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7

让作文的布局精巧起来

—— 作文复习之结构篇
习作品评

真实的故事(原稿)

   我爸爸是一个为人正直、敢于碰硬的人,
但他为了他的儿女们却放下自己的面子,不
得不去求人。(这一段指出了爸爸性格中看
似矛盾的两个方面,“但”字说明重心放在
后一方面。本段具有控制这部分内容走势的
作用。)
那一年,为了给我姐姐找个工作,他到处求人,
好不容易才找到有决策权的张局长家。他说,整个冬季,
他先后十几次到张局长家里去送礼,请求他接受我姐姐。
(这一句中两个“他”分别指代不同的人,容易带来理解
上的困难,应修改)为了能见上张局长的面,他每次都是
一大早就赶到张局长家门口。冬天天冷,为了驱寒,他不
停地走动着,搓搓双手,哈哈热气。(这个细节,很有生
活气息,写得很形象。)一有人从楼上走下来,他连忙低
下头,侧着身子。(这个细节抓住了送礼者的心理,很典
型。)好不容易等到张局长家开门了,我爸爸连忙走进去。
张局长的爱人看见我爸爸又来了,心里很不耐烦,语气生
硬地说:“老黄,你怎么又来了?有什么事到办公室去找
张局长嘛!”我爸爸嗫嚅着,陪着笑脸,只好把气愤和尴
尬吞到肚子里去。(以上描写扣住了第一段的表达重
心。)  
其实,我爸爸是最不怕官的,在工作中只要他
认准了,他就敢于顶撞那些当官的。(表述中心转移了,
即:为了工作不怕得罪官员。)那一次,镇里的王书记说
要我爸爸的厂子停下来,叫工人们到别的厂子去帮忙。我
爸爸一接电话,火就来了:“我们厂刚接了一批急活,现
在如果丢了,你让工人们喝西北风啊?王书记的意思?王
书记说理解也得执行不理解也得执行?(这说明通话对方
不是王书记本人,可以在恰当地方点出通话者。)你莫拿
官帽来压我,我不怕官!只要我有理,天官也不怕!”
(看来“我”爸爸是厂长,文中应该点明。)后来,人们
都夸我爸爸有骨气,因为那个王书记为了保住他侄子的厂
子而不惜损害其他厂子的利益。
   我爸爸就是这样,不怕官,敢说直话,是个顶
天立地的汉子。(这是本部分的收束句,与开头一段的表
述重心截然不同,显示出作者思维的混乱。)
  二
   我爸爸对待自己十分严格,生活上十分
节俭。
   常常是清晨他就出发了。他肩上扛着一
大捆,一只手向上,手指散开按着它,另一只手
提着一小捆——他准备去县城给客户交货。
   下车后,他总是买一个烙饼,吃完后就
又扛着大捆提着小捆快步往前赶。只要扛得动,
他从不请车,就为节约三块钱。直到中午时,他
才急急忙忙赶回家吃饭——他是不会在餐馆里花
钱吃饭的。(这一段所选材料突出了中心。)
评价
(原稿)是一篇结构混乱的文章。文章的第一部分,
本意是要表达“父亲为了子女不惜抛弃尊严”的意
思,其开头就以转折句点明了此意。但作者似乎怕
别人误解了父亲的为人,在记叙父亲为子女委曲求
全的事情之后,又将段首转折句的前半句内容(即
“为人正直、敢于碰硬”)作为表达重点,并让本
部分落脚于此。由于写作中枝节横生,逻辑混乱,
没有围绕中心安排结构,致使文章第一部分的表达
中心含混不清。另外,文章两部分内容比例分配失
当,相去甚远,给人不匀称、不协调之感,这也是
本文的一大问题。
为了将本文的结构理顺,应该将前一部分的两块
内容分开表述,即变成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侧重
于表现父亲对工作(包括对工人)的态度,一部
分侧重于表现父亲为子女作出的牺牲。再加上原
文中已有的写父亲严于律己、节俭待己的内容,
文章就可以从不同侧面刻画父亲的立体形象。另
外,由于是分节表述,节与节之间缺少必要的过
渡,结构上显得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可以考虑
使用一种句式相同的语言放在各节里的相同位置,
以达到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的效果,彰显文章的
结构美。
真实的故事(修
改稿)
“ 什么,让我们厂停产去支援别的厂生
产?我们好不容易接到一点急活,现在丢了,你
让工人们喝西北风去啊?不行!……王书记的意
思?王书记的意思也不行!谁让我是我们厂的厂
长!……王书记说理解也得执行不理解也得执行?
你莫拿官帽子来压我,我不怕官!‘只要我有理,
天官也不怕!’请你转告王书记,就说这是我亲
口说的!”“啪”的一声,他放下电话,气咻咻
地走到工厂门口:“你们各人做各人的事,莫理
外人!”
你知道吧,那实话实说的,就是我的父亲。

晨曦初露时分,他已经走在通向车站的路上了,那
急匆匆的脚步声惊不醒小镇的睡梦。你看吧,他肩上扛
着一大捆,一只手向上,手指散开按着它,另一只手提
着一小捆——那是他去县城交给客户的货。
下车了,照例是一个烙饼,吃完后就又扛上大捆提
起小捆快步往前走。任凭大街上“麻木”满街飞,他从
来没有动过心:何必多花那三块钱?直到太阳当空照,
饥肠辘辘的他才急急忙忙赶回家中,吃饱出差当天的第
一顿饱饭。年年如此,次次如此,从不例外。
你知道了吧,那行色匆匆的,也是我的父亲。

冬日的凌晨,张局长家门外。他不时搓搓双手,
哈哈热气,见门里边还无动静,就点着一根烟吸起来。楼
道上走下来一个人,他连忙面向大门,低着头,生怕别人
认出了他。局长夫人开门了,他忙丢了未吸完的半根烟,
提起放在地上的礼品走了进去。局长夫人头不抬眼不睁:
“是你呀,老黄!有什么事到办公室去找张局长,怎么老
到家来!”“我……我……”他嗫嚅着,把气愤和尴尬吞
到肚子里。他知道,他的女儿——我的姐姐工作要安排,
他情愿为此说尽好话、听够气话!
你知道了吧,那低三下四的,还是我的父亲。
噢,父亲,中国人的父亲!
评价:
改后,采用镜头组接的方法,分别从
对工作、对自己、对子女三个方面刻画了父
亲的形象,真实而又感人。
对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动作和
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增添了生动形象感。
值得一提的是,采用排比段的形式构
架文章,使得文章结构流转,布局匀称,别
具美感。
病症分析
写作过程中,将已有的材料、观点等组织并构
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是为文章安排结构(即通常
所称的“谋篇布局”)。
一是撇开中心,横生枝节。比如围绕一个中心
写作,中途岔出别的话题;二是恣意妄为,逻辑混乱。
事先没有通盘考虑,写一段想一段,写到哪算到哪,导
致言之无序,思路缺乏条理性;三是层次不清,分段失
当。表现为层次和层次之间内容杂糅交错,在某一个段
里硬将几层意思塞进来;四是缺乏过渡,忽视照应。表
现为内容转换过程中不会用过渡性语句,前面提到的问
题在后面没有着落,后面出现的内容不见前面有铺垫;
五是剪裁不当,头重脚轻。表现为平均使用力量,主次
不分,或者是开头浓墨重彩,后面无尾而止。
名医处方
保证文章有严谨而巧妙的结构布局,应该在写作
之前先行搞好运思,通盘谋篇,精心布局,即:根据已
确立的文章主旨,想清楚哪些材料要详写,哪些应略写;
哪些要先写,哪些应后写;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何处
需交代,哪里当照应;段落怎么划分,中间怎么过渡等
等。如果可能,最好先拟出写作提纲,这就能有效防止
写作时的随意、大意。
还要掌握文章结构的基本内容及其要求。比如,
安排层次段落,必须讲究思想内容的相关性和完整性;
安排过渡,注意恰当使用关联词语、过渡句、过渡段;
安排照应,注意开头和结尾、正文和标题、行文中间的
照应;安排开头和结尾,尤其要讲究艺术,以起到醒目
耀眼的作用。
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作文的布局,一是作
文的结构,一是作文的体例。
 如果把文章主题比作人之“灵魂”,文章
材料比作人之“血肉”,那么文章结构就
犹如人之“骨骼”。如果没有健壮坚实、
分布科学的骨骼,血肉就无所依附,灵魂
也无处寄托
什么是文章的结构?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
组合构造,是文章思路的外现。

文章的内容要通过组织安排才能表达出来,
文章的主题也要通过结构来加以凸现,所以,
轻视结构的作用,忽视结构的训练,是错误的
认识和做法,势必会影响作文的质量,影响考
试作文的成绩。
 一、结构要完整 所谓“结构完整”是
与“残缺破碎”相对而言的。知道什么是
残缺,也就明白什么是完整了。例如记叙
文,写了一件事的开头和结尾,而最主要
的部分——中间的过程却写丢了。举例来
说,写“规则伴我行”,开头写过去如何
缺乏遵守规则的意识,洋洋洒洒写了几十
行,然后写现在在新的形势下自己增强了
规则意识,这两部分占了全文绝大部分篇
幅,而中间的转变过程,也就是“规则伴
我行”的“伴”字一笔带过,给写丢了,
这就丢掉了文章的主体部分,不符合记叙
文的结构特点,也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 现在不少同学喜欢写“拼接式”作文,什么
叫“拼接式”作文呢?就是分别用小标题把
几件事拼接起来,既没有中心事件,也看不
出几件事或几部分之间统一的线索,实际上
等于是几篇文章的拼接,这是典型的“残缺
破碎”。 再如写议论文,有的同学的作
文有“提出问题”部分,有‘“解决问题”
的部分,而中间最主要的部分——“分析问
题”却给写丢了,这也是结构的“残缺破
碎”。至于写了“针对什么问题”,写了
“分析这些问题”,也写了“怎么办”,但
没有“主张什么”,也就是找不到中心论点,
当然也属于结构不完整。
 二、层次要清楚 一篇文章是由若干部
分组成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就是
层次关系。层次关系是否合理、清晰,直
接反映着思路是否合理和清晰。 有些
考生作文的层次欠缺合理、清晰,主要表
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划分段落不合理,
不是一段到底,就是分小段太碎,这两种
表现形式都让人摸不清文脉;另一个是这
个段落的内容和那个段落的内容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纠缠不清。这些表现虽然不同,
但是都反映了作者写作前欠缺整体构思,
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心中没谱,自然就模
糊不清、杂乱无章了。
 三、要勾连照应 这里讲的是首尾照应,
前后一致。有的同学作文,段落之间意思
跳跃性很大,彼此缺乏过渡和照应,显得
文意不是那么圆合贯通,更谈不上浑然一
体。
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创作时曾说:
“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
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
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在那儿。”这是
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技法呢?前面写作的
事物,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到的事物,
前面要交代,这就是所谓的“照应圆
合”法。“照应圆合”,一般分以下几
种:
 (一)首尾照应。文章开头与结尾遥相照
应,就是说,把开头描写的事物或提出的
问题,在结尾处有各种方式加以深化或回
答,给人以首尾圆合的印象。
 (二)文题照应。这种照应法,往往用在
标题含蓄的文章中,文中须有一定的注释、
说明。因些行文标题起了注释和点化的作
用。
 (三)对话照应。就是以典型人物的语言
多次重复照应。比如鲁迅《祝福》中祥林
嫂的口头禅“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
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
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这句话多
次出现,突出了孩子之死祥林嫂的沉重打
击。  (四)细节照应。生动而典型的
细节反复出现,可以突出细节的典型意义,
比如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中,小通迅
员衣裳上的破洞出现四次,突出了小战士
羞涩、淳朴的性格。
 (五)关键词句照应。即表达主旨的关键
性词句在行文中互相照应,互为补充。 
 (六)悬念照应。在作品中设下悬念,
并不急于解开,而是反复暗示,使读者关
心人物命运或事件结局的兴趣愈来愈浓厚。
比如萧乾的《枣核》  
 (七)伏笔照应。作者在描写、叙述的过
程中,对有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
先埋下伏笔,待其出现后自然形成一种照
应关系。比如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
课》,就充分体现了前伏后应的特点。
 文章结构的基本方式有: (1) 横向结构,即
按照材料的性质或事件的场面变化和空间
转换来安排结构层次.层次问呈并列关系。
如江苏常州中考作文《你还会浮躁吗》,
运用设问方式,用三个自然段分别追问:
你还会浮躁吗 ? 在那大自然的怀抱中;你
还会浮躁吗 ? 在那亦或清婉亦或豪迈的诗
词里:你还会浮躁吗 ? 在那历史的年轮
里。,然后紧扣提问诗意地进行描摹,在
江南细雨、诗韵墨香、历史风云中将浮躁
驱散.内心慢慢地宁静下来。
 你还会浮躁吗
   江南细雨夜,手捧一壶香茶,听
窗外雨声滴滴答答;阅手中万卷诗集,
品古今文人墨客,各领风骚。于是斜
风细雨不须归,一切都悠悠然地安静
下来,你还会浮躁吗?  
 你还会浮躁吗?在那大自然的怀抱中。或
许我们白天在水泥钢筋筑成的高楼大厦中
穿行,绿地只是在灰色中的孤岛,我们无
法静静地去停下来品味。但在那弥漫雾气
的江南雨夜,我们可以坐在窗边,聆听那
自然的声音。心中的涟漪荡漾着泛开,幽
幽一壶茶,清清一捧雨。湿润着的绿叶连
成一片,在夜里望去,黑色的影子竟也有
一丝嫩绿。所有的浮躁都被雨水冲刷开去。
只剩下一片宁静,一片清心。
 你还会浮躁吗?在那抑或清婉抑或豪迈的诗词
里。那里有着深沉的思想,古人的昭华。雨夜
里,那是“碧海无波,瑶台有路”,回眸间,
能在心中看见雨汇成溪,汇入江河,便有“大
江东去”的豪迈。侧转身,轻风吹过,翻动你
的诗页,“吹面不寒杨柳风”便跃然纸上……
雨凄凄,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雨磅礴,
更有“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思考。所有的浮躁
之气都被墨香所驱散,安静的夜里,只留一份
诗韵,一份柔情。
 你还会浮躁吗?在那历史的年轮里。回想一
个朝代,品味一段岁月,你的思想便如风,
便如光,穿越世纪,抑或跨过汪洋。清幽之
气扑面,那是东吴的历史沉淀;菊花清幽,
那是陶渊明的释怀;泥土气息氤氲,你能看
到毛泽东指点江山,红军越过艰难……所有
的浮躁都在历史人物睿智的思想、大气的志
向中灰飞烟灭;在那历史的末端,只留一份
清醒,一份理智。
 你还会浮躁吗?在无处不有的宁静里。世
界可以随着心的浮躁而浮躁,心的平静而
平静。
   为什么不在雨夜中捧一壶清茶?那里,
你体会到的,不止是纯净。
   我们惊喜在中考试场出现如此清雅灵
动的文章,喜欢读这样流畅简练的文字。
作者扣紧浮躁心态的反面,从大自然到诗
词,到历史书、哲学书,让我们感知闲适
与平和,感知静幽与情致。文章也由当今
社会人心浮躁而发。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文
章的气韵,以“你还会浮躁吗”引领正文
四段,如“让我轻轻地告诉你”,轻轻悠
悠中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既显得上下文
整齐,也有一种流转的节奏感。
 纵向结构,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事件
发生、发展顺序组织材料.或以写作者认
知的发展为顺序安排材料;或横式和纵式
有机结合,以时间推移为纵线,每个层次
并列安排为纬线,纵横交错地安排文章层
次。如江苏中考作文《那微笑改变了我》,
采用纵向结构行文:先写自己过去消极的
思想观念——“很少会帮助别人,也不希
求别人的帮助”,然后按事件的发生、发
展顺序记叙自己遇到困难时得到别人帮助
的故事,并着重刻画了那张满含微笑的脸
这一细节,最后写这件事改变了“我 " 过
去的观念,使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也常带
着微笑去帮助别人。
 那微笑改变了我
 真奇怪,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我只喜欢
独来独往:很少会帮助别人,也不希求别
人的帮助。纵然得到别人的相助,也会像
还债似的报答于人。大有我不负天下人,
也莫让天下人负我之势。然而,这多年支
配着我的思想,却在那一次微笑的光芒中,
瞬间变得如同一粒尘埃,飘散得无影无
踪……
 那是一场连续两天的大雨过后,那条我每天上学
必过的河上的水泥桥已被河水冲刷得找不到踪影。
只有那座高高的旧木桥还架在河的两岸。那是一
座只用两根并排的又圆又滑的木头架起的桥;平
时我空着两手走过也要胆颤心惊的桥。
 面对着那桥我犹豫着,还差 10 分钟就要上课了。
我猛子扛起我的自行车,做了一个连我自己也不
敢相信的决定:扛着车从木桥上走过去。开头的
十几米,是在雄纠纠气昂昂的气氛中行进着,没
感到什么。渐渐地,脚下的木头在拼命地抖着,
木头下面湍急的河水使我头晕,腿越来越软,好
像很难再支撑我的身体的重量。我根本不知道自
己是怎么走到木桥中央的。只剩下一半的路程了,
我却再也挪不开脚步。曾想着一点点挪回去,可
我连转身都困难,耳边哗哗的流水声使我近乎绝
望了,几次想把自行车扔进河里。
 正在我前进不能。后退不得的时候。突然,
肩上的车子一下子轻了起来,继而渐渐离
开了我的肩。是一只大手从我的手中取下
自行车。那一刻,我真无法说出心里的感
激。我慢慢扭过头:是一张陌生的脸,脸
上充满了微笑。时间没有容我仔细看,但
只那一瞬间,却使我感到那微笑是那么真
诚、可爱!

 车子和我终于安全到达了对岸,满心的感
激使我仔细地看了看那微笑的脸:不算黑
的皮肤,眯细的双眼掩不住真诚的目光。
细碎的皱纹爬满眼角,干裂的嘴唇微微张
开。啊,是一位 40 多岁朴实无华农民。
 这是何等普通的一笑呵!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却让我始终不能忘却,它使我第一次体会到人与
人之间最美好的东西,尽管那只是淡淡的一笑。
许多年以来,那微笑一直深深埋于我的心中,我
曾学着以同样的微笑扶起跌倒的儿童,帮着推一
反艰难行走的货车或是一把雨伞给同学。而每一
次当你不求回报帮助别人并与之真诚的一笑时,
你才会真正体会到那埋于心底的微笑的真正含义
与价值。那是一种称不上崇高但却让你足以自豪
的滋味。微笑,寄予着美好的情感,我实在找不
出恰当的词语形容它,或许,这句诗会表达它的
含义吧:
   “与人玫瑰,留有余香!”
   谓之然否?
 评语:考生自拟的题目既富诗意,也富哲
理,且故事性强,很易吸引读者的注意。
选材上完全跳出了文题的提示,写出了自
己遇到困难时得到别人帮助的事,更难能
可贵的是写了这件事改变我过去的观念,
使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也常带着微笑去
帮助别人,虽着墨不多,但升华了主题,
开头结尾意蕴深刻,“微笑”作为一种精
神象征贯穿全文,昭示了人与人之间真诚
关怀的力量。
 结构是就表现形式来说的,是思路的归宿,
表现为文章的骨架。我们常说的段落、层
次、结尾、过渡、照应、等等,就是文章
结构的内容。一般来说,有了好的思路,
自然会有好的结构。好的结构应当合理、
清晰,还要力求匠心,必要时可以尝试着
改换一下文章的“外壳”,换点花样。这
“外壳” 便是我们所说的文章体例。
 考场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
题作文,内容质量都是非常重要,肯定是
第一位,这一点无庸置疑。但是,文章的
体例新颖同样也很重要。如同一件很好的
商品,虽然质量上乘,但是还需要有很好
的包装,才能引起顾客的购买欲望。一篇
内容质量上乘的考场作文,如果采用形式
新颖的体例来表达,那么就更能引起阅卷
老师的兴趣,博得阅卷老师的好感,从而
获得好成绩。所以,考场作文体例创新相
当重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