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五章 启蒙运动时期文论

第一部分 概述
一、什么是“启蒙运动”
所谓“启蒙”(Enlightenment),原意为“照亮”或“启迪”,“启蒙运动”即“光明观念”的运动,
或称思想解放的运动。
17 世纪、18 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及其先驱们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继文艺复兴之
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主义者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想成果,建立了具有强烈
的政治倾向和高昂战斗热情的启蒙主义文艺理论,在文学理论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社会背景
1.三个“发现”:
“地理大发现”(将人们的眼界拓展到了世界性的范围)
“人的发现”(人文主义精神为近代哲学打下了基础)
“知识的发现”或“科学的发现”(例如伽利略,牛顿,恢复了人们对知识的崇尚。科学不仅树立
了理性的权威,而且为哲学提供了内容。)
2.哲学意义上的“启蒙主义”:
主体性原则
跟近代哲学强调认识论是相关的。
近代哲学思考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否是真理,即认识论。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3.启蒙主义文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18 世纪的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各异,参差不齐。英国、荷兰由于较早地确立了资本主
义制度,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也都相应地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欧洲大陆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推翻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欧
洲大陆的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矛盾尖锐)
整个 18 世纪,欧洲大陆社会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背
景下逐步展开的。

启蒙运动虽然主要在法国和德国展开,但法国和德国的社会形势却不尽相同。
法国:在经济上资本主义也有了迅速的发展,但封建的生产关系依然占一定的优势地位;政治上
施行封建的君主专政制度,阶级力量对比上,封建势力仍占优势。18 世纪上半期,专制王权不断
地发动对外战争,财政状况急遽恶化,统治阶层把危机转嫁到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身上,使本来
已经紧张的社会关系更加尖悦,资产阶级革命迫在眉睫。
在启家运动者看来,社会制度的腐政根源在于思想的混浊,而这浑浊是由宗教迷信造成的,所以
改良社会制度先须破除宗教迷信和教会黑暗势力的统治,就要宣场理性和近代自然科学和技术。
因此启蒙运动者把他们的力量集中在《百科全书》的编写上,认为凭借它可以“照亮”人们的头
脑,等到人们认识清楚了,社会自然就会日趋完善。

德国:十七八世纪欧洲几个主要国家中最落后的。
18 世纪的德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分散而单薄。
政治的分散和经济的凋敝都极不利于资产阶级的发展。
(分散成了三百多个小国家,当时没有统一,不是德国,是德意志)
单就数量来说,市民阶级在德国人口中占很大比例,但经济地位薄弱,政治上的表现软弱,依附
于公侯的小朝廷,自私自利,苟且偷安,谈不到革命和文化方面的远大理想。他们在德国造成一
种范国很大而影响很深远的“庸俗市民”风气。(阻碍文化的发展)

德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之所以能发动启蒙运动,有它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优秀的文化传统培养了德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爱好文艺和哲学思考的风气,养成了民族思
想和爱国思想。德国从中世纪以来有着光辉灿烂的民间文学传统,一些古老的大学里学术研究的
风气也很活跃。这都促使他们迫切要求改变当时社会的落后面貌。
外因:受到英法等国的外来影响。邻国的前进知识分子所进行的革新运动给资产级分子树立了榜
样。
德国启蒙运动所采取的独特的方向:直接目标不在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而在于建立统一的民族
文化和民族文学,实现德意志民族统一。

启蒙运动在德国主要是局限于文艺和文化思想领域以内的革新运动;德国启蒙运动的文艺思想停
留在抽象思考和抽象讨论上的倾向比较显著。(17.18 世纪的德国没有伟大的文艺实践)

第二部分 狄德罗
一、生平及著作
狄德罗(DenisDiderot.1713-1784),18 世纪启蒙运动思想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百科全书活的
卓越领导人,他是 18 世纪法国卓越的批评家,他的戏题评论塔称这一时期最优秀的文学理论成果。
狄德罗知识广博,《百科全书》中许多繁难的条目都出自他的笔下。主要的文论著作有《论戏剧
诗》(1758)、《画论》、《与多华尔关于(私生子)的谈话》(1757)、《演员奇谈》等。

二、戏剧理论
(一)严肃剧
狄德罗所关注的焦点是戏剧的改革问题。
他关于“严肃剧"(the serious drama)理论,见于他早期所写的两篇论文——于(私生子)的谈话》
和《论戏剔诗》、狄德罗为了打破古典主义戏剧的框框统地闻述了自己的戏剧观,特别提出了建
立“严肃剧”的主张。
1. 对严肃剧的界说
“一切精神事物都有中间和两极之分。一切戏剧活动都是精神事物,因此似乎也应该有个中间类型
和两个极端类型。两极我们有了,就是喜剧和悲剧。但是人不至于永远不是痛苦便是快乐的。因
此喜剧和剧之间一定有个中心地带。”
而这个中心地带,就是“严肃剧”,其实就是市民剧,类似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正剧。它“处于其
他两个剧种之间,左右逢源,可上可下,这就是它优越的地方”,它的“题材必须是重要的,剧
情要简单和带有家庭性质,而且一定要和现实生活很接近。”

狄德罗提出要建立新的符合资产阶级理想的严肃剧来取代古典主义戏剧,这是由启蒙运动时期市
民的需要所决定的。这一时期剧中的人物由封建时期的帝王将相变为普通市民和新兴的资产阶级。
这些人物过去是在喜副中充当被人取笑的角色,而现在取代了帝王将相在舞台上的地位。在此背
景下,狄德罗顺应时代要求,打破了悲喜剧的界限,提出建立严肃剧的主张。
参考:英国“感伤剧”(Sentimental drama)用日常语言写普追家庭日常的生活,情调大半是感伤的,
略带道德气味。这种感伤刷不像悲刷那样专写上层社会,也不像喜剧那样戏谑,目的是宣扬资产
阶级所重视的道德品质。狄德罗以此戏剧样式为基础,从理论上进行概括和修正,提出了“严肃
剧”的概念。

严肃剧又分为“家庭悲剧”和“严肃喜剧”两种,要以市民的形象取代贵族人物,以市民的高尚
道德鞭挞贵族阶级的腐化堕落,从而为市民阶层树碑立传。(重点,填空题)

“……在戏剧如在自然里,一切都是互相联系着的。如果我们从某一方面接触到真实,我们就会同时
从许多其它方面接触到真实。既然用了散文,我们就会在戏台上看得到一般礼貌(这是天才与深刻
效果的敌人)所禁用的自然情境。我要不倦地向法国人高呼;要真实!要自然!要古人!要索福克
勒斯!要菲洛克式忒斯那样的人物!诗人替他所布置的场面是睡在一个岩洞口边,身上盖着一些
破布片,在剧痛之下辗转反侧,放声哀嚎,吐出一些听不清楚的呻吟,布景在荒野,用不着什么
排场就可以表演。服装真实,语言真实,情节简单而自然。如果这种场面不比那些穿着华丽衣服,
打扮得矫揉造作的人物所出现的场面,更能使人深受感动,那就只能怪我们的审美趣味已腐朽透
顶了。”

狄德罗把他的理想剧种和新古典主义的戏剧作了一个对比,只要自然,宁可粗野一点,决不要虚
伪腐朽的“文明”。他把这个新剧种的性质界定为“市民的,家庭的”,他的政治意图也是很明
显的。
市民与贵族中伟大人物对立,家庭与宫廷对立,他要求戏剧抛开贵族中伟大人物而表现市民,抛
开宫廷生活而与家庭日常生活,这就是要求戏剧接近现实,更好地为新的阶级服务。

2.情境
狄德罗认为,“严肃剧”或“家庭悲剧”所要表现的,并不是人的性格或单纯的性格之间的对比,
而是要表现情境(condition),表现人物性格与情境之间的对比。因为“人物性格是由他们所处的情
境来决定的。”
性格由情境决定。他认为人物性格如果离开了情境,便只能成为一种抽象的观念。“现在情境却
应变成主要的对象,而人物性格则只能是次要的”,情境“应该成为作品的基础”。
“情境”是由“家庭关系职业关系和友敌关系等等形成的” :第一,把社会内容提到了首要地位;
第二,已隐约见到性格与环境的密切关联。
出于对当时法国戏剧现状的不满,力图扩大戏剧反映现实生活的容量,表现市民阶级的生活和愿
望。

3.情节
重视戏剧中的情节处理,要求情节密切联系到情境。
(1)“对比”说
反对这种机械的对比;他认为在现实生活里,人物性格只是“各有不同”,并非“截然对立”,
人物性格既然取决于情境,严肃剧所应采用的就应该是人物性格与情境的对比:
情境要强有力,要使情境和人物性格发生冲突,让人物的利益互相冲突。不要让任何人物企图达
到他的意图而不与其他人物的意图发生冲突:让剧中所有人物都同时关心一件事,但每个人各有
他的利害打算。
真正的对比是人物性格和情境的对比,这就是不同的利害打算之间的对比。
“对比”其实就是矛盾对立,就是冲突。

(2)戏剧布局
一方面要求情节要有现实基础和社会内容,另一方面也强调在处理情节中创造想象的作用,这也
是他的辩证处。
布局就是按戏剧体裁的规则在剧中安排出一部足以令人惊奇的历史;感剧家可以部分地创造这部
历史,喜剧家则可以全部地创造这部历史。
这种创造要在显示事件之间联系上表现出来。
在戏剧作家有选择和安排事件的自由,就可以把偶然的东西抛开,把一系列事件的内在联系突出
地显示出来。 “比起历史家来,戏剧家所显示的真实性较少而逼真性却较多”; “历史往往只
是一部坏小说,而像你所写的小说却是一部好历史”。区别个别已然事件与见出规律性的可然事
件。狄德罗把前者叫做“真实”(事实的真实)而后者叫做“逼真”(情理的真实),戏剧和一般文艺
不是历史,只要求情理的真实而不要求事实的真实。“逼真”就是显示事物于理应有的内在联系。

(3)想象
文艺的逼真不通过抽象思维,而通过形象思维:
从某一假定现象出发,按照它们在自然中所必有的前后次序,把一系列的形象思索出来,这就是
根据假设进行推理,也就是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逼真。只有运用想象才能揭示事物间的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狄德罗认为,
艺术家不同于历史家,历史家重在记录所发生的事实,不重在描写,缺乏感动人的力量;而艺术
家必须通过想象,描绘他认为最感人的东西,这就离不开虚构,还要杜撰些言词,对事物添枝加
叶,使之奇异而不失其真。这已涉及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艺术家的想象的特点就在于通
过想象使不在眼前的事物重现在眼前,获得生动的表象。诗人善于想象,暂学家长于推理;诗人
追求的是描写事物之间联系的“逼真”,而哲学家追求的是揭示事物客观规律的真理。所以“诗
里的真是一回事,现实里的真又是一回事。”

3.戏剧的社会作用
(1)道德提升
一部戏刷作品的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道德的爱和对恶行的恨”。文艺作品的宗旨:使德行显
得可爱,恶行显得可惜,荒唐事显得独目,这就是一切手持笔科、画笔或雕刻刀的正派人的宗旨。
(2)移风易俗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戏剧,政府可以通过戏剧来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3)剧作家的修养
为了使戏剧能具有道德教化的目的,剧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作家自身的修养和人格
非常重要。作家只有自身是伟大的,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才能通过真理和美德打动人。

(二、艺术的自然原则)
狄德罗所说的艺术的自然原则,是指艺术应严格地事仿自然,“自然”是艺术的模特儿。 “自
然”是指客观存在的世界,包括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艺术模仿自然,
是去模仿处于和其他对象以及周国环境的关系中的对象。对象的特质只有在与其他对象和周围环
境的关系中才能完整深刻地体现,而对于这种关系中对象的模仿也才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和真
实。

举例:“自然在什么时候为艺术提供范本呢?是在这样一些情景发生的时候:当女儿们在垂死的父
亲床边扯发哀号:当母帝敞开胸怀,指着哨育过他的双乳基求她的儿子;当一个人剪下自己的头
发、把它搬在他朋友的尸体上;当他托着朋友尸体的头部,把尸体扛到柴堆上,然后搜集骨灰装
进瓦理,每逢帮日用自己的眼泪去浇奠;当披头数发的寡妇,因死神夺去她们的丈夫,用指甲抓
破自己的脸;当人民的领袖在群众遇到突难时伏地叩头,痛苦地解开衣襟以手锤胸;当笑亲抱着
他初生的儿子高高举向上天,指着婴孩起誓,向神祇祈祷……”
他要求诗人戏剧家摹写的自然,是广大公众的生活,是粗旷的富有浓烈真诚感情的情景。他说:
“诗需要的是巨大的、野蛮的、粗扩的气魄”,诗人需要的是“未经隐琢的自然”。“动荡的自
然”,而不是“加过工的自然”,“平静的自然”
——强烈的浪漫主义的气息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