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11 年第 3 期 (总第 148 期) 145

益生菌产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侯成杰 1,2*,齐沙沙 1,苏永红 3,穆海菠 3
(1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省农产品贮运保鲜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3;2 国家农产品
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3;3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中心 乳业生物技术国
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436)

摘 要: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由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表面活性的生物化合物,大多具有抗细菌、
真菌、支原体和病毒的特性以及抗粘附的功能。由益生菌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除具备上述功能,还在
安全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在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产生物表面
活性剂的益生菌的种类、筛选、产物的制备分离及应用等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生物表面活性剂;益生菌;筛选;应用
中图分类号:TS2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87(2011)03-0145-04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surfactants Produced by Probiotics


Hou Chengjie1,2*, Qi Shasha1, Su Yonghong3, Mu Haibo3
(1 Shandong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Key Laboratory of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Jinan of Shandong 250103, China; 2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Jinan of Shandong 250103, China; 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airy Biotechnology, Technology Center,
Bright Dairy & Food Co., Ltd., Shanghai 200436, China)

Abstract: Biosurfactants produced by microorganisms is a kind of biological compounds with surface-active, most of which have
antibacterial, antifungal, antiviral and antitumoractivity. In particular, biosurfactants produced by probiotics, in addition to the
above features have also unique advantages in terms of security, which make it ha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ertain diseases.This paper mainly reviewed the types and selection of probiotics whcich produced biosurfactants,
and the preparation,sepr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biosurfactants, probiotics, selection, application

生物表面活性剂(biosurfanctants 简称 BS) 报道,对其作用机理也做了初步探索。但是我国


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同时具有亲水基和疏水基的两 对该领域的研究却几乎空白。本文主要针对产 BS
亲性化合物。与传统的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相比, 的益生菌的种类及筛选、益生菌产的生物表面活
除同样具有降低表面张力、稳定乳化液和增加泡 性剂(以下部分简称 E-BS)的制备、分离、应用
沫等功能外,还具有结构多样化、选择性广、专 及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
一性强、生物相容性好、无毒或低毒,绿色环保、 益生菌产 BS 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生产工艺简单等优点。生物表面活性剂包括糖脂、 1 产 BS 的益生菌种类
脂肽、多糖-蛋白复合物、脂多糖、磷脂、脂肪酸、 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主要
中性脂及蛋白质类物质[1]。 有细菌、酵母和真菌三种[3]。但是目前报道的产生
益生菌在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和抑制病原菌方 E-BS 的益生菌还比较少,主要包括乳杆菌属和球
面的报道已屡见不鲜,其作用机理大都归结为产 菌属两大类。乳杆菌属主要有嗜酸乳杆菌
生酸、过氧化氢、细菌素等物质。但是,有学者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RC14h),发酵乳杆菌
也指出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部分益生菌分泌表面活 (Lactobacillus fermentum B54, RC-14) ,干酪乳杆
性剂有关[2]。近几十年,国外学者针对益生菌产表 菌 ( Lactobacillus casei 70 ) 干 酪 乳 杆 菌 亚 种
面活性剂及其产物的抑菌性、抗粘附性做了相关 (Lactobacillus casei subsp.rhamnosus GR-1, 36,
ATCC7469 ), 副 干 酪 乳 杆 菌 ( Lactobacillus
收稿日期:2011-05-03; paracasei CRL 1289),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作者简介:侯成杰,男,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食品科 plantarum RC6 和 RC20 ), 戊 糖 乳 杆 菌
学;*通讯作者:侯成杰;
(Lactobacillus pentosus)等;球菌属主要有嗜热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课题(课题编号 09DZ2251400)。
146 侯成杰等:益生菌产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和乳酸乳球 法(ADSA-P 法)来检测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


菌(Lactobacillus lactis 53)
。 培养液的液滴滴在氟代乙烯2丙烯表面, 微滴的外
2 产 BS 的益生菌的筛选 形用弧面检测器进行测定,并计算其表面张力。
2.1 筛选菌样来源 只有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悬浮液出现表面张
迄今报道的产BS的益生菌大都在妇女阴道内 力减少现象。该模型也是筛选产生物表面活性剂
部分泌物,病人声道所植入的假体,以及乳品工 的益生菌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厂巴氏杀菌过程中所用的热交换器的热端取样进 此外,还有一些其它测定方法,如液滴坍塌
行分离,也有少数从发酵制品如发酵泡菜,马奶 法,比色法,薄层层析法,乳化指数测定法,玻
璃幻灯片法(glass-slide)等。
酒及开菲尔粒等常规益生菌存在的环境取样,但
是 后 者 能 够 筛 选 到 的 概 率 相 对 较 小 。 Ron and 2.3 E-BS 产生营养条件
Rosenberg[4]在研究中指出,生物表面活性剂是根 一般采用标准的MRS培养基或者稍作改良的
据其相关生理作用产生的,它可为菌株本身提供 MRS培养基[1](如用等量的乳糖替代标准MRS配
有益条件。例如某些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参与发 方中的葡萄糖;按照标准配方去除吐温的培养基
病机制、具有抗菌活性、调整微生物附着表面或 等)和M17培养基作为初步筛选培养基。然后按照
者从表面分离的功能,因此其相应的菌株生长的 常规筛选微生物的方法进行涂布,单菌落分离、
环境也就基本能确定。 培养,产物检测等途径进行目标菌株的筛选。报
2.2 筛选模型 道显示培养基成分对于微生物产表面活性剂影响
很大,特别是碳源,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量和
筛选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益生菌关键在于建
结构都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用于产BS的益
立有效的筛选模型。Mulligan等[5]利用某些生物表
生菌的培养基中的碳源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包括
面活性剂能够溶血的特性,建立了血平板筛选模
葡萄糖,乳糖,蔗糖等。Rodrigues[10]等研究了培
型。即:将富集培养基中分离出的微生物接种于
养基对L.lactici 53和S.thermophilus A生产生物表
红血球琼脂平板上,通过比较红血球琼脂平板上
面活性剂产量的影响,以合成培养基MRS和M17做
的菌落周围形成的透明圈直径的方法进行快速有
对照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用干酪乳清和
效的筛选。该法不适用那些只在烃类物质上生长
糖蜜作培养基时生物表面活性剂收率可有效提
期间产生表面活性剂的、或产生粘连于细胞壁上
高,升高至对照的1.2~1.5倍。因此可以在实验后
而不具有扩散性糖脂的微生物的筛选。
期通过培养基成分的优化,获得更好的产量。
Morikawa等[6]描述了排油圈法来检测生物表
面活性剂的产生:选用直径25cm的玻璃培养皿, 3 E-BS 的制备
取50 mL蒸馏水倒入其中,随后向中心处加入20 利用微生物法制备生物表面活性剂时,微生
μL矿物油,静置几分钟,以待形成均匀稳定的油 物的培养一般采用发酵路线。大量研究显示用益
膜。向油膜中心处加入10 μL待测物,一分钟后观 生菌来生产 BS 大都采用休止细胞法,少数会用到
察排开油圈的大小。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定性的检 生长细胞法。
测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成,也能够将其定量。Noha 3.1 休止细胞法
H. Youssef 等 [7] 通 过 制 作 标 准 曲 线 , 在 50 首先将正在培养的、处于生长期的细胞通过
mg/L~2000 mg/L的浓度范围内可检测生物表面活 离心或过滤方式从培养液中分离出来,悬浮在缓
性剂的产生。目前这种方法使用比较广泛,也是 冲溶液中保持其活性,再加入底物进行转化。有
筛选产BS的益生菌一种较为便捷高效的方法。 时为了延长细胞的寿命,可以向缓冲液中加入葡
PA Willumsen等 [8] 应用表面张力测定法的筛 萄糖等营养物。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细胞的生长和
选模型,这种模型目前在各类产生物表面活性剂 底物的生物转化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的,排除了
的产生菌筛选中被广泛使用。其测定方法主要有 底物和产物对细胞生长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反
毛细上升法(capillary rise method)、泡压法(bubble 应体系较简单,副产物少,产物的分离纯化容易;
pressure method),环法和铂金板法。此法可以一 并且分离出的菌体还可以继续使用。Eduardo J.
定程度上排除培养基成分的干扰,不足之处在于 Gudina[11]等在最近的研究中采用这种方法,顺利
准确度较低。 的从副干酪乳杆菌中制得能将纯水表面张力值降
Noordmans J等 [9] 建立了轴对称液滴形状分析 低到为 41.8mN/m 的表面活性物质。初步文献调查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11 年第 3 期 (总第 148 期) 147

结果显示本法已经成为益生菌产表面活性剂最常 菌,罗丝氏菌,白色念珠菌和酵母具有很好的抑
用的方法。 制作用[10]。Reid 等[14]在研究中指出,许多乳酸菌
3.2 生长细胞法 在泌尿生殖道和肠道中之所以发挥益生菌的作
在生长细胞法中,底物的消耗、细胞的生长、 用,极有可能与其本身产生了生物表面活性剂有
表面活性剂的产生同步生成。培养基中碳源很重 关。因此,在将来某些特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
要,不同碳源对表面活性剂的产量和成分都有很 可以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来应用。临床数据表明:
大影响。此外,pH 值,温度等对产物的生成都有 将这种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益生菌以一定的剂量
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便, 通过阴道口输入,可以有效的治疗阴道炎症。通
但是培养基成分的对于检测结果有一定干扰作 过对外科植入物感染大鼠模型的使用,Gan等 [15]
用。 指出Lactobacillus fermentum RC-14所产的生物表
4 E-BS 的纯化 面活性剂可以有效的降低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
对于大都非益生菌而言,其所产生物表面活 引起的外科植入物的感染。Lactobacillus plantarum
性剂大都应用于石油等工业领域,可以直接使用 299v和 Lactobacillus rhamnosusGG可以有效的抑
发酵液, 而益生菌大都用于食品和医药等行业,对 制大肠杆菌上皮粘蛋白的表达和对上皮细胞的粘
其所产生物表面活性剂有较高的纯度要求。大多 附[16],并且已经表明该两株菌生产生物表面活性
数细菌分泌形成表面活性剂的分离提取和产品纯 剂。生物表面活性剂所具备的特定性质,使其成
化的方法相似,一般为:渗析、离心、沉淀、结晶 为非常理想的抗菌剂。
以及冷冻干燥。但是根据产物存在形式的不同, 5.2 E-BS 作为抗粘剂
如分泌到胞外还是以胞壁结合态出现,要采取稍 乳杆菌(Lactobacilli)在维持正常的泌尿生殖
有不同的分离方法。 器菌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报道显示,从嗜酸乳
Ligia R.Rodrigues等[12]报道:将发酵液一定转 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中分离到的生物
速离心,去除上清。菌体用去离子水清洗两次后, 表面活性剂能抑制泌尿病原体和酵母在硅树脂橡
悬浮在中性PBS中,室温轻轻搅动两个小时,再次 胶 上 形 成 菌 斑 的 能 力 [17 ] 。 发 酵 乳 杆 菌
离心,去除菌体。将收集到的上清用0.22 μm的滤 (Lactobacillus fermentumRC-14)释放出的表面活
膜过滤后置于(MWCO:6000-8000D)透析袋中, 性剂成分也能抑制泌尿病原体包括粪肠球菌
4°C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冷冻干燥得到粗提 (Enterococcus faecalis)的粘附[18 ] 。嗜热链球菌
物。将粗提物重新悬浮于中性PBS中,用1mol/L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分泌的生物表面活
HCl调整pH到2.0,离心,收集沉淀。再用pH为2.0 性剂也能够很好的抑制白色念珠菌,热带假丝酵
的酸性水洗涤沉淀两次,然后用蒸馏水溶解该沉 母菌对硅胶板的粘附 [19] 。而一株副干酪乳杆菌
淀,用1M氢氧化钠调PH至7.0,4 ℃透析,冷冻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CRL 1289)已经通过动
干燥得到较为纯净的表面活性剂。 物实验证明通过抑制病原菌的粘附对小鼠的泌尿
5 E-BS 的应用 道感染有很好的治疗作用[20]。
理论上 E-BS 像大多数生物表面活性剂一样 乳酸杆菌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抗粘附能
可以被应用于石油,环境,化妆品,纺织品工业, 力使得其能被用来保护人体的许多器官部位免受
食品行业等,但是由于其产量相对较低,大量应 病原体的感染,尤其是尿道和阴道。除此之外,研
用于工业不太实际。但是,由于在本研究系统中 究还发现人体肺部存在着脂蛋白复合物类型的表
它系益生菌所产,因此其安全性指数大大上升, 面活性剂,它由肺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入胞外区,
比较而言更适合应用于医学,药学等。所以近年 能够降低肺部气-液界面的表面张力,所以生物表
来的研究也表明,E-BS 更多应用于医学领域。因 面活性剂在机体防御感染和炎症方面也发挥着重
其具有良好的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的活性以 要作用[21]。这也给我们指明了在肺部感染和炎症
及抗粘附特性被广泛用于许多疾病防治和药物治 治疗方面的新途径。
疗[13]。 5.3 目前存在的问题
5.1 E-BS 作为抗菌剂 从世界范围来看,个体的耐药性和抗生素的
报 道 表 明 , Lactococcus lactis 53 and 频繁使用使人类的生命安全存在严重隐患。与此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A对于金黄色葡萄球 同时,具有抗真菌、抗细菌、抗支原体和抗病毒
148 侯成杰等:益生菌产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等特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由于其来源的安全性, produced by Lactococcus lactis 53[J].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使得它将成为合成药物和抗菌药物安全有效的替 Biointerfaces, 2006, 49: 79-86.

代品。 [11] Eduardo J. Gudiña, José A. Teixeira and Lígia R. Rodrigues.

虽然生物表面活性剂存在巨大的应用前景, Isolation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biosurfactant

但是其本身还存在许多限制因素。一方面目前发 produced by Lactobacillus paracasei[J].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现的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益生菌种类较少,而且 Biointerfaces, 2010, 76, (1): 298-304.

产量较低,需进一步丰富菌种种类,找出最适合 [12] Ligia R. Rodrigues, Ibrahim M.Banat, Jose Teiseira, et al.

直接应用或间接应用的菌种;另一方面,目前的 Biosurfactant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Medcine[J]. Journal of

研究大都集中在理论阶段或动物实验阶段,缺少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2006, 57: 609-618.

对人体毒性的研究资料。因此,需要探索适当的 [13] Rodrigues LR, van der Mei HC, Teixeira J et al. Influence of

应用模式以及对人体细胞、人体微环境方面的进 biosurfactants from probiotic bacteria on formation of biofilms on

一步相关作用研究。 voice prostheses[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4, 70: 4408-4410.

[14] Reid G, Bruce A, Fraser N et al. Oral probiotics can resolve


参考文献
urogenital infections[J]. FEMS Immunol Med Microbiol 2001, 30:
[1] Eduardo J. Gudina, Jose A. Teixeira, Ligia R.Rodrigues. Isolation
49-52.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biosurfactant produced by
[15] Gan B, Kim J, Reid G, et al. Lactobacillus fermentum RC-14
Lactobacillus paracasei[J].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inhibits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fection of surgical implants in
2010, 76: 298-304.
rats[J]. Infect Dis 2002, 185: 1369-1372.
[2] 邱秋霞.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TU 102生理特性及其在保健
[16] Mack DR, Michail S, Wei S, et al. Probiotics inhibit
食品与水产养殖应用之探讨[D].台湾大学,2006:1-3.
enteropathogenic E. coli adherence in vitro by inducing intestinal
[3] 张天胜.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mucin gene expression[J]. Am J Physiol, 1999, 276: 941-950.
2006:7-10.
[17] Velraeds MM, De Belt-Gritter BV, Vander HC, et al. Interference in
[4] Ron E,Rosenberg E.Natural roles of biosurfactants[J].Environ
initial adhesion of uropathogenic bacteria and yeasts to silicone
Microbiol 2001,3(4):229-236.
rubber by a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biosurfactant[J]. Med
[5] Mulligan C N, Cooper D G, Neufeld R J. Selection of Microbes
microbiol, 1998, 47 (12): 1081-1085.
Producing Biosurfactants in Media without Hydrocarbons [J].
[18] Heinemann C, Van Hylckama Vlieq JE, Janssen DB, et al.
Ferment Technol , 1984 , 62 (4) : 311-314.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surface-binding protein from
[6] NMasaaki Morikawa, Yoshihiko Hirata, Tadayuki Imanaka. A
Lactobacillus fermentum RC-14 that inhibits adhesion of
study on the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of lipopeptide
Enterococcus faecalis 1131[J]. FEMS Microbiol, 2000, 190(1):
biosurfactants[J].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2000, 1488, (3):
177-180.
211-218.
[19] HENK J. BUSSCHER, DHRIS G. VAN HOOGMOED, GESINDA
[7] Noha H Youssef, Kathleen E Duncan, David P.Nagle, et al.
I. GEERTSEMA-DOORNBUSCH, et al. Streptococcus
Comparison of methods to detect biosurfactant production by
thermophilus and Its Biosurfactants Inhibit Adhesion by Candida
diverse microorganisms[J].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2004, 56:
spp. on Silicone Rubber[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339-347
microbiology, 1997, 3810-3817.
[8] Pia A. Willumsen and Ulrich Karlson. Screening of bacteria,
[20] Gabriela Zarate, Viviana Santos, Maria Elena Nader-Macias.
isolated from PAH-contaminated soils, for production of
Protective effectof Vaginal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CRL 1289
biosurfactants and bioemulsifiers[J]. Biodegradation, 1997, 7(5):
against Urogenital Infection Produced by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
415-423.
Mouse Animal Model[J]. Infectious Diseases in Obsterics and
[9] Noordmans J, H J. Busscher. The influence of droplet volume and
Gynecology, 2007, 48: 358.
contact angle on liquid surface tension measurements by
[21] Institut für Biotechnologie, ETH-Hõnggerberg, CH-8093 Zurich,
axisymmetric drop shape Analysis-profile (ADSA-P)[J]. Colloids
et al. Biosurfactant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medicine[J]. Journal
Surf, 1991, 58: 239-249.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2006, 57(4): 609-618.
[10] Ligia R. Rodrigues, Jose A.Teixeira, Henny C. van der Mei, et al.

Physicochemical and functionl characterization of a biosurfactan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