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1

代 • 杜甫《石壕吏》
诗 • 白居易《轻肥》

Kulia
h 8
杜甫《石壕吏》
杜甫
712—770
作者简介
•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 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同情人民。嫉恶如仇。
• 现实主义诗人,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
可以分为四期。
1. 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前)
先后游历吴越齐赵。后在洛阳遇李白,高适,结下深厚友谊
1. 困居长安时期(35-44岁)
在长安应试落第后,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
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小官。写《兵车行》、
《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
1. 陷贼和为官时期(45-48岁)。
安史之乱。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
等诗。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
作品,即“三吏”、“三别”。
2. 西南飘泊时期(48-58岁)。
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至成都,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
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
楼》、《蜀相》、《登高》等作。
风格
• 杜甫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
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
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
史”。
•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
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
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
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石壕吏》写作背景
•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
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
子)所占的邺郡(现河南安阳),胜利在望。第二年史思明
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遂发生逆转,唐
军全线崩溃。
•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
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
现实,写了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和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 石壕,也叫石壕镇,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差
役)。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Shù 。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交代事件缘由
非法 妇人在军中
投宿村野
兵荒马乱 日 召 何需逃? 兵气恐不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唐制:初生为黄, 为何出?
四岁为小,十六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为中,二十一为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丁,六十为老 保全
孤幼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详写老妇对官吏的哭诉
双方矛盾 藏问于答
处处潜台词 只答不问
曲 县吏如狼似 老妇悲苦痛
虎蛮横凶残 哭令人同情 句句画外音
曲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折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回答官吏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首次怒呼

层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二次
进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怒呼
逼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刻画老妇断断续 三次
沉郁顿挫
一唱三叹 续抽抽噎噎之态 怒呼
忧愤深广
《石壕吏》告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人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归家 老妇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被捉
无言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虚 实 谁 真相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xi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e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不敢 年轻
放声 寡妇
《石壕吏》内容大意
1. 诗人投宿荒村,老翁潜逃,老妇应门
2. 官吏怒问,老妇悲答
• 家无男丁:三男从军,二男阵亡
• 家徒妇孺:儿媳衣不遮体;孙儿嗷嗷待哺
• 请从吏归:虽年老力衰,愿随军备炊
3. 诗人独与老翁别
• 老翁潜归,老妇被捉,诗人告别
《石壕吏》主题思想
• 揭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 通过石壕村一家的悲惨遭遇说明战乱的祸害
• 三男出征,两男已亡,徒留一人苟且偷生
• 家里唯一老翁(劳动力)随时可能被官吏抓走,留下妇孺待毙
• 老妇年老力衰仍无法逃脱被强征随军的命运
• 曲折反映了人民渴望平定战乱的意愿
• 老妇面对愤怒粗暴的官吏,娓娓道出家中困境,尽显智慧。她最
后的请求也说明了她深知局势艰难,即便妇人也能为国出力,以
冀能早日平定战乱
《石壕吏》艺术特色
• 字字珠玑(字句运用出色)
• 一唱三叹(韵脚转换得当)
• 结构(始于当始,结而未完)
• 结构详略得当
• 藏问于答
• 间接客观的叙事—通过“听觉”来“看”
• 选材独到:千古一老妇
《石壕吏》艺术特色
• 字字珠玑(字句运用出色)
• 开篇第一句中的“暮”字首先描绘了诗人在暮色苍茫中来到石壕村,其行色之
匆匆,心境之落寞尽显无疑。
• 接下来的“有吏夜捉人”中一个“夜”和“捉”也透露出了官吏“征兵”征到“夜
晚”,甚至使用强“捉”而非“征”“召”的手段,反映了军情紧迫,官兵不足的
局势,批判与揭露之情跃然纸上。
• 第二段官吏的“呼”“怒”与老妇的“啼”“悲”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对前者的蛮
横嚣张之厌恶及对老妇凄切怨苦之同情也同样跃然纸上
• “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不仅写出老妇被捉的事实,也写出了老翁返家
后的困境,以及诗人孤身上路,无奈无助之感。
《石壕吏》艺术特色
• 一唱三叹(韵脚转换得当)
• 这首诗的韵脚变换,呈现出平(村人看)仄(怒苦戍)
(至死矣)平(人孙裙衰归欢)仄(绝咽别)参差交错而
整体平衡的格局,读起来给人一种跌宕起伏吞、吐顿挫的
感觉
《石壕吏》艺术特色
• 结构(始于当始,结而未完)
• 开头用“破题法”一开始就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同时所选的“夜”捉人,不但点明时间,同时还奠下了全
诗凄苦的情感氛围。
• 结尾除了照应开头的“暮投石壕村”,也借助“言在此而意
在彼”的的手段,“独与老翁别”一个“独”字不但暗示了老
妇被捉的事实,也留下“结而未完”的悬念,让人不禁为
这一家子的生活而担忧起来。
《石壕吏》艺术特色
• 结构详略得当
• 有的略去,有的略写
• 从结构上看,开头结尾略,中间详
• 从人物角度看,我、老翁、石壕吏、乳下孙、儿媳、三男略,
老妇详
《石壕吏》艺术特色
• 藏问于答
• 诗歌第二部分其实就是“一何怒”的“吏”与“一何悲”的
“妇”之间的对话。但是关于官吏的“怒呼”诗人却掠过不
写,只是把老妇的哭诉具体写了出来。尽管如此,文中的
四次转韵,却暗示了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完,而是断断
续续,在抽抽噎噎的情况下完成。这就提供了线索让读者
想象妇人为何抽噎,如此一来,官吏的咄咄逼人,面目狰
狞也就跃然纸上了。
《石壕吏》艺术特色
• 间接客观的叙事—通过“听觉”来“看”
• 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一户人家悲惨的遭遇来诉说战乱的祸
害。然而在整个叙述过程中,诗人虽也在现场,却始终不
发一言,让故事在诗人“听”的状况下客观地呈现在读者
面前。——完成文人叙事诗的模式——完全客观的故事述说
着诗人想要表达的看法。
《石壕吏》艺术特色
• 选材独到:千古一老妇
• 通过老妇的言行及其丰富的语言信息,表达了战乱给人带
来的深重苦难。
• 她最后的随军决定也显现了一个母亲如何为了家庭而做出
牺牲的勇气和智慧。
白居易《秦中吟·轻肥》
白居易:生平
• 字乐天,唐贞元年间考上进士,敢于直
言抗谏,又写了《秦中吟》、《新乐府》
等,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 在贬官后,思想逐渐消沉,写了大量“闲
适诗”,以身边琐事为题材,表现出乐天
知命、消极苟安的思想。
• 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
士”,世称“白香山”
白居易:思想与作品
• 倡导新乐府诗歌创作,提出了“文章合为
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具有强烈的
现实批判性。
• 与元稹深交,世称“元白”晚年闲居洛阳
与刘禹锡唱和较多,世称“刘白”。
• 讽喻诗以《秦中吟》、《新乐府》为代
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

• 长篇叙事诗,代表他的最高成就。
《轻肥》题解
• “轻肥”一词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
用以概括豪华的生活。
• 是《秦中吟》第七首,诗题一作《江南旱》。
• 《秦中吟》共十首,题下自序:“贞元、元和年间,予在
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
吟》。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中军宴,走马去如云。
樽垒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轻肥》
绘神 绘色 骄
先写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宦官骄横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跋扈之状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中军宴,走马去如云。
内臣:宦 后点

樽垒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令人惊异
果擘洞庭桔,脍切天池鳞。
及愤愤不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平的真相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轻肥》
骄的原因: 古代系印 古代系印
大权在握, 章的丝绳 纽的丝带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骄
怎能不骄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盛气凌人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耀武扬威 夸赴中军宴,走马去如云。
樽垒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旁若无人
军:指保卫皇果擘洞庭桔,脍切天池鳞。 的骄横
暴露了宦官与
帝的神策军,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藩镇及官员相互
当时已经归宦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勾结的畸形的社
官统管。 会现实
《轻肥》 《唐国史补》:
“酒之美者,宜
城之九酝” 奢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菜单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指来自“水陆”的
奢侈 各种山珍海味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军中宴会
夸赴中军宴,走马去如云。 场面奢靡
宴会 樽垒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奢靡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擘(同“掰”):用 脍:细切的鱼肉,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两手把东西分开。 特别是生食的鱼片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中军宴,走马去如云。

不可 自若:如常、
樽垒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镇定的样子
一世
果擘洞庭桔,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对比
一般人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鲜明
民的痛
苦生活

译文
一路上飞扬跋扈任骄横,雕鞍肥马返照空中飞尘。
请问这些人是干什么的?人们都称呼他们是内臣。
佩红绳大印的都是大夫,佩紫带印绶的全是将军。
带夸耀神气去军中赴宴,一帮人骑着马涌动如云。

杯里壶中溢出各种美酒,盘盛碗装罗列海味山珍。
水果吃的是洞庭的名橘,鲜切的鱼片带天池鱼鳞。
吃饱了心满意足闲中坐,喝醉了精神亢奋发噪音。
今年江南可是遭了旱灾,衢州的饥民已经人吃人!
• 主题思想
• 写出了当时江南老百姓艰难的生活境况
• 表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宦官
“只顾自己行乐,不顾老百姓死活”的痛
恨。
• 章法结构
• 线路:骄——奢——骄——惨
• 骄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
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 奢 “洞庭橘”、“天池鳞”,“九酝”、“八
珍”,水、陆毕集,
• 骄“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 惨“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写作特色
•选材真实、典型,主题单一、
明确
• 白居易的讽谕诗均“一吟悲一事”,
诗题之下,均用小序点明诗的主旨,
强化卒章显志的作用。
•写作特色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 “内臣”:由坐骑、声势、食
物各个方面描绘“内臣”的奢侈
骄纵
• 表达手法
• 对比手法
• 刻画人物细致生动形象,主要刻画人
物的神态,如“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
云。”写出宦官骄横的神态;
• 内臣——百姓
• 奢侈——饥荒
•表达手法
•叙议结合,感情色彩强烈
• 先有具体的叙事和生动的描写,
然后“卒章显志”,有精彩的议
论。充满诗人的爱憎情感能以情
动人,极富感染力。
• 语言特色
• 修辞手法
• 语言风格:都以铺陈叙事为主,语
言明白晓畅;
• 语言质朴平易,通俗流畅
• 白居易的讽谕诗很少用典故,更不
用生僻艰涩的字眼,多用口语、俗
语。而白诗的浅切平易又极富表现

•政治色彩鲜明
• 讽谕诗是白居易政治思想的体现,
也是其新乐府诗论的具体实践。白
居易的讽谕诗代表新乐府诗派的最
高成就,开创浅切诗派,奠定他在
唐诗以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
地位。
Tutorial
• 以读书会的方式,讨论:
• 为什么不说“征兵”而说“捉人”?为什么捉人还在夜里?
• 两个主要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 思考妇人交代了几层意思?
• 自请服役时老人心理真实的想法是什么?
• 赏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 讨论杜诗中的悲凉之音与其博大情怀
Tutorial
• 以读书会的方式,讨论:
• 宴会前:
• 谁“乘肥马,衣轻裘”?去哪?以怎样的神态去?
• 如果你是一位导演,你会从怎样的角度拍摄宦官赴宴的场景。
• 宴会中:
• 吃什么?喝什么?
•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宴会的热闹场面。
• 宴会的场景是否勾起你的回忆?你是否在哪部文学作品中或电影中曾经看到这
样的画面?
• 宴会后:
• 发挥想象,描述宦官们吃饱喝足之后“心自若,气益振”的神态。
• 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表达了什么?
• 讨论白诗中的讽喻与感伤情怀。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