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5

单位 代 码 !


1 04 7 6



学 号 1 4 0 92 8 3 06 2

分 类 号 H 1 95 .




K為 鉀 祐七f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专 业 学 位 

留 学 生 歇 后 语 偏 误 分析 及 教 学 对 策

专 业 学 位 领 域 : 汉语国际教育


专 业 学 位 类 别 : 汉语国 际教 育硕士


申 请 人 : 魏琳 洋


指 导 教 师 : 褚俊 海 副 教授

二0 一

七年三 月






THE ERROR ANALYSIS AND TEACHING
STRATEGY ON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IN FOREIGN
STUDENTS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By

Wei Linyang

Supervisor: Prof.Chu Junhai

May,2017
摘 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歇后语教学非常有必要。歇后语是熟语的一员,以独特的
语言形式存在于汉语之中。歇后语不仅形式特殊,而且内涵丰富,体现的是中式幽默。
歇后语是谜语的“近亲”,二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相似性,所以歇后语体现的是中国人喜
欢猜谜的心理特征。歇后语还是一种文化现象,歇后语来源于民间文化,包含着民间劳
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哲学,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歇后语教
学,不仅能提升学习者的口语交际能力,也能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近年来,学界对歇后语的对外汉语教学进行了尝试,关于歇后语教学的论述也在逐
渐增多。而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歇后语如何去教的问题。笔者在结合自身实践的基础
上对前人在歇后语教学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留学生学习歇后语存在着一定难
度。歇后语不同于一般词语,其句式结构多样,句法成分复杂,内涵意义丰富,通常一
个歇后语都有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歇后语的语用特征也比较复杂,而且包含了诸多文
化现象,这些都是造成留学生学习歇后语难度大的原因,因此,有必要对歇后语的教学
方法进行针对性探讨。
关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歇后语如何去教的问题,前人研究的并不多,所提出教学对
策的针对性也不是很强,因此在这方面就值得去做进一步的探究。语言学习的三个层面
分别是语法、语义和语用,歇后语的学习也是如此。本文结合歇后语本身的特点,以及
一些歇后语使用中的偏误现象,分别从这三个层面讨论了歇后语如何去教的问题,试图
去补充学界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也希望能给他人的科研和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歇后语,教学对策

I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CFL),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bring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As a part of Chinese idiom system,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lives in the Chinese vocabulary with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 The word has not only a special form,

but also has abundant connotation, and shows Chinese humor. With the strong similarity of riddle in form,

the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reflects a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Chinese people enjoy puzzle

solving. In the past, it is also a cultural phenomenon, which is derived from folk culture and contains the

experience and philosophy of life of the working people. It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the

masses. The teaching of intermittent language in TCFL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learners, but also a good way to spread Chinese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tried to learn more about TCFL, and the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what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is the question of how to teach that. On the basis of combining with its own practic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predecessors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and finds that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studying among the foreign students.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words, the sentence structure of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is diverse, the syntactic

composition is complex, and the meaning is rich. Usually it will have both literal meaning and the deep

meaning. And the intermittent language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 is also more complex, and contains many

cultural phenomena, and these make it so difficult during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for studen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iscuss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Since the previous study on how to teach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in TCFL is not much,

and the pertinence of relative teaching countermeasures is not strong, it is worth to do further exploration.

The three levels of linguistic learning are grammar,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is the same.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itself and some errors in the

use of the following words,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how to teach, trying tries to supplement the academic

research in this area, and also hopes to provide research and teaching reference.

III
KEY WORDS: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teaching

strategies

IV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I
目 录 ....................................................................................................................................... V
第一章 绪论 .............................................................................................................................. 1
1.1 研究缘起 ......................................................................................................................... 1
1.2 研究现状 ......................................................................................................................... 1
1.3 研究意义 ......................................................................................................................... 4
1.3.1 能够提升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4
1.3.2 有助于增加学习兴趣和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 4
1.4 研究方法 ......................................................................................................................... 4
1.5 语料来源 ......................................................................................................................... 5
第二章 歇后语的特征 .............................................................................................................. 7
2.1 歇后语的语法特征 ......................................................................................................... 7
2.1.1 歇后语的句式结构 ................................................................................................... 7
2.1.2 歇后语的语法功能 ................................................................................................... 8
2.2 歇后语的语义特征 ......................................................................................................... 9
2.2.1 双关性 ....................................................................................................................... 9
2.2.2 多义性 ....................................................................................................................... 9
2.2.3 方言性 ..................................................................................................................... 10
2.3 歇后语的语用特征 ....................................................................................................... 11
2.3.1 歇后语的语用功能 ................................................................................................. 11
2.3.2 歇后语的认知机制 ................................................................................................. 11
2.3.3 歇后语的语境观 ..................................................................................................... 12
第三章 留学生歇后语使用偏误分析 .................................................................................... 15
3.1 歇后语偏误的主要类型 ............................................................................................... 15
3.1.1 语法偏误 ................................................................................................................. 15

V
3.1.2 语义偏误 ................................................................................................................. 17
3.1.3 语用偏误 ................................................................................................................. 18
3.2 歇后语偏误的成因 ....................................................................................................... 19
3.2.1 歇后语自身的复杂性 ............................................................................................. 19
3.2.2 对歇后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 20
3.2.3 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 21
第四章 歇后语教学对策 ........................................................................................................ 23
4.1 歇后语语法教学对策 ................................................................................................... 23
4.1.1 归纳法教学 ............................................................................................................. 23
4.1.2 构词法教学 ............................................................................................................. 24
4.1.3 模仿法教学 ............................................................................................................. 25
4.2 歇后语的语义教学对策 ............................................................................................... 26
4.2.1 语素教学法 ............................................................................................................. 26
4.2.2 语义层次分析法 ..................................................................................................... 27
4.2.3 语源探究法 ............................................................................................................. 30
4.3 歇后语的语用教学对策 ............................................................................................... 31
4.3.1 结合语用知识教学 ................................................................................................. 31
4.3.2 结合语境教学 ......................................................................................................... 33
4.3.3 结合文化教学 ......................................................................................................... 34
第五章 歇后语教学设计 ........................................................................................................ 37
5.1 教学原则 ....................................................................................................................... 37
5.1.1 实用性原则 ............................................................................................................. 37
5.1.2 通俗性原则 ............................................................................................................. 37
5.1.3 趣味性原则 ............................................................................................................. 38
5.1.4 知识性原则 ............................................................................................................. 38
5.2 教学模式 ....................................................................................................................... 38
5.2.1 集中教学模式 ......................................................................................................... 39
5.2.2 个别教学模式 ......................................................................................................... 39
5.3 教学对象 ....................................................................................................................... 39

VI
5.4 教学内容 ....................................................................................................................... 39
5.5 教学目标 ....................................................................................................................... 39
5.6 教学重难点 ................................................................................................................... 40
5.6.1 教学重点 ................................................................................................................. 40
5.6.2 教学难点 ................................................................................................................. 40
5.7 教学方案 ....................................................................................................................... 40
5.7.1 导入环节 ................................................................................................................. 40
5.7.2 讲授环节 ................................................................................................................. 41
5.8 歇后语练习 ................................................................................................................... 45
5.9 教学评估与反思 ........................................................................................................... 47
第六章 结语 ............................................................................................................................ 49
参考文献 .................................................................................................................................. 51
致 谢 ...................................................................................................................................... 55
独 创 性 声 明 ...................................................................................................................... 57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57

VII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歇后语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种特殊的词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歇后语也是一种语
言材料,歇后语诙谐有趣、生动形象,同时又言简意赅,用歇后语进行交流,是人民群
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
歇后语作为汉语的一种俚俗语,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虽很少涉及,却不失地道。对
于留学生而言,在学习汉语的高级阶段,需要学习一些地道的汉语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英语教学已经开始关注俚语,而汉语教学,歇后语同样值得注意。
歇后语是汉语学习和教学的难点,同时歇后语还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手段。不过,留
学生在学习歇后语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歇后语虽然语言形式精炼,但如果缺乏
合适的教学方式,即使留学生能看懂歇后语,但在理解和使用中也会产生疑惑。目前,
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歇后语的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歇后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处
于相对薄弱的地位,而歇后语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
让留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于学习者而言,要想灵活使用歇后语,不单要明白歇后语的字面意思,还要了解
歇后语背后所包含的其他信息,只有完全理解了歇后语及其使用方式,才能灵活地运用
表达,所以要注重歇后语教学的实践性。也正是由于这些问题,本文在这里通过分析歇
后语教学的现状,找出学生在学习歇后语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学中有待改进和
加强的地方,并结合理论,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贡献绵薄之力。

1.2 研究现状

歇后语在汉语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崔希亮(2005)认为:“歇后语可以叫缩脚语、
譬解语,这是从歇后语的语言形式上讲的。歇后语是谜语的‘近亲’,体现的是中国人
喜欢猜谜的心理,其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说明,可以省去不说。另外,歇后语
也可以叫俏皮话、谐谑语等。”温端政(2005)认为:“从语言学角度看,歇后语的学
名应该叫‘引注语’,因为歇后语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引子和注释的关系,‘引注
语’的这种名称更符合歇后语的特点。”姚锡远(2005)认为:“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口
1
头上流传的语言,风格较为俚俗。从构词法角度讲,歇后语是词根孤立型汉语特有的一
种熟语类型,在使用上可以用完全式也可以用歇后式。”王勤(2006)认为:“歇后语
在熟语系统中,同成语、谚语和惯用语是平行的语言单位,在结构上区别于其他语言单
位。歇后语前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后部分是概念性的抽象道理,两部分表达的内涵一样。”
综上所述,歇后语是一种口头上的通俗化的语言,内容上俏皮幽默,使用上可以省
去后半部分。歇后语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说话的方式,只要在句子形式符合条件,前后两
部分具备引子和注释的关系,都可以作为歇后语来使用,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出
歇后语来使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歇后语是近几年才被重视起来的。近年来,在不同的方面,学
者们对歇后语的对外汉语教学问题展开了探索。
在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和教材方面:
李红印(2005)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进行了调查,对其中的收“语”
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没有收录歇后语,并基于“语词分立”的观点,给大纲提出
了编排建议。石美丽(2012)对《发展汉语》精读教材中的熟语进行了考察,对熟语在
教材中的编排、练习题进行了分析。毛丽娟(2014)对歇后语在教材和大纲中出现的频
率以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作者调查了 40 本教材,其中有 6 本教材涉及歇后
语知识,同时考察了教材中的歇后语练习题和知识讲解方式,并针对教材和大纲中出现
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张红霞(2014)统计了教材中的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并结
合学生的使用偏误进行了教学对策方面的探讨。桑悦(2016)以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研
究了汉语语汇,并搜集了初级、中级、高级阶段一共 25 本教材,对教材中的成语、谚
语、歇后语等语汇进行了统计,同时对 HSK 语料库中的语汇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这些
研究者都着眼于教材和大纲,他们主要调查和统计了教材和大纲中的歇后语数量和分布
情况,并针对教材和大纲的编写提出了改进建议。
在教学法研究方面:
陈树峰(2008)从隐喻的角度研究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歇后语偏误现象,并结合隐
喻理论,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张媛媛(2012)分析了嵌否定词歇后语的特点,专门
针留学生使用嵌否定词的偏误进行分析,提出了教学建议。刘中博(2013)针对歇后语
教学中,留学生的使用偏误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偏误的
方法。温怡玲(2014)对“三国志”中的歇后语进行了筛选,探讨了如何教授韩国留学

2
生这些极具特色的歇后语,提出了这类歇后语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历史背景、人物特征
等方面分析了这些歇后语。杨程(2014)结合汉语熟语的本体研究情况,确定熟语课的
教学内容为俗语、歇后语、谚语等,并结合这些内容设计了教学案例。这些研究者着眼
于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或者提出教学对策,此类研究的特点是应用性较强,教学工
作者可以直接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来指导教学实践。同时,有的研究者针对留学生在使
用歇后语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结合偏误提出教学对策。
在歇后语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上:
李云彤(2008)从文化角度对歇后语进行了研究,作者从 4 部歇后语词典以及其他
渠道搜集了一千多条与人物有关的歇后语,对有关人物的歇后语进行了分类和界定,从
传统文化方面考察了这些歇后语的特点。王晓娜(2001)结合各类中国文化,分析了歇
后语中体现出的自然观、爱情观、婚姻观、语言观等,同时分析了歇后语在交际中的功
能。赵红艳(2012)从修辞、哲学、美学等角度对歇后语进行阐释,探讨了歇后语的文
化特质,还分析了歇后语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民族气质,最后讨论
了歇后语如何进行规范的问题。
通过学界对歇后语教学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在歇后语的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一些
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这些研究中,对教材和大纲的考察工作做得比较全面,研
究者们调查充分、数据丰富,而且对歇后语本体的研究也比较充实,但在歇后语教学策
略方面涉及较少,而且不够全面、细致,大多数学者都是将歇后语放在熟语系统中进行
研究,专门研究歇后语教学的比较少。
歇后语不但数量庞大、来源广,而且在语法、语义和语用方面,都和一般的词语有
着不小的差别。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生就难以较好地掌握歇后语,进
而就容易出现使用偏误。学生使用歇后语的偏误,主要能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
来分析,可以针对每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教学对策。
现有的歇后语教学方法,还有一些值得完善的地方,本文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去充
分挖掘歇后语的特征,针对歇后语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
教学方法。

3
1.3 研究意义

1.3.1 能够提升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歇后语能够增强汉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和对汉语的理解力,一个人掌握的汉语
语汇数量是衡量这个人汉语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语言学习者到了高级阶段,
必然会接触到更深层次的语言文化现象,歇后语现象是汉语特有的俚俗语,一个民族的
历史文化,俚俗语能够比较深刻地反映出来,因此有必要进行一定量的学习。歇后语虽
然来源于口语,俚俗性强,但在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中适当运用也会起到非常不错的效
果,在生活中更是能让大家喜闻乐见。对于留学生而言,在目的语的环境下,交际能力
主要表现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主要体现在二语学习者和所在目的语国家人们
的交际活动,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行为方式都有一定差异,所以在交际过
程中也必然产生隔阂现象,歇后语在这里,可以成为双方交际的桥梁,使用歇后语,能
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

1.3.2 有助于增加学习兴趣和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歇后语的学习是提升汉语学习者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同时也是增加他们对中国文化
认识的途径之一。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歇后语不仅风趣幽默、通俗实用,而且其中
有着丰富的修辞手法,同时也包含了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留学生从中能够体会到
中国的民俗风情,这对学习兴趣的提升有着巨大作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学
习语言也是在学习文化,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的,歇后语的学习,既是
通过语言学习文化,也是通过文化学习语言,通过这样的相互作用,学习者的汉语水平
才会提升得更快,同时也会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因为对汉语文化的了解越深,对语言的
运用能力也会越强。
歇后语的学习有着巨大的价值,正因为如此,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将歇后语加入进
来,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歇后语也可以看作是是跨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这
正是歇后语教学的意义所在。

1.4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描写法、解释法、偏误分析法。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分不
开的,进行歇后语教学要充分观察歇后语的语言特征及其文化特征,进而提出合适的教

4
学方法。

1.5 语料来源

本文中对歇后语进行分析的语料,主要来自于北大语料库。留学生偏误分析的实例,
主要来源于笔者的教学实践,也有对他人研究的引证。

5
6
第二章 歇后语的特征

歇后语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词语,和一般的词语有很大不同。在语法特征上,歇后
语有着特定的句式,句法成分也复杂多样;在语义特征上,歇后语含义丰富,不仅有字
面义,还有引申义;在语用特征上,歇后语在语体、语境以及认知方式上都有别于普通
词语。这些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都是值得我们留意的。本章将从语法、语义和语用
三个方面分析歇后语的特征。

2.1 歇后语的语法特征

2.1.1 歇后语的句式结构

歇后语是由一前一后两部分组成,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和说明,歇后语在
运用时,通常可以只说前一部分,后一部分省去,这是歇后语的典型特点,即歇掉后半
部分,歇后语之名称也是由此而来。歇后语的前一部分,叫语面,后一部分,叫语底,
也可以叫引子和注释。温端政(2005):“歇后语的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
通常我们称之为‘引’和‘注’,这种引和注的关系是歇后语句式结构上的基本特点,
鉴定一个词语是不是歇后语,也就是要看能不能从一句话中引出注释。”
在歇后语的句式结构中,有多种组合方式,其中引和注都可以由不同的词语充当,
歇后语通过对两部分所表达的概念进行整合,进而达到某种说话效果,像成语、惯用语
等词语都可以通过某种关系整合在一起变成歇后语,例如: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两句歇后语都是对成语进行了整合从而变成歇后语,由此看来,歇后语的形式非
常开放,“包容性”很强,我们在生活中甚至也可以根据这种形式和关系创造歇后语,
这是歇后语灵活性的体现。同时,还有的歇后语搭配较为固定,有一些历史沿袭下来的
歇后语不能随意变动,例如: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这两句歇后语都不能随意被替换,因为它们是历史上沿用下来的,具有经典性,上

7
文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种典故式的歇后语,大都也不能被随意替换,这是
歇后语结构固定性的体现。

2.1.2 歇后语的语法功能

歇后语在运用的过程中,可以被当成一个句子来使用,也可以充当句子成分。充当
句子成分时,歇后语既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语法单位出现,也可以被拆分成两个语法单
位。再被拆分使用时,歇后语分别充当句子的不同成分,这体现了歇后语具有较强的造
句功能,在一个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都可以由歇后语充当,
常见的几种形式是歇后语充当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和其他词语不同的是,歇后语
在充当这些句子成分时,结构比较松散,可以被拆开放在两个不同分句中,出现的位置
也不固定。
下面我们来看看歇后语在充当句子成分时的几种主要形式。
歇后语作谓语:
他说:“我并不是不关心她,其实,我已经问过她好几次了,可是,她不单只不肯
告诉我,而且还骂我狗咬耗子,多管闲事。”(岑凯伦,《合家欢》)
歇后语做宾语:
三反运动这样大张旗鼓地雷厉风行地展开,你到啥地方去看到干部?这辰光,干部
们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歇后语作定语:
他自小是个拉尿攒拳头的家伙,暗里使劲。(戈梁斌,《红旗语》)
歇后语作状语:
可是,不与蔡志民来个山上滚石头,硬碰硬地干,哪有万全之计呢!(陈定兴,《香
港之滨》)
歇后语充当句子成分时可以被拆分,被拆分时的用法,例如:
依我看,她是搬起碾盘打月亮,有些不识轻重。(朱文华,《爱的复活》)
以上是我们讨论的,就是几种常见的歇后语充当句法成分的例子,当然,歇后语也
有其他的用法,但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我们要面对的是最常见的形式,那些不太常
见的形式一方面难度较大,一方面在留学生的基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很少出现,因
此暂不讨论。

8
2.2 歇后语的语义特征

温端政(2005)认为:“歇后语具有双关性、多义性、和方言性。”其中,双关性
是歇后语最显著的特征,很多歇后语都会通过谐音双关来构建语义,这也是汉语的语音
特点决定的。

2.2.1 双关性

双关是一种修辞手法,即用一个词语关联两种事物的修辞手法。通常,在具体的语
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义,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
的效果。双关也是一种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在歇后语中尤为常见,是歇后语构建语义
的常用方式。双关式歇后语一般有三种类型,分别是转义双关、谐音双关和假借双关。
双关式的歇后语中,我们最常见的是谐音双关歇后语。谐音双关歇后语在对外汉语教学
中对语音教学和词汇教学都有借鉴意义。谐音双关是利用歇后语后一部分里的某些同音
或近音的字词产生别的含义。例如:
和尚的脑壳——没法(发)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条件,让同音或近音字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即谐音。
在一些广告语中,经常会出现谐音。例如,眼药水广告的广告语“一明(鸣)惊人”,
自行车广告语“乐在骑(其)中”,饭店招牌“猪扒(八)界(戒)”,等。谐音现象
不止在汉语中,在其他语言中都有,利用谐音的歇后语在语义上能够起到双关作用,留
学生通过学习谐音式歇后语,能够学到不少汉语的语音特征。
歇后语还经常使用比喻、转义、假借、组合等方式产生双关效果,这是歇后语的一
个普遍特点。通过歇后语的学习,不仅要让留学生学到某一个或某几个歇后语的用法,
还应该让他们在理解语义的同时学会这种修辞手法。

2.2.2 多义性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歇后语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而歇后语和其他词语相
比较,这种表现更为突出。歇后语的多义特点体现在歇后语后一部分的基本义可以作多
种解释,例如: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9
胸口挂钥匙——开心
上述两个歇后语的语底部分,分别包含了形象义和比喻义。歇后语中,这样的多义
词非常常见。留学生在学习歇后语时必然要面对这样多义性的歇后语,所以多义词的教
学也是一个重难点。汉语的多义词现象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而且随着汉语的不断发展,
多义现象也会增加。多义性的歇后语对语境的依赖比较大,有时候语境不同歇后语可能
含义也会有所不同。如果对多义歇后语的语义掌握不全面,必然会出现运用失误的问题,
所以留学生学习多义歇后语时也要学习歇后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含义。

2.2.3 方言性

歇后语从文化属性上来讲,是民间文化的产物。歇后语在民间被创造,在民间流传,
还可能是在某些地区产生,例如:
烟头掉进口袋——烧包
歇后语的后一部分,“烧包”,这个词汇来自于河南、陕西、河北一带,比喻一个
人得意忘形的样子,这是一个典型的方言歇后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强调的是普通话教学,但留学生所在的地方,不一定都在
普通话地区,可能是在某个方言区。对于方言,不一定必须让留学生掌握,但可以作为
他们增加汉语知识的一个渠道。汉语方言众多,不同方言之间在词汇、语音甚至语法方
面都有差别,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留学生只能听懂普通话,却听不懂方言,但
他们对方言中的一些词汇的用法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例如河南话里的 “中”字,留
学生也经常使用,笔者在教学中,讲解的一些方言知识,他们也非常喜欢听。留学生在
学会一些方言用法之后,能够更快融入当地文化。
还有的方言歇后语,会加入某一地区的标志性事物,例如:
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
天桥在北京永定门内,是清朝末年民间艺人们的表演场所,有些艺人经常摆出花架
子,不动真格的,只会耍嘴皮子功夫,所以由此产生后面的语底部分,比喻那些光说不
练的人。方言式歇后语有的只是在某一地区流行,有的也传播开来。方言式歇后语一种
非常有特色的形式,在教学中也可以进行尝试。

10
2.3 歇后语的语用特征

2.3.1 歇后语的语用功能

(1) 通俗的语体特征
歇后语的含义丰富,交谈中恰当地使用,不仅能使地表达到位,更能给人带来言近
旨远的感受。会话讲究经济性原则,人们在口语中喜欢使用歇后语也是经济性原则的体
现。口语交际有时是即时性的,会话双方在交流中,会为了节约交际“成本”,使用通
俗化、生活化的用语,因此,短语、短句更符合这种交际诉求。
在语体特征上,歇后语的是一种口头的语言,具有通俗性。并且歇后语俏皮幽默、
形象生动,在交际中,恰当运用,能带来良好的交际效果。黎运汉(2009):“语体就
是在长期的语言使用过程中,因交际领域、交际方式、交际目的、交际对象的不同而逐
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一系列使用特点的综合体。”顺应理论认为,之所以人类在运
用语言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进行选择,是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所决
定的。在交际过程中,使用歇后语,能够让语言变得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进而带来更好
的交际效果。
(2) 歇后语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体现
汉语的歇后语体现出的是一种中式幽默,歇后语依托的是汉语文化,因此,中国人
的思维方式都融入在歇后语中。崔希亮(2005)认为:“中国人有一种猜谜心理,这与
汉字的表达方式、表意特点有关。”中国民间有浓厚的猜谜文化,元宵节猜灯谜就是一
种,歇后语的结构决定了其在认知方式上和谜语有一定相似性,是一种饱含智慧的语汇
单位,也有人把歇后语当成一种特殊的谜语看待,因为很多词语谜语的谜底就是熟语。
歇后语的表意具有模糊的特点,这也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中国人说话不喜
欢直来直去,喜欢“绕弯”,这体现的是中国人的环形思维方式,“绕弯”地讲话,是
为了取得礼貌、得体的表达效果。歇后语形式简约,但含义具有多重性,简洁的语言传
递着复杂的信息。

2.3.2 歇后语的认知机制

认知语言学有三种主要的认知观,分别是经验观、凸显观和注意观。我们可以用这
三种观点去分析歇后语的认知机制。在经验观方面,歇后语是民间文化的产物,是在各
种各样的生活中和实践中被创造出来的,歇后语也体现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例如:

11
早春的桃花——红不久
冬天吃葡萄——寒酸
这两个歇后语体现着人们对季节、气候的认识。凸显观认为,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
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突出程度决定的,歇后语的后半部分,正是要突出表明前半部分中
的某些特点,例如:
蚍蜉撼大树——不自量力
后半部分突出的是蚍蜉和大树之间的这种体型上的不对等的关系。注意观认为我们
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实际上只反映了事件中引起我们注意的那部分,例如:
和尚要饭——穷光蛋
后一部分,“穷光蛋”一语双关,和尚的头是光头,要饭说明了和尚的穷,光头就
像鸡蛋一样,我们注意到的是这种形象。

2.3.3 歇后语的语境观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交际时要看交际对象、交际
场合以及交际目的,语境制约着交际。歇后语在语义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多样性,歇后语
的语体特征也体现了人们在运用的过程中是为了应对不同的交际语境。语境有很多种,
但我们教留学生学汉语,通常关注的是汉语的文化语境和具体的交际环境。
留学生使用汉语交际,所处的是中国的文化背景,面对的是中国文化背景的人,因
此要学习中国的各种文化知识和语用知识,以适应中国的文化语境。爱德华·霍尔(1976)
认为:“按照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文化可以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高语境文化的特点,是人们在交际时,会话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依靠社会文化背景
和交际情境,显性的语码负载的信息量较少。而低语境文化,则比高语境文化更加依赖
显性的语码。”在汉语文化中,中国人交谈时注重“意会”,所以汉语这是一种典型的
高语境语言。
中国人的思维比较依赖经验,汉语思维容易对具体规则产生消解,交际者总是以经
验为基础去进行推理,对语言的理解,依靠的不是语言规则,而是词语或句子之间的逻
辑关系和具体的语境,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这些可以总结为“言”和“意”之间的关
系问题。崔应贤(2014)认为:“汉语的哲学思维里,意和言是一对矛盾,它们是对立
统一的关系,这里面包括以意统言、整体辨证、依境明义、立象尽意、含蓄委婉等特点。”
俗话说“话到嘴边留半句”,歇后语就是这种观念的体现。汉语运用过程中出现的言不
12
尽意现象,追求的也正是表达效果的委婉含蓄,很多带有转义性质的歇后语都能反映出
来汉语的这种特点,歇后语讲究的是“言外之意”。不少歇后语都是具有讽喻性的,我
们使用歇后语也是想含沙射影地说话,这是中国人喜欢的说话方式,讽喻性的歇后语的
表达看似含蓄委婉,实际上是狠狠暗讽。就好比通常我们想指出一个人的缺点,都不爱
明说,喜欢找一些暗示性的话语,歇后语在这种情况下便能派上用场。

13
14
第三章 留学生歇后语使用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就是搜集留学生在歇后语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现象,并进行归纳、整
理,从而做到具有针对性的分析。分析留学生的歇后语使用偏误,是为了找出偏误产生
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3.1 歇后语偏误的主要类型

3.1.1 语法偏误

留学生使用歇后语语法偏误,主要存在于句式、搭配和语法功能方面。歇后语结构
较为灵活。同时,在使用歇后语造句时,也容易出现句法成分方面的偏误。
(1) 搭配偏误
歇后语的搭配,是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哪些歇后语之间可以搭配,
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一些歇后语在搭配形成之后,是不能随意变更搭配的,歇后语既可
以灵活组合使用,也需要遵循固定搭配,这两种特点可以归纳为歇后语的“灵活性”和
“固定性”。留学生如果不明白歇后语搭配的规则,便会出现各种偏误,例如:
甲:你周末去哪玩了?
乙:我周末去钓鱼了。
甲:那你钓了多少鱼啊?
乙:没钓到,竹篮打水,没有鱼。
上述对话中,歇后语“竹篮打水”后面部分应该是“一场空”。留学生想用歇后语
表达的意思确实是“没有鱼”,但“竹篮打水——一场空”是个固定的用法,已经在长
期使用过程中被固定下来了,留学生在这里使用其他话语替代“一场空”,虽然意思表
达合理,但在形式上不合适。或者,使用时不说后半部分,只说“竹篮打水”也可以。
语底部分“一场空”,形式简约,和前部分搭配能体现出汉语句式的节奏感,留学生的
使用方法显得不符合汉语的特点。
再如,有的留学生组合出了这样的歇后语:
猪八戒照镜子——四不像
打破门窗——问到底

15
从这些偏误中能够看出,学生能够体会到歇后语的意思,但他们在构造歇后语的过
程中却造出了这种奇怪的歇后语,如果从歇后语语义上来看,学生也知道这两个歇后语
在表达什么,但这种具有固定性的歇后语不能随意变动句子中的成分,有的学生只了解
了歇后语的灵活性,却不知道某些歇后语具有固定性。
上面的几组偏误属于学生理解歇后语,但搭配不合适的偏误类型。也有的出现了搭
配错误的情况,例如:
癞蛤蟆——难看
这样的搭配就属于错误的搭配了,这不符合歇后语搭配规则,歇后语通常是短语或
句子之间进行搭配,没有词与词之间的搭配,这种搭配只是根据词义生搬硬造的。
(2) 句法偏误
歇后语在句子中使用时,可充当复句中的分句,也可当单句使用,还可以充当句子
成分。所以,这里将分析歇后语语句内的句法偏误,以及歇后语充当句子成分时的偏误。
句法方面的偏误,说明了留学生对句子成分以及词语的词性把握不到位。我们先来看一
个例子:
老虎的屁股——不得摸
正确的说法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摸不得”是一个述补结构,这里的偏误
是语序被留学生搞颠倒所致。针对这种偏误,要在补语方面对留学生进行纠偏教学。
老鼠过街——人人喊着打
这句歇后语应该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留学生在这里强加了一个助词“着”,
这是留学生对助词的过度使用造成的偏误,属于对目的语语法使用的过度泛化。
在歇后语充当句子成分时,留学生出现了有以下偏误:
弹琴和跳舞都是我的爱好,我不想放弃手心手背,都是肉。
这里的歇后语“手心手背——都是肉”,在这个句子里被拆分,
“手心手背”表达的
表示意思是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都比较看重,如果只让其选择其中一个的
话,就会很难受,用手心手背上的肉来形容两样事物的重要性。在这个偏误句子里,留
学生将歇后语放在了宾语位置上,就出现了误用,应该把“手心手背”放在最后一个分
句中,“手心手背都是肉”。
社团主席只有一个,他们俩一起竞选,两虎们相争,必有一伤。
这里出现歇后语“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留学生这里多加了一个字“们”
,因为

16
我们在教汉语语法时,
“们”可以表示多数,留学生学了这个语法点之后就误以为“们”
可以和英语中表复数的“s”相对应,就造成了误用。

3.1.2 语义偏误

教学过程中,歇后语的字面意思和其真实含义常常让留学生难以把握,这体现在歇
后语的语义生成方式上。针对这些语义方面的偏误,笔者经过整理,发现留学生在使用
歇后语的过程中,有下列几种常见的偏误类型。
(1)语义偏离
歇后语的表达意义不能符合它要表达的客观对象,被称为“语义偏离”。例如学生
写出句子:
我从图书馆出来,雨伞找不到了,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个语义偏离现象,留学生想表达的意思是找不到伞然后不知所措的感觉,却用了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个歇后语。此歇后语表达的意思是不清楚情况,搞不清底细,
形容一个人做事情时找不着思路,仅仅是含有一些不知所措的意思,用在这里显得不合
适。
再如,学生在学习了“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之后,说出了这样的句子:
我把上次考试的错题改过来,这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学生在这里想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回顾上次的考试内容,所以用了这样一个歇后语。
这个歇后语中,照旧就是照样,还是原来那样,没有变化的意思,留学生对语义的理解
出现偏差,如果是学生改过之后还继续把题写错,才可使用这个歇后语。
(2) 语义不明
语义不明是指歇后语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不明确,让人看了不明所以,难以猜出
想表达的意思。例如:
我下午去找东民一块儿逛商场,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不完整,这个歇后语的含义是做了一件事情最终却白费力气,徒
劳无功,作者究竟要表达的是到商场什么都没买还是没找到东民,难以看出。再如:
我们昨天上了一节体育课,大家都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这句话也看不出留学生想表达的含义,“芝麻开花节节高”可以用来比喻一个人步
步高升、蒸蒸日上。在这里,留学生可能是想表达大家的运动水平都有提升,但中间缺
少关联性的句子部分,因此难以把握真实含义。
17
(3)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是比较常见的偏误类型,不仅留学生会出现,中国人也有这种现象。这种
错误就是不明白歇后语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只根据歇后语字面意思去理解歇后语的含
义。歇后语有字面义和隐含的比喻义,如果不理解比喻义就会出现误用。例如:
我中午在食堂吃了小菜一碟,所以现在很饿。
“小菜一碟”是“张飞吃豆芽儿——小菜一碟”的后半部分,学生在这里选取了后
半部分来表达想法。这句歇后语的实际含义是做事情轻而易举,这个典故来自《三国演
义》,张飞是杀猪的,身强力壮,爱喝酒吃肉,
“张飞吃豆芽”表示办事情简单、小意思。
学生在这里以为“小菜一碟”就是吃一点饭,所以产生误用。
(4) 语义色彩错误
歇后语的色彩义丰富,由于色彩义是附加在本义之上的含义,加之很多歇后语的字
面意思不明确,所以很多留学生忽视了歇后语的色彩义,所以就导致了在实际使用过程
中的语义偏误现象。例如:
他竟然能说服老师,端午的龙头,很会耍嘴。
这句话的偏误在于,说话者对歇后语的语义色彩不清楚,尤其是感情色彩,这句歇
后语的感情色彩是贬义,形容那些只会耍耍嘴皮子功夫没真才实学的人,因此用在这里
不合适,除非说这话时带着讽刺、挖苦的目的,但这里并非在讽刺。

3.1.3 语用偏误

留学生学会歇后语的语法和语义之后,却不一定能恰当运用歇后语,因为如果不考
虑歇后语的使用环境,就容易出现偏误。
(1) 语体偏误
歇后语的语体特征告诉我们,歇后语多用在非正式交际场合和口语当中,在正式场
合和书面语上的使用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留学生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就会造成误用,
例如学生的作文中出现这样的歇后语:
这次考试没考好,下次想考好,就要厕所里扔炸弹,发愤图强。
这里的歇后语是“厕所里扔炸弹——发愤(粪)图(涂)强(墙)”,这是个非常俚
俗的歇后语,也是网络语言,网络语言都带有戏谑成分,很不严肃且有些粗俗,会使用
这个歇后语,能够说明使用者的语言非常丰富,是汉语水平高的体现,但在写作中出现
这样的歇后语,就不合时宜。若是平揶揄、开玩笑,则可以使用这个歇后语。
18
(2) 认知偏误
认知偏误主要是指不懂歇后语语义的生成方式,歇后语大都通过比喻来生成语义,
所以很多歇后语只看语面就能猜出语底。对于一些比较模糊的歇后语,学生如果缺乏辨
别能力,就会造成语用偏误,例如:
他做事考虑得很多,成熟的莲菜,心眼多。
“成熟的莲菜”是一种形象化的比喻,莲有很多孔,因此可以比喻一个人心眼多,
但心眼多和聪明不是一回事,虽然中国人常说要多长个心眼,但心眼多却并不见得是好
事。这里涉及到心眼一词,心眼就是指心思,也可以指心智,这个词的感情色彩比较模
糊,留学生误认为心思多可以和聪明划等号,导致误用。
(3) 语境偏误
歇后语的使用,要放在特定的语境才能体现出效果。语境中的偏误,大多是交际过
程中的表达出现了问题,有不符合表达习惯,也有表达不合时宜,歇后语的语境失误简
单来说就是混淆了某个词语的语言环境和适用对象,例如:
今天,我没有去上课,我出去玩了。我真是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的胆(掸)子。
“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的胆(掸)子”,这个歇后语的使用,通常是对别人说
的,不是用来形容自己,留学生不明白这个歇后语的适用对象,造成了语用失误。再如:
老师赶鸭子上架,经常督促我们学习。
这里的歇后语只用了语面部分,“赶鸭子上架——难为人”表示有意为难,又强人
所难的含义,这里留学生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老师督促其多学习,却误用了“赶鸭子上架”,
不符合具体的会话语境,留学生不明白这个歇后语是带有一种责难的语气,因此导致偏
误。

3.2 歇后语偏误的成因

3.2.1 歇后语自身的复杂性

留学生使用歇后语比较容易产生偏误,最主要的原因是歇后语自身的特征决定的,
歇后语的复杂性使得留学生在学习歇后语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少困难。从句法结构上看,
歇后语比较灵活,歇后语能够灵活搭配,一个歇后语的语面有时能够对应不止一个语底,
同样,一个语底也不只对应一个语面,例如: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19
关公面前耍大刀——献丑
吃咸菜长大的——多管闲(咸)事
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这种搭配的灵活性对于留学生来说难以把握,如果对歇后语的特征不是特别熟悉,
机械化地去记忆,就容易加大学习负担。反过来说,还有一部分歇后语的搭配却相对固
定,有的留学生如果水平较高,懂得了歇后语可以灵活搭配,但不了解歇后语有一定固
定性,就容易自由发挥,去创造一些奇怪的歇后语,这就造成了偏误,这属于目的语知
识的负迁移所造成的。
歇后语的语义具有双关性和多义性,汉语中的同音字非常多,这往往是初学汉语者
最难以驾驭的问题,而歇后语语义的构建,很多都要靠谐音,谐音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
会出现,谐音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段,对于汉语更为明显。同音字众多,是汉语的一
大特点,因此,谐音也容易造成偏误。很多歇后语都不止一层含义,初学汉语的留学生,
只能理解到歇后语的字面意思。而且歇后语还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达到语用效果,
而中国的文化语境也非常难以把握,具有高语境特征的歇后语中包含的信息量巨大,而
这大量信息都是非语言信息,这包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交际方式、行事方式,母语知
识和母语文化如果出现负迁移,就会造成留学生的使用偏误。另外,歇后语中包含的文
化知识也有很多,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就理解不了歇后语的含义,也会造成偏误。

3.2.2 对歇后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歇后语自身的复杂性是造成偏误的内部因素,教材和大纲的问题则是外部因素。李
红印(2004)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级阶段,学习材料的来源多是文学作品以及报
刊杂志,这些材料中包含大量的俗语、谚语、歇后语,这些语言单位也是留学生需要学
习的。”但通过李红印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调查后发现,这里面并没
有收录歇后语。毛丽娟(2014)、桑悦(2016)等人在对教材的调查中也发现,教材中
收录的歇后语数量也非常少。
对外汉语教学大都是以教材和大纲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的,其中收录歇后语数量
少,自然也难以引起教材使用者的重视,不接触或较少接触歇后语,一旦生活中遇到,
留学生就不知如何使用。歇后语的学习和词汇学习一样,重在平时的积累,教材收录少,
教师如果再不有意引导学生学习歇后语,留学生就很难积累一定量的歇后语。有一些非
常经典的歇后语,适合在教学中引入,教师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20
歇后语大多来源于口语,所以风格比较俚俗,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欢使用歇后语,
留学生如果不懂得歇后语,交际中遇到也会出现理解障碍。初学语言都是要学习规范化
的语言,俚语带有很多不规范的成分,加之歇后语数量大,教材和大纲也是考虑到这个
原因才收录较少。王勤(2001)认为:“歇后语不同于大都有确指来源的成语,成语有
籍可查。而歇后语是开放的,可以随时创造,而且歇后语来源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
层、不同行业、不同文化素质的人群,这就难免出现一些不规范现象。”推动歇后语的
规范化工作难于其成语、惯用语之类。歇后语俚俗化的特征,在潜意识里给人造成了难
登大雅之堂的感觉,因此多数学者不会将歇后语和较为典雅的成语相提并论。

3.2.3 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能让学校效果事半功倍,但在歇后语的教学方法上,缺
少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教材中的歇后语,大都和普通词汇编排在了一起,教师在教授这
些词汇时,如果不针对歇后语的特殊性进行教学安排,就难以教好歇后语。歇后语和普
通词语相比,理解和记忆的难度较大,而且包含的很多文化信息也让留学生难以掌握。
这些需要教师有好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
对于学生而言,面对歇后语也应该有一个端正的态度,不能因为觉得有难度而采取
回避的态度。留学生要多和中国人交流,要尝试着去学习、去使用俚俗语,也不要过于
担心会犯错误。歇后语虽然规范性不强,但具有实用性,使用这些语言能让留学生更快
地融入当地文化。

21
22
第四章 歇后语教学对策

我们在上一章,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留学生歇后语的使用偏误,因
此歇后语的教学对策也应从这三个层面进行讨论。笔者在此结合歇后语在这三个方面的
特征,来探讨歇后语的教学对策。

4.1 歇后语语法教学对策

4.1.1 归纳法教学

归纳法就是对歇后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归纳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就是能让学生
全面了解不同结构类型的歇后语。在学习歇后语的过程中,这种方法也可以作为入门学
习的方法,对于初步学习歇后语的留学生来说能够让他们快速认识歇后语。
前文中我们讨论过歇后语的语法特征,按照温端政先生的观点,歇后语的语面部分
可以叫“引”,语底部分可以叫“注”。歇后语的“引”和“注”可以是多种形式。我们
先来看歇后语中“引”的结构类型,最基本的“引”是由一个名词构成,但大都是多音
节词,歇后语词典中,还没有以单音节词的形式出现的。名词型的“引”,例如:
纸老虎——外强中干
这是由一个名词构成的歇后语,这样的歇后语并不多。更常见歇后语的“引”,是词组
和句子类型的。例如,词组型:
腊月里的萝卜——动(冻)了心
跳进黄河——洗不清
句子型:
灶王爷跌跟头——砸锅了
千年铁树开了花——枯木逢春
歇后语的“引”,大部分都是词组和句子构成的。歇后语在使用时,
“引”通常可以单说,
也就是把“注”隐去,所以歇后语的教学,对“引”的学习应放在前面,先让学生了解
“引”的结构特点。
歇后语的“注”,也有多种不同形式,最简单的形式,是一个字的“注”:
谷糠榨油——难

23
但这种形式也不是常见的形式。“注”的比较常见的形式是词、词组和句子。由词作为
“注”的歇后语,如:
巴掌上长胡须——老手
肚里开飞机——内行
由词组构成的“注”,如:
破麻袋上绣花——底子差
坐飞机讲哲学——高谈阔论
由句子构成的“注”,如:
打个兔子喂鹰——好处给了外人/胳膊肘往外拐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歇后语的“注”,主要是由词或短语构成,句子型的“注”没
有短语型的多,这是歇后语表达方式决定的,歇后语的后半部分在说出来时,需要言简
意赅,这样才更能体现出歇后语的表达效果。
歇后语的“引”和“注”之间的组合,主要的几种形式分别是“短语——短语”
、“句
子——短语”、“短语——句子”和“句子——句子”,这几种类型的歇后语都是留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见的。留学生学习歇后语,首先要对歇后语的基本结构和组合形式
有一个了解,这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而歇后语教学要首先从部分着眼,通常我们
学习语法,都是先从一个词的构成学起,进而学习一个句子的构成,歇后语的学习也是
如此,歇后语的句式结构是基本,只有弄清楚了歇后语每一部分的特点,并对每一部分
进行分析,才能从整体上弄清楚歇后语意义。

4.1.2 构词法教学

歇后语从本质上讲,是由词构成的,将歇后语分解成词组进行构词法教学,用这种
方法,我们采用的是化整为零的思想。歇后语教学中,语法教学也必不可少,尽管歇后
语在结构上有着特殊的个性,但歇后语和众多的词汇具有一些相似特征。构词法也就是
词的构成方法,词是由语素构成,构词分析就是对词的结构进行语法方面的分析,分析
一个词内部的语素组合方法,并对各种词的语法类型进行分析。
歇后语中的大部分词都是复合词,留学生学习歇后语也必然要学习这些复合词,因
此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构词法分析也是在对这些复合词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歇后语教学
可以借鉴词汇教学的一些方法,歇后语是比词汇高一级的语言单位,在用构词法教授歇
后语的时候,也相当于在进行词汇教学。而词汇教学也可以反过来作用于歇后语教学,
24
例如我们在教学学生“照旧”这个词的时候,可以顺带教给他们“外甥打灯笼”。歇后
语学习和词汇学习一样,也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经过日积月累,学生才可掌握可
观的歇后语数量。分析歇后语中的复合词,最基本的是先要分析语素,学习一个词语,
留学生先要弄明白语素的作用,然后再去学习复合词的构成方法。
用构词法教歇后语,也需要按照一定规律对歇后语进行分类。例如,可以集中学习
某一类词法结构的歇后语。语面为偏正结构:
抱窝的老母鸡——打不醒
背阴的李子——青疙瘩
烘炉的料,食堂的钟——该打
偏正结构是歇后语中最常见的句法结构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其归为一类进行
讲练,学生就可以花费更少的精力掌握具有相似特征的歇后语,这也是一种语法学习,
能够提升留学生的语感。歇后语的构词法还有主谓式、述宾式、述补式、连谓式等,在
教学中这些不同构词类型的歇后语都可以进行归类,并在教学中合理安排不同形式的歇
后语进行讲练。

4.1.3 模仿法教学

在歇后语的语法教学中,要重视模仿的作用。语法教学着重语法知识的讲解,但只
掌握语法知识,不足以让学生熟练使用歇后语,所以,歇后语的教学一定要重视模仿和
练习的作用。
(1) 引导学生创造歇后语
模仿是语言学习重要手段,也是最容易掌握的学习方法。但也正是这样简单的一种
学习方法,却往往被人们忽视,甚至模仿学习被打上了机械、笨拙的标签。不过,这里
强调模仿并不是要学习者单纯、机械地去模仿,而是创造性的模仿。王初明(2014)认
为:“外语学习不仅要依靠他人创造的内容,还要借助学习者的内生表达动力,语言的
学习需要在丰富的语境中通过互动去模仿,创造和模仿是分不开的。”所谓内生表达动
力,就是指学习者对人、对物或对所发生事件的内在自发反应,表现为产生想法,萌生
交际意愿,激起交际需要,引发语言表达冲动。模仿行为要和这种内生的表达意愿结合
才能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者要学会模仿这些歇后语的句式创造出歇后语并进表达,内生表达鼓励学习者
创造内容,并使用目的语表达出来。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级阶段,所面对的学习者大都是
25
成年人,或者拥有一定学历背景的人,他们的知识储备能够让他们用母语创造出一定的
内容。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他们需要用目的语来表达,所以教学中需要做的就是引导他
们用目的语表达出他们所想的内容。表达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上要有足够的情
境去进行互动演练。创造性模仿可以设置歇后语练习题,例如仿写歇后语句型,但在创
造过程中要进行指导,告诉他们怎样的歇后语才是规范的。还可以通过提问问题让学生
用合适的歇后语来回答,根据歇后语的含义写小作文,等等。这些方法都能够让学习者
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在模仿中,一边学习、一边创造,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 增加口语练习
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学生从开始学习学习歇后语到掌握歇后语,分为四个阶段,
分别是: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表达和传输也正是练习的过程,这四个阶段经过不
断循环,最终学生就可以习得这种语言形式。克拉申认为,语言的学习就是一个输入和
输出的过程,由此克拉申提出了输入假设。同化和记忆我们可以看作是输入的过程,表
达和传输是输出的过程。在输入过程中,歇后语经过传播从个体进入个体,被接受的过
程就是同化。同化是被输入者理解歇后语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内化记忆的过程,经过记
忆,歇后语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保存下来。输出阶段,是交际和传播行为的体现,交
际中,还要让学生尽量用他们学到的歇后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模仿法和练习是统一的,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就是语言学习的输出形式,语法形
式的习得也正是不断重复而来的。歇后语的学习,口语练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歇后语
主要就是在口语中使用的,使用就是让他们表达,再复杂的歇后语,通过重复地表达,
也能让学习者烂熟于心。

4.2 歇后语的语义教学对策

温端政(2005)认为:
“分析语汇的语义,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别是语素分析,
层次分析和语源分析。”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歇后语的语义,也可以用这三种方法进
行教学。

4.2.1 语素教学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素教学有着重要的地位,语素教学法也可以称为语素分析法。
语素是基本的语法单位,比语素高一级的单位是词,所有的词都是由语素构成,歇后语
比词要高一级,还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词语,是由词和最基本的语素构成。

26
语素知识掌握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词汇的掌握程度,掌握语素知识,是学
习词汇的基础。例如,“权利”和“权利”这两个词,学生不一定能分清两个词的含义
和用法,但如果去辨析“力”和“利”这两个语素,就能够对词义进行辨析。再如,
“体
制”和“体质”也是两个同音字,要分析“制”和“质”之间的差别,才可辨析这两个
词语。
歇后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词语,理解更加困难,留学生对歇后语掌握不好,有一部分
原因是他们对语素缺乏准确把握,才导致误解。例如,谐音式的歇后语,留学生会出现
不明白歇后语的注脚部分用哪一个字,这时候就要用语素分析法进行字的辨析。例如:
半空中挂口袋——装疯(风)
歇后语的语底部分是“装疯(风)”,这个歇后语典型的谐音双关式歇后语,“半空
中挂口袋”本来就是一件荒唐的、无意义的事,挂上口袋风自然就能吹进去,所以是“装
风”,“风”谐音“疯”,歇后语前半部分在逻辑和形式上都和后半部分发生了关联,再
通过谐音表达出另一个意思,幽默感便生成了。
再例如:
半空中点灯——高明
这是一个转义双关式的歇后语,利用的是后半部分“高明”的多义性令前面的半句
产生了别的涵义。“半空中”对应的是“高”字,点灯对应的示“明”字,本义表示高
处很明,但高明本身就可以表达一个含义,高明指明智或技艺高超、见解独到不同凡人,
这句歇后语转义后所表达的正是后者。
语素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这里说了解汉字的特点,并不是说学习汉字
的写法,那是汉字学研究的问题,语素教学研究的是词汇,很多汉字也是单音节词,所
以学习语素可以和学习汉字结合,在教授歇后语的同时进行单音节词教学。

4.2.2 语义层次分析法

语义层次分析法是将语义放在不同的层面进行分析。第一个层面,是从歇后语的色
彩意义方面分析,第二个层面,是从歇后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方面分析。
(1) 歇后语的色彩义分析
温端政(2005):
“每个歇后语都会有一个基本义,基本义是指歇后语中最主要的意
义,色彩义是指附加在基本义之上的意义,也叫附加义。”我们分析歇后语的附加语义,
主要从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方面分析。
27
黄伯荣,廖序东(1991):
“一个词的基本义也叫理性义,理性义表达的是一种概念,
通常词典中对词条的解释都是概念义。”但歇后语的语义和普通的词语的语义有所不同,
歇后语更多的是通过展现它的附加义来达到效果的,所以在第一个层面,我们主要从歇
后语的附加义方面来考察歇后语。
歇后语的附加义也就是色彩义,首先我们来看歇后语的感情色彩。通常我们把感情
色彩分为三种,分别是褒义、贬义和中性。褒义是说话人用来表示对某种人或事的赞扬、
夸奖的感情,贬义则相反,用来表示对某些人或事的厌烦、批评的感情,中性是既没有
褒义色彩也没有贬义色彩,持中立态度的感情。歇后语在感情表达方面有着一定的特点,
笔者采用随机的方式在《中国歇后语大全(辞海版)
》中选取了 30 个歇后语,按照感情
色彩进行了归类,如下表:
表 4-1
贬义 褒义 中性
1.半斤对八两——不相上下 1.磨盘碰碾盘——实(石) 1.楼顶上唱歌——高调
2.苍蝇吹喇叭——不自量 打实(石) 2.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3.草窠里的蚂蟥——不是善 2.姜太公封神——一言为定 3.书本掉进水缸——失业(湿
虫 3.嚼青橄榄——后味好 页)
4.和尚要饭——穷光蛋 4.鲤鱼跃龙门——高升 4.染布色不均——没料到
5.三月的樱花——鲜一时 5.白开水画画——轻描淡写
6.瞎子走路——不分昼夜
7.墙头草——随风倒
8.黄鳝的尾巴——又尖又滑
9.叫花子安风扇——穷风流
10.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11.受潮的火柴——有火没
处发
12.榆木疙瘩——难开窍
13.刷白的烟囱——表里不

14.土地爷洗脸——失(湿)
面子
15.屋顶上种菜——无缘
(园)
16.刀子砍西瓜——傻(杀)

17.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18.瞎子闻见臭——离死
(屎)不远了
19.江边上卖水——没人要
20.哈巴狗戴眼镜——六亲
不认
21.戏台上打架——不知真

28
这些随机选取的歇后语经过分类后,可以看出,大多数歇后语都带有贬义的感情色
彩。歇后语是一种带有评价性的语言,刘廷果(2012)认为:
“在歇后语的感情色彩中,
最多的是具有讥讽意味的歇语,其次是责骂意味的歇后语。”歇后语在使用时,大多都
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因此要作为重点来教学。同时感情色彩有时候还需要结合形象色
彩才能体现出来。歇后语的形象色彩,是指某一个歇后语给人某种形象感,对某样事物
形象的概括是形象感的来源。形象感经常会和某些颜色或事物联系起来,例如: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三月的桃花——红一时
叫花子安风扇——穷风流
上述歇后语中有“红”、
“白”、
“桃花”、
“叫花子”等,第一个歇后语是褒义,
“白”
取清白之意,可以指人品行端正。第二个歇后语是贬义,“红”代表着红火,兴旺,但
这里只是红一时,有昙花一现之意,所以是贬义。第三个歇后语中,“叫花子”一词,
本身就带有卑微的形象色彩,用在歇后语中,就可以表达出一种贬义的感情色彩。
需要注意的是,歇后语的色彩义有时候是融合在一起的,就像上述的三个歇后语一
样,既有感情色彩又有形象色彩,所以在分析歇后语的色彩义时要进行综合分析。
(2) 引申义和比喻义分析
每一个歇后语都有一个本义,本义是指歇后语的字面意思,也就是语素的义项直接
融合的而形成的意义。引申义是指从歇后语本义中派生而来的意义,比喻义是指歇后语
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得来的意义,引申义和比喻义都是本义的扩展,它们都被称为
词语的转义。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肚挤上挂钥匙——开胃
这里“开”字本来指打开、开启的意思,
“开胃”在这里就是引申用法,
“开”引申
为使胃口增大、变好,有帮助消化的意思。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前几年,前曹乡农民把做广告当成是“王婆卖瓜”的把戏。
(1993 年人民日报 5 月)
这句话里的“王婆卖瓜”是一句歇后语,这里省去了歇后语的后半句“自卖自夸”

这句歇后语的本义表示一个人做生意自吹自擂,这里把广告行为看成是“王婆卖瓜”,
是一种比喻用法。

29
我们在教学留学生学习歇后语的时候,对于一条歇后语的分析,要分层去分析,对
歇后语的每类语义都分析透彻,其中色彩义和转义是学习的重点。另外,在学习过程中,
对歇后语还要放在不同环境中多加使用,尽量让学生去体会歇后语的涵义。

4.2.3 语源探究法

探究歇后语的语源,就是在歇后语教学中,利用语源方面的知识对所教的歇后语进
行分析。歇后语在使用过程中,也经历了历史的演变,所以对歇后语的考察可以从歇后
语意义方面去追根溯源,并考察歇后语语义的变化轨迹。在用语源探究法教歇后语时,
也要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包括语素分析、转义分析、文化分析等,而且每一种教学方法
也都不能孤立使用,综合使用才是最合适的方法。
我们在学习成语时,通常会探究成语的出处,因此,语源分析经常出现在成语教学
中,而歇后语作为民间俗语,也有很多来自历史典故,语源分析同样适用。
歇后语的语源分析,有两类,一类是歇后语中的语素或字的语源,一类是歇后语的
历史人文背景。第一类,例如:
柴草堆如山——多心(薪)
这个歇后语要分析其中语素的语源。我们在表达歇后语含义时,使用它的注脚部分
“多心(薪)”来表达含义,用的是括号外的“心”字,用来形容一个人多操心,括号
内的“薪”,在古语中代表的是柴火,在现代汉语中“薪”可以代表报酬、待遇、工资。
因此,这个歇后语可以有两种意义,既可以指多操心,也可以指薪资、待遇好,所以这
个歇后语不仅有谐音,而且随着历史发展,意义变得更加丰富。还有第二类,例如: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大眼瞪小眼
林冲误入白虎堂——有口难辩
这几个歇后语都来自历史或文学作品,都能查到历史典故。其中,“姜太公钓鱼”,
今天多用来比喻心甘情愿进入了他人的计谋中,又作“姜尚钓鱼——愿者上钩”,姜太
公是历史人物,传说曾不用鱼饵钓鱼,最终钓到周文王姬昌。“张飞穿针”一作“大眼
瞪小眼”,一作“粗中有细”。作“大眼瞪小眼”时,是一种形象表达,张飞身材魁梧、
体型硕大,穿针时自然是“大眼瞪小眼”;作“粗中有细”讲,既是一种形象表达,也
有历史典故,是因为历史上的张飞虽然小事上粗鲁,但大事上却谋略过人,关羽曾说过:
“二弟人虽粗鲁,但精细过人,内中奥秘,惟我独知。”
“林冲误入白虎堂”来自《水浒
30
传》,在《水浒传》的情节中,林冲进入白虎堂进而被人陷害,然后被发配沧州,最终
逼上梁山。
语源分析不同于语素分析和层次分析,其涉及了一些文化知识,有文化分析的意味,
因此语源的分析还可以和文化教学相结合,对于那些包含了文化知识的歇后语,将文化
阐释融入在歇后语的教学中,利用文化去讲解歇后语的语义,既讲清楚了歇后语的语义,
也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知识。

4.3 歇后语的语用教学对策

4.3.1 结合语用知识教学

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在交际中如何使用的问题,尤其是指语言和使用者行为之间的
关系,还包括语言使用者所处的情境。现行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主要关注的是语言知
识的讲解,而语用知识则处于相对较弱的位置。翻阅现行的对外汉语教材,也可以发现,
教材也很少关注语用知识,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增加语用知识的教学。
(1) 语体知识
歇后语的教学,我们首先关注的是歇后语的语体问题。曾毅平(2009):
“交际场合
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在正式场合用俚俗语言,或在随意的场合用过于正式的语言,都
是很不得体的,有的甚至危及社交基本礼貌以及人际关系。” 歇后语在口语中使用较多,
算是非正式语体。所以从得体使用汉语的角度看,在学习语言时,学习者了解语言单位
的正式程度是非常有必要的。美国语言学家 Martin Joos 的“五只钟理论”将本土主流
英语分为级冷冻体、正式体、商洽体、随意体、亲切体。曾毅平(2009):
“参照这一思
路,可以将汉语语体按正式程度分为五级,分别是俚俗体、一般随意体、中性体、一般
正式体、庄严体。”在具体教学应用中,可以按照这个标准进行,教材、大纲可以对照
此标准去选取歇后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遵循这个标准去选取适合教授的
歇后语。
前面我们说过,歇后语具有俚俗性,带有明显的口语色彩,不过温端政(2005)认
为:
“俗语的俚俗性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歇后语也可以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但
是也不是所有的歇后语都能用于正式场合,例如“瞎子闻见臭——离死(屎)不远了”

“哈巴狗戴眼镜——六亲不认”,这一类歇后语,都不适合出现在正式场合和书面语中,
当然文艺作品除外。对于哪些能出现,哪些不能出现,还需我们教学工作者去甄别去筛

31
选。歇后语在正式场合适度使用能够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但不可过多使用,这点在教
学中值得我们注意。
歇后语的句法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语体特征。在语体系统中,语法要素主
要表现在对句子的选择、配合等方面。倪素平、丁素红(2014):
“单句中的主谓句和非
主谓句在各类语体中的分布是不同的,相对而言,主谓句经常出现在各类语体中,而非
主谓句,尤其是名词型非主谓句,出现在文艺语体、大众传播语体中的频率较高。”例
如,歇后语中,语面是定中短语的歇后语:
打昏了的叫鸡——不知早晚
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虫蛀的瓜子——没好人(仁)
充了气的皮球——又蹦跶起来
定中结构在通俗语体中出现频率较高,上述歇后语的语面,都是这样的结构。平时
的口语和非正式交谈,可以多用定中结构,但书面语和正式交谈要尽量多用主谓结构。
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在语法结构方面存在的这些差异,都是教学需要关注的。
倪素平、丁素红(2014):
“句子利用语序、语气、虚词的动态变化,可以生成常式
句和变式句,还有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松句和紧句。常式句一般可以用在各类语
体中,变式句通过调整语序,重在强调语义重点、表情达意,常用于文艺语体。”歇后
语大多是变式句、短句、散句、松句,因为这几类句子结构简单、组织松散,在通俗的
大众语体中使用较多,哪种语体应该对应哪种句子,也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2) 交际常识
留学生在中国生活,就需要和中国人进行交际,因此他们需要了解中国的交际常识,
这对于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交际知识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他
们,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给留学生讲解中国的交际文化。
歇后语中包含了很多交际知识,歇后语是生活经验的产物,体现着汉民族的文化心
理,也反映着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中国人纯朴又不乏幽默感,歇后语就是中国人智慧的
体现。歇后语对客观世界的阐释十分形象、生动,看似带有贬义色彩的讽刺,实际上是
在倡导一种规约,例如:
口朝下的咸菜罐——空谈(坛)
端午的龙头——光耍嘴

32
“耍嘴”就是卖弄口才,中国人不喜欢只说不做的行为。我们常说的“少说话,多做事”
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中国人性格深沉的体现。留学生在和中国人交往时,也要谨记这一
点,这不仅有益于他们和中国人的交往,更是学习这样一种行事准则,一种优良的民族
传统应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学习这些对他们自身也有帮助。
尽管中国人强调慎言的交际原则,但也并非否认说话的重要性,中国人也很重视话
语的作用,例如:
诸葛亮战群儒——全凭一张嘴
啄木鸟找食——全仗嘴
这里是强调说话的重要性,这也是中国人思维互补性的体现。我们强调多说话,不是乱
说话,而是要会说话,不能只说不做,只说不做会被当成“耍嘴”,只做不说就湮没了
自己努力,这也是一种权衡和制约的思想,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观。
歇后语还体现着很多社会语言学知识,例如,中国的称谓文化。中国人在称呼陌生
人时和西方人的称呼不一样,西方多以“先生”、
“女士”称呼他人,不管多大年龄都能
适用。而中国人在称呼他人的时候,往往是以亲属称谓来代表,见了比自己年长的女性,
叫姐姐、阿姨、大妈、大婶、老奶奶,比自己年长的男性,叫哥哥、叔叔、大伯、大爷
或老爷爷,和自己年龄相仿的男性,叫兄弟、老表、哥们儿、弟儿们,比自己年龄小的
男性叫弟弟,女性叫妹妹,这体现了中国人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中国的社会关系,也
大都是家庭关系的延伸。例如:
见了王母娘娘叫大姑——攀高亲
冲着姨夫叫丈人——乱认亲
这两个歇后语都从侧面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
了中国人的这种家庭观,所以在社会语言中,中国人喜欢以亲属称谓去称呼别人,这和
欧美有着较大差异。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知道中国人的这种称谓特点,学会入乡随俗,
在交际中这样的称谓,从而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

4.3.2 结合语境教学

倪素平、丁素红(2014):
“语境可以分为社会语言环境和上下文语言环境。社会语
言环境主要指社会文化背景,即交际者所处的大环境,是语境中的非语言因素。上下文
语境是语境中的语言因素,具体多指的是指书面语中的上下文。”社会语境还包括具体
的交际语言环境,即交际者的身份、经验、认知以及交际的特定情形,也可以认为是交
33
际场合、交际圈子。交际环境居于社会背景之中,受社会背景制约,交际活动不但要考
虑会话环境还要考虑社会文化背景。
语境教学,就是设置一种模拟真实环境的语言教学场景,从而让学生达到习得语言
的效果。习得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语言学习手段,习得语言是否成功,语境在这里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含义丰富的歇后语,更要注重教学中的语境因素。语境和人的认知
心理有关,关联理论认为,人在会话过程中,对会话含义遵循“明示—推理”的认知模
式。歇后语更重要的含义是隐性含义,这是通过推理才能获取的,具备中国文化知识的
学习者,是可以通过推理得到歇后语的真实含义。歇后语的语义具有多义性,所以在具
体的会话过程中,歇后语还包含一个最佳的语义关联,通过学习汉语知识和交际知识,
学习者就能学会去获得会话中歇后语的最佳语义关联,从而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
结合语境进行的歇后语的教学,要充分考虑歇后语的认知特征、文化特征。教师要
掌握一定量的歇后语,还要能够熟练运用。语境的设定,要能够切合歇后语的比喻义,
对歇后语的比喻义,可以通过联想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
推想,教师并予以指导,尽量引导他们推想出正确的语义。语境教学更适合在实践活动
中开展,自然语言的学习环境,是习得语言的最佳途径,例如文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
学的延伸和补充。实践活动也需要教学设计,将歇后语教学穿插其中,便能达到习得的
目的。
按照关联理论的观点,歇后语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有一个相关语境的设定,这个设定
要按照社会语境、交际语境和上下文语境的次序来设定,其中,对歇后语的选择要能够
体现汉语交际的文化背景,以及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还要包含能够让学习者
推理得出具体含义的元素。另外,结合语境教学也要讲究层次性,歇后语语汇数量是随
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升而逐渐增加的,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水平不同,理解程度
也不同,因此要针对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难度的歇后语进行教学。

4.3.3 结合文化教学

歇后语是一种文化词语,因此我们要将歇后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歇后语教学
中的文化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文化知识课的教学,在文化知识课中,学习者学习的主要
是文化知识。歇后语可能出现在教材中,在教材中出现的歇后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课本
上不一定能给出,这就需要教师给出解释。例如,
《高级汉语口语》上册中第十三课《电
视还是利大于弊》中出现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个歇后语,学生可能会有疑问:
34
谁是王婆?为什么是王婆卖瓜而不是其他人?在这里教师就要给学生讲解这个歇后语
的典故,这个歇后语来自民间,可以给学生讲一讲这个小故事,进而给学生引出这个歇
后语现在可以形容那些销售自己所卖东西并不断叫好的行为,含有微微的不屑之意。通
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这个歇后语的文化意义,从而让学生领悟到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即
谦虚的心理,中国人不喜欢说自己的好,所以对“王婆卖瓜”这种行为带有轻视之意。
歇后语在教材中出现的例子并不多,但鉴于歇后语的重要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可以有意地给学生补充歇后语。例如,在文化课教学中,遇到中秋节的知识点时,教师
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一些和中秋节有关的歇后语:
八月十五蒸年糕——趁早(枣)
这里,“年糕”也是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糕”谐音“高”,寓意年年高,
有条件者还可以将年糕带到课堂上。歇后语教学结合文化教学,所要关注的是歇后语如
何导入的问题,在文化教学中,导入的歇后语应该是和所教授文化知识点密切相关的,
教师的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而是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去拓展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在
文化课的教学中,导入歇后语,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也是一个对外汉语教师课堂
教学形式丰富的体现。
在文化教学中,就歇后语的选取原则而言,应该选取那些实用性较强,容易理解的
歇后语,避免一些低俗、晦涩的歇后语,所选择的这些歇后语还要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
特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也要注重积累各种歇后语知识,这样在教学实践中,这些知
识都能派上用场。

35
36
第五章 歇后语教学设计

我们在前面讨论了歇后语的特征,分析了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歇后语过程中出现的问
题,并针对学习难点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本章将在前几章的基础上,对歇后语进行
教学设计。

5.1 教学原则

在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进入高级阶段后,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汉语知识,同时也具
备了基本的日常交际能力。在这个学习阶段,学习一定数量的歇后语能够让他们的语言
变得更加丰富,不论是写作、阅读还是日常交际,都有一定帮助。对于教师而言,在教
学中,要有意识地导入一定数量的歇后语。鉴于歇后语的特殊性,在歇后语的教学中,
也要遵循一定原则。

5.1.1 实用性原则

歇后语教学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歇后语的实用性。歇后语在交际活动中有着极大的价
值,很多歇后语在中国人眼中,都是家喻户晓的口头禅,因此留学生使用歇后语能给人
带来一种入乡随俗的感觉。而且歇后语极具表现力,有些情况下,使用负载大量信息的
歇后语能令话语变得经济、实用。我们教学生歇后语,要选取实用性较强的那类歇后语,
也就是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歇后语。对于一些带有地域方言色彩的歇后语要视情况而
定,在学生有余力学习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兴趣适当涉及,但不能过多。另外,不少歇
后语俚俗性较强,教师在选择歇后语的时候,可以按照“俚俗体、一般随意体、中性体、
一般正式体、庄严体”这五个标准对歇后语进行俚俗性分级,并应用于教学,针对每个
歇后语俚俗性的强弱,明确其使用环境。

5.1.2 通俗性原则

通俗性原则就是所教授的歇后语要易于理解。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认为:“理想
的语言输入应该具备四个特质,分别是可理解性、趣味性和关联性、非语法程序、适当
高于学习和语言水平的输入量。”歇后语在汉语学习中,难度较大,即使是教授中高级
水平的汉语学习者,也要考虑到歇后语的难易。歇后语的学习,仅仅依靠讲解和课堂练

37
习也是不够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使用,使用就是一种习得,注重的是非语法程
序的学习。在生活中常用的歇后语也都是通俗易懂的,所以多学多用才是合理的学习手
段。

5.1.3 趣味性原则

歇后语教学不仅要教通俗的歇后语,而且这些歇后语还需要具备诙谐、有趣的特征。
歇后语是一种文字游戏,又被称为俏皮话,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幽默感。辜鸿铭先生认
为:中国人性格的四大特征是深沉、博大、纯朴和灵敏。歇后语依托的是汉文化,歇后
语给人的幽默感正是源自于中国人的性格。幽默,是人的天性,幽默也是生活的润滑剂,
歇后语作为汉语语言艺术的代表,处处体现着汉语修辞的魅力,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
了歇后语的趣味性,必然也能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5.1.4 知识性原则

歇后语中包含了众多的中国文化知识,很多歇后语都是文化词语。歇后语可以用来
传递知识、讽刺丑恶现象、阐明道理等。歇后语中各种各样的文化知识,包括节日文化
知识、饮食文化知识、历史人物知识、地理知识等等,我们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可以大
体上将其分为物态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在具体教学中进行分类讲解。歇后语和普通
词语相比,不仅具有表达概念的功能,还传递着各种观念,透过歇后语能够看到中国人
的世界观、价值观,这些观念性的知识也都是留学生需要了解的。

5.2 教学模式

歇后语在大纲中并未收录,在教材中收录也很少,但这不代表留学生不需要学习歇
后语,如何教授歇后语,需要教师根据情况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刘平(2009)认为:
“在对外汉语教学大纲未对俗语提出明确要求的情况下,俗语教学主要是集中教学和个
别教学两种方式。” 集中教学和个别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集中教学是将歇后语
作为一个专项进行教学设计,具体可以采用专题教学、集中讲练等方式,针对性较强,
教学目标也相对明确。个别教学可以穿插进任何一种课型中,是一种随机的教学方式,
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手段。

38
5.2.1 集中教学模式

集中教学就是安排专门的歇后语课程,将歇后语作为词语教学中的一个专项模块进
行讲授。集中教学需要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选取歇后语,并按照某种分类标准对这
些歇后语进行分类,对相同特征的歇后语进行集中讲练。分类标准可以按照具体的教学
目标进行划分,例如,侧重文化的教学中,可以按照文化词语分类标准进行划分,侧重
语法的教学中,可以按照句法特征进行分类,侧重口语的教学,则要根据语体特征和交
际需求进行划分。总之,对于分类标准教师要视情况而定。

5.2.2 个别教学模式

个别教学,就是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出现的单个歇后语进行教学。个别教学有两种
情况,一种是教材中出现的歇后语,这种情况可以随着课文进行讲解,针对课文中歇后
语的句式、含义以及用法进行讲解和练习。另一种情况是课文中没有歇后语,但教师根
据课文情况将个别歇后语导入到教学中来。个别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这种教
学方式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词语掌握量以及知识量,同时也能令课堂变得生
动有趣。

5.3 教学对象

歇后语教学,适用的教学对象是汉语水平已经达到高级阶段的学习者,以成年人为
主,掌握汉语常用词汇 3000 以上,在目的语环境中生活超过一年,能够满足日常交际
以及基本的书报阅读,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过一些歇后语
现象。

5.4 教学内容

歇后语的句式;歇后语里的中式幽默;谐音双关歇后语;成语歇后语;歇后语中的
文化知识。

5.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对歇后语的认识达到一定深度,并掌握歇后语的句式、含义以及语用
特征,学会使用常见的歇后语;
学习兴趣:透过歇后语感受汉语文化的魅力,体会歇后语背后的中国文化,以及中

39
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利用歇后语增加学习兴趣,并养成自我积累的习惯。

5.6 教学重难点

5.6.1 教学重点

歇后语的句式特征;谐音双关歇后语;歇后语的色彩义。

5.6.2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歇后语背后的中国文化。

5.7 教学方案

采用集中教学的模式,将歇后语作为一个专题开展教学活动,建议采用小班授课模
式,人数控制在 10 人左右,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互动。
本设计方案,歇后语将被呈现为一个专题模块。笔者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分
析了歇后语的属性,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知识点。
对于中高级的留学生而言,可能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歇后语现象,但没有进行过系
统性的学习,所以专题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认识歇后语,让他们深入了解汉语中
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歇后语学习重在平时积累,集中教学重在传达知识、增加兴趣,
因此,还要和个别教学模式相结合。

5.7.1 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大致阐明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首先对学生发问,在平时学习或者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歇后语,看看学生对歇后语
的了解多少。如果有学生知道一些歇后语知识,可以请他们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歇后语。
讲一个歇后语小故事,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示,这里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
例:
播放一个三分钟的小视频,学生能看完故事视频之后,进一步讲解这个歇后语取自
神话,讲述的是八位仙人渡过东海的故事。在幻灯片上展示八位仙人的名字,他们分别
是:吕洞宾,曹国舅,张果老,铁拐李,何仙姑,汉钟离,韩湘子,蓝采和。八位仙人
各自都身怀绝技,靠着自己的本领渡过东海,这个歇后语也是取自这个神话故事。
导入环节可以适当扩展,讲解歇后语的同时对“八仙过海”的故事加以介绍,学生

40
学习歇后语的同时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也能有所了解,这样也是兼顾了文化教学,让课
堂变得更加有趣。
这一环节结束之后,可以请同学使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进行造句。

5.7.2 讲授环节

笔者在分析歇后语的基础上,选取了歇后语的七个基本知识点,分别是:
知识点一:歇后语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知识点二:歇后语里的中式幽默;
知识点三:歇后语的使用特点;
知识点四:歇后语中的谐音现象;
知识点五:成语歇后语;
知识点六:歇后语的讽喻功能;
知识点七:含有人物的歇后语。
上述七个知识点也是歇后语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包含了中国文化的一些特色,适合
课堂学习。
(1) 知识点一:歇后语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结合歇后语的英译“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进行教学。由于教
学对象都是成年人,并具备中高级汉语水平的大学生,所以具备一定英语基础,通过汉
外语言对比,讲解歇后语的基本特点,即两段式讽喻性的语言单位,这可以让学生对歇
后语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同时展示一部分特点鲜明的歇后语:
开水锅里洗澡——熟人
洗脸盆里游泳——不知深浅
猫哭耗子——假慈悲
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歇后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是民间文化的产
物。歇后语的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不论是人们进行日常交流,还是创作文学作品,
都喜欢使用歇后语,因为歇后语具有很强的语言表现力。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歇后语呢?由此引出下一个知识点,歇后语里的中式
幽默。通过这种方法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2) 知识点二:歇后语里的中式幽默。
41
歇后语具有诙谐幽默的特征,而且和谜语是“近亲”,也相当于一种文字游戏。歇
后语中的幽默体现的是中国人的智慧,例如:
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巴掌上长胡须——老手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中式幽默多通过言外之意来表达,上述例子中,“老手”属于一词多义现象,这是
汉语常见的幽默表达。
中式幽默还体现在猜谜心理上,在此可以和谜语结合进行教学。歇后语的语面和语
底相当于谜语中的谜面和谜底,谜语考验的是人的智力,歇后语也是如此,所以歇后语
中也是充满了智慧,幽默的表达还富有想象力,例如:
胸口挂钥匙——开心
叫花子胸口挂钥匙——穷开心
和尚要饭——穷光蛋
被窝里踢球——不见起
袋鼠赴宴——吃不了兜着走
(3) 知识点三:歇后语的使用特点。
歇后语在使用中有着鲜明的特点,展示对话:
红华:你现在就抓紧时间复习吧,我们常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还是很有用的。
这几天,每天晚上我来帮你复习功课。
李善姬:真的,那太谢谢你了。
红华:不过也别太累,你平时还要工作,要注意身体。
(《俗语教程》,第 19 课)
让学生找出里面的歇后语,并根据上下文语境猜测这个歇后语的含义,并体会其是
如何充当句子成分。教师讲解这个歇后语的含义及用法,并找学生使用这个歇后语造句。
再如,例句:
(《来华
他平时虽然不怎么说话,可你也别总是门缝里看人,他肚子里有的是学问。
留学生实用汉语词汇和语法》,第 18 讲)
这句话里的歇后语是“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这里只用了歇后语的语面部
分,省去了语底部分,这也是歇后语的使用特点,可以不说后半部分。歇后语中的“歇

42
后”正是这个意思,
“歇”的含义就是隐去的意思,
“歇后”的说法具有文言特征,就是
隐去后半部分。这种歇掉后半部分的用法,是歇后语的标志性特征,歇后语名称也由此
而来。引导让学生多用“歇后”的方式交流,讲解之后,列举几个歇后语,让学生练习:
泥普萨过河——自身难保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芝麻开花——节节高
竹篮打水——一场空
(4) 知识点四:谐音式歇后语。
例如:
精装茅台——好久(酒)
三月的杨柳——分外青(亲)
柴草堆成山——多心(薪)
上鸡窝摔跟头——笨(奔)蛋
飞机上放鞭炮——想(响)得高
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猪鼻子插大葱——装相(象)
飞机上挂暖瓶——高水平(瓶)
谐音式歇后语,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让同音或近音字代替原来的字,
而产生新的含义。谐音现象在任何语言中都存在,利用谐音产生语言幽默效果是常用的
修辞手法。汉语同音字现象更加普遍,因此在歇后语中,谐音现象很常见,是歇后语常
用的表现手法。
对这几组谐音双关式歇后语进行分析,并适当拓展,举例讲解汉语中的谐音式修辞
手法。
(5) 知识点五:成语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较强的整合能力,成语也可以被用作歇后语。例如:
姜尚钓鱼(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赵括打仗——纸上谈兵
龙王亮相——张牙舞爪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3
孙猴子上天宫——得意忘形
蚍蜉撼大树——自不量力
被面上刺绣——锦上添花
坐飞机讲哲学——高谈阔论
上述歇后语,都是包含成语的歇后语。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在以往学习中学过不少
成语,他们学过的一些成语经过组合,可以当作歇后语来使用。歇后语其实是一种说话
方式,即从前一部分能够引出一种解释,我们可以称之为“注释”,因此歇后语在语言
学上叫“引注语”,歇后语强调的是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分析这些成语歇后语的含义及组合方式,并进行造句练习,让学生体会歇后语是如
何生成的。进一步给学生讲解歇后语的灵活性,人人都可以是歇后语的创造者。
(6) 知识点六:歇后语的讽喻功能。
列举歇后语例句:
你一直在帮他,他竟然还说你坏话,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长得丑就算了,还自我感觉良好,路上看到镜子就照,这就叫“猪八戒照镜子”。
隔壁学校足球队水平那么差,和我们比赛简直就是蚍蜉撼树,自不量力。
他昨天上课迟到,被老师批评,可他居然顶撞老师,真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在语境中体会歇后语的色彩义,歇后语是一种评论性话语,歇后语大都带有讽喻特
征,大多数歇后语都带有贬义色彩,褒义和中性的歇后语数量较少。
褒义歇后语:
三月的杨柳——分外青(亲)
被面上刺绣——锦上添花
鲤鱼跃龙门——高升
姜太公封神——一言为定
中性歇后语:
八月十五蒸年糕——趁早(枣)
天亮下大雪——明白
春苗得雨——正逢时
白开水画画——轻描淡写
歇后语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语义色彩,不同语义色彩的歇后语使用环境也不相

44
同,在使用歇后语时引导学生区分哪些是褒义、贬义以及中性。而且,还要明确歇后语
的俚俗特征,即多用于非正式的口语交际场合。
(7) 知识点七:含有人物的歇后语。
例如:
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
诸葛亮舌战群儒——全凭一张嘴
张飞吃豆芽儿——小菜一碟儿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献丑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高俅当太尉——一步登天
武大郎放风筝——出手不高
猪八戒戴面纱——难遮丑
猪八戒下凡——没个人样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教师在讲解这些歇后语时,要注重文化阐释,这些人物很多出自文学作品,要结合
文学作品讲解。这类歇后语多包含人物故事,通过故事教学,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
趣。
(8) 作业
1.思考歇后语的幽默是怎么体现的?
2.歇后语的语面和语底之间是什么关系?
3.课下每人用十个歇后语造句。
4.尝试创造歇后语。
5.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歇后语,发挥想象,写一个小故事。
6.两到三人组成小组,设计歇后语情景对话,并表演。

5.8 歇后语练习

(1) 解释下列歇后语,并造句。
赶鸭子上架,难为人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45
竹篮打水,一场空
端午的龙头,光耍嘴
煮熟的鸭子,飞了
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2) 歇后语连线。
老王卖瓜 自不量力
哑巴吃黄连 一毛不拔
老鼠过街 没事找事
鸡蛋里头挑骨头 有苦说不出
飞机上挂暖瓶 自卖自夸
铁公鸡 人人喊打
瞎子点灯 高水平(瓶)
关公面前耍大刀 白费蜡
(3) 歇后语填空。
下周就要考试专业课了,小王找到杰克,想让杰克帮助自己复习功课,小王说:
“你
能帮帮我吗,我现在很紧张,心里就像______。”杰克:
“我自己也好不到哪去,我现在
的处境就是______,根本帮不了你,而且我还要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忙得像______,比
你更急。”他们俩于是去请教学长,学长安慰他们:
“没事,俗话说______,我当年其实
跟你们一样,抓紧这几天,最后的考试都能通过。”
A.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B.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C.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D.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4) 补全歇后语,要求写出括号内的谐音。
柴草堆成山,多___( )
外甥打灯笼,照___( )
半空中挂口袋,装___( )
刀子砍西瓜,___( )瓜
八月十五蒸年糕,趁___( )

46
猪鼻子里插大葱,装___( )
(5) 选择合适的歇后语概括下列句子。
昨天的足球赛上,主场作战的他们面对一球落后的局面,非但没有团结一心,还
发生了队内矛盾,两名后卫大打出手,真是输球又输人。( )
他对待学习,总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每次遇到问题,都要追着老师问个
究竟。( )
下周就要考试微积分了,可是小王却一点都不担心,因为做数学题对于他来说简直
易如反掌。( )
我今天上课没有迟到,作业完成得也很好,却被老师批评了一通,有点不明所以,
现在心情有点低落。( )
小明的爸爸接到电话被告知中了大奖,但对方却说得先交税才能领奖。小明告诉他
爸这是骗子不要信,你把钱打过去就是人财两空,肯定要不回来。( )
A.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B.张飞吃豆芽儿,小菜一碟儿
C.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D.老鼠扛枪,窝里横
E.打破砂锅,问到底
(6) 作文。选择一个你熟悉的歇后语,根据其含义,编写小故事。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鲤鱼跳龙门,高升
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5.9 教学评估与反思

本专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系统、全面地认识歇后语。在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高级
阶段,歇后语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最地道的汉语,这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语
言能力。
专题教学,采用了故事导入的形式,选取“八仙过海”的故事,这是一个在中国家
喻户晓的神话故事,目的在于引出故事中的歇后语,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后
采用中英文互译的方式,对歇后语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突出语言对比。在教学内容

47
上,将歇后语分为七大知识点,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讲授,并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
过渡。讲解幽默的歇后语也能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笔者发现,
当学生领会了一个歇后语的内涵时,总能发出笑声,这说明歇后语能够引起他们继续探
究的好奇心。歇后语的教学要注重师生互动和练习,也需要注重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
每个知识点讲解前都先给学生思考时间,让学生尽量独立发现问题,然后教师再进行解
释,采取这样扶助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发掘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在教学用具方面,
课堂上采用教学视频、幻灯片展示,调动多重感官进行学习。将歇后语和文化教学相结
合,对于教师而言也是在传播中华文化,对于学生能够增加他们的文化知识,增强跨文
化交际能力。课时过后,设计歇后语练习题,既是对学习的进一步巩固,也是一种提升。
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教学条件也有限,所以本次教学设计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诸如
教学手段不够新颖,教具的使用不够多样等。在对歇后语内容的教学安排上也存在一些
漏洞,歇后语的交际语境非常复杂,但受限于课堂教学,所以笔者在交际语境的设置上
没能做到周全安排。在教学中,还常常出现学生领会不了的时候,这容易打击学生的学
习主动性,也说明教学设计没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都
是值得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总之,要想学好歇后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48
第六章 结语

歇后语是汉语词语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一种特点鲜明的熟语,歇后语言简意赅、
生动形象,是中国人语言智慧的体现。歇后语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口语色彩强烈,留学
生若掌握了一定量的歇后语,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脱口而出,能给人带来机智幽默的感
觉,从而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以往的研究者多以教材为指导,去分析教材中的俗语、歇后语问题,也多以歇后语
中的文化内涵为研究方向,去指导文化教学。本文在这里主要研究的是歇后语的教学方
法,这也是在总结了前人研究基础上而进一步完善的。本文对歇后语教学的研究主要从
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进行,因为这是语言学习需要关注的三个层面。影响语言学
习效果的往往不只是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语法、语义和语用在语言学习中也会同时影响
学习效果,因此本文所提出的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能孤立地使用,在具体教学中,
这些教学方法往往综合起来使用的效果更好。歇后语教学中,教学设计可以采用集中教
学和个别教学两种模式,集中模式是将歇后语作为一个专项进行教学,个别教学是随文
教学,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情况选择歇后语穿插在课堂中进行讲授,两种模式需要结合进
行。面对复杂的歇后语,本文的研究,旨在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教学手段,并试图寻找更
好的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的歇后语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教材收录歇后语数量较少,这是歇
后语难以规范的问题所造成的。歇后语不同于其他词语,歇后语形式较为灵活,构词能
力极强,因此对歇后语进行规范是一件很难操作的事情。笔者在这方面并没有进行深入
探究,至于如何解决,还需学界其他同仁做进一步探究。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由于笔者的能力有限,文中的观点可能有不妥之处,教学方
法也有不完善的地方,还希望能够得到各位同行及前辈的指正,并进行完善。同时也希
望学界今后能对歇后语教学更加重视,共同努力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49
50
参考文献

一.专著:
[1] 温端政.中国歇后语大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 温端政.新华歇后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 马国凡,高歌东.歇后语[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68-86
[4] 王晓娜.歇后语和汉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06-237
[5] 姚锡远.熟语学纲要[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38-154
[6] 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48-428
[7] 王勤.汉语熟语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330-380
[8] 孙维张.汉语熟语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244-291
[9] 武占坤.汉语熟语通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133-140
[10] 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293-313
[11]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91-206
[12] 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1-207
[13] 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37-344
[14]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8-240
[15] 倪素平,丁素红.现代汉语实用修辞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186-190
[16] 王小凤.中西文化与英汉熟语比较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67-185
[17] 王娟.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5-159
[18] 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9-81
[19]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57-123
[20] 黎运汉,盛永生.汉语语体修辞[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5-6
[21] 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6-212
[22] (美)爱德华·T·霍尔,超越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99-111
[23] 尹斌庸.歇后语 100:汉英对照[M]. 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165-166
[24] 徐宗才.外国人说熟语:汉英对照[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175-193
[25] 葛星.中国文化场景中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9-12
[26] 朱成器.来华留学生实用汉语词汇和语法[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90-91
[27] 张燕春.俗语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53-154
二.连续出版物:
[1] 温端政.略论“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的关系[J].语文研究,1983(1)

51
[2] 李泉.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范围和内容[J].汉语学习,2004(1)
[3] 曾毅平.语体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修辞学习,2009(5)
[4] 胡超.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的文化渊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4)
[5] 李红印.《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收“语”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5(4)
[6] 周荐.熟语的经典性与非经典性[J].语文研究,1994(3)
[7] 王勤.歇后语的结构及其规范化[J].天中学刊,2001(3)
[8] 韩庆果.“歇后语”一词的英译名及歇后语翻译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2)
[9] 吕必松.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6(4)
[10] 刘壮,戴雪梅,阎彤.任务式教学法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J].世界汉语教学,2007(2)
[11] 王初明.内容要创造语言要模仿——有效外语教学和学习的基本思路[J].外语界,2014(2)
[12] 朱伟娟.克拉申“输入假说”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社会科学,2012(6)
[13] 刘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俗语教学[J].海外华文教育,2009(1)
[14] 马箭飞.汉语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初论[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1)
[15] 周健,唐玲.对汉语教材练习设计的考察与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4)
[16] 杨先春.歇后语的语法功能、表意作用及运用规范[J].南充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
(1)
[17] 唐蒋云露.论歇后语的文化意蕴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6)
[18] 武彦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歇后语教学[J].金田,2012(5)
[19] 姜博洋.浅谈歇后语的对外汉语教学应用分析[J].内江科技,2013(3)
[20] 蒋红梅.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歇后语教学[J].青年文学家,2009(4)
[21] 王岩.歇后语的文化内涵[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
[22] 刘中博.歇后语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 刊(学术刊),2013(9)
[23] 李升薰.试探歇后语的来源及其命名问题[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24] 张铭.试谈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三.学位论文:
[1] 黄翘楚.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俗语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 荣亮.试论对外汉语中国文化教学中的熟语文化[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3] 毛丽娟.面向对外汉语教学歇后语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4] 石美丽.对发展汉语精读课本中熟语的研究及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5] 姚俊怡.汉语语汇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策略分析[D].太原:山西大学,2015
[6] 张红霞.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熟语教学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4
[7] 桑悦.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汇研究[D].安徽大学,2016
[8] 温怡玲.歇后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52
[9] 杨程.中高级汉语熟语课教学设计[D].济南:山东大学,2014
[10] 李丹.泰国高校汉语熟语课程教学设计[D].厦门大学,2014
[11] 张媛媛.嵌否定词熟语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12] 唐燕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熟语教学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3
[13] 陈树峰.从隐喻角度探讨对外汉语熟语教学[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8
[14] 赵红艳.文化视野中的歇后语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2
[15] 荣亮.试论对外汉语中国文化教学中的熟语文化[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16] 刘廷果.《新华歇后语词典》中歇后语语义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7] 马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歇后语环节导入[D].太原:山西大学,2014

53
54
致 谢

春天来了,毕业也就不远了。漫步在校园,聆听人群的熙攘,不禁想起了最初的时
光,结束的地方也是开始的地方,仿佛昨日的重现。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日子在
波澜不惊中度过,看着眼前的一切,静静地思索着过往,意识到时间已经远去。
本文是在褚俊海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学术
作风,总能让人受益匪浅,面对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态度,学生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感谢导师组为我写作论文提供的宝贵意见,每一位老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默默支持,以及那些陪着我一起欢笑的朋友们,正是有了
大家,生活才更加精彩。
魏琳洋
二零一七年五月

55

^ ^

A


t  %C
¥ f


-
-


, ,  .


V



V







、 

^i

V 、

, :  v V/





. .

 




. 、 .

?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