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5

宋詩論衡:

以黃庭堅、陳師道為中心
唐宋之爭

• 吳之振《宋詩鈔‧序》:「宋人之詩,變
化於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盡,精神
獨存。」
• 王夫之《姜齋詞話》:「 ( 宋 ) 一代無
詩。」
何謂「宋詩」?宋代的詩?
• 錢鍾書《宋詩選注》
• 嚴羽《滄浪詩話‧詩辨》:「近代諸公作奇特解
會,遂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
以是為詩,夫豈不工?終非古人之詩也。」
• 古人之詩:不假悟 ( 渾然天成 )
• 謝靈運以下唐人之詩:透徹悟
( 文字工夫達到渾然天成 )
• 「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
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
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所謂不
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 情 vs 理、景 vs 事、婉 vs 直、
• 雍容高華 vs 精鍊深刻
宋詩代表:「黃庭堅體」
• 黃庭堅 (1045-1105) ,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
江西人。
• 生平經歷:在地方 ( 葉縣、北京、太和、德平 ) 任小吏→
元豐八年入汴京任秘書省校書郎,主編《神宗實錄》,與
蘇軾等人唱和→紹聖元年貶被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崇寧
二年又遭貶謫,「羈管宜州」
• 一千九百多首詩,可明確編年
• 黃詩分期
– 自青年至元豐八年 (7-41)
– 元豐八年至元祐八年 (41-49)
– 紹聖元至崇寧四年 (51-60)
• 所謂「黃庭堅體」
– 蘇黃並稱,但黃詩其實自成一格:「黃庭堅
體」
– 蘇詩大,黃詩奇。
– 「黃庭堅體」成於元祐唱和之前
– 蘇軾〈送楊孟容〉效黃魯直體 (1087)
– 黃庭堅〈子瞻詩句妙一世〉
• 蘇軾〈送楊孟容〉 • 黃庭堅〈子瞻詩句妙一世,乃
• 我家峨眉陰,與子同一邦。 云效庭堅體 ....... 〉
相望六十里,共飲玻璃江。 • 我詩如曹鄶,淺陋不成邦。
江山不違人,遍滿千家窗。 公如大國楚,吞五湖三江。
但苦窗中人,寸心不自降。 赤壁風月笛,玉堂雲霧窗。
子歸治小國,洪鐘噎微撞。 句法提一律,堅城受我降。
我留侍玉坐,弱步欹豐扛。 枯松倒澗壑,波濤所舂撞。
後生多高才,名與黃童雙。 萬牛挽不前,公乃獨力扛。
不肯入州府,故人余老龐。 諸人方嗤點,渠非晁張雙。
殷勤與問訊,愛惜霜眉厖。 袒懷相識察,床下拜老龐。
何以待我歸,寒醅發春缸。 小兒未可知,客或許敦厖。
誠堪婿阿巽,買紅纏酒缸。
第一期
• 體裁方面重視律詩,尤其是七律,共二百三十
一首,佔四分之一。
• 求新求奇:〈清明〉、〈寄黃幾復〉
– 王若虛:「不愜甚矣。」→語氣太過尖刻,求奇而
未穩
• 峭拔清新:〈登快閣〉
• 拗體:〈題落星寺〉其三
– 尤好拗體, 153 首拗體七律,佔七律總數之半
• 精心結構,章法綿密:〈過家〉
登快閣
癡兒了却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絃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
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過家
• 絡緯聲轉急,田車寒不運。
兒時手種柳,上與雲雨近。
舍傍舊傭保,少換老欲盡。
宰木郁蒼蒼,田園變畦畛。
招延屈父党,勞問走婚親。
歸來翻作客,顧影良自哂。
一生萍托水,萬事雪侵鬢。
夜闌風隕霜,乾葉落成陣。
燈花何故喜,大是報書信。
親年當喜懼,兒齒欲毀齔。
系船三百里,去夢無一寸。
第二期
• 元祐唱和激發詩人的競爭、切磋
– 王若虛:「魯直欲為之邁往而不能,於是高談句律,
旁出樣度,務以自立而相抗。……向使無坡壓之,
其措意未必至是。」
• 押險韻而能穩妥精當:〈子瞻詩句妙一世……〉、
〈雙井茶送子瞻〉
• 以學問為詩:〈和答錢穆父詠猩猩毛筆〉
• 以文入詩,草蛇灰綫:〈送范德孺知慶州〉
和答錢穆父詠猩猩毛筆
• 愛酒醉魂在,能言機事疏。
平生幾兩屐,身後五車書。
物色看王會,勳勞在石渠。
拔毛能濟世,端為謝楊朱。

• 紀昀:「點化其妙,筆有化工,可為詠物用事之
法。」 ( 《瀛奎律髓刊誤》 )
• 王士禛:「超脫而精切,一字不可移易。」 ( 《分甘
餘話》 )
• 馮舒、馮班:「冗碎疏渴,襯貼不穩,剪栽脫漏,值
其乖謬,便是不解」、「用事如此,真文章一大
厄。」 ( 評《瀛奎律髓》 )
送范德孺知慶州
• 乃翁知國如知兵,塞垣草木識威名。
敵人開戶玩處女,掩耳不及驚雷霆。
平生端有活國計,百不一試薶九京。
阿兄兩持慶州節,十年騏驎地上行。
潭潭大度如臥虎,邊人耕桑長兒女。
折衝千里雖有餘,論道經邦正要渠。
妙年出補父兄處,公自才力應時須。
春風旍旗擁萬夫,幕下諸將思草枯。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

• 翁方綱:「三段井然,而換韻之法,前偏後伍,伍承
彌補,節奏章法,天然合笋,非經營可到。」
第三期
• 胡仔:「山谷自黔州以後,句法尤高,筆勢放縱,實天下之奇
作。」 ( 《苕溪漁隱叢話》 )
• 朱弁:「東坡文章,至黃州以後人莫能及,惟黃庭堅詩時可以抗
衡。晚年過海,則雖魯直亦瞠若乎其後。」 ( 《風月堂詩話》 )
• 詩作:三百多首
• 黃庭堅對詩的追求已經改變
– 「觀杜子美到夔州後詩,韓退之自潮州還朝後文章,皆不煩繩削而
自合矣。」 ( 〈與王觀復書〉其一 )
– 「但熟觀杜子美夔州後古律詩,便得句法簡易,而大巧出焉。平淡
而山高水深,似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無斧鑿痕,乃為佳作
耳。」 ( 〈與王觀復書》其二 )

• 點鐵成金,卻不限於字面,從構思入手:〈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
枝欣然會心為之作詠〉
• 理安辭順,平淡而山高水深:〈跋子瞻和陶詩〉、〈雨中登岳陽樓
望君山二首〉
跋子瞻和陶詩
子瞻謫嶺南,時宰欲殺之。
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
彭澤千載人,東坡百世士。
出處雖不同,風味乃相似。
總論黃詩
• 蘇軾:「魯直詩文如蝤蛑、江瑤柱,格韻高絕,
然不可多食,多食則發風動氣。」
• 王若虛:「山谷詩有奇而無妙。」
• ( 呂思勉:「後人學之,至於生硬晦澀,了無
意味,固學者之過,亦其『無妙』者有以啟之。
雖不妙,其奇要不可沒也。」 )
• 錢鍾書:「讀者知道他詩裡確有意思,可是給
他的語言像簾子般的障隔住了,弄得咫尺千里,
聞聲不見面。」
• 詩外求詩
– 以學問為詩→推崇杜甫無一字無來處,講求博大精

– 以人格立詩格→激發人格力量 →骨氣奇高
• 陳永正:「山谷的詩,前人每許其格高。所謂
格,主要有兩方面內容。一是指詩人的精神格
調,一是指詩歌的藝術式。」
• 格高韻響
– 起結無端,迥出人意
– 力盤硬語,去常避俗
– 故為拗體,造兀傲奇崛之聲情
宋詩代表:陳師道
• 陳師道 (1053-1101) 字履常,又字無己,號後
山居士
• 年十六以文謁曾鞏
• 年三十識黃庭堅,「盡焚其稿而學焉」
• 江西詩派三宗之一,黃陳並稱
• 元祐初起為徐州教授,後改潁州
• 生活困苦但個性傲岸
– 拒章惇之見
– 卻趙挺之裘
精思 VS 脫離現實
• 黃庭堅:「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遊。
正字不知溫飽未,西風吹淚古藤州。」
• 葉夢得
– 「陳無己每登臨得句,即急歸,臥一榻,以被蒙首,
惡聞人語」
– 「家人知之,即貓犬皆逐去,嬰兒稚子皆抱寄鄰家。
徐徐詩成,乃敢復常。」
• 朱熹:「平日出行,覺有詩思,便急歸,擁被
爾思之,呻吟如病者, 或累日而後起,真是
閉門覓句者也。」
• 元好問:《論詩絕句》:「池塘春草謝家春,
萬古千秋五字新。傳語閉門陳正字,可憐無補
費精神!」 ( 脫離現實 )
• 以杜甫為目標,通過學黃、韓而達至杜
• 學杜要在意格上
– 「今人愛杜甫詩,一句之內,至竊取數字以仿象之,非善學
者,學者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
– 「學者體其格、高其意、煉其字、則自然有合矣,何必規規
然仿象之乎?」
• 修辭上講求「寧拙毋巧」、「寧樸毋華」→去除無謂
的雕飾
• 語簡而工,求深不求奇 (vs 黃庭堅 )
• 朱熹:「後山雅健強似山谷,然氣力不似山谷較大,
但卻無山谷許多輕浮底意思。」
• 學杜甫的頓挫
– 方回:「枯淡瘦勁,情味幽深。」 ( 純以意行的效果 )
– 深折在意不在用詞
– 錢鍾書:「仿佛聽口吃的人或病得一絲兩氣的人說話,瞧著
他滿肚子的話說不暢快,替他乾著急。」
別三子
夫婦死同穴,父子貧賤離。天下寜有此,昔聞今見之。
母前三子後,熟視不得追。嗟乎胡不仁,使我至於斯。
有女初束髪,已知生離悲。枕我不肯起,畏我從此辭。
大兒學語言,拜揖未勝衣。喚爺我欲去,此語那可思。
小兒襁褓間,抱負有母慈。汝哭猶在耳,我懷人得知。

• 潘德輿:「沛然至性中流出,而筆力沈摯又足以副之,
雖使老杜復生不能過。」 ( 《養一齋詩話》 )
• 內容以個人困苦生活為主
• 歎老嗟卑,氣象不大
• 惟怨而有所持守→表現一己的個性 ( 格高 )
• 陳永正:「後山詩的內容雖較偏狹,但感情極
深厚樸摯,使人讀之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時
如高天鶴唳,時如寒蟲悲吟。」
• 感情真摯深厚,但亦有過於直露,缺少含蓄之

妾薄命 《後山集》第一首

• 其一
主家十二樓,一身當三千。
古來妾薄命,事主不盡年。
起舞為主壽,相送南陽阡。
忍著主衣裳,為人作春妍。
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
死者恐無知,妾身長自憐。
其二
葉落風不起,山空花自紅。
捐世不待老,惠妾無其終。
一死尚可忍,百歲何當窮。
天地豈不寬,妾身自不容。
死者如有知,殺身以相從。
向來歌舞處,夜雨鳴寒蛩。
• 「為曾南豐 ( 鞏 ) 作」
• 置於《後山集》之首
• 程千帆:「陳師道此詩之所以為人推重,還和當時的社會
風氣有關。王安石作宰相時,向他學習的人很多,但政局
一變,都趕忙洗刷自己,矢口否認和老師的關係了。… ..
因此,讀者肯定這兩篇詩,實質上也就是在批判當時那種
存在於士大夫當中的涼薄風氣。」《古今詩選》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