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物化實驗 結報

實驗二 以黏度法測定高分子之分子量

組別:第十組
成員: 林芯儀(A1105615) 、陳香霖(A1105657)
實驗日期:2022/11/07
報告繳交日:2022/11/14
一、 目的
1、學習操作使用奧斯德瓦黏度計(Ostwald viscosmeter)。
2、利用黏度計測定高分子溶液黏度,以求得高分子的分子量。
3、學習流體之黏度

二、 原理
1. 黏度(Viscosity) 黏度為流體的基本物理性質,可視為流體內分
子間摩擦所造成的阻力,若在流體中施以一切力,可發現流體對切力
具有抵抗作用,對切力的抵抗愈大,則流體的黏度愈大。
若考慮流體中之兩平行版,上層板施以切力 F,使上層板以 V 的
速度帶動液面,而下層板保持不動,若板中流體各層分子,以層流
(laminar flow)方式流動,對大部分流體而 而,實驗證實此切 F
與速度梯度(v/D)及面積 A 成正比,D 為距離。若寫成關係式,如 2-
1

式 2-1 中, 為比例常數,即黏度或稱為黏滯係數

若式 2-1 寫成
此式稱為牛頓黏度定律,即定溫定壓下,流體所受切應力τyx 與
速度梯度 dux/dy 成直線關係,此流體稱為牛頓型流體

若流體中含有微小粒子,在相同的速度梯度(v/D)下,可以發現所
需的切力較純流體為大,即溶液的黏度會增大。因為微小粒子的存
在,阻礙了原先在此位置流體的變形,使得流體在通過粒子前後的流
線(streamline)改變,原來為直線的流線,當通過粒子時形成曲線,
如圖 2-1 所示,以較快的速率通過粒子,故需供給額外之力。
圖 2-1:粒子阻礙中的流線(streamline)

Einstein 曾推導出稀薄懸浮溶液之黏度,若溶液中粒子為相同大小的
球體,其黏度以 2-3 式表示,式中 U 為所有球體所佔有的體積,V
為全部體積,η0 為純溶劑黏度,η/ η0 為相對黏度 ηr (relative
viscosity),而( η/η0) – 1 稱為比黏度(specific viscosity),
ηsp。

定義固有黏度[ η] (intrinsic viscosity)為 2-4 式,C 為濃度,以


每 100 mL 溶液所含溶質克數(g/100 mL)表示。

由式(2-3),含球體溶液的[ η]可寫成

2. 高分子基本特性
高分子,為分子量很高的分子,通常其分子量約為 10000 以上。較嚴
謹的定義為:有很多重複的化學單元(或稱為單體),以化學鍵結而成
高分子量的分子。高分子與低分子較顯著的不同表現在三方面:
(1) 分子量很高,使得分子與分子間的凡得瓦力的總和,遠大於分子
本身的化學鍵,將高分子加熱時,在氣化前,分子本身先行分解,不
存在沸點的現象,亦即不存在氣體的高分子
(2) 通常高分子之分子量具有多分佈性(polydispersity),亦即其分
子量由各種分子量混合而成,為一平均分子量。此一特性,對物性影
響深遠,雖是同一物質,同一平均分子量,因分佈曲線不同,所呈現
之物性(如熔點、抗張強度)也隨之不同。高分子之分子量,依測定方
法,可分為數目平均分子量(Mn)、重量平均分子量(Mw)、黏度平均分
子量(M v )及 z 平均分子量(Mz),其定義分別如下:

(3)高分子的分子鏈很長,很難形成完全結晶體。一般高分子含有結晶
和非結晶兩部分,又有分子量分佈,使它的物性更加複雜,合成後的
物性呈現多樣化,而用途也更加地廣泛。
3. 聚乙烯醇之合成
本實驗所使用的高分子為線性的聚乙烯醇(Polyvinylalcohol,
PVOH)。
乙烯醇單體非常不穩定,所以聚乙烯醇通常由聚醋酸乙烯
(Polyvinylacetate, PVAc)在甲醇或丁醇內,水解而得。PVAc 由醋酸
乙烯單體 (CH2=CH-OCO-CH3),以 CH2=CHX 表示,以自由基聚合而
成,其聚合過程可 分三步驟:
(1) 起始反應:由引發劑(起始劑)形成一對自由基,自由基與單體反應
形成鏈自由基 (chain radical)

(2) 成長反應:鏈自由基與單體結合成長

亦即

(3) 終結反應:兩自由基結合在一起,有結合及非對稱兩種
① 結合方式:
② 非對稱方式(含雙鍵):
由於兩自由基結合時,分子量未必相同,因此,分子量自然形成一
分佈曲線。
4. Mark-Houwink 關係式
對於線性高分子,其主鏈上的碳單鍵可以旋轉,假若鏈上碳原子
的組態各自獨立,可知高分子任何分離的兩鏈節(chain segment),在
空間上的方向就不會互相關連。經過簡單的統計處理,發現鏈兩末端
平均距離 d,相當於把分子視為捲曲的球體,其半徑與鏈長的平方根
成正比,而鏈長相當於分子量(因鏈加長, 如同分子量增加),d ∝M
1/2 3/2
,所以每一分子所佔有之體積(V)與 M 成正比。濃度 C(g/100
mL) 的高分子稀薄溶液,相當給定 CV 重量的高分子,其分子數目與
分子量成反比,所以高分子球體在溶液中佔有的全部體積為

由式(2-3)得

此外,須考量拒外容積(excluded volume)及溶劑與分子間的作用
力。Mark 與 Houwink 曾提出如式(2-11)之關係式

o
K 與 a 常數與溶劑、溶質、溫度有關。Flory 在 25 C 下量測 PVOH
水溶液,獲得下列關係式

需注意的是,式(2-12)為一經驗公式,在同一物系,條件不同,
o
所得值可能不同。例如 Mark 歸納,在 30 C 時,就 PVOH 水溶液而
言,K = 5.9 x 10-4,a = 0.67,且僅適用於分子量在 30,000 ~
120,000 範圍之間。

三、 器材及藥品
1. 實驗器材
Ostwald 黏度計 x2;碼錶;定量瓶(250 mL)x2;量筒(100 mL)x1、(10
mL)x1、(25 mL)x1; 燒杯(500 mL)x2;錐形瓶(250 mL)x2;安全吸球
x2
2. 實驗藥品
聚乙烯醇(PVOH,MW ~ 65,000)
物性淺黃色、粉末、可溶於熱水
化性 pH 值:5-7、易水解
KIO4
物性無色致白色晶體粉末、無味
o
化性 pH=5-8、水中溶解度在 0 C 為 5%
毒性可能刺激皮膚

丙酮洗瓶

四、 實驗步驟
1、黏度計(如圖 2-2)洗淨乾燥。
2、試液配製(配製過程中,需避免氣泡產生)
(1) 稱取 PVOH 約 2.5g,慢慢加入 200 mLRO 水中, 加熱溶解之。此時需慢
慢攪拌(可使用攪拌子緩慢 攪拌),避免氣泡產生。
(2) 冷卻後,慢慢將 PVOH 水溶液到入 250 mL 定量瓶中,加水至標線。註明
為溶液 A, 計算此時溶液的濃度 C (g PVOH/ 100 mL)。
(3) 量取 125 mL 溶液 A,置於另一 250 mL 定量瓶內,加入 0.25 g KIO4,
加熱溶解後,冷卻備用,並註明為溶液 B。
3、黏度測定:
(1) 取適量 RO 水(至少充滿大的球體),自管口 O 處注入黏度計中。
(2) 將黏度計垂直固定於支架上,維持恆溫(室溫),靜置 10 分鐘。
(3) 用吸球將液體吸至標線 U 上方,放開吸球,可看到液面緩慢下降,以碼錶
測定液 面通過 U 與 L 二標線間所需的時間。
(4) 重複步驟(3),量測三次,求得平均值,並測定該液體之密度。(密度可取
固定體積 之液體,秤其重量求得。)
(5) 量取適量溶液 A,重複步驟(3)與步驟(4),記錄液面通過二標線的時間。
(6) 將溶液 A 稀釋為 C/2,C/4,C/8,重複步驟(3)與步驟(4),記錄液面通過
二標線的 時間。
(7) 重複步驟(5)與步驟(6),量測溶液 B,記錄液面通過二標線的時間
五、 實驗結果
1. 溶液 A 濃度: C=0.9976(g/100mL)
-1 -1
2. 水密度:0.997(g/mL);黏度:0.890(g cm s )
3. 水量測記錄(平均):6.41 s

4. 溶液 A 之分子量
-1 -1
①不同濃度的 A 溶液之密度(g/mL)、黏度及比黏度(g cm s )
溶液A 密度 黏度 比黏度
C 0.989 1.7 0.91
C/2 0.97 1.24 0.393
C/4 0.953 1.15 0.292
C/8 0.946 1.027 0.154

②出( ηsp/濃度)相對於濃度之關係曲線
ηsp/濃度 溶液A
6

4
y = -3.214x + 3.4583
3

0
0 0.2 0.4 0.6 0.8 1 1.2

濃度
可知當 C 趨近於 0 時,其[η]=3.4583
將其代入 2-12 式中,

Mv=376786

5. 溶液 B 之分子量
-1 -1
①不同濃度的 B 溶液之密度(g/mL)、黏度及比黏度(g cm s )
溶液B 密度 黏度 比黏度
C 1.097 1.907 1.143
C/2 1.045 1.29 0.6125
C/4 1.013 1.131 0.271
C/8 1.006 0.989 0.111

②出( ηsp/濃度)相對於濃度之關係曲線
ηsp/濃度 溶液B
1.2

0.8

0.6 y = 0.1917x + 0.8189


0.4

0.2

0
0 0.2 0.4 0.6 0.8 1 1.2

濃度
可知當 C 趨近於 0 時,其[ η]=0.8189
將其代入 2-12 式中,
Mv=56610

六、 問題與討論
1、是否可以使用兩個 Ostwald 黏度計,交互量測同一系列溶液之黏
度?為什麼?
不可以,雖然 Ostwald 黏度計在製作時會有一定程度的規格,然而其還
是會有誤差,而為了降低誤差,不可以使用兩個 Ostwald 黏度計,交互
量測同一系列溶液之黏度

2、如果在 Ostwald 黏度計中毛細管部分,因氣泡阻塞,造成液體無法


流動時,應該如何排除?
本組在做實驗時也有遇到氣泡卡在毛細管中阻塞使液體無法移動,此時
我們會將液體先用安全吸球吸上來,同時氣泡也會跟著一起上來,等一
段時間至氣泡消失後,即可繼續測量。
3、量測液面通過二標線的時間,應該由濃度高的溶液至濃度低的溶液,
抑或應該由濃度低的溶液至濃度高的溶液?為什麼?
應從濃度低至濃度高的溶液測量,雖然在測完每一組溶液後皆會用水清
洗乾淨,再利用丙酮使黏度劑加快乾燥,然而有時我們並未將黏度計完
全洗乾淨,使內部然有殘留液體,若內部殘留液體的濃度小於待測液體
的濃度時,待測液體的濃度不會改變太多,因此由濃度低測至濃度高可
以減少結果上的誤差。

七、 結論
由實驗得出,溶液 A(PVOH)的分子量為 376786,與實際值 65000 約
差了十倍左右,誤差非常的大,我們推測造成誤差的主要原因為在利用
黏度計測量時間時,我們用吸球將液體吸到刻度上後就直接拔開吸球,
造成液體下降太快,因此造成計時上有很大的誤差,尤其當濃度越低
時,液體的黏度越小,其下降速度會更快,導致誤差較大,我們猜測可
能是因為 C/8 那一組的誤差太大,導致整體結果都被影響,使平均分子
量太大;另外,我們在測 A 溶液之黏度時,並未將液體完全冷卻至室
溫,我們大約在 35 度時就開始測其黏度,而黏度跟溫度有相關性,這也
可能是其中一項誤差。而 B 溶液為 PVOH 及 KIO4 的混和溶液,由實驗得
出的分子量為 56610,此值較符合正常值,平均分子量應小於 65000,我
們猜測溶液 B 能夠符合正常值是因為有將配置好的溶液 B 放置一段時
間,故誤差較小。
因我們在測量黏度時,皆使用同種方式去測量(用吸球將液體吸到刻
度上後就直接拔開吸球),而溶液 A 的誤差很大,溶液 B 的平均分子量符
合正常值,故推測溫度會大大影響黏度測量,進而影響黏度計算。

八、 參考文獻

九、 附件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