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浙 江 中 医 杂 志 2021 年 4 月 第 56 卷 第 4 期 · 235 ·

论 著

叶天士运用地黄饮子经验探析*
徐 晶1 姚鹏宇 2,3 赵家有 4#

1 湖州市中医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2 山东省老年医学学会 山东 济南 250012
3 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陶汉华传承工作室 山东 济南 250014
4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700

摘要 刘河间创地黄饮子一方,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叶天士于地黄饮子一方应用颇具心得。文章总结了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地黄饮子的医案,分析叶氏临床应用地黄饮子的指征,地黄饮子应用的病因病机
及症状特点,叶氏“拆方”思维对地黄饮子的加减化裁。根据叶天士对于河间名方地黄饮子应用的继承与
创新,拓展地黄饮子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 地黄饮子 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 运用经验
DOI:10.13633/j.cnki.zjtcm.2021.04.001
刘河间系寒凉派创始人,其潜心治学,著述颇丰,首 风及后遗症和运动神经元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
创中风病“内风”观。叶天士继承“内风”学说,创新性提 病慢性肾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循环系统疾病如
出中风“身中阳气之变动”的病因病机,提倡“阳化内 冠心病;妇科疾病如围绝经期综合征;泌尿系统疾病如
风”,丰富了中风病治疗理论。叶氏勤于诊务,无暇著述, 尿毒症;以及男科疾病阳痿、皮肤疾病荨麻疹等[2-4]。
留世著作多为门人整理,其中以《临证指南医案》最具代 大方理论渊源于《黄帝内经》,13 味及以上的方剂
表性。本文以该书中运用地黄饮子医案为研究对象,分 可称之为大方 [5] 。地黄饮子由 15 味药组成,属“大方”
析叶氏临床应用该方指征及该方所治病证的病因病机, 范畴,根据“大方”治法多样、药味众多的特点,叶天士
进而从叶氏“拆方”思维对地黄饮子的加减化裁进行 常以“拆方”为法,应用方剂,即将方剂拆分成若干个
分析。 具有联系性的药物组合,便于从理论上深刻理解该方
地黄饮子为刘河间所创名方,载于《黄帝素问宣明 和从临床上灵活运用,使得治疗疾病时更具针对性。
论方·卷二》。其曰:
“ 内夺而厥,舌喑不能言,二足废而 拆分的药物组合均是在一定治法指导下,针对某一病
不为用,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仁。
《经》云喑痱, 证的群体,故又称“药群”。以“药群”解析地黄饮子方
足不履用,音声不出者。地黄饮子主之,治喑痱,肾虚弱 药的组成是把握叶天士运用地黄饮子的关键。方中主
厥逆,语声不出,足软不用。熟干地黄、巴戟天、山茱萸、 要有补阴药、补阳药、化痰开窍药三大药群。熟地黄和
石斛、酒苁蓉、炮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麦门冬、 山萸肉滋肾填精,佐以石斛、麦门冬和五味子滋阴敛
石菖蒲、远志,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 液,壮水济火,该药群可概括为补阴药;肉苁蓉和巴戟
片、枣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 地黄饮子 [1]
天温壮肾阳,佐附子和肉桂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
主治瘖痱,肾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同时,也用 归元,此为补阳药群;石菖蒲、茯神和远志交通心肾,
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症、血管性痴呆、中 为开窍化痰药群。
根据阴阳燮理、攻补兼施的组方思路,明晰地黄饮
* 基金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专科 子组成,体会叶天士“拆方”化裁地黄饮子的思路。
《内
推拿科,编号:ZJ1101TN010;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 经》记载的“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颇
室建设项目傅瑞阳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编号:
能诠释地黄饮子以厚味滋补填精血之虚、阴阳同调互为
国医药人教发〔2017〕29 号;浙江省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
助益的组方之意。
室 建 设 项 目 傅 瑞 阳 名 老 中 医 专 家 传 承 工 作 室 ,编 号 :
GZS2017022;湖 州 市 科 技 计 划 项 目 基 于 肩 周 操 联 合 牵 张 推
1 病因病机
拿手法对肩周炎早期的干预研究,编号:2018GY22 1.1 《临证指南医案·脱》黄案“阴阳不续,危
阴阳并损:
# 通讯作者:
赵家有,E-mail:zhaojiayou520@126.com 期至速。地黄饮子极是”,明确地黄饮子施用的病机特点
· 236 · 浙 江 中 医 杂 志 2021 年 4 月 第 56 卷 第 4 期

是阴阳并损,阴阳不交。华岫云谓:
“若阴阳并损,无阴则 类。地黄饮子是针对肝肾阴阳俱虚立方,叶氏云“春季风
阳无以化,故以温柔濡润之通补。如地黄饮子、还少丹之 木主气,人身内应乎肝,水弱木失滋荣,阳气变化内风”,
类是也。”阴阳互根互用,为病相陈相因,故法当兼顾阴 故于冬春季最当注意辨病用药,以固冬藏,以制春病。叶
阳,温柔濡润,通补兼施。而观地黄饮子之药味组成,填 氏云“平素体质,不可不论”,重视体质与疾病发生的关
补精血如熟地、苁蓉,滋阴如麦冬、石斛,温阳如巴戟天、 系,
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强调体有所异,治则迥别。
肉桂、附子,阴阳并用,滋阴而不滞,补阳而不亢。临床需 3 治法治则
把握阴阳并损是地黄饮子的方机,根据阴阳损伤,进行 叶天士根据地黄饮子适用的阴阳并损及肝肾阴虚、
化裁。叶氏以还少丹与地黄饮子同属一类,还少丹即地 阳亢风动的病机特点,着眼脏腑生理特性,确立了具体
黄饮子去石斛、肉桂、附子,加山药、牛膝、枸杞、杜仲、 治法。
《种福堂公选良方》谓“温养肾精,必佐凉肝”,而
楮实、茴香而成,同是阴阳兼理之妙方。 《临证指南医案》针对这一病机也明确提出“凡此皆肝肾
1.2 肝肾虚损,肝风内动:肝风的病机,从医案中所析, 脏阴本虚,镇补之中,微逗通阳为法,以脏液虚,不受纯
一言以蔽之,乃“身中阳气之动变” 。肾精肝血的虚耗,
[6]
温药耳”,而肝为肾之子,补肝不如补肾,叶氏于其中常
阴精不能制约肝阳,而导致肝阳无制,化为内风是常见 有“滋水涵木”之论。综上种种论述,可知叶氏于地黄饮
致病机制。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金案“明明肝肾虚馁, 子应用之治法,以补肝肾二脏之阴为本,镇补之中佐以
阴气不主上承”、钱五八案“凡肾液虚耗,肝风鸱张,身肢 通阳,标本并治。
“清上实下”的思想贯穿于叶氏全篇案
麻木,内风暗袭,多有痱中之累”、张四九案“肝肾精血残 例。图本实下、滋补肝肾是其治疗中风的精髓所在[9]。
惫,虚风动络”、徐四一案“水亏风动,舌强肢麻,中络之 “清上实下”贯穿于地黄饮子的应用。
象”,
《临证指南医案·脱》黄案“肾脉不得上萦,肝风突 4 制方特点
起掀旋”,
《临证指南医案·痿》沈三六案“是肝肾内损, 4.1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中风论第十》言
阴药涵养:
渐及奇经诸脉,乃痿痹之症,未能骤期速功”,均记载了 “凡觉中风……慎勿用大热药乌、附之类,故阳剂刚胜,
肝肾精血及阴分虚损,导致肝风内动,扰窍中络,变生诸 积火燎原”,刘河间明辨阴阳药之别,叶天士亦遵循此
症。这一病机特点也为叶氏创“滋下清上”的治疗法则, 法,于方药之用,分刚柔阴阳,曾有“刚如桂附,柔如地
奠定了基础。 味”之论。地黄饮子方中熟地、麦冬、石斛为阴药柔剂,而
2 辨证特点 桂枝、附子、巴戟天、苁蓉为阳药,阳药中“桂附刚愎,气
2.1 诊脉:叶氏诊脉有以脉定病、据脉鉴病、以脉选方 质雄烈”,苁蓉柔润温阳最合叶氏心意,故临证多用,即
等法,地黄饮子适用之脉多具虚象,左右有不同。叶氏于 “滋液熄风,温柔药涵养肝肾”之法。地黄饮子一方“温柔
审症后,以脉判定病机,据此而用药,如《临证指南医案· 药涵养肝肾”为主,佐以温通之剂,
“微逗通阳”。叶氏强
脱》徐案“诊脉微细而促”
“此皆二气不相接续,衰脱之征 调“阴药中必兼扶胃”,茯苓可助扶胃。
“夫精血皆有形,
最速”。叶氏对于左右手脉象的关系,大致以右脉属气属 以草木无情之物为补益,声气必不相应”,故多以血肉有
阳、属肝属肾,左脉属血属阴、属肺属胃来分析 。如《临 [7]
情充养。邵新甫于此方之用曰:如内夺而厥,则为喑痱,
证指南医案·温热》席案据“脉左数,右缓弱”而断定其病 有地黄饮子之通摄下焦法。
“平素所阅诸方,仅以泄肝、
机“阳根未固,阴液渐涸”。 抑肝、平肝为事。不知补法,都以子母相生同治。盖壮水
2.2 审症:地黄饮子主治肝肾阴虚导致的肢体经络官 木得滋荣,阴充则风阳内熄”,诚得斯意。
窍的“痿废”,以“ 肢 麻 言 謇 ”为 其 主 症 。
《临 证 指 南 医 4.2 “ 凡肾虚忌燥,以辛润温药”,辛润
辛润温药通络:
案》于痿痹之治,择用成方颇多,地黄饮子即是其中之 治法是叶氏治法特色。法宗《素问·脏气法时论》中的“肾
一 [8] 。而叶氏除用于治疗“舌喑不能言,二足废而不为 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而立,
《临证指南医案》明确提及
用”
“ 肢麻言謇”主症外,还用于治疗肝肾亏虚、奇经不 17 处,涉及中风、肿胀多病。叶氏言“络以辛为泄”,辛润
足病机导致的多种症状,包括窍病“两耳失聪”
“ 二便 通络法,为叶氏受《金匮要略》旋覆花汤启发而立,是指
艰阻”
“ 目泛舌强”
“ 鼾声呵欠”
“ 溲淋便涩”,肢体经络 由味辛而体润的药物组成,如当归、柏子仁、桃仁等。辛
病“脊背不舒”
“ 身肢麻木”,情志病“目瞑烦躁”等等, 能通、能散、能行,而润能滋阴血以润燥,二者相配具有
叶氏医案详于特殊略于一般,观其案中之症即知其病 通络散结、行气养血止痛功效的一种治疗方法[10]。地黄
机何如。 饮子中苁蓉、巴戟天即属辛润温药范畴,滋润通络,使补
2.3 其他:据时辨病也是叶氏临床诊断的特点,如《临 而不滞。叶天士的络病学说是一套系统完善的理论体
证指南医案·肝风》凌案“交节病变,总是虚症”即是此 系,叶天士络病理论体系具有理法方药完备的内容[11]。
浙 江 中 医 杂 志 2021 年 4 月 第 56 卷 第 4 期 · 237 ·

4.3 浊药轻投:叶天士之师王子接于《绛雪园古方选 叶氏针对复杂病机,分而治之,


“早用地黄饮子煎法以治
注》云:
“ 饮,清水也。方名饮子者,言其煎有法也。瘖痱 下,晚用星附六君子以益虚宣窍”。守方而用,另并立新
之证,机窍不灵,升降失度,乃用一派重浊之药,务在药 方,分时服用,互不影响,而协同发挥效力,即“分时用
无过煎,数滚即服,取其轻清之气,易为升降,迅达经络, 药”,观其星附六君子一方亦可认为叶氏对于开窍化痰
流走百骸,以交阴阳。”叶天士于《临证指南医案·肝风》 药 群 的 另 一 种 用 法 ,晨 以 治 下 焦 ,暮 以 理 上 焦 ,并 行
凌案、
《临证指南医案·温热》席案分别 2 次提到地黄饮 不悖。
子浊药轻投,可见其重视。 5.3 《临证指南医案·肝风》凌案“目泛舌强,脊背
其他:
5 加减变化 不舒,溲淋便涩,皆肾液不营,肝风乃张”,叶氏于肝风变
5.1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金案“口肢
去刚燥,增辛润: 动,注重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常提及“交节变动”,以地
麻,舌喑无声,足 痿 不 耐 行 走 ”,其 病 机 在 于“ 肝 肾 虚 黄饮子去桂枝、附子、巴戟天,加炒枸杞子、沙苑子养阴
馁,阴气不主上承”,法当“重培其下,冀得风熄”,地黄 润剂,以固冬藏,防春木之萌动,仍是去阳添阴之法,有
饮子去桂枝、附子、巴戟天、麦冬,加牛膝、枸杞子、菊 既病防变之意。
《临证指南医案·温热》席案“夫温邪久伏
花,叶氏以桂枝、附子刚愎,尤为所忌,非阳气大伤,不 少阴,古人立法全以育阴祛热。但今见症,阴分固有伏
用此类大热之品,多以温润和缓之苁蓉为用,与河间 邪,真阳亦不肯收纳。议仿刘河间浊药轻投,不为上焦热
“凡觉中风……慎勿用大热药乌附之类”相似,此案仍 阻,下焦根蒂自立,冀其烦躁热蒸渐缓”。叶天士于伏邪
遵原方滋下清上之意,菊花清上,牛膝、枸杞培下。
《临 致病一说颇为认可,医案中亦不乏论述,此温热伏邪之
证指南医案·中风》钱案“凡肾液虚耗,肝风鸱张,身肢麻 病,针对上实下虚之病机,强调“浊药轻投”之饮子煎法,
木,内风暗袭,多有痱中之累”阴阳并虚之候,叶氏“滋液 其用药之细致可见。案中以地黄饮子去山萸肉、麦冬、石
熄风,温柔药涵养肝肾”,地黄饮子去桂枝、附子、山 菖蒲、肉桂、附子,熟地改熟地炭,删繁就简,以减药味驳
萸、石斛、五味子、麦冬,加当归、沙苑子、枸杞子。当 杂、递相制约之弊。
归、枸杞子补益肝肾、辛润通络,补而不滞、温而不燥; 6 参考文献
沙苑子入带脉之品,合地黄饮子通补奇经之意,加重 [1]宋乃光 . 刘完素医学全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滋阴,养血滋阴熄风,非重专于治风而风自平。
《临证 2015:17.
指南医案·中风》张案“中风以后,肢麻言謇,足不能 [2]谢宁,刘艳丽,宋琳,等 . 地黄饮子的实验研究进展[J]. 中

行 ”病 机“ 肝 肾 精 血 残 惫 ,虚 风 动 络 ”,叶氏主张当用 华中医药学刊,2015,33(12):2823-2825.

“辛润温药”,地黄饮子去桂枝、附子、地黄、麦冬、菖蒲、 [3]范宇嘉,柳广周,谢宁 . 地黄饮子的临床应用[J]. 长春中


医药大学学报,2017,33(2):226-228.
远志等品,仅取原方巴戟天、石斛、五味子加枸杞子、当
[4]闫景东,郑旺,周妍妍,等 . 地黄饮子临床应用进展[J]. 中
归、柏子仁、牛膝、小茴香,可谓守方义而更方之变。枸杞
医药学报,2015,43(3):137-139.
子、柏子仁、石斛滋阴填下,五味子收敛固涩,使酸甘化
[5]张丹丹,谢志军,范永升,等 . 从张仲景大方组方思路探析
阴;巴戟天、茴香虽是温热之品,然于大剂阴柔润药中,
慢性难治病的辨治[J]. 中医杂志,2016,57(8):653-656.
助阴生化,而无煽风动火之弊端;茴香辛香宣通,与当归
[6]张洪 . 叶天士治疗肝风的学术思想[J]. 浙江中医杂志,
辛润通络。
2003,38(5):187.
5.2 宣窍闭,通脉络:中风有中经络、脏腑之别,肝肾亏
[7]陈克正 . 叶天士诊治大全[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虚,经络不得荣养,易为邪侵。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徐
2013:71.
案“水亏风动,舌强肢麻,中络之象”,法当“通补下焦,复 [8]张宁,姚鹏宇,孙丰雷 .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辨治“痿
以清上”,以地黄饮子去桂枝、附子、巴戟天,加牛膝、羚 痹”经验探析[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4):4-6.
羊角,宣通经络,凉肝清上。此即去掉补阳药群,增加宣 [9]余毅,万晓刚 . 叶天士“清上实下”治疗中风浅析[J]. 湖北
通经络药群。叶氏于炙甘草汤应用曾言“姜桂辛温耗伤 中医杂志,2005,27(6):16-17.
阴液”,用意与此相同,羚羊角一味咸寒之品,清热熄风, [10]巫翠玲,鲁玉辉 . 浅析叶天士之“辛润通络法”[J]. 光明
舒筋通络。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吕案于偏痱一病言“清 中医,2016,31(8):1068-1069.
凉固是正治,然须柔剂,不致伤血”,观其加减仍不离“中 [11]姚鹏宇,亓燕,程广清,等 . 承前启后,阐微抉奥——浅述
风用柔剂”旨。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张案“脉细小带弦, 叶天士“络病理论体系的内涵及意义[C].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
冬季藏纳少固,遂至痱中,百余日来,诸患稍和,惟语言 十六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2020:46-50.
欲出忽謇,多言似少相续”,其病机为“肾脉不营舌络”。 收稿日期 2020-07-2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