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学术视点

探析苏轼诗学中的超世思想
◎姚 璟 郭殿雯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论述庄子的处世思想和禅宗的“明心见性”对苏轼“不必仕,不必不仕”人生境
界的影响。分析论述苏轼“几于道” 的似水人格中包含着的博爱、谦卑、融万物的特性,探析他最终以出
世精神入世的超世理想。苏轼在现实性和超越性之间建立的联系, 给同时代的人和后来者提供了心灵
的慰藉,对形成自己包容的独立人生观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关 键 词:苏轼;
超世精神;庄禅思想;文化性格

苏轼可称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才,他学 其度”的超世精神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识渊博、才情盖世,他的成就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 苏轼的一生与道家和佛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北
域。苏轼作为杰出的书法家,名列“北宋四大家”之 宋初期,统治者大力提倡道教,建立道观、道职,加之
首,与文同、米芾等开创了墨戏一派。他创造的文化 范仲淹、欧阳修、韩琦、王安石等有识之士在政治、军
世界被称为“苏海”,苏轼以文章闻名于天下,但他也 事方面的改革由于种种原因已积重难返。士人们转
感叹“平生文字为吾苦”,苏轼的一生与祸福相始终, 而从《庄子》的思想中寻求自我精神的保全,达到不
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终不改其乐观天性,尤其在 受尴尬处境约束的、 高远的自由境界。苏轼自己很喜
晚年,苏轼表现出一种随缘任运的心态,既不孜孜以 欢《庄子》,加之受时代影响,仕途坎坷动荡,人生际
求于“进”,也不执着于“退”。 遇复杂难言……这些因素促使苏轼对《庄子》中包含
苏东坡论文,谓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 的思想研读愈深,就愈发推崇。少年的苏轼便在《送
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 [1 ]
诗人有着什么样的思想体 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中写道: “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
系即会进行相应的论诗。这在中国的诗人中是极为 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之后历经人生苦难,在
罕见的,后世评价苏轼是以儒家思想入世,这一点毋 遭遇现实生活的低谷时,苏轼无不流露出庄子的“齐
庸置疑。他怀着“致君尧舜”的火热理想,少年便以功 物”思想。刘熙载说东坡诗“出于庄子十之八九” 是很
业自许、勤于政事、任职期间造福一方百姓,一生终 有依据的。
究没有对现实退避;他以道家精神出世,处事风格带 对于佛教,苏轼一直怀有严肃的看法,外加苏轼
有明显的安之若素、超远旷达,为官治理一方则主张 的母亲程夫人天性嘉善,又信奉佛教,从小便培养苏
“贵清净而民自定”的理政方针;苏轼以佛家安心,他 轼对一切有情生命心存爱惜。苏轼的诗文信笺中体
的佛学修养很高,结交的僧友遍及天下,在自由解放 现出的宽厚、博爱、仁慈都受到母亲的影响。长期以
的精神里求取心灵的顿悟。本文旨在通过论述庄子 来,苏轼的佛学修养在不断提升,结交的很多僧侣朋
的处世思想和禅宗的“明心见性”对苏轼“不必仕,不 友学识渊博。尤其是在黄州时期, 初期物质条件极其
必不仕”人生境界的影响,分析论述苏轼“几于道”的 艰难,佛老思想成为苏轼主要的处事哲学,但苏轼有
似水人格中包含着的博爱、谦卑、融万物的特性,探 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对于佛老思想的吸收,苏轼仍然
析他何以最终以出世精神入世的超世理想。在认真 是有所选择和保留的。在《答毕仲举书》中,苏轼写
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亦可见出他的豁达。 道:
“学佛老者, 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有
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佛书旧
一、
庄子处世思想和禅宗对苏轼
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
“不必仕,不必不仕”
人生境界的影响
洗濯。”禅宗在唐宋成为佛学主流,苏轼受这一思潮
苏轼之后一千年来,历朝历代有那么多人热爱 的影响,明心见性。从苏轼作品可看出他最终突破
这位大诗人,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引苏轼为知音,分 “入世”与“出世”的矛盾而达到了随缘任运、积极面
析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微笑的 世的人生境界。
原因,一为苏轼“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 苏轼虽然已看破名利权势,但并没有放弃儒家
鸽子的温柔敦厚”[2 ]
,此外苏轼令人着迷的性格魔力 的济世精神,贬居黄州、惠州等地期间,他把方外的
倾倒过无数中国文人, 他总是元气淋漓富有生机。中 慈悲与入世的事业结合在一起。真正达到“不必仕,
国文人自古便有建功立业之理想不得实现就转而 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 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
“穷而后工”的传统。而苏轼以其忧乐圆
“愤而著书” 食,适于饥饱而已”的人生境界。有这样以出世之心
融、内儒外道的超世精神被后世称为“快乐文人”,这 入世的大乘理想和人生境界,苏轼无论在哪里,都能
在中国诗学界是独特的,研究苏轼“超然自得,不改 获得自己大彻大悟的心灵净土。

021
学术视点 MangZhong
Literature
总第 557 期

二、
苏轼“几与道”的似水品格 性中建立起的联系,让人觉得亲切和给自己的人生
对超世思想的影响 模式提供了一种豁达可行性极强的参考。
苏轼的一生都受到庄禅思想的影响,他本人往
叶嘉莹先生评价苏轼性格有两种主要特质,一 往从庄禅一致的角度来接受禅宗,在人生观和生活
种是像范滂一样,想要奋发有为,愿以天下为己任, 方式上强烈受到庄与禅两个方面的影响,却极少受
虽遇艰危而不毁的用世之志意;另一种是像庄子一 其消极影响。相反博爱、仁慈、包容的性格又使得他
样,不为外物之得失荣辱所累的超然旷达的精神。[3 ] 超脱名缰利锁,否定被视为神圣消极避世的一些传
纵观苏轼一生,既经顺境,又历逆境。在杭州任刺史 统观点和认识,精神上有超脱的一面,有一种封建社
时,当地的诗情画意、旖旎风情使得苏轼性格中浪 会中大多文人无可企及的高妙的精神境界。苏轼的
漫、俊逸、诙谐、潇洒等特质得以充分发挥,而密州强 悟道参禅,并非真想羽化涅槃。在其思想中体现出来
健剽悍、质朴无华的民风则激发了他个性中本就存 的“三教合一”的实质,乃至于以儒为体,以释为用,
在的雄浑豪迈、狂放不羁的特性。 即“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5 ]
苏轼得意时是誉满京师的新科进士,独当一面 苏轼人生思想的表面特点是“杂” ,既表现为儒
的封疆大吏,赤绂银章的帝王之师;失意时是柏台肃 佛道思想因素同时贯穿一生,又表现为这三种思想
森的狱中死囚,躬耕东坡的异邦陋客,啖芋饮水的南 因素的经常互相自我否定。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
荒流人。荣辱、祸福、穷达、得失之间反差的巨大和鲜 家避世,苏轼最终以“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起
明,使他咀嚼尽种种人生况味。[4 ]乐观的天性,不愿 来。在任期间,以儒家思想为主,“奋厉有当志士”, 充
受约束的个性,加之历经生活挫折之后关于人生的 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贬居时期
不断思考,渐渐形成苏轼超然旷达而博爱仁慈的文 则以佛老思想作为主要的处世哲学。最终将方外的
化性格。 慈悲与入世的事业结合在一起,达成自己一直追求
古语有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 的“不必仕,不必不仕”的超世的人生境界。
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 纵然风云翻涌,时移势迁,在出世与入世的可否
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苏 之间求得平衡,在保持个体精神独立的同时,又不推
轼最终的品德恰似“水德” 。水德亦有入世与出世两 卸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对我们来说依然是一个
方面的特征,自古以来,水既可惠泽万物、生生不息, 难题。苏轼所追求并最终达成的人生境界,切实可
又“避高趋下”,与万物不争。苏轼天性中的乐观,崇 行,有迹可循,具有真真切切、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为
尚自由的不羁狂放,真挚诚恳,以及受母亲陈夫人影 我们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帮助我们探索生活真正的
响性格中养成的独有的谦卑与博爱、宽厚、仁慈,历 底蕴。
经人生苦难况味,形成超然旷达的文化性格。苏轼出
入佛老、又受到庄禅影响,所追求的缓解心灵痛苦的 [参考文献]
超世精神等似于水的品德。 [1]朱光潜.谈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三、
苏轼平衡出世理想
[2]林语堂.苏东坡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与入世精神,
终成超世思想 2005.
入世的雅志与出世的思想如何有机地统一?研 [3]邢爽.论庄子处事思想对苏轼的影响[D].长沙:湖
究苏轼的人生境界的意义在于他对生活的思考提供 南大学,2009.
给当时和后来者一个生动可察的追求目标。这一人 [4]王水照,崔铭.苏轼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生追求不会太孤独,不会太高远,不会太苦累,让人 2017.
望尘莫及,进而望而却步。 [5]杨艳梅.以儒治世 以佛治心 以道治身———浅析苏
屈原的确死而不亡,
“ 楚人悲屈原,千岁意未 轼复杂矛盾的世界观 [J]. 辽松学刊 (社会科学
歇”,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和 版), 1996(01).
节操,不惜慷慨赴死,但这种“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众人皆浊,唯我独清”的自我认知太孤独,举世无知 [作者简介]
音,一人在尘世间踽踽独行,需要的不仅仅是强大的 姚璟(1992— ),女,山西忻州人,西安外国语
心志。李白的天马行空、脱略羁绊,固然让千年以来 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2016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
的人们倾倒,但不免太高太远,难以企及;杜甫从他 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沉郁顿挫的诗文便可看出他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但 郭殿雯(1993— ),女,山西吕梁人,西安外国
于一般人学起来似乎太苦太累,难以坚持。而从苏轼 语大学俄语学院 2016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俄
全部作品可看出他最终超越“入世”与“出世”的矛盾 罗斯文学。
而达到随缘任运、积极面世的人生境界,他谈禅而不
隐于逸乐,尊儒而不流于拘泥。这种在现实性和超越 [责任编辑 李佳怡]

02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