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6

道德要求

主要摘要自 Shaffer-Landau 的
Fundamentals of Ethics(2020)
倫理利己論
( ethical egoism , EE ) -1
– PE 是描述、說明人的行為動機的理論,不是規範性
的,不規定人應該如何行為。
– EE 是規範性的道德主張,告訴人們應該的行為只在
於追求自我利益,人的義務只在於追求自我的利益。
( 109 )
• 如果 PE 成立,那麼, EE 就得到最大支持,畢竟, PE 否定
了利他的可能, EE 不能以犧牲自我、慷慨、仁慈、慈善
等利他的價值作為道德要求。
– 不過,倫理學一像通則 : 道德不要求人不可能做得
到的。因為,應然要求意味著能夠( ought implies
can )。如此,如果 PE 成立,就給了 EE 很強的支持。
EE-2 why be moral?
• 在理想情況,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道德之實踐性的
重要一面。如果不道德行為可以讓人獲利,而遵守道德卻
帶來災難,那麼,為何還要遵守道德規範?
• EE 的主張,道德和個人自我利益的合一。道德要求的是有
利於個人,而道德禁止的是不利於個人。
• EE 回答了「為何道德?」
– 道德要求的就是個人追求最大自我利益。
• 如此,至少就常識道德觀來說, EE 主張道德對錯以個人
利益來決定,這與道德在概念上並不相容,果真如此,那
麼, EE 看起來不是道德理論。
EE-3
• 反對 EE 的論證,典型不道德行為的論證
( Argument from Paradigm Cases , APC )
( 110-111 ):
– 1. If an ethical theory requires killing, rape, or
theft , just because such actions promote self-
interest, then that theory cannot be true.
– 2. Ethical egoism sometimes requires such things,
just because they sometimes do promote self-
interest.
– 3. Therefore, ethical egoism cannot be true.
EE-4
– EE 如何反駁 APC ?
– 看起來, EE 首先要處理的是前提 2 , EE 必須
主張前提 2 是假的,殺人、強暴、搶劫等行為
不會讓人獲得利益,也就是,為惡必有惡報。
• 但,這需要假定所謂的死後賞罰或輪迴,或柏拉圖
的心靈理論。這些假定不容易討論。
– 如果接受前提 2 ,那麼, EE 就要反駁前提 1 。
• EE 指出,前提 1 假定傳統道德觀, EE 的道德觀不
一定如此主張,所以,前提 1 有丐題謬誤( fallacy
of begging the question against EE )( 112 )。
• 不過, S-L 認為,殺人、強暴等行為是明顯且典型
的不道德行為, EE 並沒有提出獨立理由反對( 11
2 )。
EE-5
– EE 是反傳統的道德理論,( 112-3 )
• 1.EE 之道德要求可以是傳統上不道德的行為,例如背叛、欺騙
等;
• 2.EE 禁止的可以是傳統上道德善的行為,如犧牲自己利益的行
為;
• 3.EE 允許不履行簡單的道德義務,例如伸手救人。
– EE 的這些主張需證成。
• 1. 各人自掃門前雪論證( the Self-Reliance Argument , SRA )
( 113-4 )。
• 2. 同意與補償論證( consent and reparation view )( the
Libertarian Argument , LA )( 114-5 )。
– 問題是,只有這兩個決定道德 ? 一般認為,至少,慈善(幫助他人的心
態與能力)也是道德要求的來源。
– 而且, EE 也不同意以同意與補償來說明道德要求, EE 的標準是個人的
自身利益。
EE-6
• 但, SRA 和 LA 都不能支持 EE 。
– SRA 事實上並不被 EE 所認同,尤其是前題 2 。
– LA 不被 EE 所接受,因為, EE 以個人自我利益
為道德義務的標準與基礎,,可是,同意或補
償都不是 EE 所設定的道德標準。
• 支持 EE 的最佳論證要針對倫理學的一個核
心問題:為何遵守道德?
• EE 的主張是,遵守道德會給行為者帶來個
人最佳利益。
EE-7
• EE 的最佳論證( the Best Argument for EE ,
BA ):
– 1. If you are morally required to do something,
then you have good reason to do it.
– 2. If there is good reason for you to do something,
then doing it must make you better off .
– 3. Therefore, if you are morally required to do
something, then doing it must make you better off
. ( 115-6 )
• S-L 不認為 BA 終究還是沒有說服力( 11
6 )。
EE-8
EE-9
• EE 的三個難題:
– EE 違背核心的道德信念( 117 ):
• 傳統道德的核心是利他,但, EE 允許或要求我們忽
視他人、不關心他人的福祉;
– EE 不承認許多道德權利( 117-9 ):
• EE 只承認追求自我利益的權利;
– EE 主張個人自我利益最重要,但, S-L 認為,
這個說法是沒有理據的( 119 ):
• EE 不認為別人的利益、福祉、權利在道德中有基本
重要性。
EE-10 一種後果論
– EE 要求每個人要追求自己利益,可以表述為:
• 行為 A 對行為者 P 是對的,因為, A 使得 P 得到最大利益 E 。
– 就這一點來說, EE 主張,任何行為本身沒有道德意義,任何行為
A 之所以有道德意義,這只能是因為 A 給行為者帶來好 ( 或不好 )
的結果,也就是, A 對行為者有利或不利。
– 如此, EE 是一種後果論的道德主張。但, EE 並不要求行為的後
果要將他人的利益納入考量、計算。
– S-L 將 EE 當成是一種後果論 (126) 。
– 效益主義( utilitarianism )是典型的後果論,要求將所有人的福
祉都納入行為之後果計算的道德理論,而且不以行為者個人之自
身利益為核心,而是要求無偏( impartiality )的考量、計算行為
之對所有人的福祉的影響 (131-2) 。如此,效益主義不僅不同於 EE ,
而且反對 EE 。
後果論
效益主義 -1
– 後果論 - 效益主義( consequentailism-
utilitarianism )的核心主張是,應該為全世界造
就最大福祉,或,造就一個最美好的世界。
– 道德上對的行為就是給世界帶來最大善
( maximizing the greatest good )的行為。
( 124 )
• Mill 主張,行為 A 是道德上對的,正因為 A 帶來最大
快樂。
• 效益主義是一種後果論,後果論的不同在於後果之價
值的認定上的差異,例如快樂主義、慾望滿足理論、
或福祉的多元主義等 (127) 。
後果論 - 效益主義 - 2
以將來為導向的道德理論
• 後果論 - 效益主義似乎頗主導日常一般的道德思考、判斷。
• 後果論 - 效益主義是以將來為導向,看行為之後果如何來
判定此行為的道德意義。與之相對照的主張則是, (1) 就
已經發生的行為 C 之特性 ( 例如 A 偷了 B 的錢財,而不計
算 A 的偷竊行為是否帶來好或不好的後果 ) 來判定此行為
C 的道德意義,或者, (2) 行為尚未發生 ( 例如,事實上 A
並未偷 B 的錢財。 ) ,但以虛擬句來表述行為本身用來判
定行為的道德意義 ( 也就是,如果 A 偷了 B 的錢財,那麼,
不論後果如何, A 的行為是錯的 ) 。
• S-L 以死刑的爭論來說明。( 125 )
後果論 - 效益主義 - 3
理論的結構
• 後果論 - 效益主義如何決定某行為的道德意義之結構【也可說是,後
果論 - 效益主義之決定某行為之道德意義的程序,雖然,後果論否定
其理論提供道德行為決定 / 選擇之程序】( 126 ):
– 1. 確定什麼東西有內在價值、本身是好的( intrinsically good ),
古典效益主義者如 John Mill 以快樂為唯一有內在善的 ( 有價值的 ) ;
– 2. 確定什麼東西有內在惡、本身是不好的( intrinsically bad ),
Mill 以痛苦 / 折磨為唯一內在惡的、不好的;
– 3. 決定當下的行為選項 ( 例如核電、水力發電、風電、太陽能發
電);
– 4. 確定每一行為選項之後果的價值、好壞;
– 5. 計算、比較選項的價值大小之後,選擇帶來最佳後果的行為,
這是最佳選擇。
• 對於後果論,單一行為本身沒有對錯。 (153)
後果論 - 效益主義 -4
福祉最大化
• 效益主義是後果論中最被發展的理論。
• 效益主義以行為所帶來的快樂或福祉是唯一具有內在價值的東西。
– 某行為(或政策)是道德上對的,若且唯若,這行為給世界帶來
最大福祉或善 (maximizing goodness/the good) 。
• 為何要最大化福祉 ? 大約的想法是,如果可以選擇行為或選擇
政策,後果論的一般主張是,選擇帶來最大福祉 ( 利益 ) 的行
為或政策是理性的,也符合人性的一般傾向。
• 後果論將此做為道德對錯的判準或標準。如果行為者 A 有 abc
三個選項, a 的後果是 5 個好處, b 帶來 7 個好處,而 c 會有
9 個單位的利益,那麼,一班理性的人會選擇 c ,理由就是 c
在三個選項中帶來最大利益。不選擇 c ,就是不理性的,也是
道德上錯的。
– 後果論假定後果可以量化。
效益主義 -5
• 效益主義的特性:
• 要求善的極大化( maximization of goodness ),這項要求
的快樂主義詮釋頗為有名,應該採取行為給最大多數人帶
來最大快樂( John S. Mill )。這要避開幾個誤解:
– 效益原則並不要求一定是給最多人帶來利益的行為,
標準是最大福祉 (127-8) 。
– 效益主義也不要求一定是帶來最大快樂的行為,這要
同時考量行為帶來的不幸( misery ) (128) 。
– 如此,效益主義要求善的極大化,不是快樂極大化,
而是福祉,這是總體考量所帶來的快樂與痛苦。
效益主義 -6
後果的兩個概念
• 效益主義以行為後果來決定行為的道德意義,那麼,當行為還未開始,
就沒有後果?就不能決定行為的對錯?
• 效益主義分行為效益主義( act-utilitarianism ) (127) 與規則效益主義
( rule-utilitarianism ) (159) 。有時也稱直接效益主義與間接效益主
義。
• 效益主義 / 後果論有兩個策略來理解行為後果,或者,所謂的道德知
識 ( 知道什麼行為選項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 。這有兩個方向來說明
道德知識 :1. 就實際後果來計算, 2. 就預期後果來決定。 (128-9)
– 1. 行為 ( 政策 ) 的實際後果只能就行為已造成的後果來計算其道德
意義。
– 2. 而,行為的預期後果則在考量要 / 應該採取哪個行為時,扮演
指導行為者應該如何選擇行為的功能 ( 指導功能 ) 。
效益主義 -7
實際與預期結果的道德
• 實際結果論會有兩個困難, 1 ,當一個人還沒開
始行為,他不能判斷行為對錯,而,道德要求一
個人還未行為之前就要做對的選擇,這對實際結
果論是個困難; 2 ,即使一個行為已經做了,但
其結果如何確定 ? 短期、中期、還是長期 ?
• 預期結果論認為,一個人合理預期行為之結果,
可以解決,但,有兩困難, 1. 合理預期行為 A 有
好結果但實際上是災難,行為 A 是對的嗎 ?2. 合
理預期行為 B 有不好結果卻出乎預料有很好結果,
行為 B 是錯的 ?
效益主義 -8
行為與意圖 ( 動機 ) 的評斷
• 結果論看行為之結果的好壞來評斷其道德意義,但,行為都有
意圖 ( 動機 ) ,當一個人心存惡念,雖然行為帶來好結果,這行
為是善 ( 對 )? 還是惡 ( 錯 )?
• 後果論主張 (131)
– (a) 當妳意圖害別人,而當時妳其實可以幫助那個人,如此,
就所妳意圖上害卻事實上並沒害到那個人,妳還是道德上應
被譴責。 (b) 當妳意圖幫助別人,結果卻使那個人受害,妳
還是不被譴責。
– 在 (a) ,妳的行為沒有錯,而 (b) 的情況,妳得行為是錯的。
• 所以,依據後果論 / 效益主義,行為的道德對
錯和意圖的道德之間本質上並沒有關聯。
效益主義 -9
優點 -i
• 無偏 (131-2): 平等主義,所有人的利益 ( 痛
苦與快樂 ) 都平等對待,沒有誰的快樂比較
重要,或誰的比較不重要。
• 能夠證成傳統 ( 習俗 ) 的道德智慧 (132)
• 解決衝突 (133): 效益主義只有單一道德標準,
任何道德意見的衝突都同樣依據這個標準
來處置、解決。
• 。
效益主義 -10
優點 -ii
• 道德的彈性 (134): 任何道德規則都可以有例外,
所謂道德彈性就是道德規則並非絕對規則都可以
打破,只要結果是福祉的最大化。原則上,這聽
起來很好,但,實際上,維持規則或破壞規則哪
一個利益較大 ? 這經常是爭論。
• 這裡還有個令人擔憂之處,如果所有規則都可以
打破,只要帶來更大利益,這是否表示,只問目
的不擇手段,做什麼都可以 (anything goes)? 這似
乎和傳統 ( 或常識 ) 道德觀有衝突 ?
效益主義 -11
優點 -iii
• 道德社群的範圍 (the scope of moral community)(135): 道德社群
的概念是指, (a) 當 X 是道德社群成員,那麼, X 就享有道德的
保護,也就是說,有些事不可以對 X 做,甚至,還應該替 X 做
一些事。 (b) 當 X 不是道德社群成員,那麼, X 就不會得到道德
的保護,也就是說,對 X 做任何事不會有道德上對錯。
• 效益主義以感受痛苦快樂的能力 (sentience) 作為道德社群成員
的判準。
• 道德成員具有道德地位,受道德保護。效益主義主張,動物是
道德社群成員。
• 此外,其他人提出不同於效益主義的道德成員判準 (137) ,如溝
通能力、情感能力、同理心、自我意識、自治能力、規劃自己
生活的能力等。
效益主義 -12
滑坡論證
• 效益主義的論理或推論是就行為或政策的後果來考量,而
滑坡論證是後果論的推論方式。 (139) 滑坡論證意圖論說,
改變會帶來可怕的後果,就這點說,滑坡論證在道德上朝
向保守主義 (morally conservative) 、維持現狀 (preserving
status quo) 的思路。
• 效益主義結合滑坡論證 : 預測某個新的政策或改革會帶來
不好的、或可怕的後果,而依據效益主義,我們應該降低
傷害或增加福祉,所以,我們應該對改革採取謹慎的態度。
• 反對主動安樂死的滑坡論證 :
• 反對滑坡論證的關鍵就是指出所預期之不好後果並沒有道
理。 (141) 不過,有時候預期後果是否有道理,很難評斷,
尤其是徹底而激進的社會改革之後果。
效益主義的困難 -1
如何以量化福祉來決定道德
• 福祉之量化 ( 衡量 )(measurement)(143)
– 效益主義以行為後果的好壞來決定行為之道德
意義,這包括 5 個步驟 :a. 計算行為 A 帶來的好
處的量, b. 計算行為 A 帶來的傷害的量, c. 加
總計算 a 與 b 就是行為 A 的整體福祉量, d. 再
以相同方式計算其他行為選項的福祉量, e. 比
較行為選項之福徵量,選擇帶來最大福祉的行
為。
– S-L 指出效益主義的道德選擇有 4 步驟,意思相
同,但,他的說法少了計算其他行為的福祉量。
效益主義的困難 -2
福祉量化的難題 -i
• 行為帶來的福祉如何能夠量化 ?
• 首先,行為後果之計算需要的資訊量太大,人不太可能擁
有,即使有足夠多資訊,也無法計算行為的福祉之量。
• 一個人對不同事情的快樂、痛苦如何統一量化 ? 人的很多
快樂、痛苦並不那麼在乎,或者,對其生命不是那麼有意
義 ( 例如,打地鼠電玩的快樂、或沒買到 KFC 的優惠套餐
的痛苦,等 ) ;有些快樂、痛苦則是一個人之生命意義的
構成要素 ( 例如、找到人生伴侶的喜悅、失去至親好友的
痛苦,等 ) 。這些苦樂不能用同 標準來量化。
效益主義的困難 -3
福祉量化的難題 -ii
• 此外,不同個人之間的痛苦、快樂不能統
一以固定的來量化。
• 如此,既然行為之後果 ( 福祉 ) 不能量化,
那麼,後果論 - 效益主義的方法論就有問題,
因此,後果論是有內在難題的理論,或甚
至是失敗的理論。
效益主義的困難 -4
慾望滿足與福祉的量化
• 福祉量化的說法不成立,後果論以慾望滿
足來說明福祉的量化。
• 行為或政策帶來的慾望滿足程度有高低之
分,也就是,帶來慾望滿足的比例的高或
低,如此,行為之間可以有統一的比較標
準。
• 如此,當一行為或政策帶來的慾望滿足程
度 ( 百分比 ) 最高,這是道德上對的或應該
採取的行為或政策。
效益主義的困難 -4
慾望滿足理論的困難
• 一個人有許多、很多不同的慾望,但,不是每個慾望被滿
足的意義 ( 對個人而言 ) 都是一樣的。有些慾望是表層的、
膚淺的,其滿足與否對個人的生活 ( 生命 ) 沒有什麼影響。
• 想像,一個人 1000 個慾望,其中 900 個是膚淺的,另外的
100 個慾望有更大意義。當行為 A 給 P 這個人帶來 80% 的
慾望滿足,而,行為 B 給 P 帶來 60% 的慾望滿足,但
是, A 滿足的有 80% 是膚淺慾望,而 B 則有 60% 滿足重要
慾望。 (144)
• 如此,不能說 A 是對的。
• 此外,福祉並非只來自慾望滿足,而有多元的來源。 (144)
• 福祉多元主義使得效益主義的福祉最大化的計算成為不可
能。 (144)
效益主義的困難 -4
後果好壞之衡量的論證 -i
• 1. Utilitarianism is true only if there is a precise unit of
measurement that can determine the value of an action's
results.
• 2. There is no such unit of measurement.
• 3. Therefore, utilitarianism is false.(146)
• 依據 S-L(146) ,前提 2 是對的。所以,效益主義必要拒絕
前提 1 。
• 前提 1 的辯護在於指出,好壞可以比較,雖然,並沒有精
準的衡量標準。 (147)
• 所以,依據 S-L ,效益主義主張計算、比較不同行為後果
的好壞,這是可以成立的。 (147)
效益主義的困難 -5
後果好壞之衡量 -ii
• S-L 認為,即使以不精確的方式可以計算、
比較不同行為之後果的好壞 ( 價值 ) ,但,
後果論 ( 效益主義 ) 還是在總體計算行為的
好壞上還是有困難 ( 步驟 3 、 4) ,尤其是
步驟 3 。 (147)
• 效益主義的優點在於道德可以由計算行為
帶來的利弊、好壞來決定,可是,一旦計
算是太困難或不太可能,那麼,效益主義
的優點就消失了 (147) 。
效益主義的困難 -6
要求太多 -i
• 知性上:
– 短時間內要計算出、比較幾個行為選項的後果好壞,並做出決定。
這對人的知性 ( 理性計算、思考、決定 ) 是非常高的要求。
• 動機上:
– 效益主義要求每個人為全世界謀求最大福祉,任何時候、任何地
方,只要有這樣的機會,這也就是說,每個人內心要有這樣的動
機。但,這只有聖人才作得到。如此,效益主義有大困難。至少
不是一般人的道德理論。
• 後果論提出一個區分來辯護:
– 道德理論可以提供決定程序或提供對錯標準的原則。 (149) 後果論
主張其理論是提供對錯標準來區分行為的對錯,而非提供行為決
定 / 選擇的程序。
效益主義的困難 -7
要求太多 -ii
• 行為上:即使妳無法有周詳的思慮,沒有
動機選擇最佳( optimific )的行為,但是,
一但妳的行為的後果不是最佳的,那麼,
在道德,妳的行為是錯的。
– 這一點,對大部分人說,是做不到的。 (150)
– 不過,事實上,的確有些人(少數人)的確做
到了犧牲自己而給世界帶來最大福祉。
– 但,一般人經常要為自己、為家人、甚至為朋
友多做一些,而不那麼博愛。這不合乎效益主
義的要求。
效益主義的困難 -8
要求太多 -iii
• 效益主義因而無法區分一般道德要求的行為和超
義務要求( supererogation )的行為,後者是所
謂 above and beyond the call of duty 。 (151)
– 兩者的差別是道德要求的範圍是否有限定,一
般道德要求不一定都是義務,例如慈善的要求
不是義務。但,效益主義否認這點。所有的道
德要求都是義務—做到最佳的行為(帶來最大
幸福或最大降低傷害)。
• 但,否定超義務,等於要求所有人應該做聖人。
這樣的道德理論對一般人要求太多。
效益主義的困難 -9
要求太多 -iv
• 效益主義可以回答,道德要求本來就是很多,甚
至要求個人要做相當大的犧牲。
• 效益主義在 19 世紀開始被 Bentham 、 Mill 父子等
人提出時,被當成是激進者( radicals ),效益主
義的道德是在批評保存現狀( status quo )、主
張改革。這是困難、不容易的事業。對效益主義
來說,道德本來就是要求很多。道德本來就是要
求,或許,效益主義要求很多,但,這可能是對
的。這樣一來,要求很多的批評就不是批評。
效益主義的困難 -10
無偏私 -i
• 效益主義的特點是無偏的且平等對待所有人的福
祉(快樂與痛苦的加總量),但,一般人會偏袒
自己、家人、朋友、同事、鄰居、同胞,不會平
等對待會比遠方的陌生人。而且,這是合理的。
• 但,效益主義者或許會說,如果偏袒親近的人
( the near and dear ),但如果事實上從中長期
的效益來計算,偏袒會給世界帶來最大福祉,那
麼,這樣的偏袒是對的。 (152)
效益主義的困難 -11
無偏私 -ii
• 效益主義要求的無偏來自要求平等對待每個人的福祉。
• 但,每個人的福祉所以應該平等對待,理由是,這樣
會帶來最大福祉。
• 如此,平等對待每個人這本身並無價值,而是依賴於
後果的價值。
• 所以,當不平等(例如將社會中的一部分人當成奴
隸) (152) 帶來最大福祉,那麼,不平等對待就是最
佳行為,就是對的行為。
– 所以, SL 認為,在某些條件下,效益主義可以允許或甚至
要求社會採納奴隸制度,只要這樣能為人類帶來最大福祉。
效益主義的困難 -12
任何行為本身無對錯 -i
• 依據效益主義,任何行為本身不會有道德
對錯,例如殺人取樂、恣意凌虐他人、慈
善助人等本身沒有對錯。
• 如果這樣的行為帶來最大福祉就是對的。
(153)
• 任何行為可以被允許,如果這行為後過帶
來的是最大降低傷害、避免最可怕的後果。
(154)
效益主義的困難 -13
任何行為本身無對錯 -ii
• 依據效益主義,當沒有更好的選擇,與一
個殘暴的政權妥協、甚至支持,如果可以
帶來更大福祉或將地更大傷害,這是道德
上容許或應該的。 (154)
效益主義的困難 -13
不正義的難題
• 效益主義不認為正義本身有獨立的道德價值,當正義帶來
好處,那麼正義值得追求。一旦不正義可以避免更大傷害、
甚至帶來更大好處,那麼,不正義是道德所要求的、許可
的。 (155)
– SL 主張,這是效益主義的嚴重難題。
• SL 用殺一儆百 (exemplary punishment ,以激烈手段懲罰
或殺死一些人來阻止其他人繼續做惡 ) 與殺雞儆猴
(vicarious punishment ,懲罰或殺無辜者來遏止犯罪 )(155)
來說明效益主義容許、或要求不正義。因為,那些被懲罰、
殺害的人並不應該被懲罰或殺害,這是不正義。
效益主義的困難 -14
不正義的難題
• 一個可信的道德理論應該給正義恰當的價
值,而,效益主義無法做到。 (156)
• Argumnt from Injustice
– 1. The correct moral theory will never require us
to commit serious injustices.
– 2. Utilitarianism sometimes requires us to commit
serious injustices.
– 3. Therefore utilitarianism is not the correct moral
theory.
效益主義的困難 -15
試圖化解不正義的難題
• 正義有內在價值 (157)
– 這使得福祉與正義同是行為後果的價值,但
• 出現優先性問題,後果論不可能以正義為優先,如此,不正義
的問題仍未解決。
• 此外,正義是個道德義務概念,而福祉是價值概念而且是目的
性概念,福祉不會「硬性」直接規定行為對錯,但,正義則
「剛硬的」直接規定行為的道德對錯,兩者在規範意義上有範
疇差異。
• 不正義不會是最佳選擇 (158)
• 正義與福祉衝突時,正義可以犧牲。 (158)
– 不過,正義並非涵蓋所有道德,也不一定在任何情況下都優先,
有時候犧牲一點正義,帶來社會巨大好處,這也是道德上被許可
的。犧牲正義的這個界線何在 ? 效益主義有答案。
– 但效益主義如何區分不正義的大小 ?
規則效益主義 -1
規則效益主義 -2
• 如何決定 / 判定某個社會規則是否最佳的道德規則?
– 1. Carefully describe the rule R.
– 2. Imagine what a society would be like if just about everyone in it
endorsed (and follow) R.
– 3. Then ask this question: will that society be better off with this
rule R than with any competing rule?
• 如果問題 3 的回答是正面的 yes ,那麼, R 就是最佳的道德規則。
– 問題是,最佳結果的福祉衡量仍是個問題,而且,每一條規則可能使
用不同方式來衡量,這會使得道德決定有內在的不一致。當不一致出
現,經常出現的爭議是,這不公平。
– 此外,這個判定需要使用假設性思考,這或許比較傾向預期
結果而非實際結果的思路。。
規則效益主義 -3
• 規則效益主義面臨一個難題是,當遵守某個規則 R 時,個
別破壞 R 的行為 A 是帶來最大福祉或最大效益,但,就規
則效益主義說,行為 A 是錯的。
• 這時,規則效益主義面臨一個自我否定 (self-defaeting) 的
難局 (162) 。畢竟,效益原則是就行為的後果來決定行為
的道德意義。
– 規則效益主義的最大批評者是行為效益主義,因為,
– 這裡有理性決定的議題,依據行為效益主義,當規則效益主義者
知道 A 帶來最後果,但因為 A 違背 R ,判定 A 是錯的是個不理性
的決定。
– 這個爭議的一面試雙方對於最佳結果的計算觀點有差異。規則效
益主義不獨立看一個行為的後過,但,行為效益主義則堅持就個
別行為來計算其後果。
規則效益主義 -4
• 規則效益主義 ( 以及所有規則主義的道德理
論 ) 面臨的一個問題是,規則總有例外,那
麼,規則好像就無法有效規範。
• 對規則效益主義來說,過於搶雕遵守規則,
這將摧毀效益主義是後果論的基本理路特
性。
康德倫理學 -1
• 道德要求的一致性與公平性 (167-8) :
– 一致性的基本概念是:相同的情況以相同的方
式處理。
• 這是個形式要求。
– 公平則是一致性加上平等。
• 當大家都遵守規範,而某個人 ( 或某些人 )
將自己當成不受規範限制的例外,這時就
有不公平。這同時也違背了一致性。
康德倫理學 -2
• S-L 提到傳統上兩個道德(之公平性)的測
試 (168) :
• 1. 如果每個人都那樣做 X ,會怎樣 ?
( What if everyone did that? )
– 這是假設性思考。
• 2. 如果別人也那樣對待妳,妳會喜歡嗎 ?
( How would you like it if I did that to yo
u? )
– 所謂金律 (golden rule) ,也類似,己所不欲勿
施於人以及推己及人。
康德倫理學 -3
• S-L (或康德)不認為這兩個測試是對的,因為,
這兩個測試都無法真正「抓到」道德要求。
• 第 1 個測看起來似乎頗合於康德的可普遍性測試
( universalizability test )。但, S-L 認為,第 1 個
測試並非康德的可普遍性測試,因為, (a) 通過測
試確有矛盾的結果,而且, (b) 這個測試依賴於
「如何描述」行為,同一行為的不同描述會有不
同結果,這不是恰當的道德理論。 (169)
康德倫理學 -4
• 對康德來說,第 2 個測試(金律)之所以失敗,
因為不是出於所謂純粹理性的測試,而是依賴個
人的喜好、慾望。 (169-170)
• 此外,第 2 個測試(金律)也無法指導只關係到
個人( self-regarding )的行為( 170) 。
– 康德認為金律無法說明不可自殺的義務。
– 但, S-L 說,這對大多數人來說,不是個問題,因為,
他們不認為有所謂的對自己的義務。
– 我認為,只關係個人的行為,有價值意義 ( 包括工具價
值 ) ,不會有道德意義,所以這不是問題。
康德倫理學 -5
• 可普遍性原則( principle of universalizability
) (170) 。
• 一項行為是對的 ( 道德上可接受的 ) ,若且
惟若,這行為的準則是可以普遍化的( An
act is morally acceptable if, and only if, its
maxim is universalizable )。
• 這個原則的關鍵是「準則」與「可普遍化
的」兩個概念。
康德倫理學 -6
準則( maxim )
• 「準則」:
• 依據康德,每一個人在行為時 ( 如果是理性的 ) ,那麼,他的行為是
依據心中所接受的某個規則。如此,當這個人心中所接受的規則 ( 也
就是,準則 ) 可以被普遍化成為所有人行為的規則,那麼,這個人的
行為就是道德上對的(可接受的或應該的)。
• 一個人 P 有所行為時, P 依據自己所接受的準則 M ,這有兩層:一
是行為內容( M 規定的行為) (P 做了什麼 ) ,另一則是 P 為什麼如
此行為 ( 為何依據 M 行為 ) ,也就是, P 那樣行為的理由。 (170)
– 依據 SL 對康德的理解, P 決定自己的行為準則 (170) 。
• P 決定要行為 A 時, P 有意圖也有理由採取行為 A ,康得以 P 依據準
則而行為來表述。 (171)
康德倫理學 -7
「非後果論的道德」
• 行為的道德既然是依據行為者所接受的準
則 ( 行為規則 ) 可否普遍化來決定,這樣,
行為的道德就不是依據行為後果來決定。
• 這是非後果論或反後果論的道德理論。
– 如果 P 與 Q 兩人的行為 A 與 B 的準則分別為
M1 與 M2( 或行為理由不同 ) ,即使兩人的行為
所帶來的後果是相同的,但,可能 P 的行為是
對的,而 Q 的行為卻是錯的。 (171)
– 關鍵就在於 A 之 M1 是可普遍化,但 B 之 M2
不是可普遍化。
康德倫理學 -8
行為準則之道德的深層思考
• 康德以行為準則能否普遍化來決定行為的道德,這含藏他
對於道德的一個主張是,行為的道德是行為者自己能控制
或決定的 (171-2) ,這是稍後 ( 下一章 ) 我們會討論的一個
重要的康德主張,也就是,自主或自律( autonomy )。
• 此外,康德也認為,行為的後果通常不是我們能控制,如
此,他不接受後果論將行為的道德意義依賴 ( 或建立在 )
行為的後果。
• 再者,通常說來,人之所以要為其行為擔負責任 ( 究責或
讚揚 ) 就在於人能決定、控制其行為,而動物、嬰兒、以
及嚴重身心障礙者不為其行為負責究,因為他們無法決定、
控制其行為。
康德倫理學 -9
「可普遍化」 -1
• 普遍化原則包含一個測試一項準則能否普遍化的程序,依
據 S-L(172) ,這程序有 3 步驟:
• 1. Formulate your maxim clearly--state what you intend to do,
and why you intend to do it.
• 2. Imagine a world in which everyone supports and acts on
your maxim.
• 3. Then ask: Can the goal of my action be achieved in such a
world?
• 康德以假承諾 (lying promise) 為例,來說明可普遍化測試
(173) 。
康德倫理學 -10
「可普遍化」 -2
• 康德的可普遍化原則,依據 S-L 的解讀,可以恰當抓住道
德要求的重要特性:一致性與公平。
• P 之行為 A 的準則 M1 是可普遍化表示, M1 這項準則所
要求的行為之理由是所有理性的人都會接受的。而且, P
並沒有將自己當成不被規則所規範的例外。這表示 M1 規
定的行為是道德上對的 ( 可接受的或應該的 ) 。
– 可普遍化測試包含了假設性思考的方法,當 M1 通過測
試,即使現實世界還是有人抗拒、不接受 M1 ,這並無
損於 M1 所規定之行為的道德意義。
– 「所有理性的人都會接受的」是個假設性的情況,而
非現實狀況的描述。稍後我們討論康德對於道德與理
性的主張,這是康德倫理學的重要特性。
康德倫理學 -11
道德與理性
• 一項準則是可普遍化的形式面是一致性或不矛盾,如此,
當 Q 的行為 B 依據 ( 或出於 )M2 ,當 M2 不能被普遍化,
Q 的行為 B 是不道德的,如果 Q 宣稱 B 是道德的,那
麼, Q 出於 M2 而行為 B 是自我矛盾, Q 之行為 B 是不一
致。自我矛盾、不一致是不理性的。如此,不道德的行為
是不理性的 (173)
– Q 接受 M2 是設立一條規則 ( 如假承諾 ) 將自己當成規
則不規範的例外,這有兩個錯誤假定 :1. 別人要遵守而
Q 自己卻不需遵守此規則, 2.Q 自己是比別人重要的。
前者是不一致,而後者是不公平。 (174)
– 這些不一致、不公平是推理上的錯誤,是不理性的。
所以,康德主張,不道德的行為是不理性的。
康德倫理學 -12
道德與理性 ( 理由 )-1
道德冷漠者的挑戰
• The Amoralist‘s Challenge to the rationality of morality: (174-
5) 道德冷漠者有能力知道也知道道德要求的行為是什麼,
但,她不在乎道德。
• 1. People have a reason to do something only if doing it will get them
what they care about.
• 2. Doing their moral duty sometimes fails to get people what they care
about.
• 3. Therefore, people sometimes lack any reason to do their moral duty.
• 4. If people lack any reason to do their moral duty, then violating their
moral duty can be perfectly rational.
• 5. Therefore, it can be perfectly rational for people to violate their moral
duty.
康德倫理學 -13
道德與理性 -2
• 道德冷漠者的不道德行為是否必然是不理性的、有不良的
推理?
– 不一定,因為,理性或實踐推理 (practical
reason/rationality) 可以是所謂的工具理性或工具推理。
– 一個殺手的不道德行為可以是其理性推理的要求,康德
稱這樣的推理所得出的為條件令式( hypothetical
imperatives ) (175) 。
– 條件令式表述理性要求或命令,但,這個命令所要求的
行為 A 是有條件的理性要求,也就是,這要求依賴於 A
可達到行為者 P 所欲求的、或在意的。一旦, P 改變了
慾望或關切之物,那麼, P 不做 A 也就不再是不理性的。
康德倫理學 -14
道德與理性 -3
• 康德承認條件令式的理性及其對道德理性的挑戰,
他提出一個震撼的主張,理性要求可以是無條件
的,他稱之為無條件令式( categorical imperativ
e ) (175-6) 。無條件令式表述理性的命令,完全
不依賴行為者的主觀慾望或目的。
• 無條件令式的理性不是工具理性。
– 許多哲學家不同意康德所主張的無條件理性命
令的說法,他們認為,實踐理性只能是工具理
性 (175) ,休謨 (David Hume) 是有代表性的。
康德倫理學 -15
道德與理性 -4
• 康德的無條件令式的理性主張是否可接受?很多人不認同,
但,康德提出論述, S-L 稱之為 Argument for the
Irrationality of immorality (176):
• 1. If you are rational, then you are consistent.
• 2. If you are consistent, then you obey the principle of
universalizabilty.
• 3. If you obey the principle of universalizability, then you act
morally.
• 4.Therefore, if you are rational, then you act morally.
• 5.Therefore, if you act immorally, then you are irrational.
• 在前提 3 ,可以看出可普遍性原則在康德道德理性的關鍵
地位,用以反駁道德冷漠者的挑戰。
康德倫理學 -16
道德與理性 -5
• S-L 不認為可普遍性原則是行為之道德的原則。 (177)
– 他認為,有些規則 ( 準則 ) 可以普遍化,但,依據這樣的規
則行為卻是不道德的。 ( 偷銀行、草地主與郵差的例子 ) 因
為,依循普遍化的準則的行為仍然不道德, S-L 認為有差別
對待的不公平 (178) 。
– 狂信者 (fanatics) 通常可以普遍化其規則 ( 如宗教的基本教義
派、草地主等 )(178) ,這對康德的道德理性是個巨大挑戰。
• S-L 認為,如果以一致性作為可普遍性原則的充分條
件,如此,納粹也可以一致。 S-L 認為,這樣的普遍
化並會是不公平與道德的充分條件。
康德倫理學 -17
堅持原則的品德 (integrity)
• 一個人具有堅持原則的品德 (integrity) ,這
是傳統道德觀。而康德的倫理學所提出可
普遍性原則可以恰當說明為何這個堅持原
則的品德是重要的。這是一致性之要求的
一面 (178) 。
– S-L 認為,堅持原則的品德不是唯一,也沒那麼
重要 (178) 。狂信者的情況讓 S-L 認為,有品德
的人可以或應該有彈性。
康德倫理學 -18
• 道德要求、義務是絕對的嗎? (179)
• 很多人以為,康德持肯定的主張,例如,他被認為,他主
張絕對不可說謊。
• 不過, S-L 認為,康德並未明白主張道德義務的絕對性,
更何況,他的理論也不需要這樣的道德義務的絕對主義,
也就是,他不需要辯護道德義務的絕對性。
• 更何況,道德義務之間會衝突,這表示,道德義務不會是
絕對的。
• S-L 認為 (179-80) ,康德憎惡說謊,他以為,說謊是騙人
謀私利,但, S-L 舉出一個可以普遍化的行為準則 (180) ,
這個準則對於說謊較有彈性而不那麼嚴格被禁止。
康德倫理學 -19
Autonomy, Frεε Will, and Respect
• 奴隸體制本身是錯的嗎?
• 效益主義否認。
• 但奴隸制度把人 ( 奴隸 ) 當成可買賣的物品,
奴隸沒有自主性、沒有尊嚴。因此,康德
認為奴隸本身是道德上錯的。 (182-3)
康德倫理學 -20
人性尊嚴原則 -1
• 人性尊嚴原則 (the principle of humanity)
(183-4) :將人當成目的來看待,而不僅僅
是手段工具 (Always treat a human being
(yourself included) as an end, and never as a
mere means) 。
• 所謂人性尊嚴 (humanity) 是指具有自主性
的理性行為者( autonomous rational being) ,
人或智人 (homo sapiens) 也是其中之一。
康德倫理學 -21
人性尊嚴原則 -2
• 「將人當成目的 (as an end) 來對待」這是
以他應該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待,也就是,
有自主性的,這是將對方當成有尊嚴的方
式來對待。
– 而將一個人當成手段工具來對待就是用他來做
為滿足妳個人慾望的手段。這並不一定不對。
• 如果妳將一個人當成僅僅是工具 (mere
means)(184) ,這就是不尊重 ( 不將對方看
成是有尊嚴 ) 的方式對待這個人。這是錯的。
康德倫理學 -22
人性尊嚴原則 -3
• 我們經常同時將人當成目的,也當工具。
這沒有問題。
• 但,我們不可能將某個人當成目的來對待,
又把他當成僅僅是工具。 (184)
• 人被當成目的就意味著有尊嚴,而僅只是
工具就是沒有尊嚴。
• 人性使人有尊嚴 (dignity) ,應該被尊重
(respect) 。
康德倫理學 -23
理性與自主性 -1
• 人之為理性的、有自主性的,具有特殊的道德地
位 (184) ,比其他生物都更重要。
• 理性的人有能力設定目標,並提出方法追求目標
實現,並追問行為的一致性、公平性。
• 有自主性的人就是能為自己立法 (sel-legislating) 的
人, S-L 以為,就是能為自己設定行為準則的能力。
康德則以為是設立能被普遍化的行為準則的能力。
• 自主性就是自由選擇決定自己的行為。
康德倫理學 -24
理性與自主性之重要性
• S-L 列舉 7 點來表述理性與自主性的重要地位
(185-187):
• 1. 狂信者的錯在於違反人性尊嚴原則。
• 2. 自主性說明了奴隸與強暴本身是不道德的。
• 3. 人性尊嚴原則說明家長主義 (paternalism) 的錯是限制或取消人的理
性、自主性以及選擇生活方式的能力。 (186)
• 4. 自主性證成了人能自我改變、證成我們對人總抱有希望。
• 5. 理性與自主性使得我們有普遍人權。
• 6. 自主性是人對其行為負責的基礎。
• 7. 處罰 (punishment) 假定能以理由來改變行為,而制約 (conditioning)
則否定這點。人會處罰,但,動物只被約制而不被處罰。 (187)
康德倫理學 -25
自主性與自由意志 -1
• 自主性假定自由意志,但,有人否定人有
自由意志,
• 自主性假定兩點: 1. 人可以自由選擇, 2.
人的自由選擇可以控制行為。 (187)
• 自由意志是自主性的基礎或必要條件,如
果人沒有自由意志,那麼,人沒有自主性,
那麼,康德倫理學就碰到重大困難 !?
– 事實上,如果人沒有自由意志,所有倫理學都
有相同的困難—沒有意義。
康德倫理學 -26
自主性與自由意志 -2
• 否定自由意志論證 :(188)
– 1. Either our choices are necessitated or they are
not.
– 2. If they are necessitated, then we do not control
them, and so we lack free will.
– 3. If they are not necessitated, then they are
random, and so we lack free will.
– 4. Therefore, we lack free will.
康德倫理學 -27
自主性與自由意志 -2
• 反自由意志的論證是有效的,如果有問題,
則是有前提不真。關鍵是兩個概念,行為
是被引起的 (necessitated) ,每個行為都有
原因或影響因素,而這些也還都有原因。
這是前題 2 。
• 如果有行為不是被引起,就是沒有原因、
沒有理由、沒有說明,這行為是隨機的
(random) 。這是前題 3 。
康德倫理學 -28
人性尊嚴原則的 4 個困難
• 康德倫理學的人性尊嚴原則的核心是理性與自主性。但,
人性尊嚴的概念與原則本身有 4 個難題 (190):
– 1. 人為目的的概念模糊不清,難應用。
– 2. 這原則無法清楚告訴我們如何做才是把人當成目的
自身來對待。 (S-L 以所謂的以牙還牙的報復性處罰 (lex
talionis/lex) 來批評康德這點 (191-3) 。 )
– 3. 這原則要求或依賴自主性,但,道德運氣 (moral
luck) 使得自主性被打折扣。
– 4. 這原則無法說明那些沒有理性、自主性者為何要被
尊重。
康德倫理學 -29
道德運氣
• 道德運氣的概念挑戰以自主性為道德的核心 (194) 。我們的
行為被一些我們無法控制的因素所影響,這些是非自主的,
但,還是有道德上的意義。這是後果論的理路。康德也因
此反對後果論。例如,開車時忽然爆胎,妳好運,沒造成
車禍、傷亡,但,我運氣不好,撞了人。我還是有責任。
• 行為的道德對錯、責任有時並不全然看是否行為者的自主
決定。
• 不過康德否認道德運氣。意外就是沒有全然自主決定行為。
人對其行為沒有全然自主性,那麼,就不負完全責任。這
也是有道理的。
• 問題仍被爭論,尚未有定論。
康德倫理學 -30
道德社群
• 康德倫理學強調理性與自主性,這使得康對道德社群稱員資格的限制
是嚴格的。 (194-6) 。康德不認為動物有道德地位 ( 不是道德社群成
員 ) ,反對康德的人會以 Argument against Animals 來論證康德以人性
尊嚴來界定道德社群的錯誤 (195):
– 1. If the principle of humanity is true, then animals have no rights.
– 2. If animals have no rights, then it is morally acceptable to torture
them.
– 3. Therefore, if the principle of humanity is true, then it is morally
acceptable to torture animals.
– 4. It isn’t.
– 5. Therefore, the principle of humanity is false.
康德倫理學 -31
康德關於動物倫理的主張
• 康德不承認動物有道德地位,也就是,不
承認動物是道德社群成員。
• 雖然,他認為,虐待動物並不道德,但依
據 SL ,康德的理由並不成立 (195-6) 。
• SL 也討論康德將動物當成財產來保護的說
法, SL 認為康德德說法行不通 (196) 。 S-L
提到康德說法的兩個難題。 (1) 無法保護野
生動物, (2) 無法處罰動物 ( 寵物 ) 主人的
虐待行為。

You might also like