 1 1 中可 以看出 ,
坝顶发生 的 最大地震沉 降 为 约 为 0 9 0m . ,
相 当于坝高的



0 _ 3 64 /〇 

( 2 ) 面板


在 地震 过程 中 , 我们 提取 了 每个 时 间 步 地震 动 作 用 下 的 最 大 响 应 结 果值 , 可 以认为


这代表 了 地震 过程 中 结 构 的 最 危 险状 态 。 图 7 . 1 2 给出 了 地震荷载 作 用 过程 中 , 面板 单


元 的顺坡 向 应力 云 图 分布 其 中 压应力 为正 在第 面 板 高程为
# # ?
4 6 32 m 7 0 7m

( ) 。 1 1 ( . 1 . 

中 ,
出 现 了 沿顺坡 向 的 最 大混凝 土 应 力 分 布 。 此外 , 由 于 面板被 限 制 在 两个坝 肩 之 间 

坝肩 在 斜坡方 向 上 的 平 面 外 运动 会 导 致面板产 生 较 大 的 水平力 。 由 于坝肩 的地震 沉 降运



动 ,
无序 的 地震动 输入运动会使面板产生较 大 的 压应力 和 拉应力 。 如图 7 . 1 2 所示 ,



终的 面 板压应力 为 22 5 . MPa ,
最 大拉应 力 为 6 0MP a . ,
位于 面 板 中 上部 附近 

_ _ _ _ _ 
- 3 2 . 1
 H 1 . 〇〇

P

I  a l l l S S l S
1  (
b)
2 50

 :

■ i 〇〇

图 7 . 1 2 地震 中 面板顺坡 向 应力 等值线 压为 正 (
, MPa )(
a) 最大应 力 ,


) 最小应力


F g i . 7 . 1 2 C o n t o ur l i n e so f  s tr e s sa l o n
g
t h es o
pe
l d i re ct i o n  n  t h e  s a b  d u r n g  t h e  e a rt h q u a k e
i l i 



)
m aj o r  s t r e s s , (
b )  m n o r  s tr e s s  ( c o m p r e s s v e  s t r e s s 
i i i s
 pos i t i ve , 
un i t :  MPa 

当 面板沿斜坡方 向 向 下滑动 时 沿坝体轴 向 方 向 的 个 分量会导 致面板 间 相 互挤压


, 

从而 在 面板上 引 起相 当 大 的 挤压应力 所示 在第 面板上 高程处于




# #

如图 7 . 1 3 ,
1 9 ?
3 0 ,

4 8
- 



大 连理工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 文 

1 8 7 . 8m

22 8 3 m .
范 围 内 出 现 了 最 大 的 压应 力 分布 该 应 力 的 最 大 值 可 以 估计 为 。 1 7 0
. MP a 

同时 ,
沿坝 轴 方 向 的 拉应 力 大 于 3 . 0 M Pa ,
超过 了 混凝土 的 最 大抗 拉 强 度 (


1 . 5 7 MPa ) 

该 拉应 力 主 要 分布 在两岸 坝 坡 附 近 

 


 1 9
# ̄
3 0

面板

I T 


1 _酽


I I F Wm , eo

 J 5〇

;

1 . 45

3 . 00

4 5 0


1 -

6 00

.

图 7 . 1 3 震后面板轴 向 应力 等值线 压为 正 (
, M Pa ) ⑷ 最大应力 ,

b) 最小应力


F g i . 7 . 1 3 C o n t o u r l i n e so f  s t r e s sa l o n g t h eax a i l d i re ct i o no f  t h ed am  nt h es a ba f
i t e rt h e

 l

e a rt h q u a k e  ( a
)
m aj o r  s t r e s s

, (
b ) m n o rs t r e s s( c o m p r e s s v es t re s s
i i i s
p
os i t i ve , u n i t :  M Pa


( 3 ) 面板缝位移


除 了 在面板 中 引 起应力 之外 , 面板 竖缝和 周 边接缝 的 运动 位移对 于 面板 的 整体稳定

性也是至关重要 的 因 素 般来说 接缝 的 运动主要可 以 分为三种 类 型 即 平行于面板




。 , ,

顺坡 向 的 剪切 位移 、 面板缝 的 张开和 闭 合位移 、 垂直于面板方 向 剪切位移 ,


示意图 如 图

7 . 1 4 所示 

49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及 应 用 

 m 
■ "


1 1

r  ;

: .




a)  (
b)  (
c)  (
d)

图 7 . 1 4 接缝位移类 型 :



初始状态 ,


) 顺坡 向 剪切 ,



张开 闭合 ,

d) 法 向剪





F g 7 4D e f n o no f h et yp e so f j o n tm o v e m e n t a) n a ls u at o n b )  s h e ar 


pa a e
i . . 1 i i t i  t i : i i t i i t i r l l l t
( , ( 

t he  j
o nt

, (

)
o p e n n gn o rm a
i l t ot h e  j
o nti

(
d )  m o v e m e n t  n o rm a l t o  t h e  c o n c r e t e  fa c e  s l ab

表 7 5 .
面板缝位移 数值 统 计 单位 (
: cm


Tab l e7 . 5 M ovem en t so f  t he


 j
o nt sb e tw e e ns a b s( un
i l i t : c m



接 缝 类 型 顺 坡 向 剪 切 法 向 剪 切


垂 直 缝 L 7 6  2 ^ 0 1 0 . 8 

周 边 缝 3 . 3 1 2 . 5 7 2 . 43

表 7 . 5 列 出 了 面 板接缝最 大位 移 数值 。 首先 , 由 于 面板和 坝 体在 地震作 用 下 的 竖 向



沉降 , 产生顺坡 向 的 剪切 分量 。 其次 , 分析 了 地震后接缝 的 张开位移 。 由 于接缝 的 张开



位移 取 决 于 坝肩 的 横 向 运动 , 所 以 最 大 张开位 移 出 现在 最 大拉应 力 的 两 岸 坝坡 附近 。 


缝 的 法 向 位移是 由 于面板在坝体上反 复升 降 引 起 的挠 曲 变形产 生 

总 的来说 , 此次计算 的 结 果 分布规律是 合理 的 ,


其 中 坝体 和 接缝位移 量级 与 其他 文


%2 5 4
献 【
2 ]

报道 的 规律分布 相 似 , 这说 明 发展 方法用 于 实 际 工程静动 力 分析 的 合理性 



但需要指 出 的是 , 面板 应 力 云 图 局 部梯度 较为 明 显 , 主要 是 由 于 本 文 跨尺度 精 细 化




方法 , 可有 效地反映面板不 同 位置 的应力 状态 , 能准 确地定位防 渗面板 的 薄弱 环节 ; 


统方法 由 于 网 格较大 出 现 了 面板应力较为均 的情况 对面板 的 安全评价存在 定局



, ,

限性 

5 0
- 



大 连 理工 大 学 博 士学位 论 文 

tg g l l g
 1 



 ̄  ̄

巴木墩




1 

蛟河


阿 尔 塔什 、 K 

 大石峡跨尺度精细 化模型


新疆三峡

j _

_^



团 结 


智 

^^ 阿 尔 塔什跨尺 賴 细 化模 型

C   W二

? /

图 7 . 1 5 跨尺度精细 化 分 析技 术应用 汇 总


F g i . 7 . 1 5 A p p l i c at i o ns u m m a r yo f c r o s s 

s c a l er e f n e da n a y s
i l i st echno l ogy

图 7 . 1 5 为 发展 的 跨尺度精细化分析方法 己应 用 的 实 际工程 分布 , 包括如美 ( 世界



最 高心墙坝 , 3 ] 5 m ) 、 大石峡 ( 在建最高面板琐 ,


24 7 m ) 、 阿 尔 塔什 、 二澳核 电等十 余


项重大水 电 核 电工程 下 步将推广应用 于 其他土 木 水利 工程精细 化分析

、 , 

7 4

拓展 分析应 用 :
大 开地铁 震 害再现

本节对 大开地铁进行 了 精细地震损伤演 化 分析 , 国 内 外 学 者针对地铁等地 下 结构抗




震 问 题开展 了 大量研 宄工作 。 陈 国 兴 等通过振动 台 实验和 数值模拟研 究 了 地铁 隧洞 的地

震反应特性 曹炳政 等 研 宄 分 析 了 大开地铁站 的 震 害


25


25 5 2 5 7 25 8 259

[ 】


U en i s h i  K [ 】


' 
H uo H [ 】

刘 祥庆 孙超 刘如山等 研 究 了 地铁地下 结 构 的 抗震 性 能 还 毅等
2 64

情况 [
26 1
) [
262 ] [
2 63 】 [ 

, ,
; ;

模拟 了 三维车站 结 构 损伤破坏 ;
王刚等 [
265 1

考虑 了 土层液化对 结 构抗震性 能 的 影 响 ; 


音等 进三维黏弹性边界 考虑 了 地震波 的 散射 问 题 路 德春 等 研 宄分析 了 土与
267


266

[ ] [ ]

, 。

结 构 接触特 性 的 影 响 杜修力 等 采用 非 线 性 岩 土 本 构 开 展 了 地 铁 车 站 的 地 震 破 坏


268 ,
2 69
[ 】

机理分析 

本节 采 用 发 展 的 精 细 化方法 ,
并综合考虑黏弹性 人工边界和 自 由 波场输入方法 、 

体弹塑性材料本构 及状态相 关接触面本构 模 型 混凝土塑 性损 伤模型 等关




253 2 5
4 2 3 2 2 4 1

t , 1 [ ] 1 1

键因 素 的影响 , 对遭 受严 重 震 害 的 大 开 地铁站 进 行 跨尺度 精细 化 损伤 演 化 分 析 。 通过采




用 不 同 网 格尺度 , 研 宄 网 格细化对计算结 果 的 影 响 ,
并通过 处理不 同 M 杂 程度 的 几 何形

5 


1 1

基 于 比 例 边 界有 限元 的 岩 土工 程精细 化 分 析 方法及 应 用 

体 进 步 探讨 八 分 树 技术 的 应 用 潜 力 为其他大型 工 程结构精细 化重演 灾变过程提供




, ,

必 要 的 技 术 支 持和 参 考 

7 4
. . 1
跨 尺 度 有 限 元 分 析模 型

该地铁站典型横截 面尺寸及拖拉体模 型 如 图 7 . 1 6 所示 ,
设计采 用 混凝土 闭 合框 结


构形式 ; 结构 上覆盖土层 厚为 4 8m
. ,
底 部 土 体深 至地 下 3 2m 处 , 土 体计 算 宽 度 1 2 0m

( 约 7 倍车站 宽度 ) 。 另外 , 起支撑作 用 的 矩 形 中 柱截 面尺寸 为 0 4 .


X l . 〇 m

, 此处分析


选取典 型 的 5 跨长 区 间 进行 分析 

表 7 6

网 格模 型 信 息 统计


Tab l e7 6 .  I n fo r m at i o n  s t at i s t i c s  o f  t h e  d i s c r e t i z at i o n m o d e l 

类 型 六 面 体 单 元 多 面 体 单 元离 散 时 间


网 格密度 87 I
. 2 % 1 2 8 . % 7 . 1 8s

网 格密度 I I 9 1 . 3 % 8 . 7 % 1 6 2 6s

 .

网 格密度 II I 95 . 4% 4M% 4 9 7 3s



 .

 

表 7 7 .
全 局 细 尺度 与 跨尺度 网 格信 息 统计


Tab l e7 . 7  I n fo r m at i o n  s t at i s t c s  o f g l ob a l  r e f
ii n e d  an d  c r o s s

s cal e
 gr
i ds

离 散 尺 度 网 格 数 节 点 数


全 尺 度 1

0 2 9 9 04 ,
 1

079 73 8

 ,

混凝土离散 (
0 4m) .

 跨 尺 度 29 3 ,
1 8 37 ,
9 1 

比 值 3 5 1  2 8 . . 

全 尺 度 8 ,
0 1 5 3 86

8 ,
207 3 05

 ,

混凝土离散 (
0 2m .

)  跨 尺 度 1 55 ,
224  1 80 585

 ,

比 值 5 1 . 6 4 5 4

 .

全 尺 度 6 4 ,
1 2 3 0 8 8 6 5 6 5 8 4 4 0


 , ,

混凝土 离散 (
0 . 1 m)  跨 尺 度 95 1

9 92 1 ,
04 3 9 0 2

 ,

比 值 6 7 . 4 6 2 9

 .

本次分析采用 三个不 同 的 网 格密度揭 示单元尺 寸对结构损伤扩展 的 影 响 。 有 限元跨




尺度分析模 型如 图 7 . 1 7 所示 :
其 中 土体最大尺 寸 均 定为 3 . 2 m , 混凝土 结构尺寸 设定 为


0 4 m.
到 0 2 m
. , 再细 化 到 0 . 1i n , 呈逐渐 减 小 趋势 三 类密 度 网 格详细 信 息 统 计 见 表 。 7 6 . 

52
- 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 文 

从表 中 可 以 看 出 ,
八分树离散单 元质 量很 高 , 六面体单元 占 比均达到 90 %左 右 ,
所 占 比

例 随着 网 格密度增加 而增 大 表 对比 了 采用 全局 致细 尺度 与 跨尺度 网 格量 跨尺


。 7 . 7 ,

度方法显著减少 了 计算 量 

6 3
.

i TI  >




 〇 ■
■   ■ —
 ?
 . 

i r n \ 

   1
0 8
0 5 ; . 


少 0 4


 .

< 


卜   v 〇 m

0 2


0 2 .

 0 2 .
 f


l  


I 
^ —
^  ̄  ̄




°
l  1 7
 




A 一  


娜鐵 丨

单位 : 

图 7 . 1 6 典 型横 断 面尺 寸及体模 型 单位 (
: m 

F g
i . 7 . 1 6 S i z ed e s c r i

t i o n o f  t h es e c t i o na n dv o l u m eb o d
y( un i t : m


5 3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 方法 及 应用





网 格密 度  

离-间 : 7 .



b ) 网 格密度 1 1

^ |H |





) h 

^ : 9 5 1

992

UH P

&r


i^B

4 s

I 土 体最大尺



7 . 1 7
主
三种 不 同 网 格 密 度 有 限 元模 型


: : :





F i
g . 7 . 1 7 T h re ed i f fe r e n t  m e s hs i z et y
p e so
f  t h e  fi n i t ee l e m e n tm o d e 

5 4
- 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位 论 文 

7 4 2
. .
材料参 数 与 分析结果

本文计算 中 土体采用 广义 塑性模 型 模拟 参 数根据 文献 提供 的土层 分


2 5 9 262 2 6 8 2 6 9

[ , , ,



布情况和 实验 、 模拟 数据推算而得 ;
土 与 结 构 间 采用 状态相 关接触面本 构 模 型模拟两 者


间相 互作用 ,
参数列于表 7 8 .
和表 7 . 9 ; 混凝土采用 塑性损 伤模 型 ,
参数定义如下 :


度 弹性模量 及 泊松比 极 限压缩 强度 / M Pa 极限






2400k
g/ m ,

3 2 . 5 G Pa , i;

0 2 .



2 5 . 6 ,

拉伸 强度 / =
2 0
. M Pa 

表 7 8 . 土 体 广 义 塑 性 模 型 参 数


Ta b l e7 . 8 P ara m e t e r so f  t he
 g
en era l i ze d
p
l a s t i c i t
y
mode 

G 〇  K〇  Mg  Mf  a/  a g  Hu 〇  // / 

3 20  4 0 0 K 3 8 0 4 5 0 2 5 0 4 3 0 0 0 9 0 0 0 . 20

m i  YY s  l

fo
P  \
YDM  J  m u u

0 40
.  0 2 0 2 5 O O  7 0 2 0 5  0 l . 40

表 7 9 .
广 义 塑性接触面模 型


Ta b l e7 . 9 P ar am e t e r so f  t he
 genera l i ze d
p
l ast i c  n t e r fa c e  m o d e
i 

a>
D s 〇/ k?^ D n 〇/ k P a  Mc  e r  X a /k Pa  b c


 ̄  ̄

1 000  1 5 00 0 8 8 O O 0 . 09 1  2 2 4 0 0 6 3 . 

yd  k  Mf  k  / / m "/ k Pa
f  h t hn a

0 2 0 6
.  0 6 5 0 5 8 5 0 0 Z O 〇 l 0 . 65

0 3



 r

一 — ' —

° 3

 

〇 5 1 0 1 5  20

时 间 / s

0 4

 f  (
b7

° 4 '

〇  5 1 0  1 5  20

时 间 / S

图 7 . 1 8 阪 神 地震波加速度 :

a) j c 向 ,
( 的少 向

F g i . 7 . 1 8 A c c e l e rat i o no f  t h eK o b ew a v e :

(
a )
. v

, (
b ) ^

 d i re c t i on

55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 析方 法 及 应 用 

动力 计算时 ,
本 文采用 课题组开发实现 的 黏弹性人工边界和 自 由 波场输入方法 。 

7 . 1 8 所示 为 阪 神 地震 中 观测 到 的 两个方 向 地震 动 记录 。 计 算地震 持 时 20 s ,
计算时 间步


长 0 . 0 0 5s 

图 7 . 1 9

图 7 2 . 1
给出 了 三种 网 格 密度计 算得到 的 结 构整体损伤分布 图 。 从图 中 可

以看 出 ,
当 混凝土 结 构 离 散尺 寸 为 0 . 1 m 时 , 结 构损伤很集 中 ,
带 状分布特 点 明 显 ,


部化 、 连续性好 , 柱子两端 、 顶板及 四 个直 角 结 构 处均 出 现 了 不 同 程度 的 拉压破坏 。 



着 单 元尺 度 增 大 , 局 部化带状分布特性逐渐减弱 , 混凝土尺度 0 2m



时 ,
出 现少量不连


续性 , 当 尺度增 大到 0 4m

时 , 结构破坏 面积迅速加 大 , 主要 是 由 于单元尺度较大时 

虽然 某些 单 元 内 部仅

部 分破坏 , 此时 亦 会认 为整个单 元 己 破坏 , 从而增 大 了 损伤破坏




面积 。 因 而可 以认为 :
当 网 格尺寸越小时 , 地震损伤模拟 效果越好 

拉损麵 子



 0 8

 -



1 1 0 . 


拉损 伤 集 中 ,
趋于局部化

y 压 损 細 子

° 8


ri

u 柱 子 两 端 被 压 坏 j ^




图 7 . 1 9 损伤分布云 图 尺寸 (
0 . 1 m


F g i . 7 . 1 9 D i str i b u t o nd i i a
gr amo f g o b a 
l l  d a m a g e( s ze0 i . 1 m


56
- 



大连理工 大 学博 士 学位 论 文 


i伤 因 子
\  1 

P s : 

图 7 20 .
损伤分布云 图 尺寸 (
0 . : 2 m)

F g
i . 7 . 20 D i s tr i b ut o n d
i i a
gr a mo f g o b a 
l l d a m a
g e( s z e
i 0 2m.




x m n mT





 

^XJ Jx
J 0 4
.

0 2


图 7 2 . 丨
损伤 分布 云 图 尺 寸 (
0 4 m)


F g
i . 7 . 2 1 D i st r i b u t o nd
i i a
gr a m o f g o b a 
l l d a m a
g e( s z e0 4m
i .



5 7
- 



基 于 比 例 边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及 应 用 

图 7 22 .
对 比 了 中 柱 的 破坏 结 果 ,
从震 害 照 片 来看 ,
大量 中 柱 发生 严重 的 压碎和 拉


裂破坏 , 从而 失 去 承 重 功 能 , 导致上部结构坍塌 。 从本文 计 算 结 果 来看 ,
中 柱两端损伤


因 子接近 1 . 0 ,
说 明 已经完全失去承载力 ,
两端 被压碎 ; 中 柱 下 部拉损 伤很 大 ,
说 明 也完


全被拉坏 ,
中 柱上部拉损 伤左 侧 稍 大于右侧 ,
将会 使 中 柱产 生倾倒 ,
从而造成破坏 。 


上 本文 计算 结 果 所得 中 柱破坏模 式 与 实 际观 察震害 吻 合较为 致 说明 了 本文方法在


, 。

混凝土结构损伤分析应用 中 的 可行性 

mF w


人 
° 2

J

n 


/ x 


 1 1  a L  國 _^ 知 

 二^ 皇 國 ■ 1



I 邏 瞧


二 . l m

损伤分布 与震害结果对 比
2 7 G ]
图 7 22.

F g i . 7 . 22 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 th ed am a g ed i s tr i b ut o na n dt h e a c tu a


i l s e i s m i cd a m a
ge

5 8





大 连 理 工 大学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7 5

小结

本章 以 八分树离散技术和集成 的 S B FE M FE M -

耦合分析软 件 对在建 的 世界最 高面


,

板坝 大 石 峡 ( 高度 247m ) 工程进行 了 跨尺度 精细 化 静 动 力 分析 。 计算结 果表 明 :


坝体


和 接缝位移 符合 面板 堆 石 坝 的 规律分 布 、 数值合理 , 但 面板 局 部应 力 梯度 更 加 明 显 , 

要是 由 于本文采用 了 跨尺度方案 , 能 更精确 地捕 捉 面 板 局 部应 力 变 化 , 有利 于定位 防渗




面板 薄 弱 部 位 结 合 实 际 工 程 项 。 目 ,
本文 己将发展方法应用 于其他大 型工程 的 抗震分析 

包括如 美 心墙坝 ( 规划 的 世界最 高坝 , 3 1 5 m ) 、 阿 尔 塔什 、 敦化 、 温泉等十余项 土石坝




工程 

此外 , 本 文将该方法拓展用 于大 开地铁 的 地震损 伤演 化分 析 , 通 过对 混 凝 土 离 散 不



同 的 单 元尺寸 , 讨 论 了 网 格密度对损 伤破坏 的影 响 。 结果表 明 :


关键部件达到相 同 精细

程度 时 ,
采用 跨尺度方案 , 可减少约 67 倍的 网格量 ,
有 效 降低 了 精细 化分 析 的 计算代


价 ; 精 细计算 的 破坏模式 与 文 献和 实 际震 害 现 象吻 合最好 ,
表 明 跨尺度 能准确 地反 映 结

构 地震 响 应和 破坏 过程 

本文发展 的 方法具有 良好的通用 性和 应用 前景 可进 步拓 展 至其他土 木水利 工 程




结 构 的 精细化数值分析 

5 9
- 



基 于 比 例 边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 化 分析 方 法及 应 用 

8 结论 与 展 望

8 . 1 结论

大 型 工 程 结构 高 效 的 精细 网 格离 散技 术 及 高性 能 单元分 析 方法 研 宄 是 国 际工 程科


研热 点和趋 向 ,
特别 是 以 高土石坝 为 代表 的 复杂 岩 土 工程结 构 静 动 力 响 应分析是 具有

 -

重 要 工 程应 用 价值 的 研 宄 课题 。 本 文 针对 岩 土 结 构 精 细 抗 震 分 析 中 存 在 的 网 格 跨尺度



精细化 、 高 效性等 离 散和 单 元计 算分析 问 题 , 首 先 详细 介绍 了 我 国 近年来 复杂 岩 土 工程




结构 的发展趋势 、 工 程结 构 精 细 化分 析 的 必 要 性及 国 内 外研 究 现状 、 各种 技术手段 的优


缺 点 及 理论 方法研 宄 与 工程应 用 方面 的 限 制 难题 等 ,
明 确 了 本文从三个方面开展研 宄 的

思路 :
即 采 用 高 效 离 散 技 术解 决 跨 尺 度 网 格 的 生 成 问 题 ; 基于 S B FE M 、 多 边形平均值


形函数 、 界面单元理论等 ,
发展 灵 活 通 用 的 单 元 分 析 方 法 , 解 决 传 统 方法 难 以 求 解 复 杂


多 面体单 元 的 计算 问 题 ; 通过耦 合分 析 、 并 行 计 算及新 的 单 元 求解 技术等 ,
改善 大规模


精细化分析 效率 ,
初 步 建 立 高 效 的 岩 土 结 构 跨 尺度 精 细 化 分 析 方 法 , 实现实 际工程 的 跨


尺度 精细 分 析和 损 伤破坏研 宄 。 本文 的 研 宄 工 作 及主要 结 论概述如 下 



) 采 用 多 边形 网 格技术 、 计 算 机 信 息 学 科 的 四 分 树 和 八 分 树 网 格 离 散技 术 ,
对复


杂 几何体进 行 高 效 的 跨尺度精 细 网 格离散 ; 并 编 制 了 单 元 格 式 转 换 等 相 关 配 套 处 理 程序 

实现 了 操作 简便 、 低人力 成本 、 易 修 改 再 建 的 模 型 前 处理模式 , 使得 高土石坝 等 复杂 工



程结 构 跨尺度 精 细 网 格生 成 再 生 成 过程在 几 分钟 内 即 可完 成 / ; 解决 了 大 型 复杂 工程 结


构 跨尺度 精 细 化 网 格 高 效 生成 的 问 题 ; 通 过 对 几 个 模 型 算 例 的 跨 尺 度 精 细 化 网 格 离 散表


明 , 该 方法具 有较好 的 处理 复杂 几 何 边界 的 能 力 , 可 为 岩 土 工 程 的 精 细 化 分 析 发 展 提供


前 处理技术支持 


2) 通过平均 值 多 边形插值 函 数理 论环 向 插 值 多 面体边界面单 元 , 并采用 S B FE 

弹 性 理 论 径 向 推 导 获 得 半 解析 的 多 面 体 单 元 形 函 数 和 位 移 应 变 矩 阵 ,
本文发展 了 改进 的

三维 比 例 边界 复杂 多 面体有 限单元 ,
解 决 了 传 统 分 析方法仅 支 持 常 规 简 单 单 元形 状 ( 


面体 、 四 面体 、 三棱柱和 四 棱锥 ) ,
难 以 直接求解复杂 多 面体单 元 的 技术 问 题 。 随后 

通过 V o mn o i 法离散 的 悬臂梁算例 和 八 分树离散 的 复杂 结构算例 , 验证 了 发展方法 的 灵




活性和 可靠性 。 总 体而 言 ,
本文 方法 具 有 下 述优 势 : 1 ) 本文发展 的 S B FEM 规避 了 传 统


方法 需 二 次处 理边 界面 的 不 足 将 多 边形 拆分 为 三 角 形和 四 边形 ( ) , 具有更好 的 通用 性 

实用 性 和 灵 活性 的 特 点 。 2 ) 使 得 高 效 的 八 分 树 技 术 可 直 接应 用 于 快 速 设 计 分 析 -

跨尺


度 模拟计 算 、
自 适应 局 部 精细 加 密 等 数值 分 析 中 , 实 现 了 大 型 复杂 结 构 高 效 的 跨尺度精


细 化分析 

60
- 



大连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基于 原有边界高斯积分 点 ,
首先通过 SBFEM 理论构造用 于 非 线性分析 的 单元


插值 函 数和 位移 应变矩 阵 ; 然 后 采 用 的 材料 常 刚 度 矩 阵 方法计 算相 关 系 数矩 阵 , 规避 了

传 统耗 时 繁 琐 的 计 算 求 解过程 , 改善 了 分析效率 。 此外 , 本文通过增 加 比 例 边 界有 限 单




元 内 部积 分 点 采用 内 部积 分方案求解位移应变协调 矩 阵 单元 刚 度矩 阵和 应力 积 分等
, 、 

发 展 了 可 用 于 弹 塑性分析 的 二 维 多 边 形和 三维 多 面体 单元 通过模 拟 。 K o yn a 混凝土 重 力



坝 的 地震损伤情 况 ,
并将所得 结 果 与 文献 、 振动 台 实验和 X F EM 计算结 果进行对 比 , 

实 了 该方法 的 可靠性 。
随后 ,
本文分 析 了 带挤压边墙 的 面板坝结 构 和 三 维心 墙坝静动 力


反应 ,
详细探讨 了 本文方法 的 灵活性和 高效性 。 总 体来看 ,
本文提 出 的 方法 易 于 大规模


工 程数值分析应 用 推广 解 决 了S B F E M 受 限 于 弹 性 分 析 的 问 题 提供 了 种简捷高效


, ,

的 易 工程 实 用 的 非线 性化解决方案 使 S B F EM 可像传 统 FEM 样便捷地进行 弹塑




、 ,

性分析 , 增 强 了 该 方法 的 普适性 



) 本文 基于 课题组软件平 台 G E O D YN A 、 面 向 对 象 的 单元设计 思 想 、 多 边形平 均


值形 函 数及 界面 单 元理论 ,
开 发 了 多 边形 界 面 单 元 ; 并通 过模拟 基础 滑 块试验和 半 圆 形


河谷 中 波 的 散射 问 题 , 验证 了 该方法 的合理性 。
本文 发展 的 多 边形界 面 单元可 以 简捷地


处 理 交 界 处 多 边形 界面 单 元 的 连接和 计 算 问 题 , 与 前述研 宄成果结合 ,
初步集成 了 可考


虑 无 限 地基 土 体 结 构 界 面 的 全体 系 跨尺度 分析 方法
- - -






基于面 向对象 的设计思想 , 首先抽 象概括 出 S B FE M 和 FEM 单元构造 的共 同 属


性 偏导矩阵 单元形 函 数 刚度矩阵 协调矩阵等 然后采用 单元封装技术 统


( 、 、 、 ) ; ,

两种 数值算法 的 程序 内 部 实现接 口 , 在课题 组 G E O D YN A 有限 元程序平 台 上集成 了 多



边形 多 面体 / S B F EM 单 元类 ,
从 而 实 现 了S F B E M -

FEM 高效 的 无缝联合计算 。 在此基础




上 , 基于八分树离 散 的 正 方体单元 的相 似性 , 提出 了 非线性相似单元加速和 存储技术 

进 步 改 善 了 大规模 非线 性 数值 分析 效率 通过计 算对 比 发现 该 方法可较传 统 S B FEM




, ,

提高 80 %以上的效率 ,
克服 了 传统 S BF EM 难 以 工程实用 的 困难 。 至此 , 本文集成 的 高


性 能跨尺度精细 分 析方法 , 可 为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动 力 分 析 提供技 术 支 撑 

本文 方法 已应用 于 多 个重大工程项 目 的 跨尺度精细 化地震安全评价 ; 主要包括西 藏




澜 沧江如 美心墙坝 ( 世界最高坝 ,
3 1 5m ) 、 新疆大石峡面板堆石坝 ( 在建最 高面板坝 

247m ) 、 深厚覆盖层 上 的 新 疆阿尔 塔什 面板坝 三澳 核 电等 十余 项重 大 工 程 的 抗震 分析 、 



为 工程 结 构 的 抗震 安 全 评 价和 抗震 措施 优化 提供 了 有 效 的 技术支 持 。 此外 ,
本文方法具


有 良好 的通用 性 , 已 拓展至大 开地铁 的 地震 损 伤 破坏 模拟 中 , 该 方法 具有 良 好 的 应 用 前


景 

6 
- 

! 1

基 于 比 例 边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 析方 法及应 用 

8 2

创 新点

⑴ 发 展 了 比 例 边界 多 面体 单 元 和 多 边形 界面 单 元 分 析 方 法 , 解决 了 传 统 方法难 以

直 接求解 八分 树 等复 杂 网 格 的 问 題 , 实 现 了 可 考 虑基 础 界面 结 构 相 互 作 用 的 大型 工 程

 - -

结 构 跨 尺 度精 细 化 分 析 

采 用 计 算 机 信 息 学 科 的 八 分 树 技 术 解 决 了 高 土 石 坝 等 岩 土 工 程跨 尺 度 精 细 网 格 高

 ,

效生成的 问 题 , 并 针 对 传 统方 法 难 以 求 解 八 分 树 网 格 中 的 复 杂 多 面 体 单 元 问 题 , 开展了

分析 方法研 宄 

基于 SB FEM 理论 ,
采 用 多 边形 平 均 值 形 函 数 代 替 传 统 的 四 边 形 等 参 形 函 数 , 对环


向 边 界 面 进 行插值 ,
使得边界面单元 可支持更灵活 的 多 边形构 造 。 通过伽 辽金加 权余量


法推 导 力 学平衡方程 ,
并采用 特 征值 分解技术 解 析地 获得 了 多 面体单元 插值 函 数 和 刚 度


矩阵等 , 构 造 了 比 例 边 界 复杂 多 面体单元分析 方法 。 该方法增 强 了 传统 S B FEM 的 灵活


性和 通用 性 , 放松 了 对 离 散单元形状 的 限 制 约 束 , 使得 高 效 的 八 分 树 网 格技术 可直 接应


用 于 数值计算 。 此外 , 联合 多 边 形 平 均 值 函 数 和 接 触 界 面 理 论 , 发展 了 空 间 多 边形三 维


界面单元 , 解决 了 传统 G o o dm an 单 元难 以 处理 多 边 形 界 面 的 计 算 问 题 , 集成 了 可考虑


无 限地 基 土体 界面 结 构 的 全体 系 跨尺度 精细 化分析 方法
- - -




2) 基 于 边 界线 边 界 面髙 斯 积 分 和 常 刚 度 矩 阵 的 弹 性解 构 造 多 边形 多 面体 形 函 数
/ / 

引 入 域 内 髙斯 点 计 算弹 塑 性 矩 阵 和 积 分应 力 , 发 展 了 多 边形 多 面 体非 线 性分 析 方法 解

 / ,

决 了 传统 S B FE M 基 本 局 限于 弹性 分 析 的 问 题 

传统 S B FEM 方 法 具 有 环 向 数值 积 分 、 径 向 解析求解 的特 点 ,
使 其 难 以 描 述单 元 内

部 非线 性 的 应力 应变关系 , 该方法主要用 于弹性 问 题分析 



本文基于 原 有边界积 分点 , 首先通过 S B FE M 弹性 理论和 假 定 的 常 刚 度 矩 阵 构 造用



于 非线 性分析 的 单元 插值 函 数表 达式 , 避免 了 传统 S B FEM 非 线 性分析 时 需 不 断 更 新 刚




度 矩 阵和 分解特征值 导 致 的 耗 时 繁 琐 问 题 , 并验证 了 假 定 刚 度不 影 响 计 算精度 ; 然后采


用 内 部 积 分 方 案 求 解 位 移 应 变 协 调 矩 阵 多 边形 多 面 体 单 元 形 函 数 、 / 、 刚度矩阵和 应力 积


分等 发展 了 系 列 可用 于弹塑 性分析 的 比例边界 多 边形和 多 面体单元 并讨 论 了 三种


, ,

不 同 内 部 积 分 方 案 的 求解 精 度 给 出 了 合 理 的 积 分 策 略 发 展 的 方 法 有 效 解 决 了  S B F E M
, 
 。

受 限于 弹性分析 的 问 题 提供 了 种 简捷高效 的 易 工程实用 的 非线性化解决方案 



使

, 、 ,

得 S B FE M 可像传统 FE M 样 便捷地进行 弹 塑 性 分 析 增 强 了 该方法 的 普适性


, 

采 用 面 向 对 象设计 方 法 统 了S B FE M 和传统 FE M 的 单元 程 序 开 发 接 口



3) , 

并提 出 了 相 似 单 元 的 加 速 技 术 , 扩展 了S B F E M -

FEM 无缝耦合 的 髙 性 能 精 细 化分 析 软


件系统 , 并 应 用 于 十余 项 水 电 、 核 电 工 程 结 构 的 安 全评 价 

62
- 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文 

传统 SBFEM 形 成 刚 度矩 阵 和 内 外 力 向 量 等 过程与 FEM 存在显著差异 在 , AN A S Y S



等商 业软件 中 二 次开 发难度较 大 ,
目 前主要采用 M A T LA B 等数学软件进行相 关研 究工

作 ,
无法集 成传 统有 限 元 软件 的 强 大 功 能 ( 如材料库 、 算法库 和 单元库 等 ) ,
难适用 于


工程应用 

本文基于课题组 G E O D Y NA 自 主 软件平 台 ,
采用 面 向 对 象 的 程序 设计 思想和 

C ++

语言 ,
首先抽 象 出 SB FEM 和 FEM 单元构 造 的 共 同 属 性 ( 质 量矩 阵 、 阻尼 矩阵 、 偏导矩


阵 、 单元形 函 数 、 刚度矩阵 、 协调 矩 阵等 ) , 然 后 设计动 态 的 数据 结 构 、 通用 的成员 函

数 外部调用 接 口 内 部继承关系 等 统 两种 数值算法 的 程序 内 部 实现接 口 集成 了




、 、 , ,

传统 的 S B F EM 单 元 算法和 本 文 发展 的 多 边形和 多 面体 S B F EM 单元算法 ,


并兼容 了 平


台 内 部丰 富 的材料库 、 荷 载库 和 算法库等 ,
实 现 了S B FE M -

FEM 无缝耦合计算 。 此外 

根据 八 分 树 离 散 网 格 具 有 大 量 正 方体 单 元 的 特 点 ,
发展 了 非线性相似单元加 速和存储技


术 ,
提高 了 大规模 、 精细 化动 力 分析 的效 率 。 目 前 己将发展 方法成功应用 于 如 美 ( 世界


最 高心墙琐 , 3 1 5 m ) 、 大石峡 ( 在 建最高面板琐 , 247m ) 、 三澳 核 电等十余项 重 大水 电 

核 电工程 , 且 己 拓 展应用 于地铁结 构 的地震损 伤 破坏 评价 。 研 宄工作 具有完全 自 主知识




产权 的全源代码 , 可维护性 、 可拓展性和 可移植性较好 

8 3

展望


由 于 实 际 工程 中 存在 的 复 杂 性 问 题和 作 者 研 宄 精 力 和 知 识 水 平 有 限 ,
本文 的研宄 尚

存在诸多 不足 很多 问 题和 改进工作仍值得进 步 深入研 究探讨 这其 中 包括


, , 



) 本 文着 重强调 了 不 同 单 元 技术 的 开 发和 初 步 应用 效 果 在 工程精 细化应用 方 面 , 

对精 细 网 格 的 深 入讨 论相对偏 少 ; 在后续 的研 究 中 ,
本 文 方法将作 为有效 的 技术工 具 

深入研 究精细化分析 的优势 和 效果 



在地铁 结 构 的 损 伤 演化分 析 中 , 未考虑钢筋 网格 的影响 ; 钢 筋 网 格对 延 缓结 构




的 破坏 有 定 的积极效果 但 由 于 空 间 交错 复杂 钢筋 和 结构 网 格 的 同 时离散 当 前仍较


, ,

难实现 。 后 续将开 发新 的 单 元技术 , 着 重 研 宄 钢 筋 网 格对 混 凝土 结 构 的 破坏影 响 





) 高阶单 元往往较线 性单元 具有更 高 的精度 ,
本文研 宄 中 采用 的均 是线 性 单元计


算 。 对局 部重要 结 构采用 高 阶 单元模拟 , 其余部 分采用 线 性单元计算 , 这种耦合 的 单 元

类 型 分析应用 亦 是研 宄 方 向 之




4) 岩 土工程非线性计 算 中 ,
单元高斯积分 点 的数 目 是影 响 计算效 率 的 关键 因 素 之


探索 种简便 高精度 数量少 的 高斯积 分方 案将 是本 文后 续研 宄 的 重 点 方 向
一 一

, 、 、 

当 前 研发 的程 序 是基于 隐 式框架 的 对 些材料 软化 问 题 的 模拟 模拟 效果 需




5 , ,
( )

进 步提升 后 续研 宄将 尝 试修 改为 显 式框架 计算 以 弥补在 隐式计算 中 的不足


。 , 

63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精 细 化 分析 方法 及 应 用 

参 考 文献

国 家 能源 局 国 家 发 展 改 革 委 国 家 能源发展 十三 五 规划
“ ”
1 .

20 1 6 

[ ]

交 通 运输 部 交 通 运 输 科 技 十 三 五 发 展 规 划 20 7
“ ”
2] .


1 

 国 家 能源 局 水 电 发 展 十 三 五 规 划 20 6
“ ”
3 . 1 

[ ] ,


4] 张 宇 高 面板 堆 石 坝 面 板地 震 响 应 破 损 机 理 及 抗 震 对 策 研 宄
. 、

D ]

大连理工大学 ,
20 1 7 

中 国 核 电 十 三 五 发 展 规 划 之 核 电 产 业 20
“ ”
5 .

1 7 

[ ]


6]  中 国 核 能 中 国 大 陆 运 营 和 在 建 核 电 分 布 图 大 数 据 EB 2 0 . 、
[ ] ,
1 8 

h ttp : // n e w s bj x . . c o m cn/ h tm l /2 0 . 1 8 04 1 6/ 8 9 1 8 04 . sht m 



“ ”


7]  住 房 城 乡 建设 部 城 市 地 下 空 间 幵 发利 用 .
十三五 规划 20 1 6 


8] Pe ter D o v ak .
中国 30 年 的 地铁发 展 图 [
EB ] ,
20 1 8 

h ttp s : // w ww .
s o h u e o m/a / . 1 4 7 5 5 2 9 5 72 7 6 9 3 4 


9] 中 国 地震信 息 网 地震 烈 度 区 划 图 .

EB ] 

http : // w ww c s . i . a c c n /p ub l i s h /m a i n / 8 3 7 /
. 1 0 7 5 / i n d e x h t m l .


1 0] 周 敉 ,
王君杰 ,
袁 万 城 等 基 于 精 细 有 限 元 分 析 的 猎德 大桥抗 震 性能评价 ,





同济大 学学报 ( 

然科学版 ) ,
20 0 8 ,

0 2 ) 1 4 3 :

1 48 


1 1
] 邹 新 煌 , 徐思文 .
大 型 民 机金属 结 构机 身框 与 长桁 间 连接 角 片 的 细 化有 限 元模 型 建模方法研 宄






中 国 科技信 息 ,
20 1 6 , (
1 5) : 83

85 


1 2] 陈 可 洋 .
网 格 剖 分及 其精度 和 计算量分 析 [



内 陆地震 ,
20 1 1
, (
0 1

: 1 2 20




1 3 ] 国 巍 李 君龙 刘 汉 云 强地震 下 高 速铁 路 桥上行 车 精 细 化模拟及 行 车 安 全 性 分 析
, ,




. 工程力 学 

20 1 8 , 
35

S 1

:  25 9 -

2 64 


1 4] 林 振 东 .
点 蚀损 伤导 管 架平 台 结构 构 件 的 非 线 性行为初步探讨 A [ ]

第 22 届 全 国 结构工程学 术


会议 论 文集第 II 册 [C ] .
中 国 力 学 学 会 结构 工 程专业 委 员 会 、 中 国 力 学学会 《 工程 力 学 》 编 委会 

新疆大 学 中 国 力 学 学会 工程力 学 编 辑部 :

20 1 3 : 6 


1 5
]
L i an H Ke r f r , 
i d en P 
, 
B o r d as  S P A .  S h ap e o p t i m i z a t i o n  d
 i r e ct l
y 
rom C A D An
f  :  i so
g e o m e t r i c  b o un d a r y

el e m ent appr o a c h u s i n g T  


p l i nes [J] .  C omp ut e r  M e th o d s n  i  A pp li ed  M ech a n i c s  an d  En g i n e er
in g , 
20 1 7 

3 1 7 1 :

4 1 


1 6] 范 颖 ,
王嘉 , 章青 .
多 尺度 有 限 元 法及 其 应用 研 究进展 [



水利 水 电 科技进展 ,
20 1 2 , (
03 )
: 90

94 


1 7]  B ab u S ka  I ,  S z y m c z a k  W  G  A n  e r r o r  a n a y s i s  fo r  t h e  fi n i t e  e l e m e n t  m e t h o d  a p p l i e d  t o  c o nv e c t i o n
. 
 l

d i fu s i o n  pr o b l e m s [


.  C o mp ut er M e h o d s  t i n  App l i e d M e c h an i c s  an d  En g i n e e r
in g  1 9 8 2 , , 
3 1



: 1 9

42 

 O s b o rn  J  E

1 8]  B ab u S ka  I ,
.  G en era l i ze d  f i n i t e  e em e n t  m e th o ds l :  the ir
p
e r fo r m a n c e  a n d  t h e i r  r e l a t i o n  t o

m x e d m e th o d s [ J ]
i  . S I AM  J o ur n a l  on  N um e r i ca l Ana l
ys i s , 1 9 83 , 
20

3 )
: 5 1 0 536




1 9]  B abu g kaI
s 
Ca l oz G ,  O s b orn J  E . S p ec i a lf
i n i t e  e l e m e n t  m e t h o d s  fo r  a  c l a s s  o f  s e c o n d  o r d e r  e l l i
pt c

 i

p rob l e m s  w i t h  r o u g h  c o e ff i c i e n t s ^] . S I AM  J o ur n a l  o n  N um er i cal Ana l


y si s ,1 994 , 
3 1

4) :  945 -

98 1 


20]  H ou  T Y 
, 
Wu X H A   .   mu l tis c a l e  f i n i t e  e l e m e n t  m e t h o d  fo r  e l l i
pt i c
 p ro b l em s  i n  c o m
p o s ite m a ter
ia  l s  an 

p o r ous m e d  i a [ J] .  J o ur n a l  o f  C o mp utat i on a lPh ys i cs  ,


1 9 9 7 1 3 4( ,


: 1 69 -

1 89 


2 1
] H ou  T  Wu X H ,
 
,  Ca i  Z  C o nv e r g e n c e  o f
.  a  m u l t i s c a l e  fi n i t e  e l e m e n t  m e t h o d  fo r  e l l i
pt i c  p ro b e m s  w i t h

 l

ra

i d y o s c i l a t n g c o e ffi c en ts


l i





.  M ath e m a ti cso f  C o m p ut a ti on o f th e   Am er i c an  Ma t h e m at i c a l  S o c e i t
y 

99 9 68 (227) 9 3 943

1 : 1




2 2]  E fe n d i e v Y R H o u T Y W u X H C o n v erg e n c e

, 
 
,
  .   o f a n o n c o n fo r m i n g m u


l t i s c a l e  f i n i t e e l e m e nt   m e th o d [




S IA M  Jou r
na l  o nNum er c a i l An a l
ys i s, 
2 000 , 
3 7

3) :  888

9 1 0 

64





大连理工 大 学博士学位 论文 


23
]  E fe n d i ev Y ,
G i nt ngV i

H ou T 

eta l  . A c c ur at e  m u l ti s c a l e  f i n i t e  e l e m e n t  m e t h o d s  fo r  t w o

p has ef
low

s i m u l at i o n s [ J ] . J o ur
n alo f  C o m p ut at i on a l  P h y s i c s , 
2006 , 
220( 1

: 1 5 5

1 74 

24
 H eX  R en  L  A  m o d e d  m u l t i s c a l e  f i n i t e  e l e m e n t  m e t h o d  fo r  w e l l dr
i v en  fl ow  p r o b l em s  n


. i fi i
[ ] ,

h et e r o
g e n e ou s  p o rou s  m e
d i a [ J] . J o ur n a l  of  H yd ro l o gy , 
2 006 , 
3 29 3

4) : 6 74 6 8 4




25
]  J e nn
yP , 
LeeSH , 
T ch e l e
p i  H A Mu  .  l ti

s c a l e  fin i t e

v o l u m e  m e t h o d  fo r  e l l i
p t c  p r o b e m s  n  s u b s ur
i fa c e

 l i

fl ow  s i m u ati o n [ J ] l . J ourn a l  of  C o m pu t a t i o n a l  P h ys i c s , 
2 0 0 3 1 8 7 ( ,


:  47 6 7 -




26
]  J uan e s  R A .   v ar
i at o n a i l  mu l t i scal ef
i n i t e  e l e m e n t m e t h o d fo r m u    l ti
ph as e f
l ow  i n porous m e di a [J ]

 .  F n i i t 

E l em en ts  i n  Ana l
ys i san d D es i
gn , 
200 5 , 
4 1




: 7 63 -

77 7 


27
]  Z h an g 
H Z h an g ,

S ,
G uo X 

eta l .  Mu l ti
p l es

at i a l  an d  te m
p o ra l s c a l e s  m e t h o d  fo r  n u m e r
i ca ls i m u at o n

 l i

o f n o n c a s s i c a l  h e a t  c o n d u c t o n  pr o b l e m s o n e  d i m en s i o n a l  c a s e J n t e rn a t i o n a J o ur
na lo f So ds  an d


 l i :  . I l   l i
[ ]

S tr u c t ure s , 
200 5 ,
42 ( 3 4 ) -

: 8 77

899 


28
]  Zh a n g H  W  ,
Zh a n g  S ,
B i  J Y , 
eta l .  T h e rm o m e c h an -

i ca l  a n a y s i s  o f p e r i o d i c  mu


l t i
ph a s e  m at e r
ia l sb
y a

 

mu s c a l e  as
ym pt o t chom o
g e n z a t o n  a p p r o a c h [ J ]  I n e r n a t o n a  J o u r n a  fo r  N u m e r
i c a  M e th o d s  n


l ti i i t i . i l l l i

En g n e er
ing i
, 
200 7 , 
69( 1

: 8 7 -

1 1 3 


29
] 胥 建 龙 ,
唐 志平 离 散元 与 有 限 元结 合 的 多 尺度 方法及 其应用 .





计算物理 ,
200 3 , (
06) 477 :

482 


30
] 唐 志 平 ,
胥 建 龙 离 散元 与 壳体有 限 元结 合 的 多 尺度方法及其应用 .




计算力 学学报 ,
200 7 

05) 5 9 5 96

: 1 


3 1
] 傅 华 刘 仓 理 , ,
王文强 , 等 冲 击动 力 学 中 离 散元 与 有 限 元相 结 合 的 计 算方法研 究





高压物理


学报 ,
2006 , (
04) : 3 7 9 3 85 -




32
] 张 锐 ,
唐志平 ,
郑航 .
离 散元 与 有 限 元耦合 的 时 空 多 尺度 计算 方法 [



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 ( ) 

20 0 9 02 ) :  40 8 4 -

1 2 

, (


33
] 张 锐 ,
唐志平 . 三维离散元与 壳体有 限元耦合的 时 空 多尺度方法 [


. 工程力 学 ,
20 1 0 , (
04) :  44 -

50 


34
] 孙 翔 刘 传 奇 薛世 峰 有 限 元 与 离 散 元 混合 法在 裂 纹 扩 展 中 的 应 用
, ,





中 国 石油 大学学报 (


然科学版 ) ,
20 1 3 , (
0 3 ) 1 2 6 :

1 3 0 


3 5
]  G uo  N , ZhaoJ  . A  c o up l e dFE M / D E M  ap p r o a c h  fo r  h i er a r c h i c a l  m u l t i scal emo de l l i n g  o f  gra n u l ar

med a fJ ] i , I n t e rn at o n a i l n a l  fo r
J o ur  N um e r i ca l Me t hods nEn g n e er ng i i i .  20 1 4 , 
9 9( 1 1

: 7 89

8 1 8 


3 6]  Guo  N , 
Zh ao  J .  Mu l ti s c a l e i n s i g hts  i n to  c a s s i c a l l

g
e o m e c h an c s
p
ro b e m s i l



. In t er
n ati on alJ our
n a l  fo r

N um e r i c a l  an d  Ana l
y t i cal Me t ho ds  n  G eo m e c han i i c s ,2 0 1 6 , 
40 ( 3

: 3 67

3 90 


3 7]
李 明 广 ,
禹海涛 ,
王 建华 ,
等 .
离散 连续 多 尺度桥域耦 合 动 力 分 析 方法 -




? 工程力 学 ,
20 1 5 , (
0 6) 

92 9 8




3 8
] 陆 新 征 林 旭 川 叶 列 平 , ,

多 尺度有 限 元建模方法及其应用 [



华 中 科技大 学 学报 城 市科学版 ( ) 

2008 , (
04 ) : 7 6 80-




3 9] 陆 新 征 工 程 地震 灾 变 模拟 从 高层 建筑 到 城 市 区 域 M 北 京 科 学 出 版社

[ ]
. :

20 1 5 


40]
 程 小 卫 李 易 陆 新 征 等 基 于 多 尺 度 模 型 的 RC 框 架 撞 击 倒 塌 响 应 数 值 分 析
, , ,





振动 与 冲击 

20 6 3 5 05 82 88+ 4

1 : 1 1 


, ( )


4 1
] 陆 兴锋 ,
田 石柱 , 蔡 新江 .
多 尺度 混 合 试验 的 单 元 选取 及 界 面 连接 方 法 [


. 工程抗震 与 加 固 改造 

20 3 0 5 ) 1 9 2 3

1 : 

, (


42] 石 永 久 王 萌 王 元 清 基于 多 尺 度 模 型 的 钢 框 架 抗震 性 能 分 析 , ,




? 工程力 学 ,
20 1 1
, (
1 2

:  20 26 -




43 ]
陈 健 云 张 凯 徐 强 等 基 于 多 尺度 的 岩 体 地 下 结 构 开 挖 研 宄 , , ,





水利 与 建筑工程学报 ,
20 1 3 


04 ) 1 :

4 


44] 岳 健 广 钱江 基 于 能 量平衡 原 理 的 有 限 单 元 耦 合 方 法 计 算 力 学 学 报 20






1 5 , (
02 ) : 2 32

238 


45
] 刘 俊 卿 乔 龙 帮 朱 超 等 基 于 子 结 构 的 多 尺 度 模 型 高 效 计 算 方 法 研 究, , ,





建筑结构 ,
20 1 6 

S2) 3 87 3 90






46] 温 强 基 于 多 尺 度 有 限 元 模 型 的 下 承 式 钢 箱 拱 桥 稳 定 极 限 承 载 力 分 析 D 合 肥 工 业 大 学 0

[ ]


2 1 7 


47]
姜 开 明 刘 杰 候 振 华 等 基 于 多 尺 度 有 限 元 法 的 独 塔 叠 合 梁 斜 拉 桥 关 键 梁 段 精 细 化 分 析
, , ,






65
- 



基 于 比 例 边 界 有 限 元 的 岩 土 工 程 精 细化 分 析方法 及 应 用 

北方交通 ,
20 1 8 , (
0 9) 1 :

6 


4 8] 李 兆 霞 李 爱群 陈 鸿 天 等 大跨桥梁 结 构 以 健康监 测 和 状态评 估 为 目 标 的 有 限 元 模拟
, , ,








南大学学报 ( 自 然科 学版 ) ,
2003 , (
05) : 5 62

5 72 

李 兆 霞 孙 正 华 郭 力 等 结 构 损 伤 致 多 尺度模拟和 分析方法m 东南大学学报 然科学





49] , , ,
. .

( 自

版 ) ,
2007 , (
02) :  25 1

260 


50
] 丁 幼 亮 , 李爱群 , 缪长青 , 等 .
大 跨桥梁 结构 损 伤 诊 断 与 安 全评估 的 多 尺度有 限 元模拟 研 宄 [




地 震 工 程 与 工 程振 动 ,
2 006 , (
02) :  66 -

72 


5 1
] 吴 佰 建 ,
李兆霞 ,
汤 可可 .
大 型土木结构 多 尺度模拟与 损伤 分析 —

从 材料 多 尺 度 力 学 到 结 构


多 尺度力 学 [



力 学进展 ,
2007 , (
03 ) : 3 2 1

33 6 


5 2]
孙 正 华 李 兆 霞 陈 鸿 天 结 构 多 尺度 有 限 元模 型 修正 试验研 宄

特 种 结 构 200 04 6 ,






8 , ( )
:  1

66 

 孙 正 华 李 兆 霞 陈 鸿 天 结 构 行 为 致 多 尺 度 有 限 元 模 型 修 正 及 验 证 东 南 大 学 学 报 



5 3
] , ,





( 自

科学版 ) ,
2 0 09 , (
0 1

: 8 5

90 


5 4] 孙 戬 多 尺 度 下 裂 纹 断 裂 过程 区 力 学 特 性 分 析 P 西 安 科技 大 学 2009







5 5
] 李 兆 霞 王 滢 吴 佰 建 等 桥梁 结 构 劣 化 与 损 伤 过程 的 多 尺 度 分 析方法及 其 应用
, , ,





固 体力 学


学报 ,
20 1 0 ,
3 1

06) 7 3 : 1

75 6 


5 6
] 付振 东 非均 质 饱和 多 孔 介 质 准静态 行 为 分析 的 耦 合 多 尺度及耦 合 升尺度有 限 元法 P



大连 理


工大学 ,
20 1 0 


5 7] 郑 晓 霞 郑 锡 涛 缑 林 虎 , ,

多 尺度方法在 复 合材料力 学 分析 中 的 研 宄 进展 [



力 学进展 ,
20 1 0 


0 1

:  4 1

56 


5 8
] 范 颖 王 嘉 章 青 多 尺 度 有 限 元 法及 其 应 用 研 宄 进展
, 水 利 水 电 科技进 展 2 2 0 9 0 94






0 1
, (


: 




5 9] 钟 儒 勉 樊 星 辰 黄 学漾 等 基 于 两阶 段 响 应面方,
法 的 结 梁斜拉桥 多 尺度有 限元模 修正
合 型 , ,






东 南大学 学报 (
自 然科学版 ) ,
20 1 3 , (
05

:  993

999 


60
] 郑 哲 远 损 伤 跨尺度演 化分 析 的 变尺度 域有 限元理论及 其算 法


D ]

东南大学 ,
20 1 7 


6 1
]  Mo or t hy S  , 
Gh o s h  S .  A d ap t i v it
y a nd 
 c o nv er g e n c e  i n  t he  V o r ono i  ce l l  in
f i t e  e l e m ent  mode l fo r a n a l z i n




h e t e r o g en e o us  m a t er
ia l s



,  C om p uter M e  t h o d sinA
pp l i e d M e ch an i c s  an d  E n
g n e e rin g

, 
2 0 0 0 1 8 5 ( ,




3 7 74



Da g up t a  G  p o yg o n s  W a ch sp r e s s


62] s .  I nter p o l a n t s  w i t h i n  c o nv e x l :  s ha p e  f un c ti o ns [J ] ,  J o ur
na  o f

 l

A e r o s p ac e En g  i n e er
ing , 
2003 ,
1 6



: 1

8 


63
]  S ze K Y ,  S he n g  N  P o yg o na  f
in . l l i te e l e m e n t  m e t h o d  fo r  n on l i n e ar  c o n s t i t ut v e  m o d e
i l i ngo f

p o yc ry s t a
l l l i n e fe r r o e l e c t r i c s




.  F n i i te E l e m e n ts  in  Ana l
y s i s  an d  D es i
gn 
2 00 5 , , 
42 ( 2 ) : 
1 07

1 29 


6 4]  P a v a nk um a r P , 
Ja
yab a l  K A r o ck , 
i a r aj a n  A A .   c om
p a r a t v e  s t u dy b e t w e e n


 fin i t e  e l e m e nt  an d
 p o l yg o n a


in
f i te e l e m e n t  a p p r o a c h e s  fo r  e l e c t r o m e c h a n i c a l  c o u p l e d  l i n e a r  p r o b l e m s [


. I nt e
grat e d  F e r ro e l e c tr i c s 

20 1 0 1 20( 1 :  90 -

1 0 1 




65]
 Ja
yab a l  K ,  M enz e A  A r o c k l 

i ara an 

A , et 
al  . M i cr o m e c h a n i c a l  m o d e l l i ngo f  switch in
gp
h e n o m en a  n

 i

p o lyc r ys t a l l i ne p i e z o c e r a m i c s  ap p l i c a t i on  o f  a :

 p o yg o n a
l l f
i n ite  e l e m e n t  a pp r o a c h [ J ] .  C o mp u t a t i on a 

M e c h an i cs , 
20 1 1
, 
4 8 (4) :  42 1 


66 ]
K r au s  M  R aj a g o p a  A  S t e nm a nn  P  nv e s t



i . I i
g at o n s  o n  t h e  p o yg on a
i l l f n i i te e l e m e nt  m e t h o d 

C on s tr a i n e d  a d a p t i v e  D e l aun a y  t e s s e l l a t i o n  a n d  c o n fo r m a l  i nt e r p o l a n t s [ J ]  C o m p u t e r s  &  S t r u c t u r e s 



20 1 3 , 1 20 : 3 3

46 


67
]  F oa l te r M  S .  M e an  v a u e  c o o r d n at e s
l i



.  C om p ut e r A  i de d  Geome tri c Des i
gn , 
2003 , 
20



: 1 9 27 -




68]
W a rr e n  J  S c h a e fe r  S  H i r a n  A  N  e t  a
, ,


l .  B ary c e ntr i c  c o o r d i n a t e s  fo r  c o n v e x  s e t s [ J ]  . A d v an ce s i 

C o m p ut at on a l  M a th e m a t i c s 2007 27 3 3 1 9 33 8

i 



, ,  ( )


69
]  S u kum a r N Vor o no . i c el l  fi n i te  d i f fe r e n c e  m e t h o d  fo r  t h e  d i ff u s o n  o p e r at o r  o n  a r b i i tr ar
y  u n s t r u c t ur e d

66
- 



大 连理工大 学博士 学位论文 

gr d s i



. I n t e rn at o n a i l J o u r n a l  fo r  N um e r i cal Me t h o ds  n  E n g n e e ri n g i i
, 
2 003 , 5 7( 1

: 1

3 4 


70
] B i ab an a ki  S  O  氏 
Kh oe A R A i . 
p
o yg o na l l  in
f i t e  e e m e n t  m e t h o d  fo r  m o d e l i n g  a r b i t r a r y


i n t e r fa c e s  i n

l a r g e  d e fo r m a t i o n  p r o b l e m s f J ] .  C ompu t at i on a l M e chan i cs , 
20 1 2 , 
5 0( 1

: 1 9 -

33 


7 1
]  M e ye r M B arr A L e e H , 

, 

, 
et  a l .  G enera l i z e d b a r yc e n t r
i c  c o o rd n at e s  o n 
 i i rr e
gu l ar
 p o l yg o n s [


.  n a lof
J o ur 

G rap h i csTo o ls , 
20 0 2 , 




: 1 3

22 


72
]  S u k um a r  N T a b a r r a e A C o n fo r m
, 
i  .  i n g p o yg o n a 
l l fn i i t e e ements J

[ ]
l . I n t e r n at o n a i l  J o u r n a l  fo r  N um e r i c a l

Me t h o d s  n En g n e e r
in g i  i
, 
2 0 04 , 
6 1

1 2) :  2045 -

2 066 


73
] Na t a r aj a n  S , 
B o rd as  S , 
R o y M ah ap a 
tr a  D N um e r .  i c a l  i nt e gr at i o n  o v e r arb i t rar 
y p o yg o n a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