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传输线

陈暄增 21 级核科学与技术系,213002000004
摘要:本文
关键词: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可编程电源;NIM 机箱。

一、引言
核电子学
二、实验原理
2.1 传输线特性
在核电子学系统中,快信号在各个部件之间传输是由传输电缆完成的,各部件之间
输出端和输入端用电缆连接。一般具有聚乙烯介质的电缆,信号传输速度约为真空中
光速的 66%。若为延迟电缆,则中心导线是螺旋型的,以便加大延迟时间。电缆的主
要特性是具有其特征阻抗 Z 0,其他特性还有单位长度电容、衰减系数[1]。
在使用电缆传输信号时,要注意区分所传输的脉冲信号是快脉冲还是慢脉冲。由于
ns
所用的电缆(一般为聚乙烯材质)的传输速度为 v p=3.3 ,所以在电缆中的传输时间
m
t=v p ×l ,l 为线缆长度。脉冲信号上升时间 t τ <t 时,称为快脉冲;上升时间 t τ >t 称为慢
脉冲。对于慢脉冲需要注意电缆的单位长度电容[1]。
在信号速率比较低时,通常把电路等效成电阻、电容以及电感进行分析,这就是集
总参数电路,和集总参数电路对应的叫做分布参数电路。一般我们认为,满足信号的
波长 λ ≫线长l 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电路当作是集总参数电路;不满足该条件时,我们
可以把电路当作是分布参数电路[1]。
2.2 分布参数下的信号传输

分布参数传输线的特征阻抗 Z 0=
√ L
C
,在始端匹配的情况下,传输线中电信号的传

播方程为:
1
(
u ( x , t )= ui t−
2
x td ρv
l ) [ (
+ ui t− t d +
2
l−x
l
td ) ]
( 1)

i (x , t)=
1
2 Z0 (
ui t−
xtd
l )+
ρv
2 Z0 [ (
ui t− t d +
l−x
l )
td
]
( 2)
其 中 , t d= √ LC 为 单 程 延 迟 时 间 ; L、 C 是 传 输 线 单 位 长 度 的 电 感 、 电 容 量 ;

1
Z 1−Z0
ρ v= 为终端电压反射系数[1]。
Z 1 +Z 0
在这种情况下,终端不匹配会产生反射系数,若适当调整 Z1 ,使 Z1 =Z 0就可以达到
阻抗匹配,即消除反射。设法测出负载电阻就可定出特征阻抗 Z 0,当 Z1 =∞ 或 Z1 =0时,
产生相同或者反相全反射,入射波和反射波的迭加,造成波形畸变。由所得到的波形
载有的时间信息参数就可以知道传输线的延迟时间 t d及电信号在传输线中的速度 v 。人
为地选用长短不同的传输线,接成适应的始、末端连接形式,利用反射后的叠加合成,
即可得到所需要的窄脉冲信号,这就是传输线成型[1]。
当始端、终端都不匹配的时候,会产生多次反射,产生信号震荡。在经过始端和末
Z s−Z 0
端时,反射系数会作用于信号上使其发生变化,始端反射系数为 ρ0 = ,终端反射
Zs+ Z0
Z1 −Z 0
系数为 ρ1= 。
Z 1+ Z 0

三、实验装置及过程
3.1 实验装置
MSO2202 数字示波器 1 台、DG4102 脉冲发生器 1 台、自制开关电阻和 2 个、BNC
同轴电缆 20 米 1 根、BNC 同轴电缆 0.4 米 2 根、BNC 三通 1 个、BNC 双公头直通 2 个。
3.2 实验电路

3.3 实验内容及步骤[1]
3.3.1 仪器工作条件
DG4102 脉冲发生器使其输出矩形脉冲,调整参数:占空比 50%,频率 10kHz,幅
度 8V,极性+。
3.3.2 实验条件
按照表 1 放置实验电路和各开关位置,观察并记录示波器两个通道显示的波形,记
录波形的时间、幅度量,包括两通道波形之间的时间关系、幅度关系,并测量出传输
线的延迟时间t d和特征阻抗 Z 0,估算每米传输线的延迟时间及电信号的传输速度 v ,定
性解释所的波形并与理论比较。
3.3.3 多次反射原理
选择第 4 种匹配方式,利用多次反射原理计算始端和终端 1 μ s 内的电压变化,并与
实验数据比较分析。

2
3.3.4 利用不同 BNC 线观测波形
把开关电阻盒调成条件 1 设置成完全匹配的情况,将示波器 CH2 通道与开关电阻
盒链接的 BNC 线分别替换为 1.0m 的 BNC 同轴线缆和双公头直通,观察波形变化并分
析原因。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4.1 观察信号发生器的特定波形
通过
五、实验结论
实验测
六、参考文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