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莩东拜 右 2

014年第7期

历 史 学

“晚明”与晚明史研究

刘晓 东


摘 要] “晚 明 ”一 词 在 3今

- 学 术研 究 中 多被 赋 予 了 “
社 会 转 型 ” 的 独 特 内涵 ,但 这 一 语 汇 早 就 频 现 于
清人 的 笔 端 ,且 只是 一 种 时 间 的 惯 常性 表 述 。 “晚 明 ” 内涵 的 复 杂化 , 虽 不 乏 凸 显其 时代 特 色之 益 处 ,但 同
时也 潜 存 了一 定 的将 “研 究 问题 ” 转化 为 “研 究 模 式 ” 的 危 险 性 。 过度 沉 溺 于 “近代 化 ” 的情 结 中 ,极 易使

研 究者 忽视 中国历 史 自身的 特 色与 活 力 。 回归 “晚 明 ” 的 本 原 , 对 于今 天 的 晚 明 史研 究 来说 ,或 可提 供 一 些
新 的 思 索 与启 示


关 键 词 ]晚 明 近代化 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K248 [
文献标 识码]A [
文章编号] 1
000—7326 (
201
4)07—0098—06

晚明作为 中国历史 中一个相对 特殊 的时期 ,总是 不停 地引发着 后人 的无 限关 注 与青睐 ,正如胡 晓真


所描 述 的那 样 :“晚清人 痛思 国家大 厦将倾 ,往 往 回顾 晚明的骇 人乱 象 ;而 五四人 向往 现代 化的美 丽远
景 ,却也一再 回味 晚明的绚烂光 彩 。到了甫经世 纪交替 的今 1
3,中国在政治 、社会 、文化 等各 方面都 仍
处 在晚清 以至五 四的余 音 回荡 中 ,而 晚明的光环遂 也经 由一个 ‘
折 照 ’的过 程 .奇异 地盘旋不 去”。_

_的
确 ,对 于关 注 近世 以来 中 国历 史命 运 的人来说 ,晚明似 乎都 是一 个无法 逾越 的历 史 阶段 。无论 是 20世
纪 五六十 年代关 于 “
资本 主义 萌芽 ” 问题 的探 讨 、八 九 十年代 对 “近 (现 )代 化 ”与社 会转 型 的思索 ,
还 是 近 些 年 来 对 “中 国 道 路 ” 特 殊 性 的探 究 ,从 根 本 上 说 都 是 无 法 全 然 摆 脱 “晚 明 ” 这 一 历 史 时 段 而 展
开 的 。晚 明史 研究 由此成为半个 多世纪 以来颇为 引人瞩 目的热点 领域 ,也取 得 了极 为丰硕 的成果 。这 些
厚 重的研究成 果 的取得 ,也使我 们具有 了反思 的基 础与可 能 。

、 何 谓 “晚 明 ”
今人对 于 “晚 明”一词 的深 刻印象 ,恐怕更 多的是 源于谢 国桢 于 1
931年 出版 的 《晚 明史籍考 》。该
书在解放 后 又经 谢先 生增补修 订 ,易名 为 《增 订 晚明史 籍考》,多次 印梓 刊行 ,为研修 晚 明史 者所必 读
之 书 ,影 响至为深远 。对于 这一时期之 历史 ,为何冠 以 “晚 ”字 ,谢 国桢并 未 明言。不 过 ,在 学界 中却
有 一种较 为常见 的说法 ,即认 为 “晚 ”蕴含着 “社会 转 型 ”的独特 内涵 :“中 国历 史上 一个 值得 探 讨的
问题是在 中国历史上 被称之 为 ‘
晚 ’的三个时代 :晚唐 、晚 明 、晚 清。晚 ,即末世 ,但 于此 三个时代 不
用 ‘
末 ’而用 ‘
晚 ’,当知其 中定 有不 同其他末世 之处 。… …晚与末之 不 同 ,在于其 于政 治上处 于末世 ,
而社会经济 等则仍 在发展之 中 ,而 此则恰为社会 转 型之特征 。”回将 “晚”赋予如斯 引人 眩 目之特 色 ,不

本 文 系国 家社 科 基金 重 点项 目 “东亚 世 界 的 形成 、重 组 与 未 来 走 向研 究” (12AZD093) 的阶 段 性 成 果 。
作者 简介 刘 晓 东 ,东 北 师 范 大 学历 史 文化 学 院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吉林 长 春 ,130024)。

98—
能不令 研修 晚 明史者为 之振奋 。但细 心品 味 ,却似 乎也觉 得有着某 些含混 难清之处 。
首先 。除却唐 、明 、清之外 ,其 他王朝末 期之 社会经 济是 否就处 于完全 停滞之 中?答 案无 疑是否定
的。最 明显 的例 子莫过 于宋代 ,即便 是在其 政治衰 败 的末 世 ,其社 会 经济依 然处 于相 当的繁荣 与发展 之
中。无论 是宋 元老 追述北 宋末 年开 封城 市风 情 的 《东 京梦 华 录》,还是南 宋末 年描 述杭 州繁 荣景象 的吴
自牧所 著 《梦 粱 录》,似 乎都 向我们 展示 出宋末 与 明末 在 此一 方 面 的类 似 之处 。事 实上 ,早在 2O世 纪
6O年代 。 日本学者斯 波 义信 对宋 代商业 及江南 经济史 的研究就 已说 明了这一 问题 。①
其 次 。如果 只 有唐 、明 、清三 代可 用 “晚 ”,是 否 意味着其 他 各代 就不 能有 “晚期 ”之 说法 ,或 者
其 “晚期 ”也具 有 “
社 会转 型”之特 征 。正 如前所 述 ,中国历史 上在 “政治 上处 于末世 ,社会 经济等 则
仍 在 发 展 之 中 ” 的朝代 ,并 不 仅 限 于 这三 代 。如 果我 们 按 这 样 的 逻辑 ,将 这 些 王 朝 的末 世 也 称 之 为
“晚”,并 赋予其 社会转 型 的内涵 的话 ,那 么我们 的史学研 究是否会 陷入 “社 会转 型”泛滥 的漩 涡 中而 无
法 自拔 呢?
要 理 清这 些 问题 ,就 促使 我 们不 得 不对 何谓 “晚 明”,从历 史 语源 学 的角度 进 行更 为细 致 的梳理 。
对 于 “晚 明”一词 的起 源 ,学界关 注 者寥寥 无 几 ,多认 为 “‘
晚 明 ’的说 法 ,则 起源 甚 晚 ,在 现代 以前
的历史表 述 中 ,我们 几乎看 不 到 ‘晚明 ’概 念 的用例 ”。f

】然 而 ,揆诸 史载 却不难 发现 :“晚 明”一词 的
使 用 ,并 非发轫 于谢 国桢 。谢 先生 在 《增 订晚 明史 籍考 》一 书中 ,就明确 提到 了先于其 作 的刘 世瑗所 辑
《晚明遗 书 目》一 书 。[

1事 实 上,早从清 代初 叶开始 ,“晚 明”一词就 已经频现 于清人 的笔端 了。
生 活 于顺 治 、康熙 年 间的名宦 陆 陇其 ,在 写给 李子 乔 的书信 中就 云 :“晚 明诸 儒学术 之正 ,无如 泾
阳 、景 逸 。其 扶植 纲常之 念 ,真可 与 日月争光 ;其痛 言 阳明之弊 ,亦 可谓深切 著 明矣 。”[

1桐城派渠 魁方
苞 在 《修 复双 峰书 院记》 一文 中亦有 “夫 晚 明之事 ,犹不 足异也 ”之语 。同雍正 、乾 隆间 的江苏名 士储
大文 在 《书百 三名 家后并跋 诸 子诗》 一文 中也 记述 道 :“孟 春之 十有 三 日,集 于南 园者 ,古文 辞 目日郭
泰 、论 日书百 三名 家后 、诗 目日国山碑 歌 ,而截 句则 晚 明淑 慧八人 也 。” 而 乾隆年 问 ,浦 起 龙在所 作
《史通 通释》 一书 中更是 多次使用 了 “晚明 ”这 一语 汇 :“江 淹有言 ,修史 之难无 出于 志 ,而 世颇疑 三 国
及南 北 之梁 陈 齐周 四朝 ,皆无 志 ,以为欠 事 。 ……及 晚 明太 仓朱 明镐 著 史纠 ,尝 言蜀 魏吴 之 志人 于宋
书 .梁 陈齐周 之志 入于 隋书 。”罔 “(西洋历 法 )见 端于 晚明 ,而大 阐于 昭代 ,乃 为千古立 极 ,是其 发端表
象 .有 不可 不特书 者 。”[

1“晚明版行诸 书 ,传 刻 卤莽 ,读者 触处腭 牙 。
”㈣ 清 人在使 用这一 语汇 的时候 ,
显然是 不会 有我们 今天所谓 “
社会 转 型”的 内涵 的。他们对 “晚明” 的理解要 简单得 多 ,只不过 是 “明
代 晚期 ”一 种惯 常而平实 的称 呼。恐怕 谢 国桢对 “晚明 ”的理解 也只是 清人 这一观念 的延 续而 已 ,未必
就有 着 “社 会转型 ”这样 极深 的蕴意 。 “晚 明” 内涵 的复杂 化 ,不能 不说是 后人在 日渐 复杂化 的研究 中
不 断人为 化 的结果 ,台湾 学 者龚鹏程 通 过对 晚 明思潮 演变 的研 究 就认为 晚 明 “时代 转 变之事 例 与思想 ,
乃是 被 ‘
制造 ’出来 的。也就 是说 ,当时未 必有此 ,或虽 有之 而未必 如是 ,然而在 近代研 究者 特殊 的关
怀 中 ,此一 部分却 被扭 曲或放 大了 ”。[
1l
当然 .近代学 者关 于 “晚明”这 种 “特殊 理念 ”的形成 ,也并 非 毫无 价 值所言 ,正如 一些学 者所评
述 的那样 :“‘晚 明 ’是 一个 与 现代 学 术体 系 相伴 而 生 的历史 表述 ,人 们 在建 构这 一 宏观 、整 体性 概念
时 ,是从 传统 史学 资源 中汲 取的话语 形 式 (‘
晚 ’),又删 汰 了这一 历史 表述 形式所 暗含 的一 治一乱 、一
兴一 亡 的朝代循 环史 观 .并将 一种 ‘
现代 ’意识 和历史进 化观 念灌注 其 中 ,进而 生发 出一 系列 关乎 中华
文 明整体性 演进 、变革 的重 大历史命 题 。”[

2】可 以说 ,这种 复杂化 的理解 凸显 出了晚明之 时代特色 ,也 展

① 详情可参考 [日】斯 波义信的 《宋代商业史研究》(庄景辉译 ,台北 :稻 乡出版社 ,1


997年 )与 《宋代江南经济
史研 究》 (
方健 、何 忠礼 译 , 南 京 :江 苏人 民 出版 社 ,201
2年 ) 两书 。斯 波 义 信 的 研 究是 基 于 “宋代 经济 革 命 说 ” 理 论
基 础 之 上 的 , 因而 不 乏 某 些 夸 大 、偏 颇之 处 。 对 此 , 李伯 重 曾有 专文 论 及 。不 过 ,李伯 重所 反 对 的 主 要 是 其 关 于 “宋代
经 济 革 命 ” 的理 论 .并 不 否 定 宋 代 江 南 经 济 的 若 干 发 展 与进 步 ,只 是 这 种 进 步 还 不 能 意 味 着所 谓 “革命 ” 的 重 大 变化
(李 伯 重 :《选 精 、集 粹 与 宋代 江 南农 业 革 命 :对 传 统 经 济 史研 究 方 法 的检 讨 》,《中 国社 会科 学》 2000年 第 1期 )。

99—
现 出多年来 晚 明史研 究 的活跃 与 活力 所在 。不 过 ,在今 天看 来 ,它 在一定 程 度上 也潜 存着 将 “研究 问
题 ”转 化为 “
研 究模式 ” 的危 险性 。换言 之 ,本 作 为问题 提 出的 “晚 明时代特 色 ”,或许 在不 知不觉 中
转 化为 了 “时代特 色”下 的 “晚 明”研 究 。
二 、 “近代化 ”的思索
近 70年来 的晚 明史 研究 ,万 明 曾作 过较 为全 面的总 结与 梳理 ,认 为学界 的研究 视角 主要 集 中在 四
个方 面 :一是社 会经 济 的视角 ,核心 是 以资本 主义萌 芽为 中心 的追 寻 ;二 是近 代化/
现 代化 的 视角 ,从
西方 冲击 与 中国反应模 式到 中国 中心论 ,更多转 向 中国本 土经验 ;三是社 会 的视角 ,导 向多元 结构 的认
识 ;四是 全球的视 角 ,一个整 体概念 的确立 。并认 为 “
通过对 各 主流研 究视角 的归纳梳 理 ,其 实还 可以
探寻 出另一种综合视 角 。即沿 着 明代 白银货币化一 社会 经济货 币化一近 代化一 全球化 的路径 ,以货 币为
引擎 ,以市场经济 萌发 为背景 ,晚 明整个 社会形成 了连锁 反应—— 经济 、政治 、社会 、思想 、文化等 多
元 因素综 合影响下 的传统 向近代 的社会 转型 。它也可 以概括为一 个过程 ,即货 币化 ;一个趋 向 ,即近代
化 ;双 重使命 ,即走 向近代化 、全球化 ”。[

31
商传 也通过对 近百年来史 学传统 的梳理 ,探讨 了在传统 史学 与新史 学的影 响下 ,晚 明史研 究从 独重
经济 、政治 到亦重社 会 、文 化 的转 化 ,认 为 “对于 晚 明历 史 的研究 ,已不 可 离开社会 转 型 的特 点 ”,主
张 “以多元化标 准考察晚 明的近代化 问题”。㈣ 2008年 ,《
河 北学刊》专 门刊发 了一期关 于 “晚 明社会变
迁与 中国早期 近代化 ” 的专题讨 论 。0
虽 然如 上所 述 ,学界 对 于晚 明史研 究 的关 照视 角并 不完 全相 同 ,但基 本 上都是 围绕 “社会 转 型”,
更确切 地说是 “近代化 ”这 一问题而展 开 的。这种 “近代 化”视 阈 的解 读 ,对 于反驳 、纠偏 盛行 已久 的
中 国历 史 “停滞论 ”、“倒退论 ”.以及 基于西方 中心主义来 解读 中 国历 史演变 的 “冲击 一反 映”模 式等 ,
重新审 视 中国历史 发展 的内在驱力与 活性 ,着 实居功甚伟 。但 于此 同时 ,这种 方法实 际是 以西方 社会历
史的演变 为参照 、采 取 “回放 ”的方式 对 中国社会 历史变迁 的一种解 读 。它果 真能反 映 中国历史演 变 的
内在理 路与趋 势吗 ?正如美 国学者柯 文所 批评 的那样 ,“
从 主 观上讲 ,像 十 四世纪 的法 国和 十世纪 的 中
国这样 不 同的文 化 ,我们很难 想象他们 的居 民会 感到 自己生活在 同一类 的社会 里 。从 客观 上讲 ,如果一
定要说 这两个 文化有 什么共 同点 ,我们最 多 只能说 他们都 不是 ‘
近代 的 ’
。可 是这种 说 法就好 像在 说鱼
和鸟是 一样 的 ,因为他们都 不是 猴子 。用 一个东 西不 是什 么来 给这东 西下定 义—— ‘
非 西方 ’一词 就是
另一个不 幸的例子—— 在描绘 事物时可 能还有某 种微弱 的效 用 ,但 在分析事 物时却是 一种废话 。
”[1


事实 上 ,过度沉溺 于 “
近 代化” 的情 结 中 ,极 易使我们 忽视 人类社会 群体 所共有 的一些 基本社 会特
征 ,并 于 “近代化 ”的解读 中掩盖 了中国历史 的特色与 活力 。诸 如晚 明 “社会 转型 ”在人 文领域 中最 引
人瞩 目的特征 ,恐怕 要属此 时 的 “早期启 蒙思 想 ”。或称 之为 “前 近代思 想 的萌芽 ”、“
早 期人 文 主义 的
萌动 ”等 。无论我 们怎样称 呼这种人 文思想领 域的演变 ,实际 上都是 以欧洲社 会 “近代化 ”的历 史演进
为参 照 ,对 晚 明社会 思想 变 迁 的观察 。通 过这 种观 察 ,我们 欣喜 地 发现 ,中 国社 会 在 自身 内在 的演变
中 ,业 已孕育 了具有 社会转 型特征 的 “人文主 义”的思潮 ,因此 中 国历史 既不 是停滞 不前 的 ,也 不是在
应对来 自西方的挑 战 中才走上 近代化之 路 的。
这 种发 现令 人 振奋 ,然 而 。“人文 主义 ”就 一定 是 西方 社会 所 独 有 的吗 ? 中 国古 代 的 “民本 ”或
“人本 ”思想 ,是 否具 有 与 “人文 主义 ”大 致 相 同的基本 内涵 呢?生 活在 其他 区域 的人类 社会 群体 中 ,
是否也有 类似 的理 念与思想 呢?对 于那 些人类 社会所共 有 的一些 基本价 值理念 与思想 特 征 ,是否 应该有
着东方 与西方 、传统 与近 (
现 )代 的相 对对立 的区分 呢?当然 ,这些疑 问 ,都 可 以通 过对 “人本 ”、“

① 参见 《河北 学刊》2
008年第 1期 。该专题所收论文主要有张显清的 《晚明:中国早期近代 化的开端》、刘志琴的
《晚 明 社 会 与 中 国文 化 近 代 化 》、 陈 支 平 的 《明代 后 期 社 会 经 济 变 迁 的历 史思 考 》、 毛 佩 琦 的 《明 清 易代 与 中 国 近 代 化 的
迟 滞 》。

100—
文”、“民本 ”等概 念 的梳理与 解说来 予 以解 决 ,使 我们 理解近代 “
人 文主 义”与 传统 “民本 主义 ”的 内
在差 异及 其所反 映 的不 同社会 构造 与历史 趋 向及 对 “近代化 ”的思 索变得 清晰起 来 。但 是 ,当我们 将晚
明思 想界 的这 种变化贴 上西 方 “
人 文” 主义标签 的 时候 ,我们 自己的思想 与历 史特 征又在 哪呢?
这种 “近 代化 ”情结 的拓 展 ,使我 们在 晚 明社 会 中不仅 发现 了 “早期 人文 主义 的萌 动”,还寻 找到
了 “近代 资本 主义生产 关 系的萌芽 ”、“原始工业 化 的出现 ”以及 “近代政 治色 彩的新 因素 ”等 。这 些发
现 毫无 疑 问强力 地 证 明 了 中国历 史发 展 的 “非 停滞 ”性 ,但似 乎却 很 难展 现 出 中国历 史发 展 的 自身特
色 。因为 “晚 明” 的身上 已被 我们贴 满 了西方社 会演进 的话语标 签 。 “晚 明”还 是 中国的 晚明吗 ? “绚
烂多 彩 ”的晚 明社会还 剩下 什 么是 属 于我们 自己的呢?殊不 知 ,当我们 通过对 “
近代 化 ”的追 寻来寻
找 自我 、力 图摆 脱 “
西 方 中心论 ”的梦魇 的时候 ,却 因为过度 沉溺 于 “近 代化 ”的情结 而深 陷 “西 方 中
心 论 ” 的漩 涡 中 无 法 自拔 。
同 时 ,基 于这种 “近代化 ”情结 ,历 经数 十年 的研 究与积 累 ,晚 明社 会 的变 迁 已成为今 天学界 的一
种共 识 .以致 我们可 以很 随意地列 举 出涉及政治 、经 济 、社会 、文 化 、思 想等诸 多领 域 的 “晚 明”社会
不 同于 以前 的种种变 化与特 征 。然 而 .当我们沉 浸 于如此纷 繁 的变 化之 中反过 头来追 问晚 明社会在 哪些
方 面是 “
不 变 ”的时候 ,我们 似乎 突然发 现这个 看似 浅显 的问题 事 实上 已让我们 很难 回答 了。这 自然不
是 因为 晚明 已然发生 了全面 的根 本性 的变化 ,使 我们 找寻不 到其 “不变 ”的一 面 ,而 是 因为我们过 渡沉
溺 于 对 “变 ” 的 追 寻 之 中 , 而忽 视 了 其 “不 变 ” 的 层 面 。 当我 们 只 知 其 “变 ” 而 不 知 其 “不 变 ” 的 时
候 ,我们 的解读 真 的客观而 I
『信 吗?
“求 新 ”与 对传 统 的 “反 动 ”,着 实 是 晚 明社 会 的一个 时代 特 色 。从 民众 生活 领域 中的 “奢 糜 ”与
“僭越 ”,到 “名 教罪人 ”李贽 的 “狂行悖 论 ”,都 向我们 展现 出了 晚明社会 的这一 特征 所在 。然而 .“求
新 ”与 “反传 统”是 否就一 定是 “近代 化” 的一 种诉求 ?它 在多大 的限度 内是对 传统 社会 的解构 ,或是
传统 结构 自身 的 内在律 动 ?这却是 我们 不能不深 人思 考的一个 问题 。事实 上 ,对 传统 的反动恐 怕并 非晚
明所 独有 的特色 ,中国传统 的思维 理念 中也并不 缺乏这 样 的思想 要素 与动 力 。中国历史 每一个 阶段性 的
演进 ,又有哪 一个不是 基 于 “反传 统” 的基础之 上 ,并 作为这 种 “
反 传统 ”的产物而 表现 出来 的呢?
从这 一角度 来说 ,近年 来一些学 者所 提 出的 “中国道路 ”问题 ,既承认 中国社会 的发展及 其 内在驱
力 ,又 强 调 中 国 社 会 的 特 殊 性 ,似 乎 更 有 利 于 把 握 中 国 历 史 变 迁 的 自我 特 色 。在 这 方 面 赵 轶 峰 对 明 代 中
国历 史趋 势的探 讨 ,给予 了我们许 多新 的启 示 。他通过 对 明代社 会变 迁及其 自律性 的考 察 ,认 为 明清社
会变 迁 的历史趋 势并不 能表 现 出直 接 的资本主义 前景 ,而更 多的是一 种 “
帝制农 商社会 的概貌 ”。
不过 ,这种 对 “中 国式 道路 ”的追 寻 ,大体 上说来 ,又是基 于对 中国社会发 展必 然会走 上并实 现其
“现 (近 )代 性 ” 这 样一 个 假设 的历 史前 提 与 基 础之 上 ,去 探 寻 由于 中国社 会 自身 的特 殊 性 .在 “现

近 )代 化 ”的进 程 中所 表现 出 的不 同于西 方社会 的演变 路径 。严 格说 来 ,这种 研究 范式 仍然未 能从 根
本上 摆脱 “近代化 ”情 结 的潜 在影 响与思维 范畴 。于此基 础上 的众多 “中国式话语 ” 的提 出 .果 真是 基
于 对 中 国 近 世 社 会 变 迁 深 入 理 解 的 基 础 上 、我 们 自身 所 独 有 的 “话 语 体 系 ”,或 是 只是 对 西 方 近 代 化 话
语 的一种更 为 中 国式 的翻版 ?对 于这样一 种疑惑 ,我们 尚不能 给予较 为 明确 的解 答 ,毕竟 这种 探寻还 正
在进 行之 中 ,还 没有一 个较 为清晰 的模式 与答案 ,或许 这也正是 其 当下 之魅 力所在 。但是 这种 疑惑又 是
我们 在研 究 中不 能不去 面对 与思 索 的 ,这似 乎 又逼 迫着我 们 回到 了那个 长久 以来 萦绕 于心 的命题 :“历
史 是 可 以假 设 的 吗 ”

三 、 回 归 “晚 明 ”
当我们 对这些 纷繁 的问题 尚不能 给予 明晰解答 的时候 ,回归 “晚 明” 的本原 似乎更有 利 于我们理 清
历史 的思 路 。从 这一 角 度来 说 ,我 们认 为 “晚 ”并不 具 有怎 样特 殊 的意 义所 在 .它 只是 一种 时 间 的表
述 。 “晚 明” 的正式 说 法 ,就 是 “明代 晚期 ”,“晚 明” 只不 过是 一 种更 为简 略 的称 呼而 已。不 能 因为
“晚 明 ”社 会具 有我们 所 认为 的 “
社 会转 型 ”或者 “
社 会演 变 ”的某 些特 征 ,就赋 予 了 “晚 ” 以同样 的

101—
内涵 ,在 中国历史上 ,“晚”也不 应该 只是 唐 、明 、清三代方 可独 占的 “
话语 ”。只有在 这种宁 静 的心 绪
下 ,以这种无 方法 的方法 ,我 们或许才 能厘清其 内涵所在 。
不过 ,回归后 的 “晚明 ”一词 ,虽 不再 具有 “社会 转 型” 的内涵 指代 ,但仍 不失 其某些 “
方 法论 ”
的意 义所在 。 “晚”相 较于 “
末 ”而言 ,在 方法论 上还是有 着某些 不 同的。毕竟 “末期 ”一词 ,无论 如
何 都有着 一种 相对 确定 的历 史 时段 的指 向 。而 “晚期 ”一 词在 时 间 的固定 指 向上要 相对模 糊 、活化 得
多 ,使我们 的研究 也更具 有弹性 与张力 。换 言之 ,“晚明 ”的真正 意 义在于 对我们 研 究视野 与方 法 的一
种 提示 :对相 关历史 时段的适 当 回溯 与关 照 ,注重历 史发展 的 内在延 续性 ,并从这 种延续 性 中理解历史
的脉 动 。
事实上 ,这一潜在 的 内涵与指 向 ,早 已被不知不 觉地应 用于我们 的 晚明史研究 了。诸 如 “晚 明”之
时 间断限 ,可 以说众说纷 纭 。早在 20世纪 30年代 ,朱 剑心 于 《晚 明小 品选 注》一 书 中从 文学演 变 的角
度 ,认 为 “明 白神 宗万 历迄 于思 宗崇 祯 之末 ,凡 七十 年 ,谓之 晚 明 。此 七 十年 间 ,政治 腐败 ,学 术 庸
暗 ,独文学矫 王 、李摹拟 涂饰之病 ,抒发性 灵 ,大放 异彩 ”。[

71嵇 文甫则从思 想史 的角 度 ,认 为晚 明 “大
体上 断 自隆万 以后”。[

81而影 响深远 的谢 国桢 的 《增订 晚明史籍 考》,所 收之书 多为万历之 后之 史载 ,下
限更 是延伸 到 了清 初及南 明时期 ,“是 书所辑 史籍 之时代 范 围 ,由 明季 万历 至崇祯 ,以迄康 熙 间平定 三
藩事件 时为止 ”。㈣ 柳亚子 在称诩该 书时云 :“这部书 ,我叫它是 研究南 明史 料 的一个 钥匙 。它虽 然 以晚
明为 号 ,上起万 历 ,不尽 属于南 明的范 围 ,不过要知 道南 明史 料 的大 概情形 .看 了这部 书 ,也 可 以按 籍
而稽 ,事半功倍 了。”_
倒可见 ,柳亚子 眼 中的 “晚 明”又似乎是 隐指 “
南 明”而言 。
在近些年 的研 究 中 ,对 “晚明”历史 时限的理解 ,又展现 出 了更 强 的灵 活性 。诸 如刘 志琴认 为 “晚
明社会 ,一般是 指嘉靖末年 、隆庆 、万历 、天启和崇祯 王朝 ,为时不足一 百年 ”:
『2
lJ万 明则认 为晚 明始 于
“成 、弘 以后 ,重点 在嘉 、万 以至 明末 .也就是 1
5世 纪后 半 叶到 l
7世 纪前 半 叶 ,其 问大 约是 200年 的
时间跨度 ”; 而樊 树志 的 《晚 明史》 一书 ,则 从 “全球化 视野 ”的角度 认为 晚明从 万历元 年 ,即 1
573
年开始 ,结束于崇 祯十七年 ,即 1
644年清军 人关 。
㈣ 这种看 似复杂 的分歧 ,恰 恰体现 了晚 明史 研究 的活
力所 在 。研 究 者们基 于 自身 不 同的研 究视 角 与历史 理解 ,最大 限度 地呈 现 出 了晚 明史研究 的弹性 与 张
力 ,以及 “晚 ”所蕴 含 的历 史纵深感 。一定程 度上说 ,我们今 天晚 明史 研究 的繁荣 ,与此 不能不 说是有
着莫 大关联 的。清人在使用 “晚明”一词 的时候 ,是 否有着这 样的历 史理念 ?我们 不得 而知 。但 对于 今
天 的研究 者而言 ,无疑是需 要这种纵 深化 的理解 的。因为只有 这种更 为纵深 化 的理解 .方 可凸显 出历史
本身 内在 的律 动与 意义 ,正如柯 文在谈 到他所 倡导 的 “中 国中心取 向”研究 理念 时所 云 :“中 国 中心 取
向之所 以适宜从历史 而不是 从文化 的角度来 构想 中国的过去 ,是 因为 它进行 比较 的重 点不 在于一个 文 化
和另一 个文化 (中国与西方 ) 的不 同 ,而在 于一个文 化 (中国)的 内部前后 情况 的不 同。前 一 种 比较方
法 由于把注意力集 中在某一 文化 的 比较稳定 持续 的属 性和特 征—— 即文化 的固有性 上—— 容易使 人们对
历史采 取相对静 止的看法 。而后一种 比较 由于强调某一 文化 内部 在时 间上所 经历 的变 异 。就扶植 了一种
对 历史 更 加 动态 ,更加 以变 化 为 中心 的看 法 ,依 此 看 法 ,文 化 作 为解 释 因素 ,退 居次 要 地 位 ,而 历
史— —或 者说一种 对历史过 程 的更加 高度 的敏感性—— 就渐居 注意的 中心。”[

41对晚 明本原 的回归 ,是 否
就是柯 文所说 的 “中国中心取 向”,我们不得 而知 。但 返璞之后 的 “晚明 ”,或许能 给我们 的晚 明史研 究
带来 一些新 的思 索与 启示 。事 实上 ,近年来 国内一 些学 者 的研究 就 开始 展现 出 了这样 一种 趋 向 。“变 ”
与 “
乱 ”的晚 明 ,着实在 “各个领域 都 出现 了新 因素 、新趋 向”,但其 内涵或 许 只有 脱离 开 “社 会转 型”
的简单理 路 ,似乎 方可看 的更为透彻 。


参 考文献]

【1
】胡 晓 真 :《世 变与 维 新— — 晚 明 与 晚 清 的 文 学 艺 术 》 导 言 , 台 北 : “中央 研 究院 ” 中 国文 哲 研 究 所 筹 备 处 ,2001
年 .第 1页 。

102-

21[
14】商 传 :《史 学传 统 与 晚 明 史研 究 》, 《
历 史 研 究 》20
03年 第 1期 。

31[
12】赵 强 、 王 确 :C*

r谓 “
晚明”
? —— 对 “晚 明” 概 念 及 其 相 关 问 题 的反 思》,《求是 学刊 》201
3年 第 6期 。

4][
19]谢 国 桢 :《
增 订 晚 明史 籍 考 》 自序 、 凡例 ,上 海 :上 海 古籍 出版 社 ,1
981年 ,第 1
5、1
7页。

5】[
清】陆 陇 其 :《三 鱼 堂 文 集 》 卷 5 《答 嘉 善 李 子 乔 书》,南 开 大 学 古籍 与 文 化 研 究 所 编 :《清 文 海 》 第 1
9册 ,北
京 : 国 家 图 书馆 出版 社 ,2010年 ,第 171页。

6】【
清】方 苞 :《方 望 溪 全 集 》 卷 1
4《修 复 双峰 书 院记 》,北 京 : 中国 书 店 , 1
991年 , 第 2
03页。

7】【清]储 大 文 :《存 研 楼 文 集 》 卷 l4 《书 百三 名 家后 并跋 诸 子 诗 》,《清代 诗 文 集 汇 编 》 第 216册 , 上 海 :上 海 古
籍 出版 社 ,2010年 . 第 233页。

8][
9111
0】[
清]浦起 龙 :《史通 通释 》 卷 14 《十 六 国书 》、卷 3 《诸 伪 十 六 家 》、卷 1
7 《诸 晋 史》,《影 印 文 渊 阁 四库 全
书》 总第 685册 , 台北 : 台湾 商 务 印 书馆 ,1983年 ,第 348、 1
93、399页 。
【11】龚鹏 程 :《晚 明 思 潮 》,北 京 :商 务 印 书馆 ,2005年 ,第 4页 。

13]万明 :《晚 明 史研 究七 十 年 之 回眸 与 再 认 识 》, 《学术 月刊 》2006年 第 10期 。

15]
[24]【
美】柯 文 :《在 中 国发现 历 史— — 中 国 中心 观 在 美 国 的兴 起 》,林 同奇 译 , 台北 :稻 乡 出版 社 ,1
991年 ,第
107、 235—236 页 。


16】赵 轶 峰 :《明代 中国 历 史趋 势 : 帝制 农 商社 会 》,《东北 师 范大 学 学报 (
哲 学社 会 科 学版 )
》200
7年 第 1期 。

17]朱 剑 心 :《晚 明 小品 选 注》 叙 例 ,北 京 :商 务 印 书馆 ,1
964年 ,第 1页 。

18]嵇 文 甫 :《晚 明 思 想 史论 》,开 封 :河 南 大 学 出版社 ,2008年 , 第 1页 。

20】柳 亚 子 :《怀 旧 集 ・续 忆 劫 灰 中的 南 明 史料 》,桂 林 :耕 耘 出版 社 ,1
947年 ,第 1
72页 。


2l】刘 志琴 :《晚 明 史论 ——一重新 认 识 末 世 衰 变》 序 , 南 昌 :江 西 高 校 出版社 ,2004年 , 第 3页。

22】万明 主 编 :《
晚 明社 会 变 迁 : 问题 与 研 究 》 绪 论 ,北 京 :商 务 印 书馆 ,2
005年 , 第 2页。

23]樊树 志 :《晚 明 史 (1
573- 1644年 )》 导 论 ,上 海 :复旦 大 学 出版 社 ,2003年 ,第 5页 。

25】 高寿 仙 :《变 与 乱 :光 怪 陆 离 的晚 明时 代 》, 《博 览 群 书》2012年 第 4期 。
责 任 编 辑 :杨 向 艳

103_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