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5

指定篇章(四):《師說》

1
指定篇章(四):《師說》

2
指定篇章(四):《師說》

一、學習重點
甲、內容理解
☐ 一、認識唐 宋古文八大家韓愈的生平
☐ 二、了解門閥制度下士大夫恥於學師的現象
☐ 三、認識老師的職責及擇師的原則
☐ 四、了解從師學習的必要
☐ 五、重溫文言字詞的推敲方法(1. 擴詞;2. 字形;3. 上文下理)
☐ 六、歸納段落大意

乙、文詞表達
☐ 七、論證手法 —
☐ 甲、「對比論證」
☐ 乙、「舉例論證」
☐ 丙、「引用論證」
☐ 八、修辭手法—
☐ 甲、「對偶」
☐ 乙、「對比」
☐ 丙、「反問」
☐ 丁、「引用」
☐ 戊、「借代」

丙、品德情意
☐ 八、領會從師求學的必要條
☐ 九、欣賞韓愈的擇善固執

3
指定篇章(四):《師說》

二、一詞多義列表
字形 字義 詞例
哪裡、何必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需要 無庸置疑。
庸 酬謝 酬庸。
平常的、普通的 平庸、庸庸碌碌、庸人自擾。
愚笨的、拙劣的 庸醫、庸闇不明。
與「入」相對 出門、足不出戶。
1.其出人也遠矣。
超出、超越
出 2.出眾、出人頭地、出類拔萃。
1.其皆出於此乎?
產生
2.出汗、出紕漏。
恢復、還原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復 再、又 去而復返、舊疾復發。
無義,用於調整音節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傳授知識的人、老師 3.聖人無常師。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5.為人師表。
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2.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作動詞用,學習、效法
師 3.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4.師心自用。
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作形容詞,用從師學習的
2.師道之不復也可知矣。
1.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具有專門技藝的人
2.醫師、律師、廚師、工程師。
1.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軍隊
2.師出有名、師老兵疲、班師回朝、興師問罪。
1.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形) 地位卑下的
2.貧賤夫妻百事哀、卑賤、低賤。
賤 (形) 價格低廉 賤價出售、穀賤傷農。
(形) 謙稱 賤內(謙稱自己的妻子)、賤妾、賤名。
(動) 輕視、看不起 貴古賤今、貴遠賤近。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孩子、子孫
2.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子 男子的美稱 孔子、孟子。
爵位名 郯子。
指稱對方,你 子何恃而往?(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姪〉)

4
指定篇章(四):《師說》

二、作者介紹 - 韓愈(唐;公元 768 - 824)


字 退之 世稱 韓文公

• 諡號文,故世稱韓文公。
• 由於他祖籍昌黎,撰文常自稱「昌黎 韓愈」,故世又
別名
稱韓昌黎。
因累官至吏部侍郎,故世稱韓吏部。

籍貫 唐代 河陽(今河南 孟縣)人

• 「唐 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 與柳宗元共倡古文運動,並稱「韓 柳」。
成就
• 韓愈二十五歲登進士第,其後一直做着小官,至晚年
才遷至吏部侍郎(屬正四品的較高級官員)。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 803)
• 關中天旱,他上書請求寬減民眾徭役,免民眾租稅,被貶為陽山(今廣東 陽山)令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 819)
• 韓愈諫唐憲宗迎佛骨入宮,幾乎被處死,後被貶為潮州刺史。
生平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公元 821)
• 唐穆宗即位後,韓愈奉旨回京,歷任國子監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
史大夫等職。
唐穆宗長慶四年(公元 824)
• 敬宗即位,同年十二月韓愈因病去世,年五十七。
• 散文風格多樣,語言精鍊、氣勢雄健
風格
• 名列「唐 宋古文八大家」之首。
• 以弘揚儒家道統自任,極力排拒佛老思想。

主張 • 為使文道密切配合,聯合友人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
• 主張「文以載道」,以語言、形式質樸自然的古文,取代六朝以來華麗工整的駢文。

蘇軾〈潮州 韓文公廟碑〉表彰他:
• 「文起八代之衰」 → 指韓愈提倡古文,振興衰敗已久的文風。

評價 • 「道濟天下之溺」 → 指韓愈重建儒家道統,拯救溺於佛老思想的人。
• 「忠犯人主之怒」 → 指韓愈諫迎佛骨,因忠而無懼於觸犯皇帝發怒。
• 「勇奪三軍之帥」 → 指韓愈說降叛將王廷湊,使之懾服。

5
指定篇章(四):《師說》

五、寫作背景
以下為韓愈寫作《師說》一文時相關的時代背景資訊:

【一、門閥制度的遺毒】
• 〈師說〉大概寫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西元八○二年)
• 當時韓愈三十五歲,在長安任國子監四門博士。
• 根據唐代的制度,國子監底下設有六個學館,所收皆權貴子弟。
• 其中四門學館的學生來自七品以上官員之子,而韓愈的官階是正七品上,
• 也就是說,韓愈的學生家長官位都比他這個當老師的高,因此他能感受到的學生學習態度
也就不甚理想。這種情形其來有自。
• 自魏晉以來,社會上形成一種以「士大夫之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
• 這些「士大夫之族」的子弟,不管品德好壞、才能高低,長大後根本無需經過科舉,就可
以憑高人一等的門第享受特權,走入仕途為官。
• 因此,他們根本不肯從師學習,也瞧不起從師向學的人;
• 一直到唐代中期,這種不良風氣仍舊存在。

【二、招致時人非議】
• 當時韓愈為了推展古文運動,曾經公開收召後學傳授古文,
• 這種行為受到了士大夫的譏諷,說他是「好為人師」的「狂人」。
•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
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
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語譯:現在社會上已經聽不到什麼地方還有老師的;如果有的話,大家總是又叫又笑,認
為那做人老師的是狂人。只有韓愈有勇氣跳脫時代風氣,面對嘲笑、侮辱,仍招收學生,
還發表〈師說〉,嚴正不屈地做人老師。大家果然紛紛責怪叫罵,指指點點,更加誹謗。
韓愈因而落得了個「狂妄」的名聲。
• 韓愈門人李漢〈昌黎先生集序〉亦云:「時人始而驚;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堅;終而翕然
(和諧順服)隨以定。」然而剛強的韓愈不為所動,仍然寫下〈師說〉以正視聽。
• 由此可知,本文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時代性:表面上〈師說〉雖是為李蟠而作,然實際上卻
是為了抨擊那些恥於從師的「士大夫之族」,進而宣傳從師學習的重要。

6
指定篇章(四):《師說》

【三、個人信念】
• 韓愈曾自道:「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
• 其文學觀是「文以載(貫)道」,教師能傳釋往聖的人生智慧,為道統之所繫,故特別尊
重師道,即是對文化傳統的尊重。
• 而師道淪喪,不僅象徵文化傳承斷裂,更標誌倫常綱紀的解體,難怪他要對此大力抨擊。
• 值得注意的是,韓愈在〈師說〉所談的一些主要觀念,並非始自李蟠向他問學之時。
• 早在貞元十四年,韓愈為汴州(今河南開封)試官所撰的〈進士策問十三首〉之十二中,
就已出現大致相同的理念。
• 可見韓愈對於師道衰微的惡劣風氣積憤已久,而〈師說〉提出來的觀點,實是他長久思考
後的智慧結晶,不但顯現了他不顧流俗的大無畏精神,甚至可看作他戮力組織古文寫作團
隊的正式宣言。

寫作背景分析:

v 請問中唐時代國子監的學生大多是甚麼身份?權貴子弟

v 這是什麼制度的現象?門閥制度

v 這群學生有什麼不良風氣?不肯從師學習,也瞧不起從師向學的人

v 請問韓愈為何得到『狂人』的戲稱?為了古文運動,曾公開收召後學傳授古文

v 他憑著什麼信念來力抗當時排山倒海的輿論壓力呢?「文以載道」

7
指定篇章(四):《師說》

六、題解

師 說

• 指值得跟從並學習的人 • 古代文體的一種
• 用以闡發事理

《師說》
• 中唐時期(代宗大曆至文宗大和之間),貴族子弟不論學業成就高低,都可以為官。
• 而且社會普遍視敢於以老師自居、招收後學的人為「狂人」。
• 因此,士人和官員都不願意從師求學。
• 韓愈針對當時這些歪風,撰寫了本文。
•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卷十二。


六、網上資源
網站 二維碼
教育局 – 師說筆記
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
development/kla/chi-edu/resources/secondary-
edu/lang/chi_chapter/P129.pdf

文言範文分半鐘:師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V6_rtyiOCI

龍騰高中國文 1 第 3 課 師說【動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bEdceZX9oU

8
指定篇章(四):《師說》

七、課文《師說》
第⼀段

結構分析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 。

老師的責任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音‧熟
修辭手法: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反問
從師的原因

惑而不從師,其惑終不解矣。

透過說明老師的責任以及提出應該從師的原因。
段旨
藉此指出「時人必需從師」 。

【問答:內容理解】
根據〈師說〉一文,韓愈認為老師的職責是甚麼?試引用原文並加以說明(4 分)
原文: 韓愈認為老師的職責是「傳道、受業、解惑」 (1 分)
說明: 「傳道」是指傳授人生道理 (1 分)

「受業」是指教授學業知識 (1 分)

「解惑」是指解答學生疑惑 (1 分)

9
指定篇章(四):《師說》

六、課文《師說》
第一段

譯文
古 之 學者 必 有 師 。

古時 的 求學之人 必定 有 老師。
師者 ,所以 傳 道 、 受 業 、 解 惑 。

老師,是傳授 人生道理、教授 學業知識、解決 疑惑困難的人。


人 非 生 而 知 之 者 , 孰 能 無 惑 ?

人 不是 出生 就/便 知道 它們 的人,誰人 能夠 沒有 疑惑?


惑 而 不從 師 , 其 惑 終 不 解 矣 。

疑惑 但卻 不跟從 老師學習,他的 疑惑就始終也不能 解決 了。

10
指定篇章(四):《師說》

第二段

結構分析 原文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

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修辭手法:

✕ 注重 對偶
生乎吾後,其聞道也,
年紀
修辭手法:

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反問

選擇老師的標準 1
吾師道也,夫 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是故

✓ 注重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道理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透過指出自己選擇老師時並非在於出生先後,而是誰先通曉該道理或學問,
段旨
藉此點明選擇老師的標準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問答:內容理解】
根據本文,韓愈認為甚麼人才有資格成為老師?試引用原文說明。(2 分)

原文: 從文中「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得知, (1 分)

答題: 韓愈認為誰懂得知識和誰懂得道理便可成為老師。 (1 分)

1
夫:起首發語詞,可不譯。
11
指定篇章(四):《師說》

第二段

譯文
生 乎 吾 前 , 其 聞 道 ,

出生 在 我 之前的人,他 懂得的 道理 ,
固 乎 吾 先 , 吾 從 而 之 師 ;

本來就比 我 早,我 跟從他並 向他 學習;


生 乎 吾 後 , 其 聞 道 ,
出生 在 我 之後的人,他 懂得的 道理,
亦 乎 吾 先 , 吾 從 而 之 師 。

也是 比 我 早的話,我 跟從他並 向他 學習。


吾 師 道 , 庸 知 其 年 於 吾 先 於 吾 後 乎 ?

我 學習的是道理,何須 知道 他的 年齡是比 我 大抑或比 我 小 呢?


是故

因此
貴 賤 、 長 少 ,

無論是高貴還是卑賤、是年長還是年少,
道 存 之 所 , 師 存 之 所 。

道理 存在 的 地方,就是老師 存在 的 地方。

12
指定篇章(四):《師說》

第三段

結構分析 原文

當時的社會風氣 嗟乎!
不重視師道 2
師道之不傳也 久矣。欲人無惑也難矣!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對比(一)
古之聖人 vs 今之眾人 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對比(一)
古人聖明的原因: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虛心從師學習
今人愚笨的原因:

恥於從師學習 其皆出於此乎!

透過對比「古之聖人不恥下問」以及「今之眾人恥於從師」的現象
段旨
藉此論證今之眾人愚昧之處在於今人恥於從師 。

筆記:古今對比

古之聖人 今之眾人

本身的才學 才智出眾 不及聖人

從師問道的意願 願意/不願意 願意/不願意

結果 更為聖明 更為愚昧


2
也:無義,表示語氣停頓,可不譯。
13
指定篇章(四):《師說》

第三段

譯文
嗟乎!

唉!
師 道 不傳 久 矣 ! 欲 人 無 惑 也 難 矣 !

從師求學的 道理 失傳 很久 了!想 人們 沒有 疑惑 也都 困難 了!
古之聖人 , 其 出 人 遠 矣 , 猶且 從 師 而 問 ;

古代的聖人,他們 超出 常人 很遠 了,尚且 跟從 老師 並且 提問;


今之眾人 , 其 下 聖人 亦 遠 矣 , 而 於 學師 恥

現今的眾人,他們 距離 聖人 亦都 很遠 了,但卻 對 從師學習 感到羞恥。


是故 聖 益 聖 , 愚 益 愚 ,

因此 聖人 更加 聖明,愚人 更加 愚昧,
聖人 為 聖 之 所以 , 愚人 為 愚 之 所以 ,

聖人能夠成為 聖人 的 原因,而愚人還是 愚人 的 原因,


其 皆 出於 此 乎 !

大概 都是 因為 這個原因吧!



【問答:寫作手法】
韓愈提出「古之聖人」和「今之眾人」的不同表現,運用了甚麼論證手法?他以此論證甚麼觀點?
試加以說明。(1 分,3 分)

(1) 論證手法:對比論證

(2) 論證的觀點:他以具有過人智慧的古聖人尚且願意從師學習,

對比當時社會上智慧低於古聖人的一般人卻恥於從師學習,(1 分)

結果聖人更加有智慧,一般人更加愚昧,(1 分)藉此論證從師學習的重要。(1 分)

14
指定篇章(四):《師說》

第四段

結構分析 原文 修辭手法:


借代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對比(二) 以句讀借代基本知識

為子擇師 vs 己不從師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音‧逗
3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 者,
對比(二)
習其句讀 vs 傳道解惑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音‧否

批評士大夫捨本逐末 或師焉,或不焉,

⼀、⼠⼤夫為兒⼦擇師學習句讀
⼆、⼠⼤夫⾃⼰則恥於從師學習道理 小學而大遺,

吾未見其明也。

透過以「士大夫為子擇師」的「小學」與「士大夫卻己不從師」的「大遺」作對比,
段旨
藉此批評當時社會士大夫不良的風氣:恥學於師

【問答:內容理解】
韓愈對士大夫的哪些行為表示大惑不解?試從文中摘錄有關句子,並加以說明。(4 分)

(1)原文:「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2 分)

(2)說明:士大夫挑選老師來教導兒子句讀,自己卻把求師視為可恥的事。(1 分)

他們認為不懂句讀這些小問題要請教老師,有疑難不能解決這些大問題卻不用。(1 分)

士大夫採取這種不聰明的做法,使韓愈感到大惑不解。(1 分)

3
句讀:古人指文辭停頓處,作用類似於現今的標點符號。文辭語意已盡處為「句」,未盡而須停頓的地方為「讀」。
15
指定篇章(四):《師說》

第四段

原文
愛 其 子 , 擇 師 而 教 之 ;

士大夫疼愛 他們的 孩子,選擇 老師 來 教導 他們;


於 其 身 , 則 師 恥 , 惑 矣 !

對於 他們 自己,卻對從師學習 感到羞恥,實在糊塗 啊!
彼 童子 之 師 , 授 之 書 而 習 其 句讀 者 ,

那些 孩童 的 老師,是教授 他們 讀書 和 學習 書中 句子停頓 的人,


非 吾 所謂 傳 其 道 解 其 惑 者 。

不是 我 所稱為傳授 他們 道理,解答 他們 疑惑 的人。


不知 句讀 , 惑 不解 ,

不知道 句子停頓,有疑惑 不能解決,


或 師 , 或 不 ,

有的 從師學習,有的則不請教老師,
小 學 而 大 而 遺 ,

小問題 從師學習,但 大道理 卻 遺漏,


吾 未見 其 明 。

我 看不出 他的 明智之處。

【問答:內容理解】
韓愈作《師說》謂當時之人「小學而大遺」,其所謂「小學」,與下列所言何者較近?
A. 《說文解字‧序》:「周禮八歲入小學。」小學為當時之學制。
B. 《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離經,謂離析經文,點讀章句。
C. 《禮記‧學記》:「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記問之學即小學。 A B C D

D. 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即「六書」之學。 ○ ● ○ ○

16
指定篇章(四):《師說》

第五段

結構分析 原文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對比(三)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
VS
不恥相師 恥於從師

則群聚而笑之。
修辭手法:

士大夫恥於從師的原因 問之,則曰:
對偶
⼀、年齡相近 ➡ 道理相似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地位低微 ➡ 感到羞恥
音‧瑜
三、官位顯赫 ➡ 阿諛奉承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諷刺士大夫

士大夫的智慧竟然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比不上他們羣起恥笑的對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透過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師師」與「士大夫之族恥於學師」作對比,
段旨
藉此諷刺士大夫的智慧竟然比不上他們羣起恥笑的對象。

【問答:內容理解】
根據第五段的內容,士大夫「恥於相師」的原因是甚麼?(3 分)

(1) 他們認為彼此的年紀相近,所以恥於相師;(1 分)

(2) 他們認為彼此的學問修養差不多,故恥於相師;(1 分)

(3) 他們認為向地位低下的人學習是一種恥辱;

向官位顯貴的人學習又容易被看成諂媚,所以恥於相師。(1 分)

17
指定篇章(四):《師說》

第五段

原文
巫醫 樂師 百工之人 , 不 相 師 恥 。

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都不會對互相 學習 感到羞恥。
士大夫 之 族 , 曰 師 曰 弟子 云 者 ,

士大夫 的 這類人,聽到叫「老師」、叫「弟子」等稱呼 的人,


則 群 聚 而 笑 之 。

就會 成群 聚集在一起並且 嘲笑 他們。
問 之 , 則曰 :

問 他們 笑甚麼,他們就說:
「 彼 與 彼 年 相若 , 道 相似 也 。

「他 與 他 年齡 相若,道德修養也很相近 啊。
位 卑 則 足 羞 , 官 盛 則 近 諛 。」

拜地位 卑微的人為師就會 非常 羞恥,拜官位 顯赫的人為師就會 類近 諂諛。


嗚呼 ! 師 道 不 復 可 知 。

唉!從師學習的 風尚 不能 恢復是可以 知道的。


巫醫 樂師 百工之人 , 君子 不 齒 ,

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 不屑與他們並列,
今 其 智 乃 反 不能及 , 其 可 怪 !

現今 士大夫的 才智 竟然 反而 比不上他們,這 真是 奇怪!



【問答:寫作手法】
第四段用論證手法是對比論證:

對比對象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社會地位 (高/低) (高/低)

態度:不感到羞恥 態度:感到羞恥,甚至譏笑別人
對別人
從師而問 原文句子: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原文句子: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
的態度
不恥相師(1 分) 笑之(1 分)

18
指定篇章(四):《師說》

第六段

結構分析 原文

聖人無常師。
音‧談 音‧祥 音‧商 音‧擔
4 5 6 7
孔子師郯子 、萇弘 、師襄 、老聃 。
孔⼦之⾏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孔⼦之⾔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是故

老師不一定甚麼都比學生高明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先領會道理和有技藝專長便可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如是而已。

透過舉出孔子跟從不同老師求學的事例及引用孔子的語例,
段旨
藉此論證只要先領會道理和有技藝專長便可成為人師。

【問答:內容理解】
韓愈舉出孔子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學習為例子,以下哪一項不是這個例子的作用?(2 分)
A. 論證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B. 論證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
C. 論證先聞道和有技藝專長的人便可為人師。 A B C D

D. 論證從師學習的必要。 ● ○ ○ ○

4
郯子:春秋時期郯國國君,孔子曾向請教官職的名稱。
5
萇弘:春秋時期周敬王時的大夫,孔子曾向其請教管樂、天文。
6
師襄:春秋時期魯國的樂官,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彈琴。
7
老聃:即老子,孔子曾向他問禮。
19
指定篇章(四):《師說》

第六段

譯文
聖人 無 常 師 。

聖人 沒有 固定的 老師。
孔子 師 郯子 、 萇弘 、 師襄 、 老聃 師 。

孔子 向 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學習。
郯子 之徒 , 其 賢 不及 孔子 。

郯子 等人,他們的 賢德 比不上 孔子。


孔子 曰 : 三 人 行 , 則 必 有 我 師 。

孔子 說:「幾個 人 走在一起,就 必定 有 我的 老師。」


是故

因此
弟子 不必 不如 師 , 師 不必 於 弟子 賢 ,

學生 不一定 比不上 老師,老師也不一定 比做學生的賢能,


聞 道 有 先後 , 術 業 有 專 攻 ,

領悟 道理的時間各有 先後,學術 技藝各有 專門 鑽研,


如 是 而已 。

像 這樣 罷了。

【問答:寫作手法】
本文說理綿密,論證有力,作者在本段運用了哪兩種論證手法?試各舉一例,完成下列表格。

論證手法 例子

原文: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1 分)
舉例論證
說明:作者舉出孔子曾跟從四人學習的事為例。(1 分)
(1 分)
藉此論證「聖人都沒有固定的老師」這論點。(1 分)

原文: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1 分)
引用論證
說明:作者引用孔子「三人行,則必有我師」這句話。(1 分)
(1 分)
藉此論證「學生不一定不及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賢能」這論點。(1 分)

20
指定篇章(四):《師說》

第七段

結構分析 原文
音‧盤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8 9 10
六藝 經 傳 皆通習之,

寫作因由 不拘於時,學於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師說〉以貽之。

透過讚揚李蟠能夠履行古道從師學習,
段旨
藉此點出寫作原因發重申中心論點。

國學小知識:

四書 五經(六經)

大學、論語、孟子、中庸 詩經、尚書、禮記、(樂經)、周易、春秋

8
六藝:即四書「五經」中的「五經」,分別為《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樂
經》、《春秋》,而其中的《樂經》則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一事中燒毀,已經失傳,故後世只稱「五
經」而非「六藝」
9
經:經書原文,所指的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六本經書的原文。
10
傳:解釋經文的著作、注梳,例如《左氏春秋》、《左傳》便是左丘明為《春秋》作解釋的典
籍。
21
指定篇章(四):《師說》

第七段

譯文
李氏 子 蟠 , 年 十七 , 好 古文 ,

李氏的 兒子 李蟠,今年 十七歲,愛好 古文,


六藝 經 傳 皆 通 習 ,

六藝 經文和傳注 全都 通曉 熟習,
不拘 於 時 , 於 余 學 。

不拘泥 於 時俗限制,向 我 學習。


余 嘉 其 能 行 古 道 ,

我 嘉許 他(李蟠) 能夠 履行 古人 從師學習的風尚,
作 〈師說〉 以 貽 之 。

寫作了〈師說〉 來 贈送給他(李蟠)。

【問答:內容理解】
韓愈在文中稱讚李蟠「能行古道」,試回答以下問題。
(a)試分別說明「時」和「古道」是指甚麼?

「時」:當時社會恥學於師的風氣

「古道」:從師求學的風尚

(b) 這反映李蟠的哪些特點?(2 分)
(1)虛心向學 (2)尊敬師長
(3)不隋波逐流 (4)恪守儒家治學之道

A. (1)、(2)
B. (1)、(3)
C. (2)、(3)、(4) A B C D

D. (1)、(2)、(3)、(4) ○ ● ○ ○

22
指定篇章(四):《師說》

八、篇章主旨
【內容】透過說明老師的責任、應該從師的原因、選擇老師的標準

【目的】批評時人不應恥於從師,反而應該從師學習,匡正時弊

九、課文結構圖

23
指定篇章(四):《師說》

十、挑戰題
試從《師說》中摘錄一句概括擇師原則的句子(2 分),並寫出它與文章主旨的關係。(6分)

(1) 句子: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2分)

(2) 與主旨的關係:

本文主旨是藉寫文章贈給弟子李蟠,批評中唐時期士大夫恥於從師求學的歪風,

宣揚從師的必要。(2分)

文中指出當時的士大夫不願從師求學的原因,包括認為對方不能比自己年輕,地位比自己

低的感到羞恥,地位比自己高的則有阿諛奉承之嫌。(2分)

這句反駁了這些錯誤的觀點,指出擇師的惟一原則是對方是否領會「道」,

突出從師的必要。(2分)

24
指定篇章(四):《師說》

2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