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3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單元 9 進退有節(游說議論)
講讀一 《出師表》
課本練習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版邊問題】(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第三冊,頁 9.8~9.13)
1. 為甚麼諸葛亮認為蜀漢的形勢危急?

2. 朝廷內外的臣子都願意為國家盡忠職守,原因是甚麼?

3. 諸葛亮認為後主引用失卻正道的話,會帶來甚麼影響?

4. 諸葛亮向後主舉薦了哪幾位賢臣?他們的性格是怎樣的?

5. 諸葛亮認為先漢興盛和後漢衰亡的原因分別是甚麼?

6. 諸葛亮本已隱居南陽,而漢末羣雄中,劉備勢孤力弱,為甚麼他仍願意出山襄助
劉備?

7. 先帝劉備在戰敗時對諸葛亮做了甚麼事?他臨終前又對諸葛亮做了甚麼事?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1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8. 綜合全文,諸葛亮認為蜀漢需要出師北伐,是由於國家具備了甚麼外在條件?

9. 諸葛亮認為自己、賢臣和後主各有甚麼責任?

【古漢語知識】(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第三冊,頁 9.14~9.15)
文言詞匯:一字多音

試寫出以下句子中粗體字的讀音(粵語),並解釋字義。

多音字 句子 讀音 字義

 今天下三分。(第 1 段)
1. 分 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第 6 段)
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第 3 段)
2. 有
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第 6 段)

 悉以咨之,然後施行。(第 4 段)
3. 行  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第 4
段)
 親賢臣,遠小人。(第 5 段)
4. 遠
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第 7 段)

文言詞匯:詞類活用(名詞作狀語、形容詞作動詞)
以下句子中的粗體字是詞類活用的字詞,試指出當中的用法,並解釋該字詞在句中的
意義。
1. 以昭陛下平明之治。(第 3 段)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2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用法:○ 名詞作狀語╱ ○ 形容詞作動詞 意義:

2. 親賢臣,遠小人。(第 5 段)

用法:○ 名詞作狀語╱ ○ 形容詞作動詞 意義:

3. 苟全性命於亂世。(第 6 段)

用法:○ 名詞作狀語╱ ○ 形容詞作動詞 意義:

4. 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第 6 段)

用法:○ 名詞作狀語╱ ○ 形容詞作動詞 意義:

文言詞匯:所以

試解釋以下句子中「所以」的意義。

1.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第 5 段) 意義:

2.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第 6 段) 意義:

重温文言詞匯:古今詞義的不同

試解釋以下句子中粗體字的古義和今義,並說明該詞匯屬於哪種發展變化。

1. 誠宜開張聖聽。(第 2 段)

古義: 今義: 發展變化:

2. 先帝不以臣卑鄙。(第 6 段)

古義: 今義: 發展變化:

3.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第 6 段)

古義: 今義: 發展變化:

【篇章探究】(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第三冊,頁 9.16~9.21)

詞句語譯
1. 試解釋以下句子中粗體字的意義。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3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1)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第 1 段) 道:

(2)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第 3 段) 否:

(3)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悉:
(第 5 段)
(4)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第 6 段) 躬:

(5) 奉命於危難之間。(第 6 段) 命: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成白話文。

(1) 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第 1 段)
追念先帝的 ,想(將這恩遇)

啊。

(2)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第 7 段)

內容與作法
1. 本文是諸葛亮在北伐前為了勸諫後主劉禪而寫的奏表。根據文中內容,可分成四
個部分,試寫出每個部分的內容大意。
部分 內容大意:分析形勢

(1) 不利因素: 先帝劉備

 當今天下分裂 ,而蜀漢的國
第一部分
力 。
(第 1 段)
(2) 有利因素: 朝廷內的官員做事 。

 在地方和邊疆的忠心將士

部分 內容大意:進言勸諫
第二部分
(1) 廣開言路: 應該 羣臣的意見,用來發揚
(第 2 至 5 段)
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

有志之士的士氣。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4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 不應該

(2) 嚴明法度: 皇宮裏的侍臣、丞相府裏的官員是

,不應該有不同的

 犯事的官員和盡忠的官員應該交付

,由他們評定

(3) 選用賢才: 在宮中應該諮詢 的文臣,彌補

政務上的 。

 在營中應該

(4) 親賢遠佞: 先漢君主因親近 ,遠離

,所以 ;後漢君主因親

近 ,遠離 ,所以國家衰亡。

 要親信 的臣子,這樣

就能 。

部分 出師明志

(1) 追述輔蜀經歷:

第三部分 。
(第 6 段) (2) 闡明出師志向:立志會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5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部分 內容大意:臨別敍情

(1) 提出當前措施:

 自身:希望後主能把 的責任交託給自
己。
 賢臣:督促臣子要 。
第四部分
 後主:
(第 7 段)

(2) 表達即將遠征的 心情。

2. 諸葛亮在「表」的開首立即向後主劉禪分析當時蜀漢不利和有利的形勢,他的用
意是:
 讓後主明白蜀漢正處於生死存亡的時刻,希望他提高警惕。
 希望後主能夠整治內政。
 說服後主相信這次北伐必定成功。
 暗示如後主不妥善治理國家,蜀漢將難以維持下去。
A  A B C D
B  ○ ○ ○ ○
C 
D 

3. 分析天下形勢後,諸葛亮對後主提出了幾個治國建議。根據第 2 至 3 段內容,判
斷以下陳述。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1) 諸葛亮認為虛心接受忠臣的勸諫是君主應有的態度。 ○ ○ ○
(2) 諸葛亮勸諫後主應該為朝廷內外的所有機關制定劃一的
○ ○ ○
獎罰律法。

4. 在第 4 段,諸葛亮向後主舉薦了多位臣子。為甚麼諸葛亮會向後主舉薦這些臣子?
如果後主重用這些臣子,能為蜀漢帶來甚麼好處?
舉薦的臣子 原因 好處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6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 他們都是 的人,  可彌補 ,使政令


郭攸之、費
又是先帝 出來留給 。
禕、董允等
後主任用的。

  能使軍隊 ,不同人才可

向寵 以在 上發揮所長。

5. 諸葛亮在第 5 段,勸告後主要「親賢臣,遠小人」,並列舉了郭攸之、費禕、董
允等賢臣的名字。試根據內容,解答以下問題。
(1) 諸葛亮分別在第 4 、 6 和 7 段三次提及這些賢臣,目的有甚麼不同?
 第一次: 交代各人的 和才幹,又強調他們的 ,希望
(第 4 段)
後主

 第二次
(第 6 段)

 第三次 提到三人如果沒有 ,就是失責,呼應之


(第 7 段)
前 ,又強調三人的責任,並希望後主

(2) 諸葛亮在本文並沒有提及小人的名字,原因是甚麼?

6. 諸葛亮在第 6 段憶述了與先帝劉備之間的兩件往事。

(1) 從諸葛亮記述的兩件事可見,先帝劉備是個怎樣的人?(答案可多於一項)

A 禮待賢士 B 知人善用 C 胸懷大志 D 虛心納諫


A B C D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7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 先帝劉備曾三次到草廬看望諸葛亮,詢問他 ○ ○ ○ ○
當時的天下大事。
 先帝劉備臨終前,把輔助後主劉禪和復興漢 ○ ○ ○ ○
室的國家大事託付給諸葛亮。
(2) 諸葛亮憶述這兩件事有甚麼目的?試略加說明。

7. 本文末段有總結全文的作用,內容與前文相呼應,試找出有關句子,並略加說明。

8. 諸葛亮在本文對後主劉禪提出數個治國建議,當中反映了後主是個怎樣的人?
A 偏私不公 B 親信小人 C 不虛心納諫 D 用人不當
治國建議:
A B C D
(1)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 ○ ○ ○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第 2 段)
(2) 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 ○ ○ ○ ○
刑賞,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
也。(第 3 段)
(3)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 ○ ○ ○ ○
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第 5 段)
(4)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 ○ ○ ○
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第 5 段)

9. 綜觀《出師表》全文,諸葛亮的為人是怎樣的?試各舉一例說明。

性格 事件

忠君愛國 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8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 為報答先帝,在蜀漢困乏的時候,願意為蜀漢奔走效勞,盡心輔助
後主劉禪。


知人善任

 為部署北伐,先率軍平定南方,然後向後主提出勸諫,並舉薦賢
臣,以消除後顧之憂。

10. 諸葛亮在表中三次運用了對比論證。試就以下對比,分析作者如何運用這種方法
論證觀點。又運用這種論說方法能達到甚麼說理效果?試加以說明。
提示 各次對比的內容主要討論甚麼問題?這些對立內容如何突出諸葛亮想說明的
論點?
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第 1 段)對比「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第 5
段)。
 「先漢所以興隆」(第 5 段)對比「後漢所以傾頹」(第 5 段)。
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第 6 段)對比「受命以來,夙夜憂歎,
恐託付不效」(第 6 段)。

11.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運用動之以情和說之以理的游說方法向後主劉禪進諫。
試就以下兩節引文,說明使用這兩種游說方法對游說後主能達到甚麼效果。
甲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
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9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以驅馳。(第 6 段)
乙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
也!(第 1 段)

12. 《出師表》一文的寫作對象和目的是甚麼?試綜合全文,分析「表」的作用和特
色。
提示 諸葛亮向誰上表?寫作目的會怎樣影響這份奏「表」的內容、用字和語氣?

【進階思考】(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第三冊,頁 9.21~9.22)

1. 諸葛亮在這份「表」中既運用「君臣語」,婉轉勸誡後主劉禪,又用上「父子
語」,勸勉叮嚀對方。
(1) 試分析以下各句屬於「君臣語」還是屬於「父子語」。
君臣語 父子語
 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 ○ ○
者,
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第 1 段)
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 ○
(第 2 段)
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 ○ ○
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第 4 段)
 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 ○ ○
隆,可計日而待也。(第 5 段)
 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 ○ ○
帝遺詔。(第 7 段)

(2) 諸葛亮在「表」中同時運用這兩種語氣,對勸誡後主帶來甚麼好處?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10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2. 根據本文內容,回答下面問題。
(1) 諸葛亮在「表」中十三次提及先帝劉備,有甚麼用意?
提示 諸葛亮提及先帝劉備的地方,是在說明甚麼內容?這些內容與諸葛亮
寫作這份「表」有甚麼關係?

(2) 承上題,這對諸葛亮向後主劉禪上「表」產生了甚麼效果?
這種方法可使後主讀來 。此外,諸葛亮借先帝的名義,可使

後主 。

3. 根據《出師表》一文可推想劉禪在治國方面有所不足,若諸葛亮在文中先指出劉
禪的缺點,然後才作出勸諫,游說效果會有甚麼不同?試分析說明。
提示 假如你是後主劉禪,看到諸葛亮所奏上的「表」一開始就指出自己的缺點,
你有甚麼感受?你還會接納諸葛亮的勸告嗎?

4. 杏壇中學足球隊近月出現管理不善的問題,細閱以下資料,然後與鄰座同學討論
以下問題。
杏壇中學足球隊葉教練不接納隊員的意見,決定把球隊前鋒胡修端調到守門
員位置。幾個月後,胡修端在一場比賽中接連犯錯,令球隊慘敗。可是,葉教練
仍然堅持擢升胡修端為隊長。自此球隊的表現每況愈下,每場比賽都落敗告終。

(1) 葉教練在管理足球隊方面,出現了哪三個問題?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11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2) 《出師表》中,諸葛亮向後主提出了不少治國建議。你會參考哪些建議,幫
助葉教練改善他的管理問題?試加說明。

【跨篇閱讀】(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第三冊,頁 9.22~9.23)
1.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到自己探求「古仁人之心」。根據本文,諸葛亮的表
現符合范仲淹所推崇的「古仁人」」的特點嗎?試加以說明。
范仲淹推崇的「古仁人」有 的抱負。在《出師表》中,諸

葛亮原先不求  ,但為報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一心輔助 

,為 而鞠躬盡瘁。諸葛亮 的表現,符合

范仲淹所推崇的「古仁人」的特點。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12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2. 根據《論語.論君子》和本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1) 在《論語.衞靈公》「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
子哉」一句中,孔子認為君子應當具備甚麼特質?

(2) 承上題,《出師表》裏諸葛亮有哪些表現,符合孔子所提出的君子的特質?
提示 思考孔子提出的君子特質有甚麼具體內涵,然後比照諸葛亮在表中對
先帝劉備和後主劉禪的表現,找出符合這些特質的具體內容。

3. 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和本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1) 兩篇文章分別提到諸葛亮和藺相如的身份有甚麼轉變?

 諸 葛

亮: 。

 藺 相 原本是趙國宦官令繆賢的 ,後來為趙王解決難題,

如: 最終被封為 。

(2) 當國家面對困境時,諸葛亮和藺相如怎樣表現出忠君愛國的情操?試各舉兩
例加以說明。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13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4. 諸葛亮首次北伐失敗,一年後,他提出第二次北伐,卻引起各方的疑慮,於是諸
葛亮寫下《後出師表》。閱讀下面一段《後出師表》引文,然後回答問題。

1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
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彊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
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2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
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
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
也。
(諸葛亮《後出師表》(節錄))
 賊:指曹魏。  並日而食:兩天才能吃上一餐。
 故:同「固」,本來。  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這兩句指魏軍要應付東、西
 孰與:何如,表示反問。 兩面的戰線。
 思惟:考慮。  乘勞:乘,利用。勞,勞頓。這裏指敵軍疲勞困頓。

(1) 根據引文第 1 段,先帝劉備交託諸葛亮伐魏的原因是甚麼?(答案可多於一


項)
A 蜀漢和曹魏不能並存 A B C D
B 先帝打算苟且割據一方 ○ ○ ○ ○
C 不想坐以待斃,改為主動出擊
D 先帝深信諸葛亮有能力擊敗曹魏

(2) 諸葛亮《出師表》與《後出師表》同樣分析了出兵北伐的原因,兩者所提出
的理由有甚麼異同?試比較說明。

(3) 《出師表》與《後出師表》都提及先帝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事,兩者的用意
是甚麼?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14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15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單元 9 進退有節(游說議論)
講讀一 《出師表》
課本練習 參考答案
【版邊問題】(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第三冊,頁 9.8~9.13)
1. 為甚麼諸葛亮認為蜀漢的形勢危急?

因為蜀漢先帝劉備統一天下的大業還沒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當時天下分裂成

三國,但蜀地國力困乏,形勢堪憂。

2. 朝廷內外的臣子都願意為國家盡忠職守,原因是甚麼?

朝廷內外的臣子因為追念先帝的厚恩,想將先帝的恩遇報答在陛下身上,所以都

願意為國家盡忠職守。

3. 諸葛亮認為後主引用失卻正道的話,會帶來甚麼影響?

諸葛亮指出後主引用失卻正道的話,會堵塞臣子忠誠勸諫的途徑。

4. 諸葛亮向後主舉薦了哪幾位賢臣?他們的性格是怎樣的?

諸葛亮向後主舉薦了郭攸之、費禕、董允和向寵。前三位忠良信實,志向和心思

忠誠純正。至於向寵則品性善良和處事公正。

5. 諸葛亮認為先漢興盛和後漢衰亡的原因分別是甚麼?

先漢的君主因親信賢臣而國勢興隆,後漢的君主如桓帝、靈帝等則親信小人而令

漢室傾頹,因此諸葛亮認為先漢興盛而後漢衰亡的主要原因在於君主能否親賢遠

佞。

6. 諸葛亮本已隱居南陽,而漢末羣雄中,劉備勢孤力弱,為甚麼他仍願意出山襄助
劉備?
諸葛亮願意出山是為了感激劉備「三顧草廬」,屈尊相訪的誠意。此外,劉備向

諸葛亮詢問當世天下之事,接受他對天下形勢的看法 ,令他懷才得用。為了報答

劉備的信任和重用,所以諸葛亮願意出山輔助他。

7. 先帝劉備在戰敗時對諸葛亮做了甚麼事?他臨終前又對諸葛亮做了甚麼事?

他在戰敗時,委任諸葛亮,在危急中接受使命。臨終前,他把輔助後主劉禪和復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16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興漢室的國家大事託付給諸葛亮。

8. 綜合全文,諸葛亮認為蜀漢需要出師北伐,是由於國家具備了甚麼外在條件?

諸葛亮提到三項條件。第一,蜀漢地處西南,與曹魏和東吳相比,國力弱小,不

適宣持久與兩國抗衡,需要伺機採取主動。第二,朝廷內外的臣子都盡忠職守,

士氣高昂,有利舉兵北伐。第三,諸葛亮已於五月帶兵平定了南方諸郡,加上武

器軍備充足,蜀漢已無後顧之憂,可以全力北伐。

9. 諸葛亮認為自己、賢臣和後主各有甚麼責任?

諸葛亮認為自己的責任是討伐奸賊,興復漢室。賢臣如郭攸之、費禕等要輔助後

主,提出能發揚後主德政的意見。後主則要謹守為君之道,多向羣臣徵詢治國的

良方,審察採納正確的意見,還要追念先帝的遺詔,多從善政,以德服人。

【古漢語知識】(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第三冊,頁 9.14~9.15)
文言詞匯:一字多音

試寫出以下句子中粗體字的讀音(粵語),並解釋字義。

多音字 句子 讀音 字義

 今天下三分。(第 1 段) fɐn1(芬) 分裂
1. 分 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fɐn6(份) 本分
(第 6 段)
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第 3 段) jɐu5(友) 擁有

2. 有 同
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第 6 段) 6
jɐu (又) 「又」,
無實義
 悉以咨之,然後施行。(第 4 段) hɐŋ4(衡) 實行
3. 行  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第 4
hɔŋ4(杭) 行伍
段)
 親賢臣,遠小人。(第 5 段) jyn6(願) 疏遠
4. 遠
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第 7 段) jyn5(軟) 遙遠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17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文言詞匯:詞類活用(名詞作狀語、形容詞作動詞)
以下句子中的粗體字是詞類活用的字詞,試指出當中的用法,並解釋該字詞在句中的
意義。
1. 以昭陛下平明之治。(第 3 段)

用法:○ 名詞作狀語╱ ● 形容詞作動詞 意義:顯示、顯揚

2. 親賢臣,遠小人。(第 5 段)

用法:○ 名詞作狀語╱ ● 形容詞作動詞 意義:疏遠

3. 苟全性命於亂世。(第 6 段)

用法:○ 名詞作狀語╱ ● 形容詞作動詞 意義:保全

4. 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第 6 段)

用法:● 名詞作狀語╱ ○ 形容詞作動詞 意義:北上

文言詞匯:所以

試解釋以下句子中「所以」的意義。

1.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第 5 段) 意義: ……的原因

2.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第 6 段) 意義:用來……的方

重温文言詞匯:古今詞義的不同

試解釋以下句子中粗體字的古義和今義,並說明該詞匯屬於哪種發展變化。

1. 誠宜開張聖聽。(第 2 段)

古義:開放、擴大 今義:商店開始營業 發展變化:詞義轉移

2. 先帝不以臣卑鄙。(第 6 段)

古義:地位卑微而識見鄙俗 今義:語言、行為惡劣 發展變化:詞義轉移

3.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第 6 段)

古義:感動奮發 今義: 因對 方的好意或 發展變化:詞義縮小

幫助而感動並產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18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生謝意

【篇章探究】(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第三冊,頁 9.16~9.21)

詞句語譯
1. 試解釋以下句子中粗體字的意義。(5 分,每分題 1 分)
(1)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第 1 段) 道:途、路(1 分)

(2)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第 3 段) 否:惡(1 分)

(3)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悉:全部(1 分)


(第 5 段)
(4)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第 6 段) 躬:親自(1 分)

(5) 奉命於危難之間。(第 6 段) 命:命令(1 分)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成白話文。(6 分,每分題 3 分)

(1) 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第 1 段)
都是因為(1 分)追念先帝的厚恩(1 分),想(將這恩遇)報答在陛下身

上(1 分)啊。

(2)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第 7 段)
如果沒有發揚(1 分)陛下德政的忠誠意見,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
人的失職(1 分),用來顯示他們的過失(1 分)。

內容與作法
1. 本文是諸葛亮在北伐前為了勸諫後主劉禪而寫的奏表。根據文中內容,可分成四
個部分,試寫出每個部分的內容大意。(17 分)
部分 內容大意:分析形勢
第一部分
(1) 不利因素: 先帝劉備開創統一的大業還未完成一半
(第 1 段)
(0.5 分),卻中途駕崩(0.5 分)。

 當今天下分裂三個部分(0.5 分),而蜀

漢的國力困乏(0.5 分)。

(2) 有利因素: 朝廷內的官員做事毫不鬆懈(0.5 分)。

 在地方和邊疆的忠心將士 忘記自身性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19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命,為國出力(0.5 分)。

部分 內容大意:進言勸諫
第二部分
(1) 廣開言路: 應該廣泛地聽取(0.5 分)羣臣的意見,
(第 2 至 5 段)
用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

奮激勵(0.5 分)有志之士的士氣。

 不應該隨意輕視自己,引用失卻正道的

譬喻 ( 0.5 分) ,堵塞了臣子忠誠勸諫

的途徑(0.5 分)。

(2) 嚴明法度: 皇宮裏的侍臣、丞相府裏的官員是一個

整體 ( 0.5 分) ,不應該有不同的賞善

罰惡標準(0.5 分)。

 犯事的官員和盡忠的官員應該交付主管

部門 ( 0.5 分) ,由他們評定刑罰獎賞

(0.5 分)。

(3) 選用賢才: 在宮中應該諮詢良實忠純(0.5 分)的文

臣,彌補政務上的錯漏(0.5 分)。

 在營中應該諮詢性情和善,處事公正的

武將 ( 0.5 分) ,使軍隊團結和睦,將

士 可 以 在 合 適 的 崗 位 上 發 揮 ( 0.5

分)。

(4) 親賢遠佞: 先漢君主因親近賢臣(0.5 分),遠離小

人 ( 0.5 分 ) , 所 以 國 運 興 隆 ( 0.5

分 ) ; 後 漢 君 主 因 親 近 小 人 ( 0.5

分),遠離賢臣 ( 0.5 分) ,所以國家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20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衰亡。

 要親信對國家堅貞忠良、願意為節義而

死 ( 0.5 分) 的臣子,這樣就能興復漢

室(0.5 分)。

部分 出師明志

(1) 追述輔蜀經歷: 表明自己報答先帝的特殊恩遇 ( 0.5


分),為政務鞠躬盡瘁(0.5 分)。
第三部分
( 2 ) 闡 明 出 師 志 向 : 立 志 會 竭 盡 自 己 平 庸 的 才 能 ( 0.5
(第 6 段)
分) ,排除奸惡的人,復興漢室 ( 0.5
分)。

部分 內容大意:臨別敍情

(1) 提出當前措施:

 自身:希望後主能把討伐奸賊、復興漢室 (0.5 分)
的責任交託給自己。
第四部分  賢臣:督促臣子要盡責向後主進諫(0.5 分)。
(第 7 段)
 後主:勉勵後主向羣臣徵詢治國良策 (0.5 分),採

納正確的意見(0.5 分)。

(2) 表達即將遠征的不捨(0.5 分)心情。

2. 諸葛亮在「表」的開首立即向後主劉禪分析當時蜀漢不利和有利的形勢,他的用
意是:(2 分)
 讓後主明白蜀漢正處於生死存亡的時刻,希望他提高警惕。
 希望後主能夠整治內政。
 說服後主相信這次北伐必定成功。
 暗示如後主不妥善治理國家,蜀漢將難以維持下去。
A  A B C D
B  ○ ○ ● ○
C 
D 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21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22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3. 分析天下形勢後,諸葛亮對後主提出了幾個治國建議。根據第 2 至 3 段內容,判
斷以下陳述。(4 分,每分題 2 分)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1) 諸葛亮認為虛心接受忠臣的勸諫是君主應有的態度。 ● ○ ○
(2) 諸葛亮勸諫後主應該為朝廷內外的所有機關制定劃一的
○ ● ○
獎罰律法。

4. 在第 4 段,諸葛亮向後主舉薦了多位臣子。為甚麼諸葛亮會向後主舉薦這些臣子?
如果後主重用這些臣子,能為蜀漢帶來甚麼好處?(4 分,4 分)
舉薦的臣子 原因 好處
 他們都是忠良信實(1  可彌補宮中事務的過失疏漏 (1

郭攸之、費 分)的人,又是先帝選拔 分),使政令 更周詳完善 ( 1

禕、董允等 (1 分)出來留給後主任 分)。

用的。

 他品性善良,處事公正(1  能使軍隊團結和睦(1 分),不

向寵 分),而且先帝曾稱讚他 同人才可以在合適崗位(1

做事能幹(1 分)。 分)上發揮所長。

5. 諸葛亮在第 5 段,勸告後主要「親賢臣,遠小人」,並列舉了郭攸之、費禕、董
允等賢臣的名字。試根據內容,解答以下問題。
(1) 諸葛亮分別在第 4 、 6 和 7 段三次提及這些賢臣,目的有甚麼不同?(6
分)

 第一次: 交代各人的職責 ( 0.5 分) 和才幹,又強調他們的忠貞


(第 4 段)
(0.5 分),希望後主任用他們,為自己出師之後的朝政

作好安排(1 分)。

 第二次 指出他們的職責是輔助後主考慮政治上的利弊得失 ( 1
(第 6 段)
分),盡心地提出忠誠的意見(1 分)。

 第三次 提到三人如果沒有發表後主德政的意見 (0.5 分),就是


(第 7 段)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23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失 責 , 呼 應 之 前 規 勸 後 主 應 有 賞 善 罰 惡 的 準 則 ( 0.5

分),又強調三人的責任,並希望後主能親近賢臣,接

納勸諫(1 分)。

(2) 諸葛亮在本文並沒有提及小人的名字,原因是甚麼?(2 分)
這是因為諸葛亮北伐在即,若直指小人之名,恐怕引起他們不滿,可能使

他們趁自己出師途中,惡言中傷自己,破壞北伐計劃。( 1 分)而且,若後

主接納勸諫,親近賢臣,自然會遠離小人,否則檢舉小人也無補於事。( 1

分)

6. 諸葛亮在第 6 段憶述了與先帝劉備之間的兩件往事。

(1) 從諸葛亮記述的兩件事可見,先帝劉備是個怎樣的人?(答案可多於一項)
(4 分,每分題 2 分)

A 禮待賢士 B 知人善用 C 胸懷大志 D 虛心納諫


A B C D
 先帝劉備曾三次到草廬看望諸葛亮,詢問他 ● ● ○ ○
當時的天下大事。
 先帝劉備臨終前,把輔助後主劉禪和復興漢 ○ ● ● ○
室的國家大事託付給諸葛亮。
(2) 諸葛亮憶述這兩件事有甚麼目的?試略加說明。(4 分)
諸葛亮憶述這兩件事,目的是表達自己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1 分)為報

先帝的「殊遇」,他定必遵從先帝的託付,盡忠於劉禪。(1 分)諸葛亮還

藉此表明自己得到先帝的信任(1 分),期望後主也能信任自己,安心把北

伐的任務交給他(1 分)。

7. 本文末段有總結全文的作用,內容與前文相呼應,試找出有關句子,並略加說明。
(6 分)
末段「諮諏善道,察納雅言」呼應第 2 段的「誠宜開張聖聽」(1 分),再次勸勉

後主廣開言路,聽取忠臣的諫言 (1 分);「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

之慢」,與第 4 和 6 段呼應(1 分),一再向後主舉薦賢臣,希望後主能親信他們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24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1 分);「願陛下託臣以討賊……以告先帝之靈」則與第 6 段呼應(1 分),諸

葛亮再次申明自己出師的原因和盡忠漢室之志 ,希望後主 也能振作,以期興復漢

室(1 分)。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25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8. 諸葛亮在本文對後主劉禪提出數個治國建議,當中反映了後主是個怎樣的人?(8
分,每分題 2 分)
A 偏私不公 B 親信小人 C 不虛心納諫 D 用人不當
治國建議:
A B C D
(1)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 ○ ● ○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第 2 段)
(2) 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 ● ○ ○ ○
刑賞,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
也。(第 3 段)
(3)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 ○ ● ○ ○
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第 5 段)
(4)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 ○ ○ ●
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第 5 段)

9. 綜觀《出師表》全文,諸葛亮的為人是怎樣的?試各舉一例說明。(4 分)

性格 事件

 為報先帝恩遇,竭力盡忠於後主。/接受任命以來,鞠躬盡瘁,
忠君愛國
怕自己達不到先帝託付的大事。(1 分)

 感恩圖 為報答先帝,在蜀漢困乏的時候,願意為蜀漢奔走效勞,盡心輔助
報(1 分) 後主劉禪。
 向後主劉禪舉薦忠貞的文臣武將,期望後主能向他們諮詢國家大
知人善任
事。(1 分)

 處事謹 為部署北伐,先率軍平定南方,然後向後主提出勸諫,並舉薦賢
慎(1 分) 臣,以消除後顧之憂。

10. 諸葛亮在表中三次運用了對比論證。試就以下對比,分析作者如何運用這種方法
論證觀點。又運用這種論說方法能達到甚麼說理效果?試加以說明。(6 分)
提示 各次對比的內容主要討論甚麼問題?這些對立內容如何突出諸葛亮想說明的
論點?
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第 1 段)對比「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第 5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26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段)。
 「先漢所以興隆」(第 5 段)對比「後漢所以傾頹」(第 5 段)。
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第 6 段)對比「受命以來,夙夜憂歎,
恐託付不效」(第 6 段)。

 諸葛亮先從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兩方面向後主陳明復興漢室的條件。( 1 分)

諸葛亮通過漢室形勢的對比,強調要復興漢室,後主須廣開言路、嚴明賞罰、

任用賢臣。( 1 分)這樣可讓後主明白自己能否施行明政是興復漢室的關鍵,

讓他容易接納勸諫,加強說服力。(1 分)

 諸葛諸葛亮以先漢所以興盛是由於君主親賢遠佞,對比後漢所以衰亡是由於君

主親佞遠賢。( 1 分)諸葛亮藉兩漢君主親近的人和國運結果的正反對比, 讓

後主明白「親賢臣,遠小人」是國家興亡的關鍵。( 1 分)這樣可讓後主以史

為鑑,省察自己要親賢臣遠小人,加強說服力。(1 分)

 諸葛亮向後主追述自己的出身經歷,表明志不在取得名譽和官位,對比自己受

命後,想報答先帝知遇之恩而為國事奔走效勞。( 1 分)諸葛亮以自己受命前

後作對比,表明自己的忠心,向後主證明自己是可信任的。( 1 分)這樣可讓

後主願意信任諸葛亮,接納他的建言,加強說服力。(1 分)

11.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運用動之以情和說之以理的游說方法向後主劉禪進諫。
試就以下兩節引文,說明使用這兩種游說方法對游說後主能達到甚麼效果。(6
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
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
以驅馳。(第 6 段)
乙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
也!(第 1 段)

引甲文運用動之以情的游說方法,表明諸葛亮忠君愛國的心跡(1 分),強調自己

原本無心於政治,但因 感激先帝知遇之恩 ,所以 竭盡所能,為蜀漢奔走效勞 ( 1

分)。這使文章洋溢着 諸葛亮對先帝和蜀漢真摯的感情 ,藉此打動後主接納勸導 。

(1 分)引文乙則用說之以理的方法,諸葛亮從不利和有利因素兩方面分析當時天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27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下的局勢(1 分),突顯蜀漢正處於勢孤力弱 的困境(1 分)。這可警惕後主,說

服他施行明政。(1 分)

12. 《出師表》一文的寫作對象和目的是甚麼?試綜合全文,分析「表」的作用和特
色。(4 分)
提示 諸葛亮向誰上表?寫作目的會怎樣影響這份奏「表」的內容、用字和語氣?
《出師表》是諸葛亮以臣子的身份向後主 劉禪的上書,目的是希望 勸諫後主施行

明政、復興漢室。(1 分)可見「表」是臣子對君主陳請上奏的公文,多為臣子用

來表白自己忠節,如文中諸葛亮追述自己輔助蜀漢的經歷,向後主表明忠君愛國

(1 分);或陳述意見、提出諫諍,如文中諸葛亮規勸後主應該和不應該做的事情 ;

或提出請求之用,如文中諸葛亮婉轉請求後主親近賢臣,疏遠小人( 1 分)。由於

表的寫作目的是游說君主接納臣子的意見,所以不講究華麗的遣辭用字。(1 分)

【進階思考】(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第三冊,頁 9.21~9.22)

1. 諸葛亮在這份「表」中既運用「君臣語」,婉轉勸誡後主劉禪,又用上「父子
語」,勸勉叮嚀對方。
(1) 試分析以下各句屬於「君臣語」還是屬於「父子語」。(5 分,每分題 1
分)
君臣語 父子語
 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 ● ○
者,
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第 1 段)
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 ●
(第 2 段)
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 ● ○
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第 4 段)
 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 ● ○
隆,可計日而待也。(第 5 段)
 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 ○ ●
帝遺詔。(第 7 段)

(2) 諸葛亮在「表」中同時運用這兩種語氣,對勸誡後主帶來甚麼好處?(4
分)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28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諸葛亮上表的目的是希望後主採納他的意見。( 1 分)他運用君臣語,以措

辭委婉,語氣恭敬的方式,向後主提出建議,可讓後主較容易接受。( 1

分)另一方面,劉備臨終前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所以他可以用長輩的身

份規勸後主。(1 分)他運用父子語,循循善誘地叮嚀後主應該和不應該做

的事,可使後主感動,易於接受規勸。(1 分)

2. 根據本文內容,回答下面問題。
(1) 諸葛亮在「表」中十三次提及先帝劉備,有甚麼用意?(4 分)
提示 諸葛亮提及先帝劉備的地方,是在說明甚麼內容?這些內容與諸葛亮
寫作這份「表」有甚麼關係?
諸葛亮以臣子的身份向後主上表,為了讓後主聽取諫言(1 分),他借先帝

的遺德、遺詔,激勵後主(1 分)。另外,諸葛亮有時提及先帝,是為了表

明自己對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1 分),顯示他對後主和蜀漢的忠心愛國之

情(1 分)。

(2) 承上題,這對諸葛亮向後主劉禪上「表」產生了甚麼效果?(2 分)
這種方法可使後主讀來 深受感動(1 分)。此外,諸葛亮借先帝的名義,

可使後主 容易接受勸諫(1 分)。

3. 根據《出師表》一文可推想劉禪在治國方面有所不足,若諸葛亮在文中先指出劉
禪的缺點,然後才作出勸諫,游說效果會有甚麼不同?試分析說明。(4 分)
提示 假如你是後主劉禪,看到諸葛亮所奏上的「表」一開始就指出自己的缺點,
你有甚麼感受?你還會接納諸葛亮的勸告嗎?
從諸葛亮的勸諫內容,劉禪是個不虛心納聽的君主。 (1 分)如果諸葛亮先指出劉

禪的不足,可能會使後主惱羞成怒,拒絕接受諸葛亮的勸諫。 (1 分)另外,諸葛

亮規勸劉禪要親賢遠佞,可見劉禪喜歡親近小人,疏遠賢臣,所以諸葛亮不便直

接指出君主的不足。(1 分)否則後主未必用心聆聽蜀漢的形勢分析和治國良策,

無法達到游說目的。(1 分)

4. 杏壇中學足球隊近月出現管理不善的問題,細閱以下資料,然後與鄰座同學討論
以下問題。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29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杏壇中學足球隊葉教練不接納隊員的意見,決定把球隊前鋒胡修端調到守門
員位置。幾個月後,胡修端在一場比賽中接連犯錯,令球隊慘敗。可是,葉教練
仍然堅持擢升胡修端為隊長。自此球隊的表現每況愈下,每場比賽都落敗告終。

(1) 葉教練在管理足球隊方面,出現了哪三個問題?(3 分)
葉教練錯誤把球隊前鋒胡修端調到守門員位置,犯了用人不當的錯誤。 (1

分)葉教練又不接納球隊隊員的意見,犯了不虛心納諫的問題。 (1 分)最

後,葉教練明知胡修端犯了過失,令球隊輸了比賽,卻堅持擢升他為隊長 ,

可見葉教練犯了偏私不公的錯誤。(1 分)

(2) 《出師表》中,諸葛亮向後主提出了不少治國建議。你會參考哪些建議,幫
助葉教練改善他的管理問題?試加說明。(6 分)
諸葛亮規勸後主要廣泛地聽取臣子的意見。( 1 分)葉教練應該參考他的建

議,接納隊員的意見來決定球員的調任安排。( 1 分)諸葛亮勸勉後主要知

人善任,善用人才。(1 分)葉教練應參考他的建議,按照球員的能力,妥

善分配位置,讓球員發揮所長。( 1 分)諸葛亮又勸諫後主要賞善罰惡,不

應該有差異。(1 分)葉教練應參考這個建議,公平處理胡修端於比賽中接

連犯錯一事,做到信賞必罰,不偏私。(1 分)

【跨篇閱讀】(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第三冊,頁 9.22~9.23)
1.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到自己探求「古仁人之心」。根據本文,諸葛亮的表
現符合范仲淹所推崇的「古仁人」」的特點嗎?試加以說明。(4 分)
范仲淹推崇的「古仁人」有 把國家大事放在個人得失之上 (1 分)的抱負。在

《出師表》中,諸葛亮原先不求 揚名顯貴(1 分),但為報先帝劉備的知遇之

恩,一心輔助 蜀漢/後主(0.5 分),為 復興漢室(0.5 分)而鞠躬盡瘁。諸

葛亮 關心國君,盡心為天下謀求福祉 (1 分)的表現,符合范仲淹推崇的「古

仁人」的特點。

2. 根據《論語.論君子》和本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1) 在《論語.衞靈公》「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
子哉」一句中,孔子認為君子應當具備甚麼特質?(2 分)
孔子認為君子應該把義作為行事的原則 (1 分),並用禮、謙遜的言語、誠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30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實不欺的態度來實行義。(1 分)

(2) 承上題,《出師表》裏諸葛亮有哪些表現,符合孔子所提出的君子的特質?
(4 分)
提示 思考孔子提出的君子特質有甚麼具體內涵,然後比照諸葛亮在表中對
先帝劉備和後主劉禪的表現,找出符合這些特質的具體內容。
諸葛亮盡心輔助後主治理蜀漢,為國家平定南方諸郡,並盡臣子責任規勸

後主,可見他把義作為行事原則。( 1 分)諸葛亮在北伐前,向後主上表。

表中措辭恪守君臣禮儀,顯示他用禮實行義。( 1 分)諸葛亮在奏表中運用

君臣語,委婉規勸後主,態度誠懇,反映他以謙遜言語實行義。( 1 分)最

後,諸葛亮遵守先帝的託付,盡力輔助後主和復興漢室,可見他用誠實不

欺的態度實行義。(1 分)

3. 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和本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1) 兩篇文章分別提到諸葛亮和藺相如的身份有甚麼轉變?(2 分,2 分)

 諸 葛 本來是平民(1 分),後來得到先帝劉備的賞識,成為蜀漢的

亮: 丞相(1 分)。

 藺 相 原本是趙國宦官令繆賢的食客/舍人(1 分),後來為趙王解

如: 決難題,最終被封為上卿(1 分)。

(2) 當國家面對困境時,諸葛亮和藺相如怎樣表現出忠君愛國的情操?試各舉兩
例加以說明。(4 分)
藺相如為保趙國的利益和趙王的尊嚴,不惜以死脅迫秦王,願意為國犧牲 。

(1 分)此外,當廉頗揚言要侮辱自己時,藺相如能以國家為重,處處忍讓 ,

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1 分)諸葛亮為報先帝的恩遇,盡忠於後主。他受

命以來,為怕辜負先帝的託付,鞠躬盡瘁,先率軍平定南方,繼而部署北

伐,消滅曹魏以復興漢室。( 1 分)他又在表中諄諄告誡後主,向後主闡明

君臣應有的責任,期望後主興復漢室。(1 分)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31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4. 諸葛亮首次北伐失敗,一年後,他提出第二次北伐,卻引起各方的疑慮,於是諸
葛亮寫下《後出師表》。閱讀下面一段《後出師表》引文,然後回答問題。

1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
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彊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
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2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
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
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
也。
(諸葛亮《後出師表》(節錄))
 賊:指曹魏。  並日而食:兩天才能吃上一餐。
 故:同「固」,本來。  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這兩句指魏軍要應付東、西
 孰與:何如,表示反問。 兩面的戰線。
 思惟:考慮。  乘勞:乘,利用。勞,勞頓。這裏指敵軍疲勞困頓。

(1) 根據引文第 1 段,先帝劉備交託諸葛亮伐魏的原因是甚麼?(答案可多於一


項)(2 分)
A 蜀漢和曹魏不能並存 A B C D
B 先帝打算苟且割據一方 ● ○ ● ○
C 不想坐以待斃,改為主動出擊
D 先帝深信諸葛亮有能力擊敗曹魏

(2) 諸葛亮《出師表》與《後出師表》同樣分析了出兵北伐的原因,兩者所提出
的理由有甚麼異同?試比較說明。(4 分)
兩文都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局勢,突顯蜀漢處於勢孤力弱的困境,所以有必

要主動進攻。(1 分)但《出師表》從有利因素,分析蜀漢朝廷內外的臣子

都盡忠職守,諸葛亮可以專注北伐。( 1 分)而《後出師表》則以兵法講究

利用敵方的勞頓( 1 分),分析魏軍正疲於奔命,是北伐的好時機( 1 分)。

(3) 《出師表》與《後出師表》都提及先帝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事,兩者的用意
是甚麼?(4 分)
《出師表》與《後出師表》提及先帝和諸葛亮之間的事,都是想表明諸葛亮
忠君愛國的心跡(1 分),強調自己為了報答先帝的恩遇而竭力效忠於後主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32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9 講讀一使用

(1 分)。不過前者是希望感動後主,接受自己的規勸( 1 分);後者則是
讓後主知道自己的努力,感動後主支持再次北伐(1 分)。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三版) 第 33 頁,共 33 頁 ©2022 香港教育圖書有限公司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