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第 39 卷第 9 期 Vol.39 No.

9 工 程 力 学
2022 年 9 月 Sep. 2022 ENGINEERING MECHANICS 72

文章编号:1000-4750(2022)09-0072-09

CRTS Ⅱ型轨道板/CA 砂浆界面内聚力模型研究


王 军1,卢朝辉1,张玄一1,赵衍刚1,2
(1.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24;2. 神奈川大学工学部,日本,横滨 221-8686)

摘 要:轨道板与 CA 砂浆层间离缝是 CRTS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描述轨道板-CA 砂浆


层间界面本构行为、揭示层间离缝机理,该文提出了一种改进指数型界面内聚力模型,并基于理论分析和试验
数据确定了改进模型的参数取值。该模型为含有指数系数的分段函数,可以表征层间界面拉力-位移关系的非线
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改进指数型内聚力模型可以高效计算轨道板-CA 砂浆界面内聚强度、损伤萌生时界面
相对位移和界面临界断裂能,结果与试验值基本一致;改进指数型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模拟轨道板-CA 砂浆界
面的法向和切向开裂行为。
关键词:CRTS Ⅱ 板式无砟轨道;CA 砂浆;界面损伤;内聚力模型;改进指数模型
中图分类号:U213.2 文献标志码:A doi: 10.6052/j.issn.1000-4750.2021.05.0336

RESEARCH ON COHESIVE ZONE MODEL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CRTS Ⅱ TRACK SLAB AND CA MORTAR

WANG Jun1 , LU Zhao-hui1 , ZHANG Xuan-yi1 , ZHAO Yan-gang1,2


(1.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Security and Disaster Engineerin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2.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Kanagawa University, Yokohama 221-8686, Japan)

Abstract: Debonding between track slab and CA mortar layer is one of the main defects of CRTS Ⅱ slab-type
ballastless track system.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constitutive behavior of the interface and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debonding, an improved exponential cohesive zone model was proposed with parameters determined based o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data. The proposed model is a segmentation function and adopts exponential
coefficients to reflect the nonlinearity of the tension-displacement relationship of the interlayer interface.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can efficiently calculate the interface cohesive strength, the interface relative
displacement at damage initiation, and the interface critical fracture energy between track slab and CA mortar, and
the result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proposed model can simulate the normal and
tangential cracking behavior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track slab and CA mortar layer with relatively high
accuracy.
Key words: CRTS Ⅱ slab-type ballastless track; CA mortar; interface damage; cohesive zone model; improved
exponential model

相比传统的有砟轨道结构,无砟轨道结构具 式之一,广泛应用于京津、京沪、沪昆等高铁线
有高平顺性、高耐久性、少维修的优点,已成为 路。CRTS II 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主要由钢轨、扣
高速铁路轨道建设的首选结构型式 [1 − 2]
。CRTS II 件、轨道板、水泥乳化沥青 (CA) 砂浆层和底座板
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作为主要的无砟轨道结构型 (支承层) 等组成,其中,桥上 CRTS II 型板式无砟

收稿日期:2021-05-07;修改日期:2022-01-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20105014, 52108104)
通讯作者:卢朝辉 (1976−),男,湖南永州人,教授,博士,博导,主要从事高速铁路工程结构服役可靠性研究 (E-mail:luzhaohui@bjut.edu.cn).
作者简介:王 军 (1992−),男,山东德州人,博士生,主要从事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服役性能演化机理研究 (E-mail: wangjunturbo@163.com);
张玄一 (1991−),女,辽宁抚顺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结构可靠度及高铁结构服役安全研究 (E-mail: zhangxuanyi@bjut.edu.cn);
赵衍刚 (1963−),男,山东淄博人,教授,博士,博导,主要从事结构可靠度与结构抗震研究 (E-mail: zhao@kanagaw-u.ac.jp).
工 程 力 学 73

轨道结构示意图如图 1 所示。CRTS II 型板式无砟 型,就拉力-位移曲线的形状而言,主要有双线


轨道结构为竖向多层的纵连结构体系,各结构层 性、指数型、梯形和多项式型等。其中,针对双
间的界面是轨道结构最薄弱的部分之一,尤其是 线性和指数型内聚力模型,有关学者开展了一系
轨道板 (底座板) 与 CA 砂浆层之间的界面。现场 列研究。Mi 等 [12] 通过研究纤维复合材料界面拉
调研表明,在长期温度和列车荷载作用下,CRTS 力-位移关系,提出双线性内聚力模型。Camanho
II 型轨道板与 CA 砂浆层间经常发生离缝病害 [3 − 5]
, 等 [13] 完善了双线性内聚力模型,并应用于零厚度
如图 2 所示。 粘结单元。与此同时,Rose 等[14] 通过分析金属界
面断裂能和分离位移的普遍关系,提出指数型内
聚力模型。针对金属晶体排列的周期性,Rice[15]
钢轨
在切向上提出正弦内聚本构关系。之后,Xu 和
扣件
轨道板 Needleman[16] 基于塑性流动理论,提出耦合的指数
CA砂浆
型内聚力模型,完善了指数型内聚力模型理论。
底座板
van den Bosch 等 [17] 改善了指数型内聚力模型,使
图 1 桥上 CRTS II 板式无砟轨道结构 之更好地描述混合模式下界面的脱粘过程。此
Fig. 1 CRTS II slab ballastless track structure on bridge
外,还有学者提出并发展了梯形[18 − 19],多项式[20 − 21]
等内聚力模型。其中指数型内聚力模型可表征非
线性黏聚特性,相比双线性内聚力模型,指数型
内聚力模型拉力-位移曲线及导数具有连续性,使
其在数学求导及有限元实现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由于内聚力模型主要用于模拟复合材料层间
脱粘行为,CRTS II 型板式无砟轨道作为多层复合
结构,国内学者开始将内聚力模型用于 CRTS II
图 2 轨道板与 CA 砂浆层离缝
Fig. 2 Gap between track slab and CA mortar layer 型板式无砟轨道层间离缝研究。有学者借助数字

目前,轨道板与 CA 砂浆层间离缝分析大部分 图像相关技术,对无砟轨道界面刚度、强度、韧

基于断裂力学与损伤力学原理,采用的主要分析 性等性能进行了测试,确定了双线性内聚力模

方法有近场动力学、扩展有限元、内聚力模型和 型[22 − 23] 和指数型内聚力模型[24]参数,为研究无砟

断裂相场法等[6 − 9]。近场动力学基于非局部作用思 轨道离缝机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也有学者


想研究裂纹的萌生和发展,无法精确描述断裂的 通过有限元方法,采用双线性内聚力模型 [25 − 28]、
本构力函数,并且计算精度和效率低于传统有限 指数型内聚力模型[29] 和多项式内聚力模型[30] 等研
元方法;扩展有限元可以模拟任意方向的裂纹扩 究在温度和列车荷载作用下轨道板和 CA 砂浆离缝
展,对有限元网格改动较少,但需要在单元形状 过程。既有研究均采用单一内聚力模型对层间界
函数中增添附加函数,有限元计算成本较高;断 面粘结试验数据进行分析,鲜有采用不同内聚力
裂相场法无须追踪裂纹表面,易于处理复杂的裂 模型对层间界面脱粘预测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纹扩展问题,但能量泛函求解复杂。而基于能量 本文基于内聚力本构理论和试验数据,分别
准则的内聚力模型,通过作用在裂纹表面的张力 采用双线性和指数型内聚力模型对 CRTS Ⅱ 型轨
与张开位移的等效关系来描述特定路径裂纹萌 道板与 CA 砂浆层间离缝进行预测。针对双线性和
生、扩张和断裂的全过程。内聚力模型属于非强 指数型模型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指数
度因子主导型断裂准则,避免了计算断裂力学的 型内聚力模型,并通过拟合既有试验数据,确定
复杂性。 了改进指数型内聚力模型的主要参数。分析了不
有关内聚力本构理论,国内外学者开展了相 同模型对层间粘结的预测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
关研究。自 Barenblatt[10] 和 Dugdale[11] 首次提出内 内聚力模型模拟轨道板与 CA 砂浆层间离缝的合理
聚力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内聚力模 性与适用性。
74 工 程 力 学

1 内聚力模型 δfi (δmax − δ0i )


di = i
, i = n, s, t (5)
δmax
i (δfi − δ0i )
内聚力模型属于一种唯象本构模型,其拉力-
损伤因子 di 的取值范围为 0~1。当 di = 0 时,
位移曲线有多种形式,其中双线性和指数型应用
表明界面未伤损,层间粘结完好;而当 di = 1 时,
最为广泛。
表明界面完全失效,层间开裂。
1.1 双线性内聚力模型
界面临界断裂能为拉力-位移曲线与坐标轴所
Hillerborg 等[31] 初次引入关于混凝土断裂能和
围成的面积,可以表示为:
抗拉强度的线性软化模型,之后双线性模型被用
δfn tn0 δfs,t ts,t
0
于混凝土断裂研究;Camanho 等 [13] 基于连续损伤 ϕn = , ϕs,t = (6)
2 2
力学提出了双线性内聚力模型。如图 3 所示,
式中: ϕn 为界面法向临界断裂能; ϕs 和 ϕt 分别为
单一模式下,双线性内聚力模型的拉力-位移关
横、纵界面切向临界断裂能; δfn 为断裂发生时的
系为:
■ 界面法向相对位移值; δfs 和 δft 分别为断裂发生时
|
|
|ki δ i , δmax ≤δ0i
|
|

i
横、纵界面切向相对位移值; tn0 为界面法向内聚强
i = n, s, t ti = ||(1 − di ) ki δi , δ0i < δmax < δfi (1)
|
|
|
i
度; ts0 和 tt0 分别为横、纵界面切向内聚强度。
■0, δmax ≥δfi
i
双线性内聚力模型的拉力-位移曲线上升段和
{ }
δmax
i = max δmax n , |δn | , 且δn ≥0, i = n
max
(2) 下降段均为直线型。上升段的斜率表示界面的初
{ }
δmax = max δmax , |δi | , i = s, t (3) 始刚度,为一定值;界面损伤萌生后,界面刚度
i i
随着界面相对位移增加而减小,直至界面完全断
式中: n 表示法向断裂; s 、 t 分别表示横、纵切向
开。双线性内聚力模型具有形式简洁、便于应用
断裂; ti 为界面应力; di 为损伤因子; ki 为界面刚
的特点,比较适用于研究脆性材料界面断裂行为[32]。
度; δi 为界面相对位移值; δmax
i 为加载历史中所达
1.2 指数型内聚力模型
到的最大界面相对位移值; δ0i 为损伤萌生时界面
Xu 和 Needleman[16] 为 解 释 复 合 晶 体 材 料 孔
相对位移值; δfi 为断裂发生时界面相对位移值。
隙成核、界面脱粘现象,提出了耦合的指数内
拉力 聚力模型。该指数型内聚力模型的二维形式可
t0i 损伤萌生 以表示为:
( ) {[ ]
δn δn 1 − q
ϕ (δn , δt ) =ϕn + ϕn exp − 0 1−r+ 0 −
卸载
损伤演化 δn δn r − 1
[ ( ] ■ ■■
r − q ) δn
ki
(1−di)ki |||| δ2t ||||| |

q+ exp ||■− ||■|
| (7)
r − 1 δn (δt ) ■
0 0 2

0 δ0i δfi 相对位移


式 中 : δn 和 δt 分 别 为 界 面 法 向 和 切 向 相 对 位 移
图 3 双线性内聚力模型
Fig. 3 Bilinear cohesive zone model (CZM)
值; δ0n 和 δ0t 分别为损伤萌生时界面法向和切向相
对位移值; ϕ 为断裂过程中总的界面断裂能;其
根据界面内聚强度与界面相对位移的关系,
中 q 和 r 可以表示为:
界面刚度可以表示为: ϕt δ∗
q= , r = n0 (8)
t0 ϕn δn
ki = i0 , i = n, s, t (4)
δi
式 中 , δ∗n 为 界 面 完 全 切 向 开 裂 时 界 面 法 向 位 移
式中, ti0 为界面内聚强度。 值。其中:

在开裂的初始阶段,层间界面无损伤产生, e 0 0
ϕn = etn0 δ0n , ϕt = t δ (9)
当界面相对位移达到一定程度后,层间界面开 2t t
始产生损伤。界面刚度随界面相对位移的增加 式中, e = exp (1) 。
而减小,通过引入损伤因子 di 来定量描述界面损 界面法向和切向拉力可以通过势函数 (7) 对界
伤程度 [31]
: 面法向和切向相对位移求偏导得到:
工 程 力 学 75

2.5
∂ϕ (δn , δt ) 文献[23]
tn = =
∂δn 2.0 双线性模型
■ ■

界面法向拉力/MPa
( )■ 指数型模型
ϕn δn | |
■ δn ||| δ2 |||
| t |
− 0 exp − 0 | exp ||■− |■+
2|
1.5
δn δn | ■ δ0n (δ0t )
■ ■ ■■ ■
||| δ2 |||||| [ δn ]|
1.0
1 − q |||| | t || |

||■1 − exp ||■− 0 2 ||■||■ r − 0 | (10)
r−1 δn | ■ 0.5
(δt )
0.0
∂ϕ (δn , δt ) 0 10 20 30
tt = = 界面法向位移/μm
∂δt
( 0) { ( } (a) 法向
ϕn δn δt r − q ) δn
− 0 2 0 0 q+ × 1.2
δn δt δt r − 1 δ0n 文献[23]
( ) ■ ■
|||| δ2t ||||
1.0 双线性模型
δn

界面切向拉力/MPa
exp − 0 exp ||■− |■
2|
(11) 0.8 指数型模型
δn (δ0t )
0.6
在 纯 法 向 和 切 向 开 裂 模 式 下 , 由 式 (10) 和
0.4
式 (11) 可以计算得到界面法向拉力和界面切向拉
0.2
力分别为:
( ) 0.0
δn δn 0 10 20 30 40
tn = exp − 0
etn0 0 (12) 界面切向位移/μm
δn δn
■ ( )2 ■ (b) 切向
√ 0 δt || δt ||
tt = 2ett 0 exp ||■|− 0 |||■ (13) 图 5 双线性和指数型内聚力模型对比
δt δt Fig. 5 Comparison of bilinear and exponential CZMs

则单一模式下,指数型内聚力模型的拉力-位 界 面 法 向 刚 度 为 716.8 MPa/mm, 界 面 法 向 临 界


移关系如图 4 所示。 断裂能为 25.24 J/m2。由指数型内聚力模型拟合
试验数据,得到界面法向临界断裂能为 12.2 J/m2,
拉力
t0i 损伤萌生 远小于双线性内聚力模型计算值。这主要与指
数型内聚力模型拉力-位移曲线下降段衰减速率
过快有关。
损伤演化
由双线性内聚力模型拟合界面切向开裂试验
数据,得到界面切向内聚强度为 0.956 MPa 及其对
应的界面相对位移为 15.2 µm,界面切向刚度为
0 δ0i δfi 相对位移
62.9 MPa/mm,界面切向临界断裂能为 17.96 J/m2。
图 4 指数型内聚力模型
由指数型内聚力模型拟合试验数据,得到界面切
Fig. 4 Exponential CZM
向临界断裂能为 16.4 J/m2,大于双线性内聚力模
指数型内聚力模型的拉力-位移曲线的上升段 型计算值,且损伤萌生时界面的相对位移较双线
和下降段均为幂指数函数。随界面损伤的发展, 性模型小。这主要由指数型内聚力模型拉力-位移
界面刚度发生连续性变化,拉力-位移曲线的非线 曲线上升段增加速率过快导致。
性衰减能合理描述界面刚度的软化过程 。 [33]
在复杂的荷载作用下,为了合理阐述轨道板
1.3 双线性和指数型内聚力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与 CA 砂浆界面离缝机理,内聚力模型的选择较为
分别采用双线性内聚力模型和指数型内聚力 关键。虽然混凝土属于准脆性材料,但在宏观断
模型对文献 [23] 中的轨道板与砂浆界面试验数据进 裂过程中应力和应变具有非线性的相互依赖关
行拟合,拟合方法选取最小二乘法,结果如图 5 所示。 系 [34],并且无砟轨道结构在温度和列车荷载作用
由图 5 可知,由双线性内聚力模型拟合界面 下,层间界面受力较为复杂。双线性内聚力模型
法向开裂试验数据,得到界面法向内聚强度为 可能无法准确描述无砟轨道结构层间损伤行为,
1.792 MPa 及 其 对 应 的 界 面 相 对 位 移 为 2.5 µm, 而指数型内聚力模型可以表征层间损伤过程中界
76 工 程 力 学

面刚度的连续性,但指数型拉力-位移曲线的上升 数。改进指数型内聚力模型的拉力-位移曲线如图 6
段和下降段的增加和衰减速率无法有效控制。所 所示。
以在既有内聚力模型基础上,有必要发展指数型 拉力
内聚力模型,以符合轨道板与 CA 砂浆层间界面损 t0i 切 损伤萌生

伤萌生和发展过程。 向
ni2 下降段

2 改进指数型内聚力模型 ni1

损伤演化

上升段
2.1 改进指数型内聚力模型的建立
在上述内聚力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改 0 δ0i δfi 相对位移
进的指数型内聚力模型,用来描述轨道板与 CA 砂 图 6 改进指数型内聚力模型
浆层间界面的宏观断裂行为。宏观断裂行为需要 Fig. 6 Improved exponential cohesive zone model

满足以下断裂边界条件: 单一模式下界面临界断裂能可表示为:
∫∞
• 当界面相对位移达到断裂发生时的界面相对 ϕi = ti dδi , i = n, s, t (20)
0
位移值 δfi 时,界面会发生失效,此时:
在单一模式下,改进的指数型内聚力模型法
ti (δfi ) = 0 (14)
向和切向下降段分别采用指数形式,通过引入指
• 拉力-位移曲线下的面积对应于界面临界断
数系数,可改变下降段曲线衰减速率。且指数形
裂能,因此界面临界断裂能 ϕi 可表示为:
∫ δfi 式可以表征界面拉力和界面相对位移之间的非线
ϕi = ti dδi (15) 性关系。
0

• 当界面相对位移达到损伤萌生时界面相对位 2.2 改进指数型内聚力模型参数确定


移值 δ0i 时,界面拉力达到最大值。此时界面拉力 采用改进指数型内聚力模型对文献 [23] 的轨
应满足: 道板与砂浆界面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见
∂ti || 图 7。采用最小二乘法分别拟合上升段和下降段
| 0 =0 (16)
∂δi δi =δi 2.5
文献[23]
• 界面拉力最大值应等于界面内聚强度 ti0 ,即:
2.0 本文所提模型
界面法向拉力/MPa

ti (δ0i ) = ti0 (17)


1.5
在满足以上断裂边界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引
1.0
入指数系数来改善界面断裂过程中的非线性特
征。本文提出了改进的指数型内聚力模型,其拉 0.5

力-位移关系可表示为: 0.0
■ 0 10 20 30
|
|
| δi 界面法向位移/μm
|
|
|ti0 0 , 0≤δi < δ0i (a) 法向
|
|
| δ
| i
■ ■| ■|ni2
| ■ ■ ■ni2 ■
法向(i = n) ti = | 0 | |■ δi |||■ exp ||||■−||||■ δi ||||■ ||||■ , δ0 ≤δi < δf
1.2
|
|
|t e | 文献[23]
|
|
|
i
δ0i δ0i i i
|
|
|
1.0 本文所提模型
界面切向拉力/MPa

|
■0, 其他 0.8
(18)
0.6
■ ■ ■ni1 ■ ■ ■ni1 ■
|
| ||| δi ||| || || δi || ||
| ti e|■ 0 |■ exp ||■−||■ 0 ||■ ||■ , 0≤δi < δ0i
0.4
|
|
|
0
|
|
| δi δ
|
|
■ ■ ■ni2 ■ ■ i ■ni2 ■
0.2
切向(i = s, t) ti = |
| || δi || || || δi || ||
|
|
| ti0 e||■ 0 ||■ exp ||■−||■ 0 ||■ ||■ , δ0i ≤δi < δfi 0.0
|
|
| δi δi 0 10 20 30 40
|
|
| 界面切向位移/μm
■0, 其他 (b) 切向
(19) 图 7 本文所提模型拟合结果
式中: ni1 为上升段指数系数; ni2 为下降段指数系 Fig. 7 Fitting results of the proposed model in this paper
工 程 力 学 77

试验数据,确定改进指数型内聚力模型的系数, 对位移为 15.2 µm,界面切向临界断裂能为 18.7 J/m2。


进而可以得到界面内聚力模型参数,即:界面内 2.3 改进指数型内聚力模型验证
聚强度、损伤萌生时界面相对位移和界面临界断 为验证改进指数型内聚力模型模拟轨道板与
裂能。 CA 砂浆层间界面损伤开裂行为的合理性。将改进
在界面法向,由拟合结果可以得到改进指数 指数型内聚力模型与既有内聚力模型 (双线性、指
型内聚力模型上升段刚度为 716.8 MPa/mm,下降 数型) 进行对比,如图 5 和图 7 所示。由界面的拉
段 系 数 nn2 为 0.6429。 得 到 界 面 法 向 内 聚 强 度 为 力-位移曲线可以看出,改进指数型内聚力模型能
1.792 MPa 及损伤萌生时界面相对位移为 2.5 µm,界 较好地反映试验现象,具体对比结果如表 1 所
面法向临界断裂能为 22.54 J/m 。在界面切向,由 2
示。由表 1 可知,由改进指数型内聚力模型计算
拟合结果可以得到改进指数型内聚力模型上升段 的界面内聚强度与临界断裂能和文献 [23] 的计算
系数 nt1 为 1.934,下降段系数 nt2 为 1.822。得到界 结果比较接近,说明了改进指数型内聚力模型模
面切向内聚强度为 0.956 MPa 及损伤萌生时界面相 拟轨道板与 CA 砂浆界面开裂行为的合理性。

表 1 几种内聚力模型拟合结果
Table 1 Fitting results of several cohesive zone models

界面法向 界面切向
内聚力模型 内聚强度 损伤萌生时界面 刚度kn/ 临界断裂能 内聚强度 损伤萌生时界面 刚度ks,t/ 临界断裂能
tn0 /MPa 相对位移 δn /µm 相对位移 δs,t /µm
0 0 0
(MPa/mm) ϕn /(J·m−2) ts,t /MPa (MPa/mm) ϕs,t /(J·m−2)
双线性[13] 1.792 2.5 716.8 25.24 0.956 15.2 62.9 17.96
指数型[16] 1.792 2.5 — 12.20 0.956 15.2 — 16.40
文献[23] 1.792 2.5 716.8 25.20 0.956 15.2 62.9 18.00
本文所提模型 1.792 2.5 716.8 22.54 0.956 15.2 — 18.70

由试验数据可知,轨道板与 CA 砂浆界面的拉 浆层界面法向开裂的过程中,改进的指数型内聚


力-位移关系具有非线性特征。描述拉力-位移非线 力模型可以更好地拟合上升段和下降段试验数
性特征的模型主要有多项式和指数型模型,相比 据,尤其对下降段的试验结果拟合效果较双线性
多项式内聚力模型,指数型内聚力模型在纯法向 内聚力模型好。由表 1 的拟合结果可知,本文所
失效状态下可以准确保持法向拉力为 0,所以指数 提模型计算的界面临界断裂能和文献 [23] 的试验
型内聚力模型能更好地分析界面损伤。其次,指 结果比较接近,且小于双线性内聚力模型计算值。
数型内聚力模型的拉力及其导数是连续函数,在 因下降段数据点较少,本文将法向上升段和
应用和计算方面具有优势。本文模型是在指数型 下降段预测结果绘于同一图中。采用不同内聚力
内聚力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本文模型 模型对界面法向拉力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和试验
具有指数型模型的优点。 数据对比如图 8所示。
由图 8 可知,改进指数型模型和双线性模型
3 轨道板与 CA 砂浆层间粘结预测
对文献 [23] 的界面法向开裂试验数据预测效果较
结果对比 好,而指数型模型对文献 [23] 的试验数据预测偏
为说明改进指数型内聚力模型模拟轨道板与 大。采用改进的指数型内聚力模型计算的决定系
CA 砂浆界面离缝的适用性,将改进的指数型模型 数 R2 为 0.902,均方误差 (Mean Square Error, MSE)
和目前所采用的双线性和指数型模型进行对比。 为 0.028,可以较好预测试验结果;由双线性内聚
参考文献 [23] 的无砟轨道层间粘结试验数据,分 力模型计算的决定系数 R2 为 0.89,均方误差 MSE
别采用双线性内聚力模型、指数型内聚力模型和 为 0.031,可知由改进指数型内聚力模型计算的均
本文所提模型进行拟合。具体拟合结果见图 5 方误差比双线性模型小,说明改进指数型模型对
及图 7。 界面脱粘的模拟效果好于双线性模型。而采用指
3.1 界面法向开裂 数型内聚力模型计算的决定系数 R2 为 0.243,均
由图 5(a) 和图 7(a) 可知,在轨道板与 CA 砂 方误差 MSE 为 0.214,模型预测值明显大于试验
78 工 程 力 学

2.25 据。而改进指数型模型可以更好地表征界面切向
2.00 文献[23]
损伤过程中拉力-位移关系的非线性。通过表 1 的
法向拉力试验值/MPa

1.75
1.50 拟合结果可知,本文所提模型计算的界面临界断
1.25
裂能和文献 [23] 的试验计算值比较接近。
1.00
0.75 采用不同内聚力模型对界面切向拉力进行预
0.50
MSE=0.031 测,预测结果和试验数据对比如图 9 所示。
0.25 R2=0.89
0.00 为准确评估模型预测效果,本文将切向上升
0.00 0.25 0.50 0.75 1.00 1.25 1.50 1.75 2.00 2.25
法向拉力预测值/MPa 段和下降段预测结果分开考虑。由图 9 可知,改
(a) 双线性 进指数型模型和双线性模型对文献 [23] 的界面切
2.25
2.00 文献[23] 向开裂试验数据预测效果较好,而指数型模型对
法向拉力试验值/MPa

1.75 文献 [23] 的上升段试验数据预测偏大,对下降段


1.50
试验数据预测偏小。采用改进的指数型内聚力模
1.25
1.00 型计算上升段和下降段的决定系数 R2 分别为 0.903
0.75 和 0.93,均方误差 MSE 分别为 0.008 和 0.006,可
0.50
0.25
MSE=0.214 以比较好地预测试验结果。由双线性内聚力模型
R2=0.243
0.00 1.2
0.00 0.25 0.50 0.75 1.00 1.25 1.50 1.75 2.00 2.25 文献[23]
法向拉力预测值/MPa 1.0
切向拉力试验值/MPa

(b) 指数型
0.8
2.25
2.00 文献[23] 0.6
法向拉力试验值/MPa

1.75
0.4
1.50
1.25 0.2 MSE=0.009
1.00 R2=0.883
0.0
0.75 0.0 0.2 0.4 0.6 0.8 1.0 1.2
0.50
MSE=0.028 切向拉力预测值/MPa
0.25 R2=0.902 (a) 双线性上升段
0.00
0.00 0.25 0.50 0.75 1.00 1.25 1.50 1.75 2.00 2.25 1.2
法向拉力预测值/MPa 文献[23]
1.0
切向拉力试验值/MPa

(c) 改进指数型
图 8 法向预测结果和试验数据对比 0.8
Fig. 8 Comparison between normal prediction results and 0.6
experimental data
0.4
值,对试验结果预测性较差,这是由于指数型模 0.2 MSE=0.008
R2=0.896
型上升段和下降段的增加和衰减速率过快,且下 0.0
0.0 0.2 0.4 0.6 0.8 1.0 1.2
降段试验数据较少,从而使多数预测值大于试验 切向拉力预测值/MPa
值。通过综合考虑试验结果预测的准确性和法向 (b) 双线性下降段

试验数据下降段的非线性,改进的指数型模型对 1.2
文献[23]
试验结果的预测效果要好于双线性模型和指数型 1.0
切向拉力试验值/MPa

模型,采用改进的指数型模型可以较为合理地 0.8

模拟轨道板与 CA 砂浆层间界面的法向拉力-位移 0.6


关系。 0.4

3.2 界面切向开裂 0.2 MSE=0.085


R2=−0.080
由图 5(b) 和图 7(b) 可知,对于轨道板与 CA 0.0
0.0 0.2 0.4 0.6 0.8 1.0 1.2
砂浆层间界面切向试验结果,改进的指数型内聚 切向拉力预测值/MPa
力模型和双线性内聚力模型均能较好拟合试验数 (c) 指数型上升段
工 程 力 学 79

1.2
文献[23] 4 结论
1.0
切向拉力试验值/MPa

0.8 本文基于内聚力本构理论和试验数据,分别
0.6
采用双线性和指数型内聚力模型对 CRTS Ⅱ 型轨

0.4
道板与 CA 砂浆层间离缝进行预测,分析了双线性
MSE=0.073
和指数型内聚力模型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提
0.2
R2=0.082 出了改进的指数型内聚力模型,并确定了改进指
0.0
0.0 0.2 0.4 0.6 0.8 1.0 1.2 数型内聚力模型的主要参数。最后,采用不同内
切向拉力预测值/MPa
(d) 指数型下降段 聚力模型对轨道板与 CA 砂浆层间离缝进行预测分
析。得到以下结论:
1.2
文献[23] (1) 双线性内聚力模型上升段和下降段均为线
1.0
切向拉力试验值/MPa

性,极值点导数不连续;指数型内聚力模型上升
0.8
段和下降段非线性特征难以控制。而提出的改进
0.6
指数型内聚力模型则改善了既有模型的不足。
0.4
(2) 改进指数型内聚力模型采用分段函数,通
0.2 MSE=0.008
R2=0.903 过引入指数系数改善了模型的非线性特征。可以
0.0 高效进行轨道板-CA 砂浆界面内聚强度、损伤萌
0.0 0.2 0.4 0.6 0.8 1.0 1.2
切向拉力预测值/MPa 生时界面相对位移和界面临界断裂能的计算,分
(e) 改进指数型上升段
析结果与试验值基本一致。
1.2
(3) 改 进 指 数 型 模 型 能 准 确 描 述 轨 道 板 与
文献[23]
1.0 CA 砂浆界面开裂行为,预测精度高于双线性和指
切向拉力试验值/MPa

0.8 数型内聚力模型。改进指数型内聚力模型可更好
0.6 地表征轨道板与 CA 砂浆层间界面法向和切向开裂
0.4 行为。
0.2 MSE=0.006
R2=0.930 参考文献:
0.0
0.0 0.2 0.4 0.6 0.8 1.0 1.2
切向拉力预测值/MPa [1] Gautier P E. Slab track: Review of existing systems and
(f) 改进指数型下降段 optimization potentials including very high speed [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5, 92: 9 − 15.
图 9 切向预测结果和试验数据对比
[2] Sadeghi J, Esmaeili M H. Effectiveness of track stiffness
Fig. 9 Comparison between tangential prediction results and
reduction in attenuation of metro induced vibrations
experimental data
received by historical buildings [J]. Latin American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2018, 15(11): 1 − 11.
计算上升段和下降段的决定系数 R2 分别为 0.883
[3] 赵国堂, 高亮, 赵磊, 等. CRTS Ⅱ 型板式无砟轨道板下
和 0.896,均方误差 MSE 分别为 0.009 和 0.008,说 离 缝 动 力 影 响 分 析 及 运 营 评 估 [J]. 铁 道 学 报 , 2017,
明在模拟轨道板与 CA 砂浆层间界面切向开裂行为 39(1): 1 − 10.
Zhao Guotang, Gao Liang, Zhao Lei, et al. Analysis of
时,改进指数型模型对试验结果的预测效果要好
dynamic effect of gap under CRTS Ⅱ track slab and
于双线性内聚力模型。而采用指数型内聚力模型 operation evaluation [J]. 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计算上升段和下降段的决定系数 R2 分别为−0.08 Society, 2017, 39(1): 1 − 10. (in Chinese)
[4] 何川. CRTS Ⅱ 型板式无砟轨道砂浆离缝的影响及维
和 0.082, 均 方 误 差 MSE 分 别 为 0.085 和 0.073,
修指标研究[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13.
模型预测值和试验值的误差较大,对试验结果预 He Chuan. Study on influence of interface connections
测性较差。综上,改进的指数型模型对试验结果 damage and maintenance index of the CRTS Ⅱ slab track
[D]. Chendu: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013. (in
的预测效果要好于双线性模型和指数型模型,且
Chinese)
可以较好地表征界面切向拉力-位移曲线的非线性 [5] 戴公连, 粟淼. 剪切荷载下板式无砟轨道界面黏结破坏
特性。 机理[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4(1):
80 工 程 力 学

16 − 21. [17] Bosch M J V D, Schreurs P J G, Geers M G D. An


Dai Gonglian, Su Miao. Mechanism of interfacial bond improved description of the exponential Xu and
failure for slab ballastless track under shear loading [J]. Needleman cohesive zone law for mixed-mode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decohesion [J].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2006,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6, 44(1): 16 − 73(9): 1220 − 1234.
21. (in Chinese) [18] Tvergaard V, Hutchinson J W. The influence of plasticity
[6] 黄丹, 章青, 乔丕忠, 等. 近场动力学方法及其应用[J]. on mixed mode interface toughness [J]. Journal of the
力学进展, 2010, 40(4): 448 − 459.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1993, 41(6): 1119 −
Huang Dan, Zhang Qing, Qiao Pizhong, et al. A review 1135.
on peridynamics (PD)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 [J]. [19] 吴业飞, 陈伟球. 基于内聚力模型的FRP-混凝土粘结强
Advances in Mechanics, 2010, 40(4): 448 − 459. (in 度分析[J]. 工程力学, 2010, 27(7): 113 − 119.
Chinese) Wu Yefei, Chen Weiqiu. Cohesive zone model based
[7] 李录贤, 王铁军. 扩展有限元法(XFEM)及其应用[J]. 力 analysis of bond strength between FRP and concrete [J].
学进展, 2005, 35(1): 5 − 20.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10, 27(7): 113 − 119. (in
Li Luxian, Wang Tiejun. The extended finite element Chinese)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a review [J]. Advances in [20] Park K, Paulino G H, Roesler J R. A unified potential-
Mechanics, 2005, 35(1): 5 − 20. (in Chinese) based cohesive model of mixed-mode fracture [J]. Journal
[8] 卢子兴. 复合材料界面的内聚力模型及其应用[J]. 固体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2009, 57(6):
力学学报, 2015, 36(增刊 1): 85 − 94. 891 − 908.
Lu Zixing. A simple review for cohesive zone models of [21] 张振宇, 万璐, 冯吉利. 带有橡胶垫层的混凝土接触特
composite interface and their applications [J]. Chinese 性试验及其内聚力模型[J]. 工程力学, 2018, 35(8): 55 −
Journal of Solid Mechanics, 2015, 36(Suppl 1): 85 − 94. 66.
(in Chinese) Zhang Zhenyu, Wan Lu, Feng Jili. Characteristics of
[9] 张豪, 于继东, 裴晓阳, 等. 相场断裂方法发展概况[J]. direct shear test for plain concrete joint with rubber and
高压物理学报, 2019, 33(3): 1 − 12. its cohesive zone model [J]. Engineering Mechanics,
Zhang Hao, Yu Jidong, Pei Xiaoyang, et al. An overview 2018, 35(8): 55 − 66. (in Chinese)
of phase field approach to fracture [J]. Chinese Journal of [22] 王明昃. 高速铁路列车荷载-环境复合作用下双块式无
High Pressure Physics, 2019, 33(3): 1 − 12. (in Chinese) 砟轨道层间粘结失效行为分析[D]. 成都: 西南交通大
[10] Barenblatt G I. The formation of equilibrium cracks 学, 2018.
during brittle fracture: general ideas and hypotheses, Wang Mingze. Interface failure analysis of double-block
axially symmetric cracks [J]. Advances in Applied ballastless track in high-speed railway under joint actions
Mechanics, 1959, 23(3): 622 − 636. of train and environment loads [D]. Chengdu: Southwest
[11] Dugdale D S. Yielding of steel sheets containing slits [J]. Jiaotong University, 2018. (in Chinese)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1960, [23] 刘学毅, 苏成光, 刘丹, 等. 轨道板与砂浆粘结试验及内
8(2): 100 − 104. 聚力模型参数研究[J]. 铁道工程学报, 2017, 34(3): 22 −
[12] Mi Y, Crisfield M A, Davies G A O, et al. Progressive 28.
delamination using interface elements [J]. Journal of Liu Xueyi, Su Chengguang, Liu Dan, et al. Research on
Composite Materials, 1998, 32(14): 1246 − 1272. the bond properties between slab and CA mortar and the
[13] Camanho P P, Davila C G, De Moura M F. Numerical parameters study of cohesive model [J]. Journal of
simulation of mixed-mode progressive delamination in Railway Engineering Society, 2017, 34(3): 22 − 28. (in
composite materials [J].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 Chinese)
2003, 37(16): 1415 − 1438. [24] Dai G L, Su M. Full-scale field experimental
[14] Rose J H, Ferrante J, Smith J R. Universal binding energy investigation on the interfacial shear capacity of
curves for metals and bimetallic interfaces [J]. Physics continuous slab track structure [J]. Archives of Civil and
Review Letters, 1981, 47(9): 675 − 678.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6, 16(3): 485 − 493.
[15] Rice J R. Dislocation nucleation from a crack tip: an [25] 赵 春 发 , 刘 建 超 , 毛 海 和 , 等 . 温 度 梯 度 荷 载 作 用 下
analysis based on the peierls concept [J]. Journal of the CRTS Ⅱ 型板式无砟轨道砂浆层界面损伤分析[J]. 中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1992, 40(2): 239 − 国科学: 技术科学, 2018, 48(1): 79 − 86.
271. Zhao Chunfa, Liu Jianchao, Mao Haihe, et al. Interface
[16] Xu X P, Needleman A.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fast damage analysis of CA mortar layer of the CRTS Ⅱ
crack growth in brittle solids [J]. Journal of the ballastless slab track under temperature gradient loads [J].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1994, 42(9): 1397 − Scintia Sinica Technologica, 2018, 48(1): 79 − 86. (in
1434. Chinese)

(参考文献 [26]―[34] 转第 109 页)


工 程 力 学 109

[25] 霍连锋. 基于软钢消能器的开缝耗能剪力墙抗震性能 Jiaotong University, 2011. (in Chinese)


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29] 赵世春, 叶列平, 陆新征, 等. 铁路客站整体稳定性能安
Huo Lianfeng. Research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open- 全评价与研究报告[R]. 北京: 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
slit energy dissipative shears wall based on mild steel 2014.
energy dissipator [D]. Harbin: Harbin Institute of Zhao Shichun, Ye Lieping, Lu Xinzheng, et al. Safety
Technology, 2015. (in Chines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report of overall stability
[26] 王蕊, 李珠, 任够平, 等. 钢管混凝土梁在侧向冲击荷载 performance of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R]. Beijing:
作用下动力响应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J]. 土木工程
Economic Planning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Ministry
学报, 2007, 49(10): 34 − 40.
of Railways, 2014. (in Chinese)
Wang Rui, Li Zhu, Ren Goping, Zhang Shanyuan.
[30] Dirgantara T, Jusuf A, Kurniati E O,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ynamic
Crashworthiness analysis of foam –filled square column
response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beams under lateral
considering strain rate effect of the foam [J]. Thin-Walled
impact loading [J].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
Structures, 2018, 129: 365 − 380.
2007, 49(10): 34 − 40. (in Chinese)
[31] 朱翔, 尹曜, 王蕊, 等. 泡沫铝填充薄壁铝合金多胞构件
[27] Chan R W K, Albermani F, Williams M S. Evaluation of
yielding shear panel device for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与单胞构件吸能性能研究[J]. 工程力学, 2021, 38(5):
[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09, 65: 247 − 256.
160 − 168. Zhu Xiang, Yin Yao, Wang Rui, et al. Energy absorption
[28] 赵平. 高速铁路站场设计及参数优化研究[D]. 北京: 北 performance of thin-wall aluminum alloy multi-cell and
京交通大学, 2011. single-cell components filled with aluminum foam [J].
Zhao Ping. Study on station yard design and parameter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21, 38(5): 247 − 256. (in
optimization for high-speed railway [D]. Beijing: Beijing Chinese)

(上接第 80 页)

[26] Zhang Y R, Wu K, Gao L, et al. Study on the interlayer Mechanics, 2014, 58: 222 − 232.
debonding and its effect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30] 钟阳龙. CRTS Ⅱ 型无砟轨道板-砂浆层层间开裂机理
CRTS Ⅱ slab track based on viscoelastic theory [J]. 及控制研究[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8.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9, 224(10): Zhong Yanglong. Research on the interface cracking of
387 − 407. CRTS Ⅱ ballastless track slab-mortar layer and its
[27] 钟阳龙, 高亮, 王璞, 等. 温度荷载下CRTS II 型轨道板 control [D]. Beijing: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2018.
与 CA砂 浆 界 面 剪 切 破 坏 机 理 [J]. 工 程 力 学 , 2018, (in Chinese)
35(2): 230 − 238. [31] Hillerborg A, Modeer M, Petersson P E. Analysis of
Zhong Yanglong, Gao Liang, Wang Pu, et al. Mechanism crack formation and crack growth in concrete by means of
of interfacial shear failure between CRTS II slab and CA fracture mechanics and finite elements [J]. Cement and
mortar under temperature loading [J]. Engineering Concrete Research, 1976, 6(6): 773 − 781.
Mechanics, 2018, 35(2): 230 − 238. (in Chinese) [32] Yamakov V, Saether E, Phillips D R, et al. Molecular-
[28] 陈龙, 陈进杰, 王建西. CRTS Ⅱ 型板式无砟轨道层间 dynamics simulation-based cohesive zone representation
传力规律及离缝破坏研究[J]. 铁道学报, 2018, 40(8): of intergranular fracture processes in aluminum [J].
130 − 138.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2006,
Chen Long, Chen Jinjie, Wang Jianxi. Study on stress 54(9): 1899 − 1928.
transfer and interface damage of CRTS Ⅱ slab ballastless [33] Liu P F, Islam M M. A nonlinear cohesive model for
track [J]. 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 2018, mixed-mode delamination of composite laminates [J].
40(8): 130 − 138. (in Chinese) Composite Structures, 2013, 106: 47 − 56.
[29] Zhu S Y, Cai C B. Interface damage and its effect on [34] Elices M, Guinea G V, Gomez J, et al. The cohesive zone
vibrations of slab track under temperature and vehicle model: Advantages, limitations and challenges [J].
dynamic load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2002, 69(2): 137 − 16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