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團體報告-書面報告:

<放乖乖不是迷信,它其實是國家機密>

物理一黃定芃 B11202020
<前言>
在科技領域上,「放乖乖」這個習俗已經持續許久,人們認為可以透過「乖
乖」這個諧音來讓機台可以乖乖運作,不要出現任何的當機或故障,而我認為這
個現象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可以歸類在「迷信行為」、「學習」的範疇。

<學習>
學習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習行為的科學,有些學者以行為的角度進行研究,
也有部分學者以認知與神經科學的角度進行討論,在今日學習心理學則可以用來
解釋、分析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動機與學習效益。
在 學 習 領 域 比 較 知 名 的 科 學 家 為 巴 夫 洛 夫 ( Ivan Petrovich Pavlov ,
1849-1936),提出「古典制約理論」,即操控非制約刺激、中性刺激、制約刺
激去如何影響反應,並且透過順序的改變造成「習得」的強弱,而這類的習得也
會受到情境、環境的影響。
工具條件學習:為桑代克提出,可以歸類在「試誤學習」,即在學習的過程
中如果經過多次的失敗與嘗試後終於成功,那下一次再經歷過同樣的情境時解決
問題的速度會大幅提升,此外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行為可以帶來好處,則行為者
就會出現趨吉避凶的現象,被桑代克稱為工具制約。
史金納則以鴿鼠實驗提出了操作制約,透過酬賞的好壞作為強化物,並利用
強化物的存在去增加行為出現的機率,如有正強化(酬賞學習)、負強化(主動逃避
學習)等四種強化造成學習行為結果的不一樣。

<乖乖與迷信行為>
迷信行為是指受試者在面對行為與酬賞間的關係認為兩者間有自然的因果
關係,且在無意間的行為偶然得到了酬賞,直覺上就會以為是行為導致了酬賞。
而我認為「乖乖」現象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被稱為「迷信行為」,可能因為
某次在機台上放了乖乖後機台是正常運作無問題,但在某次乖乖被拿走之後機台
就故障了,從結果來看兩者間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我們並不能推論「機台故障」
是因為「是否放乖乖」,但就直覺而言我們會誤認為兩者是有關連的,因此就產
生了迷信行為。
而若從「學習-強化」的角度看的話,則放上乖乖後可以被視為「正強化」,
藉由擺上乖乖去確保機台是正常運作的(儘管我們不知道這兩件事情是否有直接
的關聯,但迷信行為使我們相信兩者是有關的),並且會從沒有放乖乖的「負強
化逃避學習」轉換為正向的正強化學習
在生活中也不乏許多迷信的例子,像是宗教、懷孕的時候不能拿刀子、不要
送醫護人員鳳梨等等:
宗教:宗教的存在提供人們一種確定、穩定的力量,使人們在多元混亂的社
會可以找到一個依靠,並且希望人們透過宗教可以找到終極幸福,雖然有
各式的教義、宗教類型,但都是透過這種直接、明瞭的目的為中心思想,而
這也剛好符合人心的從簡性,在相信宗教的同時人心可以得到安定,從演化
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迷信是有助於人類存活下去的。
生活中的迷信(以懷孕不能拿刀子為例): 如此類的迷信事件在生活中常常出
現,這類的迷信較屬於「確認偏誤」,因原本迷信的人只會看到迷信的結果,
如懷孕的媽媽在平常拿刀子時都沒有事情,但又一直被告誡說孕婦不可以拿
刀子,於是在有一天拿刀子時恰巧肚子痛,此時認為「孕婦不能拿刀子」的
人就會認為是因為孕婦拿了刀子所以才導致肚子痛,而前面就算發生過多次
拿刀子但卻沒有任何事情發生的事件對於相信這個迷信的人卻會選擇忽略
不見,這也就是所謂的確認偏誤,即人們會選擇看到與接受對自己有利的事
件,卻選擇忽略或是不接受違反他們主張的事情。

<結論>
迷信行為的塑造從演化上來講是有助於人們達到某種程度的心神安定,藉
由迷信行為使人們不過度的去擔心存在未知的事件,放乖乖在機台上雖然不能實
質上帶來甚麼影響,但可以達到心神上的安定;孕婦不可以拿刀子可能是因為為
了孕婦的安全而產生的迷信,我相信基於適當程度的迷信對人們的生活是有所助
益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