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5期

80年代以来的汉语语序研究

刘 鑫 民

提要 80年代以来的汉语语序研究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尝试通过动词和名词的分类来
说明语序问题‚将句子中成分的同现关系与配位方式结合起来研究‚开始深入地研究句子中语
义成分的配位方式‚句子成分的移位(句子的变换)研究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广泛地探讨汉语语
序的制约因素‚重视在话语中研究语序。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对汉语语序形成的机制
还没有给予充分合理的说明‚有些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和细化‚实用化的研究成果不多。
关键词 汉语;语序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研究中语序研究成了一个引人注目又非常活跃的领域。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八十年代以来汉语语序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

一 80年代以来汉语语序研究的几个特点

(一)尝试通过动词(和名词)的分类说明语序问题
80年代以来‚随着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语法学者开始意识到动词、名词的进一步分类对
说明汉语语序规律的重要性。比如‚李英哲(1976)指出汉语中动词的特征和成分的顺序密切
相关‚这篇文章传达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不同种类的动词具有不同的概念顺序‚如跟“逃”
“主语—(从)—起点—动词(到)—目的地(方向)”‚而
这个动词发生关系的成分的概念顺序是:
和“醒”这个动词发生关系的单位的概念顺序是“主语—在—起点—动词”。汉语表面的语序都
是由这种概念顺序制约的。而这种概念顺序都和动作的特征有关系。李文的中译文1983年
在国内发表后‚使国内的汉语研究者看到了一个研究汉语语序的新视角‚因而意识到汉语动词
的分类对说明汉语的语序规律的重要性。几乎在同一时期‚文炼、胡附(1984)也指出名词的位
置与动词的性质有关。
这个时期‚汉语研究者不但注意到动词的语义特征及动词小类的研究对说明汉语语序的
重要性‚而且也注意到了相关的名词的语义特征及名词的小类对汉语语序的制约作用。邢福
“动词研究的深化‚既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动词‚又能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汉语语法
义说:
的相关特点‚还可以进一步引起人们对于其他问题的思考‚如关于名词的思考。假若有两个名
词(N1N2)和一个动词(V)‚词面形式不变‚那么‚可以有六种排列配置格局。各种 V 和 N 适应
”①
这六种格局的情况如何‚适应的结果反映什么关系‚这里面既有动词问题‚更有名词问题。
8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对动词、名词进行下位分类的研究‚而这
个时期动词和名词小类的划分更多地注意到动词和名词的小类和语序之间的依存关系。正是

25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出现了一系列从动词、名词特征(小类)角度研究汉语语序问题的文章。
80年代后期以来‚依存语法(配价语法)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从依存语法的角度看‚动
词更是句子中支配其他成分的核心‚它不但决定了句子中成分的同现(选择)关系‚而且动词的
性质对其他成分在句子中的配位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因此汉语语法学者在对动词和
其支配的成分之间的选择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后‚开始注意到动词对其支配成分在句子中
的配位方式的决定作用。这方面研究的代表是袁毓林(1998)。
(二)将句子中成分的同现关系与配位方式结合起来研究
80年代以来语序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是把成分的配位研究和成分之间的同现(选择)关
系的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根据研究的出发点可以分为这样两种情况。
1.从动词对其他成分间的选择关系出发‚先确定动词要求具有哪些语义特征的成分与之
同现‚然后考察这些同现的成分之间的配位关系。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地是从动词和相关的成
分的配位研究入手。较早在这方面进行研究的是马庆株(1988)‚该文分析了自主动词和非自
主动词对前现名词的不同要求。深入全面地描写动词对其他成分的选择关系以及由动词的性
质决定的各种成分的配位方式方面的研究‚可以以袁毓林(1998)为代表。配价研究的主要内
容是揭示动词能够支配的价成分的数量‚但是确定动词的价只是第一步‚要说明句子的构成方
式必须进一步揭示这些价成分是如何组配成句子的。为了做到这一点‚袁毓林(1998)在研究
动词配价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动词及论元的配位方式‚有机地把配价研究和配位研究结合
起来‚考察哪些论元可能在同一句式中共现以及它们在句子中占据什么位置‚这种配价框架下
的配位研究‚比较合理地说明了句子生成的机制‚使汉语配价语法的研究前进了一步。
2.根据出现位置的不同‚考察同现关系上的差异。有的学者注意到‚谓语位置上的动词与
相关成分的同现及配位关系和其他位置上的动词与相关成分的同现及配位关系不一定相同。
正像张国宪(1998)在评论自动动词前现名词必须具有 [ +动物 ] 特征这类规则时所指出的那
由于这一类研究是“将动词定位于谓语位置上观察的”‚“所以它并不能概括非谓语位置上
样‚
的该类动词对前现名词的语义要求”。也就是说‚以往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处于谓语位置的动词
和其支配成分之间的同现和配位关系‚而忽视了在其他位置上的动词和其他成分之间的同现
和配位关系。这样‚对句子中成分同现规则的归纳‚如果“离开了特定的句法位置‚同现规则常
出现程度不同的‘失控’现象。
”因此‚在语法研究中‚不仅要研究谓语位置上的动词与相关成分
的同现及配位关系‚也要研究非谓语位置上的动词与相关成分的同现及配位关系。
(三)开始深入地研究句子中语义成分的配位方式
80年代以来‚对句子中成分的配位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重视各种语义角色在句子中的配
位方式。随着汉语语义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当研究者初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语义角色(格)体
系后‚对汉语语义角色的配位研究也就逐步铺开了。如范晓(1998)对领属这种语义角色在句
子中的配位方式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俞咏梅(1999)考察了处所这种角色在句子中的配位规则。
语义成分的配位研究的另一种方式是从句子成分出发‚确定充当某种句子成分的语义角色的
优先序列‚从而说明在句子中的配位规则‚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以陈平(1994)作为代表。
(四)句子成分的移位(句子的变换)研究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80年代后期以来‚运用转换生成语法的理念和理论来研究汉语移位现象的文章逐渐增
多。这其中包括用空范畴理论来研究汉语移位现象的‚也有用管约理论来研究汉语移位现象
的。这方面的代表有:沈阳(1994)、冯胜利(1999)等。

26
近些年来‚倡导词汇语法的学者也特别重视对句式变换的研究。郑定欧(1999)指出‚词汇
语法认为语法描写的主要内容是分布和变换。指出“通过相关句式的变换‚我们相信可以发现
当前只会给读者罗列一大堆语法现象而很少说明成句条件的语法书所无法揭示的、大量的语
言事实”‚因而‚词汇语法“着力于探求语言现象横向平面上的相互配列关系及纵向平面上的变
换关系……” ②
(五)广泛地探讨汉语语序的制约因素
80年代‚汉语语法研究者主要是从句法角度探讨制约汉语语序的规则。80年代以后‚学
者们开始注意到从多种角度来探讨汉语语序的制约因素。这方面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意义角度探讨制约语序的因素
8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研究是从结构主义纯形式的研究向重视意义研究转向的一个时
期‚因此以意义为着眼点来研究语序的文章不少。有的研究探讨了成分的语义特征、语义类型
或语义格身份对语序的制约作用‚有的从成分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出发来说明语序规则‚有的
研究提示了不同句法位表义功能上的区别。
2.从语用角度探讨制约语序的因素
从研究的出发点看‚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两种:一是从语言成分线性位次的变化来说
明语序的语用作用‚二是反过来从成分语用身份的不同来说明其对语序的影响。这方面的研
(1)有定无定对语序的制约作用;
究主要包括: (2)焦点的表达对语序的制约作用;
(3)主题结构
对语序的制约作用。
3.从认知角度探讨制约语序的因素
从80年代早期‚戴浩一就开始运用功能语法的一些基本概念来研究汉语语法‚其中特别
“肖
有影响的当数他对汉语语序肖像性和量词肖像性的研究。他的研究使语言学家们认识到‚
像性是制约汉语语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③ 。在研究汉语的语序时‚他发现了制约汉语语序
的、反映了汉语语序的肖像性特征的一些原则。这些原则中最基本的一条是时序原则‚他指出
抓住了时序原则‚就“抓住了汉语语序的最一般的趋势”(戴浩一1989)。
和国外的情况相似‚从认知角度出发对汉语语序进行研究的学者中‚主要有两个流派:一
派认为语言是对客观事件的临摹‚其中戴浩一(1989)认为语序反映的是时间顺序‚张敏(1998)
认为汉语语序临摹的是概念距离;另一派认为语言结构的安排取决于认知处理策略‚语序上的
先后反映了信息处理的难易‚认知处理的基本策略是先易后难‚持 这 种 观 点 的 如 袁 毓 林
(1999)。
4.在话语中研究语序
语序重要》(《
吴为章《 1995.
中国语文》 6)指出‚有些句子、分句、小句‚处于起始‚还是充当
后续‚次序不同‚意义也不同。这实际上是从句子、分句和小句在话语中的分布特征来说明它
对意义的影响‚该文同时还注意到了语序是话语单位组合的一个重要手段‚恰当的次序排列‚
是组织好话语单位的重要保证。胡明亮(1991)从话语角度研究了汉语语序的篇章组织功能。

二 汉语语序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对汉语语序形成的机制还没有给予充分合理的说明
80年代以来‚汉语语序研究主要有两种取向:一是试图从更高层次上‚通过一个单一的终
极因素说明决定汉语语序的因素;二是认为汉语的语序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用

27
一个单一的原则是没有办法来说明汉语语序的形成机制的‚因此应该从多角度来考察汉语语
序的决定因素。
1.试图通过一条规则来说明汉语语序现象。现代语言研究的一个潮流是追求语言理论的
解释性‚因此解释力的强弱是判断一种语言理论优劣的主要标准。这样解释性的语言研究自
然追求用最少的规则来解释所有的语言现象。比如上文述及的‚认知功能语法就试图用临摹
原则或用信息处理的难度来说明所有的汉语语序现象。
2.从多角度来考察说明汉语语序形成的制约因素。这一派学者认为汉语的语序是在多种
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用一种单一的原则没有办法来说明汉语的语序问题。“语序不是一
” ④ 这方面最有代
种自足的手段‚必须联系许多方面加以综合考察‚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表性的研究是文炼、胡附(1984)‚该文指出语序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包括语义
的、句法的和语用的‚而且语义、句法、语用三种因素之间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王希杰也指
“语序不仅受语言因素的制约‚也受非语言因素的制约。语言的因素主要是语音因素、语义
出:
” ⑤ 廖秋忠(1992)系统
因素和语法因素‚非语言的因素主要是文化因素、心理因素、情景因素。
地归纳了在汉语名词性并列结构内决定成分的排列顺序的11条原则‚即重要性原则、时间先
后原则、熟悉程度原则、显著性原则、积极态度原则、立足点原则、单一方向原则、同类原则、对
应原则、礼貌原则、由简至繁原则。虽然廖文归纳出的这十一条原则在分合上仍有进一步研究
的必要‚但廖文的意图是非常清楚的‚即借此来说明试图用一条原则来解释所有的语序现象是
不可能的。屈承熹(1997)指出‚
“英雄出少年”和“少年出英雄”‚两个句子的逻辑语义相同‚但
是为什么要用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表达出来呢?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必须从语用、篇章的角度
“一个问题也往往必须从不同层面来透视‚才能获得较周全的观察。
来说明。他指出‚ ”比如“英
雄出少年”和“少年出英雄”这样一个小问题‚“就是通过语意(逻辑)、语用、篇章等多个层面的
考察才得到了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
对于上述汉语语序研究中的第一种取向‚我们持如下观点:首先‚我们认为试图通过一条
原则来说明汉语的语序现象‚必然面临着许多的“例外” 没有办法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正像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不管是形式主义者提出的一些形式解释原则或功能
廖秋忠曾经指出的‚
主义者提出的一些功能解释原则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他们所提出的‘普遍’原则‚其适用
性经常是有限的‚只是具有相对的普遍性或倾向性‚而不具有绝对的有效性‚经常经不起新语
” ⑥ 郑定欧也曾经这样批评说:“无比丰富、复杂的语言不是一些抽象的共性模式所
料的考验。
” ⑦ 像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语法那样“‘用有限的规则把握无限的事实’到头来
能概括得了的。
可能只是‘用无限的规则把握有限的事实’而已” ⑧ 。其次‚句法结构有时是没有理据的‚因此
有些语序现象是没有办法用认知原则来解释的。对此‚袁毓林(1998)曾经指出临摹原则并不
灵验‚因为“语言作为一种一维线性的符号系统‚在映现无限多维的概念空间时‚失真是必然
的‚无法做到句法结构完全映现概念结构。应该说‚语法结构是临摹原则和句法规约共同作用
的结果;前者可以从认知上作出解释‚后者则带有很大的任意性。句法规约是抽象的‚受语言
” ⑨ 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说明汉语的语序
结构本身的系统性的制约‚所以是没有理据可言的。
1.既然决定语序的因素多种多样‚那么决定
规则‚也仍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比如:
语序的因素到底有哪些?2.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怎样?在这个方面我们要回答以下问题:这
些因素有时会协同作用‚但有时又会相互矛盾和抵牾‚那么在后一种情况下什么因素将扮演
“终裁者”的角色?能不能概括出这些因素发生作用的优先序列?和上面这个问题密切相关的

28
一个问题是:这些因素之间有没有层次之分‚是不是有些因素是更高层次的制约因素?如果有
层次之分‚如何确定汉语语序制约因素的层次?以上这些问题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加以研究‚而
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搞清汉语语序的形成机制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明确
的答案‚对这些问题没有全面系统的研究‚那么我们所说的一切规律都只不过举例性的‚只能
涵盖一部分语言事实‚那么依据这种研究成果来预测句子生成时成分最终以何种语序出现的
有效性就会很低。
(二)有些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和细化
对语序变化带来的语义变化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这方面的研究应该包括微观的成分语义
特征的变化和宏观上的整个句式义的变化‚应该重点研究成分的取位对成分的语义特征、语法
意义的影响‚成分的不同配位对整个句式义的影响。
成分的不同组配共现方式对语序有什么影响‚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张国宪把一个句子
中成分的不同的组配方式称作变量⑩ ‚在过去的研究中‚这种变量对语序的影响还缺少研究。
在一个句子中‚某些成分的隐现对句子的语序会有什么影响‚不同位置上的句子成分的隐现对
语序有没有影响‚这种影响是跟这个成分的语义、句法个性有关?还是跟这个位置有关?成分
语义角色对成分配位的影响、词的句法及语义个性对其配位方式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也都有
待细化。过去我们研究成分的配位时多从单个成分出发‚而较少研究具有共现关系的成分在
配位上是如何相互制约的。从语用的角度讲‚语序不同‚语用功能往往不一样‚这方面的系统
性研究还不够‚语序或者在语序模型中不同位置的语用功能的分析还太粗疏。
此外‚制约语序的语义、句法、语用等因素是如何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形成特定的句子的
语序的‚这方面还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学者们从各方面来研究语序的制约因素‚但是还需要
对这些语序制约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出系统的规则‚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
(三)如何解决理论的实用化
过去的语序研究成果不谓不多‚但是从应用、特别是从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角度‚适应计
算机特点的研究成果却不多。袁毓林(1998:
131)指出:“怎样教会计算机利用词类、语序信息
去发现语句层次‚进而揭示句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这是自然语言理解研究必须

正视的问题。

附注
①邢福义《
从基本流向综观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四十年》‚《 1992年第6期。
中国语文》
②郑定欧(1999)第37页。
③见 Siewierska‚Word Order Rules‚p80‚Croom Helm Ltd‚
1988.
④⑤⑩《
关于语序的几个问题:第五次语法学修辞学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5年第3
期。
⑥廖秋忠《
也谈形式语义与功能语义》‚《 1991年第2期。
国外语言学》
⑦郑定欧(1999)第4—5页。
⑧郑定欧(1999)第15页。
⑨袁毓林(1998)第61—62页。

参考文献
陈 平1994 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
中国语文》第3期。

29
戴浩一1989 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中译文见《 1990年第4期、
国外语言学》 1991年第1期‚叶
蜚声译。
范 晓1999 领属成分在汉语句子中的配置情况考察‚载江篮生、候精一主编《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究:首届
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冯胜利1999 “管约”理论与汉语的被动句(《
中国语言学论丛》第一辑)‚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胡明亮1991 谈谈汉语词序的篇章功能‚《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李英哲1976 汉语语义单位的排列顺序‚中译文见《 1983年第3期。
国外语言学》
廖秋忠1992 现代汉语并列名词性成分的顺序‚《
中国语文》第3期。
马庆株1988 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
中国语言学报》第3期。
屈承熹1997 “英雄出少年”与“少年出英雄”:语法、语意、篇章、语用之交集‚《
汉语学习》第10期。
沈 阳1994 动词的句位和句位变化结构中的空语类‚《
中国语文》第2期。
文 炼、胡 附1984 现代汉语语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语文》第3期。
俞咏梅1999 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序制约原则‚《
中国语文》第1期。
袁毓林1998 《
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袁毓林1999 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
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张国宪1998 略论句法位置对同现关系的制约‚《
汉语学习》第1期。
张 敏1998 《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郑定欧1999 《
词汇语法理论与汉语句法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80s
Reseaches on Chinese Word Order from ’
Abstract Researches on Chinese word order from ’
80s have the following features:T he re-
searches tried to explain the word order rules through sub-classifying verbs and nouns.Co-exis-
tence of sentence elements were studied together with their linear arrangement.T he linear ar-
rangement of semantic elements were studied deeply.T he movement of sentence elements (trans-
formation of sentences) became a focus in studying Chinese grammar.T he factors of restraining
Chinese word order were inquired extensively.Word order researches in discourse were stressed.
Meanw hile‚researches on Chinese word order from ’
80s have some shortcomings;for example‚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Chinese word order w as not demonstrated reasonably‚deep and careful
researches on some problems are needed‚and the practical results of researches are scarce.
Key words Chinese;researches on word order;features;shortcomings

(刘鑫民 200437 复旦大学中文系)


(责任编辑 赵日新)

3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