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7

法律硕士(JM)学位论文

题 目: 我国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程序的完善

英文题目: Perfection of Criminal Compulsory Medical

Decision Procedure in China

作 者: 吕宁

年 级: 2020 级

专业方向: 诉讼法

指导教师: 张云鹏 教授

时 间: 二○二三年五月
中文摘要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是对具有社会危险性的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实
施的一种强制性治疗措施。与普通刑事案件相比,刑事强制医疗案件得到的关注
度并不多。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于 2012 年写入《刑事诉讼法》后,丰富了立
法体系,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指引。2018 年《刑事诉讼法》延续相关规定,基本
实现刑事强制医疗的司法化。但由于立法认识的偏差,该程序在立法目的上偏重
于防卫社会,程序的诉讼化理念也未能一以贯之地应用于该程序的始终,使得该
程序呈现出一定的行政化特征。两种因素的交相作用,使得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程
序出现诸多问题亟待完善:一是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范围过窄,刑事强制医
疗程序的适用对象只包含实施了严重暴力行为的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
人,而不包含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和实施非暴力犯罪的完全无刑事责任能
力精神病人,这样的规定无法充分发挥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社会防卫的作用;二是
法官对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审查的形式化问题,由于大多数法官没有医学专业的
知识储备,对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只能进行形式性审查,从而使法官对鉴定结果
过于信任,导致法官过度依赖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三是社会危险性的评判要件
和评判标准模糊,我国的法律没有统一规定社会危险性的评判要件,导致法官拥
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这可能造成同案不同判的情况发生,不利于实现司法公正;
四是被害人程序参与权没有得到保障,我国法律及司法解释没有明确规定被害人
的程序参与权,这使得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中,被害人的权利处于被搁置状态,
导致被害人的权益极易受到损害。就这些问题的完善研究,综合域外经验和我国
的司法现状,得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一是扩大适用对象的范围,将限制刑事责任
能力精神病人和实施非暴力行为的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都纳入刑事强
制医疗程序的适用范围,以达到社会防卫的目的;二是强化法官对司法精神病鉴
定意见的实质性审查,避免法官过度依赖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贯彻落实以审判
为中心的原则;三是明确社会危险性的认定要件,进一步提高认定社会危险性的
科学性和合理性,切实贯彻公正司法;四是应当充分保障被害人的程序参与权,
使其能够实质参与到法庭庭审中,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强制医疗 决定程序 保安处分

I
Abstract

The criminal compulsory medical procedure is a mandatory treatment measure


implemented for mentally ill individuals who are at social risk and have no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Compared with ordinary criminal cases, criminal compulsory medical
cases do not receive much attention. After China's criminal compulsory medical
procedure was written into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in 2012, it enriched the
legislative system and provided guidance for judicial practice. In 2018,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continued relevant provisions and basically achieved the legalization
of criminal compulsory medical treatment. However, due to the deviation of
legislative understanding, the program focuses on defending society in terms of
legislative purpose, and the litigation concept of the program has not been
consistently applied throughout the program, resulting in the program presenting
certain administra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interaction of two factors has led to many
problems in the criminal compulsory medic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at need to be
improved. Firstly,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the criminal compulsory medical
procedure is too narrow, and the applicable objects of the criminal compulsory
medical procedure only include mental patients who have committed serious violent
acts and have no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bility, but do not include mental patients
who have limited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bility and mental patients who have
committed non violent crimes and have no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bility, Such
regulations cannot play the role of social defense in criminal compulsory medical
procedures; The second issue is the formalization of the review of judicial psychiatric
appraisal opinions by judges. Due to the fact that most judges do not have medical
knowledge reserves, they can only conduct formal reviews of judicial psychiatric
appraisal opinions, which leads to judges' excessive trust in the appraisal results and
excessive reliance on judicial psychiatric appraisal opinions; Thirdly,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criteria for social danger are vague. China's laws do not uniformly
stipulate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social danger, resulting in judges having greater
discretion. This may lead to different judgments in the same case,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achieving judicial fairness; The fourth is that the victim's right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dure has not been guaranteed, and China's laws an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do not clearly stipulate the victim's right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dure,

II
which makes the victim's rights in the criminal compulsory medical procedure in a
shelved state, resulting in the victim's rights and interests are vulnerable to damage.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se issues, taking into account foreign
experiences and the current judicial situation in China,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re
proposed: firstly, expand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to include mental patients with
limited criminal liability and those who have completely no criminal liability for
nonviolent behavior in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criminal compulsory medical
procedur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ocial defense; The second is to strengthen
the substantive review of judicial psychiatric appraisal opinions by judges, avoid
excessive reliance on judicial psychiatric appraisal opinions by judges, and implement
the principle of putting trial at the center; The third is to clarify the identification
requirements of social danger, further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identification
of social danger, and effectively implement fair justice; Fourthly,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protect the right of victim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edings, so that they can
effectively participate in court trials and safeguard their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Key words: Involuntary Medical Treatment Decision Procedure Security


Measures

III
目 录

序言............................................................................................................. 1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2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4
(四)主要创新点 ....................................................................................... 5
一、刑事强制医疗的性质与价值 ............................................................ 6
(一)刑事强制医疗的性质 ....................................................................... 6
(二)刑事强制医疗的价值 ....................................................................... 7
1.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 7
2.有利于人权的保障 ............................................................................ 7
二、扩大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程序的适用对象范围 ................................ 8
(一)我国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程序适用对象范围过窄 ........................... 8
(二)域外相关规定考察 ......................................................................... 10
(三)扩大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程序适用对象范围的设想 ..................... 10
1.将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纳入适用对象范围 ................. 10
2.将实施非暴力犯罪的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纳入适用对象范
围 ....................................................................................................... 12
三、强化法官对于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的实质性审查 ...................... 13
(一)法官对于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审查形式化的表现 ..................... 13
(二)法官对于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审查形式化的原因分析............. 14
1.法官认证能力不足 .......................................................................... 14
2.法官过度依赖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 15
(三)法官对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实质性审查的实现 ......................... 16
1.提高法官的认证能力 ...................................................................... 17
2.完善鉴定人出庭制度 ...................................................................... 17
3.吸纳专家陪审员参加合议庭 .......................................................... 18
四、明确社会危险性要件的评判标准 .................................................. 19
(一)我国强制医疗程序社会危险性要件的评判标准模糊 ................. 19
(二)域外相关规定考察 ......................................................................... 21
(三)社会危险性要件评判标准设想 ..................................................... 22
五、充分保障被害人的程序参与权 ...................................................... 24
(一)被害人参与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程序的意义 ................................. 24
(二)被害人程序参与权保障的不足 ..................................................... 25
(三)保障被害人程序充分参与的设想 ................................................. 26
1.被害人的出庭陈述权 ...................................................................... 26
2.被害人的质证权 .............................................................................. 27
结语........................................................................................................... 28
参考文献................................................................................................... 29
序 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当今时代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每天都处于各种压力中。医学研究表明,
长期处于较大的精神压力中,将会诱发各种的精神疾病。因此,每年都会有许多
人患上精神类疾病,而由于精神疾病的不稳定性,导致出现大量的精神病患者恶
性伤人事件,这引起了人们对社会安全的恐慌。在 2012 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
中,新增加了一个特别程序——强制医疗程序。这一程序的设立,与我国《刑法》
1
第 18 条的规定相呼应, 通过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从而对实施了暴力行为的完
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加以限制和约束,使其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以达
到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权的目的。其后,在《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
(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的解释》(以下简称《刑诉解释》)等法律文件中,都对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作了
详尽的规定。在 2022 年 10 月 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指出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我国司法制度,推动司法责任制全面落实,切
2
实保障公正司法,把公平正义贯彻落实到每一宗司法案件中。 因此,针对精神病
患者这一弱势群体的刑事强制医疗案件更要秉持公平正义的原则。
2.研究意义
第一,刑事强制医疗程序自出台以来已经经过十年的运行期,它在维护社会
安全与稳定方面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法律及司法解释对刑事强制
医疗程序的规定较为宽泛,导致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较为混乱,
不能有效地发挥法律保障的作用。本文着眼于司法实务中的刑事强制医疗案件,
以实现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完善为目标,深入探讨和研究刑事强制医疗
决定程序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对该问题做出了回应,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建议,
促使刑事强制医疗程序更加系统完善。
第二,在理论方面,本文的研究为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程序的完善提供了理论
基础和实证依据,使得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体系架构更加的清晰明确,进一步的
丰富了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理论概念。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18 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
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
由政府强制医疗。”
2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作出的报告。

1
第三,在实务方面,本文的研究有利于解决实务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实体上
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促使社会秩序更加和谐稳定。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在 2012 年,我国以立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在此之前,无
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研究寥寥无几;在此之后,很多
学者都对刑事强制医疗程序进行了研究。以 2012 年增设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为节点,
可以分为入法前和入法后两个基本维度。
在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入法前,学者对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研究的重点在于
反思只有刑事实体法的规定,却无刑事诉讼法的衔接问题,进而提出构建刑事强
制医疗程序的建议。如陈光中(1998)的《外国刑事诉讼程序比较研究》一书中,
就“强制医疗”作为一种特殊诉讼程序,从比较法的角度加以论述,这是我国对
3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进行探讨的首次尝试。 以此为基础,李娜玲(2011)著的《刑
事强制医疗程序研究》一书中,从动态性和静态性两个角度深入研究和探讨了我
国构建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理论基础。4
入法后,刑事强制医疗程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研究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
学界中大多数的学者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程序在运行过程
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完善建议。当前,多数学者认为决定适
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刑事责任能力的界定问题和社会危险性的
判断问题这两个方面。
关于精神病患者刑事责任能力的界定问题,不同的学者对刑事责任能力的判
断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黄丽琴(2010)认为应根据具体案件来分析行为人刑事
责任能力,她认为可以将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分为两种,一种是全部无刑事
责任能力,另一种是局部的限制责任能力。并且,她认为限制责任能力还可以进
5
一步地分成部分责任能力和小部分责任能力。 张茜、梁爽(2018)认为在认定精
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时应当考虑三种要素:一是被告人的受审能力;二是被告
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三是被告人的服刑能力。他们还主张对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程
序作出立法上的调整,适当扩大该程序的适用对象范围,对在受审期间和服刑期
6
间失去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都可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
关于社会危险性的判断问题,陈绍辉(2016)对社会危险性进行了界定,即
3
陈光中:《外国刑事诉讼程序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471 页。
4
李娜玲:《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13 页。
5
黄丽琴:《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分级问题探讨政治与法律》,载《政治与法律》2010 年第 8 期。
6
张茜、梁爽:《实施犯罪行为后患病的精神病人刑事责任问题研究》,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
2018 年第 5 期。

2
“精神病人因精神疾病有继续实施严重危害行为的可能性”。陈绍辉(2016)认
为判断社会危险性就是判断行为人再次犯罪的行为是否足以造成严重的损害。他
认为后行为只需要达到严重程度就可认定为具有社会危险性,不需要后行为比前
7
行为的危害更大。 而倪润(2012)则认为,在判定行为人的社会危险性时,行为
8
人的后行为应比前行为具有更大的危害程度,并且具有更大的再犯可能性。 虽然
不同的学者对社会危险性的判定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从笔者所搜集和查阅到的资
料来看,无论是在实务中还是在理论界,学者们始终都将精神病鉴定意见作为判
定行为人社会危险性的重要标准。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精神病人的刑事
责任能力问题和社会危险性的判定这两个方面。这些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深厚的理
论基础,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恰恰反映出这一特殊程序具备非常强的实用性。但
是,当前对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程序的理论研究和我国的司法实践应用存在不匹配
的问题,因此本文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运行的
同步发展。
2.国外研究综述
域外学者对于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如何提高精神病人的诉
讼地位这一主题进行探讨。英国的强制入院治疗程序中法官的判决主要依赖于精
神病医师的诊断意见。英国 Julie Chalmers(2011)则认为当精神病人不愿意适用
这种程序时,没有适当的法律依据予以救济,因此他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针对精
9
神病人质询的渠道,以促进精神病人与精神科医师之间关系的平衡。
在美国,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主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是否患有精
神类疾病或者具有精神缺陷;第二,是否具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美国建立了
专门的精神健康法庭,这与美国追求建立多元化的法庭密切相关,通过专门的法
官审理强制医疗案件,以保证更加准确地判断精神病患者的刑事责任能力。Patricia
A Griffin & Henry Stedman & John Petrila(2014)提出应当发挥精神卫生法庭的作
用,一改以往精神卫生法庭只对轻微案件进行处罚的传统,将重罪与司法制裁统
一纳入精神卫生法庭管理范围,并分别设立相应的处置机制。10
日本《心神丧失者等医疗观察法》对精神病人强制入院治疗程序进行了重新
整理,日本鹤见隆彦(2011)指出目前的医疗观察制度虽然满足了日本的实际需

7
陈绍辉:《论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中人身危险性的判定》,载《东方法学》2016 年第 5 期。
8
倪润:《强制医疗程序中“社会危险性”评价机制之细化》,载《法学》2012 年第 11 期。
9
Julie Chalmers,The Mental Health Act 1983(as amended) in England and Wales for foundation doctors, Professional
Skills,2011(8).
10
Patricia AGriffin&Henry Stedman&John Petrila,The Use of criminal charges and sanctions mental health courts,
Psychiatric Svrvices,2014(10).

3
求,但是具体的组织机构却有很大的问题,如定点医疗机构数目明显不够,辅助
精神病人重返社会的支撑机制也不完善。对此他指出应当设立更多的医疗机构,
才能满足对精神病人的治疗需求。11日本石川正兴(2007)著的《精神障碍与责任
能力》一书中就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对象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石川正兴
提出部分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虽并未完全丧失辨别与支配自我的能力,但其
认识和控制能力急剧减退,应当将其纳入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范围。12通过分
析日本的法律可以看出,日本法院决定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主要目的在于使
精神病人重新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并保障他们与普通人拥有同样的权利。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对刑事强制医疗程序进行了大量的
研究和探讨,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域外国家在设计刑事强制医疗制度时,以维
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为首要目标,将司法精神病鉴定作为启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
的先决条件,将司法审查贯彻到该程序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同时,为保护精神病
人这一群体的正当利益,两大法系国家还赋予了他们充足的诉讼权利,如上诉权、
申诉权、抗诉权等。域外的研究对我国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然而我们国家并不
能完全照搬其他国家的刑事强制医疗规定,而是应该在借鉴某些具体的制度、观
点的基础上,创新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刑事强制医疗程序。
既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
第一,既有研究对社会危险性的评判要件没有达成统一的观点。既有研究考
虑精神病人的社会危险性时过于虚化,过于强调再犯行为的严重程度,而没有明
确法官在判断社会危险性时应当考量的因素。
第二,既有研究没有明确法官在认证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时,应当如何对鉴
定意见进行实质性的审查。既有的研究忽略了法官在判断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时
因缺乏专业的精神病学知识,导致对鉴定意见的认证能力不足,从而出现过于依
赖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的问题。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行论述。首先,
本文深度挖掘并分析了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性质,从而引出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
序的价值,即设计刑事强制医疗程序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哪些问题。其次,本文
通过列举司法实践中的经典案件,来引出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程序目前存在的问题,
并且对该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挖掘出在该问题下隐藏的理论原因。最后,本

11
[日]鹤见隆彦:《精神障碍者危险行为(犯罪行为)的预防对策-医疗观察制度下心神丧失者的处遇》,王牧、
主编:《犯罪学论丛(第六卷)》,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500-512 页。
12
张敬阳:《我国刑事强制医疗制度研究》,南京工业大学 2019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 6 页。

4
文综合理论研究和域外的经验提出一系列完善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程序的建议。
2.研究方法
第一,案例分析法。本文从司法实务中的个案入手,挖掘刑事强制医疗决定
程序存在的问题。
第二,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我国与大陆法系国家、英美法系国家对刑事强
制医疗程序立法规定的异同,探索域外法律规定为我国程序完善的借鉴之处。
第三,规范分析法。本文通过对《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刑诉解释》中关于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具体法条和司法解释进行分析,来探讨
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程序目前存在的问题。
(四)主要创新点
第一,提出建立精神科医师专家库,培养兼具法学和医学专业知识的专家。
法院在组成合议庭时,可以从专家库中吸纳专家陪审员参与刑事强制医疗案件的
庭审工作,帮助法官就鉴定意见的内容进行科学审查,以此缓解法官认证司法精
神病鉴定意见的压力。
第二,提出编制精神病人社会危险性的评定指南,明确判断社会危险性应当
考量的因素,统一法官判断社会危险性的标准,提高评估社会危险性的科学性和
合理性,彰显司法公正。

5
我国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程序的完善

一、刑事强制医疗的性质与价值

(一)刑事强制医疗的性质
《刑事诉讼法》第 302 条规定:“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
害公民人身安全,经法定程序鉴定为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有继续危害
社会可能的,可以予以强制医疗。”这是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法律渊源。由此可
知,刑事强制医疗程序是通过对精神病患者的人身自由加以限制和约束,并在此
期间对其予以治疗,以达到预防社会危险和保障精神病患者正当权益的目的。在
我国的法律及司法解释中对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性质并无定论,理论界对此亦未
13
达成共识。陈卫东认为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实质上是一种保安处分措施; 卢平建对
此持赞同态度,他认为设立该程序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精神病人再次危害公共安全
或他人人身安全;14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刑事强制医疗属于一种特殊的法律制度,如
15
赵春玲将刑事强制医疗程序视为一种实体处置措施和司法处理方式。 本文支持刑
事强制医疗在本质上属于特殊保安处分措施的观点。保安处分措施是指对具有犯
罪倾向的行为人,通过限制其人身自由的方式,防止其继续实施犯罪行为的特殊
措施。保安处分措施兼具保护、教育和改善等多重功能,我国法律虽然没有对保
安处分这一制度作出确切的规定,但对于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规定与该制度有着
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刑事强制医疗与刑罚有着明显不同之处。刑罚是指刑事处罚,即犯罪
分子违反刑法后应当受到的制裁。通过定义可以看出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目的不同:
刑事强制医疗是一种保护性约束措施,16主要目的是保护精神病人和社会不特定公
众的安全,凸显了预防的功能;而刑罚是由国家创制的,以制裁犯罪分子为目的,
否定了犯罪分子的行为,并剥夺了犯罪分子某种利益的一种制裁方法。因此刑事
强制医疗不同于刑罚,且根据《刑事诉讼法》中对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定义可知,
犯罪分子若是属于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则不需要负刑事责任,也就不会受到
13
陈卫东:《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390 页。
14
卢建平:《中国精神患者强制医疗问题研究》,王牧主编《犯罪学论丛》,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471-499 页。
15
赵春玲:《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2-13 页。
16
王艳:《精神科住院患者约束性保护的影响和防范措施》,载《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 年第 15 期。

6
刑罚。
(二)刑事强制医疗的价值
1.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刑事强制医疗的首要价值就是预防社会危险、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随着经
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目前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
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着更高的追求。近年来,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武疯子”
事件频发,这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负担,因此需要发挥刑事强制医疗程序预防社
会危险的功能。我国设立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因此只有对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不断地进行完善,才能使精神病人较快地回归正常
生活,保障社会顺利的运行。
在现实中,精神病患者作为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由于病理性原因无法控制自
己的行为,也无法理解自己所做行为的后果,可能会在无意识状态下实施危害他
人人身安全或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因此,精神病患者对社会不特定公
众有着一定的危险性。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入法之前,精神病人都是交由监护人
看守,监护人承担着阻止其再次实施犯罪的任务,但是由于没有对其进行统一的
监管和限制,导致精神病人可能随时进入社会再次实施危害行为。因此为了降低
社会防卫的难度,切实保障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我国设立了刑事强制医疗这一特
别程序。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将社会防卫作为首要目的,以强制医疗的方式对精神
病患者进行实质有效的监管,同时保障精神病患者接受系统科学的治疗,打消其
家人的疑虑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恐惧,防止其再次进入社会进行无差别的伤害,
从而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和稳定。因此,刑事强制医疗就是通过管制兼
合理的治疗,使得精神病患者得到有效的救治后尽快地恢复健康,以保障社会不
特定公众的安全。综上所述,从维护社会利益的角度出发,刑事强制医疗程序是
在保障精神病人个人利益的基础上,防止其再次实施危害行为,从而减少犯罪率
保卫社会安全。因此,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不仅具有社会价值,还具有个人价值。
2.有利于人权的保障
人权是指人们所拥有的广泛的权利与自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004
年,我国以人权入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与此同时,保障人
权的理念也渗透到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立法的基本原
则。精神病患者基于病理性原因无法对事物做出正常的认知反应,不能恰当地表
达情感和进行理性的互动,因此精神病患者作为弱势群体,其权益极易受到损害。
尽管部分精神病患者对社会不特定公众具有一定的社会危险性,但是他们依然拥
有作为公民应当享有的权利。据此,我国设立了刑事强制医疗这一特别程序。与

7
普通程序相比,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在免除了精神病患者刑事责任的基础上,还确
保精神病患者接受到系统、科学的治疗,促使精神病人尽快地恢复健康。由此可
见,我国设立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目的,就是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上,保障精
神病人这一特殊群体能够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
刑事强制医疗这一特殊程序的设立极大地保障了精神病患者的权益:一方面,
通过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精神病患者可以在强制医疗所接受到有效的治疗,
每一个被治疗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都会得到保护和照顾,从而感到幸福与快乐。
此外,部分精神病患者由于经济困难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从而实施了犯罪行为,
将这一群体收入强制医疗所,这样不仅能够让他们得到系统的救助和治疗,还可
以提高精神疾病治愈率,促使他们尽快地回归社会。另一方面,刑事强制医疗程
序的设立也使得精神病人的诉讼权益得到保障,这不但体现了精神病人平等地享
有权利,更体现了我国司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综上,精神病人虽然在一定程度
上无法理性控制自己的意识,但精神病人的人格尊严与普通人一样,都应当同等
地受到尊重和保护。通过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使得精神病患者受到科学的救
助和治疗,这不仅体现了对精神病人人格尊严的尊重,还体现了刑事强制医疗的
人权保障价值,即通过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来保障精神病人这一特殊群体能
够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

二、扩大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程序的适用对象范围

(一)我国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程序适用对象范围过窄
案例 1:2020 年 9 月 20 日,郭婷在家中切水果时,幻听到门外有人叫嚣,意
图对其不利,遂持水果刀从家中冲出,恰好看到站在走廊处正在开房门的马某 1,
便对马某 1 实施了杀害行为,连续捅刺马某 1 二十余刀,造成马某 1 当场死亡。
经新疆绿洲司法鉴定所鉴定,郭婷患有精神分裂症,作案时部分丧失行为能力和
控制能力。二审法院经过审理认为,郭婷是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不符
合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条件,不予支持郭婷及其辩护人的意见。同时法院认
为,郭婷实施犯罪行为是由于精神分裂症发作导致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严重弱化,
可以依法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二审法院经过审理后最终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
17
判,即对郭婷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案例 2:杨某洋因琐事与杨某发生争议后,耿耿于怀,遂持自制枪支闯入杨某
家中,意图杀害杨某,但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最终导致杨某受重伤。经过公安机关

1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2021)兵刑终 7 号刑事判决书。

8
的侦查发现,杨某洋曾经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制造枪支所需的材料,并且经过杨某
洋的自行改造,制成了本案的犯罪工具。经依法鉴定杨某洋患有精神分裂症,作
案时其行为能力和控制能力严重弱化。因此,法院最终认定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
18
不成立,法院决定对杨某洋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 302 条的规定可知,决定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应当
具备下列条件:(1)实施严重的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公民人身安全;(2)
经依法鉴定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3)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由此
可见,我国法律只规定对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可以适用刑事强制医疗
程序,而将实施危害行为时病发、在庭审时恢复正常的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
病人和实施非暴力犯罪的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隔绝在适用范围之外。本文认
为,我国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程序的适用对象较为单一,这与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
序的立法目的相违背。我国设立刑事强制医疗程序有两个目的,一是防止精神病
人继续危害社会,二是对精神病人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若是将限制刑事责任能
力精神病人与实施非暴力犯罪的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这两类精神病人排除在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对象范围之外,则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若是排除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审判
结束后,该类行为人将会在监狱等场所执行刑罚。如案例 1 中,郭婷因精神病病
发而将被害人杀害,但法院根据鉴定意见以及郭婷在法庭上的表现,最终认定郭
婷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决定对其不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判处
其十年有期徒刑。然而,郭婷患有精神分裂症,在执行刑罚的过程中可能会再次
病发危害他人,并且在监狱等场所执行刑罚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出
现精神病症状加重的情形,这样也不利于行为人本身的身体健康。因此,对限制
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适用普通程序进行审判判决,一方面可能会增加监狱管
理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他人的人身安全和行为人自身的身体健康。
其次,法律只规定对实施了暴力危害人身安全或公共安全的无刑事责任能力
精神病人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将实施非暴力行为但具有社会危险性的无刑事
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排除在外。如案例 2 中,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杨某洋
开始实施的是非暴力行为即非法制造枪支,之后实施了严重的暴力犯罪即故意杀
人罪。可见,若在杨某洋实施前行为时就对其进行强制医疗,则能够有效防止其
再犯下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但是,由于受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行为条件约束,
即使提前发现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实施了非暴力犯罪,也不能对其适用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这样的程序设计导致无法消除该类精神病人的社会危险性,

18
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法院(2016)鲁 1102 刑初 351 号刑事判决书。

9
无法阻止该类精神病人再次进入社会实施暴力危害行为,对社会造成了较大的潜
在危险,不利于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程序的适用对象范围过窄,在一
定程度上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不能发挥刑事强制医疗程序预防犯罪的功能,
也无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司法。
(二)域外相关规定考察
根据《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的规定,在俄罗斯可以决定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
序的对象有三类:一是完全无意识状态下实施犯罪行为的人;二是限制刑事责任
能力人;三是无诉讼能力的人或无受审能力的人。19德国的《刑事诉讼法》规定,
刑事强制医疗适用对象包含:无刑事责任能力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在监狱
服刑时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因精神错乱而实施性暴力犯罪的人、吸毒中毒后实施
犯罪行为的人。20英国刑事强制医疗的适用对象一般包括:患有精神疾病而被判无
罪的人、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在监狱患病的人等。美国法律规定对于无刑事责
任能力的人、精神错乱实施犯罪行为的人、酒精中毒或吸毒中毒后实施犯罪行为
的人都可以决定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21
从上述的法律规定可知,域外国家对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范围设定宽泛,
除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外,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也可以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
如在服刑时患有精神病的人、吸毒中毒的人。而我国法律将适用对象的范围设定
狭小,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立法机关决定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时谨慎的态度,
“谨慎”和“优先解决突出问题”的想法固然好,但在司法实践中,这样的设定
无法保障其他类型精神病人的基本权利。因此,为了实现公正司法,满足我国法
治的发展需要,应当适当的扩大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对象范围。但由于我国
与域外的实际情况不同,完全照抄域外的法律规定是不合理的,所以本文认为可
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扩大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程序的适用对象范围,如:
将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纳入适用对象范围、将实施非暴力犯罪的无刑事
责任能力精神病人纳入适用对象范围。
(三)扩大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程序适用对象范围的设想
1.将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纳入适用对象范围
上述国家的法律都对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对象设定广泛,不仅针对完全
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还针对在庭审中和服刑时患有精神疾病的行为人。笔
者认为,我国也应当将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纳入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程序的

19
《俄罗斯联邦刑法典》,黄道秀译,中国法治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5-46 页。
20
《德国刑事诉讼法典》,李昌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8 页。
21
李娜玲:《域外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之比较分析》,载《河北法学》2013 第 12 期。

10
适用对象范围,通过扩大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程序的适用范围,来更好地发挥刑事
强制医疗程序保障精神病人权益的作用。
首先,将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纳入适用对象范围,有利于保障该类精
神病人的正当权益。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虽然拥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辨
别能力,但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精神病发作,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所
犯罪行的后果。如案例 1 中,郭婷是由于精神分裂症发作而实施了杀人的行为,
其虽然没有完全丧失辨认能力,后面也能如实供述自己的杀人行为,但犯罪的主
要原因是由于精神病发作,而不是自主控制意识故意犯罪或者过失犯罪所造成的
结果。若是将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等同于普通的犯罪分子,则对限制刑事
责任能力精神病人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基于人道主义和实体正义,应当将限制刑
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也纳入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对象范围,以此来维护该类
精神病人的权益。通过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一方面,可以对该类精神病人的
疾病进行科学系统的治疗,使其能够尽快地恢复正常、回归社会;另一方面,也
能对该类精神病人进行强制性的监管,防止其再次病发危害社会。
其次,将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纳入适用对象范围,能够防止行为人在
服刑的过程中再次出现严重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情况。由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精
神病人比一般人的危险程度高,具有爆发性、突然性的特点,若将这类精神病人
适用于普通程序交由监狱进行服刑,则无法保证其在服刑期间,是否再次病发伤
害到监狱中的其他犯罪分子。并且若是将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控制在监狱
中,无法对其进行系统的治疗,则可能会导致其病症逐渐加重,对监狱的安全管
理造成更大的威胁。除此之外,在服刑期满后,若是将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
病人放归社会,由于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治疗,其精神状态没有恢复正常,依然
需要稳定病情才能够降低社会危险性。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是为了监狱的安全管
理还是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应当考虑对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适用刑事
强制医疗程序。
最后,将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纳入适用对象范围后的程序问题分析。
一方面,当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符合适用条件中的行为要件和危险要素
时,可以对其决定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如案例 1 中,法院根据精神病鉴定意
见,结合案件的事实认定郭婷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但是郭婷实施了杀
害行为并且仍具有较高的社会危险性,此时的郭婷满足了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
的行为条件和危险要素,因此法院可以决定对其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另一方
面,在审判阶段,由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可以承担刑事责任,所以笔
者认为应当首先适用普通程序对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开展刑事审判,判处

11
其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之后,可再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即在限制该类行为
人人身自由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治疗。在执行阶段,当该类行为人的社会危险性
已经明显降低或者行为人恢复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时,可解除强制医疗对其继
续执行刑罚,将行为人移送至监狱进行监管。关于强制医疗期间折抵刑期的问题,
由于在强制医疗期间对行为人的人身自由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所以本文认
为强制医疗期间可以折抵刑期,行为人解除强制医疗后若是刑期已经执行完毕则
可以回归社会;若是刑期尚未执行完毕则需要继续在监狱中服刑,直到刑期执行
完毕为止。
2.将实施非暴力犯罪的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纳入适用对象范围
根据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第 302 条的规定可知,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
行为要件是实施了严重的暴力行为。因此,如果精神病人满足了刑事强制医疗程
序的对象要件和危险要素,但由于行为人不符合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行为要件,
导致无法对该行为人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这样的设计无疑过于狭隘,无刑事
责任能力精神病人除实施暴力犯罪行为之外,他们也可能实施投毒、非法运输毒
品、非法持有枪支、协助组织卖淫、走私违法违禁物品、盗窃等往往没有明显的
暴力特征的犯罪行为。将“实施了暴力行为”作为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行为条件,
导致实施了非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不能受到系统科学的治疗,这样的规定不利于
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更无法体现司法的公平公正性。因此,我国应当扩大刑
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范围,将实施非暴力犯罪的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纳入
适用范围,更好的发挥刑事强制医疗法律保障的功能。
首先,将实施非暴力犯罪的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纳入适用对象范围,有
利于维护司法公平公正。在司法实践中,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实施的非暴力
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可能比暴力犯罪的危害程度更大。如实施投毒行为造成多数
人死亡的社会危害程度大于故意伤害造成一人受伤的社会危害程度。所以若只对
实施了暴力行为的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限制该
类行为人的人身自由;而对实施非暴力行为的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适用
普通程序判处其不负刑事责任,则无法体现司法的公平公正性。因此,将实施非
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纳入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对象范围,有利于维护司法的
公平正义。同时,也能让该类精神病人在强制医疗所得到有效的治疗,从而能够
尽快地恢复健康,体现对精神病人人权的保障。
其次,将实施非暴力犯罪的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纳入适用对象范围,也
有利于保障社会安全。本次实施非暴力犯罪的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与一般
精神病人相比其社会危险性较高,其再次实施的犯罪行为有很大的概率是严重危

12
害社会或公民人身安全的暴力行为,这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因此,限制适
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行为条件,便阻碍了及时对该类精神病人实施强制医疗,
不利于预防此类精神病人再次实施暴力犯罪行为。如在案例 2 中,由于杨某洋前
行为实施的是非法制造并持有枪支的行为,没有明显的暴力特征,因此不对杨某
洋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导致其实施了严重的持枪杀人行为,给社会造成了更
大的危害。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不宜将此类精神病人排除在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程
序的适用范围之外,只要认定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具有社会危险性,
即满足了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对象要件和危险要素,无论该精神病人实施的是暴
力犯罪行为还是非暴力犯罪行为,都应当对该精神病人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
笔者认为通过扩大适用对象的范围,能够有效防范该类精神病人继续实施危害社
会的行为,避免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从而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三、强化法官对于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的实质性审查

(一)法官对于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审查形式化的表现
案例 4:2015 年 9 月 11 日,被告人刘次艳因琐事故意伤害陈某某并且致人死
亡。法院在审理的过程中,对刘次艳进行了司法鉴定,得出的鉴定结论为:刘次
艳患有精神分裂症,案发时完全丧失了基本的识别和控制能力,在法律上属于无
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一审法院认为,被告人刘次艳因持刀蓄意伤人,致被害
人抢救无效死亡,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但鉴定意见认为被告人刘次艳为无刑事
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因病发才实施的严重暴力行为,所以应当不负刑事责任。并
且,因刘次艳本次犯罪行为严重,造成被害人死亡,已对公民的人身安全造成严
重威胁,推定其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最终法院决定对被告人刘次艳适用刑事
22
强制医疗程序。二审法院维持原判。
经法定程序鉴定为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是刑事强制医疗程序适用的
条件之一,这就使得法官对精神病鉴定意见的审查成为必经程序。在《刑诉解释》
中,有一条关于“鉴定意见的审查与认定”的具体规定,这一规则为法官对鉴定
23
意见的审查起到了引导作用。 法官在审查时既要对鉴定意见的形式合法性进行审

22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2018)陕刑终 354 号刑事附带民事裁定书。
2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 98 条规定:“鉴定意见具有下列情形之
一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一)鉴定机构不具备法定资质,或者鉴定事项超出该鉴定机构业务范围、技
术条件的; (二)鉴定人不具备法定资质,不具有相关专业技术或者职称,或者违反回避规定的; (三)
送检材料、样本来源不明,或者因污染不具备鉴定条件的;(四)鉴定对象与送检材料、样本不一致的;(五)
鉴定程序违反规定的; (六)鉴定过程和方法不符合相关专业的规范要求的; (七)鉴定文书缺少签名、
盖章的; (八)鉴定意见与案件事实没有关联的; (九)违反有关规定的其他情形。”

13
查,也要对鉴定意见的实质内容进行审查。对鉴定意见的形式审查就是审查鉴定
意见是否可作为定罪量刑的证据,即通过审查鉴定机构或鉴定人的法定资质、鉴
定人是否需要回避、鉴定材料是否真实等内容,来确定该鉴定意见是否具有证据
资格。而实质审查是指审查鉴定意见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即通过审查鉴定技术和
鉴定方法的合理性、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等内容,来确定其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
根据。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大部分的法官只具备法学专业的知识,存在着专业壁
垒,导致法官在审查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时,对于鉴定设备、检验方法、分析说
明等涉及精神病学知识的内容无法进行审查,只能就鉴定人的资格、鉴定材料是
否真实等形式内容进行审查,这就出现了法官对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的审查形式
化问题。综上所述,医学和法学的差异使得法官对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的审查局
限于形式,很难进行实质性的审查。如案例 4 中,法官对刘次艳的鉴定意见进行
了形式审查,只审查了鉴定机构的资质是否合法、鉴定过程是否存在违法的情况
等形式性问题,最终确定该鉴定意见具有证据能力,便采信了该鉴定意见,认定
刘次艳为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二)法官对于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审查形式化的原因分析
1.法官认证能力不足
法官对精神病鉴定意见的认证与决定是否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紧密相连,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审判中心主义认为案件的审理应当以庭审为中心,通过在法
庭庭审中发表控辩意见、查明案件事实、出示案件证据等活动,来贯彻落实庭审
实质化。由于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涉及的内容较为科学和专业,导致司法精神病
鉴定意见与其他鉴定意见相比,认证过程较为复杂,需要从主观性与客观性、经
验性与科学性等多个角度进行认证,这导致法官格外“尊重”该类证据,对其采
纳时,没有落实以审判为中心的原则。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法官在认证司法精神病
鉴定意见时存在着能力不足的问题。
首先,认证内容的复杂性挑战法官的认证能力。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属于在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上结合而成的证据,故其既包含社会科学的特征,还
包括自然科学的特征。由此应当兼顾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种思维来认证
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当运用社会科学思维无法发挥精神病鉴定意见的作用时,
那么就应当运用自然科学思维来满足诉讼的要求。对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的实质
性审查实际上指的就是审判人员运用自然科学思维,对精神病鉴定意见的实质内
24
容进行审查。 实质性审查需要从更为专业的视角来审查精神病鉴定意见,这就对
法官专业知识的储备与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法官的认证能力提出了

24
柯昌林:《法治视野下司法鉴定意见争议中审查规则的思考》,载《理论观察》2017 年第 1 期。

14
更大的挑战。但是,在实际的司法工作中,大部分的法官只具备法律方面的知识,
并不具备专业的精神病学知识,他们不能对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进行实质
性审查,这就出现了法官对鉴定意见的认证能力不足的问题。
其次,法官在认证鉴定意见的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助手,难以借助有效的抗辩
来化解认证难题。在法庭审理过程中,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对鉴定结果有疑问的,
可以聘请专家辅助人出庭就鉴定意见的科学性以及鉴定结论的正确性进行质证。
但专家辅助人制度难以肩负立法者的重托,其出庭受到多重限制。第一重是司法
鉴定启动的限制。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专家辅助人出庭的主要工作就是依据其
具备的专业知识对鉴定意见的内容和结果进行质证,存在有效的鉴定意见是专家
辅助人出庭的前提。反之若没有启动司法鉴定,辩护人则无法申请专家辅助人出
庭就行为人的精神状态发表意见。这样的设计,导致专家辅助人制度无法真正地
发挥作用,违背了立法的目的。第二重是被告人的经济能力和专家的稀缺使得被
告人难以聘请专家辅助人。一方面,部分涉案精神病人的家境贫穷,没有途径和
经济能力聘请专家辅助人;另一方面,精神病专家数量较少,且很多由于现实原
因不愿出席法庭质疑鉴定人的鉴定意见。综上,由于专家辅助人难以真正地发挥
作用,导致法官在认证鉴定意见时缺乏有力的助手,这对法官的认证能力提出了
更大的挑战。
2.法官过度依赖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
由于鉴定意见是由专家运用科学的手段得出的结论,这导致人们产生一种错
觉,鉴定意见是完全可靠的。但事实并非如此,鉴定意见的得出需要经过很多步
骤,在通常情况下,一般经过收集检材、检测试验、评判推定等环节。检测所依
据的科学原理和规范标准体现了鉴定意见的客观性,对鉴定结果的解释论证和评
判推定则是鉴定人的主观活动。所以,鉴定意见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过程,鉴定
结论是综合了客观原理和主观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在采信
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时,主要有三种认证鉴定意见的方式:一是直接认证式,法
官对鉴定意见只进行形式性审查,概括性地指出鉴定意见的形式要件合法,便对
该鉴定意见予以采信。二是证据印证式,法官通常依据鉴定意见结合证人证言以
及精神病人的表现等其他案件证据,来判断鉴定意见与其他证据能否相互对应,
从而综合认证鉴定意见。三是折中式,在结合鉴定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法院自己的
意见。25而无论法官运用哪种认证方式,都需要对鉴定意见进行形式化和实质性的
综合审查后,才可采信该鉴定意见。但在实际的司法工作中,大部分的法官由于
缺少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导致法官对鉴定意见进行形式审查后,就判断该鉴定

25
贺红强:《刑事司法精神病鉴定的认证困境与制度路径》,载《证据科学》2020 年第 28 期。

15
意见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从而相信鉴定结论的正确性,这便出现了法官过度依
赖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的问题。如在案例 4 中,鉴定意见认为行为人在作案时无
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则法官形式审查后最终相信该鉴定结论,认定刘次艳为无
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决定对其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
根据《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第 9 条第 1 款的规定:“刑事案件中精
神疾病司法鉴定包括确定被鉴定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患何种精神疾病、实施危
害行为时的精神状态、精神疾病和所实施的危害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无刑事
责任能力。”由此可见,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既要诊断精神病人的精神疾病,也
要评估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这样的设计意在利用司法鉴定制度这一桥梁来解
决刑事责任能力这一技术性问题。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法官在采信这一类证
据时,只需要确认其形式的合法,就对精神病鉴定意见的结论予以认定,这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综上,法官在认证司法精神病鉴定意
见时,存在着过度依赖鉴定意见的问题。而过于依赖、信赖鉴定意见就等同于将
判断和认定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的权利让与鉴定人,从而丧失决定适用刑事强
制医疗程序的主动权。
(三)法官对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实质性审查的实现
近年来,伴随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逐步整合,两大法系国家对司法精神
病鉴定意见和专家证言的认证方面也呈现出了许多共同之处,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就是质证环节。以日本为例,日本借鉴英美法系国家注重控辩双方对抗的做法,
将英美法系的交叉讯问纳入庭审过程中,以弥补法官“主导式”讯问的不足。当
然,英美法系国家也学习法官“主导式”询问的优势,以弥补自身在质证程序中
的不足。在借鉴两大法系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可以得到如
下的启示:第一,加强对法官的培养,可以通过丰富法官的专业知识背景,提高
法官的认证能力,来强化法官对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的实质性审查,避免审查的
形式化。除此之外,法官可以通过控辩质证的方式,将鉴定意见中的非法因素排
除在外。第二,我国法律规定了鉴定专家出庭制度,通过设置鉴定人、有专门知
识的人出庭,来帮助法官认证鉴定意见。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鉴定人不愿
意出席法庭作证的情况,要想使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就应
该详细规定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情形以及鉴定人不出庭会负什么样的责任,
以此来完善鉴定人出庭制度,从而能够更好地保障采信机制的运行。第三,采信
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的根本保证是制定详细的采信标准。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
对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的审查主要停留在表面,仅注重审查鉴定主体是否具有资
格、鉴定过程是否合法等方面,对于鉴定意见的实质性审查程度远比不上英美法

16
系国家。这就要求必须提高法官认定鉴定意见的能力,强化法官对司法精神病鉴
定意见的实质性审查。
1.提高法官的认证能力
在法官必须直接面对认证困难的情况下,应该对法官的认证能力进行强化,
让其依据自身知识储备、办案经验、法学思维来认证鉴定意见,充分地发挥法官
在法庭庭审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凸显司法的智慧。本文认为,提高法官认证能
力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充实法官的知识储备,选取兼具医学背景和法学背景的
法官来审理刑事强制医疗案件。一方面可以直接将兼具医学与法律专业背景的人
才纳入司法系统;另一方面,通过在专属高校开设精神卫生法学、医疗法学等相
关专业,从而实现“医法兼治”的目标。同时,可以通过医学生攻读法律硕士或
者法律博士的途径专门培养兼具两种专业知识的人才。此类人才与法律界、医学
界的专家就医学或法学知识可以直接进行对话与交流,所以在招录法官时,可以
优先考虑此类人才。考虑到此类人员的稀有,可将此类兼备医学与法学知识的法
官优先配置到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再由下级法院按实际情况逐步推广。
另一条途径就是加强对法官的培养,现实中法官的培养与司法人员的实际需
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当前我国的法官培养工作不重视科学原理的普及与拓展,也
忽视了培训法官学习司法精神病学等专业知识的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可以加强
法官对医学知识的学习,增加法官的专业知识储备,深化法官对鉴定意见实质性
内容的理解。其次,要重视培训法官对鉴定意见的认证技巧,就鉴定意见的形式
性审查技巧和实质性审查方法进行详细的培训。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
上两种途径来实现法官对鉴定意见的实质性审查,从而提高法官认证鉴定意见的
能力,避免过度依赖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增强裁判的正当性和可接受性。
2.完善鉴定人出庭制度
在刑事强制医疗案件中,鉴定人出庭作证,既可以有效地发现鉴定意见中存
在的问题,又可以保证刑事强制医疗程序适用的正确性,还可以推动法官对司法
精神病鉴定意见进行实质性审查,保障司法公平公正性。鉴定人出庭质证对法官
判断行为人犯罪时的刑事责任能力以及决定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具有至关重要
的作用。通过完善鉴定人出庭制度,让鉴定人参与到庭审活动中,就鉴定意见中
鉴定方法、鉴定技术、依据原理等实质性内容进行阐释说明,从而帮助法官对鉴
定意见的内容进行实质性的审查,避免出现法官过度依赖鉴定意见的情况,增强
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科学性、合理性。此外,鉴定人出庭就鉴定意见做出补
充说明,这不仅可以增强鉴定意见的可信度,还能够反过来促进鉴定人在进行司
法鉴定时变得更加认真谨慎,提高鉴定意见的准确性、客观性。

17
首先,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鉴定人的出庭比例偏低。在没有鉴定人出庭时,
辩方对鉴定意见有异议时,只能对书面鉴定意见展开质证,导致此类证据的质证
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因此应当提高鉴定人出庭率来增强控辩双方的实质对抗。根
据《刑诉法》第 192 条规定可知,鉴定人出庭作证必须满足以下两个要求:一是
26
控辩双方对鉴定意见有异议;二是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 可见,在司
法实践中,鉴定人是否出庭最终由法官来确定,但何种情况下才属于“有必要”,
法律对此没有做出具体的界定。笔者认为如果发生以下情形,则可视作鉴定人出
庭的必要条件:一是被告人对鉴定结果有异议时,法院应当通知鉴定人出庭。在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鉴定意见是由公权力机关所申请作出,为了保障被告
人的质证权,当被告对自己的鉴定意见提出异议时,法院应当通知鉴定人出庭质
证。二是对鉴定意见的实质性内容存疑。如果对鉴定意见的形式性问题有异议,
例如对鉴定人的资质、鉴定流程、鉴定人是否应当回避等程序性问题有疑问,不
视为法院应当通知鉴定人出庭质证的情形。但是如果对鉴定意见的内容、其所依
据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以及鉴定过程是否符合专业要求等实质性问题确有疑问
的,应当视为鉴定人出庭质证的必要情形。此外,如果多份鉴定意见得出的鉴定
结论不一致,那么就意味着鉴定意见存在疑问,法官此时可以邀请鉴定人到庭对
自己所作的鉴定意见进行补充说明,这样法官就可以通过对鉴定人的询问,来达
到对鉴定意见实质性审查的目的,以此缓解法官对鉴定意见的认证压力。综上,
本文认为当出现上述两种情形时,法官应当通知鉴定人出庭质证,从而帮助法官
科学认证鉴定意见,保证司法的公正性。
其次,应当明确鉴定人不出庭的责任。针对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后果,我国法
律只规定了不予采用该鉴定意见。然而在对该鉴定意见不予采信后,面临着重新
鉴定的问题,这样不仅浪费了司法资源,也提高了诉讼成本。因此,笔者认为在
法院通知鉴定人出庭后,鉴定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的,由于阻碍了诉讼程序的
顺利进行,法院可以视具体情况对鉴定人进行相应的处罚,如警告、罚款等。
3.吸纳专家陪审员参加合议庭
由于大多数法官不具备司法精神病学的专业知识,导致法官对司法精神病鉴
定意见的认证能力较低,为了提高适用强制医疗程序的科学性,法官有必要寻求
27
可信的助手。 为此,在有争议的精神病鉴定案件中引进专家陪审员,以此来弥补
法官认证鉴定意见的不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 192 条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鉴定意见有
异议,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
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27
汪建成:《专家证人模式与司法鉴定模式之比较》,载《证据科学》2010 年第 1 期。

18
陪审员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第 3 条规定:“因案件类型需要具有相应专业知
识的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的,可以根据具体案情,在符合专业需求的人民
陪审员名单中随机抽取确定。”由此可见,为了满足部分刑事案件的特殊需求,
可以选取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的专家陪审员参与法庭庭
审,并对案件进行科学的审查,从而弥补法官的缺陷。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专
家陪审员制度运用到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中来,选任有专门精神病鉴定知识、医学
背景的专家作为相关案件的陪审员,解决认证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的难题。
选任专家陪审员参与审理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保障法院的公正裁
判。陪审员是中立的审判方,在做出决定时不受任何一方的左右,具有一定的公
信力,可以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同时,让专家陪审员实质地介入到
审判中来,不用担心裁判权被剥夺,掌握决定适用强制医疗程序的主动权。第二,
可以提高判决的质量,如果由具有专业背景的专家陪审员来对鉴定意见进行审理,
就可以对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进行实质性的审查,并与法官的形式性审查相结合,
从而提高认证鉴定意见的科学性。
但是在司法实务中,由于陪审员的人数不多,且专家陪审员所占比例不高,
很难确保在进行随机选取时可以直接选出适当的专家陪审员,并且被选中的专家
陪审员也可能因各种不可抗力原因无法顺利地参加庭审。因此,本文认为可以通
过组建专家库的方式,让专家陪审员真正发挥效用。法院可以依托中国医师协会
精神科医师分会,由该协会建立精神科医师专家库,法院在审理强制医疗案件时
可以在该专家库中聘请合适的专家担当陪审员参与庭审。通过采用严格的行业自
治管理方式,保证专家库成员的资质,提高专家陪审员的专业性。同时也能够弥
补法官认证能力的缺陷,帮助法官更加全面地了解行为人的精神状态,避免过度
依赖鉴定意见,提高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科学性。

四、明确社会危险性要件的评判标准

(一)我国强制医疗程序社会危险性要件的评判标准模糊
案例 3:2012 年 11 月 18 日,被申请人徐加富在其住所幻听到有人要对其实
施不利行为,遂携带工具欲外出自杀。被害人张友发了解到其欲实行极端行为,
未放其出门。徐加富见张友发拿着手机正在打电话,便认为张友发要组织他人聚
集将其杀害。徐加富当即用随身携带的刀杀害张友发,并用重物击打其头部,导
致张友发不治身亡。2012 年 12 月 17 日,成都市精卫司法鉴定所对被申请人徐加
富的刑事责任能力和精神状态进行了司法鉴定,其结论如下:(1)被申请人徐加

19
富目前患有精神分裂症。(2)被鉴定人徐加富作案时没有辨认意识和控制能力,
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据此,四川省武侯区人民法院认为徐加富符合刑
事强制医疗程序的行为要件、对象要件和危险要素,认为其具有较大的社会危险
28
性,最终决定对被申请人徐加富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
“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是决定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重要条件之一,即
所谓的“社会危险性”要件,社会危险性是指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置于危险
状态。设立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首要目的是对那些“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精
神病患者进行约束和限制,从而杜绝其再次实施犯罪的可能性。所以社会危险性
是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存在正当性的体现,是社会防卫理念的核心表达,是决定适
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精神病人的社会危险性判断,是一个专
业性很强的活动,这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结合医学、社会学、心理学
等多个领域的综合问题。然而,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判断社会危险性应考量
的具体因素,这样模糊的规定会使不少办案人员忽视了对行为人社会危险性的认
定,造成社会危险性这一要件的虚化,使得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三项适用条件减
少为两个,进而导致司法实务中刑事强制医疗案件的增加。这种做法既有悖于刑
事强制医疗程序的设立初衷,也无法保障涉案精神病人的基本权利。
首先,立法的模糊会导致出现推定精神病患者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即只
要精神病患者曾经实施过犯罪行为就推定其具有社会危险性。在司法实践中,推
定社会危险性的情况时常发生,多数法官根据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曾经
29
实施过暴力危害行为就推定其具有社会危险性。 如案例 3,法官主要以被申请人
徐加富前期实施了严重暴力行为,以及鉴定意见认定徐加富为完全无刑事责任能
力的精神病人这两个条件便推定徐加富具有社会危险性,最终决定对其适用刑事
强制医疗程序。本文认为,判断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危险性应当综合考虑多项因素,
不能仅依据本次实施的犯罪行为就推定精神病患者具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此
次犯罪只能反映精神病人当前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征,表明在特定的情况下,精
神病人无意识实施暴力行为的概率较大,但却不能作为判断精神病人未来实施危
害行为的唯一证据,不能仅依据当前的暴力行为就直接推定该精神病人具有社会
危险性。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应当避免推定社会危险性的情况发生,认定精神
病人社会危险性应当进行综合、全面的考量。
其次,我国立法及司法解释中均未对认定社会危险性的考量因素作出明确、
具体的规定。模糊的判断内容可能会产生司法的不规范适用甚至滥用的问题,若

28
四川省武侯区人民法院(2013)武侯刑强初字第 1 号强制医疗决定书。
29
司凌丽、李文涛:《司法实践中强制医疗程序的精准适用》,载《中国检察官》2015 年第 1 期。

20
要增强判断社会危险性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则必须就社会危险性的判断内容与判
定标准进行明确和细化。在司法实践中,有的法院主要通过考量强制医疗所评估
表、有无暴力倾向、监护人是否履行监护职责、是否需要继续食用药物等因素来
认定行为人的社会危险性;而有的法院只根据鉴定意见和原有的犯罪行为就推定
行为人具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可见,在判断社会危险性时,法院所考量因素
的差异,关系到社会危险性判断的正确性,更是直接影响到行为人是否可以适用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问题。因此,法院在判断行为人社会危险性时,应当进行全
面的考量,才能更加准确、科学地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同时,在我国是由法
官根据自身的经验来判断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以及对社会存在的潜在威胁程
度,而这会出现过度依赖法官个人能力的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应当明确社会危
险性的判断内容及判断标准,在判断行为人社会危险性时,应当将精神病患者的
病理情况和精神病患者的管控情况结合起来分析,以精神病人的病理症状为依据,
对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史、被害人意见、法定代理人的监护能力、案发后的表现
等因素进行全面考量,以此评估和判断该精神病人的社会危险性。
(二)域外相关规定考察
从笔者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域外各国法律在判断行为人的社会危险性时都有
自己的判定方法。根据英国《精神卫生法(2007 年版)》第 35 条至第 47 条的规
定,30在考虑是否对该精神病患者适用强制医疗程序时,法院必须全面考量行为人
实施的犯罪行为性质、医生出具的证明、犯罪人所患精神病种类和患病程度等多
种因素。同样,根据德国《精神病暴力犯罪行为人治疗与收容法》规定,决定适
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条件之一是具有社会危险性。而在判断行为人的社会危险
性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行为人是否实施两次以上犯罪、行为人是
否仍有严重威胁其他人的想法、行为人是否具有攻击性人格等。通过考量这些因
素,可以让法官在判断行为人的社会危险性时有所依据。
从上述法律规定可知,域外国家在认定社会危险性时,会考量到犯罪行为的
性质、犯罪人的经历、犯罪人的性格等诸多因素。目前,部分学者对德国“危险
性”的判断方法持赞同态度,即将精神病人是否长期丧失控制能力、是否长期丧
失对自己的认知等因素作为衡量其社会危险性的重要依据;也有部分学者认为,
31
精神病患者只要有实施犯罪行为的想法,就被认定为具有社会危险性。 本文认为,
我国可以借鉴域外评估社会危险性的方法,对影响精神病人社会危险性的各种因
素,尽量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予以明确,制定社会危险性评定量表,以便法官对精

30
《Mental Health Act 2007》, 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7/12/contents, 2022 年 12 月 20 日访问。
31
倪润:《强制医疗程序中‘社会危险性’评价机制之细化》,载《法学》2012 年第 11 期。

21
神病人的社会危险性作出判断。
(三)社会危险性要件评判标准设想
对社会危险性的认定,必然以前面的犯罪事实为依据,进一步对行为人的行
为进行预测和判断,但本次的犯罪行为并不是唯一的考量因素,本文认为应当建
立社会危险性的评估机制,编制精神障碍者危险性评定量表或指南来评定行为人
社会危险性,通过运用评定工具、明确评定的内容,减少评定主体对评定结果的
影响和干扰,进一步增强评估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判断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
人的社会危险性,应当以辨认和控制能力为核心,以医学鉴定意见为前提,结合
疾病的具体特性,综合考量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危险性。因此,在判定社会危险性
时,一方面可以从精神病人本身的病理情况进行分析,如患有的精神病种类、案
发后的表现、是否长期缺乏辨认能力等;另一方面可以从对精神病人的管控能力
进行分析,如精神病人法定代理人的意见、所居住社区或乡镇街道的意见、强制
医疗所的意见、被害人的意见等进行综合的考量评判。
首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精神病人的病理情况:第一,分析所患
精神病种类是否具有攻击性特征。患有妄想症的精神病人和患有“反社会人格”
的精神病人往往表现出高度的侵略性,由此可以判断其社会危险性较高。如攻击
性人格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具有较强攻击性、情绪波动较大、情绪低沉、易爆发、
极度自卑、妄想症严重、有敌意幻觉等,患有攻击性人格的精神病人在伤害他人
时具有突然性、爆发性的特点,因此该类精神病人社会危险性较大。此外,精神
病人在精神病院治疗期间攻击其他精神病人或者在被实施临时性约束措施时对医
护人员和侦查人员实施暴力行为等情况,都应作为判断社会危险性的重要考量。
第二,精神病患者长时间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没有识别和控制的能力。由于精神病
人长时间缺乏认知能力,所以其在未来继续实行危害行为的可能性较高、社会危
险性较大。第三,精神病人是否仍然在为实施暴力行为做准备。精神病人在实施
了本次的危害行为后,仍有在未来继续实施危害行为的想法,并为下次的危害行
为准备犯罪工具的,则表明该精神病人具有较高的社会危险性。第四,精神病人
本次犯罪后的悔改表现。精神病人在实施了犯罪行为之后,若是能够明显地表现
出对犯罪行为的后悔与恐惧,这时可以认定该精神病人的社会危险性较低。第五,
精神病人如今的身体状态。如果精神病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后身受重伤或者突发恶
疾,身体条件不足以支撑继续危害社会,这时该精神病人的社会危险性可以忽略
不计。第六,未来治愈的可能性。精神病患者的治愈可能性直接影响其社会危险
程度,办案人员在判断社会危险性时可以通过询问主治医师或鉴定人的方式,了
解涉案精神病人的治愈可能性。因此,鉴定意见除鉴定精神病患者如今的患病严

22
重程度之外,也可以从医学角度分析精神病患者接受正常治疗后的治愈成功率。
其次,对精神病人的管控能力分析,可以综合考量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实
施暴力行为的唯一原因是精神病人和被害人的特殊关系。如果精神病人和被害人
的冲突关系是实施犯罪行为的唯一动力源泉,那么当冲突关系消失时,精神病人
也不会继续危害社会。在司法实践中,精神病人多针对与他们有直接社会关系的
人实施危害行为。若是给予精神病人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让其内心感受到
安全,促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那么即使不进行强制治疗,他也不会再次实施危
害行为。第二,被害人的意见。被害人作为精神病人犯罪行为的亲身经历者,对
精神病人犯罪时的精神状态较为知悉,所以被害人的意见可以作为判断精神病人
社会危险性的考量因素之一。第三,是否曾经实施过严重暴力行为。虽然不能依
据精神病人本次实施的犯罪行为就直接推定其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但应当承
认,精神病人曾经发生的暴力行为也是判断其社会危险性的重要依据之一。第四,
精神病人法定代理人的监护能力。精神病人的法定代理人若是自己有能力对该精
神病人进行监护,法院则应该听取法定代理人的意见,去了解情况,从家庭背景、
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综合考量监护人是否真的具有监护能力,因此可将其视为社
会危险性的考量之一。而这一前提是精神病人未达到严重的状态,若是针对所有
的精神病人都听取法定代理人的意见,由法定代理人自己进行监管,这显然可能
会成为逃脱制裁的路径。第五,居住地的委员会、心理咨询师、接受强制医疗的
机构代表和社区矫正人员的意见。中立人员的参与,能够使法官衡量多方意见,
就精神病人的管控能力作出判断。强制医疗机构人员的日常工作便是照顾和治疗
该类精神病人,对该类精神病人危险性的判断有着独立的标准,法官通过听取中
立人员的意见能够做出更加确切的判断。因此可将其视为社会危险性的考量之一。
第六,精神病人周围人的意见。与精神病患者有接触的人可以通过日常的相处对
其社会危险性给出客观的评论。因此,办案人员应当对精神病人的诉讼代理人、
近亲属以及邻居进行询问,对涉案精神病人的日常情况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在司法实践中,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了危害行为的发生,而我们只能根
据大量的司法案例以及实践经验确定某些因素与暴力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
但很难断定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必然会发生危害行为。本文只是对社会危险性认
定因素提出一定的建议,在具体的刑事强制医疗案件中法官需根据上述各种因素
做出综合、科学的评判,审查得越全面,对其判断越客观,其合理性越强。

23
五、充分保障被害人的程序参与权
(一)被害人参与刑事强制医疗决定程序的意义
案例 5:2012 年 10 月 14 日,在前往上海的火车上,王某对被害人余某出言
不逊,拳打脚踢,后王某用手中的水果刀刺余某左上腹,造成其受伤,经依法鉴
定,被害人构成重伤。根据上海市精神病司法鉴定专家组的意见,王某患有精神
分裂,案发时应当认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上海市闸北区检察院受理案
件后,收到了公安部门对王某的强制医疗请求,检察院随即对其进行了审查,并
将案件的经过、鉴定结果等情况通知了受害者。经过审查后,法庭当庭决定对王
某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因为被害人迟迟没有获得补偿,并且在得知王某因被
认定为精神病人而不需要被处以刑罚后,被害人出现了愤怒的情绪,并对法院决
定适用强制医疗程序表示不能理解。经过调查,被害人一家经济困难,这次由于
被砍伤花费了大量的医疗费用,并且由于受伤而耽误了大量的工作时间。上海市
闸北区人民检察院根据本案案情及当事人的经济条件,最终确定向余某提供救助
32
资金 5000 元
充分保障被害人的程序参与权,不但能够提高诉讼的公开性、透明性,还能
够提高案件结果的可接受度,同时也有利于案件事实的查证,避免错判的发生。
反之,被害人的程序参与权得不到保障,被害人对整个案件的审查一无所知,导
致对案件的审理结果不理解。如案例 5 中,被害人余某不理解法院决定对王某适
用强制医疗程序,这可能对被害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创伤。因此让被害人参与到
程序中来,可以提高案件的透明度和案件结果的可接受度,实现公平正义。
首先,赋予被害人参与庭审的权利可以增强程序的公开性、透明性。被害人
陈述作为证据的一种,对于查清案件事实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
掌握当事人作案时的精神状态,同时通过保障被害人对鉴定意见的质证权,也有
利于法官对被申请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和社会危险性做出更科学的判断,从而对查
清事实具有重要的意义,帮助法官做出更为公正的裁判。另一方面,让被害人亲
眼见证整个审判过程,这不仅可以避免被害人产生极端报复心理,还可以让被害
人了解到犯罪人的真实情况,从而消除双方主体间的心理对抗。同时在法庭庭审
中,被害人的参与又是对整个审判过程的监督,确保庭审审理的公正性、透明性,
有助于树立司法权威。此外,通过赋予被害人对鉴定意见的质证权,在一定的程
度上能够减少被害人提起复议,从而节约司法资源。
其次,赋予被害人程序参与权有利于实现实体正义。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作为
一种特殊的诉讼程序,与普通的诉讼程序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这类刑事诉讼案件
中,审理对象是患有精神病或者有精神障碍的人,当该精神病人没有参与法庭庭

32
杨云:《闸北:探索强制医疗案件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载《检察风云》2013 年第 24 期。

24
审的条件时,为了确保此类案件的审理能够顺利进行,我国法律规定可由精神病
人的法定代理人参与庭审。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如果被害人也不参加法庭庭审活
动,那么就会造成双方当事人都没有参与审判过程的局面,这对法院的公正裁判
显然是非常不利的。此外,如果只关注被申请人、被告人的程序参与权,忽视被
害人程序参与权不仅会侵犯被害人的权益,而且还可能会使本该承担罪责的人脱
离法网,给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在刑事强制医疗案件中,应当确保被害人
对诉讼过程的实质参与,这样才能适当地监督和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从根本
33
上保障实体公正。
(二)被害人程序参与权保障的不足
首先,《刑诉解释》对被申请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参加庭审的正当性作出了明
确的规定,准许被申请人及法定代理人出席法庭参与法庭调查、辩论、举证、质
证等环节。34 但对于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中被害人的程序参与权没有做出具体的规
35
定,只有法院决定适用刑事强制医疗之后,被害人有异议的,才可以提起复议,
因而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中,被害人的权利处于搁置状态。然而,在实际生活中,
精神病人的侵害对象多是同一生活圈的人,如与自己密切联系的邻居、朋友、亲
属等人,这导致被害人可能是其惯常攻击的对象。如果法院决定对该精神病人不
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则因其不负刑事责任,在其重返社会后,可能会对被害
人再次实施严重危害行为,这不利于被害人生活的安全与稳定。因此,本文认为
应当保障被害人的程序参与权,让被害人实际参与到法庭庭审中,就被害人与精
神病人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对精神病人是否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发表意见。综
上所述,通过保障被害人的程序参与权既能够提高精神病人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
序的正确性,更能够保障被害人享有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其次,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公正,就是指确保双方当事人即被害人和被申请人,
都可以参与到诉讼程序中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让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接
受一定的监管和进行有效的治疗。但在我国司法实务中,大多数案件只重视被申
请人的权利,反而忽视了被害人的诉讼参与权,这无疑会对被害人带来巨大的心
理创伤。因此,在被害人具有陈述能力时,被害人可以出席法庭对被申请人案发
时的精神状态以及具体的案件事实作出论述,为法官判定被申请人的刑事责任能

33
高小伟:《论正义视角的刑事强制医疗诉讼被害人参与权》,载《现代交际》2021 年第 1 期。
3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 634 条规定:“审理强制医疗案件,应
当通知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经通知未到场的,可以通
知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的其他近亲属到场。”
3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 642 条规定:“被决定强制医疗的人、
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强制医疗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书第二日起五日以内向上一级人民
法院申请复议。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强制医疗的决定。”

25
力和社会危险性提供依据。由此可见,在法庭庭审中被害人的意见对法官决定适
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认为,在我国的刑事强制医疗程
序中,精神病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等有关各方都应该拥有
平等的程序参与权,只有这样,才能在法庭中通过行使诉讼权利来保护自身的利
益,进一步确保决定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正确性。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应当
确保被害人对审判过程的真正参与,否则程序公正难以实现,实体正义更是无从
提起。因此在今后的立法建设中,应当尽快将被害人程序参与权落实到位,确保
被害人与被申请人拥有同等的地位,并享有平等的参与法庭调查的机会,从而实
现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公正性、透明性。
(三)保障被害人程序充分参与的设想
刑事诉讼程序参与权,即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所有的法律关系人都可以同等地
参与到法庭审理中,并可以通过行使诉讼权利对裁判的结果产生直接影响。36我国
法律只规定了被害人的复议权,这明显违背了《刑诉法》中关于“被害人属于当
37
事人、具有参与诉讼程序的权利”的有关规定。 笔者认为,如何有效地保障被害
人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中的诉讼参与权,是实现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关键所在。
若要增强决定适用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科学性,就必须切实加强和保障被害人的
程序参与权。
德国《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的程序参与权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包括申请
回避权、调查取证权等。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也拥有许多诉讼权利,包括自诉权
和上诉权。法国准许被害人参与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审理过程,在法庭庭审中除
了享有辩论权、举证权等权利之外,被害人还可以越过检察机关,自行启动公诉。
38
美国的《被害人权利保护法》规定,无论其他法律条文如何规定,法院均不得限
39
制被害人参与法庭庭审指控被告人的权利,被害人在庭审中可以作出陈述。 由上
述法律规定可知,域外法律对被害人的程序参与权有着较为系统的规定,我国刑
事诉讼法下一步完善的重点就是保障被害人程序参与权,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尊重
和保障人权的原则,更体现了我国追求司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因此,应从我国
国情出发,借鉴域外的司法经验,最大限度的保障被害人的权益。
1.被害人的出庭陈述权
保障被害人的程序参与权,主要在于保障被害人享有出席法庭进行发表意见、

36
高小伟:《论正义视角的刑事强制医疗诉讼被害人参与权》,载《现代交际》2021 年第 1 期。
3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 108 规定:“当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
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诉讼参与人”是指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
定人和翻译人员。
38
赵程:《域外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制度探讨》,载《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 年第 2 期。
39
梁鹏程:《我国公诉案件被害人程序参与规则完善研究》,华东政法大学 2020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 23 页。

26
参与法庭调查的权利。作为被申请人犯罪行为的亲身经历者,对案件的事实、案
发状况最为了解,并且具有强烈的表达诉求,被害人的意见在客观上也能帮助法
官判断精神病人的社会危险性和刑事责任能力。因此被害人出庭陈述对案件事实
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保障被害人的程序参与权,让被害人参与到法庭
调查的全过程中,使得被害人对被申请人的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能理解法庭
做出的最终结果,防止出现极端报复心理,有利于缓解被害人和被申请人的紧张
关系。综上所述,被害人出席法庭发表意见、参与法庭调查,既能够保障被害人
的人权,也有利于实现司法的公平公正。
2.被害人的质证权
保障被害人的程序参与权,也应当保障被害人质证的权利。被害人作为案件
的亲身经历者,最为了解被申请人案发时的精神状态,对被申请人的刑事责任能
力也最具有发言权。若被害人对鉴定意见的结论有异议的,应当允许被害人就鉴
定意见进行质证。按照司法解释的规定,法院应当开庭审理刑事强制医疗案件,
公诉人、被告人、被告人的诉讼代理人以及法定代理人可以参加庭审就司法精神
病鉴定意见发表意见,40但未规定被害人对鉴定意见的质证权。对此,笔者认为,
应当在程序上保障被害人对鉴定意见发表意见、质证的权利。法律在给予被告人
一方充分的诉讼权利的基础上,也应当明确被害人一方有权参加庭审,从而实现
对当事人双方的平等保护,保障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顺利进行。综上,本文认为
应从立法层面保障被害人享有程序参与权,明确规定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
参与法庭调查和审理的全过程,尤其是要保障被害人享有当庭陈述、质证的权利。

4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 638 条规定:“开庭审理前款规定的案
件,应当先由合议庭组成人员宣读对被告人的法医精神病鉴定意见,说明被告人可能符合强制医疗的条件,
后依次由公诉人和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发表意见。经审判长许可,公诉人和被告人的法定代理
人、诉讼代理人可以进行辩论。”

27
结 语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作为一种特殊的保安处分措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行为人
的人身自由权和身体健康权。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司法化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适用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准确性、科学性,使得“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精神病人
受到有效的监管和治疗,同时避免精神健全的被告人借助刑事强制医疗来逃避制
裁。精神病群体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况
都有别于常人,对精神病人权益的保障涉及国家人文关怀和社会福利的问题,因
此我们在对刑事强制医疗程序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应将目光聚焦于他们的实
际生活需求,方能真正探求程序完善的意义。未来为了保障精神病人顺利回归社
会,可以在多领域的衔接问题上下功夫,构建精神病人自愿接受治疗与强制医疗
的衔接机制。如此,才能更有利于精神病人真正意义上的回归社会,实现社会防
卫与人权保障的平衡。

28
参考文献

著作部分:

1.陈卫东.刑事诉讼法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五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陈瑞华.看得见的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陈瑞华.比较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陈伟.人身危险性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2010.
6.陈光中.外国刑事诉讼程序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
7.黄丁.刑事责任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8.黄丁全.刑事责任能力的构造与判断[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9.黄丽勤.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
10.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法典》[M].北京:中国法治出版社,2004.
11.何恬.重构司法精神医学——法律能力与精神损伤的鉴定[M].北京:法律出
版社,2008.
12.蒋志如.刑事特别程序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13.李娜玲.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研究[M].北京: 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
14.李从培.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实践与理论[M].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0.
15.卢建平.中国精神疾病患者强制医疗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8.
16.倪润.刑事诉讼疑难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
17.宋英辉,孙长永,朴宗根.外国刑事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8.王迎龙.刑事强制医疗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
19.王君炜.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0.赵春玲.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7.
21.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2.庄洪胜.精神病鉴定与强制医疗[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

29
论文部分:

1.陈绍辉.论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中人身危险性的判定[J].东方法学,2016(5).
2.郭华.程序转换与权利保障:刑事诉讼中精神病强制医疗程序的反思[J].浙江
工商大学学报,2013(5).
3.高小伟.论正义视角刑事的强制医疗诉讼被害人参与权[J].现代交际,2021(1).
4.韩梓昂.刑事诉讼中强制医疗程序的立法缺陷及完善措施[J].南方论刊,
2021(3).
5.贺红祥.刑事司法精神病鉴定的认证困境与制度路径[J].证据科学,2020(28).
6.黄丽琴.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分级问题探讨政治与法律[J].政治与
法律,2010(8).
7.鹤见隆彦.精神障碍者危险行为(犯罪行为)的预防对策——医疗观察制度下心
神丧失者的处遇[A].王牧.犯罪学论丛(第六卷)
[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8.柯昌林.法治视野下司法鉴定意见争议中审查规则的思考[J].理论观察,2017
(1).
9.李娜玲.域外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之比较分析[J].河北法学,2013(12).
10.李振林.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机制之质疑与完善[J].中国司法鉴定,
2022(3).
11.吕晓刚.刑事强制医疗程序诉讼衔接问题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14(36).
12.卢建平.中国精神疾病患者强制医疗问题研究[A].王牧.犯罪学论丛(第六卷)
[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13.梁鹏程.我国公诉案件被害人程序参与规则完善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
学,2020.
14.牛一岚,桑建国.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现状与完善策略[J].濮阳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21(3).
15.倪润.强制医疗程序中“社会危险性”评价机制之细化[J].法学,2021(11).
16.任澜涛.论我国强制医疗程序之完善——以强制医疗确认困境为视[J].西部学
刊,2022(157).
17.宋阳.精神病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问题与完善[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8(3).
18.孙涛.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立法构建与司法完善[J].经济研究导刊,2018(18).
19.谭笑珉.刑事诉讼中强制医疗程序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J].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0(3).

30
20.谭笑珉.刑事诉讼中强制医疗程序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J].南都学坛,2020(3).
21.谭赛,周妩妍.我国刑事强制医疗启动程序之刍议[J].宜春学院学报,2020(42).
22.王钦颢.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现状及其完善[J].公共管理,2019(35).
23.王志坤.刑事强制医疗的程序转换[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6(24).
24.王艳.精神科住院患者约束性保护的影响和防范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
摘,2015(15).
25.汪建成.专家证人模式与司法鉴定模式之比较[J].证据科学,2010(1).
26.徐世亮.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若干问题研究[J].法学论
坛,2016(12).
27.杨云.闸北:探索强制医疗案件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J].检察风云,2013(24).
28.虞浔.强制医疗程序中有关鉴定问题研究[J].中国司法鉴定,2022(4).
29.张凡.强制医疗程序的运行现状及制度完善[J].司法论坛,2020(22).
30.张吉喜.刑事强制医疗客观要件的反思与重构[J].比较法研究,2021(2).
31.张茜,梁爽.实施犯罪行为后患病的精神病人刑事责任问题研究[J].广西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18(5).
32.张敬阳.我国刑事强制医疗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9.

外文文献部分:
1.Julie Chalmers.The Mental Health Act 1983(as amended) in England and Wales for
foundation doctors.Professional Skills,2011(8).
2.Patricia AGriffin&Henry Stedman&John Petrila.The Use of criminal charges and
sanctions mental health courts.Psychiatric Svrvices,2014(10).

3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