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文學與作者

生活:個人:經歷、思想、情感
社會:群體的行為或活動

文學和生活的關係
通過作家(創作主體)
:選擇生活中的素材
感性化(
「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
形象化(
「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加入想象,以文字表達出來。

文學傳統
社會背景、歷史文化

作者 作品(作者的白日夢?)

符號(語言文字)

世界創造了作家,作家卻用語言,在作品中創造另一個世界。
(文學是創造的藝術)
生活是文學的起點,不是決定性和唯一的來源(文學源於生活)
文學有時不反映生活,重表現、重效果(
〈兵車行〉、
〈江雪〉)

作者做了什麼?
選擇(取材):詳略取捨
形象化(意象):「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張愛玲〈天才夢〉)
具體化(描寫):「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感性化(移情、擬人……)
超越性(獨特的認識和理解世界方式)

卞之琳〈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參考資料

童慶炳《文學理論要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年)
……文學是生存於社會的人們互相溝通的話語行為,因而具有社會性,是社會話語。作家是社
會一員,他在話語系統中處理自己從社會生活的豐富現象中獲得的種種體驗,旨在向他人傳
達,尋求彼此的溝通。……同樣,讀者也是社會的一員,他通過閱讀文本而與說話人、與作家
達到溝通,這種閱讀行為仍然是社會性的。(頁五四)
文學作為話語活動,是社會事業,應社會的需要產生,受社會制約,並為社會服務。正是這樣,
文學具有一般意識形態性質,屬於意識形態話語。(頁五七)
〔創作〕活動本身與結果總是有區別的,活生生的、充滿偶然性的過程總是比以語言形式固定
下來的作品更加複雜。因而根據作品去逆推創作過程是一種有局限性的,但又是不可少的方法。
作家本人的經驗談並不完全可靠。作家在創作活動中是置身其中、身處其境的「當事者」;而
經驗談是作家置身其外、作為「旁觀者」來總結創作活動。……創作活動不完全是科學的理智
型活動,一切都井井有修,層次清晰;其中有較大成份的情緒性、無意識的活動,帶有很大的
朦朧性、偶然性、不確定性。
(頁八一)

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北京:三聯書店,1984 年)
那種認為藝術純粹是自我表現,是個人感情的再現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儘管藝術品和作家
的生平有密切的關係,但絕不意味著藝術品僅僅是作家生活的摹本。……與其說,文學作品體
現一個作家的實際生活,不如說它體現作家的「夢」;或者說,藝術品可以算是隱藏著作家真
實面目的「面具」或「反自我」
;還可以說,它是一幅生活的圖畫,而畫中的生活正是作家所
要逃避的。
(頁七二)
……文學最直接的背景就是它語言上和文學上的傳統。而這個傳統又要愛到總的文化「環境」
的巨大影響。一般來說,文學與具體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狀況之間的聯繫是遠為間接的。
(頁
一零六)
我們應該承認,社會環境似乎決定了人們認識某些審美評價的可能性,但並不決定審美價值的
本身。我們可以概略地斷定,在某一特定社會中,甚麼樣的藝術形式是可能的,甚麼樣的藝術
形式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卻不能預言這些藝術形式必然會存在。(頁一零七)
知人論世 vs 作者已死

主張讀者要明白作者和作品的背景,這是中國一向以史學為文學的基本論據。
à讀者要尋求「作者原來的意義」

作者與作品是否有必然關係?

文如其人?

元好問論詩絕句之六:
「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閒居賦,爭信安仁拜路
塵。」

l 作者創作意圖與作品的實現之間總存在不一致及矛盾。
(作者想,但不一定做到)
l 作品的語言,因文學語言的「偏離效應」
,不一定代表作者的意思。
(作者寫出的文字,讀
者不一定這麼解釋)
l 文學文本有不確定性,由讀者闡發意義,作者原來的意義不是輕易可確定。
(作者只提供
一個文本,怎麼解不由他決定)
l 作者創作時在特定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中,受外界和傳統影響,不一定就是作者本人的意
願。
(作者之間是互相影響的,我看到別人寫了這作品,我就不寫,或希望超越其他作者?
而且某些題材,必定依據某些文學傳統和表達方式,所以不一定全是作者主觀意願)

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
輿醉,狂歌五柳前。

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
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邱。三山半落青天外,二
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