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文化行動如何「介入」抵抗現場

文化行動如何「介入」抵抗現場?文化在抵抗中又扮演甚麼?
同步線上觀看了許雅紅(海筆子帳篷劇演員及製作人)的演講,他透過闡述他
做過了甚麼事情,一步一步去帶出他如何去將藝術、將表演化為一股為自己、
為別人發生的力量。她講到這邊時,我就一如往常地陷入腦中自我的辯論與反
覆求證:「HOW?為甚麼會這樣?這麼做的關鍵是甚麼?」其實我也不用一直
獨自思考,因為雅紅老師也在接下來繼續分享著他一路上辛苦過的點點滴滴,
同時也為我解了解惑。
OK,既然提出了問題,那我有答案了嗎?這沒有答案,但我能稍微分享一下我
的看法:可以把「文化」視為一群人所含有對他們生活大小事的一個共同認知,
可以是一小群人、也可以是所有人類、甚至也可以只有你。既然他是一個認知,
那人們在進行某項「文化」行動時,也可以被認為是被動的在用人身參與這件事
情發表他們的個人意見。而雅宏老師在「音樂、生活、大樹下」這個活動中就有
試圖去與當地相對較為弱勢或是相當想表達意見但苦無發表機會與權利的人心
中所蘊含的那份「文化」去產生共鳴。看到這便也可以發現,「參與」可以發聲,
「舉辦」卻能吸引人來發聲。
而這些活動所自帶的吸引力,有一部份也來「文化」活動與參與者之間被營造出
來的某種歸屬感。人類自古以來就是非常具社會性的動物,對歸屬的渴望以竟
是早早被蝕刻在我們每個人的 DNA 之中。而提起歸屬感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
就是利用大家的共同回憶:兒時在榕樹下打彈珠的回憶、進入廟宇中參拜時聞
到線香味的感官記憶、每天通勤所路過街邊景的視覺記憶等等,這些片段一個
一個疊加起來就構成了每個獨一無二的你。當有共通記憶被喚醒時,心中自然
會誕生一種「我跟你一樣」的感受,也漸漸為「歸屬」埋下種子。
有了這個良好串聯彼此的工具,可以輕鬆但扎實的將無數個被埋沒的小聲音匯
聚成一股無法被忽視的巨大能量。那我就來分享我對上述問題的心中的答案:
文化行動是有人認為某些聲音也值得被提起而被加入或發起於行動中的擴大器,
可以視為是一隻無形的麥克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