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73

||III I I I II I II I rl l II I f

Y381 7456
分类号: 攀避熊鹂涪1042:2
密级:公开 攀违熟,翻蓬臻国解祭

⑧ 8‘琏巍瓣西@鞠珏瑚粼斌磷8耍茁V
≯繁矗鬈
博士I学!.位论文 pis露e蕈噫戳主@砬硒r D:eete重al:西电露费e:留

避交磨瘳拳羼麟菡零叙事下罾蘩:谈厕j卿籀薪l巍 ‘
,,

R惑,search o,n妇孚秘警艇畦.嘏弛觚i棘鲫瓷鼬疵姆勘
’the,eo血碡e?xt,畦f躅酐稳囊噩@墅跨器掘藿雪赶瓣胤露赫礁

傺脊.瓣整 趟蓬潮

翁雾;单 位 蘸满孥鸟蛰蒸管理拳镌
专1二.’超 名, 恭 啦黔羰瀚翻谴

辫1辱 熬 瓣 霸霹麟
念√棒 辱 j燎

瀚壁‘蔼年簿凋!霪厕

万方数据
分类号: 单位代码:10422

密级:厶彳1 学 号:为¨刹77

⑧ ∥户紊力番 SHANDONG UNⅣERSITY

博士学位论文Dissertation for Doctoral Degree

论文题目: 丙玖因象叙享1:团泳切\闰闭题厕痞
R2 s∞亿J11硼钆,‘s5优巳彳门砌已f’以吼哆M
七地∽刺七口f门耐一s础门仉删洲.

作者姓名 煎坚i蕉 3

培养 单位 粥包亏与金锇璧穆写F錾
专业名称 i坌l=堕i釜到丝.
指导教师 丢留凇媛
合 作 导 师

.2-。2 J年 6月2日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蕉垡蔓煎 日期:迎l垒圭旦塑旦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

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后应遵守此规定)

敝储虢逊翩签略日期:灿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目 录
中文摘要…………………………………………………..工
ABSTRACT…....……….……….…………….…………....V
绪论………..…..….....….….………………………...1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1
(一)研究缘起…......…………………………….……...1
(二)研究意义…......……………….…………………...3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7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7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13
三、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18
(一)基本框架设计………………………………………..18
(二)研究方法…………………………………….……..20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23
五、研究创新之处…………....….…………………..……24
第一章民族多元与国家认同的基本问题………………………….27
第一节认同理论基础………….…………….………….…27
一、认同概念解析…………………………...…………....27
二、认同的分类……………………………..…………….30
三、认同的属性…….………….……………...……….…34
四、认同危机……………………………………….…….37
第二节民族、族群及种族概念之辨…………………………….38
一、民族概念的多维度…………….…………….……….…38
二、族群概念的真与伪……..…......………...…………....43
三、种族概念的社会达尔文偏见...……………………....……45
第三节对几组认同的阈限及关系之辨…………………………..47
一、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及族群认同概念的再分解……………….47
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与共生………………………....5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三、国家认同的社会认同基础要素..….………….….......……55
四、现代国家认同遭遇的民族多元张力………………………….57
本章小结...........…….....................….........…....59
第二章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认同问题的内生性…………………….61
第一节民族叙事下国家认同的两个维度及属性差异……………….61
一、“政治一法律共同体”层面的国家认同……………………….62
二、“民族共同体”层面的国家认同……………………………65
第二节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张力的内生性…………..69
一、民族国家共同体与传统民族共同体的地域错位引发认同张力………70
二、民族国家叙事强化了传统民族的“民族一国家”诉求…………….81
第三节民族国家叙事下民族问题产生的负效应…………………..84
一、国内层面的民族问题降解国家认同…………...….....…..…85
二、国际层面的民族问题挑战世界和平………………………….88
本章小结….…...……………….……………....……...90
第三章民族国家叙事下自由主义的国家认同叙事理路……………….92
第一节自由主义认同逻辑的生成演绎理路……………………….92
一、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自我认同逻辑………………………….92
二、古典自由主义的理性一元论认同逻辑………………………..94
三、自由多元主义的认同生成逻辑……………………………..95
四、新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认同逻辑……………………………97
第二节自由主义的国家认同观………….……………………98
一、基于“契约认同”的国家生成说……………………………99
二、“公民国家”认同主张…………………...…....………101
三、“国家中立”主张……………………....…………….105
四、自由民族主义对民族国家叙事的演绎与附魅………………….109
第三节自由主义宪政民主的国家认同生成进路…....…….………123
一、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预设……....……………………….125
二、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思想的国家认同逻辑……………………..128
三、自由主义宪政民主体制对民族国家认同的形塑...…........……131
ii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本章小结…………………...………………...…....….139
第四章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认同叙事理路…………..141
第一节多元文化主义的缘起及价值主张…………………….….141
一、多元文化主义的缘起………………….………………..141
二、多元文化主义的价值主张………………………………..144
第二节多元文化主义对民族国家叙事的修正…………………….147
一、多元文化主义对自由主义国家叙事的修正……….…………..148
二、多元文化主义的“多民族国家叙事”偏向……………………149
第三节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认同主张及实践……………………151
一、多元文化主义对族群概念的预设…………………………..152
二、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认同主张…………………………….154
三、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认同实践…………………………….160
本章小结………………………………………………..162
第五章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认同遭遇的话语危机及现实困境…………164
第一节自由主义国家认同叙事的内在逻辑张力…………………..164
一、自由主义的个体自我认同对集体认同的偏离………...……….164
二、自由主义关于国家与社会分离的立论……………………….168
三、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内生性认同困境……….………….…..173
四、自由民主政治与多民族政治的内在张力……………………..175
五、自由民族主义理论逻辑的失洽性…………………………..178
第二节多元文化主义与民族国家认同的结构性张力……………….183
一、多元文化主义侵蚀民族国家的“民族”基础..…………….….183
二、多元文化主义撕裂民族国家认同的社会基础.….….………….187
三、多元文化主义弱化民族国家认同建构能力……………………194
第三节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认同遭遇现实困境…………………..197
一、全球化冲击民族国家主权………………………………..198
二、全球化显化了民族国家社会的多民族结构特征….…..…….….200
三、民族国家叙事下全球化对民族问题的泛化……………………205
本章小结.....….....………………….…....…......…..20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六章对民族国家及认同叙事适用性的再追问……………………21l
第一节对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中核心概念的质询…………………..211
一、民族是纯政治共同体吗...………………….….………..21l
二、族群是纯文化共同体吗…………………….…….……..212
三、民族自决能实现自觉吗……….…………….…………..216
四、“民族一国家”真是“一族一国”吗....………....….…......219
第二节为什么是“多元文化”而不是“多元民族”.….……….....224
一、文化与政治的一体两面………………………………….225
二、多元文化主义何以对少数民族去政治化……………………..226
三、多元文化主义未能兑现多元民族的多元化权利………………..232
第三节早期民族国家认同建构是正义的吗………………………236
一、早期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非正义性……………………..236
二、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一一民族国家叙事的世界性输出…...……..241
本章小结…………………………………..……………243
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国家叙事范式的转换及中国实践………………..248
第一节范式转换一一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叙事…………………249
一、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国家叙事的批判..……….….……........249
二、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叙事逻辑…………………………..250
三、马克思主义为现代国家认同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257
第二节中国实践一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之路…………..……...266
一、历史中国的多民族国家叙事脉络…………………………..266
二、近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自觉建构…………….…………….278
三、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认同实践…..……….…......283
本章小结………………………………………………..306
结语……………………………………………………309
参考文献…………………………………………………314
致谢……………….…….……..…....….......………34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4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Abstract..............…....…........................…..............……...................................................I

Introduction..............…..........................................……...................................................1

1.The origin ofthe problem and the significance ofthe research...........................1

1.1 Origin ofthe study..................................................................…...…..1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3

2.Research status and review at home and abroad..................…....................7

2.1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view of related research at abroad………………………7

2.2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view of related research in China………………………..1 3

3.Basic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s...................................................18

3.1 The basic design about the frame…………………………………………………18

3.2 The research methods…………………………………………………………….20

4.Research emphases and difficulties………………………………………………..23

5.Research innovation..........................................….............................24

Chapter 1:The basic issues ofethnic pluralism and national identity....................27

Section 1:The theoretical basis ofidentity……………………………………………27

1.Conceptual analysis ofidentity…………………………………………………….27

2.Classification of identity...............................................................…..:;()

3.Several attributes ofidentity……………………………………………………….34

4.Identity crisis………………………………………………………………………37

Section 2:Discrimination ofthe Concepts ofNation.Ethnic Group and Race………38

1.The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ofnationality……………………………………..38

2.True and False Concepts ofEthnicity……………………………………………..43

3.The Social Darwinian Bias ofthe Concept ofRace………………………………..45

Section 3:Identification of thresholds and relationships of several groups of

identities..........................................................................................47

1.The re・decomposition of the concepts of national identity,state identity and ethnic

identity.........................................................................................。4・7

2.The conflict and symbiosis between ethnic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5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The basic elements of social identity ofnational identity…………………………55

4.The multi-ethnic tension encountered by modern national identity………………一57

The summary ofthis chapter………………………………………………………….59

Chapter 2:Endogenesis of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context ofnation-state narration..61

Section 1:The two dimensions of nation—state identity and the difference of value

attribute.…........................…............................................................6l

1.National identity at the level of”political—legal community”………………………..62

2.National identity at the level of”nation community”……………………………..65

Section 2:Endogenesis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tension of ethnic identity under

national state narration.........................................................................69

1.The regional dislocation between the nation—state community and the traditional

ethnic community leads to the tension ofidentity……………………………………70

2.The”nation-state narration”strengl[hens the”nation-”appeal of the”traditional

ethnic group”………………………………………………………………………….81

Section 3:The negative effect of national problems under the narration of nation

state................................................................................................84

1.The ethnic issues at the domestic level degrade national identity…………………85

2.Ethnic issues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challenge world peace……………………..88

The summary of this chapter………………………………………………………..90

Chapter 3:The narrative way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liberalism in the context of

nation..state.....................................................................................9:!

Section 1:The theoretical approach of liberalism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context of

nation..state narration...........................................................................9:1

1.The logic of liberalism’S individualism self-identity……………………………..92

2.The rational monism of classical liberalism identifies logic……………………..94

3.The identity generating logic of liberal pluralism………………………………..95

4.Neoliberal universalist identity logic…………………………………………….97

Section 2:The liberal view of national identity……………………………………..98

1.The theory of state formation based on contract identity………………………….99


vi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Citizens’national identity proposition...................................................101

3.The idea of”national neutrality”………………………………………………….105

4.Liberal nationalism’S deduction and enchantment tO the narration of the nation

state..............................................................................................109

Section 3:The way of national identity generation of liberal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123

1.The presupposition ofliberal democratic theory.......................................125

2.Liberalism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logic thought on national identity...…......1 28

3.The shape of the nation-state identity from the liberal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system...........................................................................................131

The summary ofthis chapter................................................…..............139

Chapter 4:The narrative way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multiculturalism in the context of

nation.state......….............................................................................141

Section 1:The origin and value proposition ofmulticulturalism...............…......141

1.The origin ofmulticulturalism...................................................…......141

2.The value proposition ofmulticulturalism..............................................144

Section 2:Multiculturalism revises the narration ofthe nation state……………….147

1.Multiculturalism revises the liberal view of”national neutrality”……………….1 48

2.The orientation ofmulticulturalism”multi.ethnic state narration”……………….148

Section 3:The proposition and practice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multiculturalism…..1 5 1

1.The presupposition ofmulticulturalism to the concept ofethnicity............…...152

2.The national identityproposition ofmulticulturalism..................................154

3.The practice ofnational identity in multiculturalism..................................160

The summary ofthis chapter.................................................................162

Chapter 5:Discourse crisis and realistic dilemma of national identity under the

national state narration...............…..........................................…..........164

Section l:The internal logic tension of the narr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liberalism.......................................................................................164

1.Individual self-identity of liberalism deviates from collective identity…...........1 64

2.Liberal argument about the separation ofstate and society...........................16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The endogenous identity dilemma ofliberal democratic theory...............…....173

4.The internal tension between liberal democracy and multi-ethnic politics………1 75

5.The inconsistency ofthe theoretical logic ofliberal nationalism..................…178

Section 2:The structural tension between multiculturalism and nation.state

identity..........................................................................................183

1.Multiculturalism erodes the”national”foundation ofthe nation.state…………..183

2.Multiculturalism tears away the social foundation of nation-state identity………1 87

3.Multiculturalism weakens the ability of nation—state identity construction………1 94

Section 3: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nation・state identity is confronted with a

realistic dilemma..............................................................................197

1.Globalization impacts the sovereign authority ofthe nation state...................198

2.Globalization has manifested the multi.ethnic structure of the nation.state

society..........................................................................................200

3.The generalization of globalization to national problems under the narration of

nation station...................................................................................205

The summary ofthis chapter......................................................…........208

Chapter 6:Inquiring to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nation・state and identity narration…2 1 I

Section 1:The inquiry of the core concept in the narrative discourse of the nation

state..............................................................................................:11l

1.Is Nation a Pure PoliticaI Community.......................................…..........211


2.Is ethnic group apure cultural community.............................................…212

3.Can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realize self-consciousness……………………….2 1 6

4.Is”nation・state”really”one nation and one countD一………………………………2 l 9

Section 2:Why is”multicultural”but not”multi-ethnic”?…………………………………..224

1.The two sides ofculture and politics.....................................................225

2.Multiculturalism makes it difficult to depoliticize ethnic minorities…..............226

3.Multiculturalism has failed to realize the pluralistic rights ofpluralistic peoples.232

Section 3:Is the construction of early nation-state identity justicial……………….236

1.The unjustness of”ethnic integration”in early nation-states…………………….236

、,i酊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Colonialism and Imperialism・一The world export of the narration of the nmion

state…………………….……………………………………………………….….……….…….…………...:!zIl

The summary ofthis chapter.................................................................243

Chapter 7:Marxist multi—ethnic state narrmion and chinese practice……………….248

Section 1:Paradigm shift:marxist multi-ethnic state narrative…………………….249

1.The critique ofmarxism to the national state narration................................249

2.Narrative logic ofmarxist multi--ethnic state.............................................250

3.Marxism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modem national identity...............257

Section 2:Practice in China:The construction ofmulti-ethnic national identity…一266

1.Narrative context of multi.ethnic state in historical China………………………266

2.The conscious construction of the multi—ethnic state in modem China…………一278

3.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multi—ethnic state identity in modem and contemporary

China............................................................................................283

The summary ofthis chapter.................................................................306

conclusion.......................................................................................309

reference.........................................................................................:;1 z4.

To thank..........................................................................................346

An academic thesis published while studying for a PhD.................................34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民族国家被视为现代国家的基本形态,但现代国家是否真如民族国家叙事所

描绘的“一族一国”式政治共同体,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尤其是

其引发的国家认同问题更是成为现代国家建构的关键议题。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

建构面临的根本性问题,而民族多元则是大多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历史“元背

景”,国家认同问题都一定程度上演化为民族问题,而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则与

传统的民族国家叙事有着极强的关联性。

自近代民族国家以降,民族便成为游走于国家、公民、族群、种族、宗教等

之间的幽灵,显得既纠缠不清而又挥之不去,成为人类骄傲与辉煌、安全与困惑、

对抗与灾难等的主角,其引发的认同问题更是成为世界性困扰问题。民族作为一

种学说,成为供给历史发展的理论及原则,在更为一般的层面上,民族主义作为

一种力量,则与人类政治史、思想史如影相随。民族国家致力于通过政治整合建

构均质化民族共同体,但现实世界的民族与国家关系并不是随意建构的原理和范

畴的化身,“民族国家”被看作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民族。

今天,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内部各民族依然保持着相对独立性,民族与国

家关系模糊且复杂,背后潜伏着族际政治罅际带来的分裂性。从学理上看民族语

境下的国家认同涉及差异与共同、多元与一元、民族权力与国家权力、民族认同

与公民认同等相关问题。如何协调民族多元与国家一体的关系成为国家认同建构

的基本问题,整合国族意识、塑造国家认同成为现代国家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

民族国家叙事下,民族与国家的黏连性成为分析国家认同的基本语境。全球化时

代,民族国家叙事范式依然发挥着主要影响力,民族国家依然被视为国际社会的

主要行为体,但全球化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分野的时代,国家认同成为现代国家建

构的根本性任务,而这也是民族国家叙事范式自身带来的内生性问题,背后根源

则是民族国家叙事范式的一种逻辑失洽性。

诚然,现代国家以民族为支撑,民族是现代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但民族与

国家是两个既相互区分又密切相关的概念,民族与国家具有共生性,但不是完全

的同一性。民族共同体存在形式呈多样性,可能与国家重叠而成“民族国家”,

但更多时候与国家不是一种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个民族可能内含于某一个多民

族国家,或散居于多个国家。民族多元语境下,民族国家叙事范式则是一种形而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上的、抽象的或规范意义上的政治哲学问题,它将那些只能历史性理解和认知的

东西泛化了。

民族国家作为西欧中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国家形态,其作为一种叙事方式带

来了各种质疑与争议。众所周知政治哲学是致力于对政治活动的理想形式或准则

进行定义和辩明,在政治理论领域存在哲学分歧和观念冲突本无可厚非,问题的

关键是民族国家叙事的歧义性成为引发今天人类世界各种民族冲突、部族战乱等

一切不安定因素的思想根源,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这一叙事范式的恰当性的质

疑。民族国家叙事范式显得较为狭窄,其在强调国家的“民族共同体”属性时却

没有对民族概念加以严密阐述与厘清,这导致诸多理论范畴上的争议,尤其是对

民族国家及其共同体内少数民族定义的模糊性、界分的失洽性,衍生出了现实世

界的民族之乱、认同之困。

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体现为一种后现代主义,批判并反对现代化进程中的

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及对人的主体性的剥夺,世界范围内的民族问题以前所

未有的尖锐程度凸现出来。多民族、多文化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国家的主要特征,

严重消解着传统的民族民族国家叙事范式。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民族在国家

认同建构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而民族国家叙事下,由民族引发的国家认同

问题似乎陷入无解,国家内部民族差异政治化,国家认同问题凸显而尖锐。面对

国家内部各民族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异质性及其衍生出的国家认同问题,

自由主义从个人主义、公民国家建构、宪政民主认同乃至民族同化等几个方面予

以化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遭遇的多元民族张力,但这一国家认同叙事理路遭到各

少数民族群体的强烈抵制。因此,多元文化主义从不同视角出发对民族国家叙事

范式进行了修正,多元文化主义主张反主流、去中心和文化相对主义,承认少数

民族性群体的多元化认同,而将民族国家叙事引向一种民族国家的多民族社会解

释。但是,因为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叙事强调以“分”统“合”,其对国家认同

建构则是把双刃剑,且更多时候因与国家政治一体呈现为一种张力而式微,这进

一步证明了民族国家叙事内在的诸多悖论,是一种失洽的话语范式。

民族多元差异是现代国家社会的客观特征,民族国家叙事范式不能从根源上

解决这一问题。面对民族国家叙事范式所引发的现实混乱,人们逐步从民族国家

范式转向一种多民族国家叙事。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走在了前列,马克思主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突破传统民族国家叙
事范式,在自己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基础上逐步建构形成了多民族国家叙事范式。

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叙事范式是对现代国家多民族共同体实质的回应。马克思

主义多民族国家叙事能够统一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化解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间的

冲突,实现民族与国家的内契合。这对于解决当今世界各种民族问题及其引发的

认同问题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而中国的多民族国家建构及实践机制则为更多国

家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现实方案。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建构的政治实

践证明,多民族国家建构及叙事范式能较好地解决民族问题及其引发的国家认同

问题,也更符合人类国家建构事实,彰显出强大的话语影响力。

无论如何,民族国家叙事是一种不够周延的国家叙事范式,它源起于近代西

欧中世纪中后期的现代国家建构,尤其是在英、法、德、意等民族国家建构起来

以后,被作为一种叙事方式而发扬广大,并逐渐成为一种“政治正确”标准。直

至今天人们都未能摆脱这一叙事话语范式,但从人类政治尤其是国家建构的事实

层面看,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体现为一种应然与实然、理论与现实的脱节。现代国

家存续的合法性在于社会成员的国家认同,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压缩了人们理解民

族、认识国家及建构国家认同的空间,而陷入了“一族一国”、“国家即民族”的

理论框厩,这是极为不妥的。民族国家叙事范式是很值得反思的,而长久以来人
们对这一叙事话语引发的民族问题采取了一种近乎麻木的态度。学界对于民族国

家的研究汗牛充栋,而对民族国家叙事范式的思考却只光片羽,缺乏一种系统的

探究。像安东尼・史密斯、凯杜里、塔米尔和金里卡等当代西方民族学者,因其

价值立场都侧重于维护这一话语叙事范式,而对其失洽性则几乎无涉。而众多国

内学者在研究相关问题时也时常陷入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窠臼,从根源上探究民族

国家叙事话语的失洽性一定程度上仍是研究中的“弃儿”。

本论文基于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失洽性,以现代国家的多元民族共同体事实

为研究背景,探讨现代国家认同建构所遭遇的民族多元张力的根源。当然,对民

族国家叙事谱系做全面的检讨与批判,既不是本研究的任务,也非笔者力所能及,

这里只是根据研究需要,从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视角对传统民族国家叙事范式做

以宏观的梳理,主要是着眼于它对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功能性影响,着力于阐释

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问题所在。笔者认为正是代表一种“政治正确”的民族国家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叙事话语范式制造了当今世界的民族之乱、国家之乱和认同之乱,必须予以修正。

论文聚焦于对民族国家的历史发生、自由主义的民族国家观、多元文化主义对民

族国家观的修正等几个方面分析传统民族国家叙事范式的失洽性。研究自然未能

穷尽其全部之蕴含,但通过对这一叙事范式失洽性的分析,为全球化时代背景下

人们推进国家认同建构铺建思考的进阶,献言建策。最后则是以马克思主义多民

族国家叙事作为对民族国家叙事范式的一种超越予以回应,尤其是展现中国社会

主义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 民族国家叙事; 国家认同; 民族多元; 多民族国家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The nation-state is regarded as the basic form of the modem state,but whether

the modem state is really a political community of”one nation,one nation’‘as

described by the nation・state narrative has always been a controversial issue,

especially the issue of national identity caused by it has become a key issu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m state.National identity is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fa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m countries,and ethnic pluralism is the historical

”meta・background”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st modem national identity.The issue of

national identity is all presented as a national issue to a certain extent,and the root of

this problem has a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the traditional nation-state narrmion.

Since the modem nation-state,the nation has become a ghost wandering among

the state,citizens,ethnic groups,races,religions,etc.,which appears to be both

entangled and lingering.It has become the leading role of human pride and glory,

security and confusion,confrontation and disaster,and the identity problem caused by

it has become a worldwide perplexing problem.Nationalism,as a theory,has become

the theory and principle that supply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On a more general

level,nationalism,as a
force,goes hand in hand with the history of human politics

and ideology.The nation-state is committed to constructing a homogeneous national

community through political integration,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 and state

in the real world is not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inciple and category constructed at

will.and the”nation-state”is regarded as


an”imaginary community”rather than a

nation in the real sense.

Today,under the nation-state narrative,all ethnic groups within the country still

maintain relative independence,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ion and the state

is vague and complex,behind which lies the fragmentation brought by inter-ethnic

politics.From the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national identity in ethnic context

involves differences and commonalities,pluralism and unitary,national power and

state power,national identity and citizen identity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How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pluralism and national unity has become a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basic proble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and how to integrat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shape national ident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tasks of

modem national construction.Under the nation—state narrative,the cohesion between

nation and state becomes the basic context for analyzing national identity.Era of

globalization,national narrative paradigm still plays a main influence,nation—states

are still seen as the main actor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but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is also an era of national division,becom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m state of national identity,and that is itself in the national

narrative paradigm of endogenous problems,The root cause behind it is a logic

inconsistency of the narrative paradigm of the nation state.

Admittedly,the modem state i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which is the basic

constituent element of the modem state,but the nation and the state are two concepts

that are mutually differentiated and closely related.The nation and the state have

symbiosis,but they are not completely identical.The forms of ethnic communities are

diverse,and they may overlap with countries to form”nation-states”.However,most

of the time,they are not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with countries.Instead,a nation

may be contained in a multi-ethnic country or scattered in several countries.In the

context of ethnic pluralism,the nation—state narrative paradigm is a metaphysical,

abstract or normative political philosophy problem,which generalizes what can only

be understood and recognized historically.

As a kind of state form in the late Middle Ages of Western Europe,nation-state,

as a narrative way,has brought about various doubts and controversies.Known for

political philosophy is committed to the ideal form of political activities,or criteria to

define and maintain in the field of political theory concept of philosophical

differences and conflicts between the right and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is the national

narrative ambiguity become today the human world of various ethnic strife,tribal war

all the ideological root of unrest,This has to cause people to question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is narrative paradigm.Narrow national narrative paradigm and

its emphasis on the country’S”national community”attribute is not to close the

Vl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concept of national and clarifying,this leads to a lot of controversy on theory,

especially to the nation-state and the ambiguity of the definition of ethnic minority

community,boundary points lost contact,derived the disorderly,recognition of the

teal world.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nationalism is embodied as a kind of postmodemism,

which criticizes and opposes the wholeness,centrality,identity and the deprivation of

human subjec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modemization,and the national problems in the

world are highlighted with unprecedented sharpness.Multi-nationality and multi-

culture have becom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try with the irresistible trend,

which seriously dissolves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paradigm of the nation,nation and

state.With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ethnic groups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However,under

the nation-state narrative,the national identity problems caused by ethnic groups seem

to have fallen into no solution.Ethnic differences within countries are politicized,and

the national identity problems are prominent and acute.Face within countries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the aspects of cultural,political,economic,heterogeneity and its

derived problems,national identity from the individualism,liberalism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construction,citizens national identity and ethnic assimilation tO resolve

several aspects,such as nat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ethnic tension,but

the narrative clue in national identity by the backlash of the ethnic groups.Therefore,

multiculturalism revises the national state narrative paradigm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Multiculturalism advocates countermainstream,decentric and cultural

relativism,recognizes the pluralistic identity of ethnic minority groups,and leads the

national state narrative to a multi・ethnic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tional state.

However,because the national narrative of multiculturalism emphasizes”division”

and”unity”,it is a
double-edged swor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and

more often it is weakened by the integration with the national politics,which further

proves the inherent paradoxes of the national narrative,which is a kind of inconsistent

discourse paradigm.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The d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is the objective feature of modem state society.The

narrative paradigm of nation—state cannot solve this problem from the root.Faced with

the reality chaos caused by the national state narrative paradigm,people gradually

shift from the national state paradigm tO a multi-ethnic state narrative.In this respect,

Marxism,especially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takes the lead.Marxism,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al materialism,breaks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paradigm of nation—state,and gradually constructs and forms a narrative

paradigm of multi-ethnic state on the basis of its own views of nation and state.The

narrative paradigm of Marxist multi・ethnic state is a response to the essence of the

multi-ethnic community of modem states.Marxist multi・ethnic state narrative can

un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 and state,re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national

identity,and realize the internal agreement between nation and state.This is of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solve various national problems and the identity problems

caused by them in today’S world.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mechanism of China’S

multi-ethnic state provides a practical solution for more countries to understand and

solve ethnic problems.The political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multi-ethnic state in China has proved that as a narrative paradigm,multi-ethnic state

can better solve the national problems and the national identity problems caused by it,

and it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fact of human state construction,showing the powerful

discourse influence.

However,national narration is a kind of not enough comprehensive national

narrative paradigm,it roots in modem Western Europe later middle construction of

modem country,especially in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etc after the

nation-state building up as a way of narration and carry forward the general,and

gradually become a”politically correct”standard.Until today,people have not been

able to get rid of this narrative discourse,but from the fact level of human politics,

especiall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ate,the narrative discourse of the nation state is

embodied as a kind of disjunction between what should be and what is,and between

theory and reality.The legitimacy of the existence of a modem state lies in the

Ⅵ¨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social members.The narrative discourse of the nation

compresses the space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nation,understand the country and

construct the national identity,and falls into the theoretical frame of”one nation one

nation”and”the country is the nation”,which is extremely inappropriate.The

narrative paradigm of nation state is worthy of reflection,but for a long time people

have taken an almost numb attitude to the national problems caused by this narrative

discourse.There are numerous researches on nation-state in the academic circle,but

the thinking on the narrative paradigm of nation-state is only a few pieces,lacking a

systematic research.Contemporary western ethnographers,such as


Anthony Smith,

Keiduri,Tamir and Kinrika,have little to do with the inconsistency of this discourse

narrative paradigm because of their value standpoint.However,many domestic

scholars often fall into the trap of nation—state narrative discourse when studying

related issues.To some extent,the inconsistency of exploring nation-state narrative

discourse from its root iS still an”outcast”in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inconsistency of the narrative discourse of the nation state,this

paper takes the fact of the multi—ethnic community of modern countries a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root of the ethnic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national identity.Narration of nation and

country,of course,a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critique of spectrum,neither this

research task,also out of the depth,here on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need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narrative paradigm in macro,mainly focus on its impact on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focus on


explaining the problem of the

national narrative discourse.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t is the”politically correct”

paradigm of nation—state narrative discourse that creates the chaos of nations,nations

and identities in the world today,which must be corrected.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occurrence of the nation—state,the liberal view of the nation—state,

multiculturalism to the revision of the view of the nation—state and other aspects to

analyze the inconsistency of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paradigm of the nation—state.

Naturally,the research has not exhausted all its implications,but through the analysis
IX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of the inconsistency of this narrative paradigm,it offers sugges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people to advance the think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The last

part is to take the Marxist multi—ethnic state narrative as a仃anscendence to the

national state narrative paradigm in response,especially to show the SUC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socialist multi.ethnic state.

Keywords: nation-state narration; national identity; ethnic diversity;

multi.ethnic state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绪 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1.理论疑惑
自近代己降,“民族一国家"(nation-state)便被看作国家的基本表现形态。

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体系已然成为一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政治话语,甚至代表着

所谓的“政治正确”。然而,现实中的“民族国家”建构存在着历史经验与理性

逻辑、现实与理论、实然与应然的脱节,民族国家叙事范式模糊了人们对现代国

家共同体形态的认识,制造了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混乱,所以有必要对这一深远

影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国家叙事话语予以分析。

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下,为什么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构成了人类政治生活的主

要议题,并成为困扰人类的难解之题,其根源在哪里,症结是什么,“民族国家

叙事”具有普适性吗?自近代民族国家被建构以来,“所有人的认同都被归结或

整合到族群的、民族的,或种族的、部族的认同。甚至,被定义为具有共同祖先

的联合体的国家(nation)或民族(Nationality,Ethnicity),都被看作是一

个独立的整体,一个单独的、统一的、在文化和种族或部族认同上都一致的抽象

集团。”①“民族国家”是一个在东西方学界一直存在着混乱和分歧的概念,可以

说正是“民族国家"概念及其建构实践制造了今天学术界及现实世界的“认同"

之乱,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关注的“真问题”。当然,国内外学界对于民族

认同、国家认同、族群认同等方面的研究文献和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但其在用词

混乱、概念界定及价值标准等层面则制造了新的混乱。单不说研究的实际意义大

小,单单追问:民族由何而来,如何定义,民族等同于国家吗,族群又是什么,

族群不是民族吗,种族的阈限是什么,民族、种族、族群、国家彼此间是一种什

么关系,诸如种种疑问困惑着今天的人类,使人们陷入混乱。这些问题该如何解
决和澄清呢?诚然,从那汗牛充栋般的文献中可寻得一些基本的观点,但其在思

①[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王建娥,魏强译,新华出版社2003
年版,第106页。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想及用词方面的“文字游戏”则是一种常态,类似诸如以族群称谓国家共同体内

的亚民族共同体,用词含糊、模棱两可,这种“学理上的矛盾”比比皆是,这正

是概念混乱的一个反映。究竟这些概念该如何界定,显得尤为重要,为什么作为

所谓正统民族国家的西班牙、加拿大、英国等国家都遭遇到民族分离的困扰呢。

民族国家话语体系下的族群怎么就“民族化”了呢,曾经的苏联、东欧,为什么

就分裂了呢,“民族’’难道不是一个分裂的标准吗,衍生出来的不依然是持续性

民族问题吗?这许许多多的问题是否该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需要我们寻根探

源,那就是到底是谁制造了这一人类的“灾难",民族到底该如何界定,民族国

家概念是否具有合理、合法性?换句话说,是不是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普世性造

成了今天民族、国家等认同上的混乱?既有学术层面的亦表现为现实中的各种战

乱,这在西方、东方以及世界各地都是一个显现而未解之题。

民族国家叙事范式凸显西方中心主义,当前我国有关民族政治研究的“语言

生态系统”因受民族国家叙事范式的影响而各种分歧,人们该如何化解这些问题,

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具有全球适用性吗,它为什么带给人类这么多的问题,这一话

语体系是自洽的吗?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激发了本研究选题。当然,选择研究

这一问题,无意挑战学界已有成果,只是尝试将其作为一个可观察的视角,通过

对民族国家叙事逻辑更深入的分析,旨在论述“民族国家叙事”的不确切性及其

引发的国家认同问题,以期能够引起学界一些更深的思考,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的

意义所在。

2.现实困惑

认同始终与人类相伴,但认同问题却是个现代性问题,自20世纪中期以来,

备受学界关注。通常人们的认同选择与建构总是基于生活实践,传统社会结构建

立在人身依附关系之上,个体的社会角色被事先预制,归属于特定群体或阶层,

人们对于“我是谁"的身份关注并不明显, “认同”问题亦不是人们关注的焦

点;只是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生活日趋多元化,现代生活的高速流转,拓展了

人们的生活空间,催生了人的自我意一识,认同问题才逐渐成为一个更显性的问

题。今天,“在每一个地方,我们都遭遇到认同的话语。而且人们所讨论的不仅

仅是认同问题,还涉及到变化问题:新的认同的涌现,旧的认同的复活,现存的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认同的变迁。”Ⅲ认同问题已成为困扰当代社会人们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世界的

每个角落,个体、群体等都面临着认同选择与建构带来的困惑。

国家认同既是现代国家政治建构的出发点也是归宿,而事实是判断某种理论

是否正确的标准。“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因不能正确反映复杂的现实世界,而给

人类政治实践带来太多问题,全世界5000多个民族分布于200多个主权国家和

地区,这表明多民族共同体是现代国家的基本形态。现代国家认同主要包括对共

同体、政治制度、政治意识形态及治理绩效等多个层面的认同。由于现代所谓民

族国家实为包含多个民族的政治共同体,共同体内各民族在政治传统、政治文化

和政治认知等层面具有多元差异性,这带来了国家认同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全球

化场域下,民族国家同样承受着现代性带来的“认同”难题,国家认同建构面临

新形势、出现新特征,个体、群体面临“我(们)是谁?"的困惑。“民族国家”

的“家园情感”正在消弭,国家认同尤其遭遇来自共同体内民族的重大挑战,国

家面临如何再造凝聚力,重构认同的问题。全球化时代,伴随着民族国家尚未解

决的民族问题而来的诸多混乱,民族国家叙事话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它侵蚀

着现代主权国家的认同建构。具体而言,全球化复活了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世

界范围内的战乱冲突多由民族或宗教问题所引发。当代国家大都遭遇民族分离、

宗教复兴及各种跨国移民的巨大冲击,尤其是民族分裂势力冲击国家主权统一和

领土完整,成为分裂国家的潜在力量,国家政治风险上升,国家认同也因此成为

国家政治建构的首要议题。国家认同问题也自然成为学界研究关注的焦点,但又

往往陷入民族国家叙事的话语窠臼。民族多元语境下,民族自决如何落实,民族

矛盾冲突乃至屠杀如何避免,多民族政治社会如何实现稳定等问题都是难解或说

无解之题。本论文研究试图通过对民族国家叙事范式失洽性的分析,为现代国家

认同建构提供一种多民族国家叙事路径。

学术研究的首要价值是要从理论层面思考人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真问题”,

对曾经的一些理论或话语范式进行再思考,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同时对其失范性提

出质疑,以构建新的更契合实际的话语机制,并形成独特的理论立场与框架,进

①Richards Jenkins,Social Identity[M].Routledge,1996,p7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而引发人们的共同关注,尤其要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启发与建议。国家认

同问题是当代人类正在直面的“真问题”,其中该如何界定民族、族群等概念并

厘清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及相互关系等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现代国家建构的

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本研究就是致力于这样一种理论和现实意义。

1.理论层面

学术研究应为国家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中国民族政治研究有一种西

向思维偏好,从人之说、说人之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们在民族理论方面

的话语权,也制造了诸多理论困惑。理不辩不明,本研究论文通过对传统民族国

家叙事的质疑与辨析,揭示其话语的内在失洽性及引发的各种现实问题,尽可能

使人们能够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现代国家建构的真实面相。中国在民族政治学

研究开启以来,我们所经常面对的就是在“民族”一“族群”一“种族”一“民族

国家”等的概念界定和理解上的巨大差异,这种话语差异,如果仅是一种语言上

的分歧,也许并无大碍。问题的关键正是因为对这些概念界定的模糊不清,导致

了民族政治领域的研究经常陷入一种概念、理论上的相互冲突,难以自洽。

本选题是从质疑民族国家叙事的合理、合法性视角研究现代国家认同问题。

首先分析西方传统自由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观及认同观并指出其问题,然

后讨论民族国家叙事下现代国家认同问题,最后以多民族国家叙事予以回应。研

究以现代国家认同遭遇的多元民族认同张力为切入点,在解析相关认同概念、理

论的基础上,探索现代国家认同出现问题的根源,通过分析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

历史演绎,对其正当性和适用性提出质疑。本文无心也无力全面梳理民族国家叙

事范式这一复杂而宏大的理论体系,只是试图从民族多元与国家认同张力的视角

分析自由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的民族国家叙事逻辑及其话语的失洽性,推进马

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新发展。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政治难题几乎都与民族相关,而几乎

所有的民族争端、种族冲突、宗教纷争等都与民族国家叙事话语有着内在的关联,

受其蛊惑。这是因为,一直以来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主导着现代国家的建构模式,

但由于这一叙事范式在民族、族群、国家、民族自决等概念方面相互交织且含混

不清,相应的在民族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等的阈限及关系层面也陷入各种

争论,而终不能达成共识,这使得现代国家认同陷入困境。中国学界在讨论国家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认同问题时,从概念到理论思路也常陷入民族国家叙事话语框厩,而使得该领域

的研究陷入一种话语怪圈,尤其因受制于民族国家叙事原教旨主义的影响,而导

致研究与中国多民族国家建构实践相脱节。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对国家认同问题的研究颇多,并不乏充斥着对西方民族

国家叙事的排斥,但单从基于对民族国家叙事范式反思的视角去研究现代国家认

同存在明显不足,这也构成本研究选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民族国家原本不是中国

本土的自生自发之物,而是西方的舶来品,由于本论文研究涉及的是一个重大的

理论和现实问题,所以希望它作为引玉之砖引起学界对西方“民族国家”这一叙

事话语的适用性问题的重视和讨论。研究不是要构筑一个新的有关民族与国家的

理论体系,而是从规范意义上梳理西方民族国家叙事思想的发展脉络,揭示其话

语体系的悖论性,更是直面当今世界的民族问题,突破民族国家叙事话语框厩,

在民族政治领域讲好“中国话语”,在多民族国家建构学术问题上助推中国化理

论、方法与风格,为多民族国家建构提供一点理论滋养,并希冀能够为现代主权

国家认同建构提供一点智识支持。

2.现实层面
学术研究的价值最终以实践为归宿,应服务于社会发展现实,这也是学术研

究生命力的根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关注人类社会、人类生活,其学术价值更要

回应时代挑战与现实危机。全球化时代,现代国家该如何通过认同建构维护主权

统一、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国家面对的重大议题,也是一个难题。民族国家发端

于欧洲,是近代西欧社会变革的政治建构物,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殖民扩张而

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进而成为世界性国家叙事方式。民族、民族国家成为

人们谈论阶级、国家、个体、群体、身份认同等心照不宣的参照系,而很少有人

去质疑它,寻求民族国家之外的叙事方式。

理论立基于事实,民族国家叙事作为一种世界性话语,笃信国家建立于民族

之上,而人为忽略共同体内客观存在的亚民族共同体。作为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

建构物,民族国家是一种新生事物,但又确实植根于古老的“民族”传统之中,

世界各国尽管在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等方面并不符合欧洲“民族主义”的条件,

却也在不同程度上走向了“民族国家”建构的道路。民族国家叙事下,共同体内

多元民族与国家认同是一种持久的张力,也是造成了今天世界范围内的民族矛盾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和冲突。民族国家自近代建构以来,就是一个不断寻求合理性意识形态以论证其

合法性的过程,它因自由主义的对其演绎与附魅而发扬、因多元文化主义的修正

而发展。民族国家不是自由主义思想的直接建构物,但自由主义确实助推了民族

国家叙事的世界性普及,这也是阐释民族国家叙事何以走出西欧影响世界的一把

钥匙。基于此,论文选题目的就是要通过发掘民族国家叙事背后所掩盖和衍生出

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族际政治层面的问题,探索问题根源,解构民族国家历史叙

事的主导地位,以化解现代国家认同面临的族际政治难题。

理论应把握时代脉搏,符合时代潮流变迁,在这方面民主国家叙事存在明显

不足。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仍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意识形态,也是世界冲突的祸

源和不稳定因素之一。现代国家认同正遭遇族际政治挑战而危机凸显,共同体存

在被撕裂的风险,这是一个仍未解决的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尽管依据自身国情

采取了各种积极而具有差异性的对策,但国家认同均不同程度面临民族引发的各

种问题。反思这些经验的真正意义,还在于为我国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提供借鉴

或批判性参考。因此,本研究致力于通过对民族国家叙事的发展脉络进行深入而

全面的系统分析,揭示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悖论性所在,挖掘出现代国家认同问

题产生的真正根源,推动以多民族国家叙事服务引导现代国家建构,这对于推进

现代主权国家社会整合、建构国家认同或许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学术研究需取自对事实的考察与研究。中国作为一个原生态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建构的诸多政治事象和政治经验解释乏力,

反而会给国家政治稳定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这已成为中国民族政治研究的掣

肘。今天,中国学界应扎根中国本土,实事求是,坚持在问题导向下形成独特的

问题意识,尊重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运用创造性研究方法,产出学术精品。当

代中国多民族国家需要构建人文社科领域的“中国话语”,形成研究问题的独特

理论立场与框架。而多民族国家正是人类切实面对的“真问题”,是需要学界深

入研究的实在性政治共同体。民族国家叙事话语虽被看作是无可争议的定论,但

面对“多民族国家”这一“真问题”却解释乏力,需要学界尤其是中国学者基于

本土经验、本土意识,从多民族国家事实问题出发,构建中国化多民族国家理论

体系,实现理论价值承当与客观现实的统一,这也是学术研究的应有之义。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自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建构己降,民族国家叙事就成为影响整个人类政治发

展、认同建构及社会变革等各个方面的一套话语体系,对现代国家认同建构更是

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国家认同问题便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民族国家叙事话

语是自洽的吗,它具有世界普适性吗?民族国家语境下,缘何国家认同就成为了

一个无解的政治难题,作为国家的“民族共同体"为何就成为诸多“族群”运动

的追求目标,即越来越多的“族群”渴望实现自身的“民族化”,而民族分离主

义及其引发的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成为笼罩在人类头上的一股魔咒。这些现

象究竟与民族国家叙事话语有无关联,换句话说,它们是不是民族国家叙事话语

的政治后遗症?也因此,民族国家叙事及其所涉及和产生的政治现象成为政治

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相关研究成果也是纷繁复杂。

在一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的世界,更是存在着对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叙

事的不同理解和认知。事实上,民族国家建构以来的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其引发

的民族及认同问题都是政治哲学关注的中心话题。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叙事话

语仍发挥着世界性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回潮,现

代国家认同问题更加凸显,其己成为一个学界普遍普遍的问题。藉此,国内外学

者对此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有关国家认同的研究浩如烟海,并形成了众多有

价值的观点、看法,相关研究及成果在这里从国内外两个层面及主题差异予以述

评。

国外学者对现代国家认同确切的说是对民族国家认同研究可谓历史悠久且

成果丰富。但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这些研究成果并未能化解现代国家认同遭遇的

民族问题,而陷入了一种话语怪圈。这是因为国外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更多都是

基于对民族国家叙事的肯定,立足于论证民族国家的合法性等基本前提去研究现

代国家认同问题,无论是作为西方民族国家主导性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还是作

为对自由主义进行修补的多元文化主义等在国家认同叙事层面都不能正视现代

国家的多民族共同体事实,经常地情况是为了去论证、维护民族国家的合法性而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进行着各种理论、主义的演绎与杜撰,从理论自身内部到主义转化都是这样一种

体现,最明显的当体现在从自由主义到多元文化主义的话语转换,但终究都未能

摆脱自身的话语窠臼,而沦为理论与现实的严重脱节。这也是导致国外诸多研究

不能有效回应现代国家认同建构面对的“真问题”,更不能化解这一问题引发的

世界范围内持续存在的民族问题。国外关于现代国家认同研究主要可从自由主

义、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及全球化几个维度予以综述。

1.从自由主义视角研究民族国家认同问题

确切的说自由主义是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基础,也一直是西方民族

国家认同建构的指导性理论,国外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大多都选择基于自由主义

视角研究民族国家认同问题。这里面具体又可分为自由主义的认同逻辑研究及民

族国家认同研究几个方面。

首先,从自由主义认同逻辑层面的研究看,早期古典自由主义理论学者几乎

都是基于理性一元论认同逻辑进行一种理论研究和建构,认为生存、自由、公平、

正义等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笃信最好的生活是所有人的共同目标。这方面早

期代表性著述有约翰・密尔的《论自由》、约翰・穆勒的《论自由》、霍布豪斯的

《自由主义》、伯特兰・罗素的《权威与个人》、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等,这

些著述都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坚持个人主义立场,主张个人相对于群体具有权利

优先性和道德自主性,基本内涵包括个人主义、理性主义、普遍主义等,首先

主张个体自由选择认同的权利正当性。稍晚近些的自由主义研究则转向一种

自由多元主义,认为自由主义的宽容能够包容和尊重多样性,多元价值可以平等

共存,主张自由多元主义的正当性。自由多元主义指出相互对立的观念与价值都

有一个共同的人性基础,基于这种共性,人们能够实现相互认同。这方面的代表

作有英国学者乔治・克劳德的《自由主义与价值多元论》,美国学者威廉・A・盖

尔斯敦的《自由多元主义》,乃至更晚近约翰・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等。

自由多元主义论者坚持个体在政治、文化和生活等方面价值选择的多元与共存,

拒斥所有的意识形态教条,拥有绝对权威的终极价值己不复存在。自由多元主义

主张各种终极价值可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宽容、妥协,达成共识。20世纪

70年代末,新自由主义在继承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然法、普遍主义、普通法等传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统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强调人的普遍价值、道德的普遍意义和法律、平等的普遍

有效性,并将其作为认同的基本原则。

其次,从民族国家认同研究层面看,自由主义研究者致力于建构一种自由主

义的政治和国家学说,打造了一套作为西方主流政治思想的自由主义价值体系,

其主张的个体原子主义、国家职能弱化等理念,致力于争取个人的政治权利、民

主权利,打造宪政政府,在民族国家建构其整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构成民族国

家的理论基础。自由主义的国家观尊崇自由、宽容,认为国家乃是保障个人的政

治共同体,自由主义的单一性同质化价值理念是民族国家认同和社会团结的重要

资源。自由主义从抽象人性论谈论国家认同建构,主张发扬理性、捍卫自由、分

权制衡等,国家认同观包括契约认同国家生成说、公民国家、国家与社会分离、

宪政民主认同等理论。这方面的研究著述颇多,代表性著作有卢梭的《社会契约

论》、乔治・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民族国家》、德国学者威廉・冯・洪堡的《论

国家的作用》,美国学者罗伯特・W・杰克曼的《不需暴力的权力:民族国家的政

治能力》,诺克的《我们的敌人:国家》,贾恩波兰科・波齐的《近代国家的发展:

社会学导论》,瑞士学者安德烈亚斯.威默的《国家建构一一聚合与崩溃》、罗宾邦

斯的《托马斯・霍布斯:国家与自由》、迈克尔・曼的《社会权力的来源》、菲利

克斯・格罗斯的《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加布里埃尔・A・阿尔

蒙德、西德尼・维巴的《公民文化一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度》等。这些

研究主要都是从契约认同、公民国家、宪政民主制度认同等维度谈论国家认同问

题,笃信“一族一国”的民族国家叙事话语,而人为回避民族国家的多族裔共同

体事实,坚持国家建构的民族共同体原则,极力宣扬“一族一国”民族国家理念。

这些研究著述基本都是基于自由主义“政治正确”的价值倾向对民族国家展开叙

事,维护民族国家的合法性。

2.从民族主义视角研究民族国家认同问题
民族国家一定程度上是自由主义将民族与国家捆绑销售的国家模式,自由民

族主义是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在西方,民族主义代表一种意

识形态和政治运动,坚信民族与国家的契合性,国家建基于民族共同体,即西方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大多数研究者信奉一种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并以此来证成民族国家叙事的合理

合法性。

在民族国家认同研究中,自由主义者推崇以民族为构成原则的国家认同,认

为民族是国家形成的必要前提,构成国家认同的标的。大多国外学者强调自由主

义与民族主义的相容共生,主张把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与民族主义相结合,以解

决民族国家认同面临的纷繁芜杂的民族问题,通过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

来塑造民族国家的合法性。自由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原则,主张政治单元与民

族单元的同一性,即每个民族应建立自己的国家,即“一族一国”,此民族或者

出自单一民族,或者以某一主体民族为核心而结合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以形成一

个具有同质性或同化基础的政治共同体。即自由民族主义企图在国家疆域内内铸

造一个完全同质化(homogeneity)的“民族”(nation)。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著述

主要有耶尔・塔米尔的《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以赛亚・伯林的《自由论》、大

卫・米勒的《论民族性》、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埃里・凯

杜里的《民族主义》、哈罗德・伊罗生的《群氓之族一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汉

斯一乌尔里希・维勒的《民族主义:历史、形式、后果》、胡安・诺格的《民族主

义与领土》、休唏顿一沃森的《民族与国家一对民族起源与民族主义政治的探讨》、
爱德华・莫迪默、罗伯特・法恩的《人民・民族・国家一族性与民族主义的含义》、

安东尼・D.史密斯的《民族认同》等。国外这些自由主义学者或说自由民族主义

者为论证“民族国家”模式的合法性,建构了自身的民族理论体系而予以自证。

他们将自由价值理念与民族主义实现嫁接,强化自由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对民

族进行了政治性工具建构,认为民族是政治权力的来源,民族需建构自己的国家。

自由民族主义者以民族国家为政治忠诚对象,“民族一国家”作为一种“理想模

式"成为由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追求的目标,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一定

程度上担当了民族国家认同的思想理论和政治意识形态。

3.从多元文化主义视角研究民族国家认同问题

国外一些学者看清了民族国家的多民族共同体事实,也认识到了自由主义民

族国家认同叙事话语的不足,进而提出多元文化主义以弥补自由主义国家叙事的

不足,以多元文化主义”作为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方略。从根本上说,当代西方

的多元文化主义是对民族国家认同张力做出的一种理论回应。多元文化主义研究
1n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者首先肯定文化多样性,承认民族国家社会民族文化多样性事实,实质是在国家

政治共同体框架内通过承认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平等地位以及政治上的自我

管理权,谋求国家政治统一,因此也是一种“国家认同”建构方略。多元文化主

义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和政策,强调民族的文化属性,以文化定义民族国家共同体

内的民族性群体,对民族国家进行族际政治整合,建构国家认同。

多元文化主义者试图在承认并尊重民族文化多元差异的基础上论证少数民

族群体性文化权利的正当性及其与自由主义理论和宪政体制的相容性,从而为民

族国家认同建构提供一种新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政策。但多元文化主义从根本上说

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政治理论,而更多是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延伸,其与自由主义

的核心价值理念存在着一种有机关系。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自由主

义,是自由主义对自身的一种坚守与修正,囿于自由主义“政治正确”的价值偏

好,多元文化主义选择将民族国家共同体内各民族性群体族群化、文化化,强调

少数群体文化身份的重要意义,认为文化成员身份是一种集体权利,更多还是局

限于文化视角研究民族国家认同问题,研究的视角也不尽相同。

多元文化主义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当属加拿大学者威尔・金里卡,其主要是从

自由主义的视角研究多元文化主义,也被称为自由多元文化主义的代表人物。威

尔・金里卡在其相关著述中论证了少数群体的集体权利,并对其进行合法性辩护,

在此基础上建构起多元文化公民权理论。威尔・金里卡的相关思想和理论尽管充

满争议,但其在西方乃至全球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力。另一位多元文化主义鸿儒当

属查尔斯・泰勒,其作为社群主义的多元文化主义代表,主张一种“承认与差异

的政治”,提出“差异政治”(politics of difference),与“平等的对待’’,

“在差异政治内部为了差异政治而给予差异以价值”,认为基于群体文化差异导

致的差异权利本身是可欲的,要求承认文化差异性的存在,并平等对待这些差异,

以文化相对主义为价值依托,主张多元认同。其代表作有《自我的根源》、《现代

社会想象》等,此外,国外基于多元文化主义研究民族国家认同的著述还有诸如

大卫・米勒、迈克尔・沃尔泽的《多元主义、正义和平等》、艾丽斯・M杨的《正

义与差异政治》、C.W.沃特森的《多元文化主义》、米尔恩的《人的权利与人的多

样性一一人权哲学》等。这些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论述多事是对自由主义民族国

1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家叙事的一种修正,但依然坚守了民族国家的叙事范式,而未能真正解决国家认

同问题。

4.从全球化视角研究民族国家认同问题
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依然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政治共同体,但己不再是政治

生活的唯一场域,亚民族主义、区域主义乃至世界主义等从不同层面消解着传统

民族国家的主权观念和边界概念。就国家认同而言,全球化推进了世界大发展、

大变革、大调整,重构人们的政治认知,人们的认同或趋向地方化或趋向大同,

从各方面冲击民族国家,国家认同也因此而降解。基于这样一种时代背景,国外

一些学者选择从全球化视角研究民族国家及认同建构问题。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当

属德国学者尤尔根・斯哈贝马斯,其在《包容他者》、《后民族结构》及《交往行

为理论》等著作中,对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并以欧

盟为依托,提出建构一种超民族国家共同体,这里权且不考虑哈贝马斯的理想能

否实现,至少验证了一个道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在式微,

认同在下降。而安东尼・D.史密斯在其《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

则从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亚民族主义的复兴进行了分析,一方面关注其对传统民

族国家的挑战,另一方面极力矮化这些亚民族主义,其中不乏透露着对民族国家

的维护。此外,还有诸多学者从民族主义、世界主义、移民等不同角度研究全球

化下的民族国家及其认同问题,诸如科克一肖・谭的《没有国界的正义:世界主

义、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赫詹姆斯・梅奥尔的《民族主义与国际社会》、热拉

尔.诺瓦里埃尔的《国家・民族与移民一迈向权力史》等,这些学者多数都看到了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认同的冲击,尽管研究的关注点不同,但从根本上还是致力于

论证民族国家的合法性。

3.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述评

国外学者对下的国家认同的研究多与政治整合、政治发展相关,无论是从

自由主义、民族主义还是多元文化主义研究下的国家认同问题,其着眼点都充斥

着对民族国家叙事及其实践建构模式的证成。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自由主义的个

人主义、多元主义及普遍主义等认同逻辑,致力于论证民族国家建构的合理、合

法性。在国家认同方面,自由主义学者主要基于一种个体普遍平等公民身份研究

民族国家认同,提出公民理论,打造公民认同,建构公民民族,在研究中坚持一
】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种“小政府、大社会”的自由主义权利观,主张对国家限权,提倡国家中立、宪

政民主等,诉诸于通过一套宪政民主体制打造个体普遍平等的公民身份,以此降

解个体多元化的族裔身份,建构国家认同。而自由民族主义理论者则诉诸于自由

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结合来证成民族国家。当自由主义语境下的民族国家建构遭遇

持久的民族问题张力时,部分学者则转而求助于多元文化主义,以对共同体内少

数民族性群体文化权利的承认,通过主张承认与差异的政治等来化解国家政治一

体与民族多元化权利之间的张力,并以此来修正自由主义的文化同质、个体公民

身份均质化基础上的民族国家认同建构模式。

总体看来,国外学者多侧重于在认同民族国家叙事的基础上去研究民族国

家认同问题,理论的修补性、臆造性较强,而缺乏针对实际的反省性思考,更不

敢从多民族国家视角研究“民族国家”认同问题。但人类政治实践发展证明民族

国家叙事话语及国家建构实践有着太多的历史与现实局限性,人类国家建构的模

式本是有着无限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民族国家叙事有着自身逻辑上的悖论,并制

造了当今世界各种民族性问题,只是西方学者基于自身价值偏好而对这些问题选

择刻意回避。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多民族特征进一步凸显,国家认同

式微,这呼唤着国家叙事范式的更新,而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多民族国家叙事及实

践就是一种有效回应。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

国内学者对现代国家认同研究的成果十分丰硕,这些研究呈现出一种内容

全面、视角多元、研究领域和形式多样化特点。单纯从解释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

失洽性出发,研究现代国家认同问题尚属少数,学界尚未有系统性的专著出现,

而是多以某个方面或视角的介绍性的文献和著述予以呈现。就现代国家认同研究

而言,国内学者多基于民族因素对其展开研究,研究的视角又多有差异,得出的

观点也就呈百花争鸣之镜像,当然终极价值关怀都是为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多民

族国家建设,这也是中国学者学术研究的应然价值取向。这里对已有研究的几个

不同视角予以评述。

1.从民族国家视角研究国家认同问题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世界性影响,国内部分学者倾向于选择基于民族

国家视角研究现代国家认同,但研究的侧重点多有不同,部分学者局限于民族国

家理论研究现代国家认同,但也有部分学者则对西方民族、国家等概念及理论提

出质疑,能够基于客观的政治现实去研究现代国家认同问题,研究的侧重点也多

有差异,主要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从民族、族群、民族国家等概念出发研究国家认同问题

国内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主要通过对诸如民族、民族国家、族群、种族、

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概念的分析研究现代国家认同,其主张也多有差异。其中

马德普教授发问《民族国家与自由民主话语具有普适性吗?》,指出民族国家概

念不能正确反映和认识复杂的世界现实,反而给政治实践带来各种危害,具有极

强地历史局限性,主张《跳出西方“民族国家”的话语窠臼》,用新的概念去认

识和表述现代国家形式,指导国家建设。学者梁雪村在其《民族国家的“错觉”:

差异与认同》一文中同样认为民族国家对均质化的假定是自由民族主义的“乌托

邦”。再如学者陈茂荣、黄鹏、什木逊・马守途、张巨龄等则对民族、民族一国家、

民族主义、民族认同进行了再分析、再认识,如《“族群”论的实质之我见》、《不

应用“族群”替代“民族”一一当前民族理论研究领域若干问题的哲学分析之二》

等,其中学者什木逊・马守途明确主张民族理论研究不应用“族群”替代“民族”。

学者于福坚、孙振玉等则对西方自由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些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

如《从自由到自决: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论西方自由主义民族理论》、

吴凡博士的《现代国家的构建:消极自由主义国家理论》等。以上国内学者的这

些研究从根本上是对自由主义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及其相关概念的质疑,无不体现

着对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的价值关怀。

(2)从多元文化主义视角研究国家认同问题
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学者选择基于多元文化主义话语背景研究现代国家认同

问题,侧重点多聚焦于多元文化主义与国家政治一体关系研究,对此学界在实证

和思辨两个层面都进行了探究,研究成果呈百花齐放状态。学者常士阎教授应该

说是国内研究多元文化主义的重量级人物,其代表性著作有《超越多元文化主义

一一对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的反思》、《异中求和一一当代西方多元文化

主义政治思想研究》、《西方多元文化主义争论、内在逻辑及其局限》等。在这些
1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著述中常士阎教授对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及其流派或做出详细分析或对理论做出

系统评介,在理论思辨层面说明其理论缺陷,体现着对中国国家政治发展的学者

情怀,丰富了国内对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解和认知,对相关学术研究及政治实践发

挥了巨大指导作用。学者张寅则在其博士伦文中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研究民族国家

建构,还有部分学者如王希、周少青、吴磊、王建波等则是侧重于对民族国家叙

事语境下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经验性实证研究,这方面研究有《多元文化主义的

起源、实践与局限性》、《多元文化主义视阈下的少数民族权利问题》、《多元文化

主义国家建构的理论逻辑和实践争议》等。这些研究因为理论预设、采用样本及

测度模型等差异,在研究结论层面存在较大分歧。还有一些学者则对多元文化主

义与自由主义的论争进行了分析,如庞金友的《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多元文化

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当代论争》、陈彩霞的《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分歧与争

论》、李丽红博士的《文化多元、政治一体一一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政治理论评析》

等。另有部分学者以全球化为背景,宣扬多元文化主义的普世性价值。总体而言,

这些成果从不同视角阐释了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效用,但基于民族国

家叙事视角研究多元文化主义国家认同叙事的成果还是不多。民族国家叙事下,

从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认同理论及实践予以分析,更有助于揭示多元文化主义国

家建构的积极作用和争议根源,进而预断多民族国家建构的未来取向。

(3)从民族国家的“多民族社会"视角研究国家认同问题

国内部分学者潜意识里对民族国家叙事持否定态度,但又未完全突破“民族

国家”话语钳制,而选择基于民族国家的“多民族社会”特征研究国家认同。学

者周平教授在其《民族国家认同构建的逻辑》一文中就是从民族国家的“多族化”

视角出发分析民族国家认同问题。而学者陈茂荣、伟诗业、暨爱民等则侧重于从

民族国家的多民族特征分解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如《“民族国家”与“国

家民族”一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紧张关系何以消解》、《民族认同与

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研究》、《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理论与路径评析》等。

(4)从全球化视角研究国家认同问题

全球化冲击民族国家叙事范式及国家认同,一定意义上是对民族国家建构模

式的终结。全球化进程中,民族国家认同建构凸显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张力,

国家面临如何在协调平衡好国家一体与民族多元的基础上建构认同的时代课题。

】5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缘于这一时代现象,国内部分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代表性成果有:王希恩教授

的《全球化与族性认同》、郭艳博士的《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金太军教授

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认同一一种结构视野下的分析》、王乐博士的《全球化时
代的民族国家认同》等。这些学者都基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认同的冲击而展开研

究,基本观点都倾向于从民族国家转向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建构。

2.从多民族国家视角韧:究国家认同问题

国内学者更多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及国家理论,立足于中国多民族国

家现实进行了理论思考,对现代国家认同建构展开系统研究,并取得了相当丰硕

的成果。这既体现了一种学术担当,也是一种对国外学者关于多民族国家及认同

建构研究缺失的一种弥补,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负责,它己在世界范围内凸显

出中国学术话语权。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国家建构经历了古代、近代与现代时空转换。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正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但由于受民族国家叙事话

语的冲击,国家认同建构也遭遇一定的掣肘,有鉴于此,国内众多学者从中国传

统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到近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现代转型,直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

多民族国家建构展开了从学理到实践等各个层面的研究,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建

构提供了各种理论和实践上的法理依据,有力推动了国家发展。一些学者从早期

历史中国多民族国家叙事脉络进行研究,这方面的代表性学者及著述有费孝通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许纪霖的《家天下一现代中国人的个人、国家与世

界认同》等,这些学者主要从历史中国的“大一统”政治思想、天下政治等传统

价值理念探寻中国多民族国家生成的历史根源及中华民族的历史原生性,为今天

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提供了历史基础。而像学者周平、常士阉、王建娥、

马戎等则从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建构的事实出发研究国家认同问题。周

平教授在其《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问题分析》及《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

等著述中主要从国家认同的民族认同影响因素及如何塑造民族的国家认同等方

面为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建言献策;王建娥教授在其《包容与凝聚:

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固的制度机制》一书中主要从制度层面论述多民族国家认同问

题,常晶博士的《包容与凝聚:比较视域中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建设》亦体现

1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了这方面的研究,而学者侯万锋在其《国家结构形式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

中主要从国家结构层面论述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等。

总之,国内学者有关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研究的

切入点也各不相同,主要涉及国家认同遭遇的民族问题,具体又分化为文化的、

制度的、民族的等不同研究视域,这些研究著述都体现了一种中国问题意识,并

为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建构提供了巨大的智识支持。

3.对国内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述评

国内学者研究现代国家国家认同多聚焦于共同体认同建构遭遇的族际政治

张力这一具体经验事实。就现代国家认同问题的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影响因素而

言研究相对不足。已有研究多侧重于某个单一层面,尚不够深入、全面,片断性

研究较多,系统化研究不足,更是缺乏对导致现代国家认同问题的民族国家叙事

话语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系统性研究。事实上,现代国家认同建构是一个系统

工程,影响因素甚为广泛,但民族国家叙事范式却是问题的根源。此外,对现代

国家认同研究多方法相对单一,存在研究范式、方法过于西方化,过多的囿于西

方的思维方式及话语框厩,不能有针对性地分析导致现代国家认同问题的民族国

家叙事话语,研究方法过于单一。总之,目前学界对国家认同片断性研究较多,

系统化研究不足,从民族国家叙事逻辑的失洽性展开全方位、系统性研究更是不

足,事实上影响现代国家认同的因素甚为广泛,而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具有最大的

误导性。目前学界从民族国家叙事的失洽性研究国家认同仍是薄弱环节,民族国

家叙事话语本是一个庞大体系,需要全方位、系统性分析,揭示其逻辑悖论性,

提升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叙事话语权,以为现代国家建构提供理论滋养。

全球化时代,多民族国家发展日渐深入,但基于民族国家叙事逻辑这样一个

层面的系统化研究尚不多见,而这却又值得深入挖掘与探究。基于此,本文在前

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民族多元为话语背景,从现代国家认同遭遇的族际政治张力

为切入低点,以民族国家叙事逻辑的失洽性为分析视角,探究现代国家认同问题

产生的根源,进而提升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叙事的合理、合法性,并以中国社

会主义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建构为世人提供一种方案。

17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基本框架设计

民族多元语境下,基于民族国家叙事逻辑失洽性分析现代国家认同问题的成

因,揭示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国家叙事范式逻辑的内在失洽性造成了现代国家认

同问题,并提出多民族国家叙事应对之策。本研究论文的主体内容共分为如下几

个部分。

绪论部分提出了民族多元语境下,基于民族国家叙事逻辑失洽性研究现代国

家认同问题的缘由、研究的视角、框架和方法等设想,预期该研究要实现的理论

和现实价值。

第一章民族多元与国家认同的基本问题。论文先梳理并预设了一个有关现

代国家认同建构的理论平台,首先从认同的一般内涵入手,接着分析认同的归属

性、承认性及多重性等特性;厘清民族、种族、族群及其衍生的民族认同、族群

认同等相关概念,进而分析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及其属性,明晰国家认同形成的

心理机制和过程。然后对现代国家认同遭遇的民族多元张力予以深刻剖析,指出

民族国家叙事范式对现代主权国家认同建构具有必然的误导性。

第二章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认同问题的内生性。先从理论层面剖析民族国

家叙事下国家认同的基本特性,包括赞同性“公民国家”认同及归属性“民族国

家’’认同,进而揭示当代“民族国家”问题的内生性及衍生的诸多问题,这也是

现代国家认同建构中民族性问题生成的话语源泉。即是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导致了

现实世界的民族之乱、认同之困,民族国家叙事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局限性,初步

明确研究的问题点。

第三章民族国家叙事下自由主义的国家认同叙事理路。民族国家是西欧中

世纪后期出现的国家形态。自由主义哲学是西方世界的主导性意识形态,其不仅

演绎着民族国家的叙事话语,也是西方改造世界的理论凭籍。民族国家叙事话语

的普世性,一定程度上是自由主义的胜利。自由主义是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基础,

本章根据研究需要,从自由主义的民族国家认同叙事理路对自由主义的认同逻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辑、国家认同观、宪政民主制度下的国家认同建构等方面予以解析,主要是着眼

于分析其对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功能性影响及潜在的问题。

第四章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认同叙事理路。民族国家共同

体内的多元民族客观存在,面对此种情形,多元文化主义被提出以回应传统自由

主义语境下国家认同叙事的失洽性。多元文化主义围绕民族国家共同体内主体民

族和少数民族、国家和民族关系等对民族国家叙事予以修正,意欲化解国家认同

遭遇的民族问题。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群体性文化权利的重要性,文化平等是民族

平等和社会公正的第一步,必须变革主体民族主导的主流话语及其影响下的社会

制度和社会关系,走向承认和差异政治。多元文化主义的提出是对“民族国家”

多民族共同体事实的含糊性证实。作为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一种手段,多元文化

主义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也因其衍生出许多棘手的问题而被逐步抛弃。

第五章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认同遭遇的话语危机及现实困境。民族国家是

一种历史现象,民族国家叙事不具有普适性,故而导致国家认同遭遇话语危机和
现实困境。自由主义的民族国家认同建构逻辑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内在症候,这

包括自由主义的个人认同观对集体认同的背离、国家与社会分离的悖论、自由民

主的族际政治张力等。多元文化主义与民族国家认同建构同样有着结构性张力,

主要体现为政治一体与文化多元的矛盾。全球化则使民族国家在事实层面陷入认

同困境。

第六章对对民族国家及认同叙事适用性的再追问。民族国家作为一种历史

性产物,民族与国家的结合,从一开始就具有偶然性,其在规范层面难以解释,

在现实层面则与国家建构事实相脱节,作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民族国家大

多实为多民族共同体。民族国家叙事下,民族、族群、民族自决等概念被演绎附

魅,而多元文化主义则企图以文化对少数民族去政治化,这注定是不可能的,而

民族国家早期整合具有明显的非正义性。民族国家作为一种国家叙事范式,其世

界性输出同样是非正义的。总之,理论与实践一再表明民族国家及认同叙事是一

种失洽的话语范式。

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叙事及中国实践。现代国家的真正形态是多

民族国家共同体,多民族国家将具有异质性的各民族纳入同一政治共同体,共同

生活在共同体制度体系之下,这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民族国家叙事不足

】9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以解释多民族国家政治实践,以民族国家叙事话语指导现代主权国家认同建构,

既难以解释当今世界政治现实,又会妖魔化民族主义,动摇国本。马克思在对民

族国家叙事的批判中蕴涵着多民族国家叙事的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则继承并

实践了这一理论,建构起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这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逻辑,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现代转化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建构就

是这样一条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非西方化现代性之路,这也为当代国家建构

提供了方案。

结语明确指出,民族国家叙事具有历史的局限性,现代国家认同建构是一项

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民族、价值、制度等多个认同层面展开,要夯国家认同的

社会支撑体系,把“应然”和“实然”结合起来,理性应对全球化,不断强化国

家认同的社会基础。“民族国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这种混乱凸显于国家

认同问题,源自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失洽性。今天,中国多民族国家建构已然成

为事实并取得重大成功,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方案已迈出国门,影响世界,

由民族到多民族直至人类命运共同体己成历史之必然。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学术研究对象与问题决定研究方法。“一

个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应当做到经验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统一,定量分析与定性分

析相统一,历史过程与逻辑过程相统一。”①国家认同属于政治心理的范畴,关涉

人们的政治情感和态度,虽然很难把握但也有一定规律性。本文基于民族多元语

境下探究现代国家认同问题生成的民族国家叙事根源,主要采用规范的和经验的

及比较的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分析民族国家叙事范式的失范性,具体采用政

治哲学、比较政治学、历史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以进一步丰富中国化马克思主

义民族及多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同时证伪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规范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现代国家认同方面的相关文献入手,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

系统把握现代国家认同建构遭遇的多元民族张力,以此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国家

认同、民族政治、各种主义和理论之争等决定了规范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的重要

①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2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性。已有文献资料表明,学界基于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失范性研究现代国家认同

问题尚不多见,未能从根源上认识现代国家认同问题生成的理论性根源。本论文

首先对认同、民族、族群等概念予以阐释明晰,确定好本研究所运用的基本概念

范畴;结合现代主权国家认同的历史与现实,对民族国家叙事的演绎脉络进行梳

理与分析,认识其失洽性,最终落脚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下的社会主义多民族

国家叙事话语。具体研究过程中通过收集整理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和资料,分析

现代国家认同问题的形成机理,把握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发展脉络和内容,进而

提出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多民族国家模式。

2.比较研究方法

民族政治研究本身就注重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基于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研

究现代国家认同,涉及到相关概念歧义、不同主义之争等诸多问题,需要在比较

中予以厘清明晰,发现其不足及问题所在,以使研究更深入。在比较方法的使用

上,本文主要涉及的是民族与族群、种族、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相关概念的比

较,同时,对现代主权国家认同建构进行纵与横的比较,挖掘其共性的东西,从

中认识差异,从而深化对现代主权国家认同问题的研究。现代主权国家认同问题

的背后是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失范。通过对自由主义、多元文化主义、马克思主

义等的国家观比较分析,挖掘现代主权国家认同问题生成的民族国家叙事根源,

进而提出以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建构推进现代国家认同建构。

3.历史分析法

政治学与历史紧密关联,政治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历史性的变迁过程。

历史分析法不仅是一种求真的知识面向,于国家而言,每一个国家的历史都是独

一无二的,历史担当着塑造共同体意识的“民族神话”角色,发挥着塑造和凝聚

国家观念和共同体认同的现实功能,国家历史的差异性,影响着国家的认同建构。

身份政治与民族抗争一直是现代国家政治的热点问题,历史主义态度是解读民族

现象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前提。本文对现代国家认同的民族国家叙事影响性因素

分析,较多地采用了历史研究法,从历史的维度认识其发展演绎脉络,坚持历史

的研究方法,从历史之维去认识、观察、分析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形成与发展,

从历史变迁中揭示其失范性。

4.制度分析法
,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制度研究法是以政治制度为研究重点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制度研究对象包

括国家的宪法、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以及政权机构内部的制衡和

分权关系、中央和地方政权关系等问题。运用制度研究法研究政治现象的基本目

的,试分析政治形式同政治原则之间的关系,即如何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种政治形

式来实现某种政治原则。”∞研究现代国家认同问题,制度是不可逾越的因素,制

度认同是国家认同的资源和主要内容。今天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

主义制度并行存在,在比较差异中竞争、博弈,深刻影响着现代主权国家认同建

构。但单纯的制度研究方法有着其局限性,国家认同尤其是现代主权国家认同是

一个主体、客体、国内、国际多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必须全面把握,系统分

析。

5.实证研究方法

学术研究必须有实证研究作为支撑。基于自由主义民族国家理论失洽性研究

现代主权国家认同建构问题决定了实证性研究的必要性。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将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使得研究规避了纯逻辑或纯实证的不足。政治本身

是人们集体生活的一种组织和安排,政治学研究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政治认

同是主体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政治心理基础上对共同体及其制度体

系做出的政治价值评判和行为选择。研究现代主权国家认同必须研究主体的政治

行为,行为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学研究方法,强调运用实证方法研究个体或群体政

治行为,采用科学的、定量的、动态的、不带价值偏见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现

代国家认同主体多元化,身份叠化,个体、民族群体等政治行为复杂化,解析共

同体认同必须从多元化主体的政治行为切入。本研究的实证性还体现于对中国多

民族国家建构的经验事实以及西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民族、政治、经济、

文化等的实证分析。运用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实证研究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选取典型研究范例,运用大量实证材料,比较彼此民族、政治制度及全球化背景

下国家治理成效等因素,分析现代国家认同的自由主义民族国家理论影响因素及

认同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建构路径。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
520页。
2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总之,本研究探讨现代国家认同建构遭遇的民族多元张力问题生成的民族国

家叙事理论根源,是一个运用多学科方法综合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运用规范的、

历史的、比较的等有关方法,分析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对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掣肘,

并提出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多民族国家建构作为应对之策。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国家认同研究是一个宏大的视野,既可从历史纵向考察,又可基于社会经济、

政治、文化等基本要素进行横向分析,在纵与横的统合中整体性认知影响国家

认同的各种影响因素。民族在现代主权国家认同建构中扮演着主体性角色,民族

发挥着协助国家政权规制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民族一直是影响现代国家认同

的关键主体,研究国家认同无法绕开民族问题,而民族国家叙事则构成了现代国

家认同问题的理论根源。

(一)研究重点
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就是聚焦于一个真问题一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现代国

家认同问题成为人类必须直面而又显得似乎无解的一个难题?本论文研究将其

归因为民族国家叙事下的政治后遗症。民族国家叙事将现代国家归结为“民族共

同体”,倡导民族自决下的“一族一国”国家建构模式,这使得国家认同与民族

认同同一化。而现实中的所谓“民族国家”领土疆域内多生活着多个民族性群体,

这些亚民族群体有着自我的民族认同,这与民族国家之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形

成一种持久的张力关系,导致国家认同问题的难解。也正因为如此,自由主义诉

诸于基于宪政民主的“公民国家”建构,企图通过打造个体均质化的公民身份建

构国家认同,即诉诸于一种公民民族主义。然而这种以公民身份消解个体多元差

异的族裔身份,本身浸透着主体民族主导下的民族同化行为,激起的是少数民族

群体的反抗。作为一种补救措施,多元文化主义粉末登场,但其“多元”主张与

国家认同注定存在着一种结构性张力,而不得善终。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民族国

家叙事下的国家认同同时遭遇话语危机及现实困境,现代国家的多民族社会结构

特征呼唤人类的多民族国家叙事及国家建构,对此,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马

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做出积极回应,这契合了现代国家的多民族共同体事实,

符合人类发展大势。这是本论文研究的基本线索,也是研究重点所在。
23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二)研究难点

论文选题本身就是一个挑战,选择研究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认同问题,就已

注定研究的困难性。首先,民族问题一直以来是学界最具争议的主题之一,本身

难以驾驭,这为研究设置了障碍,其中包括民族、族群、民族国家等概念的多元

歧义,学界各有说辞各有主张,很难把握。而民族国家本是源于西欧经验的一种

国家模式,民族国家叙事下,中西在一些概念、理论层面更是陷入一种“精神分

裂”,其研究难度可想而知,中西这种基于文化、语言、概念、理论等的差异性

使得研究非常困难,更为困难的是自由主义对民族国家认同叙事的演绎及其衍生

出的多元文化主义民族国家认同叙事话语等都极具复杂性,笔者没有能力全方位

讨论,而只能就自由主义、多元主义的主要内涵、自由民族主义及它们的民族国

家叙事主张等相关内容予以大体梳理、认知,揭示其叙事话语的洽性与失洽性,

这种规范性研究更意味着研究的艰难性。

全球化时代,现代主权国家社会多民族特征日益凸显,民族国家事实上都是

多民族国家。然而,受西方传统民族国家叙事影响,学界对此领域的研究在概念、

视角、方法等方面仍处于一种陷入混乱与矛盾状态。本论文研究就是想尝试突破

这一领域的研究困境,寄希望于通过对不同理论语境下民族国家叙事的梳理,拟

在分析民族国家叙事逻辑失洽性的基础上,为现代国家认同再构提供多民族国家

叙事对策。而中国作为原生性多民族国家在国际政治体系中是独特的,如何让世

人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多民族国家叙事的理解,这也是研究的一个主

要落脚点。总之,选择基于民族国家叙事研究国家认同问题,歧义多,难度大,

但困难恰恰也说明了研究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必须全身心投入,以期获得预期的

研究效果。

五、研究创新之处

创新是学术研究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必然要求,新问题呼唤新

的理论、新的方法。本文以分析民族国家叙事范式的失范性为视角研究现代国家

认同问题产生的根源,全面分析民族及国家语境下现代国家认同的民族张力。最

后,以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理论及国家建构予以回应。本选题在充分吸收和借

2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鉴学术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选择基于民族国家叙事研究现代国家认同,主要创

新点体现在如下几点:

其一,理论观点创新:理论具有时空局限性,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拒绝

把一种理论范式机械套用在各国各民族头上,把人类生活格式化。今天,世界面

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资本主义由绝对优势变成相对优势,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

发展中国家获得了长足发展,世界在改变,理论自然也要变,过去我们可以“理

论拿来主义”,因为我们缺乏理论的现实支撑,但今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呼

唤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中国学术研究在基础理论方面做的不够,一定要突破西

方理论重围,不能把国外尤其是西方理论当成“唯一准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从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出发构筑自己的理论阵地,立足本国实际,对

国外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甄别对待,取其合理性,剔除糟粕,创造新理

念、新范畴、新表述。

理论创新源于问题,研究现代国家认同,民族理论是关键议题,应立足于国

家政治现实,坚持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推出具

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要体现主体性、原

创性、时代性,拒绝把西方民族国家叙事方法奉为圭臬。一直以来,西方国家主

导着民族、民族国家等话语权,中国尽管关于多民族国家政治研究成果体量大、

数量多,但多陷入西方理论窠臼,未能凸显中国特色,回应中国及世界多民族国

家发展现实。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多民族国家建构取得巨大

成功,在国家叙事话语上一定要突破西方话语框厩,揭露其缺陷与不足,建构中

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多民族国家理论体系,讲好“中国多民族国家话语”,

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议题。本论文理论创新的

主要目标就是推动构建中国化民族理论和中国化多民族国家理论,助力中国多民

族国家叙事突破西方民族国家叙事围堵,为人类多民族国家建构提供理论支撑。

其二,研究视角的创新。现代国家认同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学界已有相关

研究很少有从民族国家叙事范式的失洽性方面分析现代国家认同问题的成因的。

现代国家认同与民族国家叙事密切相关,本选题以分析民族国家叙事范式为主

线,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规避了理论探究方面的不足。论文指出自近代开启

的民族国家叙事话语是影响现代国家认同的主要因素,其他一切因素都是在这一

,E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话语背景下发生作用:国家的生成、民族的界定、公民身份认同、制度架构等。

论文在分析民族国家叙事话语时,坚持把其“自洽性”和“失洽性”结合起来,

从价值规范和经验事实两方面共进。最终指出,现代国家叙事应转向多民族国家

叙事,从公民个体、民族群体、制度规范等方面回应国家认同建构。

其三,研究设计的创新。本研究把现代国家认同问题的形成看作是民族国家

叙事话语自身悖论性的产物,自由主义以理性、社会契约、公民国家、宪政民主

等理论建构民族国家认同,演绎着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多元文化主义继续了自由

主义的民族国家叙事并有所发展,但都有其失范性。民族国家作为近代政治发展

的产物,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客观结果,其真实面相是多民族国家共

同体。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既是民族认同的对象与内容,也是民族主义斗争的

目标,民族成为国家认同建构的关键主体,而民族多元与国家认同的内在张力构

成本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具体而言,从民族多元和国家认同的基本概念理论分

析切入,以此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而点明问题即分析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认

同问题的内生性,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问题存在,从民族国家建构到自由主义及

多元文化主义都是如何去应对化解这一张力性问题的,文中对自由主义及多元文

化主义国家认同叙事的分析,还是要揭示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一体与民族多元的

顽症,自由主义、多元文化主义都未能化解这一问题,民族国家认同遭遇话语危

机,而全球化又使其认同陷入现实困境。并再次追问:民族国家话语具有普适性

吗,为何不以多民族国家叙事去回应现代国家的多民族事实,以多民族国家建构

赋予各民族以真正的平等,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建构则为世人提供了

方案。

2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民族多元与国家认同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认同理论基础

“理论是指意在解释与推测一定研究领域的变量间关系的一组具有逻辑联

系的命题。”①“政治理论可以看成是关于某一特定领域或主体的经验通则的集

合。”②概念是理论构建与学术研究的基础,理论亦可界定为一整套包含概念的通

则。研究民族国家叙事下的国家认同问题,必须对认同的概念、类型、特征及形

成演变等问题进行合理的界定与分析,这将为研究的展开提供重要支撑。

认同是人类的基本特性,生活中人们通常用认同一词表达“我(我们)是

谁?”、“我(我们)从哪里来?”等问题,认同问题无处不在,其概念界定却未

能达成共识。国家认同将“国家”作为“认同”的阈限,国家认同问题始终与人

类政治生活相伴随,集中体现为社会成员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一直以来

尤其是近代主权国家建构以来深受民族因素影响,国家认同成为国家政治建构的

重要议题。要明晰国家认同的涵义,势必需要先认识“认同”。

一、认同概念解析

(一)“认同"词意之辨

“认同”研究最早始于哲学,汉语“认同”与英语“identity”有一定渊源,

但并非同一,《现代汉语词典》将“认同”解释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

是一种承认、认可。《牛津字典》中的“identity”的意思包括:身份、本身、

同一性、相同、一致等,其“同一性”之意多用于哲学语境。亨廷顿就认为

“identity是指个人或群体一种“我们不同于你们”的自我认识。鉴于

“identity”是“身份”与“认同”的“同一性”,汉语就常用“身份”、“认同”、

“同一性”等术语来表达“identity”之意。当代认同一词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

领域,其概念涵义己大为拓展,对其内涵与外延更是众说纷纭。今天学界普遍认

为“认同”是对“我与他”关系的一种界定,是关于“我(们)是谁?”问题的

①Conway w.Henderson,International Relations,Boston:McGraw Hill,1988,p23.


②方雷、王元亮:《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5页。
27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回答,具有对内‘求同’和对外‘识别’之意,即认同蕴含对共同点的承认、赞

同及在此基础上的自愿按规范行事,“同一、等同、归属、确认、赞同”等构成

认同的基本内涵。认同必然指涉一组已然存在的特征、性质或关系。

(二)“认同"的历史沿革
认同问题今天己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认同概念也更加泛化,但“认同”却

经历了一个由心理学到数学、哲学再到社会学、政治学等的的历史演变过程。认

同从根本上是一个抽象思辨的过程,原本属于心理学范畴,弗洛伊德把认同“看

作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朝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

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①

在这里,弗洛伊德强调“认同’’形成于“我与他”的关系之中,是与他者的情感、

心理趋同。其弟子埃里克森则把“认同”引入社会心理学,在分析社会问题的基

础上指出“认同不仅是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也有群体对群体的认同,通过人与群

体的交往、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并逐渐形成的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固这里埃里克森将“认同”主体由个体扩展

到群体,“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在与他者的交往过程中发现差异而获得自我认

同,是主体间趋向一致的意识。埃里克森进而提出“自我认同”、“认同危机"

等理论学说,实现了认同理论的系统化,认同逐步与历史、政治、哲学和神学联

系在一起,成为社会科学各领域共享的理论词汇。如吉登斯用认同处理现代性问

题,泰勒提出社会认同理论,哈贝马斯用认同来解释合法化危机等,认同理论以

超凡的亲和力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迅速结合,认同话语普及化,认同、

认同变迁、认同建构等问题涌现。

(三)认同的形成过程

认同是一种心理活动和思想过程,源于人的自我认知,人不是在孤立状态中

炮制出认同,而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建构认同。认同作为人的一种情感投入,归

于彼此信任、相互理解、价值共享等基础之上两相符合的主观际相互依存,再配

之以实践行动,是从心理层面到实践层面的演化过程。具体而言,认同是主体在

与他者及周边环境的互动中对自我身份和地位的确认,体现为一种在客观世界中

①See David.L.SilIs Editor.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VoiumlS.Copyright

[c]1968.By CroweII Collier and Macmillan.INC.P.250.


②Erikson,Erik H.ChiIdhood and Society.New York:Norton,1950,p36.
2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寻找自身生活的意义、方向和归属感,这一认同的选择建构过程表现为个体或群

体依据某种特定标尺对自我身份的确定及相应的行为立场。可见,认同是主体与

他者求同辨异的统一,在求同中实现自我归属,在辨异中确认自我身份。“认同

是建立在分化、差异甚至对立基础上的选择过程,其目的是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

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个体向度,认同是个体对自我群体的心理归属,个体在

生活中对自我身份识别、确认,认可特定群体的价值、文化和信念等,把自己作

为其中的一部分,是自我的群体延伸。群体向度,认同包含群体间的相互承认、

认同乃至包容、融合。理论上,认同实指一种关系范畴,这其中包括认同主体之

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等的关系。正如亨廷顿所言“任何层面上的认同,只能在与

‘其他’…与其他的人、部族、种族或文明…的关系来界定。"②

认同作为一种身份证明形式,生成于“与他者’’的关系之中,是一个“我与

他”之间求同辨异的思辨过程,即差异是认同的前提。个体或群体在“我与他

者”的关系中通过比较辨识确立自我归属,并获得他者的承认以及对这种承认的

确认,进而实现自我认同。一方面,认同是主体间的相互沟通、建构过程,是个

体或群体在“我(们)是谁”的追问中和对他者辨识的基础上的自我认同建构,

是个体或群体对认知对象的情感归属以及行动参与,是一定个体或群体对认同对

象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达,因此,认同在本质上是一种趋同的过程,

即思想上和行为上的趋同过程,是一个主体的认同选择过程。另一方面,认同体

现主客体在相互关系中的互构过程,受认同主客体双重因素影响,其建构与消解

是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认同主体的知识、能力变化影响对客体的认同,

而客体的变化同样会引起主体认知的变化。认同问题还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等关系。因此,认同在情景中建构,形成于多元主体互动的过程中,追求多元共

存,受共同规则的指引与制约。总之,学界多从心理、身份、同一性、族群等视

角界定认同概念,从中挖掘“认同”的核心内涵,这些观点对于基于民族国家叙

事视角研究现代国家认同具有极强的理论借鉴意义。

①韩震:《国家认同:想象的共同体,还是基于历史进程的民族构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
11日。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新华出版社
2002年版,第134页。
29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本论文基于民族国家叙事研究现代国家认同,根据研究需要及认同的生成性

差异,这里将认同划分为狭义认同和广义认同两个层面:其一,本论文研究将学

界一直以来对认同的心理、生理、地域、语言、群体文化等原初意义上的认同划

归为狭义的认同,即一种“我们对我们的认同”,或说“我们是谁的认同”,这

一认同因其“聚居性”通常不存在“认同”问题。其二,广义的认同则是一种在

“我’’与“他者"差异性基础上的“大认同”,是对“我们与他们’’差异性存在

的承认、接受,“差异性”是这一认同产生的前提,认同“差异性"才是认同的

本质意义所在。全球化时代,认同作为一个关系范畴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应与

时俱进,国家、民族应建构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包容性认同,协调平衡好多重认同

间的关系,推动人类类文明的发展。

二、认同的分类

(一)自我认同与集体(群体)认同

认同对主体而言,主要有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个体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

的认识;群体认同是则既包含个体对于他所归属的群体的一种情感忠诚,又包含

群体间的相互认同。认同部分是由他者的承认构成的,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都需

要得到他者的认可与承认。

首先,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每个人都有他或她自己的“尺度",存在着

某种特定的作为人的“我的方式"即自我认同。人生而处于特定的社会网络之中,

是群居性的,在与他者的互动交往中对比形成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把自我看作是

具有内在深度的存在,是指一个人如何确认自己在时间空间上的存在,是个体的

自我认识、自我肯定,是“一种个人化的认同,即我特有的,我在自身之内发现

的认同。个人认同的观念是和下述理想一起产生的,这就是忠实于我自己和我自

己独特的存在方式的理想。”哪安东尼・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self—identity)

就是个体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罾自我认同意味着忠实

于我自己的独特性,是个体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及其与周边关系的独

①[力口]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董之林、陈燕谷译,载于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93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52页。
3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特感觉,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以及由这个位置所确定的社会角色和行

为决定的,常处于处于一种连续变动不居的状态。自我认同代表的是个体的自我

肯定,但自我认同不是个体的独芳自赏,而是生成于与他者的对照之中,渗透着

他者对“我’’的认识,即个体的主体性之证成需要许多具有类似认同追求的他者

的承认与肯定,体现为一种主体间性。个体总是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将私域与公域

相连接,在沟通中形塑自我认同,期间个体意志和选择是关键因素,当然外部社

会环境对个体影响也不可或缺。主体的自我界定是其行动的预设条件,自我认同

的追寻与建立是一个具有存在意义的过程,一个人对自我所着落的时空脉络越清

晰,越能回答“我是谁?”其行为就越有方向性、目标性。如前所述,一个人需

要在与他者的互动中确认自我,集体认同是个体在回答“我是谁?”问题时一个

更大意义的层面,对个体完成自我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集体认同的不可或缺。人类是各种不同的群体组合,这些群体组合各

有自己的集体认同。集体认同是多元主体在特定共同体或公域范围内达成的共

识,它是个体、群体不可缺少的认同形式。集体认同是一种共识性认同,过去共

享的荣耀、现在的和衷共济等是集体认同的要件。“能群”是人的本性,人多属

于不同的群体,群体要求忠诚、顺从(compliance)和顺从(obedience),群体

生活是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其与个体的生存、发展表现为不同

的形式。群体具有功能性,群体合作能够满足权力、利益等需要,群体动力(group

dynamic)能够促使人们做出他们从来不会单独去做的事情。

人的属群性存在能够带来强烈的群内忠诚,主要是通过与他群划清界限的方

式实现整合或区隔。集体认同就是一种内部一致性和外部差异性共同建的结果,

是不同群体因交往而产生“我们"与“他们”的一种心理感知,几乎所有层面的

集体认同都将“我们”与“他们”作为相互对立的阵营。但集体认同又是个人充

实自我认同的重要途径,集体认同会强化人际关系,在成员中间会产生一种平等

对待即互惠的精神,人们应该正视集体认同。集体认同需要一种认同的“同一性

基础”,需要主体的一种共同性联结基础,如血缘、语言、宗教、地域、制度、

文化、价值等,通过类似因素确认“我们”的共性及与“他们”的差异性,从而

凝聚为一体,生成认同。基于共识性标的的差异塑造的认同也不同,如基于血缘、

语言等先天因素形成的认同多是一种寻根性归属认同,而基于制度、价值等因素

3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形成的认同更可能是一种意志选择性赞同性认同。大多数人需要知道自己属于哪

一个国家、政党、民族、阶级等共同体或组织,而个体与集体关系的多重性常把

人们带入多重认同选择的困境,这是因为作为社会人的个体总是同时生活于家

庭、学校、村落、民族、国家等不同组织或共同体之中,进而产生多元化集体认

同,这些集体认同或指向空泛的世界主义或指向分裂割据的部落主义,彼此交叉

发生作用,既有可能和谐共存亦会引发认同冲突。

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都是集体主义意识形态,相应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同

属集体性认同。民族认同就是通过与他族划清界限的方式实现整合或区隔,而民

族身份则源于和他族的对照,是内部一致性和外部差异性共建的结果,兼具整合

与区隔功能,是民族差异构成了民族矛盾与冲突。国家认同是所有集体认同中最

关键,最不可或缺的一环,国家作为当代世界最主要的政治共同体,能够在最高

层次、最大范围内保障人们的生活,具有道德上的优先性,因此,国家认同也是

位阶最高的集体认同。

总之,自我认同与集体认同是人们的两种基本认同,彼此不可分割。自我认

同是个人各种社会认同要素的综合,需要通过与社会互动求得合法化,即个体思

想、行为与社会规范的一致性。集体认同是个体自我认同的重要内容,但比个体

认同要丰富的多,体现人的社会性,个体置身于社会中,在群际差异比较的基础

上产生表明“我们”和“他们’’的异同,生成对自我群体的偏爱及对他群排斥的

情感及行为。“当集体认同主要建立在文化成分比如种姓、族群、宗教教派和民

族等基础之上时,认同感就最为强烈。”∞在此基础上,泰勒将集体认同做了进一

步区分,认为“集体认同其实包含两个概念上可加以分析的元素。其一是对法律

制度的认同,这包括成员是否觉得自己在公共事务与国家基本规范的讨论上有发

言余地,是否觉得现存制度能有效地反映公共利益,是否坚信目前的政治社会实

践可以持续运作下去。另外一个元素就是对特定社群的认同,即‘忠于自己所属

社会’的那种感情。’’@在这里泰勒其实是对集体认同作了赞同性认同与归属性认

同的区分。

(二)归属性认同与赞同性认同

①[美]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
18页。
②转引自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
3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如前所述,认同包含了“同一、确认、归属、赞同、同意’’等多重含义。认

同的动因或说催化剂一方面可能是主体的主动依附、忠诚意愿,表现为一种归属

性认同;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基于价值理性思考下的利益选择,表现为一种赞同和

支持。据此,认同可区分为归属性认同和赞同性认同,这两种认同尽管有着大体

上的一致性,却又的确暗含了差异性,主要体现为主体在认同建构中的情感、心

理及身份层面的差异。

首先,从认同的归属性方面看,认同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人需要归属感。归

属性认同首先是一种情感性的价值选择和身份皈依。认同本有“确认”、“归属”

之意,是主体经由对自己和将要选择的认同对象进行辨识,确认自己与认同对象

之间的共性,而这些共性多包含诸如血缘、文化传统、信仰等客观性、先在性因

素,基于这些共同体特征,主体从而肯定自己的群体性归属,并体现为一种情感

基础上的身份归属。归属性认同就是主体对是否与他者具有相同特质的辨识、确

认及其基础上的心理和身份归属。“归属于一个愉快地认同的群体的欲望已经被

看作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的需求。”①这一归属性认同多源于共同体成员个体或群体

的一种自发的情感,而非理性选择的结果,体现为主体主观情感基础上的对客观

标识辨识活动下的“着根继承”,确定自己属于或不属于那一类属的活动,它能

够超越时空限制。归属性认同因建基于成员主体对共同体丰厚的历史记忆、共享

的传统和神话等文化成分而趋向于持久稳定和紧固,这一情感皈依甚至超越了主

体自身能意识到的范围。文化认同相对固定和持久,因此文化共同体层面的认同

更倾向于一种稳定的归属性认同。如民族认同就体现为个体对于他所归属的民族

的一种原始自然的情感和身份归属。

其次,从认同的赞同性方面看,“赞同、同意”(approval、agreement)是

认同的另外一层含义,赞同性认同暗含着“我认同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坚持

真理越辩越明的立场。"是主体对他者意见、价值等的一种肯定与支持。赞同性

认同多是主体从自身利益考量出发,确认认同对象可以满足其生存、安全等需要

而做出的一种主观意志选择。这一赞同性认同常作为一种利益集团发挥作用,主

体在达到自身目的后,认同常易于消融。赞同性认同的最大特征在于认同主客体

不一定是同一存在物或并非是同一类属,与归属性认同的客观性相比,赞同性认

①徐迅:《民族主义》,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34页.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同相对而言更多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性意志选择,是认同主客体互动中的一种有意

识建构。如政党认同讲的就是一个人因赞同特定政党的党纲或政策而支持那一政

党,但又不一定拥有或不愿拥有该党党员身份。再如从国家作为一个政治法律共

同体层面看,个体、群体的国家认同选择主要基于对共同体政治制度、政治价值

体系及其政治权威的一种价值判断,是社会成员基于价值理性而做出的主观意志

选择,而相对淡化自身的情感与身份归属,体现为“我认同这个国家是因为我认

为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等体制还算合理。”

诚然,认同的赞同性与归属性区分是相对的,其中的主观与客观、赞同与归

属不是绝然的,更多时候是认同选择过程中的相互交融、互补共生。只是类似于

民族、种族等认同更多倾向于归属性,而像政党、国家认同则兼有归属与赞同双

重属性。

三、认同的属性

认同具有多重性、序列性结构性及社会性等特征,多重性是指认同主客体的

多样性、不唯一;序列性是指认同的层级、主次之分;社会性则是指认同的社会

制度属性差异及社会流变性等。认同从学理上涉及差异与共同、多元与一元等相

关问题,作为一种合成物,认同是多样的、不稳定的。认同主客体的多元化及同

一主体共时性的多种身份角色,注定了认同的多重性、层级性及社会性等特征。

(一)认同的多重性
认同是人之本性,个体、群体总是面临着“我(们)是谁"的认同问题,这

也是人的属性问题。主体的认同建构与其阶级、民族、国籍等属性相关,作为认

同的第一主体,个体总是同时属于国家、民族、宗教、政治等不同的共同体,多

重身份共时性存在,尤其是现代国家“公民”在其生活中总扮演着多样性角色,

这样“人们就具有多重不同的集体归属认同一一家庭、性别、区域、职业团体、

党派、教派和族群一一并且随着环境的需要可以非常容易地从一种认同转向另一

种认同。”u这就带来诸如文化、宗教认同、民族、国家等多重认同交错重叠。“在

现实生活中,认同就像人们的外衣一样是可以互换的或者是可以叠加的,而不是

①[美]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
18页。
3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惟一的,而且就像衣服一样是贴着身体的。”∞认同的多样性决定了认同的多层

性,不同层面和类型的认同彼此交叉重叠,背后通常存在着认同冲突和博弈,导

致主体认同选择与建构的困境,这种认同失调是认同危机生成的根源。但认同的

多重性表明认同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建构的,认同基于主体心理、情感变化及

身份等的差异性,可分为基于血缘、种族、地域等的初级认同,基于情感、情绪

体验而产生的中级认同以及基于理性认知的高层次认同等。这一划分体现了认同

是主体情感由低级到高级,由非理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代表了主体认同建构的

一种规律和发展趋势,即主体的认同选择与建构通常会呈现为一种位阶,而不是

非此即彼的抉择,认同主体应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认同位阶,以实现多元认同各

归其所、各守其序,形成一种结构性序列。

(二)认同的序列结构性

认同主体共时性的多元身份决定了认同的多重性,且强度不一,彼此既可共

存又可相互转换,即认同不具有必然的排他性。认同遵循从低级认同向高级认同

发展的梯级规律,认同根据依范围可分为多个层次,且具有延展性,认同会伴随

着主体交往范围的扩大而在更大范围的更多主体间形成更具包容性的认同,即

“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

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

体。’’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卷》将认同划分为初级认同、中级认同和高级

认同三个层次,具体而言就是初级的血缘、种族、地域等本能认同;中级认同是

对政治组织的热爱、信赖、追随、亲近、归属等;高级认同指理性指导下的认同。

这些认同彼此叠加。多重认同语境下,主体可在确保各认同原有特点的基础上构

筑合理性的认同梯级。

从认同层级而言,国家认同位阶最高,具有道德优先性。马克斯・韦伯曾

指出,“最笃诚的认同情感的产生,不是因为语言和文化,而是与政治记忆

相关,政治纽带远比地域纽带、血缘纽带和文化纽带更重要。”@主体的认同

选择不外乎两种结果:一是认同主体能够建构起科学合理的认同梯级,承认国家

①[英]埃瑞克・霍布斯鲍姆:《认同政治与左翼》,周红云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2期。.
②任勇、杨岚凯:《公民教育与少数民族认同结构优化:以国家认同为中心》,《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
第l期。
③[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19页。
35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乃是位阶最高、道德和权威作用最大的共同体,能够将国家认同置顶,而将自我

民族认同、宗教认同等作为从属于国家认同的次级认同,这就规避了认同冲突,

有益于共同体的安全稳定;再就是认同主体不能合理协调认同梯级,认同狭隘化,

以民族、宗教等次级认同挑战国家认同,引发认同冲突,给个体生存、群体关系、

国家安全等带来危机。人天生要过各种群居性生活,应以多元宽容的心态认识社

会多元认同,在众多组织之中,主体应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认同梯级来避免多重

认同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使得多维度认同之间既各归其所、各守其序,又相互作

用、相辅相成,实现认同内容的多元性与整体性、结构性与系统性的统一。

现代主权国家认同作为最重要、最具优先性的认同,呈多样性特征。从横向

要素看,国民要素构成民族认同、国族(国家)认同,国家的制度体系构成制度

认同,文化认同等;从纵向看,认同梯级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认同,初级

认同多为家庭、村落等自然性认同,中级认同多为民族、宗教等社会性认同,高

级认同才是国家、制度等政治性认同。在纵与横的在多元认同中,民族认同与国

家认同是现代主权国家建构面临的一对认同张力,而要想理解并化解国家认同遭

遇的民族认同阻力,厘清彼此间关系,首先必须澄清民族、族群和种族等概念,

尤其需要认清民族在近现代国家建构中的主体性角色。

(三)认同的社会性

首先,认同的社会性表现为社会历史性。认同作为主客体相互调适的互构过

程具有历史流变性。认同主客体总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人和物。认同是主体与

社会之间的关系纽带,每个人认同什么取决于其社会存在下的心理取向,以主体

外在的社会属性而界定。即主体的认同意识总是要受特定社会的文化传统、价值

观、政治制度等的影响,是基于社会经验的一种观念。主体的认同选择与建构是

一个与社会互动的过程,是对外部社会环境变化的反映,客观环境的变化必然改

变认同主体的认识结构、心理认知等,导致其认同的消解再构等变化。同样,认

同客体也是特定社会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物,社会存在变迁必然改变认同客

体,而客体的社会变迁必然引发主体对其再认识、再判断,进而决定认同不认同。

总之,认同具有社会历史性,表现为阶段性、变迁性,认同只能是特定社会时期

的认同。全球化时代,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发生激烈变革,这一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变革也重塑着人们的知识结构、价值判断等,带来认同的多变性、碎片化,各种

认同的消解与重构持续不断,并呈跨地域、跨文化、跨民族等新趋向,推动着人

类社会前进。

其次,认同的社会性还体现为群体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自我”本质

上是一种社会结构,认同亦发生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之中,个体总是认同、归属

于特定的社会群体,这一认同生成于社会经验,在社会交往、互动中获得。期间,

个体不断调整适自我以适应群体和环境,认同群体意味着遵守群体的规则和惯

例,其言行、情感意志总是表现出某些群体特性。政治学、社会学领域的认同主

要属于群体认同,指涉群体意识和群体特性,是特定群体对自身特性认同基础上

形成的基于身份的同一性、共同的性情意识、集体行动等群体认同意识。即群体

认同是“建立在选择性的记忆过程上,特定集团通过共同的记忆来认识自

我。……民族、国家、宗教、文化、阶级,乃至性别、语言,均是已经形成的集

体认同,同时也可以被重新建构出来,集体认同是自我和他者建立的积极的认同

关系,在认知上把他者看作是自我的延伸”①这一过程也意味着对其他群体的排

斥和划界意识,体现了主体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归属。认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巨大

功能,既可成为群体整合的心理基础,也可能成为撕裂社会共同体的巨大力量。

四、认同危机

认同的多重性、层级性及流变性表明认同会发生矛盾冲突,引发各种认同问

题,甚至出现认同危机。哈贝马斯从系统论提出危机概念,认为“危机就是系统

整合(Systemintegration)的持续失调。”“危机过程的客观性在于:危机是从

无法解决的控制问题中产生出来的。认同危机与控制问题紧密相关。”②艾里克森

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认同危机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遭遇各种心理问题,而未能很

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危机,即认同危机。认同危机源于认同上的失落与

冲突,表现为形态多样认同问题,如认同会出现对过去的知觉与当下现实的错位,

表现为认同主体观念与认同客体现状出现脱节,不能够完全对等,即主体对客体

的偏离。再就是由于认同主体对客体的观念认知本身就具有残缺性、不完整性,

①何佩群、俞沂喧:《国际关系与认同政治》,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②[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37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加之客体本身的多变性,导致认同主体观念滞后或超前,认同脱节、弱化等。这

些认同问题若得不到重视,任其恶性发展,就会演变为“认同危机”。

全球化时代,认同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全球化进程中,个体主体性意识

膨胀,倾向于以自我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去苛求政治生活,拒绝他者价值观念的合

理性,个体需求的多元化造成与他者在利益、价值观等层面无法达成共识;从群

体层面看,“能群”是人的本性,群体生活是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能

力,其与个体的生存、发展表现为不同的形式。群体是善与恶的组合体,具有不

完美性,更多时候群体会通过强化自我群体认同而谋求我群利益,而排斥他群。

这都会引发认同危机,这种“认同危机”进而导致个体、群体在生活中失去方向

感。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认同因共同体内民族的多元性而不同程度的遭遇“认

同危机”。

第二节民族、族群及种族概念之辨

民族是什么,族群、种族又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其各自涵义及彼此间关系,

这是人们一直在“争吵不休”的话题,尤其是对民族概念的理解,人们对其理解

依然处于“荡然不得其义之所归”的状态。然而,“如果不对‘民族’这个字眼

以及由它派生的有关词汇有所了解,简直就无法对人类最近两个世纪的历史作出

解释。”④所以,这里基于理论与现实所需,有必要先对民族、族群、种族等几组

概念及其区别与联系予以厘清。

民族概念的多维度

学术研究都要构建体系化的学科理论和概念。概念是学术研究的需要,概念

必须源于经验,融入理论,有其具体内涵。民族、民族主义及其运动几乎主宰了

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民族”在今天的人类话语中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与

个体、群体、经济、政治、文化、人权等几乎所有领域相关联,直至关乎人类的

和平稳定与生存发展。现代主权国家认同建构首先应解决“民族”概念问题,然

而,民族概念虽然看起来很明确,但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却呈现出模糊性、不确

①[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年版,第2页。
3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定性和争议性,陷入了各种的“精神分裂”。“民族”到底是谁,它是文化的、政

治的,还是地域的共同体?在东方、西方、世界各地各有说辞,各有标准,形成

了诸如“原生主义”(Primordialism)“现代主义”(Modernisin)、“族群一象征

主义”(Ethno--symbolism)等不同说法。而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事实,人类全方位

的互联互通,亟需要世人在“民族"概念上达成共识,这需要经过不断的探讨来

加以界定和明晰,而载现实中上却是如此艰难。有鉴于此,根据研究需要,本论

文只是对民族关涉的几个关键维度加以梳理,尽力还原其本来面目,而不做主观

延展。

民族作为人类社会共同体形式之一,其存在是不证自明的,民族的生成标准

和依据有很多,其概念需要从纵与横的角度来理解。从横向看,经济、政治、文

化和地域等都可以作为界定民族的一个标准;纵向看,民族既有历史原生性又包

含了近代人为建构,这种双重标准,也制造了各种分裂和混乱。理解民族,人们

应统筹考量,民族是一个兼有经济、政治、文化、地域等因素的人们共同体,既

具有历史原生性,也有近代认为建构的痕迹,偏执于任何某单一方面去认识理解

民族都是不对的,而必须全面、系统的解析。美国学者罗伯特・W.杰克曼曾这样

描述:“民族是指一个文化统一体:对共同领土的忠诚感情;共同的语言和文学;

认同于共同的历史和英雄;共同的宗教。最根本的或许是政治自觉的强烈愿望。”

回在这里,民族至少被看成一个文化与政治的统一体,当然政治民族也是植根于

族裔血缘共同体。

(一)历史语境下的传统(原生)民族

民族是一个历史的命运共同体,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历史,即民族是

在历史上形成的同质的具有客观规定性和前政治统一性的人们共同体。民族自古

有之,“民族是拥有其历史需要并造就的天命——民族独特天命的群体。"②“要

给‘没有历史的民族’找一个范例,是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除非在乌托邦中寻

找),因为所有的民族都是有历史的民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传统民族首先是

①[美]罗伯特・w.杰克曼:《不需暴力的权力: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欧阳景根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131页。.
②[美]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
3l页。
③列宁:《编辑部对韦帖兰的<民族问题和拉脱维亚的无产阶级>一文的意见》,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研究所编:《列宁论民族问题》(上)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308页。
39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种自然主义的人们共同体,其强调自然属性,主要指具有共同血缘、文化、习

俗及生活于共同地域的一群人,以其文化及其组织本身的韧性得以持续存在。“民

族被想象成一个在历史中蔓延,其成员自然有其独特特征的共同体。”①历史语境

下,“民族是一有机的、无缝的和超越个体成员的整体,并将个体成员从其出生

开始就打上去不掉的民族烙印。”②民族被历史所预定,承载着太多的情感内容。

民族绝非是现代特有的现象,原生民族或说族裔民族作为划分人的类型方

式,是历史演进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历史上人类就自然而然地分为不同的民族,

即民族是一种客观性历史存在。同宗意识是民族观念的构成要素之一,人类早期

主要以共同血缘为纽带聚在一起,形成了以血亲为主的“民族”,彼时的民族带

有浓厚的血缘传统色彩,作为一种“准自发性”的人类共同体,这一民族强调共

同的祖先、血缘、语言、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等客观要素,每个民族都有自己

的民族起源神话或传说。民族先于国家,即便是在西方,民族最初也是源自拉丁

文(nasci),意为出生地“to be born”,指出生在同一特定区域以血缘为结点

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居民团体。“在罗马人那里,‘Natio’表示出生和来源女神。

‘Nation’,就如‘gens’和‘populus’一样,但与‘civitas’相反,指的是

还没有组织为政治结合体的(常常是‘野蛮的’,‘未开化的’或‘异教的’)族

群[Volkerschaft]。根据这种古典的语言用法,民族是这样一些血缘共同体

[Abstammungsgemeinschaft],它从地域上通过栖居和相邻而居而整合,在文化上

通过语言、习俗传统的共同性而整合,但还没有在政治上通过一些国家形式而整

合。”@这些都是从历史原生因素对民族概念的界定,即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族。传

统民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最能够真实反映和解释当今世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

民族问题,这一层面的民族概念是对西方政治民族的一种修补,也是一种挑战。

C--)西方语境下的现代“政治民族"

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民族是相当晚近才出现的,主要指以一种国家形式的政治

共同体,被看作政治权力的唯一源泉。即现代民族被看做是具有民族自决权的群

体,并潜心于拥有“建立独立国家的民族权利”。民族的这一现代性特征主要源

①[英]戴维・米勒:《论民族性》,刘曙辉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36页。
②[美]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
4l页。
③【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655页。
4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自于西方的一种人为建构,“民族创建”是18、19世纪西欧历史发展的核心关键,

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也是一个构建现代民族的过程。

“当代西方现代主义民族理论中的‘民族’具有‘现代性、政治性、市民(或公

民)性以及缘起的西欧性’。”∞这一西方社会语境下的民族与传统民族相区别,它

不是原生的,而与“民族国家”息息相关,更多体现西方政治话语、政治文明,

强调民族的政治性,包含民族自决、民族建国等。民族国家叙事下的“民族共同

体”是西方社会的一种主观建构,其构成要素强调国家及其治下统一的经济体系、

共享的政治法律制度、共同的大众文化和意识形态及在此基础上平等的公民权利

与义务,实为一种政治民族,即民族(nation)就是国家,这体现了民族的主观

建构性及现代性特征,其具有鲜明的自觉性、 政治性和可塑性。事实上,“‘民

族’是具有双元性的,它必定是由居于上位者所创建,但却也一定得从平民百姓

的观点分析才能完全理解。”②“民族主义现象所涵盖的范围是广泛的和多侧面的,

它包括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也包括族裔特性和社群发展。”⑨政治性只是民族

共同体的属性之一,而建立国家也只是民族的其中一个目标,并非所有民族都追

求自己的“民族一国家”,即民族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民族还是一种

文化的共同体。

民族作为一种同质化人口共同体,始终存在着其客观标准,即民族是一种兼

有文化、政治、利益等多维属性的共同体。民族首先是传统的原生性共同体,是

近代西方社会制造了民族的“传统”与“现代”的二元界分,使得两者之间既相

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对于民族概念的传统与现代界分,西方学者亦有相关论述:

“‘民族’一词有双重含义,可以是一群人(即使他们尚未组成国家),也可以指

国家及其居民。”∽“民族是共同体,是国家或希望成为国家的共同体。”⑨这里他

们将民族的第一层含义同样界定为具有共同历史、语言、族裔起源、宗教信仰等

共性的传统民族。这一意义上的民族并不必然建立国家;第二层含义才把民族看

作国家政治体的现代民族。但现代民族也都是以传统民族为基础,而传统民族也

①叶江:《当代西方的两种民族理论一兼评安东尼・史密斯的民族(nation)理论》,《中国社会科学》,2002
年第1期。
②【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③【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④[英]爱德华・莫迪默、罗伯特・法恩:《人民・民族・国家一族性与民族主义的含义》,刘泓,黄海慧译,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
⑤Alfred Cobban,The Nation State and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rev.Ed.London:Collins Fontana
Library,1969,p39.
4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现代化,它们都是世界性的。今天,“民族”概念凸显历史性、场域性、时代

性,传统民族具有自发性,以血缘、地域、传统等为基础,人生而属于特定民族,

民族认同乃是自然而然之现象。现代民族作为西方近代社会的政治建构物,侧重

于国家共同体意义,它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但并未摆脱传统民族根基,

民族观念的形成同样需要一种同宗意识。如法国大革命后将民族“nation”界

定为“民族意味着流着相同的血液、出生在相同的国家,而且生活在同一个政府

之下的众多家庭。”Ⅲ西方语境下的民族、民族国家概念有着极大历史局限性,它

制造了今天世界范围内的民族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多维复合性民族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是一种多元、多维和多层的综合性的社会存在,是一

种历史性复合型共同体,它兼有血缘、文化、政治、利益等多重意蕴。据此,当

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概念就是一个具有函数意义的复合性概念,具有逻辑

上的演进性,是一个有着不同层次的、历史的、血缘联系等不同状态的概念,凸

显于文化与政治。马克思主义主张民族是历史与现代的统一,是一种有着政治、

经济、文化等属性的人们共同体,人们应理性、全面认识“民族”。为了概念上

的区分,并根据学界已有论断,本文拟将基于共同血缘、地域、文化及共同心理

等层面的民族界定为传统或说原生民族,包括现代国家共同体内的少数民族、移

民及土著民族等,是国族意义之下的亚民族性群体,自然也包含自由主义所谓的

“族群”;而将与国家相连的民族称之为现代民族,实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政治实为一种身份政治,民族主义就是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

想或运动。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传统民族的确更强调文化属性,但它也是政治的,

自人类文明开启以来,民族主义就获得了它们的政治意义,它同样谋求通过自治、

自决等各种形式的政治权利来保护自我民族利益,且传统民族并未停留在过去,

而是在不断“现代化”。现代民族则是建基于原生民族,哪怕两者并非完全等同。

民族国家之“民族”作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被认定为当代世界最主要的政

治行为体,然而,民族国家叙事不是真正的世界性标准,现实中的“民族国家”

几乎都包含多个民族性群体,而不是“一族一国”。

①闫伟杰:《当代西方民族主义研究范式述论》,《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
4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总之,“民族具有两副面孔。由公民组成的民族是民族国家民主合法化的源

泉,而由民众组成的天生的民族则致力于促使社会一体化。公民靠自身的力量建

立自由而平等的政治共同体;而天生同源同宗的人们则置身于由共同的语言和历

史而模铸的共同体中。’’∞民族概念的模糊性消解这民族国家的共同体观念,降解

国家认同,给世界带来了理论和现实上的混乱。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下,几乎所有

层面的民族都将“我们’’与“他们”作为相互对立的阵营,民族作为一种挥之不

去的政治力量,以民族主义为政治意识形态,追求独立、自治、统一,人类应以

多民族国家话语叙事来化解民族多元与国家认同的张力问题。

二、族群概念的真与伪

中国学术话语中的“族群”译自英文“ethnic group”,并被广泛用之于民

族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这一概念对中国话语中的

“民族”形成了巨大冲击。那“族群”到底该如何界定,它是文化的还是政治的,

与“民族”是同一的还是绝然的?这是中国学界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哪怕最终也

无法赋予它一个完美的概念。但首先一点就是要摆脱西方民族国家叙事的框厩,

而从中国多民族国家现实及人类文明发展的实际出发,去认识所谓的“族群”。

族群真是文化共同体吗,族群去政治化可行吗?如果真是如此,那国内外学界所

研究的诸如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族群认同与民族认同等问题,岂不都成了伪命

题。当我们选择研究这些问题的时候,其实在我们的内心里已经不把“族群”看

成单纯的文化共同体,而是承认它的政治属性的。现实更是证明了这一点,世界

各国、各地频发的民族分离运动、族际纷争、宗教冲突等的清一色几乎都是所谓

的“族群”发起的,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族群”缘何有如此大的能量,它怎

么就把自己“民族化”了呢。事实上,所有的问题都可归结到一点,即“族群”

是个伪概念,如果真把其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在本质上,在现实中它都与“民族”

心心相连,即族群是文化的,但也一定是政治的。

“民族国家"原本就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它是近代西欧社会变迁,服

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政治派生物。我们说“族群”概念源于西方的(ethic

group),民族国家叙事的“民族共同体”与国内的亚民族群体从用词到语义都有

①[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65页。
43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着根本性的冲突,为了规避这种冲突,更为了论证“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其选

择以“族群”来替代传统民族。民族国家叙事下的民族(nation)与族群(ethnic

group)是性质根本不同的人类共同体,民族(nation)是政治国家,而族群则指

国家共同体内的少数民族性群体,主要是通过文化属性予以界定,强调其文化特

质。事实上,“‘民族’的意义跟所谓族群单位几乎是重合的,不过之后则愈来愈

强调民族‘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及独立主权的涵义’。”∞

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为什么要杜撰出这样一个概念来制造其与“民族”的混乱

呢,这恰恰是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窘境的政治衍生物。如前所述,民族不只是近代

资产阶级的政治建构物,它更是传统久远的人们共同体,并自古以来就与政治相

关。西方民族理论大师安东尼・D.史密斯就是以“族群”强化“民族国家”的杰

出代表,其认为“从定义上看,民族与族群一样,是一个建立在共同的神话与记

忆之上的共同体。”圆两者通常都按照诸如肤色、血缘、语言、习俗等加以区分。

“所谓族群(ethnic communi ty)是一群意识到自己拥有与其他群体不同的历史

记忆、发源神话、生活文化与居息家园的人群。”@民族主义则兼有“领土一公民”

与“族群一宗谱”两种元素,即公民民族主义与族群民族主义。同样是史密斯认

为要理解一个民族国家的起源,必须诉诸“族群”因素,并认为近代西欧早期国

家是“族群国家”而非“民族国家”。但更多自由主义者将族群局限于文化领域,

对其群体性政治权利选择“善意忽略”,这是对其民族权利的抹杀,更是对其民

族地位的逊位和污名化。

学界对于“族群”理解是从者如云,新见迭出,通常存在将族群“自在化”

(其成员尚未自觉感知这种自我群体的存在)和民族“自觉化"(其成员己自觉

感知到民族群体的存在)的划分,然而这一分法是值得商榷的,族群不是“自觉"

的群体吗?本质上,民族就是具有自我意识的族群(ethnic group)。总之,族

群是一个不够周延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ethnic group”初入中国时,也

被译为”民族集团”、”民族群体”等,这也是本论文中不使用“族群”概念来

代替“民族”的主要原因。“族群”的本质就是传统民族的现代存在,它和现代

民族一样,既是文化的也是政治的。正如学者江宜桦所言:“民族可以是一个曾

①[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②[英]安东尼・D.史密斯:《民族认同》,王娟译,译林出版社2018年版,第52页。
③江宣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4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经建立过国家,而目前四分五裂的族群,也可以是一个迄今仍奋力追求政治独立

而未果的族群。”①必须承认“族群”政治诉求的合法性,当然还有其他更多属性。

“族群”概念既不符合中国实际,也不符合人类政治现实,用“族群”指称民族

国家共同体内各民族,不但不利于民族团结,还导致了现实世界中的族际政治混

乱。

种族概念一直是人们争论的主题。几乎人人都在谈论种族和人种分类在社会

和政治认同建构中的作用,将种族差异看作个体认同的基础。然而,种族到底是

什么,依据所谓基因或表征把人类类分是科学的吗?民族国家叙事下,种族、种

族划分构成基本的政治资源,种族的表征差异不是根本,而是有着很强的政治意

义。“种族在日常经验和社会呈现中依然是有效的政治和社会范畴,个体和群体

就是围绕着这个范畴来组织自己的个体认同,建构政治策略。”②人类的这一族类

划分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误导性,甚至是政治灾难的源点,因为基于种族划分的

认同往往就是通过斗争获得的政治和社会分类,它通过权力关系的以建构。

“人种(race)”原本是一个生物学概念,这是世界性共识。西方社会为了

规避因“人种”概念歧义而引来的麻烦,选择了“种族”概念,而英文词汇“race”

的汉译本就包含人种、种族,两者实为一个意思。“作为以族性为标准进行的社

会人口的分类,种族是按照人类群体的自然体态特征进行的分类,诸如肤色、发

质、体格等,因此从构成人类种族的体貌特征差异来说,种族就是人类社会生物

学意义上的‘族类共同体’。"@即种族主要是以人类生理特征为基础对人类群体

进行的基本分类。正如法国哲学家厄内斯特・勒南(Ernest Renan)所言,“种族

学并不是十客观的学科,而且即使种族血缘的分辨技术没问题,种族之于人类并

不像科属分类之于啮齿动物和猫科动物那样重要。”∞种族作为一种符号边界,构

成人们社会认同的合法性标识,种族差异的定位也是对权力的定位,种族及其文

化间的斗争则是解释欧洲文明演化的一项原则。

①江宣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页。
②[英]尼克・史蒂文森:《文化与公民身份举报》,吉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296—297页。
③郝时远:《对西方学界有关族群(ethnic group)释义的辨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
④转引自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4S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族国家叙事下,种族不是“自然的”范畴,而是意识形态的实体,种族和

种族特征是内在的政治资源,种族界域呈现出的差异可以起到排斥和利用的功

能。“以生物学的的种族(race)标准将人类分群,其实质并不是以人们对遗传或

作为一种生物学现象的种族分类,这背后隐藏着一种社会达尔文思想,即对人的

等级、高低、贵贱之分,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杜撰出来用以支持种族沙文主义的

神话。”①种族概念就是这样从人种中心论的角度来解释长期处于冲突、战争状态

的民族,由此导致的最大悲剧莫过于种族主义统治下的纳粹帝国和欧洲犹太人的

命运。今天,种族矛盾、种族冲突依然在西方自由世界轮番上演,这背后则是自

由国家共同体内持续存在的种族压迫。“人生而平等”是自由主义执着的信条,

而恰恰又是自由主义将人类种族类别化。如同“族群”概念,民族国家叙事话语

将“种族”看作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的自我建构(self—constructed),强调

族性的自然特质。但种族本质上同样具有民族的一面,种族认同同样植根于其共

同文化而具有非选择性,种族的权力表达在于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运行各个民族

自有其“种姓”,保卫种姓是种族主义的使命。“当种族民族主义组织声称他们自

己的种族集团是主权国家之时一一他们一开始打算将其构筑成一个民主政体,然

而随后他们就试图排除和清洗其他民族,现代种族清洗成为了民主的阴暗面”@

总之,民族国家叙事语境下,民族、族群和种族等概念相互渗透,彼此纠缠

不清,却构成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建构认同的基本单元,尤其以民族概念最为关键,

“民族身份”是人们建构认同的依据和符号系统。民族国家叙事语境下的民族、

族群、种族等概念埋下了民族矛盾的种子。中国民族政治学研究应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以民族概念构建为突破口,追本溯源,提炼打造为国际社会所能理解和

接受的标识性民族概念,任务之一就是要基于经验与规范两个维度,发掘、阐释

民族概念,加强概念的创新与供给,为“民族”正名,使其服务于多民族国家政

治建构。基于对这些概念理解的差异,人们又产生出了诸如族群认同、民族认同

及种族认同等概念,这几组认同在概念内涵与外延方面彼此纠缠交织,有必要予

以厘清。

①参照[美]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民族国家(下)》,邓正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
786—787页。
②Michael Mann,The Dark Side of Democracy:Explaining Ethnic Clean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p502.
4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节对几组认同的阈限及关系之辨

我们权且置“民族国家”是否是一种实在性共同体的争议于一边,但民族

国家叙事在今天作为一种普世性话语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是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

胜利。然而,正是这一叙事话语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我们今天的理论与现实混乱,

这在认同建构领域尤为凸显,体现为族群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涵义的含

混不清,内涵与外延的不确定性,进而造成这几种认同的语焉不详,显得芜杂零

散、横枝蔓节,多有抵牾之处。这构成今天国内、国际、区域等一切民族冲突、

争端乃至战争的主要源起,这也要求人们必须从话语上对这些认同予以厘清,尤

其要深究话语之乱背后的根源。

一、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及族群认同的再分解

(一)民族认同意蕴的多t性
民族是一种具有伦理性质的共同体,民族认同则是一种伦理联结,是民族存

在的标准。如前所述,民族首先是一种历史性存在,其强调统一的谱系,拥有共

同的祖先、血缘、语言、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等客观要素。作为具有共同特质

的一群人的自愿结合,民族不能随便被抛弃,没有民族归属的人是不可思议的。

民族是具有持久而稳定的自我认同意识的可自我觉察的群体,具有自发的天然凝

聚力,能够唤起情感性忠诚,建构群体认同。民族认同即“对构成民族与众不同

遗产的价值观、象征物、记忆、神话和传统模式持续复制和重新解释,以及对带

着那种模式和遗产及其文化成分的个人身份的持续复制和重新解释。’’①民族认同

乃是自然而然之现象,主要源于成员的一种情感归属,更多源自一种天然的情感

与内在的信仰,民族通过民族认同实现对本民族的保护,进而实现对其成员自我

发展的保障。

民族都以民族主义追求(自决)自治、统一及认同,民族主义是迄今为止世

界上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和最具感染力的认同神话。民族认同是动员民族成员的

力量,为本民族的发展谋求利益,其概念界定非常重要,它直接涉及民族的各方面

①[美]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
18页。
47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利益,影响现代国家认同建构。民族认同比其他集体认同更广延,“现代民族身

份认同的形式与内容是世代相传的有关群体的历史叙述结构与现代民族国家体

系的制度性话语之间妥协的产物。”∞为了化解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张力,民族

认同概念应分为广义与狭义(或说原生)两个层面,其内涵与外延亦具有应景性。

通常而言, “广义的民族认同指对某一主权民族国家的认同,也就是国家认同;

狭义的民族认同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各个民族对各自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就是族群

认同"。@狭义民族认同的标的是延绵不绝的民族文化,强调民族内部的身份和

文化共识,认同主要依赖于共同的体质体貌特征、共同的文化传统等历史沉淀性

要素,简言之就是个体的一种回溯式、寻根式活动,表现为个体对自我民族归属

的不容置疑的亲和力与忠诚度。这一狭义民族认同是特殊意义下的价值认同,表

现为对内自我民族凝聚,对外区分他族的标准。身属一个民族是人性固有的特点,

一个人必定有自己的族属,它宛如生养自己之父母,难以轻易改变,如若改变则

会对当事人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这一民族认同最能够真实反映并解释当下世界

各地的民族问题,体现了对民族国家叙事语境下民族概念的修补,也是一种挑战。

民族国家叙事下,应从多个维度界定民族认同:其一就是所言狭义民族认同,

这是微观层面的民族认同,具有不可选择,不能改变之特性,是民族自我“私衷

浅见”的一种体现。个体对这一由血缘、文化等客观性因素而决定的认同没有选

择权,是一种先在性民族认同。其二是族际间的认同,即一个民族对他族的认同,

这是一种中观意义上的民族认同,主要体现为民族成员个体既认同本民族也认同

其他民族(成员),即各民族间的相互认同,这是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民族认

同的应然趋向,也是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条件之一。其三就是对国家层面“国

族”的认同,这属于宏观的高层级认同。民族国家叙事下,现代国家认同建构必

须协调好民族认同这三层含义间的关系,其中微观与中观层面的民族认同对国族

认同建构影响最为关键,而微观层面的民族认同又最为复杂,关涉地域、历史、

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内在蕴含着文化(宗教)认同、语言认同、利益

认同等次级认同形式,这些次生认同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并共

时性影响国家认同。

①[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等译,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9年版,第70页。
②庄昌锡:《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5—48页。
4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最后,民族认同是一种归属性认同。民族认同因民族共同体的特征和历史文

化基础而与众不同。民族作为一种自然的、经一定历史条件“酿就”的稳定的人

们共同体,其自带的地域、语言、血缘等标识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这些因素决定

了民族认同的归属性。人们对民族的忠诚几乎超出所有的其他忠诚,民族作为一

种人们自愿结合的有机体,建立于血缘、伦理或宗教关系的基础之上,是人类生

活中最重要的集体归属,是自然生发、本质不变的人群聚合,每个民族都具有与

生俱来的民族认同。从个人与民族的关系来看,民族认同产生于人们的“自愿”

观念中,将人们连接成一个民族的“祖先纽带”是一种命运,而不是一种选择,

每个人对自己民族都有“姆庇之家”∞(House of Muumbi)式的归属情节,这一

民族身份具有基因继承性和不可更改性,是民族创造了人。民族强调伦理性与整

体性,其感召力无比强大,民族认同体现为一种情感性的群际界定,是成员基于

情感伦理联结的身份继承性认同或说归属性认同,民族成员作为一种同胞关系,

彼此在血缘、语言、文化、历史等方面有着一种共同的特质,并以其为献身对象,

民族认同正是成员个体基于这些客观标准而生成的一种情感与身份归属感,表现

为一种基于集体记忆的回溯、寻根式归属活动,是对民族共同体的心理和身份归

属。民族作为一种“先在性共同体”根深蒂固的嵌在其成员的精神世界里,这种

对民族的情感归属是人类的一种自然需求,认同的产生仅仅是因为这些价值是

‘我的’群体的,体现为一种自然的民族主义情感和自然生发过程。即“民族主

义并不是强加的同质性,然而,客观的、必然的规律必然带来的同质性,最终会

以民族主义的形式出现。"固民族认同作为一种情感归属性认同,具有压倒一切的

优先性。

(二)族群认同
学术研究必须符合实际,本文虽然对“族群”概念不予认同,但基于分析民

族国家叙事语境下国家认同建构遭遇的民族多元张力,这里有必要对其予以解

析。只是在这里除了揭示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中的族群认同外,还应从“族群”的

“民族化”诉求去认识所谓的“族群认同”。西方民族国家语境下,族群是与政

治民族相对的文化共同体,主要是指民族国家共同体内的各少数民族、土著居民

①“姆庇之家”即孕育基库尤人的子宫与养育基库尤人的家园。参见[美]哈罗德・伊罗生:《群氓之族:
族群认同与政治变迁》,邓罗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0页。
②[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 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49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及外来移民群体等。民族国家叙事否认共同体内这些亚民族性群体的政治主体性

存在,而极力将其文化化,也因此将“族群认同”界定为是一个人由于客观的血

缘连带或主观认定的族裔身份而对特定族群产生的一体感。事实上,这严重违背

了各“族群”的真实权利意愿。从“族群”的“民族化”诉求看,民族国家共同

体内部的各“族群”真正追求的是一种“民族化”权利,除了文化的,还包括经

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等多元权利,终极追求就是一种最具保障意义的政治主体

性权利。每个“族群”都相信只有成为真正的政治主体,实现群体性政治主体性,

其他一切权利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当然,这里的政治权利绝非指每个“族

群’’一定要拥有建立自己的“民族一国家”的权利,而是说民族国家必须赋予共

同体内每个“族群"以平等的政治权利,个体的和群体的,从事实上满足“族群’’

的各方面诉求,“族群”自然会认同国家。这里“民族国家”需要做的是为“族

群”正名,即由“民族国家叙事”转向“多民族国家叙事”,这也是人类文明发

展的一种趋向。至此,本文中的“族群认同”指的是一群具有民族性特征的一个

群体,基于对自我群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权利的群体性认同,目的是维

护群体共同体利益,实现群体各种权利,它们不一定追求独立建国,但追求更多、

更真实、更平等的权利,这一认同具有在地化、文化化、政治化、民族化等特征。

(三)国家认同

国家是建基于特定领土之上的政治法律共同体,国家认同则是社会成员对自

身所处国家共同体的认可与归属,它涉及个体、群体对自己国家的构成,如政权、

政治制度体系设计、政治文化价值、政治理想信念等要素的评价、支持和赞同。

即“国家认同’’是社会成员对于“我(们)是谁”的回答,是其基于国家历史文

化传统、地理疆域、道德价值等认同基础上的共同体认同。民族国家叙事语境下,

安东尼・史密斯认为,“国家认同就是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那个国家,以及这个

国家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这里有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把国

家认同的主体局限于公民个体,其指向是个体所归属的主权国家共同体的成员自

我命名及自我了解的过程,反映个人与国家的基本关系构成国家合法性的源泉,

这实际上是自由主义的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然而,所谓的民族国家事实上大多是

①[英]安东尼・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版,第122页。
5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多民族共同体,国家认同主体体现为公民个体与民族群体的统一,是个体、群体

在有他国存在的语境下,对自己国家疆域、历史文化、民族、政权组织等的认知、

赞同和身份归属,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的主人翁意识。

国家是具有决定性的政治统一体,国家认同是最高层次的认同,具有根本性、

主导性意义,其关注国家整体利益,能够统摄民族、宗教、文化、制度等多重认

同,而毫无违和之感。人作为政治的主体都要以国家为自身政治实践的场域,现

代人所有权利的实现都离不开国家,而现代民主赋予了人们自由选择国家归属的

权利,主体对国家的态度、意识及观念等涉及国家认同问题。国家作为人类生存

状态中最重要的共同体,国家认同构成现代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现代国家认同多建基于人民主权逻辑,与国家建设本身密切关联,以国家结构体

系最为关键。“国家是内含制度、文化、民族血缘的共同体。国家除了表征历史

上形成的领土、人口等自然因素外,还表征“政治一法律”共同体和“历史一文

化”共同体。作为一种政治共同体,国家表现为一整套的制度设计,是一种合法

武力的垄断与行政机构的设置,对外代表不容侵犯的主权,对内拥有裁决一切争

端的最高权力。作为一种文化共同体,国家表现为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历史

记忆等因素。”①国家作为公共权力的象征,代表公共意志,国家的价值归根结蒂

在于实现组成它的全体国民的价值,是国民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所在,一个人

的国家认同可能基于国家的政治制度、公民权利、外交地位等,也可能是对国家

历史、文化、民族等的认同。因此,国家的民族历史记忆、文化价值传承、制度

选择与建构等影响着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国家认同的实质是主体对自我与国家内在一体性的认同,这一认同不仅缘于

血缘、地缘以及历史传统,而且缘于人们的利益。国家只有实现价值与工具合

理性的有机统一,才能获得持久稳固的认同。国家掌握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物

质的、非物质的各种资源,而社会成员认同、维护国家政治共同体及其制度体系

很大程度上源于共同体对其利益需求的保障和满足程度,国家公共资源的供给量

及公平度直接影响主体对国家的态度。国家及其制度体系必须同时具有保障个

体、群体权利、维护公共利益、促进共同体整体发展的功能。国家对社会既不能

“越位”也不能“缺位”,权力异化与失范都将损害人民利益,招致人民的唾弃。

①吴玉军:《论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1期。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现代社会,国家对社会成员的资源供给主要包括价值资源、制度资源、治理绩效

等几个层面,即国家认同需要以社会成员对其政治价值、政治制度、政治治理绩

效等认同作为支撑。国家应与社会互动,通过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们共享共同

体的自由、发展与幸福,以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共同体认同建构。

总之,“国家认同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主要体现在对国家的文化认

同和政治认同两个方面。国家认同危机的实质,源自于国家的“去中心化”挑战,

即亚国家单位的文化认同、利益认同及地域认同在不断政治化和极端化的过程

中,最终反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并寻求独立而使国家统一面临威胁。”∞民族国家叙

事语境下,现代国家认同既包括法律制度体系、地域等行政资源的政治整合,也

包括民族政治心理和价值观念的调整,其双向发展的相互交织贯穿于国家认同建

构的全过程。民族多元语境下,民族与国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一国内含多个传

统民族是常态,民族是构架、维护和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力量,国家认同问题与

民族主义问题密切相关。民族主义者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

论,要求一个国家的统治权不能落于外人之手,主张政治单元与民族单元必须一

致,但现实世界民族数目远远超过了国家数目,许多民族不可能建立自己的国家,

追求“一族一国”只会引发民族杀戮、驱逐或同化,这些既违背现代民主法治,

更导致现代国家认同建构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正步入后

民族国家时代,即多民族国家成为现代国家的主要形态,国家认同建构必须协调

平衡好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与共生

民族国家叙事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两者彼此互动,

影响着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当两者互为补充达到协调与平衡时,就有利于创

建多民族和谐社会,助力国家认同;相反,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冲突常态化,

就会破坏社会稳定,民族和国家都会蒙受损失。现代国家建构认同必须厘清并协

调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竞争与共生关系。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对立冲突

①李捷、杨恕:《国家认同危机与认同政治一国家统一的视角》,《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
第2期。
5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政治领域的认同尤具竞争性、排他性。民族多元语境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

同呈现为一种张力,这也是近代己降,民族国家叙事的政治顽症。现代国家共同

体内都客观存在着民族性群体,普遍存在着国家政治一体与民族多元的张力,国

家认同建构追求大统一,而多元差异的民族认同则降解共同体的政治统一,彼此

间存在一条难以逾越的沟壑,这必然掣肘国家认同建构。

从民族认同层面看,民族作为客观存在的人类共同体,原本是民族成员基于

对共同祖先、历史、语言、血缘、风俗习惯、乃至共同的神话传说等因素的集体

记忆和想象而形成的文化共同体。民族认同就是依据这种血缘和文化共性而形成

的一种具有先天性特征的认同模式,是在对“他族”辨识基础上对“我族’’的情

感归属,即民族认同是一种由历史传承而来的文化承认模式。民族认同具有排他

性和竞争性,民族认同的自我接纳是一种天性,能够跨越国家界限,并因其先天

赋予性而带有持久性和牢固性。民族国家叙事下,民族作为一种集体认同具有两

面性,它总在自我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摇摆不定,通常情况下,个体认同首

先是对自身民族成员的认同,其次才是国民、公民等认同观,即民族认同通常优

先于国家认同。民族主义追求自治、统一和认同,“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都显示

出一些共同的基本因素,并且被贴上了某种认同的标记:异常地追求建立国家。”

∞民族主义可以建成一个国家,也可以颠覆一个国家。在一国内部,每个民族都

倾向与追求自己的独特利益,力求保留本民族的特性和差异性,进而谋求国家在

制度、政策等方面的特殊关照,这会带来民族与国家、族际间的竞争张力,进而

激发民族分离、独立等民族自决意识,威胁国家政治统一,消解国家认同。总之,

民族认同难以改变,局部性民族认同度越高就越发会弱化国家认同。

从国家认同层面看,国家是政治和法律的共同体,在特定的领土范围内实施

一直的政治体制、统一的法律体系。国家认同是“指国民对本国家的文化、制度、

价值、利益和身份的一种自觉的认可和接受。”@是公民个体、群体对自己国家

的情感归属,包括对国家领土、主权、人口、制度、文化、社会等要素的认可。

国家认同相比其他集体认同更具道德优先性和重要性,是政治认同的核心,体现

国民对国家的心理归属和情感依赖,并寻得一种安全感。国家在认同构建过程中

①[美]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
22页。
②俞可平:《全球化与国家主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1期。
53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追求的一致性必然会侵蚀共同体内各民族的个性,这必然又会招致亚民族群体的

抵制,从而在民族和国家认同之间形成一种张力。也即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家作

为政治、法律的统一体,很难放弃统一性而专为特定的历史情况和地理环境进行

设计,通常会干篇一律地对待社会多元差异的个体和群体,这样就会在强化国族

认同的同时却刺激了地方共同体意识,导致地方与中央的对抗。

民族国家叙事秉承了国家的民族建构性,民族是国家认同的强大主体。但“民

族国家概念包含着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之间的紧张,即平等主义的法律共同体与

历史命运共同体之间的紧张。”①民族国家认同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共同体内根深

蒂固的亚传统民族认同,这些自然民族对国家共同体的抗拒体现为民族认同与国

家认同的张力,两者在民族成员共同生活的底版上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由于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不一致而导致的认同危机,对于新建起来的后发展国家是

难解的‘魔咒’,对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似乎成为无法走出的‘困境”’。②现代国

家建构认同需要共同体内各民族对自己国族身份的承认,形成国族意识。民族多

元语境下,现代国家建构认同不能简单民族化或国家化,而应以以国家认同包容

民族认同,实现彼此良性互动与共存。

(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辅相成
民族多元语境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不是纯粹的零和博弈,通过制度、政

策协调,彼此存在价值共识和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完全可以实现共生共存。

理论层面,民族离不开国家,但也不一定就要建立自己的国家,根据马克思主义

民族理论观点,民族交往、融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多民族国家建构的事实

证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可以实现彼此依附、共生共存。

一方面,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民族不等于国家,国家的概

念更多的涉及制度与行为。然而,无论古今,凡被称之为‘民族’的人类共同体

总是表现出明显的国家认同,尽管两者并不总是合二为一。”@一般而言, “民

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二者互为前提,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并成为其前提,国家认

同认可保护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最初源动力,现代国家都建基

①[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65页。
②韦诗业:《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版。第95页。
③A.D.Smith,Myth and Memories of the Natio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105.
④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5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于一个或几个民族肌体之上,国家作为民族的政治屋顶为民族利益的实现提供各

种保障,而民族基于自身利益、秩序等需求通常也会选择认同国家,局部性的民

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族认同,但其构成国家认同的基础,失去这些亚民族群体,

国家认同或说国族认同会形同空壳。国家认同兼顾了各民族利益,能够满足单一

民族难以实现的目标追求,是对民族认同的超越和补充,各民族在国家共同体内

通过彼此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交流,形成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促

进、共同发展的关系。现代主权国家普遍以多民族共同体形式存在,正是得益于

个体、群体对自我民族与国家双向认同的统一。

另一方面,国家认同是民族认同的目标和归宿。国家为各民族构筑安全的地

域和心理边界,以国家认同统摄包容民族认同,而不会削弱民族认同。民族认同

只有在国家机体内才得以形成和持续。两者在差异中彼此共存、相互促进,并最

终归向国家认同。如同个体在群体认同中依然保有自我个性一样,民族的自我认

同不会因国家认同建构而消失,而是与国家认同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共存。民族

认同在国家共同体内得以形成,与国家认同并行不悖,民族都隶属于国家共同体,

依赖于国家而生存发展。作为国家构成的基本单位,民族明白只有认同国家,才

有利于民族自身发展,民族会选择承认国家主权权威、文化价值、民主政治制度,

而努力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融入国家政治体系,国家认同成为民族认同的应然归

宿。国家通过宪法、法律、制度等对民族认同进行法理改造,将其纳入共同体政

治体系,以国家认同包容庇护民族认同,化解彼此间的张力。

总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迥然不同。民族主义追求自治、统一及认同,民

族认同体现个体对自身所属民族共同体的忠诚;而国家认同则是公民对所属国家

共同体及政治法律体系的赞同、认可与支持,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彼此

既有冲突的一面,也有一致性,深刻影响着现代国家政治建构。

三、国家认同的社会认同基础要素

现代国家认同需要以社会认同为基础。政治的本质就是社会的,政治源于社

会,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这里所言政治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的概念,

重在强调政治的社会性本质意义,人的政治主体性主要依赖于政治的社会性,人

作为社会性动物,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存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政治主体,需
55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要在社会性公共空间中实现政治主体性角色。政治肇始于人的社会本性,遵循社

会一一国家一一社会的发展逻辑,旨在调控人类社会的一切关系。“政治是自觉

按照目标进行的社会塑造,是自觉按照目标对人际关系的秩序而做出的行动。在

本原和最初的意义上,政治就是特定区域内的人际关系秩序。”①即“政治关系是

公民生于其中并在其中正常度过终生的社会之基本结构内部的一种人际关系。’’@

社会认同来自一些社会群体的成员资格,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和职业等。

没有人能够完全脱离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网络中的一部分,并作为一个社会认

同的承载者去接触周边环境,自我总是特定社会人际关系中的自我。即“社会认

同是个人的自我概念的组成部分,来自对他(她)在一个(一些)社会群体中的

成员资格的认识,以及对依附于成员资格的价值与情绪的意义的认识。”@社会认

同是有关集体的认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群体认同和社会分类两个过程互动

的产物,是所有人的认同。社会认同具有不稳定性,社会流动可以让一个人晋升

到更高一级的群体中,从而增强肯定的社会认同。“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人之

所以认同地位高的群体,是因为这种认同有助于增强社会对自己的尊重;同理,

个人尽量避免认同地位低的群体,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所以,他们会尽可能认

同地位高的群体,除非他们想这样做时遇到客观或心理的障碍。”@

社会认同是现代主权国家认同建构的基础。现代政治逻辑下,公正属于社会

性美德,人与社会是决定国家的力量,社会是国家赖以建立的基本纽带。“社会

纽带是一些基本的价值、需求和利益,这些价值、需求与利益把社会结合成在特

定疆域范围内实施其权威的政治联合。"@国家认同建构需要社会承认的政治,尽

可能广泛的争取社会民众的忠诚。现代主权国家社会通常是一个多元主体的共在

体。于民族而言,其首先是一种社会本体性存在,自古以来,个体总是归属于特

定的民族,人类生活在一个由民族构成的社会里。

①[德]赫尔曼・黑勒:《国家学的危机社会主义与民族》,刘刚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138页。
②[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00页。
③[美]马莎・L.科塔姆、贝斯・迪茨一尤勒等:《政治心理学》,胡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第7l页。
④[美]迈克尔・赫克特著:《遏制民族主义》,韩召颖等译,欧阳景根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122页。
⑤[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王建娥、魏强译,新华出版社2003
年版,第6页。
5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族主义一直以来是最强大的社会力量之一。民族国家叙事下,现代国家社

会民族多元复杂,民族因其天然的社会主体性而成为影响国家认同的关键主体。

现代国家认同一定程度上是各民族在政治上认同谁、支持谁的问题,它涉及“一

个民族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

动”,是“各民族对其所处的政治共同体合法性的认同态度。”现代国家基于共

同体内民族生成、构成的复杂性及利益需求的多元性,认同呈现多重性、层级性

特点。国家政治关系中各民族之间在权力配置、利益分配等方面互动、博弈构成

国内族际政治的主要内容,国家该如何整合共同体内部各民族,并提供一种超越

狭隘民族认同的社会团结纽带,这是现代国家认同建构面临的现实政治问题。国

家认同建构需要以多民族和谐社会为基础,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必然包括基本的

社会整合,所需要的整合基础是多民族和谐社会基础上的基本社会权利,即以社

会认同为基础的国家认同。国家需以实施民主和人权为主要职能,致力于以超越

局部性民族认同的国族建构进行社会整合,建构国家认同。

四、现代国家认同遭遇的民族多元张力

现代国家认同主体呈多元化特征,共同体内民族多元复杂,民族生成、构成

的复杂性及利益需求的多元性,使得共同体内认同呈现多重性、层级性特点,一

个民族选择何种认同,如何排序认同对国家认同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族多元语境下,各民族在国家权力配置、利益分配等方面互动、博弈,构

成影响国家认同的关键变量,国家认同一定程度上是各民族在政治上认同谁、支

持谁的问题,首先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

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是“各民族对其所处的政治共同体合法性的认同态度。’’

现代国家认同建构首先面临的是共同体政治一体与民族多元的矛盾,国家认同一

定程度上是民族整合的过程和结果,亟需解决的是“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现

代国家只有获得共同体内各民族的认同,才能实现国家主权统一、政治稳定,民

族是影响现代国家认同的关键主体。前面己对民族概念做出一定厘清,即民族是

一个享有共同文化、价值、制度、习俗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民族作为文化

共同体具有天然政治诉求,其政治属性源于自身文化,彼此互嵌。人类的政治生

活也不是近代才开启,而是有着久远的历史,所以民族的政治属性也不仅限于近
57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代的人为建构,只是在近代民族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性,而此民族(nation)亦

非彼民族,这也是民族国家叙事带给人类的难题。国家本是基于一定领土之上的

政治法律共同体,国家不是民族,民族也不等于国家。哈贝马斯就认为“民族”

(nation)与“国家”(state)是两个不同的人群聚合形态。但民族与国家却又

紧密相连,民族的活动都发生于国家共同体之中,体现为国家与民族,民族与民

族等主体间的关联互动。

民族国家叙事下,“民族”是现代国家的组织方式,国家是所谓“一族一国”

式的政治共同体,追求主权唯一与主权稳定,国家与民族高度契合。民族国家语

境下,以民族主义理路思考国家认同问题乃是自然而然之事,民族认同也相应地

演变为国家认同,这在单一民族国家是不争的事实,有效维护了国家政治统一。

但事实是民族国家通常实际存在着多个民族共同体。民族多元语境下,国家认同

首先是“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是各民族基于自身利益对国家政治合法性等各方

面的认可、赞成及归属,国家认同问题亦转化为民族政治问题。即国家共同体内

多元化民族带来的族际间、民族与国家间的各种冲突,体现为“民族认同”超越

文化而挑战国家主权,公民个体也常以狭隘“民族身份”向国家权力提出诉求,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呈此消彼长之态势,威胁国家主权统一和政治稳定,国家认

同建构成为一项棘手的任务。

因此,现代国家建构必须协调处理好共同体内各民族认同与国族认同的关

系,在尊重民族认同的基础上不断增进人们的国族认同感,国家认同建构首先是

民族整合基础上的国族建构,“国族是民族,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国族是

民族的一个特殊类型,即与国家结合在一起的民族,具有突出的政治属性。”∞国

族作为一种关系性共同体,是国家共同体内不同地域、不同族源的人们不断交往

的产物,更是政治建构物。国家应认可、保护共同体内的亚民族认同,并借助共

同体经济、政治、文化等资源营造各民族的国族认同,而各民族也应通过自己的

选择意志以及影响力,凝聚共识,确保民族意识与国民意识相平衡而不是相互取

代,这样才能达成国家认同建构之目的。现代国家认同需要社会认同的支撑,

对于一个多民族社会而言,只有当全社会成员的同质性上升,异质性降低的时

候,才能形成最强大的国家认同。

①周平:《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2页。
5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本章小结

认同关涉“我(我们)是谁?”、“我(我们)从哪里来?”认同问题无处

不在。“认同”是对“我(们)与他(们)”关系的一种界定,对内求同,对外

识别,“同一、等同、归属、确认、赞同”等构成认同的基本内涵。认同作为一

种心理活动和思想过程,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建构,归于两相符合的主观际相互

依存,是从心理层面到实践层面的演化过程。认同根据生成性原则差异可划分为

基于心理、生理、地域、语言、群体文化等原初意义上的一种“我们对我们”狭

义认同和一种基于“我(们)”与“他(们)”差异性基础上的“大认同”, “差

异”构成这一认同的前提,并体现着认同的本真意义。认同根据主体差异可分为

自我认同与集体认同。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识;群体认同是则既包含

个体对于他所归属的群体的一种情感忠诚,又包含群体间的相互认同。认同根据

主体在认同建构中的情感、心理及身份层面的差异,可进一步区分为归属性认同

和赞同性认同。归属性认同侧重于主体的情感价值,体现为一种情感基础上的身

份归属;而赞同性认同则是基于价值、利益理性思考下一种赞同和支持。认同还

具有多重性与结构性特征,多重性是指认同主客体的多样性、不唯一:结构性是

指认同的层级、主次之分等,表现为民族、国家等认同的交错重叠。多重认同语

境下,认同主体需厘清并协调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民族认同就是内部

一致性和外部差异性共建的结果,兼具整合与区隔功能。国家作为当代世界最主

要的政治共同体,具有道德上的优先性,国家认同也是位阶最高的集体认同。理

解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必须澄清民族、族群和种族等相关概念,民族、族群和

种族是人们建构认同的基本单元,尤其以民族最为关键,民族作为人们的一种共

同体形式,具有不证自明的特点。民族是一个兼有经济、政治、文化、地域等因

素的人们共同体,既具有历史原生性,也有近代认为建构的痕迹,偏执于任何某

单一方面去认识理解民族都是不全面的。“族群”概念源于西方,民族国家叙事

语境下的族群与民族是性质截然不同的共同体存在,民族是政治的,而族群则指

少数民族性文化群体。事实上,“族群”的本质就是传统民族的现代存在,它既

是文化的也是政治的。为了规避因“人种”概念歧义而引来的麻烦,民族国家叙

事话语还援引了“种族”概念,以生物学的的种族标准将人类分群,这背后隐藏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着一种社会达尔文思想。由于概念的差异,人们又产生了诸如族群认同、民族认

同等概念的交织不清。

民族多元语境下,应从多个维度理解民族认同。其一就是狭义民族认同,既

个体基于血缘、历史、文化等客观性因素而自发生成的一种先在性认同。其二则

是族际间的认同,即各民族间的相互认同,这是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民族认同

的应然趋向,也是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条件之一。其三就是对国家层面“国族”

的认同,这属于宏观的高层级认同。现代国家建构认同必须厘清并协调好民族认

同这三层含义间的关系,其中微观与中观层面的民族认同对国族认同建构影响最

为关键。国家认同建构需要以多民族和谐社会为基础。

总之,通过以上对相关认同、民族等概念、关系及理论的梳理,可以看出认

同是主体与客体的联结,凡是影响到认同主体与客体的因素都影响认同建构。现

代国家认同建构多受制于民族国家叙事下的“民族一国家’’建构模式,而民族国

家是近代西欧社会变迁及资产阶级推动的产物,具有历史偶然性和时代局限性。

这一国家叙事话语的模糊性、不够周延性严重掣肘现代主权国家认同建构,导致

的是民族之乱、认同之乱、世界之乱。

6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认同问题的内生性

国家的存续依赖于共同体内部的个体及群体的认同或忠诚。民族国家叙事

下,国家(state)与民族(nation)是一种合二为一,国家认同含涉“民族第一”

与“国家至上”。即“民族国家包含民族与国家两种人类共同体形式,其理论原

则也存在内在张力,这导致现代民族国家建构面临内在的悖论和紧张。”∞近代民

族国家叙事创造了一个现代政治民族或说公民民族,国家认同则包涵了民族建构

与国家建构两个层面。民族建构聚焦于共同体内社会成员的民族身份;国家建构

则侧重于国家法律、政治制度方面的公民身份。从学理上看,民族国家叙事下,

民族概念因与传统民族界分不清而削弱了国家根基脆弱的“民族共同体"观念。

众所周知,现代国家都建基于特定的领土范围,国家主权边界明确而清晰,而对

基于自然属性的传统民族却是一种任意切割,带来共同体内各民族性群体多元差

异,并经常围绕政治权力、利益等的分配而博弈。民主国家叙事下,国家认同主

体是由个体和群体构成的复杂网络,认同主体集多种身份或角色于一身,如民族

的、宗教的、地域的、阶层的等多重身份共时性存在,相应的认同也呈多重性。

因此,民族国家认同都涉及差异与共同、多元与一元、民族权力与国家权力、民

族认同与公民认同等相关问题,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呈现为既相互交错重叠

又相互区分,彼此博弈,严重降解国家认同。

第一节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认同的两个维度及属性差异

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共同体兼具现代官僚性质和民族性质两

种属性。政治组织层面它是由公民认同纽带联结起来的自主政治共同体;民族层

面上它指国家的“民族共同体”属性。即民族国家是“两种不同的结构和原则的

熔合,一种是政治的和领土的,另一种是历史的和文化的。国家这一要素在此是

指现代理性国家,它形成于西方现代初期,是一种自立于其他制度之外的、独特

的、集权的社会制度,并且在已经界定和得到承认的领土内,拥有强制和获取的

垄断权力。民族,可以界定为一种名义上的人类共同体;它有着一个共同的祖先、

①黄其松:《多元文化、少数民族权利与多民族国家建构——以金里卡的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为中心的考察》,
《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6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历史传统和划一大众文化的神话,据有一块领土,所有成员都有劳动分工和法定

权利,其中包括种族文化(种族民族主义)因素和现代‘公民’特征。民族的概念

所具有的二重性和模糊性影响着它随后与国家的熔合。”①事实上,国家认同在本

质上是一个多面向的概念,现代国家认同体现为共同体成员对国家整体性特征认

知基础上的归属感,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国族层面乃至领土等全方位

的认同。

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同时表达了主权独立和民族统一双重意涵,但从学理

层面看,“民族国家”之“公民”与“族民”原本是体质不相容的两个概念,公

民代表平等自由之身份个体;族民则是具有共同历史基因纽带的联结体。在理论

逻辑上,“民族国家认同回应的是两个不同的认同,一个是政治国家的普遍的公

民资格,另一个是每个人所身处的特殊的族群和文化归属问题。”②即国家认同呈

现为“两副面孔”,既包括公民基于对共同体宪法法律制度层面的赞同性国家

(state)认同,也包括基于民族血缘、历史传统、民族心理等因素的归属性民族

(nation)认同,其双向发展的相互交织贯穿于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全过程。

一、“政治一法律共同体"层面的国家认同

政治共同体是成员们集体分享的一套公共建制,其认同则是它的成员公开的

分享某些事物,具有建构性、选择性。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下的国家既是“政治一

法律”共同体,也是“历史一文化”共同体,国家认同首先关涉政治共同体本身

的同一性问题,民族国家都是一套制度安排,通过一套制度、价值体系将共同体

各要素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并以制度力量保障个体、维护群体,促进整

个共同体协调发展。人们在共同体制度体系下思考、活动,国家认同体现为共同

体成员对共同体及制度体系的接受和支持,即民族国家叙事下的“公民国家认同”

这一认同主要由公民效忠塑造而来,体现为公民对共同体制度体系、价值理念等

的认同,是一种由公民权利确立的国家认同。

(一)“政治法律共同体"认同的意蕴

①[英]米勒、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
528页。
②许纪霖:《家天下一现代中国人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7—78页。
6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族国家作为政治法律层面的共同体是一种基于管理控制而形成的共同体,

国家是一套保障公民认同国家的制度安排。国家认同内含社会成员对共同体本身

及其制度体系、价值体系、政策、治理等方面的认知和赞同,这是一种公民性政

治认同。公民认同国家的标的主要是共同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体制,

而公民更多是基于利益考量把国家当成实现自我利益的工具。民族国家政治、法

律体系的设计、运行效果及其为主体提供的政治实践空间与机会,政治体系的运

行是否与主体利益密切相关并能有效协调主体的利益问题,主体是否获得有效的

政治参与渠道与机会,都是主体对政治体系是否产生“感受”及产生何种“感

受"的直接影响因素。在这里,国家认同本质上是政治合法性认同,国家政治系

统必须体现合法性与有效性的统一,既要在在价值上符合社会大多数的人意志,

又要实现全民的政治主体性,这是人们建构其国家认同的依据和动力。即民族国

家政治法律共同体层面的认同涵盖包括主权与宪法、价值与信仰、制度与法律、

福利与政策等多个有其内在逻辑关联的认同体系,认同客体涉及国体、政体、政

策、治理等多个向度,是一个含涉共同体认同、制度认同、政党认同、价值认同、

政策认同、绩效认同等的认同结构体系。民族国家这种政治法律层面的国家共同

体内部具有同质性,国家认同建构多着力于从国体、政体、政党、国家结构、意

识形态等多个层面,以政治认同维系公民的国家共识,赢得社会成员的赞同与支

持。

(二)“政治一法律共同体"认同的赞同性

民族国家政治一法律共同体层面的国家认同乃是社会成员基于对国家宪法、

法律及制度体系的价值理性考量,而形成的对共同体公共权威的认可与赞同,是

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认同。即这一赞同性国家认同的基础是个体对共同体政治

价值理念、制度体系等的赞同、承认及积极参与,体现为主体的一种赞同性意志

和自由选择行为,而不强调情感与身份归属。如上文所述,赞同性国家认同不是

依据人的自然体质、血缘、民族、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共同特质,而是主体基

于共同体法律、制度架构达成的政治共识,是社会成员基于价值理性判断,对共

同体宪法、法律、政治制度及政治价值体系做出的主观意志选择赞同、支持哪一

个国家。诸如在现实中表现出的“我是支持自由民主体制,还是支持社会主义制

度”等问题选择。国家共同体的政治性决定了这一认同的政治性意蕴强烈,彰显

63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为一种公民性政治认同,公民是否源自同一民族、宗教等并不重要。即这一国家

认同通常建基于共同体成员同质化的公民身份,公民对作为政治法律共同体的国

家的认同不是盲目的,而是基于一种理性判断下的赞同与支持,认同起源于自身

所处的政治体制、经济环境等的科学性、合理性。一个人只要认同并愿意遵行共

同体政治经济制度,就成为国家公民,而不问族裔身份或宗教背景等。

民族国家作为基于特定领土确立的政治法律共同体,以公民全体为主要底

蕴,以实现公民权利为根本目的,公民必须具有反思批判与沟通协调的能力。国

家认同是公民一种理性的国家界定,考量的是国家所能带给他的现实利益,促使

公民认同国家的不是出自民族或文化动机,而是共同体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的

吸引力,是公民基于对自己利益与价值实现的考量做出的理性选择,公民对国家

的认同集中于政治制度及政府施政作为,是公民积极的运用其民主政治参与和交

往权利的实践结果。国家通过政治法律制度为每位公民提供基本权益保障,在全

体公民中培育一种普遍的、发自内心的情感依归,体现为公民对国家法律、制度

体系的自觉认知和接受,并自觉在这一制度及价值体系框架下规范自我行为,实

现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这种赞同性国家认同表达了社会成员对政治共同体

的一种期待,具体而言就是作为认同主体的公民基于利益对国家政治、法律制度、

政治价值体系及其权威的承认、赞同与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公民把这些认同对象

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并以其作为指导自身参与共同体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自觉进行认同排序,其中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成为公民政治行为的首要价值取向,

国家认同成为最高认同选择。这一建立在公民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之上的赞同性

国家认同,是人类对普遍生活经验的反思与总结,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获得性

社会认同,关涉国家权力的合法性问题。当一个民族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体系获

得大多数公民的认同时,社会层面就有了明确的规则保护和指引,这对于民族国

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和个体层面的融合与同化并

非政治统一的充要条件,于是选择“民族”观念来填补这一空白,即“现代的民

族国家包含着两种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也就是在民族的范围内组

织政治的国家。”①国家的“民族共同体”属性决定了其“国家认同不仅要求公民

①许纪霖:《家天下一现代中国人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7页。
6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能够认可本国的政治制度体系,而且还应该对政治共同体及其边界本身形成认

同,认为其所在的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不可代替的而且应该自治的共同

体,而共同体内的居民应该归属于这个共同体而不是别的共同体。”∞即民族国家

认同还取决于国家的“民族共同体”属性,民族认同尤为重要,它比人民主权、

人权更能打动人心和激发热情。民族国家叙事语境下的国家都建立于特定民族

(nation)基础之上,而事实上国家从来就不是同质的民族,民族国家叙事通过

国家力量不断塑造共同体共同的历史、文化等形塑公民的“民族共同体”认同,

旨在建立一个以公民意识为基础的民族国家。这种“把古老的忠诚融进新的民族

意识,是一个人为而又充满官僚控制的漫长过程。’熠只能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

二、“民族共同体"层面的国家认同

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是一种“民族共同体",民族、国家及人民被赋予了

政治共通性,民族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国家发展的基本保障和主体框

架,没有了民族,国家就成为空中楼阁。“民族国家建构是传统分散社会走向以

主权为导向的现代“国(家民)族"的过程,也是在民族主义的宣扬和动员下语

言文字趋于统一,文化习俗、生活方式趋于同质的进程。”@民族国家主张通过打

造一个均质化的民族共同体,以维护国家政治一体、领土完整,当然这也是所有

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但现代所谓“民族国家"作为一个领土共同体,通常疆域

广阔,共同体社会民族多元复杂,而国家层面的“民族共同体”又缺乏传统民族

的血缘、伦理等客观性基础要素,共同体内各民族在有着自我民族认同的前提下,

如何再构一个统一的“民族”观念,共建一种基于想象的“民族认同”,这成为

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难问题。

(一)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作为建构在民族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共同体形态,对外

强调独特性,致力于锻造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国家认同含涉民族

考量,以民族认同为构成之基础,民族认同感越强越有利于国家稳定;相反则弱

①刘向东:《文化多元语境下的国家认同建构——多元文化主义逻辑下族群权利与国家认同关系分析》,吉
林大学博士论文,2015年6月。
②[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63页。
③[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lo页。
65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化国家整体力量。与政治法律共同体不同,民族共同体强调情感感召、集体记忆

和共同体想象,其中包含了团结、互助、忠诚等集体主义价值,民族认同体现为

一种血缘亲族或历史传统,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性的终极价值。民族国家叙事为国

家预设了民族概念,借民族主义培育成员的同胞手足之情,建构国家认同,即民

族国家依靠“民族共同体”在确定的领土范围内进行政治统治并拥有主权的政治

实体。民族国家共同体之民族(nation)是现代性产物,是一种由“共同历史文化

情感归属”滑落为“共同利益”的共同体,所谓的民族不过是在国家特定疆域内

营造的一种“想象共同体”。

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建构也被称之为“民族建构”,国家认同建构的关键

是要获得共同体成员的“民族认同”,即我们常说的“国族认同”。民族国家叙事

下,民族概念被界定为一种政治上的主权人民,“民族就是公共文化和政治象征

的形式,它最终也是一种寻求动员公民热爱他们的国家,遵守它的法律和保卫自

己祖国的政治化大众文化。”①在这里,民族认同、国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具有同一

性,都是指对国家共同体的归属。民族国家叙事下的“民族”是近代资产阶级的

政治建构物,资产阶级在近代把民族界定为“拥有一个国家的人民”,每一个公

民就是该民族的成员,确切的说这一“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公民聚合体,即自由

主义话语中的公民民族。美国著名民族理论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这一“民

族是一个想象出来的政治意义上的共同体,一个被想象的、有限的、享有主权的

共同体。”②尽管是一种想象的“民族共同体”,但它仍然需要共同体成员的高度

认同。这一国家层面的民族共同体认同是民族国家相互区分的必要条件,也是国

家保持团结,凝聚共识,防止分裂的基本要求。这一“民族认同”不同于政治法

律制度层面的国家认同,它是一种归属性“身份认同”,需要共同体成员个体或

群体在身份上、心理上实现对“民族”的皈依,这也是民族国家实现共同体社会

一体化的方案。

(二)“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归属性

①[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i年版,
第35页。
②[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第5页。
6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族认同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性的终极价值皈依。民族认同作为民族精神的基

础,在认同建构中成员个体的情感建立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个体对自身民

族身份的承认,还是一种情感归属。“民族身份是寻求‘我是谁’的旅程中最深

层的铭记,它以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和体制所预设的不可退出与不可

逆转的族际烙印回答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①现代国家需

要以共同体成员的认同来实现整合,并与他国相区别。民族国家叙事话语预先建

构了一个民族概念,把共同体的国民视为一个“民族”,国家的“民族共同体”

属性需要社会成员的一种归属性“民族认同”。即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中的“民族

共同体属性”给社会成员提供了一种民族认同或说国族认同,这本应是一种归属

性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共同体归属的一种辨识活动,它需要民族共同体的一

种先在性存在作为基础和前提。然而,作为国家的“民族共同体”的真实基础存

在于何处,认同的动力又来自何处?如何才能获得共同体成员的这一归属性“民

族认同’’。民族认同需要建立在其成员的共性之上,而民族国家的“民族身份’

是一种社会建构,它被建立在一系列有关历史、公民权和‘民族’附属物的包容

性与排他性之上。”④是一个由政治公民构成的民族,它缺乏民族认同所必须的血

缘、历史、宗教、文化等原生性要素,而这些要素在民族认同中有“追本溯源”

的作用,民族作为一种伦理意共同体,共同体属性源自于共同血缘、关联于乡土、

形成于历史文化等要素。民族认同就是以这些先在性因素为先决条件,是成员个

体基于共同的历史记忆、血缘纽带或主观认定的族裔身份而产生的民族归属感。

简而言之,民族共同的血缘、文化、历史记忆、乡土情怀等是民族认同形成的客

观要素,民族认同就是成员基于对这种血亲族裔和本土文化的共享和认同,是一

种情感忠诚和身份归属。

民族国家叙事下的“民族共同体"并非是基于共同的血缘关系,而是一种“想

象的共同体”,这一人为建构的“民族共同体”缺乏传统民族所拥有的厚实的文

化,即缺乏认同产生的血亲族裔根基、民族情感和身份皈依等原生要素。国家需

要通过对共同先祖的虚拟以获得共同体成员的“民族认同",来推动国族建构。

民族国家叙事下,西方国家常以“自由民族主义”作为号召多元差异的各族人民

①曾楠:《政治认同的现代提升一一基于民族国家建构的向度》,《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
②[美]亨利・A・吉鲁:《民族身份与多元文化论的政治》,阎嘉译,《江西社会科学》, 2008年第3期。.
67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工具,在国家建构过程中利用“从前民族主义时代继承过来的文化、历史和其

他方面的遗产,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原材料”①,推动“民族共同体”建构。但民

族认同的形成决不是统治集团一厢情愿的事,而必须是基于人们对所能感受到的

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实为一种归属性认同,它需要认同主体发自内心的、持

久的、非选择和强迫的归属感、认同感。民族国家叙事下的“民族”是一种名义

上的人类共同体,兼有传统民族与现代民族的一些特征,这一“民族认同”的根

本区别就在于其建构对社会基础的要求不一样,作为一种归属性认同,它需要全

体社会成员共同的历史记忆、社会伦理,生活方式等传统因素为基础,没有这些

“过去",就不会产生归属性认同。而民族国家叙事语境下的“民族共同体”却

缺乏这些先在性要素的支撑。因此,民族国家叙事下的“民族共同体认同”是一

种相对更持久、更深刻,也更难获得的认同,归属也就越发不可能。

民族国家叙事下,所谓的民族实质上是一个由法律建构起来的公民整体,而

民族文化则是一套共享的公共建制,这一“单薄的民族文化”却常常被模铸成具

有共同起源、共同语言文化和历史的民族共同体。国家认同则体现为个体、群体

对自己归属这一“民族共同体”的辨识活动,认同的指向对象是一个“想象的民

族共同体”。但现代民族国家大多是一种超大规模的人口聚合体,共同体内充斥

着社会文化、道德规范及宗教信仰等多元差异的个体和群体,尤其在民族性群体

层面有着明显异质性,再加上现代人口频繁的流动性,这些都使得民族国家层面

上的“民族”建构面临巨大挑战。民族国家叙事语境下,国家的“民族认同”建

构尤其需要把说着不同语言、有着不同宗教信仰的各民族性群体统合到一个统一

的大民族共同体中来,而这留给共同体内各少数民族的空间相当狭小,而“民族

国家”的“想象性”使其认同建构陷入了一种抽象化和虚化的窘境。人们对民族

国家这一“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总是充满了一种没有方向感、无力感。在政治实

践中,民族国家选择以公民民族主义并依据共同体的法律制度来建构其成员身

份,而公民民族主义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打碎以共同血缘为基础的少数民族群体性

存在。根据前面分析我们己知,民族是一种集体性的历史记忆,民族主义在客观

上、历史上是衍自同一起源的一群人,具有一种内在的天然内聚力,人们对民族

①转引自韩震:《国家认同:想象的共同体,还是基于历史进程的民族构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
年5月11日。
6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认同是一种天性,具有自发性。而民族国家之“民族共同体”却无法给予共同

体成员这种自发的认同感。相反,由于民族国家共同体内大多包含着多个有着传

统民族特性的少数民族群体,这些亚民族认同有着天然的自发性和高度凝聚力,

在某种程度上降解着对国家“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总之,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概念是“民族”与“国家”

两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自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叙事一直存在着两种语义:即民族

国家既是一种“政治一法律”共同体,也是一种“历史一文化”的“民族共同体”,

是“政治国家”,也是“民族国家“,国家认同建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认同

与公民认同的平衡与整合,而这在实践中却绝非平行发展的两种认同。这缘于民

族国家共同体内多元民族,基于自身历史、文化、居住环境等差异性因素,认同

呈多元化、层级化、冲突化特征,其中公民在民族认同上的差异性和国家认同上

的统一性,构成了国家认同的层级性特征,这也注定了国家认同建构的复杂性,

同时也表明近代以来的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及其政治实践蕴含着自身难以克服的

矛盾,导致国家认同建构陷于困境。

第二节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张力的内生性

民族国家叙事下,民族是国家建构的基础,而民族多元是民族国家社会的基

本特征,是民族国家叙事范式制造了民族与国家的二元对立,所谓的民族国家本

质上是一种多民族混合体,民族构成、居住结构等差异性影响国家认同建构,国

家面临着在民族异质性基础上构建国家认同的艰巨任务,国家认同问题的实质是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民族国家叙事与它所面对的多民族社会现实具有不可通

约性,通常民族愈多元,对国家认同影响就越明显。根据前面所述,民族与国家

尽管相互依托,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民族(nation)不是国家(state)。

国家与民族不是一回事,国家与民族之间的联系只是一种历史的耦合,因此不应

该混淆它们之间的概念区别。”①民族可以建构自己的国家,也可以几个民族共建

一个国家。民族国家叙事下的“民族共同体”建构与传统民族形成一种与生俱来

的张力国家认同建构需要共同体内各民族性群体超越狭隘的基于自身文化、宗

①[以色列]耶尔・埃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陶东风译,社会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版,第73—75

页。

69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教、地方等的狭隘民族认同,建立起领土范围内统一的“民族认同”,而国家的

“民族性”与共同体内少数民族有着内在冲突与张力。这种认同张力与民族国家

的领土边界和传统民族聚居地边界的错位密切相关,而民族国家的“民族一国家”

也刺激着传统民族的政治欲望,即民族国家叙事将人类政治带入一种不可预测的

境地。

一、民族国家共同体与传统民族共同体的地域错位引发认同张力

政治具有地理区域的维度,地域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宿命,人类的生存结构呈

明显的地域性,而人类的政治组织多以地域为基础,人们总是在一定地域共同体

内开展各种政治生活。“一切人类共同体都需要一块可以保证他们生活并通过它

能表明自己存在的地理区域。”∞“领土与国家关系的转变是传统国家向现代国

家转变的关键因素。领土逐渐具有权利内涵,是自然空间向政治空间演变的结果,

并成为现代国家的构成要素和主权的核心内容。领土对现代国家的建构意义表

明,领土是国家的整体性特征,领土认同是国家认同不可或缺的内容和必要的测

量维度。”②民族国家首先是一种“领土国家”,是以领土为单位的政治共同体,

在疆域界限上不容留下一点模糊性。民族国家都建立在一定的领土之上,领土是

国家赖以建立的合法性基础,国家认同内含领土认同。近代资产阶级在建构民族

国家过程中积极推进“民族统一构社”@而划定国家领土边界就是一项关键举措,

边界圈定是近代资产阶级建构民族国家,促进民族一体化的关键环节。但“最终

形成国家领土的那片土地,是由许多块在历史上具有完全不同归属的土地合并而

成的,居住着许多具有不同历史记忆的人口集团或历史民族。’’锄

(一)民族国家的“领土共同体"属性

国家是在特定疆域内的人类共同体,“构成国家的,是人民;而供养人民的,

是土地。”四“现代国家的领土性的主权形式是由全球性的的民族国家体系及其话

①[西]胡安・诺格:《民族主义与领土》,徐鹤林,朱伦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②周光辉:《领土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
③为促进民族一体化而制订的诸项政策之总和。参见[英]米勒、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7页。
④[美]贾思波兰科・波齐:《近代国家的发展:社会学导论》,沈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8页。
⑤[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54页。
7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语所塑成的。”∞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存在的基本法则含涉领土边界、主权唯一、

政权稳定、内部民族统一等,但这一切都归于一定的领土之上,即民族国家

(nation state)首先是一种在确定的领土范围内拥有主权的政治实体。“领土

认同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政治整合,就其目的而言,就是发展和建立一种包容不同

民族群体在内的‘国族’。也就是生活在这一地域上的不同民族群体超越本民族

群体的限制,在地域基础上团结和凝聚起来,形成统一的认同。”②民族主义则体

现为一种领土民族主义,是在领土范围内合法垄断武力的公共建制,政治统一性

与地域一体性构成“民族国家"基本特征。“西北欧传统的民族国家是在既有的

领土国家(Territorialastaat)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州爹“从根本上说,民族国

家是以一种主权和领土为基础的组织。’’固即‘‘‘民族’指居于拥有明确边界的领

土上的集体,此集体隶属于统一的行政机构。”@“nation state"中“state”

一词本意即为代表由一定地域组成的政治单位,由一个政府控制内外事务,强调

主权不受其他国家干预;“nation"则代表地域之上的居民,或说有共同意识的

一群人,也指“由国家和它的被视为整体的独特居民所构成的领土(territory)”。

“现代民族一国家的形成过程,是民族确立自己的疆域和活动空间即领土的过

程,同时也是共同体成员形成一种联系形式的过程,是共同体成员确立一种可见

性外延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一种排斥性的政治认同以区别于其他共同体的过程。在

这个过程中,构成民族的各个部分之间,根据现代世界通行的领土、人民主权以

及政治合法性的政治原则,确立了彼此的政治联系在政治共同体中的地位和权

利,建构起相对稳固的制度法律机制和政治文化内涵。”睁

民族国家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集中管辖的领土主权国家,作为一个领土单元的

主权存在,民族国家是掌握着合理使用暴力的垄断权力的机构,对内号令成员,

对外抵御侵犯,其权力效用体现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地理维度之上。“国家是

①[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等译,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9年版,第81页。
②常士阁:《合族之道的反思:当代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7页。

③【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55页。

④【英】安东尼・吉登斯:《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郭忠华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⑤【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第141页。

⑥王建娥:《现代民族国家中的族际政治》,《世界民族》,2004年第04期。
7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一定区域的人类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在本区域之内一一这个‘区域’属于特征

之~要求(卓有成效地)自己垄断合法的有形的暴力。”①‘‘民族国家存在于由
他民族一国家所组成的联合体之中,它是统治的一系列制度模式,它对业已划定

边界(国界)的领土实施行政垄断,它的统治靠法律以及对内外部暴力工具的直接

控制而得以维护。”②即民族国家作为一种“权力集装器”牢固地主宰着人们的社

会生活。国家利用权力控制跨越边界的流动,制定法律规则管理领土范围内的各

种社会关系,以一定的国家结构形式来维系社会成员生活在疆域范围内的意愿

等。

民族国家首要的特性就是疆域的明晰化和边界的确定性,这也是现代国家区

别于传统王朝国家和帝国的特征。传统的城邦国家、王朝国家等虽然也是一种地

域共同体,也有着各种领土争端,但其边界具有弥散性,从来没有像现代民族国

家这样严格划分并确定共同体边界,即“传统国家有边陲(frontiers)而无国界

(borders)。”㈢其在疆域上的行政权力也十分有限。民族国家边界的精确性与传

统民族边界的不确定性充满矛盾与张力。民族国家在建构之初的边界划定上包括

武力征服、签订合约、依据传统或自然边界等。但不管各个民族国家采取何种方

式确定了自己的领土边界,在人类政治发展的今天,民族国家彰显了一种“领土

式民族主义”,所有国家的边界都表现为较强的清晰化、确定性,并体现为一种

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边界不可更改的国家主权属性。国家是在本疆域内成功地垄

断合法的暴力机器,“民族一国家是拥有边界的权力集装器,是现代时期最为杰出

的权力集装器。”④国家对共同体领土之上的人口拥有合法权威,并运用主权进行

合法统治,国家疆界是不可随便跨越的。今天,民族国家领土边界的确定性,领

土主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己成为国际法、国际惯例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

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①【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31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一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王铭铭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1998年版,第147页。

⑧[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一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王铭铭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页。
④[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一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王铭铭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5页。
7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族国家的领土与边界是普遍且敏感的政治话题,领土的确定性带来的则是

国内、国际或区域性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性凸显为各种民族纷争。这是因为民

族国家的建构迫使过去那种自然分布的传统民族因国家边界的确定性而陷入“四

分五裂”,随之产生的问题则是民族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上演,这己然成为当代

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一股主要力量。人们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是

谁促成了这种乱象。一个答案那就是作为“领土共同体"的民族国家的建构,是

民族国家制造了今天大多数民族问题,民族国家建立之前是一种征服式民族主

义,国家建立之后则演变为整合性民族主义,它激发的则是传统民族的分离式民

族主义和泛民族主义。为什么这么说?其一,民族国家边界的确定性与传统民族

共同体边界的离散性是一种张力,民族国家对传统民族施行了地理上的暴力切

割;其二,民族国家之“民族”对那些未能独立建国的传统民族是一种“刺激”

和“激励’’,更多的传统民族谋求政治建国,即建立自己的“民族一国家”,这是

民族国家叙事制造的祸害,也是民族国家必然的内生性问题。当今世界被人类基

于地理边界人为的分割成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更多的传统民族则不规律的

散布在这些地域共同体之内,这些传统民族基于故土谋求独立或自治的运动此起

彼伏,这与传统民族的地域属性有着很大关联。

(二)传统民族的地域依附性
民族是兼具血缘性和地方性的共同体组织形式,地域是一个民族休养生息、

劳动创造和进行种种社会活动的舞台,是每个民族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每个民族

都以一定领土为根基,思想上需要领土的滋养,其族性都是在所据有的那一片特

定的泥土中滋生和成长起来的。“领土是民众精神这一思想的本质组成部分,而

民众精神则在很大程度上深入到了当代民族主义精髓之中。”①民族主义是具有领

土性质的意识形态,领土是民族凝聚的要素,构成民族认同的重要维度。

1.民族天然的领土依附性
民族具有“地域”依附天性,“祖地’’是民族的“摇篮”。“在任何情况下,

地理都是决定一个民族历史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圆西方“原生主义"民族理论

范式也强调民族的地域属性,如安东尼・D.史密斯就讲道:“我所说的民族是指

①[西]胡安・诺格:《民族主义与领土》,徐鹤林,朱伦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9页.
②[德]赫尔曼・黑勒:《国家学的危机社会主义与民族》,刘刚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74页。
73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其每一个成员共享一个历史疆域、共同的传说、集体、公共文化、独立的经济体

和共同的责任和权利的人群。这个定义表明,民族这一概念是指一种特殊的社会

和文化的共同体,一个共享历史和文化的地域共同体。”①民族边界之所以形成,

肇因于一个民族世世代代在特定的土地上活动,而民族成员之构成也以分享共同

历史文化、语言、宗教者为限。

民族具有强烈的领土观念,民族主义就是一种具有领土意义的意识形态,领

土是民族主义最敏感、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支撑点。“民族主义是一种具有重要社

会影响并深深扎根在领土、地方或空间中的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留“民族主义

感情屡屡通过对过去的崇拜而表现出来,而这个过去,自然要体现在一块领土上。

对于民族主义来说,领土就是民族过去的载体;这一点,是其他社会现象无法相

比的。”@可见,“民族领土现在己不是一个或大或小的简单的地理区域了。它现

在是一种‘历史的’、唯一的、有别于他者的领土,它具有一种与土地联系在一

起的认同和记忆。历史把一块土地民族化了,并使那些最独特的地理因素有了神

话内容和神圣感情。这样,领土就变成了一种集体意识的载体。……大地一母亲、

故国、故乡这些概念,比民族主义性质的其他象征更受到崇拜和敬重,它是集体

认同和民族认同最杰出的象征。’’∞传统民族就是这样一种共享历史与文化的地域

共同体,其认同具有地域性。

2.民族认同的在地化及原生性

认同源于与他者的区分,身份则与地域尺度相关,地域是人们建构认同的根

基,地域因在人们头脑中固化出边界而给人们以认同感。“地方主义(10cal

patriotism)正是人们对各种次国家级(地区、城市、社区等等)共同体理性上

和情感上的认同,它是特定地域内人们生存状态投射于心理世界的结果。"@“某

个人类群体总是被安置在地球表面的这个点,而不是另一个点,只凭这个事实,

就产生出休息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没有过去,就没有认同,领土是人们聚居认

同的承载地,是一个集体延续到到今天的过去之载体,见证着群体的一切伟大业

①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第58页。
②[西]胡安・诺格:《民族主义与领土》,徐鹤林、朱伦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页。
③[西]胡安・诺格:《民族主义与领土》,徐鹤林、朱伦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④[西]胡安・诺格:《民族主义与领土》,徐鹤林、朱伦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⑤任军锋:《地域本位与国族认同:美国政治发展中的区域结构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⑥[德]赫尔曼・黑勒:《国家学的危机社会主义与民族》,刘刚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74页。
7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绩和神话传说。认同创建与周边环境息息相关,当故土(出生地)与血缘共同体

结合在一起时,就造成了自然生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的同质性,这对人的精神和

心灵起着特殊的影响,人们从所工作和生存的具体的地域中获得他们大部分的特

征,从而建构起一种基于地域的自然认同。

民族共同体自形成以来就以地缘关系纽带为认同根基。民族是定居于某块特

定领土分享共同历史文化、语言、宗教等的一群人,“民族思想是集体认同的一

种体现,其内容包括‘族群’和他们在广阔世界中生存的地方。”∞民族成员之所

以归于同一群体,历史经验、历史记忆是重要素材,而“故土”则是重要承载,

否则民族认同将是无根的浮萍。领土家园是民族认同的地域纽带,各民族依据聚

居地自然生产、生活特征而强化自我民族认同,地域在民族认同建构过程中发挥

着基础性作用。传统民族认同通常依附于一块范围固定的土地而发展开来,认同

基于领土之上的共有历史、文化、习俗等要素,具有在地化特征,民族多在与生

存环境的不断调试中生成各种认同,民族就是在领土历史化与历史领土化的过程

中生成并巩固共同体意识。“追根究底,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个大环境,根本就是

一群人身体存在的延续,在形塑这群人的性格、历史、道德与生活方式上,它是

一个不可取代的因素。根深蒂固黏附于这一群人身上的特征,全是大环境所赐,

而且全看他们今天或曾经是高山之民、平原之民或沙漠之民,……所有这些个别

特征,又以无穷的方式各自变化,形成基本群体认同的主要资料。”固民族都有其

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是聚居民族共享的公共空间,民族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在同一

地域,塑造了其基于地域之上的共同血缘、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

仰等民族共性,并形成一种“我们意识”,具有天然的自我认同感。传统民族的

聚居性使其彼此有着一种地域分割和文化分殊的分裂性。民族主义强调民族化趋

势,民族主义带来的那种传统及价值对立使得各民族之间的差异与分歧始终存

在。传统民族提出通过依据本土性文化和历史凝聚认同,这种基于地域的民族认

同极具封闭性,具有一种无法被公共化、无法被其他民族共享的特性,对他族是

不认同或消极认同。

①[美]科林・弗林特、 [英]皮特・泰勒:《政治地理学》,刘云刚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87页。
②[美]哈罗德・伊罗生:《》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03
页。
75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族认同本质上是一种族际边界划分,民族认同通常以历史、地理或生物的

标准划分认同边界,对外是一种抵抗性认同。学者费孝通把民族认同比作“把人

己之别用来区别不同的群体,而且用不同的感情和态度来对待这两种群体。”①而

“冲突中的身份群体往往通过纯地理归属来界定。”@传统民族有一种自在性,常

因地域的相对隔离而陷入一种尊己慢他的自我中心主义,带来族际隔阂与冲突。

民族地域作为一个空间系统,是由一定民族成员聚族而居形成的传统并同时保留

着浓郁民族特色民族社会,与外界形成天然的隔离屏障。民族在相对封闭的地域

环境强化着自我认同而对外排斥他族。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对自己所生存的地域

空间产生某种归属感,对该地域内社群的生活方式、制度形态、价值观念形成直

接的生存体验以及心理上的亲近感和舒适感,而对‘遥远的他乡’则怀有某种本

能的疏离感甚至潜意识中的敌意。"㈢民族地域的保守、封闭性极易滋生出一种狭

隘的地方民族主义。民族间地域上的相互分割,使得各民族的生活习俗、行为习

惯、制度文化模式、道德价值理念等各不相同,每个民族都沉浸在自我文化的熏

陶感染之中,而排斥异域他族文化。而“在民族主义诉求的建构中,地方所起的

作用是本质的,因为它是民族主义的吸引力和能力所在;而一种民族主义政治实

践,恰是根据对这个地方的需要所做出的回应能力而变化的。”④

传统民族多选择屈从于小规模的地方共同体,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地方民族主义笃信自我民族之发展规律,拒绝其他民族智慧对“我族”传统制度

与价值等的替代,自我民族认同强烈。在这里民族领土是民族政治生活的主场域,

聚居地共有的历史、语言、文化、经济、社会、体制机制等传统因素赋予了民族

政治生活的地域性、血缘性、宗教性等特点,使得民族心理上表现出封闭自负,

易于形成“小集团”、“闭锁性"政治人格,民族关注区域政治而疏远国家,并在

国家政治生活中呈现出所向披靡的功能。亨廷顿就认为“当文化的差异和地理

位置的差异重合时,可能就会出现暴力、自治或分离运动。”@民族的地域性认同

影响民族国家认同建构,这与民族地域认同的原生性相关。

①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
②[法]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王鲲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
③任军锋:《地域本位与国族认同:美国政治发展中的区域结构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
页。
④[西]胡安・诺格:《民族主义与领土》,徐鹤林,朱伦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⑤[美儿塞缪尔・P.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新华出版
社2002年版,第134页。
7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族地域认同是由历史上聚居地相近并在语言、传统上得到整合而来的“血

缘共同体”,具有原生性。传统民族既是自在又是自觉的民族,她犹如个体之生

身父母,其认同不能也难以轻易改变。传统民族认同作为一种先在的认同已“如

此长久与广泛地”深入民族成员心中,为其所接受。人们自幼便耳濡目染关于本

民族的语言、文化、信仰等,不断强化这对民族的认同与忠诚。“人是根据他所

出生的社会群体来确定个人归属的,而这个社会群体则在自己的领土上留下特

点。……血缘共同体与故土(出生地)共同体结合在一起,对人的精神和心灵起

着特殊的影响……”叫同样,民族地域及历史是民族文化、民族意识形成的情感

底蕴,是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共同的居地、悠久的历史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发

挥着锻造民族共同体的作用。

民族国家叙事下,传统民族被确立为以文化、历史和血缘为依据的概念。传

统民族的这种本体性客观存在,注定其认同源于各种“原生”的既定因素。民族

共同地域之上的共同历史是民族的“集体记忆”之根,民族认同就是在这一领土

历史化和历史领土化进程中形成、发展并得以建构,而非人为建构。祖先之地、

共同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等“既定”因素构成民族认同的原始起源,民族

在历史进程中生成了共同的民族精神、道德规范和习俗,最终建构起自我民族认

同。这一民族认同具有历史传承性,历史记忆能够激发起人们内心世界的崇高感,

或辉煌或悲壮,这种历史延续下来的共同体文化、记忆、社会机制等各种原生因

素交融于他们的生命与生活意识之中构成其民族认同的内在源泉。

今天,民族国家叙事下,共同体内民族众多、身份迥异,各传统民族都大多

划地而居,聚居地环境深刻影响民族成员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建构。民族国家

共同体内各民族的分布格局是民族空间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合作交

往、相互认同的重要条件。目前看来,民族国家民族地域分布的离散性,使其认

同呈多元碎片化特征,极易导致国家分裂。民族国家在“民族”这个概念下处理

共同体内部民族关系是一件纠缠不清的事,这对国家认同建构亦是一种挑战。

(三)民族国家与传统民族地域结构性错位引发认同张力
民族国家疆界的确立并非意味着国家建构的完成,共同体内部还存在内生性

的族际冲突和斗争,消解着国家认同。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一民族在一个远距

①[西]胡安・诺格:《民族主义与领土》,徐鹤林,朱伦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离关系得到异常发展的时期取得了成功。作为该现象的后果,社会在民族化的同

时,也成了壮观的内部分化运动的发生地。"①民族国家社会多元民族制约着国家

认同建构,各民族在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性及在政治、经济等

发展方面的不平衡性,常引发族际政治分化与冲突,加之民族的国家诉求,冲击

国家权统一、领土完整,民族问题成为掣肘国家整合、认同建构的主要因素。

“民族具有特别强烈的要求自治的含义。”罾民族的政治运动一定程度上就是

争取领土主权独立的运动,民族政治一定程度上是领土政治。民族国家叙事下,

国家的领土疆界的确定性与传统民族的地域聚居性具有一种分裂性和冲突性。

“从规范的角度看,一个宪政国家的领土与社会边界乃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在现

实世界中,什么人最终会握有权力去界定政治共同体的领土边界与社会边界,完

全留待历史的偶然发展。决定上述边界的,往往是各种出乎意料的事件,像是战

争或内战所造成的任意结果。……所谓共享同一血缘、语言、历史的民族意识,

多半只是人为虚构的想象。”@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国家都是多民族的,共同

体内不同民族在地理位置、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地域性民族是影

响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变量,地域民族由于历史和地域因素而存在各种差

异,从而生成各自的区域民族认同,这一民族认同通常将聚居地或血缘视为基础,

这导致地方民族认同冲击分解国家认同。

民族国家共同体内各民族在地域层面呈多元离散性,民族聚居地是民族成员

社会交往的一个子系统,利益的紧密相连而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和目标等更趋一

致。聚居民族有着明显的领土界线,界线导致差别,差别产生对抗,消解国家认

同。民族长期在共同地域生活中形成独特的区域机制,自成单元,本地原则、自

我民族意识强烈,通常弥漫着对中央权威的怨恨,体现为一种地域性裂痕。在这

里“地域竞争的基轴是历史的深层‘结构’之一,地域竞争不仅表现在国家与国

家之间,而且即便是在同一国族共同体内部,地域间的冲突也常常构成国家政治

生活的重要内容。这种冲突如同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能成为政治系统实

现内部更新的积极力量,同时也可能使整个共同体走向四分五裂。当一个国族被

①[法]热拉尔.诺瓦里埃尔:《国家・民族与移民一迈向权力史》,陈玉瑶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版,第104页。
②[加]威尔・金利卡:《多元文化的公民身份:一种自由主义的少数群体权利理论》马莉、张昌耀译,中
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页。
③江宣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7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具有不同政治和经济目标的区域所分隔,而这种区域分野一旦与种族和宗教上的

分野相结合,那么,区域之间的对抗将很可能导致整个共同体的解体。"m民族国

家共同体内以民族地域为界的“一国两制”或“一国多制”是常见现象,国家认

同建构面临这一棘手问题的挑战。

民族国家叙事下,共同体社会由多个存在文化归属歧义、领土范围暧昧的民

族共同体,国家认同极具敏感性。民族国家领土边界分割的确定性和偶然性,与

共同体内地域性民族共同体在是一种错位,国家认同建构一定意义上是国家与共

同体内各民族的互构。而民族的政治认同都无法摆脱地域环境的影响,民族成员

个体、群体在民族语言、宗教、习俗等周边环境的感染熏陶下,建构起自我“政

治人”身份,由“地域化”转向“政治化”,民族这种建立在地域关系基础上的

认同模式极其容易变为在政治上的对外排斥机制。民族国家共同体内具有差异的

民族分布格局锻造着民族不同的政治情感和认知,生成不同的政治力态度,这与

国家政治一体化形成张力,表现为亲区域政治而疏离国家,造成一种“中心一外

围紧张关系”,区域性民族认同冲击、降解国家认同。自民族国家时代开启以来,

民族冲突、民族分离等民族问题多由聚居民族引发,撕裂国家共同体。民族的这

种地域分布差异助推了民族亚政治共同体的存在,使得每个国家都存在着“政治

上的南方”,如果一个民族在自己的领土上建立主权国家,就成为民族国家,这

对国家认同是一种挑战。

民族国家共同体内各民族生存环境的差异性形塑着民族成员个体及群体多

元化的政治价值观,影响其政治认同选择,进而影响国家认同建构。民族国家共

同体内各聚居民族的政治生活是传统式的,地缘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无论是在心

理情感上还是理性认知上都呈现出一种地域依附性,带来民族政治生活的“类聚

群分、乡曲疆域”, 尤其是一些边疆民族地区远离国家权力中心,陷入“身处

边陲’’的焦虑,他们渴望自成中心,这种地域隔离与民族分野相互叠加导致国家

的离心力增强,地方民族认同远强于国家认同。一方面,国家层面的政治对某些

聚居民族而言遥不可及,人们对于遥远的中央政府缺乏亲近感,对国家的整体性、

权威性和地位的主体性感知不明确,民族成员个体基于乡土眷恋及对过去的记忆

而更容易认同自我民族身份而漠视公民身份,对国家政治表现为无意识状态。另

①任军锋:《地域本位与国族认同:美国政治发展中的区域结构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79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方面,地域性民族通常形成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政治生活方式。聚居民族在

相对隔绝的环境中通常亲近地缘政治,主要是从自我利益角度去认识政治,但政

治态度随意,易基于聚居地民族共同利益而在地方范围内达成共识,导致多元化

民族区域政治“各自为政”,形成地缘政治屏障。

民族主义政治动员的背后总环绕着地域风暴,这种发端于民族聚居地场域的民族

政治以一种特殊形态嵌入国家政治体系,是国家、社会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

对国家认同构建产生重要影响。民族区域政治总是力图保持或扩大自己的政治权

力,有时会与国家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体制相背离,诱发民族自治或分离运动。

民族国家通常基于政治正确而赋予聚居民族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却在一定程度上

膨胀了地方民族的政治欲望,导致自治民族疏远中央权威,区域政治认同超越国

家认同,动摇国本。

此外,民族国家各聚居民族通常在权利、资源、地位等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

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与地方民族主义、区域政治认同相互呼应,成为国家政治撕

裂,降解国家认同的又一根源。民族认同一定意义上就是将领土视为政治共同体

的基础,其政治实践是一种凭借民族领土争取获得和使用国家权力的战略,通常

通过本土性的文化与历史对人民进行政治动员,邀请“民众回到历史和文化”并

将其政治化,激发强有力的民族分开运动,对既存的国家体制提出挑战。西班牙

加泰罗尼亚和巴斯克、加拿大的魁北克、英国的苏格兰、北爱尔兰等均是如此现

象。这也是当今民族国家认同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

历史与现实一再表明,民族在地理上分布的零散性与以国家组成的国际秩序

很难对应起来,单一民族国家保持了民族单位和政治单位的统一,但普遍情况是

更多民族被打散、被分割,未能建立起自己的“民族一国家”。现代主权国家民族

群体在空间上明显地是相互混合的,国家的边疆地区和民族聚居区通常成为民族

政治活动的舞台。民族与国家在领土方面的这种二元对立导致“民族”要求“自

己"的独立领土和主权。“在地区性组织中,传统的多数和少数概念不再适用,

因为这些组织是真正多国的。许多反对少数民族从现存的民族国家中退出的主张

将失去它们的合法性。只要各个民族单位承认自己是地区性的真正、经济、以及

战略系统的一部分,那么,它们自己的独立生存就不再是一个问题。”①这导致民

①[以色列]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陶东风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2页。
8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族国家共同体内每一个民族都具有咄咄逼人的态势,谋求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的

“民族一国家”,这也是民族国家叙事以来的世界各地民族冲突、战乱、纷争的

源起。企图以一个领土民族对应一个国家来解决民和国家的问题,注定是不可取

的,强力推进必将引发政治灾难,民族领土主权原则备受质疑,必须予以修正。

总之,现代国家认同不可能割弃传统民族因素,即便在一个领土边界确定的

“民族国家”,国家边界与民族聚居地的此疆彼界之分,制造了各种民族问题。

民族国家对传统民族在地狱上的任意切割,导致一些民族动辄以“民族自决”为

名,推行民族分离主义或泛民族主义,谋求建立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想建立

自己的独立国家,但并非每一个民族都能达到这种愿望,只有少数强势民族能够

把别人的地盘纳入本国的版图,弱小民族则无机会建立自己的国家。他们或被包

裹在某一强势民族的国家之中;或被相邻的某个或几个强势民族分化成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不同部分。"∞民族作为休息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必定具有社会与政治上

的意义,民族国家叙事下,政治民族主义总是谋求建立本民族的“民族一国家”。

自近代民族国家建构以来,民族问题就不曾消停过,共同体内的传统民族认同与

国家认同之间,民族身份与公民身份之间始终存在张力,民族建国、族际纷争等

不仅撕裂着国家政治地理,解构国家认同,也冲击世界和平与稳定。

二、民族国家叙事强化了传统民族的“民族一国家"诉求

民族国家叙事话语激发了人们以民族主义的思维去理解国家共同体,使得

“民族主义自认为是人类政治生活的一种自然的、普遍的秩序,只是被那漫长、

持续和神秘的嗜睡状态给掩盖了。”@正如哈贝马斯所言,“民族国家的历史成就

归功于它用公民的内在团结替代了已经瓦解的早期现代社会的合作纽带。但如果

相反,由公民组成的民族的一体化力量被还原成一个自然生成的民族的前政治定

性,也就是说,被还原成独立于公民的政治意见和政治意志之外的东西,那么,

这种共和主义的成就就会陷入危险。删受民族国家叙事话语蛊惑,传统民族的“民

族一国家”意识被强化,追求民族单元与政治单元的统一,而民族这种对主权和

①朱伦:《“跨界民族”辨析与“现代泛民族主义”问题》,《世界民族》,1999年第1期。
②[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③[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65页。
8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权力的要求促进了民族分离、民族独立等民族运动,民族差异异化为国家政治分

裂的基准,这成为当今世界诸多民族、国家、认同等问题的根源所在。

民族国家叙事下,“民族”概念界定缺乏严密性,对“民族认同"的强调只

会导致国家认同的分裂。“民族国家"建构使得民族应该建立自己的国家这一权

利观念被广泛传播、接受且合法化,这激励了传统民族的民族建国诉求。民族国

家(Nation-state)本是一个争讼纷纭且颇难把握和界定的概念,国家既是“政

治一法律”共同体,也是“历史一文化”共同体,“民族国家”的根本歧义源自

“民族(nation)"概念混乱。‘‘‘民族’这个词的古老含义主要被想象为种族单位

(ethnic unit),但是新近的用法更强调‘政治统一体和政治独立性的观念’。"∞

民族国家之“民族"兼有传统民族精神和现代国家公民双重意蕴,“民族”既可

指国家民族,同时又可指国内各民族性群体。“在西方民族国家(Nation—state)

这一概念中,Nation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并有双重含义。从第一个层面

上解释,Nation是指民族共同体而言,即指拥有一定的土地、血缘、语言、风

俗习惯和文化的群体,依第二个层面解释,Nation指的是国民,即组成一个国

家的人民,他们是国家的最高主体,国家的权力基础和合法性来源。”圆民族国家

概念(nation-state)既欲突破传统民族纽带,而实质上又以其为立足根基。民

族国家叙事话语下的“民族”一词从来就有族性之意,常被用来描述具有共同种

族起源,拥有共同传统,讲共同语言的同一“支脉”的人的集合体。按照丹克沃

特・拉斯托的说法,“民族’这个词源于拉丁语中的动词‘nasci’,意为‘诞生’,

原指诞生于同一地方的一群人。”锄正是由于民族国家中民族一词在现实中的这种

多义性,致使其现代意涵有所不同,从而为“一族一国论’’提供了理论样板,其

中“激励”了传统民族独立建国的倾向与趋势,尽管这一现代主张缺乏足够的规

范基础和法理依据。

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建构对各传统民族是一种切割与分化,制造了太多“族”

与“国”的分离,这导致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国家都是多民族的,共同体内

不同民族在地理位置、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政治地理层面讲,

①E.J.Hobsba硼n,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PP.14-18.


②许小青:(20世纪初新史学与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
③[美]丹克沃特・拉斯托:《民族》,载朱伦、陈玉瑶、包智明编:《民族主义:当代西方学者的观点》,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页。
8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族的地域性必然会带来地方化民族主义,降解国家政治一体性。民族对祖宗根

本之地与国家领土的二元并存之间总存在一种地域裂痕。民族主义就是一种对民

族领土的的政治回应,总怀有一种基于领土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梦想。“民族主

义是一种深深扎根在领土、地方和空间中的社会和政治运动。民族主义运动除了

进行领土操作外,还诠释和适应空间、地方和时间;由此,民族主义运动相互交

替地创造着一种地理和历史。”④民族主义总是追求通过种种政治形式(自决或独

立)来保护本民族共同体,渴望建立自己的“民族一国家”。民族国家叙事下,建

立在原有地域、文化差异基础上的各传统民族愈来愈有着再造“民族一国家”的

政治冲动,这势必要对现存“民族国家”进行再分化,而这是每一个“民族国家”

所不能接受的。

在人类的前近代史上,曾经有许多由某个比较同质的特定传统民族(西语中

的族群)所建成的国家,这些国家中有的甚至存续了几百甚至上千年时间。期间,

各民族经历了不断的分化与融合。但无论是单一民族,还是多个民族构成的国家,

都没有被称为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在最特定的意义上,是这样一种国家

(country),在那里,一个独特的文化或种族群体(‘民族’或‘人民’)居住在

一块领土上,并形成了一个主要由他们管理的国家(state)(通常是一个主权国

家)。它是一个比“country”更准确的术语,但其含义是相同的,即它是一个拥

有自己的土地(因而是“故乡”)和政府的种族的(ethnic)国家(nation)……在更

广泛的意义上,民族国家只是一个大的政治上的主权国家或行政区域。”㈤而一直

以来,在东西方“族”与“群”两个概念都与民族密切相关,传统意义上的民族

则主要是通过“族”、“群”、“种”等词汇来界定的,“族”、“群”等在一定意义

上是民族共同体的代名词。类似于“民族国家”这种模糊的概念刺激着共同体内

传统民族的自我民族意识,民族分离、民族政治建国成为普遍诉求,现实层面则

表现为不同地域范围内的民族共同体与国家共同体的持续博弈。

总之,民族国家领土疆界与传统民族地域边界的错位引发了一种认同张力,

而“民族一国家”概念则刺激着传统民族独立建国的意识。美国学者鲁恂・w・

派伊认为“国家认同危机是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第一个也是最根

①[西]胡安・诺格:《民族主义与领土》,徐鹤林、朱伦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②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tion—state,2018年1月10日。
83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本的危机’,并指出建构现代国家认同必须使领土范围内的人民超越传统的族群

和语言集团的认同,超越狭隘的本土情感,建立领土范围内统一的国家认同。”①

自由主义民族国家理论面对共同体内这一多元差异的民族性群体,无法实现理论

上的白洽。 “自诞生之日起,民族国家却一直面临着诸多桎梏:从少数族裔的

生存与自决,到一个国家内相异文化的种种不兼容引起的社会不稳定,亦或是全

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流失,凡此种种,不一枚举。轻者造成社会动荡不安,重

者造成国家分裂,内乱不止,在相对贫瘠的地区,甚至会发生种族屠杀与种族清

洗这样惨绝人寰的悲剧。”罾全球化时代,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运动都与自由主义

民族国家这一现代国家建构模式有着莫大干系,并多以进攻性的极端形式出现在

世人面前,给人类和平与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第三节民族国家叙事下民族问题产生的负效应

民族归属是人类政治问题中的关键,而民族主义是冲突的根源,民族问题则

是当今国际、国内政治秩序中的主要问题。民族问题包括领土、地区自治和独立

等,而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可以说是导致当今世界几乎所有民族冲突和政治灾难的

罪魁祸首。民族国家建构带来了严峻的民族问题,它导致各种民族主义在世界范

围内迅猛发展,并带来众多政治灾难。民族国家叙事范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尤

其是不足以在多民族政治状态中支撑稳固的政治秩序。“在民族国家的建构中快

速发展出的民族主义,正处于一种脆弱的、易变的状态。它从未展现出某种已经

‘完成’的民族的终端状态。’’@民族国家叙事下,基于民族认同的“我者”(the

Self)与“他者"(the Other)的族际间现实的或想象中的政治和文化边界划分,

而产生的民族分离主义、泛民族主义及民族纷争等,己成为当今世界国内、国际

政治动荡的主要诱因。现代民族问题产生的政治、历史背景几乎都是近代以来“民

族一国家”运动的延续,民族国家的统一未能抑制而是鼓励了基于语言、文化等

观念的传统民族的群体意识。民族国家叙事下,一些民族主义者假“民族一国家”、

①[美]鲁恂・W.派伊:《政治发展面面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l页。
②黄其松、蔡鑫:《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未来:再论哈贝马斯的宪法爱国主义》,《云南社会科学》,2017
年第2期。
③[德]汉斯一乌尔里希・维勒:《民族主义:历史、形式、后果》,赵宏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第
8页。
8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自由”、“民主”之名为传统民族正名,企图从业已形成的国家体系中分离出去,

建立属于自己的“民族一国家",其所引发的民族问题对现存的国家体制和国际秩

序造成严重威胁,影响人类的和平与稳定。

一、国内层面的民族问题降解国家认同

民族国家共同体内多元化少数民族是国家认同的关键主体,直接影响着国家

认同建构的成败。民族国家与共同体内部传统民族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模糊性,

潜伏着族际政治罅际带来的分裂性,共同体内部传统民族的多样性引发了一系列

重大或潜在的招致分裂的问题,国家认同问题亦演变为各种民族问题。自民族国

家已降,民族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冲突便一直存在,并产生致命的政治后

果。“在民族国家的自我理解之中,永远存在一种冲突:一方是平等法律共同体

所代表的普遍主义,另一方是共同起源、命运所形成的文化共同体所代表的特殊

主义。两者终须分道扬镳。从实务方面来看,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政治局势发

展也不利于民族国家格局的维持。因为每一个民族国家的内部,都日益浮现多元

文化族群要求自主自立的声浪,使过去所谓‘共同历史文化、共同传统习俗’的

假象破灭,同质性的‘族民’观念不再为人所接受。"①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内争

端几乎都体现为各种民族、宗教纷争。民族政治主张的分歧根源于民族利益矛盾,

作为一种利益共同体,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自身独

特的利益诉求,而民族间利益分配不均则易引发族际冲突,侵蚀国家认同。

(一)传统民族的“民族一国家"诉求降解国家认同

民族国家叙事带来的“民族与国家的难分难舍”刺激强化了那些未能建立自

己国家的传统民族主义的国家申张。民族多元是民族国家“民族”建构的未解之

题,这导致国家共同体内传统民族的多元异质性要素及“政治诉求”之“分”与

国家统一性之“合’’始终是一种张力。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中的“一族一国”为民

族分裂主义提供了借口,而民族自决及自由多元民主也给民族分裂主义提供了正

当性,这对于国家政治建构及世界和平稳定表现出极强的破坏力,国家面临如何

通过公共权力把共同体内部各传统民族统合到国家民族当中,实现国家认同建构

的任务,民族整合贯穿于民族国家建构的全过程,却仍在进行中。

①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85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族国家自建构以来,共同体内就潜在着各种形式的亚民族主义。民族主义

在民族追求政治或文化独立性过程中具有导向作用,受“民族国家”刺激,传统

民族内聚力得到强化,狭隘性民族主义勃发,追求“种族纯洁”的民族主体性,

强调民族与政治合法性的关联,质疑国家主权的合理、合法性,主张自我民族政

府才是具有合法掌握国家权力的政府。民族主义的利己性、排他性蜕变成民族分

裂主义,表现为共同体内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不满足国内既有政治空间,在政治

取向、目标等方面与国家政治相左,民族共融感、政治使命感简缺失,甚至以“民

族自决”之名谋求脱离母国独立建国,并伴之以恐怖主义、极端宗教主义,成为

解构国家认同的主要力量。其中民族分离主义是民族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更是

国家认同建构的阻碍性因素,而这一因素确确实实又是民族国家叙事话语自身所

致。“民族一国家”、“民族自决’’、“一族一国’’、“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

带给那些未能独立建国的传统民族一种错觉,即每个民族都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

“民族一国家”。这种错觉是如此强烈,加之一些历史、地理等其他因素的配合,

使得各民族划地而居,普遍重视本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传统因素,强

调区域性民族身份,民族自豪感也格外强烈,民族区域政治认同高于国家认同,

导致民族自决、民族分离、极端民族主义等思潮及运动在几乎所有民族国家上演。

从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巴斯克到英国的北爱尔兰和苏格兰再到加拿大魁北克的

民族独立运动等。这些民族独立、分离运动挑战所在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带来事实上的国家认同危机。这些问题恰恰是民族国家叙事带来的困境。今天,

当人们言及国家认同问题时,更多说的是民族问题,即民族国家叙事下的国家认

同遭遇的多元民族问题,民族认同的碎片化肢解国家认同的一体化。

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除了面临民族与国家的张力关系之外,同时还承受着

共同体内的族际政治张力,国家认同面临共同体内各种民族问题的挑战。民族国

家共同体内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宗教等方面的差异性必然引发各

种民族问题,它涉及族际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二)国内民族矛盾llm国家认同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群体的自我意识都是在与他者的认识中确

立起来的。民族作为一种有着共同纽带的群体,民族性具有一种分裂性,民族主

义的逻辑是没有一个民族有权利或义务去干涉另一个民族的事务,民族认同笃信
8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我族与他族的界分,这决定了族际间的竞争性,各民族都有一种原初的“内群”

偏见和外群歧视,民族间会为利益、权力等的博弈而相互倾轧,恶化族际关系。

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认同需要共同体内各民族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和谐

族际关系。而民族国家建构带来的是日趋严重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民族关系

非常态下的分离与分裂,共同体各民族间、民族与国家间充斥着各种博弈,民族

的聚合与离散使国家始终面临统一和分裂的双重倾向。这是因为民族国家共同体

内各民族通常在“组织上或多或少地保持着完整性、占有一定的领土或故土、享

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各民族因此保持了其自然的和社会的独立性,遵循着不

同的传统,这种边界感强化了各民族彼此间的内群与外群的界分,在与他民族的

对抗性结构中,国家共同体内民族性群体一般可以分为内群(in—group)(我们

所属的群)与外群(out-group)(我们所不属的群),人们对内群的偏爱常造成

群际歧视,强化了更为坚定的自我认同。

历史的看,民族国家共同体内各民族不平等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各民族因地

域、价值、利益等的分野而基于自我利益认同的前提下审视自身与他族、国家的

关系, 共同体内各民族会因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差异与不平等而激烈竞争,

当族际间及民族与国家间发生利益冲突时,民族会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展开政治博

弈,引发族际冲突或民族分离,国家陷入认同危机,这是“民族国家”挥之不去

的内在政治张力。尤其当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有压制、歧视现象时,就会引发一

些少数民族的原生民族主义上扬,“原生民族主义的社会基础存在于一般民众的

信仰、认知、情感,是人们简单而顽固地区分‘我族’与‘他族’的分类标准之

笼统组合。”①原生民族籍此会打着民族自决权的幌子搞民族分离,追求建立“民

族一国家"的政治目标,这是产生认同冲突的根源。如前苏东国家的解体、西班

牙的加泰罗尼亚和巴斯克的民族分离运动、英国北爱尔兰及苏格兰的独立公投问

题、非洲的部族冲突、拉美的印第安人运动等等都是现实体现。

民族国家叙事下的西方社会一定程度上还是一个种族主义社会,民族国家建

构以来,西方带有种族特征的社会结构从未改变。西方民族国家长期以来奉行种

族主义政策,造成民族、种族歧视、隔阂甚至族际暴力冲突。国内种族歧视问题

①江宣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87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成整体性、弥散性、持久性存在,并成为不可求解的内生性问题。民族国家社会

中因种族歧视所造成的种族间不平等涉及到经济、政治、教育、住房、医疗保障

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种族冲突不断加剧,社会分裂,国家认同式微。正是在

民族主义的蛊惑下,一系列民族冲突、种族屠杀的悲剧在世界各地上演。2020

年6月初,因美国警察“跪死”黑人弗洛伊德一事,先是在美国,然后是在欧洲

都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在骚乱中白人与黑人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立,警察

甚至军队直接对示威的黑人进行武力镇压,而更多的白人和政府站在一起,高呼

让黑人滚出国门。这一发生于欧美民族国家的“内战”最真实的反映了自由民主

社会种族问题的严重性,所谓的民族国家正在因此走向分裂。

二、国际层面的民族问题挑战世界和平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民族国家依然被看作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然而“在

民族主义政治的推动下,原来己销声匿迹的民族文化的差异竞在一夜之间全部复

苏了。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继而成为许多国家的新宗教,民族主义成为分裂和血腥

内战的思想根源。”山可以说“国家与民族在时空上的错位是今天许多民族冲

突的主要原因。"锄民族国家建构引发的民族问题不仅影响到共同体内部的政治

整合,而且挑战地区稳定和国际政治秩序,即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成为盘旋在世

界上空的“幽灵”,部分民族弃法律与规则于不顾,以维护民族利益的名义而展开

一些反国家、反社会非正义行为。民族国家建构所引发的民族问题是世界性的,

影响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一)跨界民族问题挑战世界和平
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的领土共同体属性是对传统民族的任意切割,由此导

致了大量跨界民族的产生。跨界民族多跨越国界而散布于几个国家,民族国家地

理边界的确定性及非跨越性,使得这些跨界民族有种“家破人亡”的悲凉感,总

有着一种破镜重圆的情怀。由跨界民族引发的民族分离主义、泛民族主义己成为

一个世界性问题,跨界民族问题的最大特性就是跨国性,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威胁当事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既削弱相关国家的内部国家认同,又恶化

①徐迅:《民族主义》,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135页。
②Charles Tilly,The Formation of Nation State in Western Europ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p8.
8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了国家间关系,引发区域冲突。其中跨界民族伸张的泛民族主义借用民族自决原

则,追求政治统一与地域一体,民族问题更加敏感脆弱,往往牵一多个国家,挑

战当事国家政治秩序,成为地区动荡的主要动因。最为有力的佐证就是中东库尔

德民族谋求建立“库尔德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泛民族主义运动,是导致中东相

关国家及地区持续动荡混乱的主要因素之一。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跨界民族问题

更为凸显,表现为除了散布于不同国家、地区有着共同语言及宗教信仰的民族谋

求建立大一统民族国家的泛民族主义运动之外,跨国移民难民又成为一道另外的

景观,这些移民、难民群体改变着移入国家的社会结构,基于文化、价值、信仰

等差异,引发了诸多认同问题。此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也使得国内政治与国际

政治相互涵化,民族、宗教问题相互交织,且国内国际相互联通,民族问题更趋

复杂,并常常被域外霸权国家所裹挟,利用民族、宗教等问题从内外两方面挑战

当事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大搞分裂主义,使得相关国家陷入认同危机。

(二)民族国家的建构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争端
民族国家作为解决民族冲突而创造出的一种国家形态,却延续了现代国家创

立之前业已存在的民族冲突,而民族国家的建立则使得这种斗争拥有了更加先进

的相互毁灭的武器。全球化进程中伴随着自由国家的国际化扩张,自由主义总有

一种世界主义情节,其认为人类终将统合于自由与宪政模式之下,总是不遗余力

地向世界推销其自由宪政民主及其预设的政治德性,尤其喜欢借民族问题粗暴干

涉他国政治。长久以来,西方自由国家高举“政治指挥棒”,企图实现全球政治

“自由化”,以民主作为其霸权政治的“遮羞布”,利用“民族问题”在他国扶

植“代理人”、“反对派”等,大搞分裂主义图谋,肢解他国的政治统一体,民族

问题被手段化、工具化。具体而言,西方民族国家总是通过利用“人权高于主权”

否定其他民族国家的正义性,苛意放大别国民族问题,激化民族矛盾,进而强化

了民主政治与多民族政治的张力,降解转型国家的国家认同。如持续几十年的巴

以问题,实质就是民族问题,背后是千年的民族仇怨、宗教冲突,当然,也是西

方造就的孽果。就一些后发民族国家而言,民主政治的自由化转型开启了民族政

治参与的渠道,打开了民族政治的竞技场,民族认同意识被强化,成为独立而封

闭的政治行为主体,族际政治权力争夺白热化,民族主义高涨,族际政治冲突进

一步激化,这成为滋生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温床。多元化的民族政治

89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带来的是碎片化的国家政治,何谈国家认同。全球和平主义需要一个各民族自治

的世界。

总之,自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叙事作为一种话语范式就影响甚至指导着人类

的现代国家建构模式,“一族一国”代表着一种“政治正确”。然而,现代国家建

构的政治实践证明民族国家话语叙事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也许其从一开始就

是错的。作为现代国家形态的大多数“民族国家"从一开始就不是“一族一国",

而是多个民族共建的国家共同体,民族多元是“民族国家”的常态,国家认同与

民族多元的张力根源于“民族国家叙事”的失范性。今天,人们面对的是民族国

家叙事引发的各种民族问题,世界各国,不论是发达民族国家还是发展中民族国

家,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各种民族争端和民族分离主义的挑战,体现为国家与民族、

民族与民族等的对抗与冲突,族际冲突挑战国家政治统一,降解国家认同。

本章小结

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下,国家认同一方面崇尚基于公民认同的国家认同;另一

方面又主张由天生同宗同源的人们模铸民族共同体,建构国家民族,希望实现民

族与国家的无缝结合。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这种双向发力有着很大的潜在危险。

民族国家作为西欧现代化的产物,具有历史偶然性和时代局限性,但这一国家叙

事范式在民族、国家等概念上的模糊性及实践困境严重掣肘现代国家认同建构。

民族国家叙事语境下,国家既是一种“政治一法律”共同体,也是一种“历史一

文化共同体”,是政治国家,也是“民族”国家。国家认同既是一种政治法律制

度下的公民性国家认同,也是基于历史、血缘、文化等因素的民族认同,这是两

种具有价值差异的认同,政治一法律共同体层面的国家认同更多是一种赞同性认

同,而“民族共同体”认同则是一种归属性认同,国家认同建构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民族认同与公民认同的平衡与整合,而这在实践中却经常遭遇困境。

总之,民族国家叙事下,现代国家认同建构遭遇的民族问题具有内生性。是

民族国家制造了传统民族与国家的二元对立,这种认同张力主要源自民族国家建

构带来的国家边界和传统民族共同体边界的错位和身份争议所导致。民族国家作

为一种领土共同体,领土边界的精确性及对传统民族是一种任意切割,而传统民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族具有很强的地域依附性,民族认同具有在地化、原生性,这种地域性认同错位,

带来的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持续张力。民族国家叙事范式存在着明显的缺

陷,尤其是不足以在多民族政治状态中支撑稳固的政治秩序。民族国家叙事下,

基于民族认同的“我者"与“他者”的族际间现实的或想象中的政治和文化边界

划分,而产生的民族分离主义、泛民族主义及民族纷争等,己成为当今世界国内、

国际政治动荡的主要诱因。现代民族问题产生的政治、历史背景几乎都是近代以

来“民族一国家”运动的延续,民族国家的统一未能抑制而是鼓励了基于语言、

文化等观念的传统民族的群体意识,一些民族主义者假“民族一国家"、“自由"、

“民主”之名为传统民族正名,企图从业已形成的国家体系中分离出去,建立属

于自己的“民族一国家",其所引发的民族问题对现存的国家体制和国际秩序造成

严重威胁,并带来众多政治灾难,影响人类的和平与稳定。简而言之,近代以来

的民族国家建构及叙事范式将人类政治带入一种不可预测的境地。

9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民族国家叙事下自由主义的国家认同叙事理路

自近代民族国家建构以来,就被自由主义所裹挟,并被自由主义以自身的理

论逻辑所演绎而魅化。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和政治哲学,其直接的思想

来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但它更是西方现代性的产物,发轫于近代文艺复

兴运动,肇始于十七世纪英国革命,并自此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国家学说,主张公民国家、国家中立、国家与社会分离等

价值理念。自由主义以单一性同质化价值理念塑造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其从抽

象人性论谈论国家认同建构,主张发扬理性、捍卫自由、分权制衡等,个人

自由乃自由民主的出发点和归宿。自由主义的这种个人中心主义使得社会层面的

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其在政治上的逻辑诉求便是多元竞争的“政治自由主义”,

“作为一种整体的政治自由主义运动乃是一场波及西欧所有国家和美国的大规

模运动。’’∞今天,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话语,在西方依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被看做是唯一代表“政治正确"的意识形态,自由主义的国家认同叙事建基于“社

会契约论”,强调主权合法性的民意授予,且通过宪政民主予以宣明,这一国家

叙事被“普适化”,当然其衍生的问题也泛化了。

第一节自由主义认同逻辑的生成演绎理路

自由主义语境下,民族国家认同建构是一个统一的公民身份认同建构过程。

适应这一需求,西欧中世纪后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人文思想等极剧变革,

人们摆脱了封建等级制束缚而获得人身解放,个体自决、自主、自立,开始思考

“我是谁”的问题,并同时思考自身与他人、社会等的关系。在新兴的自由主义

语境下,人们的自我认同意识成为民族国家建构所需统一身份认同的源起。

一、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自我认同逻辑

自由主义在西方是笼罩万有真理的一个庞大的体系,并历经时代发展变迁

而出现不同流派,但其作为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政治思想体系的本质没有发

①[美]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民族国家(下)》,邓正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62页。
9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生实质性改变,即自由主义基本内涵包括个人主义、理性主义、普遍主义等。个

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自由主义者坚持个人主义立场,主张个人相对于

群体具有权利优先性和道德自主性,个体是价值的本原和主体,个人自决是唯一

正确的德行,是一种普遍性伦理。在自由主义那里,“个人是道德价值世界中的

根本单位,具有其本身就是目的的道德地位。”①自由主义认为人本身的自我实现

具有最高价值,自由主义者作为政治权利论者强调人民主权,尊崇个人以及个人

的政治和社会权利,主张保障个人生命、财产、自由等天赋权利。自由社会是由

各怀私利的个人组成的,个体利益优先并独立于社会的联结,社会的法律、政治、

经济原则的根本价值在于帮助实现个人的基本权利。自由主义主张个人相对于任

何社会集体的道德至上性,主张个人有权利摆脱阶级、宗派、族群等集体认同的

拘束,在一个公正的社会环境,充分地实现个体的天赋权利,这也是社会的价值

的保证。据此,自由主义把个人视为一切政治活动的出发点,把国家建构、政治

制度设计的指向归结为个人行为。即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哲学,主要是关于个

人与国家关系以及限制国家干涉公民自由的价值理念。

认同方面,自由主义强调人的理性及个人对群体的优先性,首先是确

保个体自由选择认同的权利的正当性。个体权利是自由主义关注的核心问题。

自由主义是一种典型的、货真价实的个体自由、自主至上主义政治哲学。从理论

内涵看,自由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萌芽于古希腊,形成于文

艺复兴时期,十七世纪在英国成为实践。适应时代发展,自由主义不断进行着理

论调适和改造,几百年历经演变,但其个人自由、个人至上的核心价值理念没有

发生根本变化。“自由主义的基础与出发点是个人主义。当自由主义论及自由、

民主或市场经济等观念时,其重点是强调个人的自由、个人的参与或个人的经济

活动。”㈤其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坚持个人自由,维护个性发展,力避人与人之间陷

入互相依附。自由主义权利理论将自我选择的活动视为最重要的一种特殊的生活

方式,自由主义认为个体具有自我选择归属的自由与能力,维护个体在建构其认

同的生活语境中的完整性。自由主义赋予自由以绝对优先的地位,明确宣称人的

①[加]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应奇、葛水林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34
页。

②李强,《自由主义》,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146页。
9B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自由是最高价值,自由地位不仅高于平等,也高于民主,这也是自由主义的最大

内在矛盾。

二、古典自由主义的理性一元论认同逻辑

古典自由主义建立在理性主义与普遍主义基础之上,信仰、崇拜理性一元论。

古典自由主义相信人之共性,即人类能依据理性行事,将理性置于所有界域之上。

自由主义的出发点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传统自由主义认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

理性主体,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及其实现是其根本价值。根据这一价值面向,自由

主义的认同建构逻辑就是通过宽容达成理性共识。早期自由主义是相当开放的,

自诩是一种普遍的、理性的共识,以一致性追求实现人类最好的生活方式。自由

主义认为生存、自由、公平、正义等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而这些目标都与“理

性”密不可分,而人生而平等、具备思考与道德实践的理性。如康德认为,“人

的身份和尊严的根源,是共同的人性,或者更笼统的说,是人的理性,而不是他

的文化或者种族的特殊性。”∞像洛克、哈耶克、罗尔斯等自由主义者都肯定了自

由主义的这一价值面向,即这一主导性自由主义自认为已经找到人类最好的价值

和生活方式,但面对人类的各种弱点和不足,选择以一种宽容予以补救,寻求理

性共识。“宽容”和“容忍”是自由主义的美德。密尔曾言“没有任何主张是永

远无误的”,“个体性及创造力乃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据”,宽容是被证明通往真理、

共同文明和理性共识的工具手段。这一理性主导下的自由主义哲学确信价值观念

的等级制,自恃自己是价值的中心并已经掌握最健全的理性,它赋予理性以无限

的能力,寄希望于通过一致的价值观念及机制来获得理性共识,其对人自身的弱

点和本性是尊重和容忍,信奉那些低级、愚昧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等

可被同化、统一到这一理性共识之中,以规避人的弱点成为公共生活的桎梏。

理性一元论自由主义笃信最好的生活是所有人的共同目标,即使它难以实

现,其思想源起则是对人类理性和善的信任,认为“人的本性在任何地方、任何

时间都是相同的,人们在种族、国籍、宗教、性别、阶级方面的差别并不会影响

人们基本的道德与知识特征,并不能构成阻止某些人享受自由或选择自己政府的

①[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
9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权利之自由。”①即“人类没有彼此冲突的善和政体,只有一种最终的善和实现这

种善的政体。”主流自由主义文化是一种普遍政权和生活方式的先驱,它主张实

现某种普遍主义的秩序,自由主义政府即宪政是最合法的政治组织,自由价值、

市场机制和民主制度构成共同体生活的普遍原则和基础。

理性主义一元论自由主义一直支配着西方思想。早期自由主义的成功,在于

其整合了社会,但有其源自理论深层逻辑的麻烦,它蕴含着一种极权主义思想。

从马基雅维利的“目标证明手段正确”到霍布斯的“专制政权”都证明了这一点。

自由主义理论的预设是一切善(goods)或价值都是主观的和相对的,并且都是完

全不可通约的。这一普遍、理性共识的一元论主导性自由主义文化因普遍的人权

观而漠视在自由、公正、人权等原则问题上的差异性,自我沦为一种乌托邦,它

以宽容对待多样性,却又企图以普世一致来改造多样,其背后暗藏的是一种强制

性原教旨主义霸权。普遍理性、共识的自由主义不是历史探询的结果,而是不可

靠的历史哲学的产物,而国家的出现既是人类理性的产物也是对人类理性的不信

任。自由主义以个体本位为核心,而个体基于平等基础上多元价值选择决定了社

会价值的多元性,为了避免这种多元价值选择产生的分歧和冲突,自由多元主义

作为一种回应应运而生,自由多元主义更具正当性。

三、自由多元主义的认同生成逻辑

自由主义也提倡多元宽容。人类的价值是多元的,多种价值彼此共生、共存,

不仅是应该的也是可能的。自由主义推崇的个体的自主,其聚合便呈现为一种多

元价值歧义的社会风貌,由此自由主义提倡多元宽容。自由主义和价值多元主义

是一种相互构成、彼此支持的关系,价值多元是自由主义的前提和基础,自由主

义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多元的社会,这一客观事实促使传统自由主义自身不断自

省、自新而趋向与多元主义相结合,主张多元价值平等共存。“价值系统及其构

成是政治哲学的最核心的内容,一个思想体系的终极价值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

决定了这种思想体系的性质和最本质的特征。多元主义是自由主义的一个基本立

场,它回答了终极价值的数量及其关系问题。按照价值多元主义的理解,在一个

自由的社会中,个人可以自由地采纳多个价值中的任何一种,或者把任何不同的

①D.J.Manning,Liberalism,London:Dent and Sons LTD.1976,P3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价值结合在一起,个人也可以自由地形成自己关于良善生活的观念。”①基于此,

以赛亚・伯林超越传统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认为自由主义的宽容能够包容和尊

重多样性,进而建立起自由多元主义。

自由多元主义承认人类有自身的目的,但没有固定的终点,认为价值并不是

单向度的,价值多元论是个人自由信念的基础。“自由主义者强调并颂扬不同的

个体所持有的欲望、信念以及善的概念的多样性。”@多元价值地位平等且不可通

约,彼此间又相互间竞争。自由多元主义规定对于任何价值都要给予平等对待、

一视同仁,秉持一种“百花齐放”式的多样性价值中立原则,各人有各人的价值,

每个价值都有平等的机会,任何一种价值都不享有相对于其他价值的优先性。自

由多元主义坚持个体在政治、文化和生活等方面价值选择的多元化,拒斥所有的

意识形态教条,拥有绝对权威的终极价值己不复存在。在自由多元主义学说中,

宽容是指各种终极价值可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妥协。自由多元主义承认很多

时候价值追求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对此自由多元主义指出相互对立

的观念与价值都有一个共同的人性基础,基于这种共性,人们能够实现相互认同。

自由多元主义对多元价值的推崇与其现实政治行为相配合,在现代社会引发

了多元主义的政治态度,现代政治生活总是处在一种多元主义状态下。在自由多

元主义政治看来,鼓励政治上的多元主体参与,国家在性质上只是现代社会团体

组织中的一员,并在本质上与其他社会团体是平等的,国家不应当是社会全部权

力的垄断者,而是以人为目的,应实行最大限度的区域性和职能性分权。“多元

主义并没有废除公民一致性(civic unity),相反,它提供了对自由主义政治中

一致性的主张和多样性的要求之间的关系的独特理解。’’@国家的统一和秩序要求

不过是实现公民个性发展和福利这一终极价值的手段。因此,自由多元主义政治

是一种“国家中立”,主张国家与社会分离,反对政府过多行使权力和过分干预

社会事务。自由主义一方面坚持自由价值优先的一元论诉求,另一方面又宣示价

值多元的重要性。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甚至是一种悖论,这在新自由主义方面

体现最为明显。

①陈平:《“多元主义”与“普遍主义”的困局——评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
年第4期。
②[以色列]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陶东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5页。
③[美]威廉・A・盖尔斯敦:《自由多元主义》.佟德志、庞金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9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四、新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认同逻辑

自由主义社会承认有普遍价值标准。自由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是自由,新自

由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自由主义发展的又一转向或说回归,新自由主义继承

了早期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然法、普遍主义、普通法等传统,在价值层面是典型普

遍主义,强调人的普遍价值、道德的普遍意义和法律、平等的普遍有效性,并将

其作为评估社会制度的最高原则。“新自由主义主张建立在自发秩序基础上的社

会演进过程,必须使普遍规则得到全面贯彻。”∞

新自由主义是一种典型的、货真价实的自由至上主义政治哲学。新自由主义

再次赋予自由以绝对优先地位,自由不再是一个中立的概念,而是一个道德概念,

成为一种压倒性的价值。新自由主义自诩为代表普遍正义,坚信“普遍规则和个

人自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要条件。”②在新自由主义那里宽容不再是多元价值和

善之间的妥协,不再是不同的良善生活观念之间的真正平等,而是一种普遍的、

人类最佳生活方式的“理性共识”。新自由主义在目的性价值问题上持一元论,

认定“自由”作为天赋的权利属于全人类,是对所有人都普遍适用的惟一和终极

价值。“在新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中,只有当其他价值和善与自由价值不相冲突

时,宽容才是可能的。而一旦自由与其他价值发生冲突,新自由主义就要么贬低

甚至诋毁其他的善,使之丧失终极价值的地位;要么歪曲其他价值的本意,使之

与自由至上的价值诉求相吻合。总之,在新自由主义看来,为了维护“自由”的

优先地位,宽容与否并不重要。只要其他价值与自由发生冲突,其他价值必须做

出牺牲,无论这样的牺牲与人类理想生活的真实诉求多么地背离。”@新自由主义

的这些主张与价值多元主义产生无法弥合的分歧,从根本上否定了多元价值平等

共存的可能性。可见,新自由主义尽管也宣扬多元主义,但这是一种“伪多元主

义”,在本质上是一元主义的。新自由主义标榜多元主义的惟一目的,不过是一

种自我掩饰,这源于新自由主义将一元主义等同于极权主义,至少存在理论上的

关联。换句话说,新自由主义与多元主义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新自由主义既想

①[英]哈耶克:《致命的自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②[英]哈耶克;《致命的自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③陈平:《“多元主义”与“普遍主义”的困局——评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
年第04期。
97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保持多元主义的外壳又坚持“自由至上”的价值诉求,因自身无法构造一个可彼

此兼容的模糊区域,而造成了理论内在的一元论与多元论的价值张力,在现实层

面这种折衷的选择则因遭遇各种价值冲突而陷入困境。

总之,“可以肯定地说,在新自由主义理论框架之内,一元主义与多元主义

的冲突,是永远不能解决的理论困局。既然把多元和一元的紧张包含在其价值体

系之中,新自由主义注定遭遇不同价值尖锐对立和冲突的现实。这一点,已经被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实践所证实。”∞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理

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看不到政治中的特殊性及其带来的政治冲突和对抗。也正因为

此,以耶尔・塔米尔(Yael Tamir)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形成了一种自由主义的民

族主义新理论,以进一步论证民族国家建构的合法性。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国家

认同观以尊重个体自主性为基础,在国家建构进程中却假以民族情感与文化归

属。

第二节自由主义的国家认同观主张

自由主义最初的内涵是政治自由主义,即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

思想流派的集合,作为一种基本的政治信念、政治体制构建和政治策略取向,支

配着支配西方人的政治理念、制度安排和生活秩序。政治自由主义致力于争取个

人的政治权利、民主权利,打造宪政政府,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

自19世纪,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运动,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备的思想体系与

社会制度,助推了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建构。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国家学说,是一套关于个人、社会、国家关系的理论。“自

由主义国家是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谋划的产物,自由主义将政治哲学从以自然义务

为取向转变为以自然权利为取向,它将人的权利而不是义务视为基本的政治事

实,并认为国家的职能在于保卫或维护那些权利。”圆近代民族国家都建构在自由

主义原则及价值观之上并受其制约,自由主义的单一性、同质化、一元论价值理

念是民族国家认同基础和社会团结的重要资源,自由主义从抽象人性论谈论国

①陈平:《‘‘多元主义”与“普遍主义”的困局——评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
年第4期。

②刘晓洲:《列奥・施特劳斯与自由主义国家中立性问题》,《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
期。
9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家认同建构,主张发扬理性、捍卫自由、分权制衡等,个人自由乃自由民主

的出发点和归宿。自由主义的这种个人中心主义使得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趋向多

元化,其在政治上的逻辑诉求便是多元竞争的“政治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政治

主张国家与社会二元分离、国家自身不具目的性、社会是一种没有共同目

标没有德性基础的工具性社会等。

一、基于“契约认同"的国家生成说

契约论是自由主义论证公共权力起源时惯用的理论,“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

契约,那就是结合的契约。"∞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国家学说以社会契约论作为政治

共同体形成之主要解释,认定国家建基于社会契约。自由主义将社会视为个人之

联合体,其关于人与社会的概念包含了“个人主义的、平等主义的、普遍主义的

和社会向善主义的"固几个因素。自由主义认为国家之成立乃是作为社会成员的

缔约者为了脱离自然状态,追求自然权利的更佳保障而来,即国家的目的只是让

人们和平地生活在一起。自由主义强调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法

则,人为自然通过理性的力量、共同的语言与生活将人们连接起来,过着群居生

活。“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拥有天赋的自然权利。为了生

活的更加安全、稳定和幸福,他们把各自的自由与权利让渡给国家,达成某种社

会契约,组成国家或民族。因而,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指引民族发展方向、

居于民族核心地位、赋予民族力量的是人民,民族是国家权力唯一的合法性源

泉。”四基于此,自由主义者建构了社会契约国家生成说,认为国家是为保障个人

自然权利而产生,而契约思想也成为自由主义国家认同叙事的理论根基。

近代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然状态下,人生而平等,享有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

每个人都是自由、自足、独立的个体,拥有完整的自然权利,依据自然法而行事,

自然权利只为分立的个人所有,而“自然法是所有的人、立法者以及其他人的永

恒的规范。”固然而,自然状态及自然法本身非常脆弱,即康德所说的人类理性具

有可错性(fal l ibi 1 i ty),为了克服这一弊端,需要一种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威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1l页。
②参见李强,《自由主义》,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21页。
③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l页。
④[英]洛克《政府论》(下),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4页。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来维持基本的秩序,而国家就是这样一种公共权力。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是一种

人为的契约建构,是人们签订契约的结果,国家的建立基于大多数人的普遍同意,

国家权力来自于被统治者自然权利的自愿让渡或授予,应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公民

意志,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等自然权利,公民权利

则能够规范、限制国家权力。霍布斯、洛克、卢梭等的社会契约精神都隐喻着这

样一种认同逻辑,“你将一些权力让与政府,以换取我也这样做,如果我们有足

够多的人加入这个交换,政府就是可能的,我们能拥有秩序,甚至我们可能拥有

集体提供的许多建设性利益。棚自由主义社会契约论哲学将政治共同体建立在对

善的共识上,提倡了一种“公平、正义以及正当程序的美德”。

自由主义的国家叙事就是建基于契约认同理念之上,公民权则是人民与国家

间的一种契约。“西方近代公民理论的逻辑结构是:自然状态一一社会契约一一

公民社会(civi l society,国家)。”②“在任何地方,不论多少人这样地结合成

一个社会,从而人人放弃其自然法的执行权而把它交给公众,在那里、也只有在

那里才有一个政治的或公民的社会。"@社会契约是对公民与国家权责关系的明晰

化、制度化,是对自然状态中的个人及其所拥有的天赋权利的保存与实现。社会

契约基础上的国家是人民授权,国家权力大小取决于人们授权的多少。社会契约

能够尊重和容忍人自身的弱点和本性,并通过国家的力量使其权利能够得以充分

及更好地实现,即更好的维护和实现公民权利。

自由主义的社会契约不是基于个体的价值或目标,而是为保障个体私利。社

会契约论本身本身属于唯心主义哲学,是对现实社会压迫关系的抽象化和虚假掩

饰。“天赋权利’’则是一种“理论上的虚伪”,权利的实现具有历史性,所有权利

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自由主义所谓个体的天赋权利是抽象的、形而上的,它暗

含着西方的宗教文化传统,只是这一理念不断被意识形态化、政治制度化发展。

天赋权利不证自明的,且极为抽象,这正是自由主义的理论预设,没有了这一理

论假定,则国家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也就失去了理论根基。“自由主义发展从它最

初出现时起,就没有将自己的视角局限于具体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而是试

图发展出一套关于个人、国家、社会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构成自由主义的哲学

①[美]罗素・哈丁;《自由主义、宪政主义和民主》,王欢、申明民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59页。
②丛日云:《构建公民文化一面向2l世纪中国政治学研究的主题》,《理论与现代化》,1999年第12期。
③[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4页。
10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基础。”①自由主义正是基于个人权利的观念提出了基于平等公民身份的“公民国

家”主张。

二、“公民国家"认同主张

自由主义的公民身份概念与理论是认识西方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视角。自由

主义以普遍的公民平等原则立国,以消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亚民族性群体的存

在。自由主义以同质性文化维系社会团结,赋予个体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并将其

整合进国家共同体,使每一位个体都是法律面前平等的公民,通过这种整合消除

个体间差异。早期公民身份理论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享有

“无差别的”权利和自由,国家是公民的公共母亲,公民和民族国家之间没有中

间团体,以公民认同建构国家认同。自由主义淡化文化认同在国家认同建构中的

作用,赋予公民自我认同建构的自主性。自由主义本身属于“权利理论”,崇尚

个人权利,而否认特定群体性权利,并以自由民主保障个人权利,其政治建构的

宗旨体现着个人主义权利哲学主张。自由主义者们对特定群体性权利尤其是民族

性群体性权利有着莫名的担忧,认为其会以群体名义侵害个体公民权,因此在民

族国家建构过程中拒斥共同体内特定民族的群体|生存在。
自由主义语境下的公民身份是不分民族、种族、阶级等的所有人,文化上中

立,具有包容性和普遍主义特征,在政治生活中实行无差别的“非歧视原则”,

承担平等的政治责任和社会义务,倡导以一致的公民认同建构国家认同。自由主

义者认为是“公民权创造了一种新的认同,一种与族属意识、族籍身份分离的政

治认同,它是多元文化的一把政治保护伞。它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政治关系,一种

比种族和地域联系更为广泛的联系。因而,它提供一种将种族上的亲族认同(文

化认同)与和国家相联系的政治认同(国家民族)相分离的方法,一种把政治认

同从亲族关系转向政治地域关系的途径。"②自由主义主张个性原则和平等原则,

信奉公民政治,把理性的个体对国家的认同视为政治合法性的普遍适用的尺度。

自由主义语境下的国家是以个体为中心画出的同心圆,国家作为公共权力,其权

①李强:《自由主义》,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18页。
②[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王建娥、魏强译,新华出版社2003
年版,第32页。
10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力实施的所有都是为保障个人权利,个人作为平等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自由主义认为国家乃是为了防止人们彼此侵犯,保障私人利益而组成的政治共同

体,国家赋予每个人平等的公民身份,对个人权利予以平等保护。国家认同则是

公民个体通过辨识认清自己所属脉络,确认国家对自我实现的关键性,从而产生

国家认同的心路历程。自由主义话语中的民族本质上是所有平等共享权利与义务

的公民聚合体,即公民民族。

自由主义主张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共同体主要由公民忠诚来塑造。自由主义者

有关公民身份的根本观点是比较一致的,即公民身份是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产

物,与民族国家的成长相契合,民族国家从本质上来说是公民国家。自由主义语

境下的民族国家是由公民构建起来的,建立在公民“参与、分权、德性与共善”

等基础上,“公民”是民族国家的认同主体。自由主义主张个人权利优先于国家

民族的整体尊荣。“西方的现代国家和民主政治是基于个人主义的政治理念以及

独立自主的个人而存在的,其具有个人主义式的现实色彩,作为国家与政治起源

的公民的具体化与现实化导致国家和政治工具化。”①“公民”的政治主体地位决

定了国家的生成逻辑、基本形态和运作方式。

自由主义主张理性、正义一元论,追求一种抽象的、同质的普遍性公民身份,

即每个个体不论其种族、民族、阶级等有何差异,只要符合法律上的条件都是合

格公民,都拥有同样的权利与义务,遵守和接受共同的规则。自由主义主张国家

以公民意识为成员资格之限制,以公民身份的确立作为国家构建的主轴,自由主

义的国家认同叙事就是一个公民身份认同确立和发展的过程。自由主义否认少数

民族性群体的特殊权利而以个体为指向,遵循从公民权利到政治权利再到社会权

利的演迸顺序,以平等的公民权将个体从群体归属中分离出来,置于平等的法律

呵护之下,强调个人是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单位,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是权利与

义务的主体,通过法律保护所有个体的基本政治权利,赋予“个人”以与“国家”

同等的价值,强调健全国家法律制度,保证公民的各项自由,个体成为具有独立

人格的自我。个体所必需的人身自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财产私有及订立契

约等权利构成公民的基本要素(civil element),个人自由被转换为公民自由,

公民的这些权利需要公民作为政治主体参与政治,行使和实现权利,与这一要素

①李华:《“群众”与“公民”:中西国家构建的比较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10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紧密相连的则是需要建构各种公共权力机构,所以公民需要授权“民族”。自由

主义就是意欲通过建构一种公民认同基础上的国家认同。

自由主义信奉公民德性和理性,认为公民持有同一性政治正义观念,主张公

民参与政府决策,国家、政府通过对所有公民平等的关怀与尊重,赢得其认同。

自由主义的民族国家认同建构以保护公民个体对生活、自由和财产等的自决权与

自我实现为目标,自由主义笃信“离开对公民权利的文化阐释,民族国家在其形

成过程中,就无法通过以民主的方式入籍建立更加抽象的社会一体化。’’①自由宪

政主义为个体改变文化归属、宗教信仰等创造了机会。“17世纪和18世纪的革

命冲突带来了政治参与和成员资格观念的扩张。政治公民概念的形成,是民族国

家发展的重要附属物,民族国家已成为当代政治生活的主要政治单元。”②“民族”

作为一种共同体,是一个集体性的概念,体现一种集体认同,自由主义主张以同

质化的公民打造民族,笃信众多同质化公民可聚合成一个“公民民族”,个体也

只有融入这个“公民民族”,并在其中生存,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权利,成为

政治的主体。当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民族国家建构起来以后,“公民”的历

史主体性得以确立,“公民身份”作为一个有着共同价值的身份认同代表着“民

族国家”的形象。自由主义国家认同叙事正是围绕着“公民”这一关键词展开,

通过号召发动个体的主体性,建构其“公民”主体形象,并引导其参与到“民族

共同体”之中,打造民族国家。自由民主政治中的公民身份是与其个人主义相契

合的,“公民”作为强大的话语机制,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个镜像式话语空间,

召唤着个体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同时压制和遮蔽着传统民族等一切群体性叙

事结构,形成统括一切意识形态及文化表述的现代民族国家叙事。

从民族政治层面看,自由主义的“公民国家”建构将个体纳入同质的公民社

会,意欲将国家打造成由自由公民组成的联合体,共同体成员是生活居住在国家

疆域内的同质化公民,个人所拥有的自由、平等的公民权利不会因民族差异而有

所不同,从而摒弃个体的民族、宗教等亚群体身份,这也是个体自我认同构建的

原点。自由主义者一直反对给予特殊民族性群体以政治认同或宪法地位,担心这

会导致其重返“民族部落制”的风险,进而会严重侵蚀公民的共同目的感和团结

①[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63页。
②[英]布赖恩・特纳:《公民身份理论概要》,载[英]T.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等著:《公民身份与社
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7页。
103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致感等,甚至破坏社会团结与稳定,影响公民国家整合,降解认同。自由主义

语境下,“民族国家是指由理性的、平等的和自由的个人所组成的政治实体。”①自

由主义主张个人是国家认同的主体,其抗拒民族主义的召唤,认为“公民”与“族

民”是两个不能兼容的概念。自由主义所界定的同质的公民资格权不能包容个体

所属其他群体的成员身份,国家通过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切断公民个

体返回传统民族共同体的倾向,把所有国民糅合并纳入一个单一属性的公民民

族,以此塑造“民族国家”认同。自由主义主张是公共理性而不是民族文化、历

史传统决定公民国家认同,淡化国家认同的民族文化因素,主张国家舍弃基于文

化差异的民族群体性权利,而以个人权利来代替这种权利,个人的族性归属成为

一种私事。

自由主义国家认同依赖于它的公民,而极力回避国家认同形构过程中的民族

性群体因素。自由主义者根据政教分离的原则,提出国家与民族分离,认为国家

不应该支持“任何特定民族”。自由主义语境下的民族国家,共同体内民族性群

体完全被“去政治化”、“去民族化”了,它们不再具有群体性政治权力和权利,

政治完全变成了个人的事情。“民族”是一个多数意义上的集体性概念,自由主

义公民基础上的民族国家建构,遵循的是一种普遍主义政治(Politics of

universalism),自由主义普遍公民资格的观点导出了一种关于平等的概念,即

个体平等的法律地位。自由主义者把无视差异的普遍主义看作是非歧视性的,宣

扬价值中立与善意忽略,以自由主义平等尊重的原则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

将人们纳入一种虚假的同质性,进而否定特殊认同。自由主义者习惯于将人权学

用作少数民族权利概念的替代物,希冀通过对人权的强调来化解族际间的冲突。

自由主义者认为平等普遍的公民普通权已能够充分保护人们的各种权益,主张以

民主的公民取代“族民”,不再采取额外措施来保护特殊群体利益。自由主义者

认为普遍的个人权利己包容了个体族类归属选择的自由权及其带来的文化差异,

出于对国家稳定的考虑,自由主义者不是通过赋予民族性群体以特殊权利而对其

予以保护,而是主张国家对少数民族群体性权利选择“善意忽略”,通过保证个

体平等公民身份基础上的平等权利肢解民族性群体权利,认定一旦个体被赋予自

由平等诸类人权就会在共同体中与其他权利一起得到践行,进而间接的保护少民

①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6页。
10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族。即自由主义者把少数民族问题置于确保所有人的基本权利这一普遍主义之

下,设想在个体权利得到保护的地方,民族性少数群体成员的权利自然就得到了

保证。

总之,自由主义是一种强调所有公民权利和资格平等化的尊严政治,

刻意通过“善意忽略”民族的多元差异性来强化国家的一致性。自由主义

国家叙事倡导具有理性、妥协、沟通、宽容等特点的公民文化,以公民政

治文化而不是特定民族历史文化建构国家认同,将国家认同建基于公民社

会之上,致力于打造一种自由主义的公民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是基于共同

发和共有领土范围内的公民理性联合,公民身份是建构民族国家认同的纽

带。自由主义这种在国家认同建构上将所有社会成员置于统一的法律和规

范下,以平等同质的公民身份认同否定少数民族性群体的特殊权利和文化

特性,它忽视的是个体、群体的差异,从根本价值观上拒斥少数民族权利。

然而,“民族国家”共同体内的民族差异客观存在,自由主义公民权利观是一

种抽象虚假意义上的权利赋予,是对“现实阶级压迫的掩饰”,因为其忽略少数

民族性群体权利而使得民族问题变得更加恶劣、更加危险,共同体政治更加

碎片化,带来的是民族国家共同体持续的族际政治张力。

三、“国家中立"主张

自由主义持消极国家观,认为国家权力的正当目的只能是保护人们的生命、

自由和财产等天赋权利,这也是人们结成政治社会之目的。因此,自由主义主张

“国家中立”,其国家观的重要标识就是“小政府、大社会"。“自由主义总是以

怀疑的眼光来看待国家,并把国家的活动限制在狭小的范围之内,而不论这是通

过一长串严格的宪法保障措施得到实现的,还是通过立法很可能是对自由的一种

不可欲的‘干涉’予以实现的。”m自由主义基于个体中心论提出价值中立学说,

主张政府只是法律、政策的制定者,机会平等的创造者,在社会发生价值冲突时,

政府应保持中立态度,不应偏护任何个人或团体,以此谋求多元差异背景下人的

交往和共存。自由主义主张正义一元论,国家保持中立的作用在于确保一种罗尔

①[美]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民族国家(下)》(第四版),邓正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第542页。
105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斯所言的正义(一种人们取得的共识),即国家必须排除任何善的观念的作用,

“不应该在不同的优良生活观之间就其内在价值进行排序。”不应在任何有关善

的观念之间做出判断,不支持或反对任何一方,以免对社会某部分人造成伤害,而

应将其交予私人领域,即国家必须在不同的善之间保持中立。“自由主义以尊重

个体自主性及多元差异为核心原则,因此一方面认为个体有选择认同对象的自

由,另一方面主张国家必须在道德、宗教、文化等问题上保持中立,以最低程度

的政治共识去最大限度的包容多元价值。”∞

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认同的目的是为保障实现个体的自我认同,国家不具备

道德优先性。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认同乃是社会成员基于价值理性考虑,为满足

自身需要,而对国家公共权威的认可。国家要服务于个体价值,保障个体的自由、

自主等权利。自由主义秉持“价值中立”原则,认为政治权威既无职也无权去给

予某一价值高于另一价值的特殊照顾,坚信自由是社会的最高原则。“自由的理

念是最高贵的价值思想一一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至高无上的法律。”@“自由主义,

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原本由三部分构成:自由的价值理论、自由社会的原

则理论和自由社会及其原则的实现途径理论。”@籍此,自由主义认为国家作为一

种公权力,国家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附属手段,主张国家应在多元竞争中保

持中立。“‘自由至上主义’认为,国家是个人自然权利在道德边际约束作用下、

在利益目标最大化或损害最小化的市场中逐步产生的,所以,国家对任何个人保

持中立。”㈤自由主义认为是无数具有实在性的个体构成了社会,强调了个人在

道德上相对于国家的绝对优先地位,将道德至上的至善问题留给社会上的个体加

以发落,个体决定社会,社会先于政府,并大于政府,政府只是社会的一个组成

部分,是一种工具手段,个体才是目的,才是真正具有终极性质的实体,作为目

的本身的人不能为了国家而被牺牲。

自由主义中立性原则被理解为一种积极的、具有广泛共识和强制约束力的道

德观念。自由主义主张政府必须在诸多“良善生活”的争议中保持中立,保护每

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不支持或倾向于任何价值,国家中立是对不同良善生活的“平

①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70—71页。
②[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07页。
③王海明:《论自由主义》,《人文杂志》,2006年第4期。
④罗克全:《“自由至上主义”如何为国家辩护——以诺齐克国家观为例》,《学海》,2005年第1期。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等的尊重”,使所有公民的权利都获得“平等的关怀与尊重”,且没有一个人被迫

接受某种特定价值观。国家只对公民在公域中的行为予以约束,政府的作用在于

协调和和鼓励个人之间的相互合作;而对公民私域中的行为持不过问的中立态

度,即政府“最小化”,国家对任何个人保持中立。自由主义的“国家中立”原

则要求国家拒绝价值偏爱,即拒绝为某一具体价值提供特殊权利,它从根本上是

符合自由主义个人自主、有限政府的价值理念,国家不得沦为任何民族、阶级或

党派等的统治工具。自由主义的国家中立理论同样要求政府对不同民族、宗教等

群体性文化、生活方式保持中立,在自由主义者看来,所谓“民族”、“族群”等

都是有着特殊利益诉求和抱有特定目的实体,国家不应给予关注,甚至不予承认,

而是将其打碎,把社会看作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集合体。国家中立原则主要以“公

域"与“私域"之预设建构国家认同,具体则主要是通过把国家与社会剥离来予

以实现。

自由主义是一种“分割艺术”,它预先设定了国家与社会、公域与私域、政

治与宗教等诸领域之间的分离,创造了新的自由。自由主义认为通过区分公私领

域,赋予个人发展的私域以极大的韧性,以此换取全社会成员的心悦诚服,以身

为国民为荣。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关于自由社会的思想体系,推崇一种“免于强制

的自由”,或说不受任何限制、强制和约束的消极自由,主张自由是“由和平的

享受与私人的独立构成的”,它是一种个人不受国家法律、权威等干涉的自由,

强调公民独立权,而回避公共权力,即“自由不仅是一种政府的所有行为都受其

指导的原则体系,而且是一种除非作为所有具体立法法案的最高原则来接受否则

就不能维持的理想。"㈨自由主义民主理论是以抽象的个人权利为出发点和归宿,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为经济前提,主张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是

两个彼此分离并相互独立的实体。……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政治平等原则、法

治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②

自由主义政治观认为人们以订立契约的形式进入政治社会,赋予国家以权力

保障个人自由。自由主义的“政治自由原则”主张一个社会的政治应以最低限度

的强制保持最大限度的自由,社会的任何强制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得到全体成员的

①Friedrich A.Hayek,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P.68.

②乔贵平、吕建明:《自由主义民主理论评析》,《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4期。
107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同意,应按照被统治者自己的意志进行,社会高于国家,社会是目的,国家是工

具,应由被统治者决定政府的大政方针。基于此,自由主义拒斥国家主义,对政

府权力持怀疑不信任态度,信奉国家保安全的信条,主张国家的“守夜人"

(night-watch—man)角色功用,认为“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国

家的目的是保护所有人的最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它的主要任务是关心公民的“负

面福利999即保护个人权力免遭内部的破坏和外部的威胁。”∞

自由主义的国家叙事是基于主权在民的逻辑构建起来的,国家的合法性来源

于人民授权,即“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人民由此作为国家

公民,并以个体存在的方式与国家发生关系,国家作为一种“特殊意志”代表人

民行使主权,人民根据需要可随时收回或重新授予主权。“人民”是具有天赋权

利的独立个体,“天赋权利”是构成自由主义“公民一国家”的基础,作为世俗

的公民,就像上帝平等的子民,享有与生俱来的可以让渡,但不可予夺的天赋权

利,天赋权利是公民身份的来源和基础,而现实和具体的利益满足则是公民身份

实现的标志。“人民主权”的实现是单向的、自主的和个体的行为,自由主义假

定每个人都是理性且自利的行为体,个体基于对秩序、利益和发展之诉求,以理

智方式实现对国家的权力授予。国家主权是“人民的授予”,国家只是社会秩序

与革命利益的守护者,没有人的权利授予,现代国家便无法成立。

自由主义将自由看作社会治理的最高原则。自由主义之个人自由是一种是不

受外力拘束压迫的权利,即个人享有不受集体或国家制约的广泛领域的自由权。

自由主义主张把政治尽可能从社会中剥离出来,认为国家是一种不得不存在的

“必要的恶"(necessary evil),其职责是通过对社会基本秩序的维持来保护个

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和安全等,即国家或说政府必需“最小化”,但无论如何,

作为一种公权力,国家在道德上仍是一种“恶’’。自由主义对于国家的道德批判

和否定,源自其对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区分。自由主义将国家“去道德化”,主张

国家的道德中立性,将国家与社会分离,即国家应保护个人而不是干涉个人的自

由。自由主义者捍卫个人自由相对于国家的道德优先性,主张对国家的绝对权力

进行道德约束。自由主义者认为公民身份权利是自然进化中带来的,强调社会的

①[德]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10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自发秩序,社会授权国家,国家将“社会意志”加以实施,国家只有在必要时才

对社会伸出援助之手。

总之,自由主义作为西方民族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于其国家认同建构在

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不同影响作用。从历史功用看,自由主义最初作为资产阶级反

对封建专制主义和神权统治,促进个人自由解放的理论武器,为指导人们摆脱西

欧封建神权统治,追求自由提供了理论依据。自由主义的价值理念初登历史舞台

时因其能够迎合封建专制下人们对自由的向往而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并演变为

一种社会思潮,在欧美人们高举自由主义旗帜开展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造就

了英、法、德、意等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人类政治文明的

发展,“自由主义思想必然会发现它自己在政治问题上的无能,因为它的个人主

义妨碍它去理解群体性身份的形成。"∞而陷入一种“空壳”价值的推销。也正因

为此,自由主义转向民族主义。

四、自由民族主义对民族国家认同叙事的演绎与附魅

从历史向度看,在近代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彼

此相互借鉴、相互吸纳而走向统合。自由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自由主义的民

族主义者,他们一致认为“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远远不是人们曾经普遍以为的那

样是相互矛盾的理想,它们不仅是相互协调的,而且实施上是相互支撑的理想。

民族主义需要自由主义予以驯服,并给予其划定道德边界;而自由主义也需要民

族主义来实现它自己的目标。"固确切的说,自由主义者意图以自由主义的民族主

义意识形态予以化解民族国家建构所遭遇的民族性群体存在的问题,并以此塑造

公民共享的民族身份,维护民族国家的合法性。这是因为“自由主义民族主义者

承认,国家很少是以共同的民族成员身份为基础的;正是由于认识到了国家与民

族之间不存在这种同构,民族主义者才提出了这样的重要论点:国家要采取,也

应当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来培养其公民之间共享的民族身份情感。"@

①[英]尚塔尔・墨菲:《政治的回归》,王恒、臧佩洪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页。
②参照[美]科克一肖・谭:《没有国界的正义: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杨通进译,重庆出版社
2014年版,第99页。
③[美]科克一肖・谭:《没有国界的正义: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杨通进译,重庆出版社2014
年版,第102页。
109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自由民族主义就是一种以自由主义诠释的民族主义,其兴起系民族国家建构

所需,更是欧洲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

兴起而出现,贯穿于近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全过程,是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建构的

有效工具,一定程度上担当了民族国家的思想理论和政治意识形态,更是自由主

义民族国家及认同叙事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民族国家建构是传统分散社会走

向以主权为导向的现代‘国(家民)族’的过程,也是在民族主义的宣扬和动员

下语言文字趋于统一,文化习俗、生活方式趋于同质的进程。”①自由主义推崇以

民族为构成原则的国家认同,认为民族是国家形成的必要前提,构成国家认同的

标的。自由非常重视民族主义在国家建构中的作用,以民族主义作为政治动员号

角。自由民族主义标榜民族是国家成立的源泉,提倡“一族一国”,即每个民族

都应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

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的产生与近代西欧社会变迁环环相扣,是近代西欧资本

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历史现象。自由民族主义“预设了通过历史叙事

和反思过滤而对文化传统的吸取,它出现于有教养的资产阶级公众之中,通过现

代大众交往的各种渠道而扩展开来……这种一定程度上构造出来的东西,从一开

始就容易受政治精英的操纵性滥用。"罾资产阶级“为了实践和政治之目的,必须

对观念进行简化、改变、调整,以便使其发挥需要它们发挥的作用。在日常政治

中,观念必须吸引尽可能多的群众;它在政治行动中的作用就是动员选民和信徒”

固自由主义的民族理论就是这样一种有意识的建构过程。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理

念与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衍生物,与科学、民主制、工业经济等相

联系,代表了一种政治信念,它“以启蒙运动理性和普遍人道主义为基础,旨在

建立开放、多元、前瞻的社会。它是和民主、自由主义以及宪政联系在一起的,

其目标是解放个人。”蛳自由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原则,主张政治单元与民族单

元的同一性,即每个民族应建立自己的国家,即“一族一国",此民族或者出自

单一民族,或者以某一主体民族为核心而结合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以形成一个具

①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②[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与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年版,第655页。
③[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王建娥、魏强译,新华出版社2003
年版,第106页。
④[以色列]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陶东风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9页。

11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有同质性或同化基础的政治共同体,近代西欧早期的“民族国家”就是在这一理

念下建构起来的。自由民族主义是时代开创主义的需求,为论证“民族国家”模

式的合法性,自由主义建构了自身的民族理论体系而予以自证。现代民族

(nation)、民族主义(nationalism)及民族一国家(nation-state)均起源于欧洲,

被看作欧洲自由主义发展的产物。

自由主义从其“价值范畴”产生出民族主义,要求政治单元与民族单元一致,

借民族共同体实现其自由、平等、生命、财产等价值,自由民族主义将“一族一

国”作为一种政治口号,追求建构民族国家。由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追求“民族”

(nation)与“国家’’(state)界限的完全吻合,企图在国家疆域内内铸造一个完

全同质化(homogeneity)的“民族”(nation),以排除少数民族的分离权利。

(一)从自由到自决:自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生脉络
自由民族主义出现与西欧中世纪后期社会变革密切相关,是现代性的副产

品,彼时作为普世性的“民族文化”的传播、“以市场为条件的阶级’’的权力诉

求等使得传统的“君权神授”、“神圣政治"遭遇合法性危机,“主权在民”得到

大力弘扬,社会整合、国家认同成为时代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自由主义的

民族主义走向历史的前台,并致力于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自由民族主义是自由

主义包容民族主义的合成物,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民族主义是一种天然地联盟,

自由主义的个人权利、社会正义和平等等原则需要借助民族共同体予以实现,这

需要对民族自决的承认及民族国家的建构。自由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指导

思想,追求政治单元与民族单元的同一,对近代现民族国家建构发挥了巨大推动

作用。可以说自17世纪以来,自由民族主义便主宰了人类历史,成为近现代史

上“最强劲的运动”。

1.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合一

首先,自由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对近代西方社会变迁做出的回应。“民族主

义产生于‘规则信赖’遭遇‘基础性破坏’的危机时期。”∞资本主义早期,中世

纪旧的统治秩序因失去正当性而崩塌,这是一场争夺政治自主权的斗争,带来的

是不同民族、宗教之间的对立。“这个时期,以市场为条件的资本主义阶级分层

①【德】汉斯-乌尔里希・维勒:《民族主义:历史、形式、后果》,赵宏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第
18页。
Iii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逐步取代传统社会的等级秩序,专制王朝的短暂统一、人文主义的兴起、宗教改

革等使得神权政治失去正当性,王朝继而衰落,传统地域分割、等级关系逐步瓦

解,社会逐步迈向标准化、同质化,并酝酿了一种普遍性社会文化,打破了原有

社会文化认同分殊的格局。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文化,不仅获得了资产阶级的支持,

普通大众知识化水平也大幅提高,依据这套文化符号交流沟通。学习和运用这些

高级文化成为个体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个体就业、参与社会各色各样的活动、获

得法律与道德意义上的公民身份等的先决条件,这缔建着民族的社会基础。这一

普及性文化成为政治正当性的依附所在,获得了精英和社会民众的普遍认同,一

致性文化形成了一种机制,在这里,各种政治体制及其运作都依据这一高级文化

而展开,人们渴望安居于特定政治共同体。删这注定是一个狂暴的社会变迁过程,

正如厄内斯特・盖尔纳所言:“向工业主义过度的时期也必然是一个民族主义的

时期,这是一个狂暴的调整时代,政治疆界或文化疆界,或者两者都在被改变,

以便满足第一次使人感到它的存在的民族主义的要求。”②在此背景下,资产阶级

赋予民族主义以人为特征,自由资产阶级利用普及的高级文化,借助语言分歧形

成的界限,营造出超越封建范畴的民族想象与联系,并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与自

由民族主义的互构。自由主义语境下,“民族主义是这样一种形式的意识,它预

设了通过历史叙事和反思过滤而对文化传统的袭取。它出现于有教养的资产阶级

公众之中,通过现代大众交往的各种渠道而扩展开来。’’固自由民族主义就是在此

社会转型、政治变迁过程中产生,是资产阶级“state’’动员了民族主义,创造

了“nation”,民族概念也由此得以确定,这种人为建构出的东西,从一开始就

受到资产阶级政治精英的操纵性滥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自由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

上契合了近代西方社会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

其次,将自由主义的价值理念与民族主义实现嫁接。自由民族主义作为一种

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的理论,是一种基于自由主义原则的民族主义,其理

论体系中同样内含着自由主义的公平、正义等基本价值诉求。自由民族主义可以

说是结合了社群主义的自我观、自由主义的权利观念、以及民族主义的民族想象

①参照江宣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28.32页。
②【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③【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655页。
11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三重因素的混合意识形态。w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与其作为主流价值的自由主

义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其同属于自由文明。自由主义坚信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两

者能够相互融合,为了论证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正当性,自由主义者将自由主义

与民族主义进行了结合,其理论契合点就是自由主义普遍推崇的诸如个人权利、

平等、民主、正义、自由等普遍性价值,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即是两者结合的产

物。“正是在民族文化的背景中,个人自主与个人认同、社会正义和民主这类自

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得到了最好的实现。”罾自由主义者坚信他们所最珍视的自由、

平等、生命、财产等基本人权存在于民族共同体内部,坚持民族成员间平等的权

利,“他们愿意放弃更广泛的自由和平等,来保证其民族的持续存在。”⑧

自由民族主义首先是启蒙时代思想的产物,彼时“绝大多数的自由主义者都

是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者。”④自洛克以来,自由主义思想家大都直接或间接主张

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融合。自由民族主义基本主张都以民族共同体为基础,都

以某种方式预设了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存在。自由主义需要民族主义的相关要素来

支撑其基本原则。自由主义强调民族文化对自身正常运作的重要性,自由民族主

义肯定了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信条,并将个人主义原则的实现寄托于民族共同

体,自由主义者认为个体是生活在民族共同体中的个体,个体需要在特定的民族

文化背景之下才能实现其个性或自主(autonomy)。自由主义视野下的个体是自由

民族(nation)语境化的个体,个体需要分享或认同一种共同的自由民族文化,

以自由民族文化为背景实现自我权利。自由民族文化为个体的自主选择框定了背

景模式,个体在自由民族文化背景之下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自由民族主义者

强调,在共同的自由民族文化塑造之下,公民之间可以形成共同的认同以及共同

的义务感。同样,自由主义的平等原则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平等,

自由主义者认为这些方面的平等都与自由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其实现需要自由

民族文化的强有力支撑。

自由主义者将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原则与民族主义实现结合。自由主义哲学

的核心主张就是“自由”,自由民族主义亦欣赏个人的自由、自主等权利,自由

①江宣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
②[美]科克一肖・谭:《没有国界的正义: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杨通进译,重庆出版社2014
年版,第105页。
③will Kymlicka,Politics in the Vernacular,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p231.
④[以色列]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陶东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42页。
113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族主义者仍信奉自由主义的个人权利、多元秩序等基本价值。如安东尼・史密

斯曾说过“人类若想获得自由、实现自我,就必须认同于一个民族。”作为缘于

“启蒙哲学”的自由主义的民族理论自然继承了自由主义崇尚个人自由、个人权

利的核心价值理念。在西方近代史上,“民族主义常常与其他的正直或神圣的存

在,例如宗教、国家传统、新人文主义这样的思维传统,构成稳定的或者是短暂

的结合。"唧自由民族主义的拥趸们都在呼吁天赋人权,“民族主义对个人提出的

全部要求源于对他的自由的关心。该理论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意志自由的一种独

特状态,这种状态一旦达到,便确保个人的永久实现和他的幸福。”留自由主义以

一种伦理的、普遍的精神维护民族主义原则,主张所有的民族都应有自己的政治

居所。依据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道德原则,自由民族主义强调每个民族都应有自

己的政治归属,通过建立民族国家,实现政治自主,而不能包含外族。

2.强化自由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

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认为民族是政治权力的来源,民族需建构自己的国家,

以国家“集体权利"保障、实现个体的天赋权利,这体凸显了自由民族主义的政

治性。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就是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作为一种政治意识

形态的自由民族主义内含民族、国家以及自治、自决等一系列基本范畴,并以此

为民族和国家立论,终极理想就是要建立“一族一国”的民族国家。

自由主义民族理论将政治民族主义看作民族的原型和根本,认为“‘民族主

义’这个词主要指一种心理学的现象,即个人在心理上从属于那些强调政治秩序

中人们的共同性的符号和信仰。"@自由主义者认为“民族主义首先是一条政治原

则,它认为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

的理论,它要求族裔(ethnic)的疆界不得跨越政治的疆界。”④“民族主义指的

是寻求或行使国家权力,以及按照民族主义者的主张为这些行为进行辩护的政治

运动。”凹自由主义的“政治民族主义为民族和民族国家立论,是民族和民族国家

的意识形态,其最高理想是建立单一民族国家,并包含有民族、国家以及自治、

①[德]汉斯一乌尔里希・维勒:《民族主义:历史、形式、后果》,赵宏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第
8页。
②[英]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张明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一国家与暴力》,赵力涛、胡宗泽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1页。
④[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局出版2002年版,第38-39页。
⑤John Breuilly.Nationalism and the State[M].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3.P2.
11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自决等一系列基本范畴。”①作为国家共同体含义的“民族”属于自由主义的话语

权范畴,是自由民族主义制造了民族。“民族主义表彰了一个汇合政治力量与文

化单元的努力,而民族则是这个庞大工程的巅峰。”②在这里“民族主义可以被

定义为获取和保持一个群体的自治、统一和身份而进行的意识形态运动,该群体

的部分成员认为它构建了一个实存的或潜在的‘民族’。”⑧马克思・韦伯认为“民

族主义的根本归因于从‘价值范畴’中产生出的一种统治共同体的乌托邦构想,

归之于由特定的‘牢固感情’和‘威信-N益’所带来的关于共同体的起源神话,

以及对某种共同的政治愿景的展望:这些被作为民族国家理应负担的责任。”∞

自由民族主义推崇以“民族”(nation)作为载体建构国家。民族国家就是

以自由民族主义作为政治动员方式和政治忠诚资源凝聚社会,同时赋予民族以政

治性,实现民族与国家的统合。即“民族主义是19世纪初产生于欧洲的一种学

说。它自称要为适当的人口单位做出独立地享有一个自己的政府的决定、为在国

家中合法地行使权力、为国际社会中的权利组织等,提供一个标准。简言之,该

学说认为,人类自然地划分为不同的民族,这些民族由于某些可以证实的特性而

被人认识,政府的唯一合法形式是民族自治政府。”@缘于自由主义对个人意志自

由的推崇,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推崇民族和国家意志自由,并将自由主义下的个

人道德自律相应转换成民族自治、自决,建构民族国家。

(二)自由民族主义对“民族"与国家的同构
自由民族主义追求民族单位与政治单位的同一性,认为民族与国家是一种同

构,彼此相互承载。对于自由民族主义者而言,“nation”意指一群追求政治自

决的人,而“state”则是一套政治制度,“民族”(nation)是“state”之建构,

“state”则是“nation”的政治组织形态。自由民族主义主张一个民族的统治

权不能落入他族之手,而应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自由主义者假定每个国家

(country)只包含一个民族(nation),并籍此缔造国家意义上的民族共同体。

1.自由主义语境下“民族"的历史发生

①孙振玉:《论西方自由主义民族理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②[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年版,第38页。
③Anthony.D.Smith,Ethno—Symbolism and Nationalism:a Cultural Approach[M].Abingdon,
Routledge,2009.P.61.
④[德]汉斯一乌尔里希・维勒:《民族主义:历史、形式、后果》,赵宏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第
9一lO页。
⑤[英】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张明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115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族国家的形成史反映在‘民族’[Nation]这个概念的历史之中。”①自由

主义语境中的“民族”(nation)观念形成于欧洲现代化时代背景下,是欧洲近代

史发展的产物,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代,资产阶级反封建过程中的一种人群聚合。

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自由民族形成的过程,是自由民族主义造

就了民族,自由民族主义因应近代西方经济与科技发展等引发的社会结构性变

迁,以形成某种大范围的民族想象为巅峰,对民族进行工具性建构,“民族"概

念构成近代国家的社会根基。

首先,自由之民族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从民族的概念内涵看,

民族一词在西方世界亦歧义丛生。英语中民族(nation)--词源于拉丁语(natio),

意味出生、出身;罗马时期异化为对外国人的贬称,意指地位底下的人;中世纪,

“民族"则被用来指称地理、语言方面有着松散联系的人,以及一些大学的学生

团体,意指有相同意见和意图的群体。之后,又被用于指称“教会共和国”中的

派别,这样“民族”一词又被赋予了代表文化与权威的政治、社会精英之意。而

到16世纪初期,精英意义上的“民族”一词又被用来指称英格兰的全体居民,

与“人民"同义,而英格兰是一个国家,至此,“民族”逐渐具有了“主权人民”

的意味。②当后来作为“主权人民’’指代词的“民族”被运用指称其他国家或居

民,就需要一些政治的、地域的或族裔的特性去加以辨识,也即需要弄清哪里的

或什么族裔的人可以拥有这种政治上的主权权力。于是,“民族”就与这样的地

缘政治和族裔约束联系起来了。这种联系使得“民族"开始凸显族裔群体,意味

着要把主权限定在特定的族群之内。这种变化使得诸多民族主义理论中普遍存在

着民族概念上的混淆。@事实上,自由之民族与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

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近代西欧商品经济及工业社会的发

展、市场经济联系的普遍性对规则、知识、语言等提出了同一性要求,孕育了自

由主义自诩的“民族文化”,这一文化以普遍的形式促进了人际沟通,人们逐步

摆脱传统的地域分割、等级秩序和文化分野,是以造成人们新的人们共同体意识

一一民族的基本动因。

①【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655页。
②参照马德普:《跳出西方“民族国家”的话语窠臼》,《政治学研究》,2019年第2期。
③参照[美]里亚・格林菲尔德:《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王春华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第4-9页。
11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其次,自由民族主义对民族进行了政治性工具建构。自由主义者强调现代化

及经济发展对民族主义的锻造力,并创造出具有超凡凝聚力的民族概念,在整个

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精英利用彼时的“普遍性社会文化”符号将流传于民间

的神话传统、历史传说等加以演绎,塑造出一种新的具有巨大凝聚力的“民族文

化”和同一的民族认同。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强调民族的政治

特质,笃信民族与国家的不可分割性,并通过具有诱导性的人文、社会理论的轮

番“轰炸”,将“民族”打造成新时代国家的根基。自由之民族就是这样一个有

着特定涵义的政治组织,是一个拥有最终自主权的独立政治实体,其他民族对此

应予以尊重,这就是民族的主权。自由主义政治“民族”的政治属性在法国大革

命中得以彰显,在当时的革命派眼中,民族代表着与个人利益或特权相对立的公

共利益,而无关乎种族、族群等群体要素,他们在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斗争中把

民族与主权人民等同了起来,从而也就把民族和国家联系起来,“民族”被认为

是一个共享主权的公民集体,以共同的理想信念为指导开展社会政治活动,政治

上呈现为“民族一国家”。

总之,自由民族主义话语中的民族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其政治性,大多自由主

义者都肯定了民族意识对于自由制度的重要性,民族被赋予了政治国家的特征。

“近代以来在欧洲形成的民族(Nation),……就是以本族为主体建立现代国家

的民族。因此,民族的概念直接与国家的概念或者至少是一定程度的自治相关

联。”∞自由民族主义强调最高政治权力,崇拜民族国家,主张民族单元与政治

单元的合一,民族被想象成拥有主权的共同体,自由之民族就是一个十足的政治

建构物,与国家不能尽分,民族是国家政治合法性的根源之一,一个民族的统治

权不能落于外族之手,如果民族获得主权,就拥有了众多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和

义务,这需要通过民族国家建构来实现自由之终极理想。

2.对“民族国家"观念的演绎与塑造

民族国家是一种源自近代的观念和力量,是因应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产生

的现代国家形态。自由民族主义的“共同体”意识诉诸于国家主义,自由民族主

义者认为“民族主义是指:某种思想系统、宗旨或世界观,其创造、推进并整合

了一个大型的稳固联合体(这个联合体被称作国家),特别是为现代社会下的政

①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治统治提供正当性理由。因此,民族国家与某个尽可能均质的民族共同构成了民

族主义的主要问题。”①自由民族主义认为维护民族文化、实现民族使命需要一种

制度性组织,而国家作为民族的权力组织机构,能够以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整合

民族,建构起“民族一国家”。

自由民族主义作为近代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它以民族国家为政治忠诚对

象,正是认识到民族国家不是由单一民族构成,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者极力主张

应在公民之间倡导并培养一种共享的民族身份情感(a sense of shared

nationality)。自由民族主义将“民族”等同于国家,并在18世纪西欧资产阶

级革命中将两者融为一体,“民族国家就是操同一语言的民族的一个政治组织。”

圆自由主义者借助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并赋予民族以现代公民民族的政治共同

体意蕴,而不是单纯基于血缘的的地域性聚合体。民族国家作为当今时代最主要

的政治共同体,秉承国家与民族的契合性。“近代以来在欧洲形成的民族

(Nation),……就是以本族为主体建立现代国家的民族。因此,民族的概念直

接与国家的概念或者至少是一定程度的自治相关联。"国

自由民族主义语境下的民族国家概念强化了民族的政治共同体意义,“一族

一国”强化了国家的文化同质性与统一性。自由民族主义认为民族和国家是连在

一起的、同一的,主张“一族一国”,国家是民族形成的载体,每个民族应通过

建立自己的国家实现自立自主。自由主义者将民族与国家同义,以民族作为国家

的基础是大多自由主义者对现代政治组织共有的体认。民族国家就是植根于自由

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政治共同体,以亚当・斯密、李斯特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

学者构筑了“民族、国家一体”的民族理论,使得民族国家(nation state)成

为合于自由主义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正常"国家形态。“nation是西欧的‘民

族国家’,nation的‘国家、民族一体’理论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

统治和建立资本主义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产物,是西方民族理论的核心。”∞

①[德]汉斯一乌尔里希・维勒:《民族主义:历史、形式、后果》,赵宏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第
10-11页。
②海斯等:《世界史》(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75年版,第502页。
③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④张宝成、宋荣超:《‘‘民族自决权”与“民族、国家一体论”之博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
年第2期。
11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一定程度上担当了民族国家的思想理论和政治意识形

态。自19世纪80年代始,民族在西方被普遍界定为“辖设中央政府且享有最高

治权的国家或政治体。”领土、主权、人民成为定义民族的关键要素。民族国家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是自由民族主义的政治建构物,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经济和

文化动员的有效工具,即民族国家以民族主义作为政治动员方式和政治忠诚资

源,凝聚社会,同时赋予民族以政治性,实现民族与国家的统合。这适应了资本

主义经济规模国家化的必然要求,并被看作是现代世界体系的基本单位。

民族国家nation—state)作为一个近代概念,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及人民

主权等为其出现创造了条件。近代民族国家建构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自由民族

主义运动联系在一起,是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形式。西欧中世纪后期神学政治式

微、信仰崩溃、社会因流动性而趋向多元,经济、政治、军事、人文思想等全方

位变革,传统国家遭遇合法性危机而转向现代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建构与资产阶

级具有同构性,肇始于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不仅开创了新的意识形态,

而且开创了新的人类共同体,新的集体认同、新的政治样式,并最终产生新的国

际秩序。”∞民族国家是自由民族主义推动下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民族的独立

和建立民族国家,最有利于一个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是资本主义发展提出的历

史性要求。”㈤“民族国家无疑是保证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好的条件。”@“资产阶级

民族国家,它们是历史形成的(并且共同构成了世界体系的中心)。它们代表了

民族的资本主义经济(很大程度上被民族资本控制和统治的民族生产体系)的政

治和社会管理框架,并且彼此处于侵略性的竞争中。”㈤“民族国家,对于整个文

明世界,都是资本主义时期典型的正常的国家形式。”⑨“民族国家”源于欧洲政

治经验而被创设,之后便开始了世界性的输出,二战后,民族国家体系在世界范

围内得以确立。

无论如何,自由主义语境下民族国家成功完成了广泛而抽象的“社会整合”,

建立了以人民意志为依归的“正常化”模式,传统“私民”广泛的政治参与权利,

①[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第51页。
②王沪宁、林尚立、孙关宏:《政治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11页。
③《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2页。
④[埃及]萨米尔・阿明:《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对当代社会的管理》,丁开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3年版,第51页。
⑤王沪宁、林尚立、孙关宏:《政治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08页。
119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逐步摆脱曾经的地域、血缘等限制,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共处于一个“民

族国家”。实质上,自由主义之“民族”是资产阶级为建立同质的自由主义市场

经济而进行的一场政治建构。自由主义民族国家一方面在形式上表现为与传统民

族纽带的割裂,另一方面,在实质上却以传统民族为根基。然而自由主义者对民

族“nation"的定义,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人们对族属(Nationality)概念的

理解,这种含混不清是导致“民族国家”时代以来民族政治问题的根源所在。

3.由个体自决到民族自决

民族自决权是自由民族主义的思想内核。“自决’’观念是自由主义之天赋人

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延伸和发展,自由民族主义基于个体的自决权和

对其文化身份的承认而主张各民族之间具有平等的权利,进而提出民族自决。自

由民族主义的理念之一是要促进民族间的权利平等,自由民族主义认为民族文化

和民族成员身份对于个体权利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应的自由平等的个

人组成的各民族无论历史长短、规模大小,都应当是一种平等的关系,都应有平

等发展自己文化、保持民族存续的权利,提倡一种民族自决权。

自由民族主义将民族自决看作是实现民族本质和目标的唯一途径,而建立民

族国家(national state)则是具体举措。早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自决思想

便随着资产阶级的壮大而迅速传播,民族自决原则认定每个民族都有建立自己的

主权国家,管理自己的政府,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17—19世纪的欧洲处于王权

与神权相勾结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广大人民和一些弱小民族遭受来自封建王朝

和教会的双层奴役和压迫,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新兴资产阶级顺应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的需求,提出了关于“民族自决权”的主张,以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

级民族国家。如洛克主张“被征服者有权摆脱征服者强加于他们的政府”,黑格

尔认为独立自主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自由和荣誉,意大利思想家马志则认为自

由、平等、博爱是与“统一、独立、主权的民族"相一致等。民族自决权理论在

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这一思想的指导和鼓舞下,资

产阶级在革命进程中,把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民族自决权等思想付诸实践,致

力于追求民族统一,并成功建立起第一批民族国家。民族自决权作为西欧资产阶

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性产物,不可否认其历史进步意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义,即“民族自决”作为一个政治学概念,曾一度处于世界政治话语的中心,在

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异族压迫、建立民族国家及后来的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彼时的正当性不言自明。但无论从当时还是

当前的民族观来看,自由主义民族自决原则的局限性客观存在。

4.将少数民族群体公民化分解

自由主义一向敌视民族主义,认为民族主义在道德上褊狭,政治上容易引起

分裂。因此,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依然建在自由主义的“伦理个人主义”基础之

上,强调民族共同体对个人的重要意义,推动以公民个体平等身份及权利实现各

民族之间的权利平等,这也是自由主义之理念。自由民族主义自抗拒传统民族主

义的召唤,苛意回避传统民族存在的客观事实,以牺牲少数民族的群体性政治权

利为代价,拒绝以种族血缘等标准界定民族。自由民族主义承认民族的政治自决

主体地位,而否认少数民族的群体性政治自决权。自由民族主义政治论证的精髓

是民族国家层面的政治文化必须同亚文化铸成的认同相脱钩。自由主义担心群体

权利会限制和侵犯到公民自由,引发公民身份危机,而民族性群体差异则会影响

选举政治,更改传统的政治主题,引发社会失序,降解国家认同。自由主义者拒斥

民族国家共同体内在再出现亚民族性群体政治权利,为维护“民族国家”的政治

合法性,自由主义者对共同体内民族性少数民族性群体实行去政治化,并以普遍

平等的个体公民权利肢解传统少数民族共同体,将其成员置于共同的“公民身

份”之上。

自由民族主义者在民族概念政治化的前提下,力避国家共同体内客观的民族

性群体存在,而将各民族性少数民族群体成员公民化,多聚焦于其基于自由、平

等等价值的公民身份特征。自由民族主义拒斥民族国家共同体内民族性群体的存

在,将民族性群体公民碎片化,致力于打造公民民族。自由民族主义基于公民个

体普遍平等的原则,而“善意忽略”共同体内民族性少数群体的特殊权利,自由

民族主义者认为通过保证所有个体的基本公民与政治权力,可以间接地保护少数

民族性群体,其基本逻辑是把民族性少数群体问题放在确保所有人的基本个体权

利这一大背景之下,主导性设想是当个体权利得到严格保证时,民族性少数群体

的成员个体就获得了同样的权利,而无须考虑其身份的特殊性,更不需要赋予民

族性少数群体成员以其他特殊权利。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自由民族主义在将少数民族性群体公民碎片化的同时,又以自由主义所谓的

宽容理念处理民族文化差异,将亚民族认同局限于私人领域的自由表达,而国家

不予关注或给予特殊权利,即采取“善意忽略”,实现国家与民族性群体的分离。

这是因为“公民民族主义是一种追求秩序和控制的民族主义,它适应现存的民族

一国家和它们的主导族体(dominant ethnies)。但是,它们无法向许多被淹没的

融入帝国的少数民族提供什么。所以,它们和它们的知识阶层转而走向族裔民族

主义并试图重建作为一个族裔民族‘ehnic nation’的共同体。”∞可见,自由民

族主义的将少数民族性群体公民化是对传统民族共同体的绞杀,也是自由民族主

义者的一种工具性利用,其实质是自由民族主义者基于国家的多民族共同体事实

而肢解共同体内少数民族群体的政治操作,意在淡化“民族国家’’共同体内传统

民族的群体性政治身份和政治目标,终极意图在于维护主体民族的“民族国家"

的政治合法性,这其中渗透着大民族主义对少数民族的歧视与同化。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由主义的民族理论的出发点虽然是民族论题,却

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启蒙因子,其落脚点是服务于民族国家建构。“自由主义的民

族主义则试图在共同的历史感、共同的疆域、共同的语言以及共同的公共制度的

基础上形成共同的国族文化,而不是民族主义所要求的同一种种族血统、同一种

宗教或者同一种善观念。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理念更多关注民族主义的政治性,

笃信民族的政治共同体意蕴,主张是民族主义提供了国家存在的合法性,把民族

等同于国家,推崇民族单元与国家共同体的一致性,主张建构“一族一国”的民

族国家,实为国家民族主义。

无论如何,近代西方自由主义者笃信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密切相关,并且坚

信民族或国家是个人自由的最终保障。民族国家源于17世纪西欧的自由主义的

民族主义运动。今天,自由主义的国家认同观始终以尊重个体自主性为基础,却

假以民族共同体情感归属,并将其植入自由民主宪政体制之中。自由主义国家认

同强调宪政制度和公民权利,而族裔归属或文化传统都不应该扮演决定性角色。

自由主义否定文化认同在国家认同中的积极作用,其实质则是对共同体内多元民

族文化的回避,因为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不能提供政治社会所需要的文化统一,转

①[英]爱德华・莫迪默,罗伯特・法恩;《人民・民族・国家一族性与民族主义的含义》,刘泓、黄海慧译,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页。
12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而只能求助于政治经济制度,寄希望于以良善的制度体制机制赢得公民的国家认

同。民族国家叙事语境下,自由主义国家认同强调宪政制度和公民权利,而族裔

归属或文化传统都不应该扮演决定性角色。自由主义否定文化认同在国家认同中

的积极作用,其实质则是对共同体内多元民族文化的回避,因为多元化的民族文

化不能提供政治社会所需要的文化统一,转而只能求助于政治经济制度,寄希望

于以良善的制度体制机制赢得公民的国家认同。

第三节自由主义宪政民主的国家认同生成进路

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政治建设的基本任务在于创造一种政治过程,塑造一

种政治机制,以锻造各民族的政治意志和政治向心力,使其凝聚为国家意义上的

“民族共同体”。自由主义的国家叙事构想从蓝图变为实践,就体现为一个国家

认同建构的过程。“自由主义是一种基本的政治观念和信念,是一种哲学和运动,

也是一种体制构建和政策取向。删自由主义的国家认同叙事理路历经抽象的城邦

认同、共同体的契约认同、民族国家的公民认同与后民族结构的制度认同的发展

脉络。自由主义具有民主特质,致力于以民主政治建构国家认同。

自由主义语境下,民族国家包括民族与民主两个维度,民族是国家的组织方

式,民主是国家的制度体系,两者都关涉主权稳定与合法性。自由主义国家认同

主张理性、自由,从人性论出发强调人对政治制度的理性认同,鼓励共同体成员

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设计的合理性做出理性思考,而弱化文化认同,

把文化归属于国家无须干预的个人私域,而“把民族设想成由拥有平等权利之公

民构成的共同体”,笃信公民民族是国家合法性的源泉。自由主义坚信“政治共

同体的认同必须是植根于它的政治结构,而不是被广泛接受的个别成员的个人性

格一一是那些作为共同体公开的和集体的共有的东西,而不是作为个体共同的东
西。因此,它将被用政治机构的而非族裔文化的词汇来界定,即用作为共同体成

员的公民可以分享的制度、价值和公众演说形式等词汇来界定,而不是用心理的

和文化的特点,如他们的习惯、性情、生活态度、性实践、风俗、家庭结构和癖

①吴春宝、青觉:《国家观维度下的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之辩》,《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年第3期。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好来界定。”①自由主义抗拒族群、民族主义等,主张民族性群体因素与历史文

化因素等必须让步于公民机制、宪政制度,公民团结的基础是共享的民主

政治理念,意在营造一种“宪法爱国主义”或说公民民族主义来建构国家

认同。自由主义语境下,民族国家又称宪政民主国家,国家认同重制度而轻文

化。自由主义更关注制度认同对国家认同的建构功能,认为程序化制度本身就能

产生认同,国家通过制度建构、程序设计、以自由、人权、法治、有限政府、分

权、代议制及主权在民等宪政原则为多元化政治主体的对话沟通提供渠道,保障

自由、平等、生命、财产、人权等普遍性价值规范,从而凝聚共识,建构认同。

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价值理念意味着一种普遍性、终极性的人类最佳生活方

式,作为一种政治哲学,自由主义将自由民主作为实现这种最佳生活方式的原则

和路径,主张建立公平、公正和能够实现正义的政体。自由民主政体的基本原则

是把所有的人都看作是自由和平等的人(Treat all people as free and equal

beings)。民主政体是实现政治自由从而保障实现其他一切社会自由的政治设计。

自由主义相信只有通过自由宪政才能打造出民族国家,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意

识形态,体现为民族国家的一系列原则和制度体系,即“自由主义不仅仅是一种

理论、一种意识形态,而且还是一种制度、一种政治运动或政党旗帜。”@自由主

义通过自由民主体制向民众传播如平等、宽容、守法等普遍主义价值,并极力以

此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抽象文化价值取代各种基于族裔身份的原初性文化,换句

话说,就是以一种“制度文化”湮没各种民族性群体文化,以制度认同建构国家

认同。自由主义主要通过法治、分权、代议制等宪政民主建构民族国家。

民族原则与价值内涵于自由主义的政治纲领中,自由民主国家预设了民族的

存在,以“出生”、“血缘”等来界定公民身份,区分同胞与外人,建构国家认同。

自由主义坚信只有“民族一国家”才能更好地支撑起自由民主制度,民族国家本

质上是一套保障民族认同国家的制度安排。自由主义对个体多元化的精神泉源、

族裔文化差异予以尊重与宽容,而以自由民主体制建构共识,即使得每个人都认

同自由民主体制,乐于享受其带给的各种权利,视所有具有族裔文化、身份差异

①[英]爱德华・莫迪默,罗伯特・法恩:《人民・民族・国家一族性与民族主义的含义》,刘泓、黄海慧译,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②李强:《自由主义》,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15页。
12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成员为公民同胞,在此基础上建构人们的国家认同。即自由主义以一套完备的

制度体系整合民族,形塑着民族国家的基本样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资产阶级

反对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构建资本主义制度过程中确实发挥了理论性指导作

用,并形成了体系化的自由主义民主理论。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民主是普遍价值

观念的惟一合法体现,代表着一种“普世”文明,而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

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方式”。①

民族多元语境下,国家认同建构的实质就是要处理好“民族多元”与“国家

一体”之间的关系,自由主义者已然认识到民族国家共同体内部民族文化多元歧

异的事实,国家认同缺乏一致的文化认同基础,转而求助于政治经济制度,如宪

政共识、基本公民权、经济体系、福利政策等。在自由主义者眼里,“一元”就

是在共同体内部实现自由民主价值,并通过民主政治互动达成共识,自由主义政

经制度所包含的立宪法治、分权制衡、财产私有、市场经济等构成民族国家认同

的主要凭籍。自由主义笃信这套制度设计的人性化,认为其能创造出合理的生活

秩序,正是这一套理论和制度体系主导建构了民族国家认同。

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政治理念主要体现在人权、自由公正的选举、多党民主、

社会正义、宽容、自由市场经济、自由贸易等。民族国家叙事语境下,国家自称

是建立在民族肌体上的政治共同体,按照自由主义的民族与国家关系的主张:国

家作为民族的权力组织机构,以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整合民族,形塑着民族国家

的基本样貌。“从国家构建的逻辑和历史实践看,自由主义国家既保护个人自由,

又通过国家强制和公民教育保护国家自身。”②自由主义在为“民族国家”认同建

构进行着理论杜撰的同时致力于以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制度等的设置将传

统社会加诸于人的种种身份剥离,使人取得普遍的公民身份,附之以必要的公民

教育来培育人民的自由、民主、法治等理念,以塑造公民政治共识,建构起公民

认同基础上的国家认同。

一、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预设

自由主义的第一个要义是自由,第二个要义则是民主。民主共识的形成为国

①[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②刘晓洲:《列奥・施特劳斯与自由主义国家中立性问题》,《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
期。
125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家提供了统一的思想基础,有利于凝聚人心,提升公民对国家的认同。现代民主

政治源于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民主是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产物。伴随资本主

义的发展及民族国家的建构,西方思想界一直在努力建构一套符合资产阶级需要

的民主理论,以论证民族国家的合法性。资产阶级学者通过吸收改造古典民主的

多数原则、近代民主的人民主权原则及社会主义民主的人民当家做主,逐步把民

主与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竞争性选举、政治合法性等联系起来,为民族国家杜

撰出一套自由主义民主理论体系,并赋予以普遍性的形式。“自由主义民主理论

建立在个人权利、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和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三大基石之上,是以

政治平等、法治、分权与制衡为基本原则,以代议制民主为主导模式的一种有关

国家权力的恰当范围与限度的政治理论。”①

(一)自由主义精英民主理论的建构
自由主义政治强调公众政治行为的功利性及无道德性,认为公众政治行为无

意识、非理性,表现为乌合之众式的普遍无知、穷人的统治、多数暴政等等,旗

帜鲜明地支持精英主义。自由主义民主只有“官”而没有“民”,在自由主义者

看来,大众民主的价值简直微不足道,这期间自由主义学者密尔、熊彼特等人将

民主置于资本主义的政治语境之中,把古典主义参与式民主理论改造为以选举为

特征的精英主义程序民主理论,使民主政治成为政治家的统治,而不再是人民主

权,选民不是直接参与政治决策,而是通过投票选举代表组成政府。政治精英通

过这种将程序与实质的顺序颠倒,建构起精英主义民主理论,以代议制民主模式

赋予自由民主以大众化合法性表象,以“竞争性选举”为标识。但是“衡量政治

制度是否民主的标准,不仅仅在于它的程序是否正义公平,更在于它是否为民众

带来切实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是否真正实现了社会正义和公平。”@资本主义民主

理论建构之初就隐含着对民主的敌视与轻蔑,而民族国家实质是资产阶级精英统

治的“程序共和国”。

(二)对资本主义民主进行自由化改造

自由主义者以萨托利和达尔为代表的自由民主思想家则继续对资本主义民

主进行自由化改造。萨托利在熊彼特的基础上阐述了民主的自由主义性质,根据

①乔贵平、吕建明:《自由主义民主理论评析》,《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4期。
②[美]迈克尔・帕伦蒂:《少数人的民主》,张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12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将自由主义与民主捆绑、并轨,修改民主话语轨

道,建构起系统化自由主义民主。萨托利将“自由"视为“民主”之锚,强调以

自由求平等,而不是以平等求自由,推崇自由政体,认为民主国家与自由主义民

族国家具有大致相同的政治意义,在国家治理中笃信“自由”高于“平等"。萨

托利心中理想的民主制度同样寄希望于通过“选举"来体现民意,拒绝“人民统

治”,其实质依然是“精英主义民主观”。达尔作为多元民主的代表,其提出的关

于多头政体的七项标准,几乎都与自由、选举有关,而其所主张的自由也只是涉

及表面上的言论自由,而拒绝财产自由。而韦伯根据人类政治统治由传统型到个

人魅力型再到法理型的变迁事实,强调合法律性程序的政治,以官僚制理论从程

序上论述政治合法性,主张依理性法律而组建并有效运行的科层制政府才具有合

法性,即西方的宪政思想。自由主义民主理论把竞争性选举视为最重要甚至唯一

的标准。韦伯之后,李普塞特以其合法性理论论证熊彼特的“竞争式选举”的合

法性,认为自由民主选举政治能够化解社会冲突,促成社会共识,因而具有合法

性,以此完成了对自由民主理论的合法性论证。自由民主之“民主”只是名义,

自由才是其实。

总之,自由主义的民族国家认同叙事彰显“民主”旗帜,不断杜撰着自由主

义民主的“完美性”。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面对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上

的“道德制高点",一些自由主义者致力于构建一套合乎民族国家认同叙事的民

主话语,他们通过对民主概念的改造,将民主与资本与自由相结合,建构起了一

套自由主义民主理论体系,以此论证着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制度设计的合法、合理

性,并奠定了理论的世界性话语权。“自由主义民主理论是以抽象的个人权利为

出发点和归宿,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为经济前提,主张市民社

会和国家之间是两个彼此分离并相互独立的实体。……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政

治平等原则、法治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自由主义最终将自己的“观念秩序”

兑现为政治秩序。自由多元主义承认社会多元主体的价值分歧乃至冲突,谋求以

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方式建立共识,自由宪政成为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应然选择,

它要求共同体之成员通过遵守宪政法律之规范而建构国家认同。

①乔贵平、吕建明:《自由主义民主理论评析》,《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4期。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二、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思想国家认同逻辑

“民族国家的建构导向在于与现代国家机器息息相关的一一相对成熟的政治

体制与政治决策机制以及因此树立起来的民主与法治观念。”①民主是国家的法性

支撑,是国家认同建构不可或缺的条件。自由主义将民族由之前对地域、血缘及

语言等的认同转向一种对民主、法治的认同,主张“宪政认同”是民族国家认同

的动力。源于对民族国家建构中最紧迫的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并为消除民族差

异与分歧,自由主义者提出了一种所谓更加广泛层面的认同形式一一宪法爱国主

义,即在依托和整合民族、历史、语言、文化等传统价值的基础之上,致力于打

造一种基于自由民主国家政治实践基础上的公民文化,打造个体平等的民主公民

身份,将公民对于一国宪法的认同作为国家认同的价值支点和社会团结纽带,并

以此为基础取代亚民族性群体认同的地位和功能,维护国家统一。自由主义国家

认同理论以预设个体理性、多元宽容、立宪法制等为基础,强调理性前提下人们

的宪法爱国主义,强调政治认同的法制化、制度化凭籍,集中于宪政制度。

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自诩为是民主的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强调

民族自决,同时强调这种自决应当导致自由民主的宪政。”②自由主义语境下的国

家建基于“社会契约论”,国家主权的合法性来自民意授予,而且通过宪政正式

宣明。自由主义强调宪政制度的国家认同观,自由主义就是一系列原则体系,崇

尚法治、平等、限权等一系列自由原则,认为建构国家认同需要为多元化主体提

供达成共识的规则、制度平台,即宪政制度、程序规则、公平正义以及基本人权

保障等。在国家认同问题上,自由主义坚持宪政民主的基本价值立场,将宪政民

主奉为建构国家认同的最佳途径。“可以非常简洁地断言,自由主义就是通过宪

政国家而对个人政治自由和个人自由进行司法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固自由主义对

国家民主制度建构极为重视,提出“自由宪政”、“分权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

等相关主张,为民主制度架构奠定了理论基础。“‘自由主义’一词,在其所从来

的本国,用于宪政自由与代议制政府原则之名,长久以来,整个英语世界的所有

①黄其松、蔡鑫:《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未来:再论哈贝马斯的宪法爱国主义》,《云南社会科学》,2017年
第1期。
②[以色列]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陶东风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8页。
③Giovanni Sartori,The Theory Democracy Revisited,Chatham House Publisher,Inc.Chartham,New
Jersey,1987,P.380.
12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政党共享着这一财富。砌自由主义语境下,民族国家通过宪政民主下的权力分立、

竞争性选举、政党竞争、法治、自治等制度设计,以较高的制度化水平和民主程

序吸纳社会多元主体的政治参与,建构国家认同。

(一)自由主义的宪政认同思想
自由主义重视民主政治制度的公民培育功能,主张让公民通过民主政治参与

接受自由民主价值,习得自由民主的规范及行为习惯,把个体从其狭隘的生活世

界中解放出来,培育其公共意识。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自由主义者提出了自由宪

政思想,宪政原则所需要的政治文化不是基于共同的历史文化,而是以基本人权、

民主宪政建构国家认同,各民族在认同共通普及的宪政文化前提下,可自行发展

本民族文化,并促进文化交流。

自由主义将宪政民主奉为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主要途径。国家是一种公权

力,国家认同必然包含对国家权力合法性的认同。自由主义推崇“自由的平等原

则”和“自由的法治原则”,主张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由意味着,也只

能意味着,我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有赖于任何人或任何权威机构的批准,只能为同

样平等适用于人人的抽象规则所限制。”罾自由主义者在建构民族国家过程中,质

疑权力的道德准则,强调约束国家或政府权力,防止权力滥用,认为“自由的第

一步实际上正是要求法治。……自由统治的首要条件就是:不是由统治者独断独

行,而是由明文规定的法律实行统治。”@为了防止政府专权,自由主义者通过建

立一种以法律制约权力的制度性秩序来限制、规范公权力的使用,即以“宪政民

主”限制公权力,保障自由。

自由主义以普遍人权、民主宪政、公平正义等国家一体适用的政治德性预设

来取代民族的血缘、地域、历史文化等伦理藩篱,政治共同体的认同主要依靠政

治文化所培育的宪政原则,而不是各民族的伦理性文化生活。自由民族主义者认

识到宪政民主对于民族国家中的公民通过行使平等的政治权利来实现共同的公

共利益非常重要。在西方,自由主义就是宪政,宪政秩序是以宪法为统帅的整个

国家制度的法规则体系,宪法被视为保护个人权利,调整人群之间利益冲突的准

则。自由是宪政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自由民主政治崇尚“自由而法制"的宪政,

①[意]圭多・德・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年版,第1页。
②Friedrich A.Hayek,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P85

③[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页。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高度重视宪法和法律在政治制度的设定以及政治实践中的作用,倾向于支持法律

的千篇一律性。自由是宪政的本质目的,自由宪政通过促进公民积极的民主政治

参与和互动来塑造社会成员对国家权力共同体的认同意识。

(二)自由宪政民主的普遍主义认同原则
自由主义主张“宪政认同"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动力,制度因素是认同

建构的最好凭籍。宪法认同具有普遍主义的特征,自由主义关注政治制度,

主张政治制度价值中立,以最低程度的政治价值去包容最大限度的多元价

值,认为政治制度保障民主、保障人权,有利于认同的构建,只要个体服

庸国家的宪政规范,国家就赋予其同等的公民身份,以公民认同建构国家

认同。自由民主宪政以宪法爱国主义奠定国家认同的价值规范基础,选择

以民主政治文化置换具有特殊意义的民族性群体文化并赋予宪政认同以形

式普遍性的新的认同标准,从而保证自由民主制度得到公民认同的动力资

源。自由宪政确保公民权利的基本原则要求和共同体文化多样性的事实决

定了宪法是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主要工具。宪法是民族、社群等多元差异

亚共同体之间的“公分母”,是多元社会中达成共识的最重要手段,民族国

家亦是“法的共同体”,体现共同体的自由平等意志。

自由主义坚持个人权利优先和国家中立,而把少数民族群体权利剥离公域而

纳入私域。自由主义主张一种人为追求自我发展的个人目标而不惜割断与传

统文化的联系,根据自由宪政的理性观念,个体被设定为权利的主体,法律确

保的永远是个体的法律主体性,肢解的是民族群体性权利。“组成共同体的个

人幸福,或日其快乐和安全,是立法者应当记住的目的,而且是唯一的目

的。”①在民族国家统一的宪法体制下,多元差异的少数民族性群体基于法

律制度的普遍主义原则而被个体化、碎片化对待。这种“以法的形式构成

的公民身份所依赖的是以共同的善为取向的公民的不可用法律来强制的动

机和意图的和谐背景的支持,这种公民身份的共和主义模式提醒我们,受

宪法保障的自由建制只有对这样的人们才是有价值的,他们习惯于政治自

由,适应于积极自决实践的‘我们’视角。以法的形式建制化的公民角色

①[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81页。
13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必须被植根于自由的政治文化的情境之中。”∞自由主义语境下,民族国家

的政治文化是以有效的宪法为结晶的,这一宪政民主政治文化是培育多元

社会共存,同时又保持多元意识感的认同标准。“宪法的原则,只有当它们

置身于由公民构成的民族的历史情境之中,从而与公民的动机和意图建立

联系,才会在社会实践中具有形式,并成为动态地理解的建立自由的人和

平等的人的联合体这个策划的推动力量。”②民族国家的自由宪政呈现为一

国宪法规则体系下的一种内在结构状态。

自由主义政治认同理论主张理性、正义、自由等政治价值,从人性论出发强

调人对政治制度的理性认同,鼓励社会成员对国家的认同应基于对共同体各项制

度设计的理性思考,而非族群文化,主张族群因素与历史文化因素等必须让步

于公民机制、宪政制度,以营造一种“宪法的爱国主义”或说公民民族主

义。自由主义笃信其所主张的个性与平等需要民族共同体的支持,自由主义的

民族理论崇尚个人意志自由,将共同体成员安置于“民族”之上,强调民族自决、

民族独立与实现个性、平等之间的一致性,致力于建构“一族一国”的民族国家

共同体。自由主义者认为只有在自己的民族国家中,个人意志充分的自由才能够

获得实现,国家成为民族伦理的化身。当下的自由国家都是建立在特定民族

(nation)基础之上,面对共同体社会成员多元化的族裔身份,自由主义致力于

建构一套宪政民主体制以培育其宪政爱国主义,以宪政认同建构国家认同。

三、自由主义宪政民主体制对民族国家认同的形塑

民族多元背景下,民族国家的民族构建(Nation—building)从一开始就是

个棘手的问题,为实现民族一体化,自由主义者在民主政治理念指导下,将基于

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建构模诉诸于一套自由民主的宪政民主体制,通过一系列制

度安排来促进国家政治一体化,建构国家认同。自由主义政治家主张以自由民主

制度塑造民族,建构国家认同,国家认同建构进程就是一个主权在民、宪法至上

①J.Habermas,Citizenship and National Identity,as Appendix IIof hiS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trans.By Willialn Rehg,MIT Press,1996,P499.

②J.Habermas,Citizenship and National Identity,as Appendix IIof hiS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trans.By Wi 1 1i am Rehg,MIT Press,1996,P499.


13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及政治多元等政治理念的实践化过程,其自由、民主、选举、代议制、政党竞争

制等宪政实践为国家认同建构发挥了巨大效用。

民族国家作为现代国家的第一种形态,国家建构的导向在于一套相对成熟的

现代化政治体制及决策机制,即民族国家是维护民族文化、实现民族使命的制度

性组织,是制度建构的产物。自由主义本是一种关于政体的理论,自由主义者笃

信自由民主是多元社会最佳选项,宪政是自由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而民族国家

认同是共同体比较深层的结构性问题,与政治合法性、政治秩序等息息相关。自

由主义者赋予抽象意义上的价值普遍性以一套具体的价值原则,并将其制度化,

在领土范围内实现政制整合,以获得民众的认同。自由民族主义下的民族是依存

于自由民主制度的民族,国家作为民族的权力组织机构,以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

整合民族,形塑着民族国家的基本样貌。自由主义以制度特别是宪政民主政治制

度认同作为国家认同的核心。

民族国家叙事下,社会成员个体族裔身份多元歧异,缺乏国家认同的共同文

化基础,为此,自由主义选择以良善的政治经济制度及合理的社会生活来凝聚社

会成员的国家认同。自由主义者主张通过通过宪政民主理念下的一系列基本制度

设置建构民族国家,假自由宪政制度构建多元基础上的理性和谐社会,为国家认

同提供保障。自由主义国家认同理论以预设个体理性、多元宽容、立宪法制等为

基础,强调理性前提下人们对合法性政治体系的认同,鼓励人们在竞争性政治参

与中思考政治共同体制度设计方面的合理性,制度及程序正义成为国家认同的衡

量指标,强调对宪政制度的认同。

(一)以自由竞争式宪政民主体制建构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如果离开相应的政治制度支撑将非常脆弱,民主体制对国家认同建

构有着直接影响,民主政治制度化水平越高,越能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保障渠道,

进而有利于化解社会积怨,增进公民的国家认同。自由主义强调公民的国家认同

应建基于对自由民主价值及制度的普遍性认同,而不是基于特殊主义的某种狭隘

性文化认同。自由主义国家的哲学基础是正义一元论与善的多元论的综合,自由

主义承认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分歧,多元主义是自由民主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民

主社会提倡通过多元宽容,谋求共识。民族国家社会多元民族共在,个体族裔身

份、文化、宗教等差异凸显,国家该如何建构认同?从哈贝马斯到罗尔斯等自由
】3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主义者都寻求以“宪政认同”建构共同体认同,主要着眼于民主政治价值与制度

共识,借助民主文化传播、政制设计,使每个人都成为自主的个体,从而免于对

他人的依附,进而免于被专断所支配。

自由主义政治就是宪政,宪政就是以宪法及其所衍生的法律限制政府权力的

立宪政体,其本质在于它是对政府的一种法律限制。宪政民主就是限制民主的权

力而使之遵循自由宪法的民主,分权乃是自由宪政之精髓,自由主义宪政强调政

府组织机构的分权原则,即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权分别由不同机构行使,实行

分三权分立,政党或政治组织在既有的民主制度和程序框架下公平竞争,遵循普

遍循的行为准则,通过民主、法治途径化解矛盾纠纷,从根本上防止民主暴政,

确保共同体内部在自由民主价值上的共识。海耶克曾言“自由主义宪政制度的奠

基者为捍卫个人自由而提出的方法是权力分立。删民族国家以民主的公民身份建

构国家认同,而不重视族裔和文化背景,自恃为一种开放的政治体系。自由主义

者认为“分权”本质上是一种“受委托的权力",权力从根本上掌握在人民手中,

人民才是真正的主权者,人民可根据政府权力运用的正当性与否,决定政府的去

留。“主权在民原则”意味着人民是国家政治合法性的唯一来源,人民通过权利

让渡和明确的契约关系构建国家,并确定公民与国家间的关系,政治制度则是保

障,体现为公民通过宪政民主制度及程序参与政治,实现政治主体性。

自由主义主张正义是政治共同体的首要美德,其国家认同叙事以政治正义为

根基,认为一个共同体要想获得其成员的认同,必须以正义为基础,并以此建构

国家政治制度和塑造社会道德。自由主义国家认同叙事正是建基于这一政治正义

一元论基础之上,认为共同体公民持有相同的政治正义观,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达

成共识。藉此,自由主义者坚定在多元社会中遵循程序正义为第一原则,以程序

正义保障个体权利,包括将权利与义务平等分配给每个共同体成员,并合理划分

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和负担,以此维护共同体的和谐与持存。自由主义者相信

多元化政治主体在政治参与中能够自决遵循民主制度规范和程序,自觉遵守相应

的行为准则,坚持把各种矛盾或冲突控制在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予以解决。而

自由民主选举政治担负着塑造国家权威,形塑“政治共同体”的作用,公民在长

期的选举实践中锻造了公民意识,政治参与趋于理性,逐步超越民族认同和区域

①[英]海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2页。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认同,而认同国家。也就是说,自由主义者笃信在民主社会中,公民会以理性看

待和思考“公域的善”,对于包括建立什么制度、追求什么样的社会目标等问题

进行协议与沟通,大家的“公共理性”会衍生出一种具有政治德性的公共文化,

以此作为解决社会争议、建构认同的凭籍。

自由主义国家认同建基于一种抽象普遍的理念之上,主张国家只需赋予个体

以同等的公民身份,以程序性平等实现普遍平等。自由主义者相信是民主宪政秩

序所预设的价值决定着共同体的认同,即宪政民主以理性、妥协、沟通、宽容为

价值基点构筑认同。宪政民主理念下,人民普遍追求“自由”“民主”“平等’’‘‘人

权~‘宽容”等政治价值理念。在这一民主程序过程中,宪政爱国主义强化了人

们一种“我们”的信念,宪政民主制度及其价值淹没了民族、历史、血缘等传统

因素。正如罗尔斯就提倡的在价值多元并存的社会建立一种基于个体“公共

理性”和社会“公共政治文化”的“重叠共识”。德沃金则强调政治共同体

建构的伦理意义,并强调政治认同的法制化、制度化凭籍,集中于宪政制

度。哈贝马斯同样认为“虽然民族主义曾经是民族国家成功发展的动力,但是

现在民族国家却必须毅然舍弃民族主义所造成的暖昧性格。……民主的公民身份

必须扮演比法律地位更大的角色,它必须成为共同政治文化的焦点。”∞根据罗尔

斯的“重叠共识”理论,“政治正义”是关键,包括公民自由平等、经济互利、

机会均等、尊重公共理性等。但自由主义这种程序性民主强调普遍平等主义的同

时,却抹杀了民族间的差异造成实际的不平等。

自由主义者推崇通过“竞争性多元民主”建构多元主体的国家认同,主要是

通过鼓励公民在自由民主政治实践中,遵守国家宪法法律之规范,对国家政治经

济社会制度方面设计的合理性做出评判,而不是去关注自我族裔文化的特殊性,

以此塑造个体的国家认同。自由主义的民族国家认同建构主要体现为一种制度建

构和程序设计,更多依赖“民主"和“法治”程序获得国家主权合法性。自由主

义民主政治首先是以民主政体的基本架构来实现民族国家认同建构,它不接受任

何特殊的亚政治共同体,而是按照公共文化思想进行国家整合。民主过程都是在

民族界限内运作的,而公民的政治认同是在民族国家的水准上得以建构。自由主

义以宪政认同来规避民族主义流弊,在民族多元的基础上以民主价值理念统辖政

①转引自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13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治秩序,通过民主制度设计而谋求共识,希望通过多元竞争来实现均衡、妥协基

础上的政治共识,调和“民族多元”与“国家一体”的张力。

自由民主政治以“民族共同体”作为自己的实践场域,民族国家以实施民主

和人权为主要职能,致力于以超越祖源和方言的抽象形式进行社会整合,建构国

家认同。自由民主崇尚个体自决,并通过民主制度架构,以程序正义来化解平衡

多元价值冲突。自由主义以程序化民主推崇公民个人主义至上的伦理观,并以此

腐蚀民族群体性权利基础,个体在公共生活中相互纠缠,却又彼此独立。自由主

义民主将自身标榜为一种无视差异的“孟德斯鸠式”的程序性民主,注重权力设

置的分立与制衡及其运作的程序性,主要体现为代议制民主模式,其三大支柱分

别是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作为一种强势的制度体系,它构成了自由

主义建构国家认同的制度基础。到19世纪中期,西方民族国家多建立起了宪政

政府,代议制民主制得到巩固,个人权利得到了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基于公民

身份的国家认同得以建构。

总之,自由主义政治推崇多元主义,试图在通过自由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及

竞争式民主来实现多元化政治主体的共存,建构国家认同具有理论逻辑层

面的合理性,但在政治实践中却会导致竞争的各方中走向彻底的分裂而撕

裂政治共同体,这是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及制度设计的最大弱点。国家是政治、

法律的统一体而不是一般性社团组织,政治性是国家的特性,并以此区别于其他

各种组织。自由主义的多元主义由于对多元组织的一视同仁而忽视了国家的政治

共同体本质,使其沦为众多组织中平等的一员,国家权威矮化,“政治一体”遭

遇质疑和挑战。对于主权国家建构“多元化理论要么是一种通过社会组织的联邦

制来达到国家统一的国家理论,要么就是一种令国家解体或争论不休的理论。”①

这也正是自由主义语境下的民族国家多以联邦制建构国家认同的思想缘

起。

(二)联邦制模式建构国家认同

国家结构形式是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怎样的方式整合为一个国家的问

题。国家结构形式作为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基本模式,反映国家权力

分解状况,与国家认同密切相关,这在其相关定义中亦有体现。如“国家结构形

①【德】卡尔・施密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朱雁冰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54页。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式是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全国政府与地区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

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为国家的问题。”①‘‘国家结构

体系对国家认同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它从人们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人们的现实

生存与发展状态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影响和左右着人们的国家认同。”㈢国

家结构形式尤其对于协调民族关系、增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民族国家叙事下,共同体内通常存在多个亚民族共同体,国家与民族、民族

与民族间如何分配权力直接影响国家认同,民族整合是国家认同建构面对的关键

问题,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处理国内民族问题,体现着国家对共同体

内各民族政治权益的尊重与维护情况,关乎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态度。国家结构形

式越完备,越符合国情,就有利于建构高度的国家认同。民族国家作为一个领土

单元,统治者需要从共同体领土疆域内抽取资源,服务民众并赢得支持,以维系

社会成员生活在国家范围内的意愿。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是自由主义语境下民族

国家认同建构普遍采用的制度设计,是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的制度选择,

也是自由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民族国家中央与地方在权力配置、

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关系。学者童志伟认为“国家结构形式是在国家机构体系内纵

向配置权力行使者权能并规范其运用程序的制度模式。”@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与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共同构成自由主义民主制度的“两条腿”。

自由主义语境下,联邦制是民族国家一种主要的国家结构形式,是维护国家

主权、领土完整,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学者何华辉认为“殖民主义移民政

策、地方分权政策和分而治之政策的影响;民族分布状况;同一民族的各个地区

之间经济联系松散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地理环境差别极大或各地区间

有山JII阻隔等因素造成了联邦制这种例外的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虽然不是化

解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灵丹妙药,但对于共同体族际政治整合还是有相当大的帮

助,能够促进国家的一体化和认同感。这源于联邦制能够回应民族多元化特征,

联邦制能够保障各民族平等的自治权利,在同体内平等分享国家资源,以化解地

方民族分离主义,是国家平衡民族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联邦制具有极大地包容

①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页。
②林尚立:《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③童之伟:《国家结构形式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99页。
④何华辉:《比较宪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49页。
13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性,这一制度的理论基础是政治契约论,多中心、自治、非集权、正义、自由、

和平、安全、全民福利、尊重多样性、保护少数、国家的统一等,这些都是联邦

主义的价值追求,也是其基本特征,有利于多元政治主体的优化组合。联邦制作

为“一种区域政治组织形式,它通过其存在和权威都各自受到宪法保障的中央政

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分权而将统一性和地区多样性一起纳入一个单一的政治体

制之中。这种组织形式的独有特色是权力至少在两级政府中进行分配,统一性和

地区多样性并存不悖。"①联邦制属于非集权、自治的国家结构形态,其以多级

复合治理方式化解了中央与地方纵向分权的困境,不仅将分散的政治体联结成统

一国家,还能够在联邦共同体内建构和谐的族际政治生活,是人类自由不可或缺

的国家结构形式。

联邦主义可以包容民族多样性,是一种包容少数民族的通常战略,有利于民

族自治。自由主义语境下的民族国家认同建构实质是意欲将多民族共同体变成单

一民族国家,倾向于选择以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建构国家认同。联邦制是两个或

两个以上政治体联合形成的一种国家结构,民族国家联邦制根据国情差异可划分

为聚居联邦制和民族型联邦制。聚居联邦制国家多拥有主导性语言和相对低水平

的宗教或种族区分;民族型联邦制则是基于民族、语言、文化和宗教等结构上的

多样性而建制。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因承认民族认同的多样性而成为民族国家认

同建构的一种制度选择。西方老牌“民族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

亚等均是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民族国家的联邦制在制度模式、权限划分等方面

不尽相同,具体包括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并存、有限联邦政府、成员国政府实行

地方自治等几种模式。

联邦制作为自由主义建构国家认同的一种制度模式选择,虽然有其制度优

势,但联邦制在国家认同建构实践中有成有败,其易导致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陷

入权力之争。“由于联邦主义的实质是在中央权威与各领土组成单位间进行权力

划分,这使双方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诱发紧张关系的因素,并在那些政党发

挥主导作用的地方,紧张的状态肯定还会加剧。"∞联邦制国家下的中央与地方呈

①[英]米勒、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270页。
②[英]米勒、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
796页。
137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二元化结构模式,必然会带来一种地方化效果,地方行政区域相对独立,地方狭

隘民族主义滋生,分裂国家,降解国家认同;而中央与地方常因权力分配的失衡

而陷入权力博弈,严重限制了政府通过公共政策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治理能力。

这与联邦宪法的国家一体、民族团结精神背道而驰,即联邦制与国家权力碎片化

相关联。事实上,联邦制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联邦制因

赋予民族单元一定权力而消解了民族的主权诉求,有助于国家族际政治整合;另

一方面,正是由于联邦制赋予民族单元权力而可能激发其更大权力欲望,因此联

邦制并不是解决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最佳选择。正如学者周顺所言,“联邦主义

曾以自由的面貌来到世间,身负着领导民主共和国走向荣光的重任,却在自由的

道路上迷失,它循着自由与平等的目标而去,却陷入平等怪圈之中不能自拔,与

自由之神渐行渐远。"∞而陷入一种自我吞噬的联邦主义。

可见,联邦制作为一种基本的的国家结构形式,并不必然为民族国家各民族

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通过联邦制不足以有效保证多元民族的生存空间,通常民

族国家各民族处于不对称状态,联邦制本身不可能彻底消除地方民族主义,如果

发展过分,会产生“国中之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公正的制度安排,

衡量标准要看制度绩效,即一国的国家结构类型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政治稳定等,制度选择要趋利避害,符合国情才是关键。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自由主义国家认同叙事主张理性、自由,从人性论出发

强调人对政治制度的理性认同,自由主义主张“宪政认同”是民族国家建构

认同的动力。自由主义关注政治制度,主张政治制度价值中立,以最低程

度的政治价值去包容最大限度的多元价值,以政治制度保障民主、人权,

建构认同。民族国家叙事语境下,自由主义强调以一套宪政民主制度体系缔造

国族,形塑民族国家认同。国家认同建构寄希望于人们对共同体经济、社会,尤

其是政治制度等的认同,而极力弱化其他文化认同,抗拒其族群身份归属,主张

族群、历史文化等因素让位于公民机制、宪政制度,致力于营造一种“宪法爱国

主义”或说公民民族主义。必须承认在一定程度上“自由主义成功地实现了政治

自由的任务,实现了宪政国家与代议制民主,自由主义政党最初为之奋斗的理想

①周顺:《联邦主义的理路与困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0页。
13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西方国家大都变成了现实。”∞随着自由民主制度和程序的巩固,民主“政治共

识”不断增加,有效提升了公民的国家认同。

自由主义国家认同叙事秉承民族理念,将民族作为国家认同的强大根基,却

又将国家认同建构诉诸于一套宪政民主制度体系。自由主义的宪政民主认同有着

自身的局限性,它所依靠的是一种形式上的程序性整合,希望于以程序民主化解

民族国家共同体内的民族问题,其实质也是一种“同化主义’’的方案,不是解决

国家认同问题的灵丹妙药。即自由主义对少数民族的认同和包容是以其被同化和

丧失集体身份为代价的,自由主义语境下的民族国家认同并不是完全建立在自由

意志选择的制度认同之上,它还是一个赤裸裸的武力聚合过程。从民族压制方面

看,自由民主在“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并不民主,而是充斥着暴力与强制,历

史上自由主义在民族国家认同整合上多是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同化、边缘化,甚至

是种族主义清洗、灭绝,来打造均质化“民族"。民族国家建构之初,自由主义

多通过政治强制措施将非主体民族统合于主体民族掌控下的政治体系,在政治运

作过程中对弱势民族实行制度性歧视,强制性统合,并以“民族国家"叙事掩盖

共同体的多民族事实。这严重损害了少数民族的群体性权益,激化民族矛盾,为

民族分离、国家分裂提供了势能。

本章小结

自由主义与西方民族国家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与资产阶级市民社会

具有同一性,民族国家是资产阶级掩盖其国家阶级统治本质,欺骗广大劳

动人民的政治形式。自民族国家已降,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便主导着欧美资本

主义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即经济私有化、自由化,政治上“宪

政民主化”。但自由主义的个人中心主义使其无法把握政治的公共性本质,这对

自由主义民族国家认同的影响是致命的、深层次的和颠覆性的。“自由主义以相

当系统的方式逃避或忽略国家和政治,并且总是摇摆于两个不同领域的两极之

间,即伦理与经济、文化与贸易、教育与财产之间。对国家和政治的批判性不信

任很容易在下面这种体系的原则中得到解释,即个人必须始终既是起点

①李强,《自由主义》,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24页。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terminus a quo)又是终点(terminus ad quem)。如果需要,政治统一体必

须牺牲生命。”①自由主义的这一价值理念使民族国家认同充满了悬念。

民族国家叙事语境下,自由主义国家认同观贬抑民族性群体因素,彰显制度

认同。但“能够证成一个人公民身份的‘实践’(包括选举、服兵役、纳税等等)

却不一定是每个人都乐于从事。有的人天生对政治反感,……可他们却又不承认

自己是无国之人,他们认为自己在地缘、血缘及文化习俗上都是理直气壮的国

民。”@即他们是一群有民族文化认同而无制度认同的人。尽管自由民族主义致力

于对民族进行锻造,建构“民族国家”,但国家认同很大程度上仍受制于多元差

异的民族及其关系状况,自由主义对民族性群体因素的“善意忽略”过于天真。

正如哈贝马斯所言:“后民族主义的集体认同,在国家层面不能再依赖民族性认

同,过分地强调民族同质性会对多元的现代社会产生撕裂效应,也会危及少数群

体的平等权利。”@民族国家无法回避共同体内民族性群体存在的客观性及其重要

意义,它们是构成国家认同建构成败的关键因素,对于民族国家内部客观存在的

多元民族,真正需要消除的不是民族差异,而是建构一个和谐的多民族社会。

民族国家叙事下的所谓民族国家历来就是多民族共同体,但少数民族文化一

直没有得到正式“承认”。民族国家能够遵循人类生活发展规律,适用于各民族,

而无需考虑民族文化差异吗,为何现实中文化的同一性常常成为民族国家族际政

治博弈的资源,并由此而形成民族对国家认同的抗拒呢?民族国家实际上是主权

唯一与权利多元二维一体的政治实体,共同体内多民族客观存在,各民族变化不

居的历史、语言和其他情况形成了多元差异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自由主义语境

下,民族国家认同危机的产生源于公民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对立紧张,即民族国家

基因中自带的亚民族主义冲击公民民族主义,面对国家认同建构遭遇的困境及国

内持续的族际政治张力,许多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开始对自身的民族理论检讨、

反思并更新。自20世纪70年代逐步从民族国家建构神话转向多元化视角叙事,

以多元文化主义修正传统自由主义民族国家认同叙事话语的不足。

①[德]卡尔・施密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朱雁冰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89—90页。
②江宣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133页。
③Habermas,The Inclusion of the Others[J].the MIT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1998.p157.
14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认同叙事理路

民族国家观是西方古典自由主义及其古典国民经济学的学理臆造。“当代自

由主义理论家都不言而喻地假定每个国家(country)只包含一个民族(nation)。

他们都清楚,现代国家(state)在文化上是多样的,……但是,……他们不承

认或不讨论那些是多民族的国家的存在,而这些国家的多样性是一种包含不同的

社会文化、语言和民族群体的多样性。”①然而,历史与现实证明,早期民族国家

不过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资产阶级国家,其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利

益的暴力机器。且在大多情况下,民族国家都是多民族共同体,自由主义者哪怕

内心承认传统民族的客观存在,因对其怀有疑惧心理,而选择“人为忽略”或改

造。但这注定是一条无法长久的国家认同建构之路,民族多元及其多元化权利诉

求是民族国家政治的一种常态,压制只会激化矛盾,理性回应才是问题解决之道,

多元文化主义正是对此问题的一种回应。“多元文化主义是当代国外关于民族建

构的一种思潮,核心在于追求少数族群的文化公正。通过多重的公民身份来建构

出一种更为平等、公正的族际整合方式,从而促进现代民族国家的一体化过程。"

罾但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后自由主义或说自由多元主义,因其价值理念等的局

限性,未能真正化解民族叙事语境下国家认同遭遇的族际政治张力,甚至在一定

程度上激化了各种民族问题,降解国家认同,而沦为一种权宜之计。

第一节多元文化主义的缘起及价值主张

多元文化主义的缘起

社会本是多元的,人类以多种生活方式共存是客观事实。社会多元化发展趋

向下,民族国家共同体内的民族问题以前所未有的尖锐程度凸现出来,一些民族

借民主、权利自由等理论在民族国家内部展开以“寻求自主性”为标记的社会运

动(包括分离主义运动),如西班牙、英国、印度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的民族

①[加]威尔・金利卡:《多元文化的公民身份一一种自由主义的少数群体权利理论》,马莉、张昌耀译,中
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4页。
②张寅:《族群文化多样性在民族建构中的价值及其合理性——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主义理论述评》,《学
术探索.》,2017年第4期。
14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分离主义运动。传统主流自由主义的普遍权威被颠覆,自由主义者开始重视多元

主义的价值,转向反对思想和文化专制,自由多元主义走向前台。

(一)从自由主义到自由多元主义

民族国家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趋向使得自由主义取向多元,自由多元主义在传

统自由主义价值基础上对自身做出一些修正和补充。自由主义者在捍卫自由主义

原则的基础上,对早期自由主义理性一元论展开了批判,开始突显价值多元的重

要性,重构了自由多元主义,它选择对多种多样的目的、“善的观念"等予以容忍。

自由多元主义反对正统自由主义的普遍性标准,在这里自由多元主义不再追求传

统自由主义的理性共识,而是演变为一种计划、一种方案,选择承认并尊重不同

的生活方式,并将其视为善的生活的多样性标志而予以欢迎,这体现自由主义对

一切价值都一视同仁的自由而豁达原则。自由多元主义被喻为一种“权宜之计”

∞,作为“权宜之计”的自由多元主义就是要致力于实现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

和平共存。自由主义信奉多元歧异,但也相信平等,面对人类多元差异甚至对立

的价值、生活方式等,自由主义不再是通过提供统一的价值来平息各种价值之间

的冲突,而是致力于调和价值观多元差异的个人,使其能够共同生活。在这里价

值不再唯一,观念亦是多元,生活中的诸多方面更是呈现为多样性。自由多元主

义在这里只是一个“权宜之计”的方案,一种制度保证,它主张各种价值观念的

妥协、协调,而放弃正统自由主义的普世理想和理性共识,它转向一种“权宜之

计”政治策略,目的在于让自由主义和其他生活方式、制度、价值观等共同而和

平相处。自由主义价值多元论蕴含着文化多元论。

(二)从自由多元主义到多元文化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源自对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信条的反思与批判。自由主义几经

裂变,逐渐丧失了自己曾经的鲜明主旨和面貌,在自由主义的标签下,各种观点、

目标乱成一团。“自由主义在基本理念上不能接受族群民族主义的教条,同时也

排斥社群对个体自主原则的侵扰。但是自由主义认同观试图超越民族主义(不管

是族群或文化性的民族主义)的做法,最后仍无法解决某些根本性问题,这使得

自由主义不得不正视族群与文化认同在国家认同构成上的力量。”国籍此,多元论

①参照[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自由主
义“权宜之计”指适应于多元化历史事实的自由主义的宽容。
②江宜桦:《自由主义体制下的认同》,《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7年第1期。
14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者从民族国家的多民族政治与道德情境出发,在价值多元论的基础上重构自由主

义,在质疑传统自由主义的理性主义一元论基础上提出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

主义仍内嵌于自由主义的视界之内,镶嵌在自由多元主义和主张个人权利的自由

主义框架之中,也是对饱含民族歧视和压迫的自由主义单一文化模式认同叙事的

修正,其具有三个不同的维度:“一是多元文化主义是对现代多元社会提出的理

论和实践主张,多元文化是当今时代客观存在的事实;二是多元文化主义回应的

是对现实事实的一个证明而不是反对或者仅仅是宽容;三是多元文化主义论述的

是单一社会中的多元文化政策应该不仅仅包括对多元文化的一般支持,而是在整

个社会中,公共政策和公共机构中也应该提供积极的承认。”①

多元文化主义是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一套理论和政策。从根本上说,当代西

方的多元文化主义是对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引发的认同张力而做出的一种回应。

“多元文化主义是当代国外关于民族建构的一种思潮,核心在于追求少数族群的

文化公正。通过多重的公民身份来建构出一种更为平等、公正的族际整合方式,

从而促进现代民族国家的一体化过程。”罾民族国家叙事语境下,共同体社会多元

民族共存是客观事实,国家认同建构与保护少数民族群体性权利应是同一过程的

两个方面。而自由主义民族理论以“民族国家崇拜”为特征,奉行“公民国家"

建构,一直以来自由主义以个体主义为价值取向,而对民族国家共同体内的民族

性群体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体予以“善意的忽略”,这种歧视性的做法反而刺激了

各少数民族的自我群体意识,带来民族与国家、族际之间的各种博弈,国家政治

一体承受着族际政治张力带来的巨大压力,国家认同遭遇危机。面对国家认同遭

遇的这一困境,一些自由主义者在实用主义导向下提出了多元文化主义,选择承

认并尊重共同体内少数民族群体性文化权利存在的正当性,并论证其与自由主义

理论和宪政体制的相容性,旨在为民族国家认同建构提供一种新的理论原则和实

践政策。多元文化主义主张民族国家内部无论是主体民族还是少数民族文化一律

平等,在国家政治体系中应被同等承认和尊重,依此来获取共同体内各民族的国

家认同。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和政策,强调民族的文化属性,以文化

定义民族国家共同体内的民族性群体,对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具有一定效

辽)George Crowder.Theories of Multicultualism—An introduction[M],Polity Press,2003,p7.


②张寅:《族群文化多样性在民族建构中的价值及其合理性——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主义理论述评》,《学
术探索》,2017年第4期。
143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用,自20世纪70年代,在众多西方民族国家被看作是“进步”的观念,并被

付诸执行,甚至代表一种“政治正确”的话语准则。

多元文化主义的价值主张

(一)多元文化主义秉承了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

多元文化主义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政治理论,而更多是自由主义理

论的一种延伸,其与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存在着一种有机关系,自由主义的

诸如个人权利、平等、自由、民主、正义等价值理念也是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价

值。自由主义在提倡个人自由的前提之下,强调个人的文化成员身份的重要性,

认为文化属于个人可以自由选择的私域之事,国家作为公权力而无权也无须干

预。多元文化主义的基本价值主张与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一脉相承,也充分

肯定个人的基本权利,但作为一种文化观,多元文化主义坚持文化价值的重要性,

认为文化的价值在于能够对个人的存在贡献力量,文化成员身份对于个人的自主

权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是个体进行有意义的选择的先决条件,个体在文化多元

的环境中实践自身文化选择的机会,行使自由选择权,实现个体自决,这也是多

元主义与自由主义契合的关键点。自由主义主张通过个体平等的公民权利保障少

数民族成员个体的平等地位,而多元文化主义则主张应该承认、包容并尊重个体

对自己所属特殊文化群体的归属感,尤其是伸张个体的“族群归属”,认为其与

个人自由价值同等重要,更是个人自由的一种体现。多元文化主义同样坚守自由

主义的“民主”、“法治”、“人民主权"等国家建构理念,主张民族性群体诉求

应被限制在自由政治的原则之上,给予不同民族群体在宪政框架内的平等地位,

应符合人权的标准,符合自由世界的期晚。

(二)多元文化主义又是对自由主义的一种发展

1.多元文化主义的基本权利主张

多元文化主义承袭了自由主义的多元主义传统,并做了进一步发展。“自由

多元文化主义是自由主义的个人权利和多元文化主义的群体权利调和的产物。自

由多元文化主义在坚持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的同时,重视群体(文化)对实现个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人权利的影响。“④多元文化主义首先承认并肯定文化多样性及差异性,认为文化

成员身份是一种集体权利,对少数群体具有重要意义,进而强调群体性文化权利

的重要性。多元文化主义认为群体文化权利作为对公民权利的一种补充,它独立

于个人权利而存在,每种文化都有权培育自己对理性和人性的理解,有权形成自

己的身份。多元文化主义对多元文化之间的差异持一种承认的态度,同时又笃信

并坚持差异基础上的文化平等,对少数民族群体性文化权益应予以保护,以更好

的实现个体自由和幸福。多元文化主义认为个体自由的选择只有在特定的群体文

化归属中才有意义,否则也就失去其选择的价值,文化能够增进个人的自由选择

权,这也是其价值所在,这里也体现了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主义价值契合。“自

由主义的价值既要求个体的自由选择,又要求个体选择的一个可靠的文化背景。

因此,自由主义要求我们能够认同、保护和增进作为一个基本善的文化成员身份,

而不必接受德夫林这种要求保护一个既定文化社群特性的主张。”Ⅶ一如自由主

义的平等政治主张,多元文化主义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及彼此共存的事实,拒斥歧

视性、压制性文化阶序和社会关系,要求实现文化上的“去中心化”,认为没有

一种超然的标准证明哪种文化更优秀或最优秀,主流社会应包容并尊重多元差异

的各种文化,尤其要承认作为群体性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并予以

包容和保护,拒绝文化霸凌主义,实现真正的文化平等。

多元文化主义对自由主义忽视少数群体的同质化公民身份建构予以批评并

修正,提出了“差异政治”思想,主张不仅要承认少数群体与主流群体同等地位

的文化身份,而且应根据少数群体自身特点,赋予其特殊的文化权利和有“差异

的公民身份”,实施“差异政治”,在此基础上促使少数群体有效地参与政治经济

生活。当然多元文化主义同样主张个人权利,主张尊重少数群体的文化成员身份,

并认为其是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重要因素之一,多元文化主义认为文化是保障和

实现个人自由的基础和前提,对群体成员的文化使用权予以保障并不违背自由主

义的正义原则。在此基础上,基于自由主义的普遍、平等主义原则,多元文化主

义进一步提出赋予少数群体性文化与多数文化同等地位,并根据差异原则赋予少

数群体以特殊文化权利,以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

①周少青:《多元文化主义视阂下的少数民族权利问题》,《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
②[加]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应奇、葛水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145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成为国家认同建构的资源和力量。可以说,多元文化主义的实质是意欲通过文化

民族主义来重新诠释和实践自由主义普遍主义的价值观,既保证个人权利和自由

的真正实现,又不抹杀或掩盖民族群体性权利,当然这一群体权利要求

也必须以公民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

2.多元文化主义关注群体性文化权利

多元文化主义者坚信文化是人们群体性生存与发展之本,也是其认同根基。

多元文化主义反对元叙事和普遍主义反对自由主义国家叙事的一元文化主义中

心论,认为其本质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因而主张“在多文化的国家里,一种完

全公正的理论不仅应该包括属于各种群体的个人拥有的一般权利,而且也应包括

属于某种差异群体的权利。”∞多元文化主义主张人们应平等对待多元差异的社会

文化,强调各种文化的均等性,推动构建亚文化群体的话语体系,使其赢得社会

的承认和平等的话语权。

多元文化主义主张“解中心、消结构、消边界”,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去中

心化和反理性主义。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国家共同体内社会群

体文化多元歧义,每种群体文化都应被尊重,并得以公平表达,而长期以来主流

文化却剥夺了各少数群体的文化话语权,并对其污名化,必须对主流群体的这种

文化霸权予以拒绝、遏制。多元文化主义关注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从根本上被

视为保护少数民族权利的理论,其出现就是要保存少数民族的群体文化特性及其

平等权利。多元文化主义要求给予少数群体平等基础上的差异性对待,以弥补民

族国家建构造成的民族事实不平等。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文化是政治权力的表

达,只有实现群体文化平等,才能保障群体平等的政治经济地位。多元文化主义

承认基于共同语言、历史记忆、习惯传统等情感纽带而归属于某个民族是人类的

根本需要,并构成相互理解的保障,应承认并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反对

主流文化的渗透或同化,这实质上是对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权利和地

位的保护。多远文化主义认为自由主义的民族国家叙事虽然重视民族的政治属

性,但有意回避了国家共同体内多元群体的异质性、差异性,多元文化主义则对

这种多元诉求予以回应。多元文化主义关注人权,认为文化的主要功用之一就是

①[加]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3,1-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邓红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年版,第8页。
14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能够塑造个体特质,对人们的自主权有促进作用,只有赋予少数族群以集体文化

身份的权利,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其自主权,而自主权的获得与拓展则使其

能够更好地行使自由选择权。多元文化主义承认文化变迁是客观事实,因此并不

反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认为每个群体文化恰恰正是在不断交融中而得以更

好的发展。

因此,多元文化主义主张少数群体应该被赋予自主选择文化价值的权利和空

间,尤其赋予少数民族性群体拥有使用本群体语言的权利,因为一个群体的语言

在公共生活中使用频率越高,就意味着其在经济和政治等公共领域获得更多的机

会。多元文化主义主张国家应对少数群体赋权,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为少数群体性

权利诉求提供保障,而主流社会必须尊重少数群体及其权利,这是自由社会之公

正体现。

总之,多元文化主义是自由主义在自我视界内对自身进行修正的一种思想体

系。多元文化主义未能摆脱自由主义的桎梏,仍以自由主义的价值多元论为重要

精神资源,融合了自由主义的基本思想特征,其基本内容与主张里面都包含有自

由主义思想的成分,是在自由主义思想缔造的宪政框架和意识形态前提下的理论

发展,即多元文化主义建立在自由主义的公正、自由和民主等价值基础之上。但

多元文化主义在此基础上又主张承认、尊重和包容群体性文化权利,主张“承认

与差异的主张”,这是对自由主义的发展和突破,也更接近于现代国家多民族共

同体的真实面貌。

第二节多元文化主义对民族国家叙事的修正

民族国家本属于多民族共同体,要想实现民族团结,就必须尊重差异、保存

各民族文化。自由主义的国家认同建构无视社会群体差异性,抹杀共同体内多元

化民族性群体共在的事实。自由主义的国家认同叙事对待少数民族群体性权利是

冷漠的,它否认少数民族群体性权利,而将个人看作社会的基本单位,享有平等

的经济、政治等权利,国家则拒绝承认少数民族具有独特性性的群体性文化权利,

致使其无法与主体民族平等地享受各种权利。多元文化主义虽然于自由主义在价

值主张等方面惺惺相连,但也对自由主义单一文化国家建构路线的否定、修正和

超越,多元文化主义从民族国家群体文化的多元性出发谈论国家社会结构及政治
】47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建制,质疑并批判自由主义理论普遍主义的弊端和国家中立理论。多元文化主义

认识到自由个体主义的局限性,反对把个人成就看作人生的最终目标,而主张集

体福祉,承认群体性权利要求的正当性。在多元文化主义者看来,人是抽象的也

是具体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归属于一定的群体,而民族则是人类基本的生

存单位,提倡文化多元才有利于民族保存自身文化,民族文化蕴含的传统价值及

独特性才能得以存续和发扬。多元文化主义批评否定自由主义的“国家中立”主

张,认为国家必须关注社会,尤其关注少数民族的群体性权利,而这在本质上是

对民族国家多民族共同体实质的一种承认。

一、多元文化主义对自由主义国家叙事的修正

民族国家叙事前提下,多元文化主义在坚守自由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础

上,对自由主义的国家叙事中的关于个体权利中心论、同质化公民身份、国家与

社会分离等国家观予以修正。

首先,多元文化对自由主义国家叙事的个人权利中心论予以修正。多元文化

主义不是反对自由主义国家叙事对个体权利的保障,而是坚持国家在保障个体权

利的同时必须关注群体权利,尤其应关注少数群体的群体性权利,这也是其理论

关切的核心。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认为国家共同体内客观存在着多元

差异化的群体性组织或共同体,这些居于少数的群体往往因被主流文化所裹挟而

被边缘化,进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福利等各方面遭到不平等待遇,这本

身也违背自由主义的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在此基础上,多元文化主义反对自

由主义基于个体均质化公民身份的“公民国家”主张,进而提出“差异政治”思

想,主张国家通过赋予少数群体以差异公民权以弥补其先天弱势,国家不是逃离

社会而必须广泛渗入社会各领域,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认为这是国家的德性

所在,即多元文化主义反对自由主义的国家中立论。

其次,多元文化主义对自由主义的“国家中立”观予以否认并修正。多元文

化主义倡导一种积极国家观,认为国家应对少数群体权利予以承认、尊重并提供

保障。多元文化主义认为正是自由主义所极力主张的“国家中立”导致政府在“民

族国家”建构过程中不作为,进而使得少数民族群体文化被边缘化。多元文化主

义主张政府应担负的责任恰恰在于确保公民平等基础上的社会公正,当某些社会
】4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弱势群体因被边缘化而不能平等享受权利时,政府不是保持中立,而必须积极介

入社会予以协调干涉,确保所有社会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平等而充分地享受各

种权利。多元文化主义政治话语是对少数群体政治承认需求的回应,即多元文化

主义承认、支持群体政治单位存在的合理性,个体、群体共同构成政治社会生活

的基本单位,这一集体权利要求还包括女性群体、同性恋等少数弱势群体。于民

族性群体而言,多元文化主义主张政府面对多元差异的民族文化必须予以承认并

尊重,尤其应保护属于弱势的少数民族群体性文化权利,尽可能做到既保持文化

多元又维护国家一统。多元文化主义对自由主义民族同化基础上的国家认同建构

策略予以严厉批判,提出在民族国家叙事下建构“公民国家”必须尊重民族差异,

政府尤其有义务承认和尊重各少数民族多元差异的文化特性,并赋予其成员差异

基础上的公民权和自由,以实现各民族在民主框架下共生、共存、共同繁荣。多

元文化主义提出对民族性群体文化身份要予以重视,平等对待,相对于主体民族,

应赋予少数民族成员个体以具有差异的公民身份,以“承认与差异政治”实现共

同体内各民族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多元文化主义是对自由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它

在承认个体权利重要性的同时坚持以集体权利为出发点,坚信少数群体文化对他

们自主权有着重要影响,而群体文化的被边缘化使得少数民族多处于国家政治和

社会生活的边缘地带,国家应予以制度和政策保护,通过赋予少数民族以一定的

自治权利、特别代表权利等来平衡、协调国家共同体内的多元民族文化,谋求建

立一个公正和谐的多民族社会。

二、多元文化主义的“多民族国家叙事"偏向

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追求建构一个各群体相互包容、和谐共存的

社会。“多元文化主义中的‘多元’由于和族群联系在一起,因此有人又把它称

之为多民族主义。”①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是对自由主义国家叙事的一

种纠偏,即拒绝自由主义同质化的“民族一国家”理念。多元文化主义理念反映

了人们对“一族一国”式民族国家叙事观念的改变,是对民族国家建构模式的一

种解构和重塑,“从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传统排斥性的民族国家转

①常士阎:《西方多元文化主义争论、内在逻辑及其局限》,《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1期。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变到接受多种族裔、多样文化共存于一个国家的多民族国家的理念。”∞多元文化

主义实质是从多民族视角解释民族国家,指出民族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是多民族相

互渗透的结果,是建立在民族团结一致基础上的政治共同体,这一定程度上是对

传统民族国家叙事范式的否定。“多元社会”在自由主义世界也被称之为“多种

族的社会”、“多人中的社会”等。“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就是说一个社会一一

一个国家(a state),一个民族(a nation),一个地区(a country)、一个宗

教(a region)甚至一个单纯的有限的地理位置(a bounded geographical

location)(诸如一个城镇或一个学校)一一由属于不同文化的人群构成。”国

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最初就是作为缓和国内民族矛盾的一项公共

政策而被提出,民族国家多元文化社会的实质是多民族社会。加拿大学者威尔・金

里卡作为多元文化主义的代表人物,极为关注民族国家共同体内的“民族性的少

数族群”,为此,他区分了两种主要的文化多元主义形式:“一种是‘多民族的’

多元文化主义,另一种是‘多种族的’多元文化主义。前者是被合并进一个较大

国家中的独特的且潜在的自治社会;后者是离开了自己的民族共同体而来到了另

一个社会的移民群体。”留同样是威尔・金里卡不主张用“文化多元主义”概念,

而是称以此种类型族群为主的国家为“多民族”(multination或

multinationality)国家。回又如以色列学者耶尔・塔米尔在其《自由主义的民族

主义》一文中所言,“现在广泛接受的观点是:绝大多数的国家不是、从来不曾

是、也不可能是单一民族国家。国家的自我形象的这种转化典型地表现为从民族

同一性政策向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转化。"@其在“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理论

之上提出“多元民族主义思想”更是对民族国家的多民族共同体实质的回应。简

而言之,“西方自由主义的民族理论从早期的“民族国家崇拜”(常常被理解为“单

一民族国家崇拜”),在经历了殖民侵略、种族和民族歧视、隔离、同化、融合

的漫长时间之后,终于过渡到了如今的多元文化时代。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

作是放弃了其原有的自由主义玄想,而贴近了多民族国家存在的现实。目前,在

①王建娥:《族际政治:20世纪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07页。
②[英]c.W.沃特森:《多元文化主义・导言》,叶兴艺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③will・kymlicka,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EM]Oxford Press,1999,p19.
④[加]威尔・金利卡:《多元文化的公民身份:一种自由主义的少数群体权利理论》,马莉、张昌耀译,中
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⑤[以色列]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陶东风,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4页。
15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多元文化背景下,许多民族问题又重新获得了凸显,尤其是“少数民族权利问题”

成了西方民族理论优先关心的课题。”∞多元文化主义作为对自由主义的一种超

越,开始正视传统自由主义个体主义的局限性,承认民族性群体权利要求的正当

性,主张各民族权利完全平等,以按照各民族完全平等的原则重塑国家,在一定

程度上主张从多民族视角来建构国家共同体,其国家叙事以“多元文化主义”替

代“单一民族”,这一话语范式更加接近民族国家的多民族共同体实情。

总之,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保障少数群体权利的理论,这一理论仍以自由

主义价值理念为基础,又是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继承和发展,其提出也是民族

国家叙事下国家认同建构所需,但多元文化主义仍然受制于自由主义思想体系,

这使得它在国家叙事上仍停留在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之上。实际上,西方近现代社

会只有一种意识形态,那就是自由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对自由主义的“修正’’是

有限的,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折衷之道,其仍以自由主义为自己的价值源泉,同

样以追求过一种好的生活为目标。自由多元文化主义承认了民族国家的多民族共

同体事实,这是对自由主义“民族国家”建构的一种反思,也是对“民族国家叙

事范式”的一种修正,但其又未能真正转到多民族国家叙事上来,这使得他迷失

了自己的真正意图。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自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

在加拿大被正式提出,从理论旨趣来看,多元文化主义既有独特的理论价值,也

存在理论上的悖谬;既内含对接、一致的逻辑也内嵌对立与紧张。于国家认同而

言,则使民族国家认同建构面临着价值伦理困惑,陷入建构与解构同在的尴尬,

第三节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认同叙事理路

多元文化主义认为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具有非正当性,民族国家大多都包含多

个民族共同体,主张各民族平等,追求建构多民族相互包容的和谐社会。而自由

主义崇尚权力平等、机会平等,自诩是一种超越民族差异的“公共文化”,意欲

淡化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信仰意识,它侵害了共同体内多元化民族群体性权

利。因此,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lism)作为自由主义的一种延展,其既

坚守了民族国家的叙事范式,又对自由主义的国家观予以修正。多元文化主义虽

仍植根于自由主义价值理念及其宪政民主思想,但却是对自由主义传统普遍主义

①孙振玉:《论西方自由主义民族理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5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信条的反思和修补,尤其是对自由主义有关民族国家叙事的一种修正与发展。多

元文化主义开始正视社会多元价值的事实,提出群体权利主张,为少数民族伸张

权利,主张通过国家积极介入社会,保护少数群体性权利,而反对自由主义的消

极国家观。多元文化主义的这些主张目的意在化解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认同建构

过程中遭遇的多元民族张力问题,一度在西方民族国家倍受推崇。

一、多元文化主义对族群概念的预设

多元文化主义之“多元"首先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肯定,并对多元基础上

的文化差异予以承认,尤其是对民族国家社会多样性群体文化的承认,背后则是

对传统自由主义的基础性、权威性、普世性基调的质疑与修正。“多元文化主义

有以下三特征:批判把国家看成是属于主流民族的观点; 用承认和容纳政策来

代替同化和排外的民族一国家建构政策;承认历史不公正并提供修正措施。’’①

多元文化主义原本一开始就是关于少数民族权利的理论,意在承认、尊重及

保护少数民族群体性权利主张,主张民族国家是建立在族群团结基础之上的政治

共同体,认为国家历史是共同体内各民族共创的结果。多元文化主义一开始作为

一种政策被提出,其关注的对象就是民族国家共同体内的非主体民族和外来移

民,其致力于为少数民族群体争取平等权利。作为为少数民族群体伸张权利的多

元文化主义认为所有人,不管其在民族、肤色、宗教等有何差异,在经济、政治、

社会、文化等方面应享有平等的机会,强调民族、宗教宽容,拒绝任何歧视性行

为,目的是要实现社会平等。多元文化主义是个温和的概念,其以文化多样性为

视角观察民族现象,并以族群(ethnic groups)概念替代民族概念,意欲通过文

化族群对民族国家共同体内各少数民族实现去政治化,以达成国家认同建构之目

的。

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对国家共同体内的少数民族性群体进行了概

念置换和身份转换,即以族群概念替代民族概念,并意图通过将族群文化化而实

现对少数民族去政治化,族群构成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概念。族群被多元文化主

义者看作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个体首先是族群中的个体,多元文化主义理

①will Kymlicka,Multicultural Odysseys:Navigating the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Diversity.


0xford Uni vers i ty Press,2007.P66.

15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论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以“族群”概念替代传统“民族”来回避民族共同体

固有的政治属性。多元文化主义预设了“族群”概念,以族群文化差异的事实为

依据,主张在各族群权利一律平等的基础上将其整合进民族国家共同体。

多元文化主义认为自由主义的普遍平等是形式的、虚伪的,它不能消除社会

多元群体差异,尤其是无视少数族群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多元文化主义在坚守民族国家叙事的前提下,将国家共同体内实际存在的各民族

性少数民族冠以“族群”称谓,以此修正传统自由主义长期蔑视和排斥少数民族

的陋习。在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中,文化与族群具有同等的含义,族群是一个共享

一种共同文化传统的类别或群体,文化是族群成员资格的特许状,是族群认同的

标识,“多族群”也就与“多元文化”具有同等的含义。西方多元文化主义学者

以文化定义族群,其实质是基于民族国家的多民族共同体事实而予以解释共同体

内民族关系的理论建构物,其目的在于规避与“民族国家”发生歧义。“一个族

群就是一种文化共同体,它强调血缘神话和历史记忆的作用,并通过一种或多种

文化差异(如宗教、风俗、语言、制度等)被识别出来。”∞西方学者在使用“ethnos”

②时,常有将其与“race”(种族)混淆的情况。在“ethnos”的基础上,还派生

出了“ethnic group”以及“ethnic community”。“ethnic group”(种族集团)

通常被解释为社会集团或居群范畴,由一种共同种族的、语言的、国民性的或文

化上的纽带予以维系,从而在更大的社会群体中显示出与其他集团的区别。@

可见,多元文化主义者口中的“族群”概念多聚焦于民族血缘、文化、习俗、

体质等方面的族裔共同体特征,概念的提出意在淡化“民族国家”共同体内各民

族性群体的政治身份和政治目标,服务于民族国家建构。在多元文化主义者看来,

对少数民族这种特殊的集体权利承认与保护并不会破坏自由主义的原本的核心

价值,尤其是不会对公民权造成破坏,而是对它们的一种补充。作为对自由主义

的一种补充与发展,多元文化主义不主张民族追求主权独立,而意欲通过保障民

族文化,支持民族文化自决,使其焕发生机,以滋养个体生命诉求。但多元文化

①[英]安东尼・D・史密斯,《民族认同》,王娟译,译林出版社2018年版,第29页。.
②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就开始用ethnos一词指涉民族的动态形成过程。他认为
ethnos既与民族的文化性,又与其生物性相关,并且应属于’人类单位”的范畴。
⑧张宝成、宋荣超:《“民族自决权”与“民族、国家一体论”之博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
年第2期。
153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主义对文化多样性、差异性的诉求与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有着全面的冲突,这凸

显于公民身份认同、民族国家建构等一系列问题上。

二、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认同主张

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不仅是有关少数民族权利的一套理论,也是

建构国家认同的一套理论和具体政策。作为一种有关少数民族权利的思想、理论

和意识形态,多元文化主义的平等、正义、尊重差异和包容等价值理念是民族国

家社会团结的重要资源,其构成了国家认同建构所需社会基础的“安全堤坝”。

多元文化主义不仅关注少数民族群体性权利,其所蕴含的平等、正义、尊重

差异和包容(宽容)等价值理念构成了民族国家认同构建的理论支点。民族国家

共同体内客观存在着多个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共同体(多元文化主义将其称之为族

群),这些民族都有自己的族名和各自独有的特点,他们与其他要素一起构成了

民族国家多元化的社会。基于价值理念方面的差异和国家政治建构的诉求,多元

文化主义将这一“多民族社会”窄化为“多种族的”更多是“多元文化的社会”,

以作为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方略,其实质是在民族国家共同体框架内通过承认不

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平等地位以及政治上的自我管理权,谋求国家政治统一,

因此也是一种“国家认同”建构方略。根据多元主义者的民族国家建构理念,通

过赞美和支持多元文化主义可以建立一个单一文化社会,其基本逻辑是多元文化

主义能够促进和优化国家民主、多元权利与主权合法性,可以“使得那些以他们

的文化为荣、并希冀他们的文化得到国家认可的人们,急于加入由其他文化群体

的人们组成的普通的公民团体来捍卫自己自由宽容的形象一一这一点对于他们

是很重要的。”①基于这样一种逻辑思维,多元文化主义反而有利于鼓舞和增强各

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单不说这一逻辑能否实现自洽,但自20世纪70年代,西方

主要民族国家都其奉为国家民族整合的一项主要政策选择。

(一)多元文化主义关于国家认同的社会性文化基础主张
国家认同首先是基于社会成员共同认可的文化,借助一体化文化载体凝聚社

会共识,国家认同就是这样在社会一体化整合中诞生,社会文化的统一性是国家

认同的基础,如果共同体具有统一且为广大成员所认同的社会文化,就具备了建

①[英]c.w.沃特森:《多元文化主义・导言》,叶兴艺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15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构国家认同的基本条件,相反文化碎片化则阻碍认同建构。人的社会性体现为“共

同的语言、风俗、制度”等,而这些其实就是一种民族文化,民族国家社会整合

需要共同的价值信奉和文化认同。民族国家包含了多元的民族文化,每种民族文

化都有自己的特性,但是共同体社会文化的主体民族化却导致了非主体民族的边

缘化,甚至陷入被同化的境地,带来的是一种多民族社会的分裂。多元文化主义

就是要打造一种包容多元的而不是同质的“社会性文化”来维护社会团结。

多元文化主义在促进民族国家社会整合方面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多元文化

主义者认为多元文化主义能够以一种“社会性文化”包容民族国家共同体内各少

数民族群体,促进多民族社会的团结。多元文化主义摒弃了自由主义基于宪政民

主的同质化公民文化建构方式,而致力于打造多元文化社会本身所需要的共同文

化,拒斥歧视性、压制性文化阶序和社会关系,意欲通过寻求保护少数族裔群体

权利以实现社会公正。多元文化主义的族群身份主张缘起于对民族国家社会正义

的反思,期待以一种更为平等的身份来维系社会团结,利用多元文化资源建构新

的社会认同,承担着社会统一体共同纽带的理论功用。即“多元文化主义不是放

弃一种共同文化,而是产生一种共同文化,它尊重该国所有群体以及友善的对待

它们的繁荣。”①多元文化主义核心议题是关注少数民族的权利,保障民族性群体

的“集体文化权利”,民族要洞察自己的身份,文化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多元文

化主义政策的基调就是文化承认是少数民族重要的尊严和价值的来源,民族文化

是民族认同选择的价值源泉,而多元差异的文化在相互交融中能够形塑一种新的

包容性社会文化。

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和民族国家统一的“民族文化政策”,发挥着

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民族国家以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调和民族间的区别,在

平等的基础上承认差异,加强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尽可能建立良好的族际

关系,以维护多民族社会团结和国家统一。多元文化主义所强调的民族平等、宗

教宽容等,其功能在于动员社会力量,推动社会改革,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平等。

人对自己的文化都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国家认同依赖于一种社会文化的存在,

多元文化主义认为国家认同乃是基于对正确多元文化的认同。民族国家叙事下,

多元文化主义以承认共同体社会文化身份的多元差异性而促进多民族社会的和

①[英]约瑟夫・拉兹:《公共领域中的伦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22页。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谐与团结,从而筑牢民族国家认同的社会基础。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在一个文化

多元的社会里,每个人拥有基于自身对各种文化或赞扬或贬抑评价基础上的自主

文化选择权,这种平等的文化选择权利,使得每个人都能够互相尊重彼此的选择,

而不是隔阂、对立,大家奔向的是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观,这也是多元文化主义

力求塑造的一种社会共识,而促进的是一种社会融合。基于此,民族国家叙事下,

国家共同体内虽共存着多元差异的民族、宗教等地方文化,但这些文化本身并不

会割裂社会,反而会呈现出一种多元文化相互竞争,彼此汲取精华、锡除糟粕,

大家在其中进行自我文化选择,优胜劣汰,进而促进社会融合,这自然就会为国

家认同奠定和谐的多民族社会基础。

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就是这样坚守平等、正义等价值理念,是代

表着“政治正确”的一种意识形,其始终提倡承认、尊重并包容多元差异的群体

性民族文化,并引领各群体性文化与宪政民主原则相结合,意欲打造一种宪政下

的公共“政治文化”,以“宪政认同”建构国家认同。

(二)多元文化主义民族文化平等观基础上的国家认同主张
民族的原初是文化共同体,安德森将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是一种“特

殊的文化的人造物”∞,文化是民族的原点,民族文化形成于民族历史,具有强

大的历史惯性,民族趋向于追求文化上的“返祖现象”,以其作为纽带整合社会

力量,推进民族认同。多元文化主义的提出原本就对文化多元异质的多民族社会

的回应,其作为一桩理论走向民族国家政治建构的前台,目标就是要建构起共同

体内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认识到了自由主义国家

认同叙事的不足,其对少数民族是不公平的,多元文化主义承认民族国家是一个

由不同民族共存的多元社会,国家不仅属于主体民族,也属于各少数民族,并且

各民族地位平等,国家需以对各民族平等文化权利的承认保障其政治权利。作为

民族国家解决“国家一体"与“民族多元”张力而推行的一项政策和理论,多元

文化主义否定了民族国家单一化文化建构路线,公开承认和支持少数民族的语

言、习俗和认同,有效回应了少数民族的权益诉求,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寻根”

①[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教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版,第7页。
15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诉求,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主体民族的文化霸权。多元文化主义为多元民族文化共

存提供了理论支撑,对民族国家认同建构产生了积极影响。

1.多元文化主义的平等文化观
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观,否定了理性主义的一元论,强调不同文化的

平等共存,而追求平等也是其产生的原初动机。多元文化主义承认民族国家社会

文化的多样性,认为各种文化彼此平等、同等珍贵,彼此无优劣之分,不存在一

种比其他文化更为优秀的文化,不存在统一的文化标准,差异必须得到尊重。多

元文化主义强调文化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而民族文化对于民族的存在至

关重要,民族文化具有内生性,自成逻辑,主脉传承,民族自决意味着民族有权

利保留和遵从自己文化所形塑的生活方式。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承认

共同体民族文化的复合性,但认为社会主流群体的文化霸权是导致少数民族群体

遭受压迫和不公正待遇的根源,多元文化主义认为族际平等的第一步是实现文化

平等,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压迫,而主张民族文化平等和相互尊重,阻止歧视性

文化现象发生。多元文化主义赞成各民族采取适当形式保护其独特的民族文化,

实现多元民族文化相互尊重,和谐并存。即多元文化主义主张民族国家内部具有

多元差异的民族性群体应享有平等权利,尤其是可自由表达自己的文化特色,维

持自身文化认同,它也是民族国家共同体内各少数民族防止被边缘化,争取各种

平等权利的重要精神武器。多元文化主义认为民族有权追求文化自主,要承认民

族独特的文化认同,而要承认这一独特认同,则意味着要尊重不同民族所奉行的

独特的民族文化。

多元文化主义笃信民族文化在价值上是平等的,本质上没有正确与错误、高

尚与卑劣之分,其从文化不正义的视角出发,指出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主流文化

具有天然的主导性,支配、歧视或排斥少数民族文化。多元文化主义强调不同民

族文化的独特性,提倡一种多民族权(polyethnic rights),即民族共同体通常

要求一种能够自由表达他们文化特点的权利,主张民族国家对于共同体内各少数

民族文化应像其他公共物品一样通过各种政治形式予以保护,政府应支持和鼓励

少数民族拥有基于本民族语言的报纸、广播电台、社团组织等,保留并支持代表

着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色彩的节假日及各种庆祝活动,一些民族传统和宗教服饰等

在学校、国家机构、军队及社会各界的出现与存在应被许可接纳。这些权利多是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些缘于风俗习惯或宗教的民族权利,民主政体应承认不同社会群体文化的特

性,拒绝文化话语霸权,从根本上就是要求民族国家能够容纳其他民族文化。多

元文化主义把不同文化具有平等价值作为逻辑起点,同时强调多元文化主义政策

必须在公共交往的前提下进行,从而弱化了强制性要求,避免了屈尊俯就和种族

中心主义,这使得少数民族社会地位得以提高,其文化被主流社会所认同,从而

获得更多的参政议政机会,进而能够增进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

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认同认同叙事是极富意义的。作为一

项公共政策,多元文化主义主张所有群体、个体在共同体经济、政治、文化及社

会等层面机会平等,是一套“促合和’’的价值理念,它从大民族主义和民族分离

主义两个方向防范民族问题对国家认同的侵害。多元文化主义认为“政治的目的

就是为了确认群体差异”∞,以民主原则来阐发各民族平等思想,禁止任何民族

歧视,为民族国家认同建构提供了比较充分的“重叠共识”。多民族社会和谐的

一个基本前提是各民族享有平等的尊严,与这一前提相适应的是需要一种“平等

尊严的政治’’。多元文化主义继承了自由主义多元民主思想,主张促进多元主体

的民主参与,力主扩增包容多元的民主政治空间,要求权力机构对不同社会文化

群体予以”政治承认”,以确保所有社会成员能真正平等地参与和分享国家公共权

力,在政治实践中提倡建构多元主义政体。

2.多元文化主义的“差异政治"主张
多元文化主义以“多样性、多元性和异质性之名抛弃单一和同质;依据具体、

特别和特殊拒斥抽象、一般和普遍;通过突出偶然性、临时性、可变性、实验性、

转换性和变化性实行历史化、语境化和多元化。’’@主张“差异与承认的政治’’。

“差异与承认的政治”、“身份政治”、“认同政治"等术语是多元文化主义的代名

词。民族国家叙事下,自由主义国家及认同叙事选择理性一元论或抽象的普遍主

义,而无视国内多民族社会事实,抹杀民族差异性。多元文化主义认为自由主义

的这一认同叙事只会导致社会压迫和专制,而选择承认和包容文化的多元差异

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差异政治”(politics of difference),与“平等的

对待”,所谓“差异政治”就是“在差异政治内部为了差异政治而给予差异以价

①David・Miller,On Nationality,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p132.


②[美]科内尔・维斯特:《新的差异文化政治》,载罗钢、刘象愚等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3年版,第145页。
15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值”,要求承认文化差异性的存在,并平等对待这些差异。多元文化主义以文化

相对主义为价值依托,主张多元认同,“差异与承认的政治”既是其思想理论基

础,也是其基本内容主张,目的就是认为基于群体文化差异导致的差异权利本身

是可欲的。多元文化主义认为需要对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性群体予以平等承认,这

里的“承认”主要是指对少数民族文化群体、社会弱势群体差异性的承认及对他

们平等地位、平等权利的承认。多元文化主义认为人的自我认识和社会身份与社

会给予的政治承认有直接关系,而人生而属于不同民族,民族文化深刻影响着个

体的自我认知及行为模式,对民族文化承认的缺失会造成一种被压迫、被侵害的

虚假平等,因此舍弃民族群体性文化去谈个人权利也就失去了意义。多元文化主

义质疑、批评并否认了自由主义超越差异的普遍平等观,认为其不能实现真正的

平等,而是造成压迫的根源。多元文化主义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民族国家内部多民

族共在的事实,注意到了民族文化的多元差异,出于平等意识,主张通过特别立

法,来满足少数民族的权利诉求,即“差异与承认的政治”是多元文化主义的价

值诉求。多元文化主义既强调普遍的公民权又追求群体权利,主张无论是少数民

族还是移民都拥有自我群体权利,并受法律保护。多元文化主义认为国家支配着

公共资源,应通过制度设计、政策倾斜等对少数民族可能遭受的压迫及边缘化予

以扶持,提出“差异政治”以矫正普遍平等内在不足,这对多民族社会整合有着

积极影响。但多元文化主义差异政治的基础是一种普遍平等的原则,拒绝任何形

式的歧视,差异性要求本身并不能被普遍主义的尊严政治完全吸收。

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多元文化能够带来民主和平权。“针对自由主义的普遍

公民观,多元文化主义提出差异公民观,在承认公民平等权利的基础上,强调族

群差异的公共性,同时,主张族群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必要前提,国家认同是族群

差异的精神基础。”∞多元文化主义主张民主应该有利于保存每个民族的族性,确

保各民族的平等与共存,坚持民族国家自由民主政治建构中应承认和保护少数民

族的群体权利,以共同体制容纳族裔多样性,各少数民族可通过自由民主实现对

国家权力的分享和对主流文化的平等参与。多元文化主义坚持以对不同民族文化

价值的平等承认,给予其以平等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主张政府和社会公共机构积

极介入,完善民主政体,倾听少数群体的意见和声音。这种政治结构是社会权利

①庞金友:《身份、差异与认同: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公民观》,《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2期。
159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分配的重要表现,除了实现权力在不同民族、社会团体间相对平衡分配和相互制

约外,各种政治力量都能在政治参与、决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作用,尤其是使得少

数民族通过政治参与摆脱受压迫、遭排挤的状态,而成为社会中的平等成员,以

保障、实现自己平等的公民权利,在共同制度下通过协商获取政治权力(自决或

自治)来保护本民族的其他权利,而不必诉诸于民族分治或分离,从而实现社会

的“多元一体”,进而增进国家认同。

多元文化主义不是简单地承认民族差异,而是致力于批判和解构主体民族支

配下的权力分配格局和政治结构。多元文化主义认为自由民主社会之价值不仅仅

是要保护和实现少数民族群体的公民权利,为帮助消除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

政府有必要对少数群体在经济利益、政治权力等领域予以特殊照顾,以弥补民族

间事实上的差距。多元文化主义承认并尊重所有民族文化是实现文化平等的重要

方面,认为国家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的权益诉求,在公平的

基础上以区别对待原则对待所有文化群体,避免冲突的发生。多元文化主义主张

赋予少数民族以特殊的投票权和特别代表权(special representation rights),

这是因为民族国家多由主体或说强势民族主导国家政治过程,其通常对少数民族

群体的政治代表权选择“善意忽略”,而特别代表权能够保证各少数民族在政治、

经济、科技、教育和其他社会活动中都有自己的代表,维护自身权益,在所有机

构中所有民族都得到平等的对待与尊重,进而获得政治合法性基础。在这里,多

元文化主义既坚持平等又承认某些群体的特殊权利,走向了理论的自我否定,但

无论如何,多元文化主义在对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视和立法保护方面,取得了值得

肯定的效果,也有效提升了各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认同实践

自由主义在对代少数民族群体权利方面是一种矛盾的、谨慎的和反对态度,

在国家认同建构和巩固过程中采取了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等民族整合政策。这些

政策因遭遇少数民族的强烈抵制而趋于失败,自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瑞典、

德国等西方老牌民族国家都选择并执行了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为共同体内少数群

体争取权利,其核心是在平等、正义、尊重差异和包容的基础上,将少数民族群

体纳入“文化承认”的范围,赋予其在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等方面一定的自
]6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由、权利和一定形式的自治,并形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结构。这一多元文

化主义政策对于解决西方民族国家政治危机,加强国家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民族整合及主权统一。由于国情差异,各国的多元文

化主义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及政策效果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加拿大作为一个移民型民族国家,共同体内民族多元,为更好的实现国家建

构,最早选择以多元文化主义构建国家认同。二战后,随着更多移民的大量涌入,

加拿大民族结构更趋复杂,民族群体性意识增强,各民族文化权利诉求彰显。联

邦政府自1971年将多元文化主义立为国策,之后又颁布了《加拿大多元文化

法》,在国家利益至上的前提下,承认族裔与文化多样化之合法性。从法律层面

对少数民族权利予以承认和平等保护,消除民族歧视及社会不平等,赋予各民族

保留发展自己语言、文化的权利,并通过多元文化主义化的教育、资源分配及政

府资助等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在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指引下,国家民主政治建设

从票决制逐步转向族际协商,更加注重保障、实现少数民族权利,各民族在政治、

经济、文化及社会福利等方面享受到更加平等的自由和权利,这极大缓和了国内

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促进了族际和睦相处和社会内部的团结和稳定,一定程度

上成功地将各民族纳入了国家共同体,建构起相对宽泛的民族国家认同。

美国是最为一个移民国家,也算得上是世界上民族构成最复杂的国家。美国

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源自少数民族对基于盎格鲁一撒克逊民族同化及熔炉政策的批

判而兴起。二战以后,美国少数民族比重上升,白人占比下降,民族结构的变化

及持续的民权运动推动了美国民族政策的多元文化主义转向。多元文化主义者认

为“美国不再是一个诞生由各民族来源构成的美国人的熔炉,而是一个成为多元

和继续成为种族、民族、国家和宗教术语的国家。不同来源的人们在一个与社会

有关的社区里不再融合在一起,而是维持在美国国土上他们社区的来源,以便使

美国成为一个整体的社区群。”∞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在国家认同建构过程

中,允许国内各民族在认同国家的前提下,保持本民族在宗教、文化、生活方式

等方面的多元化,这一多元文化主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融合,逐步建构起统

一的美利坚民族文化,基本上形成了“国家一体”和“民族文化多元化”的格

局。

①Richard ld/lnch,Nation and Citizenship in the Global Age[M].New York:Palgrave,2001.p55


16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澳大利亚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多元文化政策来处理民族问题,开展

公民教育、民族教育等建构国家认同。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强调“多样性的统

一”,一方面多元文化政策尊重民族属性,以各民族平等为前提,包容民族文化

的多样性、差异性,强调民族交往沟通,超越自我民族认同,营造多民族和谐共

存局面;另一方面强调国民属性是多元社会的共同纽带,规定所有澳大利亚人必

须以公民身份承担对国家的义务,接受、认同国家基本制度和价值原则,包括宪

法、法律、议会民主等,将澳大利亚建构成一个文化多元、开放、包容的社会,

确保国家和谐统一,建构起基于公民意识的国家认同,这也是澳大利亚政治民主

化、现代化的过程。在欧洲,大多老牌的民族国家基于共同体的多民族特征及更

多移民的涌入,都采取了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涉及允许移民群体留自己文化特性

和传统、帮助移民融入主流社会等,各民族也争取到了自由、自治等一定权利。

总之,多元文化主义作为对传统民族国家叙事的一种修正,一定程度上缓和

了国家民族主义与亚民族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一度成为国家民族整合及认同建

构的主导性政策。总体看来,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作为是国家建构认

同的重要价值理念及政策支撑,主要是从民族分离主义向度防范少数民族肢解国

家。西方民族国家以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作为政治正确标准,通过政策实施迫使主

体民族承认、尊重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了少数民族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

实际权利,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国内紧张的民族关系,缓解了国家政治一体与民

族多元的紧张关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的国家认同。

本章小结

民族国家叙事语境下,国家政治共同体与“单一的完整文化”相等同,与属

于同一“社会和文化”的单一“人民”相对应。面对“民族国家"的多民族共同

体事实及少数民族群体的被边缘化,多元文化主义者对传统民族国家叙事话语进

行反思与修正,从“一族一国”、“公民国家”转向关注少数民族权利的多元文化

主义,以多元文化主义理论、政策回应共同体内群体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群体性权

利诉求。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整套的原则和信念以“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将

自己绘制的有关权(利)力划分、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安排的蓝图,推向自己的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受众,使他们成为“良好社会”和“理想秩序”的积极追随者。”①其意欲通过赋

予民族国家共同体内各民族一定的自治权,多民族权和特别代表权等群体性权

利,来化解国内民族问题,建构国家认同。

“多元文化主义”以“多民族叙事”解决国家认同问题,这更符合民

族国家的真实国情。但从根本上说,多元文化主义并不是解决民族国家认

同遭遇的民族问题,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以追求文化群体、特别是民族

性群体权利与地位平等的思想,其超越了“民族国家”的“政治正确”,是

对“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否认。文化多元与政治一体具有不可通约性,多元

社会的成员个体分属于不同的宗教、文化、民族等群体,身份认同亦呈多元差异

且时有冲突,而多元文化主义却不能在事实上提供一套以保障和平等实现多元民

族集体权利为基础的政治秩序。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在民族同化政策建构认同

失败后选择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可以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

一政策理论极具争议性,因其内在“分”的价值导向,不但未能促进国家

民族整合,反而使得“民族国家”认同在一个政治及文化多元分化的世界

里变得遥不可及。

多元文化主义在自20世纪60年代,成为西方民族国家协调少数群体与主

流文化矛盾的一项政策,并发挥了重要而积极作用。但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

化主义是对自由主义国家及认同叙事的否定,这一否定同时也否定了民族国家存

续的政治的前提一一自由和理性,因此,其理论自身与民族国家认同同样有着内

在的结构性张力,在更多时候把国家带入一种撕裂的风险。今天,民族国家叙事

下,多元文化主义不再是代表“政治正确”的便利话语,西方曾经热衷于这一政

策的诸多民族国家己相继废止这一政策实践,究其根源还是源于对少数民族群体

权利的保障不足、社会撕裂、政治碎片而被抛弃。多元文化主义对于民族国家认

同建构既不是一种灵丹妙药,也不是一种“规范性反应”,而只是一种“权宜之

计”,民族国家叙事语境下,在一个民族多元的国家究竟怎样才能建构起真正

的国家认同,这需要在国家建构模式上做出新的的探索。

①周少青:《多元文化主义视阈下的少数民族权利问题》,《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认同遭遇的话语危机及现实困境

第一节 自由主义国家认同叙事的内在逻辑张力

政治原本是人们群体性生活所需,本身属于公权力,具有维护公共秩序的工

具性价值。政治作为一种公权力,负责管理协调公众事务,本质上体现公域范畴

内的各种关系,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政治是对社会冲突的一种解决或协调,

是人们之间的妥协和共识,致力于追求一种集体的善,具有社会整合作用,其价

值目标是追求个体、群体、国家、民族等乃至整个人类的秩序和谐。具体地说,

政治是关于“我们是谁,我们应该得到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生存,现代政治许诺

给予人类社会控制其命运的能力。据此所理解的政治包含着认同、忠诚、权力和

资源、秩序和规则……政治预示着利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持久冲突。政治事

关公众意志和公共目标的形成,公共利益的决定,什么应当保存,什么应当改革,

什么应当属于公众,什么应当属于隐私,以及管理社会应该有的规则”。0可见,

政治原本是人们群体性生活所需,是人们维护公共秩序和谐的一种工具,本身就

属于公权力,具有公共性价值取向,以人的政治认同作为表达形式。而“自由主

义实际上是一种政治享乐主义。国家的职能并非创造或促进一种合乎美德的生

活,而是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然权利并以此为不可逾越的界限。”@自由主义作为一

种认同理论和国家观,从概念到内涵都充满了歧义性、复杂性,具有难以克服的

理论逻辑悖论。

一、自由主义的个体自我认同对集体认同的偏离

自由主义的自我认同主张与集体认同呈现张力。自由主义在过去三百多年的

时间里历经演变,但其个人中心主义主张未发生根本变化。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

理念就是坚持个人自由,个人潜能的最大化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终目标,维

护个性发展,力避人与人之间陷入互相依附,这导致极端个性与公共性缺失的分

裂。自由主义语境下的个人是一种脱离具体社会关系的抽象的“原子化个人”,

①[英]安德鲁・甘布尔:《政治和命运》,胡晓进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②[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72—185页。
16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自由主义以个人权利为出发点和归宿,将个体理解为自我决定和选择的主体,个

人先于组织、政治秩序而独立存在,权利独享。这导致自立化个体主体性膨胀,

无限追求个人利益,而无视对集体的责任,以自我认同反对集体认同,陷入个人

中心主义的泥淖。

集体身份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然拥有的社会角色,自由主义“原子化”的个

人主义是虚妄的,其所伸张的自我认同是抽象的、不现实的,具有欺骗性。一般

而言,个体与他者之间的情感纽带是一个人确认自我、形成自我认同的关键,而

自由主义所谓的原子化自我的生活方式则破坏了这一纽带,因而难以生成自我认

同。自由主义推崇一种个人主义式的自我,“我就是要成为我自己喜欢的样子”,

国家、社会等集体形式于我而言无关紧要。“许多自由主义者担心,族群和民族

所要求的‘集体权利’,从定义上说,是对个人权利的侵害。”∞对于自由主义者

来说,个人自由是唯一实在和终极目的,国家不过是一种派生物,个人认同国家

是出于一种理性算计。然而,人总是生活于各种社会网络之中,与他人建立起各

种人际关系,并彼此形成一种权利与义务关系,在其中寻得私利与公益的统一。

正如公民属于国家一样,个体必定归属于集体,在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及公共目

标。集体与个体应融合发展,规避以纯个体主义取代集体主义,必要时集体还应

高于个体,这在政治价值上是一种更高的诉求,也更符合人类作为类群体生活的

本真。“关于人类的一大真理就是,人们只有基于他们特定的社群之下的社会经

验才能成为其自身一一获得他们自身的个性。”罾马克思主义同样认为,“每个人

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

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民族国家叙事下,自由主义具有法律上的正当性,是“正确的”的理论,并

以自由、平等之名将资产阶级文化主流化、合法化、普适化,而置其他民族文化

于边缘化。自由主义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其主张的所谓自由实质是资产者

的自由,“个人自由只是对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

①[加]威尔・金利卡:《多元文化的公民身份一一种自由主义的少数群体权利理论》,马莉,张昌耀译。中
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
②N.MacCormick,Legal Rights and Social Democracy Essays in Leg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0xford:Claren,1982,p247.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165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阶级的个人。”∞西方民族国家的资本性质注

定其对于广大无产者而言只是虚构的共同体,维护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形

态。全球化的时代,资产阶级这种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不仅与政治现实相悖,而

且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在现实中弱化人们的群体认同。

自由主义作为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从理论内涵看,其个人主

义信念是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商品经济的财产私有化及交易的市

场化,促成了国家统一的法律和制度,人也被置于这一规则之下,为了妥协与共

识,一切差异和亚群体都被否决。“自由主义的基础与出发点是个人主义。当自

由主义论及自由、民主或市场经济等观念时,其重点是强调个人的自由、个人的

参与或个人的经济活动。’’罾自由主义的哲学理念就是强调个人主义、个人的天赋

权利,反对集体主义,认为个体自由选择是经济和政治活动最基本的原则,“博

爱”不彰。面对自由主义的这一困境,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大师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对自由主义之自由做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之区分。所谓的积

极自由即人们依据自己的本性和理性,听从真理和理性的教导,服从某种法律等

特定条件和方式去过一种已被给定的生活模式的自由;而消极自由即如前所述是

一种摆脱任何限制和约束的自由。伯林对自由的这一区分实质上是企图对自由主

义理论进行修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自证了自由主义之自由的虚幻性,但包括伯

林本人在内的更多自由主义者都主张消极自由的优先性,在政治上为为保障个人

自由而主张约束权威;而积极自由则主张遵从权威,有着一种集体主义倾向,这

使得两者又形成一种张力,为了实现两者的妥协,则必须寻求公共政策和法规的

介入,这却进一步加剧了矛盾的复杂性。

人天生是社会性动物,而社会是一个群体本位、和谐有机的共同体,能群是

人之本性,人类需要借助群体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能力的不足,人也只有

遵循集体规范才有真正的自由。事实上,自由主义的理论前提从本真上也是源于

集体主义,自然状态、自然法、社会契约等理论预设的前提都是基于人类的共同

生存需要,这恰恰是一种集体主义法则。然而自由主义却将个体抽象化、原子化,

不考虑人所处的群体,拒斥社会性合作,自由主义将个体与国家直接关联,个体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②李强:《自由主义》,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146页。
16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和国家成为自由主义关注的两极。在自由主义那里民族国家是作为集体性实体的

自由而平等的公民的共同体,国家致力于保护个人权利,而诸如民族、种族、民

族、宗教等作为中间地带的社会性群体权利被无情绞杀。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国

家作为一种共同体,不是一种集体形态吗?国家之所以能形成,同样是源于人的

群体生活需要。“人类始终被组织成群体,群体的形态和规模多种多样,有时轮

廓清晰,有时松散,有时泾渭分明,有时交互重叠。”∞

人的社会性表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关涉到政治认同的建构。人的

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行为等是人的政治性的社会表现,政治生活中个体、

群体间的关系是一种主体间关系,人创造政治是为了协调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实

现多元主体和谐,政治认同建构是一种主体性、主体间性的话语政治,目的是协

商达成共识。人的社会存在性注定要过群体生活,这也注定了政治组织的必要性。

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是一种敌视社会、集体和他人的道德总原则理论,尽管自由

主义经常会以类似“每个人”的文字游戏来标榜自身理论的集体性,但其个体中

心主义与集体的内在张力是客观存在的,自由主义推崇个人自由价值的至上性,

然而,事实是个体都属于社会或集体范畴,集体是个体之总和,个人自由的价值

必定小于多数人自由的价值,个体与集体利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当发生

利害冲突时,集体利益才具有至上性。个体既是归属国家的公民,同时也是某个

特定群体的成员,绝不能将社会仅仅看作是个人的聚合体,而否认其他群体性组

织的存在。现代国家认同主体呈多元化特征,既包括社会成员个体,也包括民族

性群体,是公民个体和民族群体的统一,体现为公民个体的微观心理态度和民族

群体的政治选择。认同主体基于公民、民族、宗教等多重身份共存与一身,并相

互交织渗透,国家认同呈现为公民个体、民族群体在政治认知层面的分裂。自由

主义企图以公民普遍平等的权利实现对于民族性群体的替代不符合当前民族政

治发展的现实逻辑和实际需要,集体主义观念的延续和深化或许更值得人们的重

视。国家认同需要社会成员的一种共同体意识,自由主义否定人类集体性生活的

意义,其实也是对民族、国家、政党等集体性组织的否定。

总之,自由主义种种理念使其陷入个人中心主义的泥淖,个体主体性日益膨

胀,否认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而成为“孤立的个人”,陷入肤浅的功利泥潭。自由

①[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主义的“原子化个体”是虚幻的构想,它把人的类本质从“共同体人”发展为“个

体人”,背离人类社会群体性生活本质。而自由主义理论的绝对自由观只是一种

幻想,它是大多数人陷入一种“外在的自由和内在的奴役”的假自由。自由只有

在社会中,在与他者的互动中才能获得实现。“个人的选择和自为在缺乏集体行

动的情况下仅仅是假自由,人民不是分散地而是在与他人的联合起来的情况下创

造了他们的历史和成就他们自由的。”①自由主义反对一切集体主义意识形态和

政治制度,总是试图压制、碎片化群体性力量,意欲消解、颠覆一切在其看来会

威胁个人自由和垄断资本的政治、经济制度,包括民族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等,

从而招致各种集体主义的反对与挑战。无论如何,自由与集体主义密切相关,人

首先应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才能谈自由与权利。近代西方一些哲学家同样

主张自由,他们一方面讲个人的天赋权利,另一方面却否认个体自由的真实性,

而认为是集体,尤其是国家或民族是个体自由的最终保障。如哲学家F.W.谢林

认为“作为其自我实现的个人的自由在于使他自身与整体一致,对整体的从属赋

予了他实在性。完全的自由意味着全部融于整体,人的自由故事在于为达此目的

的持续的斗争。”②按此逻辑,国家和民族必然高于和先于个人,国家认同必然诉

诸于集体主义,而集体主义价值不是自由主义所能提供的,那国家认同又何以可

能。

=、自由主义关于国家与社会分离的立论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总是身处社会公域,从而具有群体政治主体性的特征,在

政治中,人们常作为一个群体的做成部分而行动,即政治主体的个体性总是嵌在

群体性之中,其中民族是民族国家社会中客观的实体性存在,是影响共同体认同

不可忽视的力量。而自由主义的同质化公民身份忽视个体、群体差异,无法保护

少数民族的群体性权利。“施特劳斯批评自由主义国家由于其相对主义和‘中立’

承诺无法保护少数群体的权利,在关键时刻甚至无法保卫自己。这一批判实际上

涉及国家与个人自由关系这一自由主义的中心主题。”③

①[美]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金蒂斯:《民主与资本主义》,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2l
页。
②[英]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张明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③刘晓洲:《列奥・施特劳斯与自由主义国家中立性问题》,《中南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16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自由主义的公民社会神话

自由主义是主张构建公民社会的理论,自由主义视个人自由为最高价值,主

张个人先于社会,认为社会是彼此分离的个体的聚合体,将自由奉为社会治理的

最高原则,拒斥那种多元团体并存的社会。但真正的民主应该使人自由保持族性,

而不是消解人的族性,自由主义试图以普遍的公民权无差异地对待每一个个体,

将社会打造成一个同质性公民社会,这注定是一种神话。

公民社会被自由主义誉为民主政治的前提甚至充分条件,然而,公民社会到

底是什么,它是真实有效的吗,它的概念缘何含混不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会发现,公民社会实际上是自由主义的人为杜撰。自由主义赋予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以“既是一片不许国家公共权威涉足的空间(私域),也是参与国家政

治事务的基地(公域)。它既不是家庭,也不是国家,更不是市场,而是介于家庭、

国家、市场之间的空间。”∞这一“公民社会”包含了各种特定空间的人类组织,

有时也被称作“公民社会组织”,体现为一种词义上的反复,而很多这类组织早

己存在,有的历史甚至比国家本身还早,自由主义把这些本不沾边的各类组织称

之为公民社会,进一步模糊了“公民社会”。自由主义所谓公民社会的组织性、

非营利性、自愿性、民间性、自治性等特征在内涵及界定上同样不明确,也很难

确定,并且与现实严重脱节。现实社会中有着太多的非组织化团体,它们不属于

公民社会吗,非营利性组织真的是非盈利的吗,能保证纯洁的民间性吗?总之,

自由主义的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概念名不正、言不顺,本身在内涵与外

延方面都极具模糊性和误导性,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是不折不扣的神话。

自由主义话语下的公民社会还是一种缺乏道德共识的社会,其难以形成真正

的社会认同。自由主义认为先有个人(同质的、抽象的人),再有社会,自由主义

社会是靠契约假想维系的、独立个人的聚合体。自由主义公民社会理论意欲以公

民身份认同打造同质的社会,将公民社会看作是没有阶级、阶层差别,所有个体、

群体完全在平等的基础上竞争,这实为自由主义者一厢情愿的理论假设。现实的

自由社会不可能一个牧歌田园式的同质体,而是有着个体与群体、贫富与贵贱等

的各种差别,这种差别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带来的资源不平等下的社会阶级的

利益失衡及其导致的利害冲突,外显为自由社会的撕裂。

①王绍光:《“公民社会”:新自由主义编造的粗糙神话》,《人民论坛》,2013年第8期。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就民族而言,自由主义倡导个人主义基础的上公民观,追求平等同一的公民

身份,强调同质化的公民社会,而选择漠视民族间的差异,即自由主义选择以普

遍的公民权在国家共同体内打造一个同构型公民社会。但民族国家社会多元主体

之间在传统、文化、价值、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多样性、不可通约性客观存在,公

民社会并不能阻止社会领域内民族性群体意识的存在,实际上自由主义这种普遍

的、形式的平等所带来的压抑还可能鼓励了亚民族群体意识的兴起。“自由主义

的公民身份总是把自己假想成它为自由主义国家中所有的公民都提供了同等的

公民身份条件,但如果这些公民权支持一个文化群体的价值超过另一个群体那就

有产生‘二等公民’的可能”。①这招致“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普遍的公民权己

不能够容纳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自由主义所宣称的基于所有个体平等的公民社

会未能保护少数民族免于被迫害。自由主义语境下,民族国家占据数量优势的主

体民族通过其天然主导性将自身文化裹上普遍主义的外衣,以法律上虚构的抽象

公民的名义强加于人,建构“民族认同”,少数民族要获得完整的公民权就必须

否定自己的认同,国家打造共同价值观和公民身份认同的实质是民族同化的回

归。此外,作为公民社会主体的各种非营利性民间组织确有其正义、效率、互助、

自治等圣洁的一面,但在一个资本掌控权力的社会,这些民间组织多异化为社会

精英的政治俱乐部,而或明或暗的趋向功利化、政治化,自然也就失去独立性、

自主性。这导致自由主义公民社会理论所宣示的国家与社会对立又何以可能。而

多元文化主义的出厂则是对自由主义同质化公民社会的否定。多元文化主义以族

群(民族)身份打破同质的公民身份,通过承认尊重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特性,

对不同文化地位的平等尊重,来消解主体民族文化的支配地位。多元文化主义对

族性身份的承认形塑了一个更广泛空间中的平等氛围,意味着对少数民族特权的

承认,简言之,多元文化主义的主张的族性身份是对同质化公民身份一定程度上

的扬弃。

①[加]爱维戈尔・艾森伯格(Avigail Eisenberg):《多元主义,合作主义,差异群体的公民身份与社会凝
聚力问题》,载于马德普、[加]威尔金里卡主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四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第246页。
②AImagor-Raphael:1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Multicuralism,Journal of Canadian,studies,

sprin92001,v01.36,Issue,p8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总之,自由主义对同质化公民社会的打造忽视了多元政治主体的实质性身份

差异,这导致其在政治上走向专制主义。民族国家首先是一个由同时具有多重身

份的个体组成的共同体,个体共时性的民族身份、宗教身份、历史身份与文化身

份等都与政治传统、政治思想密切想关,个体基于多重身份的迥异,寻求达成政

治共识显得任重而道远道,甚至不切实际。自由主义国家认同叙事面对的困扰是

个体如何突破多重身份的困扰,建构起共识性公民身份,共筑共同体政治。自由

主义罔顾民族国家的多民族共同体事实,而意欲打造具有普遍主义的公民社会和

同质的公民身份认同,本身就是一种非正义的政治强制,其实质是建立在主体民

族基础之上的认同,背后隐藏着资产阶级特殊利益的企图,而结局也将是徒劳无

功的。自由主义话语下国家与社会是一种对立关系,公民社会背后则是国家与社

会的剥离,国家是必须的恶,属于公域,社会是私域,代表正确,按照这一话语

逻辑,政府与社会权力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如此一来,国家与社会一直

处于张力状态,何谈国家认同。

(二)国家与社会二元分离的悖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现实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关系的创造者和主体。政治的

生成源于人们生活的需要,政治性是人类群体生活的最大特性,政治活动是人的

社会关系的最高体现,人是政治的主体,政治主体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作为自

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必然要过政治生活,即“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政治

性构成人本质属性的重要内容。人作为政治的存在物,必然要生活在政治组织之

中。

自由主义主张国家与社会二元分离、国家本身不具目的性,社会是一

种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德性基础的工具性社会等。自由主义强调政治不能任意

侵犯个人权利,突出国家与社会的对立关系,致力于构建一种自由的社会。自由

主义一方面要求国家最大程度保护个人自由与权利,另一方面又以肯定个人自然

权利为前提,主张国家“最小化”,认为国家虽是一种必要的道德之“恶”,但应

限制国家权力,实现国家与社会相分离。自由主义“国家中立”的实质是将国家

“去道德化”,国家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一种权力机器或说“利维坦”。于社会

而言,国家不但不能保护个体权利,反而会侵害个体自由,国家因此而失去道德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正当性。自由主义的悖论在于它一方面赋权国家保护个体自由,另一方面又基于

个体自由的优先性而否定国家权力的道德正当性,认为国家是一种道德上的

“恶”。没有个人的服从,国家又该如何获得个人的认同,而国家与社会过度分

离,中央政府权威不高,国家政治整合力就不强,国家本身的权威和道德正当性

得不到真正的辩护,其结果是国家“去神圣化”或说国家“祛魅”了,个人因不

重视国家而疏远国家,削弱了社会对国家的认同。自由主义陷入了绝对国家主义

和国家虚无主义的两难窘境。泰勒曾区分过权利模型和参与模型两种社会形态,

其中指出权利模型社会旨在保障个体自由、财产与安全等权利,这是他所批判的

原子论社会,他认为这一社会形态难以形成集体认同,而集体认同是参与型社会

的命脉。

如前所述,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由主义的“国家中立”充斥着理

论漏洞。国家本质是什么,国家与社会何以分离?自由主义若主张国家与社会分

离,又该如何解释自己的社会契约国家生成一说。事实上,政府与社会并不是必

然的对立关系,回归社会是政治的本质。自由主义语境下,国家对社会的干预范

围也一直处于扩张状态。“国家常常牺牲社会权力,‘化任何权变为契机’扩张自

身权力,并且由此在民众中培养了默从的习性。所有国家机构……口径一致的宣

传社会权力逐步转化为国家权力不仅是合理的,而且对公共利益是有益与必要

的。”∞自由主义极力强调公民社会与国家的二元对立及分离,从根本上是意欲为

自由民主创造社会条件,而人类民主政治发展实践尤其是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表明

将公民社会作为民主政治的基石不是一个真命题,在公民社会及其组织相对匮乏

的国家一样能够实现民主化转型。

马克思主义反对从抽象的人类理性中寻找人的政治性根源,认为人的本质是

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

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②政治以社会人为逻辑起点,人的社会性构成人政治主体

性的前提,即“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

和政治关系。”@“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④政治的本质就是社会的,

①[美]艾尔伯特・杰伊・诺克:《我们的敌人:国家》,彭芬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2页。
③《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l页。
17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人类政治社会(社会结构和国家)就是产生于人的社会生活及其衍生的各种关系,

政治与人类社会历时性、共时性存在,正义是政治永恒的主题,社会政治才真正

体现政治善的本质。“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

不知道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①在阶级社会,政治国家作为异化了的公

共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吞噬社会,走向与人与社会的对立面,并以强制力对社

会进行全面管控,扼杀民众的政治主体性,政治的社会性本质渐失,民主成为奢

望。然而在现代政治逻辑下,人与社会是决定国家的力量,现代国家应是政治上

组织起来的社会共同体,国家以社会为基本纽带而建立,回归社会是国家发展的

必然,是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统一,是国家政治服务于社会本质的复归。政治

社会性体现为“政治关系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政治要素复归其位、在获取劳动生

存全局利益的实践中,完成政治要素功能、地位和作用的创造性转换和发挥的过

程,就是人之政治性与政治的社会性在劳动实践中得以充分展现的过程。”固

总之,自由主义的的“国家中立”是一种任性而盲目的政治决断,它会导致

国家虚无主义,国家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国家的目的是其疆域内居民的福

祉。国家认同建构需要社会承认的政治,需要尽可能广泛的社会民众忠诚的投入。

自由主义话语下的国家与社会分离、国家中立原则实为一种过度放任,导致国家

在道德问题上走向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对公民道德教化的缺失,导致自由社会

陷入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窘境,难以达成社会共识。事实上,国家与社会各有

其优缺点,两者应超越“零和博弈”走向应良性互动,形成政治国家权威性高、

社会层面富有活力的良好局面。“只有当我们放弃将‘国家’与‘社会’对立的

老式二分法时,当代社会的‘民族化’讨论才具有意义,因为用这些术语探讨民

族的国有化进程,会使人们从中看到万能的政治权力对公民的压迫形式。”@

三、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内生性认同困境

自由主义政治以个人主义为内核,并趋向极端,强调个人具有优先于民族、

国家等共同体目标的正当性。自由主义的这种个体中心主义使得个体的自然权利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0页
②黄建洪:《人的政治性与政治的社会性一政治利益关系视野下的劳动人本政治观》,《理论月刊》,2005
年第7期。
③[法]热拉尔.诺瓦里埃尔:《国家・民族与移民一迈向权力史》,陈玉瑶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版,第104页。
173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行为既缺乏道德边际约束,亦无公共权力的强制性约束,每一个人都追求自身权

利最大化而陷入一种个人主义的无政府主义(Anarchoindividualism):“事事私

人化(Why not privatize everything)”、“市场就是无国家”、“法律的实质是

非法(Law iS essentially lawless)”,以至于诅咒:“国家就是罪恶组织(The

state is a criminal organization)”①自由主义政治语境下个体公共性的缺失

表现为对权威的“无意识”,在个人中心主义权利制约下,国家不能以家长制的

方式将整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能牺牲个人权利,其结果是共同体政治失

序和权威瓦解。自由主义实质上是撇开人的社会属性而谈论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个人成为其理论关怀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极大地削弱个体的集体归属感和国家认

同感。

自由主义民主理论是资产阶级的一种人为杜撰,在认同方面有着内在的困

境。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基于自由主义的个人权利观,将个人理解为自我决定和选

择的政治主体,个人先于组织、政治秩序而独立存在,权利独享,导致自立化个

体政治主体性膨胀,无限追求个人利益,而无视对国家、社会等的集体责任。“一

个自由主义的民主国家,最基本的保证是让每个公民自由和平等。这反映在宪法

的权利宣示中,这种宣示保证所有个人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而不管他们的群

体身份如何。”@自由主义民主话语下,个体陷入一种偏执的理性胡闹,而公共性

的缺失表现为对权威的“无意识”,其结果是共同体政治失序、权威瓦解。自由

主义民主政治强调个人自由,主张以“小政府大社会”保障和促进个人权利,反

对政治干预个人私域、反对集权,伸张个人政治权利,体现为一种消极政治观。

经济上,自由主义推崇财产私有,强调个人自由和机会平等,而不是真实的平等,

推崇“丛林法则”式竞争,特殊利益始终在真正地反对共同利益。政治上,自由

主义民主政治致力于保障个人自由,其极端个人主义理念侵蚀个体的集体信念,

公民身份失去“公意”,阻碍民主的进一步发展。自由民主政治的权力是基于个

人的,将个体价值置于共同体价值之上。自由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私有财产的制

度,其从个人主义立场阐释制度正当性,否认民主制度的共识性基础,缺乏共同

体理念,表现为个体工具性观念膨胀,强调自我对集体、对社会等的优先性,与

①罗克全:《“自由至上主义”如何为国家辩护——以诺齐克国家观为例》,《学海》,2005年第l期。
②[加]威尔-金利卡:《多元文化的公民身份一一种自由主义的少数群体权利理论》,马莉、张昌耀译,中
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
17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国家、社会等之间的关系撕裂,一切取决于个体利益的满足程度,而国家只是工

具性决策机构,而非忠诚与认同的共同体,自由主义民主为私人利益而从事公共

事务,这种对公共利益的漠视不可能形成一个真正的民主政体。

总之,自由主义将“自由”凌驾于“民主”之上,个人先于社会而存在是其

自由思想的核心。自由主义强调“原子式”的个人,主张个人自由、人权和民主

等普世价值,坚持个人一社会一国家的本位观,个体先于社会、民族、国家而存

在,具有更为独立、完整的价值,国家、社会则是个体实现自我的工具和手段,

不是国家决定个人而是个人决定国家,而这正是自由主义民主不彰的根源所在。

“当前所谓的自由民主,既是以个人为中心,又没有鼓励个人积极的政治参与性。

这种状况在自由民主的一个基本原则中明显地体现出来:每一个公民拥有投票选

举的权利。这虽然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权利,但同时也派生出一个最低纲领主义的

政治概念;也就是说,这样的政治概念使得民众没必要充分地参与政治生活。个

人可以脱离政治生活,只有在选举的时候才与社会中的其他人重新建立联系;而

在大多数的自由民主国家里,投票选举并不是一种公民的义务。”∞这使得自由主

义民主虚化,认同虚无。

四、自由民主政治与多民族政治的内在张力

民族国家叙事下,自由民主政治体制与族际冲突具有高度关联性。自由民主

作为一套程序性制度,遵循在多数人统治的框架中汇聚政治共识,而忽视多元民

族诉求和权利协调的非均衡性,制度由于缺乏包容性而无法构建起民族整合的政

治体系。无论是老牌民族国家还是新兴自由体制下的民族国家,其多数原则、自

由主义价值观、分权制衡、议会民主制、多党竞争等不但不能协调民族冲突,却

潜在的助力民族分裂,带来的是无休止的族际冲突,增加了共同体内部多民族政

治的张力,民族冲突不断,公民民族背后各亚民族群体的离心倾向明显,国家认

同式微。历史与现实证明,在任何情况下,民族政府和宪法政府都未必能走到一

起。

(一)自由多元民主加剧族际政治张力

①[英]保罗・霍普:《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沈毅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3页。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自由主义推崇一种多元主义民主政治,自由主义思想中不存在一个高度统

一的共同目标,多元竞争是自由民主的基石。但“多元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给

社会带来混乱无序,甚至无政府状态。他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和痛苦。然而它也

产生了正面效应。它使任何一种权力无法实现对个人的绝对控制。各种权利彼此

分割,相互竞争与制约,给人留下了一定民主与自由的罅际。”①

自由主义多元政治消解民族国家的一体性,很难形成一致的国家认同。

自由主义多元论因反复强调个体多元化组织身份及多元化的利益群体而弱化了

共同体政治一体化。“自由主义的多元主义理论正是以作为政治统一体的国家至

上性为敌,试图以个人本位消解国家主权,它自然导致共同体在内部的分化和对

立中趋向解体。"固自由主义语境下,民族国家常常面对的是多元政治主体的同台

竞技,彼此有着理论、政策、利益等的分野,导致共同体政治价值碎片化、极化

发展,背离国家政治一体化。民主政治是以本土语言为基础的政治。自由主义语

境下,民族国家政治因多元化论而问题频发,由多元民族“共同体”构成的自由

社会常常无法达成共识。自由主义政治认同理论主张限制国家权力、保障个

人权利,以个体自主及多元差异为核心原则,规避民族主义的狭隘性,具

有一定的开放性。但自由主义主张公民民族主义,以一致性的公民认同建

构国家认同,公民民族主义侧重于依赖政治制度追求秩序与控制,迎合了

主体民族,却漠视少数民族的政治权益,是国家层面的象征主义政治,而

与民族国家的多民族政治现实难以契合。自由主义多元政治背景下,“与民

族国家相伴相生的民族主义一一那种潜藏于民族意识之中的浪漫主义与激

情却在某种意义上对民主法治有着不可估量的破坏力。”固

自由主义的多元竞争民主政治与族际政治和谐是截然对立的两极。自由

主义主张公民个体权利,崇尚“价值个体主义”,反对民族集体权利,否认“民

族价值观’’。自由主义推行的个人主义和多数决原则民主政治无法协调、统合共

同体内多元化个体、群体的权益,导致国家政治整合失败,社会政治动荡。自由

主义民主政治因专注于个体权利而忽略民族集体权利,难以实现民族整合。自由

①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24页。
②庞金友、汤彬:《多元化时代如何构建政治秩序》,《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7期。
③黄其松、蔡鑫:《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未来:再论哈贝马斯的宪法爱国主义》,《云南社会科学》,2017年
第l期。
17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主义民主政治的个人主义强调原子化个体的自由、平等,否定人的民族性和民族

文化的多样性,在国家政治运行和价值建构过程中强调以个体加总之上的主权体

系。自近代民族国家已降,自由主义民主就力图将国民构筑成同质的命运共同体,

以国家民族的建构优先于共同体内多元民族的客观存在,关注个人自由和权利,

而非民族整合。自由主义的多元竞争民主在民族国家内部恶化了族际政治关

系,彼此成为政治“对手”或“敌人”,共同体内部对立的各民族之间不是

互相承认对方的合法地位和等权利,不是一般的平等竞争,而是陷入各种

族际政治对抗的极端状态。自由多元民主体制下,主体民族通过制定“游

戏规则",意欲通过民主专政压制多元化的非主体民族而追求稳定的政治统

一体,这导致一些非主体民族成为自绝于共同体成员的完全的“他者",族

际政治张力凸显。

(二)自由民主政治体制助推族际政治分裂
自由主义多元政治与多民族政治有着内在张力,极易导致族际政治冲突,甚

至助力民族分离,这常在自由民主政治过程中得以集中展现。民主的本质是

人民主权,但自由主义民主制度的个体工具性价值具有明显的缺陷,它难以解释

政治实践中的群体合作现象。自由主义永远把个人权利放在第一位,个人权利优

先于集体目标。“权利自由主义包含一种平等尊严的政治形式,它之所以无视差

异是出于以下两个理由:(a)它在界定基本权利的时候运用统一的规则,没有丝

毫例外;(b)它怀疑集体目标。自由主义模式(a)一一它被认为适用于不同的文

化语境一一几乎必然会要求集体目标(b)作出某种牺牲。"∞相应的,自由民主

在制度设计上专注于个体权利,凸显个体工具性价值,而跨过特定群体的权利,

这种程序性民主体制极易导致社会分裂,形成了自由民主政治与多元政治的内在

悖论,消解国家认同。

民族多元语境下,自由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架构一定程度上演化为不同民族群

体权力博弈的平台,其具体实现形式却是多数人掌握最高权力,这会导致多数对

于少数的暴政。“自由民主制度的奠基人一一麦迪逊、杰斐逊、托克维尔、密尔

一一更关注的不是少数的专制,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多数专制。”固自由民主政治发

①[力口]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董之林、陈燕谷译,载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19页。
②[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4页。
177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展与民族关系危机具有关联性,在选举当中,民族主义沦落为一种竞选工具,个

体、群体都在为自身的身份认同而斗争。而自由民主“多数原则”的实质是主

体民族的暴政,民主外衣下,主体民族在选举、组阁、立法和文化控制上以民族

数量优势主把持政治权力,限制非主体民族的政治参与,并以民族同化强力解决

民族问题。民主政治异化为掌权者捆绑少数民族利益的枷锁,激化民族矛盾,导

致民族分离。而多元竞争则需要作为对立面的“他者”的存在,这一“程序性’’

规则和制度设计使得民族国家共同体内各民族性群体成为彼此的政治“敌人”,

民主体制下非主体民族在自治权、文化权、独立权等权利诉求维度上呈多极化发

展,政治抗争常态化,这是“民族国家”共同体内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恐怖主

义等的最重要诱因,导致共同体内族际政治紧张,民族分离主义上扬,国家

有被撕裂的风险。

五、自由民族主义理论逻辑的失洽性

自由民族主义是自由主义试图包容民族主义的创造物,是自由主义政治理论

发展的主要成果之一。但从理论逻辑向度看,自由民族主义本身存在着内在张力,

这缘于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巨大差异,两者彼此背离,互相解构。即自由民族

主义在其理论内涵和实践证成方面都面临困境。

(一)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学理上的分野
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是两种相互冲突的意识形态原则,两者有着内在紧张。

“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远非什么双胞胎,它们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原则。”∞自由主

义与民族主义存在理论上的冲突,主要体现在自由主义是一种个人主义理论学

说,强调个人自决自主,以尊重个体自主性为优先原则,个人是其理论关怀的出

发点和归宿。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坚持个人自由,维护个体的天赋权利,

反对集体主义,自由主义认为价值分化乃事理之必然,需以宽容鼓励多元。自由

主义还强调理性,推崇宪政民主和法治,并认为其是适用于全人类的普遍性价值。

与之相对的民族主义则是一种集体主义色彩浓厚的意识形态,自由主义它肯定集

体认同的道德优先性。民族主义坚信民族共同体的伦理性,认为全体成员享有共

同的血缘、历史记忆、文化传统等先定因素,成员间是一种伦理基础上的手足之

①[英]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张明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17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情,强调本民族的特殊性、整体性和至上性,为了民族团结、民族尊严,个体意

志需要服从民族整体利益,应能够牺牲小我以成全大我。此外,有别于自由主义

的理性主义原则,民族主义多热衷于激情,崇尚自我民族在文化、制度等方面的

独特发展道路,而拒斥外来民族的侵蚀、同化或取代。这些对立表明自由主义与

民族主义是彼此冲突的两种意识形态。正如学者张继亮所言:“自由主义是普遍

主义的和个人主义的,而民族主义是特殊主义的和集体主义的。这也就可以解释

为什么自由民族主义这一主张自身存在很多问题:它并非自由主义或民族主义自

身发展的逻辑所致。另外,自由民族主义在现实当中能否像自由民族理论家所设

想的那样带来预期的效果,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①

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价值与民族主义多元价值的特殊性难以统合。自由主义

政治思想推崇平等的自由及无视差异的价值理念,其平等学说以假设存在着某些

普遍的、无视差异的原则为前提。自由主义一味坚守个人主义立场,个体自由是

其终极价值诉求,个体社会存在的意义就是自由、平等、人权等自我价值的实现,

个体优先于群体,弱化个体的群体认同和归属。自由主义认为对某个特定民族集

体目标的支持会对个体权利造成极大的伤害,这违背其所主张的个人主义中心原

则,自由主义一贯主张通过赋予个体以普遍平等的公民权利来消弭所有民族与文

化背景的人和团体。与之相反,民族主义强调特殊性,坚持民族群体价值的差异

性及不可通约性,否认自由主义的普遍价值观。

自由主义选择以个体普遍平等的公民权取代民族性群体权利注定是一种臆

想。理论上个体权利永远无法取代集体或说群体权利,以个体平等而忽略民族性

少数群体的群体性权利,这是自由主义对概念的“偷梁换柱”。实践中,自由主

义基于公民普遍平等的原则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落实,这根源于自由主义民

族国家的“主体民族化"实质,自由主义抗拒共同体内民族性群体,其用意在于

维护主体民族的大民族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根深蒂固。民族是

客观存在的群体性组织,也是多元的,自由主义由于忽视不同民族性群体之间的

差异而追求表面上的自由平等,这造成了事实上的不自由、不平等,尤其对于少

数民族群体更是一种不自由、不平等。这种“‘无视差异’的自由主义本身是某

种特殊文化的反映。令人忧虑的是,这种偏见不只是迄今为止提出的全部理论的

①张继亮:《自由民族主义:证成与反驳》,《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11期。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个偶然的缺陷;问题的实质恰恰在于,这样一种自由主义的观念本身可能是一

个语用学上的矛盾,一种冒充普遍主义的特殊主义。”①占据数量优势的主体民族

通过其天然主导性将自身文化裹上普遍主义的外衣,以法律上虚构的抽象公民的

名义强加于人,建构“民族认同”,少数民族要获得完整的公民权就必须否定自

己的认同。自由主义这一借平等的自由及无视差异的价值理念抹杀差异,把所有

公民同质化、无差别化,以虚假的平等支配差异,其所谓的“公意’’实为同质化

暴政。自由主义的普遍原则与民族主义的价值多元论难以统合。

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无视个体的民族、文化、宗教等差异,抹杀民族特性,搞

民族同质化,这更加刺激了个体、群体的自我民族意识,复活了民族主义,引发

的是族际矛盾和冲突,这是一种忽视民族特殊性、差异性的虚假普适性。自由国

家内部持续的族际权利纷争己证明自由主义基于个体普遍平等原则的民族国家

建构的艰难。“同质的民族国家被揭示为一个幻想,而且,可以预期,关于

自由的理念与民族的理念可以在一个政治框架内充分协调的幻觉是注定要

失败的。虽然许多民族运动仍然保持着这个梦想,但是当今的现实却表明:

力图使这个梦想成真的尝试必将导致流血冲突。”@直到今天,民族国家叙事

下,国家共同体内部的民族性群体冲突仍是一种常态,自由主义这种基于同质化

公民身份并带有强制性的国家认同叙事理路理应受到指控并承担责任。

总之,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难以解决的内在规范性紧张问题,彼此不存

在理论上的契合性。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企图弥合这原本对立的两种意识形态,

这注定是一种一厢情愿,其在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等方面遭遇诸

多问题。全球化时代,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理论己不能适应少数民族群体的

权益诉求,西方“民族国家”的民族分离运动或蓄势待发或己勃然兴起。

英国的苏格兰、北爱尔兰、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巴斯克、加拿大的魁北

克等民族分离、独立运动充分证明了自由民族主义理论及其国家建构的失

范性。

(二)自由民族主义内在的逻辑悖论

①[力口]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董之林、陈燕谷译,载于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07-308页。
②[以色列]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陶东风译,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版,第188页。
18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自由民族主义作为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

问题。自由民族主义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存在内在冲突。理论层面,自

由主义与民族主义是两种相互冲突的意识形态。自由主义是一种建立在个人主义

基础之上的学说,强调“个人是道德价值世界中的根本单位,具有其本身就是目

的的道德地位。”∞而民族主义则着根于群体脉络之中,是一种强调个体服从集体

的学说,民族主义者主张民族认同高于一切,民族成员应为民族利益而具有自我

牺牲精神。民族主义主张“个体充分实现自己的唯一方式是把自己认同于民族,

为它服务,遵循它的习俗,不加反思地歌颂它的伟大”,以及“民族的目的优先

于个体的目的,个人的自由只有在认同于并服从于‘民族意志’的情况下才可能

获得。"固实践层面,自由主义政治建构以保护个人的生命、财产及自由等权利为

终极目标,国家的主要作用就是保护公民的这些基本的天赋权利。而民族主义在

实践中则趋向于非理性,往往倾向于血腥与暴力,其追求的目标既非自由,亦非

繁荣,而被看作是邪恶的主要根源。民族自决与公民权也会发生冲突,“有时人

们为了确保民族的地位与尊荣,不惜扼杀他们自己的公民权利与自由。……民族

自决可以说与公民权及政治参与没什么关系。它不是一种追求公民自由的活动,

而是追求地位与承认。”固可见,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原则,

民族主义证明了自由主义试图将世界纳入普遍原则之下的失败,自由主义的民族

主义理论是一种难以白洽的理论。

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以“民族一国家”叙事话语证明自身的合法性。自

由主义的“民族”、“民族主义"一个最基本的倾向是摒弃了民族传统“根基”而

进行人为“建构”,而这恰恰是造成“民族国家"内生性民族问题的理论根源所

在。“在这类民族一国家中,大部分情况则是国家和民族几乎从来都不吻合

(包括欧洲的大部分国家,以及1950年代起获得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后

者原本是欧洲殖民地,其国界起初仅仅是宗主国的管辖分界线)。"@即所谓

的“民族国家”实为多民族共同体。这是因为自由民族主义学说大多充斥

着优势民族论、种族歧视和偏见,其“民族国家"观的实质通常是一个突

①Jan]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应奇、葛水林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
134页。
②[以色列]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陶东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5页。
③转引自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出版杜1998年版,第58页。
④[西]胡安・诺格:《民族主义与领土》,徐鹤林,朱伦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18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出的占主导地位的民族处于国家政治的中心,而其他少数民族则被边缘化。

自由民族主义将民族认同(National identity)与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相对立,其所谓的“民族进步史观”背后就是小民族应被大民

族同化。这一“国家与民族在时空上的错位是今天许多民族冲突的主要原

因。’’①

总之,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是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是自由主义思想家

们的一种强行嫁接,理论本身有着内在的价值冲突。许多自由民族主义者意图在

两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一方面肯定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另一方面又将这一选择

置于特定群体脉络,理论的内在张力不言而喻。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具有非理性

或超理性特征,这种民族主义毫不关心政治现实,而陷入一种浪漫主义式的理想

化与形式化而广受质疑,面临理论发展上的困境。自由民族主义的“西方中心主

义”对于人们认知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主义具有极强的误导性、蛊惑性,这在其关

于民族、国家等概念上表现尤为凸显。

综上分析,自由主义民族国家认同叙事理路制造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张

力。民族国家叙事下,自由主义国家认同建构以同质化的公民社会为基础,背离

了国家的多民族共同体事实,不能有效解决国家认同中的民族问题。自由

主义主张个体是国家认同的主体,认为“公民”与“族民”不能兼容,以

国家民族主义抗拒其他形式的民族主义,主张是公共理性而不是民族文化、

历史传统决定公民的国家认同。自由主义总是淡化国家认同的民族文化因

素,刻意忽略民族因素在国家认同建构中的作用,要求共同体内民族性群

体舍弃民族主义,以具有理性、妥协、沟通、宽容等特点的公民文化作为

共同体的政治文化,而不是特定民族历史文化建构国家认同。自由主义这

种通过“善意忽略"民族的多元差异性来强化国家的一体性,将国家认同

建基于公民社会之上,意欲打造一种乌托邦式的国家民族主义,这种无视差

异本身是令人担忧的。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共同体内多元民族差异客观存

在,自由主义企图通过取消民族身份,以法律上虚构的抽象公民的名义建

构“民族认同”。公民身份因否定少数民族自身的身份认同,人为忽略、回

①Charles Tilly,The Formation of Nation State in Western Europ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p8.
18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避或边缘化各少数民族性群体,导致其愈加伸张本民族的群体性权利,各

种民族问题变得更加恶劣、更加危险,共同体政治更加碎片化。自由主义这

种强制推行的同质性公民身份国家认同建构理路应受到指控并承担责任。

自由主义国家认同叙事的内在失洽性,促使其转向一种多元文化主义,然而

作为补救政策的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主义在公民观、国家观及个体与群体等方面

的主张更是充满了理论上的张力,这一张力最终则体现于多元文化主义与民族国

家认同的结构性张力,多元文化主义国家认同叙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走

向了其反面。

第二节多元文化主义与民族国家认同的结构性张力

多元文化主义与民族国家认同建构存在着某种“潜在的结构性危险"。

严格意义上说,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缘于其对群体性身份的主张,这也是

其理论发展的动力,但这却与自由主义语境下的普遍公民身份有着直接冲

突。多元文化主义批判自由主义的普遍性和宰制性,更是对自由民族主义

的一种否认,多元文化主义主张解中心、消结构、消边界,在理论逻辑上

消解并冲击民族国家主权唯一性与稳定性,与国家认同构成理论张力,实

则是对“民族国家”的一种否认。事实上,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极具争议性,

且未能有效解决共同体内民族问题,实现国家整合之目的,却使得“民族

国家”认同在一个政治及文化多元化的世界里变得遥不可及。文化多元与政

治一体原本具有不可通约性,多元社会的成员分属于不同的民族、宗教等群体,

有着不同的身份认同,而多元主义却不能在事实上提供一套以尊重多元民族集体

权利为基础的政治秩序,在一个充满竞争和不平等的多元世界里,各种民族主义

极力发挥自身的社会和政治作用,企图摆脱国家“民族联盟”,这使得民族国家

叙事下的国家认同深陷危机之中,所谓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认同理路不过是

政治上的一种权宜之计。

183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多元文化主义侵蚀民族国家的“民族"基础

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在理论逻辑上冲击并消解国家的民族基础。

多元文化主义要求民族国家接受一个多元民主、没有民族认同的国家,这与民族

国家之民族(或说国族)建构是一个悖论。民族国家叙事下,民族(nation)是近

代国家建构的政治产物,也是国家存续的基础,它本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而不

是历史演进的自然结果,民族国家以同质化公民的自由联合形式实现民族的自我

统治目标。多元文化主义是对自由主义公民文化的一种批判与修正,它质疑民族

国家建构的路径和目标,包括国家主权的唯一性、权威性、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性、

情感认同等,意欲修复自由主义传统的民族治理模式。多元文化主义对民族差异

的承认,凸显了民族国家共同体内的族际界分,带来的是族际分化,侵蚀国家认

同的“国族”基础。

(一)多元文化主义加剧民族国家内部的族际分化
多元文化主义背后隐藏的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张力,势必引发民族与国

家及族际间的纷争。民族首先赋予个体以文化身份,并通过民族认同表现出来,

多元文化主义将民族国家建立在差异文化基础之上,否定共同体成员的同质化公

民身份及文化纽带,有使国家回到“部落国家”的风险。即多元文化主义觉醒并

激化了民族国家共同体内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加剧了族际分化。

民族国家共同体内的民族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关系,民族和谐是国家认同建构

的基础和重要资源,而多元文化主义主张的“少数群体权利导致‘种族政治化’,

而任何提高种族在公共生活中的显要性的措施都是离间性的。随着时间的流逝,

它们在各族裔群体之间制造日益加剧的竞争、不信任和对抗。”∞这冲击、改变着

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成为族际分化的助推器。

人在本质上希望过一种自主的生活,而文化则是追求这种生活的价值向导,

文化是人们认同的基石,人们通常凭借已有的文化结构对各种价值进行选择,进

而做出认同选择。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共享的文化,是民族意识的表现形式,是塑

造民族共同体忠诚的一种信念。民族文化为民族认同提供了聚焦点,人们倾向于

①[力口]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邓红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年版第25页。
18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认同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民族文化,这种信念能够促进民族成员间的互信而将其牢

牢结合在一起,从而夯实民族认同。

民族文化的区隔是民族独立或自治的凭籍。民族主义通常缘于民族的文化情

结,事实上,文化民族主义作为一套独特的信念体系,正是通过文化传统将一个

民族和其他民族区别开来。多元文化主义主张废除民族文化阶序,实现文化多样

性,不是漠视而是承认少数民族及外来移民保存和发展本民族文化与身份的权

利,这直接影响和启蒙了少数民族的群体性权利意识,为其争取平等权利的运动

提供了理论武器。多元文化主义从文化上对民族国家共同体内不同民族予以区

别,还强化了各民族在宗教、语言、种族特征、民族性等方面诉求,每个民族力

争文化自主性,防止被他者宰制。如移民对自己语言和宗教的坚守,而土著民族

却诉求自治等,这凸显了民族差异,强化了亚民族认同,由此引发族际隔阂和冲

突。

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带来族际间冲突是很难避免的,表现为多元

文化内部和外部都面临着暴力的侵扰。民族多基于自身文化而形成独特的政治思

维和价值追求,一个民族从文化上继承而来的价值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其有关

政治的描述产生重要影响,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必然导致民族国家共同体内部的分

散性。亨廷顿曾言:“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

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么间,或其他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

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多元文化主义强化了民族国家共同体内各

民族的自我共同体意识,多元分化的各民族都更加倾向于选择关注自我民族文化

和利益,追求本民族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族际矛盾和冲突增加。民族国家叙事话

语下,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要求政府对不同民族、宗教等群体文化保持中立,而在

现实中却异化为“文化多元主义”,即在承认多元文化共存的前提下预设了主流

文化的优先地位,浸透着主体民族的文化霸权主义,一些少数民族文化被侵蚀或

裹挟,失去政治话语权。这种民族文化的不均衡、不对称矮化了少数民族的地位,

诱发“文化民族主义”,为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民族主义担负起以民族

文化价值教化民族成员的使命,各民族发起“文化政治”保卫战。“文化政治之

所以在现代性问题中占有一个突出的位置,是因为它关系到每一个文化群体的自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185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我定位、自我理解和自我主张。它敦促属于不同文化和“生活世界”的人迎接异

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挑战,为捍卫和改造自己的文化或“生活形式”而斗争。它

逼迫人无时无刻不去思考在一个日益缩小的地球和日益扩大的人类交往范围里

的“同”与“异”、“分”与“合”、“存”与“亡”、“兴”与“衰”的问

题。”①民族文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民族的政治认同选择,民族文化的多

元性必然导致民族国家认同的离散性。

总之,“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虽然注重文化权利的平等和‘分’,但过分的‘分

(divisiveness)’也带来了不同族群事实上的隔离、断裂和孤立化,在社会生活

中导致了社会分裂。"@

C--)多元文化主义降解民族国家的“民族(国族)认同"

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助推了国家共同体内不同群体间的身份政

治,带来“族群撕裂”,降解国族认同。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民族国家共同体

内各民族是散装的,其所主张的多元民族文化共存必定突出多元民族的族际界

分,这对国家的“民族共同体”是一种分化。“国族性”问题是民族国家认同建

构的首要问题,多元文化主义对“族性”的反思本质上就是对民族国家叙事的质

疑与修正。多元文化主义己认识到传统的文化单一、民族主义国家建构的种种弊

端,但“多元文化主义对国家来说,它将削弱国家的整体性,加强以民族为基础

的地方性,甚至会使地方以自己的整体性为借口向国家讨价还价,以获取地方的

利益。”@即多元文化主义客观上强化了族际边界,侵蚀民族国家的国族基础,

挑战国家认同。

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民族国家难以产生至高无上的“民族认同”。多元文

化主义弃绝自由主义同质化文化共同体的建构,对共同体的共享传统、核心价值

观等标准予以拒斥,趋向于去中心,主张政治、文化多元化,这成为少数民族主

义运动的合法性护身符,带来的是共同体内部族际冲突、秩序破坏、国族内部裂

变,甚至国家解体风险。民族关系主要是政治的,多元文化主义下“每个民族都

①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
页。
②常士阁:《走出“虚假联合”: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现实困境及21世纪变革方向》,《西南民族大
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③转引自常士阁:《走出“虚假联合”: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现实困境及21世纪变革方向》,《西南
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18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有权利以其文化的传统价值和惯例来形成其群体成员觉得熟悉和习惯的社会、政

治制度。”∞民族文化是有差异的,具有不对称性,具有不可调和的性质,而且不

能简单地被吸收转化,以适应现存体制。多元文化主义前提下,民族国家共同体

文化不是走向同质化,而是显化了各民族在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独特性,民

族间相互拒斥,且与主流社会的生活方式相抵触,这冲击、解构国家主导性文化,

很难形成一致的文化认同,即多元文化主义固化了少数民族基于自身文化的“民

族社会”,不利于其融合到主流社会中去。多元文化主义鸿儒威尔・金里卡也认

为“如果过度强调族群身份,也不排除部分族群放弃主流社会的公民身份,从主流

社会生活中分离出去走向边缘状态的可能,这种、族群政治化’,极易导致社会分

化。"@多元文化主义因支持少数族群在宗教、语言、文化等方面的自治权利,导

致少数民族专注自身文化而缺乏对国家主流价值系统的认知和认可,而陷入地方

社会,对国家权威则信奉不足,很难融入到国家共同体社会中去,破坏共同体政

治一体,消解国家认同。

总之,多元文化主义将族群身份差异与国族身份或说公民身份对立起来,而

民族国家叙事语境下,国家本身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国族对于国家认同来说

是必须的,没有统一的国族认同,就没有国家认同。多元文化主义主张去中心,

承认族群身份差异性存在的合理性,旨在使不同民族和睦相处,但其以民族文化

对民族予以划界,人为扩大并加深了族际间的差异,强化了各民族自我身份意识,

这从事实上引发了更多的族际矛盾和认同冲突,肢解着国家的“民族共同体",

冲击国家认同。多元文化主义话语下,民族国家如何在激烈的民族竞争中凝心聚

力,建构一个包容性的国族,成为国家认同建构的首要任务。

二、多元文化主义撕裂民族国家认同的社会基础

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无力应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分化。多元文化主义

因强调“多元”,而缺乏同一性的价值理念,且不支持任何现代社会的同一性建

构,这使的民族国家社会陷入分裂或表征上的虚假联合,民族问题已嵌入社会深

层结构之中。“社会纽带是一些基本的价值、需求和利益,这些价值、需求与利

①[以色列]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陶东风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页。
②[加]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应奇、葛水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
页。
187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益把社会结合成在特定疆域范围内实施其权威的政治联合。”∞文化是一种不可简

化的社会价值,没有共同价值的社会必将分裂。多元文化主义主张民族国家社会

由多个文化群体组成的,这撕裂共同体社会一体性文化,侵蚀国家认同的社会基

础。多元文化主义倡导“尊重差异、打破同一”,推动培育社会多元权利基础,

有撕裂民族国家社会的潜在风险。“假如一个社会中,人们过着不同的生活,那

么时间一长,社会的凝聚力就会下降,对社会共同体的感觉就会下降,所有公民

对‘共同善’的承诺就会降低。”固多元文化主义难以担负起社会统一体的共同纽

带功能,侵蚀民族国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抑制了一体化社会文化的社会整合和

凝聚功能。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每个民族都力争保持文化自主,防止被“他者”

宰制,坚守本民族文化认同。而民族主义则植根于人类社会之间的差异,独忠于

本民族特殊的语言、风俗等传统。民族文化具有不可通约性的根本特点,单一性

的同质文化是民族国家社会团结的重要资源,而多元文化主义却赋予文化身份对

于个人权利的优先性,强调民族的文化属性及其基础之上的群体性权利,这必然

消解民族国家社会的一体化,侵蚀国家认同的社会基础。正如大卫・古德哈特

(David Goodhart)所言“多元文化政策偏重差异和多样性,忽视多数群体的需

求,因此多元文化主义催生怨恨、将社会引向分裂而不是团结。"@

多元文化主义本质上笃信民族才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强烈批评自由主

义的普遍公民身份理论,认为自由主义这种在身份政治领域实行无差异的一刀

切,其结果是带来新的不平等。多元文化主义就是一场以民族差异文化权利为焦

点的伟大的人权革命,随着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人们的民族意识也在增强。民

族在决定自己政治生活时,绝不是另起炉灶、从零开始,而是从民族文化开始的。

民族主义笃信自我文化的价值优先性,把自我民族文化作为共同体政治生活的基

础。民族通常需要通过自己控制政治来保护自身文化,一个民族保护自己文化的

最好方式“是将保护它的手段放在那些共享这一文化的人一一你的同胞一一手

①[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王建娥、魏强译,新华出版社2003
年版,第6页。
②[美]迈克尔・J.桑德尔:《作为一个公民意味着什么》,王佳祺编译整理:《公民身份:面向世界的认同
与表达》,载《社会科学报》,2007年6月7日。
③Meern・Modoot,How does Interculturalism Contrast with Multticultualism?[J].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Studies,2002,33(2),p176—187.

18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中。”∞“为了确保民族的历史文化得到良好的延续于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具备政

治上的独立自主或充分自治。政治独立或自治的具体代表是本族人由本族人统

治,一个民族的子民不接受异族统治,统治者必须为自己人。异族统治不可能真

正照顾、保存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于现实利益。”②

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社会结构中民族性群体地位和群体权利差异普遍且长

久存在,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民族国家社会鸿沟扩大、社会严重裂化。“社会

分裂从字面含义上说是就社会结构而言的,是针对整个社会成员的,可以理解为

不同社会成员或成员群体由于阶级、族群、宗教、种族、语言、文化、职业、性

别、世代等差异而在彼此之间产生的社会分歧(social division)。"@多元文化

主义政策非但没有给民族国家带来更多自由与福祉,反而危害社会团结,国家正

在面对一个而又不受控的社会分裂主宰的未来。

(一)多元文化主义的差异公民权消解公民身份的社会整合功能

多元文化主义与民族国家的政治一体、社会整合构成严重的分歧。从政治逻

辑来看,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以差异政治为基础的少数民族权利理论,其以文化、

族裔身份为背景的差异平等使得民族国家建构面临差异的文化权利与平等的公

民权利、文化多元与政治一体之间的紧张。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群体性文化权利的

重要性,认为文化平等是民族平等和社会公正的第一步,少数民族遭受压迫和不

公正待遇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话语权的缺失,必须变革主体民族主导的主流话语及

其影响下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走向承认和差异的政治。

1.多元文化主义的差异政治认同主张

“承认与差异的政治”既承认差异,又坚持平等,就是要在无视差异的同质

性要求和差异政治之间建立一种平衡。承认的政治以差异政治思想回应多元主

义,承认个体、群体都有独特的认同,差异政治谴责任何形式的歧视,主张平等

地尊重多元主体差异化政治权利,以满足其利益诉求。承认有助于建构认同,认

同建基于承认的话语之上,认同的社会性内在地包含着普遍的承认,人们只有在

获得承认的环境中才能建构起认同。“鉴于人们假定承认与认同之间存在着某种

①[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载汪晖、陈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88
页。
②江宣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9-40页。
③包刚升:《民主崩溃的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63页。
189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联系,上述关于承认的要求就显示出其紧迫性。认同(identity)一词在这里表

示一个人对于他是谁,以及他作为人的本质特征的理解。这个命题的意思是说,

我们的认同部分地是由他人的承认构成的;同样地,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或

者只是得到他人扭曲的承认,也会对我们的认同构成显著的影响。”∞差异与承认

的政治是一种普遍主义政治,普遍的要求推动了对于特殊性的承认,承认不是先

验地,必须通过交往来获得。承认的政治强调多元主体平等基础上的共存共生,

这也是“多元文化主义”政治的中心议题,并构成民族国家认同社会基础。

多元文化主义认为平等的承认对于多民族社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承认和尊

重差异是民族关系和谐的前提,这需要国家对各民族的平等承认及民族交往基础

上的相互承认。“一个世纪以来民族主义政治汹涌澎湃,其部分原因就是人们感

受到周围其他人的轻视或尊重。多民族社会之所以可能分裂,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是某个群体不能得到其他群体对其平等价值的可以感觉到的承认。”固平等承认的

政治对于族际政治和谐与认同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全球化所内涵的‘承认的政

治’(Politics of Recognition)乃是对少数群体和边缘化族群的包容,承认他

们的文化成员身份、语言形式、习惯风俗和历史传统,也对不同的民族发展道路

给予尊重。”@差异与承认的政治导向一种平等尊严的政治,其能够从制度和政

策层面保障少数人的权利。

民族国家叙事下,共同体社会民族多元,各民族群体在文化、价值观、宗教

信仰以及其他更多维度上的差异性凸显,差异意味着矛盾,这需要以承认的政治

予以回应,在差异中求和谐,在多样中求统一。“对于承认(recognition)的需

要,有时候是对承认的要求,已经成为当今政治的一个热门话题。可以这么说,

这种需要正是政治上的民族主义背后的驱动力之一。”螂占据民族思维空间的是那

些被反复强调的“差异",在多民族政治生活中,由于竞争的压迫,各民族真正

地关注点是彼此间的差异,有时候会苛意去夸大差异的重要性,并被政治化扩大。

①[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董之林、陈燕谷译,载于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90页。
②[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董之林、陈燕谷译,载于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22页。
③Charles Taylor,“Politics of Recognition”,in Army Gutmann(ed.)Multiculturalisin:Examining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p64.
④[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董之林、陈燕谷译,载于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90页。
19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多元文化主义主张承认的政治意欲在民族国家共同体内为少数民族的自身

权利保护寻求一个空间。多元文化主义认为民族国家认同建构要从精神和物质两

个方面确立基本原则,回应各民族合理利益诉求,民族政策指向应是尊重民族文

化差异、缩小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政治的本土化,

构建各民族利益均沾、成果共享的制度体系;以“实质民主”取代“形式民主”,

实现各民族共享共同体资源,避免陷入“主体民族的暴政”。全球化时代,差异

与承认的政治日益成为民族国家政治建构的中心议题。多元文化主义拒斥抽象、

一般和普遍,以多样性、异质性之名抛弃单一性、同质性,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性,

差异政治、承认的政治、认同政治和身份政治等构成其代名词,旨在赋予并承认

少数群体差异的公民身份。但多元文化主义所主张的“差异政治”包含着非理性

主义因素,对“差异”的关注,放大了群体间的界分,在现实中,极易造成族群

身份与公民身份的对立。

2.多元文化主义的差异公民权主张消解公民身份认同

多元文化主义主张的差异公民权可以说是对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公民理论

的纠偏。多元文化主义的“差异政治”主张强调特殊性,放弃了启蒙的平等理想

和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平等原则。多元文化主义认为群体文化差异导致差异权

利,提出以具有差异的公民身份矫正自由主义同质化公民身份所造成的事实不公

正,从而实现少数群体与多数群体的“真正平等”。多元文化主义关注民族性群

体身份,族群身份是其核心概念,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公民身份,这与民族的普

遍平等公民身份相冲突,多元文化主义批判民族的普遍公民观、倡导具有差异性

的民族性群体身份。但多元文化主义“对待少数群体权利的总体趋势,形成了一

种威胁,会侵蚀一个健康的民主制度所需要的公民品德、认同和习俗。”∞公民身

份强调同质性,承担着同样的政治责任和社会义务,从而拥有一致的政治信念和

国家认同,是一种有助于构建整合的政治身份。而多元文化主义认为民族国家的

普遍公民身份认同对个体基于亚群体的特殊认同具有压迫性,在多元主义者看来

普遍的公民身份侵蚀个体的民族性群体身份,因而主张关注民族差异及其群体权

利的“族群身份”,这冲击公民身份所蕴含的公共精神,危害社会团结。

①[加]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邓红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年版第25页。
19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无论如何,多元文化主义的族群身份与民族国家的公民身份是一种分歧。民

族国家追求个人主义基础上的普遍公民身份,而多元文化主义认为这种忽视差异

的同质化身份,导致了少数民族的边缘化。多元文化主义认为个体成员的权利依

赖于其群体成员资格,主张“区别对待的公民资格”,国家的职责是不仅要“保

障每一个公民平等权利,而且为了承认和包容少数群体和团体的特殊认同和需

求,还要赋予少数群体以差异的公民身份,即根据其不同的文化身份而赋予其不

同的权利。”①多元文化主义认为同质化公民身份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权

利平等,现实生活中,弱势群体常被主流群体及其文化价值所裹挟,纵然是从法

律、制度层面赋予个体共同的公民资格权和同等权利,但基于处境的不同,这些

弱势群体中的成员不可能真正的享受这些权利,仍有可能被边缘化。因此,多元

文化主义主张国家对社会的积极介入,以公权力对居于少数的弱势群体及成员的

权利和利益予以保障,倡导一种差异性基础上的公民权,国家政治整合应兼顾个

体多元差异的群体成员身份,而不是一刀切式的整合进国家共同体,从而维护社

会的多元文化态势。多元文化主义认为只有赋予少数民族性群体以土地权、语言

权、特殊代表权等差异公民权,才能改变少数民族的不利处境,其才可以和主体

民族一样,在自己的文化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多元文化主义主张的文化身份本质上是一种民族成员身份,而不是民族国家

的公民身份,多元文化主义致力于促进国民的基本人权、差异文化权和平等公民

权,主张赋予个体文化成员身份、给予各民族具有差异的政治权利,提出用“族

群”(民族)身份作为公民身份的补充,以保障少数民族群体的差异化权利。所谓

特殊公民权其实是一种民族自治权,它赋予民族群体性权利以合法性。民族自治

使那些先前被排挤或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不再沉默,他们与主体民族享有同等

的、事实上的公民权利,“他们要求有一种更具容纳力的、能够承认(而不是侮

辱)他们身份的公民资格观,而它又要能包容(而不是排斥)他们之间的差异性。”

②这与自由主义以个体为本位的普遍公民权之间构成分歧与争论。

总之,多元文化主义主张“差异公民权”,希冀通过既承认自由主义国家认

同叙事主张的普遍性公民身份,同时又对基于民族性群体的“差异性身份”予以

①常士阁:《异中求和——当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4页。
②[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萃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4年版,第586页。
19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承认,以此来化解民族成员身份与公民身份之间的紧张,其实质是期望国家既保

障平等的个体权利,又能够赋予少数民族以“群体性权利”,实现“公民身份”与

“族群身份”的统一。然而,国家赋予少数民族一定程度上的自主管理权,必定

会导致民族以维护群体性权利为名剥夺其成员个体在经济、政治及文化等各领域

的基本权利,侵犯公民自由,即少数民族的群体权利不是增强而是削弱而了成员

个体的各项权利。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还会激化各少数民族群体多元化的权利诉

求,引发的是各种族际冲突,进而危及社会团结与稳定。

(二)多元文化主义凸显了民族国家社会的族际界分

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激起了国家共同体内多元群体的身份政治意

识,在各民族趋向于以一种“血统论”来划分敌我,确立了“我们”、“他们”的

界限,人为地制造了社会的相互“隔离”和“断裂”。“民族是一个有机体,不

同的民族和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利益和目标,各民族的价值具有多元性和不可通

约性的根本特点。”∞民族文化以其强大的力量影响着民族的发展,而各民族文化

传统大相径庭,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是一个异质化、多元化过程,必然会激发民族

国家共同体内狭隘的民族主义,显化、复杂化了民族国家的多民族社会结构,这

一政策裹挟着各种民族矛盾的纵深缘起,民族融合还是区隔叩问着每个个体、群

体的认知和抉择,社会日益分化,认同疏离,消解着国家认同。

民族作为文化共同体,民族主义都有自己的文化情节,对外强调独特性,而

对他族文化则予以拒斥、压制。民族文化宣示民族来自何处,明白自己是谁,因而

拥有力量和权力,对外要求承认的权力和权利。因此,民族文化对于民族尤为重

要,一个民族若没有了自己的文化,就只能任人宰割,也就是去了作为一个民族

的存在,民族独特的文化塑造了其成员独特的文化身份,所有民族都是如此。多

元文化主义认为文化成员身份为个人权利选择和实现提供了背景,同样民族文化

为民族的政治生活选择提供了条件,并赋予这一选择以“精神枷锁”。民族文化

决定这民族的政治价值选择,以其特有的文化结构保证其成员得以进入一种可靠

的政治生活,并从这种政治生活中实现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目标,包括个体

的和群体的,众多的民族成员个体就是民族群体。不同文化的民族原本就容易彼

①[英]以赛亚・伯林:《民族主义:往昔的被忽视与今日的威力》,《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冯克利译,
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417页。
193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此怀疑,缺乏信任,若再加上政治或社会的人为排挤、压迫,必定会引发各种民

族冲突。

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揭示了自由主义话语下政治、法律平等的虚

伪性,而建构了一整套身份政治,这为民族提供了“选择的背景”,即各民族趋

向于根据自我民族文化、价值观、信仰等要素确定自己的身份,并成为他们认同

选择与建构的基础。多元文化主义选择承认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主张民族完全平

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及多元化的生活模式,为民族性群体提供了世界“是

如何"和“该如何"的图景。但多元文化主义所主张的群体平等不是建基于理性

和法律之上,而有着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必然刺激各民族基于自身文化的各种利

益诉求,以多元文化主义为精神武器进行民族动员,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运动,

各群体对平等的追求异化为对特权的追求,使多民族社会陷入一种相互猜忌与对

立状态。克里斯汀・乔普克(Christian Joppke)认为“多元文化政策承认并支

持少数群体的差异文化,造成了其成员的自我中心主义膨胀、社区“隔都"化和

平行生活,导致社会的凝聚被削弱。”∞多元文化主义把不同民族文化、价值观念

置于同一平台之上,多元化民族价值相互缠绕,彼此影响,凸现了价值观的多样

化、差异性,势必加剧“文明的冲突”,并泛化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

这激化民族国家的身份政治,身份政治的多元化、部落化倾向激发了亚民族认同,

带来各种政治对抗,构成了政治态度分裂的基本背景。民族的多样化政治诉求必

将带来共同体政治的碎片化,而这与国家政治整合完全相悖。可见,多元文化主

义导致民族国家多民族社会进一步分化,族际政治博弈进一步加剧了共同体的政

治分裂与极化发展,身份危机带来国家认同危机。

总之,多元文化主义必然导致民族多元离散、高度分化、社会离心。多元文

化主义主张“解中心、消结构、消边界”的价值多元主义,使得各民族之间缺少

一种深厚的情感或文化上的连结,造成民族分裂、社会离心,威胁国家统一,国

家认同陷入危机。“就多元文化主义对社会团结和政治稳定的影响,还有大量的

工作有待完成。”固于民族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凸显了民族国家的多民族

社会结构特征,导致社会层面多元差异的民族文化带来具有差异的政治权利诉

①Christian Joppke,The Retreat of Multiculturalism in the Liberal State[R]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 ion Working Papers#203.2003.p7.

②[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下册》, 刘萃,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657页。
19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求,甚至诉求特殊政治制度,动摇和消解国家政治一体和主权统一,消解国家认

同。

三、多元文化主义弱化民族国家认同建构能力

国家认同需要共同体一体化为基础,多元文化主义否定自由主义的理性主义

一元论及其普遍主义价值理念,而将自身理论建立在“分”的文化基础之上,其

强调文化多样性,却使得共同体社会陷入文化碎片化。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建

基于一体化的“民族文化”,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却分化共同体一体化文化基础,

削弱国家认同建构能力。多元文化主义强调民族“多元"必然弱化国家“一体",

多元文化主义把民族文化认同置于国家认同之上或平行于国家认同,这必定会对

国家一体性造成威胁,构成对国家认同建构的瓦解之力。

多元文化主义分解民族国家一体化政治文化,导致共同体核心价值丧失,文

化的多元化将国家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引发国家认同危机。多元文化主义

分化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侵蚀国家认同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基础。国家认同

需要以统一的政治文化为基础,如果共同体没有统一且为广大成员所认同的政治

文化,就失去了国家认同建构的基本条件,政治文化碎片化降解国家认同建构力。

多元文化主义结束了民族国家相对独立的政治价值体系。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

多元民族文化相互交织、碰撞,共同体价值观出现复杂化、多样化,民族文化的

多元化价值取向引发共同体成员思想和价值观的混乱,使得多元论和宽容的身份

认同获得广泛的支持,人们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定位无处安放,各种民族政治思想、

意识形态相互激荡、碰撞,入侵国家共同体。民族多元化的政治理念、思想意识

侵蚀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带来国家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变迁,共同体政治文化的复

杂性与异质性突出,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竞争较量,抑制了政治价值的社会

整合和凝聚功能。人们对于多样化的政治价值、政治主张变的无所适从,个体、

群体政治价值取向紊乱,不再简单笃信本国传统主流价值形态,价值认同多元化、

碎片化,国家认同遭遇价值危机。

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使共同体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多

元文化主义将民族文化差异与不同民族的共同文化对立起来,而民族国家作为一

个政治共同体本身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体系,共同文化对于国家认同来说是
】95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必须的,没有统一的政治文化,国家认同就难以建构起来。多元文化主义主张去

中心,承认民族文化差异性存在的合理性,旨在使不同种族、民族和睦相处,但

其以民族文化对民族予以划界,人为扩大并加深了族际间的差异,强化了各民族

自我认同意识,这对激化民族矛盾、挑起民族事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事

实上引发了更多的族际矛盾和认同冲突,肢解着民族国家的“民族共同体”,不

利于国家统一,降解国家认同构建力。

总之,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未能真正解决国家政治一体与民族多

元的紧张关系,却使国家陷入文化碎片化,社会撕裂,削弱了国家的认同建构能

力。国家认同需要统一的国族文化和思想基础,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力量在政治

信仰层面缺乏共识,甚至相互冲突,将会降解国家认同,而统一的政治文化是维

护国家认同的重要力量,如果一个国家多元民族文化差异性太大,将消解国家认

同。多元文化主义选择承认民族国家社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差异性文化,致

使社会层面的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乃至混乱,难以达成共识,消解国家认同。

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如何在激烈的民族竞争中凝心聚力,建构一个包容性的国

族,成为国家认同建构的首要任务。

综上分析,多元文化主义具有质疑和解构普世主义、基础性、权威性和中心

性的后现代思想基调,一定意义上是对民族国家叙事的否定,其否定和虚无了民

族国家叙事的理论基础,造成了共同体系统性社会危机,降解国家认同。民族国

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权利理论,是国家建构

认同的一种手段、策略,但在政治实践当中它也致使各民族奔向转一种基于“血

统论”色彩的身份政治,国家面临着民族认同走强、文化认同撕裂、国家认同趋

弱等挑战。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理想主义,其内涵着一种非理性因素,所谓的平

等往往是不平等,现实层面它常常背离初衷而威胁国家主权统一。因为对于各民

族而言, “认为自己是更大国家中的一个独特民族的意识,是一种潜在的不稳

定……否认自治权利也会造成不稳定,因为这会引起怨恨,甚至分离。”多元文

化主义开启了一个众声喧哗的新时代,这源于文化多元与政治一体的不可通约

性,多元社会的成员分属于不同的民族、宗教等群体,有着不同的身份认同。这

一政策极具争议性且未能有效解决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远未达到国家整合之目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反而使“民族国家”认同在一个政治及文化多元化的世界里变得更加遥不可

及。这使得民族国家认同陷入泥潭,多元文化主义沦为政治上的权宜之计。

第三节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认同遭遇现实困境

民族国家叙事下,民族主义成为一种全球性政治纲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

世界范围内民族问题频发,并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在民族框架内,政治越来

越难以与全球化的竞争保持同步。”①民族国家权力收缩,社会更趋多元,尤其是

正面临着不可控的各种民族力量的侵扰,国家认同遭遇危机。民族国家

(nation-state)模式俨然已经成为过去式,民族国家的这一认同困境可以归为多

民族社会与全球化合力的结果。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民族政治作为一股强大

的政治力量冲击民族国家共同体,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去中心化"的威胁,

民族国家认同遭遇超国家认同与亚国家认同双重挤压、夹击,而陷入内外交困的

局面,根源则在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互剥离而产生的对立紧张。

全球化是影响民族国家认同的主要外生变量,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陷入认

同危机,这一危机的产生是因为全球化打破了民族国家的原有国界,消弭其旧有

结构,而跨国移民更是重塑了民族国家原有政治及社会及结构,冲击曾经的国家

认同。全球化广泛渗透民族国家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其冲击下,共同体内政治结

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诸领域都在发生变迁, 也改变着多元主体的政治诉

求,成为影响国家认同的关键变量。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民族共同体在

“民族国家”映照下的自我认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即民族自治、自决乃至

独立成为传统民族共同体的利益与价值诉求,局部性民族认同的力量日趋强大,

成为解构民族国家的重要政治力量,国家认同建构遭遇的民族阻力显著增强。民

族国家叙事话语显然己不能适应现代主权国家的多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向,这一话

语范式进入疲劳、衰退期,其诸多弊端己暴露于世人面前。近代以来的民族国家

建构都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的文化价值、民主政治体制来打破民族间、

区域间等壁垒,建构统一的国家权力系统,这种忽视差异的同质化国家建构潜在

着族际政治分裂的罅隙。在全球化造就的“多维、多元、多重、多变的时空场景

中,民族身份的建构不再是附魅型的神秘预设,而在超民族国家与次民族国家的

①[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页。
197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挑战与张力中呈现异质趋同与排他斥异的现代紧张。’’①民族国家认同遭遇的认同

张力更为凸显,国家面临如何在协调平衡好国家一体与民族多元的基础上再构认

同的时代课题。

全球化冲击民族国家主权

国家主权是国家存在的基础,是国家不依附从属于国内外任何其它权力的独

享权利,传统意义上国家主权具有至高性、绝对性、不可让渡及不可干预性,是

一种绝对的权力,所有人民必须屈从于国家权威。全球化使得“过去那种地方的

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

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民族的片面性

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罾全球化正在冲击、挑战、弱化民族国家主权,“民

族国家的一些基本原则开始消解了,全球化与区域性的经济联盟在一定程度上取

代了民族国家原有的地位和作用,国家的某些主权被让渡了,民族国家越来越表

现为是维护本国利益的代理机构而不是主体。删全球化挑战民族国家主权的权威

性、排他性,国家边界概念趋于消解,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更加趋同,而再思考民

族国家,国家认同式微。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集政治、文化、

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为一体的多层次、多领域既相互涵化、相互影响又相互借鉴

互动的系统概念。’’④全球化对民族国家主权的侵烛、弱化主要体现于经济、政治、

文化等诸领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全控制其国民经济,经

济政策制订、执行的自主性弱化,宏观调控能力下降,管理的效率大大降低,经

济的“去管制化”使得国家很难独立发展国民经济,即经济全球化造成一定意义

上的“国家消亡”。“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转型大大压缩了民族国家作为行为者

所享有的活动空间,以致民族国家的选择权十分有限,根本无法缓解跨国市场流

①曾楠:《政治认同的现代提升一一基于民族国家建构的向度》,《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1页。
③徐迅:《民族主义》,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138页。
④熊坤新、平维彬:《超越边疆:多民族国家边疆治理的新思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3期。
19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通所带来的不受欢迎的社会后果和政治后果。”①“商品的流动和消费主义的吸

引使得民族的边界和民族国家政府的管制不断的失去力量乃至无效。”②经济全球

化还支配着全球政治的发展变化。“政治全球化一方面是指各国政治交往的扩大

与频繁,另一方面是指各国政治生活相关性的空前加强。于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

治的界限日益模糊,超国家权力日益强化,政治生活与政治现象的某些共同性也

开始显现并发挥作用。”@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政治变得没有边界和国籍,国

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相互涵化,国家主权在内政外交层面的权威被极大弱化。全球

化还带来国家制度、治理政策及绩效的比较差异,一些传统的制度和规范被压垮

或淹没,国家政治建构和治理遭遇各种挑战,共同体政治认同弱化。文化上,文

化全球化是超越意识形态藩篱的“公共文化”,侵蚀破坏传统价值,淡化了人们

对主体化、主流化文化的信仰意识,多元主义、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社群

主义等思潮此起彼伏,冲突明显,个体、群体文化认同方向迷失而陷入认同困境。

全球化网络媒介模糊了民族国家的文化边界,使得各国文化相互交流、冲撞,文

明冲突压过了文明融合,受多元文化冲击,国家文化主权观念式微,共同体主体

文化认同趋向消弭。全球化还重塑了人们的政治主体意识,许多人的心灵依附和

精神寄托已不复存在,人们认同选择多元化,主要表现为超国家认同、民族认同、

社群认同等身份认同多重化、碎片化,带来国家权力去中心化。“正如民族国家

作为经济单位的特征在削弱,它作为人类认同出发点的力量也在弱化。”④全球化

还唤醒了区域主义、民族和宗教等亚共同体意识,使主权国家面临各种危机。民

族分离主义成为罩在民族国家头上的魔咒,共同体内一些有着分离倾向的民族以

民族自决之名谋求民族独立建国,削弱国家主权。

总之,全球化使得人类不断超越民族、国家等共同体界限,侵蚀民族国家主

权、模糊了国家间边界,挑战国家认同。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主权是国家认同

的根本,而全球化侵蚀民族国家主权,冲击和打破人们生存所依赖的社会组织结

①【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67页。
②【英1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
138页。
③蔡拓:《全球化与政治的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④[加]卜正民、施恩德,《民族的构建——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陈诚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
任公司2008年版,第2页。.
199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构、治理模式、权力运行方式,公民政治主体地位矮化,弱化了人们的国家观念,

推动着人们去寻求新的认同对象,这导致国家认同的弱化而引发认同危机。当前,

民族国家正面对国家层面的主权弱化以及国家认同流失的双重压力,国家认同陷

入危机。简而言之,全球化对民族国家主权的威胁是国家认同流失的重要因素。

二、全球化显化了民族国家社会的多民族结构特征

全球化弱化了民族国家的主权权威并给社会注入了新质,显化了共同体社会

结构的多民族特征,社会结构日趋复杂,社会本身的意义扩大并与国家相对分离,

这降解着国家认同。即全球化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民族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

系,表现为国家共同体内传统民族及移民群体等“民族意识”的复兴,这是一个

异质化、多元化过程。这一社会结构变迁裹挟着各种民族矛盾的纵深缘起,族际

政治分化,认同还是疏离?融入还是区隔?叩问着每个人的认知和抉择,民族认

同问题凸显,冲击国家认同。

(一)全球化唤起的民族地方化回归降解民族国家认同

全球化不仅是一体化,也意味着多元主义时代的来临。全球范围内人们物质、

精神的相互依赖性削弱了传统的领土主权及自治体等,刺激了地方主义的回归,

人类进入“地方歧异性”凸显的时代,区域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等蜂拥而

至。全球化进程中,“面对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现象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新

背景,人们感到没有保护、无能为力和不安全,导致人们对小块领土、小型社会

的回归,最后回归到地方。”①人们重新确认并证实“地方”的可信度,寻找曾经

熟悉的面孔、声音、气味等地方性共同体,渴望找回曾经失落的认同,开始回归

基于“地方”特定空间的小规模并相对特殊的群体,愈来愈坚定自己在民族、历

史、文化、宗教等地方性群体之根,对一块具体空间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陷入

一种“自我中心的狭隘傲慢”。这一全球化进程中的“地方”立足本地,以地方

传统抵御来自外部的冲击,这种以“地方”为标识的认同选择运动,彼此间或对

立或包容,认同的多元化带来共同体政治的碎片化,传统认同式微。

①[西]胡安・诺格:《民族主义与领土》,徐鹤林、朱伦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20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反全球化现象

民族国家叙事下,全球化与民族主义成为国家发展的两极。全球化既促进了

人类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相互依赖,也凸显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失衡、政治的分裂和

文化的歧异,激发了保护主义思潮的复兴,基于本土主义、文化怀旧的反全球化

浪潮迎面而来,国家、民族等利用准地方政治、垄断特权维护自身利益,逆全球

化而行,其中民族主义是与全球化背道而驰的一股强大政治和社会力量,一定程

度上左右着国内与国际政治发展。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是两种相反的倾向,全球化强调全球一体化,而民族化则

是一种碎片化,保守、封闭、激进、排外,是一种自我保护或说对全球化的一种

反击。全球化经济一体化、政治民主化、文化的跨界化刺激并复兴了民族意识,

导致各民族对自身安全的恐慌与自我认同的焦虑,基于民族利益和国家力量的迥

然差异,各民族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民族自我认同得以强化。全球化蕴含的世界

主义和民族的特殊主义诉求是一种对冲,民族主义与全球化之间存在张力而使其

成为反全球化的一支重要力量,民族主义为更好地保护本民族的独特性,抵制全

球化的侵蚀,推行一种具有狭隘性质的民族认同,旨在维护保存本民族经济、政

治、文化价值等利益。民族主义这种抵制全球化,导致民族分离主义和宗教原教

旨主义等的回归,这意味着着民族间的隔阂、不信任,甚至敌视,阻碍全球合作

进程。民族分离主义主义追求的民族自治、自决,冲击民族国家政治一体、主权

安全。全球化背景下,无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民族国家均不同程度存在的地方民

族主义的回归。

2.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地方化回归

全球化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分野的时代,全球化既为民族交流搭建了平台,也

为民族分裂势力提供了通道与载体。全球化进程中的地方化尤以地方民族主义的

回归最为凸显,而带来的是民族认同的多元化。“全球化和地方化这两个看似对

立的过程,实际上彼此包含:‘地方的’与‘全球的’形成一个空间连续体的两

个终端,而‘民族的’和‘区域的’则是这个空间连续体的中间部分。”①民族、

民族主义与全球化之间存在张力,全球化再次唤醒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激发了人

①[美]曼弗雷德・B.斯蒂格:《全球化面面观》,丁兆国译,译林出版社出版2013年版,第10页。
20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们的自我民族认同,地方民族主义思潮出现一些新的态势,导致民族主义和宗教

原教旨主义的回归。全球化经济一体化、政治民主化、文化的跨界化等打破了民

族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传统地域界限,把不同民族置于同一平台之上,多元化

民族利益、价值、文化相互缠绕,彼此影响,凸现了多样化与差异性,各民族更

加关注自身利益,致力于追求本民族的社会地位,保存本民族价值,地方民族主

义回归。各民族开始重新确立自己的“地方性”特征,以“民族领土”为根基抵

制全球化带来的各种冲击,地方性民族认同强化,民族矛盾、隔阂、冲突激增,

这势必泛化到国家层面,消解国家认同。

全球化为民族主义的传播创造了空间,民族共同体在他者世界映照下的自我

认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强化,民族向心力、凝聚力提升,冲击民族国家认同。世

界各民族基于自身利益和国家力量的迥然差异,陷入安全恐慌与认同焦虑,回归

到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政治与社会离心力增强,而自我认同得以强化。有着不同

宗教信仰、分属不同文化的民族之间相互竞争,争享国家权力,民族政治溢出了

国家边界,国家政治似乎已让位于民族政治,民族一定程度上成为政治合法性延

续的基础,民族问题引发的政治冲突挑战国家既定政治秩序,令国家陷入认同危

机。地方性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成为应对之策,民族主义为更好地

保护本民族,推行一种狭隘性的民族认同。各民族建立在血缘、地缘等基础上的

地方性民族认同意味着着民族间的隔阂、不信任,甚至敌视,核心是民族自治、

自决,乃至谋求建立本民族独立国家。民族地方化是一种碎片化,保守、封闭、

激进、排外,是一种自我保护或说对民族国家的一种反击,这一“民族地方化”

冲击民族国家政治一体化,降解国家认同。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民族群体主体性也上扬,民族认同的再觉醒等冲击

民族国家认同。“这个时代的一个明显特征是觉醒或重新苏醒,这是集体的社会

身份的(再)觉醒,这个与作为民族国家或社会阶级的成员界定的身份完全不同。

区域主义、语言上或文化上的主张,宗教或种族虔诚、对宗教群体的忠诚、区域

共同体的归属等,是这种再觉醒所采取的诸多表现形式之部分。"①全球化冲击影

①【埃及】萨米尔・阿明:《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对当代社会的管理》,丁开杰等译,李智校,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0页。

20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响下,民族政治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再次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民族自治、

自决乃至独立成为民族共同体的利益与价值诉求。民族主义更是带着暴行重新现

身,民族分离主义、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等思潮此起彼伏,成为罩在民族国

家头上的魔咒,一些有着分离倾向的民族以借民族自决之名谋求独立建国,民族

国家认同遭遇时代危机。

总之,全球化进程中,民族国家内的各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再次觉醒,

表现为国内地方民族主义力量的复兴,民族对权力和决策的非集权化要求日益增

强,民族自治、自决的政治呼吁更直接、更高涨,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去

中心化”的威胁,国家认同降解。

(二)国际移民难民对民族国家社会结构的重塑冲击国家认同

“全球化是指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

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进程与趋势。”①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

认同不仅受国内因素影响,也与国际环境密切相关,国家共同体内部的民族问题

既有内生性也有输入性。全球性跨国移民、难民为民族国家输入了多样性,推动

了民族主义的增长与传播,加速了社会分裂,国家认同建构在实践中遭遇多民族

政治挑战,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民族国家叙事都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反而刺激国家社会走向分裂。

全球化时代也是一个“移民时代”,迁徙成为一种“权利”,跨国移民规模化、

常态化,打破了民族的隔离状态,任何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民族群体都可能成为另

外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少数群体,这改变着传统民族国家的民族结构、宗教结构和

文化结构等,增加了社会的差异性,进一步宣告了一体化、同质化民族国家时代

的终结,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式微,后民族国家或说多民族国家时代真正到来。全

球化背景下,不存在确定且固化的民族国家结构,“一族一国”本就是一种玄想,

每一个国家既是移民输出国也是移民输入国,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但这一人文

社会背景却进一步冲击民族国家认同。“全球化对各国的本地传统价值、生活方

式以及民族认同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而在移民和难民大量涌入、恐怖主义袭击时

而发生的新局势下,这种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敏感和尖锐,但自由主义者所主张的

①蔡拓:《全球化与当代国际关系》.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203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多元文化主义与全球主义未能有效地回应这一冲击,在民众之间产生了对文化认

同问题的对立格局。”∞全球大规模的移民、难民使得民族国家社会多民族特征更

加凸显,社会关系更趋复杂,“所有的社会都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与此同时互相

的渗透也越来越多。的确,这两种发展趋势是并驾齐驱的。社会的可渗透性意味

着它们对跨国移民更为开放;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游离于故土的人

(diaspora),他们的根基已经转移到别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回答说“我

们这里的规则就是这样”,是难以解决问题的。”②移民重塑输入国社会格局,社

会阶层进一步分化,异质性增强,主体的多元化带来认同选择的碎片化,降解国

家认同。

从移民群体方面看,其通常难以快速融入迁入国“民族共同体”。我们知道

“个人生来就属于某个民族,并且不论他们移民于何方,他们依然是自己所出生

的那个民族的内在一部分。”⑨移民的认同选择一定程度上是原生文化问题,移民

多保留原生的“族裔文化”(语言、文化、习惯、宗教、生活方式等),这种根源

上的分歧决定了社会的多元差异性。大规模移居国外的人们多在当地民族中形成

聚居性具有特殊民族观念的群体,这种具有不同背景的多元差异跨国移民极大地

改变了输入国的民族构成,宗教信仰以及文化等,冲击原有社会结构,创造了较

小范围内的认同选择,带来不同层次的认同冲突,成为影响国家认同的新元素。

移民群体原本就属于另一个民族,移民群体虽然渴望融入移入国主流社会,但移

其对自身族性认同的先在性及原有的族性烙印将长久存在,这与移入国主流社会

相互排斥,成为移民的政治社会化及生成新的国家认同的固有障碍。移民群体多

坚守自我语言、宗教、文化及生活方式等,认同本民族文化,对祖国有着难以割

舍的认同感,而不认同所谓的美利坚、法兰西、大不列颠等移入国民族文化。作

为“外来户”移民多生活于社会最底层,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本土主义和来自主体

民族的压力,难以公平分享移入国的社会资源,生活水平低下,从而沦为弱势群

①刘擎:《西方社会的政治极化及其对自由民主制的挑战》,《知识分子论丛》,2018年第l期。
②[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董之林、陈燕谷译,载于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21页。
⑧[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
41页。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体,这种境遇刺激移民群体自我身份意识的崛起,自我认同强化。这些因素都阻

碍了移民快速融入移居国主流社会,国家整体性和凝聚力降低,认同弱化。

从移民输入国层面看,席卷而来的大规模移民冲击移入国世居民族的主导民

族地位,挤占国家的医疗、教育、就业、福利等社会资源,使移入国学校、医院、

图书馆等公共机构超负荷运行,世居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处境恶化,激发

了其“受害者”身份意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苏醒,变现为身份政治。从精英

到大众都强调本土、本民族的纯洁性,决策趋向民族化、保守化。民众对移民的

不安全感上升,遂以捍卫民族利益的名义排外、反全球化,民族歧视事件不断增

加,移民群体与所在国主体民族矛盾升级,彼此对立。于政府而言,要么接受移

民推动建构新的民族,要么排斥移民。而西方民族国家是移民的主要输入国,这

些国家一般都有民族屠杀、驱逐和民族歧视的历史,而且一旦出现经济危机,人

们就会迁怒于外来移民、难民,呈现为民族歧视、排外。政府在移民问题上缺乏

有效的安全阀,在移民议题上常态度暧昧、分化,政策不一致、不连贯,难以出

台健康而有效的移民融合方案,导致移民问题频现,民族关系恶化,影响国家政

治稳定,降解国家认同。

总之,全球化重塑民族国家社会结构,社会日趋多元化,民族基于血缘、文

化等因素的差异性凸显,共同体内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勃兴,成为解构国家认同

的一股强劲力量。全球化过程中,世界范围内多民族互动造就了众多跨界民族以

及纷繁复杂的民族关系,民族国家由于“移民恐慌”而陷入一种身份危机,国内

身份政治迅速崛起,民族狭隘情绪得以强化,这激发了亚民族认同,成为民族问

题形成和爆发的节点,民族认同多元化,族际政治态度分裂。这种身份政治的碎

片化、部落化倾向加剧了国家政治的分裂与极化发展,对共同体认同构成重大冲

击和挑战。

三、民族国家叙事下全球化对民族问题的泛化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民族国家认同还受超国家认同的影响。全球化泛化了民

族国家的民族问题,民族认同降解国家认同。全球化模糊化了民族国家国内政治

与国际政治的边界,冲击、改变着共同体内各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国内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族问题国际化,各民族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陷入迷茫,认同选择多元

化,降解国家认同。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

深入发展,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不稳定性因素增

多等等。这些因素深刻影响冲击民族国家政治秩序、社会关系,重构共同体利益

格局,这一切也重塑了人们的政治主体意识,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选择等均呈

现出新的复杂特征,进而引发共认同变迁,人们认同选择多元化、碎片化,国家

认同式微。“正如民族国家作为经济单位的特征在削弱,它作为人类认同出发点

的力量也在弱化。’’∞全球化时代也是民族发展的时代,资源激烈竞争呈现出“民

族”的工具理性,民族竞争与合作与共在。全球化既为民族交流搭建了平台,也

为民族分裂势力提供了势能,成为国家认同建构的两极。于民族国家而言,全球

化觉醒了民族国家共同体内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复兴了民族主义,国家政治似乎

己让位于民族政治,有着不同宗教信仰、分属不同文化的民族之间相互竞争,民

族一定程度上成为政治合法性延续的基础,民族问题引发政治冲突,挑战国家政

治秩序,国家认同遭遇危机。

首先,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分离主义不断扩大且成联动之势,

其思想成因主要是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下民族自决权至上论及民族国家观念的负

效应,即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持续发散是全球范围内民族问题频发、恐怖主义肆

虐的最重要原因,困扰着整个人类社会。一方面,全球化模糊化了民族国家国内

政治与国际政治的边界,冲击、改变着共同体内各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

国内民族问题国际化,各民族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迷茫,出现认同困惑。

另一方面,全球化复活了民族主义,民族问题泛化且与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相

混杂,成为消解国家政治整合、瓦解国家认同、破坏国家统一的巨大力量。在此

背景下,民族国家内部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再次觉醒,表现为国内地方

民族主义力量的复兴,民族对权力和决策的非集权化要求日益增强,民族自决、

自治、自决的政治呼吁更直接、更高涨,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去中心化”

的威胁,国家在民族融合、国族建构方面相继失败,国家认同降解。

①[加]卜正民、施恩德,《民族的构建——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陈诚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
任公司2008年版,第2页。.
20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其次,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问题多跨越国界,民族国家内部民族受外部环境

冲击,民族问题更加敏感脆弱,牵一发而动全身,挑战相关国家政治秩序,成为

国家分裂的主要动因。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散布于不同国家、地区有着共同

语言及宗教信仰的民族内聚力得到强化,狭隘性民族主义和泛民族主义共同发

力。民族主义的利己性、排他性,蜕变成民族分裂主义,质疑国家主权的合理、

合法性,表现为共同体内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不满足国内既有政治空间,在政治

取向、目标等方面与国家政治相左,民族共融感、政治使命感简缺失,以“民族

自决”之名谋求脱离母国独立建国,并伴之以恐怖主义、极端宗教主义,从内外

两方面挑战当事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成为解构国家认同的主要力量。全球化

时代,还渗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发达国家的霸权文化和

文化帝国主义势力或者宗教极端主义等的参与和干预,是当代跨国民族问题严重

化和持久化的重要原因。”①全球化进程中伴随着的自由民主的世界推销,其在推

动一些后发国家民主转型时,也刺激了当事国民族政治的发展,民族主义情绪高

涨,民族问题、民族矛盾凸显,族际政治撕裂,为民族分离主义提供了可乘之机,

一些民族谋求脱离母国,削弱了民族的国家认同感,降解国家认同。后冷战时代,

世界各地的战乱冲突几乎都与民族相关,因民族而起,从中东的叙利亚到非洲的

利比亚,从东欧的乌克兰到南亚的缅甸等都是最鲜明的佐证。

总之,全球化时代也是一个民族主义力量勃兴的时期,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民

族冲突租赁的世界,民族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遭遇各种民族争端和民族分离主义的

挑战,国家认同同时遭遇内源性认同危机与外部干扰双重影响。世界各国,不论

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各种民族争端和民族分离主义的

挑战,共同体民族关系体现为国家与民族、民族与民族等彼此间的对抗与冲突,

族际冲突挑战国家主权统一,民族认同弱化国家认同。民族国家“当前民族身份

建构在历史、文化、权力的撕扯与运动中,呈现全球化时空下的民族意识消解、

市场化袭卷下的身份认同式微、多元化裹挟下的归属多重困惑等认同危机。”@这

表明“在从领土边界上确立民族国家的基本轮廓的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基本

①白振声,杨建:《民族、国家与边界——跨民族文化发展研究研讨会论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50页。
②曾楠:《政治认同的现代提升——基于民族国家建构的向度》,《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2期。
207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结束之后,民族自决和民族自治这些在确立民族国家外部边界和内部政治结构方

面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观念政策,已经不足以应对全球性的经济交往和人口流动

带来的族裔文化多样性和由此而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事实一再证明民族国家是历史的偶然性产物,不是一种普遍性国家形态,更

不适应存在于所有时期和所有条件下。全球化背景下,跨国移民规模化、常态化,

改变着输入国家的民族构成,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更趋式微,民族国家认

同遭遇诸如民族分离、跨国移民、民族歧视等民族问题,这些问题凸显于历史与

现实、民族与宗教、国内与国际等错综复杂关系,掣肘共同体认同建构。这些民

族性问题是民族国家叙事话语所无法解释的,这意味着民族国家内部的均质化只

能是自由民族主义的“乌托邦”。世人亦开始重新审视、质疑民族国家观念,民

族国家叙事话语遭遇危机。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民族问题依然是人类挥之不去的梦魇,甚至更趋激烈,

而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对这一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内、国际等民族问题却不能做出有

效回应,陷入一种话语危机。民族国家作为曾经被广为认同的国家形态,正遭到

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正如哈贝马斯所言:“民族国家着眼于一定的地域,相反,

‘全球化’一词表达的是一种动态的图景,它们会不断挑战边界,直到摧毁民族

大厦。”固总之,伴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民族国家这一经典形式正处于

消解之中,民族国家叙事范式也在进一步式微,这亟需人们对国家叙事进行改革

创新,确立新的适应现代国家政治事实的国家建构及叙事模式。

本章小结

自民族国家建构已降,国家认同建构就是斟酌采纳自由主义及其延伸的多元

文化主义以及实用主义等的折衷之道。自由主义作为一种认同理论和国家观,从

概念到内涵都充满了歧义性、复杂性,具有难以克服的理论逻辑悖论。自由主义

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坚持个人自由,个人潜能的最大化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

终目标,维护个性发展,力避人与人之间陷入互相依附,这导致极端个性与公共

①王建娥:《族际政治:20世纪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07页。
②转引自肖滨:《两种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
期。
20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性缺失的分裂,个体自我认同偏离集体认同。自由主义是主张构建公民社会,认

为社会是彼此分离的个体的聚合体,将自由奉为社会治理的最高原则,拒斥那种

多元团体并存的社会,主张国家与社会二元分离、国家本身不具目的性,社会是

一种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德性基础的工具性社会,自由主义对同质化公民社会的打

造忽视了多元政治主体的实质性身份差异,这导致其在政治上走向专制主义。而

自由民主政治则同样以个人主义为内核,并趋向极端,强调个人具有优先于民族、

国家等共同体目标的正当性,使得个体的自然权利行为既缺乏道德边际约束,亦

无公共权力的强制性约束,陷入一种个人主义的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多元政治

与多民族政治有着内在张力,消解共同体政治一体性,很难形成一致的国家认同。

而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不过是一种徒劳的理论臆造,自身充满理论悖论。总之,

民族国家叙事下,自由主义国家认同叙事理路背离了共同体的多民族事实,制造

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张力,不能有效解决国家认同中的民族问题。多元文化

主义作为对自由主义国家认同叙事的纠偏斧正,本身与民族国家认同建构存在结

构性张力。多元文化主义强调民族群体性文化的“多元”,这对民族国家的“民

族共同体”、一体化政治文化是一种分化,更加显化了国家认同与民族多元的张

力。现代主权国家共同体内民族的多元化存在要求消除民族歧视与偏见,切实承

认、尊重并极力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尤其是满足其群体化政治权利诉求,而

多元文化主义在这方面是治标不治本。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受民族国家叙事话语蛊惑,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分离、

民族建构运动或蓄势待发或已勃然兴起。这强化了现代国家的多民族特征,

稀释着民族国家叙事话语范式。在内部多元民族混合的状态下,民族国家持续推

进所谓的民族建构是相当艰巨的任务,国家认同在实践中遭遇了多民族政治的挑

战。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带来的不是持久的国内、国际和平与稳定,而是导致了世

界性无休止的民族矛盾、民族冲突,这是民族国家话语范式无法摆脱的魔咒。这

进步揭示了民族国家叙事语境下国家认同建构的失效性,民族国家叙事范

式呈末日症候。面对民族国家共同体内多元民族混合的发展事实,民族国家叙

事暴露出话语上的裂痕及理论解释上的空疏,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民族国

家”认同危机的进一步凸显,民族国家叙事话语正从学理及实践层面遭遇困境,

呈现出没落趋势,人类亟需进行理论更新和实践转型。民族国家作为历史发展进

209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程中的阶段性产物,是基于西欧历史进程的民族构建,是想象的共同体。全球化

加剧了民族国家认同问题的凸显。

总之,现代国家发展的事实表明:“民族国家并不是‘独特性’的终结之地,

在民族国家内部同样存在着对‘差异’和‘不同’的追求,这种追求可能来自少

数族裔,也可能来自某一特定的社会阶层或者地区性文化群体。”①如何建构和

维系稳固而良好的族际政治秩序,是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未解之题。

①梁雪村:《民族国家的“错觉”:差异与认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21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六章对民族国家及认同叙事适用性的再追问

自近代已降,“民族国家牢固地主宰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民族主义牢固地控

制力各国人民的感情。‘民族’与‘国家’已经完全融合为一体,‘民族第一’与

‘国家至上’观念深深融入人们的潜意识之中。”∞然而,民族国家及其认同叙事

话语是自洽的吗,它具有普适性吗,为什么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认同遭遇持续的

民族问题而陷入危机,并且成为人类社会看似无解的一个难题?带着这些疑问让

我们继续对民族国家叙事予以追问。

第一节对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中核心概念的质询

民族是纯政治共同体吗

民族国家叙事下,民族是国家建构的原则,国家以民族作为国家认同的构成

基础,然而作为国家的“民族”概念恰恰去掉了“民族”术语在近代欧洲一直具

有的前政治和族裔性的色彩,它又缺乏界定民族的客观标准,进而导致对民族概

念界定的模糊性,这是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致命伤。如学者陈文海认为“‘美利

坚民族’概念牵强附会。‘美利坚’只能算是一个地缘政治共同体,虽然通过一

定的政治、文化操作,形成了基于共同的语言、文化和价值等观念上的共同体意

识,建立了‘国家’(state,country),但这些人本身并不能构成一个‘民族’

(nation),其所建立的国家亦不能称为‘民族国家’(nation-state)。”②民族

国家叙事将民族概念纯政治化,具有极强的狭隘性和政治工具性意图。

“民族国家的历史成就归功于它用公民的内在团结替代了已经瓦解的早期

现代社会的合作纽带。但如果相反,由公民组成的民族的一体化力量被还原成一

个自然生成的民族的前政治定性,也就是说,被还原成独立于公民的政治意见和

政治意志之外的东西,那么,这种共和主义的成就就会陷入危险。”@人类天生就

分为不同的民族。民族在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建构之前业已遍布世界各地,民族国

①[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年版,第11页。
②参照陈文海:《共同先祖的虚拟与民族国家的初造——中世纪中、后期法兰西人的“同宗意识”刍论》,
载《世界民族》2002年第2期。
③[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65页。
21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家叙事语意欲排除民族的原生性,而把民族主义与资本主义捆绑在一起,把基于

现代国家制度安排而汇聚起来的全体国民称为民族(nation),并将由此形成的国

家称为民族国家(nation state),显然这一民族概念突出了民族的建构性和政治

性,而苛意矮化民族的原生性、文化性。但民族国家叙事将“民族的概念由之前

对语言或者地域一类的认同向更加深刻的民主和法治认同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它

是作为一种在公民道德规范与历史认同之间相对稳定的万全之策。相反,自诞生

之日起,民族国家就一直在二者之间表现出一种张力。”①

事实上,民族凸显为文化与政治的复合体,终极则是一种利益共同体。“民

族是指一个文化统一体:对共同领土的忠诚感情;共同的语言和文学;认同于共

同的历史和英雄;共同的宗教。最根本的或许是政治自决的强烈愿望。”@民族国

家叙事下的民族是一种人为制造的没有“肚脐眼”的民族,是被“想象”和“构

建”出的民族。英文“nation一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国家(state)的意思,指

一种政治联合;一个是民族(ethnicity)的意思,与文化一致,并分别被称作‘民

族国家’(nation—state)和‘民族文化’(nation--culture);民族国家有时与

文化重合,有时则包含若干民族(nationalities)。”⑨本质上,民族国家叙事下

的民族也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基于原生民族的一种构建,共享历史文化

与家园。正如安东尼・D.史密斯所言,民族是“一群分享共同的历史领土、共同

神话、历史记忆、公众文化、经济体系、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且拥有自

己的命名的人群。”“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群体的表述仍将继续由历史的叙述结构

与现代民族国家的话语之间的交易而塑成。”④即民族国家之民族同样植根于族裔

血缘共同体,如果说民族国家建基于独特的民族历史,那么这一独特民族史不是

任何其他共同体的历史,而是传统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民族国家之民族不过是对

①黄其松、蔡鑫:《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未来:再论哈贝马斯的宪法爱国主义》,《云南社会科学》,2017年
第1期。

②转引自[美]罗伯特・W.杰克曼:《不需暴力的权力: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欧阳景根译,天津人民出版
社2005年版,第131页。.
③[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王建娥、魏强译, 新华出版社2003
年版,第83—84页。
④[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等译,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9年版。第8l页。
21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传统民族的“重构”,“民族总是要求获得族裔的‘要素’。这些要素当然可能会

被重新加工;事实上它们也经常如此。”@

民族国家叙事下的民族标准还包括统一的政治法律和经济体系、平等的公民

身份等。民族国家叙事论者总是苛意压低传统民族因素在国家认同中的作用,但

无论如何传统民族都是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关键要素。民族国家叙事“以民族为

国家认同之根本,不如说是‘国家建构下的民族认同’。既然‘民族’是虚构的,

它就丧失了支撑国家认同的正当性。橱民族国家叙事将民族国家化,对人们的“民

族认同”是一种强人所难,人们为什么要接受一个抽象的民族概念并强迫自己认

同它呢?这注定是一种臆想。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对民族观念的滥用“几乎没有加

强民众对法治国家的忠诚,反而更多的是动员大众,去追逐那些与共和主义基本

原则格格不入的目标。川爹

民族国家叙事下,“民族主义是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它要求族体

[national ity]的疆界不得跨越政治的疆界,尤其是在一个国度里,族体的疆界

不得将掌权者与其他人分隔开,”回主张政治单位和民族单位的统一。然而“如果

仅仅将民族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政治斗争形式,我们就不可能真正理

解它们;我们必须同时将它们视为文化现象。也就是说,作为意识形态和政治运

动的民族主义,必须要与民族认同这个包含特殊的语言、情感与象征符号的多维

概念紧密联系起来。……如果想要理解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力量为何具有如此

巨大的影响力与感召力,我们就必须将分析建立在更广阔的视角上,而这一广阔

视角的焦点正是作为一种集体性文化现象的民族认同。”@即民族早期生命历程的

记忆、符号、神话和价值等传统因素是民族的力量源泉。实际上,无论是经验(历

史与现实)还是规范的看,民族都不可能是纯政治的共同体,而是一种有着多重

属性的复合共同体,其中作为根本属性的文化属性构成民族政治属性的基础。

①[英]安东尼・D.史密斯:《民族认同》,王娟译,译林出版社2018年版,第52页。
②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6s页。
③【德】哈贝马斯:《包容他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36页。
(鸯Emest Gelner,Nations and Nationalism,Basil Blackwell,Oxford,1983,p1.
⑤【英】安东尼・D.史密斯:《民族认同》,王娟译,译林出版社2018年版,第1.2页.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族群是纯文化的共同体吗

民族国家叙事对民族国家共同体内少数民族群体是非正义的,其“民族国家”

建构模式是对共同体内少数民族群体政治主体性的否认,主要是把少数“民族”

推向种族、族群化非政治共同体,这严重限制了各非主体民族的政治实践效力。

“民族的政治属性是民族若干属性当中的一种,它代表着与民族存在、发展相关

的整体性因素。试图通过改名一一用‘族群’概念替换‘民族’概念一一以达到

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是不现实的。”∞民族国家叙事论者以“种族”、“族群”

替代“民族”的观点,意在民族问题“去政治化”,实质是对“民族国家”共同

体内少数民族群体性政治权利的剥夺,是对“种族”、“族群”原本“民族”地位

的逊位。

族群、种族作为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体系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是民族国家建构

下的政治衍生物,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更是理论争论的焦点。民族国家叙

事话语将民族概念国家化、政治化,为了规避概念歧义,更为了抹杀国家共同体

内实际存在的多元民族群体性权利诉求,尤其是政治上的各种权力主张,而对这

些少数民族群体冠之以“种族”、“族群”称谓,其目的在于规避与民族国家之“民

族”发生歧义。但族群是纯文化的吗,它和文化民族有何关联,民族是纯文化的

共同体吗?继续追问下去只能表明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以“种族”、“族群”概念规

避民族概念只能是一种理想,具有极大局限性。在现实政治中“种族”、“族群”

的重要性不可否认,但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中的族群、种族概念矮化了少数民族群

体性政治主体地位,概念的混乱刺激了“族群”的“民族”意识,背后是族裔民

族主义对公民民族主义的政治对抗,表现为对国家、政府的失信,族际政治冲突

及民族分裂运动持续冲击国家认同,“族群国家”挑战“民族国家”。

民族的多元反映了人类存在的多样性,事实上,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体系下的

“种族”、“族群”与民族具有某种同一性。民族国家叙事下,族群、种族概念说

与其所主张的平等原则也是相悖的,它背后隐藏着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压制。

民族国家叙事臆造出一个“民族”概念将“民族一国家”政治建构合法化,进而

一再试图将族群、种族限定为文化共同体,以“种族”、“族群”概念赋予共同体

①秦文鹏:《试论民族的政治属性》,《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5期。
21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化和政治的不平等以正当性。然而无路如何,族群、种族都与政治权力相关联,

民族主义从根本上不会受限于这一限定,它的根本目标不是各种形式的“文化自

决”,而是争取民族政治自治或自决,彻底摆脱“种族、族群”因素的思考势在

必然。今天,民族或说族群、种族问题正在世界各地挑战自由主义“民族国家”

的政治合法性,“国家共同体的瓦解有时似乎己让位于种族,后者成了冲突力量

得以合法延续的基础。”①民族国家内部各“种族”正以敌对的民族和疆域概念运

作着,民族冲突成为地方病,世界各地随处可见被边缘化的族裔成员在极力追求

自己的政治目标,以“民族自决”为幌子搞民族分离运动。如加拿大的魁北克、

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英国的苏格兰等民族分离主义运动便是佐证,这是对民族

国家叙事话语中“族群”、“种族”论的打脸,也是“民族国家”在自掘坟墓。

民族国家叙事将民族与族群、种族相区分、对立,然而,事实是族群、种族

及民族本属一家。“无论是’民族’还是’族群’,其指代对象都是同质的人们

共同体,是一个在历史上形成的不以人们意志和喜好为转移的共同体,一个自存

在起就有固有客观规定性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不因为我们称其为‘民族’,就

会被赋予政治性而无文化性;不因为我们称其为‘族群’,就会被赋予文化性而

无政治性。这个共同体被称为什么,丝毫不会改变其内在的客观规定性一一本质。

因此,这个同质的人们共同体被称为‘民族’时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和改称‘族

群’后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应该是一模一样的。”②安东尼・D.史密斯就认为理

解民族国家的起源必须诉诸于族群(即原生民族)因素,民族国家是族群民族化

的结果。民族国家叙事以“种族”、“族群’’代指“民族国家”共同体内的各民族

性群体,并将其文化化,目的在于论证“民族国家”的合法性。但“人们可能有

内在的族群差异,但不一定相应地具有重要文化差异。且具有文化差异的人们之

间,也可能不具有族群边界。”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以所谓族群“文化化”的去政

治性策略,是一种理想却有悖于客观现实,族群既是文化共同体也是政治共同体,

这源于其民族性自形成以来就被打上深深的政治烙印,一个民族共同的政治经历

是诱发民族政治情感,生成政治认同的关键因素。

①[埃及]萨米尔・阿明:《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对当代社会的管理》,丁开杰等译,李智校,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5页。
②什木逊・马守途:《不应用“族群”替代“民族”——当前民族理论研究领域若干问题的哲学分析之二》,
《中国民族报》,2010年8月6日。
215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族自决能实现自觉吗

民族自决原则是在前帝国尤其是欧洲海外帝国分裂的背景下提出的,自提出

就被不公平地运用,欧美依据“民族自决原则”建立起了“民族国家”,然而还

有许多“民族”却未能实现自决,加之因“民族”概念界定的不确定性而使“自

决”的主体资格不明朗,适用范围不明确,这些都埋下了民族问题的隐忧。民族

国家叙事话语对民族自决的相关表述是宽泛且不明确的,“谁”有资格自决,在

什么情况下自决,自决是否就意味着取得主权,一国内部的各民族性群体是否享

有“自决权”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这也使得民族自决原则在现实政治实践中

极具诱惑力和蛊惑性,人们尤其是民族主义者对“民族自决”、“民族国家”的认

知多停留在“民族边界与国家边界相一致”,并常以此为奋斗目标,“民族自决原

则”成为诱发民族冲突、国家分裂的主要因素。

民族国家叙事下的“民族自决”素有“主体民族自决”之嫌,极易激化民族

矛盾。“当多数人所构成的民族自发组织起来,去寻求印象中的国家时,少数民

族也将自己界定为民族,或至少是一个族群。这使政治团体两极化,并使融合变

得困难。”∞“民族自决”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存在,经常被民族主义者用来

当做争取独立主权要求的合法化工具,民族自决异化为“民族精英自决”,尤其

是一些民族分裂分子不满自身文化民族(共同语言、宗教、领土、历史记忆等)

的宿命,借“民族自决”谋求“民族一国家一体”,使分裂国家的行为具体化、

合法化。西方自由主义民族国家时常借用“民族自决权”对他国推行民族分裂主

义政策,直接影响当事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和社会稳定,必须予以高度警惕。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范围内爆发的以“民族自决”为口号的民族分离主义

运动,导致前苏联、东欧等国家相继解体,它也打开了国家分裂的潘多拉盒子。

民族自决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曾以民主之名塑造

了人类所生活的秩序化世界,先是指导建立了早期欧美民族国家,后在帝国主义

殖民时期成为殖民地人民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反侵略武器。然而,20世纪以

来的历史表明,无论如何“民族自决原则”都是矛盾的诱因,战争的依据,在实

际运用中有导致“巴尔干化”的风险,这一原则的时代局限性凸显。民族国家叙

①[英]爱德华・莫迪默,罗伯特・法恩:《人民・民族・国家一族性与民族主义的含义》,刘泓,黄海惹译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21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事语境下,民族自决概念直接激发民族自治、民族分离,直至民族独立的政治诉

求,招致民族政治极化发展,导致国家政治动荡。全球化时代,民族自决原则不

是寿终正寝,而是经常被极端化理解而更具破坏性,成为民族分裂主义肢解现代

主权国家的锐器。民族分离主义者借“民族自决”之名,无论是追求民族大一统

的“民族一国家”,还是残酷压榨少数民族,都暴露了这一原则的巨大缺陷。当

下,因“民族自决”而引发的民族、宗教冲突正在世界各地上演,甚至zlP--7)'11的部

落也加入了“自决”的潮流,一些国家面临着被分裂、瓦解的危险。诸如中东库

尔德人谋求建立“库尔德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冲击包括土耳其、叙利亚、伊拉

克、伊朗等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引发地区持续动荡。同样,英国的苏格

兰、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巴斯克、加拿大的魁北克等也都打着“民族自决”旗

号搞民族分离,引发当事国家政治动荡、社会撕裂。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下的民族

自决理论却不能合理诠释这一人类政治现象,这凸显了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下“民

族自决原则”的现实之困,时代之局限。

自近代民族国家已降,民族国家叙事论者总是以一种理想主义进行着理论改

造,如耶尔・塔米尔的民族自决观点就倾向于不鼓动民族分离和政治独立,而着

重强调保障民族文化差异性,如同多元文化主义主张民族文化自决。今天,民族

自决原则作为一股特别的力量,依然在发挥着它的影响,但人们已不再视其为合

逻辑的决定,其作为和平与秩序基础的合适性遭到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及

主权国家的普遍质疑,人们都在力图淡化它的影响,限制它的范围。前联合国秘

书长加利在1992年所做《和平纲领》报告中就曾说道:“联合国没有关闭它的大

门。但是,如果每一个种族、宗教或语言群体都宣布建立国家,那么分裂会无休

无止,全人类的和平、安全和经济福利将更加难以实现。”④今天民族自决正通过

多种方式产生威胁,以至于失序,人们必须慎用民族白决权。事实上,“主权是

民族主义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虽然自决是一种普遍接受的公益产品,

但它既不是唯一的公益产品,也不是最重要的公益产品。在一些情况下,对自决

的要求更胜一筹:而在其他情况下,同样人群却为了得到更重要的公益产品而放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弃它。融入一个幅员辽阔、经济充满活力的国家会给外围民族带来经济和政治上

的丰厚利益。”∞

民族国家叙事下的民族自决原则缺乏系统性,并不适用所有相关情形,不能

作为一种普世性价值选择。国际社会并不存在为人们所一贯接受的有关自决的政

治原理,民族自决原则本是对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Wilson)“十四点原则”

②的一种理解和引申,本身在主体资格、适用范围、自决与主权的关系等方面语

焉不详,极具争议性和鼓动性,很容易被“民族”滥用而产生破坏力。正如英国

学者罗伯特・法恩所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虽然为政治、军事行动呐喊的

‘民族自决’依然强有力,但它己不再被视为国际秩序的理论或实现世界和平的

方式了。”⑨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要求人们应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来辨证

地理解民族自决权,以防其被民族分裂主义所滥用。

今天,民族自决己从一个政治理论和法学的概念演变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

则。但作为~个敏感的概念,民族自决权常被误读和滥用,成为民族分离主义的

重要依据,对当代主权国家认同建构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正确理解“民族自决”

之“主体资格”成为共同体政治建构的关键,现代主权国家共同体内各民族应将

“自决”视为一种民主权利,在现存政治框架中争取广泛的自治权利,而不是苛

意追求具有(主权)自决的主体资格,各民族应超越已经“精神错乱”的民族自

决原则,从“民族自决”迈向“民族自觉”。尽管西方自由主义世界依据民族自

决理论开启了所谓的“民族国家”时代,但现实中纯粹的单一民族国家并不多见,

多民族国家才是当代主权国家的常态。

总之,民族自决概念生成于近代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专制统治建构“民族国家”

的历史进程中,它为民族主义运动提供了正当性,并在后殖民时代的民族解放和

国家建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民族自决概念本身在内涵及外延层面都因其界定

的模糊性而具有益惑性,极易被滥用。正如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所言:虽然“19

①[美]迈克尔・赫克特(Michael Hechter):《遏制民族主义》,韩召颖等译,欧阳景根校,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2年版,第144—145页。
②美国总统威尔逊被认为是民族自决原则的头号幻想家和鼓吹者,这源于其在1918年提出的旨在战后建
立一个开放而和平的世界的纲领中第9、10、12条的相关内容:根据民族分布情况,调整意大利疆界;允
许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的其他民族有
在。自治。的基础上不受干扰的发展机会等。
③[英]爱德华・莫迪默、罗伯特・法恩:《人民、民族、国家:族性与民族主义含义》刘泓、黄海慧译,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
21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世纪以建立民族国家与工业经济为中心的民族缔造,以及20世纪中叶争取民族

自由与解放的反殖民运动,两者对历史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20世纪

晚期的民族主义政治却“不再是历史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其在“本质上是否

定性的,或者说是分裂性的。”Ⅲ民族自决权需要要多层面、多角度地理解。全球

化时代,民族自决代表了一股动荡和分裂的力量,“一族一国”正异化为民族分

裂主义的合法性基础,成为各种民族冲突的理论根源,冲击现有国家业已建立的

政治秩序,给国家建构带来极大挑战。这是资产阶级将民族工具化遗留下来的政

治恶果,今天人们对民族自决权要理性分析、辨证理解、谨慎对待。

四、“民族一国家"真是“一族一国"吗

民族国家叙事下,“民族”与“国家"己完全融为一体。所谓“民族一国家”

真是“一族一国”吗?事实上,民族国家概念是被想象出来的,是基于近代西欧

早期国家建构而敷陈、衍化的,本身有虚幻模糊之特征,之后被民族国家论者模

塑、改编和建构,而使人们陷入民族国家叙事话语藩篱。现代国家建构的事实表

明民族不等于国家,“国家与民族都是人类的一种共同体形式,但国家与民族却

是两种不同的人类共同体。国家是通过人为创造而制造出来的一种政治组织;民

族更多的是一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共同体。”②民族与国家

可有多种组合,国家可以是单一民族共同体,也可以是多民族共同缔造,绝大多

数所谓的民族国家是一种多民族的混合体,民族国家是自由主义编造的粗糙神

话。民族与国家是两个既相互区分又密切相关的概念,民族是现代国家的基本构

成要素,但民族不等于国家,国家的概念更多的涉及制度与行为,而“民族”侧

重于伦理共同体,两者不能合二为一。即便从英文词汇nation与state的区分

看,两者也并非同意,nation意指一群追求政治自决的人,而state则是一套

政治制度。“作为一个政治机体,国家民族有时与文化民族重合,但有时它也包

含数个(nationalities)民族在内。”@“民族一国家”完全是历史发展的偶然。

①[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版,第8-9页。
②黄其松:《多元文化、少数民族权利与多民族国家建构——以金里卡的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为中心的考察》,
《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⑨张宝成、宋荣超:《“民族自决权”与“民族、国家一体论”之博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
年第2期。
219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然而,自近代己降,民族国家便被泛化为现代主权国家的标准模式,民族国

家叙事话语亦非常强大。问题的关键是:“在什么基础上我们可以证明,现代政

治对于民族国家概念…个显然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的长期
坚持是正当的?是什么促使自由国家回避承认自己的民族前提?……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民族国家是患有偏执狂的怪物。民族与

国家不是同一概念,更不是一一对应关系,现代国家既有一个民族构建的单一“民

族国家"(nation state),更多国家则是多民族共建,现实中还存在着类似于朝

鲜、韩国式的一个民族两个国家。可见,民族与国家并非完全同一,民族国家叙

事主张的“一族一国’’理论在现实中屡遭搁浅,在现实世界中的民族数目远远多

于国家,许多民族未能建立起自己的“民族一国家”,更多时候则是多个民族共处

一国。民族国家叙事秉承国家的民族建构性,民族是国家认同的强大主体,但现

实中的国家形态表明国家可以是单一民族建构也可以是多民族共同缔造。

民族国家叙事论者以民族主义方式界定国家认同从根本上也是以种姓血缘、

历史文化等传统因素为基础的。民族国家本质上是一种建基于主体民族之上的民

族整合运动,它拒斥共同体民族的多样性,所谓的“一族一国”其实质是主体民

族利用自身的优越性掌控着国家的政治话语权,并掌控着一切社会资源,进而垄

断国家权力。比如法兰西人治下的法国、普鲁士民族治下的德国,而美国则属于

盎格鲁一萨克逊人,这才是民族国家的真实面相,这些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和外

来移民动辄以政治强力予以同化,促使其“主体民族化",打造所谓均质化国民

(公民),少数民族、外来民族成为事实上的受害者。真相是民族在近代欧洲民

族国家建构之前就己遍布西方世界各地,他们彼此相互征战、吞噬,最后形成了

在某个范围内以某个主体民族为核心的民族格局,而之后所谓的民族国家就是建

基于这样的主体民族。约翰・S.密尔有这样一段话:“一般来讲,自由制度的一

个必要条件,就是政府的范围与民族的范围应大体上保持一致。然而在实践中这

个原则经常受到地理方面的限制。甚至在欧洲的一些地区,许多不同的民族由于

常年混居在一起,想要把它们分别置于各自的政府统治之下实际上也是无法办到

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民族合并到另一民族的事情是可能发生的,并且如果

它原来是一个低等的或者较落后的种族时,这种合并对它就大为有利……这个道

①[以色列]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陶东风译,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版,第184页。
22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理同样也可以用来解释威尔士人(Welshman)或苏格兰高地的人(Scottish

Highlander)成为英国民族一员的情况。”①民族国家主体民族通常会按照一种我

族信念进行统治,民族歧视和迫害政策被赋予理论和法律上的正当性,成为一种

“政治正确”。“这种只对一个惟一的占统治地位的族体认同的意识,往往由于一

种生活在本族体内部、对外族世代的敌意以及对外族所抱有的永久恐惧等心理联

系所加强。危险引起恐惧,敌对导致仇视。”②这必然会因侵害少数民族的利益而

引发各种民族问题。

理论与实践一再表明,民族国家建构之初就不是单一民族共同体,而是不同

民族的聚合,民族国家潜在的“分裂的统一性越来越把主体引向想象的层面,以

便通过某种理想、偶像以及意识形态的集体认同而稳定下来,以弥合自己存在的

不足。”@民族国家叙事论者把民族多元、族际冲突看成政治秩序脆弱的根源,不

敢承认自身是多民族国家的事实,为了论证“民族国家”的合法性,以民族主义

信念进行统治,而受自身民族概念、理论的掣肘,自由主义种族、族群等概念粉

墨登场,造成多元民族政治魅化,“民族国家”沦为主体民族之家。

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中的民族身份是基于民族国家的一种自我理解方式,但这

并不是民族唯一的、一成不变的身份认同。哈贝马斯在其《包容他者》一书中认

为,“民族国家的公民资格具有双重特征,一种是由公民权利确立的身份,另一

种是文化民族的归属感……民族具有两副面孔。由公民组成的民族是民族国家民

主合法化的源泉,而由民众组成的天生的民族则致力于促使社会一体化。公民靠

自身的力量建立起自由而平等的政治共同体:而天生同源同宗的人们则置身于由

共同的语言和历史而模铸的共同体中。民族国家概念包含着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

之间的紧张,即平等主义的法律共同体与历史命运共同体之间的紧张。”④威尔・金

里卡同样认为民族国家叙事脱离实际。“‘民族’是与‘人民’(people)概念或

‘文化’(culture)概念密切相关的,的确,这三个概念经常替换使用……西方

①[英]约翰・s.密尔:《论自由代议制政府》,慷慨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52—253页。
②[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王建娥,魏强译,新华出版社2003
年版,第106页。
③[德]格尔达・帕格尔:《拉康》,李朝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
④[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65页。
22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许多民主国家都是多民族的。”①民族国家叙事背离了国家建构的事实,误导了人

类历史发展方向。

民族国家作为一种观念性产物,注定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它将民族和

国家混同为一个原则和属性,是一种不能容忍少数民族存在的排他性政治,具有

潜在的分裂性。民族国家论者多将民族看作是十八世纪以后西欧社会政治的产

物,而拒绝再往前看,更漠视世界其他地区民族的客观存在。民族国家叙事话语

完全是基于近代西欧国家的历史经验,是一种以偏概全,不适用于现当代国家建

构的实际情况。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通过话语霸权来实现的,

现代主权国家的真实形态是多民族共同体。“民族国家”作为资产阶级的一个臆

造概念,是古典自由主义学者在论证财产权、国民保护以及领土归属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一种国家观,这一国家观要么是从民族到国家的直观想象一一族群国

家(ethic nation),要么是政治国家对民族的自觉规定一一民族国家(nation

state)。即民族国家观在思想上导向两个极端:一是每个民族必须是一个主权国

家;二是每个主权国家都必须向其公民灌输单一民族的公民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作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自建构以来因引发了太多的民族问题而广

受诟病。事实上,民族国家的建构使得民族主义处处受到操弄,伴随着各式各样

的民族问题,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中的“一族一国”理想为民族分裂主义提供了借

口,而民族自决及民主价值也给民族分裂主义提供了正当性、合法性。这对于现

代主权国家政治及世界和平于稳定表现出极强的破坏性。民族国家叙事语境下的

“一族一国”隐含着民族沙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及种族主义指向,是一种具

有高度排他性的政治制度。这一理论悖论为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挑战既有政治秩

序提供了“法理基础”,极易招致民族、宗教等矛盾纷争,分裂国家。东欧剧变

后出现的“克罗地亚人的民族一国家”、“马其顿人的民族一国家”,东南亚、中

东等地区国家认同建构所依赖的语言、宗教等都属于主体民族,这些主导者群体

的国家都侵害了共同体内少数民族的权益,激化了新的民族矛盾,而民族国家叙

事话语却无力化解这些族际政治张力,造成国家主权体系的赢弱,这是民族国家

叙事论无法摆脱的宿命。

①[加]威尔・金利卡:《多元文化的公民身份一一种自由主义的少数群体权利理论》,马莉、张昌耀译,中
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22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更趋复杂,民族冲突冲击国内、

国际政治失序。面对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人们必须明晰民族与国家不是同一概念,

民族国家只是近代西欧社会变迁下的历史性产物,不具有普适,民族国家叙事彰

显的是一种西方话语霸权。“虽然在欧洲单一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都有,而且

表现为多种多样,但它出口的样板却都一直是与西欧有关的一种。其原因很简单,

因为主要的殖民大国来自该大陆的这一地区。’’①但“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并不总是

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力量,从否定的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偏离历史方向的变异,

它甚至延缓了发展的步伐。’’@民族国家作为西方霸权强加于世界的一个政治概

念,是理想化、虚构的国家形态,它背离现代国家的多民族共同体现实。全球化

时代,现代国家的多民族共同体形态进一步凸显,民族国家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

过去式,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式微,多民族国家才是现代国家的真实形态。

总之,民族国家叙事的确反映了西方社会某些经验性事实或某个方面的普遍

性特征。这一叙事范式实在不能正确反映人类政治尤其是民族政治发展事实,在

规范上不能合理指导人类现代主权国家政治建设实践。民族与国家作为两个不同

的历史范畴,具有构成要素和属性上的差异。民族首先是一种伦理共同体共同,

其存在的基础是共同的历史、文化、语言、信仰及生活习俗等要素,而国家则是

由领土、人民、政府和主权等诸要素构成的政治法律实体。民族具有政治属性,

但不一定要建构自己的国家,国家可以是单一民族共同体,也可以是多民族的共

同体,国族则是国家共同体内几个民族的聚合体,民族国家叙事语境下的“民族

国家”更多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

综合上述分析,民族国家叙事下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带有浓厚的民族整体主义

和公民民族主义色彩,其理论预设是民族多样性阻碍国家建构,多元民族认同易

导致共同体内族际政治张力,主张通过民族同化等强制性民族政策建构单一民族

国家,其结果是加剧了族际政治冲突。这一国家叙事范式不是一整套完整的理论,

而是一种乌托邦式的臆想方案,叙事话语的建构是为了论证西方民族国家政治的

合理、合法性,其实质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学说,并被作为“普世价值’’而全球

推广。民族国家叙事话语所鼓吹的“民族自决”、“一族一国”具有极大地蛊惑性

①潘志平:《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民族和当代民族主义》,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
②[埃及]萨米尔・阿明:《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对当代社会的管理》,丁开杰等译,李智校,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4页。
223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和政治欺骗性,结果带来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导致多元认同失序,无法有效指导

现代主权国家认同建构实践,其关于民族、族群、国家等概念的混乱,则埋下了

民族矛盾的种子。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用一种普遍主义式的道德命题谋求让所有民

族都实现政治自主,即建构自己的民族国家,问题是现存世界民族的数目远远超

过国家数目,更多的民族根本就没有机会建立自己的国家,这是民族国家叙事话

语之殇,也是现实民族政治之乱的理论源起。

第二节为什么是“多元文化"而不是“多元民族"

人的政治主体地位及其主体性的实现是国家认同的核心问题,主体的国家认

同建基于国家能够助其实现价值、利益和权利,其实质是主体权利与权力的实现

问题。多元文化主义是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维度下的理论延展,作为一种价值理念,

其包括平等、正义、尊重差异和宽容等,但其所伸张的少数民族权利只是一种“虚

幻的权利”,也因此遭到各民族的普遍反对而渐失“元气’’。多元文化主义主要围

绕国家内部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国家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对自由主义民族国家认

同叙事予以修正,是国家民族整合,缓解族际政治张力的政策选择。多元文化主

义作为民族国家整合的一种手段,其提出既是对自由主义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一

种修补,又是对民族国家叙事范式的含糊性否定。作为一把双刃剑,多元文化主

义在民族国家认同建构实践中既取得了一定实效,也衍生出许多棘手的民族问

题,掣肘国家认同建构。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主义不仅遭到国家主流群体的强

烈反对,也遭到各少数民族群体的质疑、批评与排斥,这一度被民族国家奉为经

典的民族整合政策,逐渐走向死亡。

多元文化主义的问题在于其“过分的看重文化多样性,把它作为捍卫

民族权利的理由是错误的。……利用文化多样性作为保护少数群体权利的

主要理由,难以令人信服。……它本身不能证明少数民族的权利。"∞而沦

为一种“高贵的谎言”。多元文化主义诉诸于民族文化平等基础上的平等政治

权利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没有回应民族共同体强烈的群体性政治权利诉求,而

欲以“文化族群”对“少数民族去政治化”,故而遭到各少数民族群体的质疑和

①[an]威尔・金利卡:《多元文化的公民身份一一种自由主义的少数群体权利理论》,马莉、张昌耀译,中
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177页。
22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排斥。即多元文化主义作为民族国家民族治理的政策并没有回应民族问题的实

质,而沦为理论上、书本上的权利。事实维度上的多元文化主义并不是将保护少

数民族的权利作为政府追求的目标,而只是基于民族国家现行权力结构和制度背

景,试图对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之间的权力和关系进行重新调整的政策选择,

它服务于国家主权统一和社会稳定,旨在实现民族国家再造。多元文化主义以实

现少数民族在文化层面的程序性平等而营造了一幅没有民族歧视和差别的虚假

的和谐社会图景,但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未能真正化解国家共同体内

部的民族问题,也就未能建构起各民族的国家认同。

文化与政治的一体两面

自由主义语境下的多元文化主义其实质是追求一种温和的文化民族主义,推

崇民族文化自决,欲以民族文化自治化解民族国家共同体内部固存的族际张力,

这是可行的吗,该如何分解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

主张的民族群体性文化权利能保证民族群体性政治权利吗?

文化与政治本质上是一体两面,政治本位还是文化本位,亦或将两者统合,

这是现代国家认同建构需要考虑的理论源流与建设理路。事实上,文化认同是政

治认同的基石,政治认同本质是一种政治文化现象,反映主体的政治价值取向。

国家认同本属于政治认同,它需要文化认同的支撑,政治与文化的共同发力才能

有效塑造社会成员的国家忠诚,两者必须兼顾而不能偏废。但从自由主义到多元

文化主义,它们在国家认同上都存在将政治与文化二元分化的现象。自由主义淡

化文化认同在国家认同建构中的作用,这注定其“民族整合”必定失败,文化才

是形塑主体认同的重要元素。而民族文化决定民族的政治价值选择,包括个体和

群体,众多的民族成员个体就是民族群体。作为文化共同体的民族,自我文化是

民族政治态度的决定性因素。“民族主义是关于民族文化的成员身份和历史连续

性,关于将个人当前生活和未来发展视为与他人共享的经验的重要性的理论。’’①

今天,民族国家共同体内的各民族的确更倾向于自身的文化属性,但这并不是说

其放弃了自身的政治权利。恰恰相反的是民族文化结构决定着民族的政治命运,

①[以色列]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225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族成员只有凭借民族文化才能对自身的政治选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对政

治价值作出明智的判断,即民族文化决定了民族成员的政治认同边界。

多元文化主义看重民族文化本身没有错,但其以“文化族群”来掩盖

甚至替代民族的政治共同体属性,就产生了诸多问题,这是难以令人信服

的。如前所述,民族是个具有多重属性的人们共同体,而文化与政治属性

最为重要,两者又不可分割,民族文化规约着民族的政治取向,而民族只

有取得政治上的话语权,才能真正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当多元文化主义选

择承认多元性民族文化时,必然将激励各民族基于自身文化的政治诉求,多民族

的多样化政治诉求必将带来共同体政治的碎片化,而这与国家的民族整合完全相

悖。人们不仅要问为什么是多元文化主义呢,而不是多民族的?

二、多元文化主义何以对少数民族去政治化

多元文化主义以文化矛盾作为民族的主要矛盾,而规避民族群体性政治权

利,进而致使少数民族其他一切权利趋向虚无。多元文化主义的根本问题在于所

谓的族群是纯文化共同体吗,文化与政治是绝然的吗?事实上,现代民族、民族

主义多是一种权力的表达方式,需要一种集体意志的民族自治、自决或建立自己

的自主政府。“对民族主义理念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确保和维护一套相对自主

的具有民族特征的公共制度安排,以便特定的民族文化能够公开地得到表达和扶

植。”①即“文化民族必须变为拥有公共文化土壤和社会及政体本质的政治民族。”

固多元文化主义的基本路数是过分区分民族的文化诉求与政治诉求,把原本属于

文化与政治组合体的民族拆分成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在剔除传统民族的政治自

主性前提下,提出保护民族集体文化权利。多元文化主义自其问世以来就备受批

评和诟病,其倡导的文化多元化与政治一体未能化解民族国家认同遭遇的民族问

题,这个一度被视为问题解决者越来越沦为问题的制造者。

(一)民族与政治的黏连性

①[美]科克一肖・谭:《没有国界的正义: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杨通进译,重庆出版社2014
年版,第107页。
②][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
35页。
22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族普遍具有政治属性,如前所述,民族源于文化,显于政治,具有明显的

政治属性,人类政治生活自开启以来就与民族息息相关。民族倾向于基于自己的

历史、文化传统等选择自己的政治生活,并为这一集体权利而斗争,各民族对本

族理想政治生活的追求不可避免地存有冲突,政治在某种意义是民族的政治。现

代意义上的民族概念主要源于西方,并且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核心观点是认为

民族的政治属性是后天人为的结果,其要素与民族自决、民族建国等息息相关,

这更多体现西方政治话语、政治文明特点。真相是,近代以前民族主义就具有政

治意义,民族在血缘、语言、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歧异成为其争取独立或承认的

依据。今天,民族作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政治力量,以民族主义为政治意识形态,

追求独立、自治、统一,民族与政治的契合性具体体现为民族的政治性和政治的

民族性两个方面。

1.民族共同体的天然政治面向
每个民族共同体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政治

取向,政治属性是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内涵,它担负着保障民族生存、发展的使命。

多元文化主义企图以文化族群概念替代民族,以达成民族问题去政治化之目的是

不现实的。民族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自产生以来就与政治结缘,“前国家社会时

期民族的政治属性是明确的:氏族、部落或酋邦不仅是一个个族体单位,而且也

是一个个政治单位,它们有自己的首领、自己的议事和决策机构。”①是民族的政

治思想和政治实践运动推动了人类政治现代化进程,政权的更替、国家的形成、

战争与冲突等均与民族相关,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民族在各种政治运动中发挥着

主体性作用。

民族作为重要的政治实体,其政治意识有自利性、封闭性、排他性等特征。

民族常以民族主义为旗帜激励团结本民族以对抗其他民族,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

民族主义强调传统的同质性、纯洁性,多以语言、宗教、习俗等原生因素界定民

族,为民族提供共同的文化符号,建构民族认同,而民族认同必然导致对于民族

政治权利的诉求。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持久而又不断变化的政治意识形态,一直以

来是人类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民族主义,即把民族的统一与自决的利

①王希恩:《“现代民族”的特征及形成的一般途径》,《世界民族》,2007年第2期。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益提升为最高价值,必要时其他一切考虑必须服从这种利益……”∞政治民族主

义更是以特殊论对抗普遍论,封闭、仇外、迷恋权威,是维持和引导民族感情的

工具,具有很强的政治能量。英国学民族学者休・希顿一沃森总结了民族主义的

双层含义:“其一,民族主义是关于民族的特性、利益、权利和责任的理论;其

二,民族主义是一个有组织的政治运动,旨在进一步加强民族所宣称的目标和利

益。……一般说来,民族主义运动寻求两大目标:一是民族独立,即建立一个以

本民族为主体的主权国家;二是民族统一,即一国疆域内所有的民族团体(这些

民族团体或者自称或者被声称属于同一个民族)融合成一个民族。”罾民族主义作

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通常倾向于引领本民族去追求合法性主权,建立国

家。民族国家叙事语境下,民族主义普遍追求建立基于本民族的“民族国家”,

以实现和维护本民族利益,民族主义带来的价值对立使得共同体内各民族之间的

差异与分歧始终存在,族际政治张力明显。

总之,民族自形成以来就被打上深深的政治烙印,民族“去政治化”是一种

理想却有悖于客观现实。“民族的核心内涵是政治属性。民族有多种存在形式,

民族与国家同质是短暂的现象。‘去政治化’即‘去民族’,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民族既是文化共同体更是政治共同体,一个民族共同的政治经历是诱发民族政

治情感,生成政治认同的关键因素。

2.政治从来就是民族的政治

人类政治生活自开启就与民族息息相关。“人类政治生活,无论是边界的划

定还是权力的分配,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民族与族群”。@政治源于民族、属于

民族,与民族相伴而行,具有鲜明的民族属性。政治的民族性一方面体现为差异

性,即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性,民族的政治态度和认同选择都源于本民族

文化及民族社会生活实践,某种程度上是民族政治实践锻造出来的最适合于本民

族的政治思维和行为方式,这些思维和行为方式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渗透到民族

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民族传统、习俗及本民族既有的政治氛围相融合。政治共同

①Miller・David,Crooked Timber or Bent Twig?Isaiah Berlin’S NationaliSRI.Political Studies,

2005,p53.

②[英]休・希顿一沃森:《民族与国家一对民族起源与民族主义政治的探讨》,吴洪英,黄群译,中央民族
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③都永浩:《政治属性是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内涵》,《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3期。
④[力口]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的公民身份一一种自由主义的数群体权利理论》,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第275页。
22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体要想得到民族及其成员的认同,离不开对民族政治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政

治虽然具有民族性,借鉴并继承了民族传统的政治美德,但政治更是对民族政治

狭隘性的超越,政治具有公共性,表达了人们对公共生活的追求,政治的本质是

使人类与自然分离,进入共同体生活,培育个体、群体的公共品质,建构民主和

谐的公共政治生活。因此,政治既具有民族性又是对狭隘民族政治的超越。

3.政治认同的民族性

政治认同反映政治主体对政治共同体制度体系、文化价值等的支持或赞同等

情感态度。民族的政治认同则反映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民族政治心理和政治道

德等各个方面。通常“共同体的政治认同包含了民族存在的本质意蕴和对象性意

旨,折射出意义投放的民族意味与时代成果。共同体政治推崇和民族成员的理解

是政治认同的两种视域,表征着共同体政治的民族脉动和观念价值形态意义的赋

予。民族成员的情感共通、精神同质和利益一致,是我们理解政治认同何以可能

的基础和条件。”①民族的政治认同通常蕴含着求同和排异两个方面:一方面,民

族政治认同倾向于皈依民族固有的生活方式、价值思维及政治安排等既定因素,

寻求本民族的政治身份和文化符号,即民族共性;另一方面,民族政治认同则是

一种排异,即“非我族类”政不相容,构筑起“我族”与“他族”的政治边界,

“只要一个民族尚存在于这个政治世界中,这个民族就必须一一即使只是在最极

端的情况下一一是否到了最极端的情况仍须由它自己来决定一一自己决定谁是

朋友,谁是敌人。这乃是一个民族政治生存的本质所在。”②这是民族政治的排异

特性。具体而言,民族政治认同与民族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密切

相关,具有民族性,每一民族的政治认同都以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

为背景,强调自我族性,反映本民族的政治态度、政治价值、政治信仰等。其中

民族文化对其政治认同的影响是多层面、多维度的,凸显民族特质,是民族政治

认同的基础。各民族都强调本民族文化、宗教甚至风俗习惯对政治认同的基础意

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制度选择,多元差异的民族文化决

①詹小美:《民族共同体政治认同的理解向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3年第l期。
②[德]卡尔・施密特:《政治的概念》(增订本),著,刘小枫编,刘宗坤,朱雁冰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版,第61页。
229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定了民族多面向的政治认同,而多元文化主义则强化了民族在政治认同方面的离

散性,进而降解民族国家认同。

4.民族与国家的共生性

纵观人类历史,民族与国家始终惺惺相连,彼此相互依附而共生存。“民族

是一种会充分地自我宣称有自己国家情感的共同体,由此,民族是一种通常趋于

建立自己国家的民族共同体。”∞民族主义强调民族是国家政治权力的来源,国家

需以民族为根基,而民族也强调国家场域,需要依附国家而生存。但现实是民族

与国家不是一种一一对应关系。

首先,民族与国家具有相互依附性。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政治运动或

制度文化之表现方式。“民族主义主张所有具备相同种族血缘、历史文化、语言、

宗教或共同生活习惯的人构成一个民族,这群人珍惜他们的民族遗产,不接受其

他民族的统治,因此要求政治上的独立自主或自治。”∞民族国家叙事语境下,民

族主义追求构建属于本民族的民族国家,“对民族主义理论家来说,民族共同体

中的成员身份能够给爱国主义的偏袒提供终极的证明和动力。”固“民族主义要求

人民对民族国家付出绝对忠诚,不管此国家已经存在或尚待创建。”∞

民族的国家依附性源于一种秩序需求和生存需要。民族不能没有国家归属,

民族的发展与所需要的社会秩序需要由国家来保障,民族作为文化共同体的一面

缺乏维护秩序的权力,而国家是一切治权独立的政治共同体,民族需要国家共同

体的政治庇护,在经济、政治、安全等方面依附国家而存在,向内追求自由的国

家秩序,向外追求民族独立,国家能够为民族利益营造一个坚固的政治屋顶。“国

家乃是一种事实性的权力,亦即民族统一和民族自治愿望的确实实现,但从根本

上说,它则是一种使民族意志在国内外得到有效实施的权力。”@民族总是渴望创

建自己的民族国家,民族主义者笃信只有依赖“全民族政府"才能更好地实现自

我民族权力与权利,并以此为终极目标。“真正激发民族主义的东西,是为建立、

①[美]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
26页。
②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
③[美]科克一肖・谭:《没有国界的正义: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杨通进译,重庆出版社2014
年版,第164页。
④转引自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⑤萨拜因:《政治学说史》,邓正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09页。
23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巩固、改革或拒绝一个特定的国家政治框架而进行的斗争。”∞在政治发展史上,

民族与国家共生存,民族是国家的载体,国家是民族的存在形式,民族与国家互

动互构,不断走向契合。

其次,民族与国家不是一种一一对应关系。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下,民族是国

家的基本构成要素,民族与国家相契合,提倡“一族一国”。但民族与国家从来

就不具有完全同一性,在国家形成过程中,或有国家在先,或有民族在先,两者

是既相互区分又密切相关的概念。民族有多种存在形式,民族与国家同质更多是

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制造的镜像。“民族不等于国家,国家的概念更多的涉及制度

与行为。然而,无论古今,凡被称之为‘民族’的人类共同体总是表现出明显的

国家认同,尽管两者并不总是合二为一。”④“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是古老而

又现代的永恒话题,而民族国家建构及其叙事则使得这一问题更趋复杂。民族国

家叙事强调民族的政治属性,笃信民族的国家共同体属性,主张国家建基于民族,

推崇“一族一国"式的“民族一国家’’,本质上是一种国家民族主义。民族国家叙

事语境下,各种民族主义都谋求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民族一国家’’作为一

种政治原则、政治运动,其主张的民族自决、民族自治等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常被

一些非理性民族主义者所利用,偏离民主政治轨道,各种民族分离主义、泛民族

主义、宗教民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等沉渣泛起,危害和平与安全。全球化时代,

受民族国家叙事话语蛊惑,民族政治运动远未停歇,甚至有勃发之势。今天几乎

所有民族问题都被政治化,民族自决、自治是民族主义的一贯主张,也是世界各

地民族主义运动的基本目标,这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民族对国家的依附性。

(二)多元文化主义偏离民族的群体性政治权利

多元文化主义以民族文化平等推动民族平等,客观上为少数民族争得了一些

正当权利,但它漠视民族的群体性政治权利,在现实中又未能建构有效的、跨文

化公共协商机制,这导致其不能满足民族性群体带有根本性的群体政治权利诉

求。民族的政治属性才是是代表着民族生存、发展的整体性要素,代表着民族应

对整体性环境的深层选择,民族问题首先是政治问题,那种企图用“族群"概念

置换“民族”概念,以达到少数民族去政治化是不现实的。多元文化主义以尊重

①[西]胡安・诺格:《民族主义与领土》,徐鹤林,朱伦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②A.D.Smith,Myth and Memories of the Natio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105.
23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和保护少数民族的群体性权利,推进民族整合和国家认同建构,这是必要但不充

分的条件。民族的政治性使得每一个民族都苛求平等分享国家权力,民族若没有

政治话语权及影响力,就不可能得到承认,更遑论平等享受经济、文化、社会福

利等权利,一个民族只有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分享,才能获取更多的、真正的权利,

即政治权力是民族获取其他一切权利的前提和保障。当然,在这里不是说每个民

族都应独立建国,而是说已经建立起来的国家共同体,必须赋予共同体内各民族

平等且真实的政治权力。唯此,各民族才会真正的维护自身所属国家共同体,认

同国家。民族国家叙事的根本问题是拒绝承认共同体内少数民族群体性政治权

利,而将其碎片化为个体化的公民,这是对传统民族共同体的戕害,也是不可取

的,其结果只会导致国家与共同体内各传统民族的持续博弈,国家认同降解。

总之,民族至少是一个享有共同文化、价值、制度、习俗和生活方式的文化

与政治共同体。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力量,与人类政治史、思想史如影相随,

民族性是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属性,必须全面、准确、客观认识民族的政治性。

民族基于人口、地域、文化等差异而形成多元的政治思维和价值追求,但民族的

政治属性并不意味着民族的分裂性,现实世界民族数目远远超越国家数目,许多

民族不可能建立自己的国家,追求“一族一国”只会引发民族杀戮、驱逐或同化,

这些都违背现代民主法治,多民族共建一个国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一直以来是

人类在经历的政治事实。

三、多元文化主义未能兑现多元民族的多元化权利

多元文化主义作为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价值支撑理念,一定程度上的确

改善了共同体内部的民族关系,但多元主义文化政策并不是一种完整的民族政

策,人们必须认识到多元文化主义的民族平等理念在社会实践层面有着巨大的差

距。西方民族国家的多元文化主义选择避开私有制基础上的经济不平等,而诉诸

于通过追求文化平等来实现经济、政治平等,实为一种话语文字游戏,更不可能

真正实现多元民族的多元化权利。这是因为“多元文化主义颠倒了历史唯物主义

经济决定政治的基本逻辑,是经济不平等决定了政治权利上的不平等,最终导致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文化上的歧视。多元文化主义却认为是文化上的不平等导致了政治经济上的不平

等,将实现文化平等看作解决问题的根本。”∞

多元文化主义者在坚持民族国家叙事的前提下,求助于多元文化主义,主要

是笃信“文化(culture)”所包含的积极内涵,认为人们多元差异的生活方式是

文化造就的结果,文化是一种令人感动地和怀旧的资源,直指人们的认同感和归

属感。多元文化主义为保护民族文化而形成,要求保存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核心

主张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同时又认为民族国家共同体内这些民族

性群体应立足于文化自治而不应谋求政治独立。然而民族的权利诉求是全方位

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和利益的等权利是每一个民族的基本诉求。文化是

民族主义的催化剂,“民族主义的定义,是为使文化和政体一致,努力让文化拥

有自己的政治屋顶。”②多元文化主义的错误在于其故意将民族的核心权利要求归

于文化的而不是政治的,认为民族运动是确保其共同体的存在与繁荣,保存其文

化、传统以及语言,而不是获得政治权力。多元文化主义无论是从表面还是实质

上将文化作为民族的主要权利诉求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局限于

文化领域“承认”和“包容”少数民族,而其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弱势群体

地位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

多元文化主义本身缺乏正当性理论依据,有被滥用的危险。在自由民主政治

实践中,多元文化主义常被各政党用作拉拢少数群体,谋取选票的政策工具,严

重损害追求平等的民主政治。而多元文化主义又极易引发一种身份政治,使得各

少数民族则陷入自我“族裔崇拜”或“自我怜悯”的“简单多元论”,夸大民族

差别,追求民族特权,激化民族矛盾,引发民族分离,成为国家认同危机的主要

源头。西方民族国家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其所主张的多元文化主义的虚假性,在那

里多元文化主义表面上主张弃绝民族歧视,通过语言和文化重构社会和公民认

同,本质上仍是保持和维护主体民族的特权,主体民族凭借权力或优势地位,以

自身文化否定其他民族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多元文化主义异化为文化多元主义。

“文化多元主义关注的焦点是把某些文化强加于他人,以及这种强制行为背后的

自以为是的优越性。在这方面,西方自由社会被认为罪大恶极,部分由于它的殖

①参照崔政、郭晶:《多元文化主义的本质是一种虚无主义》,《西部学刊》,2020年第12期。
②[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57—58页。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主义历史,部分由于它们使其人口中来自其他文化的那些人边缘化了。”①多元

文化主义在对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认同给予有限承认时却赋予主体民族绝对优

势,其“实际上是一种文化霸权的反映,其结果是只有少数民族文化或受压抑的

文化被迫采取异化的形式。”②对于少数民族来说,要求政府承认和支持其文化价

值简直是痴人说梦。可见,多元文化主义本质上是多元形式下的同质化策略,是

对少数民族政治权利的矮化,其因暖昧不清而陷入了“承认的困境”。

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下的国家认同建构制造了民族的不对称

性,体现为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权利差异基础上的认同差异。因为多元文化主义

主要是从大民族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两个方向防范民族对国家认同的侵蚀,通常

而言,主体民族因其在国家各领域的主导地位而使其民族认同倾向于与国家认同

保持一种积极地正向关系,而少数民族则因其劣势而在两种认同之间倾向于相互

独立乃至相互冲突。

从民族国家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执行效果看,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不仅未能解决

少数民族权利问题,也因其破解主体民族的政治和社会主导权,而遭到包含主体

民族在内的各民族的一致反对,元气尽失。从主流民族群体看,多元文化主义所

确立的政治正确标准,挑战主体民族文化,迫使主体民族接受民族结构及关系的

变化,可能引发新的民族主义,从而导致国内族际关系紧张。多元文化主义主张

的“差异与平等的承认”、构建亚民族群体文化、少数民族与主流民族“全面对

等”,甚至提出改变官方语言、公共节假日和各种国家象征中的主流民族符号等

消解着主体民族的优越感,挑战消解着其文化话语霸权,侵蚀其利益,因而遭到

其极力反对;而对于各少数民族性群体而言,西方民族国家多元文化主义以文化

权利、文化平等为少数群体争取政治权利,却又绝口不提基于私有制的经济不平

等,而沦为一种虚无主义。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尽管主张平等分配经济、政治等资

源,但其关注的更多是文化权利,主张包容多元差异的民族文化,但由于其未能

提出真正能够保护少数群体的制度设计,在政治现实中无力撼动民族国家主体化

的权力结构和制度压迫,更未触及造成民族绝对不平等的经济、政治等制度根源,

①[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董之林、陈燕谷译,载于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22页。
②[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董之林、陈燕谷译,载于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05页。
23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反而被主体民族操弄而异化助推民族同化的政策工具,更多少数民族群体因被压

抑、被宰制而边缘化。多元文化主义“错误的把文化权利阐释为维护本真形式的

(authentic form)的文化权利。这个阐释明显服务于那些共同体中掌握权力的

人的利益。”∞因此,于少数民族而言,对于少数群体的解放而言,多元文化主义

往往沦为一种权利的乌托邦。可见,西方民族国家虽然通过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赋

予了少数民族权利以一定保障,但却在实践中搁浅,国家的主体民族性难以逆转,

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政治边缘化仍是多元文化主义无法化解的难题。

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是“被阉割的和不育的”,不能完全化解国

家一体与民族多元的张力问题,无法成为民族国家一种持久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凝

聚力。“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目睹了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某种反冲和

多元文化主义的退却,打造国家、共同价值观和共同身份认同及单一公民身份等

观念得到重申,甚至出现了趋向于同化的回归。”固进入21世纪,欧美资本主义

国家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民主、法治及人权危机,民族歧视和仇恨激化民族矛盾,

恐怖主义、极端主义蔓延,民族问题远未解决,国家认同降解。传统老牌民族国

家英、法、德等相继宣告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失败,并停止执行。当前民族国家

的民族关系更趋紧张,社会更加分化,国家更加裂化。伴随着多元文化主义政策

的失败,民族国家正转向强调交融和凝聚的文化间主义,国家建构向文化单一化

民族国家回转,自由民族主义回潮、民族同化回归,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文

化等诸多领域再次被边缘化、非主体化,对国家的认同消解。

总之,民族国家叙事下,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认同叙事逻辑隐含着民族文

化多元与国家政治一体之间的张力。国家认同建构首先需要共享文化的支持,所

有有关公平、平等、正义的实现都离不开主体间基于文化的信任与合作。民族文

化是多元的,民族文化冲突引发的民族问题依然是民族国家社会的主要问题。主

体民族文化所主导的单一认同,不能满足民族的多元化需求,必将造成民族间的

矛盾、冲突。多元文化主义凸显了民族的文化边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冲撞,

文化冲突压过了文化融合,社会文化异质性和权利的多元化进一步强化,各民族

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取向,社会成员价值观更趋混乱。人们对于多样化

①[以色列]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陶东风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6l
页。
②转引自周濂:《如果自由多元文化主义是答案,它的问题是什么?》,《当代美国评论》,2019年第2期。
235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政治价值、政治主张变的无所适从,不再简单笃信国家主流价值和形态,认同

多元化、碎片化,受此影响,民族国家主权观念式微,国家认同降解。

事实上,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建构路线从一开始就备受争议,其超越了“民

族国家”的“政治正确”,实为民族国家论者用以解释和证明纷繁复杂的民族、

国家政治的一种权宜之计和无二选择。多元文化主义秉持文化相对主义,明确反

对民族歧视,支持传统性、地方性民族文化,否定自由主义价值的普世性,从而

削弱人们对自由民主及其价值观的认同。国家认同自然包含政治的和文化的要

素,而政治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不存在与文化分离的政治,一定的文化规定着

一定的政治趋向。“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不断强调少数群体的“差异性’’和“群体

文化身份”并要求差异的公民身份,它的理论主张与民族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能否处理好各个文化群体之间的关系对于该国的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具有十

分重要的影响。”①多元文化主义在民族国家建构的实践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

因其过分的强调文化与政治的区别,激起的是文化民族主义,而最终则奔向政治

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的可行之道在于文化多元化与政治一体化的平衡与统

一,民族国家建构仍须在此框架内调整和完善。即“多元文化主义需合理地协调

多样性和统一性。避免同化和文化一统,但须实现社会团结和政治统一;在承认

和保障文化差异权利的同时,更要培育公民共同体归属感;在确保国民认同意识

不被侵蚀的基础上,承认和欣赏多元文化。”@如果多元文化主义能够为各民族所

接受,那么就必须承认民族主义的国家认同就不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了,这是否

经得起推敲呢?可见,多元文化主义在理论建构、政策实践层面都遭遇严峻挑战。

今天,西方许多民族国家已相继废止这一多元文化主义政策。

第三节早期民族国家认同建构是正义的吗

民族国家叙事追求政治国家与民族的“合一”,将国家建立在“民族”基础

之上,致力于建构均质化“民族共同体”,民族认同构成国家认同的根基。但民

族国家不是浑然天成,而是通过各种政治强力实现的,“民族一国家存在于由他

①李丽红:《文化多元、政治一体——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政治理论评析》,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年。
②Parekh.B.Rethinking Multiculturalism:Cultural Diversity and Political Theory[M].New York:
Palgrave Macmi 1 fan,2005,P343.
23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族一国家所组成的联合体之中,它是统治的一系列制度模式,它对业已划定边

界(国界)的领土实施行政垄断,它的统治靠法律以及内外部暴力工具的直接控

制而得以维护。”①这种“国家的民族建构对国内正义(少数民族的问题)和世界

主义正义(其他国家成员的问题)都构成了潜在的挑战。”②在民族国家建构过程

中则充斥着各种暴力,可以说是战争推动了早期民族国家政治组织的建立及权力

集中,促成了所谓的“民族”。西欧早期民族国家建构,不惜一切代价清除道路

上的障碍,过程中不乏民族征服与强迫,对内多表现为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的驱

逐、杀戮或同化等,对外则是赤裸裸的民族征服、屠杀等,给人类带来的是无尽

的灾难。

民族国家叙事在“民族”界定不明的前提下提倡“一族一国”具有极大的任

意性与暴力性。“民族国家”叙事制造了单一民族国家假象,民族或说国族建构

成为国家建构的关键,国家的同质化“民族”诉求,带来的是民族隔离、驱逐与

杀戮,包括通过民族同化和熔炉论等政策转换推动“民族”整合。这些民族政策

通常不是单一推进而是融合发展,本质上都是要求原住民、外来移民等少数民族

抛弃自我文化传统而快速主体化,以此建构基于主体民族认同之上的国家认同,

严重侵害共同体内少数民族利益。自由民族主义这种借自由之名行民族主义之专

制,显然是非正义的,但却的确贯穿于早期民族国家建构的全过程。

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是一种难以容纳,甚至无法容忍少数民族群体性存在

的政治共同体组织,国家认同实质上表达的是主流民族群体认同。近代民族国家

建立之后,作为进步的资产阶级民族运动即宣告结束,随后国家通过政治强制力

打造“政治单元与民族单元的同一”,开启了“大民族”对本国其他民族及殖民

地民族的压迫和剥削。“在西方历史上,处理种族、民族、土著居民和移民等问

题,长期采取奴役、歧视、隔离、驱赶、强迫同化甚至灭绝的政策。所以,种族

主义、民族主义、殖民主义、沙文主义、法西斯主义等理论和实践都源自西方。”

⑧民族国家叙事语境下,早期国家整合基本都以强制力、教育、政策等手段对共

同体内弱小民族进行征服、驱逐、同化直至灭绝等,以迄完成国家认同建构大业。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一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王铭铭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7页。
②[美]科克一肖・谭:《没有国界的正义: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杨通进译,重庆出版社2014
年版,第103页。
③郝时远:《文化多样性与“一带一路”》,《光明日报》,2015年5月28日。
237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这背后则渗透着民族歧视、民族沙文主义,因此也遭到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的

坚决抵制和反抗。

一、早期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非正义性

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将共和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却让人类付出了巨大代

价。 西欧早期“民族国家”建构就是把少数民族拒斥于政治主体之外,由主体

民族发动、掌控和主宰国家建构全过程,并且轨制了国家建构过程的价值取向和

方法选择,期间对少数民族则是压迫、清洗甚至灭绝。民族同化、排外甚或对移

民政治权利的钳制等把少数民族囚禁在虚假的、被扭曲的认同之中,无法建立起

自己的“真实认同”,严重削弱了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民

族国家的国族建构还远未完成,国家一体还多停留在政权层面的表象整合。

民族国家叙事下的国家认同建构倾向于“民族同化主义”。民族国家论者悲

观地认为多元民族文化及身份差异会破坏国家政治一体,冲击国家认同,其在国

家认同建构进程中,以强制力把不同民族聚合在一起,打造民族共同体。民族国

家创造了辉煌,也犯下了骇人罪行,民族国家整合制造了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之

间的紧张,少数民族在民族国家追求内部同质性的过程中付出了惨重代价,为了

实现“国族合一”,国家动辄以民族隔离、民族驱逐、民族同化甚至是民族灭绝

的等手段打压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实质是主体民族化,对少数民族则是一

场恶梦。

民族国家叙事偏执于民族与国家合一的国家建构,其思想中渗透着民族与

国家对应的倾向,这使其倾向于通过同化主义政策而将国内外的少数民族

作为文化征服和同化的对象。民族国家以民族主义组织动员建构国家,追求主

权唯一与稳定,将国家建基于主体民族或一个占支配地位的民族之上,而漠视少

数民族权利,所谓的“民族国家”实为多民族共同体。民族国家叙事通常充

斥着优势民族论、种族歧视和偏见,其国家观实质是由一个占主导地位的

民族处于国家政治的中心,所谓的“民族进步史观”背后则充斥着”欧洲白

人中心论”,小民族应被大民族同化,国家内部的民族宰制与剥削从未停止,

即民族国家在民族整合过程中采取了赤裸裸的民族歧视、民族同化政策。正如威

尔・金利卡指出,19世纪的一些自由主义者赞成大民族(great nations)的民族
23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独立,而主张对小民族(smallet nationalities)实行强制同化。①民族国家建构

之初就是一个民族同化和民族熔合的过程,而自由主义国家是同化主义民族国家

建构的不二代表。

(一)以盎格鲁一萨克逊式民族同化政策建构国家认同
早期民族国家建构普遍采用民族同化政策推动共同体的“民族整合”。美国

作为民族国家的典范,自诩为“民主、自由、人权”的灯塔,但实际上是一个多

民族移民国家,国内民族多样,文化多元,其中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是美国文明

的基石。美国在被殖民时期及国家建构之初靠剿灭印地安人立足,以贩卖黑奴起

家,靠烧杀抢劫少数民族为业,多是通过殖民征服、族类清洗和民族屠杀等把一

些少数民族纳入美利坚共同体。其推行的“盎格鲁一萨克逊”民族同化理论要求

土著印第安人和外来移民予以认同和归化,对国内各民族进行整合,稳定社会秩

序。“盎格鲁一萨克逊”民族理论奉行歧视性民族政策,只保障属于“盎格鲁一萨

克逊”文化的公民权利,在尊崇“盎格鲁一萨克逊优秀种族”论的前提下,美国

对黑人、印第安人和其他民族采取极为苛刻的政策,由屠杀、驱逐、隔离、排斥

到竭力同化,使得亚民族群体在白人民族沙文主义征服中饱受剥夺和压迫,沦为

“最为悲惨的人群”。美国政府以牺牲少数民族的利益推动白人社会发展,拒绝

非盎格鲁一撒克逊民族、移民及其后裔在宪法上的“平等公民”地位。美国联邦

政府推行的盎格鲁一撒克逊理论,实质是白人种族优越论基础上的“高压锅烹制

式”民族同化政策,矮化一切少数民族,迫使其融入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范式,

本质是民族同化,渗透着强烈的白入主义色彩,也激起了少数民族的强烈抵制。

“盎格鲁一萨克逊”理论迎合了美国当时以盎格鲁白人为主体的移民心理诉求,

调动了其民族积极性,为合众国建构提供了社会基础。但这一理论未能解决国内

民族问题,随着更多移民移居美国及工业化社会的到来,美国社会结构得变迁导

致“盎格鲁遵从”理论逐步为“熔炉”理论所取代。

澳大利亚建国之初,同样奉行白澳种族主义思想,推行“白澳政策”,限制

非英移民,以不列颠血统构建共同身份,尊崇澳大利亚人首先是英国人,然后才

是澳大利亚人,不列颠民族血统成为民族共同体具有象征意义的亲合剂。这种民

①[加]威尔・金利卡:《多元文化的公民身份:一种自由主义的少数群体权利理论》马莉、张昌耀译,中
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6页。

239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族认同造成澳大利亚国家观念英国化,没有自己的公民身份,因为压制、排斥土

著居民和非英裔移民,澳大利亚成为一个培养种族差异和偏见的国度,民族分化

严重,阻碍国家认同建构。二战后,大量非英裔移民进入澳大利亚,改变着传统

民族结构,冲击、挑战其基于不列颠血统的民族认同。20世纪中期,澳大利亚

政府推行民族同化政策,在语言、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对非英移民快速盎格鲁

澳大利亚化,强调澳大利亚主体文化和生活方式,把非英民族融合进主体民族,

企图建立单一民族国家。澳大利亚民族同化政策实质是文化民族主义,目的是期

望通过排除或消化异质民族文化,确保民族同质性,渗透着强烈的种族主义色彩。

澳大利亚作为一个新生移民国家,民族同化政策缺乏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明确的

“澳大利亚生活方式”,而少数民族移民带来的民族传统却相当深厚,他们极力

保存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抵制民族同化政策,民族文化多样性开始形

成,澳大利亚文化认同面临危机。但民族同化客观上推动了澳大利亚脱离英国,

逐步建构起独立的自己的“民族国家”。

总之,西方早期民族国家建构普遍推行民族同化政策,本质上是对少数民族

文化的灭绝,渗透着强烈的种族主义色彩。民族同化政策对被同化民族而言缺乏

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明确的“国家生活方式”,而各少数民族自身却有着相当深厚

的民族传统,他们极力保存着自己的文化特性与生活方式。民族同化政策矮化一

切少数民族,迫使其融入到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中,必然激起少数民族的强烈反

抗,带来国家认同危机。早期民族国家依托国家硬权力建构政治秩序,推进国家

一体化,但这种同质化的民族聚合模式具有严重缺陷,民族同化、种族清洗等排

斥、吞噬民族差异性,恶化民族关系,侵蚀国家凝聚力,不可能建构起高度的国

家认同。

(二)以熔炉政策推进国家认同

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共同体内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针对民族同化这一歧

视性民族政策,掀起大规模的民权运动,这促使政府调整民族政策,从“白人至

上"的民族优越论转向“熔炉(melting-pot)"政策,通过熔炉效应打造同一

性的民族共同体。在这方面,美国仍最具代表性,美国联邦政府面对国家一元和

民族多元的事实,及各少数民族对民族同化的抵制,提出民族整合的“熔炉论”,

其思想核心是笃信合众国共同体内的各民族应该并能够实现熔合,建构起美利坚
24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族认同。“熔炉论”思想的依据是环境影响说,即以美国的特殊的政治文化、

民主政治体制、宗教信仰等将多元差异的移民铸造成具有“美利坚人”。即“熔

炉”迫使来自不同民族的移民抛弃自己原来民族文化,而接受美国语言、习俗和

理想等共同文化,以美国公民身份审视自我,而全面融入美利坚民族。20世纪

初,“熔炉论”思想逐渐普及,美国一度成为“上帝的熔炉,一个熔炼和改造欧

洲各种族的伟大熔炉!”美国的熔炉政策反对民族聚居,拒绝民族区域化存在,

将亚民族共同体去政治化,反对任何以民族单位为基础的政治实体,强制来自不

同地域、具有不同民族属性和文化背景的移民相互融合,从语言、文化、政治价

值到行为成为“美国人”,认同“美利坚民族”。熔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

不同移民群体之间的关系,构建了美国的核心价值认同和美利坚民族的身份认

同,为国家认同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熔炉论是民族同化政策的延续,或说是一种隐性的民族同化政策。

熔炉政策企图建立一个“统一的文化空间”,表现为政府通过赞美而不是抑制多

样性的方式去赢取正当的利益,外显为文化上的融合主义,具有很大蛊惑性,其

实质是以“熔炉”同化少数民族。熔炉论的核心是对少数民族亚文化群体的歧视,

熔炉的最终结果依然是将少数民族亚文化熔入主流民族文化一一盎格鲁一撒克逊

文化中,融合形成一种新的美国文化。实质上,“把大熔炉作为美国形象是一种

‘幻觉’,‘大熔炉与民主的和谐是一个陷阱’。”正如余志森教授所揭示的熔炉论

含义:“其一,美国是一个熔欧洲移民为一炉的坩锅。来到美国的移民都在此同

化成一个新民族:其二,融化而成的新民族是盎格鲁一萨克逊文化模式的重铸与

再版,其他族裔的移民都被排除在这个熔炉之外;第三,欧洲不同民族移民的文

化特征都在坩埚中被融化而荡然无存。”①“熔炉论”体现了白人至上,白人主

体民族压抑贬低少数民族形象,无论是“盎格鲁一撒克逊"式的民族同化还是

“熔炉论”都体现大民族沙文主义,少数民族或被同化或被边缘化。即便国家通

过政治强力实现了“民族”建构,但这只是一种表象的均质化,由于民族不平等、

民族压迫始终存在,族际政治罅隙始终存在,这一虚构的“民族”难以自然延续,

不可能建构其高度的国家认同。

①余志森:《试论美国文化多元性的成因与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24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共同体内部的族际关系。民族国家叙事

下的“一族一国”制造共同体内各民族的长期对立,国内民族问题尖锐、社会撕

裂、政局不稳。早期西方民族国家实际上多事武力聚合下的多民族共同体,国内

多元民族基于“我们”与“他们”的界分客观存在,民族冲突和对抗是不可避免

的现实,民族同化或融合等手段已经被历史证明是不成功的。早期西方民族国家

那种企图消解多元民族而构筑某种均质化民族(nation)共同体的企图注定是一

种“乌托邦”幻想。事实上,民族融合与同化也绝非是国家政治统一的充分必要

条件,民族国家内部从未实现真正的均质。“同质的民族国家被揭示为一个幻

想,而且,可以预期,关于自由的理念与民族的理念可以在一个政治框架

内充分协调的幻觉是注定要失败的。虽然许多民族运动仍然保持着这个梦

想,但是当今的现实却表明:力图使这个梦想成真的尝试必将导致流血冲

突。”∞民族问题始终是民族国家挥之不去的梦魇。

民族是平等的,只不过存在着文化、身份等差异,本质上并没有高低贵贱之

分。而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却异化为主体民族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则采取同化

或熔合的政策,这导致自民族国家建构以来,共同体内就充斥着各种族际间的博

弈。自20世纪60年代伊始,民族国家内部民族自由、人权、反歧视运动持续高

涨,面对频发的民权、民族复兴运动,民族国家建构模式遭遇来自民族层面的各

种挑战,而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普遍主义等原则无法化解共同体内的族际政治

张力,民族的群体性权利主张高涨。面对这一困境,西方民族国家遂选择放弃“盎

格鲁适应”和“熔炉论”等民族同化、民族融合政策,转而求助于多元文化主义

政策以回应共同体内少数民族的群体性权利。多元文化主义通过将族群文化归到

私人领域予以化解国家一体与权利多元之张力,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是成功的吗,

这一点我们将在下一章具体予以分解。

民族国家作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发端于西欧,建立在民族同化的基础

之上,资产阶级却旨在使其具有普遍适用性,并通过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等

暴力手段对民族国家叙事下的民族、民主原则进行世界性输出,将其推广至世界

各个角落,而战争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①[以色列]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陶东风译,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版,第188页。
24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二、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民族国家叙事的世界性输出

资产阶级确立了民族国家的基本传统,并以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证明

“民族一国家”的合法性,自由民族主义肯定了国家认同的民族基础性要素。

以西欧为先导的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及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

随后欧洲列强通过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战争将亚、非、拉各民族强行纳人

了由它们所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开始侵略性地输出民族国家叙事范

式,随着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与民主革命斗争,这些地区也进入了“民族

国家”行列。此后,自由民族主义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号召力的政治号

角,而民族国家叙事也获得了世界性普及。

民族国家作为欧洲现代性的衍生物,战争一直是锻造民族国家和民族身份的

重要手段,早期西欧民族国家建构就是一个充满血腥和暴力的过程。早期资产阶

级通过商品经济、工业化等经济手段使传统农民、手工业走向破产,打破传统社

会的分裂状态而趋向一体化、同质化,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英、法、德等老牌资本

主义民族国家。随后这些民族国家凭借工业化、现代化的发生优势对外进行殖民

扩张、军事征服、领土吞并、非自愿移民等方式,将“同质化”的民族国家推向

更远的疆土,在殖民过程中将民族国家叙事正确化、本地化,努力锻造着符合自

身利益的民族国家共同体。

西欧民族国家的殖民扩张,一方面践踏蹂躏征服了世界,另一方面也使得民

族国家建构模式及叙事话语获得世界性传播。欧洲式民族主义在欧美民族国家建

立之后,对外逐步蜕变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在欧洲之外,欧洲式民族主义与

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紧密相连,推动民族国家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在民族主

义和民族国家旗帜下所进行的两次世界大战将人类带入空前劫难,非洲、亚洲、

美洲、大洋洲等大部分都沦为欧洲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经济发展模式资本化、

从属化,这是一场武力征服下的世界性浩劫,民族压迫、奴役是一种常态。于此

同时,民族主义在欧洲控制的殖民地发芽成长,并表现为各个民族的政治运动,

伴随而起的是殖民地民族的民族解放与民主革命抗争,在这一过程中欧洲式民族

主义得到世界性传播,并被殖民地解放运动和第三世界新兴国家所采纳,民族主

义推动了去殖民化运动,广大亚、非、拉国家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民族自决

243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诉求,多彰显出一种欧洲民族主义的身影,以民族国家为依托努力摆脱西方的

控制,并大多踏上了民族国家的建构路径。如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日本通过

“明治维新”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民族解放,建立起自己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

就是这样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扩张走向世界,到20世纪,全

世界似乎都认准了这个道理。但“在这类民族一国家中,大部分情况则是国

家和民族几乎从来都不吻合(包括欧洲的大部分国家,以及1950年代起获

得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后者原本是欧洲殖民地,其国界起初仅仅是宗主

国的管辖分界线)。’’叫这种情形是对洛克以降契约国家生成说的自我否定,也暴

露了资本主义关于民族国家叙事虚伪不实的一面。

从根本上说,源于西欧的早期民族国家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今天,尽管

“民族国家”己获得“世界性胜利”,但关于“民族国家"的争论由来己久。民

族国家叙事语境下,曾经自由主义一元化的政治观念与同质化的政治共同体互相

支撑,赋予了民族国家以“合法性’’,但民族国家叙事下,共同体内持续存在的

民族问题成为其理论盲点。民族国家共同体客观包含多个传统民族,这些民族共

同体都有着群体性权利诉求,这与自由主义的个体价值理念是格格不入的,无论

是自由主义社会契约论,还是公民国家建构都是对共同体内各民族群体性权利的

忽略。这一理论的合理性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反对,更招致各民族性群体的不

满和抵制。自由主义那种试图解决人类根本问题的理性一元论思想,是一种形而

上学幻想,是早期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诸多民族屠杀、民族同化等悲剧的主要思

想根源和理论基础,它导致了民族国家背景下各种民族政治灾难。

总之,民族国家叙事下,早期国家建构在经历了殖民侵略、民族同化、民族

融合等漫长过程,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国家认同,但也激化了国家内部固有民

族矛盾,加剧了族际张力,共同体面临的民族政治风险让民族国家陷入一种无法

自证的局面。事实上,现代国家认同不单源于政治的强制性、整合性,更是源于

人的主体性,国家对人的政治主体性的保障与实现是获得其国家认同的基石。全

球化时代也是一个民族主义勃兴的时代,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复兴崛起,民族

国家建构模式的缺陷及其衍生的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中被无限放大,民族国家叙事

话语进一步式微。今天,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根本出路在于对共同体内少数民族

①[西]胡安・诺格:《民族主义与领土》,徐鹤林,朱伦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24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群体性政治主体地位的保障及政治主体性的实现,只有承认共同体内各民族的的

政治主体地位,包括个体的、群体的,并以制度尊重、保障其实现政治主体性,

才能获得其认同。这首先需要国家承认各少数民族的群体性“民族身份”及其权

利,并以制度建构、文化建设等综合举措整合多元民族,扩展其认同范围,使其

在自我民族认同的基础性认同国家,而多民族国家建构便是一条选择途径。

本章小结

民族国家叙事完全是一种以西欧经验为标准的话语体系,是对现代国家多民

族共同体事实的误解和歪曲,在世界产生诸多消极影响。民族国家这一“奇葩”

国家叙事渗透着西方的话语霸权,即西方国家代表公理、正道,而非西方国家则

成为另类,是非主流。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建立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条件,

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结果。由于民族国家叙事完全是建基于近代西欧国家的历史

经验而构造,是一种以偏概全,不能适用于世界大多国家建构的实际情况,因其

不能有效回应现代国家建构的实践,而沦为一种自以为是、虚伪的的乌托邦主义。

西方自民族国家建构已降,国家认同建构就是斟酌采纳自由主义及其延伸的多元

文化主义以及实用主义等的折衷之道,但对民族政治而言仍然是治标不治本。现

代主权国家共同体内民族的多元化存在要求消除民族歧视与偏见,切实承认、尊

重并极力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而如何建构和维系稳固而良好的族际政治秩

序,是民族国家政治建构的未解之题。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一定程度上仍操控着民族、国家建构

的话语权,但因其背离现代主权国家的多民族共同体事实,而不能有效解决

国家认同中的民族张力问题。相反,受民族国家叙事话语蛊惑,世界范围

内的民族分离、民族建构运动或蓄势待发或己勃然兴起,这进步揭示了民

族国家叙事的失范性。面对民族国家共同体内多元民族混合的发展事实,民族

国家叙事暴露出话语上的裂痕及理论解释上的空疏,这一国家叙事范式呈末日症

候,人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一源自于西欧经验的国家叙事范式的科学性、合理性。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民族分野的时代,这强化了现代国家的多民族特征,稀释着民

族国家叙事话语范式。在内部多元民族混合的状态下,民族国家持续推进所谓的

民族建构是相当艰巨的任务,国家认同在实践中遭遇了多民族政治的挑战。民族
245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国家叙事话语带来的不是持久的国内、国际和平与稳定,而是导致了世界性无休

止的民族矛盾、民族冲突,这是民族国家话语范式无法摆脱的魔咒。面对蓬勃发

展的民族主义,西方民族国家或武力镇压,或采取类似于多元文化主义式的绥靖

政策,给国家带来动荡混乱,给人类世界带来灾难,充分暴露了自由“民主、

自由、人权”的底色,也验证了民族国家叙事的潜在分裂性。随着全球化的

深入发展,“民族国家”认同危机的进一步凸显,民族国家叙事话语正从学理及

实践层面遭遇困境,呈现出没落趋势,人类亟需进行理论更新和实践转型。

现代国家多属于多民族政治共同体,国家认同面临着主权唯一与民族

多元、主权稳定与族际博弈二维一体的张力。民族国家叙事对民族主义者

具有极强的误导性,是民族主义持续发酵的理论根源。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

原则、政治运动与民族自决、民族自治等政治实践紧密相连,在现实层面呈多样

性特征。受民族国家叙事语蛊惑,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对国家情有独钟,所有民族

问题都被政治化,这些非理性民主主义常诉诸于野蛮的力量,偏离民主政治轨道

而被一些民族主义者所利用。民族分离主义、泛民族主义、宗教民族主义和极端

民族主义等各种形式的民族政治运动此起彼伏,大有勃发之势,这是民族国家叙

事话语引发的政治灾难。

至此,可以得出一个明显的判断: “民族一国家”共同体内客观存在着多元

差异化民族,而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却不能接受并解释这一事实,必将走向“历史

的终结”。现代主权国家几乎都是多民族共同体,民族国家执着于同质性的民族

建构注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它的国家认同也是一种奢望。民族国家共同

体内的多元民族群体差异是民族国家叙事下的无解之题,在不可能现存国家政治

单元的前提下,该如何化解民族国家叙事下的这一人类难题?一直以来,民族国

家叙事话语范式广受质疑与批评,这需要世人对国家叙事及建构实现根本性变

革。

事实上,现代主权国家内部的民族异质性无法消除也不必消除,全球化趋势

下,几乎所有国家都是多民族共存的政治统一体,所谓的民族国家其多民族特征

凸显。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情感应得以释放,其群体性权利尤其是政治权利诉求应

尽可能予以满足,企图压制只会导致激烈反弹,而民族国家建构显然不能解决这

一问题,民族国家叙事话语表达背离了国家共同体的多民族事实。“任何令人信
24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服的公正理论,都应该承认对少数民族进行外部保护的公正性,包容差异

是真正平等的本质。”∞放弃“一族一国”的民族国家幻想,建构多民族国家应

是人类政治发展的一种趋向。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民族国家对内面临着多元文

化的冲突,对外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即是否存在着

一种替代物,在功能上与有关由公民组成的民族和由民众组成的民族的一揽子方

案旗鼓相当。”②民族国家作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今天,人们应正视“民族国家"的“多民族共同体"事实,更新“民族国家叙

事话语”,以一种新的多民族国家叙事与建构来化解这一世纪难题。马克思主义

的多民族国家叙事及实践发展,尤其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建构,为人类解决

民族问题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多民族国家叙事及国家建构是对民族国家的一种“扬弃”,它抛弃了民族国

家叙事的话语失范性,又汲取了民族国家的合理之处而更契合现代国家共同体实

情。多民族国家作为多个民族共建的政治统一体,对内主权统一,对外独立自主,

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各民族多元化权利诉求。国家一方面通过确保并实现共同体

内各民族的政治主体性,而将其聚合进国家民族,促进国家认同;另一方面国家

又勇于承认和包容各民族的差异性,允许其群体性存在,并保护其群体性基本权

利,尤其是为其群体性政治权利的实现提供制度性保障,使其政治性得以满足和

释放,这较好的促进了共同体内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协调、平衡与统一。可

以说,多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及政治实践为人类化解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下的民族问

题找到了一条现实路径。

①孙振玉:《论西方自由主义民族理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4期。
②[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67页。
247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国家叙事范式的转换及中国实践

民族和国家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怀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有关民

族、国家的经典论述为现代国家建构的提供了主要理论依据。民族多元语境下,

现代国家建构认同必须承认民族作为群体想单位存在的合理、合法性,并保护其

作为一种异质性要素的集体权利,民族国家叙事论有着历史的局限性,必须为民

族国家叙事话语下的“族群”正名,恢复其的“民族”身份,而多民族国家叙事

话语及国家建构就是一种途径。

多民族国家作为现代主权国家的一种实体形态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广阔发展

前景,其因能够尊重、包容民族差异而展现出共同体的亲和力,多民族国家在承

认民族认同基础上建构国家共同体,是较民族国家更为高级的国家形态。民族国

家叙事论者将民族概念政治化、以族群替代民族等是对传统民族的窄化和矮化,

渗透着大民族沙文主义倾向。所谓的“民族国家”原本就是多民族共同体,但少

数民族却一直未能得到平等对待,进而导致了政治生活中的民族压迫以及不平等

现象,这一切都缘于对少数民族“承认的缺失”。民族国家语境下的国家认同建

构必定遭遇内生性民族问题的困扰,并表现为一种民族多元和国家一体的张力,

并成为无解之题。“自由主义国家源于对‘权宜之计’(modus vivendi)的追求。

当代自由主义政权是一种宽容方案的晚期花朵,这种宽容方案始于欧洲的16世

纪。”∞民族国家“现在已经过时,正在被人们废弃,并且将被废止。当今世界已

有许多迹象表明这种落伍的民族国家形式正在向某些新单位演变。”劬‘民族国家”

名不正、言不顺,更与现实相背离。历史和与现实证明,旨在以公民同质性为根

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为基本特征的民族国家只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国家叙事具有历史局限性。民族“视角”呼唤“国家”与时俱进,民族

国家的实质是“多民族的共同体”。多民族国家叙事显然更符合现实,更准确的

国家叙事范式。全球化则加速凸显了民族国家的“多民族”特征,民族国家正在

让位于包容多样,为多民族共生发展提供保障的多民族国家。因此,今人应跳出

①[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②[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90
页。
24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族国家叙事”的话语窠臼,用马克思主义的多民族国家理念去认识和表述现

代国家形式,指导国家认同建构。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叙事理念及实践机制打

破了西方传统的民族国家话语霸权,展现为一种更加包容的国家建构模式,能够

真正实现国家认同建构与保障少数民族群体性权利的统一。而中国社会主义多民

族国家的成功建构则是对民族国家叙事论及建构建构失败的一种彻底修正和超

越。

第一节范式转换・一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叙事

国际政治体系中的理论之争其实质是对政治意识形态、制度模式、政治道路

选择的争论,更是一种话语权之争。概念命名的问题就是权力的问题,现代政治

生活中的民族(nation)、族群(ethnic group)、民族自决、民族国家等概念之

争,其背后同样潜在着一种意识形态和政治纲领之争。马克思主义己断言:“一

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

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占统治地位的

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自主权国家时代开启以

来,西方国家掌控着民族、国家等叙事话语的主导权,其中浸透着西方中心主义

的意识形态思维偏见,民族国家叙事话语极力维护西方自由民主政治与发展模

式,并极力矮化非西方政治建构模式,对此马克思主义以多民族共建国家为着眼

点对源自西欧历史经验民族国家叙事范式进行了驳斥、批判,这一批判性驳斥蕴

含着对多民族国家叙事的理论关怀。

一、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国家叙事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在批判或分析资本主义国家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

认为源自西方的“民族国家叙事”理念不足以解释现代主权国家政治现实,反而

成为动摇国家稳定的危险观念,必须转换理论范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天生就

分为各个民族,民族构成了人类的基石。世界是由马赛克式的民族所构成,人类

社会是民族的大干世界,无论根据哪一种民族定义,现实中民族都比国家多,全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
249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世界5000多个民族分布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表现出惊人的多样性和分离模

式。民族多,国家少,多民族国家多,单一民族国家少,是当今世界的常态。“马

克思反对本质上已经资本主义化的民族国家观,马克思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

蕴涵着对单一民族国家及其民族国家观的批判,西方现代民族国家体系是古典自

由主义及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政治结果,其拓展也可以看成西方世界对马克思主义

及其激进社会运动的反拨性回应。”叭‘不过民族国家也不是国家形态演进的最终

形式,民族国家的出现并没有终结国家形态演进的进程。国家形态的演进还将继

续下去,民族国家也会被新的国家形态所取代。”④“作为一个政治机体,国家民

族有时与文化民族重合,但有时它也包含数个(nationalities)民族在内。”@即

国家可以是单一民族建构也可以是多民族共同缔造。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源自西方的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分析现代国家认同,既难以

解释当今世界多民族国家政治现实,又会妖魔化民族国家论。民族国家叙事论者

把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捆绑在一起,把基于现代国家制度安排而汇聚起来的全体

国民称为民族(nation),并将由此形成的国家称为民族国家(nation state)。

显然,这一民族概念突出了民族的建构性和政治性,而苛意矮化民族的文化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这一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实质上是对近代西欧人民主权的变异,而

其“民族国家”建构亦是未竟的事业,它试图通过构建一种由不同民族组成的国

家民族,即所有那些居住在特定领土中并受同一政府统治的人,都是同一民族成

员,公民身份与民族身份同一。但是现代国家发展史却一再打脸“民族国家叙事”

主张,如霍布斯鲍姆所言,“无论是基于哪一种主张,任谁也无法否认历史上老

字号的民族国家如英国、法国、西班牙等,都是多民族、多语系的国家。世人可

以接受‘民族国家’是由多民族构成,这在欧洲各地或世界各个角落都一样一一

就民族国家乃是建立在多民族的基础上这一点,仍然是广泛地被认可的”④“民

族国家”本就由多民族构成,多民族国家是所谓民族国家的真实形态。

马克思主义同样揭示了西方民族国家叙事话语蕴含着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

想,认为所谓的民族国家实际上都建基于某个特定的主体民族之上,对共同体内

①邹诗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现代重构》,《文史哲》,2016年第1期.
②周平:《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③张宝成、宋荣超:《“民族自决权”与“民族、国家一体论”之博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
年第2期。
④[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25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其他弱小民族则是一种奴役、压迫,侵害了其政治主体性存在。而民族国家叙事

话语下的“一族一国”、“民族自决”等理论、概念则具有极强的蛊惑性,它必将

引发招惹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纷争,挑战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使国家认同

陷入危机,理论的荒谬性、不合逻辑性昭然若揭。无论如何,“在民族国家时代,

绝大多数国家都生活着不止一个民族……只要一个国家存在着作为历史文化共

同体的多个民族,它就是多民族国家,而不论其是否自我宣称为多民族国家。”④

毫无疑问民族国家叙事是有问题的,面对这一问题,人们需要纠正这种错误。马

克思主义以极强的理论勇气对其予以挑战和纠正,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建构模式

应与民族的交往融合相呼应,如果民族国家是对封建王朝国家或帝国的超越,那

么多民族国家则是民族国家的必然发展取向。民族国家论者执着于消除民族异质

性的国家认同建构被实践证明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对于现代国家内部长期

存在的多元异质性民族而言,真正需要消除的不是民族差异,也不是对民族的去

政治化,良性的国家建构必须承认共同体内各民族群体身份存在的客观性并赋予

其足够的群体性权利,而多民族国家建构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叙事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列宁和斯大

林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以及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继承、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的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②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在包含的民族理论则是对这一

科学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

“民族”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基石。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关于民

族、族群、种族等概念的混乱,埋下了民族矛盾的种子,迫切需要概念的厘清和

理论的重塑。人们认识民族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民族概念为突破口,追本

溯源,提炼打造为国际社会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标识性“民族”。长久以来,有关

民族概念的原生论、聚居论、工具论及建构论等都是侧重于从某个方面阐述认识

①周平:《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77页。
②金炳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页。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族,在具有合理性的同时也有失片面性。民族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民族不

可能具有恒久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定义。”①。

从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视角看,民族首先是一种生而有之的自然现象,属于历

史范畴,具有历史聚居性、原生性,民族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不是“想象的共

同体”,民族兼有聚居与建构、传统与现代多重意蕴。原生民族的形成是自然的

过程,而现代民族则有近代人为建构的痕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首先承认民族

自古以来就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产物。这在西方同样得到了肯定:“民

族、种族和部族都是通过社会产生的。它们最初是不存在的。它们是被禁闭于边

界之内的人们在长时间内彼此有限权力互动的产物。就最初的文明而言,主要的

边界是由于对形成对照的毗邻生态进行社会利用而形成的。”②马克思主义同样认

为民族自生成以来就是文化与政治统一体,绝非西方话语下的纯政治共同体,只

是在主权国家时代,民族的政治属性更加凸显而已。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中的民族

概念包括统一的政治经济体系、平等的公民身份等,其强调共同领土之上的政治

法律共同体成员平等的公民身份以及共享的公民文化与意识形态等,实为一种公

民民族。这一催生的民族是一种令人惊异的结构产物,其形成基础应被更准确地

追问。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一词一开始有出身决定的共同体意味,只是

在近现代,民族被民族国家论者人为建构、凸显政治化、工具性。当代中国化马

克思主义的民族就是一个具有函数意义的复数概念,具有逻辑上的演进性,是一

个有着不同层次的、历史的、血缘联系等不同状态的概念,凸显于文化与政治意

蕴。文化民族(culture nation)或说族裔民族具有聚居性,更多是一种历史性

存在,其强调统一的谱系,拥有共同的祖先、血缘、语言、地域、文化、风俗习

惯等聚居要素。这和斯大林所定义的民族概念极为对应,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

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

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这一层面的民族概念最能够

真实反映并解释当下世界各地的民族问题,体现了对西方自由主义政治民族的修

①[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②[英]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
117页。
③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4页。
25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补,也是一种挑战。政治民族(political nation)或说公民民族,其构成要素

强调国家及其治下统一的经济体系、共享的政治制度、共同的大众文化和意识形

态及在此基础上平等的公民权利与义务,这和自由主义民族概念并无二致。

关于民族概念的文化与政治双重意蕴,西方学者亦有相关论述,英国学者爱

德华・莫迪默认为“‘民族’一词有双重含义,可以是一群人(即使他们尚未组

成国家),也可以指国家及其居民。”∞“民族是共同体,是国家或希望成为国家

的共同体。”②这里他们将民族的第一层含义同样界定为具有共同历史、语言、族

裔起源、宗教信仰等共性的群体,这一层面上的民族并不必然建立国家:第二层

含义才把民族看作国家政治体。可见,“民族”概念凸显历史性、场域性、层级

性,以国家来界定民族只是一种近现代现象,在近代,民族被民族国家论者人为

地工具性建构、凸显了政治化。事实上,民族是文化与政治的组合体,“民族是

指一个文化统一体:对共同领土的忠诚感情;共同的语言和文学;认同于共同的

历史和英雄;共同的宗教。最根本的或许是政治自觉的强烈愿望。”③政治民族同

样植根于族裔血缘共同体。

总之,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享有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价值、

及制度等因素的文化与政治共同体。“民族的本质和民族问题的实质,不是人们

意识的外化和主观的认定。我们的逻辑和观念应从物质的、现实的民族中得出,

而非以观念的、先入为主的‘应然’去规定现实物质生活中的民族‘实然’。和

历史一样,民族这个共同体也不是‘任人可以随意打扮的小姑娘;,让它有政治

性就会有政治性,让它有文化性就会有文化性;让它政治性强一些政治性就会强

一些,让它文化性强一些就会文化性强一些。”@正是缘于对“民族”概念的分

歧与使用习惯,民族国家叙事语境下的民族、族群等概念不能合理描述现代主权

国家发展事实,对于什么是民族,必须进行科学分析和客观研判。全球化时代背

景下,民族概念兼有传统民族精神和现代国家公民双重意蕴,“民族”既指国家

①[英]爱德华・莫迪默、罗伯特・法恩:《人民・民族・国家一族性与民族主义的含义》,刘泓,黄海慧译,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
②Alfred Cobban,TheNation State and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rev.Ed.London:Collins Fontana
Library,1969,p39.

③[美]罗伯特・W.杰克曼:《不需暴力的权力: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欧阳景根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131页。
④什木逊・马守途:《不应用“族群”替代“民族”——当前民族理论研究领域若干问题的哲学分析之二》,
《中国民族报》2010年8月6日。
253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族,同时又指国内各民族性群体,必须破除自由主义的“政治民族”论,对民

族再客观认识,这对于当代主权国家认同建构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是多民族

国家建构应然之需,更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之需。

(二)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自决叔的创新与发展
民族自决权绝非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而应视具体的历史条件而与时俱进。

民族自决权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是民族自决权健康

发展的阶段。马克思主义针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背景对自由主义民族自决权进行

了修正和创新发展,其一方面肯定了被压迫民族享有摆脱异族统治,建立本民族

独立国家的政治自主权;另一方面倡导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

族自决权体现为各民族拥有独立自主的管理本民族事务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

马克思主义民族自决权首先是广大殖民地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反抗压迫、争

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思想武器,同时表明民族自决与民族分离绝不是一回事,民

族自决不是搞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更非意味着每个民族都分散成一个个小

国家,有利于民族生存发展才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自决理论关怀的终点。马克思主

义认为,“民族自决权并不等于鼓励任何分离、分散或成立小国家的要求。因为

就社会的发展和无产阶级愿望来说,并不愿意各民族分离,因为无论从经济发展

或人民群众的利益来看,大国家的好处是不容置疑的。”∞马克思主义一贯主张社

会主义国家必须承认民族自决权,坚持各民族平等,反对民族特权,赋予各少数

民族在其地区内实行自治,管理本民族事物的平等权利,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

建立起一种自愿、平等和民主的关系,实现真正的民族团结与联合。这表明“不

同的民族结合在一个国家是文明的生活条件之必需,也是人结合于社会之必需。

正是在国家的大熔炉中,融合才有可能,在政治的与民族的界线重合的地方,社

会将会停止前进,民族将会恢复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互有差异的民族同属于一

个政府,使得每一个人在他的邻居那里都有利益,从而人性、文明与宗教的利益

都得到促进。”固多民族国家才是当代主权国家的真正形态和发展趋向,

(三)马克思主义蕴含着的多民族国家叙事思想

①王沪宁、林尚立、孙关宏:《政治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27—428页。
②[英]阿克顿:《自由史论》,胡传胜、陈刚、李滨、胡发贵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441页。
25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马克思主义国家叙事有着强烈的多民族国家叙事倾向。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

国家叙事话语下的“民族共同体”,其实质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所谓的民族

国家从来就不是真正的“一族一国”,而是多民族共同体。即“国家可以不是由

一个单一的民族组成,而由多个民族在一个共同主体下组成;一个民族可能是一

个国家人口的主要的长久的构件,或许和其他民族共处于一个国家之内,或许分

散于不同的数个国家之中。有些国家较另外一些民族历史要久远得多,有些民族

则比今天大多数国家历史更为古老。那种认为每一个国家就是一个民族,所有主

权国家都是民族国家的观点,与人们对政治现实的模糊认识非常有关。”①多民族

国家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承认各少数民族的群体性存在,对共同体内各民族认同

给予平等的公开承认和容纳,并通过政治整合建构一体化共同体,国族只是一种

想象的共同体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内各民族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不同

的民族结合在一个国家是文明的生活之必须,也是人结合于社会之必需,……同

一国家内的多民族的共存,既是其自由的检验,也是其自由的最好保证。”②

马克思主义认为单一民族国家本就代表着非主流,多民族国家才更具合理、

合法性,是一种普遍性的国家形态,也更符合现实性,“民族国家”的真实面貌

基本上都是多民族共同体。多民族国家作为当今世界主权国家的真实存在,是一

种更加实际、更加公正的国家形态。从国家形成、发展及未来消亡的历史总趋势

看,多民族国家作为当代主权国家的主要存在形态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广阔发展

前景。民族是一个群体,民族的各项权利问题就应该在“群体”层面予以解决,

多民族国家明确承认“民族”群体的政治合法性及其以群体身份参与政治的必

要性,就是让各民族都能够在国家政治里获得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代表和发言

权。多民族国家这种勇于承认国家共同体内多民族的存在,并通过民族识别、民

族划分来尊重各族人民,体现了一种责任担当,表现出共同体的亲和力,而以承

认民族认同基础之上的公民认同建构国家共同体,则展示出共同体对民族多样性

的包容,是超越民族国家的更高一级政治共同体。多民族国家“承认国内所有民

族及其文化的合法性,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建构一种能够包容差异

和多样性的公共文化,并在国家的体制、制度和法律中包含民族平等、权力共享

①[英]休・希顿一沃森:《民族与国家一对民族起源与民族主义政治的探讨》,吴洪英,黄群译,中央民族
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l页。
②[英]阿克顿:《自由史论》,胡传胜、陈刚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441页。
255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内容,使所有民族的成员都能够成为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的平等成员,并且自

觉地与其同呼吸、共命运。”①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诸多弱小落后民族而言,融入

一个体量相对较大的多民族国家,可规避自我民族的诸多不足而获利良多,既能

促进自我发展,亦可借此使自己能够更多奉献人类福祉,而国家将这些具有异质

性的民族纳入同一政治共同体,使其共同生活在共同体制度体系之下,彼此实现

互补共生,这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因此,人们应将视角从己不符合人类

政治现实的民族国家叙事范式转向一种与现实相对接的多民族国家叙事,这也是

马克思主义民族、国家理论的题中之意。

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剔除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误导性,建构新时代多民族国

家话语体系,服务于现代主权国家建构,并为国家认同提供理论支撑,这也是马

克思主义民族、国家理论的价值关怀。多民族国家更符合现国家建构事实,更有

利于建立和谐民族关系、凝聚国家向心力,建构国家认同。这要求国家叙事话语

必须进一步学术化、科学化、实用化,为新形势下认识、应对民族问题,实现多

民族国家建构提供政策咨询和智力支持。正是在这一历史境遇下,马克思主义民

族及国家理论超越西方民族国家观,并在对其批判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多民族

国家叙事话语思想,并对现代国家建构发挥了巨大理论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叙事论否定了民族国家叙事下的“一族一国”论主张,

是对民族国家的超越,多民族国家叙事兼容了文化民族、政治民族或说公民民族

的统一,代表现代国家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在多民族国家建构及集聚方面比

民族国家更具优势。学者邹诗鹏有过这样一段论述: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上,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与东方呈现出不同的历史效应。对西方而言,马克思主义之后

是西方自由主义的多民族国家体系的建立以及西方中心主义的持续巩固,在那

里,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资产阶级国家,在汲取马克思的批判资源并建立起西方

现代多民族国家体系时,也同马克思主义相疏离且对立起来。对东方而言,马克

思主义的人类解放思想成为落后民族国家实现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的当然理据

与指导思想,因此,东方世界的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及其多民族国家重构,与马克

①王建娥:《包容与凝聚一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固的制度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4页。
25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思主义更具亲和性,马克思主义运动由此实现其东扩进程。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

重构,显然从属于这一历史进程,并构成了其中的典范。①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国家理论蕴含着多民族国家叙事理论,其构成现

代主权国家及认同建构的核心价值要素和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主权国家体

系自建立以来就一直处于演进之中,民族国家作为一种观念,绝非仅指单一民族

国家,更多指的是民族与国家的结合形式,“没有一个现实的民族国家是单一民

族的国家,在主体民族之外还存在着少数民族是民族国家不可避免的现象。”②单

一民族国家只是一种理想、一场虚构,多民族结构是现代国家的实情。马克思主

义的多民族国家叙事理论对于现代国家认同建构具有普适性指导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为现代国家认同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

深刻影响人类政治发展。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是理论的源泉。马克思主义作

为一种科学理论,反映人类的共同利益,这一科学理论产生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

体现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根木利益,在人类价值追求中处于支配性、统摄性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体系,包含了无产阶级的政治、

经济社会及人自身解放三重意蕴,为人类社会主义国家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

法指导。伴随着一系列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建构,马克思主义

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主导性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本质属性、社会

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交往理论及人本政治等相关论述,为人类现代

国家及认同建构提供了当然理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本质属性的论述对国家认同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

的类存在物,人类就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形成而存在和发展的,每个人都是作为

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归属于一定的家族、民族、阶级、国家等组

①邹诗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现代重构》,《文史哲》,2016年第1期。
②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经由社会化,成为社会人,社会性成为人的本质属性,

这一社会属性进一步衍生出人的政治属性。

社会关系即在社会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包含物质的生产关系又包

含政治的、法律的关系。社会关系是动态变化的,人的本质会随其发展变化而变

化,这说明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具有能动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从社会实

践出发,认为人的社会性本质上都是实践的,人的生产实践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的多维性决定了社会人的多面相,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关系是最主要

的、最具有决定性,构成人最基本的社会规定性。“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

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7,必须能

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

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④这种结成一定关系

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就是劳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只能是劳动和

社会性,认识人的政治主体性应以“劳动人本性”及当时社会的生产关系为基础。

人首先是社会中的“劳动人”,要以劳动实践界定人的本质属性,人在社会实践

尤其是劳动实践中与他者发生各种关系而具有关系属性,即人的社会性特质。政

治关系集中体现人类劳动生存之利益关系,政治生活是人劳动生存的内在需求,

劳动实践是人的社会政治生活的逻辑起点,政治则是人实现自我的手段,政治是

人的个性与社会性整合的必然结果,人正是在劳动实践中发挥能动性、创造性,

与自然分离,生成政治主体意识。

政治认同从根本上说是实践的,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双向互动的实践

过程和结果,实践性是其本质规定性。政治生于人们的劳动实践,并与其相伴而

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结成各种关系,为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冲突而求助于政

治,政治生活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人的主体性源于社会实践,人的

政治主体性则体现于人的政治实践活动,人只有积极参与政治实践,并在在政治

实践中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行使权力,维护自我利益,并推动政治发

展和社会进步,实现政治主体性角色功能。政治认同在政治主客体交互实践的过

程之中得以建构,是主客体政治实践的联结。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认同不仅源于

主体的政治心理,也体现于政治实践,是政治认同主体与客体在政治实践中互构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页。
25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结果,体现了政治认同主客体的实践关系,是认同主客体在实践过程中对立统

一的矛盾运动,表现为主客体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即政治认同动态地反映着

认同主体与客体的政治关系。

马克思主义从人的社会性衍生出人与政治的本质关联性,即人的政治主体性

和政治的人本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有着丰富的关于人类解放的追求、关怀

与视野,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政治主体性的论证,莫定了政治的人本性理论基石,

这一理论为全面把握与分析国家认同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国家政治建构

需关注人的政治主体性,以人为本,确立和尊重人的政治主体地位,提升主体的

政治素质,发挥主体的政治能动性。现代国家认同面临重大挑战,只有从历史唯

物主义出发,立足于人的社会性,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本质之中方能合

理科学地理解、建构认同。国家认同建构必须把认同主体放在共同体现实的、多

元化的社会关系中去考察,着眼于认同主体所处的复杂社会关系,从社会现实分

析认同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理论对国家认同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论述是认识和分析政治发展基本规

律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即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

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马

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同时重视社会意识在社会变

革中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社会意识能够推动或阻碍社会发展。社会政治意识

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样是由社会现实的经济关系及其基础之上的政

治关系所决定,反映现实社会政治生活,并对社会和政治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人们的社会政治意识、政治认知主要取决于人所处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及其产生

的各种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

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㈢

人们通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形塑自己的政治价值理念,进而进行认同选择。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259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政治认同具有社会存在性,表现为随社会变迁而变化的社会流变性。人们的

政治认同总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活动,受社会制度、环境等条件的制

约和影响,随社会存在的变迁而变化。政治认同具有社会制度性,随社会制度的

更替而改变,社会制度不同或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历史时期,政治认同具有很

大差异性。作为政治认同主体的人总处于特定时空背景下,在政治发展进程中,

认同主体是一定社会中的个体或群体,主体的政治信仰、政治理念和政治主张等

总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认同主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价值观念、认同

标准等也不一样,主体的这种社会存在性决定了政治认同的社会性。政治意识形

态认同是政治认同社会制度属性的具体体现,政治共同体的意识形态表明社会制

度性质,是政治认同建构的价值资源,规定着政治认同的性质。国家社会制度的

性质注定了其政治认同的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是当今世界

并存的两大制度,它们直接影响着现代国家认同建构。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现代主权国家认

同建构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说明在现实政治

生活中,客观的政治存在影响、制约着人们的政治意识,政治存在的多样性决定

了人们政治意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政治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们政治价值观、

思想观念的改变。国家认同作为社会成员对国家共同体的一种政治心理活动,受

制于各种客观政治存在。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理论表明政治

主体的政治意识可以反作用于政治客体。政治主体的政治认知不是对政治客体的

消极反映,而是对政治客体具有能动反作用,个体、民族等作为国家认同主体必

然会对共同体政治体系发生心理反映,会通过对客体的价值判断实现意识向物质

的转化,直接影响其认同选择。可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

证关系原理是现代国家建构认同的理论依据之一。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理论对国家认同的启示

认同本质上是主体的一种观念选择与建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是自己

的观念、思想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

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

形式)的制约。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着这个现

26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产物。”①人们的认同建构就是在这种与他者

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演变,受制于他者而需要他者给予的承认,而承认必须通过

交往来赢得,即认同只能形成于社会交往。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论述了人类生产以交往为前提,而生产决定交往形式,

“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

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④交往和生产构

成了社会实践活动中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两个基本方面。交往是人的本质,是

主体间的互动、沟通、协调行动,是“自我”与“他者”的关联、互动行为,使

个体从主体性跨向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交往的基础,交往中的人作为平等主体,

通过主体间的沟通达成共识,实现各种利益诉求。人的交往活动构成社会实践,

塑造了人的社会性,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交往活动在社会形态变革以及人的全面发

展中的重要作用,论证了“世界交往”在人类社会演进中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

义坚信人性是开放的,它在一定意义上超越社会制度、民族和意识形态,体现对

人类的终极关怀。现代人是积极参与各种交往的主体,在多元差异性的基础上展

开主体间对话、沟通、合作,不断拓宽公共生存空间,在社会交往中实现自我及

他者目标,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本真关系。政治活动离不开主体间的交往,人类

各种政治生活在社会政治实践及主体间交往中实现,只有真正实现主体间平等的

政治交往,才能促成多元主体间利益基础上的共同的政治理想。个体、群体的政

治意识、政治人格、政治能力等都在交往中得到塑造,交往创造了人类特殊的社

会机制和政治形式,使政治文明得以传承。由于人类的交往形态遵循生产力发展

水平,人类的政治生活也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政治认同发展也遵循这一规律。

现代国家政治主体多元化,基于身份、利益等方面的认同冲突、博弈是常态,

这就涉及“主体间性”问题。主体间性是主体在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

相关性、和谐一致性,是主体间的相互理解、沟通与统一,致力于达成共识,实

现认同。民族多元语境下,民族交往促进多民族和谐共生和族际认同。“人们结

成族群,是要在以一定规模的共同体的形式下联合起来共同行动,追求共同的利

益和共同的生存机会。但是,群的尺度和群的规模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页。
26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交往关系的发展、随着共同体的扩大以及新的共同体面临的生活世界的变化而变

化。”∞民族交往能够扩展民族的视野,不断塑造着民族开放、包容的品质和觉悟,

各民族在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调适自己的行为方式,更新和扩大认

同的空间和尺度,逐步突破狭隘性民族认同,而表现出民族间的相互认同,并形

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和谐社会,进而促进国家认同。现代主权国

家通常体量庞大,“在以领土国家为单位的现代世界,作为各种文化载体的族群,

已经在事实上加入到国家这个更大的政治共同体之中,并且在这个新的更大的政

治共同体之中与其他民族发生更密切的交往。删在国家共同体内各民族生活在共

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网络下,被广泛的连接起来,各民族逐步突破小范围的

自我认同,逐步扩展至对整个国家的认同。现代主权国家多包含多个民族共同

体,国家共同体与各民族呈现出一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国家认同建构需要

通过增进各民族交往,以“共赢”为目标,超越狭隘性民族认同,建构多民族和

谐统一的命运共同体,这是国家认同建构的关键环节,国家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社

会交往理念塑造和谐的“族际关系”,这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与利益的关系理论对国家认同的启示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主义的重视从现

实的利益角度考察人性,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性的社会关系学说”,思想

与利益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

认为“精神”从一开始就受物质的“纠缠”,正是利益构成人们思想的基础,物

质利益决定人的思想,人的思想离不开物质利益,当思想反映社会发展需求时,

就推动社会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的思想过程受制于

物质生活条件,思想要转化为现实,必须依靠群众,群众运动的背后是物质利益

的驱动。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

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的语言交织在一起。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

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

①王建娥:《包容与凝聚: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固的制度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7-18
页。
②王建娥:《包容与凝聚: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固的制度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26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①对物质利益的关注使得人

们积极地参与社会历史运动。

人们的政治认同选择总是以利益关系为主导,是认同主体基于自身利益而做

出的认同选择。政治主体通常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进入共同体政治生活,只有在自

身利益得以实现时,才会形成持久、稳定的政治认同,即政治主体通常首先从自

身利益出发,并以此作为认同或不认同共同体及其制度体系的条件。政治共同体

要获得成员基本的政治认同,必须助其实现利益,即以治理绩效回应社会成员的

利益诉求,以换取其政治忠诚。政府的经济绩效、社会治理能力、惩治腐败能力、

政务公开状况、公共服务水平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的政治认同水平。国家要获

得社会民众持久的政治认同就必须凸显公民权利价值的优先性,不断提升治理绩

效,满足人民需要,人民在得到实惠的基础上自然会增进对国家的政治认同。

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和利益的辩证关系理论为现代国家认同建构提供了理

论依据和重要启示。主体的认同选择本质上都是基于自身利益的一种考量,人们

由于存在一致利益才会结成政治共同体,进而过一种更加美好的生活,利益冲突

则会威胁共同体的稳定与持存。因此,政治共同体对社会成员利益的满足与实现

程度构成其认同选择的基础,当主体感觉自身利益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就会对共同

体及其政治体制、价值等产生认同感,否则就是不认同或虚假认同,即主体认同

选择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物质利益考量,取决于利益满足程度。现代国家认同建

构必须考察认同主体政治思想产生、变化的利益根源,要深刻分析认同主体政治

思想与利益的辩证关系,以利益作为其中一个主要切入点,通过满足主体的利益

诉求赢得其对国家的认同。

(五)马克思主义人本政治思想对国家认同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首先肯定人的政治属性及政治的人本性,即人是天生的政治动

物,政治应是符合人性的政治,人的主体性在政治生活中即体现为人的政治主体

性,

政治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的价值追求,包括为我性、自我约

束性、自由意志性和内在超越性等,体现为政治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种

存在状态。政治不过是实现人的主体性的一种工具,人需要充分发挥自身政治主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页。
263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体性,人通过对政治的积极主动操控而使政治达到“为我”的目的,政治应以人

为目的,以满足人的政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诉求;另一方面则表明

人作为政治主体,是一切政治活动参与者、创建者和主导者,这也是人的政治主

体性角色的真正体现,现实政治关系中的人只有达到这种状态,才是真正实现了

政治主体性角色。人的政治主体性随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近

现代以来,人的政治主体性步步高扬。

人是政治的逻辑起点,政治事务的本质是如何对待人,现代政治发展更应以

人为本,尊重实现人的政治主体性。政治因人的需要而产生,确立人的政治主体

地位并实现人的政治主体性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作为政治主体应

在政治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主体性角色,通过民主程序追求公平、

正义和自由、平等,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政治主体性是政治建构与发

展的决定力量,政治认同问题也由此生成。政治认同度从根本上体现着人的政治

主体性实现程度,人的政治主体地位及政治主体性的真实度决定其政治认同的高

度。现代国家建构认同首先需要确立人的政治主体地位,以实现人的政治主体性

作为动力源泉。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源于社会,政治的社会性本质是通过对社会关系的调

控,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服务于人的发展。国家则是异化的公权力,是凌驾于社

会之上的“利维坦”,对社会是一种统治、压制,这是对政治社会本质属性的偏

离,国家注定要消亡。“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

避免地要消失。以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为基础的、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

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

铜斧陈列在一起。"①政治存在的意义就是对社会的管理智能,这也是人类政治文

明发展的终极价值所在。“社会主义的目的不只是要消灭人类分为许多国家的现

象和各民族的任何隔离状态,不只是要使各民族接近,而且要使各民族融合。”②

社会主义作为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国家虽然还没有消亡,但国家的阶级性

已然式微,社会性在凸显,不同于以往阶级社会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尤其有别

于自由主义所倡导的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社会主义”国家关注社会,服务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0页。
②王沪宁、林尚立、孙关宏:《政治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28页。

26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于社会,确保社会成员的政治主体地位及其主体性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

人的政治主体性的现实诉求和真正体现,这既是今天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具有强

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资源优势。

总之,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的角度阐释人的政治主体性,坚持政治的人本性,

主张人的政治主体性是人在政治实践中的自主、自觉和创造性,并在政治生活中

行使权利、维护自身利益,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强调了政治主体的

实践性,主张政治生活属于劳动人民,以劳动人民作为政治价值关怀的起点和终

点,作为实践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才是真正的政治主体。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

义进一步强调人的政治主体性的类主体性原则,即人的政治主体性是个体主体性

与类主体性(群体、社会)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以人本政治思想为基础,强调政治

应首先关注人的政治主体性,既强调公民个体的政治主体性,又谋求人民的群体

政治主体性,即“公民个体政治”与“人民整体政治”的有机统一,人民、公民

是现代国家认同主体,国家认同是公民、人民对国家认同,国家只有服务于人民

大众才能赢得其认同。这些理论对于现代国家认同建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六)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对国家认同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制度走向正义具有历史必然性,人类社会制度的更替

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推进,社会制度的正义性就是要保障人的自

由、平等,关怀人类福祉,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实现公平正义,促进了人类的解

放,解放生产力,代表着人类社会制度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是公正的制度体系,这一公正的社会制度因为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

利,维护了多民族社会基本的公平、正义而获得广泛认同。

社会制度认同是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内容。现代国家认同需要以社会制度认

同为支撑。社会制度认同本质上是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马克思主义系列

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主导性意识形态,其真实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

治、经济、文化等利益诉求。社会主义制度是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把确认和建构人的政治主体性作为本质规定,民主政治建设始终坚持

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人的政治主体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追求。认同主

体的个体权利与集体权利相互联结,集体性权利是个体权利的基础保障,个体的

自由、安全、平等等权利只有在集体交往中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既关

265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注民族性群体权利又关注公民个体权利,并以制度保障之。“社会主义”作为一

种新型社会制度,消除了资本主义的种种流弊,在保障个体权利的同时倡导集体

主义价值理念,能够超越利益集团影响,集中力量办大事,化解族际政治张力,

确保“全国一盘棋”,这是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法宝。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实现了国家与社会的统合,实现了阶级政治向社会政治

的转化,表现为“阶级矛盾向社会矛盾的转化,阶级关系向社会关系的转化,社

会阶级向社会阶层的转化,政治革命向社会发展转化,以及阶级国家向社会国家

转化。”①社会主义使政治的社会性得以复归,社会主义国家是从政治上重新组织

起来的社会共同体,国家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保护个体、群体“按照他们对生活

意义和目的的理解而生活的能力。”社会主义国家扩大了公民权利而降解国家权

力,表现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政治,摆脱了当前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国家与社会二

元对立的局面,社会民众再一次成为政治的主体、国家的主人,并广泛参与社会

政治生活,凸显了政治的现代化、民主化发展趋向。

总之,马克思主义对西方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批判,蕴涵着对一种多民族国

家叙事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自觉地继承发展了这一国家叙事范式,社会主

义中国突破西方基于自由主义的民族国家叙事范式,建构起了基于马克思主义民

族、国家理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理论体系,推动了社会主义多民族

国家建构。这既从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现代转

化的必然结果。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建构是一条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趋

势的非西方化现代性之路。

第二节中国实践——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之路

现代主权国家“不仅是组织化和目的取向的利益结合,而且是基于血缘和地

理,出身和国别等自然基础自然结合起来的政治共同体”②“我国历来是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

的中华民族。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

①刘德厚:《邓小平“走向社会政治”思想论纲》。《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②[德]赫尔曼・黑勒:《国家学的危机社会主义与民族》,刘刚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70页。
26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

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息与共关系。”①中国作

为独具特色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的建购物,是各民族共创中华。“中华一词具

有地域、文化、政治和民族等方面的内涵。“地域含义,即指自古以来中国各民

族共同生活的广大地域";“文化含义,即指中国各民族共有的历史文化传统”;

“政治含义,即指从古至今中国的政治历史传统”;“民族含义,即指自古以来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华各民族。"②中国自秦汉以后就是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经朝代变迁,绵延不绝。民族国家叙事话语霸权背景

下,中国多民族国家建构需再度发掘历史,为多民族国家叙事寻找历史源头。

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家的形成与建构经历了古代、近代

与现当代三大时空转换。任何事情都是由历史产生、历史决定,人类就是一种历

史性存在,应从历史的角度去发掘、认识人的认同问题。认知中国多民族国家的

历史原生性要挖掘和重释中国传统的内在价值,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

辑相结合的高度,从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等发展史展开,总结

历史规律,揭示历史趋势,认清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原生性,是中华各民族悠

久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传统从根本上造就了中国多民族国家。

一、历史中国的多民族国家叙事脉络

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源流和命脉,构成国家合法性的重要资源。“多

民族国家认同始于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价值、具体特征的基本认知,

明白‘我是谁’、 ‘我们是谁’,这是国家认同的起点。”固人们要树立历史眼

光,将历史与现实相贯通,推进国家共同体建构。中国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文明史、

中华民族史的建构物,是各民族共创中华,国家历史的原生性体现为国家建构的

历史性及国家认同的天然生成性。中国作为一个原生型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首

先源自中华民族认同,两者相互塑造、相互决定。中华民族自身的历史逻辑,构

成了中国多民族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逻辑,中华各民族在共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彼

①《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
②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③蔡文成:《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危机与重构——以国家治理为视角》,《理论探索》,2015年第5期。
267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此影响,共生共存,从多元走向一体,建构起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族人民对同属

中华民族的由衷认同又推动缔造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原生性

中国多民族国家中华各民族的历史选择,是中华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国家史。

中华各民族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担当

着塑造国家意识的主体角色,发挥着塑造、凝聚国家观念、国家认同的主体功能,

其过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国家共同体的互构。“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多

宗教、多文化的社会,先秦时期从‘万邦林立’到‘五方之民’,反映出古代的

国家演变和民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滋生了中国早期的国

家观和民族观。”①中国多民族国家建构史首先是一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其

与多民族国家建构相伴而行,国家认同早己融入民族心,铸入民族魂。

民族首先是一种历史性存在,在历史进程中得以建构与形塑,共同的历史是

民族之根。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民族”,具有历史原生性,是一个以共同历史、

血缘、文化、地域、政治等为依据的概念,这一概念符合了几乎所有有关民族定

义的标准一一历史的、地理的、血缘的、经济的、文化的直至政治的。“中华民
族并不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是一个有着共同历史叙事、集体记忆和命运关联

的历史命运共同体。”④历史上中华各民族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演化、发展形

成了现在内涵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民族。“历史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在族体上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吸纳,共同发展的情景”④,今天,中华民族共同体是

五十六个民族不可分割的是统一体,是几千年的历史的建构物,这一共同体具有

内在统一性和强大凝聚力,推动建构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中华民族具有原始同质性,其生成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历了从自

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自在的阶段是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自在生长、

多维复合、融汇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历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

展的本体性特征;自觉阶段则是指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自觉的感悟

①李克建:《传统民族观对清末民初中国民族观的影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4期。
②朱碧波:《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建构》,《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l期。
③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59页。
26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与体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建构性是世界史上罕见的宏伟现象,这一伟大成

果源于中华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存、政治上大一统、文化上相互包容、地缘上交

错杂居、情感上相互亲近等构成的强大内生动力,中华各民族历经数千年演变整

合,求同存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1.中华民族生成的经济维度

共同经济利益是民族形成的必要条件。经济因素对民族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的形成与人们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不可分割,一定程度上民族根本上

是以共同经济利益为基础的,是生产发展过程中经济联系不断强化的产物。中华

民族的形成与各民族间互补性的经济关系息息相关,历史上中华各民族世居于中

华大地之上,作为一个单独的地理单元,各民族基于各自所处地域的自然条件和

文化传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经济类型。中国几千年的“大一统”政治,将各民

族基于农耕、游牧、渔猎等多种经济及生产生活方式统合于同一政权之内,实现

了不同民族经济的互补性发展,这为中华民族一体化创造了经济条件。历史上北

方游牧民族就对中原农耕社会有着高度依赖性,中华各民族为了达到经济生活上

的相互需要而彼此交往,相互补充,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经济上的相互

依赖促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经济体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各民族间源远流长的经

济交往最终产生强大的内聚力,基于共同经济利益,中华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日益强烈。

经济上的多元一体性是政治一体性的基础和前提,互补性的经济还是中国统

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正是在此基础上,各个民族共同缔造了多民

族国家。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经济互补共生,为最终实现多民族之间的政治一

体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尽管在过程中出现多次分裂,但终归一统,其根本原因就

在于经济的一体性。

2.中华民族生成的政治维度

中国传统民族观对中华各民族的长期熏陶、浸润和滋养,铸就了中华民族。

中国多民族国家经由传统帝国转型而来,国家建基于数千年政治建制。中国多民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族国家萌芽于三代,形成于秦汉,经历代民族融合及王朝治理,期间分分合合,

最终形成了主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首先,“大一统”政治思想铸就“中华民族”观。大一统是中国之轴,“中国”

之中本有“天下之中”意蕴,中国政治传统以“大一统”为最高原则,“大一统”

政治思想浸润着中华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天下秩序”沉积于人心,对中华民族

共同体构建发挥了直接影响。对于传统中国社会来说,“大一统”观念对中华民

族整体意识是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具有普遍的文化政治意义,并为历代王朝所继

承。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一统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

统自居,这是中华各民族所共享的一套普遍性文化政治符号,在民族关系上的表

现就是“中华一体”。 “天下一统”绝不是齐一化、均质化,而是一统之下有着

自然“群分”,且止于秩序。于中华各民族而言就是在群分的基础上一统于中华

民族”。中国之“大一统”始于秦朝,到元明清达到极盛,中华民族之“大一统”

既有人为推进亦是天时人事之自然,而绝非强治。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数千年

“大一统”政治思想的浸润,使中国建构起有别于西方的多民族国家。

其次,历代统治者以“大一统”政治思想指导民族治理。纵观数千年中国政

治史是一个依循、运用“天下"政治逻辑的过程,其境界是各民族共存、包容与

交融。“大一统”政治思想是各民族政权倡导、奉行的理念或追求的目标,“大

一统”价值超越民族主义,在“家天下”内部的互动和交往中,中华各民族在同

步发展中相互包容、交融,逐渐突破自我民族藩篱,形成“天下”意识。这一“天

下”意识源自于周,是对周朝建制的文化、地理与政治空间的创造性继承与开辟,

“天下”被历代帝王置于“天子制度"这一普世性中国符号之下,从而具有了“中

国史”意义。传统中国的“大一统”天下政治理想,其制度表达是基于“礼治仁

政”的“天子”制度,帝制本质上是一种统治关系的象征,与民众有着非常微妙

的相互依存关系,“礼治”就是和而不同,就是在差别中见平等的不齐而齐的和

谐治理;“仁政”则是以“仁”的价值标准施政,以“仁”的境界贯通差别,无

分你我。这一“礼治仁政”构成中国传统民族治理的巨大优势。“天子制度”作

为“大一统”理想的制度载体,自三代延续至明清。中国几千年天子制度就是一

个依循、运用“天下”政治逻辑的过程。“天下政治逻辑下的国家是秩序的中心,

27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它之外并没有本质主义的敌人,而只有秩序的扰动者,资源动员和武力运用的

目的仅在于维持一统稳定的秩序而己。因此,对内不以消灭“群分类别”、建立

统一认同身份为前提。应该说,天下政治的目的更在乎的是“和而不同”、“不

齐而齐”,或者说是“差异中的和谐”、“差别中的平等”,是天下生民自然生

存权利的平等维护。”①天子制度的“大一统”的意义体现在对中华各民族的兼

容开放,最可贵的思想之一就是执政者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天子“以仁爱之心,

无私之量”整合中华各民族,以“仁”的境界贯通民族差别,和合内外,将中华

各民族纳入治理范围,天子作为各民族的共主,是整个“天下’’的“天子",兼

诸种身份于一身,发挥着民族融合的枢纽作用,能够以“一体之仁”把不同民族

聚合于同一政治体,而不破坏各民族独立性,“中华民族”实质是“中华各民族

的联结体”。

自秦汉以来,统一多民族中国从政治结构上是一体多元的,历代中央政府以

中原为政治中心,通过政权力量、朝贡体系等一系列制度、政策调整民族关系,

聚合中华各民族。在边疆民族治理中多采用“因俗而治”、“异用同体”等原则

进行意识形态整合;对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差异性治理,针对不同地方的历史特点,

因循当地旧有的治理模式或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守中

治边”、“屯垦戍边”、“移民实边”等政策成为开发边疆、巩固民族团结、国

家统一的重要策略,将政治结构的一体多元纳入“天下体系”之中,这种既维护

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民族治理,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这套文化政治象

征体系以及相应体制的历史演化体现为一种“中国化”过程,这为中华民族的多

元一体化创造了政治条件,为多民族国家建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大一统’’政治思想铸就中国多民族国家。家国同构是中国历代政治

思想的最明显特征。中国历代“大一统”观念以国家统一为目标,“大一统"政

治思想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建构发挥了巨大作用。“大一统”国家观是中华各民族

共同的精神财富,正是这一思想观念保证了我国历史上虽然历经分裂,却始终是

一个完整的整体,中国多民族国家建构某种程度上是传统天下政治的产物。中国

①张志强:《超越民族主义:“多元一体”的清代中国——对“新清史”的回应》,《文化纵横》,2016年第
2期。

27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自先秦时期就以一种“天下王朝”的自我影像存在着,这是我国国家认同建构的

历史基因所在。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自先秦始,诸子百家就倡导“大一统”

理念,主张国家统一,大一统理念成为历代王朝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贯穿于中

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历史上中华各民族“逐鹿中原”、追逐国家“大一

统”的政治博弈,都以建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目标。从国家认同建构的角度来看,

中国文明自先秦时期就已经表现出“大一统”政治特质,西汉时期正式形成“大

一统”的中国古典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秦汉以后中华民族逐步形成一种系统的

“多民族”、“大一统”整体国家观,统一多民族国家历经朝代更替而不断巩固

完善。这一国家认同蕴含鲜明的“大一统”政治意识和政治继承意识,开启了中

国古代重视政治传承与思想教化的传统,为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中国古代统

一多民族国家基本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精神源泉。“作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

展的大一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社会与文化之根,是中国建构具有内在

统一性的一体化现代国家的社会基础所在。”①今天,中国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必

须重新认识和发掘“大一统”的价值传统。中华民族传统“天下观”为核心的国

家认同还是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结果。

3.中华民族生成的文化维度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文化能够通过一种共享的世界观和历史命运感而

将人们连结为一个整体,塑造出共同的身份认同。民族认同的根基是“文化认

同”,文化认同是传统民族认同的主要依据。

中华民族首先是文化之民族,中华文化蕴含延续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感,

其自然性、历史性、文化性构成“中华民族认同”的源动力。从内在构成上讲,

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

“多元”兼容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历久弥新的根源,“一体”是历史的潮流和

各族人民共同的心理自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文明特别

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

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

①马平安:《走向大一统》,团结出版社2018年版,第240—241页。
27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起来的。”①“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

根本的精神基因。”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建和传承的精神

成果,是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而成,这一过程更多体现为民族的自发、自觉

行为,而不是强制性民族同化。中华各民族文化价值相通,归属相一,在历史发

展进程中相互涵化,强化了民族共性,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这一文化是中国多

民族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以“和”、“合”为价值理念,一方面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

理与文化基础,另一方面维系和保证了国家大一统特性的精神与信念基础。中华

传统文化体现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家国同构性,中国是集家而成的政治共同体,国

家与人紧密结合,建构并主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即中华民族既是一个“文

化民族”,又是一个“中国”为核心的政治民族,文化同根同源是中国多民族国

家统一的文化基础,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认同,也孕育着中国本土传统国家

观念,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文化基因。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实

体,体现中华各民族间的实在关系,凝聚中华文化价值观认同。中国高度的国家

认同证明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文化支撑。中华文明

具有稳定性和全民族性特点,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吸纳性,是中华各民族构筑多

民族国家认同的共有精神家园,是国家认同的文化之根、文明之源。

总之,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其根基在于大一统的中

华传统文化,其蕴含着的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等理念,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相互交

融、学习,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原生型民族,又体现于本土性,

中华各民族几千年来共同生活于中华大地,都是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土著”

民族。

4.中华民族生成的地理维度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场所,地理位置或说领土

对人类群体具有不容置疑的影响。民族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地域划分的人们共同

体。“在讲到民族实体的起源和形成因素时,土地、天空、气候和环境都是不能

①习近平:《纪念孔子诞辰2656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4日。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2014年版,第100页。
273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忘记的东西。”∞“在绝大部多数情况下,民族领土是随着集体意识的出现而逐

步建立和固定下来的,这种集体意识不是通过人为手段产生的,而是对一种固定

的地理基础作出的回应,这个地理基础是保证一个集体实现政治和精神团结的凝

聚因素。”②共同的地域是民族和国家的基本特征,原生型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属于

传统居住地附着型民族,地理环境是影响民族形成的重要因素,主宰着一切民族

主义诉求。中国地理环境的内部差异性与外在隔离性是中华民族生成的地理基

础,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有着重大历史影响,中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

同开拓的,并反过来塑造了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基于中华地理秩序而建构。中华各民族的整合是在中华大地范围内

进行的,中华民族的活动范围基本与中华疆域相对应,是中华辽阔的土地孕育了

中华民族。中华大地处于欧亚大陆东端,东靠太平洋,西临帕米尔高原、阿尔泰

山等高原屏障,西南以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等与南亚次大陆自然分界,北面是

戈壁大漠蒙古高原,四面形成无法逾越的天然疆界。中华各民族生存的这片地域,

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性上半封闭的地理“单元”,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内部结构完

整,承载着民族大一统价值。中华各民族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由于对外

民族交流受制于天然的地理障碍,内部民族交流频繁,地理环境的内部差异孕育

了民族纷争,推动了民族融合,各民族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不断交流,共生共存,

民族共性越来越多,逐步形成中华民族统一体。“‘中华民族’这个‘中’,首先

是个方位概念,但在历史上,一直具有很强的政治和文化意义,……“中”之所

以能够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一种文化建构的核心之点,是因为中国人始

终将‘中’与‘四方’结合在一起,……这样,“中”就是以聚‘四方’为前提

和基础的‘中’,失去了‘四方’,‘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一“中心”

统合“四方”的地理格局铸成了多民族一体的中华民族。在此过程中历经几次民

族大融合,中原和边疆民族你来我往、频繁互动,既有汉民屯边,又有边民内迁,

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开拓着中华大地。这一进程融汇于中国历朝疆

域伸缩、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了边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和内

①[西]胡安・诺格:《民族主义与领土》,徐鹤林,朱伦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②[西]胡安-诺格:《民族主义与领土》,徐鹤林,朱伦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③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版,第38页。
27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地的趋同,这是也是一个“去边疆化”的中华民族建构过程。历代政权通过开拓

疆域,在边疆民族地区建制,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是中华各民族之间的政治

统合过程,在辽阔的国家疆域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自然内向性,并造就了中华民

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了多民族国家发展。

总之,中华民族具有历史原生性,是中华各民族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史。历

史上,中华各民族相互辐射与涵化,共建中华民族大家庭,经济上相互依赖、政

治上浑然一体、文化上基因共享、情感上相互亲近、地理上交错杂居,形成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赖型的多元一体民族格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基础维系

了国家的内在统一性,构成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根基。期间,中华民族在

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承载了中华文明“仁”的价值,在中华各民族存在多元差异的

前提下,以和而不同,在差别中见平等的思想,构建起不齐而齐的民族关系,各

民族在相互交往依存中形成了“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共同推动着多民族国

家发展。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是中华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而成。历史上,中华各民族同呼吸、共

命运,政治上统一、经济上互补、文化上互通、地域上共存,各民族彼此接触、

沟通,共筑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是中华各民族相互渗透、相

互交融而形成的复合民族,中华民族认同中不存在单一民族国家观念,而是“多

元一体”共存于中华大地,各民族互相依存,休戚与共,经过分化、融合逐步形

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格局较好地维系了“多元”与“一体”的平衡,两者有机统一:“多元”是要素

和动力,是“一体”之基础,“多元”组成“一体”,构成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

生命之依、力量之源,“多元”并不排斥“一体”,“多元’’是个性、是基础,意

在强调中华民族是多个民族的复合体,中华民族下的每个民族都具有来源上的多

源性和自身相对的民族特性,并在中华民族统一体下受到尊重,得到保障,各民

族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共同营构着一体化的中华民族认同;“一体"绝不是民

族同化,而是包含“多元”的“一体”,是多元共存的前提和目的,是对多元差

异的尊重,“一体”体现共性,意在强调中华民族是中华各民族建构起来的统一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体,具有整体性、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即中华民族是“由许许多多孤立分散存

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

你来我去,我来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①“多

元一体”辩证统一、唇齿相依、相互促进。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的

重要基础。“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历史上,中国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建构与“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确立同步进行。“中国自秦汉以来

即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的格局。’’固“多元一体”既包容多元性,又育多元于中华民族之一体,

同时蕴含着多民族国家价值导向。“中华民族的‘一体’,最根本的是国家的一体

或政治的一体,是国家疆域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各民族血脉相连和利益相关

的不可分割性,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与各民族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相互交融性

和凝聚力。”固“一体’’蕴含着的国家、政治、文化、经济、领土、生活方式等

的统一性,锻造了中华各民族的共建共同体意识,这是一个多民族共建的国家,

为国家认同建构留下了空间。这一客观事实构成了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前提,

决定了国家主权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也是国家认同生成的基因所在。一部中国史

就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中华各民族共创、共治、共有中

华。

总之,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民族结构上是“多元一体”,即多个民族单元

共同生活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一体"之中,体现了“整体”与“多元”浑然一体

的内在联系及共同的中华民族认同,并最终形成了今天由五十六个民族单元构成

的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中华各民族在国家疆域内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

错杂居"的分布格局,彼此相互依存、共生共荣,构成国家认同的天然主体。

(三)中华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

①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文集》第1l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381页。
②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
③何叔涛:《新中国60年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5期。
④侯万锋:《多元一体与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275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到今天共有56个民族归属

中华民族,其中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0%多,其他55个民族约占占全国人口的近

10%,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56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各

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共存于中华大地,既分散又各有畛

域,共筑多民族国家共同体。

首先,中华各民族保持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格局。

大杂居主要指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插花分布,交错杂居;小聚居则指中华各民族在

“大杂居、交错杂居”的同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聚居区。历史上,中国历

代封建王朝的移民、屯田、屯军等民族政策,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的迁徙流动,而

战争、自然灾害等也促进了民族的迁徙、融合。这一过程中既包括汉族人民不断

向边疆迁徙,与边疆各少数民族在祖国版图内之间友好往来,形成了一个不可分

割、共同发展的整体,更有各少数民族不断融入汉族群体。此外,中华各民族之

间经济上的互补性、政治上的一体化、文化上的同根性,也塑造了各民族“大

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民族交融打破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

中华民族认同日益增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多民族国家不应该,也没

有必要强迫各民族聚居或分散杂居。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大杂居、小聚居就是对单

纯民族散杂居和聚居的中和,遵循了民族的自我进化规律。

其次,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促进国家认同建构。中国作为传统多民族国家,长

期以来各民族既混杂居住,又具有相对的聚居区,这一民族分布格局促进了民族

交流、融合,体现了国家多元一体、求同存异、包容统一,这对国家认同建构具

有积极意义。“大杂居”打破了民族聚居形成的藩篱,促成民族共存共荣。民族

交错杂居有利于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接触、相互交流合作,各民族呈混居模

式,不同民族表现出较强的开放性特征,这增加了各民族相互交往的机会,改善

了民族关系。由于各民族交流互动,代表民族特性的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等影响弱化,各民族的自我民族认同感降解,而对他族的认同逐步得以建构。随

着民族间互动加强,民族成员间相互了解加深,民族间相互认可,“民族身份”

壁垒基本消除,民族融合发展。“小聚居”则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族特色的相对

独立性,体现了对少数民族的尊重,这有助于促进多民族社会和谐。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总之,中华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同时兼顾了国

家与民族利益,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谐,有助于形成国家认同。一个社会的深层

历史结构和文化观念往往有着巨大的历史惯性作用。中华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交错杂居,历经时代变迁,各民族国家认同意识强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

共存、高度统一,这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二、近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自觉建构

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复杂的历史过程,从历史发

展的进程看,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中华

民族的历史原生性、多元一体格局、分布状态及国家观念为近代中国多民族国家

建构提供了最重要的心理与文化模板,培育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

精神,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强大精神动力。“民族的感情的产生

可能是基于各种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相同的政治经历:一个民族所拥有

的独特历史,以及从中产生的共同的记忆;与过去的事件相联系的集体的荣辱、

快乐和悔恨。”①中国近代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也是向现代国家转型

的精神内核,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政治民族”属性进一步彰显。

(一)中华民族从自发走向自觉

“民族的形成发展一般都要经过自在阶段和自觉阶段,中华民族的自在阶段

有数千年之长,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形态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自觉

主要来自于外在的压力,其自在阶段的发展道路被打断后,在异常激烈的矛盾与

冲突中开始自觉。”②近代是中国社会重要的转型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自觉

在反对西方殖民统治的过程中逐步强化,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殖民入侵裹挟着其民

族主义思潮,这与中国传统民族观相遭遇,中国面临着对多民族国家的再构。源

自西方压力及对西方冲击的一种回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在”走向“自

觉”,国家主权意识和领土观念转化为中华民族的政治诉求。“中华民族作为一

①[英]约翰・S.密尔:《论自由代议制政府》,康慨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50页。
②高翠莲:《从相斥到相合:试论近代中华民族政治自觉与文化自觉》,《民族史研究》(第7辑),民族出
版社2007年版,第268页。
27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

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在百年抗争中,中华各民族

为实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入人心,中国多民族国家共同体特征进一步彰显。

近代中国在从王朝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立宪派、革命派、

新文化运动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不同路径选择。立宪派取西方

民族主义整合现代民族以建构民族国家的思想和传统民族观“华夷一体”观念

糅合而成的民族,在政治价值取向上竭力淡化民族差异和隔阂,积极倡导“合汉、

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个民族”,梁启超率先提出“中华民族”

概念,以抗衡西方列强。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则承继了欧美民族国家观,尽管

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五族平等”的民族建国方案,但其中不乏社会达尔

文主义及种族主义思想,加之国内军阀混乱割据局面,对内难以产生集聚效应;

对外由于自身受制、从属于欧美列强而默认国家的半殖民地化处境,其所主张的

民族国家建构最终因缺乏内外空间而终归失败。顺应世界文明发展大势,五四运

动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同民族精神相统一,同国家命运相关

联,成为近代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则以中华民族

固有的多民族统一传统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超越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的逻辑,在更大的历史逻辑及民族包容性中形成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构

想,并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的现代重构。

纵观中国历史,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

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

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

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②近现代中国史就是中华各民族发扬

民族爱国传统之精髓,通过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探索出了符合历史发展规

律的民族建国道路。期间,中华各民族实现民族平等与联合,显现出爱国主义的

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各民族共同反对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维

①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文集》(第11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381-382
页。
②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
279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护祖国利益与民族尊严;在国家与民族关系上,各民族均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

反对分裂,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中国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总之,近代以来,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中华民族不畏艰险,为了民族尊

严和国家统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王朝,到中国共产党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以社会主义的包容性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实现了中

国现代多民族国家的再构,国家走上现代化、民主化发展取向。期间,完成了对

中华各民族国民面向的现代政治启蒙与观念转变,而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

民族学说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必然规律和内生动力,解决

了革命逻辑下的国族集聚,完成了国家认同建构。

(二)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道路选择

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是历史中国的延续与发展。“现代中国是在

适应现代世界秩序、建设现代国家的过程中,创造性地继承和转化传统天下政治

的制度精神和正当性原理的产物,是现代制度和传统制度创造性辩证综合的结

果。”④作为传统多民族国家,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建构既有原生文化的编织,也

有自觉建构的努力,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始终是国家统一

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认同的根基所在。现代中国承继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传统,

选择了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道路,中国共产党承担起民族团结的使命,为中华民

族认同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创了中国民族关系的新纪元,并直接推进了中国多民

族国家的现代重构,各民族实现了真正的政治平等,成为国家共同的主人。中华

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国族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多元一

体格局稳固发展。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民族工作做得最为成功的,今

天,“中华民族是取得了民族国家形式的民族共同体,是一个由中国在历史发展

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各个民族群体共同凝聚而成的政治共同体,是中国的国族,它

不仅具有突出的国家意涵,而且具有明显的建构性的意义。”②当代中国的国家认

①张志强:《超越民族主义:“多元一体”的清代中国——对“新清史”的回应》,《文化纵横》,2016年第
2期。
②陆海发:《民族国家视闽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2期。
28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同主要体现为对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的认同,这一国家认同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坚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叙事理路与实践密切相关。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确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的理论思维,独具特色、风格、气派的理论

建构是成熟的标志、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多民族国家是现代主权国家

的主要形态,无论是从国内各民族关系看还是从国际民族现象看,传统民族国家

体系式微,理论乏力,多民族国家呼唤民族、国家理论的升级更新。然而长久以

来,人们多囿于自由主义民族国家理论体系的话语霸权,很少从现实出发将“多

民族国家”理论系统化、体系化,这是世人的一大缺憾。面对此窘境,中国民族

学研究逐步走向“理论自主”,中国民族政治学者基于经验与规范两个维度,发

掘、阐释民族概念,加强概念的创新与供给,创造新理念、新范畴、新表述,为

“民族”正名,坚持民族、国家历史和现实,准确地把握当代中国民族话语权,

建构起中国特色的多民族国家理论,使其服务于现代国家政治建构,这也是马克

思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现当代中国多民族国家建构不是直接以民族国家叙事为当然理据,而是基于

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及国家理论作为指引。新中国成立以

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积极推进中

国现代多民族国家的重构。“现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重构,从属于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历史逻辑,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也是中华民

族传统现代转化的结果。”∞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重构实现了马克思

主义民族与国家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当代中国民族治理根据现代主权国家多民族

政治现实创新理论思维,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多民族国家话语范式为指导,

突破民族国家叙事话语藩篱,从多民族国家发展事实出发,旋转自由主义民族理

论中心论,在多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上取得理论性突破,已建构起能够描述、分析

和阐释中国特色多民族国家政治建构和发展道路的民族及国家话语体系,并产生

了世界性影响。

①邹诗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现代重构》,《文史哲》,2016年第1期。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理论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实

践而建构起的一套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适应时代要求,回应中国多民族国

家建构现实,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及

国家理论为指导,从中国多民族国家实际出发,提出“多民族国家”概念,并逐

步系统化、理论化。这一理论体系科学阐释了中华民族起源、形成、发展过程中

各民族交错杂居、多元共存、和谐共生之民族关系的历史渊源与现实状态,突破

了民族国家叙事话语解释的局限性,科学回应了多民族国家政治发展现实,彰显

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理论的话语权,这一理论既能够关照民族特殊属性又能够通过

制度设计建构国族认同,实现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融合发展。中国社会主义

多民族国家理论是对西方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超越,是指导中国乃至世界多民族

国家建构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构将自己定位为多民族国家,勇于承认国家共同体内多

民族的存在,并通过民族识别、民族划分来尊重各族人民,体现了一种责任担当。

类似民族问题“去政治化”、以族群替代民族等是对民族的矮化,是民族理论的

西方中心论偏向。民族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建构全部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中国共产党在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并结合中国民族实情,从政治的高

度将中国定性为“多民族国家”,并在反思西方民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

基于中国思维、视角、观念的多民族国家理论体系,这对接了中国及世界多民族

国家发展事实。多民族国家理论已经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成为

与现代文明相承接、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重要理念,不断丰富着马克思主义民族

理论。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

格、中国气派。今天,中华民族立足于国家层面,包涵了五十六个民族,她们构

成社会主义大家庭内团结、互助、平等的民族共同体,共建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

她们是民族而不是所谓的族群、种族,这是对西方“民族”、民族国家概念的超

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关怀,“民族属性”不再是影响国家认同建构的关

键要素。

全球化时代,现代主权国家对社会成员的接纳,不再局限于特定民族、文化、

宗教等,而是走向开放。多民族国家建构是一种趋势,其以更高形式超越“民族

国家共同体”而成为世界主要政治行为体。民族国家叙事话语日趋式微,而“多
28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族国家”叙事走向前台。世人必须重新评估西方民族、民族国家理论的的价值

性与实用性,以“多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回应人类多民族国家发展现实。

顺应当代中国及世界多民族国家发展事实,中国已逐渐推动形成了中国马克

思主义民族话语体系,构建起植根于中国及世界多民族国家政治现实的多民族国

家叙事话语,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话语体系消解着西方传统民族

国家叙事话语的主流偏见,凸显出时代价值意义。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

建构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国际话语权不

断增强,而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建构的伟大实践,则为人类文明进入“多民

族国家”时代提供了方案。

三、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认同实践

国家认同涉及到共同体政治价值理念、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及治理绩效等相

关要素,是作为认同主体的社会成员在对这些相关要素综合认知、判断、判断的

基础上形成的对国家共同体的认同。鉴于人类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及文化生活

等的互嵌性,现代国家认同建构必须塑造具有包容性的文化体制、全民共享的经

济发展模式及保障全民政治主体性的民主政治制度架构。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

家作为一种新的代表人类政治发展方向的国家模式,己建构起一套独具特色且被

广泛认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济及政治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国家

认同建构。

(一)文化层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
人们的认同是由其所处的文化环境所决定,共同的文化和信仰生成共同的认

同。文化与令人感动地、怀旧地和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直指个体的认

同感和归属感。 “认同所蕴涵的身份或角色合法性,都离不开文化。身份、角

色、合法性,都只能在一定的文化中才能具有意义。”∞国家认同一定程度上是政

治文化的自然结果,政治文化最基本的内涵是关系着政治的“取向”,即以何种

情感、态度对待现实的政治生活、对待一定政治体系及运作,主要包括政治主体

对政治价值、政治制度体系等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一国政治文化形塑着社会

成员的政治价值取向,规约着人们的政治认同选择,并构成国家认同的文化根基。

①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是历史中国的文化传承、发

展、渐进、改进等的内生性演化结果。今天国家文化建构己体系化,形成了合理

的结构安排与明确的价值顺序,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的国家认同。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国家认同的智慧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主要包括中华传统文化、中国革命建设文化及内在包涵的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精髓的文化之魂,并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结合,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

根基。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承担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彰显以人民为

中心的价值观念,通过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坚持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并将其融入法治建设、社会治理和国民教

育,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构建各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认同;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培根

铸魂。同时,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向包容、开放,国内层面推进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多元化民族文化的包容与开放;国际层面,在坚持文化自

信的前提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实现中

华文化的创新再发展,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让中华文

明同世界各国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其次,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召唤力。国家认同也是一个意识整合的

过程,需要意识形态的支撑,意识形态认同是国家认同建构的原初动力,特别是

处于核心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价值。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系统的思想体系,一旦与

国家政权相结合就会成为主导性政治思想,从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所

以意识形态具有获取大众国家认同的天然优势。政治意识形态内涵于政治文化,

是国家、民族的意志体现,为国家、民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直接规约着人们的

政治价值取向,塑造价值共识,凝聚国家认同。总之,政治意识形态认同具有强

大的凝聚、导向功能,是影响国家认同的核心要素,是国家获得社会成员支持与

认同的重要手段。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侧重于集体主义,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视人的道

德自律、人际和谐等价值理念,体现群众政治心理和价值取向,有助于构筑人们

的价值共识,对于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政治文

化反映了民族多元价值需求,是多民族在精神层面上的一种体现,与自由主义的

个人中心主义不同,中国政治文化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构成国家族际政治整合的

巨大优势,它以中华民族认同为共识,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意

识形态的出发点及最终归宿都是满足人民的需要,保障人民的利益。中国化马克

思主义理论构成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灵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传统

文化相契合,体现中国智慧,是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集

体智慧结晶,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相适应,与全球化时代相伴随,既符合规律性,又符合目的性,能够

凝心聚力,共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认同。

(二)政策层面: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首先,坚持民族平等。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世界上各个民族有大小、

强弱、先进与落后之分,但并无优劣和贵贱之别。所有民族都是平等的。”④民族

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对公民平等原则的回应,更是民族集体权

利和个体权利的统一,是建构民族政治认同前提。民族平等涉及到经济、政治、

文化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平等。“民族平等,就是指各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各个

领域,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所享有权利和所处地位的相同性,也是各种

社会权利在各个民族间的平等分配。”②“民族平等是指民族不分人I=1多少、历

史长短、先进与落后,他们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

须一律平等。包括在国际社会中也须是一律平等。”@

民族平等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也是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多认同建构和应

有之义。政治层面,所有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体

现为民族集体政治权利和个体政治权利平等的统一,在政治参与中平等协商、凝

聚共识、共建国家。国家以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保障民族群体平等权,构筑

和谐的民族关系,实现民族身份与公民的内在统一,民族平等不是抽象的政治口

①王沪宁、林尚立、孙关宏:《政治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34页。
②龚学增、王钊翼:《民族平等新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③吴宗金:《中国民族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285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号,而是国家主权统一的前提下,遵循民族平等原则,“依法治国”建构国家认

同的重要举措和内容。文化层面,确保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国家从法律、制度

等层面保障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平等的文化权利,并鼓励民族文化交流,促进

了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经济层面,国家同样从宪法高度规定了民族平等的经济

权利,各民族依法享有财产权和发展权,表现为民族集体经济权利和成员个体财

产权、发展权的统一,在国家范围内实现所有民族群体、个体经济上的实质平等。

经济平等需要以政治平等为基础,没有政治平等,就不可能有经济平等,以经济

平等为基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其次,实现民族团结,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团结是衡量多民族社会和

谐的重要指标,也是民族认同国家的基本前提。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民

族交往是客观的、必然的,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文化需求在交往中得以实

现。多民族国家是多个民族共享的政治共同体,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国家认同

建构的基本保证。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确保了各民族在经济、政治等

方面的主人翁地位,民族关系本质上成为劳动人民间的关系,国家通过民族团结

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共同体内团结互助,像石

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

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不断完善机制、丰富载体……形成了政治互信、经济互惠、

文化互构的民族关系格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互为条件、相

互促进,民族融合成为一个自然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国家认同

进一步强化。

最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利益认同的目标,也是

多民族国家认同的物质基础。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各民族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彼此

联系的的。每个民族都不是孤立的单一性发展,而是彼此交往、互相依存、共同

发展的结果。民族共同富裕首先是一种理想,更需要决策制定和执行,否则将导

致政治信任缺失。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条件,现实中,

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由于所处具体环境不同,民族经济发展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

等,一些少数民族通常处于弱势地位,普遍存在被剥夺、被压迫感,严重影响其

国家认同建构。国家应将各民族共同繁荣作为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坚持大力发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展经济,消除民族贫富差距,满足各民族的物质利益需求,增进民族团结。社会

主义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的民族政策理念突出了尊重差异、缩小差距的基本指向,

致力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国家从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发展,

从“三线建设”到“西部大开发”再到今天的“一带一路”等,大规模支援边疆

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在“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理念指导下,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在

国家经济增长潜力区的高度,实现国内各民族聚居区更为紧密的联结和整合,从

而使那些在“文化上陌生、心理上遥远”的边疆各民族超越边疆异域特色和区域

差异,进一步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这对于国家认同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会导向民族的自然融合。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之路、建设之路,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开辟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道路,中华各族人民同心建国,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

的向心力、凝聚力。“一个国家在解决民族问题上,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采取什

么样的模式,是基本国情、历史演进、经济社会状况、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共同

作用的结果。”㈨新中国的7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与发展中全面贯彻党的民

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促进国家认同的过程中坚持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方针政策和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

的,民族工作是成功的。如果说“任何民族都是以一定的政治结构组成,其最高

形式就是国家。中华民族当代的最高政治结构,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中

国。”㈤在当今世界“民族国家”叙事话语下,中华民族已成为国家主权掩映下,

得到中华各民族承认和尊重的国家民族共同体,是具有国家形态的现代民族。

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特认为“合法性认同是通过社会支配性的制度所引起

的,以实现制度体系对社会行动者的支配合理化。”固中国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

成功还在于一套行之有效的基于人民民主的制度性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

制度体系。”④人民的政治主体性是这一制度体系的逻辑起点。

①郝时远:《文化多样性与“一带一路”》,《光明日报》,2015年05月28日。
②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17页。
③[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④徐斌:《中国特色主义制度的大众认同与完善发展》,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页。
287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三)制度层面:作为族性政治化实现机制的“中国之制"
国家认同体需要以制度认同为支撑,其背后是人们对制度的共同体制度的认

同和信仰,国家认同就是一个用制度将社会聚合为一个政治统一体的过程。人是

政治的主体,而现实中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入政治系统,过上自主的政治生活,

发挥政治主体性功能,则依赖于制度的发达与理性程度。政治制度与主体的政治

生活密切相关,共同体政治体系不仅要具有权威性,而且更需要共同体成员的拥

护与参与,政治主体在政治实践中将自身看作共同体政治体系的一部分,从情感

和行为上表达着对体制度体系的拥护、支持或抵制、反抗,进行选择性认同建构。

公正是制度的灵魂和首要价值,制度公正是制度认同的基本前提,制定制度必须

以公正为依据,保障社会成员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合理的调节社会成员间利益分

配,给社会成员以心理上的公平感,促进其制度认同。国家认同是认同主体与政

治制度体系之间在政治实践中的交集、互动和关联,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成员对国

家政治体系的心理归属和行为支持。

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建构代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方向。民族、文化及

制度是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基础性要素,民族政治价值导向应当维护民族团结和

共同繁荣进步,民族政治协调目标是完善民族政治权力结构,国家必须通过文化

与政治建设实现民族统合,并给予民族物质利益上的满足。中国作为当代社会主

义多民族国家的典范,在国家建构过程中构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及政治

层面的特色制度体系,这一“经济一文化一政治”制度体系为公民政治参与、族

际政治整合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国家政治统一,夯实了国家认同。当代中国社会

主义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可从经济、文化、政治制度及政策等几个层面予以分解,

1.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认同

国家认同也是一个利益整合过程。国家认同感不会凭空产生,它以社会成员

的权利和利益的实现为条件,这也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原则。政治植根于人性的利

益需求,具有实现主体利益的工具性价值,政治正义关注物品的生产、资源的分

配,担负着满足主体利益,协调社多元主体间利益关系,促进利益认同的职能。

“政治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表明,政治文明是人类解决集体生活中利益冲突和资源

配置难题的一种艺术。政治是一种价值分配,准确地说,是对公共价值的权威性

分配。政治的功能在于,政治系统运用公共权威协调共同体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
28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利益和公共资源。”①政治关系无不与利益相关,人因利益而

与政治联结,在政治中,人们根据对自我利益的理性追求而采取行动,体现为政

治主体为利益而围绕着公共权力的行为。利益关系是主体政治权力和权利形成的

基础和条件,并构成人类政治生和政治关系的基础。“政治的关系领域

(Beziehungsfeld)总在不断变化,依那些为了自我维持的需要分分合合的力量

和权力而变化。”∞因此,经济发展、国家繁荣和人民富裕是国家认同建构的主要

资源,这与国家经济制度选择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能否促进生产力

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和尺度。商品经济的确孕育了自由、平等等

权利主体原则,但自发的商品经济必定带来资本基础上的寡头政治、政治不平等。

商品经济只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民众在经济领域的自由、平等等主体意识才会

真正投射到政治领域,构成国家认同的巨大资源优势。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构成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石。社会主

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及分配方式能够平衡好多元利益主体间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关

系,这为人民的国家认同提供了物质保证。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同时鼓励和发展非公有制,使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合力,

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即“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

济中发挥主导作用,保证了经济发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迈进,稳步

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保障了各经济主体的

利益,调动了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强

大合力。删这一经济制度决定了人民的政治主体地位,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彻底否定了专制和特权,维护中华各民族的利益,促进了民族平等、团结,推动

了国家认同建构。

其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国家认同。公有制经济的资源配置

优势有利于实现供需平衡,避免经济危机,其背后反映共同体利益协调机制的有

效性。市场和政治权力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是建

设好的市场经济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具有统一性,市场经济

①王振亚:《人的政治主体性建构的理性自觉一解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另一种视角》,《政治学研究》,2005
年第3期。
②[德]卡尔・施密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朱雁冰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0页。
③求是网:【中国稳健前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 2019年9月21日。
289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

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通过对自由主义

的经济理念的反思以及超越建立了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出巨大的生

产力。政治是能够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配置的一种艺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

社会主义国家的特色经济形态,具有市场和政府调控的双重优势,能够实现政府

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调控的有效结合。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强调发挥市场和政府在

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实现了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机统一,更好的促

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认同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兼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公平与效

率。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效率可由市场自发解决,但单纯的市

场经济本身不能解决公平问题,公平需要靠政府的调控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能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方面优势,既能通过市场解决效率问题,

又能通过政府的作用化解贫富差距,体现公平。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助

于化解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相对均

衡,通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均衡发展,实现国民共同繁荣。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在分配领域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较好地解决资源分配问题,构建和谐劳

动关系。社会主义国家通过采取多种手段、政策解决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问题,

既有利于防止贫富分化,又能调动各类主体要素的积极性,充分有效利用各种资

源,促进经济协调发展。这优越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按资分配

的缺陷。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还能够引发并增强人们政治上的平等

观念和参与意识,为民主政治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助于实现各民族经济共同繁荣。经

济差异是认同认同的根源,国家经济社会的均等关乎国家政治稳定和主权统一,

必须缩小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使各民族共同发展,以作为提升其国家

认同意识的基础。市场经济对于打破民族经济分割,推动民族经济合作,实现国

家经济一体化具有推动作用,但社会制度差异下的市场经济对民族经济有着不同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73页。
29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影响。社会主义公有制市场经济因其更适合社会化大生产而比资本主义私有制市

场经济具有巨大优势,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各民族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

性,提升了综合国力,使得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内各

民族区域经济差异性客观存在,民族区域资源的不平衡分布需要作为体现民族凝

聚力的国家政权予以合理调度,协调各民族利益共同发展,使各民族利益与国家

利益保持一致,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提供强有力物质保障。资源配置成为社会主

义多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以行政力量进行资源配置,统筹协

调,扬长避短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把各民族地区经济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建

构起统一协调、均衡发展、联系紧密的中华民族经济体,在一体化市场经济环境

中公平竞争、合作交往,辅之以国家必要的调控,实现资源的优化化配置,推动

中华民族经济体走向强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它更复合社会化大生产规

律,使全社会成为一个有机的的经济整体,相互依赖性增强,社会交往频繁,能

够把各民族纳入到一个统一经济过程中,促进民族间的交流,民族经济共生共赢

共享,民族间向心力和亲和力得以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优势在于:

坚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为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坚持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发挥“有

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方面优势;坚持扩大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超越,显示出强大生命力,

是增进中华民族凝聚的经济支柱,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民族个体、群体相互

吸引,共同融入中华民族经济有机体,强化中华民族认同。

最后,以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促进国家认同。财富共享需要以一定社会制

度为基础,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人民利益,人民群众是政治实践的主体,是国家认

同的主体,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能够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赢得其

国家认同。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通过政治干预,以政治平等嵌入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暂存的经济不平等,通过政府干预经济、制定再分配政策等调节国民收入,缩

小贫富差距,化解经济不平等带来的社会分层固化问题,最终通过发展生产实现

①求是网:【中国稳健前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2019年9月21日。
29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对于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其有助于

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逐步实现全民收入平衡,利益上的

满足转化为对国家的认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有利于构建多民族和谐的政治社

会,赢得全民族的国家认同。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经济多各具特色,发

展不平衡,若贫富分化过分悬殊,就会影响个体、群体对国家的认同,坚持走共

同富裕道路,政府通过经济杠杆将各民族引入“共同富裕”的经济共同体中去,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以共同利益强化民族凝聚力,夯实国家认同的民族基

础。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能够将社会大众带进统一的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过程之中,以最广泛的政治参与来凝聚国家认同。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

价值理念和本质特征,政治平等是人的本质诉求,也是社会对人的价值的外部确

认,它意味着不同政治主体在共同体范围内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同等权利,履

行同等义务。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确保多元政治主体间真正平等的政治关

系奠定了基础,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这一民主

政治不为资本所控制,而是按人民意愿配置和使用政治资源,制度设计及运行模

式、公共政策制定及执行方式、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与民众的关系等共同保

障了人民的政治主体地位,使发展的一切成果属于人民、由人民共享,赢得了人

民广泛的认同,是国家建构认同的制度保证。

2.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认同
国家认同需要民主政治支撑。政治参与是主体政治认同的表达方式和生成机

制,主体心理层面的政治认同感外显为对政治事务的参与、支持等政治实践,通

过政治参与对共同体及其制度体系、价值等认同对象做出政治评判,形成对客体

的政治认知、情感和态度并产生相应的政治行为。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

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人民本位的国体、政体、政策安

排,把维护、实现和发展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人民是国家认同的主体,“社

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建构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

①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29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治发展道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

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

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

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主要体现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统一,两者都反

映体现民意,在民意表达、沟通、协调及整合等方面各具优势。选举民主以选票

为中心,通过选票聚合民意,遵循“多数原则”,能够解决大规模社会中的公共

选择问题。选举民主作为一种工具、手段和方法,解决的是权力来源的合法性问

题,是政治合法性的“通行证”,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冲突的重要机制,具有简洁、

标准、易操作等技术优势。选举民主作为民主的一种形态体现了主权在民和自由

平等等基本民主价值,但“一人一票”规则具有形式正义的价值偏颇,诸如其“多

数原则”容易出现“多数暴政”的危险,忽视甚至压制少数人的利益和需要,不

能真正代表民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对单纯选举民主不足的补充,有别于选举民主聚焦于选

择决策者、代表、领导人等价值目标,协商民主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协商民主

以对话为中心,定位于多元主体之间自由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参与协商者本身也

是决策者,通常具备理性、知识、表达和沟通能力,具有相当的责任意识和担当

精神,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公共治理。协商民主下多元主体间相互理解,彼此尊重,

同时兼顾少数或边缘群体的各种诉求,通过协商化解分歧,求同存异,寻求共识,

能够在碎片化、复杂化以及动态化社会形成公意和公共决策,并以此矫正消解选

举民主的弊端,期间还能培育公民理性、宽容和负责的政治品质。总之,选举民

主是选人,是民众投票“数量”导向基础上的精英对决,而协商民主是议事,是

以“质量”为导向,侧重于为解决问题、形成决策而展开的公开辩论,形成的是

公意,实现的是“共赢”,解决的是共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政治协商机制共存,实现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完美组

合,这一民主模式对于国家认同建构具有巨大制度优势。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
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10月31日。
293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从多民族国家建构视角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有利于促进族际政治整合。

真正的民主应该是所有民族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根源于马克思整体主义观

点,关注集体主义价值,推崇整体价值观,国家、民族、集体至上的观念,与多

民族政治具有耦合性。社会主义民主秉承民本主义政治思想,而群众组织起来才

能生成人民,有了人民才有人民的权力与权利。社会主义民主主张民族集体权,

并以制度建构来化解自由主义民主政治的民族压迫机制和民族诉求多极化机制

导致的族际政治对抗,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提供制度保障。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

度之所以具有凝聚力,不仅因为制度本身的先进性、科学性,也是各民族达成的

政治共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等民主政治制

度体系具有多元性、开放性,为各民族对话、合作、交流提供了平台,能够化解

冲突,和平解决民族问题,促进族际政治和谐。

总之,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民主政治的内在本质就是确立人民的政治主

体地位,真正实现人民的政治主体性,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以主人

翁的身份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自主、自治、自觉,构成国家认同的天然主体。“社

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

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政治架构都以尊重、实现人的政

治主体性为基石,并以此塑造其国家认同。

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建构成功创造出了一套能够同时包容多元社会主

体的特色民主制度体系,这一特色民主政治体系既体现民主的普遍价值,又具有

自身的制度特色与优势,是整个共同体的制度支撑,其能够有效协调和平衡国内

多元主体间的关系,形成统一战线,保证人民成为权力的主体、国家的主人,这

也构成国家认同的动力源泉。

(1)彰显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认同效力
“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织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政权组织及活动的基本原则,体现人民

主权。民主集中制有效保障了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集

①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lO月18日。

29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中统一”。中国共产党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党和国家的各项制度,并贯穿于

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维护党和国家权威及主权统一,保证了人民所拥有的权力

的整体性,从根本上避免了自由民主国家权力分立、相互掣肘、效率低下的顽疾。

“民主与集中”两者相辅相成,民主是前提,集中是归宿,没有充分的民主就没

有正确的集中,就难以形成强大合力;而没有集中,民主则会陷入“无主”,民

主集中制促进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有机结合,是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

既能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又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既能充分反映广大人民

的意愿,又能形成全体人民的统一意志,最大限度激发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活力,

这对于国家认同建构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建国70余年,“民

主集中制’’原则始终贯穿于国家政治制度设计的各个层面,形成了整体动员机制,

保证了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科学决策产生,展现

出较强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工作优势,是一种科学合理而又有效

率的制度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政治基础是发扬和扩大人民民主,而人民代表

大会制则是具体实现方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政体彰显认同活力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及核心是人民享有各项政治权利、管理国家、当家

作,保障人民政治主体地位的实现。据此,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按照民主集

中原则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当家作主的的机关和

主要民主渠道,代表制成为大众权力的过滤器,人民通过人民代表行使权力,当

家做主。从政体结构的贯彻与渗透角度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们国家

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充分调动人民当

家做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

会主义建设。”∞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理想制度模式,完全超越了西方的自

由民主政治体制,标志着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实行立法、行政协调一致的议行合

一制,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权力的至高无上性、统一性和完整性,真正体现人民

当家作主。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贯彻人民主权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保

障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突

①《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出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民主集中制既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又有

利于国家集中统一领导。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集体

行使职权,广泛发扬民主,调动各方政治积极性,实行必要的集中,达成政治共

识,建立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坚持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

以保证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没有集中,就会陷入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分散主

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着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建构的民主化方向,体现为直接

民主与间接民主、基层民主与代议民主的相辅相成,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有效

保障了人民的政治参与和基层自治,为国家认同建构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

人民代表大会制在国家权力关系上实行“议行合一"。“议行合一”原则强调人

民主权与国家权力不可分割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及国家权

力的统一性.避免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制度下的权力分散、行政效率低下等诟病。

“议行合一”实现了立法权和行政权的统一,对于共同体各民族平等参与政治,

达成政治共识提供了平台,也为其国家认同建构搭建了制度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人民性是国家认同的又一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下的各

级人大代表都来自于人民,都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为人民用权,受人民监

督。“当好人大代表,第一,要联系群众;第二,要善于把群众的意见带到上面

来;第三,对明显不正确的意见,要敢于坚持原则,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耐

心地进行解释和说服。”∞各级人大代表都肩负着人民的嘱托,反映人民的意志和

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不存在党派、利益集团之争,保证国家权力掌握在全体

人民手中。于民族而言,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一致,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确保各族人民通过人大代表参与国家管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一定数额

的代表,并设有专门的民族事务委员会,这对于促进民族平等、团结,确保各民

族当家作主及认同国家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总之,人民代表大会制政权组织形式具有很强的社会动员和组织协调能力,

有利于各族人民通过政治沟通、协商,达成政治共识,建构认同,维护国家安定

团结的政治局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坚持

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党领导的有机统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制度优越性,

这一制度既能集中人民共同意志,反映体现民意,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又能保证

①《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s.116页。
29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最高

权力机关在多元差异的交汇中以人民为主体,同时作为多民族融合的政治框架有

助于促进各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

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在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中发挥了巨大效能,中华民族的国族体系已然建成。

(3)政党及政党制度的认同凝聚力

从人民民主看,社会主义政党、政党制度体现人民性,代表人民利益。中国

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一个全民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

战线学说同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中国共

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②这一政党、政党制度具有极大地包容性,既

能统一全党思想,最大限度激发党的活力,又能体现人民主体地位的“大众民主”,

并以政治协商方式推进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整合功能,是国家认同建构

的坚强核心。

首先,从执政党层面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统领和贯穿于国家生活的方方面

面,“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一切都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不

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政理念,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国家治理的首位。作

为人民的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的指导思想,人民是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人民情怀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底色。中国共产党作

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

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

起就以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

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彰显为人民执政、

靠人民执政的制度优势,这也是“政党认同”的群众基础和政治根基,是国家认

同的重要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包容的全民性政党,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包容是中

国共产党的高尚品德,也是中国共产党处理各种政治关系、利益关系必的基本准

①胡锦涛:《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4年9月15日。
②《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页。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则。多民族国家政党的包容性对于国家认同建构尤为重要,政党越具有包容性就

越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聚合。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全民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代表了人民“一而不可分割”的公意,是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最大政治优势。中

国共产党的全民代表性,在革命和建设时代都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体现了广泛的代表性、包容性,具有较强的泛利性,不偏向任何社会群体的特定

利益诉求,关心国家和全体人民的长远利益,并能够协调好、平衡好民众短期利

益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共存,这样一个包容性政党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统一,这也

是中国共产党对于西方政党的优越性所在。

中国共产党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坚持全国一盘棋,以共同的政

治理想和目标增进社会凝聚力,整合各种政治资源为国家认同提供保证,党的领

导是国家建构的最大政治优势。今天,中国共产党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

具有超凡的执行能力、战略规划能力、社会整合能力和改革创新等能力。同样,

在中国,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也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群众,是人民的一部

分,同属于社会主义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对于促进社会团结,夯

实国家认同的社会基础。

民族治理层面,多民族社会和谐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各民族享有平等的尊严,

与这一前提相适应的是需要一种“平等尊严的政治”,所有民族都得到平等的对

待与尊重,承认民族独特的认同。中国共产党坚持“多样性的统一”,在领导国

家建设中,通过制度、政策设计,充分保护少数民族群体权利与利益。组织上,

中国共产党实行党员成分多元化,注重吸收少数民族成员入党,确保党的各级机

构中都有少数民族党员代表;政策上,中国共产党通过“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等政策推动了民族统合;制度上,中国共产党通过民主制度建

设,为各民族政治诉求表达提供渠道,并作出积极回应,强化与各族人民之间血

肉联系。社会层面,中国共产党基于民族多元的社会现实,不断拓展组织基础,

把各族人民纳入广泛的人民统一战线,较好地平衡了国家秩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

系。这一切缘于中国共产党的全民代表性,能够以一种包容、开放的姿态领导多

民族国家建设。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建构就是依靠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民

族凝聚、国家独立。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其次,从政党制度层面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

巨大地社会整合优势。这一政党制度与人民民主专政有机统一,既能充分发挥党

内民主,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又坚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有效克服分散主

义,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政治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了巨大的政治优势、

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工作优势,汇聚成国家认同的强大优势。在这一基本政治

制度体系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彼此间分工合作、相

互监督,是一种民主协商、合作、非竞争的亲密友党关系。这一政党制度是对自

由民主体制下两党制、多党制的超越,不存在党际间的极化竞争、权力博弈,规

避了党争民主带来的政治对立、社会撕裂、政权更迭频发等诸多政治乱象,也不

存在一党制下的权力垄断等弊端,而是一种民主协商、肝胆相照的崭新的合作型

政党关系,提升了政党间的向心力,开辟了多党合作的制度化渠道。这一政党制

度是对人民公意“一而不可分裂”的完美阐释,能够超越多元利益群体的特定利

益诉求,而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和国家整体利益,以多党合作合力推进政治整合,

通过民主协商,进行利益疏导,有效统合引导,形成全民族包容性共识,充分彰

显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

再次,从协商民主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使人民依法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的

内容更加丰富、渠道更加便捷、形式更加多样。政治是一种妥协的艺术,“协商

民主一方面是有助于达成规范性理由的沟通倾向,另一方面则是将私人的、关注

自身利益的愿望转化为对正义的公共诉求。在民主斗争的过程中,公民们与他人

进行‘交战’以试图赢得他们的心灵与头脑,也即赢得他们的同意。"①协商民主

尊重个体、群体的政治主体性及价值实现,在实践领域体现多元主体间平等的政

治关系,能够把“多种声音”协调为“一首乐曲",协商民主下多元主体通过公

开辩论、沟通、妥协、纠偏、谋取共识,形成决策。协商民主凝聚共识的过程就

是在包容中不断消弭差异,寻求最大公约数的过程,协商过程中每一主体都可通

过政治参与行为表达自我价值诉求,并通过民主协商交换看法,各方不是彼此控

制,而是有意识的沟通,互相妥协,谋求共识。可见,协商民主是各种冲突的减

震器、润滑剂,能够重新整合政治系统,并伸张着人们的政治主体性,是人类理

性的结晶。协商民主所构建起来的公共协商机制,能够协调政府、社会、群体、

①[美]艾丽斯・M杨:《包容与民主》,彭斌、刘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3页。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个体等多元主体间的价值偏好,使多元化利益以公共利益为“最大值”,通过多

方平等协商,实现利益协调及共赢。协商民主公开性、平等性和广泛性的特征还

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民主监督,提高民主质量,最大限度地将“少数人”与“多数

人”的利益整合起来,取得共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秉承中华传统文化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

异等价值理念,能够最大限度发扬充分协商、广泛参与的优势,听取社会各方面

的意见和利益诉求,最大可能谋求共识,凝心聚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最大多

数人的民主,爱国统一战线是重要法宝,是同和异的统一体。“统一战线坚持大

统战工作格局,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完善照顾同盟者利益政策,促进政党

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统一战线植根

于中华文明“大一统”理念,能够保证集思广益,以协商凝聚,实现决策的民主

化,通过民主监督能够保证权力的公共性,实现最大多数人民的政治主体性。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以制度化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在这一大统战格局中,

人民政协处于凝聚全社会智慧和力量的第一线,人民政协作为全国各民族、人民

团体、民主党派等爱国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标识和

主要实现形式。人民政协“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

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

共识。”@“人民政协坚持把发扬民主、增进团结、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作为履

行职能的重要着力点,为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

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人民政协大大提高了协商民主的制度化、

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凸显了大团结大联合的统一战线本质。

人民政协的实质是做人的工作,通过协商把“心”凝起来、把“力”聚起来,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谋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壮大共同力量。人

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重要阵地”、“重要平台’’和“重要渠道”,

能够有效凝聚起社会各界力量。“人民政协积极引导和推动参加人民政协各政党、

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不断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和

①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10月31日。
②习近平:《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
20日。
③《胡锦涛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59页。
30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思想认同,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①今

天,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着力

增进共识、促进团结,确保社会各界在信息互通的基础上,广开言路、平等协商,

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寻求全社会最大公约数,凝聚共识,从而兼顾了最大范围

社会成员的权益诉求,剔除了具有片面性、狭隘性政策主张及利益诉求,规避了

个人或团体的专断独裁,把广大民众凝聚成一个统一、稳定的社会有机整体,进

而引导和推动全国各民族、各党派、社会团体等汇聚起共襄伟业的强大力量,为

国家认同建构锻造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单就多民族政治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族际政治交流、对话提

供了平台,有利于化解族际政治冲突,促进族际政治整合,具有强大的民族集聚

与包容力,是多民族社会最适合的民主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坚持“服从多数”

与“保护少数”相统一的原则,能够保护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促

进族际政治整合,实现民族多元与国家一体的统一。在协商民主政治生活中,民

族间以交往和商榷的方式决定公共事务,体现族际政治民主化,通过民主协商既

化解了民族问题又培育了民族成员理性和负责任的公共精神,民族片面强调自身

政治主体性的非理性被抑制而趋向集体理性,各民族在民主制度框架内谈判、沟

通,坚持求同存异和求同化异相统一,兼具包容,谋求共识,并注重营造以共赢

为中心的主体际关系,推动族际政治民主化发展,从而赢得各民族的国家认同。

人民政协是促进族际政治和谐,凝聚民族共识的桥梁和纽带。“人民政协要通过

有效工作,努力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

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

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回可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能够倾听多种声音,兼顾多方

利益,求同存异、聚同化异,能够平衡协调好国家政治一体与民族多元的统一,

建构国家认同。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能够广泛包容、吸纳各种政治力量,满足

多方面社会诉求,彰显了强大的社会整合力,其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契合,共

①《胡锦涛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58页。
②习近平:《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
20日。
30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同架构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能够保障全社会各族人民利益,是中国社会主义

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制度资源。

(4)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塑造国家认同的社会基础
民主基于范围考量可分为高层民主、基层民主等不同层面,高层民主能够有

效预防权力垄断、个人专制,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民众政治主体性的戕害。人是政

治主体,其政治主体性需要在政治实践中展开和具体化,即人作为政治主体必须

积极参与政治,并在政治活动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运用民主权利追求正义、

自由,展现自身主体性角色。故此,民主应深入社会基层,渗透到人民的生活中

去,基层民主作为一种覆盖面广泛的民主形式最能体现人民政治主体地位,这是

因为基层民主不需要民众具有高超的政治理解力和参与技能,而本身就是一种锻

造政治主体,实现民众政治主体性的民主形式。基层群众民主自治是中国式民主

的又一特色,其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充分体现了社

会主义国家保障城乡基层广大人民的直接民主权。中国的基层群众民主自治通过

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拉近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的

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建构70余年来,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基层民

主体系,民众通过直接的政治参与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实现当家

做主。这一基层民主为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单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层面看,民族都应该有权利要求决定本民族的公共事

务,“民族主义的核心原则要求每个民族具有完全的自我体现和自治。”∞民族的

制度体现民族对自己权利和地位的感情,自尊的民族应该拥有自治的政治体制,

但不必是完全的主权国家机制,民族自决绝非意味着每个民族都必须建立自己的

主权国家,有利于民族生存发展才是关键。在一个民族数量远多于国家的世界里,

正当的承认不是主体民族赐予少数民族的恩惠,它是多民族乃至人类和谐的一种

需要,理想的“民族自决”是“民族自治”,这需要国家赋予聚居民族以一定自

治权。民族自治是民族实现自决的重要途径,民族保存其特性的诉求需要某种形

式的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内容,国家权力与民

族内生秩序的有效衔接是实现民族区域治理的关键。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因民族

①[美]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
26页。
30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性而衍生出异质性,这迫使国家权力在统合民族地区治理过程中必须尊重聚居民

族的内生秩序。民族自治是多民族国家保证政治统一的重要制度建构,其有助于

实现国家权力与民族区域政治的双向互动,既能使国家权力深入民族地区,又能

在保障民族区域政治特质的基础上帮助聚居民族走向开放,实现现代化转型。同

时,各民族聚居地政治体系可以发挥内生秩序的积极作用,在国家治理体系内实

现区域自治,激活民族地区的积极性,推动聚居民族从凸显异质性转向相对同质

性,这是多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关键。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基本政治制度。中国

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制度回应,将维护国家统

一与包容民族差异相结合,在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赋予各民族民主自治

的独立性、自主性,在实现各民族平等权利和维护各民族的政治主体性方面具有

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后以宪法形式确立了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实现民族聚居地权力再造,在国家建构过

程中以民族自治与共治的民主机制整合国内多民族政治。这一制度在保障民族地

区独特性的同时,为民族间政治对话提供了平台,期间,聚居地民族逐步走向开

放,积极参与到国家政治一体化进程中,最终实现国家政治建构与民族地区治理

的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包容民族差异,体现平等尊重和承认的制度设

计,是保障少数民族权利,促进族际关系和谐的体制机制,对共同体稳定政治秩

序、繁荣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各民族的国家认同产生了积极效应。

首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国家政治一体。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

共同体内的各民族享有高度自治权,但不是完全的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

家主权统一、国家结构实行单-,ij前提下,各民族共同参与国家治理的一种政治

整合。民族自治区域统一于国家一体化政治体系之中,本质上依然是国家权力在

民族地区的行驶,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民族区域自治政府作为国家行政管

理体系中的一级政府,与各省同属于地方人民政府,接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

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治权力,保障各民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各项权利,体

现人民主权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民族区域自治有机结

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在自身框架内为聚居民族所做的制度安排,自治民

族本身不是主权实体,但在国家主权下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这一制度强化了国

303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家的政治整合功能,有效保障、巩固了国家主权、领土、法律制度、核心价值等

的统一性,凝聚了各民族的国家向心力,巩固了共同体认同。

其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包容多元民族差异,契合民族群体性权利诉求。

民族成为自治单元有助于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是保障共同体内各民族参加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制度设计,保证了

各民族各方面的平等权利,尤其是保障少数民族群体性政治权利的特殊制度安

排,是体现民族平等,化解民族矛盾和冲突的制度创举。“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

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

利,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

和区域因素、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统一。"∞民族区域自

治以区域加民族的方式为聚居民族提供自己的治理单元,民族区域作为民族的家

园、文化的承载地,满足了各民族对自身文化继承、祖籍地及自然资源等的权利

诉求,在多元背景下成功实现了了多民族政治的一体性。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

家民族自治区域以民族聚居地为基础,着眼于民族地区的独特性,关注民族属性,

自治区享有诸多自治权,并以法律制度设计保障多元化民族权益。法律层面形成

了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各项基本法、民族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民族法规体

系和监督机制,切实保障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促进了民族区域社会、经济与

文化等事业的顺利发展;制度层面形成了从自治区、自治州到自治县等多层面自

治体系,保障了各民族群体在权利意志和权利秩序上的互动,实现了各民族的合

法权益,充分体现了包容差异的多元治理模式,这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存在的

基础和价值目标。民族区域自治合乎国情、顺应民心,得到了各民族的支持与认

同,实现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良性互构。

总之,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主权统一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在“一

体”前提下,民族地区从自身实际出发实行自治,以其先进性、适应性、灵活性、

正义性、合法性等赋予民族地区高度自治权力,提高了非主体民族的国家凝聚力,

增进了其对国家的认同,成功维持了国家主权统一、政治稳定,体现中国的制度

优势,为世界首创,显示出强大生命力。民族区域自治构筑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o《胡锦涛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22页。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促成了民族团结、平等、互助的多民族和谐社会,提

升巩固了国家认同。

综上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实

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是有效率的公平正义的

制度,是发扬民主、集中民意、倾听民声、合乎民意的制度,深得人民拥护。“中

国的制度自信分别来自其制度建构的自主性、制度性质的民主性以及制度运行的

有效性。制度自信的背后是理论的坚定性与发展的有效性,而其现实根基就是全

社会对制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所形成的基本认同。”①这一制度体系植根于中国土

壤,具有凝聚民智、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的制度优势,是社会收益最大、人民获

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强的制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这样一套制度安

排极具先进性。它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

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

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

聚力、社会团结、阶层共识,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

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持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能够有效

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

民族的福祉。”②新中国70年的历程表明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保障了

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国家不断走向现代化,强大制度优势构成国

家认同的资源优势。

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使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

性、全局性、长期性问题。今天,中国共产党面对新形势,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

新境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各民族,从世情、

国情、党情出发,高举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伟大旗帜,“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

①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版,第224页。
②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2014年9月5日。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

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加快少数民

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

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

律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

承又与时俱进;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发展的体制机制。”∞多维度、多视角创新民族治理的政策措施和实践逻辑,促进

族际政治有效整合。“多元一体’’是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也是对民

族多元与国家一体统一性的回应,多元治理模式与民族区域差异相契合,有力维

护了民族地区政治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一体”促进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使中华民各民族手足相亲、守

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极大增强了中华各族人民对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并为世界多民族国家民族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中

国方案。

本章小节

民族国家叙事具有历史局限性,民族国家语境下的国家认同建构必定遭遇内

生性民族问题的困扰,并表现为一种无解之题。自由主义国家源于对“权宣之计”

(modus vivendi)的追求。当代自由主义政权是一种宽容方案的晚期花朵,这

种宽容方案始于欧洲的16世纪。民族国家现在已经过时,正在被人们废弃,并

且将被废止。当今世界已有许多迹象表明这种落伍的民族国家形式正在向某些新

单位演变。 “民族国家”名不正、言不顺,更与现实相背离。历史和与现实证

明,旨在以公民同质性为根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为基本特征的民族国家

只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承认和保护民族性群体单位作为一种异质性要素的

集体权利是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关键,“族群’’的国家认同需要“民族”身份的

支撑,即需要为“族群”的“民族"身份正名,途径则是多民族国家的建构。多

①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
30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族国家作为现代主权国家的主要存在形态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其

能够在尊重、包容民族差异性的基础上展现出共同体的亲和力,在承认民族认同

基础上建构国家共同体,是较自由主义民族国家更为高级国家形态。

国际政治体系中的理论之争其实质是对政治意识形态、制度模式、政治道路

选择的争论,更是一种话语权之争。概念命名的问题就是权力的问题,现当代政

治生活中的民族(nation)、族群(ethnic group)、民族自决、民族国家等概念

之争,其背后同样潜在着一种意识形态和政治纲领之争。自主权国家时代开启以

来,西方国家掌控着民族、民族国家理论的话语权,其中浸透着自由主义的意识

形态思维偏见,自由主义民族、民族国家理论不仅极力维护西方自由主义民主政

治制度与发展模式,也极力矮化非西方政治建构模式,对此马克思主义以多民族

共建国家为着眼点对自由主义的民族、民族国家理论体系进行了驳斥、批判,这

一批判性驳斥蕴含着对多民族国家的价值关怀。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首先是一种生而有之的自然现象,属于历史范畴,具有

历史聚居性,民族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不是“想象的共同体”,民族兼有聚居

与建构、传统与现代多重意蕴。原生民族的形成是自然的过程,而现代民族则是

近代人为建构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首先承认民族自古以来就存在,是人

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同样认为民族自生成以来就是文化与政治统

一体,绝非西方话语下的纯政治共同体,只是在主权国家时代,民族的政治属性

更加凸显而己。自由主义之民族概念包括统一的政治经济体系、平等的公民身份

等,强调公民民族。自由主义催生的民族是一种令人惊异的结构产物,其形成基

础应被更准确地追问。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一词一开始有出身决定的共同体意味,只是

在近现代,民族被人为地工具性建构、凸显政治化。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

族就是一个具有函数意义的复合性概念,具有逻辑上的演进性,是一个有着不同

层次的、历史的、血缘联系等不同状态的概念,凸显于文化与政治意蕴。文化民

族(culture nation)或说族裔民族具有聚居性,更多是一种历史性存在,其强

调统一的谱系,拥有共同的祖先、血缘、语言、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等聚居要

素。这和斯大林所定义的民族概念极为对应,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

307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这一层面的民族概念最能够真实反映并

解释当下世界各地的民族问题,体现了对西方自由主义政治民族的修补,也是一

种挑战。政治民族(political nation)或说公民民族,其构成要素强调国家及

其治下统一的经济体系、共享的政治制度、共同的大众文化和意识形态及在此基

础上平等的公民权利与义务,这和自由主义民族概念并无二致。

马克思主义认为西方自由主义“民族一国家”概念及理论体系不足以解释现

代主权国家政治现实,反而成为动摇国家稳定的危险观念,必须转换理论范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天生就分为各个民族,民族构成了人类的基石。世界是由马

赛克式的民族所构成,人类社会是民族的大干世界,无论根据哪一种民族定义,

现实中民族都比国家多,全世界a000多个民族分布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表

现出惊人的多样性和分离模式,民族与国家不可能一一对应。马克思反对本质上

已经资本主义化的民族国家观,马克思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蕴涵着对单一民

族国家及其民族国家观的批判,民族国家不是国家形态演进的最终形式,国家形

态的演进还将继续下去。现代国家作为一种政治有机体,有时与文化民族重合,

有时包含数个民族在内,即国家可以是单一民族建构也可以是多民族共同缔造,

大多数“民族国家”本就由多民族构成,多民族国家才是现代国家的实然形态。

中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重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与国家理论

的创新与发展。当代中国民族政治学研究根据现代主权国家多民族政治现实创新

理论思维,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研究范式为指导,突破自由主义民族话语藩

篱,从多民族国家发展事实出发,旋转自由主义民族理论中心论,在多民族国家

理论议题取得学理性突破,己建构起能够描述、分析和阐释中国特色多民族国家

政治建构和发展道路的民族及国家理论体系,并产生了世界性影响。当代社会主

义中国的多民族国家建构是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理论的伟大实践,也把人类文

明带入了“多民族国家”时代。中国作为当代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的典范,在国

家政治建构过程中构建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这一制度体系为公民政治参

与、族际政治整合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国家政治统一,巩固了国家认同。当然,

人类未来的多民族国家建构仍须继续调整和完善共同体内民族多元与国家主权

唯一的统一性。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结语

结论取之于事实,国家叙事范式需要依据事实来判断其正确性、适用性。民

族国家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其原本是源自欧美尤其是欧洲的一种地方经验,是

近代西欧社会变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结果。民族国家叙

事范式不仅不能描述现代国家的真实形态,反而制造了各种负面影响,更无助于

当代世界各国国家认同的建构。“人类漫长的政治实践告诉我们:政治秩序没有

终极模式,一劳永逸的完美方案永远无法获得;未来的政治发展充满着无限的开

放性和可能性,人类的探索永远在路上。”∞今天,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在世界依然

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甚至被看作是代表“政治正确”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有着

世界性影响的叙事话语,民族国家叙事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大

势!

民族原本是人类历史进程中自然生发的人们共同体,这一共同体多建基于共

同地域基础之上的共同历史、血缘、文化、地域及生活习俗等客观要素之上,这

些要素具有先在性,伦理性,即民族是一个具有伦理性质的人们共同体,每个人

出生即属于某个特定民族,有一定的不可选择性。同样民族认同民族认同也是基

于一种伦理联结,乃是自然而然之现象,主要源于成员个体一种天然的情感与内

在的信仰,民族认同是一种基于情感上、心理上的身份皈依。确切的说,民族先

于国家而存在。

民族国家叙事下,“民族”被人为建构了,确切的说是被工具化利用了,人

们习惯是将这一“民族共同体”称之为现代民族,民族即国家,己化身为纯粹的

政治共同体,而那些传统民族则变成了所谓的“族群”、“种族”,被窄化为纯粹

的文化共同体,这一叙事话语的演绎从根本上是欲为“民族一国家”建构的合法

性进行论证,打造一种普世的“民族一国家”认同观念,并且在事实层面确实也

建立起了一定的话语主导权。然而,问题的根本是“民族国家叙事”带来的不仅

仅是民族、族群、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概念的混乱和“精神分裂”,它更引发

了世界范围内持续不断的民族问题,而“民族国家叙事”却难以解释、化解这一

可以说是人类政治的难题。

①庞金友、汤彬:《多元化时代如何构建政治秩序》,《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7期。
309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族一国家”原本就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这一国家叙事范式及国家建

构模式所导致的民族问题具有必然的内生性。民族国家叙事下,国家面对的是民

族与国家地域错位下的认同张力,这是民族叙事下,国家建构遭遇的难解之题。

基于这种国家认同困境,多元主义语境下各主义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国家认同叙

事理路,其中自由主义作为传统民族国家的主导性意识形态,主张以“公民国家”

建构来构建民族国家认同,即通过对个体进行均质化公民身份打造,以化解个体

多元差异的族裔身份背景,并借助自由宪政民主体制来打造一种“公民民族”。

可以说自由主义的民族国家认同叙事具有一种理想化,先不说个体的族裔身份能

否人为消除,单就自由主义本身内在的个体与集体、一元与多元、国家与社会分

离等理论张力而言,其就难以成为支撑民族国家认同的理论基础。而多元文化主

义的提出正是对自由主义民族国家叙事不足的修正,多元文化主义提倡文化多

元,关注的少数民族群体性文化权利,这是对自由主义一元文化论及个体同质化

公民身份理论的批判与修正。多元文化主义对民族国家共同体内多元化民族性群

体予以关注,并为其进行权利伸张,某种程度上是对民族国家实为多民族共同的

承认。然而,多元文化主义由于其仍以自由主义为理论前提和基础,未能从国家

体制、制度层面做出根本性变革,其所主张的民族性群体权利沦为一种“高贵的

谎言”,而其所主张的差异公民权、多元文化等与民族国家的公民认同、文化一

体、社会统一等等都存在着结构性张力,撕裂着民族国家认同的国族基础和社会

基础,而最后成为一种权宜之计,并逐渐被西方民族国家所抛弃。

民族国家叙事下,现代国家认同建构遭遇的民族问题表现为一种无解之题。

自由主义及多元文化主义对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无力感、挫败感证明民族国家叙

事是一种失洽的国家叙事范式。民族国家从一开始就不是真正的“一族一国”,

而是多民族共建的政治统一体,民族国家叙事下,民族被政治化,所谓的族群却

被去政治化,话语的背后无不是在为“民族一国家”寻找合法性基础。然而它却

制造了现实中各种的民族问题一一民族分离、族际冲突、跨界民族问题等。这些
问题的背后无不充斥着民族国家叙事话语潜在的鼓动性,“民族一国家”刺激着传

统民族的国家诉求,“民族自决”赋予了民族分离以“合法性”基础……凡此种

种不一而论。民族国家不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吗,早期民族国家不是通过武

力征服、民族同化等暴力手段实现的国家建构吗,民族国家叙事的普世性不是殖
3】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民主义的结果吗?所以民族国家更多不是一个民族的国家,而是事实上的多民族

国家。

民族主义终究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前进的方向,更不能也不应成

为21世纪人类政治建构的基本原则。“民族国家”名不正、言不顺,更与现实相

背离。今天,全球化正从事实层面挑战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合理、合法性,推动

民族国家走向“终结”,全球化进程中的诸多迹象表明这种落伍的民族国家形式

正在向某些新单位演变,民族国家建构模式正在悄然褪色,民族国家叙事也逐渐

被人们所质疑而式微。全球化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各民族走向共生的时代,现代主

权国家社会的多元性更加凸显,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去国家化”,但现代“政治

国家”仍扮演着难以替代的强大角色。全球化进程中,现代国家在不断巩固与重

构,但民族多元化进一步凸显,“民族一国家”建构模式已然不符合实际。人们

应摆脱这一源自西方区域历史经验的“民族国家”话语窠臼。民族多元是客观事

实,化解民族问题不应是寻求建构新的民族国家,而应以现有国家为基础,以共

同体内多民族为依托,寻求一种更加宽容的国家建构模式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发

展。承认和保护民族性群体单位作为一种异质性要素的集体权利是现代国家认同

建构的关键,“族群”的国家认同需要“民族”身份的支撑,即需要为“族群”

的“民族”身份正名,应以民族自决或自治解决民族问题,途径则是多民族国家

的建构。全球化正在持续深入冲击传统民族国家叙事的合理、合法性,从国家建

构向度看,民族国家无法解决自身内在的民族问题,解救之道要求禁止一切“民

族歧视”,这等于否定民族国家。人类未来解决民族问题的方向不应是建构均质

化的民族国家,而是创造一种与全球化相适应,更高层次的国家建构模式,而民

族国家的多民族国家转向则是当前国家认同形塑的理论通途与价值所指。今天,

尽管绝民族国家叙事仍在发挥着一定影响力,民族国家(实为多民族国家)仍被

看作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角色。然而,历史和与现实证明,民族国家本就是多

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作为民族国家替代性国家形态,己然成为国际政治舞

台上的主要行为体,世界政治正在转向一种多民族国家体系。

多民族国家作为现代主权国家的主要存在形态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广阔发展

前景,体现了国家建构的大众民主旨向,其能够在尊重、包容民族差异性的基础

31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上展现出共同体的亲和力,在承认民族认同基础上建构国家共同体,是较民族国

家更为高级国家形态。多民族国家建构认同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能够通过真正平等

的民族治理实现族际政治和谐,铸牢各民族的国家共同体意识。“民族问题的治

理,是一种从国家角度或立场看待和讨论民族问题的视角和理论框架:它主张将

民族问题置于国家治理的总体框架中,从保持和稳定多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的角

度,探求运用国家权力来调整和控制族际间的矛盾和冲突,将矛盾和冲突控制在

一定的范围和保持在一定的程度之内的方式。”①多民族国家民族治理需基于各民

族传统出发,民族政策应既包容民族差异性,又维护国家统一性,筑牢了各民族

的国家认同。多民族国家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时代主题,也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

荣的有效途径。多民族国家叙事更准确的把握到了现代国家建构的脉搏,并引领

了时代发展。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建构的成功代表正日益步入世界舞台

的中央,这触及了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建构的模式,遭到了西方国家的各种围堵、

打压,苛意制造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二元对立,这也更加证明中国国家建构道

路的正确性、制度的优越性。

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休息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一种全球性认同效应,

各国、各民族更加强调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致力

于打造经济融合、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人类共生圈。美国学者玛莎・C・纳斯

鲍姆(Martha C.Nussbaum)曾说过“人首先是作为人类一员而存在,国籍、性

别、语言、宗教等等都是第二序的属性,它们不应该成为我们看待彼此的先决条

件。我们可以保持这些集体归属与认同,但没有任何一种认同在道德意义上高于

全人类的认同。”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反映人类大同社会的时代潮流,与多

民族国家建构相呼应,更是对传统民族国家的超越与发展,更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代表着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有利于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

赢的世界。今天,由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然

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价值规范,在国

际社会引起强烈共鸣,广为世人称道、认同,相继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载入安理

①周平:《论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治理》,《晋阳学刊》,2013年第3期。
②转引自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页。
31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会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等,这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

人类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类

(一)学术著作类

【1】1《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9《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4】《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江泽民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胡锦涛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18】《胡锦涛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191《胡锦涛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0】恩格斯著:《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21]支1J德厚著:《广义政治论》,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王沪宁主编,林尚立,孙关宏副主编:《政治的逻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版。

【23]T桐龄著:《中国民族史》,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24】吕思勉著:《中国民族史》,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25]许宪隆著:《散杂居民族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6]高奇琦著:《比较政治学一一学科、议题和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31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f27]高奇琦主编:《比较政治学前沿:第1辑比较政治的研究方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年版。

【28]金炳镐著:《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29]扈英红著:《西方现代国家建构研究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视角》,北京:光明日报出

版社2018.年版。

【30]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31]许纪霖著:《家天下一现代中国人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版。

【32]许纪霖、刘擎主编:《西方“政治正确”的反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33]周平著:《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34]周平著:《民族政治学二十三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

【35]史金波,关志国著:《中国民族史学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36]吴士民主编,王平副主编:《民族问题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7]常晶著:《包容与凝聚:比较视域中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建设》,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9年版。

【38】王建娥著:《包容与凝聚: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固的制度机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18年版。

【39]张宝成著:《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跨国民族视阈下的巴尔虎蒙古人身份选择》,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0】王幸平著:《奥托・鲍威尔民族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41]李学保著:《当代世界冲突的民族主义根源》,北京:世界图书出版,2012年版。

【42]李肇忠著:《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3】白振声,杨建新主编:《民族、国家与边界——跨民族文化发展研究研讨会论文集》,北
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4]马珂著:《后民族主义的认同建构及其启示:争论中的哈贝马斯国际政治理念》,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5]李璐曲,肖榕著:《新加坡熔铸共同价值观:“移民国家”的立国之本》,湖南:湖南人

民出版社,2016年版。

【46]包永全著:《政治、国家、民族之“三重认同”研究初探》,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年版。

【47]韩献栋著:《分裂国家的统一:理论与实践》,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版。

【48]任新民、邓玉函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基层组织执行状况问题研究》北京:知识

产权出版社,2014年版。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9】董d,)ll主编:《现代欧美国家民族的同化与排斥》,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

【sol张翠梅著:《公民身份认同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11马振清著:《当代政治社会化基本理论》,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年版。

【521张静著:《法团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

【53]丁瑞媛著:《共同体、资本家社会与市民社会——平田清明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s4】鲲水著:《制度之争与制度认同——信息制度论・话语优势・制度绩效》,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9年版。

【55】曹沛霖著:《制度的逻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561徐斌著:《中国特色主义制度的大众认同与完善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571汪行福著:《社会公正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581李强著:《自由主义》(第三版),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

【591童之伟著:《国家结构形式论》(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60l曹兴,孙志方主编:《全球化时代的跨民族问题》,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

版。

【61]陈衍德,彭慧,高金明,王黎明著:《全球化进程中的东南亚民族研究》,广东:厦门大

学出版社,2008年版。

【621靳诺等著:《全球治理的中国担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631秦亚青著:《全球治理:多元世界的秩序重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9年版。

【641徐贲著:《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全球正义和公民认同》,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

【651蔡拓著:《全球化与政治的转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61包刚升著:《政治学通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67]包刚升著:《民主崩溃的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681包刚升著:《民主的逻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691于小英编:《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

【701张树华等著:《民主化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171]房宁著:《民主政治十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21房宁,李晓魁主编:《福利国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年版。

【73]俞可平著:《政治与政治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4]金一南等著,中国军事文化讲坛主编:《大国战略》,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

版。

31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75j吴彦,黄涛主编:《国家、战争与现代秩序——卡尔・施米特专辑》,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7年版。

【76]林尚立著:《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7年版。

【77]林尚立、赵宇峰著:《中国协商民主的逻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78]林尚立著:《论人民民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79]乐黛云,陈越光主编:《全球治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跨文化对话》第17辑至36

辑精选II),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80]秦亚青著:《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5年版。

【81]陈彦著:《民主与乌托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82]河清著:《西方民主的乌托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83]张莉主编:《西欧民主制度的幽灵: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年版。

【84]丛日云著:《西方政治文化传统》,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5]人民论坛编:《大国治理: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年版。

【86]杨雪冬、王浩、俞可平编:《全球治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

【87】刘瑜著:《民主的细节》,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88]张涛著:《美国民族意识的开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89]谭安奎编:《公共理性》,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0]本书编写组:《西式民主怎么了》,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年版。

【91]本书编写组编:《西式民主怎么了II——西方人士评西方民主》,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年版。

【92]本书编写组:《西式民主怎么了川》,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年版。

【93】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编:《民族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94儿美】小G・宾厄姆・鲍威尔,拉塞尔・J.多尔顿,卡雷・斯特罗姆等著:《比较政治学:

世界视野》(第十版),杨红伟,吴新叶,曾纪茂,王仕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

【95】【美】R.H.奇尔科特著:《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潘世强等译,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96]、【美】尼考劳斯・扎哈里亚迪斯主编:《比较政治学:理论、案例与方法》,宁骚,欧阳

景根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17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97】【美】劳伦斯・迈耶、约翰・伯内特、苏珊・奥格登著:《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

和理论》,罗飞、张丽梅、胡永浩、冯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年版。

【98]罗德・黑格、马丁・哈罗普著:《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第5版),张小劲、丁韶彬、

李姿姿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99】【美】力口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等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

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公婷、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lOO][英】迈克尔・曼著:《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二、三、四卷),刘北成,李少军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101]1美】史蒂芬・格罗斯比著:《民族主义》,陈蕾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年版。

【102][法】热拉尔.诺瓦里埃尔著:《国家・民族与移民.迈向权力史》,陈玉瑶译,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103][美】戴维・伊斯顿著:《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

【104][美】马莎・L・科塔姆、贝斯・迪茨.尤勒等著:《政治心理学》,胡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13年版。

【1051[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著:《政治人一政治的社会基础》,郭为桂,林娜译,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06][美】卡尔・博格斯著:《政治的终结》,陈家刚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1年版。

【107][美】约翰・罗尔斯著:《万民法》,陈肖生译,吉林:吉林出版社,2013年版。

【108][美】约翰・罗尔斯著:《作为公平的正义》,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年版。

【109][德】马克斯・韦伯著,【英】彼得・拉斯曼,罗纳德・斯佩尔斯编:《韦伯政治著作选》,

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f110][法】莫里斯・迪维尔热著:《政治社会学一政治学要素》,杨祖功,王大东译,北京:东

方出版社,2007年版。

【111][美】马克・I.利希巴赫,阿兰・S・朱克曼编:《比较政治:理性、文化和结构》,储建

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2][美】戴维・伊斯顿著:《政治结构分析》,王浦劬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131[美】艾丽斯・M杨著:《正义与差异政治》,李诚予,刘靖子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

版社,2017年版。

【114][美】艾丽斯・M杨著:《包容与民主》,彭斌,刘明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151[美】彼得・J.卡赞斯坦主编:《英美文明与其不满者:超越东西方的文明身份》,魏玲、

王振玲、刘伟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116]1德】卡尔・施密特著,刘小枫编:《政治的概念》(增订本),刘宗坤,朱雁冰等译,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117]1英】尚塔尔・墨菲著:《论政治的本性》,周凡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1181[德】奥特弗利德・赫费著:《政治的正义性》,庞学铨,李张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2014年版。

【119]1美】格伦・廷德著:《政治思考:一些永久性的问题》,王宁坤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2015年版。

【120][法】让・马克・夸克著:《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年版。

【1211[美】兰迪・T西蒙斯著:《政府为什么会失败》,张媛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年版。

【122]1意1力口塔诺・莫斯卡著:《统治阶级》,贾鹤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出版,2012年版。

【1231[英】,哈里・布里豪斯编,何怀宏主编:《正义》,林毅、李浩译,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9年版。

【124]1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88年版。

【1251[美】约翰・罗尔斯著:《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11年版。

【126]1美】乔治・萨拜因著,托马斯・索尔森修订:《政治学说史:民族国家(上下)》(第四

版),邓正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1271[美】菲利克斯・格罗斯著:《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王建娥,魏强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128][美】罗伯特・w・杰克曼著:《不需暴力的权力: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欧阳景根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91[美】贾恩波兰科・波齐著:《近代国家的发展:社会学导论》,沈汉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7年版。

【130][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国家建构: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郭华译,孟凡礼

校,上海:学林出版社,2017年版。

【131][瑞士】安德烈亚斯・威默著:《国家建构——聚合与崩溃》,叶江译,上海:格致出版社,
2019年版。

【132]1美】弗朗西斯・福山著:《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毛俊杰译,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331 E美】弗朗西斯・福山著:《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毛俊杰译,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34][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唐磊译,广西: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35][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136][英】埃里・凯杜里著:《民族主义》,张明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371[美】科克一肖・谭著:《没有国界的正义: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杨通进译,

重庆出版社,2014年版。

【138][美】戴维・莱文森著:《世界各国的族群》,葛公尚、于红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139][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后民族结构》,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年版。

【140][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141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年版。

【142][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14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144][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第1、2卷),阎克文译,上海:上海2019年版。

【1451[美】罗伯特・诺奇克著:《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8年版。

【146][美】c.赖特・米尔斯著:《权力精英》,尹宏毅、法磊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年版。

【147][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著:《致命的自负》,冯克利、胡晋华等译,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148][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著:《自由宪章》,杨玉生、冯兴远、陈茅等译,

杨玉生、陆衡、伊虹统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1491[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著:《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冯兴远等译,

冯兴远、毛寿龙、王明毅统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150][力H1莱斯利・雅各布斯著:《寻求平等机会:平等主义正义的理论与实践》,刘宏斌、

方秋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1511[德】威廉・冯・洪堡著:《论国家的作用》,林荣远、冯兴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16年版。

320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52][德】斐迪南・滕尼斯著:《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9年版。

【1531[美】詹姆斯.M.布坎南著:《自由市场和国家》,吴良建、桑伍、曾获译,北京::lls京经济

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154]1美】罗伯特・赖克著:《超级资本主义》,石冠兰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版。

【155][美】哈罗德・伊罗生著:《群氓之族一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邓伯宸译,广西: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56][法】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著:《身份认同的困境》,王鲲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版。

【157][美】莱斯利・A・豪著:《哈贝马斯》,陈志刚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158][奥】弗洛伊德著:《弗洛伊德心理学》,李文禹,李慧泉译,北京:台海出版社,2019

年版。

【159]1美】沃尔特・李普曼著:《公共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160][美】拉塞尔・哈丁著:《群体冲突的逻辑》,刘春荣,汤艳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年版。

【161]1英】达里奥・卡斯蒂廖内,伊安・汉普歇尔一蒙克编:《民族语境下的政治思想史》,周

保巍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162][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吴教

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163]t英】戴维・米勒著:《论民族性》,刘曙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1641[美】迈克尔・赫克特著:《遏制民族主义》,韩召颖等译,欧阳景根校,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65][英】保罗・霍普著:《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沈毅译,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166]1英】詹姆斯・梅奥尔著:《民族主义与国际社会》,王光忠译,石贤泽校,北京:中央编

译出版社,2009年版。

【167][德】汉斯.乌尔里希・维勒著:《民族主义:历史、形式、后果》,赵宏译,北京:中国法

制出版社,2013年版。

f168][tJn】I-正民,施恩德编:《民族的构建: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陈城等译,吉林: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

【169]1英】斯蒂夫・芬顿著:《族性》,劳焕强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01[西】胡安・诺格著:《民族主义与领土》,徐鹤林,朱伦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32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陈丽芬、于春洋:《论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建构的内在关联一一兼评吉尔・德拉诺瓦在《民

族与民族主义》中的相关讨论》,载《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9

期。

【z71J[英】休・希顿.沃森著:《民族与国家一对民族起源与民族主义政治的探讨》,吴洪英,

黄群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2][英】爱德华・莫迪默,罗伯特・法恩主编:《人民・民族・国家一族性与民族主义的含

义》,刘泓,黄海慧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31[美】安吉洛・M.科迪维拉著:《国家的性格:政治怎样制造和破坏繁荣、家庭和文NSL

貌》,张智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74][英】约翰・B.汤普森著:《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锸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年版。

【175][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1761[奥地利】路德维希・冯・米瑟斯著:《自由与繁荣的国度》,韩光明译,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77][美仂Ⅱ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著:《发展中地区的政治》,任晓晋、储建国、宋腊梅译,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781[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不平等的代价》,张子源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

版。

【1791[美】c.E.林德布鲁姆著:《市场体制的秘密》,耿修林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版。

【180][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北京:新华出

版社,2010年版。

【181][加1威尔・金利卡著:《多元文化的公民身份一一种自由主义的少数群体权利理论》,马

莉,张昌耀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82】【加】威尔・金里卡著:《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邓红风译,上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183][英】C.W.沃特森著:《多元文化主义》,叶兴艺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4][法】达波洛尼亚著:《种族主义的边界:身份认同、族群性与公民权》,钟震宇译,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185】【加】金里卡著:《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应奇、葛水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年版。

【186][英】安东尼・D・史密斯著:《民族认同》,王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年版。

【187][美】海斯著:《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2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88][美】盖伊主编:《自治与民族:多民族国家竞争性诉求的协调》,张红梅等译,北京:东方

出版社,2013年版。

【1891[法】古斯塔夫・勒庞著:《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马晓佳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

版社,2018年版。

【1901[法】古斯塔夫・勒庞著:《群体心理研究》,刘芳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

年版。2018年版。

【1911[美】理查德・沃琳著:《非理性的诱惑:从尼采到后现代知识分子》,阎纪宇译,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版。

【192][以色列】耶尔・塔米尔著:《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陶东风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17年版。

【193][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公民文化一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
民主制度》,张明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194][美】伊恩・夏皮罗、卡西亚诺・海克考登著,吴新叶编:《民主的价值》,刘厚金译,北

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195][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张杨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196][美】托马斯.戴伊等著:《民主的反讽:美国精英政治是如何运作的》,林朝晖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2016年版。

【197][美】托马斯・索威尔著:《美国种族简史》,沈宗美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版。

【1981[美】罗伯特・D.帕特南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99][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夏璐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00][英】哈洛德・J・拉斯基著:《欧洲自由主义的兴起》,林冈、郑忠义译,欧阳景根校,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01][英】安东尼・德・雅赛著:《重申自由主义》,陈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

【202][英]1j,--I克顿著:《自由史论》,胡传胜、陈刚、李滨、胡发贵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年版。

【203][力13]C.B.麦克弗森著:《自由民主的生平与时代》,闰飞飞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年版。

【204][美】拉里・M.巴特尔斯著:《不平等的民主:新镀金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方卿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23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sif法】阿甘本等著:《好民主,坏民主》,王文菲、沈健文译,吕莹校,上海:上海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2014年版。

【2061[英】戴维・比瑟姆主编:《界定与测量民主》,陈硕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

【2071[英】乔治・克劳德著:《自由与多元论》,应奇、惠春寿、李哲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8年版。

【2081[L1:]马尔蒂尼埃罗著:《多元文化与民主》,尹明明、王鸣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15年版。

【2091[美】罗伯特・A.达尔著:《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周军华译,吉林:吉林

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101[英】大卫・米勒、【美】迈克尔・沃尔泽等著:《多元主义、正义和平等》,高建明译,江

西:江西人民出版,2018年版。

【2111[美】约・埃尔斯特著,俞可平编:《协商民主:挑战与反思》,周艳辉译,北京:中央编译

出版社2009年版。

【21211美】菲什金、(英)拉斯莱特主编:《协商民主论争》,张晓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年版。

【2131[美】罗伯特・A・达尔著:《论民主》,李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2年版。

【214][美】米尔恩著:《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北京:中国大

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f215][美】约翰・朱迪斯著:《民粹主义大爆炸》,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

【2161[美】蔡美儿著:《起火的世界:自由市场民主与种族仇恨、全球动荡》(第二版),刘怀

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17][英】安德鲁・赫里尔著:《全球秩序与全球治理》,林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年版。

[218][英】约翰・基恩著:《全球公民社会?》,李勇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219][美】夏皮罗著:《民主理论的现状》,王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20][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主编:《当代欧洲政治思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版。

【22111法】米歇尔・克罗齐、【美】塞缪尔・P・亨廷顿、【日】绵贯让治著:《民主的危机》,马殿

军、黄素娟、邓梅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222][美】利普哈特著:《多元社会中的民主》,刘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32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23][美】伊恩・夏皮罗、卡西亚诺・海克考登、吴新叶编:《民主的边界》,张熹珂、孟玫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版。

【2241[美】罗伯特・A・达尔著:《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16年版。

【225][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著:《欧洲民主史一从孟德斯鸠到凯尔森》,黄华光译,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261[美】达尔著:《民主理论的前言》,顾听,朱丹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999年版。

【2271[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著: 《一致与冲突》,张华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228][匈】乔治.卢卡奇著:《民主化的进程》,寇鸿顺译,佟德志校,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3年版。

【229][美】罗伯特・A.达尔,爱德华・R.塔夫特著:《规模与民主》,唐皇凤,刘晔译,唐皇凤

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版。

【230儿美】巴林顿・摩尔著:《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王茁,顾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年版。

【231][澳】菲利浦.佩蒂特著:《依照人民的意愿:共和主义民主的理论与模式》,曹钦译,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232][美】诺克著:《我们的敌人:国家》,彭芬译,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233][美】曼瑟・奥尔森著:《国家的兴衰》,李增刚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7年

版。

[2341[美】曼瑟・奥尔森著:《权力与繁荣》,苏长和、嵇飞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8

年版。

【235][美】曼瑟・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物品与集团理论》,陈郁、郭宇峰、李
崇新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7年版。

【236][美】奥斯特罗姆著:《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年版。

【237][美】杰克・斯奈德著:《从投票到暴力:民主化和民族主义冲突》,吴强译,北京:中央编

译出版社,2017年版。

【238]E美】迈克尔曼著:《民主的阴暗面:解释种族清洗》,严春松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年版。

【239Jt英】哈福德・麦金德著:《民主的理想与现实:重建的政治学之研究》,王鼎杰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325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40][美】迈克尔・帕伦蒂著:《少数人的民主》,张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411[法】邦雅曼・贡斯当著:《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等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42][英】安德鲁・海伍德著:《政治的密码》,吴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版。

【2431[英】安德鲁・海伍德著:《政治的常识》(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

【2441[英】詹姆斯・斯蒂芬著:《自由・平等・博爱》,冯克利等译,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

【24S][美】罗伯特・希格斯著:《反利维坦:政府权力与自由社会》,汪凯译,北京:新华出版

社,2017年版。

【2461 E英】约翰・基恩著,吴新叶编:《暴力与民主》,易承志、荣启涵、黄振乾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

【2471 E美】托尼・博萨著:《美国大衰落:腐败、堕落和价值体系的坍塌》,赵文书译,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2481 E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自由市场的坠落》,李俊青、杨玲玲译,北京:机械工业

出版社,2011年版。

【249][英】锡德尼・维伯、比阿特里斯・维伯著:《资本主义文明的衰亡》,秋水译,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250][美】塞缪尔・P.V廷顿著:(de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

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51][美】亚当・普热沃尔斯基著:《资本主义与社会民主》,丁韶彬译,吴勇校,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52]1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兰德尔・柯林斯、迈克尔・曼、格奥吉・杰尔卢吉扬、克雷

格・卡尔霍恩著:《资本主义还有未来吗?》,徐曦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年版。

f253][埃及】萨米尔・阿明著:《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对当代社会的管理》,丁开杰等译,

李智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5411英】安东尼・D.史密斯著:《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255][英】安东尼・史密斯著:《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第2版),叶江译,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2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56][瑞士】安德烈亚斯・威默著:《国家建构一聚合与崩溃》,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19年版。

【257J[德】奥特弗利德・赫费著:《全球化时代的民主》,庞学铨、李张林、高靖生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258][德】奥特弗利德・赫费著:《政治的正义性:法和国家的批判哲学之基础》,庞学铨、李

张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2591[美】詹姆斯・博曼著:《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北京:中央编

译出版社,2006年版。

【260]【日】岭井明子主编:《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公民教育模式》,

姜英敏编译,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261][美】曼弗雷德・B.斯蒂格著:《全球化面面观》,丁兆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出版时

间:2013年版。

【262][英】赫尔德著:《驯服全球化》,童新耕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2631[美】斯蒂格利茨著:《全球化及其不满》,夏业良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版。

【2641[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美国政治:激荡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先萌奇,景伟明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年版。

【265][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北京:新

华出版社,2005年版。

【266][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版。

【2671[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罗荣渠主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一一理论

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2681[美】亨利・基辛格著:《世界秩序》,胡利平,林华,曹爱菊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年版。

[2691[美】约瑟夫・S・奈著,约瑟夫・S・奈,门洪华主编:《硬权力与软权力》门洪华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01[美】香农・布兰顿・查尔斯・凯格利著:《世界政治:趋势与变革》(第16版),夏维勇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271][美】彼得・J.卡赞斯坦主编:《世界政治中的文明——多元多维的视角》,秦亚青,魏玲,

刘伟华,王振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272儿加】让一路易・鲁瓦著:《全球文化大变局》,袁粮钢译,深圳:海天出版社,2016年版。

327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73][美】涛慕思・博格著:《康德、罗尔斯与全球正义》,刘莘,徐向东等译,上海:上海译

文出版社,

【274][美】诺姆・乔姆斯基著:《谁统治世界?》,钱镇,秘春茜译,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8年版。

【275][美】诺姆・乔姆斯基著:《世界秩序的密码:乔姆斯基论美国》,季广茂译,南京:译林

出版社,2016年版。

【276][德】恩斯特・奥托・岑皮尔著:《变革中的世界政治一一东西方冲突结束后的国际体系》,

晏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77][英1安娜贝拉・穆尼,【美】贝琪・埃文斯编:《全球化关键词》,刘德斌译,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14年版。

[27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27911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著:《政治学》,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80][美】罗德之著:《柏拉图的政治理论,以及施特劳斯与沃格林的阐释》,张新刚译,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281][英】J・S・密尔著:《代议制政府》,汪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82][英】赫伯特・斯宾塞著:《社会静力学》,张雄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83]1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284][英J埃德蒙.卡白克著:《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年版。

【285][英】约翰・密尔著:《论自由》,许宝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86][英】波特兰・罗素著:《权力论》,吴友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287][英】波特兰・罗素著:《权威与个人》,储智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2881[奥】凯尔森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289][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下卷),许明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年版。

【290][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1980年版。

【291][英】洛克著:《政府论》上、下篇,翟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92][法】皮埃尔・勒鲁著:《论平等》,王允道译,肖厚德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93][英】格雷勒姆・沃拉斯著:《政治中的人性》,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94][英】休谟著:《休谟政治论文选》,张若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95][EP度】泰戈尔著:《民族主义》,谭仁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9611英1托马斯・潘恩著:《潘恩选集》,马清槐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97][英】休谟著:《人性论》上下册,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98][英】詹姆斯・澳特森著:《亚当・斯密:德性与情感》,师庭雄、潘文哲译,武汉:华中科

技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299][英】艾瑞克・马克著:《约翰・洛克:权利与宽容》,李为学等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出版社,2019年版。

【300][英】菲尔.巾白尔文著:《卡尔・波普尔:理性与传统》,莫昕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9年版。

【301][英】克里斯托弗・贝里著:《大卫.休谟:启蒙与怀疑》,李贯峰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

版社,2019年版。

【302][英】罗宾・邦斯著:《托马斯・霍布斯:国家与自由》,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

年版。

【303]【日】幸德秋水著:《社会主义精髓》,马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3041[德】费尔巴哈著:《宗教的本质》,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30s][英】约翰・穆勒著:《功利主义》,徐大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306][英】伯林著,(英)哈代:《浪漫主义时代的政治观念:它们的兴起及其对现代思想的影

响》,王岽兴、张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

【307][英】阿瑟・塞西尔・庇古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谨斋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2014年版。

【308][美】约瑟夫・熊彼特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

【309][美】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金蒂斯著:《民主与资本主义》,韩水法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2013年版。

【310][美】戈登・塔洛克著:《官僚体制的政治》,柏克,郑景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年版。

【311】【英】威廉・葛德文著:《政治正义论》第一二三卷,何慕李译,关在汉校,北京:商务

印书馆,1980年版。

【312][法】霍尔巴赫著:《自然政治论》,陈太先,眭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313][德】卡尔・曼海姆著:《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李步楼,尚伟,祁阿红,朱泱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314][力n拿大】乔治・安德森著:《联邦制导论》,田飞龙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年版。

【31511美】杰克・奈特著:《制度与社会冲突》,周伟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329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161 EjJI拿大】艾伦・梅克辛斯・伍德著:《西方政治思想的社会史: 自由与财产》,曹帅译,

刘训练译校,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年版。

[317】【加拿大】艾伦・梅克辛斯・伍德著:《西方政治思想的社会史: 公民到领主》,曹帅译,

刘训练译校,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年版。

【3181[美】阿伦・利普哈特著:《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1945一一1990年27个国家的实证研

究)》,谢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319][英】艾伦・韦尔著:《政党与政党制度》,谢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20][意】G.萨托利著:《政党与政党体制》,王明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3211[美1B.盖伊・彼得斯著:《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第三版),王向民,段

红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322][意】多娜泰拉・德拉波尔塔著:《社会运动、政治暴力和国家一一对意大利和德国的比

较分析》,王涛,江远山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23][美】查尔斯・蒂利著:《民主》,魏洪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24][美】西达・斯考切波著:《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

志,王学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325][美】戴维・E.5可普特著:《现代化的政治》,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326][美】海伦・米尔纳著:《利益、制度与信息: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曲博译,王正毅校,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327][美】5可伦・利普哈特著:《民主的模式——36个国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绩效》(第二版),
陈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328]E美】卡罗尔・佩特曼著:《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

【329][美】杰克・A.戈德斯通著:《国家、政党与社会运动》,章延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12年版。

【3301[美】罗伯特・A.达尔著:《论政治平等》,谢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311[美】罗伯特・达尔著:《多头政体一一参与和反对》,谭君久,刘慧荣译,谭君久校,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32][美】安东尼・奥罗姆著:《政治社会学导论》(第4版),张华清,何俊志,孙嘉明等译,

倪世雄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331[意】安格鲁・帕尼比昂科著:《政党:组织与权力》,周建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年版

【334][美】杰拉德・高斯著:《当代自由主义理论——作为后启蒙方案的公共理性》,张云龙,

唐学亮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35][英】爱德华・卢斯著:《西方自由主义的衰落》,张舒译,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

年版。

【33611美】约翰・罗尔斯著:《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337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338][意l萨尔沃・马斯泰罗内主编:《当代欧洲政治思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年版。

f339][德】何梦笔主编:《秩序自由主义》,董靖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4011英】拉尔夫.达仁道夫著:《现代社会冲突》,林荣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

【341]徐迅:《民族主义》,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

【342J1美】杜赞奇著:《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等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43}常士阖:《合族之道的反思:当代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年版。

【344][英】以赛亚・伯林:《伯林文集:自由及其背叛:人类自由的三个敌人》,赵国新译,译

林出版社2019年版。

【345[1 E美】塞缪尔・R亨廷顿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沈宗美校,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46][英】埃德蒙・柏克著:《自由与传统:柏克政治论文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二)学术期刊论文类
【1】马德普:《民族国家与自由民主话语具有普适性吗?》,载《人民论坛》2016年09期。

【2】周平:《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载《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4期。

【3】梁雪村:《民族国家的“错觉”:差异与认同》,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第2

期。

【4】马德普:《跳出西方“民族国家”的话语窠臼》,载《政治学研究》2019年第2期。

【5】高春芽:《现代国家建设的逻辑:政制整合与社会重构一一以西欧大众政治的生成为路

径》,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6】孙振玉:《论西方自由主义民族理论》,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4期。

【7】齐顺利、尤洪波:《论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契合及其现代意义》,载《中央社会主义学

院学报》2012年第1期。

【8】庞金友:《当代西方国家限度理论的逻辑进路》,载《国外理论动态》2015年第7期.

33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9】张丽丝:《自由主义国家认同思想的发展脉络与当代困境》,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

究》2019年第2期。

【lO]马德普:《价值多元论与普遍主义的困境一一伯林的自由思想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挑

战》,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11】王敏、马德普:《价值多元论与相对主义——论以赛亚・伯林对价值多元论的辩护》,载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2】马德普、王敏:《价值多元论与自由主义‘一论伯林遇到的挑战及晚年思想的转变》,载《政

治学研究》2012年第3期。

【13】张圆:《伯林自由民族主义思想述评》,载《学术探索》2012年第2期。

【14】马戎:《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选题与思路》,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5】张善鑫:《想象与力量:民族国家建构因素博弈研究——兼论我国多民族国家治理的经

验与启示》,载《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第6期。

【161张宝成、宋荣超:《“民族自决权”与“民族、国家一体论”之博弈》,载《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

【171[美】阿伦・梅吉尔:《边界与民族国家》,张旭鹏译,载《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2

期。

【18】王素色:《文艺复兴运动对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

第2期。

【19】饶志华、于春洋:《西方学术视野中的民族国家建构类型评析》,载《理论与改革》2015

年第6期。

【20]岳蓉:《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政治动因一一中世纪权力要素剖析》,载《史学月刊》

2006年第9期.

【211{西】费兰・拉克霍:《联邦主义与民族群体》陈思译,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2

第1期。

【22】秦海波:《从西班牙历史看“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界定》,载《世界历史》2008年第3期。

【23】都永浩:《政治属性是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内涵》,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3期。

【24】管健、郭倩琳:《国家认同概念边界与结构维度的心理学路径》,载《西南民族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25】黄其松:《后民族国家时代的认同建构——哈贝马斯的宪法爱国主义新探》,载《广西民

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7期。

【26]暨爱民、彭永庆:《国家认同建构:基础要素与历史逻辑》,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71吴玉军、付赵震:《论国家认同视域中的民族认同建构》,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9年第1期。

[28】王瑜、钟海青:《论跨境民族国家认同的多维特性及其教育路径》,载《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第2期。

【29]文明超:《“去政治化”的困境——就少数民族“去政治化”问题与马戎、胡鞍钢等先生

商榷》,载《天府新论》2018年第1期。

【30】肖滨:《公民认同国家的逻辑进路与现实图景》,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4期。

【31】肖滨:《两种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

【32]冯建军:《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时代挑战与教育应答》,载《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

7期。

【33]任勇:《公民教育与认同序列重构——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为研究对象》,复

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34】刘向东:《文化多元语境下的国家认同建构——多元文化主义逻辑下族群权利与国家认

同关系分析》,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5年。

【35]黄其松、蔡鑫:《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未来:再论哈贝马斯的宪法爱国主义》,载《云

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36]王宗礼:《国家建构、族际政治整合与公民教育》,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年第6期。

[37]许宪隆:《论少数民族公民国家认同的建构路径》,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2014年第1期。

【38]郝亚明:《国家认同中的族群不对称研究述评》,载《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

【39]应克复:《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载《政治学》2004年9期。

【40]赵颖、许苏明:《国家认同的当代困境与文化公民身份的意义》,载《南京社会科学》2015

年第6期。

f41]郭台辉:《民族一国家建设视域中的公民身份》,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2期。

【421张英琦、吴鹏:《市民社会批判视阈下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革命性变革》,载《学术交流》

2017年第8期。

【431于永成:《市民社会批判与人的自由: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年。

【44]许洁:《哈贝马斯宪法爱国主义理论研究》,南京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5】刘世波:《哈耶克国家观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46】王强、王瑜卿、秉浩:《民族意识与公民意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协调还是相对

立?》,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第5期。

【47]韩震:《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及文化认同》,载《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lo

年第5期。

【48]都永浩:《民族认同与公民、国家认同》,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6期。

【49]都永浩:《政治属性是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内涵——评民族“去政治化”与“文化化”》,

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3期。

【so]杨光斌:《国家建构、公民权利与全球化》,载《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3期。

【s1]褚松燕:《公民塑造:国家建构的重点》,载《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6期。

【s21伍俊斌:《论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限度和互动》,载《理论导刊》2013年第9期。

【s3]吴鲁平、刘涵慧、王静:《公民国家认同的特点及其与对外接纳度的关系研究》,载《国

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0年第1期。

【54】李冬:《从国家权力到公民权利的转换及其理论意义》,载《学习论坛》2012年第2期。

【ss]于福坚:《从自由到自决: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载《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第

2期。

【56】扈红英、马德普:《简论宪政民主体制在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适用性》,载《河北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57】王军:《论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竞争与共生》,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年第3期。

【58】左乐平:《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建构》,中共中央博士学位

论文,2018年。

【59】杨世春:《马克思国家理论形成的内在逻辑研究》,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

【60】吴春宝、青觉:《国家观维度下的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之辩》,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

年第3期。

【611常士阎、袁兆霆:《内聚外合与当代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载《理论探讨》2014年第

2期。

【62】王伟、张伦阳:《伊拉克库尔德人的民族认同:根源、发展路径及原因探析》,载《西

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63]冀开运、母仕洪:《伊朗多民族统一国家认同的建构及启示》,载《阿拉伯世界研究》2019

年第4期。

【64】黄若迟:《亚非拉独立的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下),载《历史教学》1993年第2期。

【65】王建波:《多元文化主义国家建构的理论逻辑和实践争议》,载《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

年第1期。

3弘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6]都永浩:《民族的政治和文化属性》,载《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1年第6期。

【67]黄其松:《多元文化、少数民族权利与多民族国家建构——以金里卡的多元文化主义理
论为中心的考察》,载《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68]常士阎:《超越多元文化主义~一对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的反思》,载《世界民

族》2008年第4期。

[69]常士阎:《多元文化主义的正义理论与多元文化治理》,载《政治思想史》2011年第4期。

【70]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71]张慧卿:《金里卡自由的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评析》,载《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1年第11期。

【72]陈彩霞:《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分歧与争论》,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73]于春洋:《英国民族国家的历史建构与身份认同困境》,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6年第2期。

【74]张志颖:《英国近代民族国家的成因》,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75]严庆:《析读近代多民族国家建设的起点》,载《民族论坛》2016年第10期。

【76]李占荣,李晓波:《“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宪法原则回应——以民族平等与
公民平等原则为视角》,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第54卷第6期。

【77]周平,白利友:《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及认同政治》,载《思想战线》2012年第4期。

【78]严庆、平维彬:《西方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类型化研究——基于弗朗西斯・福山的“建
构主义”视角》,载《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第3期。

【79】【加】威尔・金里卡著,刘曙辉译:《多民族国家中的认同政治》,载<<--5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t:1J)2010年第2期。

【80]严庆:《本体与意识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17年第3期。

【81]郭家骥:《地理环境与民族关系》,载《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82]于春洋:《民族政治发展理论体糸斫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83]周玉琴、宋鑫华:《论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84]蔡志刚、于春洋:《民族、宗教与国家:多元认同视野中的考察》,载《新疆社会科学》

2013年第3期。

【85】曾楠:《政治认同的现代提升——基于民族国家建构的向度》,载《中南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7年第23卷第2期。

【86]詹小美:《民族共同体政治认同的理解向度》,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1期。

【87]高小岩:《“想象的共同体”的理论困境与探讨》,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335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881青觉:《中国民族政治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7年第6期。

【89]崔雪莲:《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研究一以中国为例》,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90]闰莉:《国家安全视野下的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载《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干U)2009

年第3期。

【911陈美伊:《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政治学分析一一以英国为例》,载《法制博览》2015年第

10期。

【92]庞金友、汤彬:《多元化时代如何构建政治秩序——基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比较分析》,

载《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7期。

【93]范微微:《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国家认同: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拿大公民教育研究》,东

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94]陈玉屏:《对“民族国家”和“国族”问题的理论思考》,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95】王加丰:《“欧洲化”、西欧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主权问题》,载《世界历史》2008年第

3期。

【96]彭兆荣:《在国家与民族认同之间》,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4期。

【97]黄其松:《民族认同:民族主义、自由民族主义与宪法爱国主义》,载《中共浙江省委党

校学报》2015年第3期。

【981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阅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2011年。

【991暨爱民:《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理论与路径评析》,载《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11

期。

【zoo]唐书明:《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共存一一民族认同认知建构的困境与出路》,载《贵州民

族研究》2012年第5期。

【101]胡兆义:《国家统一视阈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载《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

第4期。

【102]于春洋:《民族政治发展理论体糸斫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103]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8年第3期。

【104]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载《北

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051林尚立:《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33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06]周平:《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问题分析》,载《政治学研究》2013年第1期。

【107]马风书:《集体身份认同与统一国家的建构一一关于多民族国家统一问题的思考》,载

《文史哲》201S年第6期。

【108]青觉,王伟:《多民族国家建设民族冲突与国际干预》,载《民族研究》2016年第5

期。

【109]支lJ永刚:《民族自治视角下多民族国家的制度模式与族际政治》,载《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4年第4期。

【1101常士圈:《多民族国家与民主关系的复杂性》,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

期。

f1111朱碧波:《美国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研究》,载《理论月刊》2017年第6期。

【112]周旭芳:《安德森与格尔纳民族主义理论评析》,载《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113]何晓薇、于海峰:《当代西方国家民族政策述评》,载《民族论坛》2013年第6期。

【114]张立辉、、徐学初:《“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视阈下和谐民族关系实现途径探讨》,载《民

族学刊》2013年总第18期。

f115]陈建樾:《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族际整合与合法性》,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16]沙勇:《多元一体: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机制研究》,载《民族问题研究》2015

年第1期。

【117]张雪雁:《民族区域自治下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2015年。

【118]侯万锋:《多元一体与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载《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119]李大龙:《阐述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视角、理论与方法》,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2017年第5期。

【120]熊坤新,平维彬:《超越边疆:多民族国家边疆治理的新思路》,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7年第3期。

【121]钱雪梅:《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载《民族研究》2006年

第6期。

【122]于春洋:《多民族发展中国家政治整合:共性、困境及其化解——基于印度尼西亚与尼

日利亚的国别比较》,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7期。

[123]蔡志刚、于春洋:《民族、宗教与国家:多元认同视野中的考察》,载《新疆社会科学》

2013年第3期。

【124]于春江、于春洋:《论后发形态民族政治发展模式一以民族国家及其构建为视角》,载

《理论月刊》2013年第4期。

337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25]陆海发:《民族国家视阈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1261陆海发、胡玉荣:《论当前我国边疆治理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载《广西民

族研究》2011年第3期。

【1271常士阉:《多民族发展中国家族际政治的风险及其正负效应分析》,载《学术界》(学科

前沿)2017年总第228期。

【1281蔡文成:《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危机与重构一~以国家治理为视角》,载《理论探

索》2015年第5期。

【1291陈茂荣:《“民族”与“民族认同”问题研究述评》,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第4

期。

【130]唐建兵、陈世庆:《“民族”与“族群”之辨》,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11年第1期。

【131]李红杰:《论民族概念的政治属性——从欧洲委员会的相关文件看“民族”与“族群”》,
载《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132]冯建军:《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载《比较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

【1331王茂美:《村落社区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研究一以云南少数民族为例》,复旦大

学博士论文,2010年。

【134]娜拉:《“各民族共创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认同基础》,载<dr方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135]E希恩:《多元文化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两点比较》,载《科学社会主义》2010

年第2期。

【136J都永浩:《多元民族文化与国家共同文化》,《黑龙江民族丛刊》,载2011年第5期。

【137]王希恩:《“现代民族”的特征及形成的一般途径》,载《世界民族》2007年第2期。

【138]庞金友:《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当代论争》,载《浙江社

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39】肖明:《当代自由主义宪政的困境与伦理重建》,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40]张寅:《族群文化多样性在民族建构中的价值及其合理性——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
主义理论述评》,载《学术探索》2017年第4期。

【141]杨立峰:《从自由民族主义到自由文化主义一一威尔・金里卡的少数族群权利理论》,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1年第4期。

【142]袁同成《族群分层与国家认同:内地新疆班政策的体系建构及内容优化探析》,载《教

育学术月刊》2017年第7期。

【143]周少青:《多元文化主义视阈下的少数民族权利问题》,载《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

338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4413三建娥:《多民族国家包容差异协调分歧的机制设计初探》,载《民族研究》2011年第

1期。

【145]周少青:《多元文化主义视阈下的少数民族权利问题》,载《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

【146]李丽红:《多元文化主义与“美国的分裂”一解读阿瑟・施莱辛格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批

判》,载《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147]李丽红:《文化多元、政治一体——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政治理论评析》,天津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48]陈建樾:《国家的建构过程与国族的整合历程一基于美国的考察》,载《世界民族》2015

年第1期。

【149]叶江:《《国家建构:聚合与崩溃》中“nation”与“nation building”术语之意涵解析一

一兼论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建构》,载《统一战线学研究》2020年第3期。

【150]李怀:《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地方社会权力结构研究》,载《甘肃社会科学》2007

年第4期.

【151]:E恒:《国家权威:多民族国家治理的政治核心》,载《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6年第3期。

[152]梅荣政、杨军:《西方自由主义的流变、实质与危害》,载,《红旗文稿》2014年第3期。

【153]侯惠勤:《西方自由主义“普世”理念的破产》,载,《红旗文稿》2014年第6期。

【154]袁祖社:《西方自由主义批判性考察》,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6期。

【lSS]张康之、张乾友:《现代民主理论的兴起及其演进历程一一从人民主权到表达民主再到

协商民主》,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156]韩震:《现代性、全球化及其认同问题》,载《新视野》2005第3期。

【157]竞辉:《西方自由主义演进史的三次嬗变》,载《马克思主义学刊》第4卷第4辑。

【158]张沽,祁彩玲:《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研究》,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31卷第5期。

【159]乌小花:《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多维度与新内涵》,载《中央民族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160]贾毅:《多民族聚居区和谐民族关系的考察与建议——以临夏市红园街道为例》,载《甘

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161]张力、常士阉:《国家建构与民族建构:多族群国家政治整合两要务》,载《东南学术》

2015年第6期。

【162]文tJ永刚:《“国家认同问题”与“民族问题”辨析》,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 17年第5期。

339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63]李捷、杨恕:《国家认同危机与认同政治一国家统一的视角》,载《兰州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164]许纪霖:《国家/国民、国家/民族:国家认同的两个面向》,载《浙江社会科学》2017

年第6期。

【165]文lJ鹏:《国际离散群体与民族分离运动》,载《太平洋学报》2019年第2期。

【166】王磊、王玉侠:《主权・统一・国族・集权・民主——论民族国家建构的五大构成要素》,
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167]jq-宁康:《逆向全球化:西方国家的认同危机》,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168]常晶:《包容与凝聚:全球化时代的多民族国家建设》,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1691常晶:《比较视域下多民族国家建设中的政党角色》,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13年第4期。

【170]周平:《多民族国家的政党与族际政治整合》,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11年第5期。

【1711马俊毅:《多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建构与治理——身份政治的发展与影响》,载《学术界》
2017年第2期。

【172]金太军:《当代西方多元民主论评析》,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173]石亚洲、张方译:《多民族国家建构国家认同的关键维度与政策路径》,载《中央民族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1741王建娥:《多民族国家建构认同的制度模式分析——以加拿大为例》,载《民族研究》
2013年第2期。

【175]青觉、王伟:《多民族国家建设:民族冲突与国际干预》,载《民族研究》2016年第5

期。

【176]柴宝勇:《西方政党组织与政党认同的关系》,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第

2期。

【177】王超品:《当代中国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整合的制度机制研究》,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2015年。

【178]和丽贵:《关于民族关系与五位一体建设相互影响问题的思考》,载《云南社会科学》

2014年第3期。

【179]支,J丽丽:《当代世界的民族自治制度探析》,载《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

【180]蔡文成,王婷鹤:《多民族国家的公民身份培育与政治认同建构》,载《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第10期。

3加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81]_-T_.宗礼,苏丽蓉:《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与公民教育》,载《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

第6期。

【182]王宗礼:《多族群社会的国家建构:诉求与挑战》,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4

期。

【183]任勇:《现代国家建构与边疆少数民族认同序列重构——基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载
《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7期。

【184]丁志刚,徐占元:《现代政治文化建设与多民族国家政治发展》,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85]马俊毅:《在比较视野下研究现代多民族国家的建构与治理一一民族理论与政治学科探

析》,载《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8期。

【1861蒋德海:《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伦理的完善》,载《行政论坛》2017年第6期。

【187】孙新彭:《在时代视阈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方位》,载《理论导刊》2012

年第7期。

【1881于春洋:《论民族个体身份的双重性》,载《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第1期。

【1891贺新宇:《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研究》,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6年。

【190)庞金友、洪丹丹:《大变局时代的身份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危机》,载《行政论坛》2019

年第6期。

【191]石亚洲、张方译:《多民族国家建构国家认同的关键维度与政策路径》,载于《中央民

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192]周定财、张勇:《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治理与政治认同及其互动关系》,载于《青海民族

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

【193]张金洪:《全球化时代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为个案》,西北
工业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

【194]常士阖:《现代性弊端与“承认的政治”——查理斯・泰勒政治思想研究》,载《中共

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

[195]马德普:《政治生活中的应然逻辑一一政治哲学的立论基础与方法论初探》,载《郑州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96]徐兰、魏崇辉:《政治哲学视角的国家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现实适用》,载《湖北社

会科学》2013年第2期。

【1971吴玉军:《自由主义国家认同观及其困境》,载《哲学研究》2012年第7期。

【1981常士阎:《走出“虚假联合”: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现实困境及21世纪变革方

向》,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341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9]陈文海:《共同先祖的虚拟与民族国家的初造——中世纪中、后期法兰西人的“同宗意

识”刍论》,载《世界民族》2002年第2期。

[200]陈文海:《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国家:法国中世纪后期语言文化的民族化进程探

析》,载《世界历史》1997年第6期。

【201]陈文海:《民族形象・民族空间・民族情感:中世纪中后期法兰西民族观念形成轨迹探

析》,载《世界民族》,1998年第4期。

【2021文U晓洲:《列奥・施特劳斯与自由主义国家中立性问题》,《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8年第1期。

【203】秦文鹏:《试论民族的政治属性》,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5期。

(三)中文报纸、会议、网址类
【1】什木逊・马守途:《不应用“族群”替代“民族”——当前民族理论研究领域若干问题的
哲学分析之二》,中国民族报12010年/8月/6日/第005版。

【2】张巨龄:《“族群”论的实质之我见》,中国民族报12013年/9月127 131第006版。

【3】常士阎:《多元文化主义难以“超越时空”(下)》,中国民族报12010年111月119 131第

008版。

【4】刘泓:《国族与国族的认同》,学习时报12006年112月/18 131第006版。

【5】明浩:《当代主权国家的几种模式(下)——读阿里可汗的《民族国家的消亡》》,中国民
族报12012年/8月124日/第008版。

【6】云也退:《从“承认的政治”走向宪政“革新”》,中国图书商报12005年/9月116 131第A09

版。

【7】龚培渝:《国家整合与民族平等:各执一端还是达成和解?——再谈马戎与沙伯力的争论
与启示》中国民族报/2010年111月119 131第006版。

【8儿美】迈克尔-德尔:《作为一个公民意味着什么》,王佳祺编译整理:《公民身份:面向世

界的认同与表达》,《社会科学报》,2007年6月第7版。

【9】求是网,【中国稳健前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2019.9.21.刘凤义天津市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10】新华网,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9月28日。

【11】明浩:《超越民族国家——哈贝马斯谈民族国家》,中国民族报2012年3月9日第6版。

【12】韩震:《国家认同:想象的共同体,还是基于历史进程的民族构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

年5月儿日第6版。

【13】习近平:纪念孔子诞辰2656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4。

【14】习近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9月28日。

【15】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

342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6]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

【17]>-J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181>--J近平,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9年9月20日。

二、外文资料类
【1]Zhan Xiaomeiand Wang Shimin=special issue:nationalidentity in the course of globalization.

Political Identity:A Perspective from Cultural Identity,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4 V01.35,No.

2,155・173,【2]http://dx.doi.org/10.1080/02529203.2014.900890

【3]Eriksone.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fM】.New York:Norton&Compan够1980.

【4]Lillam.The Once and Future Liberal:After Identity Politics[M].New、,ork:Harpe‘2017.

【5]Fukuyamaf.1dentity;The Demand for Dig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entm F MI.New York:Farrar,

Straus and Giroux,2018.

【6]]Vivienne Shue,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Chinese Body Politic,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7]John J.Macionis,Sociology.Upper Saddle River:tenth edition[M].New Jersey:Pearson Prentice

Hall,2005.

【8]See John Tomlinson,Cultural Imperialism,Continuum,1991.

【9]Wolfgang J.Mommsen,"Varieties of Nation State in Modern History';in

MichaelManned.,TheRiseandDeclineoftheNationState.BasilBlackwell,1990.

f10]Kymlicka,WillFromEnlightenmentCosmopolitanismtoLiberalNationalism EA].in、MKymlicka,

Politics in the Vernacular[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1]Tamir,Yeal,A Strange Alliance:Isaiah Berlin and the liberalismof the fringes[J].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 1998(1).

【12]Gardels,Nathan.Two Concepts of Nationalism:An Interviewwith Isaiah Berlin[J].in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1991.(No-vember 21St).

【13]N.Bobble.Gramsci and the Concept of CivilSociety[G]J.Keane,ed.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Verso,London|New York,1988。

【14]Skocp01.Bring the State Bacl in: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15】A.Jolliff.The Constitutional History 0 f MedievalEngland,from the English Settlement to

1485[M].Lon-don:Adam&Charles Black,1937.

【16]JTomlinson.Cultural imperialism[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1.

【17]Jddens.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1.

343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8]Antony D.Smith.National identity[M].Reno:University of Newada Press,1991

【19]Derick Jackson Turne6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H istory,

nRereadingFrede r.ck

【20]Jackson Turner:7‘TheSjgnjfjcanceof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and Other Essays,ed.

JohnM ack Faragher(New York:Henry Holt,1994)

【21]WillKymlicka,Multicultural 0dysseys:Navigatin吐he New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Diversit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22]Cashmore Ellis.Dictionary of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M].London&New York:Routledge&

Kegan Paul,1996.

【23]Avigail Eisenberg,Jeff Spinner--Halev. Minorities within Minorities:Equality,Rights and

Divers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24]Anthony D.Smith.TheEthnicRevival[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25]Brian Barry.Culture and Equality:An Egalitarian Critique of Multiculturalism【M].Cambridge:

polity press,2001.

【26】Tariq Modood. Multiculturalism[M].Cambridge:Polity Press,2013.

【27]TAYLORC.Thepoliticsof recognition[C]//Gutmann Amy.Multiculturalism:Examining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28]David Hollinger,Postethnic America:Beyond Multiculrualism(New York:BasicBooks,1995).

【29]James Banks,“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s an Adacemic Discipline/in MuIticuIturaIEducation

95/96,2d edtion(Guiford,Conn.:Dushkin,1995).

【30]Donna M.Golnick and Philip C.Chinn,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New

York:Merrill,1990).

【31]Zizek.S,“Multicultural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multinational capitalism”, New Left

Review. 225(1997).

【32]Frederick.L.Shiels.Ethnic Separatism and World Politics EM].Marylan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4.

【33】Hans Kohn.American Nationalism:An Interpretative Essay[M].New York:Collier Books,

1961.

【34】Gunnar Myrdal.An American Dilemma:The Negro Problem and Modern Democracy.New

York:Harper,1944

【35】Ronald Grigor Suny.The Revenge of the Past:Nationalism,Revolution,an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36】Christian Joppke,“The Retreat of Multiculturalism in the Liberal State:Theory and Policy”,

The British Journal ofSociology,v01.55,Iss. 2,2004.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7】J.Levy,The Multiculturalism of Fear,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38】Amy Gutmann,'q'he Challenge of Multiculturalism in Political Ethics”,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v01.22,no.3,1993.

【39】B.Parekh,“Political Theory and the Multicultural Soci-ety”,Radical Philosophy,May・June

1999.No.95.

【40】Charles Taylor,“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in Amy 6utmann(ed.J,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

【41】E.Anderson,The Imperative of Integra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3.

【42]1.M.Young,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43】Francis Fukuyama,“Against Identity Politics:The New Tribalism and the Crisis of

Democracy”,Foreign Affairs,V01.97.No.5,2018.

f44】David Edmonds,Will Kymlicka,Will Kymlicka on Minority Rights,Oup Uncorrected Proof

--First Proof,03/04/2010.

【45】Bhikhu Parekh,Dilemmas of a Multicultural Theory of Citi-zenship,Constellations V01.4,

No.1(1997).

【48]Will Kymlicka,Review symposium:Reply,Ethnicities,V01.8,No. 2(2008).

345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致谢

在相对漫长的博士生涯里,自己一度曾想,当真要毕业时,还写不写“致谢”,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想法?一直觉得一个“谢”字充其量只是一种礼貌用语,它

不能表达一位心怀感恩的寒门学子的真实内心。于我而言,一个“谢”字太过肤

浅,甚至有点“虚”,虽然在生活中我也时常用“谢谢”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但,

在这里,我真的感觉单纯的“谢谢”无以表达对我的导师一一山东大学方雷老师

的感恩之心,对您说一句“谢谢”太过敷衍,如何表达,如何言语,也许“大恩

不言谢”对我而言还比较恰当,但仍不足以表达我对方老师您的感恩之情,真的

好难表达这份情谊。2011年方老师您“笑纳”我作为您的第四个博士生,这是

我人生的幸事,确也是您作为一名博导的“煎熬”的开始,而这一切都源自我个

人的诸多因素。作为一名老师,方老师您是“大爱施教”,您关心的不只是学生

的博士学习,而是对学生的生活、人生的未来倾注了太多的关爱,当成为您的博

士的第一天起,从内心里就庆幸自己遇到一位好老师,这么说好像也陷入了一种

俗套和肤浅,但我心中自有感知。当您为我规划人生,向我讲述您的求学经历时,

您的师德已深入我心,所以我庆幸遇到您。至于学识,更不是作为学生的我三言

两语就能评价的,这里只说自己内心的一点感知:每一次当我论文写作陷入“绝

境”时,您的一番言语就让我如沐春风、豁然开朗,这就是我对您学术的评价。

201 1年-2021年,十年弹指一挥间,于我,这十年是漫长而短暂的,从三十而立

到四十不惑,期间,娶妻生子,人生渐趋走上正常轨道,这背后都离不开方老师

和师母江老师的莫大支持。常言道:人生必有贵人相助!那么方老师、江老师您

们无疑就是我的人生贵人。所以,知恩、感恩、感恩、感恩……还是感恩!师生

缘,一世情,一辈子,不会忘!!!这里,我还要衷心感谢山东大学孔新峰教授、

王成教授、楚成亚教授、葛荃教授、张铭教授、孔令栋教授、张锡恩教授(己故)

等各位老师对我博士学习及论文写作的关怀与帮助;感谢南开大学孙晓春教授、

武汉大学张星久教授、山东省委党校魏磊教授及中国海洋大学杨振娇教授等各位

老师对我博士论文写作提供的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让我受益良多,谢谢您们;

感谢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尚丽等各位老师给予我提供的诸多帮助,在

此一并表示感谢1
346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这里,我同样想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之情。首先,感谢我的爱人张晓玲,感

谢你在这些年来陪我走过人生最艰难的日子,你对这个家庭的付出太多太多,你

没有那些矫情、做作,你那么真实,那么有爱心,真的很庆幸拥有你,困难的时

光你陪我走过,未来的人生让我们继续携手前行,创造属于我们的幸福。天瑞、

天雪我的俩小宝贝,爸爸这个博士是读的时间久了点,但爸爸真的不后悔,因为

陪着你们成长,每天看着你们稚嫩、天真、无邪的笑脸,我从内心感到一种幸福,

感谢你们给予我陪你们成长的机会,对爸爸而言,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我陪你们

长大,但不求你们陪我变老,你们就是爸妈人生的希望、奋斗的目标和动力源,

爱你们我的宝贝!这里我还想表达对我的父母、哥哥、嫂子、妹妹等家人的感恩

感激,四十不惑的我,常常还得让年迈的父母操心挂念,实在愧为人子,无以回

报,只有好好尽孝。哥嫂,感谢你们对我人生的鼎力帮扶,虽是一家人,但我们

多了一份分家不分生的亲情,我很庆幸,也很享受这种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未

来我们只会越来越好!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与我相识相知的人,都是最真实的人,都是脱离市侩,

有正义感和爱心的人。我的同门好兄弟杨建宇、亓子龙、李辰等就是最好、最真

实的兄弟,我的同学王庆良、王雪梅,同事孙晋峰等都是我的好兄弟、好姐妹,

感谢您们一路对我的支持与关爱,人生知己不要太多,有你们己足以!

最后,我想对一直以来支持我、帮助我的所有有爱心的你们,表达我内心最

真诚的谢意,谢谢你们!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东欧国家民族主义的多重性”,《国外社会科学》(CSSCI来源期刊),2012

年第5期,第二作者。

2.“韩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民族变量分析”,《云南社会科学》(CSSCI来源期

刊),2015年第4期,独立作者。

3.“宗教影响因素与多民族国家政治安全探析”,《世界宗教文化》,(CSSCI来源

期刊)2017年第2期,独立作者。

4.“公民教育的价值认同”,《重庆社会科学》,(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17

年第8期,独立作者。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专业技术 是否博导
姓 名 所在单位 总体评价
职 务 (硕导)

匿名 优秀


匿名 合格

阅 匿名 优秀

专业技术 是否博导
姓 名 所在单位
职 务 (硕导)

主席 孙晓春 教授 博导 南开大学

杨振娇 教授 博导 中国海洋大学

魏磊 教授 硕导 山东省委党校


委 楚成亚 教授 硕导 山东大学

会 王成 教授 博导 山东大学

答辩委员会对论 刘华 2 02 1年5
良好 答辩秘书 答辩日期
文的总体评价 兴 月2 8日

备注

万方数据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万方数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