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2

I S!

京 外 @ 语太 營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
中 高级 汉语学 习 者 拒绝
” ”
请求 和 言语行为 习 得研 宄

" " " "
AS tu d
y o n th eA c q u i s i t o n o f
i  Re q u e s t a n d  R e fu s a l S
p e ech

Ac t s b n t e rm e d i a t e  a n d  A d v a n c e d  C h n e s e  L e a r n e r s


yI i

系 别 中 国 语 言 文 学 学 院 

学科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 

研 究 方 向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

姓名 
罗 赛  

学号 
20 1 1 1 024


导师 
邓 川 林 

北京 2022 年 5 


北 京 外 国 语 大 学 学 位 论 文 原 创 性 声 明 和 使 用 授权说 明

学 位论 文 原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 声 明 :
所呈交 的 学位论文 ,
是本人 在 导 师 的 指导 下 , 独 立进 行 研

宄工 作所取得 的 成 果 。 除 文 中 己 经注 明 引 用 的 内 容外 ,
本论文不含任何 其他个

人或集体 己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 作 品 或成果 , 也不包含 为获得北京 外 国 语大学或



其他教 育 机 构 的 学 位 或 证 书 撰 写 的 或 使 用 过 的 材料 。 对本文 的 研 究做 出 重要 贡

献 的 个 人和 集 体 ,
均 己在 论文 中 以 明 确方式标 明 。 本 声 明 的 法律 结 果 由 本人 承

担 

论文 作 者签名 :
日 期 : 2 02 2 年 5 月 30 

学位 论 文 使 用 授权说 明

本 人完 全 了 解北京 外 国 语大 学关于 收集 、 保存 、 使用 学位论文 的规定 



即 

按 照 学 校要 求 提 交 学 位 论文 的 印 刷 本和 电 子 版本 

学校有权保存 学位论文 的 印 刷 本和 电 子版 , 并提供 目 录检 索 与 阅 览服务 



学校可 以采用 影 印 、 缩印 、 数字化或其 它 复制 手段保存论文 



学校可 以 公开论文 的 全部或部分 内 容 



论文作者签 名 :
导师签名 :

 

日 期 : 2 022 年 5 月 30 日 日 期 : 202 2 年 5 月 30 




摘要


“ ”
汉语教学 中 长期存 在 的 重 语 言 轻语 用 现象 , 导致学 习 者语用 能力 明 显 滞

后 于语 言 能力 有 些 学 习 者 即 使 到 了 高级 阶段也难 以

自 然 得体地 完 成 目 的 语交 际

行为 。 而 前人研 究证 明 , 学 习 者语 用 能力 的 欠缺 常反 映在 实施 言 语 行 为 时 产 生 的


“ ” “ ”

些语用 失误上 本研 宄 以 请求 和 拒绝 言语行为为例 归 纳 了 母语者在




。 ,

实施 目 标言语行 为时 的共性规律 , 分析学 习 者 的 言语行为 习 得情 况 



“ ” “

本 研 宄通 过微访 谈 的 形 式 ,
向 母语者征集 日 常生活 中 常见 的 请求 和 


绝 情 境 经 过 筛 选 后 笔者 设 计 了 多 项话语 填 充
, , ( MD C T ) 和 多 项话语填充 ( WDC T 

调查问卷 ,
分 别 向 汉语母语 者 和 中 高 级汉语学 习 者 发放 。
本研 宄通 过 分析 收集 到


“ ” “ ” “ ”

的 母语者 问 卷 , 从 功能 、 策略 和 语 言 形式 三个层面 , 总结 了 汉语母



语者在 实施 目 标 言 语 行 为 时 的 共 性规律 并 以 母语者 问 卷为客观题 评分标 准和 主



 ,

观题分析参照 ,
分析 了 中 高 级汉语学 习 者对 目 标 言 语 行 为 的 理解和 表达 。 针对 学


习 者在 实施 目 标 言 语行为时存在 的 问 题 ,
本文 从语 言 水平 、 文化背景 、 语用 规则

的 迁移 与 泛化等方 面进 行 了 归 因 ,
并 将 收集 到 的 学 习 者 语 段 与 总 结 出 的 母 语 者 共

性规律进行对 比 进 步 分析 了 学 习 者在 言 语行为 习 得时 的 规律和 难 点


, 

研 宄 发现 中 高 级汉语学 习 者具有 定 的 语 用 意 识和 语 用 表达 能 力 这跟语




, ,

用 的 共 性 规则 有 关 , 也 跟学 习 者 的 语 言 学 习 程度有 关 。 中 高级汉语学 习 者在 目 


“ ” “ ”

言 语 行 为 的 理 解 与 表达 上 与 母 语 者存在 差 异 , 这些差异在 功能 、 策略 


“ ”

语 言 形式 三个层面 均有 体现 , 如 在称谓语 的 使用 上 , 学 习 者和 母语者 的 差 异




主 要 表现在 称 谓 语 的 规 范 性 、 得体 性和 多 样 性上 。 此外 , 本文还总 结 了 学 习 者在


“ ”
习得 目 标 言语行为 时 的难 点 如 在 特殊语体或使用 情境 中 核 心功 能句 的 使用 , 

“ ” “ ” “ ” “ ”

非 标 准 称谓 、 非标准 问 候语 以及 间 接策 略 中 试探 和 补 偿措 施 

使用 等 

本 研 究对 于 汉 语语 用 教 学 实 践 具 有 定的意义 首先 本研 宄 的 问 卷场景 的


: ,

收集来源 于对 不 同 身 份 的 母语 者 的 访 谈 具有 定 的 代表 性 其次 本研 究通过


, ; ,

分 析 收集 到 的 母语 者 问 卷 归 纳 出 了 母语 者在 实施这 两种 言 语行 为 时 的 语用 特征
, 

能为汉语 语用 教学 提供 定 的 参考依 据 最后 本研 宄对 比 分析 了 中 高级 汉语 学



习 者 和 母语者 的 问 卷数据 和 语 用 特 征 ,
分析 了 学 习 者 在 实施 目 标 言 语行为时存在

的共性 问 题和 习 得难 点 ,
系 统地 总 结 了 言 语 行 为教学 中 的 重难 点 , 这 些研 宄 内 容

对 于 汉语语用 教学 和 教 学 材 料 的 编 写 是 有 定 的 参考 意 义 的



关键 词 : 言语行为 习 得 、 中 高级汉语学 习 者 、 语 际语 用 学 、 语用 能力 、 语用 教学

I 


A b s t r a c t

A sare su l t of  t h e l on g -

s t an d i n
g  e m p h a s i s  o n  an g u a g e  r at h e r  t h a n  p r a g m a i c s  n
t 
 l i

Ch

n e s e  l an gu a g e t e ac h i n e ar
n er s p r agm a t c  c o m p e te n c e  l a g s  b e h n d t h e ir  n gu i s t c



i  l i i  l i i
,  

abi l it
y , 
m ak i n g  i t d i ff
i cu l t fo r  t h e m  t o  c o m m u n i c a t e  n a t u r a l l
y  a nd  ap p r o p r a t e l y  i n  t h e

 i

tar a n g u a g e  e v e n  a t  a dv a n c e d  l e v e l s  T h i s  l a c k  o f p r a g m a t i c  c o m p e en c e  i s  o f
t en


ge
tl . t

re l ec ted nth e p ra gm at
f i

i c  e r r o rs  m a d e  b
y l e arn e r s  w h e n
 p e i fo r m i n g  s p e e c h  a c t s . I n  th i 

ii s a  s p e e c h  a c t s  a s  e x a m p

' ' ' 1

s tu d
y  w e  t ak e 

re

u e s t an d re l l e s  t o  i d e n t i f y  c o mm o n

p a t e r n s  n  t h e p e r fo r m a n c e  o f


 t ar g e t  s p e e c h  ac t s  b y  n a t v e  s p e a k e r s  a n d  t o  an a i l
yze th e

a c qu i s i t i o n  o f  s
p e e ch a c ts by l e arn e rs 

" " " "
s  s tu d w ec o e c te dc o m m o n a n d  re f
ii s a u at o n s  n  d a
qu e s
I n  th i
y , 
l l re t  l s i t i i i l
y l i fe

rom
f  n a t v e  s p e ak e r s  t hr o u g h  m i c r o

i n t e r vi e w s , an
d  a ft e r  f i l t e r
i n g  th e m , 
w e  de s i gn e d

t h eMu l ti
p l e

c h o i c e D i s c o urs eC o m
p e t o n  T a s k s  ( MD C T )  an d  W r
l i i tte n  D i s c ours e

C o mp l et i onT a s ks  ( WD C T ) q u e s t o nn a i r e s i

w h i c h  w e re  d i s tr
i bu t e d  t o  n a t v e  C h i n e s e

 i


p e a k er s  a nd  i n t e r m e d i a t e  a nd  a d v a n c e d  C h i n e s e  l e ar
n er s .  B y  an a l
yz in g  t h e

qu e s
ti o nn a i r e s  c o l l e c t e d  f
r o m  th e  n a t i v e  s p e ak e rs , 
t h e  s t u dy  s u mm a r i z e d  th e  c o mm o n

p at
t er n s  i n  th e  i m
p l e m en t a t i o n  o f  t ar
g et  s
p e e c h  a c t s b y n a t i v e  C h n e s e  s p e a k e r s  at


i  t hr e e

" " " " "
T h e  qu e s t
' 1

l ev e l s :  f un c t o n i
,  s tr a t e
gy  an d  l a n g u a g e  fo r m .  i o n n a i r e s  w e re  u s e d  a s  a

r e fe r e n c e  fo r  o b e c t i v e
j  q u e s t i on  s c o
i n g  a nd
r s u bj e c t i v e  q u e s t i o n  a n a l y s i s  t o  a n a l yz e  t he

un d e r s t a n d i n g  a n d  e x p r e s s o n o f  t a r g e t  s p e e c h  a c t s  o f  i n t e r m e d at e  a n d  a dv a n c e d

 i i

C hi n e s e l e a rn er s .  T o  a d dre s s  th e  p r o b l em so f  l e arn e rs  i n


 p e r fo r m i n g  t h e  t a r g e t  s p e e c h

a c t  th ,
i s
p

p erm a
k e s  a t t r b u t o n s  n  t e rm s  o f  an u a e  e v e

g g
i i l l l
,  cu l tu r a l  b ac k gro u n d 

tr a n s fe r  a n d  g e n e r a l i z at i o n  o f  l a n gu a g e  ru l e s ,  a n d c o m p a r e s  t h e  c o l l e ct e d  l e arn e r

s e g m e n t s  w i th  t h e  s u m m a r i z e d  c o m m o n  p a t t e r n s  o f  n at i v e  s p e ak e rs  t o  f u r th e r  a n a y z e

 l

t h e p a t t e r n s  a n d  d i ff

i cu lti e s  o f  l nersi na c
e ar
qu
i i ng
r 
t h esp e e ch ac t s 

It w a s  fo u n d  t h a t  n t e r m e d a t e  a n d  a d v a n c e d  C h n e s e  e a r n e r s  h a v e  a  c e r t a n  l e v e l
i i i l i

o f p r a gm at i c a w a r e n e s s an d p r a g m a t

 

i cex
pre s s i on , 
wh i c h  i sre l at e d  t o  t he  c o mm o n  r u l e s

o f p r a gm at i c s  an d

 t o  th e  l e ar
n ers  de
gr e e  o f  l an
gu a g e  e a r n i n g l .  The d  i ff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

 

i n t e r m e d i a t e  a nd  a d v a n c e d  C h n e s e  e a r n e r s  a n d  n a t i v e  s p e a k e r s  i n  t h e  u nd e r s t a n d i n g

 i l

" ' 1

an d  e x p r e s s i o n  o f  t a r g e t  s p e e c h  b e h a v i o r s  a re  r e f l e c t e d  i n  t h e  t h r e e  l e v e l s  o f  f un c t i o n 

" " " "
F o re x am e  t h e  d i ffe r e n c e s  b e t w e e n  l e a r n e r s  a n d
s t ra t e
gy  a n d  l an g u a g e  fo r m .

p l


n a t i v e  s p e ak e r s  n th e  u s e  o f  ap p e i l l ati v e s are m a i n l
y  n  th e  s t and ar d
i i z ati o n 

ap p r o p r
i a t e n e s s  a n d  v a r e ty  o f a p p e at v e s na d d on he s osu m m ar
i z e sth e


p ap er  a
i  l l i . I i t i t l
,  


d i ff
icu l t i e sina c
qu
i ri n gth et arg et s p e e c ha c t s su cha s ,
t h e  u s e  o f  c o r e  f un c t o n a l i

" " " " "
e n t e n c e s  i n  s p e c a l  s i tu a t i o n s an d ar da at i o n s n on s tand ard
gr e et n g s
n on
pp e l


s i

t l


, ,  

" " " " " " "
an d  a n d  th e  u s e  o f 
p r o b n g  a n d  c o m p e n s a o r y  m e a s ure s
nd r e c t  s tr a t e  i n


gi e s
i i , i t

i nd i re c t  s tr a t e
g es
i 

i 


Th i s  s tu d
y  h a s  c e r t a n 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 fo r
i  t h e  p r a c t i c e  o f C h n e s e  l an gu a g e  t e a c h n g
 i i 

i rs t y
f l
, th eq u e s t i on n a i res c e n a r i o s  o f  th i s  s tu d y  w e re  c o l l e c t e d  fr o m  n t e r v e w s  w ii i t 

n a t i v e  s p e a k e r s  o f d i f fe r e n t  i d e n ti t e s i
,
w h i c h  ar e  re
pre s enta t ve i
; 
s e c o nd l
y , 
b y  an a l
yzi n g

t h e  q u e s t o nn a re sc o l e c t e d  fr o m  n a t i v e  s
p e ak e r s t h s  s tu d
ysu m m ar
i z e s  t h e p r a g m at c


i i l i i
,  

c h a ra c t e i st
r i c so f n at i v es
p e a k e rs  i n  p e r fo r m n g  t h e s e  t w o  s p e e c h  a c t s  w h


i c hc an

i t a i n  r e fe r e n c e  b a s i s  fo r  C h i n e s e  a n g u a g e  t e a c h i n g  f
p ro v d eac e r in al ly l
; ,
t h i s  s tu d


c o mp a r e s  F i n a l l y ,
t h i s  s t u d y  a n a l y z e s  t h e  q u e s t i o n n a i re  d a t a  a n d p r a g m a t i c  fe a t u r e s  o f


n t e r m e d i a t e  a nd  a dv a n c e d  C h i n e s e  l e a r
i n e rs  a n d n at i v e   s
p e ak er s , 
an a l
yz e s  t h e  c o mm on

p rob l e m s  an d  a c
qu
i s i ti on d i f
i cu l ti e sof  l e ar
n ers  i n  i m p l e m ent i n g  t h e  t a r g e t  sp e e c h  a c t s 

a nd  s y s t e m a ti ca l l
y  s umm a r
i z e s  t h e  i m p o r t an t  a n d  d ff
i cu i l t
p
o nt s nt e a c h n gsp e e c h
i i
 i

a c ts ,  wh i c h  a re  o f  c e rt a i n  r e fe r e n c e  s i g n i fi c a n c e  fo r  C h i n e s e  p r a g m a t c s  t e a c h n g  a n d

 i i

t h ed e v el opm ento f  te a c h i n g  m at er


i al s 

K e yw o r d s  C h : i n e s e  s p e e c h  a c t s  a c qu i s i t i o n  I n t er m e d i a t e  a n d  A dv a n c e d  C h i n e s e


L e a rn i ng ;  I n t e r a n gu a g e  p r a g m a t c s
l i
; Ch i n ese
pra gm a ti cc o mp et en c e ; C h i nes e

ct e a chin
pragm a
ti


i 


致谢

两年 的 时光匆 匆 而过 研 究生生活也 即 将 画 上 个圆满的句号 在工作 了 几




, 。

年之后 再 次选 择 回 到校 园 继续 己 的学业 即 使是面对研 繁重 的 课业 研二




, 自 , ,

忙碌的实 习 与学习 我仍然相 信 这 是我做过最 正 确 的 决 定 之 非 常感恩 当 初有




, ,

重置生活 勇 气 的 自 己 

首先 , 我 要 特 别 感谢 我 的 导 师

邓川 林老师 。 在研 究生 学 习 期 间 , 邓老师

言传身教 , 让我获益 良 多 。 邓老师从 自 己 的研 宄经验 出 发 ,


向 我们 展示 了 学术 研

宄 的 严谨性和 规范性 , 从论文 的 理论背景 、 选题 、


数据 的 收集 到 论 文 的 写 作 ,



取法其 上 的 教诲 在论文修 改 阶段 邓老师 总 是 能及 时 地




都 时 刻谨记邓 老师 。 ,

给 出 细 致 的 修改意 见 针 见 血 地指 出 问 题 所在 我才 能 够 根据 修 改 意 见 继 续 完


, ,

善论文 。 在 学 术 规 划 和 职 业 规划 方面 , 邓 老 师 也不 吝提 出 自 己 的建议和 鼓励 , 

在研 宄生期 间遇到邓 老 师 这样 的 导 师属实是我的 幸运 



其次 ,
我 还 要 感 谢 在 开 题 阶 段对 我 的 论 文 提 出 真 知 灼 见 的 熊 文 新 老 师 、 吕 

雯老师 、 朱 旻 文老师 。 在开题阶段 , 三位老师 分别对我 的 论文结 构 、 变量设 计 等



方面提 出 了 建 设 性 的 意 见 在 后 续 的 论文 写作 中 我 也根据 三 位 老 师 的 建 议对 论 文

 ,

进行 了 适 当 的调整和修 改 

另外 , 非常 感谢 中 文 学 院 的 曹 文 婷老 师 、 成苗老师在论文 写 作 期 间 对我 的 帮

助 ,
不 仅 帮 忙 发放调 查 问 卷 , 也 时 刻 关注 我 的 身 心 健 康 状况 。 同 时 也非常 感谢湘

潭 大 学 的 齐 凤 丽 老 师 和 莱 昂 大 学 孔子 学 院 院长 田 琳 老 师 感谢 卡 斯 蒂 亚 拉 曼 查 孔

 ,

子学 院 的老师 帮忙转发 问 卷 ,
没有 他们 的 帮 助 ,
我 的 论 文 数据 收集将 会 变 得 异 常

艰难 

感谢高朋 老师 在 研 二 的 法语课程 中 高老师完美展 现 了 名 教师 的 高修养




, ,

和 高素质 , 也 将 成 为 我未 来职业 生 涯 中 当 之 无愧 的 榜样 

感 谢 我朋 友 圈 所 有 帮 我做 过 问 卷 的 朋 友们 特 别 是 在 第 时 间 完成我 的 微访


谈 ,
并远程 陪 伴我写 论文 的葛 海盟 、 卢玉芬 ,
以及我 的 1 022 室友们 。 感谢工 作

和实 习 期 间遇到 的 同事们 ,
他们 从 问 卷 的 发 放 与 回 收 、 学 习 者 问 卷 发放渠道等方

面 给 了 我很大 的 帮助 

最后 我想感谢我 的 家 人 是 他们 的 支 持 让 我有 往 无前 的 勇 气 他们 是我


, , ,

“ ”
能做 出 些 任性 决 定 的底气



最后 的最后 , 致你和我和 Ta :
好好生活 , 皆如所愿 




目 

北 京 外 国 语 大 学 学 位 论文 原 创 性 声 明 和 使用 授权说 明  

_  I I

AB S T R A C T  I l l

麵  

第 章 绪论

 

1 . 1 研 究缘起  

1 . 2 研宄意义  

1 . 3 研宄问题  

第 二 章 文 献综述  

2 1.
语 际语用 学  

2 1 1
. .
语 际语 用 学概述  

2 1. . 2 国 内 外 研 宄 综述  

2 . 1 . 3 语 际语用 学与 汉语第 二语 言 教 学  

2 . 2 言 语行 为理论  

2 . 2 . 1 言 语行 为理 论概述  

2 . 2 . 2 言 语行 为理 论与 汉语语用 特征 分析  

2 . 2 . 3 言 语 行 为理 论 与 汉语第 二 语 言 教学  

2 . 3 小结  

第三章 研 宄设计  

3 1.
研 宄对 象  

3 . 2 研 宄方法  

3 3.
研 究设计  

3 . 3 . 1 研 宄变量  

3 . 3 . 2 问 卷设计步骤  

3 . 3 . 3 问 卷 的构成  

3 . 3 . 4 问 卷分析框架  1 

3 . 3 . 5 评分规则  1 

3 . 4 小结  1 

第 四 章 问 卷调 查及结 果分析  1 

4 . 1 汉语母语者 问 卷结果分析  1 

4 1 1


被 试情 况  1 

“ ”
4 . 1 . 2 请求 言 语行 为 分 析  1 

4 1. .  2 .
客观题答题情 况统计分析
1  1 

4 . 1 . 2 2功 能 句
.  1 

4 . 1 . 2 3 策 略
.  1 

“ ”
4 . 1 . 3  拒绝 言 语行为分析  22

4 . 1 .  3 .
客观 题 答 题情 况 分 析
1  22

4 1. .  3 2功 能 句
.   25

v 


4 .
策略
1 . 3 . 3   27

4 . 2 汉语学 习 者 问 卷结 果分析  30

4 2 .
被试情况
 . 1  30

“ ”
4 2 2 请 求

言语行为分析
.  3 

“ ”
4 2 3 拒 绝

言 语 行 为 分析
.  34

4 2 4 与 母语者结果对 比 分析
. .  38

4 .  3 原 因 分析  45

4 3 .
语 言 水平
 . 1  45

4 3 2 文化 背 景
.  .   46

4 3 3 语用 规则 迁移 与 泛 化
.  .   47

4 4其 他
. 3 .   47

4 .  4小 结  . 48

第 五 章 汉语学 习 者 言 语 行 为 习 得分析  49

5 1.
功能  49

5 . 2 交 际策略  50

5 . 3 小结  5 1

第 六 章 启 示与 建议  53

6 . 1 教材 与 教 学 资 源  53

6 . 2 课堂 教学 设计  54

6 . 3 其他  55

第 七 章 结语  57

7 1.
研宄结论  5 7

7 . 2 不足与 展望  58

7 . 2 . 1 研宄不足  58

7 . 2 . 2 展 望  60

参考 遽  6 

附录  64

v i 


图 

“ ”

图表 1 母语者 请求 言语行为 中 策略使用 情况  20



“ ”

图表 2 母语者 拒绝 言语行为 中 核 心功 能句 使用 情况  25

“ ”

图表 3 母语者 拒绝 言语行为策略使用 情况  27

“ ” “ ”
图表 4 母语者 拒绝 言 语行 为 解释 原 因 策略使用 情况  28

“ ”

图表 5 学习者 请求 言 语 行为策略使用 情况  34

“ ”
图表 6 学习者 拒绝 言语行为核 心句 使用 比 例  35

“ ”

图表 7 学 习 者 与 母语 者 请求 言 语 行 为 中 礼 貌标 记 语 使 用 对 比 . . . . . 39

“ ”
图表 8 学 习 者与 母语 者 拒绝 言 语行为 中 核 心句使用 情况对 比  42

“ ”

图表 9 学习者 拒绝 言 语 行 为策 略使用 情况  43

“ ”
图表 1 0 母语者 拒绝 言语行为策略使用 情况  44

v i i 


表 

“ ”

表格 1  请求 情境详情  1 


表格

2 母语者 请求 言 语行 为 核 心 句 各句 式 使 用 比 率  1 

“ ”
表格 3 母语者 请求 言 语行 为礼貌标记语使用 情 况  1 

表格

4 母语者 请求 言 语行 为称 谓 语 使 用 情 况  1 

“ ”

表格 5  拒绝 情境详情  22

表格

6 母语者 拒绝 言 语行为称谓语使用 情 况  26


表格
” “
母语者 拒绝 言 语行为 中

7 补偿措施 策 略使用 情 况  29

“ ”

表格 8 学习者 请求 言 语行 为核 心句 各句 式使用 比 率  3 


表格

9 学习者 请求 言 语行 为称谓 语 使用 情 况  32

表格
“ ”
1 0 学习者 拒绝 言 语 行 为称谓语使用 情况  36

表格
“ ”
1 1 学习者 拒绝 言 语 行为 间 接策 略使用 情况  37


表格 学 习 者 言语行为

1 2 功能 层面 习 得情况小 结  50

i 


第 章 绪论


1 . 1 研 宄 缘起


作 为外语学 习 者 , 笔 者在 使用 外语与 母语 者进行 交 际 时 , 经常会 出 现 



使
的语环境 中 尤其如此

用 些语法正 确 但不地道 的 表达 的情况 在 目 对于


, , 。

外语 学 习 者来说 , 语 言 要 素 和 语 言 规则 的 准 确 性 可 以 通过 教材或 者 课程 习 得 

逐渐 接近 母 语 者 的 规 范 表达 , 但 是 如 何 在 表达 上 真 正 地 符 合 母 语 者 的 表达 习

惯 ,
却 是 外语学 习 者 的学 习 难 点 

在汉语教学 中 ,
我 们 经 常 把 注 意 力 放在 语 言 是 否 准 确 上 , 而忽视 了 语用 的

得体性 , 这就 导 致 了 有些 学 习 者 即 使 到 了 高级 阶段 , 也 仍然无法得 体地 与 母 语


“ ” “

者进 行 交 际 虽然 语言是 种 的 交 际工 具 己经是不争 的事实 但是 学习




。 ,

者 汉语语 用 能 力 的 欠缺 也是 个客观 的 问 题 笔者通过 自 身 经历 以 及 研 究 前




人的 案例 发现 学 习 者 语 用 能 力 的 欠缺 常 反 映 在 实 施 具 体 言 语 行 为 时 产 生 的


些语用 失误上 

研 宄证 明 , 语用 相对于语 言要素更难 习 得 , 其原 因 在于 , 语用 不仅受到 语 言



背 后 的 文 化影 响 , 还受到 时代 的 影响 ,
具 有非 常强 的 灵活 性 。
如笔者观察 到汉语


“ ” “ ”

你好
” “
母语 者在 向 陌 生人 发 出 请求 或 提问 时 , 往往会使用 问 候语 , 


“ ” “ ”

这里 的 你好 跟汉语教材 中 学到 的标准 问 候语 你好 具有不 同 的 语用 意 义 



般是用 于 吸 引 听话人 的注意 并不具有实际 的 问 好含 义 又如 学 习 者在 打招




, 。 ,

“ ”
呼 时 经 常使用 如 你好 吗 这样 的 表达 , 对 于 汉语 母 语 者 而 言 , 这样 的 表达 显 得

非常生硬 有 照 搬汉 语教材 中 对 话 的 嫌 疑 在 阅读 些 文 献 和 教材 之 后 笔者发




, 。 ,

” “ ”
作为


现 虽然学界 直在 呼 吁关注 言语行为 和语用 教学 但是 言语行为


, ,

种普遍 的 社会行为 在 汉语 教材 和 教 学 中 却 仍 未得 到 应有 的 重 视

, 

同时 , 笔者也 发现 , 言 语行 为 虽然具有较强 的 灵活性 , 但 并 非 毫无 章 法 , 



过 总 结母语者在实施 标 言 语 行 为 时 的 共 性规律 进 步 归 纳和 提 炼后 可以为




目 , ,

语 用 教学 尤其 是 言 语 行 为教学 提供 定 的 参考 依据



1 . 2 研 宄意 义


近年来 ,
关于学 习 者语用 能 力 ,
尤其 是 言 语行 为 的语 用 能力 的研 究 整体呈 上


“ ”

升趋 势 。 百 度 学术 数据 显 示 , 言 语行为 从 1 957 年开 始 出 现相 关研 宄 ,
到 20 1 

“ ”

年 直 呈上升 趋 势 之后 虽有 下 降 但在 年 有关 言语行为 的研


202

, , 2020 1 ,

” “ ”

言 语 行 为理 论

宄迅速 攀 升 , 于 202 1 年达 到 最热 , 、 间接言语行为 等更






是成为该研 宄领域 的 热 门 研 宄 点 , 产生 了 大量 的 研 宄 成果 。 这 些研 宄 成果为本研

究 提供 了 大量有 价值 的 参 考 文 献和 多 角 度 的 研 宄 思 路 同 时 也 给 本研 究 的 创 新 性

 ,

带来 了 不 小 的 挑 战 

“ ” “ ”

本研 究 以 请求 和 拒绝 言 语行为为例 ,
分析 中 高 级 汉 语 学 习 者 言 语行

为 的语用 习 得情况 。 这两种 言 语 行 为在 日 常生活 中 具有 典 型 性 ,


都 是普遍且敏感

的 社 会行 为 , 说话 人 在 实 施 言 语 行 为 时 ,
需 要 考虑 说话对 象 的 权势 地位 、 与 说话


对 象 的 熟悉 程度 以 及 该 言 语 行 为对 说话对 象 的 面子威胁程 度 等 在 对 两种 言 语行

 。

为 的 文 献 数 据进 行 分 析 之 后 , 笔 者 发现 , 这两种 言 语 行为 的 研 究 成果主要集 中 在

言 语行为 的对 比研 究 以 及 中 国 英语学 习 者 的 言 语行为研 宄 针对汉语学 习 者 的 研



 ,

究 相 对较 少 有 定 的研宄空间

, 

在本研 宄 中 , 笔者主 要采用 问 卷调 查 的 方法 , 分 别 对 汉语 母语 者 和 中 高 级 汉



语学 习 者进行 目 标 言语行为调 查 。 为减少 笔者 的个人主观性 , 整体 的 研 宄 设计 从




问 卷 情境 的 收集 、 筛 选 到 参考答案 的 设置 、 问 卷结果 的 分析 , 均采 用 母 语 者 大 样


本数据 收集 ,
并 参考 前 人研 宄 的 分析框 架 , 尽可 能 减少 笔 者主观判 断 

本研 宄对于 汉语语 用 教学 实践 具 有 定 的 意义 首先 本 研 究 的 问 卷情境来




, ,

源 于 微访 谈 以 及 近年 来 高 分 现 代 剧 情 境 具有 定 的 代表 性和 时 效性 其次 


, ;

过 收集不 同 身 份 、 性别 、 年龄母语者 的 回 答 , 可 以 归 纳 出 汉语 母语 者在 这两种 言



语行 为 中 的 语用 表达特征 和 语用 模 式 这 些材料不仅 是第 手 的 汉语语用 分析 资




料 , 也 能 为汉语语 用 教学提供 了 大量语 料 资 源 ; 另外 , 本研 究 参考 了 前人 的 分析



框架 , 通 过对 比 学 习 者 和 母 语 者 的 语 段 数 据 ,
分析 了 学 习 者在 言 语 行 为 习 得方面


存在 的共性 问 题 并归 纳 出 言 语行 为教学 中 的 重难 点 进而 提 出 相 应 的 教学建议
, , 

1 . 3 研宄 问题


本研 究 通过 向 母 语者 和 汉 语 学 习 者 发放 调 查 问 卷 的 形 式 主 要 研 究 以 下 问 题 , 

“ ” “ ”
①母语 者 在 实 施 请求 和 拒绝 言 语 行 为 时 具 有 哪 些 共 性 语 用 特 征 ?

②与 母语者对 比 中 高级汉语 学 习 者 , 目 标言语行为有什么 特 点 ? 在 哪 些方面



与 母语者 存在差别 ? 差 异存在 的 原 因 可 能有 哪些 



③ 中 高级汉语学 习 者在 习 得 言 语行 为时有哪 些是较 易 习 得 的 ? 哪些部分是



习 得难 点 

④从 哪些 方面可 以 提 升 汉 语 学 习 者 言 语 行 为 的 习 得 效 果 




第 二 章 文 献 综述

2 . 1 语 际语 用 学


2 1 1 际 语 用 学概述



. .


语 际语用 学 nt er
i an gu a g e  p rag m at i c s 简称 LP 这 概念最 早 由 S e l nk e r

( i , I ) 
 i

于 1 969 年在其论文 L a n g u a g e  T r a n s fe r 中提出 , 是 研 宄非母语 的 第 二语 言 操作




者在使用 和 习 得第 二语言 行为时 的模式 。 ( K as p e r , 1 989 ) 。 语 际语用 学是从语



用 学 的 角 度探讨 第 二语 言 学 习 者 语 际语 言 中 的语用 现象和 特征 ,


以 及这 些现象和

特 征 形 成和 发展 规律 的 学 科 既属 于 语用 学领域 又是第二语 言 习 得研 宄 的 


, ,


分支 。 语 际语用 学 的 目 的是 要对 学 生 使 用 的 语 际语 言 进 行理解和 表达 时 所 出 现


的 种种 现象和 特征做 出 语用 学 的 阐 释 ,
涉及跨语 言 和 跨 文 化 的 诸 多 因 素 。 ( 



绍忠 , 1 99 7 ) 语 际语 用 学 的 主 要 研 宄 领域包 括 语 用 理 解 、 言语生成 、 语 用 发展 

语用 迁移 、 交流 效 果 
( K a sp er & B l um -

Ku l ka , 1
993 ) 

根 据 数据 统 计 与 语 际 语用 学 相 关 的研 宄 内 容包括 语用 能 力 言语行为 


, 、 、

用 失误 、 外语教学 、 语用 学 研 究 、 语用 迁移 、
第二语 言 习 得 、 跨 文 化交 际等 

2 1. . 2 国 内 外研宄综述


国 外语 际 语用 学研 宄可 以 大致分为 三个 阶段 ( 陈治安 , 袁渊 泉 2006 ) ,
早期


的 研 究 主 要 是 解 释本族语 者 在 跨文 化 交 际 中 的 语 用 失 误 、 语 用 迁移 ; 后 来逐渐演


变成研 宄二语学 习 者在 习 得 目 的语 时 的 言语行为 的理解与 表达 及其语 用 能力 的

 ,

发 展 和 语 用 能力 的 培 养等 

在语 际 语用 学理论被正 式 引 进之前 我 国 就 己经 出 现 了 与 学 生对 , 目 的语的 言



语 行为 的 理解和 表 达有 关 的 研 究 , 从跨文 化交 际 的 角 度研 宄 学 生 的 语 用 能 力 , 

要 集 中 体现 在 以 中 国 学生 为 研 究对 象 的 英语 学 习 研 宄 何 ( 自 然 , 1 988 ; 洪岗 ,
1 99 1 

张祥麟 , 1 994 ; 黄 次栋 , 1 9 84 ) 

语 际语用 学理 论 的 正 式 引 进是 何 自 然 ( 1 996 ) 《 什 么 是 语 际语 用 学 》 的 发表 

该 文 章 系 统地介 绍 了 语 际语 用 学 的 性 质 、 研究内容 , 并分析 了 研 宄语 用 失 误 的 三



种 方 法 在 理论 引 进 之 初 还有 不 少 学 者对 语 际 语用 学 的 理 论进 行 了 系 统 的 梳理
。 , 

从 国 外 语 际语 用 学 的研 宄历 史 、 研 宄 现状 、 研 究方法等方面进 行 了 综述性 的 介绍

( 刘绍 忠 , 1 997 ; 洪岗 , 2 000 ; 陈 治 安 袁渊 泉 ,
2006 ) 。 其 中 刘绍 忠 ( 1 997 ) 

国 外 语 际语用 学 的 研究现状归 纳 为 8 个课题 、 5 个研 究 中 心 、 1 2 个问题 , 为国 



语 际 语用 学研 宄 提供 了 具 体 的 研 宄 思 路 。 洪岗 ( 2 000 ) 将 语 际 语 用 学 分 为静态 语

数 据 来 源 中 国知网 和 百度 学术 


c nk i h ttp s =
: ( www . . net ) ( : // x u e s h u b a i du c o m / u / k a i t ? q u e r y
. . i

际语用 学 & cmd =
k e y w o rd & k e


9 7b 5 8 7 c 6 5 ba5 6 1  d f b d 3 9 2 6 9 c a 4 0 db c 7 2 




际语 语 用 学 和 动 态 语 语 际 语 用 学 并 根 据 我 国 英 语 教 学 的 具 体 情 况 提 出 了 些值


得研 宄 的 课题 。
陈治安 、 袁渊 泉 ( 20 06 ) 分 析 了 语 际 语用 学 的 两大理论基础 , 

用 学理论和 二语 习 得理论 , 从理 论 的 角 度 对语 际语 用 学进 行 了 详 细 的 分析 

除 综述 研 宄 以 外 还 有 些学者 国 外语 际语用 学 的 最新研 宄成果进行 引 介和




评述 ( 王琼 , 200 1 ; 李萍 郑树棠 , 2005 ; 徐学平 , 2 004 ; 冉永平 ,


2004 ) , 探讨


语 际语用 学及其对 外 语教学方面 的 启 示 。 王琼 ( 200 1 ) 以 Gab r i e l e Ka s p e r 


R i C h ar d S c h r
ai dt l 99 6 年 发表 的 《 语 际 语 用 学 的 发展 问 题 》 为基础 ,
评介 了 近 年

来 以 习 得研 究为 重 点 的 语 际语 用 学 研 究 成 果 并 分 析 了 未来研 究语 用 能力 发 展 的

 ,

研 宄方 向 

随 着 理论研 究 的 发 展 , 研 究者们 发现 , 语 际语 用 学对 于 促 进第 二 语 言 的 教 学

具 有现实 意 义 。 国 内 学者 首先将语 际语 用 学与 国 内 大学英语教学 结合 ,


并通 过 综


述 、 调 查 或 教学 实 验 等 , 证 明 语 际语用 学 对 于 二 语教学具有 指 导 意 义 ( 尚晓明 

1 99 7 ; 宋瑜 , 2003 ;
江晓红 ,
2 005 ; 姜 占好 , 2 00 3 ; 李燕 姜 占好 , 20 1 4 ) 

2 1. . 3 语 际 语 用 学 与 汉语 第 二 语 言 教 学


随着语 际语用 学 研 宄 的 发展 , 二语学 习 者对 目 的 语 言 语 行 为 的 理解 与 表达 

以 及 其语 用 能 力 的 发 展 和 培 养 逐 渐 成 为 语 际 语 用 学 的 研 宄 重 心 理 论 与 第 二 语 言

 ,

教学 的 联系 日 趋 紧密 汉语作 为第二 语 言 教学 的相 关研 究也受到 了 语用 学 的影 响


。 

邓恩明 ( 1 996 ) 探讨 了 语 用 学 与对 外 汉语教学结合 的 可 能性 ; 李军 、 薛秋宁




( 2 005 ,
2007 ) 介绍 了 国 外语 际 语用 学 的 研 究 内 容 、 研 究方法等 , 从语用 理解 

语 用 表达及语用 能 力 的 发 展 等 几方 面 探 讨 了 语 际 语 用 学 的 研 究 范 围 及 其在 对 外

汉语教学 中 的 应用 总 结 了 现阶段对 外 汉语 教 学 中 语 用 能 力 习 得 与 教 学 的 研 究方

 ,

向 

2 .  2 言 语 行为 理 论


2 . 2 . 1 言 语 行 为 理 论 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 学 的 重要组成部 分 , 也 是语 际语 用 研究 的 中 心 。 言语


行为 ( Sp e e c c h A c t ) 的 概念 是 由 英 国 哲 学 家 J o hn . L Aus
. ti n 于 20 世纪 50 年代


末首先提 出 的 , 他指 出 语 言 不仅是描写 、 陈 述 和 说 明 客 观世 界 , 提供信 息 , 




且人们 说 出 话语 也是 种行为 刘珣 后 逐步 发展成为 言 语 行 为理论


。 ( , 2000 ) 

后来经过 等 人进 步 丰 富 和 系 统化 最 终 使 言 语 行 为 理论 成 为语 用 学 的 核


S e ar e l ,

“ ”
心之 言 语 行 为理论 的基本 点是 说话 即 做事 如今 言 语行为理论 己被


。 。 ,

应用 于研 究语 言 中 的 多 种现 象 




“ ”
言 语行为 理论将 行为 确立为交 际 的 基本单位 为语 用 研 究提供 了 个可


“ ”

操作 性 的 框架 。
从 言语行为研宄可 以 发现 ,
请求 ( 洪玮 , 1 996 ; 张绍杰 王 晓


彤 , 1 997 ; 苏文妙 , 2 003 ; 朱勇 , 2005 ; 薛秋宁 , 2005 ; 孙晓曦 张东波 , 2008 ; ) 

“ ”

拒绝 ( 马月 兰 , 1 998 ; 王 爱华 , 200 1 ; 唐玲 , 2 004 ;


王 绍 斌 李玮 , 2007 ) 

“ ” “

道歉 ( 黄永 红 , 200 1 ; 钱乐奕 , 2003 ; 姜 占好 , 2004 ; 李军 , 2007 ) 、 




” “ ”
谢 ( 毕继万 , 1 998 ; 李丽娜 , 2004 ; 杨黎 , 20 1 5 ) 、 抱怨 ( 刘惠萍 , 2 004 

“ ”

袁周 敏 , 2009 ) 、  称赞 ( 王陆 ,
2 00 1 ; 权立 宏 , 2004 ) 等 言语行为成果颇


丰 ,
研 宄 的角 度包括礼貌 、 间 接 言 语行 为 、 语 际语用 对 比 、 语用 策略 、 跨文化交


际 、 语用 教学等 

2 . 2 . 2 言 语 行 为 理 论与 汉语语 用 特征 分析


些研宄者开 始 关注母语者 的 语用 规律 他们 将 汉语母 语 者在 实施某 类言


一 一

语 行 为 时 所体现 出 的 语用 特征 作 为研 宄对 象 钱 乐 奕 郑 玲 ( ,
2003 ; 李丽娜 , 2 004 

唐玲 , 20 04 ; 李军 , 2007 ; 冯桂芹 ,
2009 ; 秦朗 , 20 1 5 ) 。 李军 ( 2007 ) 分析 了

汉语道歉行 为 的话语模 式和 语用 特 点 ; 唐玲 ( 2 004 ) 通过实 际调 查 ,


分析总 结 了

汉语拒绝 言 语行 为 的表层策 略 , 并对其在 引 语 、 词汇 、


句 法上 的 特 点进行 了 分类


“ ”

和详细说 明 李丽娜 则 对汉语 感谢 这 言 语行 为 的 表现形式 感谢





( 2004 ) 、

“ ”

语 的 分类等 进行 了 分 析 ; 冯桂芹 ( 2009 ) 从 拒绝 语 的 研 究 视角 、 研宄 内 容等




“ 


方面对 国 内 己 有 的 研 究成 果进行综述性 的 介 绍 、
分析 ; 王帅 ( 20 1 6 ) 从 请求

言 语 行 为切 入 ,
使用 调 查 问 卷 收集 50 位汉语母语者 共 5 50 个句 段 , 总结 出不同

情境下汉语母语者在 功 能句 、 策略和语 言 形式层面 的 使用 规律 



另 类研 宄 则 是从语 际对 比 的 角 度 分 析某 类言 语行为 如毕继万


一 一

, ( 1 996 

分析 了 汉英感谢语 的 差 异 、 感谢语 与 人 际 关 系 , 他解释 了 由 于 不 了 解双 方 感谢语



文 化而 造 成 的 语 用 交 际 误会 ; 马月 兰 ( 1 999 ) 从语 篇 表层 分析 了 中 美拒 绝策 略 

从 特 点 策略等 角 度展 示 了 语 篇 表 层 拒 绝 策略 及在 该 层 面 中 体现 出 的 语 用 策 略 共
、 

性 ; 黎 晓伟 ( 2007 ) 以 言 语行 为理论为依据 , 通 过分析请求 言 语行 为在 英汉两种



语 言 中 的 差 异 并 从社会 语 言 文 化三 个层 次 探讨 了 差 异 背 后 的深 层 文 化 因 素, 、 、 

2 . 2 . 3 言 语行 为 理 论 与 汉语第 二 语 言 教学


言 语 行 为 理论在 汉语第 二 语 言 教学 中 的 研 宄包括两个方面 是 汉语 学 习 者


的语用 失误调 查 另 类是语用 教学模 式 的 探 索


; 

第 类 的 研 究主要通过调 查 的 形式 了 解汉语 学 习 者在 某 类或某 几 类 言 语





行 为 中 的 语 用 失误 , 进而 根据 调 查 结 果 提 出 教学 建 议 ,
刘 颂浩 、 田 俊杰 ( 1 999 

使用 问 卷 ( 多 选题形 式 ) 和 访谈结 合 的 形 式对 79 名 北大 留 学生 的语 用 情 况进 行

了调查 ,
发现他们 在 语 用 方 面存在 的 问题 ,
并对如 何培 养学生 的 语 用 能力提 出 了




些建议 丁安琪 参考 哈 德 森 的 跨 文化语 用 学理论测 试框架 以 问 卷形


。 ( 200 1 ) ,

式 分别 收集 了 2 0 名 汉语母语者 和 1 0 名 留 学生 的 语用 表达 , 比较 留 学 生与 汉语母


“ ”

语者在实施 建议 言 语行 为 时 的 不 同 模式 并对 留 学生 的语用 失误进行 了 分析 , 



“ ”

探讨 了 其 对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的 启 示 。 朱勇 ( 2005 ) 采用 语篇补全测试 对 1 25 


“ ”

留学生和 48 名 中 国 学 生 进 行 了 请 求 言 语行为 的语用 水平调 查 , 调查发现 留



学 生语 用 水 平 在 中 心 语 句 式 、 起始语 、
辅助语 、 礼 貌语 、 人称 选 择 和 请 求 策 略 的


选 择运 用 方 面 与 汉 语 母 语者 存 在 差 异 。 关英 明 、 刘晶晶 ( 20 1 3 ) 采用 语篇补全


” “ ”

测试 调查了 外 国 留学生 国 籍不 汉语 婉拒 言语行为 习 得情况 孙晓曦


( ) 。 

“ ”

张东波 ( 2 0 08 ) 和 温 晓虹 ( 20 1 2 ) 都使用 书 面语话语填 充 调 查美 国 汉语 学 习




“ ”

者 请求 言 语行 为 的 习 得 情况 ,
并 将 其 与 汉 语 母 语 者 进 行 了 比 较分 析 , 进而提


出 教学 建议 

第 二 类 研 宄 除 了 关注 汉语 学 习 者 的 语用 能 力 以 外 还关注汉语语 用 的 可 教性 , 

并致力 于探索有 用 的语 用 教学模式 。 孙德华 ( 2009 ) 在 高 级 口 语课堂进 行语用 模




式试验 , 将 汉语语用 教 学 模 式 引 入课 堂 ,
将课堂 分 为 课堂 教学 阶段 、 强化训 练阶


段和 课外 实 践 阶 段 , 采用 不 同 的语用 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 , 观 察 语 用 教学模 式

是否 能有 效提 高 学生 的 语用 能力 。 L i ( 2 0 1 1 ) 通 过 对 比 实 验考 察 了 基 于 输入 的 语


“ ”

用 练 习 在 汉语第 二语 言 学 习 中 , 对于 请求 言 语 行 为 的 准 确 性 和 速度 的 影 响 

并通过 口 语话语 填充检测 发现 , 基 于 输 入 的 语 用 练 习 能有 效 提 高 被 试在 实 施 




” “ ” “ ”
求 言语行为 时 的 准 确 性和 速度 。 王帅 ( 2020 ) 以 请求 和 拒绝 言语行为

为例 使 用 量 化 研 宄 的 方 法 归 纳 了 汉 语 母 语 者 在 实 施请 求 和 拒 绝行 为 时 所 体现 出


的语用 规律 , 并将其转化为教学 内 容 , 设计 了 相 应 的 教学材料和练 习 材料 , 选用



了 专 门 的 语 用 教 学模 式 以 及 显 性 教 学 方 式进 行 汉语语 用 实 验 , 实验结 果证 明 该教


学 内 容及 教 学模 式可 以 有 效提 高学 习 者 的 汉 语语 用 能 力 

2 . 3 小结


本本 文 以 语 际语 用 学 和 言 语 行 为理 论 为理论背景 关注 中 高 级汉语 学 习 者对

 ,

“ ” ”

通 过 对 比 母 语者 语用 特 征 以 及 语 际

请求 和 拒绝 言 语行 为 的 理解 与 表达 , 

语用 特征 ,
分 析 学 习 者 语 用 习 得 的 特 征 以 及 语 用 能力 的 发展 。 通过分析母语者 问

卷数据 , 结 合 前 人 研 宄 中 的 汉语语 用 特 征 分 析 , 总 结 归 纳 出 汉语母 语 者 的 语 用 规



律 ; 同 时通过 问 卷调 查 的 形 式 了 解学 习 者 在 实 施 目 标 言语 行为时 的语 用 失误 ,



析其 习 得难 点 , 并参考 前 人对 于语 用 教 学模 式 的 探索 , 进而提 出 教学建议 




第 三 章 研 宄 设计

3 . 1 研 究对 象


本 次 问 卷 的被试共 22 人 , 包括在 华 留 学生 , 也 包括 海 外孔子 学 院 的 高 水平

汉语学 习 者 。
共 回 收有 效 问 卷 22 份 ( 简 略版 问 卷 8 份 ,
完整版 问 卷 1 4 份 ) 。



试主要 分 布在 两个年龄段 , 1 8

26 岁 的 被试共 1 2 人 , 26

40 岁 被试共 1 0 人 , 

女 比例为 8 : 1 4 。 这 22 名 被试 中 ,
母语为英语 的共 8 人 ,
母 语 为 西 班 牙语 的共 

人 母 语 为韩语 的共, 3 人 ,
吉 尔 吉 斯语 2 人 保加利 亚 语
, 、 法语 、 印 度 尼 西 亚语 

老挝 语各 人 被 试 的 汉语 水平 均在 以上 其中 水平 的被试 人

。 HSK4 , H SK 4 7 

HS K 5 水平 的 被试共 1 1 人 、 HSK6 水平被试 4 人 



本研 宄 将汉语母 语者 作 为 对 照 组 , 主 要参与 情境 的 取样访谈 、


情景筛选 、 

卷 以及 问 卷分析参考标准等 。 这些汉语母语者主要为 1 8

30 岁 ( 约占 83 . 5 3% ) 

不 限性别 ,
不 限身份 ,
高 中 以上文化水平 ,
都会 说 比 较标准 的 普通话 , 与 参与 问

卷 调 查 的 中 高 级 汉语 学 习 者 形 成 对 照 。 根据 问 卷 回 收情 况统计 , 本 次共 有 85 


参与 母语者 问 卷调查 ,
共 回 收完 整版 问 卷 ( 含填 空题 ) 共 53 份 ,
其 中有效 问 卷


52 份 , 简 略版 ( 仅 包含选择 题 ) 问卷共 85 份 , 有效问 卷 85 份 

3 .  2 研 究方 法


本研 究采用 定 量研 究 与 定 性研 宄 结 合 的 研 宄方法 本研 宄 主 要采 用 调 查 问 卷

 。

法 收集 研 宄所 需 的 语料和 数据 ,
语 用 调 查 问 卷 主 要 采 用 书 面话 语填 充 ( Wr
i tte 

D i s c o u rs e  C o m
p l et o nT a s k s


WD C T ) 和 多项选择话语填充 ( mu l ti
ple

c h o i ce

di s c o u r s e  c o mp l e t i o n  t a s ks , MD C T ) 等 两种 测 试方法 ; 同 时 结合观察性实验研 宄


方法 , 对汉语母语者和 汉语 学 习 者进行共 时性 的 语用 规律调 查 。 在 定 性研 究 的部


分 ,
本研 宄 使用 半 结构 式 的 访 谈形 式对汉 语母 语者 进 行 情境取样 

目 前 语 用 能 力 的 测 试方 法主 要 是 基 于 H u d s o n D etm e r & B r o wn

 ( 1 992 ,
1 99 5)

的研宄成果 : ( 1 ) 书面语话语填充 ( wr
i tt e n di s c o ur s e  c om
p et on l i  t asks ,
WD C T ) 

( 2 ) 多 项 选 择 话语 填 充 (
mu l ti

l e

c h o i c ed i s c ours e c o m p l et i onta s k s , 


MD C T ) ;  ( 3 

听 说话语填充 (
li s t en in
g o r al  d

i s c o u r s e  c om
p l eti ontask s, OD CT) ;  ( 4 ) 话语角 色扮

演 ( d s c o u rs e r o e
i  l

p l a
y 
tas ks  D RPT ) ;  ( 5  ) 话语 自 我评估 ( d i s c ou r s e  s e l f a s s e s s m e n t


tas ks ,
D SAT ) ; ( 6 ) 角 色扮演 自 我评 估 (
ro l e

p ay l

s e l f as s e s s m en t


RP S A )

前 人研 究


者们通过各种研 究来探讨 这 六种 测 试方 法 的信 度和 效度 ,
刘建达 ( 2006 ,
2 008 

分析 了 国 内 外关于 中 介语语用 能 力 测 试 的 研 究 ,
并 用 定 量 和 定 性等 实证 的方法 

使用 书 面语话语 填充 多 项 选 择话 语填 充 和 话语 、
自 我评估这三种 方法对 中 国 英语




学 习 者 进 行 语 用 能 力 测 试 结 果 表 明 以 上 几种 语 用 测 试 的 方 法都 具 有 较 高 的 信 度

 ,

和较好 的 信 度 

在 对 前 人 的研 宄 成果 的 分析 中 可 以 发现 , 已 有 多 位 学者 采 用 书 面 语话 语 填


” “ ”

充 ( 或 语篇 补 全测试 ) 的 方 式 分 析 不 同 语 言 背 景汉语 学 习 者 的 言 语 行 为 习

得情 况 ( 朱勇 200 5 , 唐玲 2004 , 孙晓曦 、 张东波 2008 , 温晓虹 20 1 2 ) ,


并通

过书 面语 话语 填 充这 种 测 试形式 ,
归 纳 出 汉语学 习 者 的 语用 失误 , 进而 提 出 教学


建议 

此外 , 受现 实情况 的 限 制 , 笔 者 能 直接接触 到 的 中 高 级 汉语 学 习 者 有 限 ,



“ ” “ ”

法采 用 如 角 色扮演 或 自 我评估 的 测试形式 , 考虑 到 被试样 本数量 和 相 对



便利 的 数据 收集形 式 书 面语话语填充 和 多 项选择话语填 充 的 测 试形 式 是最符合



 ,

现实情 况 的 

3 . 3 研 宄设计


3 . 3 1 .
研 宄 变量


参 前人研 宄 的 惯例 本研 宄主要参考
照 , Hu d s o n D e ^
t m er & B r o wn C1 992 , 1 995 

在 研 宄 评 估题型 时 考 虑 的 三 种 变量 权势 地位 : ( r e l at i v e
p ow er ) 、 熟悉程度 ( s o c i a l

“ “ ”
和 事件 强加度 并 以 此设计 出

d i st an c e ) ( i mp o s it i on ) ,
请求 和 拒绝 的情


境 , 以 考 察被 试 在 不 同 情 境 下 对 这 两 种 言 语 行 为 的 语 用 理 解 和 表 达 

“ 

本 研 宄 中 涉及 的 变量主 要 直 接 体现在 主客观题 的 题干 设置 上 。 如在 拒绝



言 语行为 的题干 你是 名 老师 你 的学生 王 浩然 想请 你指 导 他 的 个实践


一 一

, ( )


项 目 ,
但是你没时 间 或不想指导 , 你跟他 比较熟悉 , 你会 发 邮件跟 他 说 : 中 

该 言 语行为双方 的权势 地位为 老师 学生


被拒 绝 人权势 地位低 于 说话 人

, 

“ ” “ 


题干 中 你跟 他 比较 熟 悉 即 说 明 双 方 的 熟 悉程度 较 高 ,
没 时 间 或不 想 指 导

暗示事件 强加度

般 另外 在 题干 中 还提到 交 际双方 的沟通方式是 邮件

。 , 

主要考量 的 是被试对 于 不 同 语体 的 掌 握程度 本次 问 卷 中 主要涉及 四 种沟通方式 , 



“ ” “ ” ” “ ”

分别 是

邮件 、 电话 、
微信 、
当面 , 不 同 的 沟 通方 式 也 会影 响 语

用 表达的 使用 

3 3. . 2 问 卷 设计步 骤


问卷调查 的 目 的 是 通过 问 卷 了 解 中 高级 汉语 学 习 者 的 语用 习 得情况 方面


是 为 了 考 察 学 习 者对 这 两 种 言 语 行 为 的 理解 另 方面是 为 了 了 解学 习 者在 实施


言 语 行为 时 的语 言 表达 , 因 此在 问 卷 设计 的 时 候包括 两 种 题 型 , 即 判 断被试语用

理解 能力 的 客观题 和 考 察 语 用 表达 能 力 的 主 观 题 




“ 

为 了 保证 问 卷 中 情境 的 合理 性 ,
本研 宄在 正 式开始之前 ,
首 先针对 请求
“ ”

和 拒绝 这 两 种 言语 行 为进行 情 境 取样 。 笔 者 首 先通 过微访谈 的 形 式采访 身 边



不 同 身份 的 汉 语母语 者 , 主要包括 学生 、 职场 人士 以 及 自 由 职业工 作 者 ( 后 附访




“ ” “ ”

谈提 纲 ) , 询 问 他们 自 己或身边发生 的跟 请求 和 拒绝 相 关 的 情境 ,
在微


访谈 的过程 中 , 笔者会事 先说 明 访谈 的 目 的 ,
并从 言 语行为作 用 对 象 的 身 份地


” “ ” “ ”

位 、 熟悉程度 、 严重性 几 个方 面 引 导 被访 者 。
除 了 跟不 同 身份 的 母语

者进 行访谈 之 外 , 笔者 也 从近 几年好 评度 较 高 的 中 国 都 市 剧 ( 如 《 我在 他 乡 挺好


“ ” “ ”

的》 ) 中 出现的 请求 和 拒绝 情 境 中 筛 选 符合 笔 者 问 卷 需 要 的 情 境 


研 究设计 的 第 二 步 是情境筛选 , 根据 王 帅 ( 2 020 ) 的调查结果 , 更多 的 


” “

求 发生在 熟 悉程度较 高 的 人们 之 间 只有 种 熟 悉程 度 低 的 情 境入 选 而 


, ,


绝 则 更有 可 能 发生 在 熟 悉 程度 低 的 人们 之 间 。 笔 者 在 情境筛选 时 参考 了 王 帅

( 2 02 0 ) 的 问 卷设计 ( 包括 前 测 问 卷 和 后 测 问 卷 ) 中 出 现的 40 个情境中 不 同 社


“ 

会关系 、 身 份地位 、 熟 悉 程度 和 严 重 性 的 比 例 , 初步 筛选 出 20 个情景 , 请求


“ ”

和 拒绝 情境各 1 0 个 , 这 些 情 境 的 选 择 尽 量 涉 及 到 人 际 交 往 中 的 各 个方 面 

如 师生之 间 、 朋 友之 间 、
领导和 下属 之 间 以及 陌生 人之 间 , 筛选 出 来 的 这些 情 境


构 成 了 问 卷 主 客 观试 题 的 题 干 

“ ”
笔者在对最 终选 定 的 20 个情境进行 统计 后 发 现 , 请求 言语行为 的 发生

情境 中 三个变量 的 相 对 比 例 为 :
权 势 地位 较 大 :
权势 地位相 等 :
权势地位较 小




2 : 5 : 3 ; 熟悉程度高 : 熟 悉 程度 低 =
6 : 4 ; 事件 强加 度大 :
事件强加度小 =
5 : 5 。 


绝 言 语行 为 中 的三个变量 的 相 对 比例 为 :
权势地位较大 :
权势 地位 相 等 :
权势

地位较 小 =
3 : 5 : 2 ; 熟 悉程度 高 : 熟 悉 程度 低 =
4 : 6 ; 事件强加度大 :
事 件 强加 度 小



5 : 5 

3 . 3 . 3 问卷的构成


问 卷主 要包括 四 个部分 , 问 卷说明 、 个人基本情况 、 客观题和 主观题 。


语者 问 卷与 学 习 者 问 卷 中 的 个人基 本情 况不 同 其他部 分基本 致 母语者 问 卷




, 。

中 的 个人情况包括性别 、 年龄 、 身份 、 是否有工作经历 ( 含实 习 经历 ) 等 ; 学习

者 问 卷 中 的 个 人情 况包 括 国 籍 、 母语 、 汉语 学 习 时 间 、 HSK 等级 、 现在 学 习 的 教


材 ( 选填 ) 等 

“ ” “

问 卷 中 的 客 观题采 用 多 项 选 择话语 填 充 ( MD C T )  , 主 要 内 容为 语用得




” “ ” “ ” “ ”

体性 判断 。 题干 中 明确 请求 或 拒绝 的情境 ,
并说 明 我 与 请求 或拒


绝的对象的 关系 、 熟悉程度 , 以及事情 的 严重性如何 , 被试 需 要根据 自 己 的语用


“ ” “ ” “

意 识判 断在给 出 的 四 个 回 答 的 语用 得体性 如 何 , 是 得体 、 不得体 还是 




以接受 这 四 个答案 中 有 个或两个是 得体 的 另 外 的 答案有 的 是 不 礼貌或者




。 ,




过于客气 , 不 符合交 际双 方 的 关系 或事件 的 强加 度 。 主 观题则 是采用 书面语话



主要 用 于 评估被试 的 语 用 表达 能 力 被试 需 要根 据 给 定 的 情



语填 充 ( WD C T )  , ,

境及 情 境 中 说 明 的 交 际 双 方 的 关 系 来补 充对话 

为 了 保证母语非汉语者 能完全 了 解题 目 的要 求 减少 因 汉语语 言 理解 问 题而



 ,

可能 出 现的干扰 , 答题 指 导 、 客观题和 主 观题 的 题干部分都 附有 英 文 翻 译 



3 . 3 . 4 问 卷分析框架


通 过 分析 前 人 的 研 究 框 架 ( 丁安琪 , 200 1 ; 朱勇 , 2005 ; 孙晓曦 张东波 

2008 ; 杨黎 ,
20 1 5 ;
王帅 , 20 1 6 , 2 0 2 0 ) , 笔 者 发现 , 研 究者们 的分析 虽各有 所


“ ”
这三个层面进行 分析
“ ”

语言策略
“ ”

侧重 ,
但 都 围 绕着 功能 、
语言形式 和 

前人 的研 究证 明 , 言 语行为是功能 、 语 言 形 式和 策略 的 结 合 , 语 言形式和 策 略 的

选 择 是 为 了 实 现 语 言 功 能 而 功 能 和 策 略又会 最 直 观 地 反 映 在 语 言 形 式 的 变 化 上 , 

如 句 式和 词 语 的选择等 在分析 言语行为 时 些研 究 者 会将 以 上 三 个层 面 融 合




。 ,



建议


起 ,
分析 外显 的 语 言 形式 , 如丁安琪 ( 200 1 ) 在 分析汉语 学 习 者 的

言语行 为模式 时 , 通过 与 母语者进行对 比 发现 ,


二 者 言 语行为 的 差异 主 要体现在

不 同 句 式 的 使 用 频率 上 

为 了 保证 问 卷分析 的 合理性 , 达到研 宄 目 的 ,


本 研 宄 参考 了 前 人 的 整 体 分 析


“ ”
三 大方面 对 主 观题 的 回 答进 行 分析
“ ” “ ”

框架 , 从 功能 、 策略 和 语言形式 

同 时 也 以 该分析框架为参考 ,
完 善 客观 题 的 选 项 设 置 。 虽然 本研 宄整体 是 从 

但 是这 三 大方 面 是 互 相 影
“ ”

这 三 个方 面进行 分析 

” “ ”

能 、 策略 和 语言形式 ,

响的 , 如 使用 功 能 的 实现和 策 略 的 实施有赖于句 式和 词 语 的 选择 , 而不 同 句式和



词 语 也 能 反过 来 反 映 出 说话 人 所 使用 的 策 略 

“ ”

标 言语行为 在 本研 宄 中 主要从 功 能句

指 是 否 顺利 完成

功能 目 。 , 

标 言 语行为 中 直接表


“ ”

角 度对语 言 功 能 的 实现进 行判 断 , 功 能句 指 的是实施 目

” “ ” “ ”

礼貌标记语
“ ” “

达功 能 的句子 , 包含 核 心句 、 称谓 语 、 问 候语 和 


” “ ”

指 的 是 直接 发 出 该 言 语 行 为 的 句 子 称谓语 是言语


部分 。 其中 , 核心句 ;

” “ ”

非 标准 称 谓

行为 的 发 出 者对 言语行为接 受者 的 称谓 , 包括 标准称谓 、 


指 的 是 在 该 交 际 情 境 中 说话 人 是 否 使 用 了




“ ”

无称谓 三种形式 ; 问 候语 问

指 的 是 说话 人在 实现该 语用 功 能 的 时 候


语 ,
使 用 了 什么 问 候语 ; 礼貌标记语
“ ” “ ” “ ” “ ” “

是 否 使 用 相 关 的 礼 貌语 用 标记 , 如 您 、
请 、 麻烦 、 拜托 、 


n 十 

味 寺 

1 


“ ” 2

策 略 主 要 指 交 际 策 略 中 的 间 接 策 略 指 的 是说 话 人 为 顺利 进 行 言 语交 际

 ,

活动 , 尽量 降低面子 的威胁效应 ,
使 言 语 行 为 更 容 易 被接 受而 采 取 的 各 种 措 施 

常见 的 间 接策略如解释原 因 、 道歉 、 感谢 、 试探 、 补偿措施 、 祝愿等 



“ ” “ ”
语言形式 包 括语 言 形 式 和 语 言 调 节 手 段 两 方 面 。 语言形式 指 的 是句


类和 词 语 的 选 择 , 即 说话 人为 实 现 言语 行 为交 际 的 目 的 , 根据 交 际 功 能和 使用 的

交 际策 略选择 符合 自 己 交 际 需求 的 句 式和 词 语 句 式 的 选择主 要指 的 是核 心句 的

 。

“ ” “ ” “ ”
句类选择 , 受 权 势 地位 、 熟 悉程度 和 事件强加度 变量 的影 响 ,
说话


“ ” “ ” “ ”

人选 择 使 用 陈述 句 、 疑问句 还是 祈使句 ,
有 可 能达 到 不 同 的 交 际 效


果 , 甚至影 响 交 际 的 成 功 与 否 。 词 语 的 选 择主 要 包括 称谓 语 、 问 候语 、 礼貌语 用


“ ”

标记等 , 如 在 发生在 学生 老师

的请求情境对话 中 , 受权势地位 的 影响 ,



话 人 在 选择 合适 的 词 语 时 应 选 择 礼 貌程 度 较高 的 称 谓 语和 问 候语等 而 发生 在 权

 ,

“ ”

势 地位平等 、 熟悉程度 高 的 好朋友 间 的情境对话则 不 需要 



“ ”
语 言调节手段 指 的 是 为 有 效地实 现 目 标言语行为 ,
说话 人依赖 言 语环 境


和 交际对象 , 为 了 使 表达 更 加 得 体 而 有 意 识 地 使 用 不 同 的 语 言 手 段 。 常见 的语言

调 节包括使 用 语气 助词 、 不 同 的动词 格式 、 使用 副词 、 修辞等 。 汉语 中 常见 的语




“ ” “ ” “ ” “ ” “ ” “ ” “ ”
气助词有 了 吧 呀 啦 哈 呗 哒 等 , 语气 词 与 言 者 态度


的 关系 非常密 切 ( 崔希亮 ,
2020 ) , 在 特 定 的 语境 下 使 用 不 同 的 语 气 助词 能使 言


“ ”
语行 为更 加 符合交 际 需 要 ,
如在 请求 语境 中 , 在考虑权势 地位 和 熟 悉程度 的


“ ” “ ”
前提下 在 核 心句 你来加 下班 后 加 上语气词 呗 在 定 程度 上 能 使 该



, ,

请求 行 为变得更温 和 ,
更容 易 被接受 。 同 理还有动词格式 的 选择 , 常见 的动词格


“ ”
式如动词重叠和动词加 下 等 在 语 用 上 都有缓和 语 气 表示 礼貌 的 语 言 功


, 、

能 

语 言 调 节 手段 中 副 词 的 使 用 则 主 要 体 现在 说话 人 的 策 略措 辞 上 说话人通 过

 。

“ 

使用 表达程度 、 肯定 、 语气 、
估 量 等 的 副 词 来调控 言 语行 为 的 强度 如在 拒 绝 ,

“ ” “ ”

语境 中 , 说话 人在 解释 原 因 的 时 候 使 用 了 可能 恐怕 等表示估 量 的 副 词 能


“ ”

在 定 程度 上缓和 拒绝 这个 言 语 行 为 带来 的面子威胁



“ ”
修辞 的 使用 是 指 在 言 语 交 际 的过程 中 , 通过使 用 如 夸 张 、 比 喻等修辞增


“ ”

强说理性或缓和 说话 的 语气 , 让 言 语 交 际更加 生动 。
如在 请求 语境 中 ,
为了

实现 目 标言语行为 , 有 时 候会适 当 地夸大任 务 的 迫切 性 或 听话 人 的 重要性 



3 . 3 5.
评 分规则

2 “ ” “
此处使用 的 交际策略 采用 的是 B i a l
y s t o k( 1 990 ) 提 出 的概念 :
交际策略是 交际者为 了 


决 二 语 或 外语 交 际 中 的 困 难而有 目 的 和有 意 识地 采 取 的 策略 

1 


在 前人所做 的 学 习 者语用 能力 测试 中 ,
以 母 语者 的 标准 来评估 外 语 学 习 者 的

语用 能力是 目 前最被广泛接受 的评分依据 , 虽然这类评 分标准有其局 限性




( K a sp er ,
1 998 ) , 但 仍 然被认 为 是语用 能 力 测 试 中 能够 依 据 的 主 要标 准 

为 了 收集母 语者对 于 目 标 言 语 行 为 的 语用 表达 树 立 问 卷 分析可 以 参照 的 标



 ,

准 本研 宄使 用 同 样 的 问 卷对汉语母语者和 汉语学 习 者进 行 问 卷调 查 方面可




, 。

以 通过分析汉语母语者对特定语用 情境 的 语用 表达 ,
归 纳 出 汉语学 习 者实施 目 


言 语 行 为 时 所 体 现 的 语 用 规律 并确 定 个可 以 参照 的相对标准 另 方面是将


一 一

, ;

母 语 者和 汉 语 学 习 者 的 调 查 结 果 进 行 比 较 从 而 归 纳 出 中 高 级 汉 语 学 习 者 在 使 用

 ,

目 标 言 语行 为 时 的 主 要 问 题 

“ ” “

本 研 究 中 主 要 使用 的 问 卷包括客观题 多 项选 择话语填 充 和 主观题 书面



评 分规则 也 因 题 型 和

语话语填充 两种题 型 , 不 同 题 型 实现不 同 的 分析 目 的 , 



的 而 不 同 客 观题 主 要 是通 过对 比 汉语 母语者 和 中 高 级 汉 语学 习 者 的 语用 得体 性
。 

判断 , 来分析学 习 者对给定情境 的语用 理解 。


为 了 尽 量减 少 本 研 宄 笔者 的 个 人 主

观性 ,
本研 究将 参 照 前 人研 宄 的 主要 分析框架 , 以 汉语 母 语 者 的 答 案 作 为 参 考 依


据 。 参 照 前 人 的 评 分规 则 设 定 , 客观题满 分为 3 分 , 如 果该选项被 7 5% 以上 的母

语者选择 , 说 明 母 语者对于该选项 的 得体性 具有 高度 的 共识 ,


如 果该选项 处于

之间 说 明 汉语母 语者在 该选项有 定 的共识 被选择 的 百 分 比在


5 0% 7 5% 2 5%



, ,

之间 则说明有 部分汉语母语者 在 该选项 的 得体 性方 面 能 达成 致 低于




一 一

5 0% , ,

“ ”
2 5% 则 说 明 该选 项 的 得体 性 不 具 有 参考 性 。 如在 请求 情境 3 中 , 说话 人 想要


“ 

跟独 自 乘车 的 陌 生人换座 位这 情境 中 选项 你好 要 不 我们 换 个座 位 吧

, D , 。

有 高达 % 的 母语 者认为 是 不 得体 的 在同 情境 中 有 5% 的母语者认


89 . 4 1 , , 62 . 3

“ ”
为 A 选 项 对 不起 我 可 以 跟你 换个座位 吗 ,
? 是 可 以接受 的 , 因 此在评分方面 

“ ”
“ ”

可 以接受 的 评分为 2 分 , 而 D

不得体 则为 3 分 。 在 分析学 习 者 问 卷


“ ”
时 , 在该情境 中 , 如 果学 习 者认为选项 A 为 可 以接受 则 获得 2 分 , 认为 D 


“ ”

项 可 以 接受 则得 0 分 

本 次 问 卷评 估 的 主 要 是 中 高级汉语学 习 者 的 语用 能力 和 语 用 习 得情 况 为 了

 ,


避免 出 现更 多 的干扰 因 素 ,
在不影 响 语义理解 的 前提 下 ,
笔者 并 未将 语法 的 准


确与否 列 入语用 能 力 考察 的 参考 因 素 

3 .  4 小结


“ ” “ ”

为 了 了 解 中 高级汉语学 习 者 的 请求 和 拒绝 言 语 行为 的 习 得情 况 ,


者采 用 多 项选 择话语填充和 书面语话语填充两种 形 式 的 调 查 问 卷 分别 考 察 , 目 


“ ” “ ” “

被试对 目 标 言 语 行为 的理解和 表达 。 根据 权势地位 、 熟悉程度 和 事件



1 


强加度 这三 个变量 ,
本研 宄 设 计 了 半开放 式访 谈 , 对不 同 身 份 的 汉语母语者进

行 微访 谈 ,
并 结 合 访 谈 结 果进 行 情 境 取样 和 情 境筛选 ,
最 终构成 问 卷 主 客观试题

的题干 。
为 了 对 问 卷结 果进 行 对 比 分析 ,
本研 宄 使 用 同 样 的 问 卷对 汉语母语者 和

汉语 学 习 者进 行 语 用 使 用 情 况调 查 通过母语者 的 答题 结 果 确 定 可 供参 照 的 评 估



“ ” “ ” “ ”
标准 , 并从 功能 策略 和 语言 形式 三个方 面搭建主 观题 分析框架 

1 


第 四 章 问 卷调 査 及 结 果 分析

4 . 1 汉 语 母语 者 问 卷 结果 分析


4 1 1
. .
被 试情 况


本次汉语母语者 问 卷主要通过 问 卷星平 台 发 放 ,
分为简略版 ( 无主 观题 ) 

完整版 ( 含主观题 ) , 发放时 间 为 2022 年 1 月 。 完 整 版 问 卷参 与 人数为 54 人 



为 了 保证 被 试 能 认 真 有 效 完 成 问 卷 , 笔 者主 要 向 自 己的朋友 、 同学 、 老师 以及他


们 的好 友 发放 ,
被调 查者 的 职业身 份包 括大 学生 、
教师 、 公司职员 、 公务员 、 

由 职业者等 其中 的 被试有 过工 作 经 历 包括实 习 经历 由于 些被试




, 8 1 . 1 8% ( ) ^

回 答不认真 , 主 观题 回 答无效 , 共 回 收完整版 问 卷 52 份 。 简 略版 问 卷参与人数




为 3 1 人 , 为 了 増 加 参 与 人群 的 多 样 性 , 笔者在朋 友 圈 和 微信群 中 发放 ,
最终 回

收有 效 问 卷 3 1 份 

本 次母 语 者 问 卷 调 查 最 终 收集 到 85 份 有 效 客 观 题 问 卷 主 观 题 共 收集 到 ,
5 1 

“ ” “ ”

个有效句 段 , 其中 请求 言 语行 为句 段 257 个 ,
拒绝 言 语 行 为 收集 到 2 60

个 

“ ”
4 . 1 . 2  请求 言 语行为分析


序 |
权势 |
熟悉 |
事件强 |
情境描述


号 地位 程度 加度 


1  P  D+ I

" -

让 去食堂 吃饭 的 舍友 帮 忙 带饭 

 ̄  ̄



 ̄  ̄
P + D

 1 + 新 来 的 经 理 让 员 工 周 末 加 班 做 项 目 
3 P= D

I -

i 铁 上 和 陌 生 人 换 座 位


D + 1 + 员 工 向 比较熟 悉 的 经理请 假不 去 出 差


5 P +
_ 
D + I

上 网 课 时 老 师 让 比 较 熟 悉 的 学 生 打 开摄像头


6 P

 D + I -

学生 发 邮 件 向 老 师 请求 缓 交 课程 论 文 , 两人 比较



^ 

7  D + 下 班 前 向 同 事 请 求 帮 忙 完 成 工 作 ,
两人 比较熟悉


8 P =

_

D + 1 + 发微信 向 节俭 的 朋 友借钱 

9 D

T  请 同 车 的 陌 生 人 帮 忙 放 行 李


1 〇 丨





i +

 丨
学生 向 专家发 邮件请教 问 题 , 两 人不熟悉


表格 1  请求 情境详情

经过初步 的 情境筛 选 笔者最终选 定 以 上十个情 境 作 为 问 卷 中 的 客 观题和 主



 ,

观题 情 境 , 其 中 前 五个 为选 择题情境 ,
后 五个为填空题情境 。
根据本研 究 中 设定

的评分规则 , 笔 者在 对 客 观题 进行 统计 后 发现 ,
每 道客观题 的 分 值分 布 比较均 匀


” ”

如选择
“ “
( 1 0

1 2 分 ) , 并未 出 现极 端答案矛 盾 的 情 况 , 不得体 和 得体 

人数相 当 的情况 。 因 此可 以 说 明 本研 究 的 客观题情境和 选 项设 定 相对合 理 , 选项




设定具有 定 的 区 分度



1 


4 1 2 1
. . .
客观题答题 情 况统计 分 析

情境 

P:D + I

 让去食 堂 吃饭 的 舍友帮 忙带饭



高 频选 项 

浩然 你愿 意帮 我 个忙吗 我 想让你帮 我 带份饭 可以吗 得体 




A .

? ,
? 【 69 . 4 1

可 以接受 2 0% 】

D .
浩子 , 你去食堂啊 ? 顺便 帮 我 带 个饭呗 !
谢谢啦 !
【 得体 4 2 3 6 % .
可 以接受

5 2 9 4 . % 

权势地位
“ ”

在 该情境中 ,
笔 者将 言 语 行 为 双方 设 定 为 舍友 , 熟悉度较高 , 

“ ”

相当 。 从 母 语 者 答 题 情 况来看 , 此情境 中 的 请求 言语行为在功能 、 策略和语



言 形式上具有 如 下特 点 

“ ” “

在功能上 , 核 心句 式为疑 问 句 我想 … …

, 可以吗 ?  和祈使句 帮我 … 

” “ ”

未使 用 礼貌标记



呗 !  主要称谓 语 为标准称谓 浩然 和 非标准称谓 浩子 ;

“ ” “ ”

策略在语
“ ”

语 。 在策略上 , 主 要使用 试探 策略和 感谢 策略 , 具体 试探 



” “ ”

个忙吗 你 去 食堂 啊 在语 言 形式上 


言 上 表 现为 你愿意帮我 和

? ? 。 ,

“ ” “ ” “ ” “ ” “ ”

语者使用 了 副词 顺便 、 语气词 呗 、 啦 、 啊 、 吗 等 

情境 

P +D I +

 |
新来 的 经理让 员 工 周 末加 班 做项 

高频选项 

B .
浩然 , 周 末加班

天吧 , 有加班费 。 【 得体 2 8 2 4 %

可以接受 6 0% 】

C .
浩然 , 你 周 末加 个班 呗 , 咱 这个项 目 很着 急 。 【 得体 2 8 2 4 % .
可 以接受 4 8 2 4 % 】


“ ” “

笔 者将 该情 境 中 的 双方 设 定 为 经理 员工 ,
说话 人 权势 地位 较 高 ,



事件强加


” “

来的 说 明 对 话 双方熟 悉程度较低 , 加班做项 目 对于 听话者而言 ,

“ ”

度较高 。
从 以 上 两 个 高 频选 项可 以 发 现 , 母语者 在 该情 境 中 的 请求 言语行为

具有如下特点 

“ ” “ 

在功能上 发出 请求 言语行为 的核 心句 式 为祈使句 周 末加班 天吧


, ,

” “ ” “

称谓语为标准称谓 在策略上 主要使用




和 你周 末加 个班 呗 ,
浩然 ?






” “ ”

偿 策略 (
有加班费 ) 和 解释原 因 策略 ( 项 目 很急 ) ,
使用 这两种 策略均 能


“ 

在 定程 度 上 减轻而子 威胁 在语言 形式上 这两 个选项 中 使用 了 语气词 吧



” “ ”

让 祈 使 句 语 气变 得 更 加 缓 和 在 解释 原 因 策 略 上 还 使 用 了 程 度 副 词 很

呗 , , ,


1 


情境 

P二D
 高铁上和 陌生 人换 座 位


高 频选 项 

C .
不好意 思 , 打扰您 了 , 我跟他是

起来的 ,
如 果 您 不 介 意 的话 我 可 以 跟 您 换个

座位吗 ? 【 得体 95 _ 2 9% 

熟 悉程度


“ ”

该情境 中 , 笔者将 对 话双 方 设 定 为 陌生人 ,


即 权 势 地位 相 当 、

行 为事件 强加 度较


“ ” “

低 ,
将情境设定为 换座位 , 对 于 听 话者来说 , 此 请求

低 在 此情境 中 母语者 的 选择 致性 高达 即 高度 致
一 一

。 ,
9 5 2 9 %

, 

“ ” “

在功能上 , 该选项 的 核心功 能句句式为 疑问句 ,


如果您不介意的话 

” ”

但并 未 使 用 称谓
“ “



我可 以 … …

吗 ? , 使用 了 礼貌标记语 您 、 打扰 等 ,

” “ ”

未使用 动词 重叠或副

语 ; 在 策略上 , 主要是使用 解释原 因 和 道歉 策略 ; 


词等语言形式 

情境 

P D+ +
 员 工 向 比较熟 悉 的 经理请 假不去 出 差


尚 频选项 

B .
对不起哦 , 老大 , 下周 我有事儿可 能 不能去 出 差 了 , 如 果怕 耽误事儿 的话 , 

不 您看看 能不 能安排别 的 同 事去 ? 【 得体 6 5 8 8 %

可 以接受 2 7 0 6 % 】

.

A .
王经理 , 实 在 不好意 思 , 我下周家里有急事 不能去 出 差 了 , 您可 以 安排其他 同

事去吗 ? 【 得体 64 . 7 1 % 可 以接受 3 2 9 4
. % 

说话者权势地位较低 与 听话


据设定 该情境发生在 员 工 经理 之间


, ,

这 个请 求对 于 双方来说都属 于 强加度较高 的

者 熟 悉程度较 高 ,
请假不去 出 差 

言语行为 。
从答题情况可 以 发现 ,
母语者在 该情境 中 的 言语行为具有如下特点 

“ ” “

在功 能上 , 这两个选项 的 主 要 核 心 功 能 句 均 为 疑问句 , 主要句 式为 




姓 +
” ” “

在称谓语方面 标准 称谓 王经理

不能 … …

和 可以 … …

吗  ? , ,

“ ”

职位/身 份 ) 和 非标准 称谓 老大 均被认 为是接 受度较高 的 ,


这跟双方 的关 系

以及熟悉程度有 关 , 当 双方熟悉程度较高时 ,
在 丨 I
常交往 中 ,
有 时 会 使 用 非标准


” ”

礼貌



说话 者 使 用

称谓 老大 或 头儿 等 , 由 于 双方 的权势地位存在 差跑 ,

” ” “ ”

道歉 


标记语 在 策略上 这两个选项 中 都包括 了 解释原因


您 。 , 、

” “ ”

在 语 言 形式上 哦

补偿措施 三种间接策略 。 ,
母 语 者 使 用 了 语气 词 和副词


” “ ”

使道歉更加 然 来解释原 因 减轻对 听话人 的 面子




实在 自 ,
使用 副词 可能 ,

威胁 

1 


情境 

P +D+
 上 网 课时 老师 让 比较熟悉 的 学生打 开摄像头


同 频选 项 

C .
浩然 , 你 的摄像头有 问 题吗 ? 怎 么今天 没有 开摄 像 头 呢 ? 【 得体 5 2 . 9 4% 可 以

接受 3 8 . 8 2% 】

A .
王浩然同 学 , 请你打开摄像头 。 【 得体 2 1 . 1 8 % 可以接受 62 . 3 5% 】

“ ”

在 此情 境 中 笔者将对话双方设定 为 老师 学生 说话者权 势 地位较 高


, , 

“ ” “ ” ”

与 听话者较熟悉 打 开 摄像 头 学生 属于 事件强加 度 较低



对于 而言 ,

的 言语行为 

在 功 能上 , 选项 A 的 核 心句 为祈使句 , 而选项 C 并 没有 发 出 该 言 语 行 为 的 核

心句 而 是通过使用 些 间 接 策 略委婉提 醒 来 实现 交 际 的 这两个选项 的称谓




, 目 。

” ”

为直接
“ “

语均为标准称谓 , 分别为 浩然 和 王浩然 同 学 。 在策略上 , 选项 A 



“ ”

策略 ,
说话者直接 向 听话者提 出 请求 , 选项 C 则 使 用 了 试 探 策略 , 通过试探

对方来 间 接提醒 

4 1 2 2
. . .
功 能句


在 核 心 句 句 类 的 选择上 , 母 语者主要 使用 疑 问 句 、 陈述句 和祈使句 , 具体使


用 情 况见表 2 

 -
述 句 疑 问 句 祈 使 句


情瑱  6 P
+ D: !

m 84 ^ 6 2 % 9 .
8 

情境 7 P = D + I + 0 8 8 . 2 4%  1 1 . 7 6%

情境 8 P = D + I + 1 3 . 7 3% 82 . 3 5 % 3 . 9 2 

情境 P

D  0 0 0% 0
- -

9
I 1 

情境 0P + D + 5 0 % 8% %

1 I 48 . 0 1 . 9 2

“ ”

表格 2 母语者 请求 言语行 为 核心 句 各句 式 使用 比 率

“ ” “ 

母 语 者在 请 求 情 境 中 主 要 选择 使 用 疑 问 句 。 在分析 回 收的 25 7 个 请求

语段后 ,
笔者 发现 ,
疑 问 句 使用 比例 高达 1 0 0% 的 情境发生 在 陌 生人之 间 ,
即 权势

地位相等 、 熟 悉程度低 、 事件 强加 度低 的 情 境 中 。 陈述句 的 使用 频率较低 ,


在主

观题 问 卷情境 中 , 只 有情境 1 0( P


D I 
+  ) 使用 比例相对较高 ( 5 0 % ) ,
其他情境


中 陈述 句 的 使用 比例 都低于 1 5 % , 主要核 心句为 … …

想特此 向 您请教 几个 问


” “ ” “

题 … …


… …

想 向 您请教几个 问 题 … …


… …

我在 写 作 过程 屮 遇 到 了 


” “ ”

个难题 , 非 常 希 望 能够得到 您 的 指 点 … …

等 。
祈使 句 作 为 请求 言语行为的

核 心句 则主要 用 于权势地位较高 、 熟悉 程度较高或事件 强加 度较低 的 情境 中 , 




“ ”

情境  =
D+ 中 有 % 的母语者认 为 顺便帮我带 个饭 呗  的 说法在 该


1 ( P I ) 9 5 . 3 !

情境 中 是可 以接受和得体的 在情境 2( P + D +


中 分别 有 和 % 


。 I 
 ) , 8 8 2 4 %
. 7 6 4 8.

1 


“ ” “ 

母语 者认 为选 项 的核心句 周末加班 天吧 和选项  你周 末加 个班 观


B C

“ ”

是 可 以 接 受/得 体 的 

因 此我们 可 以 总 结为

, 在 请求 言语行为 中 ,
最常 使用 的句 式为疑 问 句 

祈使句主要在 权势地位较高 、
熟 悉程度 较 高或者事 件 强加 度较低 的 情境 中 使用 

而 陈述句 的 使用 则 受 到 其他条件 的 限 制 ,
如 在 比较 正 式 的语体 中 和 其 他礼貌标记

语共 同 使用 , 直接使用 的 情况较 少 

礼貌标记语指 的 是在 实 施言 语行 为 时 ,
说话 者 出 于 礼 貌表达 的 考 虑和 需 要 

“ ” “ ” “ ”

在 说话过程 中 使 用 如 您 、
请 、 麻烦 等词语 

比 例 主 要 礼 貌 标 记 语 
情境  6P +D + I

1 ^ 1 . 5 4 % 涵 、 


情境 7 P =
D + I + 3 8 . 4 6% 麻 烦 、 方便 、 您 、 拜托


情境 8 P= D + I + 3 2 . 6 9% 拜 托 、 方便 、 麻烦 、 请问


情境 9 P =


_

46 . 1 5 % 麻 烦 、
请问 您

 、

情境 1 0 P +D

I + 1 0 0 % 您 、 冒昧 麻烦 、

“ ”

表格 3 母语者 请求 言语 行 为 礼 貌 标记语 使 用 情 况

“ ”

从表 中 可 以 看 出 , 礼貌标记语 的 使 用 受权 势 地 位 高低 的 影 响 , 随着权势

地位 的 增 加而 减少 , 呈负相关 ,
权势 地 位较低 的 情 境 中 礼貌标记语 的 使用 比 例 较


“ ”

高 。 另外 , 在权 势地位 相 等 的 情 况 下 , 礼 貌标记语 的 使 用 受 言语行为双方 的



熟悉程度影响 ,
如 在熟 悉程度较低 的 情境 9 ( 说话双 方为 陌生人 ) 中 , 礼貌标记

语 的 使 用 比例 明 显 高于 熟 悉程度较 高 的 情 境 7 ( 同事关系 ) 和情境 8 ( 朋友关系 ) 



“ ” “ ”

而 在 同 样 熟 悉程度较 高 的 同事关 系 和 朋友关系 之间 , 也 因 熟悉程度 不 同



而呈现 出 细微差异 ,
分别 为 3 8 4 . 6% 和 3 2 6 9 %



在称谓语方面 ,
标准称谓 的 使 用 比 例 明 显 高于 非标准称谓 和 无称谓 。 各情境

中 称谓语 的 使 用 情况如 下 表所示 





标 准 称 谓 非 标 准 称 谓  无 称 谓 
t#S 6P +D + I

 9 6 !

^ 1 5 %  1 . 92%  1 . 9 2%

情景 7 P =
D + I + 7 2 . 5 5 % 2 1 . 5 7 % 5 . 8 8%

情景 8 P =
D + I + 7 0 . 5 9% 2 1 . 5 7 % 7 8 4
. 

情景  9P



 1 9 . 2 3 % 2 1 .  1 5 % 5 9 .
62 

情景 1 0P +D

I + 9 0 . 3 8 %



9 6 2 %



“ ”

表格 4 母语者 请求 言语 行 为 称谓语 使用 情况

” “

笔 者 统计 后 发 现 请求情境 屮 出 现的 标准称谓 包括 以 下 四 种类型


, : 


” “
王 老 师 / 同 学 /教授/先生/经 理/ 主 任

浩然 ( 全名 ) 、 ( 姓 + 身 份 /职位 ) 

“ ” “ ”

浩然 ( 名 ) 、 同 学/老 师/经 理/主 任 (


身 份/职 位 ) , 不 同 的 标准称谓 适

用 于不 同 的情境 

1 


称谓 语 的 选 择 与 使用 受 到权 势 地位 和 熟 悉程 度 的 影 响 在权 势 地位 较低 的 情

 。

“ ”

况下 ( 学生 老 师 -


员 工 经理

) , 母语者 常 使 用 姓+身 份/职 位 的 标准称谓 



“ ”

而在 熟悉程度较 高 或权势地位较高 的 情况下 ,


单 独称 呼 名 也是 常 见 的称 呼方


“ 


式 通 过 对 客观 题选 项 和 主观 题 语料 的 统计 发现 在 问 卷 中 出 现 的 非 标 准称 谓
。 ,

“ ”

包括 浩子 、 老大 、 小王 、 老王 、 王哥 、
兄弟 、 哥们 儿 等 , 以 上 非标准称谓主

要 出 现在 熟 悉 程度 高 的 情 境 ( 情境 1 、 4 、 7 、 8 ) 中 , 在权势 地位相 等 的 情况 下 该


“ ” “ ”
情 况 更普遍 。 而 帅哥 、 小哥哥 这 类 非 标 准 称 谓 主 要 出 现在 情 境 9( 陌生


“ ”

人 ) 中 , 相对 比例 为 2 1 . 1 5 % 。
除使 用 非标 准 称 谓 以 外 ,
陌生人 请求 情境 中 也


“ ”
常出现 无称谓 情况 ,
如情境 3 和情境 9( 5 9 . 6 2% ) 

由 此我们 可 以 总 结 出 :
标准称 谓 在 非 陌 生 人情境 中 使用 频率高 ,
具 体标准称


谓 的 选用 受到 权势 地位 、 熟悉程度 的影 响 ; 非标准称 谓 主 要 在 熟悉 程度 较高 、


势 地位相 等 的情 况 下 使用 ; 陌 生人之 间 的请求言 语行为则 多 不使用 称谓 或使用 非




“ ” “ ” “ ”
标准 称谓 如 帅 哥/美 女 、 小哥哥 、 小姐姐 等 

虽 然 陌 生人之 间 的 言 语行 为 中 多 不 使用 称谓 语 但 是 问 候语却 更 常被用 于 陌



 ,

生人 交 际 情境 中 。 情境 9( 在 火车 上 请 陌生 同 龄 男 生 帮 忙放行 李 ) 问 候语 的使用



比 例 高达 76 . 9 2% ,
情境 3( 和 陌 生 人换 座 位 ) 的 选项 设 定 中 就有 2 个选 项使用 了


“ ”

问 候语 你好 。 除 以 上 发生 在 熟 悉程度低 , 权 势 地位平 等 的 陌 生 人之 间 的情境




以外 , 情境 6( 学生 向 老 师 申 请 缓交 课程 论 文 ) 和情境 1 0( 学生 向 知 名 教授请教


问题 ) 中 的 问 候语使 用 比 例 也相 对较高 , 分别 为 44 . 2 3% 和 90 . 3 8% 

因此 我们 可 以 总 结 出 熟悉程度低


, :
在请求 言 语行 为 中 , 、 权 势 地位平 等
“ ” “ ”

和 权势地位低 的 情境 中 更 常 使 用 问 候语 , 在 熟悉程度 高 的 关 系 中 较少 使


用 问 候语 

4 1
. . 2策略

 . 3 

通过对母语者客 观题 和 主观题 的 问 卷数据进 行 分 析 , 笔 者 发现 ,


母语者在实


“ ”
施 请求 言 语行为时 , 主 要 使用 的 策 略包括 直 接 策 略 和 间 接 策 略 , 其 中 主要 的


“ ” “ ” “ ” “ ” “ ” “
间 接策略包括 解释 原 因 、 感谢 、 道歉 、 试探 、 祝愿 和 



偿措施 等 

1 




0 9

 .

a 8 

〇 7.

—  —

 


0 6
凑

i ! i l l l
6P

D+ l

7  P =
D + I
+ 8  P= D =


 9 P 二 D 卜 1 0 -

 P

D -




■ 直接策略 s 解释原 因 a 感遵 a 道 歉 f
* 试探 * 补偿 措施

策略使用 情况

图 表 1 母语者 请求 言语行为 中 

笔 者对 收 集 到 的 母 语 者 主 观 题 语 段进 行 了 进 步 分析 统计 结果显示 母语


, ,

直接策略 的 使 用 率普遍较低 在各情境 中 的


” “



者在 实施 请求 言 语 行为 时 , ,

使用 比 例 分别 为 〇% 、 9 6 2 . %、 9 . 8 %、 40 . 3 8% 和 0% 。 在直 接 策 略 使 用 率 为 40 . 3 8% 

情境 4( P

D I ) 中 ,
说话双方 为 陌生 人 , 且 该 事 件 的 强 加 度 较低 , 反观 其 他权

势地位平等 的 情 境 ( 情境 7 和情境 8 ) , 受事件强加 度 的 影 响 , 说话 人较少 使 用



直接策略 ( 分别 为 9 6 2
. % 和 9 . 8 % ) ; 而 在权 势 地位较低 的 情境 6 和情境 1 0 中说


“ “

请求 直接策


话者并未使用 直接策略 。 由 此我们 可 以 发现 : 在 言语行为 中 ,

有在 权 势 地位较 高或 平等 事 件强加 度 较低 的 情 况

略 的整体使 用 比例较低 , 只 、 

“ ”

下 , 说话人才 选 择 使 用 直接策 略 

在各情


解释 原 因

间 接策 略 主观题情境 中 使 用 频率最高 的 是

在 中 , ,

境 ( 6

1 0 ) 中 使 用 比例分别 高达 56 . 8 6% 、 53 . 8 5% 、 78 . 4 3% 、 5 0% 和 86 . 5 4% ,
其中 

使用 比例 最高 的 分别 为情境 1 0( P

D I + ) 和情境 3( P

D+ I + ) 。 在事 件 强加 度 较

高 的情境 1 0 中 ,
该 言 语 行 为 发 出 者 的 权 势 地位较 低 ,
且 与 言 语行 为 的 接受者 的

熟 悉 程度 较 低 为 了 减 少 在 交 际过程 中 的 面子 威 胁和 误 解 说话者 在 发 出 请 求前

, 

往往会通过解释 原 因 来使 言 语行 为更 得体 情 境 6( P D+ 同理 情境 8( 发微






I ) 。

请求


信 向节俭 的 朋 友 借钱 也 属 于事件 强加 度较高 的 言语 行为 且 借钱 这


) ,

不论与 听话 人权势地位和 熟悉程度如 何 ,


都 是事件 强加 度 高 的 言 语行为 , 在回收

的 问 卷 中 也可 以 发现 有 的 母语者在这 题 会选择放 弃 作 答 足 以说明 该言语行




, ,

“ ”

为 的 事件 强加度 是极高 的 因此 母语 者 在 实施 借钱 这 请求言语行为时会




, ,

“ ” “

解释 发 出 该 言语 行为 的 原 因 在 解释 原 因 时 部分母语者 会使用 如 有 急

。 , ( 

部分母语者会 向 对方说 明 具体 的 理

事 这样 的模糊 表达 如例 也有 由

, [ 1 ] , 

如例 [ 2 ] 

2 0


例 [ 1 ] 浩然 , 方便借我 3 万块钱吗 ? 我急用 钱 , 但是这个 月 工 资还没到手 , 

拿到 工资 了 马 上还给你 。 ( S 1 3 

例 [ 2] 浩然 , 最近 去 医 院检查身 体 , 医 生说我需 要做个小手术 。 但 我 最近手头



有 点 紧 实 在 没有 办 法 , 了 。 你 能先借我三 万块钱 吗 ? 之后我按银行利 率 付你利 息 



( S7 

“ “ ”

基于 以 上 数据 和 分 析

, 笔 者 总 结 了 解 释 原 因 策 略在 请求 言 语行 为 中


“ ” “ ”

的主要使用 情 况 :
解释原 因 策略在 请求 言语行为 中 被普遍使用 , 尤其是

当 事件强加度较高或权势地位低 时 

“ ” “ ” “ ” “
在 请求 言语行为 中 , 道歉 和 感谢 策 略 也 属 于 使 用 频率 较 高 的 


” “ ”

接 策略 道歉 策 略在情境 6( P D+ I 和情境 0( P D + 中 使用 率相对





- - -

。 ) 1 1 )

较高 ,
分别 为 62 . 7 5% 和 30 . 7 7% , 在其他情境 中 的 使 用 率 则 均在 2 0% 以下 。 笔者

在 对 以 上 情 境进 步 分析后 发现 情境 和情境 都 属 于 权势 地位低 的 情境 学





6 1 0 (

“ ”
生 向老师 ) ,
当 权势 地位低 的 说话人 在 向 权势 地位 高 的 听 话人发 出 请求 言语

行为时 , 经 常 会为 了 减 少 该 请 求 行 为 说 话 人 面 子 的 威 胁 而 对 听 话 人 表 达 歉 意 。 


“ “ ” “ ” “




在例 [ 3 ] 中 , 母语者使用 如 很 、 冒昧 、 打扰 等词 语来使 自 己 的

歉 策 略更 加 得 体 自 然 , 更 符合 对话双方 的 身 份设 定 

例 [ 3 ] 王老师您好 , 我是 5( X 研究方面的学生 , 很抱歉 冒 昧打扰 了 。 我知道您是



XX 方面 的 专家 , 所以特此 向 您 请教几个 问 题 , 谢谢您  ! ( S 24 



“ ” “ ” “ ”
笔者对 请求 言 语行为 中 的 道歉 策 略进 行 总 结 后 发 现 :
请求 言语


“ ”
行为 中 的 道歉 策 略主 要 应 用 于 说 话 人权 势 地位低 的 情 境 中 , 在权势 地位 相 等


“ ”

的 情况下 , 事件强加度越高 , 道歉 策 略 的 使用 率越高 



“ ”
感谢 策 略在 情境 9( P = D


) 和情境 1 0 ( P


I + ) 中 使用 率 相对较高 

分别为 48 . 0 8% 和 36 . 5 4% , 笔者在 对这两个情境 的 变量特征进 行 分析 后 发现 , 



两个情境 中 的 双方 熟 悉程度较低 ,
均为陌生人 。 而 在 其他熟 悉程度 较 高 的 使用 情


“ ”

境中 , 感谢 策略 的 使用 率均低于 2 0% , 其 中 情境 8( P

D+ I + ) 中 言 语行为双


“ ”

方为熟悉 的 朋 友 , 该策略 的使用 率为 9 . 8 % 。 由 此我们 可 以 发现 :


感谢 策略主

要 用 于 陌生 人之 间 的 交 际 , 熟悉程度 较高 的 情境 中 该策 略 的 使 用 低较低 , 熟悉程




度越高 使 用 率越 低 ; 在熟人 交 际 中 , 事件 强加 度越低使用 率越 高 

2 


“ ”

补偿措施 指 的是 说话人 在提 出 请求之后 , 为 了 补偿 听话人为 完成该行为




可能付 出 的 代价而提 出 的 些措施 如在情境 在 向 同事发 出 在下班前 帮忙完





” “ 

成工 作 的 请 求 之后 为 了 补偿对 方付 出 的 时 间 和 精 力 而 提 出 的 下 班请 你 吃 饭 ,

“ ”

或 明 天我帮 你完成 部分工作 等措施 在 对 各情境语段进行 统计后 笔者发




。 ,

“ ”

现 ,
情境 8 ( P

D+ I 
+  ) 和情境 7 ( P

D+ I 
+  ) 中 补偿措施 的 使用 率较高 ,
分别

为 8 2 3 5 . % 和 5 0% ,
情境 6( P

D+ I

) 中 的 使用 率相对较低 ,
为 1 7 6 5
. % ,
而情境 

“ ”

( P

D I ) 和情境 1 0( P D I + ) 中 几乎 不 使用 补偿措施 。
根据 以 上 统计我们


“ ”

可以归纳出 补偿措施 策略 的 使用 条件 :
该 策 略 多 用 于 熟人之 间 ,
熟悉程度 越

高使 用 率越 高 , 陌 生 人之 间 不使用 补偿策 略 ; 该 策 略 的 使 用 也 受 到 事 件 强加 度 的

影响 ,
熟人 间 事 件 强加 度越高 ,
使用 率越 高 

“ ”
4 1. . 3  拒绝 言 语行为 分析




权 势 熟悉 |
事件强

情境描述


号 地位 程度 加度 

1 P  D I = -

 拒 绝 新 同 事 下 班 聚 餐 邀请


1 ^ I H  1 老 师 拒 绝 熟 悉 的 学 生 的 生 日 聚 会 邀 请
i 

P  D  1 + 拒 绝 新 来 的 经 理 负 责 新 项 目 的 提 议


4 P  D I =
高铁上拒 绝 陌 生人 的 换座 位请求 

5 P =  D + 1 +  拒绝来旅游 的 朋 友 的 借住请求


6 P D I =
当 面拒 绝理发师 的 办卡请 求



1 P  D =
l + 发微信 拒 绝 参加 不 太 熟 悉 的 大 学 同 学 的 婚 礼


8 F > 打 电 话 拒 绝 主 任 的 加 班 请 求 1 ,
两人 比较熟 悉


ITP + D + I ^ 币 发 邮 件 拒 绝 指 导 学 生 的 实 践 项 目 , 两 人 比 较 察H


1 0 P + D  1 + 经 理 发 邮 件拒 绝 员 工 的 加 薪 申 请


“ ”

表格 5  拒绝 情境详情

“ ” “ ”

与 请求 言语行为的设定 样 拒绝 言 语 行 为 情 境共 个 情境


1 0 ,

5 为客观题 ,
情境 6 1 0 为主观题 。
母 语者 客 观题 答题 情 况 统计显 示 , 客观题 分


“ 

值范_ 为 分 且 各情境 中 均 未 出 现 极端 答 案 的 情 况 即 统 选项 中 得体

] 1 1 2 , ,

与 得体 选择人数相 当 的情况 。 在 对 主 观题语 段 答题 情 况进 行 初 步 统计 后 



笮者发现 , 效语段均 在 9 2 % 以上 ,
弃答率均在 5% 以 内 。 因 此可 以 说 明 问 卷 中 


绝 相 关 的 情 境具 有 定 的 合理性 客观题选 项 的 设 定 也有 定 的 K 分度

, 

4 1. .
3 1 .

客 观题答题情况 分析


情境 

 拒 绝新 同 事 下 班 聚 餐邀请



P D I

得体选 项 

2 2


浩然 不好 意 思 我今 天家里有 点 事 儿 可 能 不 能跟你 们 起去吃饭 祝你


A .

, , , 了 ,

们 吃得开心 !
【 得体 8 8 2 4 %



真是太可惜 我今天 下班有 点 事 儿 没办 法跟你 们 块儿吃饭 下次我请




D .
了 , , 了 ,

你吃 !
【 得体 6 4 7 . 1 % 可 以接受 3 0 5 9 % 】


“ ” “

笔者将该情境 中 的对 话双方 设定 为 新 同 事 ,
将具体的 言语行为设定为 拒

熟 悉程度 较 低

绝 聚 餐邀 请 ,
即 双方权势 地 位相 当 , , 对于听话者而言 ,
该行为


属于事件强加度较低 的 言 语行 为 。 母 语者答题 数 据 显 示 , 在 该情境 中 ,
母语者在


“ ”

实施 请求 言语行为时具有如 下特 点 

“ ”

在功 能上 , 主 要 的核 心 功 能句 为 陈述句 , 选项 A 中 使用 标准称谓 浩然 

在选项 D 中 则 未使用 称谓 语 , 这 两 个 选 项 均 未 使 用 礼 貌标记语 。 在策略上 ,


选择


“ ” “ 

率较高 的 两 个得体选 项 中 ,
均使用 了 解释 原 因 策略 ,
选项 A 还使用 了 道歉
“ ” “ ”

策略和 祝愿 策略 ( 祝你们 吃得开 心 ) , 选项 D 使用 了 补偿策略 ( 下 次我




“ ” “ ” “ ” “

请你吃 ) 。 在语 言 形 式上 ,
副词 可能 、
太 、 有点儿 的 使用 使该 


绝 言语行为变得更加得 体 自 然 

情境 

P+D+
 老 师拒 绝熟 悉 的 学生 的 生 日 聚会邀请


得 体选项 

A .
对不起 , 浩然 , 老师那 天有事 去不 了 你的生 日 聚会 了 , 你 们玩儿得开心 

【 得体 84 . 7 1 % 

D .

小王 , 不好意思 , 我下周有事去不 了 , 提前祝你 生 日 快乐 !


【 得体 5 1 . 7 7% 

以 接受 3 5 . 2 9% 】

“ ”

据设定 ,
情境 2 发生在 老师 学生 中 ,
说话者权势地位较 高 , 双方熟悉


“ ”

程度较高 , 拒 绝参加 生 日 聚会 对 于 听 话 者 来 说属 于事 件 强加 度 相 对较 低 的 言



语 行为 通过对选择 人数较 多 的 选项进 行 分析 后
。 ,
笔者 发现 , 母语者在 实施该 


绝 言语行为时 具有 以 下特 点 

“ ”

在 功 能上 , 这 两 个选 项 的 核 心功 能 句 均 为 陈述句 , 称谓语分别为 浩然 


“ ” “ ” “ 

小王 ,
未使用 礼貌标记语 ; 在策略上 , 主要使用 了 道歉 、 解释 原 因
“ ” “ ” “ ”

和 祝愿 策略 ,
在 解释原 因 策 略 的 使用 上 ,
均为 有事 这种 模糊 原 因 表

达 

情境 

D +

 员 工拒 绝新来 的经理负 责新项 目 的 提议




- -

P I I

2 3


得体选项 

A .
王经理 , 谢谢您对我 的信任 , 我现在的工作还 有 很 多 需 要 完 成 , 我担心我会顾

不过来 。 【 得体 7 2 9 5. % 可 以接受 2 7 0 6 % 】


B .

实 在 不好意思王经理 , 我很想做 , 但我现在手头还 有很 多 其他的事情 , 我怕 会



做不好 。 【 得体 5 1 . 7 6% 可 以接受 4 3 5 3 % 】


“ ” “ ”

笔 者将 此情境 中 的 言 语行 为双 方 设 定 为 员 工 经理 权势地位 低 高

, 

“ ”

熟悉 程度 较 低 。
拒绝 负 责新项 目 对于 听话人而 言 面子威胁较大 , 属于事件强


“ ”

加度较高 的言语行为 在进 步 分析 以上两个 得体 率较高的选项后 笔者总




。 ,

结 出 母 语 者 在 此类 情 境 中 的 言 语 行 为特 点 

在功 能上 ,
说话人 在 表示 拒 绝 的 时 候并 未使 用 明 确 的 核 心 功 能 句 , 而 是通过


“ ”“ ”

我担心 … …

我怕 … …

等表 达 来 间 接 地表 达 拒 绝 ; 在称谓语方 面说话人均


“ ”

使用 标准称谓 王经理 ; 由 于 双方权势 地位 的 差距 , 这两个选项 中 均 使用 了 礼




“ ” “ ”

貌标 记语 您 。 在策略方面 ,
说话人 在 这两 个选项 均 使 用 了 解释原 因 策略 

选项

A 中 使 用 了 感 谢 策略 ,
对 听 话人提 出 的 建议表 示 了 感谢 , 选项 B 中 使用


“ ” “ ” “ ”

了 道歉 策略 ; 在语言 形式层面 ,
实在 、 很 等副词 的 使用 ,
使交 际更

加 自 然 

情境 

I P

D I 高 铁上拒 绝 陌 生 人 的 换 座 位请 求

得 体选 项 

D .
不好意思 , 我 习 惯 坐 靠 窗 的 位置 , 要不您 问 问 她旁边的乘 客 ? 【 得体 8 3 5 3 % 】


C .

对不起 , 我 的 行李就在上面 , 我不太 想坐到那边去 。 【 得体 4 3 5 3 %



可以接受

5 0 5 9 % ]


此情境 发生 在
“ “

陌生人 之间 , 即 双方 的权势地位相 当 、 熟悉程度 低 ,





绝换 座位 对于 听 话者 来 说属 于 事件 强加 度较低 的 言 语 行 为 。
在 此情 境 中 ,
母语

者 的表达具有 以下特点 

在功能上 ,
说话人 在选项 D 中 并未使用 明 确 的核 心功 能句 ,
选项 C 中 的核心


在 策略层 面

句 为 陈述句 我不 太想 坐 到 那边去 ; ,
说话 人在这两个选项 中 均使


“ ” “ ”

用 了 道 歉 策 略 和 解释原 因 策略 , 且在解释原 因 时均说 明 了 拒 绝 的具 体原




“ ”

因 , 选项 D 还 使 用 了 补 偿 策略 ,
向 对方提 出 自 己的建议 

情境 

D+
 1拒 绝 来 旅 游 的 朋 友 的 借 住 请 求




I +

2 4


得体选项 

B .
不好意 思 , 浩然 , 我 的是合租房 , 当 时租 房 时说好不 能 带朋 友 回 来 , 不过我可

以 陪你在外面住酒店 。 【 得体 7 6 . 4 7 % 

你可 能 不知 道 我这边离 景 区很远 交通不方便 我 帮 你找个好 点 的酒店


A .
, , ,


【 得体 56 . 4 7 % 可以接受 37 . 65 % 

“ ” “
根据 题干 设 定 ,
本情境发生在 熟悉程度 较高 的 朋友 之间 , 拒绝借住请


求 对 于 听话 人而 言事件强加 度较高 。
分 析得 体选 项 ( 选项 B 和选项 A ) 和不得


体选项 ( 选项 D ) 后 , 笔者 归 纳 出 母语者在 实施 该 言 语行为时具 有 以 下特点 

在 功 能上 , 选项 A 和 B 均未出 现 明 确 的核心功能句 , 在熟 悉度较 高 的朋 友 间




“ ”

的交际中 ,
可 以 使用 标准称谓 语 ,
如 浩然 , 也可 以 不 使用 称谓语 ; 在策略上 

“ ” “ ”

得体选项 中 均 使 用 了 解释 原 因 和 补偿措施 策略 

4 1. . 3 . 2 功 能句


“ ”

在对母语者 拒绝 言 语行 为语 段 中 的 核 心 句 进行 统计 后 笔者发现 有


, ,

“ ”

部 分母语者 在 实施 拒绝 言语行为时 ,
并 不 明 确 使用 表示拒 绝 的 核 心句 , 而是




通过其 他 的 策 略 委婉地表示拒 绝 经 统计 各情 境 中 母语者 使用 较 明 确 的 拒 绝



。 ,

核心句 的 比例分别为 

9 0 0 0% .

 3〇 7 71

8 0 00 %.

國 7 3 0 8%

 7 6 92%
.

■ 
 ^
7 0 00% .

64 . 58%

6 0 00% .

I I I 邏

5 0 00 %.
■ I I 1
I

 46 5%

4 a QW

3 0 0 0%

 .
 _  _ 画  _  圓


2 0 00%

 .

1 〇 〇 〇?

H

0  Q Q^  國 S B  國 圓 


6 7 P 二


+ 8 P

D + I

9 P+ D + I
+ 1 0 P+ D -




“ ”

图 表 2 母语者 拒绝 言语行 为 中 核心功 能句 使用 情况



数据 显示 , 当 言 语 行 为 双 方权势 地 位相 当 时 ,
核 心 句 的 使用 率较高 , 如情境


6 和情境 7 ; 当 说话 人 权 势 地位较高 时 ,
核 心句 的 使 用 率 相对较低 ,
如情境 9 

情境 1 0 

“ ”

在发出 拒绝 言语行为的 核心句句 式的 选择上 , 母语者主要 使 用 陈述句 



“ ” “ ”

在 客观题 中 选 择 人数较 多 的 得体 和 可 以接受 的选项 中 , 说话人主要 使用



的 句 式也 为 陈述句
“ ” ”

母语者在表达 拒 绝

。 时 , 主 要 使 用 的 句 式为 不能 … …



2 5


“ ” “ ” “ ” “ ” “ ”

不想 … …


没法 … …

、 可能 … …


来不 了 、 没时 间 … …



“ ” “ ” “ ” “ ”

没 办法 … …

、 不 符合 … …

、 达不 到 … …

、 暂时不能 … …

等 ,


了 使表达 更 加 得 体 自 然 母语者 在 使 用 以 上 核 心 句 式 时 往往 会加 上 些副词 




, ,

在情境 7 ( 发微信拒 绝参加 不太熟 悉 的 大 学 同 学 的 婚 礼 ) 中 ,


母语者 会使用 


” “ ”

能 、 恐怕 等副 词进行修饰 , 用 带有 不 确 定 意 味 的 词 来传 达 委 婉 的 拒 绝含 义 

“ ” “ ”

在 礼貌标记语方面 , 通过统计 问 卷 中 客观题 中 得体 和 可接 受 选项 以



及主 观题 语段 后 发现 母语 者在 客观题 情境 3( P H 情境 4( P



D 以及


- -

, D ) 、 1 )

“ ”

主观题情境 8( P D+ I + 中 使用 了 礼 貌标记语 主要 礼貌标记 语 为 您 其他




) , ,

“ ”

情 境 中 均 未 使 用 礼 貌 标记 语 。 在说话人与 听话人 的相 对权势 地位 为 低对高 



( 情境 3 & 情境 8 ) ,
为 了 表示礼貌和 尊 重 ,
说话人往往 会使 用 礼貌标记语 , 如在

主 观题情境 8 ( 打 电话拒 绝主 任 的 加班请 求 中 礼貌标记语 的 使 用 比 例 为 ) , 3 0 7 7 %





另外 种 礼 貌标记语 的 使用 情况 为 熟 悉 程度低 的 情 境 如 客观 题情 境 4 ( 高铁上




“ ”

拒 绝 陌生 人 的 换 座位请 求 ) 。 因 此我 们 可 以 总 结 出 拒绝 言 语 行 为 中 礼貌标 记语

的 使 用 情 况 在权势 地位较低 或熟 悉程度低 尤其 是 发生 在 陌 生 人之 间 的 情 境 中


: , 

说话人常 使用 礼 貌标记语 , 而在权势 地位较 高或 熟 悉程度 较 高 的 情 境 中 ,


往往不

使用 礼貌标记语 

“ ” “ ” “ ”

称谓 语包括 标准称谓 、 非标准称谓 和 无称谓 三种情况 



标 准称 谓  非 标 准称 谓 无 称 谓 
情境 6 P

D I

 / / 1 0 0%

情境 7 P =

1 + 1 1 . 54%  1 . 92% 86 . 54%



情境 P D+ I 9 0 3 8% 1 92% 7 69%


- -

8 . . .

情境 9 P
+D+ I + 7 8 . 4 3%  1 1 . 7 6% 9 . 8 1 

情境 1 0 P + D

1 + 6 6 %

1 2%

22 %


“ ”

表格 6 母语者 拒绝 言语行为 称 谓 语使用 情况



对 以 上数据进 行进 步 统计 分析 后 笔者发现 在 说话 双 方权势 地位相 当 的




, ,

情况下 ,
母语者 常常不使 用 称谓 ,
如情境 1 ( 拒 绝新 同 事 下 班 聚 餐邀 请 ) 、
情境


5( 拒 绝来旅游 的 朋 友 的借住请求 ) 、 情境 6( 当 面拒 绝理发师 的 办卡请求 ) 和情

境 7 ( 发 微信拒绝参加不太熟悉 的大学 同学 的婚礼 ) ; 当 说 话人权 势 地位 较 低 时 



标准称谓 的 使用 率 最 高 如 情境 , 8 ( 打 电话拒 绝主任 的加班请求 两 人 比 较熟 悉 , ) 



当 说话人权势地位较 高 时 , 标准称谓 的使用 率 相 对较 高 。 另外 ,


本研 究也设定 

实 施该 言 语行 为 的方式 ,
如当面 、 发微 信 、 发 邮件 、 打 电话等 , 不 同 沟 通方 式对

称谓语 的 使用 也有 定 的影响 如通过发 邮 件拒 绝 的 情境 中 标准称谓 的 使用 率




, ,

较高 ( 情境 9 和情境 1 0 ) ,
分别 为 78 . 4 3% 和 6 6% , 当 面或发微信这种 非正 式 的

沟 通 方 式 中 标 准 称 谓 的 使 用 率相 对 较低 ,
如情境 6 和情境 7 

2 6


因此

, 我们可 以总结 出 拒绝 言 语行 为 中 称谓语 的 使 用 情 况 :


当 说话人权


势地位较低 时 ,
标 准称谓 的 使用 率 最 高 ,
权势 地位较高 的 情 境 次 之 ,
权势 地位相

当 时 使用 率最低 ; 当 说话 双 方权 势 地位相 当 时 不 使 用 称谓 语 的 比 例 较 高 此外 ,



不 同 沟通方 式在 定 程度 上 也 会影 响 称谓 语 的 使用 般情况下 发 邮件 和打 电



, ,

话使 用 标准称谓 的 比例 高于 当 面和 发微信 

“ ” “ ”
相对于 请求 言 语行为 ,
拒绝 言 语行 为 中 问 候语 的 使 用 比 例 相 对较低 

“ ” “ ”

客观题 各情境 中 选择率较高 的 得体 和 可接 受 选项 中 均 未 使 用 问 候语 , 



观题 各情境 中 问 候语 的 使 用 率 分别 为 情境 6( P=D 0 情境 7 ( P



D +
_

: I ) ,
I 

1 . 92% , 情境 8 ( P

D+ I + ) 1 1 . 5 4% , 情境  9( P +D + I

)2 5 .  49% , 情境 1 0( P


+D

I + 

6 0% 。 以 上数据统计显 示 ,
当 说话双方权势 地位 相 当 时 ,
不使用 或较少 使用 问 候


语 

“ ”

由于 拒绝 言语行 为 般 是对请 求或其 他 言 语 行为 的 回 应 问 候语 的 使 用




较 大程度 上还 受 到 沟 通方 式 的 影 响 :
当 双方 使用 邮 件进行 沟 通 时 , 受 邮件格式和

邮件 礼仪 的影 响 ,
问 候语 的 使用 比 例 高于 其 他沟 通 形 式 ,
如情境 9( 老师发 邮件


拒绝指导学生 的 实践项 目 ) 和情境 1 0( 经 理发 邮 件拒 绝 员 工 的 加 薪 申 请 ) 

4 1 3
. . .
策略
3 
“ ”

通过统计 分析客观题 和 主 观题 的 问 卷数据 , 笔者发现 , 在 拒绝 言语行




为中 ,
母语者 所 使 用 的 策 略包括 直接 策 略和 间 接 策 略 ,
使用 较 多 的 几种 间 接 策 略

为 :
解释 原 因 、 道歉 、 补偿措施 、 祝愿 、 回避 、 感谢等 

1 2 0 00%

 .

J 0 0 0 0%

.

80 00%

 .

6 0 00%
霞

 

| 

Fr 上
40 纖 —

, 『 T l

: : l i

L i i ; i  . JL


6P

D -


7 P 二
D -


+ 8  P

D+ l

9 P + D + +1 0P +
I D -




■ 直接策略 ■ 解释 原 因 ■ 感谢 ,
道歉 ■ 补 偿 措施 ■ 祝愿 ■ 回避

“ ”

图表 3 母语者 拒绝 言 语 行 为 策 略 使用 情况

“ ”

拒绝 是 种 面 子 威 胁较 大 的 言 语 行 为 为 了 尽量减少对 听话者 的 面子


“ ” “ 

威胁程 度 般较少使用 直接策略 进 步 分析 客观题 中 得体 和 可接受



, 。

程度较 高 的 选项 以 及 主 观题语 段后 发现 , 母语者 只 有情境 6( P




I ) 和情境 1 

( P +D I + ) 使 用 了 直接策 略 ,
使用 率分别为 3 3 9 6 %.
和 1 6 6 7 %
. ,
其他情境均 未使

27


“ ”

用 。 因 此我们 可 以 归 纳 出 在 拒绝 言 语行 为 中 直 接策 略 的 使 用 情 况 : 直 接策 略

整 体使 用 率 较低 ,
当 熟 悉 程度 较低 时 , 在 说话者权势 地位较高 或事 件 强加 度 较低

时 母语者 在 定 程度上 会使 用 直接 策 略 而在 熟悉程度较高 的 情境 中 般不使




一 一

, ,

用 直接策略 

“ ” ”

请求 言语行为 样 母语者在 各情境 中 使用 最 多 的 间接策 略 





“ ” “ ” “ ”

为 解释原因 策略 。 客观题 各情境 中 得体 和 可接 受 程度较高 的 选项 中




“ ”

均使用 了 该策略 , 主 观题 各情境 中 解释 原 因 的 使用 率分别为 



1 2 0 0 0%
.

9 1% 9 6 遞9 3

96 2 5%
7 6%


! 0 0 0 0?


8 ° 。° %

6 0 0 0%



■■■■_


6 2 2 6%.

 

4 0 00% .



BI

? 〇 〇%

J  1 6 P
JS


S B 一

卜 7


WBm



h8P
HBRI

D+ l

9P + D

H I


H +1 0P
HH


+ D -




“ ” “ ”

图 表 4 母语者 拒绝 言语行 为 解释原 因 策略使用 情况



数据 显示 当面拒绝理发师 的 办卡请求 其 他情境 中




除情境 6( ) 外 ,
解释


” ”
原因 以上 比 例 高于

的 使用 率均在 9 0% ,
请求 言语行为 中 该策略 的 使用 率 

“ ”

这跟 拒 绝 带 来 的 面子威胁程度有 关 说 话者 经 常 并 不直 接 使 用 明 确 的 核 心 句 , 

而 是 通 过 解释 原 因 来获得 听 话 人 的 理 解 , 从而 达 到 委婉拒 绝 的 目 的 

例 [ 4] 真抱歉 , 我周 末要 去外地 出 差 , 实在赶不过来 。 这 个红包你们 收下 , 



前祝你 们新婚快乐 ! ( 情境 7S 1 9 



例 [ 5 ] 王 主 任抱歉 , 我 周 末有 事 没 法 去 , 您 再看 看其他 同 学有 没有 时 间 ? ( 

境 8 S 1 0 

“ ”

通过对 解释原 因 的 语 段进 步 分 析发现 母 语 者 在 表达 时 有 时 选 择 模 糊




表达 ,
如例 [
4 ] , 有 时选择详细表达 , 如例 [ 5 ] 。
我们 可 以 总 结 出 :
在 事件 强加度

较高的情境中 , 母语者在解释原 因 时 更倾 向 于使 用 详细表达 ,


以 表 示对该事件 的

重视 

各个情境中 母语者除 了 使用
“ ” “

解释原 因 外 ,
还 使 用 了 道 歉 策略 。 在情


境 6( P

D 情境 7 ( P

D + 和情境 8 ( P D+ + 中 道歉 的 使 用 率 相 对 更



I ) 、 I ) I )

高 , 分别 为 6 4 1 5 %
. 、 69 . 2 3% 和 7 3 5 8 %
. 。
情境 9 和 情境 1 0 中使用率为 4 5 1 . % 

28


“ ”
3 1 . 2 5% 。 笔者通过分析 以 上情境 的 共 同 特征后 发现 , 道歉 策略 的 使用 具有 以


“ ”

下特 点 : 道歉 策 略在 拒 绝 言 语行 为 中 被普遍使 用 , 在双 方熟悉程度较低 或说


“ ”
话 人 权 势 地位较 低 时 , 道歉 策 略使用 更频繁 ; 说话 人权 势 地位较 高 时 , 该策

略 的 使用 率相 对较低


“ ”
通过对 收集到 的 母语者 拒绝 言 语 行 为语段进行 分析 后 , 笔者 发现 , 母语


“ ” “ ”

者 在 实施 拒绝 言 语 行 为 时还会使 用 定 比例 的 感谢 策略 如情境 二

6( P D


“ ”

) 和情境 7( P


I + ) 中 感谢 策略的 使 用 率达 到 了 2 0 7 5 % .
和 1 3 . 4 6% , 而情


境 8( P D+ I + 和情境 0( P +D + 中 的使用 率均在 5% 以下 情境 9( P + D +
- - -

) 1 I ) , I 

中 并未使用 该策略 笔者 对 以 上 情境进行进 步 分析 后 发现 当 说 话 人拒 绝 的 是




。 ,

对 方 的 邀请 时 , 会 在 话 语 的 开 头 表 示 对 对 方 邀请 行 为 的 感 谢 ,
如情境 7 中 的婚礼


“ ”

邀请 此 外 感谢 策略 的 另 种使用 情形是 当 言语行为双方 为 陌 生人关系 时


, 


“ ”
在 直接拒 绝对方 的 提议之前 会使 用 谢谢 来缓和直接拒 绝对方带来 的 不 礼 貌 的


“ ” “ ”

感觉 , 相 当 于英语 中 常使用 的 No , 
t h anks .
这里 的 谢谢 主 要 起 到 缓和 语 气


的作用 , 如 情境 6 中 的拒 绝办卡 

“ ” “ ”

拒绝 言语行为 中 的 补 偿措施 策略指 的 是在 直 接或委婉拒 绝 了 对方



提 出 的 邀请 请 求 之 后 为 了 减轻 对 对 方 面 子 的 威 胁 而 提 出 的 些 承诺 或 建 议

、 

m  主 要 补 偿措施
\ 

 ̄  ̄

Z “ 

mm 
6  P =D

I 2 4 . 5 3% 承诺类 ,
如 等 有 机会再 说 吧
“ ”

情境 7 P =D

I + 2 3 . 0 8%  行动 类 ,
如 发红包 

“ 

承诺 类 ,
如 下 次 见面请 吃 饭
“ 

情境 8 P D+ I 42 % 承诺类 如 下 次有 活动 我 再 帮 您
- -

. 3 1 ,

“ 

建议类 , 如 您 问 问 其他 同事有没有时 间
“ 

情境 9 P +D + I +  7 1 . 1 5% 建议类 ,
如 你先 问 问 别 的老师
“ 

行动类 ,
如 我帮 你推荐 X 老师

情境 1 0  P +D

I+ 2 9 . 1 7 % 承诺类 ,
如 等你满 足 条件 了 公 司 自 然 会给




你加 薪 的
“ ” “ ”

表格 7 母语者 拒绝 言语行 为 中 补偿措施 策略使用 情况



通 过 分 析 不 同 情境 中 补 偿措 施 的 使 用 比 率 以 及 具 体 的 语 段表 达 我们 可 以 归

 ,

“ ” “ ”
纳出 补偿措施 的 使用 规律 :
补偿措施 作 为 能有 效减少面子 威胁 的 间 接策

略 , 在各情境 中 均有母语者使用 ; 主要 的 补偿策 略包括承诺 、 建议 、 行动等 ; 



29


“ ”
熟 悉 程 度 较低 的 情 境 中 所 使 用 的 补偿策 略 的 实 际 补偿功 能较弱 般不会提


出 会 明 确 执 行 的 承 诺或 建 议 ; 在 熟 悉 程度 较 高 的 情境 中 的 补偿措 施 可操 作 性更 强 

如情境 5( P

D+ I + 和情境 4( P D+ I 中 分别提到 的 陪 朋 友 住 酒 店 /帮 朋 友 找


- -

) )

” “ ”

酒店 和 给 学 生 推荐 其 他 导 师 

除 以 上策略外 母语者在情境 6( P =D 和情境 0( P +D +


中 还使用



- -

, I ) 1 I )

“ ” “
了 回避 策略 , 使用 率分 别 为 3 . 8 5% 和 8 .
3 3% 。 如在情境 6 中 母 语者会通 过 


” “

考虑 下 这样 的 表达 来避 免 回 应 对 方 的 提 议 情境 中 公 司 会根 据 每 


一 一


1 0

” “

员 工 的 工作表现 做出相应的调整的 己 了 解你 的情况 会进 步考虑 你 的 




, ,

” “ ” “ ”
请 等表述 并 未 直接或 间 接地表达 拒绝 , 属于 回 避策略 。 但是 回避 策略


在拒 绝 言 语行为 中 的 使 用 比 例 并 不 高 绝大 多 数母 语 者 都会 使用 直接 策略或者 其

 ,

“ ”
他 间 接策略完成 拒绝 言语行 为 , 达到交际 目 的 

4 .  2 汉 语 学 习 者 问 卷 结果 分 析


4 . 2 . 1 被试情 况


针对 汉 语 学 习 者 的 问 卷 主 要 通 过 问 卷 星 网 页 以 及 P DF 文 档 形 式 发放 回 收 形

 ,

式为 网 页 回 收 问 卷与 母 语者 问 卷 设 定 样 分为简 略版 无主观题 和完 整版


。 , ( )

( 含主观题 ) ,
发放 时 间 为 2022 年 1 月

3 月 , 主 要通 过 问 卷星 网 页 收集 , 本次


问 卷 通 过 邮 件 的 形 式发 送 至 十 余 所 西 语 国 家 孔 子 学 院 ,
但 回 收 情 况 不 甚理 想 。 


与 本 次 问 卷 的 被试共 22 人 ,
共 回 收有 效 问 卷 22 份 ( 简 略版 问 卷 8 份 ,
完整版 问

卷 1 4 份 ) , 包括 在华 留 学 生 ( 主要来源为北京 外 国 语 大 学和 湘 潭 大学 ) , 也包

括海 外 孔子 学 院 的 高 水 平 汉 语 学 习 者 主 要 来源 为 西 班 牙 莱 昂 大 学 孔 子 学 院 和 卡

 (

斯 蒂亚拉曼 查大 学 孔子 学 院 等 ) 。 为 了 提 高被试 回 答 问 题 的 积极性 , 保证 能认真




地完 成难度较 大 的 主 观 题 问 卷 通过微信 参与 作答 的 受试可 以 获得 定 的 激励




“ ” “ ”

最 终 收集 到 1 40 个语段 ,
请求 和 拒绝 言语行为各 70 个 

被试主 要 分 布 在 两 个 年 龄 段 , 1 8

26 岁 的 被 试共 1 2 人 , 26

40 岁 被试共 1 

人 ,
男 女 比例 为 8 : 1 4 。 这 22 名 被试来 自 于 9 个不 同 的 国 家 ( 西班牙 、 乌 干达 

韩国 、 保加 利 亚 、 法国 、 老挝 、 吉 尔 吉斯斯坦 、 英国 、
印度尼 西 亚 ) ,
其 中 母语

为英 语 的 共 人 母语为 西 班牙 语 的 共 人 母语为韩语 的共 人 吉尔 吉斯


8 , 5 , 3 ,

语 2 人 , 保加 利 亚语 、 法语 、 印度尼 西 亚语 、 老挝语各

人 。
被试学 习 汉语 的 最


低年 限为 2 年 ,
最高为 1 5 年 , 有 1 7 人 目 前 仍在 学 习 汉语课程 。 被 试 的 汉 语 水平

均在 HSK4 以上 , 其中 H S K4 水平 的被试 7 人 ( 其中 5 人完成简 略版 问 卷 ) 、 HSK 5



水平 的 被试共 1 1 人 ( 其中 3 人完 成简 略版 问 卷 , 8 人完成完整版 问 卷 ) 、 HSK 6



水平被试 4 人 ( 全 部 完 成完 整 版 问 卷 ) 

30


“ ”
4 . 2 . 2  请 求 言 语 行 为 分析


4 . 2 . 2 . 1 客观题 答题情 况 

如 前 文提到 的 评分规则 所说 ,
本研 究将 以 母语 者 的 答题 结 果 作 为 参 照 , 按照


“ ”

母语 者 选 择 人 数 的 比 例 将 选项 的 得体性 判 断分为 分 当学 习 者与 7 5% 


0 3 ,

上母语者判 断相 同 时 将 获得 分 与 的母语者 致时 获得 分 


5 0% 7 5% 2

, 3 , , ,

2 5% 5 0% 的 母语 者相 同 时 将 获得 分 低于 2 5% 将不得分 需 要特别 说 明 的 是
_

1 , 。 

在本评分规则 框架下 ,
各情 境 总 分 分别 为 1 1 分 、 1 0 分 、 1 2 分 、 1 2 分 、 1 1 分 

但在 各情境 中 均 不可 能存在满 分 回 答 的 情 况 ,
根据 具 体 的 评分数据 ,
统计 出 情境


中 的 最高得分分别 为 8 分 、 7 分 、 1 0 分 、 9 分 、 9 分 。 按 照 以 上 评分规则 对 学 习


“ ”

者 请求 言 语行为 客 观 题 分数进行 统 计 后 发现 ,
22 名 被试平 均 分 为 25 . 4 1 


( 得分率为 45 . 3 7% ) ,
最 高分为 33 分 ( 得 分率 为 58 . 9 3% ) , 最低 分为 1 7 分 ( 


分率为 30 . 3 6% ) 

客观题 各情 境平 均 分分 别 为 情 境 1 ( P=D+ I

) 4 . 59/ 1 1 、 情境 2( P + D

I + 

情境 P

D 情境 4( P D+ I + 情境 P +D + I

- -

0 4/ 2 3/ 2

3 . 5/1 0 、 3( I )8 _ 1 1 2 、  )6 . 1 、 5( 



4 . 68/1 1 。 各情境按得分率从高 到 低排 列 为 :
情境 3 、 情境 4 、 情境 5 、 情境 1 

情境 2 

4 . 2 . 2 . 2 主 观 题 情 况分析


与 母 语者 主 观题 分析框架 致 学 习 者主观题 也是从功 能 策略和 语 言 形式


, 、

三 个 层 面对 收集 到 的 语段进行 统计分 析 的 

“ ”

在发 出 请求 言 语行为 的 核 心句 句 式方面 , 统计 显 示 , 学 习 者主要使用 疑



问句句式 , 在各情境 中 使用 率分 别 为 

情境 P D+ 7
 6% 4%


- -

6 I 92 . 8 . 1
| 

情境 7 P =D + I + 1 0 0 % 0

情境 8 P=D+ I + 7 1 . 43% 2 1 . 3 4%

情境 P = D 7 8 7%  9%



9 1 . 5 1 4 . 2

情 境 0P D + 9 2 6% 7 1 4 %


- -

1 I . 8 .

“ ”

表格 8 学 习 者 请求 言语行 为 核心句 各 句 式 使用 比 率

通 过 对 核 心 句 式语 言 形 式 进 行进 步 的 分析 我们 可 以 归 纳 出 学 习 者在 实施


“ ” “

请求 言语 行为 时 主要 使用 的 句 式 :
疑 问 句 中 主要 使用 的 句 式为 我可 以 … 

” “ ” “ ” “ ”

吗 ?  能不 能 … …

?  你可 以/能 … …

吗 ? … …

可 以 吗 ? 等 ; 陈述句


“ ” “ ”
中 主 要 使 用 的 句 式为 请帮 我 … …

麻烦 帮 我 … …



3 


在 礼貌标 记 语 方 面 各 情 境 中 礼貌标记语 的 使用 率 为 情境 P D+ I 5 0%

, : 6 ( ) 

情 境7 ( P

D+ I + ) 7 . 1 4% 、 情 境8 ( P=D + I + )  1 4 . 2 9% 、 情 境9 ( P



_

) 6 4 . 29% 

情境 0( P D + % 从各情 境 中 的 使 用 率 数据 可 以 发现 在 说话 人权 势 地


- -

1 I )8 5 . 7 1 。 ,

位较低 的 情境 中 , 学 习 者 使 用 礼 貌标 记 语 的 比 率 越 高 , 如情境 6( 学生发邮件 向



老 师 请 求 缓 交课程论 文 ) 和情境 1 0( 学生 向 专家 发 邮 件请教 问 题 ) ; 另外 , 学习



者礼貌标记语 的 使用 还受到 熟悉程度 的 影响 , 当 交 际双方为 陌生人时 , 学 习 者也



更倾 向 于 使 用 礼 貌标记语 ,
如情境 9( 请 同 车 的 陌生人帮 忙放行李 ) 。 学 习 者主


“ ” “ ” “ ” “ ” “ ”

要使用 的 礼貌标记 语有 您 、 请 、 麻烦 、 方便 、 请教 等 , 


“ ” “ ”

中 您 和 请 是使 用 最 多 的 礼貌 标记语 , 在 各情境 中 均有使 用 




在称谓语方面 , 从收集到 的 语段可 以 发现 , 学 习 者 的称谓 语使用 也包括 


” “ ” “ ”

准称谓 、 非标准称谓 和 无称谓 三种情况 。 各情境 中 称谓语 的 使用 情 况



如 下 表所示 


标准称 谓
 |
轉 准称 谓
 |
无称 谓


情境 6 P

D+ I

 1 0 0% 0  


王老师 、 老师 

情境 7 P =
D+ I + 7 8 . 5 7%  1 4 . 2 9%  7 . 1 4%


浩然 、 王浩然 、 王 同 事 小 王 、 王 

情境 8
P =
D+ I + 5 7 .
1 4%  2 1 . 4 3 % 2 1 . 4 3%


浩然 、 王同事 
小王 、 好朋 友 、 王 

4 3 % 5 7
情境 P =
D 2 4 3%  2 4%


- _

9 I 1 .
1 . . 1

 ̄ "
同 学 、 先生 
帅哥 、 哥们 儿 

情境 0P D + 7 4 3%  0  28 5 7%


- -

I 1
1
. .

王老 师 、 王学者 、 王先生 

王教授 、 先生 、 王浩然先




生 、 老师   

“ ”

表格 9 学 习 者 请求 言语行 为 称 谓语使用 情况

笔者在对 学 习 者使用 的 标准称谓 进行进 步分析 后 发现 标准称谓包括 以 下




几种 情 况 : 1 . 王浩然 、 浩然等全名 或名 , 主 要 用 于情境 7 和 情境 8 中 , 这两 种情




境均 属 于 权势 地位相 当 、 熟悉程度较高 的情境 ;
2 .
姓+身 份/职 务 , 如王老师 、 

同事 、 王先生 、 王 教授 、 王 学者 等 ,
除情境 9 以外 ,
其他 情 境均 有 使用 ,
因 此可

以总结 这 类属 于 使用 率 最 高 的标准 称谓 除 了 交际双方是 陌生人 无法判 定




, , ,

对方 的 身份或职务 时 以 外 ;
3 .
直接称呼 身份 ,
如老师 、 同学 、 先生 等 , 主要应用

于情境 情境 和情境 这三种 情境分 属 于 两种 情 况 是 说话 人权 势 地位




6 、 9 1 0 , ,

较低 ,
如情境 6 和 1 0 , 二 是 熟 悉程度低 , 双方为 陌生人 

“ ” “ ”

除 标准称谓 以外 学 习 者还使用 了 定 比例 的 非标准称谓 如小王


, , 

“ ”
王 、 好朋 友 、
帅哥 、 哥们 儿等 。 对使用 了 非标准称谓 的 三种 情境进行分析 后

32


“ ”

发现 当 双方权 势 地位相 当 的 时 候 学 习 者在 实施 请求 言 语行 为 时 会使 用


, ,

“ ” “ ” “ ”

些 非标 准称谓 。 但 是 学 习 者所使用 的 非标准称谓 , 如 好朋 友 、 王 



并 不 属 于 规 范 的 汉语称 谓 

“ ” “ ”

除 标 准 称谓 和 非标准称谓 以外 学 习 者在 些情境 中 并 未使 用 称谓


“ ” “ ”

语 , 即 本研宄 中 的 无称谓 情况 。 笔者 发现 , 无称 谓 率最 高 的 前两个情境




“ ”

情境 和 情境 均符合 双 方 熟 悉程度较低 这 条件 在权 势 地位相 当 的




( 9 1 0 ) ,

情境 下 也有 部分 学 习 者 不 使 用 称谓 如 情境 情境 和情境

, , 7 、 8 9 

“ 

在分析学 习 者 言 语行 为 的 功 能句 时 , 本研 宄还统计 了 学 习 者 使用 问 候语
“ ”

的情况 在 请求 言语行为 中 各情境 中 问 候语 的 使用 率分别 为 情境 6( P




。 , :

D+ I 5 0% 、 情境 7 ( P

D+ I + 1 4 2 9% 情境 ( =
D+ + 3 5 % 情境 卩=0
- 

_

)  ) . 、
8 P I ) . 7 1 、 9 (

42 8 6% 、 情境 P D + 5 7% 从各情境 中 问 候语 的 使 用 率 我们可 以


- - -

I ) . 1 0( I ) 7 8 . 。 ,

发现 , 当 说话人与 听 话人 的 相 对 权 势 地位 为 低 对 高 时 ,
问 候语 的 使用 率较 高 , 


“ ”
同 样为 学生 老师 的关系 中 双方 熟悉程度越 高 问 候语 的 使 用 率越低 


, ,

权势 地位 以 外 , 问 候语 的 使用 也 受到 熟悉 程度 的 影 响 , 在情境 9( 请 同车 的 陌生

人 帮 忙放 行 李 ) 中 , 问 候 语 的 使 用 也 达 到 了4 2 . 8 6% , 这 说 明 问 候语在 陌 生人 的 请


求 言 语行为 中 也 比较常 见 。 对学 习 者 具 体所 使用 的 问 候语进行 归 纳 后 发 现 , 学习


“ ” “ ” “ ”
者 主 要 使 用 标准 问 候语 , 包括 你好 、 您好 、 老师好 等 , 除 此之 外 

“ ”
还有 名 学 习 者在情境 中 使用 了 比较 口 语化 的 嘿

8 

在 策略层面 为 了 使交 际顺利进行 学 习 者在 实施 言语行 为 时 会使用 些策




, ,

“ ”

略来辅助交 际 。 对 收集到 的 问 卷 语段进 行 分析 后 发 现 ,


学 习 者在 请求 言语行


“ ”

为 中 使用 的 策略分为直接策略和 间 接策略 。 各情境 中 直接策略 的使用 率分别



为 :
情境 6( P

D+ I

)2 1 . 43% 、 情境 7( P=D + I + ) 1 4 . 29% 、


情境  8( P

D+ I + ) 5 0% 


情境 9( P=D


_

)5 7 1 4% . 、
情境 1 0( P


1 + )3 5 7 . 1 % 。 数据 显 示 , 学 习 者使用 


接策 略 的 比 率相对较高 ,
尤其是 当 听话人为 陌生 人 时 , 5 7 1 4 %

的 学 习 者直接 向


“ ”

对方提 出 帮 忙放行李 的请求 



“ ” “ ” “ ”

学 习 者在 请求 行 为语段 中 所使用 间 接策 略包括 解释 原 因 、 感谢 



“ ” “ ”
道歉 和 补偿措 施 等 。 各情境 中 具体使用 策 略情况如 下 

3 3


8 0 00%


7 0 00 %


6 0 00 %
. I

5 0 . 00 % I

4 0 0 0%

 圓
p  

i i
6P

D -


 7P
i i


D + + 8!


a

D =


 9P =
D -

卜 1

0P









■ 直接策略 ■ 解释原 因 雌 感谢 《 道歉 ■ 试探 ■ 补偿 措 施

“ ”

图表 5 学 习 者 请求 言语行 为 策略使用 情况

“ ” “ ”

以 上数据显示 ,
学 习 者在实施 请求 言 语行为时 普遍 使用 解释原 因 


” “ ”

权势 地位

略和 感谢 策略 但是具体使用 的 比例在 定 程度上 受 到 变量


, 

“ ” “ ”

熟 悉 程度 和 事件强加 度 的影响 。 如 当 该 言 语 行 为 发生在 陌 生 人之 间 , 




“ ” “ ”

事件 强加 度较低 时 , 学 习 者使用 解释原 因 的 比例相 对更低 。 而 感谢 策略



使用 率最 高 的 情境 分别 为 情境 1 0 ( 42 . 8 6% ) 、
情境 9 ( 35  . n% ) 和情境 6 ( 28 . 5 7% ) 

“ ” “
这 说 明 当 说 话 人权势地位较低 时 , 学 习 者在 实施 请求 言 语 行 为 时 更常使 用 


谢 策略 ,
如情境 6 和情境 1 0 , 如 果 该 言 语行 为 发生在说话人权势 地位较低且


“ ”

双 方 熟 悉 度 较低 时 ,
感谢策 略 的 使 用 率 最 高 ,
如情境 1 0 。
感谢 策略在 陌生人

交 际情境 中 使用 率也较高 ,
如情境 9 

” ”

除各情境 中 普遍 使用 的 感谢 情境 情境
“ “

解释原 因 和 策略外 ,
6 、 7 

“ ”

情境 8 和情境 9 中 均 使 用 了 道 歉 策略 , 但除情境 6 使用 率达到 42 . 8 6% 以外 



其 他情 境 中 该 策 略 的 使 用 率 较 低 ,
分别为 1 4 . 2 9% 、 1 4 . 2 9% 和 7 1 4%
. 。 在对使 用 率

相 对 较高 的情境 6 分析后 ,
笔者发现 ,
当 说话 人权 势 地位较 低 、 与 听 话人熟悉程

度较高 时 ,
学 习 者 使 用 的 道歉策略相对较 高 

“ ”

学 习 者在情境 6 、 情境 7 和情境 8 中 还使用 了 补偿措施 ,


使用 率 分别 为


“ ”

7 1 4 %
. 、 2 8 5 7 %

和 5 7 1 4 . % ,
我们可 以 发现 , 当 请求 言语行为发生在熟人之 间


当 该 言语 行 为发生 在 陌生 人之 间 时

时 ,
补偿措施 策略 的使用 率相对较高 , 

“ ”

往往不使用 补偿措施 策略 

“ ”
4 . 2 . 3  拒绝 言 语行为 分析


4 . 2 . 3 1.
客观题 答 题 情 况

根据 母语 者 客 观 题答 题 情 况 设定 的 评 分规 则 各情 境 的 总 得分 分 别 为 ,
1 2 分 

1 2 分 、 1 2 分 、 1 1
分和 1 2 分 , 同 样 在 本研 究设定 的 评分规则 中 , 各题均不可能

出 现满分 的 情况 , 经统计 ,
客观 题 各题 中 的 最 高得 分 为 9 分 、 9 分 、 8 分 、 9 分 

34


1 0 分 。 按 照 以 上评 分规则 对 22 名 被试 的 客 观题 数据进 行 统计 , 结果显示 22 

被试 的 平 均得分为 28 . 8 6 分 得分率为 ( 4 8 9 7 % . ) ,
最高分为 3 7 分 得分率 ( 6 2 7 2 %
. ) 

言 语 行 为 客观 题 问 卷 中 各 情 境平 均
“ ”

最低分为 1 7 分 ( 得 分率 2 8 . 8 1 % ) 。 拒绝 

分分别 为情境 P=D 情境 2( P + D + 情境 P D +


- -
- -

1( 4 2

I )6 . 5/ 1 2 、 
I )5 . 5 / 1 、 3( 1 

5 5 9 /
. 1 2 、 情境 4 ( P



_

) 6 . 0 9/ 1 1 、 情境 5 ( P

D+ I 
+  ) 6 . 7 3 / 1 2 。 各情境按照得

分率 高低排序为 :
情境 5 、
情境 4 、 情境 1 、
情境 3 、
情境 2 

4 . 2 . 3 2 .
主 观题情 况分析


“ ”

学习者 拒绝 言 语行 为语段统计 数据显 示 ,


各情境 中 学 习 者使用 明 确 的

核 心句 的 比例 分别 为 

9 0 00 %
.  85 7 1%

 .

7 8 57 %

.

8 0 00%  71
 ■ _

43%



7 0 00% H ■


 I I

: .
: 〇:

f I
4_ %
_ _  _

 _

2 _ %
 ■■ ■ 圓 ■


0 0
, ? 

6 P =
D -

卜 7P = D -


+ 8P -

D+ l

9 P+ D+ 1
+1 0P + D -




“ ”

图表 6 学 习 者 拒绝 言语行 为 核心句 使用 比例

从 以 上统计数据 我们 可 以 发现 , 当 情 境 中 事 件 强加 度较 高 时 , 学 习 者使用 核

心句 的 比 例 也越 高 ,
如 情境 7 、 情境 8 和情境 1 0 ; 在 说话 人权 势 地位较高 , 事件


“ ”

强加 度较低 时 ,
核 心 句 的 使 用 率最低 , 如情境 9 。 学习 者在实施 拒绝 言 语行

为时均 使 用 陈述句 并未 出 现使用 其他句类的情况 在 对 陈述句 的 句 式进 行进




, 。

“ ”

步 分析 后 , 我们 可 以 简 单 归 纳 出 学 习 者 常 用 的 几种 陈述句 句 式 : 不想 … …



“ ” “ ” “ ” “ ”

不要 … …
、 不能 … …

、 没 时 间 /没 空 … …

、 去不了 等 , 在核 心句


“ ” “ ”

中 有 部 分学 习 者会使用 些副 词如 好像 可能 等进行修饰

, 、 

” “ ”

拒绝 言 语行 为 中 的 礼貌标记语 相 对较低

跟 请求 言语行为相 比 , , 

情境 中 的 使用 率分 别 为 情境 6( P

7 情境  =
D + 0 情境

D 1 4 % P
- -

: I ) . 、 7 ( 1 ) 、 

( P

D+ I + ) 2 L 4 3 % 、 情壤 
9( P +D + I

) 7 . 1 4 % 、 情境 1 0( P +D

I + ) 7 . 1 4 % 。 在 以上

5 个情 境 中 ,
礼貌标记语使用 率 最高 的 为 情境 8( 打 电话拒绝主 任 的 加班请求 ) 

因 此我们 可 以 发现 , 学 习 者在 使 用 礼貌标记语时 主 要 受 权 势 地位 的 影 响 ,
当 说话


“ ”

人 与 听 话 人 的 权 势 地位为 低对高 时 ,
更 常使用 礼貌标记语 。 在 具 体 礼貌 标记


“ ”

语的使用 上 ,
学 习 者主要使用 您 

3 5


“ ” ”

在 拒 绝 言 语 行 为 所使 用 的 称谓语方面 学 习 者 几 乎 未 使 用 非标准称谓

, 

“ ” “ ”
而 标准称谓 和 无称谓 在 各情境 中 都有体现 

序号
 标 准称 谓
 非标准 称谓 无称 谓


I I I

情境   
P=D 7 1 4% 8 6%


- -

6 I . 0 92 .

 

情境 7P = D + 2 8 5 7%  71 4 3%


 I . 0 .


朋友 、 同学 、 浩然 

情境 8 P

D + I + 7 8 . 5 7%  0 21 . 43%

老师 、 王老师 、 浩然 、 王先



生 、 王 中任 -



情境 9 P +D + I

5 7 . 1 4%  0 4 2 . 8 6%

王浩然 同 学 ,
浩然 , 王同学 


 ̄


情境  1 0 P
+D + 5 0%  7 1 4%  42 8 6%


I . .

王浩然 、 王先生 、 王 同事 、 小王


同伴 

“ ”
表格 1 0 学习者 拒绝 言语行 为 称谓语使用 情况

“ ”

在 拒绝 言语行为中 学 习 者 主 要 使 用 的标准 称谓 包括 三种 类 型 是如


, :

浩然 、 王 浩然 这种 直 接 称 呼对 方姓名 的 称 谓 , 在情境 7 、 情境 8 、 情境 9 和 情境


“ ”
1 0 中均有 出 现 , 而 像称 呼对方 浩然 这种 相 对更 亲 密 的 称 呼 , 则 主要应用 在 情

境 7( P= D

I + ) 、 情境 8 ( P

D+ I + ) 、 情境 9( P +D + I

) 中 , 这 三 种 情 境均 是 熟 悉

程度较高 的 情境 , 需要特别说 明 的是 ,
情境 7( 发微信 拒 绝参加 不 太熟 悉 的 大学

同 学 的婚礼 ) 中 虽然 熟 悉程度 归 为较低 ,


但 是双 方 并 非是 完 全不 熟悉 的 陌生 人 

这里 的 不 太熟 悉 指 的 是 关 系 的 亲近程度较低 ;
二是使用 如 王 先生 、 王老师 、 王主

任 、 王同学 、 王 同 事等姓加 上对 方 的 身 份或职务 的 称谓 , 主要 使用 在 情境 8( P




D+ I + 情境 9( P + D + 和 情境 0 ( P + D + 中 这说 明 当 说话双方权 势 地位


- -

) 、 I ) 1 I ) ,

不对等 的 时候 , 学 习 者 更 常 使 用 姓加 上对方 的 身 份这种 称谓 方 式 ; 第三种 是如老



板 、 同学 、 朋友 、 老师 、 学生 、 同 伴等称谓 , 这 类型 的 称谓在 各情境 中 均有体现 



“ ” “ ” “ 

但 是在 主 观题情境 中 , 有 些称谓 如 老板 、 同伴 等 并不合适 , 且 学生

般并 不 作 为称谓 语 使用



“ ”

由于 拒绝 言语行为 般 是对对 方请 求 邀请 或建议 的 回 应 所 以 说话 人




、 ,

不 使用 称 谓 的 情 况 也 比 较普遍 。 根据 统计数据 我们 可 以 发现 ,
当 双方权 势 地位 相


熟悉程

当时 (
情境 6 和 情境 7 ) , 学 习 者在表达 拒绝 时 经 常不 使用 称谓 语 , 

度越低 ,
越少 使 用 称谓 语 。
当 说话人权势 地位较 高 ( 情境 9 和情境 1 0 ) 时 , 不使


用 称 谓 语 的 情 况 高 于 说话 人权 势 较 低 的 情 境 ( 情境 8 ) 

36


“ ”

在 问 候语方面 ,
拒绝 言语 行为 的 问 候语使用 率均在 5 0 % 以下 , 具体各情

境 中 的使用 情况为 情境 6 ( P

D 0 情境  P=D + 2 8 % 情境 8 ( P

: I ) 、 7 ( I ) . 5 7 、

D+ I + ) 3 5 . 7 1 % 、
情境 9 ( P+D+ I ) 2 8 . 5 7 % 、
情 境 1 0 ( P + D I +) 3 5 7. 1 % , 主要使用


“ ”“ ” ”

除 发生在 陌生人之 间 且事件 强加




的 问 候语包括 你好 您好 和 … …

好 。

度较低 的 情境 6 不 使 用 问 候语 以 外 ,
其 余 各情 境 中 使 用 较均衡 

“ ”

在 学 习 者所使用 的 策略方面 , 通过对 收集 到 的 拒绝 语段进行初步 统计发




“ ” “ ”

现 与 请求 言语行为 样 学 习 者 在实施 言语行为时会使用 直接策略 




, ,

“ ” “ ” “ ”

间接策略 来实现交 际 的 其中 间接策略 还 可进 步细 分 为 解释原 因


目 , 

” “ ” ” ”

各情境


“ “

补偿措施

道歉 、 感谢 、 和 祝愿 等 几种 类 型 。 数据 显 示 ,

“ ”

中 直接策略 的 使用 率分别 为 :
情境 6 ( P

D I ) 5 0 % 、
情境 7  ( P=D I + ) 0 

情境 8 ( P D+ I 
+  ) 0 、
情境 9( P+D+ I ) 0 、 情 境 1 0( P + D I + ) 3 5 7. 1 % 。 相对于 


” “ ” “ ”

求 言 语行 为 , 学 习 者在 拒绝 言语行为中 直接策略 的 使用 率相 对较低 



“ ” “ ”

这跟 拒绝 行为对面子 的 威胁程度有 关 。 对学 习 者使用 直 接策 略 的 情境进




“ ”

行分析后 发现 ,
当 拒绝 言 语行 为发生 在 陌生人之 间 时 ,
使用 率最高 ,
如情境


当 说话 者权 势 地位 较 高 且 与 听 话人 熟 悉 程度 较低 时 也会使 用 定 比例 的直


6 。 ,

接策略 , 如情境 1 0 

“ ”

如前 文 中 所提 到 的那 样 ,
拒绝 言 语 行 为通 常 并 不 是独立存在 的 , 它可能


是 对 听 话 人请 求 ( 情境 8&9& 1 0 ) 、 建议 (
情境 6 ) 或者邀请 ( 情境 7 ) 等 言 语行


“ ”

为的 回应 , 学 习 者在实施 拒绝 言语 行为 时 ,
有 时 并 不 直 接 使 用 表达 拒 绝 的 核


“ ” “ ”

心句 , 而 是通过使 用 如 解释原因 、 道歉 等 策 略 委婉地表达 自 己 的拒 绝之




“ ”

意 。 在对 收集到 的 学 习 者 拒绝 行 为语 段进行 统计后 发现 , 学 习 者在 各 情 境 中



的 间 接策 略使用 情况如 下 

 解释 原 因 感 谢 道 歉 补 偿 措施 祝 愿


6P 5 0 2 8 % 3 5 % 0

D 5 0 0 0 % 0% 0%


- -

I . . 0 . 5 7 . 7 1 . 0
| 

7P


I +
 j 9 2 . 8 6% 3 5 . 7 1 % 5 7 . 1 4%  1 4 .
2 9% 5 0 . 00%

8P

D+ I 9 2 . 8 6% 0 . 00% 64 . 29% 2 8 . 5 7 % 7 1 4 %



 .

9P + D + I +  1 00 . 0 0% 2 1 . 4 3% 4 2 . 8 6% 5 7 . 1 4% 7 . 1 4 %

1 0P + D I

 5 0 . 0 0% 7 . 1 4% 2 8 . 5 7%  1 4 . 2 9% 0%
“ ”

表格 1 1 学 习 者 拒绝 言语 行 为 间 接 策 略使用 情况

“ ”

从上表 中 可 以 发现 ,
解释原 因 在芥情境中 使用 率都 比较高 ,
尤其 是 当 言

语行为 双 方 熟 悉 程度较高 时 , 如情境 7 、 情境 8 和情境 9 ,


如 前文 中 所提到 的 

情境 7 中 的 熟 悉程度较低主 要指 的 是 说话 双方 的 亲 密程 度 较低 ,
并不 能把情境 

中 的 熟悉程度低与 情境 和情境 中 的 熟悉程度 归 为 类


6 1 0 

3 7


“ ” “ ”

除 解释原 因 以外 , 为 了 减少 拒绝 言语行为 带给 听话人 的 面子威胁 



“ ” “ ” “ ”

学 习 者还使用 了 道歉 策 略和 补 偿措施 。 道歉 策略 的 数据统计 显 示 



该 策 略 的 使 用 同 样 受 到 熟 悉 程度 的 影 响 使 用 率 较 高 的 几种 情境 均 属 于 熟 悉 程度

 ,

“ ”

较高 的 情境 。 学 习 者所使用 的 补偿措施 策略包括承诺和 建议两种类型 , 其中




“ ”

承 诺 类补偿措 施使 用 率最 高 的 情境为情境 6 , 主 要 承诺包 括 下 次来这 儿办 卡 ( ) 



建 议类补偿措施使用 率较高 的 情境为情境


下 次再说 ;
9( 老师发 邮件拒 绝指


“ ”

导 学生 的 实践项 目 ) , 学 习 者所提到 的建议 多 是 联系 其他老师 



统 计 数据 显 示 ,
在情境 6 、
情境 7 、 情境 9 和 情境 1 0 中 , 有 部分学 习 者还使


“ ”

策略 的情境进行 分析后 发现
“ ”

用了 感谢 策略 。 通 过对 使 用 感谢 , 当 话语双

方 为 陌 生 人 或 说话 人拒 绝 的 是 对 方 的 邀请 时 , 该 策 略 的 使用 率 相 对 较 高 。
除了以



上 的 策略 以 外 , 情境 7( 发 微信 拒 绝参加 不太 熟悉 的 大 学 同 学 的 婚礼 ) 中的 


加婚礼 属 于 种 比较特 殊 的 人 际 交 际 行 为 学 习 者在拒 绝参加 婚 礼这 请求时


一 一

, 

“ ”
还会使用 祝愿 策略使 交 际 更加得体 

4 . 2 . 4 与 母语者结果对 比 分析


上 文 中 笔 者 分 别 对 收集 到 的 母语 者 和 学 习 者 的 有 效 主 观 题语 段进 行 了 详 细
, 

的分析 ,
本节 中 , 我们主要从功 能 、 策 略 以及在功 能 策 略 中 所 使用 的 具 体语 言 形


“ ” “ ”
式进 行对 比 , 分 析 学 习 者在 实施 请求 和 拒绝 言 语 行 为 时 与 母 语者 的 异 同

之处 

“ ”
4 . 2 . 4 1.  请求 言语行 为对 比


“ ”

请求 言 语 行为核 心 句主 要包 括疑 问 句 和 陈 述句 , 将 学 习 者和 母语者 所使


用 的 两 种 不 同 类 型 核 心 句 的 使 用 率进 行对 比后 , 笔者发现 : 学 习 者和母语者在 核


心句 式 使 用 上 的 最大 差 别 体现在 情境 1 0 中 ( 发 邮 件 向 专家请教 问 题 ) , 5 0% 的母


“ ”

语者在此情境 中 使用 的 核 心句 式为 陈述句 , 而学 习 者 陈述句 的使用 率仅为




7 . 1 4% 

例  王 教授您好 我是 学校 专业 的 学 生 前正在写 篇 关于 


[ 6 ] ! )C X XX , 目 XX

论文 。 在 网 上查找 资 料 时 发现您是这个研究领域 的 专家 , 想 向 您 请教 几个 问 题 

如果 您有 时 间 的话烦请解答 下 非 常感谢  母语者


。 ! ( S25 


例 [ 7 ]  您好 , 王 浩然先 生 , 我叫 《 ) )( , 是

名 学生 , 我正 在 写

篇论文 , 有些


地 方不太 了 解 , 想 请教 您 几 个 问 题 可 以 吗 ?   学习者 ( S7 

“ ” “

在 此情境 中 ,
母语者会使用 如 针对 … …

问 题想请您 帮 我解惑 、 有 几个


” “ 

问 题 想请 向 您请教 这样 的 表达 学 习 者主要使用 , 我想 问 您 几个 问 题 可 以 吗 ,

38


这样 的表达 母语者 使 用 陈述句 进 行 表达 时 方面 受 到权势 地位和 熟悉程度 的


。 ,

影响 另 方面 在相 对正式的 邮件 中 母语者使用 些 书 面语 的 表达方 式


一 一

, , , 

“ 

另 外 在 具 体核 心句 式 的选择上 母语者最常 用 的 核 心句 式为 可 以 吗
… …

, ,

“ ” “ ” “ ” “ 

能不能 … …

?  … …

可 以吗  ?
你方便 … …

吗 ?  能麻烦你 … …

吗 ?

等形式 , 尤其 是 在 权势 地位较 低 或事 件 强加 度较 高 的 情境 中 , 母语者 除 了 会选择




“ ” “ ” “

使用 礼貌程度较高 的 句 式结构 以 外 , 还会使用 如 麻烦 、 拜托 、 不情之




” “

请 等加 强请求 的语 气 学 习 者使 用 的核 心句式相 较于母语者较为单 你 /


, ,

” “ ”

我可 以 … …

吗  ? 能 … …

吗 ?
等 句 式 的 使用 率较高 ,
这 些句 式在 表达 上 更加

直接 

在 礼貌标记语 的 使 用 上 ,
学 习 者 与 母 语者 在 各情境 中 的 使 用 率 分 别 为 

1 2 0%

1 0 0%


85 . 7 1¥


 ■■


 

61 . 5 4%  64 2 9 %.

6 0%

3 %
  — . …

Ht g1 5 %
^  —

^ 


- -
」雇 . 



6P

D 
+  i 7 P =
D+ I
+  8P =
D= I

9  P= D


1 0 P -

D -




a 学习者 ■ 母语 者

“ ”

图 表 7 学 习 者与 母语者 请求 言语行为 中 礼 貌标记语使用 对 比



数据 对 比 显 示 , 在事件强加度较高 的 情境 中 ( 情境 7 、 情境 8 、 情境 1 0 ) 

母 语 者 的 礼貌 标记语 的 使 用 率 明 显 高 于 学 习 者 ,
尤其是在情境 7( 下班前 向 同事


请求帮忙完成工作 ) 中 ,
学 习 者 的 礼 貌标 记语 使 用 率 为 7 1 4 %
. , 而母语者 的 使 用

率达到 3 8 4 6 %
. 

在称谓语 的 使用 上 , 学 习 者和 母 语者 的 差异 主 要表现在称谓语 的 规范 性 、



“ ” “ ” “

体性和 多 样性上 在学 习 者语段 中 出现了 些如 王同事 王 王学




。 , 、 、

” “ ”

者 、 好朋 友 等不 符合汉 语普 通话规范 的 称谓表达 ; 在称谓 的 得体性方面 



“ ”

在情境 学生 向 陌生 老师请教 中 有 些学 习 者使用 了 如 王浩然先生


1 0( ) , 

“ ”

先生 的称谓 , 在 此情境 中 并不得体 , 同样地 ,


在情境 8 ( 向 朋 友借钱 ) 中 

“ ”

出 现了如 王同事 这 样 的 错 误称 谓 , 也是不得体 的 ; 在 多 样性方面 , 主 要表现



在 说话 双方权 势 地位 相 当 的 情 境 中 ,
如情境 7 ( 向 同 事请求帮 忙 ) 母语者会使用


“ ” “ ” “ ”

如 老王 、 王哥 、
兄弟 等 比较符 合对话双 方 关 系 的 称谓 ,
在情境 9( 

39


“ ” “ ”
陌 生 人帮 忙 ) 的 情境 中 会使用 如 帅哥 、 小哥哥 等 非标 准 称谓 , 而学习 者

所 正 确 使用 的称谓语相 对 比较单 如 同样在情境 中 学 习 者 所正确使用 的称




, 7 ,

“ ” “ ” “ ”

谓语为 浩然 、 王 浩然 、 小王 , 这 样 的 称谓在 其 他权 势 地位 相 等 的 情

境 中 也 同 样适用 ,
并 没 有 体 现双 方 关系 的 熟 悉程度 

在 问 候 语 的 使 用 上 学 习 者和 母语 者 在 各情 境 中 的 使 用 率 为 情 境 D+ I
_ _

, : 6 ( P 

5 0%/ 4 4 . 23% 、 情境 7 ( P =
D+ I + ) 1 4 . 2 9 %/ 1 . 2 9% 、
情境 8 ( P= D + I + )3 5 . 7 1 %/ 0 、 


境 ( P =D 4 2 8 6%/ 7 6 9 2% 情境 0( P D + 7 8 5 7%/9 0 3 8% 从数据对 比



- - -

9
1 ) . . 、 1 I ) . . 。

可 以发现 , 学 习 者和 母 语者在 问 候语 的 使用 上有 较大 的 差 异 ,
首先 , 在双方权势


地 位 相 当 且 熟 悉 程度 较 高 的 情 境 中 母语者 般不 使 用 问 候语 如情境 向同


, , 7(

事请求帮忙 和 情境 8( 向 朋 友借钱 而 学 习 者会使用 定 比例 的 问 候语 




) ) , ;

次 , 发生在 陌生人之 间 的请求行 为母语者通常使 用 问 候语 , 使用 率达 76 . 9 2% , 



学 习 者在 同 样 的 情境下 使用 率为 42 . 8 6% ,
明 显 低于母语 者 

学 习 者 和 母语者 的 最大 差 异 首 先体 现 在

在 策略 的 使用 上 , 直 接策 略 的使


用上 。 在母语者 问 卷 中 , 只 有 在 情境 9 ( 请 陌生人帮 忙放行李 ) 中 直接策 略使用

率较高 ,
为 40 . 3 8% , 在 其他情境 中 的 使 用 率均 低 于 1 0% , 且 在 说话 者权 势 地 位较


低 的情境 6 和情境 1 0 中 不使用 直接策 略 。 在学 习 者 问 卷 中 ,
情境 9 中 直接策 略


使 用 率最高 这 点 与 母语者 的 结果 致 其使 用 率略高于母语者 为

, , , 5 7 1 4 % . 

但 是 在 说 话者 权 势 地位 较 低 的 情 境 6 和情境 1 0 中 ,
学 习 者 分别使用 了 2 1 . 4 3% 


% 的直接策 略 这 点 与 母语者差 异 最大 另外 当 熟人 交 际 中 事 件 强加度


3 5 7
. 1 , 。 ,

较高时 母语者 般 也 较少 使 用 直 接策 略 如情境 和情境 这跟事件强加度




, , 7 8 ,

带 来 的 面子 威 胁 有 关 ,
如 前 文 中 具体分析 的 情境 8 ( 向朋 友借钱 ) 属 于 事 件 强加


度极高 的 言语行为 , 在 学 习 者 问 卷 中 直 接策 略 的 使用 率 却 高 达 5 0% 

例 [ 8] 你好 , 你 可 以 借钱给我 吗 ? ( 情境 8 学 习 者 S 1 4 

例 [ 9 ] 您好 , 我可以 问 你 ( 您 ) 几个 问 题吗 ? ( 情境 1 0 学 习 者 S3 

“ ” “
直接策略 大差异在于

除 以外 学 习 者和 母语 者 的 另 试探 策略的使


“ ”

用 试探 般用 于 核 心句 之 前 母语者在 权 势 地位 相 当 的 情境 中 情境

。 , ( 7 

“ ”

情境 和情境 均使用 了 定 比例 的 试探 策略 其 中在情境  向 同事请




8 9 ) ,
7 (

“ ” “

求帮 忙 ) 中 , 该 策略 的 使用 率达到 44 . 2 3% ,
常用 的表达为 你现在 忙 吗 ?  


” ”

在其

在有时 间吗 ? , 但是学 习 者仅有 7 . 1 4% 在 该 情 境 中 使 用 了 试 探 策略 ,



他情 境 中 均 未 使 用 试探策 略 。
母语者在权势地位相 当 、 熟 悉 程度 较高 的 情境 中 使


“ ”

用 试探 策略可 以在 定 程度 上 使 听 话 者 在 接 受 己提 出 的请求 前有 心理准备


自 

4 0


“ ” “ 

从而达 到 降 低 威胁性 的 目 的 。 学 习 者 在 实施 请 求 言 语 行 为 时 较 少 使 用 试探

策略 ,
说 明 学 习 者对该策 略 的 掌握不够 , 不 能主动使用 该策略使交际 行为更加 

然得 体 

学 习 者 和 母语 者 除 了 在 以 上 两 个策 略方 面与 母语者有 较 大差 异 以 外 在 其 他

 ,

补 偿措 施

策 略 的 使用 上 也与 母语者有差 别 。 如在 策 略方面 , 学 习 者在使 用 情


的 整 体使 用 率 均 低 于 母 语 者

境上 与 母 语者 致 但是学习 者 补偿措施 二者


, ,

在情境 6 、
情境 7 和情境 8 中 的 使 用 率 分别 为 7 1 4 % /
. 1 7 . 65% 、 28 . 5 7 %/ 5 0% 

“ ”
5 7 1 4 %/ 8 2 3 5 %
. . 。 在母语者 问 卷 中 , 补 偿措施 主 要 用 于 熟 悉 程度 较 高 、 事件

强加 度较高 的 情境 中 , 且 事 件强加 度越 高 ,
使 用 率 越高 ,
在学 习 者 问 卷 中 也基本


符合这个整体规律 ,
但 是 从使用 率 上 可 以 发现 ,
学 习 者 的 整体使 用 率 与 母 语者 有


“ ”

较大差异 说 明 有相 当 部分学 习 者 尚 未能使用 补偿措施 策 略使 自 己的请求




更 容 易 让对 方接 受 

学 习 者 与 母语 者 除 了 在 策略 的 使 用 率上存在 差异 外 在策略 所使 用 的 语 言 形

 ,

“ ” “ ” “ 


式上也有 定 的差别 以 感谢 和 道歉 策 略为例 母 语者在 表达 感谢

。 ,

“ ” “ ”

策 略 时 的 语 言 形式非常丰 富 ,
常 与 语 气 词 搭配使 用 ,
如 谢谢 啊 、 麻烦 啦 

“ ” “ ” “ ”
谢啦 谢谢你哦 谢谢 哈 等 有 时 还 会 与 表示程度 的 副 词 起使用

、 、 , 

“ ” “ ” “ ” “ ”

如 太感谢啦 、 非 常 感谢 、 衷 心感谢 、 感激不 尽 等 , 在不 同 的情




境中 ,
根据双方 的 熟悉程度 、 不 同 的 沟 通 方 式 等 选择 不 同 的 感 谢表达 。 而学 习 者


“ ” “

在 表达 感谢 时 所 使 用 的 形 式相 对 比 较单

, 主要使用 的 感谢形 式 为 谢谢 、 


” “ ” “ ”

谢你 、 谢谢啊 。 在 道歉 策 略 的语 言 选择上 , 学 习 者所使用 的 主要语 言




“ ” “ ” “ ”

形式为 不好意 思 、 对不起 以及 真不好意 思 , 而 母语 者 使 用 率最 高 的




“ ” “ ” “ 

语言 形式为 抱歉 和 不好意 思 以 及 加 上 了 各种 副 词 的 变体形式 , 对不起


“ ”

的 使用 率相 对较低 , 在沟 通形式为 邮件 的情境 6 和 情境 1 0 中 母语者还使用




“ ” “ ”
了如 见谅 、
抱歉 冒 昧 打 扰您 了 等 比 较书 面语 的 形 式 , 这些在 学 习 者语段

中 均 未有 体现 

“ ”
4 . 2 4
. . 2  拒绝 言 语行 为对 比


“ ” “ ”

与 请求 言语行为不 样的是 学 习 者和 母语者在 实施 拒绝 言语行为




时 各情境 中 均有核 心句缺失 的情况 这说 明 学 习 者在实施该 言语行为时 在 




, ,

程度 上 掌 握 了 通 过 回 避 使 用 核 心 句 实 现委 婉拒 绝 目 的的 用 法 核 心句 的 具体使用

 。

情况如 下表所示 

4 


1 0 0 0 0%

 8 57 1 




8 U

e o oo^  ,

u:
7 3〇 8

ll 
6P

D -


 7P = D
腦 -


+ 8P

学 习者 》

母语者


D+ l

 9P + D +
li  I I



+ 1 0  P+ D -




“ ”

图表 8 学 习 者 与 母语者 拒绝 言语行为 中 核心句 使用 情况对 比



如 上 图 所示 , 母语者在 情境 6 ( 拒 绝理发师 办卡请求 ) 中 核 心句 的 使用 率最



高 ,
而 学 习 者在 情境 8( 拒 绝主任 周 末 参加 活动 ) 中 核 心句 的 使用 率最 高 。 二 

在核 心 句 使用 上差异 最大 的两个情境分别 为情境 6 和情境 1 0 。 前文 分析 中 提到 



当 言语行 为 双方 的 熟 悉 程度较高且事 件 强加度较 高 时 ,


母语者 的 核 心 句 使 用 率越

低 这 点 在学 习 者 问 卷 中 也有 体现 通过对二 者 所使用 的 核 心句进行进 步分




一 一

, 。

” “ ” “ ” “

我 不 参加 参加


析后 发现 , 学 习 者 在 表示 拒绝 时 会使用 不能去 、 、

” “ ” “

不了 等 相 对 比较直接 的 表达 , 而大部 分母语者在表达 拒绝 时常使用 




“ ”

般在 使 用 比较直 接 的 表达 如

去 /参 加 不 了
” “

法 不能 等 


… … … …

、 、 ,

“ “ ” “ ” “ ”

的 时候 往往 会在 前面加 上

不能 … …

恐怕 、 可能 、 怕是 等 表示不

确 定 的 副 词 来 减轻威胁程度 学 习 者 中 也 有 部分 使用 了 副 词 来修饰 己的核心




。 自

句 , 但是 整体使用 率 不高 

言 语 行 为 中 都较少 使用 礼貌


在 礼貌标记语方面 , 学 习 者和母语者在 拒绝
“ ” “

标记语 , 这跟 拒绝 行 为较少 发生在权 势 地位低对 高 的 情 境 中 有关 , 在 所有 




绝 言语行为语境 中 ,
只 有情境 3( 员 工对经理 ) 和情境 8( 实 习 生 对 学 校主 任 

属 于 说话 者权 势 地位 相 对 较低 的 情况 在 这两 种 情 形 下 学 习 者 和 母 语 者 均 使 用 了

 ,

和情境

礼 貌标 记 语 您 。 与 母语者 不 同 的 是 ,
有 7 1 4
. % 的学 习 者在情境 9 1 ? 

也 使 用 了 礼 貌标记语 ,
母语者在这两 个情境 中 均 未 使 用 礼貌标记语 。 这跟说话者

的权势地位有关系 ,
当 说话人权势地位高 于 听 话 人时 ,
即 使 事件强加度 高 , 母语

者 也 不 使 用 礼 貌标 记 语 如 在 情 境 。 9( 老师发 邮件拒绝指导学生 的 实践项 目 ) 中 



学习者 S 6 王 同 学您好 , 谢谢您 的请求 , 但是我 目 前 已经指导好多 学 生 的论文




及项 目 , 真没时 间 指导你 的 … …

, 而 受权势地位 的 影响 ,
母语者在该情境中 并


“ ”

不会使用 礼貌标记语 您 

“ ”

在 称谓 语方面 学 习 者与 母语者 的 差 别 主 要 表现在 各情境 中 的 标准称谓


, 

“ ” “ ”

非标准称谓 、 无称谓 使用 率 以 及具 体称谓 的 使用 上 。


首先 ,
学习 者与母

4 2


“ ” “ ”

语者在 拒绝 言语行为 的称谓语上最大 的 差 别在 于 非标准称谓 的使用 , 




“ ”

有 7 1 4
. % 的学 习 者在情境 1 0 中 使用 了 非标准称谓 小王 ,
其 他情 境 中 均 未 使


“ ”

用 ; 而 母语者 在 说 话者权 势 地位 较 高 的 拒绝 情境中 ,


非标准称谓 的 使 用 率 分


别 达 到 了 1 1 . 7 6 %( 情境 9 ) 和 1 2 %( 情境 1 0 ) , 主 要 使用 的 非标准称谓 为 




” “ ” “ ” “
王 。 其次 , 在 标准称谓 的使用 上 , 学 习 者 出 现 了 不规范称谓 学生 、 


” “ ”

伴 、 王 同事 等 以 及 不 得 体称 谓 ,
如 在情境 8( 实 习 生对 学校主 任 ) 中 使用



王先生
“ ” “

如 浩然 、 等称谓 

“ ” “ ”

在 问 候语 方面 ,
拒绝 言 语行为 中 的 整体使用 率低 于 请求 言 语行为 

这 点 在母语 者 和 学 习 者 的 语段 中 都有 体现 学 习 者跟母语 者 在 问 候语方 面 的 差




异 主 要 体现在 问 候语 的 使用 情境上 如 情 境 , 7 ( 拒绝参加 大学 同 学 的 婚礼 ) 。 28 . 5 7 



“ ” “ ”

的 学 习 者在该情境 中 使用 了 如 浩然好 、 你好 等 问 候语 , 而 母语者 在 此情



境 中 并 未 使用 任 何 问 候语 , 这跟熟人交 际情境 中 较少使用 问 候语 的特征有 关 。





“ ”

前文分析 中 所提到 的 ,
不熟 的 大学 同 学 指 的 是亲 密 程度较 低 , 其 熟 悉程度 并

不 比 有 权势 地位差别 的情境 8 和情境 9 低 。 另外 ,


从母 语者 问 候语 的 使用 上还可


“ ”

以 发现 ,
在使用 邮件 进行沟通 的情境 中 , 问 候语 的使用 率 相对较高 , 如情境


1 0 和情境 9 ,
而在学 习 者 问 卷 中 ,
沟通 方 式对 于 问 候语使用 率的影响并不 明 显 

1 2 0 0 . 0%

OO O O t

I 



. v

8 0 00% .
 

6 0 0 0% .

 |

_   I
4。 . c m  —
  -

I
 || | 1 1

6 P =
D -

卜7 P =
D -


+ 8  P

D + i

9P + D + I
+1 0P + D -




親 直接策略 胃 解释原 因 》 感谢 ■ 道歉 胃 补偿措施 ii


祝愿

“ ”

图表 9 学 习 者 拒绝 言语行 为 策略使用 情况

4 3


1 2 0 0 0%


1 0 0 0 0%
.

8 0 00 %


靈  1
6 0 00 %

 |
4 0 00 %

|  I

 |



I I r . lt 

6P



 7P = D -


+ 8  P

D + i

9 P + D + I
+ 1 0  P+ D -




■ 直 接策 略 ■ 解 释原 因 * 感谢 道歉 ■ 补 偿 措施 ■ 祝愿 ■ 回避


“ ”

图 表 1 0 母语者 拒绝 言语 行为 策 略使用 情况

“ ” “ ”

在 拒绝 言语行为 中 ,
学 习 者在 直接策略 的 方面与母语者 的 差 异小


“ ” “ ”

于 请求 言语行为 , 这跟 说话者在 拒绝 言 语 行 为 中 避开 使 用 直接表示 拒 绝




“ 

的核心句有关 。
在情境 1 0( 经理拒绝 员 工 的 加 薪请求 ) 中 , 学习者 直 接策 略

的 使用 率达 到 3 5 7 1
. % , 而 母语者在 此情境 中 的 使用 率仅 为 8  3 3 /^

°

结 合二者 的 核


心句 使用 率 数据 可 以 发现 ,
二者在 核 心句 使 用 上差别 并不大 这可 能有两种 原 因 , 

“ ”

是 学 习 者在 熟 悉程度较 低 的 情境 中 使 用 直接策略 的可 能性更 大 二是母语




” “
者 在 回 答该 情境 时 考虑 到 了 这种沟通方式

邮件 , 不 同 于 当 面沟通 ,
使用 


” “ ” “ 

件 实施言 语行 为 时 般较 少 使 用 直接 策 略 而更 倾 向 于使用 如 解释原 因


策 略来 陈述 自 己拒绝 的理 由 , 让对方 明 白 , 这 也 就 同 时 能解释学 习 者 和 母语 者在




“ ” “
策略上 的 差异存在 的 原 因 解释原 因

解释 原 因 了 。
在 策 略方面 ,
学习 者除

了 情境 1 0 中 使 用 率与母语者存 在 差 别 外 ,
在 解释 原 因 时 是 具 体表达还 是模糊 表

达 也存在 差 别 。
如在情境 7( 拒 绝参加大学 同 学 的 婚礼 ) 中 

例 [ 1 0 ] 真 的不好意 思 同 学 , 我这 个周 末 已经有 别 的事情要做 。 ( 学 习 者 S9 



例 [ 1 1 ] 不 好意 思 最近疫情 , 根据政策和公 司 规定 我 实 在是去不 了 , 祝你新婚愉



快 , 生活幸福 。 ( 母语者 S 1 3 

母语者 在解 释 原 因 时 事 件 强加 度 越 高 对 原 因 的 解 释 越 详 细 如 例 , , 。 [ 1 1 ] 中 

“ ”

母语者 向对 方详细解释 了 自 己不能参加婚礼 的 原 因 , 如 因 为政策和 公 司 规定 



如 果 是 使用 模糊 表达时


往往会加 上表示可 能 的 副 词 ,
如 很 不 巧 我周 末有 事 儿


要忙 可能去不 了 了 通过对 同 情境 中 学 习 者 的 原 因 表 述进 行 分析 后 笔者


, 。 ,

“ ” ”

发现 学 习 者 在 该 情 境 中 几 乎 都 是 使用 的 模 糊 表达

, , 如 有事 、
没时间 等 

4 4


而 没有进 步 向 对方解释具 体 的 原 因 母语者详细解释 原 因 的 的在于使对方理


。 目

“ ”

解 自 己的苦衷 减少 拒绝 这 行为带来 的 面子 威胁

, 

学 习 者 的整体使 用 率 高于母语者 的 使用 率

在 感谢 策略 的使用 上 , , 母语


“ ” “ ”

者在 拒绝 言 语行 为 中 使用 感谢 策略时 般 是用 于 拒 绝对 方 的邀请或者


帮助 、 建议 , 如在情境 6 和情境 7( 邀请 ) 中 分 别 使 用 了2 0 . 7 5% 和 1 3 . 4 6% 的 




” “ ”

谢 策略 。 与母语者不 同 的 是 , 2 1 . 4 3% 的 学 习 者 在权 势地位 高对低 的 情境 



( 老 师拒 绝指 导 学生 的 实 践项 目 ) 中 也 使 用 了 感谢 策 略 

例 [ 1 2 ] 谢谢你 想 到 我 , 但是对不起我 没有 时 间 帮 你 。 我可 以 问 下我的 同 事 看他



现在 能不能帮你 。 ( 学 习 者 S 1 

例 [ 1 3] 王 同 学您好 , 谢谢 您 的 请 求 , 但是我 目 前 已 经指导好多 学 生 的论文 及项



真没 时 间 指导你 的 我建议你直 接跟刘 老 师 联系 他 定可 以 帮你 祝好


目 , 。 , 。 

( 学 习 者 S6 

例 [ 1 2 ] 可 能 是母 语 表达 的 直 译 , 而例 [ 1 3 ] 属于 不得体 的 表达 , 母语者在 此情


“ ”

境中 般不会 向 请 求帮 助 的 人表 达 感 谢



策略 的 整 体 使 用 率低 于 母语者
“ ”
数据 显示 , 学习者的 补 偿措施 , 对于 母 语


“ ”
者来说 拒绝 是 种 比较强势 的 言 语行为 对 听话 人 的 面子威胁较大 所以


, , ,

“ ”

在 向 对方 表达 拒绝 后 , 经 常 会表 达 出 自 己 的 承诺 或建议 , 以减弱 此言 语 行 为


“ ”

给对 方 带 来 的 威胁 。 二 者在 表达 具 体 的 补偿策略 差异 最 明 显 的 是 情境 7( 

绝参加大学 同 学 的 婚 礼 ) 

例 不好意思 我这周 有 急事 不能参加 下次 起吃饭吧 学 习 者


[ 1 4 ] , 。 了 。 ! ( S8 

例 [ 1 5 ] 真抱歉 , 我 周 末 要 去外地 出 差 , 实在赶不过来 。 这个红 包你 们 收下 , 



前祝你们新婚快乐 ! ( 母语者 S 1 9 

“ ” ”

起吃饭 或者 忙 完 尽 量过来

学 习 者所使 用 的 补偿策略为 下次 而母


“ ”

语者 在此情境 中 所 使用 的 补 偿策略更 多 是 发红包 礼金 这 点 属 于 文化




( ) ,

差异 ,
学 习 者如果不 了 解现 当 代 中 国 的 人情往来方 式 的 话 , 其实是很难想到这个


补偿策略 的 

4 . 3 原 因 分析


4 . 3 . 1 语 言 水平

45


虽 然 问 卷 的 说 明 和 题 干 部 分 附有 英语翻 译 但 是 参与 问 卷调 查 的被试并 非都

 ,

是英语为母语 的 学 习 者 , 且 笔 者 无 从 得知 被 试 的 英 语水平 和 理 解 能 力 , 无法 确认

题 目 要求 和 题干 的 情境信 息 是 否传达 准 确 

在客观题 的 选项 部 分 并 没有对应 的 翻译 虽 然在 问 卷说 明 中 提示学 习 者可 以



 ,

“ ”

使用 词 典等工 具 书进 行 查 询 , 但是 从 问 卷 回 收工具 问 卷星 后 台 数据信 息 可 以



发现 , 学 习 者 的 答题 时 间 最 短 为 3 64 秒 ( 约 6 分钟 ) ,
平均答题时 间 为 2278 


( 约 37 分钟 ) , 而母语者完 成完整版 问 卷 的 平均答题时 间 为 1 424 秒 ( 约 24 


钟 ) , 可 以 大 致推 断 学 习 者 使 用 工 具 书 进 行 查询 翻 译 的 比 例 不 高 。 在不完全 了 解


选 项 意 思 的 情 况 下进 行 选 择 难免 出 现 些理解上 的 偏差

, 

在表达上 , 从 收 集 到 的 主 观 题 语 段 情 况 来看 , 虽 然参 与 完 整 版 问 卷答 题 的 学


习者 都 己经达 到 或更高 的 汉语水平 但 是在 主 观题表达上 仍有 


85 . 7 1 % HSK5 ,

比例 的 学 习 者全程使 用 中 低 级别 的 简 单句 , 甚 至 出 现较 多 的 语 法 语义 不 通 之 处 

但 由 于本研 究 主 要 是针对 语 用 的 理解 与 表达 , 因 此在 不影 响 语义理解 的 前提 下 



本 研 宄 并未 将 语法 的 准确 性 与 否 作 为 语用 完 成 情 况 的 判 断 依 据 在 收 回 的 问 卷 中

 。

还有 份使 用 学 习 者 的 母语 西 班 牙 语作 答 的 主 观题答卷 在 本研 究 中 将其作 为无


效主观题答卷 , 归 为简 略版 问 卷 ) , 从 该 学 习 者 的 回 答 中 我们 可 以 发现 , 在不 同

的 语言 文化 中 说话者 在 面对 同 样 的 情境 时 的 语 言 表达 是具有 定共性 的 




, , ,

“ ”
在 请求 情境 6( 学 生 向 老 师 请 求 缓交 课程论 文 ) 中 , 该 学 生在此情境 中 的 回

答 为M ae s t ro  n o h e
p o
d d o  t e r m n a r  a  t e m p o  s u  t r a b aj o  P e r d o n e m e  M a f a n a  a
i i i . 
 . i

m e d o di a i l o re c i b i rd . S a u d o s y p e rd o n e
l e l r e tr a s o . ( 老师 , 抱歉 我没 能按 时完 成 您 的

课程论文 , 明 天 中 午我将 会交给您 , 祝好 , 以 及 再 次 为 晚交 作 业 向 您 道歉 。 ) 




“ ” “ ”

她的 回答中 ,
使 用 了 礼 貌标 记 语 su t m b aj o 相 当于 中文 中 的 您的 , 在策略


方面 , 不 仅 使 用 了 承诺 类 的 补偿措 施 策 略 , 还反 复表达 了 自 己 的 抱歉 。 从前 文 的

分 析 中 我们 可 以 发现学 习 者 的 直接 策 略使用 比 例 明 显 高于 母语者 也可 能 是 由 于



 ,

学 习 者 在 表达 的 时 候 受 到 语 言 水 平 的 限 制 无 法 准 确 地 使 用 较 为 得 体 的 语 言 将 这

 ,

些语 言 文化 中 的 共 性策 略转化 为 目 标语表达 

4 . 3 . 2 文化背景 

从学 习 者 的 国 籍构 成可 以 发现 ,
有 效 主 观题 数据 主 要来源于乌 干达 、 西 班牙

和韩 国 , 由 于 关于 乌 干达 的 文 化特征 分 析 可参考 的 文 献 资 料较少 , 本研 究主要 分



析 以 韩 国 为代表 的 儒 家 文 化 圈 汉 语 学 习 者 和 以 西 班 牙 为 代表 的 欧 洲 文 化 背 景 汉


“ “ ”

语 者在 实施

请求 言语行为和 拒绝 言 语行 为 时 所体现 出 来 的差 异 , 以及这



两种 文化与 的语文化之 间 的异 同 并进 步 分析不 同 文化背 景对学 习 者语用 功




目 ,

能 、 策略等方面 的 影 响 

4 6


“ ” “

韩 国 与 中 国 同 属 于儒家 文化 圈 , 也 属 于 高 语境文化 ,
在表达 请求 或 


” ”

拒绝 时会使用 解释 原 因 道歉等策略使

绝 时 比 较注重礼貌 ,
尤其 是 在 表 达 、 

该 言 语行 为 尽可 能地委婉 , 较少 直接表达拒 绝 。 而 西 班牙 属 于低语境文化 , 相较


” “ ” “
时 会更直接 如在

于韩 国学 习 者 , 西 班 牙 学 习 者 在表达 请求 或 拒绝 ,




求 情境 9( 请 陌生人帮 忙放行李 ) 中 , 西 班牙 学 习 者 多 使用 直接策略 , 而韩 国

让 即 使是 发生在 陌 生 人之 间 的
“ ”

学 习 者会 向 听话人解释如 箱子太重 了 等原因 , 



“ ”

请求 行为 也变得更礼貌 

4 . 3 3.
语用 规则 迁移与泛化


语用 规 则 包括 学 习 者 的 母语语 用 知 识 以 及 目 的 语语用 规则 在实 施 言语行为

 ,

时 学 习 者 的 语 用 理 解 和 表达 会 在 定 程度上受到 这两种 语 用 知 识 的影 响

, 

不 同 语 言 之 间 的 语 用 规 则 有 很 多 共 同 之 处 如 说话人在 面对 权 势 地位 不 同 的

 ,

“ ” “ ”

人时 ,
受 熟 悉 程度 、 事件强加 度影 响 , 各语 言 中 在 实施 请求 和 拒绝 言语

行 为 会使 用 不 同 的 语 言 表 达 和 策 略 等 这 些 共 性 的 语 用 规 则 在 学 习 者 使 用 , 目 的语


“ ”
进行交 际 时 能 产 生 正迁移 的作用 , 帮 助学生更快地掌握 目 的 语语用 规 则 , 


“ ”

在 拒 绝 陌 生 人 的 请 求 或建 议 时 , 大部 分语 言 中 都会使用 谢谢 来表示 礼貌 

当 目 的语语用 规则 与 母语语 用 规则 不 同 时 学 习 者 既有 的 母语语用 规则 就有



 ,

可 能在使用 目 的 语 进 行 交 际 的 过程 中 产 生 负 迁 移 这 些 负 迁 移 可 能 是 语 用 策 略 上

 ,

“ ”
的 , 也可 能是 语 言 表达上 的 。
如在表达 拒绝 时 ,
西 班牙 学 习 者在 情境 9( 


我很 高 兴 你能 想 到 找我帮 你 这样 的表

师拒 绝指导 学生 的 实践项 目 ) 中 使用 如 

达 ,
在 西 班牙语 中 对应表述为 Me al e
gr a q ue p
en s e en m i
p a r a ayu d ar
i ie ,
在西班牙


语 中 这 样 的 表达 是 非 常 礼 貌得 体 的 , 但是在 汉语 的语境下 , 当 说话 人权 势 地位较


高时 般较少 使用 这种 表达

, 

除 了 母语语用 规则 负 迁移会影 响 学 习 者 的 语用 表达 以 外 学 习 者还会受到 , 



的 语语 用 规则 泛化 的 影 响 这 点在 标准 称 谓 语 的 使 用 上 就有 所体现 在 汉语 中


, ,

“ ” “ ”

我们可 以 使用 姓+身 份 /职位 来称 呼 别 人 ,


如 王老师 、 王 教授 、 王 同学 等 

“ ”

但是 学 习 者在称 呼 同 事关系 的 人 时 会 出 现如 王 同 事 这样 不规范 的 称谓 形式 , 



属于 目 的 语 规 则 的 负 迁移 

4 . 3 4.
其他


“ ”

除 了 以上原因 以外 , 言 语 行 为 的 实 施还 受 到 是否在 目 的语环境 的影响 



参 与 本研 宄 的 被 试 既包括 在 华 留 学 生 也 包括 孔 子 学 院 的 学 生 以 及 其 他海 外 学 生 , 

分析结果显示 在 ,
目 的 语环境 中 学 习 的 被试 的 汉 语语 用 水平 高 于 非 目 的 语环境 的

被试 , 原 因 在 于学 习 者在 目 的 语环境 中 学 习 汉语 ,
不 仅 能 更 多 地接 触 到 自 然语 言

4 7


交 际环境 , 也有更 多 使 用 目 的语交 际 的 机会 , 因 此在 语 用 表达上 会 更接近 于 母 语

者 

另外 , 在 本研 宄 中 笔者还 设 定 了 不 同 的 沟 通 方 式 ,
如 当 面沟 通 、 微信 、 电话


和 邮件等 , 在对母语者语料进行 分析 的 过程 中 发现 , 母语者所使用 的语 言 形式和

交 际策 略在 定 程度 上 会受到沟 通 方式 的 影 响 但 是 部分学 习 者在 作 答 时 可 能并


未考虑 到 不 同 沟通 方 式 对 形 式和 策 略 的 影 响 , 因而出现

些语用 失误 

4 .  4 小结


本 章 分 别 从功 能 策 略及 其 中 包 含 的 语 言 形 式对 母语者 和 学 习 者 的 问 卷 结 果



“ ” “
总 结 了 母语者 在实施

进 行 了 统计 分 析 ,
请求 和 拒绝 言语行为 时 的 共性规


律 ,
并将 学 习 者和 母 语 者 的 答题情况 进 行 了 对 比 分析 。
研宄结果显 示 , 中 高级 学


习 者具有 定 的 语 用 意识和 语 用 能 力 在 实施 言 语 行为 的 过程 中 可 能受到 语 言 水


平 文化背 景 语用 规 则迁移与 泛化 沟 通方式 的影 响 与 母语者存在 些 比较




、 、 、 ,

明 显 的 语 用 表达差 异 

48


第 五 章 汉语 学 习 者 言 语 行 为 习 得 分 析

5 . 1 功能



通 过对 比 分析 学 习 者 和 母语 者 主 观题 语 段 我们 可 以 发现 学 习 者在 实施 请

 , ,

” “ ”
求 和 拒绝 言语行为 时 , 所使用 的 核 心句 式 与 母语者 的 差异较小 。 笔者通过

观 察 母 语 者 的 主 观题 语 段 后 发 现 母 语 者 在 交 际 中 所 使 用 的 核 心 句 式 都 是 结 构 比

 ,

“ 

较 简 单 的 句 式 因 此 对 于 学 习 者而 言 表达 , , , 目 标 言语行 为 的 核 心句 式在 功 能
层 面属 于 相对容 易 习 得 的 内 容 

“ ” “
在 问 候语方面 汉语 的 问 候语 包括标准 问 候语 你好 , ,
带有 礼貌标记 的 


“ ”

以 及在 权势地位低对 高时 所使用 的 也包括在 





好 ,
XX 好 , 日 常的 口 语中 ,

“ ” “ ”

到 其他语 言 以及 网 络语 言 的 影 响 ,
汉 语 中 还 会使 用 如 哈喽 、 嗨 等 口 语化


的 问 候语 同时 母语者所使用 的 问 候语有 时 可 能也会在 定程度 上 受到 方 言 和


。 ,

地域 文 化 的 影 响 , 属 于 比 较复杂 的 体系 ,
在本研 宄 中 并 未涉及 。 从 目 前学 习 者 的


“ ” “ ” “ ”
问 候语使用 情 况来看 , 学 习 者主 要 使 用 您好 、 你好 、 XX 好 等标准 的


“ ”

问 候语 只有 名 韩 国 高水平 留 学生在 请求 情境 高 铁 上 请 陌 生 人帮 忙 放


, 9(

“ ”
行李 ) 中 使 用 了 口 语 化 的 问 候语 嘿 。 在 问 候语 的 习 得上 ,
学 习 者 除 了 需要 了

解 些非标准 的 口 语化 问 候和 流 行 的 问 候方 式 以 外 还 需 要 进 步 了 解 问 候语 的


一 一

使 用 条件 即上 章 通过分析母语者 问 候语使 用 情境 总 结 出 的 规律 当 说话者 的




, :

权势地位相对较低或交 际双 方为 陌 生人时 , 问 候语 的 使用 率更高 ,


而在熟人交 际

中 权势地位相 当 时 般不 会使 用 问 候语

, 

在称谓语方面 , 学 习 者 汉 语 标 准称 谓 语 的 整体 习 得 情况较好 ,
但 是学 习 者在


“ ”

使用 标准称谓 时 仍 然存 在 明 显 的 规 则 泛 化 现 象 出现了 些如 王同事 等这




, ,

“ ” ”
学生

样 的 称谓 , 以 及在汉语 中 并 不作 为称谓 语 使用 的 名 词 ,
如 、 同伴 

“ ” “
好朋 友 等 ; 还 有极少 数 的 学 习 者 受母语规 则 的 影 响 ,
使 用 了 只 称 呼对方 


氏 的称谓方式 , 以上都是学 习 者在使用 标准称谓 时 容 易 出 现 的语用 偏误 



从前文 分析 中 , 我们 可 以发现 , 学 习 者较难 习 得 的 是非标准称谓 。 在汉语 口




“ ” “ ” “
语交 际过程 中 , 母语者 使 用 了 大量 的 非标准称谓 ,
如 王哥 、
老王 、 


” ”

前 学 习 者 所 使 用 的 情况来看

弟 、 小哥哥 等称谓 ,
而从 目 , 学 习 者也有使用


“ ” “ ”

非标 准 称 谓 的 意 识 , 如 部分学 习 者使用 了 小王 、 帅哥 等 非标准称谓 , 



是相 对于 母语 者 学 习 者 的 非标准称 谓 的 使 用 场景较 少 且 用 词 比较单 母语




, , 。

者根据 关 系 亲 疏 、 场景等 因 素 ,
使用 了 大量 的 非标准称谓 , 这 在 汉 语 教材 中 或 较


少涉及 , 或缺 乏 系 统 总 结 , 学 习 者 需 要 接 触 更 多 真 实 语 境等 才 能 了 解 具 体 的 使 用

情境 , 属 于 称 谓 语 中 最难 习 得 的 部分 

49


在 礼貌标记语方面 , 通过 前 文 的 分析我们 可 以 发现 , 学 习 者 能较好地使 用 如


“ ” “ ” “

但是仍有部分学 习 者在面对权势 地位


您 、 请 、 请问 等 礼貌标记语 ,

较 高 的 老 师 或领 导 时 会 出 现礼貌标记语遗漏 的 偏 误 现 象 除 此之 外 笔 者 发 现
, 。 , 

“ ”
学习者 前 所 掌 握 的 礼貌标记 语 比较单 如在 请求 言 语行为 中 母语者使


目 , ,

“ ” “ ”

这 些 标记 语 有 其 特
” “

用了如 拜托 、 麻烦 、 冒昧 等 形 式丰 富 的 标记语 ,


定 的 使用 对 象和 语体色彩 , 在 学 习 者 的 问 卷 语段 中 并 未 提 到 。 这 些 受语体和 使 用

场 景影 响 的 礼 貌标记语 是 礼貌标记 语 中 最复 杂 的 学 习 内 容 学 习 者能 自 如地使用



 ,

丰 富 的 礼貌标记语 也 是语 用 意 识 提升 的 重要表现 


较易 习 得
  ̄

较难 习 得



核 心 功 能句 基 本 的 核 心 功 能 句 句 式 特 殊语 体 或 使 用 情 境 中 的 核 心 功

能句 ,
如 较正 式 的 邮件沟 通 时 的

表达



问 候语 标 准 问 候 语 , 如 你好 、 1 .
非标准 的 口 语化 问 候和 流行 的


您好 、 XX 好 等 问 候 方 式 : 包括 受其他语 言 影 响


“ ” “ ”

的 问 候语 嗨 、 哈喽 等 以及


“ ”

受方 言 影 响 的 如 吃了吗 ?  等 

2 .
不 同 问 候语适 合 的 语 用 情 境 

如在熟人交 际 中 般不会使 用 标


“ ”

准 问 候语 你好 

称谓 语 标 准 称 谓 的 表 达  1 .
灵活 多 样 的 非标准 称谓

2 .
避 免 出 现标准称谓泛化现象 

“ ” “

如 同 学 可 以作为面称 但是 同

 ,

事 却不可 以 

礼 貌 标 记 语 有 使 用 礼 貌 标 记 语 的 意 1 .
礼貌标记语 的 使 用 情 境 : 如权


“ ” “ ”
识 如使用 您 和 请 势 地位 相 当 的 熟 人 之 间 般较少


使用 

2 .
有特 定 使 用 情 境和特 殊语体 的


“ ” “ 

礼貌标记语 ,
如 冒昧 、 拜托

等 

“ ”

表格 1 2 学 习 者 言语行 为 功能 层面 习 得情况小结

5 . 2 交 际策 略

50


从学 习 者 的 答题 情 况我们 可 以 发现 , 学 习 者 有 使 用 交 际策 略 的 意 识 , 但是到

具体 的 情境 中 使用 时 仍然存在 些问题 对 于 学 习 者来说 交 际 策 略 的 习 得难 点




。 ,

主 要 包括 两 个方面 是 是 否 需要 使用 间 接策 略 使 用 什 么 间 接策 略 二是在使


, , ;

用 交 际策 略时所使用 的语 言 形式 

首先 , 在是否 需要使用 策略 的 问 题上 , 学 习 者相对于母语者 , 尤其 是在 实施




“ ”

请求 言语行为时 , 直接 策 略 的 使 用 率 明 显 高 于 母 语者 。 这说 明 有部分学 习 者

在母语者 常使 用 间 接策 略 的 情 境 中 ,
使 用 过 于 直接 的表达 。 这部分学 习 者可 能是

由 于 语 言 水平 不 足 , 也有可 能是欠缺策略使用 意 识 

“ ”

其 次 根据 前 文 中 学 习 者 与 母 语 者 的 对 比 可 以 发现 学 习 者 在 解释 原 因
, ,


“ ” “ ” “ ” “
感谢 和 道歉 策略 的 使用 情境上与 母语者相 差不大 , 但是 在 试探 、 


” “ ” “ ”

偿策 略 策略 的 使 用 上并不理想 。 因 此可 以 发现 , 试探 和 补偿策略 相对


“ ” “
于其 他策 略 而 言 是 学 习 者较难 习 得 的 间 接策 略 尤 其 是 请求 言 语 中 常 用 的 试

 ,

探 策略 , 在 学 习 者语段 中 使 用 率 过 低 。 母语者在 发 出 请 求之前通 常会用 试探性




“ ” “ ”

的提 问 如 你现在 忙 吗  或 你有 时 间 吗  来让 听 话 者有 定 的 心 理准备


? ? 

般 用 于 熟 悉 程度较高 的 语 境 尤其 用 于 需 要 听 话者 付 出 时 间 或其他代价 的 请 求


言语行为 中 

“ ” “ ”

在语言形式上 , 学 习 者 虽 然 能 比 较 熟 练地使 用 感谢 、 道歉 等策略 



但 是主要使 用 的 语 言 形 式 比较单 灵活性不够 对 感 谢语 和 道 歉语 的 不 同 形 式




, ,

“ ” “
掌握 不足 。 学 习 者 需要在 课堂学 习 或 日 常 交 际 中 了 解形 式多样 的 感谢 和 


歉 需要 掌 握 些 语气 词 和 副 词 来加 强语 气 或 者使交 际更 然 如母语者经常



自 ,

“ ”“ ” “ ” “ ”

在使用 谢谢 啦 !
谢谢 哈 谢啦 这三种 都是 谢谢 的 变体 , 是学 习 者


需要进 步习得的



“ ” “ ” “ ”

最后 , 解释 原 因 策略作为 请求 和 拒绝 言语行为 中 使用 率最高 的



间接策略 , 学 习 者 除 了 需要加 强对 原 因 的语 言 表达 以 外 , 还 需要 了 解在 什么 情境


“ ”

中 需要 详细说明 原 因 , 在 什 么 情境 中 可 以 使 用 模糊表达 。 如在 拒绝 情境 7( 




“ ”

绝参加 大 学 同 学 婚礼 ) 的 情境 中 , 学习 者在 解释 原 因 时 普遍使用 模 糊 表 达 

但 是 母 语者在 此情 境 中 通 常 会将 原 因 说 清 楚 以 获 得对方 的 理 解 这 点也是学习




者 比 较难 习 得 的 语 用 知 识 

5 . 3 小结


本章 通过对 比 学 习 者和母语者 在 实施 标 言 语行为 时 的 差异 点 进 步分析


目 ,

了 学 习 者在 功能 、 策 略及 其 中 包含 的 语 言 形 式上 的 习 得 特 点 。 从本 章 分析 中 我们

可 以 发现 学 习 者 在 语 用 习 得 上 的 难 点 包括 灵 活 度 较 高 的 非标准 问 候 语 和 称谓 语
, 

5 


受语 体影 响 的 礼 貌标记语 部 分语 用 策 略 的 使 用 以 及 如 何通 过使 用 合适 的 语 言 形
、 

式使 言 语行 为 更 加 自 然得体等 

52


第 六 章 启 示与 建 议

6 . 1 教材与 教学 资源


在 教材 的 设计上 ,
首先 , 应 提高教材 中 语 用 情境 的 真实性 , 尽 可 能地还 原 现

当 代 中 国 人 的 生 活情境和 真 实对话 ; 其次 , 在 高 水 平 汉语 水 平 课 本 中 应 增 加 生 词

注释 中 的 语 用 注 释 ,
如 词语 的 感情 色彩和 语 用 色彩等 ,
并 通 过 教 材 或补 充 材 料 中

对应 的课 文 或对话创造情境 , 让学 习 者 能在语境 中 学 习 ; 另外 , 目 前 国 内 外汉语



教 学 中 所 使 用 的 教材 有 的 使 用 了 固 定 的 人 物 角 色 ,
如 《 长 城汉语 》 ,
在 这种 出 场

人 物 角 色 固 定 的 教材 中 , 更 应 该 凸 显 不 同 对 话情境 下 受权势地位 、 熟悉程度 、 



件 强加 度 等 因 素影 响 的 差 别 

以 《 长城汉语 ?
生 存交 际 5》 为例 , 在人物关系 介绍 中 , 我们 可 以 发现 在这


“ ” “ ”

套教材 中 的 人物 关 系 包 括 了 姐妹 关 系 ( 张芳 芳 张 圆 圆 -

) 、 同学关系 ( 


“ ” “ ”

雅 麦 克 玛丽 师生关系 李 东 生 菲 雅 &麦 克 & 玛 丽 同事关系 


- - -

) 、 ( ) 、 (

“ ” “ ”

森 陈晓红

) 、 上下级关系 ( 金太成 王杨 -

) 、 夫妻关系 ( 刘 少华 赵玉


兰 ) 等 , 教材 设 计 者 设 计 了 不 同 年 龄 、 不 同 国籍的角 色 ,
每个角 色都有 其 设 定 的


“ ” “ ” “ ”

身份 与 性格 ,
教材 中 的 对话 也 是 围 绕着 家庭 、
学校 、 公司 等情境展

开 , 比较真 实 。 笔者 观察 《 长城汉语 ?
生存交 际 5 》 中 的 对 话后 发 现 , 虽 然 教材


设 计 者 在 对 话 中 注 意 体 现 出 不 同 关 系 的 人 物 对 话 但 是 大 部分 的 对 话 都 是 双 人 对

 ,

话 ,
如 果 能 在 高 等 级 对 话 中 展 现 出 不 同 的 人 物关系 ,
并 通 过横 向 对 比 不 同 关 系 人

物之间 的 言语行为 , 来 展 示 人物 关 系 以及事 件 强加 度对 于 表达 的 影 响 , 或许可 以



让 学 习 者 更 直 观 地感 受语 用 差 异 

“ 


另外 笔 者 观察 到 长城汉语 生存交 际 的每 课 都 设 计 了 交 际 要 点


, 《 5》

的注释 对 对话 中 出 现 的 些 表达进 行 语 用 上 的 解 释 对于 中 高级 学 习 者来说


, , 

他们 可 以在学 习 课文 时 结合教材上 的 注释 , 了 解该表达 的 语 用 含 义 。 如在第 五单




“ 

元 欢迎你们 去 我 们 家 做客 第 课中 教材把 不好 意 思 给 你们 添麻烦 了


《 》 , ,

“ ” “ ”

归纳为 打扰别 人 时 的 客气表达 , 突出 客气 ; 对于 学 习 者来说 , 是 否 能够




“ ”

通过注释 里 的 客气 明 白 这 类表达 的 使用 情境 即 般 在 熟 悉 程 度 较低 或 者 说


话人权 势 地位 较低 的 情境 中 出 现 熟人对话 中 如 使用 该表达 会 显 得过于 客气而 不




得体 还 需要进 行进 步的解释说明 如 果在注释 中 进 步 标 明 该 表达在 哪 些 人




一 一

, 。

物关 系 中 可 以 使 用 或者 在 哪 些 人物 关 系 中 不可 以 使用 会 更 容 易 让 学 习 者掌握 该

 ,

表达 的 语用 含 义 

由 于 纸质 教材审 核 出 版和发行耗时较长 教材 里面 的 内 容 难 免 出 现 些跟


、 ,

当下 现实情况脱节 的 内 容 , 如在 《 新实用 汉语 》 、 《 博雅汉语 》 等 己 经被汉语教



53


学 界 广 泛 认 可 的 教材 中 , 由 于 出 版年 份 较 早 ,
使用 年 限长 , 里面 的 语 用 教学 内 容

很 难 做 到 与 时 俱 进 甚 至 会包 含 些容 易 导 致刻 板 印 象 的 内 容 如 在 面对 夸 奖 时

, , 

“ ”

现 当 代 中 国 人尤其 是 年轻人 也开始逐渐使用 谢谢 来回应 , 而不 是 教材 中 常 说




“ ”

的 哪里哪里 。
如 果学 习 者在 与 中 国 年轻人进 行 交 际 的 过程 中 ,
使用 了 过于 谦


“ ”
虚的 哪里哪 里 , 这 就属 于不太得体 的 回应 了 。 因此 , 汉 语教师在 处理教学材


料时 应 该 以 教材为依托 , 以 点 带面进 行扩充 , 

在 选 择 补 充 材 料 的 时 候 应 选 择 符合

现 当代生 活情境 的 内容 , 对 教材 内 容 进 行 再 加 工 当 面 对 比 较 陈 旧 的 语 用 内 容 时
。 

教 师可 以 根据 学生 的 接 受 水平来进行 处 理或扩 充 , 绝不 能照本宣科 



除 了 教材 以 外 , 在 日 常教学 中 , 汉语 教 师还 应 该 尽可 能 让 学 生 接 触 到 真 实 的

目 的语文化 。 语 用 的 教学不 应 该脱 离 于 文 化 独立 教学 , 汉 语 教 师 在 补 充 教学材 料




时 , 可 以 结 合语 用 教学 内 容补 充 对应 的 背 景 文化 , 让 学 习 者 能 够 更 深 入地 了 解语

用 以 及 语用 背 后 的 文化知 识 

语 用 相 对 于 其 他 己 成 体 系 的 教 学 内 容而 言 更 加 灵 活 与 时 代 结 合 更 为 紧 密 , , 

在 互联 网 时代 ,
学 习 者 能 主动 或被动 地 能接 收 到 海量 的 网 络 资源 ,
如在 全球范 围

内 流行 的 网 络小 视频软件 就 能 充 分发挥 短 时 、 高效 、 碎 片化学 习 的 功 用 。 教师在




日 常 的 教学 中 可 以 向 学生适度 补 充 网 络 教学 资 源 , 将其应用 于 汉语 教学课堂 中 

并 通过这 些真实发生 的 情 境 向 学 生展示 现 当 代 中 国 人 的 生活状 态 和 言语 交 际 行



 ,

为 , 避 免 让 学 生 的 语 用 表达被 教材 的 标 准 表达所 限 制 , 而在 现 实交 际 中 生 硬地使




“ ”

用 教材语 言 

6 . 2 课 堂 教 学 设计


在 传 统汉语教学课堂 中 ,
教师往往 更重 视语 言 的 准 确 性 , 对语 言 的 得体性关

注不够 , 较少 关注语 言 与语用 的 结 合 。 在 中 高级 阶段 , 教学关注 的重 点 应 该从语



言 形 式 的 准 确 性逐渐转 向 语 言 形 式 的 实 际 应 用 上 , 因 此在 教学 设计 的 时 候教师要

注重语用 情境 的创造 

首先 ,
教师 在 准 备教学材料 时 , 应 该 在 现有 教材 的 基础 上 进 行语 用 教 学再 加


工 , 在 准 备教学 内 容和教学重难 点 时 , 不仅要关注到 语 言 的 形式 , 还要 关注 到 语

言 形 式 背 后 的 功 能 如 在 中 高 级 阶段 虽 然 不再 像 初 级 阶 段 那 样 关 注 发 音 的 准 确 性
。 

但 是 教师在 进行课文 朗读环节要 让学生感 受重 音 停顿和 句 调 对 语用 功 能 的影 响



 、

等 ; 其 次 在 课堂 活动 的设计上应 该注重创 造真 实 语 境 , 即 使 是 比 较机械 的 语言 形



式操练 , 也 应该 尽 量 在 真 实 语境 中 进 行 ,
增加交 际性训 练 ,
如 让学生在特定情境


中 进 行 沉浸 式 角 色扮演 , 在 口 语练 习 的 过程 中 鼓励 学 生 积 极 创 造 并表达 , 在创设

的 特 定 语境 中 进 行 规律 总 结 ; 最后 ,
教师 应该提 高 自 身 的 语 用 意 识 , 提 高对语用

54


问 题 的敏感度 , 无论是在 备课 、 上 课还 是 课 后 总 结 反 思 的 过 程 中 都 应 该 敏 感 地 意

识 到语用 的 重要 性 , 在 备课 中 防 患 于 未然 , 在 上课 时 详 细 讲解 并 引 导 学生 理解 掌

握 , 课后 有 针对 性地进 行补 充 

此外 ,
教师 在语 用 教学 的 过程 中 应该 更 多 地关注 语 用 的 共 性 ,
鼓励学生积极


表达 , 树立学生 表达 的 自 信 , 引 导 学 生 实 现语 用 规 则 正 迁 移 , 同 时 也应对语用 表

达 的 差异 及 其背 后 的 文化 有 充 分 的 了 解 并 适 时 向 学 生 介 绍 语 用 差 异 及其 文 化 成

 ,

“ ”

因 , 通过语 用 情 境巩 固 学 习 成 果 。
如 在表达 道歉 时 ,
大部分学 习 者使用 的语

言 形 式 比较单 也 很 少 使用 副 词 或语气助 词 等语 言 形 式进 行修饰 使语 言 表达




, ,

更加 自 然 , 但 是 在 其 他语 言 中 ,
如 西 班牙 语 , 也会存 在 不 同 的 语 言 形 式来表达道

歉 ,
如 d i s c ulp e , 
l o  s i e nt o ,  p er d 6 n am e , 
l o  s i e n t o  mu c h o  等 ,
代表 不 同 的 礼貌程度 和


正 式程度 , 适 用 于 不 同 的语用 情境 , 在教学 中 如 果 能 突 出 表达 的 共性 , 能有 效减

少 学生 照 搬课本语 言 进 入 交 际情 境 的 可 能 

6 . 3 其他


语用 教 学 与 语 言 要 素 教学 不 同 , 重 点在于 实 际 的 应用 , 因 此 除 了 课堂 教 学 以

夕卜 , 教师 还 应 注 意 充 分 拓 展 课外 的 语用 空 间 。
从 本 文 中 不 同 被 试 的 答题 情 况 可 以

发现 在 , 目 的 语环 境 中 学 习 的 汉语学 习 者 的 语用 水平 普遍 高于 非 目 的 语环境 中 的

学习者 

对于在 目 的 语环境 中 进 行 的 教 学活动 来说 ,


教师可 以充分利 用 日 常环境 ,


励 学 生 观 察 母 语 者 在 实 施 言 语 行 为 时 的 表达 给 学 生 布 置 些可 以 与 母语者 合作


完成 的课后 作 业 , 让 学 习 者 在 与 母 语 者 的 社 会 交往 中 , 丰富 自 己 的语用 表达和 语



用 策略 , 提高 自 己 的语用 能力 。 在非 目 的语 环境 中 的教学 中 , 教师 同 样也可 以 让



学 习 者参与 些真 实 的 交 际活动 在后 疫情 时代 人与 人的交际突破了 时 间 和 空




, ,

间 的 限制 在非 目 的语环境 中 的 学 习 者 同 样可 以 以 线 上 的 形式 参与 些由 


, , 目

语 国 家举办 的 线上 交流活动 ,
如 线上夏令营 、 线 上语伴 等活动 。 除 了 线上直 接参


与外 , 教师 还 可 以 在 了 解 学 生 兴 趣 和 需 求 的 基础上 , 向 学 生 推 荐 能够 反 映 现 当 代

中 国 人 生 活状态 的 现代剧集或综 艺节 目 , 让学 习 者 能够接触到 更 多 的 自 然表达 



这些形式对于 在非 目 的 语 环境 中 学 习 汉语 的 学 习 者来说都是有 效 的 学 习 途径 

除 教学 以 外 测 试和 评估 也 是语用 教学 中 不可 忽 视 的 个部分 受操 作 形 式


, 。

和评估方式 的 限制 , 学 界对 于 如 何进行语 用 测试并 没有 明 确 的 定 论 , 在 汉语 水平



考试 HSK 和 少 儿汉语考试 Y CT 中 , 也 是更多 地考察语 言 形式 的正 确 性 , 而较 少 关




注语 言 功 能 的 得体性 。 孙德华 ( 2009 ) 在探索 高级 阶段 留 学生汉 语语 用 教学模式

时提 出 语用 诊 断性测 试对 于汉语语用 教学 的 必要性 学 生在测 试 中 暴露 出 来 的 语



 ,

55


用 习 得 问 题 能 及 时 反 馈给 教 师 ,
便 于 教师 在 备 课和 教 学 中 及 时 发 现 问 题 , 解决 问

题 。 通 过语 用 诊 断 性 测 试 , 教 师 也 能对 学 生 出 现 的 共 性 问 题 和 个性 问 题进行 总 结

归纳 , 进行历 时性 的语用 研 宄 ,
并将研 宄成果应 用 于 大纲和 教材 的编 写 中 

56


第七 章 结 语

7 1

研 究结 论


本 文在语 际语 用 学理论和 言 语 行 为理 论 的 框架 下 分别对汉 语 母 语者 和 中 高

 ,

“ ” “ ” “ ”

级汉语学 习 者进行 了 问 卷调 查 ,
并从 功能 、 策略 和 语言形式 三 个层

面分别 对 母语 者和 学 习 者进行 了 分析 。 通过对母语者 问 卷 结果 的 分 析 , 笔者 总结




“ ” “ ”

归 纳 了 母语者在实施 请求 和 拒绝 言 语 行为 的共 性规律 ,
并将母语者 的 客


观题 答题 情 况 作 为 学 习 者 客观 题 问 卷 的 评 分规 则 分 析 了 学 习 者 的 语 用 理解 情 况 , 

在对 收 集 到 的 学 习 者语段与 母语者语 用 共 性规律进 行对 比 分析 后 笔者进 步总




“ ” “ ”

结 归 纳 了 学 习 者在 习 得 请求 和 拒绝 言语行 为 时 的 习 得特 点 。 通过 以 上分

析 ,
我们 得到 了 以 下 几个方面 的 研 宄 结论 

“ ” “ ”
母语者在实施 请求 和 拒绝 言语行 为 时 具有 些共 性 的 规 律 这些


1 .

规律 经过 总 结 提 炼 ,
可 以 作 为 汉 语 言 语 行 为教 学 的 参 考 内 容 ,
对 于汉语语用 教学


具有 定 的 意义



“ ” “ 


( 1 ) 在 实施 请求 言语行为 时 , 主 要 核 心 功 能句 为疑 问 句 , 而 拒绝

言语 行为 中 的 核 心 句 的 使 用 率相 对较低 , 主要核 心 功 能句 为 陈述句 



( 2 ) 当 说话 人权 势 地位较低 或 与 听 话 人熟 悉 程度 较低 时 , 更 常使用 礼貌标




记语 熟人交 际 中 般不 使用 礼貌标记语




( 3 ) 称 谓 语 的 使 用 包括标 准 称谓 、 非标 准 称 谓 和 无称 谓 三 种 情况 , 其中标

准称谓 的 使 用 率 最高 , 主要应 用 于 非 陌生人交际 的 情境 中 ,


具体 的选用 受到权势

地位 、 熟 悉程度等 的影响 ; 非标 准称谓 主 要 用 于 双 方 熟 悉 程度 较 高 、 权势地位相



当 的情境 中 ; 陌生人交 际 中 较少 使用 称谓语 



( 4 ) 问 候语主要用 于 陌 生人交 际 中 , 当 说话 人权势 地 位较低 或者 双 方 使 用




“ ”

邮件 进 行 沟 通 时 也会使用 定 的 问 候语 熟人交 际 中 较少或不使 用 问 候语


。 

“ ”

( 5 ) 在 策 略使用 方面 , 包括直接 策 略和 间 接 策 略 ,
其中 请求 言语行为



中 主 要 使 用 的 间 接 策 略 有解释 原 因 、 感谢 、 道歉 、 试探 、 祝愿 、 补偿措施等 ; 


绝 言 语行 为主要使用 了 解释 原 因 、 道歉 、 补 偿措施 、 祝愿 、 回避 、 感谢等 6 




“ ” “ ” “ ”

间接策略 。 请求 和 拒绝 言 语行 为 中 使用 最 多 的 策 略均 为 解释原 因 

为 了 使交 际更加得体 然 母语者还会 使用 些语 言 调节手段 如副




( 6 ) 自 , ,

词 、 语 气助词 、 动词重叠等 , 这 些语 言 调 节 手 段 在 功 能 句 和 策 略 中 都有 体 现 

2 .
本 文 通 过 对 比 分 析 学 习 者和 母语者 的 主 观题语 段 发 现学 习 者 在 实施 , 目 


言 语 行 为 时 与 母语者相 比 有 以 下特征 

57


中 高级汉语学 习 者 具 有 定 的 语用 意 识 和 策 略 使 用 意 识 这跟语 言 间


( 1 ) ,

的语用 共 性规则 有 关 , 也跟学 习 者 的 汉语 学 习 程度有 关 



( 2 ) 在 核 心 功 能句 的 使 用 上 , 学 习 者与母语者 的 差异 较小 , 主要体现在 学

习 者 所 使 用 的 句 式较单 以及特殊语体 的 核 心句 使 用 上 在 礼 貌标记语方 面


, 


学 习 者在 事件 强加 度较高 的 情 境 中 的 标记语 使 用 率 低 于 母 语 者 在 称 谓 语 的 使 用

 ;

上 , 学 习 者和 母语者 的差异 主 要表 现在 称 谓 语 的 规 范 性 、 得体 性 和 多 样 性 上 ; 

问 候语 的 使 用 上 , 学 习 者 在 熟 人交 际 情 境 中 的 使 用 比 例 高 于 母语者 , 而 陌生人交

际情 境 中 的 比 例 低 于 母 语 者 

( 3 ) 在策略的使用 上 , 学 习 者 和 母 语者 的 差 别 首 先体现在 直 接策 略 的 使 用


” “

学 习 者 直接策略 的 使 用 率 都高于 母
“ ”
上 , 不管是 请求 还是 拒绝 言语行 为 ,

语者 ; 其 次体 现在某些 具 体语 用 策 略 的 使 用 上 , 如学 习 者较少 或未 使用 母语者 常




“ “ “
学 习 者 在使 用 率最 高 的 解释 原


” ”

用的 试探 策略 、 补偿措施 策略 ; 另外 ,


因 策 略时 是选用 模糊表达还 是准确表达上 , 也 与 母语者存在 差别 

( 4 ) 在语言 调节手段 的使用 上 ,


学 习 者 所使用 的语气助词 、 副 词 等 形 式较

为单 使用 频率 较低

, 

( 5 ) 学 习 者 出 现 以 上这 些语用 问 题 的 原 因 主 要 包括语 言 水 平 、 文化背景 



语 用 规则 迁移 与 泛化 、 学 习 环境 、 沟通方 式等 

“ ” “ ”
3 .
本文还 总 结 了 学 习 者在 习 得 请求 和 拒绝 言 语行为 时 的 习 得难点 

在 汉语 教学 中 可 以 将 这 些学 习 者 较 难 习 得 的 内 容作 为语 用 教学 的 重难 点 

( 1 ) 在功 能层 面 ,
学 习 者较难 习 得 的 内 容包括 :
①在 特 殊 语 体 或 使 用 情 境

中 的核 心功 能句 使用 , 如 正 式 的 邮件 等 ; ②非标 准 的 口 语 问 候语 ,
如 受其他 语 言


“ ” “ ” “ ”

影响 的 问 候语如 嗨 哈喽 等 以 及 受方 言 影 响 的 问 候语 吃了 吗 等 ; ③不

同 问 候语适 合 的语 用 情境 , 以 及在 哪 些语 用 交 际情 境 中 不 需要 使 用 问 候语 ; ④灵

活 多 样 的 非标 准称 谓 ⑤礼貌标记语 的 使 用 情 境 以 及 些 有 特 定 使 用 情 境和 特 定


语体 限 制 的 礼貌标 记语 

( 2 ) 在 策略层 面 , 学 习 者 的 习 得难 点 主要体 现在 :
①是否 需要使用 间接策

略 ,
使 用 什 么 间接策略 ; ②使 用 交 际 策 略 时 的语 言 形 式 。 在 具 体 的 间 接策 略 习 得


“ ” “ ”
上 , 试探 和 补 偿策 略 是学习 者较难 习 得的策略 ; 在语言 形 式层面 , 学习

者还 需 要 加 强 学 习 使 用 语 气 助 词 、
副词 、 动 词 结 构等语言 调节手段辅助交 际 

7 .  2 不 足与 展 望


7 . 2 . 1 研 究不足


在 语料 的 收集上 , 受 到 客观 条件 的 限 制 , 母语 者 问 卷和 学 习 者 问 卷均 是 通过


“ ” “ ” “ ”

书 面 的 形 式进 行 , 虽然在 笔 者在 题 干 中 设 置 了 包 括 当面 、 电话 、 微信 

5 


“ ”

邮件 在 内 的 多 种沟 通方 式 ,
但 是 仍 然很难还 原 真 实 的 交 际语境 。 另外 , 本次

母 语者 和 学 习 者 的 问 卷 均 是 通 过 问 卷 星 平 台 发 放 , 缺乏监督 ,
部分母 语者和 学 习

者在完成 问 卷 的 时 候不 认真 在 定 程度 上 影 响 有 效 数据 的 收集和 统计 甚至 可


, ,

能影 响 最后 的 研 宄 结 论 

从 问 卷 的 设 计 以 及 回 收情 况 来 看 , 本研 究 问 卷完 成难度大 , 尤其 是 学 习 者 的

问 卷的 完成情 况不理想 , 收集 到 的样 本数较 小 , 且背景复杂 , 无法按 照 笔 者设 想



的 进 行 被 试母 语背 景 和 年 龄段 的 变量控制 , 因 此研 究 结 论 的 普适 性 仍 有 待 验证 

受 现 实 条件 的 限 制 , 笔者 的 研 宄主 要 是基 于 收集到 的 数据 ,
从母 语者数据来看 

大 部 分参 与 研 究 的 母语者都 是 笔者 的 同 学 、 朋 友或者朋 友 的 朋 友 , 在 对 照 组数据



的 多 样 性方面存 在 不 足 参 与 本 次研 宄 的 被试 也 是 通过各 种 渠道 发放 问 卷 或者请


。 

高 校 或 孔 院 教 师 帮 忙 介 绍 的 并 没有 对 参 与 研 究 的 被 试进 行 历 时 性 的 追 踪 调 查 研
, 

究 或者进 行 教学 实验研 宄 研 宄 结 论 的 参考 性较弱 仍然需要 些 教学 实 践来验




, ,

证 结 论 的 合理性 

语用 不 同 于 其 他语 言 要 素 ,
语用 受到诸 多 因 素 的 影 响 , 在 本 次研 宄 中 为 了 方


“ ” “ ” “ ”
便 统计 分析 , 主要考虑 权势地位 、 熟悉程度 和 事件强加度 这三个变


量 以 及 沟 通方 式对 于 言 语行 为 的 影 响 但 是在 实 际 的 交 际 中 语用 还 受 到 如 年 龄 , , 

性别 、 交 际场合 、 教 育 程度 、 人生 阅 历等 的影 响 , 笔者在 研 宄过程 中 无法将 这些



情 况都考虑在 内 故 而 在分 析 时 会 出 现有 失 偏 颇 的 地方 甚至 出 现 些基于个人


, ,

经验 的 主 观推 断 在 变量取值 的 判 断 上 欠缺 些客 观 的 参考依据 尤其是在对




。 , ,

“ ”

情境 中 的 事 件 强加 度 进行界定 时 , 笔 者 并 未 发 现有 明 确 的 判 断规 则 , 在判断


“ ”

事件 强 加 度 高低 时 更 多 是 出 于 个人经 验 

在数据 的 统计上 , 笔者 采用 最 原 始 的 手 工 统计 , 受 时 间 和 精 力 的 限制 , 对几

百 条 语 段 进行 统计 时 难 免会 出 现少 量 的 统计 失 误 笔 者在 进 行 语 段分 析 的 过程 中 。 

虽然参考 了 些前人 的研 宄框架 但 是 由 于 语用 研 宄 的 特殊性 语 用 分析主观性




, ,

较强 , 很难有 明 确 的 分析规则 , 因 此笔者在 分析过程 中 ,


在遇 到 无法 明 确 归 类 的

语段 内 容时 ,
不 可避 免地带有 个 人主 观倾 向 ,
如在 分析母 语者 和 学 习 者所使用 的


“ ” “ ”

策略时 , 笔者在最初分析 时将 补偿措施 和 建议 分为两种 不 同 的 策 略 , 




“ 

要 是从说话人 的 出 发 点进行 归 类 但是后 来为 了 统计 和 分析 方 便 笔者将 建议 , ,

“ ” “ ”

归 到 了 补 偿 措 施 大类 中 并将 补偿措施 这 策略进行 了 进 步 的细分


一 一

, 

“ ” “ ” “ ”

分 为 了 建 议 、 承诺 、
行动 等 几类 , 目 前在 笔者所 阅 读 的 文献 中 都没


有 对这 点进行详细 明 确 的 说 明 该 分类 是 否 合 理 仍 然 有 待 验 证

, 

另 外 在 分析 学 习 者语用 习 得特 点 时 笔者主要参考 的 是母语 者 的 语 段数据


, ,


由 于 母 语 者 的 语 段数据 也 是 通过 书 面 问 卷 的 形 式进行 收 集 来 的 , 无法保证语用 的



59


真 实性 且参 与 本 次 问 卷 的 母 语 者 的 语 用 特 征 是 否 具 有 代表 性和 参考 性 仍然有待
, 

考察 。 虽然 为 了 增 加 本研 宄 的 合 理 性 , 笔 者 也 参考 了 前 人对汉语母语者 的 言 语行

为研 宄 结 合 收集 到 的 语段 数据 共 同 搭建 了 个 可 供 参考 的 母 语 者语 用 表达 框


, ,

架 。 但是语用 分析 并没有 绝对 的 标准 , 通 过 这 个 语 用 表达框 架 分 析 出 来 的 习 得重



难 点 是 否 符合 学 习 者 的 实 际 习 得情 况 仍 然 需 要 在 实 际 的 教学 实 践 中 进行进 


的 验证 

722 展望


在 未来 的 研 究 中 笔 者 希 望 能 以 本研 宄 中 收集到 的 语段 数据 为基础 进 


, ,

“ ” “ ”
总 结概括汉 语 母语者在 实 施 请求 和 拒绝 言 语行为时 所使用 的 功 能 、 策略

及语 言 形 式 。 在 条件 允 许 的 情 况 下 , 笔者希 望 能将本研 究 中 得 出 的 研 宄结论应用



在 中 高 级汉语 教学 中 ,
并 在 控制 学 习 者 母 语 背 景 的 情 况 下 , 再 次进行有针对 性 的

历 时 言 语行为 习 得研 究和 教学 实验 

目 前 的 语 用 研 宄 大 多 是 针 对 中 高 级 汉 语 学 习 者 对 于 初 中 级 阶段 的 汉 语者 的

 ,

关注较少 , 笔者认为 ,
在未来 的研 究 中 , 可 以 逐渐关注 在初 中 级 阶 段语用 意识 的

培养和 训 练 。
受疫情 的影 响 , 线上 教学逐渐 成 为主 流教 学方式 , 线上语用 教学 的

开 展 以 及线上课程 、 网 络 资源 的 利用 也可 以成为未来研 宄 的主题 , 如 何利用 线上



教 学 的 方式提 高 非 目 的 语 环境 中 的 语 用 教学 效 果 也 将 成 为 未来语 用 教学 的 关注

点 

另外 , 语用 教学不 同 于 可 以 明 确 列 入 等级大纲 的语 言 要素教学 , 语用 本身灵




活性强 , 与 时俱进 , 当 前 大 纲 中 对 于 语用 的 表 述 也 比 较 主 观 , 缺 乏可供对 照和 参


考 的 框架 这仍然需要 线教师和 研 究者们 共 同努力 研 宄 出 相 对稳定 的 语用 框


, ,

架体系 

60


参考 文 献



] B l um -
Ku l k a  S In t e r l a ng u a g e  p r a g m a t i c s  [ M ]
. . N e w Y o r k O x fo r d  U n r i v e r s i ty

Pre s s .  1 993 


2 ]  H u d s o n  T  D e t m e r  E  B r o wn  J  D , ,
.  A  F r a mw o r k  fo r  T e s ti n g  C r o s s c u l t u r a l -

P ra g m a t i c s  [ R ] 
. H ono l ulu : S e c on d L a n gu a g e  T e a c h i n g & C u r r i c u l um  C e n t e r  Un i v e rs i t y

O f H aw a i  i  at . M an o a . 1 9 9 5



]  Ka s p e r  G ab r ,
i ele ?
D ah M ere l

t e .  R e s e ar c h  M e th o d s  i n  I n t e r l an g u a g e  P r a g a m t i c s



] 
. S t u d i e s  i n  S e c o n d  L a n gu a g e  A c q u i s i ti on ,
1 99 1 


4 ]  K a s p e r  G ab r e l e ,
i . I n tro du c t o n  n t e r a n gu a g e  p r a gm a t
i : i l i c si nS LA [


. S tu d i e si n

S e c ond  L an gu a g e  A c qu i s i ti o n 1 9 9 6,



5 ] Ken ne t hR . Rose ,  G ab r
i el e K a s p e r  P ra gm a . ti cs  i n  L a n g u a g e  Te a c h i ng  [ M J . N ew

Y o rk  C a m b r
i dg e U n
:  i vers i t
y P re s s
 , 
200 1 

6 ]  S hu a i  L i The n pu t b a s e d p r a c t
e ffe c t s  o f c eo n
p ra g m ati c  d e v e o p m en t  o f re
qu e s t s

.    i i l 


[  

i n  L 2  C h i n e s e  [ J ] L an g u a g e  l e a r n i n g .

, 
20 1 2 



]
W e H o ng R e fu s a
i .  l s i n Ch i n e s e  an d  Eng l i sh :  h ow  d o L I an d  L2 D  i ffe r ?
[


.  F o r e i gn

L a n g u a g e A nn a  l s
, 
20 1 1 


8] 刘询 .
对 外 汉语教 育 学 引 论 [
M ]

北京 : 北 京 语 言 大 学 出 版社 ,
2 0 00 

“ ” “ ”
王 帅 汉语语 用 教 学 研 究 以 请求 和 拒绝 为例 M 天津 南开大学


一 一


9] .

[ ]
. :

出 版社 ,
2 02 0


1 0

陈治安 袁渊泉 语际语用 学研究 的 回 顾 与 展望 ,





外语教 学 ,
200 6 ( 0 6) : 1

6 


1 1
] 崔希亮 语 气词 与 言 者 态度 .


J] .
语言教学 与 研 究 ,
2 02 0 ( 03 )
: 50 -

59 

“ ”


1 2
] 丁 安琪 欧美 留 学 生实施 .
建议 言语行 为 模式 分析 [



语言教学与 研

究 ,
200 1

0 1

: 29 -

33 


1 3

顾 曰 国 .
礼貌 、 语用 与 文化 [



外语教学 与 研 究 ,
1 9 9 2 ( 04 ) : 1 0 -

1 7 


1 4] 何 自 然 什 么 是语 际语用 学 .




. 国 外语言 学 ,
1 99 6 ( 0 1

: 1

6 


1 5

洪 岗 .
英 语 语 用 能 力 调 查 及 其 对 外 语 教 学 的 启 示 [



外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
1 99 1

04 ) 5 6 :

60 


1 6] 洪 岗 .

语 际语语用 学研 究 [



杭州 教育 学 院学报 ,
2 000(03 ) : 1

7 

“ ”


1 7] 洪玮 对言语行 为 ?
请求 的教学探讨 [



世界汉语教 学 ,
1 9 9 6 ( 02

: 9 1

96 

6 



1 8] 江晓红 语 际语用 学 的 课 堂研 究 .
一 一

恭维语 与 恭 维 语 回 应 的 可教性 探析 [




肇庆学院学报 ,
2 0 05 (0 1 67 -

70 


1 9] 姜 占 好 .
中 介语语用 学研 究及其对提 高 学 生语用 能力 的启 示 [


. 山 东 外语教

学 ,
200 3 ( 02 ) 


2 0] 李 军 薛秋 宁 语 际语用 学 及 其应 用





语言文 字 应用 ,
2007 ( 0 1

: 70 -

77 


2 1

刘 建达 语用 能 力 测试的 评卷对 比研 究 .





现 代 外语 ,
2 0 0 7 ( 0 4 ) 3 9 5 4 04 :




22 ] 刘 建达 语用 能力 测试研 究 . :
现状 、 问 题与 启 示 [



外语研 究 ,
2 0 0 8 ( 0 4) 5 2 5 8 :




23 1
刘 绍 忠 国 外语 际语用 学研 究现状 与 我 国 语 际语用 学研 究 的 思考





现代外


语 ,
1 997(0 3



P4 ] 刘 颂 浩 田 俊杰 留 学 生 汉 语 语用 情况调 查 ,





语言文 字 应 用 ,
1 999(0 1

: 86

93 

“ ”


25] 马月 兰 中美 .

拒绝 言语行 为 比 较研 究 [



青海 师 范大学 学报 哲 学社 会科 学

 (

版 ) ,
1 9 9 8 ( 04 ) 8 2 :

88 

26] 冉永平 语用 学 与 二 语 习 得交叉研 究 的新成果 第 二 语 言 中 的 语 用 发 展 》



. 《

评介 [



外语教学 与 研 究 ,
2 0 04( 02

:  1 5 2 -

1 55 

苏文妙 文化价值观 与 交 际风格 英汉请求言语行 为 对 比 研 究 西安外




一 一


2 7] .



国 语学院学报 ,
2003 (
0 1



2 8] 孙 德 华 .
高 级 阶 段 留 学 生 汉 语 语 用 教 学 模 式 探 索 [
J] .
海 外 华 文 教

育 ,
2 0 0 9 ( 02) 5 : 1

56 

“ ”


2 9] 孙晓曦 张 东波 美 国大 学 生汉语 ,

请求 言语行为 能 力 研究 [



世界汉 语教

学 ,
2008

03

: 1 05 -

1 1 3 


3 0] 唐 玲 汉语 拒 绝 言语 行 为 及 东 南 亚 华 裔 留 学 生

习 得情况分析 [



暨南大学华

文学院学报 ,
2 0 04 ( 02

: 49 5 5 -




3 1

王 爱 华 英 汉拒 绝言语行 为 表达模式调 查 .





外语教学 与 研 究 ,
200 1

03



32

王琼 语 际 语用 学研 究 及其对外语教 学 的 启 迪





福建外语 ,
200 1

0 1

: 23 -

3 I 

“ ”


33

王 帅 汉语语用 教学探 索 .

以 请求 为例 [



语言文字应用 ,
20 1 6(0 1

: 94 

1 03 


34] 王 希 杰 .
汉 语 的 规 范 化 问 题 和 语 言 的 自 我 调 节 功 能 [



语 言 文 字 应

用 ,
1 9 95 (
03 )
: 9

1 5 

62


“ ”


35] 张绍杰 王 晓敗 , 请求 言语 行 为 的 对 比研 究 [



现代 外语 ,
1 997 (0 3



“ ”


3 6] 朱 勇 .
留 学 生 请 求 言语 行 为 的 语用 水 平 调 查 [


. 云 南 师 范 大学 学

报 ,
2005 (05

: 58 -

62 

63


附录

附录 1 访谈提 纲


部分 : 对话部 分


1 .
您 现在 的 主要身 份 是什 么 ? 是学 生还是公司 员 工 

“ ”
2 .
请 问 您 在校学 习 / 在公司 工 作期 间 , 主 要 会与 哪 些人群发 生 请求 这类言语

行 为 呢 ?
“ ”

您 和 您 的 朋 友/ 同 学 / 同 事 间 最 常 发 生 的 请求 情境是什 么样 的 可 以举 


3 .

两 个例 子 说 明 吗 

“ ”
4 .
您 和 您 的 老 师/领 导/学 生/下 属 间 最 常 发 生 的 请求 情境是什 么 样 的 ? 可以

举 一

到 两 个例 子说 明 吗 ? 在 举例 的 时候 方 便告 知 我 您 和 他 们 的 关 系 如何 吗 

“ ”
5 .
除 了 以 上提到 的 情境 , 生 活 中 还有 哪 些 常 发 生 的 请求 情 境 ?
“ ”
6 .
您 最近遇到 的 最 想 拒绝 的情境是什么 ? 是发 生在您 和谁之 间 呢 ? 您跟他关

系 怎 么样 ? 为 什 么 您 想拒绝 

“ ”
7 .
请 问 您在校学 习 / 在公司 工 作期 间 , 主 要会与 哪 些人群 发 生 拒绝 这类言语

行为呢 

“ ”

8 .
请 问 您 和 您 的 朋 友/ 同 学/ 同 事 间 最 常 发 生 的 拒绝 情境是什 么样 的 ? 可以举

到 两 个例 子 说 明 吗



“ ”
9 .
您 和 您 的 老 师/领 导/ 学 生/ 下 属 间 最 常 发 生 的 请求 情境是什 么 样 的 ? 可以


到 两个例 子说 明 吗 ? 在 举例 的 时候方 便告知 我 您 和 他们 的 关 系 如 何吗 



“ ”
1 0 .
除 了 以上提到 的情境 , 生 活 中 还有 哪 些常 发 生 的 拒绝 情 境 ?
“ ” “
1 1 .
您 身 边 的 人 的 生 活 中 或 者 电视 剧 中 有 没有 比 较 令 你 印 象 深刻 的 请求  / 



绝 情境呢 

第 二部 分 :
访谈 结束语

非 常 感谢 您对这次访谈 的配合 以 及对我论文 的 帮助 , 本次访谈 的 内 容将仅被



用 于本次论文 您 的信 息 也将被严格保 密 祝您 生活顺心 切 顺利


, 。 

64


附录 2 调 査 问 卷

问 卷说 明

您好 

我是 北 京外 国 语大 学汉语 国 际教育专业研二 学 生 , 正在进行毕业论文 的调 查




“ ”“ ”

问 卷数据 收 集 。 为 了 了 解 您 在 使 用 汉语进 行 交 际 的 过 程 中 请求 拒绝 的表

达 情况 , 为 汉语 第 二 语言教学 中 的语用 教学提 出 改善 意见 , 请您 根据给定情境进



行 回 答 

本问卷

共分为 两部分 , 可 能 会花费 十五 分钟 到 二 十 五 分 钟 不 等 , 在做 问 卷



的 过程 中 您 可 以 使用 词 典查询 您 需 要 的词语表 达 

本 问 卷 以 匿名 方式填写 , 您 的 回 答将仅被用 于 本次论文 , 您 的信 息 也将被严



格保 密 请您 放心地填写 您的每 个 回 答都对 我 至 关 重 要


, 


非常感谢您的 时间 

基本情况


您 的性别 

您 的年龄 岁 以 下/ 岁 /26 岁 以上


: 1 8 1 8 26

您的 国籍 

您 的母语 

您 的 汉语水平 ( HSK ) 是 

您学 习 汉语 多 久 了 

您 现在在 学 习 汉语 吗 ? 是/否

正在 学 习 什 么 汉语课程 

使用 什 么 教材 


部分 : 选择


“ ” “

请仔细 阅 读下列 情境 , 判断 A B CD 四 个选项是 得体 ( ap pr o pr i at e ) 、 可以




” “ ”

接受 ( a c c e p t ab l e ) 还是 不得体 ( i n ap pr opr i at e ) 

而是指该表达在该情境

注意 : 这里的 得体 不是指礼貌程度 的 高 低 , 中 是否符




“ ”

合双 方 身 份 。 AB C D 四 个选项 中 并不是只 有 一

个是 得体 ( ap p r o p r i at e) 的 , 

您根 据 自 己 的语感进行判 断 。 如果选项 中 有生词 , 可 以查询词典 



65


你的舍友 王浩然 要去食堂 你 想让他 帮 你从食堂 买 份饭 你打算 当 面 


1 . ( ) , ,

他说 

不得体 可 以接受 得体


| | |

浩然 你愿意帮 我 个忙 吗 我 想让你


A .

帮 我带份饭 , 可以吗 

B .
王浩然 , 如果你方面 的话 , 可 以帮 我从


食堂带 份饭吗



小王 请 帮 我从食 堂 带 份饭 谢谢

C .
, ,


D .
浩子 , 你去食堂啊 ? 顺便帮 我 带个饭

呗 !
谢谢 啦 

2 .
你是

名 新来 的经理 你正在做 ,

个很紧急 的项 目 , 你 想 让你 的 员 工 ( 王浩然 

周 末过来 加 班 , 你会 当 面跟他说 

¥1 不 得体 可以接受 得体


| | |

A . 王浩然 , 你 周 末有 事 吗 ? 没事 的 话 过 来

加 天班吧



浩然 周 末加班 天吧 有加班费

B .
, , 

"  

_

C .
小浩 , 你周 末加个班呗 , 咱这个项 目 很
着急 

D .
对不起 , 王浩然 , 周 末可 不可 以 麻烦你


过来加个班 ? 谢谢您 。
   

3 .
你和你 的朋 友

起坐高铁 , 但 是你们 的 座位不在


起 , 你 想 跟坐 在你朋 友 旁 边

的 女士换 下座位 跟你 同 龄 她是 个人坐 车 你会 当 面跟她说


一 一

( ,
) , 

答案
 |
不 得体

可 以接受

得体





A .
对不起 , 我可 以跟你换个座位吗 ? 
 

你好 我跟他是 起的 可 以 跟 你 换 个

B .
, ,

座位吗 

C .
不好意 思 , 打扰 您 了 , 我跟他是

起来

的 , 如 果 您 不 介 意 的 话我 可 以 跟您 换个座

位吗 

D .
你好 , 要不我们换个座位吧 

66


你是 名 员 工 下周 你被安排 去 出 差 两天 但 是你 突 然家 里有 事 走不开 你想


4 .
, , ,

跟你的经理 ( 王浩然 ) 请假 , 请他调 整工作计划 , 安 排其他 同 事出差 。 你跟他 比



较熟悉 , 你 会 打 电 话 跟 他说 

不 得体 可 以接受 得体


| | |

A .
王经理 , 实 在不好意 思 , 我 下周 家里有

急事不 能去 出 差 了 , 您 可 以 安排其他 同 事

去吗 

B .
对不起哦 , 老大 , 下周 我有 事儿可 能不

能去 出 差 了 , 如果怕 耽误事儿 的话 , 要不

您 看 看 能 不 能 安 排 别 的 同 事 去 ?
 ̄ 

C .
小王 , 下周 我去不 了 了 , 你 安排别 人去

吧 

D . 王先 生您好 , 因为 个人原 因 , 我无法在



下周 出 差 , 请您体谅 

你是 名老师 你在给学 生上 网 课的 时候发现 名 学生 王浩然 不参与 课堂




一 一

5 .

( )

讨 论 也不 打开 摄像 头 , 你 想 让他打开 摄像头参 与 课 堂 , 你跟他 比较熟 悉 , 你 会在




课上跟他说 

不得体 可 以接受 得体


| | |

A .
王浩然同 学 , 请你 打开 摄像头 

B .
浩然 , 你 为 什 么 不打开 摄像头 呢 ? 大家

都 打 开 摄像头 了 

C .
浩然 , 你 的 摄像头有 问 题 吗 ? 怎 么今天

没有 开 摄 像 头 吗 

D .
王浩然 同 学 , 请 问 您 方便 打开摄像 头

吗 

6 .
你刚来 一

家公 司 上班 , 你的 同 事 ( 王浩然 ) 邀请你去 参 加他们 下班 后 的 聚餐 



但你有 事 或者 不 想 去 , 你 会 发微信跟他说 



_

得 体
答案
 |
不得体

可 以接受

67


A .
浩然 , 不好意思 , 我今天家 里有 点 事 儿 

可 能不能跟你们

起去吃饭 了 , 祝你们吃

得开心 

B .
浩然 , 谢谢你的邀请 , 但 我今天有事儿

不能去 , 下次

定 

C . 王浩然 , 谢 谢你 的 邀请 , 但我今天去不

了 

D .
真是太可惜 了 , 我今天下班有 点 事儿 

没 办法跟你们 块儿吃饭 下次我请你




了 ,

吃 

你是 名老师 你的学生 王浩然 想 遨请你 下 周 参加 他的 生 聚会 你没时




7 .

( ) 日 ,

间 或 不 想 参加 , 所 以拒绝 。 你跟他 比较 熟悉 , 你 会 当 面 跟他说 



不 得体 可 以接受 得体


| | |

A .
对不起 , 浩然 , 老 师那 天有 事儿 , 去不

了 你的生 日 聚会 了 , 你 们 玩儿得开心 

B .
王浩然 同 学 , 老 师 不太 方 便参加 学 生 的

生 日 聚会 , 对不起 

C .
不好意 思 , 浩然 , 我得先看看 我下周 有

没有 安 排 , 有 空 的话我告诉你 



_

D .
小王 , 不好意思 , 我 下周 有 事 去不 了 , 
提 前祝你 生 日 快乐 

你是 名 员 工 新来 的经理 王浩然 正在开 发新项 他想在不影响现在工




8 .

( ) 目 ,

作进度 的前提下 , 找人负 责这个项 目 ,


正在询 问 你 的 意见 。 但你 觉 得这 个项 目 

景不好或者不 想做 , 所 以拒绝 。 你会 当 面 跟他说 



不得体 可以接受 得体


| | |

A .
王经理 , 谢谢您对我 的信任 , 我现在 的

工作 还有很多 需 要完成 , 我担心 我 会见顾



不过来 

68


B .
实在不好意思王经理 , 我很 想做 , 但我

现在 手头还有很 多 其他 的事 情 , 我怕 会做

不好 

C .
浩哥 , 你 看 我 最近事 情这 么 多 , 都忙得

像个 陀 螺 了 , 你还是找别 人做 吧 

D . 王 经理您 好 , 非 常 抱歉 , 我不能接受这

个任 务 , 请您见谅 

9 .
你在学校 门 口 遇到 一

群游客 , 他们 想让你 帮 忙在校 门 口 拍 几张照片 , 但你 因 为



有 急事得赶公交车 , 所 以拒绝 。 你会 当 面跟他们说 



不 得体 可 以接受 得体


| | |

A .
不好意思 , 我赶时 间 

B .
我拍 得不太好 , 要不你们找别 的 同 学

拍 

C .
实 在不好意 思 啊 , 我得去赶公交 , 你们

再找个 同 学 吧 , 抱歉抱歉 

D .
我 公交车 马 上就到 了 , 不好意 思 

1 0 .
你的朋友 ( 王浩然 ) 来你工作的城市旅游 , 想 借住在你 家 几 天 , 你不想 , 


以 拒绝 , 你会给他发微信说 

不得体 可 以接受 得体


| | |

A .
你可 能不知道 , 我这边离 景 区很远 , 

通不方便 我 帮 你找个好 点 的酒店





B .
不好意思 , 浩然 , 我 的是合租 房 , 当 时

租 房 时说好不 能 带 朋 友 回 来 , 不过我可以

陪你在 外面住酒店 

对不起 浩然 我不 习 惯和其他人住


C .
, ,

间 , 你还是 自 己 住酒 店 吧 

D .
对不起小王 , 你不能住我这儿 , 建议 你

自 己 去 找 个酒店 

第 二部 分 :
填空

请仔细 阅 读 下 列 情境 , 在横线上填上 你 认 为 最得体 的表达 



69


注意 : 请 想 象 您 在汉语环境 中 遇到 以下情况 , 尽量使用 汉语 的语 言 习 惯来表迖 

您 可 以 随 时使用 词 典查询 您 需 要 的词 语或表达 



你是 名 学生 老师 王浩然 的课程论文 今天 晚上就 要 交 但 是你 还 没有




1 .

( ) 了 ,

写完 , 你想明天 中 午再交 。 你跟他 比较熟悉 , 你 会发 邮件跟他说 



你是 名 员 工 现在五 点 你 需 要在今天 点 下 班 前完 成 明 天 会议 的 


2 .
, ,
6 PPT ,

是你非常忙 , 你想请你的 同 事 ( 王浩然 ) 帮你


起完成 PP T , 你知道他 也很忙 



但 是 手 头 没有 非 常 紧 急 的 工作 。 你会 当 面跟他说 

3 .
你 因 为 急用 钱 , 想找你的朋友 ( 王浩然) 借 3 万元 , 但是你知 道他平 常 非 常节

俭 , 钱都存在银行里 了 , 你 会 给他 发 微信说 

4 .
你在坐高铁 回 学 校 的 时候 , 带 了 很多 行李 你个 子 比较小 行李太重 了, 你不

 , ,

能顺利 地把行 李放到 行李 架上 , 你 想请坐在你 后面 的男 生 同 龄 帮 你把行李放



 ( )

到 行 李 架上 , 你 会 当 面 跟他说 

你是 名 学生 你正在写 篇论文 你想 向 在这方面 的 专家学者 王浩然 




一 一

5 .
, ,
( )

教 几个 问 题 , 你在 网 站上找到 了 他的联系 方式 , 你会发 邮件跟他说 



6 .
你在理发店剪头发 , 理发 师在 跟你 聊 天的 时候 一

直 想 让你 办他们 店 的 会 员 卡 

但你觉得不划 算或者不想办 , 你会 当 面 跟他说 



7 .
你的大学 同 学邀请你 周 末 参加 他的 婚礼 , 你跟他不太熟 悉 , 你没时 间 或者 不 想

去 , 你 会发 微信 跟他说 

70


你在 所 学校实 习 你 的 学校周 末要 举 办 场趣 味足球 比赛 你 的 主任 王浩


一 一

8 .
, , (

然 ) 让你 周 末过 来 帮 忙 , 但你 周 末有 事或者 不 想 去 , 你跟他 比较熟 悉 , 你会打 电



话跟他说 

你是 名 老师 你的学生 王浩然 想请你指导他 的 个实践项 但是你 没




一 一

9 .

( ) 目 ,

时 间 或不想指导 , 你跟他 比较熟悉 , 你会发 邮 件跟他说 



你是 名经理 你的 员 工 王浩然 向 你提 出 加薪 请 你 觉得他不符 合加




1 0 .

( ) 申 ,

薪条件 , 所 以拒绝 。 你跟他不太熟 悉 , 你 会 发 邮件跟他说 



以 上就是 问 卷 的 全部 内 容 非 常 感谢您 的 配合 祝您 切顺利 事事顺心


! 


, ,

7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