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迷因與藝術

迷因?

天啊,也太可惜!

看過老師上課時的簡報,看過前幾屆做過的事,我真的很期

待實作課程。天殺的,疫情!涼了,一切都涼去了!

還好我有去到一次,但,就這樣而已。因為疫情,實做課程

都停了,後來的課程也改成了線上意見交流與看展心得分享。在看到

題目之後,我馬上就想到了我要分享的題目------迷因。

網路迷因算是代表了我國中到高中私底下娛樂的興趣重點,

每天固定上翻譯國外迷因的網誌報到。一篇包含了二十多個迷因,我

前前後後看了五六年,看了近兩千篇,從某種角度來說我也是學富五

車阿!憑著這樣算是大量對迷因的認識,我對於「都市迷因」中策展

人對於迷因的解釋就有了非常高度的興趣:好奇如何去表現「迷因」

好奇如何去解釋迷因,總而言之,身為一位迷因研究者,我很想知道

在展覽中的迷因。

懂得都懂

要接觸或認識迷因其實不難,或者說在現今,不去接觸反而

還有些難度。這就要看到我所認為迷因中令人著迷的兩個要素------

懂得都懂與傳播複製。
懂得都懂,就如字面上的意思(甚至也有字面外的意思,相信

我這句話對 114 級大一上的第八組格外的親切)。這並不是在提知識

水平的有無或高低,而比較像是一群人或意識的交集處或共識。而且

這不僅是一個共識,還是一個具有特定群體或受眾的共識,簡單來說

就是不會全部人都懂,像是一種特定的暗號那樣直接地去凸顯認知落

差。會有這種特性跟群體脫不了關係,刻意去營造這種群體與群體之

間認知落差的一個很大的原因便是提起與提升群組內的共識性或群

體記憶。打個比方,可能你的朋友做過某個蠢事或闖過甚麼禍,事後

你拿這件事情揶揄他,你們兩個憶起笑得人仰馬翻,但同樣拿這件事

跟其他朋友講就不會有相同反應。迷因也是一樣,只是迷因沒有那麼

的私人性或個人性,而是比較偏向從特定大群體的共同記憶甚至是天

馬行空的創意展現(如 Noot Noot 或 Hot Food)。

傳播與複製

迷因與你的核心記憶不同的另一個很大的要素便是傳播。迷

因,應該說大家所熟知的迷因是建立、存活並茂勝於現今的社交網路

之中,像病毒一樣將某一個又一個特定模板的概念傳播與複製。與其

說是傳播,不如說是繁衍。因為一個迷因不僅僅容易傳播,更要能容

易被複製,這就是迷因繁殖的過程。畢竟,除非是過於特殊,不然一

些犯過的小蠢事也很難被傳播或複製。
傳播這件事也可以談回剛剛提到懂得都懂的那個概念,畢竟

在大家都懂但你不懂的情況下,社交面的互動就多了一個「去了解這

個梗到底甚麼意思」選項。這個現象我認為有影響到一部份現今的社

交行為,不過到頭來,迷因誕生的最主要原因,只是單純的兩個字------

娛樂。其實說了那麼多,迷因這件事,想達成的只是圖我們一樂。但,

就只有這樣嗎?

迷因的藝術性

這次的心得報告的主體是分享迷因沒有錯,但我更想著重的,

是迷因與其他概念的結合------就像本次的與藝術之間的探討。

迷因是不是藝術?這個問題就跟問說甚麼是藝術一樣,有太

多地方跟空間進行討論。不如,我來分享一下我認為迷因有哪些地方

很「藝術」

換一個視角來看待網路迷因,就會發現它其實也是一種表達

的方式,甚至在某些情況能比文字更能解釋概念(這篇文章的多處用

詞與句型也有一點迷因的影子在,也側面說明了迷因影響了我一部份

思考或表達的方式)。這種特定的表達方式,跟許多現代藝術那些千

變萬化的操作手法所要達成的概念------透過單純圖像或手法述說語

言所未及,是無異的。

巧合的是,迷因的表現與當代藝術手法背後執行的精神在某
些方面也如初一轍------帶著一個嘲諷甚至戲謔的態度探討事情。不過

這份叛逆是點醒社會議題的良藥,又或是無能為力的自我解嘲,這就

不得而知了。

比起那種諷刺性的特定迷因,也有一些迷因是靠著其無理頭

一路由傳播進而影響日常生活(像是這些日子出現且聽到爛掉的那些

是在哈囉、洗嘞考)。這些迷因粗暴的用著坦白說難以理解的原型強

勢進入我們的表達或生活之中,他不需做任何修改,像是一顆石頭。

而是我們去試著適應其帶來的,全新且不同的表達方式。

藝術的迷因性

就這麼說,迷因不太可能只存在於擁有發達社交網路的現今。

做為一個資訊傳遞的模式,這應該是存在於人類的文化之中的。我認

為,我們曾經所認為的那些藝術品也是人類文明得時光洪流中的迷因:

有某種特定目的、具有特定模式進行再製或模仿、存在個人解釋與編

輯性等,從這角度看,其實已經很難去分清藝術與迷因的界線。

說到時間洪流,那也不得不提到迷因、藝術與時間之間的關

係。就如之前提到的,迷因的兩大重要元素,若我們聚焦於傳播與複

製這方面來看,推動著迷因繁衍的最大(可以說唯一)原動力便是熱度。

那既然是依靠在熱度之上,在現今社交網路的高速傳播之下熱度也是

隨著時間軸再進行變化:基本上是像爬梯溜滑梯那樣,走紅的非常迅
速,隨著時間與討論度過去了之後,也快速地淡出日常的視野之中。

這個模式在藝術史中並不陌生,那當然,有強勢的,就有過氣的,一

切皆有相對。若要比較出兩者的差異的話,因為傳播速度與媒介的不

同,迷因的週期廣而快,而曾經的那些藝術品則窄而久。

城市迷因與迷因

稍微簡單的介紹完迷因與藝術的關係,但空有文字解釋還不

夠,因此接下來,就用我時進去看展所觀察到的「實例」來進行論證

與觀點解析。

第一個提到的展覽當然是引發我做這篇文章的「城市迷因」展。

在這個展中,諸如一進門的巨大橘色燈箱、大一上學期的作品海與投

影、大廳的海廢保麗龍登月器和隔壁展間的可動摺紙,都成為了我觀

察的目標。那這些作品與迷因的關係呢?就我的觀點來看,我認為

------好像沒什麼關連。但這也不是甚麼大事,我會這麼想也只是因為,

我並沒有體驗或觀察到我所認為身為「迷因」的那兩個要素:就懂得

都懂那方面來看,我並沒有發現這個展中作品有試圖去引起那種共識,

那種看了並加上自身經驗或故事然後產生「啊!原來是這樣」的感覺;

就傳播性或複製性呢,在做法的部分,我其實很欣賞那個放在大廳的

海廢登月器,除了作法是值得被複製模仿以外,我自己也曾經利用海

廢進行大型作品的經驗。至於其他的作品,我覺得像是一個結果,比
較像是在接收迷因後所產生出的結果,而不是迷因本身。

題外話一下,其實剛開始我是很不喜歡我們大一上的那個作

品海 AI 島,因為他給我一個「就這樣搞?」的那種感覺。但實際去了

解這個作品的理念之後,我反水了,真香。這個作品跟我最近在了解

的一項新型態藝術概念------Reddit 的/place,有很大的關連。Reddit 的

/place 是一個網路上開放且自由但有限制大小的畫布,但相對於一般

電腦上的畫布,/place 中你只能一個像塑一個像素慢慢填入固定的 16

種顏色,而且填完一個像素之後就要等五分鐘。這個網站每個人都可

以進去作畫,也因為這樣,便能看出這個時段上線的人用畫布所表現

的不同想法。除了這樣,也因為這是一段時間的「創作」
,因此也可以

在紀錄後的時間軸上閱覽表現型態的轉變與事件。

其他展覽與迷因

至於其他的展覽,如林智信的「迎媽祖」這種較為傳統的藝術

表現形式,反而更有迷因的味兒在裡頭。怎麼說呢?應該是主題的關

係:「迎媽祖」內主要刻劃的便是台灣對於媽祖的傳統信仰形式與儀

式,這樣的主題在有了明確的目的「民俗信仰」之中多了台灣人可能

可以與自身宗教體驗結合的契機,讓觀看者透過這個作品再次鉤回心

中那些「特定」的記憶或體驗。至於傳播性的話雖然受到本身版畫的

型態所限制,但這可能也是迷因與傳統藝術之間最大的差別:比起迷
因按按電腦三五秒便能產出,這種傳統藝術方面在製作上就不會那麼

的馬虎與不踏實了。

我與迷因

文章中,不斷地解釋了迷因與藝術的同,與藝術的異,但這

也不會影響我對於迷因的看法。我認為迷因的出現,對於藝術,對於

我們都是好的。在具有與傳統藝術有相同的模式下,透過網路簡易的

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之中,提供了我們一個全新的方式進行表達,就像

以前的人與藝術家那樣。這樣的話,如果問我說迷因是不是藝術,那

麼我會回答:「迷因是 FOR 所有人的藝術!」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